总结是一个反思自身经验的机会,让我们更清楚自己的成长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的写作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避免冗长赘述。通过看一些他人的总结,或许我们能够找到写作的灵感。
诗词的论文篇一
《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渔歌子》唐朝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塞下曲》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浪淘沙》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悯农》唐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蜂》唐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江上渔者》北宋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元日》北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泊船瓜洲》北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书湖阴先生壁》北宋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北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北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惠崇《春江晓景》北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题西林壁》北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词的论文篇二
《过菊江亭》作者为明朝文学家于谦。其古诗全文如下:
杖履逍遥五柳旁,一辞独擅晋文章。
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
《石灰吟》作者是明代文学家于谦。其古诗全文如下: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翻译】。
(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除夜太原寒甚》作者是明代文学家于谦。其古诗全文如下: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翻译】。
给远离家乡的人们说几句话:天气虽然有些寒冷,但又何必为此而不堪苦闷呢?春天不久就要来到了,春风就在屋子的东头。
《荒村》作者是明代文学家于谦。其古诗全文如下:
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
老翁佣纳债,稚子卖输粮。
壁破风生屋,梁颓月堕床。
那知牧民者,不肯报灾伤。
《平阳道中》作者是明代文学家于谦。其古诗全文如下:
杨柳阴浓水鸟啼,豆花初放麦苗齐。
牙逢尽道今年好,四月平阳米价低。
《观书》作者是明代文学家于谦。其古诗全文如下: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暮春遇雨》作者是明代文学家于谦。其古诗全文如下:
暖风吹雨浥轻尘,满地飞花断送春。
莫上高楼凝望眼。天涯芳草正愁人。
诗词的论文篇三
在中国文学史上,汪曾祺被视为一个跨时代的作家。汪曾祺按照自己的文学理想进行写作,表现他所熟悉的市井民情,情感深厚。80年代以后,回忆童年所生活过的环境,包含很多民俗风情的描写,这是汪曾祺小说的一大特点,也是需要作者具有丰富的艺术储备的。汪曾祺19出生在江苏高邮的一个士大夫家庭。祖父经商,父亲参加科考,应当说是一个儒商家庭。因此,汪曾祺在小时候受家庭熏陶下对经史子集非常熟悉。在他的生命哲学意识中,受到过孟子人性本善观念的影响,庄子哲学中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思想对汪曾祺的思想形成也产生过一定作用。究根追底,儒家思想中原始的人道主义精神对汪曾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儒家的仁学思想是建立在血缘宗法关系上的一种富有浓郁人情味的亲子之爱,在普遍的社会人生中建立一种仁爱礼让、亲和统一的人伦秩序。汪曾祺的生命哲学思想融儒释道为一体,这为他创作具有民俗风情的作品提供了思想基础。在1939年,汪曾祺来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学习文学,当时沈从文在西南联大任教授,对汪曾祺后来的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汪曾祺最喜欢的老师之一就有沈从文,沈从文的作品具有唯美的抒情化特征,善于描写家乡湘西纯朴民风。在校学习期间,汪曾祺积累了文学创作的技巧和写作方式。此外,汪曾祺从小生活在市民社会中,接触了各种行业的社会底层普通劳动者,他们的身上都体现着一种传统纯朴的社会民风。汪曾祺小时候生活的地方是青山绿水、风景秀丽的小镇,具有典型的中国南方小镇的风俗特征,这样的生活环境和质朴的乡民为汪曾祺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天然的材料和背景。思想的形成、老师的指导、天然环境的影响,决定了汪曾祺文学创作的总体风格。
一、平淡的叙事,诗意的氛围。
汪曾祺的小说文本在篇幅上呈现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以短篇为主,几乎不涉及中长篇,从未试验写作过全景式或史诗性巨作,社会文化论文《汪曾祺小说中民俗风情初探毕业论文》。汪曾祺认为:“我只写短篇小说,因为我只会写短篇小说。或者说,我只熟悉这样一种对生活的思维方式。”汪曾祺专心致志于短篇小说的写作,他赋予小说一种自己独特的叙述方式,他用平淡的叙述营造散文化小说的诗意氛围,充满了地方景致和民俗风情。小说的语言、结构以及独特的审美品格都显示了一种成熟的小说文体的典范。汪曾祺在《小说的散文化》一文中对散文化小说的特征做过这样的描述:“在散文化小说作者的眼里,题材无所谓大小,他们所关注的往往是小事,生活的一个角落、一个片段。即使有重大题材,他们也会把它大事化小。散文化小说不大能容纳过于严肃的、严峻的思想。这一类小说的作者大都是性情温和的人。他们不想对这个世界做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拷问和卡夫卡式的阴冷和怀疑。许多严酷的现实,经过散文化的处理,就会失去原有的硬度。”在汪曾祺散文化小说的创作中,体现了他对人的生存境遇、生命状态的关注,以及对人情、人性的思考。从20世纪40年代汪曾祺在文坛崭露头角,到80年代《受戒》的发表,汪曾祺让人们耳目一新,他的作品摆脱了政治话语的干扰,表现出他以真诚的悲悯之心写出了人本真状态的真实情感,展现了汪曾祺对每一个普通民众的深沉的关爱。
二、日常生活的描写展现民俗风情。
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大多取材于家乡的乡村和市旧生活,他说“我的一部分作品的感情是忧伤,比如《职业》、《幽冥钟》;一部分作品则有一种内在的欢乐,比如《受戒》、《大淖记事》;一部分作品则由于对命运的无可奈何转化出一种常有苦味的嘲噱,比如《云致秋行状》、《异秉》。但是总起说来,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的作品不是悲剧。我的作品缺乏崇高、悲壮的美。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汪曾祺的小说注重风俗民情的表现。小说结构情节单一,缺少故事性,更多的是对乡间风景、民俗风情的描写,使小说呈现出一种如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态。在《受戒》中,作者并不急于写小和尚受戒的过程,而是先用大量的文字描写当地和尚的风俗,明海出家的过程,和尚们的生活方式和小英子一家的生活状态,最后才向读者展现明海受戒的场面。文章洋洋洒洒、舒缓明朗地向读者展现了一幅风俗画。汪曾祺是一位具有自觉审美价值追求的作家,对自己小说文体的散文化有着充分的自觉性,他在《〈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自序》里声称“:我的一些小说不大像小说,或者根本就不是小说。有些只是人物素描。我不善于讲故事,我也不喜欢太像小说的小说。即故事性很强的小说。故事性太强了,我觉得就不太真实。“”我的小说的另一特点是:散。这倒是有意为之。我喜欢布局严谨的小说,主张信马由缰,为文无法。”汪曾祺通过乡风民俗的描写来营造氛围,展现人物性格,风俗民情是一种现实的存在,是千百年来民族文化的缩影,表现了某一地域的生活特色,便于作者传达作品深沉、含蓄、悠远的创作内涵。汪曾祺认为“‘人情’和‘风土’原是紧密关联的”,风俗“可以成为人的活动和心理契机”,由于他认为“不能为写风俗而写风俗。作为小说,写风俗是为了写人。
有些风俗,与人的关系不大,尽管它很美,也不宜多写”,而是应力图使风俗成为制约人的行为心理的有效因素。汪曾祺在创作过程中努力实现使所营造的风俗氛围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在《大淖记事》中,首先用大量的笔墨描绘了大淖这个地方四时的景物和风土人情,在这里人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观念和是非标准,尤其是婚姻嫁娶,这里的婚嫁极少是明媒正娶,“媳妇多是自己跑来的,姑娘一般是自己找人”。作者在介绍了这样一种风俗后,接下来巧云妈的私奔和巧云与十一子的相爱就是合乎理法,富有乡间气息的。
汪曾祺通过描写乡间民俗风情,展现纯朴人情。
这其中包涵着深刻的人文内涵。在汪曾祺的小说中,浓重的乡土风俗的氛围和在这种氛围下生活的乡民,相互形成了有机的整体,自然天成,别有一番情趣和意蕴。这与受他的老师沈从文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汪曾祺用气氛来营造出人物性格特征,构成一种情调,这种情调的形成是作家在一定的审美理想下产生的情感思绪,只有作家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积淀,他才能在叙事过程中很好地创造出一个自然恬淡的境界。
作品中乡风民俗的描写是汪曾祺艺术创作精心设计的产物,在其中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绪,是作者审美价值的一种外化体现,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和浓郁的抒情气质。
汪曾祺喜欢阅读中国古代文人的笔记体文学,最喜欢和推崇的就是宋人笔记。因此,他的文学作品也继承了古代文人的传统,写出了中国现代抒情小说,语言至真至美,以长短句出现,这样就使句子富有了灵性,简洁明了。如“村里都夸他字写得好,很黑。“”走过天井,便是大殿,供着三世佛。”在这种近于口语的叙述中,文字显得流畅自然,生动传神,长句短句的出现使作品富有诗的意蕴,读起来韵味十足。汪曾祺的这种语言风格使得乡间的民俗风情能够自然流露出来,清新质朴。
诗词的论文篇四
翻开一卷宋词,如打开千年前的纷纭的往事。许是萍水相逢,又或是命中注定,我且当做是一段与文字的际遇。它如一朵开在绝情谷的花,以绝色英姿吸引人们,让我们中了宋词的毒,其中情思,当真使人肝肠寸断,回味隽永。
盛夏时节,春光早已逝去,连一丝踪影也觅不见。可是连绵的青草,却没有过尽人间芳菲,铺撒在天涯各处,郁郁葱茏。每当我读这首苏轼的《蝶恋花》,脑中都会浮现出一幅清新动人的画。
蝶恋花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庭院,这院门似乎终年落锁,墙上爬满绿藤,积累了经年的时光。她豆蔻年华,醉人风姿,无须轻妆,只是天然。她每日摇荡在秋千架上,风情而潇洒,全然听不见墙外熙熙攘攘的人流。她总是独自轻笑,却不知,那笑声已将墙外人惊扰。她累时,在亭内铺一张清香的草席,躺在上面,看风中飘扬的帐幔,为她独舞。她不知,她虽不见任何生人,她的芳魂却越过墙院,迷醉了赶路的行人。让墙外的行人,多情地止步,几乎忘记自己是个过客。甚至想要轻叩门扉,窥探院内的春光,和那倾城的佳人。写惯了豪迈豁达之词的苏轼,也常有清丽婉约之作,这一首《蝶恋花》写得生动婉转,意趣盎然,有一种遮挡不住的活力和生趣。“花杏残红青杏小”,他起句伤春惜春,可刹那就超脱这景象,笔锋一转,让人看到燕子飞舞,绿水人家绕。柳絮迎风飘飞,欲觉留春不住,一句“天涯何处无芳草”让画面跳跃,仿佛眼前铺展了一片没有尽头的绿意。这就是东坡先生词风的魅力之处,姹紫嫣红的春光在赶往夏天的路上死亡,他没有一直感伤,而是用积极的心态接受季节更替,看到更加苍翠的风景。
绿水人家,高墙之内,有荡秋千的佳人,发出愉悦的笑声。那笑声,似黄鹂鸣叫一般婉转清脆,让墙外的行人,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可是只闻笑声,却觅不到佳人的芳踪。一堵院墙,挡住了所有的视线,可是却挡不住佳人的青春美丽。心灵的眼睛可以穿越院墙,看到佳人绝色的容颜,和她在秋千架上轻盈翩跹的姿态。可当他为这生动的情景而痴醉不已时,墙内的笑声却已经听不到了。佳人就这样抛洒欢笑之声,飘然而去。那秋千,在风中空空摇荡,而墙外的行人,空自多情。
每当读这首词,我就会想起那个影响苏轼一生的女人。他的结发之妻王弗,容貌美丽、知书达理,夫妻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可是在一起生活了十一年,王弗便病逝了,苏轼悲痛万分。他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更让人深刻的是,十年后,他为亡妻写的那首千古第一悼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然而,还有一个女子,她的名字,烙刻在我记忆深处。王朝云,苏轼的侍妾,他的红颜知己。朝云美丽贤惠,长于歌舞,陪伴苏轼颠沛流离,沉浮官场,历经无数艰难,承受无数打击,是苏轼至亲至爱的患难伴侣。在惠州,一日,苏轼与朝云闲坐,“时青女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于是,苏轼请朝云歌唱《蝶恋花》词。朝云唱了几句,忽然歌喉哽咽,满目噙泪,苏轼问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的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说罢禁不住潸然泪下,泣不成声,自此,朝云终日惆怅,不久抱病而终。真正是:一曲伤春词,肠断多情女。
我在想,朝云是在伤春,还是在感叹,苏轼如此豁达,是否在她离去之后,又会天涯海角觅知音。也许真的是宿命,这位小苏轼整整二十六岁的绝代红颜,竟然先他而去。朝云逝后,苏轼终生不复听此词,并且一直鳏居。也许是,垂暮之年的他,再也禁不起任何的生离死别了。苏轼将朝云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了一对楹联:“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这首词的上阕重在伤春。春花凋零,残红落地,青杏初现。春燕在绿水环绕的人家低飞。柳絮飘飘流落远方,哪里是它栖身的芳草呢?一切只是正在逝去的春景;心中唤起的却是年华流逝伤春之情。想到和苏东坡流浪漂泊,朝云怎不伤心落泪,难抑悲情?苏轼却笑曰:“吾正悲秋,而汝又伤春矣”。悲秋伤春同样反映出深沉的时间忧患的恐惧,联系苏轼作词时的背景,可体会到苏轼当时壮志难酬,对时间流逝的叹惋;历经磨难,如同那残红败絮,朝云悲凉甚至于绝望的心境可以想见。
下阕重在伤情。苏轼巧妙地抓住生活中的一个细节,创作了一幕富含理趣的悲喜剧。“墙”犹隔也。墙内佳人,墙外行人,一墙之隔。佳人笑语,行人动情。笑语者不知墙外有人,动情者但闻笑声不见人。笑声渐渐远逝,多情的行人却凭空生出无限的烦恼。这种哀怨缠绵的情感,从作品表层看,似乎是描写生活中邂逅的恋情;从深层次揣磨,却是反应了苏轼密州生活时政治上抑郁的心境。朝云的绝望也许正是这种隔而生出的悲剧。
佳人杳去,蜡炬成灰,自古多情,总被无情恼。不禁想问,究竟是苏轼多情,还是这二位女子多情?这一切,似乎不重要,因为他们曾经相处过、拥有过。好过那墙内佳人,只给墙外行人,留下缥缈难捉的笑声。其实,每个人,都只是过客,没有谁,可以陪伴谁走到人生的终点。
独自上路吧,天涯何处无芳草!
诗词的论文篇五
年代:魏晋作者: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泊秦淮》。
年代:唐作者: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年代:宋作者: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春望》。
年代:唐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归园田居其三》。
年代:魏晋作者: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渡荆门送别》。
年代:唐作者: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送友人》。
年代:唐作者: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年代:宋作者: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观刈麦》。
年代:唐作者: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诗词的论文篇六
古代社会对女性的价值标准和审美取舍,不只注重外在美,更重要的是看她们的品德修养。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外在美与内心善的结合,因此,《诗经》爱情诗中纯洁善良的女性人物无形中带着宝贵的内在美。
(一)大胆、真挚、热情。
若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形容历代女性,《诗经》中的女性可谓是当之无愧。最原始的便是最天然的,诗经时代最接近原始,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女性具备着人类最原始的良好品质和美丽。在那个少有封建约束的时代,她们的身心沐浴在大自然下,随心随性地活着,思想甚是纯洁、真挚。面对爱情,《唐风·有杕之杜》中的少女呼出自己的渴望,不扭捏不羞涩。《卫风·木瓜》中的少女面对馈赠的定情信物,更是当场回赠,并唱出“匪报也,永以为好。”的承诺,足以显示她的热情真挚的一面。
(二)善良、勤劳、贤惠。
善良是最美的品质,温柔善良之于女性则更是美丽的。《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周身都散发着善良的气息。《诗经》开篇《关雎》中让君子“寤寐思服”的“窈窕淑女”即具备这样善良的品质。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方言》:秦晋之间,美心为窈,美状为窕”,再有“淑”,善,好。可见诗中让君子“寤寐思服”的女子是一位内心纯洁善良的女性。《邶风·静女》中活泼可爱的“静女”也同样善良,其情人歌唱她时称其为“静”。“静”,善也。这样可爱又善良的女子,男子怎么会不喜欢呢?勤劳,是上古社会对女性的基本要求,之前提到的《关雎》是君子追求采荇少女的诗,“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君子眼中劳动的少女不停歇地随着水流采集荇菜,正是其勤劳的表现。弃妇诗《氓》中的妇女“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日夜操劳,努力劳作,任劳任怨,足见她的勤劳之处。《卷耳》中的妇女亦是在劳作时思念未归的丈夫。贤惠的女性亦可见于《鸡鸣》《君子于役》《谷风》等解说中。善良、勤劳、贤惠不仅仅是当时女性所具备的品德,亦是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要求。
(三)情感坚定、专一。
通观《诗经》中的爱情诗,这群女性提到感情时多情意绵绵,深情坚定,令人敬佩。专一感情,是人之常情,专一中才会见真情。《王风·大车》中的女子因某些原因暂时未能与情人在一起,她对着情人发誓“活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这句话暗示大家,女子定要嫁给文中的男子,即使无法与情人在一起,女子也不会另嫁他人,可见文中女子对爱情的忠贞和专一。她们的形象犹如田野中的蒲公英,率性自然,敢爱敢恨,在文学的天空下绽放自己纯真个性,成为后代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典范。
《诗经》与汉乐府爱情诗女性形象之比较(节选)鄂川秀。
一、主动求爱化为曲折求生。
鬼神的女子形象实为屈指可数。低下的地位使她们泯灭了天性,丧失了人格。“时代的弃妇”已成了汉乐府时期爱情诗里吟唱的主人公,不论是《有所思》中初起果断、继而忧伤失望以致无奈的少妇,还是《上邪》中惊世骇俗、气指天地的大胆女子,抑或是《白头吟》中毅然决然、发誓“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的女子,以及“举身赴清池”、以死抗拒封建家长制的刘兰芝,都难逃弃妇的命运。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迫已使妇女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在长期沉默中忍受痛苦的折磨。
从《长恨歌》到《长生殿》(节选)谢柏梁。
从悲剧的角度来看,《长恨歌》的戏剧冲突主要集中在事件冲突和情感冲突两方面。„„。
在情感冲突方面,从君王掩面救不得开始,皇帝就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茫茫的无奈之中。从此,恩情常在而美人不再、风景尚在而物是人非,“未亡人”尚在而人鬼永隔,都成为老皇帝情感冲突的诸多波澜。马嵬坡下的泥土不语,皇宫中的池苑依旧,太液宫如面的芙蓉,未央宫如眉的柳叶,一土一池,一花一草,哪一样不见证着妃子的娇态,哪一样不伴随着昔日的合欢?哪一处没有留下帝妃俩携手双行的足迹?昔日的回眸一笑在哪里?华清池凝脂娇飞在哪里?春宵苦短日高起的酣睡不醒又在哪里?承欢侍宴无闲暇的热闹繁华,何处可以寻觅?眼下,只有寂寞相伴,只有失眠长随;“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长夜既然如此落寞,人间既然如此孤寂,那就拜托道士神仙们到天上去寻找爱妃的魂魄去吧。
最为美妙的结局,不仅在于找到了爱妃的下落,还获知其“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两地相思,一样的孤寂,从此便有了踏实些的牵挂。这一牵挂又以钿合金钗作为依托的信物,寄寓着“天上人间会相见”的美好明天。
当然最为美妙的是爱情的永恒,美好瞬间的定格,幻化无穷的相伴相依,比天地还要长久的情感遗恨。“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一浪漫主义的情感升华,使得全诗的情感冲突,有了绵延不断的高潮,也具备了悲剧的崇高、圣洁和穿越时空的大美。
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极写了命运对天子的挟持和凌逼。唐明皇在与杨贵妃的朝歌暮舞中,竟又把会跳胡旋舞的安禄山收为干儿,且演出了一段洗儿会“私事”。此事终于引起了国舅杨国忠的警觉,奏请皇帝遣派安禄山为渔阳节度使。当唐明皇与贵妃在长生殿乞巧盟誓,两下里情浓意浓,“愿世世生生,共为夫妇,永不相离”之后,于御花园中赏玩秋色之时,渔阳鼙鼓却敲动起来,惊破了皇帝与贵妃的美梦。他们亲手培植下的祸害根芽终于结下了恶果,安禄山兵临城下,唐明皇仓皇逃窜。马嵬坡前,唐明皇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着妃子自缢以谢天下。事虽如此,皇上却如何经受得了这生离死别的惨痛:他是朵娇滴滴海棠花,怎做得闹荒荒亡国祸根芽?再不将曲弯弯远山眉儿画,乱松松鬓堆鸦。怎下的碜磕磕马蹄儿脸上踏,则将细袅袅咽喉掐,早把条长搀搀素白练安排下。他那里一身受死,我痛煞煞独力难加!大敌当前,杨贵妃确实怨不得唐明皇的绝情。噩运临头,唐天子的王位比皇妃的红颜贵重,唐王朝的命运比长生殿的盟誓金贵。就国势言,明皇无法挽救;就军情论,玄宗亦难于控制。杨李之间的爱情悲剧,体现出现实的严酷性。国将不国,君将不君,何暇去顾及帝妃间的儿女之情?自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和元代白朴的《梧桐雨》之后,文学史和戏剧史上最负盛名的李杨爱情题材的代表作,当然得数清代洪昇的《长生殿》传奇。就写生死不渝的纯粹爱情而言,洪昇作品的影响当然还要大得多。
一部《长生殿》,大抵在“情”字上做文章。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情爱,固然因纵欲侈心而酿就了安史之乱的苦果,引出了“呈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的山河易代和国破人亡的兴亡之感,但剧本并没有停留在这里。下半部《长生殿》,仍然浓墨重彩地渲染了李杨情的变化和发展。从人鬼之恋到人仙相会,虽然处处不脱血泊离乱的阴影,但也时时显出两情弥坚、哀感天宇的光彩。最后连神仙也为他们执着的情感所动,使唐明皇和杨贵妃同赴忉利天宫。一点真情两心同,死生幽明的界限都能于顷刻打破;为爱情而生死相系,最终获得了永不分离的权利,这正是《长生殿》与《牡丹亭》异曲同工的地方。
举动自专由。
——刘兰芝、焦仲卿爱情悲剧原因探析。
陈灿。
感、不满情绪。以上种种说法笔者还是不敢苟同。不可否认,这些原因也都是造成刘兰芝、焦仲卿爱情悲剧的前提,单人们往往忽略了另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刘兰芝的“举动自专由”,这才是导致其爱情悲剧的真正原因。
教育心理学领域有一句经典名言: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焦仲卿、刘兰芝爱情悲剧的真正原因也恰恰在于此:即刘兰芝的性格与行为所致。焦母为何执意要“遣”兰芝?从诗中我们可以找出答案,那就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婆婆为何说她“无礼节”?恐怕“自专由”就是其依据。诗中尽管刘兰芝也一再强调:“奉事循公母,进止敢自专?”“处处适兄意,那得自任专!”然而,她做事真的没有“自专由”或者说是“自任专”吗?我们先来看一下文章开篇之处刘兰芝的自诉: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从这段自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兰芝是满腹怨气。她自视才高,心灵手巧,却事事不顺心。心中常苦悲的原因有二:一是夫妻分离,不能长相守;二是辛勤劳作,婆婆却不满意。由此可见,婆媳间确实存在着矛盾,但还没有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婆婆也没有说要休她。然而,刘兰芝却忍受不了了: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她自作主张,主动请“遣”。对于焦仲卿来说,他可以理解妻子的苦衷,但对于婆婆来说,却是极大的羞辱:自己还没说什么,媳妇却要回娘家,是媳妇不愿再跟她儿子过日子了。在她看来,刘兰芝这样做,简直是大逆不道!因为在封建社会里,婆婆对于儿媳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说一不二的。对婆婆的话,不管对错,媳妇都要绝对服从,这样方显家长的权威。而刘兰芝却不是一个能忍的人,她不是那种“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人,她骨子里有种叛逆的刚性,正是这种刚性让婆婆大为不满。刘兰芝深深地爱着焦仲卿,但因为婆母对自己不满,于是不等对方开口就主动请“遣”,这一举动的结果是彻底激怒了婆婆,坚定了婆婆驱逐她的决心: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显然,刘兰芝的这次“自专由”才是遭“遣”的导火线。主动请“遣”,是其“自专由”的表现之一。再看刘兰芝回到娘家后的情况: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阿女含泪答: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有人上门提亲,对方条件相当不错,母亲也满意。但刘兰芝并没有按照母亲的意愿去应允,而是一心想着府吏,想着二人之间的誓言、约定,所以不嫁的态度很坚决: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婉言拒婚是其“自专由”的表现之二。
过了不久,又有人来提亲。从文中可以推断,兰芝起初并不同意。这时: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事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本不想嫁人,当哥哥说出“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时,刚性又立刻占据了刘兰芝的灵魂,那种凛然不可犯的尊严感在她心底升华,所以她“仰头”回答,很快应允了: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家门。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己。在这种情况下,她还是可以推托,可以委曲求全的。但是,在未与府吏沟通的情况下,在府吏浑然不知的情况下,在自尊心的强烈驱使下,她作出了嫁人的决定。赌气允婚是其“自专由”的表现之三。
再看故事的高潮部分:二人双双徇情。徇情的决定出自谁?是焦仲卿还是刘兰芝?看一看二人相见时的对话及死时的情形便可明白。相见时,焦仲卿对刘兰芝说: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刘兰芝对焦仲卿说: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从对话中可以看出,焦仲卿说的“吾独向黄泉!”显然是气话,他并不是真想死,只是在跟刘兰芝赌气。面对焦仲卿的冷嘲热讽,刘兰芝因负言而羞愧难当,在自尊心的驱使下,她想一死了之,她说的“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显然是发自内心,她说得干脆,态度坚决。自杀时,刘兰芝是“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死时,她毫不迟疑;而焦仲卿则是“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其中“徘徊”二字揭示了他内心的矛盾。临死之时,他内心极不平静,还在犹豫不决。他并不是真心想死,只是无奈。所以说,二人殉情的决定也是刘兰芝最后作出的。面对兄长她曾说过:/处分随兄意,那得自任专!但结果又如何呢?她并没有按兄长的意愿嫁人过日子,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赴黄泉。由此可知,果断徇情是其“自专由”的表现之四。
综上,导致刘兰芝、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并非是封建礼教或其他因素,而在于其本人刚强而自尊的性格以及与此紧密相连的“自专由”的举动。在诗中,尽管作者也极力写刘兰芝的善良和温顺,但在善良与温顺中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刚性,这种刚性广泛地体现于兰芝的全部行动细节里,与刚性紧密相连的是自尊,二者结合,便有了“自专由”的举动。而这种“自专由”既是造成婆媳矛盾的根本原因,也是她人生悲剧的内在因素。
诗词的论文篇七
北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2、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3、江城子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水调歌头(一)。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6、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7、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9、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0、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词的论文篇八
【引语】古诗词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走出传统古诗词教学注重对字词句的诠释和翻译的误区出发,就如何在教学中既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篇目,又能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激发联想和想象,品味诗词的丰富内蕴,获得审美体验,以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提出笔者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古诗词审美心境意境意象。
正文:
说到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学,人们往往对唐诗、宋词、元曲倍加赞赏。的确,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积累的诗歌文化是炎黄子孙的文化瑰宝。我们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当然不能忽视古诗词的教学。修订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共选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并基本上要求背诵。但,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字词句的诠释和翻译上,致使古诗词的审美意蕴被拆得支离破碎,失去其审美价值和感染力。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发挥联想和想象力,体会古诗词的内蕴美。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诗词的审美心境。
导入除了对诗人作必要的介绍外,要把重点放在把学生带入对诗词的审美心境上。心境,是一种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人整个行动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因而能使一个人的活动和体验染上一种情绪色彩。能培养学生的审美心境的方法很多如:1、导语设计。精心设计好与诗词的意境相协调的导语,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提起对诗词赏析的兴趣,对进入诗词情境起到事半功倍是效果。2、音乐导入。音乐是生命的节奏和感情的旋律,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绪活动,是融合思想与感情的一种艺术境界。古诗词不仅大多可以配乐吟唱,而且由于其独特的韵味,常被改编成广为传唱的歌曲。在学习前,放一段与所学内容有关的音乐也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并创造教学情境,使学生顺利进入审美心境。3、画面导入。文学艺术作品,尤其是诗词,既有鲜明的形象性,犹如绘画一样,又有深刻的内蕴。让学生在绘画艺术中初步感知诗词中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诗词的韵味。导入的方法还有许多,目的都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审美的心境。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词的音乐美和情境美。
欣赏诗词,要在反复诵读中仔细品味其中流淌的音乐美,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其创造的情境美。在诵读时,应避免流于形式,为“读”而读,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作必要的点拔。
朗读时要注意停顿、重读以及语调的处理。古诗词朗读的节奏并不复杂,如:五言诗词一般可分为“二/三”或“二/一/二”形式;七言诗一般可以分为“二/二/三”的形式。重读则体现在诗句的关键词上,尤其是那些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感情的词语。在语调的处理上,要注意把握音调的高低、节奏的缓急升降等。而在情感的投入上,要注意把握是昂扬激越还是凄清悲凉,是深沉悲愤还是恬淡自然等。一般来说,平声流连舒缓,仄声雄健挺拔,平仄的高低错落,自然形成主观情绪的起落和客观物象的张弛。
如,在朗读韩愈的《左迁至南关示侄孙湘》时,可按照“二/二/三”的节奏,“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洲/路八千”。重读的音主要有“九重天”、“路八千”、“家何在”、“马不前”等。尤其在朗读“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时,要注意“云横”稍微平缓,“秦岭”开始上扬,“家何在”处达到上扬的顶点,以表现心中的惨痛之情。“雪拥”处又是平起,稍微低沉些,在“蓝关”处开始下降,至“马不前”处降到极点,且“马”字稍微拖长,“前”字顿收,以表现前途艰难的英雄末路的悲痛。另外古典诗词都有严格的用韵规律,让学生把感情和气势融入到韵脚中,也能突出诗词的情境。如“相见是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的《无题》),一个“难”,一个“残”,道出沉重的离别之情,叹惋着人生命运的无常。
在理解了诗词的意象,把握了诗词的意境之后,再进行诵读,则可以进一步体会诗词蕴涵的深层情感,再一次获得情感体验,并达到在理解基础上背诵的目的。
三、深入理解,体味诗词的意境美。
我国古典诗词讲究“意在言外”,讲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讲求自我在与自然深沉契合中激荡而生的某种“情趣”,“神韵”,这就是诗词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生命情调和客观自然景色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和谐统一的结果。要让学生跨越时代、民俗、社会和情感的.障碍,根据诗词的文字信息,展开联想和想象,与诗人一起进入意境,品味浓郁的诗情,以获得审美体验,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就要靠教师创设情境了。以下是几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诗词的论文篇九
夏日中某个令人困乏的午后,诗集,十字路口以及乞丐。这就是我对那个时刻极少的物质记忆。
这不是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史诗,我也不是什么吉尔伽美什或亚瑟·潘左干。但这段时间里发生的,我思想上的顿悟,正如同遇见恩奇都或拔出石中剑,是我人生中重大的转折点。
彼时的我,或许可用夏尔·波德莱尔的诗句描述:“自爱而不自卑”。我一直喜爱读书,喜爱西方文学,无论是《1984》还是《飞鸟集》,全部略有涉猎,常常出口成章。因此,我作为“博览群书的才女”被同学、家长、老师夸赞着。在赞赏声中,我对读书的热爱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狂热地汲取新的知识与词句,却在学习上慢慢下滑。那个午后我刚自山东书城出来,还在回味博尔赫斯优美而深邃的语言,却被路边半蹲着的乞丐吸引了视线。见我看他,老人慢慢起了身。
他身体已不能说是佝偻,而是折断。如同巴黎街角跟在波德莱尔身后的小老头一样,他的脊梁和大腿形成一个直角--接下来如何形容他呢?——我回忆起书中的句子:“那根拐杖使他步履蹒跚,又使他的相貌像瘸腿的走兽。”于是自然而然地,这位有着明显亚洲面貌的老人竟使我想起《圣经》中一位因不许耶稣坐下而被惩罚永生永世行走的木匠了———那个可怜的、流浪的犹太人!我的被词句渗透的大脑已经将覆盖现实的本领练得炉火纯青,就算他有着与外表不符的智慧或诗意,我也会认为他是喝下小溪水的荷马或在某处山洞穴居的尤利西斯——这形象会比一个普通乞丐在我大脑中留下更鲜明的印象,因为我刚刚从这故事中走出书城大门,这归功于博尔赫斯先生——直到那只手伸到我面前。那只乌褐色的、骨节突出的、贫瘠、深沟纵横交错且肮脏的手,指甲灰黑起翘,满是油渍地伸到我面前的手——或许已不能算手。即便是撒旦的诗歌也比这好上太多太多。一只活生生的、无法被任何幻象美化哪怕分毫的手,就这么撕开了虚无的词藻,将现实残忍而又庄重地递送进我的双眼。
我猛然发觉,我读过千万本小说、散文、诗集,记下了千万句优雅、壮丽、深邃的文字,却无法回答一双苍老的手。
是时刻已至么?我从文字的幻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如此空虚,比那只手还要贫瘠——不,无法和那只在现实中翻山越岭、饱含生活沧桑的手比,我还没有真切地体会到生活,便已幻想着驰骋蓝天。多么讽刺啊!自以为才华横溢的我,复述着他人的美好,得意洋洋,却始终没有踏出象牙塔一步。
我不敢再看那只手。恍惚间我身边好像又伸来一只如出一辙的手,接着是第三只、第四只……被现实围住的麦克白,我会安然无恙,去凝视第八个?不!在看见那面镜子之前,我后退一步,逃离了幻觉和那只手。
我回到家中,没有直接看书。坐在椅子上沉思良久后,我把新书锁进了柜子。
我开始合理安排时间,不再到处夸耀自己,我的成绩开始回升,也尝试和同学一起参加室外活动。我意识到,读书不是让自己沉溺在书的环境中,而是通过书,使生活更加美好。
无论多么好的佳作,都是源于生活。面对现实,我不再迷茫,我将用激情与热忱,捧起生活这本诗歌。
诗词的论文篇十
1.关雎(《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d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扬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5.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6.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8.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9.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0.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第二册。
11.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2.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4.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5.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6.迢迢牵牛星(《古。
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7.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8.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0.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第三册。
2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2.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3.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4.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5.浣溪沙(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26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27.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8.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9.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0.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第四册。
31.采薇(《诗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2.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33.送别(无名氏)。
杨柳青青著地垂,扬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34.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5.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喇叭,锁哪,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36.长歌行(《乐府诗集》)。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j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7.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8.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9.渔家傲(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语。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40.长相思(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第五册。
41.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2.泊秦淮(杜牡)。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3.无题(李商隐)。
相间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44.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西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45.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6.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7.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48.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49.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50.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诗词的论文篇十一
1、有些事,我们明知道是错的,也要去坚持,因为不甘心;有些人,我们明知道是爱的,也要去放弃,因为没结局;有时候,我们明知道没路了,却还在前行,因为习惯了。
2、以为蒙上了眼睛,就可以看不见这个世界;以为捂住了耳朵,就可以听不到所有的烦恼;以为脚步停了下来,心就可以不再远行;以为我需要的爱情,只是一个拥抱。
3、那些已经犯过的错误,有一些是因为来不及,有一些是因为刻意躲避,更多的时候是茫然地站到了一边。我们就这样错了一次又一次,却从不晓得从中汲取教训,做一些反省。
4、你不知道我在想你,是因为你不爱我,我明明知道你不想我,却还爱你,是因为我太傻。也许有时候,逃避不是因为害怕去面对什么,而是在等待什么。
5、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心里没有被刀子割过,但疼痛却那么清晰。这些胸口里最柔软的地方,被爱人伤害过的伤口,远比那些肢体所受的伤害来得犀利,而且只有时间,才能够治愈。
6、很多人,因为寂寞而错爱了一人,但更多的人,因为错爱一人,而寂寞一生。我们可以彼此相爱,却注定了无法相守。不是我不够爱你,只是我不敢肯定,这爱,是不是最正确的。
7、如果背叛是一种勇气,那么接受背叛则需要一种更大的勇气。前者只需要有足够的勇敢就可以,又或许只是一时冲动,而后者考验的却是宽容的程度,绝非冲动那么简单,需要的唯有时间。
8、生命无法用来证明爱情,就像我们无法证明自己可以不再相信爱情。在这个城市里,诚如劳力士是物质的奢侈品,爱情则是精神上的奢侈品。可是生命脆弱无比,根本没办法承受那么多的奢侈。
9、人最大的困难是认识自己,最容易的也是认识自己。很多时候,我们认不清自己,只因为我们把自己放在了一个错误的位置,给了自己一个错觉。所以,不怕前路坎坷,只怕从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
10、生活在一个城市里,或者爱一个人,又或者做某件事,时间久了,就会觉得厌倦,就会有一种想要逃离的冲动。也许不是厌倦了这个城市、爱的人、坚持的事,只是给不了自己坚持下去的勇气。
11、多少次又多少次,回忆把生活划成一个圈,而我们在原地转了无数次,无法解脱。总是希望回到最初相识的地点,如果能够再一次选择的话,以为可以爱得更单纯。
12、如果你明明知道这个故事的结局,你或者选择说出来,或者装作不知道,万不要欲言又止。有时候留给别人的伤害,选择沉默比选择坦白要痛多了。
13.如果以后你会不经意地想起我,请别忘记我曾那样深深地爱过你……。
14.踮起脚尖,我们就能离幸福更近一点吗?
15.我真的喜欢你,闭上眼,以为我能忘记,但流下的眼泪,却没有骗到自己。
经典语录----摘录自席绢的'小说集【3】。
让你自己幻灭,你才会知道轻易寄托一分感情是多么可笑的事。
人哪,一向只对自己宽容,对他人严苛。
己的权益。面包与鸽子,多奇怪的比喻。爱情是面包,鸽子是那些附属于爱情上的要求。
某种程度上,我有爱他,可是那种感觉并不须要夸张到死去活来。谈情说爱其实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我没空拨出时间去沉醉其中,我有我的路要走。
独自悠游在自我的世界中;人愈多的地方,我愈能明白自己的孑然,完全隔离而已。
某种程度上,我非常孤僻,也许我太重视自我、太重视自由的空间,宁愿享受孤独也不要有人在耳边聒噪不休占去我的时间;所以一旦清静为人所干扰,就会有躲开的欲望。
松懈一些的距离才不会令我窒息,可是我却依然有飞翔的想望。我想流浪远方,想体会全然陌生国度所带给我的悸动。
即使有爱,也不能改变什么、剥夺我什么。
千万要让自己快乐,路是那么多条,而我们却只有一个身子去走。丧失许多机会成本是必然。但你只须要选择最得你心的路去走就衍了。”
性,实在是奇怪的东西,男人在发泄时全然不谈爱不受、喜不喜欢,甚至愿意去找他们所轻视的女人,而不找正经女子;因为他们不想负任何责任,不愿为性而毁上一生。男人因性而去性,而正经女子往往用性来换爱,这是男人沾不起的代价,宁愿找用性去换金银的女人。但同时,评价的高低立见,所以一旦非结婚不可,他们会去找用性换爱的正经女子;而我们这种人活该被踢到十万八千里外。
只是,那牵念是确切存在的。他会挂念我,我也会想起他,但不是非有那个必要在一起朝夕相守。那感觉淡淡的,可是——它存在。
诗词的论文篇十二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诗词之美本在于此,可随着时间的流淌,科技的发展,“快餐式”阅读渐渐成了主流,而传统诗词却发了酵,蒸了馏,饮了使人醉眼迷离,乱了方寸。
“快餐式”阅读的今天,人们不愿意将时间花费在一字一句品读诗词上,他们刚喜欢通俗的笑话。当今的学生对诗词亦是如此,完成任务者居多,而由衷热爱者廖廖。诗词在网络上被网友肢解,改的面目全非,并带有戏谑的意味,成了彼此逗趣的工具,失去了原本的含义,与古人的初衷背道相驰。
如果继续这么发展,百年之后,怕后人们只能在字典中见到“诗”“词”这类的字眼了吧。缥缈如鸿影,闻其名却不能见其人。
诗词从来不是消遣的工具,而是一种真实感情的传达。
我的语文老师曾讲过她的一个经历:她的朋友酷爱在秋天摄影,而她对秋天的印象一直是秋风秋景秋煞人。机缘巧合,在一个秋天她的那位朋友邀请她共同登山赏景。路途上她没有多大的兴致,对沿途的光景满脸不屑。当她到达山顶时,便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群所折服。山下的枫树像是拍打海滩一层一层的海浪,一层黄,一层红,颜色由浅而深的递进。她说她当时的脑海里瞬间出现了一个词“层林尽染”。自此,她便对秋景有了别样的感受。
曾有一个闷热的下午,我百无聊赖的走在上学的路上,像是一个沙漠中迷失方向的人缓慢的移动着。一阵清风徐来,使我感到了一丝舒爽,而那时我突然想起一首诗“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是多么沉寂。”而那一阵清风打破了沉寂,让我看到了新的生命绿洲。此时,我也终于明白了老师那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教诲。诗词的魅力正是如此,他不在于你生硬的记住了多少,他更是让你在不断历经世事之后产生心与心的共鸣。以至于看到某情某景能脱口而出。
中国的孩子为什么从小就要他们背根本不懂的诗词?初衷本是当他们长大后,面对三千世界无数美景时,脑中出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长天共一色”。面对忧愁难耐时,所想的是:“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面对时间流逝时,所想的是“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面对人生逆境时,所想的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诗词妙不可言的不仅仅是在于诗人的遣词造句,而更在于现实生活中,是不是恰好有那么一刻,看到眼前的景色,眼前的人,突然想起当初背过的诗句,原来千百年前曾有人如此贴切的表达出了自己一样的感受,而诗词之美也正是这心与心的共鸣。诗词可谓中国文化之基本,人不可忘本,诗词值得每个人传承!
诗词的论文篇十三
1、爱情不能被占有,只能被接受。
2、别后相思空一水,重来回首已三生。
3、不再孤独,只有曾经真正孤独过的人才知道这是种多么微妙的感觉。
4、隔了百年的光阴,万里的迢梯,浮世肮脏,人心险诈,割裂了生和死。到哪里,再去寻找。纯白如羽的'华衣,还有那张莲花般的素颜。
5、工于心计的人,往往也会很幼稚,狡猾和成熟根本就是两回事。
6、孤单的你,孤单的我,孤单的灵魂,流离失所。
7、即使是隔得最近的两颗星辰,他们之间也隔着毕生也无法到达的距离。
8、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大多数人都在受着命运的摆布,只有很少人能反抗改变自己的命运,我只恨自己为什么不是这种人。
9、美若没有几分遗憾,如何能有那千般的滋味?——刘墉《昙花》。
10、那是不同高度上的两片云---你在底下看上去它们重合了,事实上却永远不会相遇。
诗词的论文篇十四
鸡年新春,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在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作为诗词爱好者,我收看了全部比赛,并通过手机同步参与了比赛。10场比赛,亮点纷呈,收看下来,感慨良多,澎湃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我感慨诗词大会增强了国人的文化自信。这季诗词大会场面宏大:从全国层层选拔出来的选手组成“百人选手团”参赛,4名挑战者攻擂,攻擂挑战和百人团的优胜者之间开展“飞花令”pk。康震、王立群、蒙曼、郦波4位国学大师点评,董卿担纲主持,全国数千万观众通过电视互动参与比赛。本季诗词大会扩大了诗词的涵盖范围:从第一季只选唐宋诗词,扩大为自《诗经》始,一直到现当代的毛泽东诗词。涵盖了中国诗词从发生、发展到成熟的整个历程。从《诗经》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到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到毛泽东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数百首浓缩了2000多年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诗词在场上场下朗朗吟诵。选手们从容淡定的回答,大师们睿智渊博的点评,主持人妙语连珠的穿插交织在一起,使比赛高潮迭起,为亿万电视观众提供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中华传统文化盛宴。诗词大会使我们感受到中国诗词的诗意之美、韵律之美、哲理之美,更使我们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精妙绝伦。我们完全有理由为自己的民族文化感到自豪,更有责任为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感慨诗词大会促进了诗词文化的深入和传承。这次比赛我是与孙女一同观看的。孙女今年刚满7岁,每晚的黄金时间收看《熊出没》和《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一类的动画片本来是她不二的选择。可是,在诗词大会播出的10天时间里,她跟着我津津有味地看完了全部比赛,而且积极参与互动。当董卿出题要求写出李白名诗《独坐敬亭山》中“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上两句时,她竟能脱口吟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当主持人画出一幅小孩托腮望月的图画,并要求根据画意说出一联诗时,她能猜到是“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孙女一直看好选手武亦姝,每场都为她加油。当这位16岁的上海姑娘战胜所有选手,最终获得本赛季冠军时,孙女欢呼雀跃。追问原因,孙女的回答使我感到意外:“因为她年纪最小。”细想一下,我们都应该为武亦姝获胜感到高兴。因为她使我们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一代的延续和传承。事实上,参加本季比赛的选手都很年轻,特别是从百人团里脱颖而出的挑战者,大多数是在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更有不少像武亦姝这样“00后”的少年。许多参赛选手从事的工作或学习的专业并不与中文和诗词相关。他们有的是理工科学生,有的是研究制造机器人的科学工作者,还有农民、快递员等在最基层工作的普通人。然而,他们在赛场上表现出来的对中国诗词的把握、理解和热爱,令主持人、点评嘉宾和电视观众屡屡拍案叫绝。诗词是浸润在中国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诗词大会让我们看到这一民族的文化基因得以在青年一代延续。诗词是国人心灵深处最亲近、最温暖的记忆,诗词大会唤醒了我们的这份珍贵记忆。
诗词的论文篇十五
在中国数千年的灿烂辉煌的古典文学长河中,诗歌无疑是最璀璨瑰丽的一颗明珠。其涉及的社会生活之广泛、深入,对国家民族影响之深远、巨大,恐怕是世界其他民族所无法睥睨的。它为后世的我们提供了无比丰富的可资借鉴学习的知识,其中不乏作文之道。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是宋代陆游告诫自己儿子的肺腑之言。无论作诗、写文章,若要笔底生花、文采斐然,没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和丰富的社会阅历,是行不通的。他还明确地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这更是对自己文学创作活动的生动总结。想写什么事情,想抒什么情感,想议什么问题,缺乏实践的态度,没有设身处地的思考、研究过程,纸上谈兵,常常只会打擦边球。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做一个见多识广的人!
“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宋朝陈与义的这两句诗,形象反映了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捕捉灵感?著名作家莫言说,我始终保持着一个好习惯,就是随身总带着一个小本和一支笔,随时把想到的、见到的可写的东西记下来。是呀,常常积累,时时做有准备的头脑,何须等到“安排句法”时的苦思冥想呢?朱熹也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现实生活的积累是灵感不竭的源泉,是创作活动的土壤。要随时积累,做一个勤于观察、善于准备的人!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唐卢延让)有了好的材料、好的题旨,还须有好的语言来表达。炼字的功夫,一向为中国文人注重,更有甚者“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如此煞费苦心,怎不令人感动!那么炼字的标准是什么呢?是不是生僻怪诞的才叫好?元好问说得好:“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最能表达写作意趣的,即是最好的字眼。
但生活语言与写作语言毕竟是两种不同风格的语体,如实辑录生活语言,那只是一种记录而非艺术,对生活语言加以适当的再创作才是艺术。因此写作须讲求炼字,但也须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要善于炼字,做一个对语言精益求精的人!
“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清代的龚自珍不愧是文章大家,他善于从宏观上总结作文之道,明确要求写文章要结构明晰,主线分明,如秋天的乔树,枝是枝叶是叶;文章的主旨要鲜明有个性,充分表现自己的主张,不可穿新鞋走旧路、取新瓶装陈酒,人云亦云。他的文章就很好地反映了他的创作主张,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因此,要讲究谋篇布局表达个性,做一个独立思考、有大写人格的人!
艺术都有其相通之处,古诗中的这些道理,虽多就诗而言,但对于我们的作文同样有启示作用。把每一篇文章都当做诗一样作,那么每一篇文章便都会有一颗诗的灵魂!
诗词的论文篇十六
一室俱静,看书,听音乐。
第一次听《霜雪千年》,“梨花香,缠着衣角掠过熙攘,复悄入红帘深帐,听枝头黄鹂逗趣儿,细风绕指淌”只觉得有些艳俗,像一个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却抹上了浓艳的妆嫁。
歌者再唱,“在这老街回眸,无言中牵引我是谁”,不觉梦回唐宋元明清。
杏花春雨,西风塞北,诗词古风中,歌咏四季的序幕轻缓拉开。
爱春花,苏轼漫步江畔,勾勒出“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优美画境;爱绿水,白居易思绪万千,赞美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旖旎江南;爱烟雨,翁卷轻扣柴门,沉醉于“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的乡村四月;爱秋月,月光下刘禹锡发现了“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秋夜静美;爱冬雪,雪色晶莹闪耀着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独立人格。
所以自古唐宋多情。一轮皎皎明月,却遥寄千古多少人的无尽思念;一株青青柳枝,却承载唐宋多少人的深远嘱托;一壶盈盈浊酒,却满怀历史多少文人墨客的思绪万千与豪言壮语。
所以自古唐宋多离别。那不尽的言语,隐没在李白眺望远舟中,深藏在王维痛饮清酒中,消逝在高适千叮万嘱中,殆尽在王昌龄兴叹楚山中。明明知道柳枝用不了多久就会干枯得不成样子,可古人却偏偏爱用它表达千言万语说不尽的深情厚谊。送别的人偏有心情搞这套庄重的仪式,别离的人偏有心肠把它拿在手里。那个年代的人偏有这番情怀如诗。
只是那个或壮丽或凄美或豪放的年代已经过了,早已隐没在岁月的落落风尘中。诗词,走过千百年季节轮回,而那一份美却永不褪散,那散落一地的,是薄荷一般清凉的记忆。
诗词的论文篇十七
摘 要:诗词教学既是语文课的重点,又是难点。特别是古代诗词,含蓄凝练,意境深远,尤其“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艺术风格,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师依赖常规教条往往效果不彰,用散句生解诗词,又会丧失诗词神韵。如果选择诗词的相关作品,进行诗词互解,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取得教学高效。
关键词:诗词互解;激发兴趣;教学高效
诗词教学既是语文课的重点,又是难点。特别是古代诗词,含蓄凝练,意境深远,尤其“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艺术风格,学生不易理解,因而学习诗词的兴趣不高,给教师的诗词教学带来不少困难。所以,教师依赖常规教条注定效果不彰,用散句生解诗词,又会丧失诗词神韵。如果选用诗词的相关联作品,进行诗词互解,学生就比较容易感受到诗词的魅力,又避免了诗词教学“空转虚耗”。不仅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唤起学生主动亲近诗词艺术,而且能在诗词艺术的熏陶中快乐成长。事半功倍,教学高效。
一、同类互解,解出作者独特的艺术境界
看同为政治家兼诗人的毛泽东和曹操的作品。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刚健遒劲,大气包举,神采飞扬。“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个囊括时空大地,涵盖人类斗争的`大问题,凝结他关乎中国前途的深沉思考,表达了毛泽东“改造旧中国”的自信和气度。而曹操作为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在《短歌行》中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诗人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爱惜人才,共创王业,天下归心。但是从历史高度来讲,毛泽东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人民大众谋幸福。而曹操则为封建帝王,脱离不了家天下私念,思想境界就有局限。同是宋词豪放派代表的苏轼和辛弃疾,苏轼开创了豪放词,辛弃疾把它推向高峰。他们都打破了绮丽婉约的传统模式,提高了词品和词的抒情功能。但由于处在不同时代和性格的差异,他们的词也有着不同的审美风格。比如,遇到赤壁,苏轼顶多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豪放中尽显旷达;辛弃疾则是“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位予窄”倾尽悲壮。
二、意象互解,解出诗词意境的时空经纬
意象是中国诗词独有的艺术美,历经千百年的文化锤炼而形成的艺术符号,而意境是诗词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由于古典诗词表现手法的含蓄性,加之中学生年龄尚小,阅历欠缺,难以驾驭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过程,掌控联想和想象的力度不均,诗词从意象到意境的内化,自然成为教学中的难点。如果适当地引用同一意象的诗词名句,形成意象的思维迁延,则有助于学生理解意象内涵,理解诗词意境。如;柳永的《雨霖铃》是写别情相思,“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以及“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些意象,都是动词和名词勾画出来的。为破解这些意象,可引用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这些诗句,好似动漫镜头,闪亮出现,意象互连,借景会意,由是清秋愁起。用“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引申理解“清秋”。“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得以领悟。
三、时段互解,解出创作风格的变化脉络
李煜被称为“千古词帝”,创作风格前后迥异,这与他的身世紧密关联。李煜的前期极尽帝王豪奢生活,藉声色和艳词消遣绮丽奢华之事。因此,在《浣溪沙》中的“红日已高三丈透”就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宫中通宵达旦的歌舞宴饮,纵情的享乐,欢快的情绪。宋兵南下,李煜沦为阶下囚。亡国之痛,孤寂凄苦,词风尽是哀怨之音,故国之思。绝命词《虞美人》中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之恒流,喻愁痛之无尽,个中滋味,只有品味了。李煜将国仇家恨借助于词句大加渲染,多吟诵几遍,令人扼腕慨叹。其悲惨结局也就不言而喻,《浣溪沙》中的欢快之情更令人心生惋惜。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诗词互解作为方法,对解读诗词有正能量,能帮助学生挖掘诗词的象外之象,能帮助学生发现文字的意韵刺激。但必须建立在有一定诗词诵读量的基础上,能正确把握诗词的前提下。并且所用诗词与所解诗词有关联,不可生搬硬套,更不能故弄玄虚。
总之,如果学生通过持续的学习,对诗词的写作背景、文字内涵有了深层的了解和认识,学生才能发自心底地爱上诗词。如果能熟练游走于作品之间,而且做到“举一反三”乃至“融会贯通”,则诗词互解,就能激趣而高效。
参考文献:
[1]布鲁纳。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诗词的论文篇十八
4.这个世界,总有这么一类人,钻进一个洞,死活走不出来。《十年一品温如言》。
5.且视天下如尘芥,携手天涯笑天家。《且试天下》。
6.前路漫漫,只要确定方向,再远的路,也不会是无望的旅程。《笑傲红尘》。
8.爱情,只求得一个结果。《胭脂碎》。
9.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步步惊心》。
13.喜悦出于巧合,眼泪何必固执。《致我们即将逝去的青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296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