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返乡创业事迹材料标题篇一
我叫占xx,今年28岁,共青团员,毕业于江西旅商大学经济管理系。家住xx省xx市xx县,作为新农村建设生力军的一员,能够在这里选拨为乡村好青年既感到荣幸和激动,更感到责任重大。
我是来自农村的孩子,祖上以来都是渔民,从大学毕业后我就进入一家销售管理公司任职,现在重提这份工作感觉压力确实很大,但我还是坚持了五年,在当初的就业过程中我就想到创业,再细想这个社会我们到底适合做什么?当自己在这样的困惑中琢磨很久时,想想自己是渔民来自农村,又得知国家对农村经济的大力发展,使我回乡创业的想法更加坚定。
选择回乡创业去建设可爱的家乡,更是有一种感恩的情怀,2012年,我选择了原生态水产品加工,销售及出口,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近600万建立了我县最大的集水产养殖,鲜货,冷藏及急冻为一体的功能型合作社,主要养殖青虾,棍子鱼,毛刀(长江刀鱼一种类)餐条和鲤鱼,主要加工虾仁,鲤鱼干,野生云鱼等。产品主要销往江苏,安徽,湖北,黑龙江,山东和内蒙古。占地面积50余亩,员工158人其中专业生产管理人员23人,是一支管理及生产的专业团队。我们的理念是把鄱阳湖真正的绿色原生态产品输送到广大消费者手中,让广大消费者食用无污染更无任何添加剂的原生态绿色产品,所以原生态是我们理念经营的重中之重。2013年我们正式投产营运,在运作过程中我们考虑最大的问题是和我们的原材料供应商就资源如何分配问题,让渔民如何赚的更多让他们更加有积极性,更加牢固我们的'合作关系。在这良好合作的框架下2013年我们的生产销售额达到近978万,各项生产计划和销售任务基本完成。在合作社全体员工努力下,员工月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这更是奠定了我们今后在不断发展强大和行业影响力加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不遗余力地开展农村建设,要尽情发挥青年才智,使我们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为跨越非发展提供新思想、新动力。更要发扬发扬传统,勇挑重任来体现我们的价值。优品课件,意犹未尽,知识共享,共创未来!!
返乡创业事迹材料标题篇二
小姚、男、布依族、1976年10月5日出生、中共党员、蔗香镇蔗香村计生协会会长、蔗香镇创业致富带头人。
每当火龙果开花挂果季节,蔗香公路低码头渡口,增添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沿路水泥桩上红、黄、白花相争艳,鳞形果球红沿线,这就是蔗香火龙果。
蔗香渡口路口100亩的火龙果是小姚于2011年2月份引进种植示范基地。据了解小姚1997年和村里的青年,一起南下广东打工,在东莞街口一家玩具厂打工,当时工厂效益不太好,薪水少,家里有老有小需要照顾,他寻思着打工不是他的出路,1999年他结束了打工生涯。两年后返乡,接着龙滩库区移民开始,家乡的拆迁有序地开展,几年后移民建房建好,家人安居乐业。他就开始寻思找发展致富路子,正当他寻思无路之时,恰逢省农科院到蔗香调研,并组织培训亚热带水果种植技术,小姚第一个踊先报名,在培训期间认真学习,不耻下问,在老师的引导下,他决定在码头路口处实施100亩火龙果种植示范。
培训结束,他就带着家人所有劳动力上山,砍草、挖坑整地,联系果苗,他坚信“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按老师教的种植技术程序逐一进行,经过几个月的努力,100亩的火龙果示范基地现在人们的眼前。不知情的过路人,看到码头公路上下,栽有整齐序的一根根水泥柱,不知有人在干啥?后经了解,才知道是蔗香小姚在栽火龙果。
俗话说“种庄稼、三分种七分管“,为了确保示范成功,小姚在地头建一个临时工棚,在果园内认真抓好管理,种耕除草,浇水施肥。夜间又作人工授粉,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终于在2013年6月火龙果熟了,蔗香第一家火龙果开始上市。在当地,他的举动传为佳话。
从那时起,他带动村里的几家农户栽起了火龙果,随着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扶持越来越好,罗甸县有人来蔗香投资种植火龙果,有人在成立火龙果种植合作社,也有单户种植,他知道这是村民脱贫致富的好机会,他坚定:只要肯学、肯想、肯干,致富小康不会是梦。蔗香的火龙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初步形成了一项新的产业,奔赴同步小康致富路,他是群众“领头雁”。
据统计,目前全镇共有5家种植合作社,有13家单户种植共计2350亩,年总产值1133万元,镇政府也把火龙果项目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来抓。
返乡创业事迹材料标题篇三
无论是在光泽县鸾凤乡油溪村的武夷绿园蔬菜合作社的蔬菜基地的田头,抑或在光泽城区的合作社蔬菜平价销售门店,你总是能看到一个娇小的、能干的身影,她要么指挥着工程人员安装蔬菜大棚,要么引导着销售人员热情服务早市的顾客,她就是27岁的叶芬。2011年从苏州大学材料学院纺织工程专业毕业后,她在苏州市一家公司上班,月薪过万元。两年后,她毅然决然放弃高薪的工作,说服了家人,回到自己的家乡,开始打造这一片属于她自己的绿色蔬菜基地,孵化自己的梦想。她说,她要为家乡光泽构建中国生态食品名城添砖加瓦,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2007年从山区小城的仙华洲考上大学的叶芬,经过四年的大学洗礼和两年工作的磨练,对工作和生活有了崭新的认识。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她想到自己的家乡位于城乡结合部有大片闲置的待流转土地,非常适合发展农业生产。多次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自然条件利于种植蔬菜且销售有广阔市场前景,是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增长的新优势产业,她想这或许就是她扬帆起航之时。就这样,一个美丽的基地蓝图在她脑海中渐渐的形成,她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将原来由她叔叔原始经营的六十亩蔬菜基地,扩展为现在的蔬菜基地面积300亩,建成大棚100余亩,其中智能温控大棚40亩,保温大棚60多亩;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80kv供电线路等基础设施的现代化蔬菜种植基地,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光泽县武夷绿园蔬菜专业合作社,注册了“绿夷”商标。合作社创社以来共带动农户712户,种植无公害时令蔬菜品种50多种,年产蔬菜产品1500多吨,约占光泽县蔬菜总需求量的10%,现已成为我县最大的蔬菜基地之一;合作社2015年12月被选为全省供销社系统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16年3月被列入福建省副食品调控基地。
叶芬一边抓好合作社的蔬菜生产、经营,一边细心注重政府政策导向。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让叶芬深受启发。在“精准扶贫”的政策引导下,不断规范引领,逐级创建示范社,同时她还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培育了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农业产业带头人,切实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目前,加入武夷绿园蔬菜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和务工人员均来自当地及周边的村民,为社员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解决了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在打造“精准扶贫”升级版时,叶芬通过优先流转建档立卡贫困户闲置土地、优先雇用贫困户为其解决就业问题、优先考虑贫困户通过土地等生产资料加入合作社成为社员等一些列举措来帮助贫困户脱贫,她说预计在2016年底能够帮扶周边1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她说,在农村曾有许多人因为收入过低或失业不得不选择外出打工,留守儿童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蔬菜基地解决的部分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使这种现象呈现好转局面。如今,合作社已成为当地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带领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纽带”,这正是叶芬两年来倍感欣慰的事情。
学纺织工程的叶芬对种菜一窍不通,不论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问题还是种植方面的问题,都需要她重新去学习,但她并不气馁,千方百计学习相关知识。两年来叶芬除了向有经验的菜农虚心讨教外、自学各类科普书籍外,还通过聘请省级农科专家、县级农业科技人员为社员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通过制定发展规划、融入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技术,不断提升专业合作社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随着科学技术的引进和普及,专业合作社也催生了一批懂知识、会技术,头脑灵活、思路开阔的新型社员,实现了人力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叶芬在经营上注重人才培养,重点围绕合作社带头人、经营管理人员、种养能手素质提升,培养了一批合作社领军人才。她要求合作社全体社员矢志不渝的按照无公害标准进行生产种植,遵循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统一的价值观,诚信为人做事。
50多种“绿夷”无公害时令蔬菜在城区中洲菜市场、阳光花园等6家平价直销店内销售,让叶芬的事业越来越宽广。在这些直销门店,叶芬要求销售人员把有限的服务做的无限好,卫生、热情永远都是摆在第一位,正是这样的做法,所有的销售门店每天一开市迎来的总是大量的回头客。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叶芬在蔬菜的经营上已不局限于现在一些蔬菜批发的模式,她正把她蔬菜向着接受预定,配送,从基地到餐桌,提供最生态、绿色的食品方向发展,“合作社+公司+微企业+电商模式”的新型销售渠道正在尝试实践中。
叶芬返乡种菜,立志做一名新时代新型农民。在生活中,她乐观开朗、随和健谈;工作时,严谨认真,不急不燥,不怕风吹日晒,田间地头的活儿干起来也得心应手。她说,年轻时就该孜孜不倦的多读书,边读书边思考。
她说,仰天大笑出门去,莫后悔,不犹豫,超越自我,永葆奋斗精神,永怀赤子之心。
返乡创业事迹材料标题篇四
宽敞的`大院内放养着一大群体型健壮的藏香鸡,林周县卡孜乡托门村恰西组林周霞晰畜牧养殖有限公司里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回乡养鸡创业的女大学生扎西白珍在今年将原本只有50平方米的养鸡场扩建到了1000平方米,她计划在今年提高土鸡的养殖数量、增加产品品种让公司盈利翻番。
现年31岁的扎西白珍毕业于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在校期间主要学习林业技术。大学毕业后,扎西白珍曾在拉萨市的一家保险公司任职,虽然在保险公司工作有着较好的前途,但在扎西白珍心中始终有个梦想,那就是能够回乡创业,为自己的家乡作贡献。
扎西白珍最终选择了回乡创业。靠着父母资助她的10万元和申请到的5万元大学生创业补助资金,扎西白珍把本土养殖藏香鸡的优势与国家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相结合,于2017年12月创立了林周霞晰畜牧养殖有限公司,踏上了创业之路,现公司存栏藏香鸡已多达200余只。
扎西白珍告诉记者,她在内地考察期间发现内地养鸡场都修建了鸡棚,所有鸡都关在铁棚里进行喂养,关养的鸡虽然长势较快,产蛋率也较高,但鸡蛋的大小、口感、营养价值都和生态鸡有着很大的区别。
“我刚开始养鸡时,只是简单地把房前屋后的院子圈了起来,然后就将鸡放在院子里散养,平时都是让鸡在院落里自行觅食,两天才喂食一次小麦,从未给鸡喂食过含有激素的饲料。我始终觉得散养的鸡比关养的鸡好,因为鸡也需要一定的运动量,这样养出来的鸡不仅长得快,而且产蛋量也会提高,自由散养的鸡才是真正的生态鸡,所产的蛋才是真正的生态鸡蛋。”扎西白珍自信地说。
“我们养鸡场的鸡蛋也很受欢迎、供不应求,购买鸡蛋的顾客还需要提前预订,鸡蛋的价格也从2017年的3元一个,涨到了现在的4元一个。今年我投资25万元扩建了养鸡场,虽然现在养鸡场盈利还不多,但我会继续努力,并积极向县‘双创’部门申请大学生创业资金扩大养殖规模,等条件允许的时候,我还会安排贫困户到养鸡场工作,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扎西白珍满怀信心地说。
返乡创业事迹材料标题篇五
王首军,38岁,黄土村史家庄组普通村民,也是一名退役军人、一个能冲锋的战士。2015年,退役后的王首军与妻子蒲忠慧选择回到家乡创业,用军人特有的品质努力奋斗在家乡。
起初,回乡后的王首军不知道从何下手,在看见绿水青山的黄土村,他决定在土地开阔的地方种植产业,于是,葡萄成了他的首选,从起初的几亩三分地,逐渐发展到了现在的100余亩葡萄基地,其中的苦难说不尽。创业几年来,王首军始终坚持把品质放在第一位,通过自学、外出学习和亲自实践,不断提高葡萄种植技术,他种植的所有葡萄坚持不打农药,全部使用有机肥,实施精品化管理,走电商和市场两条渠道。如今,他对品质的执着追求也得到了回报,他种植的葡萄在市场上更是赢得了良好的口碑。目前葡萄园里种的葡萄有夏黑、温克、摩尔多瓦3个品种,每亩年产量达2000斤左右,黄土变黄金在他努力下逐步实现。
致富不忘乡亲,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葡萄在维护期间剪枝、疏果、施肥、绑枝、除草需20余人左右,王守军夫妇在积极带动周边村民就业的同时,还把积累的经验传授当地老百姓,让他们一起加入到种植葡萄行业,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力量。王首军说:“葡萄园有体力活,也有精细活,老年人比年轻人有耐心,在精细活上干得比年轻人还好。在工作中他耐心的跟大家讲解如何做,怎么做,下午下班后,他还不忘让今天的工人摘几串葡萄回去给家里人尝一尝,对于工资他从不拖欠,在葡萄上市季节,有时候还会给工人加工资,这也让附近的村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村民们都亲切称呼他小名“海军”。
对于自己的家庭,王首军一脸得意的说,妻子既是事业的好帮手,又是家庭好主妇,把家庭照顾的细致入微,一直以来,她全力支持我的事业,侍奉老人,教导孩子,料理家务,从来没有怨言,遇到事情我们一起商量,遇到困难一起解决,事业上互扶互持,二人互相理解、尊重、关心、支持,从来没有因生活琐事而吵架。
王首军始终用正能量影响周边人,真心待人的处事态度让王首军与邻居和睦相处,邻居们需要帮忙,他都热心帮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文明和谐家庭的深刻内涵。
这位“80后”小伙儿在2021年村“两委”换届中,高票当选为黄土村支委委员,任黄土村民兵连长。现如今他的梦想又多了,如何让村子美起来,如何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如何让大家的腰包鼓起来。我们坚信,有了这样的青年人才,一定能带动更多的人加入返乡创业的队伍,一同唱响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雄浑乐章!
返乡创业事迹材料标题篇六
如果不是因为儿子,或许,夏长兴不会迈出创业第一步。
辞职下海前,夏长兴在蔡甸区粮食局下属的柏林粮管所工作,当过营业员,下乡收过粮油,后来做到了业务经理。当时,虽然收入不高,但粮食系统是铁饭碗,依然有不少人羡慕。
1993年,儿子的出生,彻底改变了夏长兴的生活。儿子刚生下来就连续高烧不退,送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如不能及时治疗会有生命危险。而当时他和妻子的月工资加在一起还不到500元,为给儿子治病,他背上了十几万元的巨额债务。
为了救儿子,为了还债,夏长兴毅然辞职,用身上仅有的几百元钱买了一辆三轮车,开始了卖大米的生涯。创业之初异常艰辛,夏长兴每天清早起床,骑着三轮车到粮油店批发大米,再走街串巷叫卖,经常到晚上八九点钟,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好在,一年下来,他攒下2万多元,也有了一些固定客户。
同时,他也敏锐地意识到,要扩大经营就得有固定的场所。于是,他租下一间门面,开了家粮油门市部,批零兼营。
返乡创业事迹材料标题篇七
“我们合作社目前参与的村民中,有一半是贫困户。今年四五月卖出了18万多公斤木瓜,人均增加近6000元的纯收入。”近日,马山县白山镇兴华村润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韦情告诉记者。
两年前,90后大学毕业生韦情作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返乡种植木瓜。对此,父母和乡亲都不理解。
“大学学过种植技术,有一点理论基础,毕业前又在市场上作了调查,觉得种植木瓜前景很好,而且它的周期短,200多天就可以出产品了,资金周转快。”通过自筹40余万元启动资金,韦情和同窗好友欧学昌从村里流转155亩土地,开始种植大白皮水果木瓜。
两个创业的大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全用上了:采取水肥药一体化技术,花费十几万元建设了滴灌设施。2012年夏天,当地遭受了40多天的高温,滴雨未下。让村民们认为“花多余钱”的滴灌设施,保证了浇灌,木瓜获得了丰收。平时少有车辆的村子一下变得热闹起来,几乎每天都有大卡车进来装木瓜。
“没想到啊,90后种地居然这么有出息!”看到两个年轻人干得有模有样,村里的群众也起了种植的念头。今年初,经过村委牵线,韦情带领10名村民成立了润田种植专业合作社。
记者了解到,目前向合作社下单的有北京、上海、成都、重庆等地的大客户40多个,每个客户对木瓜的需求量一年都是50多万公斤。为此,韦情计划3年内把木瓜种植扩大到500亩,带动农户种植200亩,形成村里的特色支柱产业。
返乡创业事迹材料标题篇八
她在外打工年头不算短,工资待遇也相对丰厚,但她始终抱着一颗自主创业的心。她忘不了自己的家乡,就很难对外面的世界有归属感。当初外出打工是因为经济实在困难,而在外这么多年也多少有点积蓄,面对回乡创业的艰难和经济上的危险,她拒绝了家人的劝说,毅然决然的回到了家乡。她说:“在外干得再好也不如自己的家好!我能在外面干出色,就能在家里干的更出色!”
返乡创业事迹材料标题篇九
“踹怀梦想、实干兴业”。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一段筑梦经历。曲志达曾经是一名军人,从考进大学到参军入伍,退伍后回乡创业创办农业公司。在他的脑海里始终就考虑着一个问题“回到了家乡该做点什么?能做些什么?”接受了党的教育这么多年,思想上一直没有放松自我要求。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自主创业,既然保卫过祖国那么回乡后一定要建设祖国建设美丽家乡。
干中学、学中干,曲志达抱着“摸着石头过河”的心态,成立农业公司,承包荒山,修复土地,配套农机、完善人员配备,就这样开始了规模种植。没想到想的容易实际做起来不是那么简单,第一次规模化种植由于农业技术的缺乏种植出的产品大的大小的小,没有标准销售不出去最终以失败告终。所谓“辛辛苦苦大半年,一朝回到解放前”。由于上次失败也学到了经验,算是交学费了。既来之则安之,曲志达回忆说家乡有么好的地理环境优势不信就做不出成绩来。于是开始了二次创业,这一次和前几次不同。
合理规划,做出亮点。山区土地不同于平原地广,只能是结合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种植。俗话说:“沙土地里出甜薯”再好不过了。沙地蜜薯这个品种适合种植,这样一来不仅将百亩荒山变废为宝,也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未来的农业必将是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趋势。开展沙地蜜薯种植+深加工。品质好,产量高。有思想、有目标、有规划,在2017年伴随着形势向好发展先后建立了仓储区和农产品加工区。
2018年农场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势发展,把全村的农户包括贫困户都吸纳了进来,将土地分包给了农户管理。公司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为了激发活力,曲志达多次参加农业部门组织的学习培训,学以致用、用于实践,创建新型农民职业队伍,深入农田开展示范种植推广,同时也带动了周边乡镇参与种植。多年来的艰苦奋斗,经验积累,效果明显。只有产品走出去、发展才能跟得上。榜样力量带动先行,在公司发展过程中不忘初心,带动退役士兵共同加入组建销售营销部门,统一培训学习农业知识。为此河北电视台深入山区走访专题报道“退役士兵返乡创业”。
党的多年教导使曲志达明白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把心放在做事上服务上。乡村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以农户为纽带,坚持把农村作为中心,曲志达在这几年的返乡创业历程中把青春和汗水洒在了山区农业事业上,他说将会为全面助力平山乡村振兴而继续努力奋斗!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434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