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朱自清的散文教案范文(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4 04:37:23
谈朱自清的散文教案范文(17篇)
时间:2023-12-14 04:37:23     小编:FS文字使者

教案是教师备课工作的重要成果,也是教师教学过程的有力支撑。教案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合理安排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和任务。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提供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

谈朱自清的散文教案篇一

老实说,我是个欢喜女人的人;从国民学校时代直到现在,我总一贯地欢喜着女人。虽然不曾受着什么“女难”,而女人的力量,我确是常常领略到的。女人就是磁石,我就是一块软铁;为了一个虚构的或实际的女人,呆呆的想了一两点钟,乃至想了一两个星期,真有不知肉味光景——这种事是屡屡有的。在路上走,远远的有女人来了,我的眼睛便像蜜蜂们嗅着花香一般,直攫过去。但是我很知足,普通的女人,大概看一两眼也就够了,至多再掉一回头。像我的一位同学那样,遇见了异性,就立正——向左或向右转,仔细用他那两只近视眼,从眼镜下面紧紧追出去半日半日,然后看不见,然后开步走——我是用不着的。我们地方有句土话说:“乖子望一眼,呆子望到晚;”我大约总在“乖子”一边了。我到无论什么地方,第一总是用我的眼睛去寻找女人。在火车里,我必走遍几辆车去发见女人;在轮船里,我必走遍全船去发见女人。我若找不到女人时,我便逛游戏场去,赶庙会去,——我大胆地加一句——参观女学校去;这些都是女人多的地方。于是我的眼睛更忙了!我拖着两只脚跟着她们走,往往直到疲倦为止。

我所追寻的女人是什么呢?我所发见的女人是什么呢?这是艺术的女人。从前人将女人比做花,比做鸟,比做羔羊;他们只是说,女人是自然手里创造出来的艺术,使人们欢喜赞叹——正如艺术的儿童是自然的创作,使人们欢喜赞叹一样。不独男人欢喜赞叹,女人也欢喜赞叹;而“妒”便是欢喜赞叹的另一面,正如“爱”是欢喜赞叹的一面一样。受欢喜赞叹的,又不独是女人,男人也有。“此柳风流可爱,似张绪当年,”便是好例;而“美丰仪”一语,尤为“史不绝书”。但男人的艺术气分,似乎总要少些;贾宝玉说得好:男人的骨头是泥做的,女人的骨头是水做的。这是天命呢?还是人事呢?我现在还不得而知;只觉得事实是如此罢了。——你看,目下学绘画的“人体习作”的时候,谁不用了女人做他的模特儿呢?这不是因为女人的曲线更为可爱么?我们说,自有历史以来,女人是比男人更其艺术的;这句话总该不会错吧?所以我说,艺术的女人。所谓艺术的女人,有三种意思:是女人中最为艺术的,是女人的艺术的一面,是我们以艺术的眼去看女人。我说女人比男人更其艺术的,是一般的说法;说女人中最为艺术的,是个别的说法。——而“艺术”一词,我用它的狭义,专指眼睛的艺术而言,与绘画,雕刻,跳舞同其范类。艺术的女人便是有着美好的颜色和轮廓和动作的.女人,便是她的容貌,身材,姿态,使我们看了感到“自己圆满”的女人。这里有一块天然的界碑,我所说的只是处女,少妇,中年妇人,那些老太太们,为她们的年岁所侵蚀,已上了凋零与枯萎的路途,在这一件上,已是落伍者了。女人的圆满相,只是她的“人的诸相”之一;她可以有大才能,大智慧,大仁慈,大勇毅,大贞洁等等,但都无碍于这一相。诸相可以帮助这一相,使其更臻于充实;这一相也可帮助诸相,分其圆满于它们,有时更能遮盖它们的缺处。我们之看女人,若被她的圆满相所吸引,便会不顾自己,不顾她的一切,而只陶醉于其中;这个陶醉是刹那的,无关心的,而且在沉默之中的。

谈朱自清的散文教案篇二

我与王善瑾君相处确只一年,但知道他是一个勤苦好学而又具有正确判断力的人。

但他的病来得这样快,只腹痛了两日,一切便都完了!他死在江苏阜宁县城;他家在离城很远的乡下。

没有和家人见一面,他便撒了手,阜宁是个偏辟的地方,只有几个不中用的医生。

他的病,没有人知道名字;他便这样糊里糊涂地死了。

他家本可勉强过活;但他一读书,便不得不负债了。

他独自挣扎着,好容易才得到大学待了一年。

他实在不能支持下去了,只得忍了心休学,想做点事,积些钱,过一年再来;

他自己和我们,谁会想到他永远不能再来呢?

但若仍在清华,而不去办那一身兼编辑、校对、发行的报纸,或许不会有这样的病吧?就有,也不至于不可救吧?他在清华病过两三个月,后来似乎好了。

谈朱自清的散文教案篇三

不管我们相信有鬼或无鬼,我们的话里免不了有鬼。

我们话里不但有鬼,并且铸造了鬼的性格,描画了鬼的形态,赋予了鬼的才智。

凭我们的话,鬼是有的,并且是活的。

这个来历很多,也很古老,我们有的是鬼传说,鬼艺术,鬼文学。

但是一句话,我们照自己的样子创出了鬼,正如宗教家的上帝照他自己的样子创出了人一般。

鬼是人的化身,人的影子。

我们讨厌这影子,有时可也喜欢这影子。

正因为是自己的化身,才能说得活灵活现的,才会老挂在嘴边儿上。

鬼通常不是好词儿。

说这个鬼!是在骂人,说死鬼也是的.。

还有烟鬼,酒鬼,馋鬼等,都不是好话。

不过骂人有怒骂,也有笑骂;怒骂是恨,笑骂却是爱——俗语道,打是疼,骂是爱,就是明证。

这种骂尽管骂的人装得牙痒痒的,挨骂的人却会觉得心痒痒的。

女人喜欢骂人鬼。死鬼!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至于刻薄鬼,啬刻鬼,小气鬼等,虽然不大惹人爱似的,可是笑嘻嘻的骂着,也会给人一种热,光却不会有——鬼怎么会有光?光天化日之下怎么会有鬼呢?固然也有白日见鬼这句话,那跟见鬼,活见鬼一样,只是说你与鬼为邻,说你是个鬼。

鬼没有阳气,所以没有光。

所以只有老鬼,小鬼,没有少鬼,壮鬼,老年人跟小孩子阳气差点儿,凭他们的年纪就可以是鬼,青年人,中年人阳气正盛,不能是鬼。

青年人,中年人也可以是鬼,但是别有是鬼之道,不关年纪。

阎王好见,小鬼难当,那小的是地位,所以可怕可恨;若凭年纪,老鬼跟小鬼倒都是恨也成,爱也成。

——若说小鬼头,那简直还亲亲儿的,热热儿的。

又有人爱说鬼东西,那也还只是鬼,鬼就是东西,东西就是鬼。

总而言之,鬼贪,鬼小,所以有钱使得鬼推磨;鬼是一股阴气,是黑暗的东西。

人也贪,也小,也有黑暗处,鬼其实是代人受过的影子。

所以我们只说好人,坏人,却只说坏鬼;恨也罢,爱也罢,从来没有人说好鬼。

好鬼不在话下,美鬼也不在话下,丑鬼倒常听见。

说鬼相,说像个鬼,也都指鬼而言。

不过丑的未必就不可爱,特别像一个女人说你看我这副鬼相!你看我像个鬼!她真会想教人讨厌她吗?做鬼脸也是鬼,可是往往惹人爱,引人笑。

这些都是丑得有意思。

鬼头鬼脑不但丑,并且丑得小气。

鬼胆也是小的,鬼心眼儿也是小的。

鬼胎不用说的怪胎,怀着鬼胎不用说得担惊害怕。

还有,书上说,冷如鬼手馨!鬼手是冰凉的,尸体原是冰凉的。

鬼叫,鬼哭都刺耳难听。

——鬼胆和鬼心眼儿却有人爱,为的是怪可怜见的。

从我们话里所见的鬼的身体,大概就是这一些。

再说鬼鬼祟祟的虽然和鬼头鬼脑差不多,可只描画那小气而不光明的态度,没有指出身体部分。

这就跟着出了鬼!其中有鬼!固然,鬼,诡同音,但是究竟因鬼而诡,还是因诡而鬼,似乎是个兜不完的圈子。

我们也说出了花样,其中有花样,花样正是诡,是谲;鬼是诡谲不过的,所以花样多的人,我们说他鬼得很!书上的鬼蜮伎俩,口头的鬼计多端,指的就是这一类人。

这种人只惹人讨厌招人恨,谁爱上了他们才怪!这种人的话自然常是鬼话。

不过鬼话未必都是这种人的话,有些居然娓娓可听,简直是昵昵儿女语,或者是海外奇谈。

说是鬼话!尽管不信可是爱听的,有的是。

寻常诳语也叫做鬼话,王尔德说得有理,诳原可以是很美的,只要撒得好。

鬼并不老是那么精明,也有马虎的时候,说这种无关心的鬼话,就是他马虎的时候。

写不好字叫做鬼画符,做不好活也叫做鬼画符,都是马马虎虎的,敷敷衍衍的。

若连不相干的鬼话都不爱说,符也不爱画,那更是懒鬼。

懒鬼还可以希望他不懒,最怕的是鬼混,鬼混就简直没出息了。

从来没有听见过笨鬼,鬼大概总有点儿聪明,所谓鬼聪明。

鬼聪明虽然只是不正经的小聪明,却也有了不起处。

什么鬼玩意儿!尽管你瞧不上眼,他的可是一套玩意儿。

你笑,你骂,你有时笑不得,哭不得,总之,你不免让鬼玩意儿耍一回。

鬼聪明也有正经的,书上叫做鬼才。

李贺是唯一的号为鬼才的诗人,他的诗浓丽和幽险,森森然有鬼气。

更上一层的鬼聪明,书上叫做鬼工;鬼工险而奇,非人力所及。

这词儿用来夸赞佳山水,大自然的创作,但似乎更多用来夸赞人们文学的和艺术的创作。

还有鬼斧神工,自然奇妙,也是这一类颂辞。

借了神的光,鬼才能到这自然奇妙的一步,不然只是险而奇罢了。

可是借光也不大易,论书画的将神品列在第一,绝不列鬼品,鬼到底不能上品,真也怪可怜的。

谈朱自清的散文教案篇四

燕子去了,有再来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时候。但是,聪明,你告诉我,我们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日子滴在时间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尽管去了,来尽管来着;去来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日子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你聪明,告诉我,我们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谈朱自清的散文教案篇五

这几个月,北平的报纸上除了战事、杀人案、教育危机等等消息以外,旧书的危机也是一个热闹的新闻题目。

此外,北平的文物,主要的是古建筑,一向受人重视,政府设了一个北平文物整理委员会,并且拨过几回不算少的款项来修理这些文物。

二月初,这个委员会还开了一次会议,决定为适应北平这个陪都的百年大计,请求政府"核发本年上半年经费",并"加强管理使用文物建筑,以维护古迹"。

至于毛笔,多少年前教育部就规定学生作国文以及用国文回答考试题目,都得用毛笔。

但是事实上学生用毛笔的时候很少,尤其是在大都市里。

这个问题现在似乎还是悬案。

在笔者看来,文物、旧书、毛笔,正是一套,都是些遗产、历史、旧文化。

主张保存这些东西的人,不免都带些"思古之幽情",一方面更不免多多少少有些"保存国粹"的意思。

"保存国粹"现在好像已成了一句坏话,等于"抱残守阙","食古不化","迷恋骸骨","让死的拉住活的"。

笔者也知道今天主张保存这些旧东西的人大多数是些五四时代的人物,不至于再有这种顽固的思想,并且笔者自己也多多少少分有他们的情感,自问也还不至于顽固到那地步。

不过细心分析这种主张的理由,除了"思古之幽情"以外,似乎还只能说是"保存国粹";因为这些东西是我们先民的优良的成绩,所以才值得保存,也才会引起我们的思念。

我们跟老辈不同的,应该是保存只是保存而止,让这些东西像化石一样,不再妄想它们复活起来。

应该过去的总是要过去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

关于拨用巨款修理和油漆北平的古建筑,有一家报纸上曾经有过微词,好像说在这个战乱和饥饿的时代,不该忙着办这些事来粉饰太平。

本来呢,若是真太平的话,这一番修饰也许还可以招揽些外国游客,得些外汇来使用。

现在这年头,那辉煌的景象却只是战乱和饥饿的现实的一个强烈的对比,强烈的讽刺,的确叫人有些触目惊心。

这自然是功利的看法,可是这年头无衣无食的人太多了,功利的看法也是自然的。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公家用钱,并没有什么通盘的计划,这笔钱不用在这儿,大概也不会用在那些无衣无食的人的身上,并且也许还会用在一些不相干的事上去。

那么,用来保存古物就也还不算坏。

若是真能通盘计划,分别轻重,这种事大概是该缓办的。

笔者虽然也赞成保存古物,却并无抢救的意思。

照道理衣食足再来保存古物不算晚;万一晚了也只好遗憾,衣食总是根本。

笔者不同意过分的强调保存古物,过分的强调北平这个文化城,但是"加强管理使用文物建筑,以维护古迹",并不用多花钱,却是对的。

旧书的危机指的是木版书,特别是大部头的。

一年来旧书业大不景气。

有些铺子将大部头的木版书论斤的卖出去造还魂纸。

这自然很可惜,并且有点儿惨。

因此有些读书人出来呼吁抢救。

现在教育部已经拨了十亿元收买这种旧书,抢救已经开始,自然很好。

但是笔者要指出旧书的危机潜伏已经很久,并非突如其来。

清末就通行石印本的古书,携带便利,价钱公道。

这实在是旧书的危机的开始。

但是当时石印本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说是错字多,固然,主要的还在缺少那古色古香。

因此大人先生不屑照顾。

不过究竟公道,便利,又不占书架的地位,一般读书人,尤其青年,却是乐意买的。

民国以来又有了影印本,大部头的如《四部丛刊》,底本差不多都是善本,影印不至于有错字,也不缺少古色古香。

这个影响旧书的买卖就更大。

后来《四部丛刊》又有缩印本,古气虽然较少,便利却又加多。

还有排印本的古书,如《四部备要》、《万有文库》等,也是方便公道。

又如《国学基本丛书》,照有些石印本办法,书中点了句,方便更大。

抗战前又有所谓"一折八扣书",排印的错误并不太多,极便宜,大量流通,青年学生照顾的不少。

比照抗战期中的土纸本,这种一折八扣书现在已经成了好版了。

现在的青年学生往往宁愿要这种排印本,不要木刻本;他们要方便,不在乎那古色古香。

至于毛笔,命运似乎更坏。

跟"水笔"相比,它的不便更其显然。

用毛笔就得用砚台和墨,至少得用墨盒或墨船(上海有这东西,形如小船,不知叫什么名字,用墨膏,装在牙膏似的筒子里,用时挤出),总不如水笔方便,又不能将笔挂在襟上或插在袋里。

更重要的,毛笔写字比水笔慢得多,这是毛笔的致命伤。

说到价钱,毛笔连上附属品,再算上用的时期的短,并不见得比水笔便宜好多。

好的舶来水笔自然很贵,但是好的毛笔也不贱,最近有人在北平戴月轩就看到定价一千多万元的笔。

自然,水笔需要外汇,就是本国做的,材料也得从外国买来,毛笔却是国产;但是我们得努力让水笔也变成国产才好。

至于过去教育部规定学生用毛笔,似乎只着眼在"保存国粹"或"本位文化"上;学生可并不理会这一套,用水笔的反而越来越多。

现代生活需要水笔,势有必至,理有固然,"本位文化"的空名字是抵挡不住的。

毛笔应该保存,让少数的书画家去保存就够了,勉强大家都来用,是行不通的。

至于现在学生写的字不好,那是没有认真训练的原故,跟不用毛笔无关。

学生的字,清楚整齐就算好,用水笔和毛笔都一样。

学生不爱讲究写字,也不爱读古文古书——虽然有购买排印本古书的,可是并不太多。

他们的功课多,事情忙,不能够领略书法的艺术,甚至连写字的作用都忽略了,只图快,写得不清不楚的叫人认不真。

古文古书因为文字难,不好懂,他们也觉着不值得费那么多功夫去读。

根本上还是由于他们已经不重视历史和旧文化。

这也是必经的过程,我们无须惊叹。

不过我们得让青年人写字做到清楚整齐的地步,满足写字的基本作用,一方面得努力好好的编出些言文对照详细注解的古书,让青年人读。

历史和旧文化,我们应该批判的接受,作为创造新文化的素材的一部,一笔抹煞是不对的。

其实青年人也并非真的一笔抹煞古文古书,只看《古文观止》已经有了八种言文对照本,《唐诗三百首》已经有了三种(虽然只各有一种比较好),就知道这种书的需要还是很大——而买主大概还是青年人多。

所以我们应该知道努力的方向。

至于书法的艺术和古文古书的专门研究,留给有兴趣的`少数人好了,这种人大学或独立学院里是应该培养的。

连带着想到了国画和平剧的改良,这两种工作现在都有人在努力。

日前一位青年同事和我谈到这两个问题,他觉得国画和平剧都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成了定型,用不着改良,也无从改良;勉强去改良,恐怕只会出现一些不今不古不新不旧的东西,结果未必良好。

他觉得民间艺术本来幼稚,没有得着发展,我们倒也许可以促进它们的发展;像国画和平剧已经到了最高峰,是该下降,该过去的时候了,拉着它们恐怕是终于吃力不讨好的。

照笔者的意见,我们的新文化新艺术的创造,得批判的采取旧文化旧艺术,士大夫的和民间的都用得着,外国的也用得着,但是得以这个时代和这个国家为主。

改良恐怕不免让旧时代拉着,走不远,也许压根儿走不动也未可知。

还是另起炉灶的好,旧料却可以选择了用。

谈朱自清的散文教案篇六

一、领会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朗读、背诵。

两教时。

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同学背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样描绘的?(同学背诵:“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同学背诵:“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春》的教案合集十篇。

春之涯。

谈朱自清的散文教案篇七

在人家门头上,在小孩的帽饰上,我们常见到八卦那种东西。八卦是圣物,放在门头上,放在帽饰里,是可以避邪的。辟邪还只是它的小神通,它的大神通在能够因往知来,预言吉凶。算命的,看相的,卜课的,都用得着它。他们普通只用五行生克的道理就够了,但要详细推算,就得用阴阳和八卦的道理。八卦及阴阳五行和我们非常熟悉,这些道理直到现在还是我们大部分人的信仰,我们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不知不觉之中教这些道理支配着。行人不至,谋事未成,财运欠通,婚姻待决,子息不旺,乃至种种疾病疑难,许多人都会去求签问卜,算命看相,可见影响之大。讲五行的经典,现在有《尚书?洪范》,讲八卦的便是《周易》。

八卦相传是伏羲氏画的。另一个传说却说不是他自出心裁画的。那时候有匹龙马从黄河里出来,背着一幅图,上面便是八卦,伏羲只照着描下来罢了。但这因为伏羲是圣人,那时代是圣世,天才派了龙马赐给他这件圣物。所谓“河图”,便是这个。那讲五行的《洪范》,据说也是大禹治水时在洛水中从一只神龟背上得着的,也出于天赐。所谓“洛书”,便是那个。但这些神怪的故事,显然是八卦和五行的宣传家造出来抬高这两种学说的地位的。伏羲氏恐怕压根就没有这个人,他只是秦、汉间儒家假托的圣王。至于八卦,大概是有了筮法以后才有的。商民族是用龟的腹甲或牛的胛骨卜吉凶,他们先在甲骨上钻一下,再用火灼;甲骨经火,有裂痕,便是兆象,卜官细看兆象,断定吉凶;然后便将卜的人、卜的日子、卜的问句等用刀刻在甲骨上,这便是卜辞。卜辞里并没有阴阳的观念,也没有八卦的痕迹。

卜法用牛骨最多,用龟甲是很少的。商代农业刚起头,游猎和畜牧还是主要的生活方式,那时牛骨头不缺少。到了周代,渐渐脱离游牧时代,进到农业社会了,牛骨头便没有那么容易得了。这时候却有了筮法,作为卜法的辅助,筮法只用些蓍草,那是不难得到。蓍草是一种长寿草,古人觉得这草和和老年人一样,阅历多了,知道的也就多了,所以用它来占吉凶。筮的时候用它的杆子,方法已不能详知,大概是数的。取一把蓍草,数一下看到什么数目,看是奇数还是偶数,也许这便可以断定吉凶。古代人看见数目整齐而又有变化,认为是神秘的东西。数目的连续、循环以及奇偶,都引起人们的惊奇。那时候相信数目是有魔力的,所以巫术里用得着它。——我们一般人直到现在,还嫌恶奇数,喜欢偶数,该是那些巫术的遗迹。那时候又相信数目是有道理的,所以哲学里用得着它。我们现在还说,凡事都有定数,这就是前定的意思;这是很古的信仰了。人生有数,世界也有数,数是算好了的一笔帐;用现在的话说,便是机械的。数又是宇宙的架子,如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象(01)就是一生二、二生四的意思。筮法可以说是一种巫术,是靠了数目来判断吉凶的。

八卦的基础便是一、二、三的数目。整画“一”是一;断画一是二;三画叠而成卦是三。这样配出八个卦,便是乾、兑、离、震、艮、坎、巽、坤,是这些卦的名字。那整画、断画的排列,也许是排列着蓍草时触悟出来的。八卦到底太简单了,后来便将这些卦重起来,两卦重作一个,按照算学里错列与组合的必然,成了六十四卦,就是《周易》里的卦数。蓍草的应用,也许起于民间;但八卦的创制,六十四卦的推演,巫与卜官大约是重要的角色。古代巫与卜官同时也就是史官,一切的记载,一切的档案,都掌管在他们的手里。他们是当知识的权威,参加创卦和重卦的工作是可能的。筮法比卜法简便得多,但起初人们并不十分信任它。直到《春秋》时候,还有“筮短龟长”的话(02)。那些时代,大概小事才用筮,大事还得用卜的。

筮法袭用卜法的地方不少。卜法的里的兆象,据说有一百二十体,每一体都有十条断定吉凶的“颂”辞(03)。这些是现成的辞。但兆象是自然的灼出来的,有时不能凑合到那一百二十体里去便得另造新辞。筮法里的六十四卦,就相当于一百二十体的兆象。那断定吉凶的辞,原叫作繇辞,“繇”是抽出来的意思。《周易》里一卦有六画,每画叫作一爻——六爻的次序,是由下向上数的。繇辞有属于卦的总体的,有属于各爻的;所以后来分称为卦辞和爻辞。这种卦、爻辞也是卜筮官的占筮纪录,但和甲骨卜辞的性质不一样。

从卦、爻辞里的历史故事和风俗制度看,我们知道这些是西周初叶的纪录,纪录里好些是不联贯的,大概是几次筮辞并列在一起的'缘故。那时卜筮官将这些卦、爻辞按着卦、爻的顺序编辑起来的,便成了《周易》这部书。“易”是“简易”的意思,是说筮法比卜法简易的意思。本来呢,卦数既然是一定的,每卦每爻的辞又是一定的,检查起来,引申推论起来,自然就“简易”了。不过这只在当时的卜筮官如此。他们熟习当时的背景,卦、爻辞虽“简”,他们却觉得“易”。到了后世就不然了。筮法久已失传,有些卦、爻辞简直就看不懂了。《周易》原只是当时一部切用的筮书。

《周易》现在已经变成了儒家经典的第一部,但早期的儒家还没有注意这部书。孔子是不讲怪、力、乱、神的。《论语》里虽有“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但另一个本子作“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04);所以这句话是很可疑的。孔子只教学生读《诗》、《书》和《春秋》,确没有教读《周易》。《孟子》称引《诗》、《书》,也没说到《周易》。《周易》变成儒家的经典,是在战国末期。那时候阴阳家的学说盛行,儒家大约爱了他们的影响,才研究起这部书来。那时候道家的学说也盛行,也从另一面影响了儒家。儒家就在这两家学说的影响之下,给《周易》的卦、爻辞作了种种新解释。这些新解释并非在忠实的、确切的解释卦、爻辞,其实倒是借着卦、爻辞发挥他们的哲学。这种新解释存下来的,便是所谓的《易传》。

《易传》中间较有系统的是彖辞和象辞。彖辞断定一卦的涵义——“彖”是“断”的意思。象辞推演卦和爻的象,这个“象”字相当于现在所谓“观念”。这个字后来成为解释《周易》的专门名词。但彖辞断定的函义,象辞推演的观念,其实不是真正的从卦、爻里探究出来的;那些只是作传的人傅会在卦、爻上面的。这里面包含着多量的儒家伦理思想和政治哲学;象辞的话更有许多和《论语》相近的。但说到“天”的时候,不当作有人格的上帝,而只当作自然的道,却是道家的色彩了。这两种传似乎是编纂起来的,并非一人所作。此外有《文言》和《系辞》。《文言》解释乾坤两卦;《系辞》发挥宇宙观、人生观众,偶然也有分别解释卦、爻的话。这些似乎都是抱残守阙,汇集众说而成。到了汉代,又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说卦》推演卦象,说明某卦的观念象征着自然界和人世间的某些事物,譬如乾卦象征着天,又象征着父之类。《序卦》说明六十四卦排列先后的道理。《杂卦》比较各卦意义的同异之处。这三种传据说是河内一个女子在什么地方找着的,后来称为《逸易》;其实也许就是汉代人作的。

八卦原只是数目的巫术,这时候却变成数目的哲学了。那整画“一”是奇数,代表天,那断画是偶数,代表地。奇数是阳数,偶数是阴数,阴阳的观念是从男女来的。有天地,不能没有万物,正和有男女就有子处一样,所以三画才能成一卦。卦是表示阴阳变化的,《周易》的“易”,也便是变化的意思。为什么要八个卦呢?这原是算学里错列与组合的必然,但这时候却想着是万象的分类。乾是天,是父等;坤是地,是母等;震是雷,是长子等;巽是风,是长女等;坎是水,是心病等;离是火,是中女等;艮是山,是太监等;兑是泽;是少女等。这样,八卦便象征着也支配着整个的大自然,整个的人间世了。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卦是复合的,卦象也是复合的,作用便是复杂、更具体了。据说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一班圣人看了六十四卦的象,悟出了种种道理,这才制造了器物,建立了制度,耒耜以及文字等等东西,“日中为市”等等制度,都是他们从六十四卦推演出来的。

这个观象制器的故事,见于《系辞》。《系辞》是最重要的一部《易传》。这传里借着八卦和卦、爻辞发挥着的融合儒、道的哲学,和观象制器的故事,都大大的增加了《周易》的价值,抬高了它的地位。《周易》的地位抬高了,关于它的传说也就多了。《系辞》里只说伏羲作八卦;后来的传说却将重卦的,作卦、爻辞的,作《易传》的人,都补出来了。但这些传说都比较晚,所以有些参差,不尽能像“伏羲画卦说”那样成为定论。重卦的人,有说是伏羲的,有说是神农的,有说是文王的。卦、爻辞有说全是文王作的,有说爻辞是周公作的;有说全是孔子作的。《易传》却都说是孔子作的。这些都是圣人。《周易》的经传都出自于圣人之手,所以和儒家所谓道统,关系特别深切;这成了他们一部传道的书。所以到了汉代,便已跳到六经之首了(05)。但另一面阴阳八卦与五行结合起来,三位一体的演变出后来医卜、星相种种迷信,种种花样,支配着一般民众,势力也非常雄厚。这里面儒家的影响却很少了,大部分还是《周易》原来的卜筮传统的力量。儒家的《周易》是哲学化了的;民众的《周易》倒是巫术的本来面目。

注释:

(01)二语见《易?系辞》。太极是混沌的元气,两仪是天地,四象是日月星辰。

(02)《左传》僖公四年。

(03)《周礼?春官?太卜》。

(04)《古论语》作“易”,《鲁论语》作“亦”。

(05)《庄子?天运篇》和《天下篇》所说六经的次序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到了《汉书?艺文志》,便成了《易》、《书》、《诗》、《礼》、《乐》、《春秋》了。

【参考资料】顾颉刚《周易爻辞中的故事》(〈古史辩〉第三册上)。李镜池《易传探原》(同上)。余永梁《易卦爻辞的时代及其作者》(同上)。

朱自清.经典常谈.北京:中华书局,.

谈朱自清的散文教案篇八

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

我们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

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

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甡园,颐和园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扬州瘦西湖的船也好。

这几处的船不是觉着笨,就是觉着简陋、局促;都不能引起乘客们的情韵,如秦淮河的船一样。

秦淮河的船约略可分为两种:一是大船;一是小船,就是所谓七板子。

大船舱口阔大,可容二三十人。

里面陈设着字画和光洁的红木家具,桌上一律嵌着冰凉的大理石面。

窗格雕镂颇细,使人起柔腻之感。

窗格里映着红色蓝色的玻璃;玻璃上有精致的花纹,也颇悦人目。

七板子规模虽不及大船,但那淡蓝色的栏干,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情思。

而最出色处却在它的舱前。

舱前是甲板上的一部。

上面有弧形的顶,两边用疏疏的栏干支着。

里面通常放着两张藤的躺椅。

躺下,可以谈天,可以望远,可以顾盼两岸的河房。

大船上也有这个,便在小船上更觉清隽罢了。

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

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

这灯彩实在是最能钩人的东西。

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

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

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

我们真神往了。

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

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了。

我们终于恍然秦淮河的船所以雅丽过于他处,而又有奇异的吸引力的,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象使然了。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

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

我们坐在舱前,因了那隆起的顶棚,仿佛总是昂着首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

这时我们已过了利涉桥,望见东关头了。

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妓楼飘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来的。

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来的;但它们经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娜着到我们耳边的时候,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混着微风和河水的密语了。

于是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震撼着,相与浮沉于这歌声里了。

从东关头转湾,不久就到大中桥。

谈朱自清的散文教案篇九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因为丧事,一半因为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上学的时候已经读过,现在再读,更有一番体悟;忍不住为作者精妙的文笔而拍案叫绝,更为文中所表达出的父子亲情而潸然泪下。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的抒情散文。文章写的是1917年冬,因祖母去世,作者从北京至徐州,和父亲一道回乡奔丧,丧事办完后,父亲去南京谋事,作者返回北京上学,父子在浦口车站送别的'情景。

关于《背影》,作者曾经这样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这段话将《背影》的成文因由,叙述重点和行文风格和盘道出,是理解该文的关键所在。

《背影》,一千三百余字,篇幅短小,却具有历久弥新,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现在的散文,动辄五千多字,浩浩荡荡,似乎不写长篇,显示不出作者水平;更有部分网站和杂志对散文投稿,有不少于三千字的荒唐要求。笔者初设文坛,也曾深受折磨,无所适从,现在读《背影》,不觉汗颜不已!

谈朱自清的散文教案篇十

外国也有乞丐,是的;但他们的丐道或丐术不大一样。

伦敦乞丐在路旁画画的多,写字的却少。

只在特拉伐加方场附近见过一个长须老者(外国长须的不多),在水门汀上端坐着,面前几行潦草的白*字。

说自己是大学出身,现在一寒至此,大学又有何用,这几句牢骚话似乎颇打动了一些来来往往的人,加上老者那炯炯的双眼,不露半星儿可怜相,也教人有点肃然。

他右首放着一只小提箱,打开了,预备人往里扔钱。

那地方本是四通八达的闹市,扔钱的果然不少。

箱子内外都撒的铜子儿(便士);别的乞丐却似乎没有这么好的运气。

画画的大半用各色粉笔,也有用颜料的。

见到的有三种花样。

或双钩(求生)二字,每一个字母约一英尺见方,在双钩的轮廓里精细地作画。

字母整齐匀净,通体一笔不苟。

或双钩(好运)二字,也有只用(运气)一字的。

——求生是自道;好运运气是为过客颂祷之辞。

或画着四五方风景,每方大小也在一英尺左右。

通常画者坐在画的一头,那一头将他那旧帽子翻过来放着,铜子儿就扔在里面。

这些画丐有些在艺术学校受过正式训练,有些平日爱画两笔,算是玩艺儿。

到没了落儿,便只好在水门汀上动起手来了。

一九三二年五月十日,这些人还来了一回展览会。

那天的晚报上选印了几幅,有两幅是彩绣的。

绣的人诨名牛津街开特尔老大,拳乱时做水手,来过中国,他还记得那时情形。

这两幅画绣在帆布(画布)上,每幅下了八万针。

他绣过英王爱德华像,据说颇为当今王后所赏识;那是他生平最得意的时候。

现在却只在牛津街上浪荡着。

晚报上还记着一个人。

他在杂戏馆干过三十五年,名字常大书在海报上。

三年前还领了一个杂戏班子游行各处,他扮演主要的角色。

英伦三岛的城市都到过;大陆上到过百来处,美国也到过十来处。

也认识贾波林。

可是时运不济,老伦敦却没一个子儿。

他想起从前朋友们说过静物写生多么有意思,自己也曾学着玩儿;到了此时,说不得只好凭着这点玩艺儿在泰晤士河长堤上混混了。

但是他怕认得他的人太多,老是背向着路中,用大帽檐遮了脸儿。

他说在水门汀上作画颇不容易;最怕下雨,几分钟的雨也许毁了整天的工作。

他说总想有朝一日再到戏台上去。

画丐外有乐丐。

牛津街见过一个,开着话匣子,似乎是坐在三轮自行车上;记得颇有些堂哉皇也的神气。

复活节星期五在冷街中却见过一群,似乎一人推着风琴,一人按着,一人高唱《颂圣歌》——那推琴的也和着。

这群人样子却就狼狈了。

据说话匣子等等都是赁来;他们大概总有得赚的。

另一条冷街上见过一个男的带着两个女的,穿著得像刚从垃圾堆里出来似的。

一个女的还抹着胭脂,简直是一块块红土!男的奏乐,女的乱七八糟的跳舞,在刚下完雨泥滑滑的马路上。

这种女乞丐像很少。

又见过一个拉小提琴的人,似乎很年轻,很文雅,向着步道上的过客站着。

右手本来抱着个小猴儿;拉琴时先把它抱在左肩头蹲着。

拉了没几弓子,猴儿尿了;他只若无其事,让衣服上淋淋漓漓的。

牛津街上还见过一个,那真狼狈不堪。

他大概赁话匣子等等的力量都没有;只找了块板儿,三四尺长,五六寸宽,上面安上条弦子,用只玻璃水杯将弦子绷起来。

把板儿放在街沿下,便蹲着,两只手穿梭般弹奏着。

那是明灯初上的时候,步道上人川流不息;一双双脚从他身边匆匆的跨过去,看见他的似乎不多。

街上汽车声脚步声谈话声混成一片,他那独弦的细声细气,怕也不容易让人听见。

可是他还是埋着头弹他那一手。

几年前一个朋友还见过背诵迭更斯小说的。

大家正在戏园门口排着班等买票;这个人在旁背起《块肉余生述》来,一边念,一边还做着。

这该能够多找几个子儿,因为比那些话匣子等等该有趣些。

警察禁止空手空口的乞丐,乞丐便都得变做卖艺人。

若是无艺可卖,手里也得拿点东西,如火柴皮鞋带之类。

路角落里常有男人或女人拿着这类东西默默站着,脸上大都是黯淡的。

其实卖艺,卖物,大半也是幌子;不过到底教人知道自尊些,不许不做事白讨钱。

只有瞎子,可以白讨钱。

他们站着或坐着;胸前有时挂一面纸牌子,写着盲人。

又有一种人,在乞丐非乞丐之间。

有一回找一家杂耍场不着,请教路角上一个老者。

他殷勤领着走,一面说刚失业,没钱花,要我帮个忙儿。

给了五个便士(约合中国三毛钱),算是酬劳,他还争呢。

其实只有二三百步路罢了。

跟着走,诉苦,白讨钱的,只遇着一次;那里街灯很暗,没有警察,路上人也少,我又是外国人,他所以厚了脸皮,放了胆子——他自然不是瞎子。

谈朱自清的散文教案篇十一

在北平整整待了三年半,除去年冬天丢了一个亲人是一件不可弥补的损失外,别的一切,感谢——照例应该说感谢上苍或上帝,但现在都不知应该说谁好了,只好姑且从阙吧——总算平平安安过去了。这三年半是中国多事的时候,但是我始终没离开北平一步,也总算是幸福了,虽然我只想到了个人。

北平第一好在大。从宫殿到住宅的院子,到槐树柳树下的道路。一个北方朋友到南方去了回来,说他的感想:“那样天井我受不了!”其实南方许多地方的逼得人喘不出气儿的街道,也是北平生人受不了的。至于树木,不但大得好,而且也多得好;有人从飞机上看,说北平只是一片绿。一个人到北平来住,不知不觉中眼光会宽起来,心胸就会广起来;我常想小孩子最宜在北平养大,便是为此。北平之所以大,因为它做了几百年的首都;它的怀抱里拥有各地各国的人,各色各样的人,更因为这些人合力创造或输入的文化。上海也是五方杂处的都会,但它仅有工商业,我们便只觉得繁嚣,恶浊了。上海人有的是聪明,狡猾;但宽大是他们不懂得的。

北平第二好在深。我们都知道北平书多。但是书以外,好东西还多着。如书画,铜器,石刻,拓片,乃至瓷器,玉器等,公家收藏固已很丰富,私人搜集,也各有专长;而内阁大库档案,是极珍贵的近代史料,也是尽人皆知的。中国历史,语言,文学,美术的文物荟萃于北平;这几项的人才也大部分集中在这里。北平的深,在最近的将来,是还不可测的。胡适之先生说过,北平的图书馆有这么多,上海却只有一个,还不是公立的`。这也是北平上海重要的不同。

北平第三好在闲。假如上海可说是代表近代的,北平便是代表中古的。北平的一切总有一种悠然不迫的味儿。即如电车吧,在上海是何等地风驰电掣,有许多人上下车都是跳的。北平的车子在宽阔的路上走着,似乎一点也不忙。晚九点以后,确是走得快起来了;但车上已只剩疏朗朗的几个人,像是乘汽车兜风一般,也还是一点不觉忙的——有时从东长安街槐林旁驰过,茂树疏灯相掩映着,还有些飘飘然之感呢。北平真正的闲人其实也很少,但大家骨子里总有些闲味儿。我也喜欢近代的忙,对于中古的闲却似乎更亲近些。但这也许就因为待在北平大久的缘故吧。

写到这里看看,觉得自己似乎将时代忘记了。我所称赞的似乎只是封建的遗存,是“布尔”或小“布尔”的玩意儿;而现在据说非“普罗”起来不可,这可有点儿为难。我实在爱北平,我所爱的北平是如上面说的。我没有或不能“获得”“普罗”的“意识形态”,我也不能“克服”我自己;结果怕只该不说话或不说真话。不说话本来没有什么不可以,不过说话大约在现在也还不能就算罪过吧;至于撒谎,则我可以宛转地说,“我还没有那种艺术”,或干脆地说,“我还没有那种勇气!”好在我这通信是写给一些朋友的,让他们看我的真话,大约是还不要紧的。

我现在是一个人在北平,这回是回到老家去。但我一点不觉着是回家,一切都像出门作客似的。北平已成了我精神上的家,没有走就想着回来;预定去五个礼拜,但想着南方的天井,潮湿,和蚊子,也许一个月就回来了。说到潮湿,我在动身这一天,却有些恨北平。每年夏季,北平照例是要有几回大雨的,往往连下几天不止。前些日子在一个宴会里,有人问我到什么地方避暑去;我回答说要到上海去;他知道上海不是避暑的地方。我却知道他是需要避暑的,就问,是北戴河么?他答应了之后,说:北平太热了,而且照例的雨快要来了,没有意思!我当时大约说了“是”,但实在并不知道北平夏天的雨究竟怎样没有意思!我去年曾坐在一间大屋中看玻璃帘外的夏雨,又走到廊下看院中的流水,觉得也还有些意思的。但这回却苦坏了我。不先不后,今夏的雨期恰在我动身这天早晨起头!那种滂沱不止的雨,对于坐在大屋中的我也许不坏,但对于正要开始已生疏了的旅行生活的我,却未免是一种虐政了。我这样从西郊淋进了北平城,在恨恨中睡了一觉。醒来时雨到住了,我便带着这些阴郁的心情搭早车上天津来了。

谈朱自清的散文教案篇十二

1、在文化上,无效必然导致无聊,无聊又必然引来无耻。但是,即使到了这种“三无”的低谷,也不必过于沮丧。因为只有低谷,才能构成对新高峰的向往。

4、人生如戏,主角早就定了,有人永远是打手,有人永远挨打。《吾家小史》。

5、柏拉图名言:,若爱,请深爱,如弃,请彻底,不好暧昧,伤人伤己。,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下了不该放下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说,我以为小鸟飞但是沧海,是正因小鸟没有飞过沧海的勇气,十年以后我才发现,不是小鸟飞但是去,而是沧海的那一头,早已没有了等待。

6、最让人动心的是苦难中的高贵,最让人看出高贵之所以高贵的,也是这种高贵。凭着这种高贵,人们可以在生死存亡的边缘上吟诗作赋,可以用自己的一点温暖去化开别人心头的冰雪,继而,可以用屈辱之身去点燃文明的火种。

7、如果有一天,你要离开我,我不会留你,我知道你有你的理由;如果有一天,你说还爱我,我会告诉你,其实我一直在等你;如果有一天,我们擦肩而过,我会停住脚步,凝视你远去的背影,告诉自己那个人我曾经爱过。或许人一生可以爱很多次,然而总有一个人可以让我们笑得最灿烂,哭得最透彻,想得最深切。

8、余秋雨说:鱼的记忆只有七秒,七秒过后就什么都不记得了。如果我是鱼的话,我就可以忘记不开心,忘记讨厌的事。多好啊。

9、假如你想要一件东西,就放它走。它若能回来找你,就永远属于你;它若不回来,那根本就不是你的。

10、生命中有一些人与我们擦肩了,却来不及遇见;遇见了,却来不及相识;相识了,却来不及熟悉;熟悉了,却还是要说再见。------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遇见。

11、碎了一地的诺言,拼凑不回的昨天。

12、中年人一旦有了当家体验,就会明白教科书式的人生教条十分可笑。当家管着这么一个大摊子,每个角落每时每刻都在涌现着新问题,除了敏锐而又细致地体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解开每一个症结,简直没有高谈阔论.把玩概念的余地。这时人生变得很空灵,除了隐隐然几条人生大原则,再也记不得更多的条令。我认为这是一种极好的人生状态,既有很大的幅度,又有很大的弹性。

14、正因有你,我认真过,我改变过,我发奋过,我悲伤过…我傻,为你傻;我痛,为你痛;深夜里,你是我一种惯性的回忆…我不想在为过去而挣扎,我不想在为过去而发奋,我不想在为思念而牵挂,可这些都只是不想,我做不到。。。

15、爱情里,总有一个主角和一个配角,累的永远是主角,伤的永远是配角;有时,爱也是种伤害:残忍的人,选择伤害别人,善良的人,选择伤害自己;人生就是一种承受,需要学会支撑。支撑事业,支撑家庭,甚至支撑起整个社会,有支撑就一定会有承受,支撑起多少重量,就要承受多大压力。

18、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喧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19、你能够沉默不语,不管我的着急;你能够不回信息,不顾我的焦虑;你能够将我的关心,说成让你烦躁的原因;你能够把我的思念,丢在角落不屑一顾。你能够对着其他人微笑,你能够给别人拥抱,你能够对全世界好,却忘了我一向的悲哀。------你但是是仗着我喜爱你,而那,却是唯一让我变得卑微的原因。

20、总是忙着装扮;真精英总是努力地与民众沟通,伪精英总是努力地与民众划分,这就是最根本的区别。

谈朱自清的散文教案篇十三

很高兴能够获得第十一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奖,感谢组委会、各位评委及南方都市报。这个奖与其说是嘉奖我个人,倒不是说是在嘉奖梁庄。在这个光鲜华丽却又尘土飞扬的时代,梁庄的农民,从梁庄出发,在中国大地上迁徙、流转、离散,去寻找那“奶与蜜的流淌之地”,寻找幸福、公平和正义,宛如“出埃及记”。

但是,梁庄人却成为一种反讽的存在。他们没有找到“奶与蜜”,却在城市的边缘和阴影处挣扎、流浪,被歧视、被遗忘、被驱赶,身陷困顿。对他们而言,律法时代还远未来临。他们仍是被遗弃的子民。他们承受着这个时代最深的重压,但同时,却又那么坚韧、乐观,永远不放弃内心的渴望,不放弃对温暖、尊严、团圆和救赎的渴望。我愿意因这个重要的奖项而让更多的人去感受梁庄。我要感谢梁庄和梁庄人。我从那里得到的,将永远无以回报。

帕慕克在凝视伊斯坦布尔时,他说他的内心充满了“呼愁”(huzn)。用中文来翻译,“呼愁”或可以用“忧伤”来对应。“忧伤”,是一种集体情绪和某种共同氛围,蕴藏在这个时代的每一处废墟之中。并且,我们越是决心清除这一废墟,“忧伤”就越是清晰地存在于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每个人心中。

我们按照这一象征分类、区别、排除、驱逐,并试图建构一个摒除这一切的新的自我的堡垒。

然而,如何能够真正呈现出“农民工”的生活,如何能够呈现出这一生活背后所蕴含的我们这一国度的制度逻辑、文明冲突和性格特征,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并非因为没有人描述过或关注过他们,恰恰相反,而是因为被谈论过多。大量的新闻、图片和电视不断强化,要么是呼天抢地的悲剧、灰尘满面的麻木,要么是挣到钱的幸福、满意和感恩,还有那在中国历史中不断闪现的.“下跪”风景,仿佛这便是他们存在形象的全部。“农民工”,已经成为一个包含着诸多社会问题,歧视、不平等、对立等复杂含义的词语,它包含着一种社会成规和认知惯性,会阻碍我们去理解这一词语背后更复杂的社会结构和生命存在。

农村与城市在当代社会中的结构性矛盾被大量地简化,简化为传统与现代、贫穷与富裕、愚昧与文明的冲突,简化为一个线性的、替代的发展。我们对农村、农民和传统的想象越来越狭窄,对幸福、新生活和现代的理解力也越来越一元化。实际上,在这一思维观念下,“农民工”非但没有成为市民,没有接受到公民教育,反而更加“农民化”。

我们缺乏一种真正的自我参与进去的哀痛。哀痛,就是自我,就是历史和传统,就是在面对未来时过去的影子。用哀痛的语言来传达忧伤,那共同风景中每一生活所蕴藏的点滴忧伤。哀痛和忧伤不是为了倾诉和哭泣,而是为了对抗遗忘。

我将永远站在大地的尽头,卑微而又热忱地倾听来自故乡的、大地深处的喃喃低语。

最后,衷心感谢我的家人。尤其感谢我的父亲。《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都有他的劳动和智慧。

请大家继续欣赏更多的获奖感言:

获最佳新演员奖的获奖感言。

省级数学竞赛第一名的获奖感言。

90后学习获奖代表的获奖感言。

摄影作品获奖者的获奖感言。

谈朱自清的散文教案篇十四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阐述,抓住了春的特点,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旨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揣摩、品味语言,把握作者的感情。同时,学习和借鉴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调动人体各种感官描写景物的方法。上完第二课时后,听取了同事的意见,综合总结了一下。

这节课上得好的地方有以下几个突出了方面:

1、教学设计思路清晰,设计的问题符合七(5)班的学情,教师语言清晰简洁。

2、能体现本文的重点难点教学,并顺利达成了教学目标。

3、是一节有质量的课堂,学生理解课文、品味语言和写法,同时能够流畅地背诵。这是极其难得的。

4、课堂氛围活跃有序,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这与老师善于鼓励的课堂语言分不开,夸赞学生有理由,有明确的指示方向,例如朗读部分,不但夸其读得好的地方在那里,同时又能明确而婉转地指出不足的地方,使学生有了明确的改进动力和方向。

存在的问题:

1、关注的学生群体集中在优等生上,对中等生以及差等生相对忽视,不能做到让每个人都有所得。

2、在品读“春风图”、“春雨图”的时候,缺乏强有力的归纳与总结,思绪有些。

混乱,使得板书也不是很清晰明了,板书的字体不够端正有力。

3、在以情带读,品味语言这一环节中,时间安排过于仓促。

解决的办法:

1、旨在有条不紊地把握一堂课,合理地安排时间,使得在教师的穿针引线之下,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2、教师首先自身要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教材。克服课堂上的紧张情绪,把平时写字的力度和稳定性发挥出来。

3、关注班级存在差异的各个群体,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4、语文,重在语言的品读,而诵读是关键,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谈朱自清的散文教案篇十五

1、真正爱你的人,一下子说不出真正爱你的理由,只知道自己顾不上注意别人;真正爱你的人,总是惹你生气,你却发觉不了他到底做错了什么;真正爱你的人,只会在你一个人面前流泪;真正爱你的人,会在你忘记回复他短信时狠狠地说你一顿;真正爱你的人,很少当面赞美你,可是心里肯定你是最棒的。

2、只有到了老年,沉重的人生使命已经卸除,生活的甘苦也已了然,万丈红尘已移到远处,宁静下来了的周际环境和逐渐放慢了的生命节奏构成了一种总结性.归纳性的轻微和声,诗的意境出现了。

6、我不赞成太多地歌颂青年,而坚持认为那是一个充满陷阱的年代。陷阱一生都会遇到,但青年时代的陷阱最多.最大.最险。

8、常常会在不经意间想起曾经的某个人,不是忘不了,而是放不下。那些不愿再向任何人提起的牵挂,在黑暗的角落里潜滋暗长。总是在不懂爱的时候遇见了不该放弃的人,在懂得爱以后却又偏偏种下无意的伤害遇见某个人才真正读懂了爱的含义;错过某个人,才真正体会到了心痛的感觉。

9、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把并不存在的文明前提当作存在。文明的伤心处,不在于与蒙昧和野蛮的搏斗中伤痕累累,而在于把蒙昧错看成文明。

10、做不到……。

11、一切伤口都保持着温度,一切温度都牵扯着疼痛,一切疼痛都呼唤着愈合,一切愈合都保留着勉强。

12、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真正能够对另一个人的伤痛感同身受。你万箭穿心,你痛不欲生,也仅仅是你一个人的事,别人也许会同情,也许会嗟叹,但永远不会清楚你伤口究竟溃烂到何种境地。

13、中年人的当家体验是最后一次精神断奶。你突然感觉到终于摆脱了父母.兄长.老师的某种依赖,而这种依赖在青年时代总是依稀犹在的;对于领导和组织,似乎更贴近了,却又显示出自己的独立存在,你成了社会结构网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点;因此你在热闹中品尝了有生以来真正的孤立无援,空前的脆弱和空前的强大集于一身。于是,青年时代的多元体验也就有了明确的定位和选择。

15、在google上输入“故事”,可以得到113000000条结果,但输入“结局”,却只能得到44900000条结果。可见,并不是每个故事,都有结局。

16、我不赞成太多地歌颂青年,而坚持认为那是一个充满陷阱的年代。陷阱一生都会遇到,但青年时代的陷阱最多最大最险。

17、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20、来一次世间,容易吗?有一次相遇,容易吗?叫一声朋友,容易吗?仍然是那句话学会珍惜,小心翼翼。

21、以平常态,做普通人,是最有滋味的人生。《灯下回信》。

22、中年太实际太繁忙,在整体上算不得诗,想来难理解;青年时代常常被诗化,但青年时代的诗太多激情而缺少意境,按我的标准,缺少意境就算不得好诗。

24、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废墟》。

25、我不赞成太多地歌颂青年,而坚持认为那是一个充满陷阱的时代。陷阱一生都会遇到,但青年时代的陷阱最多.最大.最险。

26、一般情况下,老年岁月总是比较悠闲,总是能够没有功利而重新面对自然,总是漫步在回忆的原野,而这一切,都是诗和文学的特质所在。老年人可能不会写诗或已经不再写诗,但他们却以诗的方式生存着。看街市忙碌,看后辈来去,看庭花凋零,看春草又绿,而思绪则时断时续,时喜时悲,时真时幻。

27、老人歌颂青年时代,大多着眼于青年时代拥有无限的可能性。但他们忘了,这种可能性落实在一个具体个人身上,往往是窄路一条。错选了一种可能,也便失落了其他可能。说起来青年人日子还长,还可不断地重新选择,但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是由种种社会关系和客观条件限定在那里,重新选择的自由度并不是很大。“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剧处处发生,只不过多数失足看起来不像失足而已。

28、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殒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

29、若爱,请深爱,如弃,请彻底,不要暧昧,伤人伤己。

谈朱自清的散文教案篇十六

关于现代散文家的800字作文。

汪曾祺是现代散文名家中较有特色的一位,他的特色主要表现在散文的语言上。著名作家王安忆说他的散文语言“总是最最平凡的字眼,合成最最平凡的句子”:贾平凹则说:“汪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他的散文语言朴实自然,雅致含蓄,耐人品味。他的散文《葡萄月令》就体现了他语言的这一特征。

《葡萄月令》这篇文章初看像是一篇介绍葡萄生长过程的说明文,细品则发现它的语言可不同一般。全文语言富含诗意,不斧凿、不堆砌,力求准确、简洁,崇尚朴实、自然,显得疏淡、雅致而含蓄。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多用短句.朗朗上口。通过阅读,我们发现本文的语句不是那种臃肿的长句,而是多用短小精炼的短句。如:“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儿声音。”“先刨坑,竖柱。然后搭横梁。用粗铁丝拷簟h缓蟠钚」鳎用细铁丝缚住。”这些短句不仅有效地保持了语气的停顿,读来朗朗上口,而且还形成了一种有意味的节奏。文中有的句子更有短得夸张的:“把立柱、横梁、小棍,槐木的、柳木的、杨木的、桦木的,按照树棵大小,分别堆放在旁边。”这里模拟着一种口语化的现场感,读来给人一种凝练而又轻盈跳跃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

二是妙用修辞,生动形象。读了这篇文章,总给人一种生动形象之感,总能引起我们的联想与想象。这主要是得力于文中各种修辞的巧妙运用。如“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这里巧妙的譬喻虽是在不经意间完成的,但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梨花、苹果花的特点,让人读了之后恍若置身于一片花的海洋中。另外文中运用较多的是拟人。在汪老的`笔下,葡萄不仅仅是葡萄,简直就是他亲手伺弄拉扯大的孩子,这会儿正跟它们聊天呢,或正跟人夸说自己的孩子呢,语气里满是疼爱、亲昵、揶揄。如“树醒了,忙忙地把汁液送到全身”:“有的梢头已经绽开了芽苞,吐出指甲大的’苍白的小叶。它已经等不及了”;“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呆着”;“浇了水,不大一会,它就从根直吸到梢,简直是小孩嘬奶似地拼命往上嘬”;“葡萄抽条,丝毫不知节制,它简直是瞎长”;“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下了果子,就不管了?人,总不能这样无情无义吧”……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对葡萄的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其实就是一个劳动人民对劳动的感情。然而我们别忘了,汪曾祺在果园子里的劳动,是被打成右派,被强制劳动,他却能那样地投入,不但投入劳力,更投入感情,正如他在一篇题为《梧桐》的文章里说:“这里凝聚着我们对时序的感情。”这才看出他诗人的秉性,难怪他的文字总是那么地平淡,这样保持一份心境的平淡。

三是描写细腻,绘声绘色。仔细阅读全文,我们会发现本文描写得相当细腻,很多描写都绘声绘色,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如散文的开篇就极有声色:“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声音。”虽然说“静静”,说“听不到”,也是一种以无声说有声的方法。直接写声音的就多了,如写葡萄梢头滴水,是“嗒嗒”的;写给葡萄打条,是“劈劈啪啪”的。还包括直接的摹拟口语,如…起!――起!’哎,它起来了”;“这样长法还行呀,还结不结果呀?”“可是你得快来!明天,对不起,你全看不到了”……就像是一个老农在和你聊天。绘色,就更多了,一月下大雪,是白色的;二月里刮春风,树绿了,雪化了,土地是黑的;最出色的是八月,葡萄“着色”,“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让人看了真是目不暇接,大饱眼福。

谈朱自清的散文教案篇十七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代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代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代。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代学;创作则以散代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美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代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代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代《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代系主任。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33644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