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章读后感大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4 09:36:18
论语章读后感大全(15篇)
时间:2023-12-14 09:36:18     小编:曼珠

"读后感"是读者在读完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后,对其中内容、主题、情感等方面的个人触发反应和评价。它是对读物进行思考和总结的过程,不仅可以增强阅读体验,还可以培养思考和表达能力。我最近读了一本很好的书,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最近读了一本让人深思的好书,想借此机会写一篇读后感。读后感是美好阅读体验的必然产物,我对刚读完的一本书有了很多涌上心头的感受。近日读了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触动了我很多思考,于是写下了这篇读后感。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在读完一本书后写下了数十篇读后感,这种习惯真的很有助于思考和成长。读后感是我如火如荼阅读过程中的必然产生,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身为一个书迷,我经常会写读后感,对于让我思考和感动的书籍,我总是倾尽全力表达我的观点和感受。读完一本好书之后,我总是被激发出对内容的思考和感悟,于是乎写下了这些读后感。最近我读了一本非常引人入胜的小说,读后感涌上心头,我想把它们分享给大家。经历过无数本书的洗礼后,我发现写读后感是一个有效的方式来吸收和消化书籍中的信息。那么,如何写一篇有深度和独到见解的读后感呢?首先,要认真阅读作品,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把握作品的核心思想和主题。其次,要注意观察和思考,在阅读过程中留下自己的疑惑和思考,带着问题去思考和反思。然后,要有个人的情感和体验,不仅仅局限于理性的分析和评论,要发掘自己的情感共鸣和个人思考。此外,要有批判性思维,对作品中的观点和思想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最后,要用清晰、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使读者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你的思考和情感。下面是一些精选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总结自己的阅读体验。

论语章读后感篇一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其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是我们许多人耳熟能祥的,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今天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于丹教授的《论语》分为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交友之道、君子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七个部分。为我们很好的诠释《论语》的精华。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你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海鸥无法改变大海的宽度,

但它改变了自己翅膀的力度;

雄鹰无法改变天空的高度,

但它却改变了自己振翅的强度;

同样,我们也无法决定人生的长度,

但我们可以拓展它的宽度!

论语章读后感篇二

最近,我在本校教师阅览室有幸拜读了《论语中的大智慧》这本书,觉得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总结出来的道理,在当今的社会里,仍然那么实用,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是一种纯粹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对当今时代的人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在为人、为政等诸多方面如何实现心灵所向往的那种理想追求。读论语让人感觉视野开阔、豁达开朗、风清气正,充满智慧。

如: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孔子说:国君以道德教化治理正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孔子主张以道德教化作为治国的原则,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

其实,德治正是中国儒家文化所极力倡导的治国理念。《论语为政》在第一章就提出为政以德的思想,堪称儒家德治的总纲。在《论语》的其他篇目中,孔子也曾多次谈到执政者的品德的重要性。

又如:子曰:政者,正也。子辛以正,熟敢不正?(《论语颜渊》)战国的儒家孟子把德治推到了极致仁改。孟子周游列国力劝管理者施行仁政,还说如果能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改,那么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把仁政作为执政的基本理念,治理天下就会成为一件非常简单而轻松的事情。这是孟子所想象出的天下大治的理想状态。

在治国上,儒家特别强调道德的作用,但也绝不排斥法治的作用。除了为政以德,孔子还认为从事政治要宽猛相济。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左转昭公二十年》)。

孔子只是倾向于以德治为主,而以法治为辅罢了。由此可见,德治和法治这两种治国方略,就好像人和两只脚,哪一只都不可偏废。

德既是一种坦诚的态度,也是一种宽容的胸怀。宽容,使人拥有博大的心理空间。治国如此,做人也罢。

论语章读后感篇三

我在寒假的时候看了《论语》这本书,知道了很多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言行的书。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成为现代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的有力思想劝导。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论语》是孔子在教学生的时候片片断断,留下来的课堂笔记,他的学生把这些给编起来,后来就成了论语。

看了《论语》后,我从中悟到学习应脚踏实地外,还从中得到不少的学习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诉我们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就会从中领会更多的新知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它告诉了我们学习的态度和为人的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的意思就是:几个人走路,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其中,选取他们的长处来学习,改正自己的缺点。这句话也告诉了我们无论我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段话的意思是:我每次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这些话都告诉了我们要重视品德的修养。

读完了《论语》的我,从书中收获的人生哲理,将会在我今后的生活中不断的自我吸收和体会,它将伴随着我成长,成为我人生的指路标。

论语章读后感篇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出自《论语》的第二章——《为政》。它的大意是:“学习而不去思考就会使人迷惘,只思考却不去学习道理就容易误入歧途。”

这句话看似普通,但其实相当的贴切。就像我们学习《论语》,若只是通读字面的字句词意,却不去深思其中隐藏的深意,便往往会闹出笑话。

先就“学而不思则罔”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样是《论语》中的一篇“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毋惮改”,其中“无友不如己者”,光看字面上的意思:“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乍一看好像没什么问题,但仔细一想,要是人人都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友,学问一般的不理学问低的,学问高的又不管学问一般的,这样一来大家不就都没有朋友了吗?这明显就是错的。

所以我们需要去仔细认真的思考,查证,这就是所谓的学而思了。在古代,同门的师兄弟之间称作“朋”,有共同志向的才叫做“友”,再想想孔夫子说过的:“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一下就拨云见日,豁然开朗了——不再是“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而是“不和志向不同的人交朋友”。

你看,这就是“学而不思”和“学而思”的差距,这也是为什么孔夫子会说“学而不思则罔”的原因了。

说完了前半句,再来说说下半句“思而不学则殆”,同样用《论语》举例。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句话同是出自《论语·为政》,其中的“輗”和“軏”都是古代马车牛车上的类似于承轴的重要部件,没有它车怎么也跑不起来。

现在,我们来看“思而不学”的后果。就这句话来说,如果不知道“輗”,“軏”的意思,那么便不能理解整句话的含义。要是哪天被朋友问起,为了不丢面子只好瞎蒙,万一被识破了,那真是无地自容了。

这为了不丢面子而不懂装懂,胡乱猜测不就像是误入歧途一般吗?这正是“思而不学”的后果。

无论是“学而不思则罔”还是“思而不学则殆”,终究都是没有学通透,学彻底。这“学”和“思”,就像孔子口中君子的“文”和“质”,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可见《论语》的以小见大,前后贯通,亦可见孔夫子那超凡的处事理念和人生智慧。

论语章读后感篇五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如果我有一个好主意,该不该马上实行呢?(闻斯行诸)”孔子说:“有父母兄长在世,应该先问问他们。”冉有也问道:“闻斯行诸?”孔子却给他肯定的回答:“闻斯行之!”公西华好奇,问孔子为什么给了他俩不一样的答案,孔子说:“冉有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给他打气。子路好胜,我要给他泼点冷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章读后感篇六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论语》以记言为主,故称语。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务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

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

”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我们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读后感所想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朋友的好坏可以影响到你的人生。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读后感》所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吧!

论语章读后感篇七

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有一本著作记载了他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那就是家喻户晓的`《论语》。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撰的一部语录著作。本书涉及政治、文学、哲学、道德和教育的道理,是儒家经典作品之一。朱熹把《论语》连同《大学》、《中庸》、《孟子》称为“四书”。

《论语》这本书中的每一句话都能告诉我一个道理。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让我知道如何保持绅士风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理解“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让我知道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让我知道要向所有人学习,要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这句话说明了孔子认为人可以终身遵循“恕”这个字。

宽恕是润滑剂,它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摩擦;宽恕是镇定剂,它可以使人在诸多干扰中平静下来;宽恕阳光,它可以融化人们之间的怀疑之雪;宽恕桥梁;它可以连接人们彼此的心灵。

宽恕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没有宽恕,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非常沉重,我们的包袱也会变得越来越重,总有一天它会摧毁我们。

《论语》的句子并不长,但每句话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大家都可以去看看这部著作,一定会让你受益匪浅的。

论语章读后感篇八

经过这一学期的学习,在老师的详细讲解下,加上自己对《论语》研读,对于论语有了更系统、全面的认识,对其中所渗透的孝道的感悟也更加深切了。

课堂上,老师经常用一个个通俗易懂却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中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事作了经典的诠释。还通过观看电影《孔子》,使我们对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再认识,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们的眼中变得清晰、亲切而温暖。这对我的生活观、为人处事观、教育教学观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孝,是中国文化中最悠久、最根本、最重要而且影响最为深远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个人修身之道。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能摆脱三种人的关系,那就是长辈、平辈、晚辈。而孔子所向往的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即希望自己能做到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这其中,摆在第一位的就是孝。

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及其发展的前提。就我们个人而言,孝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体现在君子的品德中,是内心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而《论语》中的孝义也是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道德和意志品质的形成。《论语》呼吁天下的儿女尊重父母,及时行孝,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下面,让我们走进《论语》,感受其中的孝义。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就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往往父母对我们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在父母去世之后,依然谨记父母的教导,那他就算是孝子。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要出门远游,如果非得要远游在话,就要有一定的方向。近年来流行过年出去旅游,对于这种做法,大家的观念也不同。而我认为,过年就是家人团聚的日子,我们应用更多的时间陪父母在一起,不要等到父母不在了再取追悔。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就是说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一来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一来又时时刻刻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通常,父母会把我们的生日记得清清楚楚,给我们庆祝,让我们每年都过一个开心快乐的生日。然而又有几个人能记清父母的生日呢?又有几个人能在父母生日这天给他们庆祝?父母的要求不多,哪怕是一条短信、一个小礼物、一句问候、回家的一杯水、一个小举动,就能让他们非常开心。

当然,对于父母来说,生日是喜忧掺半的,喜的是父母高寿,得享天年,做儿女的现在还有机会孝敬他们;忧的则是父母年事又高了一岁,我们还有多少时间能够陪在父母身边尽孝呢?我们还能够有多少心愿真正来得及完成呢?也许,现在的我们并不能完全体会这句话,我们可以看现在父母给爷爷奶奶过生日的样子。他们更多地是担忧,因为我们能做的太少,父母能给的太多。所以,这个世界上,有一种至深的悲怆叫做“子欲养而亲不待”。等到那一天,不管我们再怎么追悔,一切也来不及了。

在我看来,能让父母天天开心就是孝。我们尽力做到父母满意,生活里多关心父母,这些并不是难事,但在父母看来,却十分欣慰。

论语章读后感篇九

说了这么多,不举例子就全是空谈。所以下面我就举一些例子来说明我读论语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论语》中记载孔子评诗经,“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第二)。如果要问我,读了《论语》,如何用简短的话概括一下读到了什么呢?我觉得,我读到的`是:如何做人。如再加几个以说得详细些,那就是:中庸之道。

论语章读后感篇十

读了《论语十则》后,我有所感悟令我受益匪浅,同时也油然而生出对儒家文化,对孔夫子的敬佩同时更加了解了孔子个人的情况和儒家文化的精髓。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本书。

《论语十则》主要涉及到学习方法,学习的乐趣及个人修养三个方面的道理。

学习并且按时复习,这是孔子提倡的学习方法。创新也离不开复习。作为一名学生,我很有感触,常常就是因为没有认真复习而考砸。而我觉得,在这个残酷的现实世界,如果你对已经拥有的不珍惜,直到失去时才万分后悔,那就属于失败了。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是要我们复习的;知识,事业,爱情……而如果只是单纯的学,不去思考,分析,就会产生各种迷惑,我们还要在学中多想。

孔子认为三人行,(读书笔记)必有我师,见贤思齐等等,这也使我明白要多挖掘学习他人的优点,学习他人的优点。并且要以赞许的眼光看待别人。比如我们班级体里的每位同学,我们许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的错误,甚至说那是缺点,就是把自己看为是中心,有什么鸡毛蒜皮的事,就从朋友身上鸡蛋里挑骨头。当然,我们要时刻保持"人不知而不愠的思想,做到宽容对待他人的不理解,并要尽量挖掘(学习)他人的优点。

曾子"日三省吾身",为求看看自己是否忠诚,守信及温习了.孔子告诉子贡:"其怒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都反映了儒家学派的主要思想"仁","仁"就是要爱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孔子又教导子由,什么是智慧,儒家学派认为智慧就是要理解他人,看透他人。这些解释起来并不困难的,但在注重"利益,回报"的现今,又有多少个人能做到仁礼待人,民贵君轻?论语十则》讲的肯定能使我们有所收获,《论语十则》让我感到了几千年前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夫子仁的思想,爱的呼唤。《学而》是《论语》第一篇,原文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对于这段话的感悟,始自于中学时代;而时隔多年,再一次读到这段话时,又是另一番滋味。

当学到的知识增多,读完的书慢慢堆满自己的箱子时,却发现其实这么多年来,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不是很多,读过很多的书,见过很多的人,但是读完的书就如同见过一次面的陌生朋友而忘记得一干二净,所以,为了让自已快乐,以后一定要“学而时习之”。

人生,就是在不断地学习经常地温习中慢慢成长,而在这不断中我们也不断地走向成熟。也许,过了那么些日子,你已功成名就;也许,过了一些时日,你也依然穷困潦倒……但是,不管你活得多好,抑或你过得再差,总会有一些人认识你,也会有很多人不认识你,不了解你,我们,都仅仅只是平凡人生中最平凡的一员,又何必去再乎这些事呢?在自已的角落中当一个开心的人吧!

《论语》的深澳,有很多东西,并不是我所能完全体会的,但我想,我会在今后的日子里,不断地学习,让《论语》的思想,深入我的内心深处。

论语章读后感篇十一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在长辈们的教导下读唐诗、吟宋词,听他们讲、论、叙、谈四大名著,教我很多做人的道理,生活的真知。可是,尽管反复解释,我也完全看不懂。大脑中的空白都是囫囵吞枣的学习造成的结果。总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我逐渐发现,自己已可以慢慢体味书中的要义,才发现“书中自有黄金屋”。

许多古书上都是有“黄金”存在的,就好比《论语》,即使有众多翻译了的现代文、白话文,我还是钟情于孔子原话中的深刻哲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不思便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不学习便精神疲倦而无所得。“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谦逊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优良传统,孔子将这一点通过自己的言行向人们证明着这一点。当然,在这本名为《论语》的好书中,能够影响我们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的名句远远不止这一句、两句,一段、两段而已,它是领导我们成长的'良师益友,是为我们指点光明的希望。

择善从之,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字字句句镌刻在我心间,留下一道道深深的印记;点点滴滴淌在我心里,仿佛是一道阳光照耀着我的心坎。经典,让我在日月不停的积累中成长起来,汲取着知识与经验,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难以成江海。我想经典,或许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个意思吧。

酒越酿越纯,历久弥香。一本好书就像一坛陈年佳酿,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幽香。《海底两万里》、《十万个为什么》、《希腊神话》……经典的好书一本接一本。伴随我走过一个接一个艰辛与坎坷。

论语章读后感篇十二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朱熹说:“读书要眼到心到口到”。无论怎样读,最关键的是要读好书。

一本好的书,能够让我们的灵魂得到洗涤,一本好的书能够为我们的一生做指引,一本好的书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一本好的书能够让我们受益无穷。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想而知它有多么大的影响力。

从资料上看《论语》包括伦理教育、哲学、政治、经济、历史、艺术、宗教等方面,许多资料从量上看并不多,但却十分深刻,孔子主张仁,是要推行仁政,期望经过实行仁政,保护奴隶主的利益,孔子主张仁是要加强人的自我修养,孔子主张仁最基本的意思是爱人。

从体例上看,它属于早期的语录散文,一是口语化,明白易懂,二是格言话,三是对华能够体现出人的性格品质甚至气质。

从教育的意义上看,它更是意义非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教我们如何有修养,“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教我们如何学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教我们要有诚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教我们要谦虚,“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教我们要珍惜时间。

读书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很多杰出的人物在青少年时代都酷爱读书,以书会友,以书为乐,毛泽东常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饭能够一日不吃,觉能够一日不睡,恕不能够一日不读”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以往说:“我扑在书上,就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在书中遨游,在书中畅想,与书携手,读书,读好书。

论语章读后感篇十三

近日,一口气买下了宋代大儒朱熹之《四书集注》、钱穆老先生的《论语新解》和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准备要好好的读读《论语》。不是为了其他的,以前南怀瑾老先生的《论语别裁》和于丹大姐《论语心得》也都读过,只是想了解得更深入、更系统些。

记得梁启超老先生在讲到读国史典籍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善于做学案,学案的浅层次就是读书笔记,所以便欣然从之,既算是对学问的一种自我领悟,也是对坚持的一种自我历练。我人生第一本真正好处上的读书笔记正式开始(颇有些感叹为时已晚,自愧啊)。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上学以来,我们就一向朗诵着,但是我们很多同学往往只记住了前两句,而把最精髓的一句给落下了,这句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能够说,此段既有学习方法的阐述,又有学习态度的思考,更有学术境界的提炼,切不可肤浅析之。

从学习方法言,学习务必“时习”,即“当日复日,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不倦,个性是此中之“习”,不能简单理解为温习,其还有“演习”之意,因为孔子个性要求所学务必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结合,即学习务必与实践相结合,不能是空洞的理论、说教。

从学习态度言,一为“说”“乐”,即务必对学习感兴趣,学为乐,在学习中感觉到快乐,把学习读书当做是一件快乐之事,有兴趣才能有所成,有所成才能“有朋自远方来”,钱穆老先生就说:“学者惟当牢守学而时习之初境,斯可有远方朋友来之乐。”二为“不愠”,即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扬名天下,让人“知”,不是为了追求功利,成为谋生手段,而是为了成为“君子”,何为“君子”,乃成德之名。

从学习重要性言,朱熹老夫子在其《四书集注》中有云: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而首篇之第一段,也是全书的第一段就将学习之要,由此可见学习对于做人做事的重要性。孔子一生重教,孔子之教又重在学,孔子教人以学,又重在学为人之道。列此为篇首,实有深义。

从学习境界言,在此余颇同钱穆老先生言,其曰:“学而时习,乃初学事;有朋远来,则中年成学后事;不知而不愠,达于最高境界。”解之,“朋”之义,不仅仅仅是指“朋友”,更多所指"“求学者”或“弟子”;“不知”之义,乃指学日进,道行越深,至于别人已不能领会,就像孔子自己所言:“知我者其天乎。”此段实乃叙述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实亦孔子毕生为学之自述。

由此所感,《论语》的确博大精神,半部《论语》治天下在此就可见一斑。

论语章读后感篇十四

我在这一学期有幸学习了《论语》这本书,《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意思是,人如果不自重,威信就不如别人,学习也需要经常巩固知识。才能对学习得到有效的帮助。这句话使我想到了我自己以前的一言一行。

以前,我总是大大咧咧的,一点都不够稳重,引来许多人的指责。玩起来,那可以说连自己姓什么都不知道了。记得有一次参加赵怡歌组织的“秘密”活动,很晚回家。爸爸妈妈东找西找都找不到我,使他们非常担心、伤心。同时这件事情被同学们知道后,自己的面子也在同学面前丢的一干二净,招来同学们的冷眼相待。有时候在课堂上我也和班上的男生嘻嘻哈哈,不认真听课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好多女生都不喜欢和我做朋友了。

沮丧之余我学习了《论语》,其中的“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等句,知道了自己不能经常和那些“道德品行不如自己的人”混在一起甚至成为朋友。如果这样,你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便会一落千丈,自己的威信也就很难树立起来。想到这我停止了行动、远离他们,自己的心也安分下来了。学习上、生活上有困难我会找老师、找同学帮助解决。现在值日中,我是能干的组织者,课间我和大家一起讨论难题、分享读书感受、解决班级问题。

学习了《论语》的“学而篇”,使我明白了做人的很多道理。现在的我,已经变得懂事多了,当我言辞不当、行为不合学生行为规范时,我就会想起《论语》中老师教给我们的内容。

“学而篇”不仅讲了学习,也讲了做人的道理。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人。”意思是,说话不要花言巧语,这样会给别人留下别人不好的印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人如果每天反省自己三次,那他就会为人非常忠诚,与朋友叫他也会非常诚实。学习也会非常用心。像这样时刻启发我的句子还有很多,它们像一位不说话的老师时刻提醒着我的一言一行。

你可千万别小瞧《论语》这本书,这本书里有很多道理值得我们学习。虽然孔子生在古代,但是我们至今还在照着孔子的思想做事。所以利用好你身边《论语》这本书吧!

论语章读后感篇十五

《论语》有很多切实可行的东西,比如教人如何交友。

人的一生中,很多时候是因缘而聚,缘尽即散。

聚聚散散,身不由己。

所以,交朋友往往是被动的,没有选择的余地,这是很可惜的事实。

人生无法选择父母,无法选择生辰八字,无法选择种族、国家、文化传统,无法选择成长的经验。

如果连朋友也无法选择,那么这一生剩下能选择的实在很有限了。

人的价值在于以某种方式突破限制,突破的程度越高,自主性也就越强。

人生有许多无奈,但所有的无奈都比不上与和谐生存相去甚远。

交朋友要化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且不要对朋友存有太多的幻想,不要渴望一定要结识到高度合乎理想、心曲完全相通的朋友。

朋友少一些不要紧,寻觅不到完美无缺的朋友也不要紧,要紧的是相知投契、和谐相处。

读《论语》后,不免扪心自问,人的一生的目标是什么?我想,就是对自己的一种交代。

交代什么呢?那就是我一旦觉悟自己是一个人,可以作出有限的选择之后,我就要去辨明我的选择应该往哪里发展。

自我选择来自于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必须考虑人类共同的追求途径——真、善、美,以及个人特别的途径——志向与兴趣。

我觉得,应该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努力在人的一生里既满足自己的志向和兴趣,又能够接近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

具体说来,就是努力追求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充分实现,而不是因为自己的存在,让彼此的关系变得更复杂,更混乱。

故此,人只要活着,就有一个内在的使命,这使得他在世间任何地方都不会觉得很委屈、很贫困、很失意。

其实,外在的世界所借以判断的名利权位,种种所谓得意或失意的价值判断,对于内在自我的实现都没有必然性。

人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社会意义上的,这差不多是命定的、必然的、难以选择的。

人生在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世界——内心世界。

所谓向善,当然不是抽象的虚无的,而要放在人与人的具体社会关系中来衡量。

所以,儒家思想还是入世的,关怀人世的,是以人作为中心来思考的。

读《论语》,批判地领悟儒教思想,也会产生一种使命感,自觉有一种责任,努力想要使自己的存在而惠及身边的人。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41673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