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案(优质2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4 12:55:16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案(优质24篇)
时间:2023-12-14 12:55:16     小编:紫薇儿

教案有助于教师提前规划教学过程,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提高教学效果。教案的设计要具有灵活性和可操作性,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性进行个性化的调整和安排。通过阅读教案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学习态度的改变,以及课堂教学的效果评价。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一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用具。

教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4块,1立方分米的立方体1块.。

学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0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

教师提问: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4立方厘米)。

你是怎样知道的?(因为这个长方体由4个1厘米3的正方体拼成)。

如果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呢?(5立方厘米)。

谈话引入: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今天我们。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二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课本第29~31页的内容,课本第30页的例1及第32页练习七的第5~6题)。

1.通过讲授,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的公式。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新知的思维品质。

正方体木块若干。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体积?计量物体的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哪些?

2.怎样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呢?

二、新课讲授。

1.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教师课件出示一块长方体积木,一块盖房用的大型砖板。

(1)提问:它们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回答:长方体积木的体积可以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去摆,有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但是相对于大型砖板再用1cm3或1dm3去量就比较麻烦。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知道较大物体的体积,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

(2)观察操作,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24块1cm3的小正方体木块,任意摆出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把数据填入下表。

学生拼摆,然后填表,集体汇报,老师把有代数性的数字写在表中。

说明学生拼摆长方体的样式非常多,这里只列举几个。观察: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小结: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讲述: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v=abh。

(3)质疑:求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1)启发。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积公式,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明确。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用字母表示:v=aaa=a3(a表示棱长)(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3.运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30页的例1。

(2)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3)说出题中所给信息,和所求问题。

(4)指名说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5)指名学生上台板演过程,其他同学判断。

(6)老师订正书写。v=abh=7×4×3=84(cm3)。

(7)看图,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8)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31页“做一做”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三

课始,我出示了一个用萝卜做成的长方体(长3厘米、宽2厘米、高2厘米),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学生受上节课的影响,很快想到了切分成一个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再数数。就得出了这个长方体的体积。

(一)首先创设无法在视觉上比较体积大小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想办法解决,学生求知欲很高,想到了很多方法。采用一生的方法计算,在通过动手操作,摆摆、算算,让学生自己探索,验证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把求长方体的体积很自然地引入了求小正方体的个数,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最后借助小组合作交流,经过归纳、推理,揭示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学生个人独立思考的过程,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学生对公式的来源、理解特别深刻,真正赋予知识的个人意义。

(二)我又请学生介绍数的方法,先数第一层的个数,再乘层数(相当于高),第一层也就是看看有几行(相当于宽),每行有几个(相当于长),这是全班学生的认可的最佳方法.紧接着让学生摆,记录.再讨论交流发现出了体积公式。虽然这里花费了很多的时间,以至于后面学生巩固公式解决问题的时间很少,但我个人认为还是值得的。学生在操作、交流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公式”,更多的是思维得到了训练,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掌握了公式,就要实践运用,让学生感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更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掌握了长方体体积公式后,出示魔方,让学生尝试解决它的体积,通过动手量、算,自然地迁移和转化到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四)从课堂教学实践看,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师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学得自主,学得快乐,并学有所获。不但能做到较好的掌握课本知识,还能做到灵活的运用迁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学习新知,既训练了思维又培养了能力。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四

课题三:

教学要求在理解底面积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理解底面积。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指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投影显示)。

2、填空。

(1)长、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确定的。

(2)长方体的体积=。

(3)正方体的体积=。

二、探索研究。

1.观察。

(1)长方体体积公式中的“长×宽”和正方体体积公式中的“棱长×棱长”各表示什么?(将复习题中的图用投影显示出“底面积”)。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棱长。

2.思考。

(1)这条棱长实际上是特殊的什么?

(2)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又可以写成什么?

v=sh。

三、课堂实践。

1.做第35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后,学生讲评。

2.做第35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横截面;把这根木料竖起来实际上就是什么?再让学生做后学生讲评。

3.做练习七的第9题,学生独立解答,老师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后实践。

做练习七的第10、11、12题。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五

1.教材简析:“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是六年制五年级小学教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节课是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体积计算问题的开始,是学生的空间观念从二维向三维的一次飞跃,是学生形成体积的概念和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的基础,也为今后学习圆柱体体积计算作了铺垫。

2.教学目标:根据教材以及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我拟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通过实践、观察、比析、综合、概括去获得知识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重难点: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学生对怎样计量物体的体积不易理解,为此,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那么,怎么找到计算长方体喝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这节课我首先运用设疑导入法引入新课;其次,运用实验探究法、尝试教学法,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探究中学知----在练习中用知,从直观教学入手,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让学生自始至终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之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设疑导入,揭示课题,明确任务。

理想的新课导入,能唤起学生的记忆思维,激发他们求知欲望,能诱导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上课一开始,我就拿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木块,问大家:“你们能算出这两个物体的体积吗?想不想找到一个计算体积的方法?这节课请大家自己动手、动脑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并由此揭示课题,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兴趣盎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操作感知,探究规律,巩固深化。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点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先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师生一起进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比较,把学生的具体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新知识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做-----操作感知。

先让学生用学具(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方木块)摆一摆,坐下面3个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实验1:每排摆4个方木块,摆3排,方木块的总数是()个。

实验2:摆这样的2层,公用方木块()个。

实验3:要摆成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格,应怎样摆?共要方块()个。

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并填入表中: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六

教学内容。

教材第33~34页内容及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1)经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

(2)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与宽。

教学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展开的教具、视频展示台。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说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看图回答。

(1)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哪些面的面积相等?

(3)填空:

上、下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

这个长方体   左、右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

前、后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

3、想一想。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几个面?

二、实践探索。

1.个别学习-------表面积的概念。

(1)老师和同学们都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在上面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在6个面上。

(2)沿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剪开并展平。

(3)你知道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什么吗?

学生试着说一说。

2.小组合作学习-------计算塑料片的面积。

(1)想: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我们求什么?

使学生明确: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2)学生分组研究计算的方法。

(3)找几名代表说一说所在小组的意见。

解法(一):(是分别算出上、下,前、后,左、右面的面积之和,然后算总和。)。

6×5×2+6×4×2+5×4×2。

=60+48+40。

=148(平方厘米)。

解法(二):(是先算出上、前、左这三个面的面积之和,再乘以2)。

(6×5+6×4+5×4)×2。

=74×2。

=148(平方厘米)。

(4)比较上面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课堂实践。

做第26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列式算出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你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了吗?

结论:

=长×宽×2+长×高×2+宽×高×2。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长×高+宽×高)×2。

五、课堂练习。

做练习六的第1、2题,学生口答,学生讲评。

六、课后实践。

做练习六的第3、4题在作业本上。

旁批:

后记: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七

课题二:

教学要求  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填空:1、        叫做物体的体积。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     、     。3、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           。

师:我们已经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那么怎样计算任意一个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小组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出示:一块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橡皮泥,用刀将它切成一些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

提问:请你数一数,它的体积是多少?有许多物体不能切开,怎样计算它的体积?

实验:师生都拿出准备好的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块,按第32页的第(1)题摆好。

观察结果:(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板书:长方体:长、宽、高(单位:厘米)。

4   3   1。

含体积单位数:4×3×1=12(个)。

体积:4×3×1=12(立方厘米)。

(3)它含有多少个1 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

同桌的同学可将你们的小正方体合起来,照上面的方法一起摆2层,再看:

(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同上板书)。

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用字母表示:v=a×b×h=abh。

应用:出示例1,让学生独立解答。

2.小组学习--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结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为:v=a3。

说明:a×a×a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

应用:出示例2,让学生独立做后订正。

三、课堂实践。

1.做第34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1)先让学生标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2)再根据公式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

(3)集体订正。

2、做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3、做练习七的第4、6题。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实践。

做练习七的第5、7题。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八

一、填空:

1、叫体积。

2、长方体体积公式是:;用字母表示:

3、正方体体积公式是:;用字母表示:

4、一个正方体棱长5厘米,它的棱长和是,表面积是,体积是。

5、一个长方体木箱的长是6分米,宽是5分米,高是4分米,它的棱长和是占地面积是,表面积是,体积是。

6、一个长方体方钢,横截面是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长2分米,体积是立方厘米。

7、一个长方体水池占地24平方米,深3.5米,它能蓄水立方米。

8、一个长方体木料,长4米,如果把它截3段,表面积增加24平方分米,这根木料的.体积是。

9、用棱长3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大正方体,至少需这样的小正方体块。

10、将一个长2米,宽3分米,高2.6分米的长方体木料,将它平均截成两段,表面积增加平方分米。

二、操作题:

右图是长方体展开图,测量所需数据,并求长方体体积。(取整厘米)。

三、解决问题。

1、一个无盖的长方体金鱼缸,长8分米,宽6分米,高7分米。制作这个鱼缸共需玻璃多少平方分米?这个鱼缸能装水多少升?(玻璃厚度忽略不计)。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九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经历探索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并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2、经历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发展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运用体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究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乐趣,学会与人合作。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意义。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一个长方体拼制模型。

4、标签。

一、启发谈话,激趣引入。

二、学习“体积”、“体积单位”的概念。

2、出示差不多大的土豆和一个长方体石块,你知道它们哪个大吗?那你有什么办法?

演示书上的实验,得出:土豆占的空间小,石块占的空间大。

4、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到什么呢?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请同学们自学14页中间部分。

5、学生汇报:

(1)常用的体积单位。

(2)拿出课前做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说说哪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

(3)立方米是怎么规定的?老师用3根1米长的木条搭成一个互相垂直的架子,放在墙角感知1立方米的大小,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跟1立方米差不多大。

6、摆一摆:用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下图中不同形状的模型,你知道它们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见教材)。

得出: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2、实践:拼摆长方体,四人一组,用不少于16块小正方体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

3、小组合作:学生四人一小组操作并做好实验记录。

思考:

(1)每排摆几个?每层摆了几排?摆了几层?

(2)一共摆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3)这个图形的体积是多少?

4、汇报实验结果。

每排个数。

每层排数。

层数。

小正方体个数。

让学生观察表格中填写的各数,你发现了什么?

小正方体的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

‖‖‖‖。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6、学生汇报,交流,板书。

读题,思考:求砖的体积就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什么?利用公式,直接求出体积。

生: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

师:根据这种关系,你能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2、师生共同归纳: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为:v=a×a×a=a3。

师强调: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3a表示3个a相加。

3、应用公式:

例题2: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6厘米,这块石料体积是多少?课堂小结。

回顾一下,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板书。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小正方体的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

‖‖‖‖。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十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用具。

教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4块,1立方分米的立方体1块.。

学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0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

教师提问: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4立方厘米)。

你是怎样知道的?(因为这个长方体由4个1厘米3的正方体拼成)。

如果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呢?(5立方厘米)。

谈话引入: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今天我们。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系统化的整理,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形体特征的认识,分清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能熟练地掌握形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

初步学会用形体知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应用意识、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情感与态度: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相关,使学生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并积极与人合作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与勇气。

教学过程:

一、假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开展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对话,教师要引导注意安全与游泳前的准备运动等等的相关的内容。

指名学生回答,也可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反馈,由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要注意凡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要给于一定的评价性的肯定,同时要注意正确思想的引导。

二、自主合作整理,构建知识网络。

让学生每四人一组小组动手合作列出知识纲要。

小组的成果开展反馈并给于展示(可借投影仪)。

三、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师述:现在在请你们为学校设计建游泳池的方案?

你们认为建游泳池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说一说。

出示教师的几个问题:

(1)游泳池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米?

(2)池占地多大?

(3)挖出多少的土?

(4)池内的四周和底部用什么铺,要铺多大的面积?

(5)要放入多少的水?

小组反馈合作的结果。

四、开展激励评价,体验成功喜悦。

师述:你们说一说哪种好呢?

第9课时实践活动粉刷围墙。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粉刷围墙的实践活动,巩固有关表面积等方面的知识,加强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在引导学生准备测量、明确分工、解救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3、在利用数学知识制定方案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利用数学知识科学地知道生活,感受成功。

教学重点。

整理分析和比较信息,制定方案。

教学难点。

策略多样化后的优化策略。

教学过程。

一、情境再现,激趣导入。

师:(课件出示围墙的污点和裂缝)大家看到这些图片想说些什么?(生争相发言)老师听出来大家都根热爱我们的学校,看来粉刷围墙势在必行。这节课我们一定要拿出一份可行的方案,解决这个问题。(板书题目:粉刷围墙)。

二、集体规划,确定步骤。

1、确定研究步骤。

作为粉刷围墙工作的小工程师,你认为应分哪几步去完成这项工作呢?(生回答)。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确定研究步骤。

(1)调查相关数据信息(包括粉刷面积、涂料费用、人工费用等)。

(2)选择信息综合计算,得出粉刷草案。

(3)整理研究结果,呈现出书面粉刷方案。

三、引导学生汇报课前调查情况。

师:课前各组已经分头去调查了相关的粉刷信息,请大家以组为单位汇报搜集到的信息,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可以互相补充。

1、分组汇报。

(1)调查粉刷面积的小组汇报调查结果,明确围墙的长、高,并汇报计算面积的准确过程。

(2)调查涂料价目的小组汇报外墙涂料价目调查情况。

(3)调查人工费用的小组汇报人工费用调查情况。

2、指导学生计算人工费用及涂料数量。

(1)学生独立计算人工费用及涂料数量。

(2)集体订正。

四、小组合作,制订粉刷方案。

涂料型号不同,价格也不同,到底该选择哪种涂料?一共要花多少钱?怎样做才能有实用有美观呢?请各小组同学合作,拿出你们认为最好的粉刷计划。

1、小组合作综合分析。

2、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体现策略多样化,展示学生的多种方案。

3、优化选择。

4、学生独立计算买已选涂料粉刷一共需要的费用。

5、书面整理并呈现粉刷围墙的方案。

6、对方案的润色和个性化设计。

五、课外延伸,完美计划。

六、全课总结,感受成功。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十二

在理解底面积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及训练。

重点。

理解底面积。

仪器。

教具。

投影仪。

教学内容和过程。

教学札记。

一、创设情境。

1、指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投影显示)。

2、填空。

(1)长、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确定的。

(2)长方体的体积=。

(3)正方体的体积=。

二、探索研究。

1.观察。

(1)长方体体积公式中的“长×宽”和正方体体积公式中的“棱长×棱长”各表示什么?(将复习题中的图用投影显示出“底面积”)。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棱长。

2.思考。

(1)这条棱长实际上是特殊的什么?

(2)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又可以写成什么?

结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h。

三、巩固练习。

1.做第20页的“练一练”。学生独立做后,学生讲评。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横截面?再让学生做后学生讲评。

3.做练习三的第9、10题,学生独立解答,老师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后练习。

做练习三的第11、12、13题。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十三

本篇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体积及体积单位后进行教学的,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教材让学生用体积为1cm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通过对摆法不同的长方体相关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找出长方体中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从而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接着,教材安排了例1,计算长方体的体积,以巩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教材是通过启发学生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推导出来的。在用字母表示正方体的公式时,教材介绍了“立方’’的含意,说明三个相同的数连乘就是这个数的立方,之后安排例2,计算正方体的体积。

根据教学明白的要求,本教材的教学重难点主要体现为两点;

1、能正确运用体积公式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能正确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教法与学法上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

1、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实验与实践的空间。

2、课堂教学的组织,将突出探究性活动,使学生辛历;做数学’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索,认识和掌握图形性质,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现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其间特别注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交流的机会。

鉴于新课标的要求,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于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学生操作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推理和最后的结论,都由学生得出,老师只起‘导’的作用。正方体体积公式,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把它归为长方体的特殊情况来学习,这样既加深了对长方体、正方体之间包含关系的理解,同时也加深了对其它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十四

3.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课件,若干个1立方厘米小正方块。

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16块。

一、激情导入。

1、复习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谁来说说什么是物体的体积?请同学们用合适的体积单位填空。

2、昨天的知识大家掌握的很好,今天我们一起利用这些知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相信同学们能运用手中的学具,勤于动手,善于思考,快乐合作,获得新知识。

二、民主导学。

(学情欲设)。

生1、可以分割成以立方厘米的小块,看看一共有多少块,就有多少立方厘米。

生2、可以量一量。

生3、这些方法都有局限性,我们可以像以前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样想办法找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老师认为这个提议不错,你们认为呢?

师:谁来猜一猜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猜想对吗?我们来一起验证。好,请同学们看今天的第一个学习任务。

任务呈现:

用一些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长方体,并完成下表:

出示表格。学生四人一小组,每组一张表格。

(厘米)。

(厘米)。

(厘米)。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观察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把上面的表格填写完整。并在小组中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师巡视。

展示交流。

师:同学们摆出了许多不同的长方体,并且填好了表格。哪一组来汇报?

学生黑板前展示表格,并做详细汇报。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

师: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从中你能发现什么呢?

师:通过观察比较,同学们有了很大的发现: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任务2、继续验证。

课件出示: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下面的长方体,各需要多少个?先想一想,再摆一摆。请一个同学上台操作。

1、长4厘米,宽1厘米,高1厘米。

2、长4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

3、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

师:那究竟对不对呢?让我们再来摆一摆。

学生小组讨论,动手操作,指名一生上台操作。师巡视。

师:和我们之前的猜想一样吗?

v=abh。

课件出示:

师:7×4×3=84立方厘米,所以它的体积就是84立方厘米。

师: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就是什么图形?你能直接写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汇报:

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正方体中长,宽,高都相等,所以公式中长、宽、高都叫棱长,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变换后,虽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写出来不相同,但计算方法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长×宽×高。

课件出示正方体,出示公式。

师:写的时候,3要写在a的右上角,并且要写的小一些。

小训练:完成例2,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订正。

三、巩固应用。

1、口答题。

2、判断题。

3、解答题。

四、拓展延伸。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生活中运用的很多,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

出示:

品名:正方体收纳凳。

尺寸:30×30×30。

材质:涤纶+pp不织布+纤维板。

颜色:黑白。

师:你能看懂这个说明书吗?

师:看来不能光比较体积的大小,还要联系实际情况,看看长宽高是否都符合要求。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你都有哪些收获?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十五

课题二:

教学要求 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填空:1、       叫做物体的体积。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    、    。3、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          。

师:我们已经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那么怎样计算任意一个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小组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出示:一块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橡皮泥,用刀将它切成一些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

提问:请你数一数,它的体积是多少?有许多物体不能切开,怎样计算它的体积?

实验:师生都拿出准备好的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块,按第32页的第(1)题摆好。

观察结果:(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板书:长方体:长、宽、高(单位:厘米)。

4  3  1。

含体积单位数:4×3×1=12(个)。

体积:4×3×1=12(立方厘米)。

(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

同桌的同学可将你们的小正方体合起来,照上面的方法一起摆2层,再看:

(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同上板书)。

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用字母表示:v=a×b×h=abh。

应用:出示例1,让学生独立解答。

用字母表示为:v=a3。

说明:a×a×a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

应用:出示例2,让学生独立做后订正。

三、课堂实践。

1.做第34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1)先让学生标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2)再根据公式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

(3)集体订正。

2、做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3、做练习七的第4、6题。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实践。

做练习七的第5、7题。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十六

1、在摆长方体、数据整理、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经历探索长方体体积公式的过程。

2、掌握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知道公式的字母表达式,会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3、在探索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活动中,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掌握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知道公式的字母表达式,会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1、体积是指什么?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什么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

2、体积是4立方厘米的正方体里含有多少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那么,体积是8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呢?这说明了什么?(生:体积是多少就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以前问过我爸爸。

师:你真是一个勤学上进的孩子!

师:你们对他的回答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1、探索活动:

小组合作(每四人一组做实验并记录):用40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长方体。

活动前师友情提示:

(1)每个小组用40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

(3)我的发现是________。

2、成果展示:

(请小组代表到台前利用实物投影展示拼摆的过程并汇报方法及结果。)。

(1)体积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的关系。

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每排个数相当于长;排数相当于宽;层数相当于高)。

(板书:长宽高)。

(2)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

(长方体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3)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的字母公式怎样写?v=a×b×hv=abh(板书)。

(4)说一说: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长、宽、高)。

4、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实验推导出了长方体体积公式,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计算出数学课本的体积。(学生两人一组完成该项任务)。

板书设计:

v=abh。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十七

课题二:

教学要求 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

填空:1、       叫做物体的体积。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    、    。3、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          。

师:我们已经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那么怎样计算任意一个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小组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出示:一块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橡皮泥,用刀将它切成一些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

提问:请你数一数,它的体积是多少?有许多物体不能切开,怎样计算它的体积?

实验:师生都拿出准备好的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块,按第32页的第(1)题摆好。

观察结果:(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板书:长方体:长、宽、高(单位:厘米)。

4  3  1。

含体积单位数:4×3×1=12(个)。

体积:4×3×1=12(立方厘米)。

(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

同桌的同学可将你们的小正方体合起来,照上面的方法一起摆2层,再看:

(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同上板书)。

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用字母表示:v=a×b×h=abh。

应用:出示例1,让学生独立解答。

用字母表示为:v=a3。

说明:a×a×a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

应用:出示例2,让学生独立做后订正。

三、课堂实践。

1.做第34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1)先让学生标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2)再根据公式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

(3)集体订正。

2、做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3、做练习七的第4、6题。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实践。

做练习七的第5、7题。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十八

使学生能正确运用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能正确运用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一、基本练习。

运用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计算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

(1)长8米,宽6米,高5米。

(2)棱长40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

v=abhv=a3。

8×6×5=240(立方米)40×40×40=64000(立方厘米)。

2、一根长方体木料,长2米,宽1.5分米,厚2分米。这根木料的'体积是多少?

提醒学生注意单位名称的统一,请学生说说”厚“的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

2米=20分米。

20×1.5×2=60(立方分米)。

3、一块立方体石料,棱长50厘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交流解题思路。

24×0.5=12(立方米)。

二、综合练习。

1、先求体积,再求质量的练习。

一块立方体钢的棱长是2分米,如果1立方分米钢重7.8千克,这块钢重多少千克?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交流解题思路。

2×2×2=8(立方分米)。

7.8×8=62.4(千克)。

教学过程。

备注。

2、已知体积、长、宽、或底面积,求高的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交流解题思路。

240÷8÷6=5(分米)。

512÷64=8(厘米)。

3、小结。

三、思考题。

把一个立方体的六个面都涂上油漆,如果按面上的线将它分割成27个小立方体,那么,

三面涂油漆的小立方体有()个,

两面涂油漆的小立方体有()个,

一面涂油漆的小立方体有()个,

没有涂油漆的小立方体有()个。

四、学生总结。

在教学时,为了使学生透彻理解长方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由它的长、宽、高所决定的,其体积公式的推导,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看、想、推、说“进行。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引发思维和用数学语言表达,不仅加深了对公式的来源及公式的运用的理解,还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同时也培养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十九

1. 教材简析:“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是六年制五年级小学教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节课是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体积计算问题的开始,是学生的空间观念从二维向三维的一次飞跃,是学生形成体积的概念和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的基础,也为今后学习圆柱体体积计算作了铺垫。

2. 教学目标:根据教材以及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我拟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通过实践、观察、比析、综合、概括去获得知识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 教学重难点: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学生对怎样计量物体的体积不易理解,为此,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那么,怎么找到计算长方体喝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这节课我首先运用设疑导入法引入新课;其次,运用实验探究法、尝试教学法,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探究中学知----在练习中用知,从直观教学入手,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让学生自始至终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之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设疑导入,揭示课题,明确任务

理想的新课导入,能唤起学生的记忆思维,激发他们求知欲望,能诱导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上课一开始,我就拿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木块,问大家:“你们能算出这两个物体的体积吗?想不想找到一个计算体积的方法?这节课请大家自己动手、动脑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并由此揭示课题,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兴趣盎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操作感知,探究规律,巩固深化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点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先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师生一起进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比较,把学生的具体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新知识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做-----操作感知

先让学生用学具(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方木块)摆一摆,坐下面3个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实验1:每排摆4个方木块,摆3排,方木块的总数是( )个。

实验2:摆这样的2层,公用方木块( )个。

实验3:要摆成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格,应怎样摆?共要方块( )个。

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并填入表中: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二十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此时,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已经很熟悉了,而且在前两节课的学习中,学生还知道了什么是体积,以及常用的体积单位。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进行顺势教学。

1、在操作中,让学生感知出长方体的体积大小与它的长、宽、高等有关。

2、能运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借助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述及课件的动态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其中,发现、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带领学生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实现他们对知识的发现和再创造。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力求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设疑激情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在导入时,我选用了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盒子,学生们通过猜测,引发矛盾。疑问萌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究。

2、引导探索: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四人学习小组,并为每个小组提供了学习材料,让学生们通过自己“拼、摆,观察、计算、讨论、交流”等活动形式,自己去发现,归纳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3、观察演示:利用多媒体教学和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鉴于这样的认识,本节课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的学习方法:

1、观察的方法。

2、活动实践的方法。

3、独立思考的方法。

4、小组交流的方法。

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愉悦和谐发展,主动探究新知,大胆发现创造”的课堂教学要求,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是这样安排的:

学生们通过观察大胆的猜测,有的认为电话盒大,有的认为咖啡盒大,有的认为一样大。究竟哪一个大呢?我们需要掌握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计算,这样才能验证我们的猜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在讲长方体、正方形面积计算这节课时,就先出示两个图形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进而引发矛盾冲突,激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渴望。我这样导课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抓住了学生的心,让学生情不自禁的想去探究和发现。

二、动手操作,感知认识

1、摆一摆:请同学们拿出2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小组合作摆一些任意长方体,并说说它的长、宽、高是多少?体积是多大?记录在记录单上。看看哪个小组摆得又多又快。

2、汇报交流。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多少?你能说说你们组是怎样摆的吗?体积是多少?还有不同的摆法吗?(学生边说,老师边记录)

3、观察发现:通过刚才的摆,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4、总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总结出字母公式。

】: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在而深远的,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外显而巨大的。为学生创设各种不平衡的问题情境,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究、猜想、思考,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思维空间。在这种设计理念的引导下,我也让学生们自己去拼摆、去观察、去记录、去发现。自己归纳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这样虽然会走一些弯路,但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了学习过程,他们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实现了数学的“再创造”。

三、尝试练习,再次发现

1.同学们真聪明,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要求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必须知道那些条件?出示例一,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看来同学们很聪明,那这个图形怎么求呢?(在例一的基础上变化数据,把它变成一个正方体)

3、小结:当长宽高相等的时候它就变成了一个正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就是棱长×棱长×棱长。如果用a来表示正方体的棱长,那它的体积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呢?学生自己总结出正方体体积的字母表示公式,老师以小资料的形式介绍a3的读法和意义。

4、完成书上例2

5、小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的体积计算方法与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得来可以通过学生迁移学习获得。这样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还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深入体会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核心概念。

四、解决疑难,运用拓展

1、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那么这两个盒子要求它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师提供测量数据,让学生求体积。并且比较大小。

3、出示拓展题二。一块不规则的橡皮,怎样求它的体积?

【】:教师要精心地、创造性地设计课堂练习,应以练习设计的艺术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在课堂练习这个广阔的天地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游泳池”和“求不规则橡皮的体积”这两个拓展练习设计。不是在单纯地模仿例题,机械地套用公式计算。而是在对题目的观察、分析中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观点,培养了学生要“透过表面现象,看到问题实质”的辩证思维。在对题目的解答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用“逆向思维”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体现了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游泳池的深度要科学,符合生活实际,长和宽要成比例。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刻性和全面性,实现了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二十一

1、说课内容。

本节所讲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41页到43页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内容属于新授课,授课时数为1课时。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在第二册的认识图形中,虽然已经接触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但那只是直观现象的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常用的体积单位,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有关的体积单位。

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通过学生联系实际的操作活动,学习一些测量计算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生产和生活中实际测量和计算一些物体的体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前面所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应当让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来源,理解它的意义,熟练地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习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形成他们的空间观念。

4、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的两部分内容应当以第一部分为重点,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中、重点理解体积公式的意义,并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难点理解公式的意义。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采用了直观教学法,让学生观察图形填表,归纳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学习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时,可以把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直接迁移过来,让学生独立地得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我只安排了复旧引新、创设情境、激情引趣、揭示课题、操作想象、推导、公式。依据规律、归纳公式、利用关系、类推公式、巩固练习、运用公式、全课总结六环节。

(一)复旧引新、创设情境。

任何新知识都是在有知识系为依托,因此在复习中我设计的习题为本课做好铺垫。

什么是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那些?出示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教师出示体积单位的模型)完成此题,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空间观念为这节课做好铺垫。

(二)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一节课教学效果如何?与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有关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联系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问题,如果计量池水的体积,还能切开数吗?(切开数)这种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是行不通的,那么怎么办?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揭示课题,激励学生上进好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探究新知。

(三)、探索活动、推导公式。

学生口答结果老师依次板书在表格中,通过观察表交流,讨论学生不难发现其中的规律。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整理。

如长×宽×高=体积。

2×3×2=12。

4×1×3=12。

6×1×2=12。

2×2×3=12。

从而,归纳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v=abh。

进一步让学生默记公式,指名说一说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

(四)、利用关系、类推公式。

提问:4号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何特点?这种长方体又叫什么?它的体积怎么计算?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五)、巩固练习、运用公式。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2、我对安排了四个判断题,以加深学生对a的立方的理解和运用。

3,解决实际问题,我安排了两道题目的是让学生所学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六)、全课总结、

1、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教师总结。

这样设计的目的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二十二

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学生以前虽然接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但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有一定难度。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这节课要在此基础上掌握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这是下一步学习体积单位进率的基础,更是以后学习容积的基础。因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必须掌握熟练。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作,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体积公式的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心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动手尝试。而他们的思维特点又一般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形成表象,再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领悟,进而内化为己有,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学生动手***作,同时配合多媒体课件演示.

这部分内容分3课时进行教学。第1课时教学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第2课时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第3课时进行综合应用,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任何新知识都是以原有知识体系为依托,因此在复习中我设计了如下内容来为新课做好铺垫。

1.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用学具手势或其他方式描述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分别有多大。

2.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利用动画演示把它们切割成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请学生说一说他们的体积分别是多少?是怎样知道的。从中使学生体会到长方体、正方体是由多少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这时学生就会产生疑问:生活中遇到的计算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问题,多数不能切开来数,这种方法在实际生活中行不通,又该怎么办?这样就在学生心里形成了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一方面自然而然地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另一方面也激起了学生探索新知识强烈愿望。

(二)***作想象,探索公式。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先利用直观学具,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作,首先吸引学生,刺激感官,启迪思维,提高兴趣,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也是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形象走向抽象。

具体的过程是:

(2)汇报交流,学生在事物投影上演示讲解,教师依次板书在表格中。

(3)请学生观察所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它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这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他们充足的讨论时间,让他们有机会各抒已见,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共同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4)用字母表示公式,要注意书写形式的指导。

(5)完成例1,学以致用,加深理解。

(6)利用关系,类推公式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并且在刚才的实验***作中,也有学生摆出了正方体,因此学生很容易就能够由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需要注意的是用字母表示公式时,使学生明确三个a相乘也可以写成a3,3写在a的右上角。

(三)巩固练习,扩展应用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通过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先让学生动作***作,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掌握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2.做第33页“做一做”的第二题,巩固刚学过的“立方”的知识,要使学生弄清,什么情况下可以写成一个数的立方,一个数立方应该怎样计算。做题时,如果发现学生把3个相同数连加与连乘混淆起来,教师应及时纠正。

3.完成练习七第1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计算。

4.完成练习七的第7题,要注意这道题算式的运算顺序。

5、拿出课前准备得长方体物体,同桌合作计算出它们的体积。

学生明确求体积应先量出它的长、宽、高,再进行计算。这样设计,既能使学生加深对计算长方体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这样设计目的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和回顾与反思的习惯。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二十三

学习内容: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课本第29~31页的内容,课本第30页的例1及第32页练习七的第5~6题)。

学习目标:

1.通过讲授,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的公式。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新知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运用:

正方体木块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体积?计量物体的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哪些?

2.怎样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呢?

二、新课讲授。

教师课件出示一块长方体积木,一块盖房用的大型砖板。

(1)提问:它们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回答:长方体积木的体积可以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去摆,有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但是相对于大型砖板再用1cm3或1dm3去量就比较麻烦。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知道较大物体的体积,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

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24块1cm3的小正方体木块,任意摆出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把数据填入下表。

学生拼摆,然后填表,集体汇报,老师把有代数性的数字写在表中。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小结: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讲述: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v=abh。

(3)质疑:求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1)启发。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积公式,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明确。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用字母表示:v=a•a•a=a3(a表示棱长)(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1)出示教材第30页的例1。

(2)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3)说出题中所给信息,和所求问题。

(5)指名学生上台板演过程,其他同学判断。

(6)老师订正书写。v=abh=7×4×3=84(cm3)。

(7)看图,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8)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31页“做一做”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v=abh。

v=a•a•a=a3。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二十四

在理解底面积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重点

理解底面积。

仪器

教具

投影仪

1、指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投影显示)

(1)长、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确定的。

(2)长方体的`体积=。

(3)正方体的体积=。

(1)长方体体积公式中的“长×宽”和正方体体积公式中的“棱长×棱长”各表示什么?(将复习题中的图用投影显示出“底面积”)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棱长

(1)这条棱长实际上是特殊的什么?

(2)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又可以写成什么?

结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h

1.做第20页的“练一练”。学生独立做后,学生讲评。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横截面?再让学生做后学生讲评。

3.做练习三的第9、10题,学生独立解答,老师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学生今天学习的内容

做练习三的第11、12、13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棱长

长(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sh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46933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