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结是了解过去经验的重要途径,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此外,还需注意范文中的总结方法和写作技巧,可以为您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便于您更好地完成一份优秀的总结。
别董大的说课稿篇一
《别董大》这首诗是诗人高适在困境中送别朋友时所写的,但是他不仅没有气馁,反而勉励朋友自信、乐观、积极的面对人生。本节课目的是让学生能体会到高适的这种精神。
【说学情】。
本班学生活泼可爱,喜欢举手发言,学生已经能掌握语文基本的,能自主阅读课文,主动学习生字。在日常生活中诵读多首古诗,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吟诵古诗词;学生愿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
【说教学目标】。
这首诗放在“送别诗”一组,我个人认为是进一步让学生认识“朋友”之意,感受朋友之情,因此,在教学中整节课紧紧围绕“送别”这一主题设计,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补充资料,使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丰富古诗内容为学生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作铺垫。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曛”这个生字,会写“莫”“愁”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
1、能生活积累,借助工具书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
2、品味语言,读中悟情。
3、理解作者和董大的生平。
3、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大漠的壮美,理解诗人此刻心境的忧愁。
2、帮助学生了解诗人乐观向上的情怀。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能熟读成诵。
【说教学重难点】。
1、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2、感悟品味诗中所表达的深刻含义。
【说教法】。
本堂课我抓住重点词以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感受诗中描绘的画面。诗中只有短短的28个字,但要从这28个字中感悟出诗境是不容易的,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自读勾画重点词,并且指名读诗,突出重点词,逐步引导,使得学生明白诗人是在黄沙漫天、寒风凛冽、雪花纷飞的环境中和朋友话别的,为下面体会诗人的精神作铺垫。
要引导学生走进送别的场面,让学生从诗歌的前两句先感受送别的场面十分壮美,然后用一个“曛”来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此时内心的暗冷。最后再出示诗人与董大的生平与整首诗的背景,来感受诗人面对困难时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
【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引入。
(二)了解相关背景,出示古诗。
(三)初读古诗,体会情感。
1、把古诗读通、读顺,解决生字词。
2、划分节奏地读古诗。
(四)再读古诗,了解意思。
1、理解“黄云”“千里”,感受整首诗场面的壮美、辽阔。
2、再由一个“曛”字让学生感受到场面的暗冷、凄凉。
3、引入诗人与董大的生平理解他们此时此刻的心境。
4、加入小练笔:如果你是董大,你想对高适说些什么?
(五)背诵古诗。
别董大的说课稿篇二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文章通过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识记本课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4、领悟“必须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是是运用联想,借事说理。所以教学时应抓住事件或言行中那些值得思考、发人深省的句子,指导学生朗读感悟。
文章最后一段话,要让学生明白“眼前的一穗”指什么?“最大”的'“追求”又指什么?为什么拿在手中的才是“实实在在的”?教学时采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来正反印证。
对于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采用分组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含义。
课文最后一小节要求背诵,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学生主要是采用读书感悟、小组合作讨论、举例说明的方法学习课文。
一、谈话导入。
简介苏格拉底其人其事,揭示课题,质疑激趣。
二、初读课文。
默读课文,自学字词,了解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
指名分段朗读,检查自学效果,正音,理解课文脉络。
四、精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第一自然段)。
思考、交流:
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什么样的语气?你认为可以用什么词来表示?为什么?
2、指名分节读第二段(第2至6自然段)。
画出描写弟子们摘麦穗时动作、神态的句子。
探究、交流:
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他们因何不愿过早地“定夺”,不下决心摘一穗在手呢?
重点品读,感悟苏格拉底教育弟子的话。
3、全班齐读第三段(第7自然段)。
划分层次,分析各层次间的关系,抓关键词理解文章中心句。
五、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
注:本课教学安排两课时进行。
我的感悟:
语文课上,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因为对学生而言,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要靠读。学生唯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这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主追求“‘读’占鳌头”而努力!
本课的教学步骤比较简约,但始终把握三个原则:
1、亲历实践。当学生“零距离”触摸、品味作品时,已不再是一个毫无主见、毫无思想的人,其自身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个人因素,都会影响乃至制约他对文本的理解并打上鲜明的印记。
2、放飞个性。阅读是一种个性化活动,教师不能只按照教学参考书、标准答案去“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吸收,更不能要求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是整齐划一的,因为“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别董大的说课稿篇三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内外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1、板书课题。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3、指名回答问题。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讲了什么?组成四人小组边读边议。
2、指名说。
第一段(1):写苏格拉底要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第二段(2~~6):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育。
第三段(7):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3、指名朗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
(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1、指名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读第一段。
1、自由读这一段,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
2、指名读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谈谈你的初步体会。
3、结合学生发言,出示下列句子,体会其中含义。
出示:
这时,两手空空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1)指名读。
(2)理解“两手空空”、“如梦初醒”。
(3)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怎样?
(为什么会两手空空?结合弟子们摘麦穗过程中的动作、神情、心理活动来时体会。)。
(4)指导朗读这一句话,进一步体会含义。
(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米亿年刚刚摘下的。“)。
(1)指名读。
(2)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不是。“有一穗是最大的”是指真正的麦穗,但不一定碰见,即使碰见了,也不一定就知道它是最大的。“最大的一穗”是指学生们摘到手中,后来又扔掉的。)。
(3)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得,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4)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的语气怎样?读一读体会一下,“说”字前可加一个什么词?(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
(5)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这段话。
4、指导朗读第二段。注意读好难句子。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们听懂了吗?下面我们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评议指导。
2、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从老师的话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默读这一段,找出能说明道理的重点句子,并想想其中的意思。
3、指名说句子。
出示:
追求应该战士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指名读,指导读出句子的重点。
(2)请学生联系实际,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说这句话的理解。
(3)最后,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一定要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才不会虚度光阴,一事无成。
1、自由读课后习题4中的句子,体会前后两小句之间的联系。
2、指名用“虽然……但是……、即使……也……”造句,集体评议。
学了本课以后,你有什么收获?
1、背诵最后一段。
板书:
要抓住机遇。
别董大的说课稿篇四
《别董大》这首诗是诗人高适在困境中送别朋友时所写的,但是他不仅没有气馁,反而勉励朋友自信、乐观、积极的面对人生。本节课目的是让学生能体会到高适的这种精神。
本班学生活泼可爱,喜欢举手发言,学生已经能掌握语文基本的,能自主阅。
读课文,主动学习生字。在日常生活中诵读多首古诗,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吟诵古诗词;学生愿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在课堂上积极发。
言。
这首诗放在“送别诗”一组,我个人认为是进一步让学生认识“朋友”之意,感受朋友之情,因此,在教学中整节课紧紧围绕“送别”这一主题设计,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补充资料,使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丰富古诗内容为学生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作铺垫。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曛”这个生字,会写“莫”“愁”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
1.能生活积累,借助工具书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
2.品味语言,读中悟情。
3.理解作者和董大的生平。
3.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大漠的壮美,理解诗人此刻心境的忧愁。
2.帮助学生了解诗人乐观向上的情怀。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能熟读成诵。
1.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2.感悟品味诗中所表达的深刻含义。
本堂课我抓住重点词以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感受诗中描绘的画面。诗中只有短短的28个字,但要从这28个字中感悟出诗境是不容易的,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自读勾画重点词,并且指名读诗,突出重点词,逐步引导,使得学生明白诗人是在黄沙漫天、寒风凛冽、雪花纷飞的环境中和朋友话别的,为下面体会诗人的精神作铺垫。
要引导学生走进送别的`场面,让学生从诗歌的前两句先感受送别的场面十分壮美,然后用一个“曛”来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此时内心的暗冷。最后再出示诗人与董大的生平与整首诗的背景,来感受诗人面对困难时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
(一)复习引入。
(二)了解相关背景,出示古诗。
(三)初读古诗,体会情感。
1、把古诗读通、读顺,解决生字词。
2、划分节奏地读古诗。
(四)再读古诗,了解意思。
1、理解“黄云”“千里”,感受整首诗场面的壮美、辽阔。
2、再由一个“曛”字让学生感受到场面的暗冷、凄凉。
3、引入诗人与董大的生平来理解他们此时此刻的心境。
4、加入小练笔:如果你是董大,你想对高适说些什么?
(五)背诵古诗。
(唐高适)。
愁景。
莫愁情。
别董大的说课稿篇五
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因此他倍受冷落,感到心灰意冷,觉得京城。
再也无法呆下去了,便决定离开。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好朋友高适赶来为。
他送行,写下了这千古名篇。
古诗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古诗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知识目标:1、理解诗意,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心情及所表达的情感。
2、了解诗人高适,理解诗句含义。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并能积累几首此类离别诗。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豪迈的气概及乐观精神。
重点: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以读悟情,想象诗境。
难点:体会诗中景物描写与抒发情感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品味法、师生合作精读入境法、小组合作质疑探究法、以读代讲法等,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根据课文内容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把音乐、文字、图片有机地融为一体,迅速拉近了学生、教师和古诗之间的距离。实用、省时、高效。
通过对古诗的解读和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本节课我设计了富有特色的五个。
教学环节:
1、复习导入。
2、简介诗人及相关背景,出示古诗。
3、读古诗,学生字。
4、理解诗意。
4、背诵古诗。
5、拓展延伸。
别董大。
(唐.高适)。
写景凄凉、寒冷、空旷。
抒离别情以心相送,以话鼓励。
别董大的说课稿篇六
;第三段(第7节)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第二课时主要理解课文内容.这里主要讲第二课时.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语文能力.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最大的麦穗》.
过渡:小小的麦穗,给人很大的启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一定会解开心中的疑惑,并从中受到启发.
学习第一段.
自由朗读第一段,划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并读一读.
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指名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齐读
过渡:弟子们有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学习第二段.
自由朗读课文2—6节,思考上述问题,在书上的有关地方做上记号.
2, 小组内交流,要说出自己的理由.
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要有实效,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可以操作的有针对性的学习策略.这个教学环节避免了学生许多无效或低效的学习活动,维护了研究性学习的严肃性.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弟子们没有摘到的原因是:眼光不够开阔,犹豫不决……)
用边读边议的方式交流,既是读重感悟的研究结果的呈现,有是自然的思维与说理的训练.
(2),想一想,此时,他们的心情如何 他们会想些什么
4, 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会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读读他说的话.
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指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讨论:如何才能读出自己的体会.练读 .齐读.
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学习第三段.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最后一节,划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
同桌交流.相机板书.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揣摩.要重感悟,重语感训练.
出示名言,读一读.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
——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
——巴尔扎克
学到这儿,你希望找到一生中最大的麦穗吗 为了找到最大的麦穗,你会怎么做
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呢 写一句凡人名言在书上.
作业.
1,朗读文中最喜欢的句段,并背下来.
2,选择一题练习:
*如果你见到苏格拉底的学生们,你想对他们说什么,请写下来.
*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个具体的例子,写出自己的体会.
最大的麦穗
(追求)
要抓住机遇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别董大的说课稿篇七
【说教材】。
《别董大》这首诗是诗人高适在困境中送别朋友时所写的,但是他不仅没有气馁,反而勉励朋友自信、乐观、积极的面对人生。本节课目的是让学生能体会到高适的这种精神。
【说学情】。
本班学生活泼可爱,喜欢举手发言,学生已经能掌握语文基本的,能自主阅。
读课文,主动学习生字。在日常生活中诵读多首古诗,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吟诵古诗词;学生愿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在课堂上积极发。
言。
【说教学目标】。
这首诗放在“送别诗”一组,我个人认为是进一步让学生认识“朋友”之意,感受朋友之情,因此,在教学中整节课紧紧围绕“送别”这一主题设计,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补充资料,使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丰富古诗内容为学生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作铺垫。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曛”这个生字,会写“莫”“愁”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
1.能生活积累,借助工具书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
2.品味语言,读中悟情。
3.理解作者和董大的生平。
3.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大漠的壮美,理解诗人此刻心境的忧愁。
2.帮助学生了解诗人乐观向上的情怀。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能熟读成诵。
【说教学重难点】。
1.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2.感悟品味诗中所表达的深刻含义。
【说教法】。
本堂课我抓住重点词以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感受诗中描绘的画面。诗中只有短短的28个字,但要从这28个字中感悟出诗境是不容易的,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自读勾画重点词,并且指名读诗,突出重点词,逐步引导,使得学生明白诗人是在黄沙漫天、寒风凛冽、雪花纷飞的环境中和朋友话别的,为下面体会诗人的精神作铺垫。
要引导学生走进送别的场面,让学生从诗歌的前两句先感受送别的场面十分壮美,然后用一个“曛”来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此时内心的暗冷。最后再出示诗人与董大的生平与整首诗的背景,来感受诗人面对困难时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
【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引入。
(二)了解相关背景,出示古诗。
(三)初读古诗,体会情感。
1、把古诗读通、读顺,解决生字词。
2、划分节奏地读古诗。
(四)再读古诗,了解意思。
1、理解“黄云”“千里”,感受整首诗场面的壮美、辽阔。
2、再由一个“曛”字让学生感受到场面的暗冷、凄凉。
3、引入诗人与董大的生平理解他们此时此刻的心境。
4、加入小练笔:如果你是董大,你想对高适说些什么?
(五)背诵古诗。
【说板书设计】别董大。
(唐高适)。
愁景。
莫愁情。
【反思】。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这首古诗内容浅显,但蕴含的情感却十分丰富,风格也与其它送别诗不同。
此次教学,我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品味诗境,读中悟情,能充分运用网络信息量大的特点,让学生随时都有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但此次教学我也有一些做的不够的地方,例如我在讲“曛”字的时候为学生解说的不够,很快地带过,并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来感受整首诗暗冷的大背景。另外我在最后给学生讲解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诗歌的时候没有及时引导朗读,这是我设计的一个疏忽。下次一定会把“小练笔”放在最后环节。
别董大的说课稿篇八
《别董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内容包括:《可爱的中国》、《古诗二首》、《城市的标识》拓展阅读和综合活动。《别董大》是本单元的精读课文,借景抒情,描述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场面。新课标指出: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有初步的自学能力,已经建构了自己的心理词典,能够独立完成学习目标,学生通过自学,让他们在自学的同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精彩的开头,创设情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假如让学生认可你了,那你的教学会尽善其美。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多引导,多启发,通过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利用“洋思”的一套模式,少讲多练,把权力还给学生,给学生一座花园、一座田园。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中以贴近学生学习心灵,通过小组探究、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情况下理解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探究、创新能力和相互合作的意识。让学生产生智慧的火花,进一步理解教材。
教学目标:
1、理解“曛、知己、君”等词在句中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朋友间的深厚友谊。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难点: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朋友间的深厚友谊。
一、激趣导入。
1、认识新朋友,想一想与朋友分别时的心情,从而引出古人分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学习一首送别诗《别董大》。
2、齐读课题。
3、释题:别:分别。
二、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通过探讨,提出目标问题。
三、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学习诗文(范读、自渎、男女分角色读)。
2、自学古诗,想一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3、汇报。把你们初读的收获和体会谈一谈。
四、再读诗歌,探究诗意,感悟诗意。
1、通过再学,学生提出问题诗中那句是写景的,那句是作者的劝勉?指名读)。
2、背诵并默写诗歌(指名背和全体背结合,教师做评价;学生自己写,同桌检查并更正)。
五、升华延伸。
这一句句激动人心的文字,这一首首流传千古的文字,让我们激动不已。现在,老师再给同学们推荐这样的文字(出示《送别》),大家一起读一读。
别董大的说课稿篇九
《最大的“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本单元以“热爱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主题来整合课文,学生在见识了《古诗两首》美丽的自然景观和《雷雨》变幻的自然现象之后,《最大的“书”》又带着他们去发现大自然的秘密,因此本课处于一个重要的教学地位上。《最大的“书”》是一篇讲读课文,它以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小读者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从而使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欲望。
二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也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而且学生对自然科学类题材的课文很感兴趣,但是他们的思维还以形象思维占主导。根据这样的分析,我预设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联系上下文,结合图片,理解“刨根问底、雨痕”等词的意思。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像能力,表演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基于以上的学习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文字所传达的一些自然知识。教学难点是结合人物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激发学生探索身边科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化石和岩石的相关资料。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一)板书课题。
你喜欢看什么书?为什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读一本最大的书。
(二)读课题,你有什么发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思考:书为什么加引号?
(二)交流:最大的书指的是什么书?学习岩石,会写“岩”。
(三)学习字词:藏着铁矿宝藏地质勘探队员刨根问底。
识字学词是低段语文的重点,将这四个词串起学习,即落实了音的难点,又无痕地理解了词义,同时串起了下个环节的学习。
三、再读课文,读好川川的问题。
1、2两句,指导学生读准“啊”的变音。第。
3、
4、5三个最基本的问句能读准就好,第6句最长,最难读,指导学生读好停顿,把朗读落实到位。
四、读好对话,感受“书”的神奇。
分别出示三组对话,通过对话的朗读,让学生明白岩石的形状很像一本书,体会叔叔用反问的语气更加肯定岩石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并以“册”为生发点,让学生有趣地学语文。
在第二组对话中找到“足迹、脚印”这一组近义词,体会文本用词的不重复和汉语的丰富性。“雨痕”、“波痕”是非常抽象的词语,和学生的生活又有着较为遥远的距离,我就出示形象直观的图片,将这些抽象的词语赋予形象的内容。
第三组对话中运用“有有还有”的句式来介绍“书”上的画,我引导学生在不改变意思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如:树叶、贝壳、小鱼都是“书”上的画;“书”上的画有树叶、贝壳和小鱼再结合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关于化石的有关知识。
不同的语言表达,却传递着相同的信息,学生进行了语言的转换,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字是如此的富有变化,充满神奇,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深处播撒了一颗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种子。五.小结。
(1)为什么说岩石是书呢?因为岩石形状像书,有文字,有图画,完成板书。(2)男女分角色读对话。
这一环节,教师进行总结后,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回归整体,更深入地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和欲望。
科普说明文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像《最大的书》这样一篇既没有生动情节,又没有什么美丽词汇,带着点科普知识的文章,我们又该怎么样去把握?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堂,精彩之中更应体现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让这类课文的教学更具“语文味”。
1、识字教学贯穿阅读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初读识字:识岩石,读准音,了解岩石是“书”,带出词串教学:“宝藏”、“藏着铁矿”、“地质勘探队员”、“刨根问底”。研读理解:向学生介绍书的由来和“册”字的演变史,让学生了解祖国文字的来源,对文字有一种新鲜感、文化感,增强识字乐趣。“脚印”“足迹”“雨痕”“波痕”四词的教学采用先正音,再让学生发现“脚印”和“足迹”是对同义词,对于“痕”进行了“泪痕”“刀痕”的拓展。实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依托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教学,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2、在教学中,充分抓住本文对话贯穿全文的特点,在通读对话中了解岩石是“书”,“书”上有字有画等内容,通过学习反问句、调换句序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1-8自然段对话,让学生亲密地与文本接触,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地诵读、感悟、发现、体验,在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
岩石。
形状文字图画。
别董大的说课稿篇十
《别董大》这首诗是诗人高适在困境中送别朋友时所写的,但是他不仅没有气馁,反而勉励朋友自信、乐观、积极的面对人生。本节课目的是让学生能体会到高适的这种精神。
这首诗放在第六单元,我个人认为是进一步让学生认识“朋友”之意,感受朋友之情,因此,在教学中整节课紧紧围绕“送别”这一主题设计,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补充资料,使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丰富古诗内容为学生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作铺垫。
要引导学生走进送别的场面,让学生思考董大的忧愁是什么,你怎样开导他?如果你是董大听了朋友的劝慰你的心情怎样?董庭兰是著名的琴师,能听懂董大琴声的人不多,高适是他难得的知音。知音相别会是怎样的不舍?伯牙断琴别知音,董大和高适呢?将《伯牙断琴》与这首诗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了诗句的内涵,使诗句更加富有生命力,使古诗教学鲜活起来。要抓住重点词以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感受诗中描绘的画面。诗中只有短短的28个字,但要从这28个字中感悟出诗境是不容易的,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自读勾画重点词,并且指名读诗,突出重点词,逐步引导,使得学生明白诗人是在黄沙漫天、寒风凛冽、雪花纷飞的环境中和朋友话别的,为下面体会诗人的精神作铺垫。
由环境到现实,由雁及人,体会诗人那种精神。在那样的环境中一只大雁却在奋力高飞,不畏严寒与困难,由此引出几种对话方式,学生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式来发表见解,逐步感悟出这只雁实际是引喻现实中的人,雁有如此的品格,人也有如此高贵的精神,从而体会出诗人那种不断奋斗拼搏的精神。五、说板书在“愁”、“莫愁”的对比中,在“景”、“情”中,感受朋友间的这份深情厚谊,在这送别诗里,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发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别董大的说课稿篇十一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文章通过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识记本课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4、领悟“必须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是是运用联想,借事说理。所以教学时应抓住事件或言行中那些值得思考、发人深省的句子,指导学生朗读感悟。
文章最后一段话,要让学生明白“眼前的一穗”指什么?“最大”的“追求”又指什么?为什么拿在手中的才是“实实在在的”?教学时采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来正反印证。
对于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采用分组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含义。
课文最后一小节要求背诵,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学生主要是采用读书感悟、小组合作讨论、举例说明的方法学习课文。
一、谈话导入
简介苏格拉底其人其事,揭示课题,质疑激趣。
二、初读课文
默读课文,自学字词,了解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
指名分段朗读,检查自学效果,正音,理解课文脉络。
四、精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第一自然段)。
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什么样的语气?你认为可以用什么词来表示?为什么?
2、指名分节读第二段(第2至6自然段)
画出描写弟子们摘麦穗时动作、神态的句子。
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他们因何不愿过早地“定夺”,不下决心摘一穗在手呢?
重点品读,感悟苏格拉底教育弟子的话。
3、全班齐读第三段(第7自然段)。
划分层次,分析各层次间的关系,抓关键词理解文章中心句。
五、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
注:本课教学安排两课时进行。
语文课上,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因为对学生而言,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要靠读。学生唯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这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主追求“‘读’占鳌头”而努力!
本课的教学步骤比较简约,但始终把握三个原则:
1、亲历实践。当学生“零距离”触摸、品味作品时,已不再是一个毫无主见、毫无思想的人,其自身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个人因素,都会影响乃至制约他对文本的理解并打上鲜明的印记。
2、放飞个性。阅读是一种个性化活动,教师不能只按照教学参考书、标准答案去“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吸收,更不能要求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是整齐划一的,因为“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3、情感碰撞。阅读也是文本与读者之间互相建构、互相拥有的过程,需要学生敞开心扉、倾注热情,与文本进行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碰撞。唯此,方能让学生真正享受到语文所带给他们的快乐!把课堂变成对话的平台,学生就能开掘潜能、催发真情、激荡憧憬;把课堂变成对话的平台,学生就能得心应手、个性飞扬、创意无限!
别董大的说课稿篇十二
《别董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内容包括:《可爱的中国》《古诗二首》《城市的标识》拓展阅读和综合活动。《别董大》是本单元的精读课文,借景抒情,描述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场面。新课标指出: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有初步的自学能力,已经建构了自己的.心理词典,能够独立完成学习目标,学生通过自学,让他们在自学的同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精彩的开头,创设情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假如让学生认可你了,那你的教学会尽善其美。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多引导,多启发,通过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利用“洋思”的一套模式,少讲多练,把权力还给学生,给学生一座花园、一座田园。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中以贴近学生学习心灵,通过小组探究、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情况下理解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探究、创新能力和相互合作的意识。让学生产生智慧的火花,进一步理解教材。
诗歌,文字优美,感染力强,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让他们多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受到熏陶,才能增强语感。
别董大的说课稿篇十三
《最大的“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本单元以“热爱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主题来整合课文,学生在见识了《古诗两首》美丽的自然景观和《雷雨》变幻的自然现象之后,《最大的“书”》又带着他们去发现大自然的秘密,因此本课处于一个重要的教学地位上。《最大的“书”》是一篇讲读课文,它以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小读者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从而使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欲望。
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也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而且学生对自然科学类题材的课文很感兴趣,但是他们的思维还以形象思维占主导。根据这样的分析,我预设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联系上下文,结合图片,理解“刨根问底、雨痕”等词的意思。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像能力,表演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基于以上的学习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文字所传达的一些自然知识。教学难点是结合人物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激发学生探索身边科学的兴趣。
说教法。
新大纲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读书,合作学习、合作解疑的教学方法。
说学法。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化石和岩石的相关资料。
说流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一)板书课题。
你喜欢看什么书?为什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读一本最大的书。
(二)读课题,你有什么发现?
以“书”为什么加引号,最大的“书”指的是什么书这一阅读期待,为下文的学习打好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思考:书为什么加引号?
(二)交流:最大的书指的是什么书?学习岩石,会写“岩”。
(三)学习字词:藏着铁矿宝藏地质勘探队员刨根问底。
识字学词是低段语文的重点,将这四个词串起学习,即落实了音的难点,又无痕地理解了词义,同时串起了下个环节的学习。
三、再读课文,读好川川的问题。
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是课文的一个特点,所以读好对话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读好对话,首先要读准这六个问句。这六个问句的教学我各有侧重,第1、2两句,指导学生读准“啊”的变音。第3、4、5三个最基本的问句能读准就好,第6句最长,最难读,指导学生读好停顿,把朗读落实到位。
四、读好对话,感受“书”的神奇。分别出示三组对话,通过对话的朗读,让学生明白岩石的形状很像一本书,体会叔叔用反问的语气更加肯定岩石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并以“册”为生发点,让学生有趣地学语文。
在第二组对话中找到“足迹、脚印”这一组近义词,体会文本用词的不重复和汉语的丰富性。“雨痕”、“波痕”是非常抽象的词语,和学生的生活又有着较为遥远的距离,我就出示形象直观的图片,将这些抽象的词语赋予形象的内容。
第三组对话中运用“有??有??还有??”的句式来介绍“书”上的画,我引导学生在不改变意思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如:
树叶、贝壳、小鱼都是“书”上的画;“书”上的画有树叶、贝壳和小鱼??再结合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关于化石的有关知识。
不同的语言表达,却传递着相同的信息,学生进行了语言的转换,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字是如此的富有变化,充满神奇,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深处播撒了一颗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种子。
五.小结。
(1)为什么说岩石是书呢?因为岩石形状像书,有文字,有图画,完成板书。
(2)男女分角色读对话。这一环节,教师进行总结后,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回归整体,更深入地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和欲望。
设计构思。
科普说明文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像《最大的书》这样一篇既没有生动情节,又没有什么美丽词汇,带着点科普知识的文章,我们又该怎么样去把握?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堂,精彩之中更应体现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让这类课文的教学更具“语文味”。
1、识字教学贯穿阅读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初读识字:识岩石,读准音,了解岩石是“书”,带出词串教学:“宝藏”、“藏着铁矿”、“地质勘探队员”、“刨根问底”。研读理解:向学生介绍书的由来和“册”字的演变史,让学生了解祖国文字的来源,对文字有一种新鲜感、文化感,增强识字乐趣。“脚印”“足迹”“雨痕”“波痕”四词的教学采用先正音,再让学生发现“脚印”和“足迹”是对同义词,对于“痕”进行了“泪痕”“刀痕”的拓展。实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依托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教学,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2、在教学中,充分抓住本文对话贯穿全文的特点,在通读对话中了解岩石是“书”,“书”上有字有画等内容,通过学习反问句、调换句序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1-8自然段对话,让学生亲密地与文本接触,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地诵读、感悟、发现、体验,在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
3、适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解决科学知识。在教学中采用后置的方式呈现课件。如让学生由雨点的脚印去想象雨痕,由波浪的足迹去想象波痕,再出示图片印证猜测。矿物、化石用课件演示再读好句子。既不使语文过于直白,失去了应有的语文味,变成了课件展示课;又比较准确地解决了常识性知识,使语文教学与科学知识的落实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板书设计。
文字。
图画。
板书简单明了地显示了最大的书就是岩石。这样的板书设计学生一目了然,对岩石有形象、直观的认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别董大的说课稿篇十四
紧扣本单元“身边的科学”这一主题,课文记述了川川在爬山过程中和一位地质勘探员相遇、相识的过程。借两人的对话,介绍了关于岩石的一些知识。岩石上的字和画,岩石所体现的科学知识和研究价值。科学性的内容,课文极具启发性的学习小伙伴的提示,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态度。文本的人物对话很多,其中一些语言运用得非常准确,如表示时间的一些词语,可以引导学生积累、品味,习得课文准确的语言表达。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字所传达的一些自然科学知识。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准确的语言,学习课文科学、准确的表达方式。
二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读能力,对这类题材的课文很感兴趣,而他们的思维还以形象思维占主导。根据这样的分析,我预设如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质、勘”等12个生字,会写“册”等12个绳子。联系上下文,结合图片,理解“刨根问底、雨痕”等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自主研读和交流讨论中了解一些关于岩石的自然科学知识。
3、培养探索身边科学的一种精神,从小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课的教学,就以此为理念,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整合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因素,力求给学生创设生动的语言实践情境,让他们在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切实得到语文素养的提升。
基于这样的理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板块的教学。
一、导入,产生一种期待。
《最大的“书”》,这个课题特别吸引学生的眼球。读了课题,请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我预设学生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最大的“书”为什么要加上引号?最大的“书”到底是什么?和我们平时看到的书有什么不一样?是怎么形成的?最大的“书”里究竟有些什么?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知识?……根据这样的回答,我引导学生梳理问题,然后聚焦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
1、最大的“书”是什么?2、最大的“书”里有些什么?告诉我们什么?3、最大的“书”是怎么来的?围绕课题,让学生提问,巧妙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而且这种根据课题猜想文本主要内容,是面对庞杂信息的现代人很重要的阅读品质。此环节的设计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引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为下文的学习打好了铺垫。
二、初读,感知一个故事。
记得有位教学专家说:阅读教学,要加强初读,延时开讲。此环节,我设计了两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读书。第一次,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读通每一个句子,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第二次,请学生分小节轮读课文,对文中一些地质学专用术语进行归类的正音,如:地质勘探队员、岩石、煤炭、矿物、宝藏,将初读反馈和字音教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利于更好地了解学情,并且立足具体的学情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教学。阅读一般都要经历一个整体——部分——整体的过程。初读以后,我引导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大意,利于培养学生一种整体把握的能力,同时这种将厚书读薄的能力必将让学生受益终生。
三、研读,感悟一个过程。
这里我将分三步,引领学生走进这本大书,探寻这本大书的神奇和奥秘。
(一)比较表达,探究“书”是什么。
抓住文中勘探员叔叔的一句话:“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我请学生将文中的语言和“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进行比较,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肯定能够感悟到文中的反问句比陈述句具有更强烈的感情和语气,从而对反问句有了一个更深切的体悟。
(二)转换句式,探究“书”的内容。
关于“书”上的字,课文中有这样的语言:“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波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我请学生读这句话,找到一组近义词:“足迹、脚印”,体会文本用词的不重复和汉语的丰富性。“雨痕”、“波痕”是非常抽象的词语,和学生的生活又有着较为遥远的距离,我就出示形象直观的图片,将这些抽象的词语赋予形象的内容。同时,我还利用逼真、形象的插图,引导学生说说这是怎样的波痕和雨痕,进行语言的补充练习。
关于“书”上的画,课文中有这样的句子:“有。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文中是运用“有……有……还有……”的句式来介绍“书”上的画的,我引导学生在不改变意思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如:树叶、贝壳、小鱼都是“书”上的画;“书”上的画有树叶、贝壳和小鱼……不同的语言表达,却传递着相同的信息,学生进行了语言的转换,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字是如此的富有变化,充满神奇,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深处播撒了一颗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种子。
(三)体悟词语,探究“书”的成因。
关于“书”的成因,课文是这样写的: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长满树木的陆地。后来,陆地沉下去了,这里就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万年,海底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脚下的这座山。
这段文字较为浅显,却蕴涵着一个关于地壳运动的抽象的变化过程。我先让学生找出这段文字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在很久很久以前、后来、又过了很多很多万年、慢慢。在初步感受了形成时间的漫长后,我向学生播放课件,演示动态的变化过程:一大片长满树木的陆地,郁郁葱葱。有一天,陆地往下沉,往下沉,地下的水漫上来,淹没了陆地,席卷了一切,这里便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慢慢地,海底上升了,上升了,海水渐渐地退去,这里又变成了高山。这样一演示,学生肯定从直观上明白了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相信有的学生还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地球的变化可真神奇啊!”“原来那么多年以前,这里有如此大的变化!”……接下来,我就请学生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这一切所经历的漫长岁月和巨大演变。学生可能读得很平淡,我就引导学生特别注意那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根据他们的朗读,进行风趣的,且有针对性的指导:“你读得好快啊?很多很多万年就这么快过去啦?”“这海底也上升得太快了吧?”……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变化的巨大和缓慢。
四、拓展,体悟一种情感。
文中的川川问了很多很多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也是一次次不断地深入。因此,“刨根问底”一词的理解,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找川川向叔叔提出了哪些疑问,引导学生读出问的语气,川川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体会这些疑问是层层深入的,不断地直达事物本质的。文中最后川川的一句话:“等我长大了,也要读懂这本最大的“书”!文中的小伙伴也有这样的提示:
别董大的说课稿篇十五
1、了解诗人高适,理解诗句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诵全诗,背诵全诗,并能积累几首此类离别诗。
3、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豪壮的气概,乐观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境,体会诗情。
难点:体会诗中景物描写与抒发情感的关系。
三、教学环节:
(一)导入。
1、你有没有和好友分别的经历呀?说说你当时的心情。
3、齐读全诗。
(二)知诗人。
课前老师和大家共同查找了关于诗人高适的资料。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记住了多少.
《别董大》的作者-------字---------,是-----------时期著名的------------诗人。
(三)解诗题。
1、诗人要送别的好友是谁?他们为何分别?请你结合查到的资料讲讲诗题的意思。(董庭兰由于宫中盛行胡乐而得不到赏识,失意离京。)。
2、设想一下诗人和董大此时心情。
3、带此理解再读诗句。
(四)明诗意、悟诗情。
1、下面我们就深入地体味一下诗人高适是为何吟咏自己与好友离别的感伤情怀的。按照学习提示先自学再合作交流:
个人学习:
(1)读全诗。
(2)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诗意。
合作学习:
(1)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2)共同选出最感兴趣的两行诗。
(3)各人分工准备汇报:
a、读诗句b、解字义讲句意c、体会感情d、提问应答。
2、学生自学交流。
3、小组汇报学习结果。
重点指导:
千里黄云白日曛:
(1)白云、乌云都见过,黄云是什么?
(2)小组再读,让我们仿佛看到黄沙遮天蔽日。
(3)指读、齐读。
北风吹雁雪纷纷:
(1)在这黄沙漫天,一望无际的塞外,却有几只大雁迎着风雪吃力地向前飞着,读。
(2)你看,雪越下越大,大雁在风雪中飞得更吃力了,读。
(3)你听,雪越刮越大,大雁在风雪中就要飞不动了,再读。
(4)在这黄沙风雪之中,只有孤零零的诗人和董大在彼此告别,你想象一下,他们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孤单、悲伤)。
(5)真是这样吗?让我们听听他们说些什么?哪组同学来讲讲后两句?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1)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你从哪个字中能看出?
(2)有没有不同意见?同学们,你知道吗?此时的董大因失意而离京,而此时的高适也是怀才不遇,得不到朝廷的重用,但他却不气馁,坚信自己总有一天会被天下人赏识的。
(3)如果你就是高适,你会如何劝慰身边的董大呢?(指读、分组读)。
(4)识:认识赏识。
(五)拓展积累。
1、《送别》是唐代著名的送别诗,古往今来的送别诗还有很多,老师和大家共同找了几首,同学们三人一组,共同选择你们最喜欢的一首,按照刚才总结得方法自己学一学,一会儿共同给大家读一读。
2、介绍读其他送别诗。
对照读《送元二使安西》最后两句。
3、作业:把你们最喜欢的一首送别诗的诗境用语言描绘下来,写成现代白话的小短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别董大的说课稿篇十六
今天看了衢州姜雅丽老师执教的《最大的“书”》第二课时录像。《最大的“书”》是人教版第四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它用对话的形式,写出了地质勘探队员的眼中,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课文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把原本枯燥乏味的科学知识写得非常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最大的“书”》课文很有意思,姜老师更是把这个“有意思”带入了课堂,带进了学生的心田。她用亲切的语言,优美的体态,引领着学生进入了自然科学的世界。尤其是以下几方面,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1、低段的语文教学,其主要目标是字词句的练习。本节课的教学,牢牢抓住了低段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紧扣字、词、句,扎扎实实地进行基础知识的训练。
例如:上课伊始,姜老师先对旧知进行复习:用“山下有石”、“家里一块玉”等形象生动的字谜,既帮学生巩固了生字,又教给了学生掌握生字的方法;用“听意思写词语”的方法,既让学生理解了“刨根问底”这个词语的意思,又把这种刨根问底的探知精神埋进了学生的心里,为本课教学的另一个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欲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朗读的指导是二年级教学中的又一个重点,怎么读好需要老师一步一步进行指导。而“多读多练、以读代讲”是本课教学的一大特点。特别是对于问句朗读的指导。
本课中对于问句的朗读,教师做得非常到位,也可以说是本课的亮点之一。从一开始在课前谈话中的用动作表示问号,到后来找出问的句子,再到“老师读两遍,你听一听,哪遍更有问的味道?”“你听听,哪个字、哪个词读好就可以有问的味道?”再到后面教师和学生的表情对读,可谓层层深入。在这样手把手的指导中,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了切切实实的提高。
语文教学的本体应该聚焦“言语形式”,即“怎么说、怎么写”,而不是“说什么、写什么”。本课的教学,姜老师就紧紧围绕着“怎么写”这三个字做足了文章。
品读“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他们都是字呀!”这段话的时候,姜老师采用了一个句式训练:
岩石上的字指的是、和。学生交流之后,又变换句式:、和都是岩石上的字。之后的朗读,也采用了变化句式的方式进行训练,把一段话改写成类似于诗歌的'形式,并告诉学生,同样一个句子,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是在潜移默化当中,对学生进行了写作方法的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姜老师主要围绕着“为什么说岩石是书”和“为什么是最大的书”两大版块进行教学,辅以课前检查、说话练习、课外拓展等内容,其间穿插谜语、朗读、句式练习等丰富的形式,使教学思路非常清晰,教学设计的节奏非常紧凑精到。
简洁的“形状、文字、图画、知识、作用”几个字,写出了岩石之所以也是“书”的主要原因。而最后画书的一本书的形状,姜老师画得非常漂亮,又形象又生动。
不过,关于本课的教学,我也有几点小小的疑问。
别董大的说课稿篇十七
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别董大的说课稿篇十八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464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