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三上测量教案(优秀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4 11:27:11
2023年三上测量教案(优秀16篇)
时间:2023-12-14 11:27:11     小编:ZS文王

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掌握教学进程,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进展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教案。小编精选的教案范文涵盖了不同年级和学科的教学内容,供教师们选择和参考。

三上测量教案篇一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课件、直尺、米尺、纸条。

一、复习导入。

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课件出示)。

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

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一头大灰狼长约8()。

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8(),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谈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讲述: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请小朋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认识分米。

谈话: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用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三上测量教案篇二

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课前准备:秒表、小红旗、口哨、长卷尺。

一、引入新课

根据公式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二、新课学习

(一)钟表

在物理实验中,我们一般用停表、光电计时器来计时。机械停表可以读到0.1s,而更高级的电子系统可以读到0.001s了,甚至1.0×10-6s或更小。

(二)分组实验

本次实验是学生在操场上以小组合作的行驶完成的,所以要提高效率,之前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实验过程,明确实验目的,正确操作仪器,注意实验纪律,上好本节课。

1.明确实验内容和目的,知道自己的责任。

2.严格按照教师安排的程序进行实验。

3.实验中要严肃认真,操作仪器要准确,记录数据要讲究实事求是。

4.要认真遵守实验纪律,注意爱护仪器。

5.每组安排好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进行,避免挣抢.动手能力强、细心、态度积极的学生和愿意被动接受的学生互相组合成组,合理搭配。

实验步骤:

1.分组:每组至少6人或根据实际人数调整,不少于6人。

2.测距离:指导学生量出30m的路程,每隔 10m做一记号,并站上一位记时员。

3.指导每组选出一名发令员,一名被测选手,一人负责记录。

4.一人测量完毕,按顺序轮换角色,被测同学也可竞走或跑步。

5.指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计算出平均速度。

6.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实际测量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记录相应数据,老师进行指导。测量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距离可以远一点,老师可以根据操场的大小或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三)小结

我们今天测量了人行走或跑步或者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主要是把路程和时间测量出来就可以了。如果我们要测量其他物体如火车、汽车……的平均速度,你会设计实验方案吗?其实是一样的,只要能够测量出路程和运动时间就可以利用公事了。

在实验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的合作与协调也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原因,只有好的实验方案配合默契的协调,客观的记录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实验结果。

老师点评一些同学或小组的表现,指出高效和低效的原因,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三上测量教案篇三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上测量教案篇四

教科书第2页的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习题,练习一的第1.2题。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厘米=10毫米。

1、教师准备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带子;。

2、学生每人准备一把小尺子,一根带子和一枚一分硬币。

一、问题引入。

教师:我们以前都学过什么长度单位?1米是多少厘米?

让学生具体比画一下1厘米和1米的长度。

二、操作观察。

1、操作活动:拿出小尺量量文具盒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2、分组活动:用米尺量量黑板、桌椅、教室、讲台。

3、汇报:说说测量中你有什么发现?

三、探索新知。

教师:我们以前量比较小的物体的长度或比较短的距离,是用厘米作长度单位。如果我们要量更小的物体的长度或更短的距离,该用什么作长度单位呢?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种新的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引出新课)。

1、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小尺子观察一下。

教师:尺子上的刻度除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厘米外,还有什么刻度?(还有比厘米更小的格。)。

教师: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教师指导学生数小格。)。

教师:请同学们用手势表示一下1毫米有多长。(看一看学生表示的是否合适。)。

2.看书p2,让同桌相互说说图意,师重点引导学生看p3小天使说了什么?

3、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可用“毫米”作单位?

四、巩固练习。

1、做p3“做一做”中的习题,师巡视。

2、练习一的第1、2题。

五、生活中的数学。

1、估一估:数学书的厚大约是多少毫米,尺子的厚度约多少毫米等等。

2、你能说说厚度是1毫米的物品吗?

3、验证刚才说的是否正确,并量一量,重点量一分硬币的厚度。

六、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将今天所学的知识加以概括(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比较薄的物体,要求量的比较精确时,就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七、作业设计。

1、用线把相对应的左右两边连起来。

楼房高135厘米。

小红身高60毫米。

小刀长15米。

黑板长18厘米。

铅笔长4米。

2、量一量下面各条线段的长(略)。

3、按要求画线段。

(1)画一条25毫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25毫米短8毫米的线段。

教学后记:

三上测量教案篇五

1、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3、培养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4、感知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一、导入新课。

2、提问: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介绍蓝鲸: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遍布全球各大洋海域。它身长可达30米左右,体重约170吨,一张嘴就可以开到容10个成年人自由进出的宽度。它常在水面张开血盆大口,把虾和海水一起吞入口中,接着闭嘴滤出海水,把小虾吞进腹内。一头蓝鲸每天要吃约4吨重的小磷虾。如果它肚中的食物少于2吨,它就会饿得发慌,好像是永远吃不饱似的。所以它经常潜入水深三四十米处,搜寻食物。由于长时间待在水中,每次浮上海面换气时,会从鼻孔内喷射出高达15米左右的水柱,远远望去,宛如一股喷泉。)。

3、揭示课题: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认识)。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鲸鱼,轮船,卡车载重量,大象体重,一堆石头……)。

4、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二、教学新知。

1、初步认识吨。

(1)观察课本第31页主题图。

(2)提问: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集装箱的货物重2吨,货物列车载重60吨)。

列式:100×10=1000(千克)。

(5)指出:1000千克是一个很重的质量,数学上规定用1吨来表示1000千克,即1吨=1000千克。

(6)提问:1吨里面有几个1千克?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体验1吨有多重。

(2)举例: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如“两头牛大约重1吨”,“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

3、感受1吨水的重量。

(1)学生汇报自己家上个月或几个月用水数量。

(3)出示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在这个正方体里装满水,水的质量就是1吨。

4、吨与千克的换算。

(1)出示例8。4吨=()千克3000千克=()吨。

(2)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交流、说方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2、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3、完成“练习七”中的第1、2题。

(1)第1题,先独立连线,再交流。

(2)第2题,学生先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4、完成“练习七”第3题。

对不同单位之间的加减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质量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吨。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五、布置作业。

三上测量教案篇六

教科书第23页例2,完成练习五第3,5—7题。

1、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课件、直尺、米尺、纸条。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毫米,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

2、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

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一张课桌宽约4()。

3、一张课桌宽约(),填什么长度单位呢?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8毫米就更不行了,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

4、揭示课题:当长度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板书课题:分米)。

二、教学新知。

(一)认识分米。

1、谈话:同学们,在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现在,请大家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的.长度就是1分米。

2、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0厘米。

3、1分米有多长?同学们用手势表示一下。同桌两人互相比一比,另一人可以用直尺量一量,看比的准确不准确。(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4、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二)体验1分米。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如:开关板的边长大约是1分米,手掌的宽度大约是1分米,粉笔盒的长大约是1分米,左外眼角到右外眼角的距离大约是1分米,钢笔的长度、黑板擦的长度……等大约都是1分米。

(三)分米与米的关系。

1、拿出米尺,提问:你能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吗?

(挑3—5名学生上台对照米尺给全班同学指一指。)。

2、数一数,1米里面有几个这样的1分米?

(1)挑几名学生数给全班同学看。

(2)全班同学一起数;1分米、2分米、3分米……9分米、10分米。

3、提问: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呢?(1米里面有10个1分米,所以1米=10分米)。

板书:1米=10分米(读一读,记一记)。

(四)实践活动。

1、现在同桌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

2、指名汇报交流。

三、巩固新知。

2、完成练习五第3题。

3、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4、完成“练习五”第6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5、完成“练习五”第7题。

(1)学生独立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2)组织交流。

四、课堂小结。

1、提问:同学们,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完成了今天的学习任务。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提问3—5人)。

2、教师概述: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了“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有了分米,我们测量物体的时候就更方便了。

五、布置作业。

课外作业: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一下。

分米的认识。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三上测量教案篇七

1、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

2、会用毫米做单位进行测量,明晰测量的步骤与方法。

3、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能利用有关长度单位进行一些直观判断。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用毫米做单位进行测量。

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

一、导入新课。

2、导入: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

二、教学新知。

(一)创设情境,教学毫米产生的意义。

1、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拿起你的数学课本。现在,请大家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长大约25厘米;宽大约18厘米;厚大约1厘米)。

2、提问:大家都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度进行了估计,谁估计得比较准确呢?我们可以用直尺量一量,来进行验证。

4、组织汇报测量结果:如长是26厘米零1小格;宽是18厘米零3小格;厚不够1厘米,只有6个小格。

5、指出: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我们可以用毫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认识毫米。

1、初步认识1毫米。

(1)请同学们拿出直尺,在你的直尺上,1小格就是1毫米,1毫米是直尺上的1小格。(板书:在直尺上,1小格就是1毫米)。

(2)你能在直尺上找到这样的1小格吗?同桌两个人互相指一指。

提问:用手指指一指行吗?有什么问题吗?(手指太粗指不清楚)那怎么办呢?(可以用铅笔尖指一指)组织学生用铅笔尖指出1毫米。

(3)数一数:1厘米里有几个1毫米呢?请大家来数一数。

提问:1厘米里有几个1毫米?谁能告诉大家?(1厘米里有10个1毫米)。

组织学生再找一些1厘米,数一数。

(4)小结:通过数1厘米里面的'小格,我们发现,只要是1厘米,它里面都有10个小格,就是10毫米。因此,1厘米=10毫米(板书)。

2、进一步认识1毫米,建立表象。

(1)提问:刚才在直尺上指1毫米的时候,为什么用手指指不清,要用铅笔尖呢?(因为1毫米很短)。

(2)那么,1毫米到底有多长呢?你能用手给大家比一比吗?

让学生比划,挑3—5名学生;然后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毫米做单位呢?谁能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4)猜一猜,几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让学生捏一捏课本纸,实际感受一下。交流汇报,指出:像我们数学课本张样的纸,把它捏紧,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三)用毫米测量。

1、以毫米做单位,用直尺测量数学课本的厚度。你是怎样量的?

生1:一小格一小格的数,6格,就是6毫米。

生2:在每个1厘米之间,有1根刻度线稍微长一些,从整厘米数到这根刻度线的地方就是5毫米。还多出1小格,因此是6毫米。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1)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

三、巩固新知。

2、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1)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数,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2)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3、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1、提问:同学们,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完成了今天的学习任务。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提问3—5人)。

2、教师概述: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了“1厘米=10毫米”。有了毫米,测量就更准确了。

五、布置作业。

实践作业:练习五第1题。

毫米的认识。

在直尺上,1小格就是1毫米。

1厘米=10毫米。

三上测量教案篇八

1、学习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轻重。

2、理解物体的轻重是相对的。

3、知道物体的大小与轻重不一定成正比。

1、理解物体轻重的相对性。

2、理解物体大小与轻重不一定成正比。

1、材料:分类盒、天平、积木、弹子、雪花片等物品。

2、环境创设:在数学区中放置各种供测量的物品和天平。

本内容有两个难点。对于理解物体轻重的相对性这难点,设计首先通过分类活动提示问题,使原来重的一类物体中产生轻的物体,轻的物体中产生重的物体。同时通过设问促使幼儿思考、解答。其次,安排排序活动让幼儿进一步感知、体验、帮助他们理解。

第二个难点是理解物体大小与轻重的关系。幼儿对物体大小与轻重的关系总是认为在的物体是重的,小的物体是轻的。因此,设计通过游戏让幼儿在猜错的过程中纠正原先的想法,形成正确的观念即物体的大小与轻重不一定成正比。

分类—讨论—分类—游戏—排序。

1、通过分类活动积累有关特体轻重的感性经验。

(1)在数学区中提供天平和各种物品。物品放在盒子里,每个盒子里放两件物品。

(2)要求幼儿将物品按轻重分类,即将每个盒子里的物品按轻重分别放入有轻重标记的盒子里。

2、通过讨论确定区别轻重的方法。

(1)出示两件物品,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这两件东西哪个重哪个轻?

(2)出示轻重差别很小的两样东西,讨论用手掂量和用天平哪种方法更好。

3、通过分类活动理解物体轻重的相对性。

(1)幼儿每人取两件物品,用天平称出轻重后放入相应的分类盒中。

(2)从标有重或轻的.盒子里取出两件物品,提问:这两样东西都是重的?然后放在天平上,让幼儿思考,解答其中的原因。

4、通过游戏理解大的东西不一定是重的,小的东西不一定是轻的。

出示大小不同的物体让幼儿猜哪个轻哪个重。然后用天平验证。如:大盒子里放棉花,小盒子里放铁块。

5、通过排序活动进一步理解物体轻重的相对性。

让幼儿在数学区中将三个以上的物体按轻重排序,并作好记录。

三上测量教案篇九

教科书第27页例6,“做一做”,完成练习六第6—15题。

1、巩固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

2、巩固千米和米的换算,能够熟练地进行换算。

3、提高估测能力,加深对长度观念的理解掌握,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对具体情境中的距离使用合适的长度的单位进行估测。

正确地进行估测。

一、导入新课。

1、回忆学过的长度单位,并用手势比划出来(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

1千米有多长?(1千米=1000米)说一说生活中的1千米。

2、填一填:6千米=()米5000米=()千米。

7千米=()米3050米=()千米()米。

3、导入: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或者不必要准确地测量出一个物体的长短、一段距离的长度,只需对物体的长短、距离的长度进行估测就可以了。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估测。(板书课题:估测)。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6: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1)同学们,你家住在什么地方?离我们城区三小大约有多远?你会估计吗?为了帮助大家学习估计自己家到学校的距离,我们首先来学习课本第27页例6.

(2)自学课本第27页例6,看一看图中的小朋友们是怎样估计自己家到学校的距离的?

(3)提问:例6中的3个小朋友分别是怎样估计的?(提问3—5名学生)。

(4)小结:估计自己家到学校的距离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选用合适的方法来估计。

2、应用:

(1)说一说,你家住在什么地方?距离学校有多远?你是怎么进行估计的?

(2)估计一下,我们教室的长、宽各是多少?(三间教室长10米左右,宽5米左右)。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6题(估计从教室到校门口大约有多远。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2、完成练习六第9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再集体评讲。)。

3、完成练习六第10题。(让学生独立练习,评讲时找出每一种路线,再比较。)。

4、完成练习六第14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再集体汇报。)。

5、完成练习六第15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评讲。)。

四、课堂总结。

1、提问:同学们,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完成了今天的学习任务。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提问3—5人)。

2、教师小结。

五、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练习六第8、11、13题。

2、课外作业:练习六第7题,第12题,阅读第30页“生活中的数学”。

三上测量教案篇十

1、感受并体验远近的含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2、学习用工具测量远近,并能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3、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次数也不同以及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5、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1、重点:按照正确的步骤用工具测量。

2、难点:

(1)理解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2)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铅笔,表格、路线图每人一份、水彩笔盖、短水彩笔、没削过得铅笔。

一、故事导入。

二、学习用工具测量的方法比较路线的远近。

2、师:用眼睛看的方法叫做目测法,但是目测法比一定准确,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路线的`远近呢?(请幼儿讲讲自己的想法,如工具:尺子、棍子、绳子、积木等)老师今天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种测量工具,你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工具?(水彩笔盖)。

3、师:你们觉得这样工具能测量小动物家到学校的距离么?(能)那我们就先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要几个水彩笔盖,你会量吗?(会),请你来试一试。

在幼儿尝试过程中教授测量方法,边演示边引导幼儿一起讲述测量的正确步骤(找起点,沿着线,接着量)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小猫家到学校量了5个水彩笔盖)。

4。师:请你们也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请你再量量其他两个小动物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5、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的结果,教师小结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6、师:郑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两种测量工具呢,我们就用这两种工具来量一量我们的小椅子好不好。

请幼儿示范测量方法,及时纠正不对的测量步骤。

7、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结果,教师小结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三、教师小结。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基于对“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的理解上进行学习的,同时需要学生对体积、容积概念的明确理解。所以在进行教学前结合本班实际情况,让学生提前预习,即自主看书去理解教材中所展示的测量方法,在新课学习中我们将重点放在操作验证以及探究测量原理上面,这是因为考虑到课堂上让学生们讨论出测量方法的不实际性做出的决定。

在导入部分通过计算规则物体的体积引出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问题,激发学生们的探究热情,然后分组进行操作验证,让学生经历操作感受测量方法的原理,即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同时在学生们理解了算法之后提出类似的问题:如何计算1粒黄豆的体积,如何计算1粒玉米和花生豆的体积等,让孩子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特别是在最后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求孩子们通过画图来解释自己的想法,一方面加深对测量方法的理解,另一方面提升孩子们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帮助学生构建空间想象力。

总体的探究和问题的解决还算不错,但在最后问题的拓展中学生虽然有了思路,但是语言的表述不够简洁明确,不能清楚反映出所要表达的意思;另外想象期望是美好的,但实际操作中的数形结合特别是图形的绘制还是需要练习巩固,立体图形的绘制不是很规范,虽然是草图仅供说明问题,但基本的立体框架要正确,还是需要不断的引导和示范,规范画图,树立数形结合分析问题的意识。感觉自己有些急于求成吧,算是完成本节学习任务后给孩子们的提高训练吧。

三上测量教案篇十一

【目的要求】:

1、在游戏活动中通过对应比较的方法感知物体的长短;

2、在操作中学习比较物体的长短,找出最长和最短;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具准备】:

1、教具:长棒。

2、学具:

(1)、长棒。

(2)、长短一样的3根铅笔。

(3)、长短不一样的3根吸管。

(4)、长短不一样的3条毛线。

【教学过程】:

一、预备活动:

走线:学生随着优美的旋律轻轻地走在线上。

二、以“长棒城堡”引入活动。

师:小朋友们,欢迎来到“长棒城堡”!今天是长棒国王的节日,我们的长棒娃娃已经等候多时了。

师:长棒过欢庆节日。看他们多高兴!这些长棒哪里不一样呢?(教师引导幼儿说出“长短”的不同)。

师:三根长棒娃娃谁最长呢?(教师引导将“长棒”一端对齐进行比较,找出哪根最长哪根最短。)。

三、出示铅笔、吸管、毛线,让学生找出最长和最短。

师:咦,铅笔朋友、吸管朋友,还有毛线朋友也来比长短了,请。

小朋友帮忙找找看谁最长,谁最短。你怎么知道?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四、学生操作:

1、教师提出要求:

(1)、比较时一定要将长棒一端对齐进行比较。

(2)、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哪根棒子最长;哪根棒子最短。

五、游戏活动:比一比。

师:盛大的舞会就要开始了,请小朋友们每人邀请一根长棒娃娃一起跳舞吧。和你的好朋友比一比,并要说出:我的最长(短)。

六、收拾学具,活动自然结束。

师:长棒娃娃要回家了,现在请小朋友轻轻地把它们送回家吧。

三上测量教案篇十二

1、认识测量工具,掌握测量的方法,粗略学会测量物件的长短。

2、学会测量结果与长短之间的关系,长物件用长工具测量则次数少,长物件用短工具测量则次数多。

3、小伙伴之间合作,测量比较难测量的工具。

1、测量工具准备,测量物件,尺子,绳子,盒子,记,记录本等。

2、事先把小朋友按人均数分好组。

1、老师引导小朋友们讲出高矮,长短,胖瘦等等相对的东西,让孩子们先从自我认识的概念入手。再引导到小朋友们有没有兴趣自己亲自测量一下物件,看到底是长的还是短的。

2、老师把工具分发给每一组小朋友,老师在台上先事先给小朋友们示范一下,测量一根绳子的长度,让小朋友们看到绳子到了什么刻度,就是什么长度。

3、孩子们开始用手中的`工具测量物件,并把测量的结果告诉老师。

4、老师若是发现孩子的测量方法有错,则需要及时更正并指导。

5、对于测量正确的小组的孩子,表现好的孩子,则给予大声的夸奖。

6、测量错误的孩子,应该鼓励再测一次,老师可以再次给予示范。若是一直无法掌握技巧的孩子,则可以让测量正确的小朋友帮助示范。

通过测量课程,不仅让小朋友们掌握了测量的工具,而且也学会了测量的方法,对于小朋友们培养数学兴趣是有极大帮助的。

三上测量教案篇十三

1.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纳米.各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能正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

4.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别误差和错误.

1.培养观察能力:对图形和图像观察,了解通过视觉判断的长度与实际测量不同;通过观察刻度尺,认识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线.

2.培养能力:通过单位换算,学会换算的一般.

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例如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教材首先是通过让观察图和估测1分钟的时间,认识到人的感觉并非可靠的,从而引出了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重要性.列举了熟悉的测量工具,并指出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利用图片帮助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材要求教学中注重观察的环节.对于“长度的单位”提供了两个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联系生活形成一般长度的概念.在关于“误差”的内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误差为什么产生,和错误的区别以及减小的方法.

关于测量部分,由于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应当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个例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利用感觉器官做判断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测量”的结论.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说明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应用大量的测量、精确的测量等.

关于长度的单位,应当着眼形成长度的具体观念初中英语,所以在教学中展示图片、图像和一些关于长度的视频,教学方法应当注意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实践.

关于正确使用刻度尺,先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测量工具也有类似的问题,从而形成学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的观念.在此基础上,用观察法自己得到正确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组织讨论小组,其后,引导学生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分析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正确的测量.

关于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结果要注明单位,应当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巩固,提示学生要重视这个问题就可以了.在正确读数这个问题上,讲清得到读数的步骤,学生在此基础上,用练习巩固,形成学习习惯为宜,不宜让学生弄清细节和原理.

关于误差的教学,讲清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并知道减小误差的方法,关于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具体应用,在测量电阻中才会较高要求的应用.

三上测量教案篇十四

1、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对牛顿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

2、知道弹簧秤是测量力的工具,知道它的构造。会用弹簧秤测量力。

学生实验器材:弹簧秤,木块,长木板,一根头发。

请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到讲台前,分别拉拉力器。要求其他同学观察,然后回答: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本节学习力的测量。

板书:二、力的测量。

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为纪念牛顿而命名。

板书:1、力的单位:牛顿。

拿起2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牛顿。

提起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的力约为10牛顿。

举起20千克的`小孩的力约为200牛顿。

说明弹簧秤是测量力的工具。根据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制成。

让学生拿起弹簧秤,观察它的构造:弹簧、指针、外壳、刻度、挂环、挂钩。

介绍使用方法:

2、使用注意事项:加在弹簧秤上的力不能超过量程。

3、讨论“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板书:测量工具:弹簧秤。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弹簧秤的量程:

最小刻度:

水平拉木块的力:

在斜木板上拉木块的力:

拉断头发的力:

三上测量教案篇十五

说明弹簧秤是测量力的工具。根据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制成。

让学生拿起弹簧秤,观察它的构造:弹簧、指针、外壳、刻度、挂环、挂钩。

介绍使用方法:

2、使用注意事项:加在弹簧秤上的力不能超过量程。

3、讨论“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板书:测量工具:弹簧秤。

三上测量教案篇十六

让学生通过一些测量活动,掌握简单的室外工具测量和估测的方法,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1、学习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

2、学会步测和目测,体验步测和目测的价值。

卷尺、测绳、标杆

教师播放农民在平整土地;工人在兴修水利、建造房屋时进行测量的场景。

师: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这些场景?你知道测量的工具有哪些?

教师说明:测量土地时要用到标杆、卷尺、测绳等工具.

1、利用工具实际测量

师:如果要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可以怎样来测量?

教师小结:测量较近的距离,可以用卷尺或测绳直接量出.

师:如果要测量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度应该如何来测量?测量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演示“实际测量”)

(1)两个人先在a点和b点各插一根标杆;

(3)用同样的方法再把另一根标杆插在d点……

(根据测量距离的长短来确定分段测量的段数.)

(4)把所有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定出了一条直线.

测定直线以后就可以用卷尺或测绳逐段量出所要测量的距离了

2、步测和目测

(1)步测

师:你知道1步的长度如何测量吗?

组织学生学习书本上的内容,明确测量方法。

提醒学生在实际进行步测时,要注意迈步均匀,防止步子忽大忽小,向前走时尽量保持直线进行。这样测量出来的结果相对准确些。

教师演示1步的长度:从后脚尖到前脚尖的距离.

教师演示步测的过程:先量出几十米的一段距离,用均匀的步子沿直线走上3、4次,记好每次走的步数,然后再算出平均每次走的步数,再算出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2)目测

师:你现在能不能坐在座位上估算一下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

师:这种只用眼睛来估量一段距离的方法叫做目测.

教师出示图片“参照图”,帮助学生练习目测.

教师说明:目测时容易受地形的影响,如在开阔地,容易把距离估测的偏短,而在狭长的地方又容易把距离估测的偏长。

1、测定直线.

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分组按照课前分别指定的两点之间测定直线,在地面上画出直线,并量出两点间的距离。

2、步测

(1) 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平均步长

a:先在操场上量出一段距离(如50米):让学生反复走3次,并要求记下自己每次所走的步数,填在表格里。

b:指导学生依次算出走50米的平均步数,以及自己的平均步长。

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可以让学生交流每个人步测的平均步长,总结身高高的学生通常平均步长一些,身高矮的学生平均步长相对短一些。

(2) 步测学校操场的宽

可以让学生先走一走,并记下所走的步数,然后根据自己的平均步长算出操场的宽。

结合天天练p38页的实际测量,可以组织学生测量篮球场的长和宽。

(3) 比较步测和工具测量的结果。

用工具测量操场的宽,并将用工具测量的结果和步测的结果进行比较。

3、目测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知道步测和目测与利用工具测量有什么区别?

总结:在缺乏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要求无需很精确时,可采用步测或目测.

课堂作业:完成天天练38页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44645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