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期刊论文(优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4 17:18:11
自然期刊论文(优质14篇)
时间:2023-12-14 17:18:11     小编:字海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总结还要注意避免过多的主观感受,要客观地分析和总结所涉及的事物。以下是一些总结的案例,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和借鉴。

自然期刊论文篇一

在使用word过程中,对于排版格式,发现如下问题:

1)页码:按本模板设置要求排版,总页数不超过6页。

如何插入页码?

2)图、表:按照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排号;有中英文对照的标题;图表中的变量用中文或变量符号表示,单位使用国际制单位;图面中坐标刻度设置为在坐标轴内侧,多条曲线者用不同图例的黑色线表示;曲线图尽量使用excell或origin软件做图,照片或截图要保证图片的分辨率在300以上;最好插入能在word文档中打开编辑的图;表格使用三线式表格。

如何保证图表的格式规范?

章参考文献不超过15条,综述性文章不超过35条,需有半数以上对译为英文。

具体书写格式参见我刊《投稿须知》。

5)如何保证word在黏贴文字时,不自动在各行首添加数字编号?如共有10篇参考文献,若要在参考文献后黏贴文字,则黏贴后的文字的每行首自动添加了数字编号。

自然期刊论文篇二

这学期期末,我们专业拟建一个传媒研究论坛,强化大家对传媒的理解,增加大家的交流机会。由于写了篇论文参加论文比赛得了一个小小的奖励,12月28号要到北京去领那只小小的优盘,所以不能参加这次活动,只好搜肠刮肚地总结自己论文写作的点滴心得体会。不能参加本专业论坛很是遗憾,用笔谈谈论文写作心得聊以将功补过。于是在12月26号晚上匆匆写就,希望对同学们起一点参考作用已足矣。

1、多看书:

首先要看的是老师指定的必读参考书,没有必要的知识储备,遇到某个新闻传播现象时就缺乏新闻敏感和新闻学术敏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要多问为什么。重要的一点是,读书不仅要看到别人写得不好的地方,更要学习别人写得好的地方。

2、多比较:

有比较才有鉴别。将基本同类书进行比较,看看各家面对同一问题是如何阐述的,得失分别是什么。这样可以去除对学术的恐惧,避免盲目崇拜学术超人,并采取客观态度正视问题。

3、多思考:

遇到问题或者某个现象要多思考,将这个现象与自己的知识储备结合起来从纵向和横向思考。如果发现自己还无法理解这个现象或问题,那么请查找相关资料或文献进行探究。

4、多练笔:

如何讲授写作的文章或著作很多,可是一些同学仍然感到提笔无语,原因就在于没有坚持练笔。常常有这种情况,感觉自己似乎有很多话要说,真正写时却写不下去。这就需要经常练笔,磨砺思维。

5、多请教:

文章写好了,冷处理一下可以看出一些问题。这还不够,毕竟个人知识有限,眼界不够开阔,思维不够深刻,这时一定要多虚心向各位老师请教。老师可以帮你指正很多问题,指出需要努力的方向。

自然期刊论文篇三

摘要:科学和宗教在本质上是对立的。西方大部分的自然科学家都是宗教信仰者,在这些科学家身上,宗教和科学彰显着和谐。这些科学家所信仰的上帝并非我们常人所理解的干涉自然事件、决定人类命运的最高神,而是宇宙间的自然规律、世界秩序,这种信仰是一种无神论的信仰,是一种强烈的宇宙宗教情感,这种情感是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最高动力,激励着他们去发现自然界的一些最基本、最深邃的奥秘。因为在他们看来,上帝伫立在科学无限探索的尽头,研究科学的道路,就是通向上帝,逼近上帝之路。

关键词:科学;宗教;上帝;宇宙宗教情感。

1上帝——颠扑不破的宇宙规律、世界秩序。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它的著作里留下了许多关于上帝、宗教、圣经等方面的论述,他在76年的生涯中,曾多次坦率地谈到过他的宗教信仰。1929年4月24日,纽约犹太教堂牧师h·哥尔德从纽约发了一份电报到柏林,问爱因斯坦:“你信仰上帝吗?”并要他用电报回答。爱因斯坦当日就发了回电,内容为“我信仰斯宾诺莎的那个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谐中显示出来的上帝,而不信仰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累的上帝。”

那么,所谓斯宾诺莎的上帝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在欧洲哲学史上,斯宾诺莎的上帝就是有名的泛神论。泛神论的核心观念是:大自然即上帝,上帝即大自然,上帝和整个宇宙是一个统一体,上帝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是唯一的无限实体,上帝和大自然是同一回事。黑格尔曾指出,斯宾诺莎把自然当作现实的神,把神当成自然,于是神就不见了,只有自然被肯定了下来;叔本华认为“泛神论是一种客客气气的无神论”,费尔巴哈对此也有过类似的见解:“泛神论是站在神学立场上对神学的否定”,“无神论是颠倒过来的泛神论”。在西方近代科学文化思想史上,斯宾诺莎的泛神论深深影响了西方整个文化——从哲学到文学、绘画和音乐,再到自然科学,西方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优秀的艺术家和杰出的科学家无不受惠于斯宾诺莎把上帝还原为大自然这一光辉思想。泛神论成了他们共同的宗教信仰。泛神论者在宇宙中看到了上帝和在上帝那里看到了宇宙,在对宇宙秩序的赞美、欣赏中,他们的观念和情绪相混合,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发现了宇宙间的许多本质现象、规律……他们心目中的上帝不是一个躲在天宫中、能干涉自然界事件的人格化了的神,而是颠扑不破的宇宙规律、世界秩序。

普朗克的宗教信仰也很突出。1947年,这位行将辞世的伟大理论物理学家在一封书信中解释了他的宗教信仰,说他本人“一向是一个具有深层宗教气质的人,但我不相信一个具有人格的上帝,更谈不上相信一个基督教的上帝。”作为一个具有深沉宗教气质的人,普朗克心目中的上帝即世界秩序,他将自然科学的世界秩序等同于宗教的上帝,在他看来,外在世界是一个独立于人而存在的绝对的东西,适用于这个绝对东西的规律代表着、体现着一种神性,宇宙结构中显露出的秩序和美丽,就是上帝的化身。

牛顿对上帝也有类似的看法“上帝根本没有身体,也没有一个体形,所以既不能看到,也不能听到或者摸到他,也不应以任何有形物体作为他的代表而加以膜拜……我们只是通过上帝对万物最聪明和最巧妙的安排,以及最终的原因,才对上帝有所认识……”显然,牛顿的上帝是宇宙和谐、绝妙的安排,上帝的本性不是别的而是熔铸在他的物理学本身之中,熔铸在他关于绝对空间、时间和重力等的概念之中。

上述有关科学家心目中上帝的表述尽管不尽相同,但其隐含的本质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信仰的上帝没有任何拟人化的特征,不需要任何外表的形式,诸如直指蓝天白云的教学尖顶,还有半明半暗的烛光以及其他仪式,与教会信奉的那个干涉自然事件的“上帝”有着天壤之别,更与尘世善男信女顶礼膜拜、祈求赐予幸福的那个“神”没有任何关联;他们的上帝本质上是井然有序的宇宙结构、世界秩序、不容颠扑的自然规律,他们的信仰实质上是对实在——外部实在世界——理性本质的信赖,有着强烈的唯物主义色彩。

2“朝上帝走去”——上帝伫立在科学探索的尽头。

什么样的志向和信仰,就产生什么样的成就。我国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说:“学本立于志,志立而学问之功已过半矣。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自古及今,有志而无成者,有之;未有无志而能有成者。”

爱因斯坦信仰宇宙是完美的,简洁的和可以被理解的,并且能够使追求知识的理性的努力有所感受,他的志向始终是思考一些大问题,用其自身的努力去猜测上帝的方针,揭示大自然的普遍原理,从而更好地理解上帝、接近上帝。在他看来“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对这个世界的凝视深思,就像能得到解放一样吸引着我们,而且我不久就注意到,许多我所尊敬和钦佩的人,在专心从事这项事业中,找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在个人以外的世界,总是作为一个最高目标而有意无意的浮现在我的心目中。”爱因斯坦这一最高目标,正是他的志气和信仰所在!在漫长而多艰的科学旅程中,他的这种具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宗教信仰始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是激发其志气,使其勇于求索宇宙之秘、析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的不可穷竭的源泉。

普朗克,在大自然的规律性、对称性面前表现出了无比的敬畏之心和激赏的情怀,认为这种规律性、对称性恰是宇宙结构中显露出来的秩序和美丽,而这就是上帝,是绝对的东西。在《科学自传》中他曾写道:“外在世界乃是一个独立于我们的绝对东西,寻找那些适用于这个绝对东西的规律,这在我看来就是科学生涯最美好的使命。”在《宗教与自然科学》一文的末尾,喊出了一句意味深长的口号:“朝上帝走去!”他对绝对东西(如物理学中的普适常数)的追求和依赖,走近上帝的渴望,不仅构成了他从事科学研究最深厚的动力,而且使他饱经忧患的一生充满着温暖、慰藉和光明。最终他提出了量子假说,发现单个光子的能量e与其频率之间有恒定的倍数关系:e=hv,h=×10-34j·,从而极大地推进了量子力学及相关科学的发展。

牛顿在物理学上的成就同他对宇宙合理性的深挚信念,以及热切地想了解它的愿望,也是分不开的。在重力这个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前,他竟怀着一种深深敬畏和赞叹的感情:“重力必然是由一个按一定规律行事的主宰造成”。这个规律牛顿最后找到了,那就是万有引力定律,但宇宙最初的推动力又从何而来呢?这个问题他苦苦追索之后归功于“上帝是第一推动力”,是上帝推动了宇宙各星体的运动,从而产生了万有引力。

莱布尼茨也是一个渴望能看到宇宙中“预定和谐”的人,数学在他眼里,全然不是别的,而是上帝的杰作,他一向把他渊博的知识、认识和研究工作同上帝联系起来,对上帝的认识是他的工作的最高目标,研究数学的道路,就是通向上帝、逼近上帝之路;康托尔深信无穷数列是森严、和谐、永恒宇宙秩序的象征,它们都具有神性,集合论中的(连续统)势是一种神圣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说,是通向无限的皇冠、通向上帝的皇冠的阶梯;对法拉第而言,同样是与上帝近距离接触的渴望引导他走上了物理学研究的道路,并且做了许多伟大的实验,揭示了大自然的一些基本奥秘;玻恩在科学研究上的冲动也是源于他对上帝、美和真理的敬畏和追求,他渴望在飞驰的现象中、急旋的万物中找到这些固定的、安静的东西。

在这些具有宗教信仰的科学家看来,科学研究是通向“上帝”之路。上帝在无限远方的召唤,使他们的精神世界有了一个固定不变的支撑点,于是他们的心灵在这个支撑点上找到了平衡,达到了神有所归、虑有所定、心有所寄和灵有所托的安稳境界,这种境界完全可以使他们在科学探索的征途上打破物质界的种种诱惑,心中无任何偏见、私意地投身科学,不考虑个人荣名,甚至为捍卫科学真理可以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不为利夺,不为害怵。众所周知的布鲁诺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为捍卫“日心说”他被教皇处以火刑,至死都临危不惧……反之,如果他们世界只有科学而没有上帝,那么他们的精神支撑点将会崩溃。上帝是他们献身科学的精神因子和人格力量。他们对上帝的信仰指引着、激励着他们进行科学研究、探求科学真理。理解上帝、接近上帝的渴望,乃是他们追求科学真理的强大动力。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些自然科学家的宗教信仰具有强烈的唯物主义色彩,他们的宗教观是泛神论,他们信仰上帝,实质上是信仰宇宙的和谐、完美和可以被理解的特征,是对实在——外部实在世界——理性本质的信赖,是对宇宙合理结构和井然有序的一种献身、崇敬和赞叹的感情和心理状态。但他们对宇宙和谐、完美的虔诚和狂热,对宇宙合理结构和井然有序的崇敬、赞叹甚至愿意为之献身的感情和心理状态却同宗教的精神如出一辙。这种虔诚、狂热、崇敬、赞叹的感情和心理状态无时不在激励着他们去发现自然界的一些最基本、最深邃的奥秘,对他们而言,上帝伫立在科学无限探索的尽头,运用科学的理性去发现宇宙的法则和秩序则是通向上帝的唯一正途。爱因斯坦生前常常说“大自然是一位难以接近的女神”,科学的探索困难重重,接近上帝乃是他们克服困难、追求科学真理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是一种崇高、庄严的宇宙宗教情感,这种情感不仅是科学研究最强有力、最高尚的动机,而且也是使科学研究最富有生气的灵感源泉!于是我们不难理解,一个科学家可能信仰宗教,一个宗教信徒也不妨碍从事科学研究,科学知识和宗教信仰在一个人身上完全可以和平共处、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科学是理性和逻辑的象征,而宗教则是情感和直观的代表,人不仅是理性的动物,还是情感的动物,人不会充当一部只按逻辑运算的计算机。科学取消了作为第一因和目的因的上帝,却无法取消人类对于天地万物的终极思考,尽管这种终极思考可能是非理性的,但这种非理性的思考却给理性的科学指明了航向。难怪爱因斯坦在《科学和宗教》一文中指出:“科学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和向往理解事物的人来创造。然而,这种情感的源泉却来自宗教领域。同样属于这个源泉的是这样一种信仰:相信那些对于现存世界有效的规律是合乎理性的,也是说可以由理性来理解的。我不能设想一位真正的科学家会没有这种深挚的信仰。”“科学没有宗教是盲目的,宗教没有科学是跛足的。”“真正的宗教已被科学知识提高了境界,而且意义更加深远了。”

自然期刊论文篇四

摘要:经验主义是近现代科学和西方哲学的理论基础,正确理解经验主义对科学研究和人类认识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经验主义在哲学及科学史中的发展历程,在揭示其内涵的同时不断将内在矛盾和问题呈现出来,以便人类能正确认识经验主义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性质以及产生的正负面影响,从而更好的为科学研究服务。

关键词:经验主义;原则;科学研究。

经验主义被认为是实证科学基础,它主要包括感觉优先原则、经验的客观性原则和经验证实原则三个方面。感觉优先原则强调感官经验是一切认知活动的起点,拥有对认知活动、经验和理论的科学资格的裁判权;客观性的经验作为实证科学研究材料的经验,是通过严格筛选及加工后获得的;经验证实原则是根据实验对理论的真理性的判定原则,由此对整个科学研究定性。正是如此,科学家们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曾一度将经验主义当成从事研究的“神兵利器”,虽然经验主义在科学研究的历史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纵观科学技术史,经验主义带有不可遮掩的片面性,给科学研究带来了重重阴霾,阻滞了科学研究的进程。

一、经验主义在科学史中的发展。

1.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发生、发展。

在欧洲科学技术史和哲学史上一直交织着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斗争,它们就认识的来源和内容等问题进行了长期的争论,进而成为欧洲哲学史上两个基本的认识论派别。在科学研究未形成前,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思想倾向自古就有了,认识论一开始就包含着矛盾,它是经验的与超验的矛盾复合体。在古希腊早期,哲人们已经表现出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倾向。随着哲学的发展,这两种倾向的对立便逐渐展开,赫拉克利特的经验主义色彩比较突出,毕达哥拉斯派的理性主义色彩比较突出,从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开始产生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直接对立。亚里士多德等人虽看到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各自的片面性,但也未能克服这种片面性,最终表现为亚里士多德在二者之间的摇摆不定。到了欧洲中世纪,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对立在经院哲学中以唯名论和实在论的形式继续存在。从近代的自然科学发展来说,力学、数学和天文学较其他学科发达,这就使得人们在用科学和理性认识世界时,必须付诸于当时的自然科学。不过当时人们并没有把经验和理性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科学的认识论。一部分人注重力学的实验和经验归纳法,并使之绝对化,形成了近代的经验主义;另一部分人则注重数学的理性演绎法并也使之绝对化,形成了近代的理性主义。根据当时资产阶级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需要以及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状况,在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作为认识论上的两种比较典型的形式全面系统地展开论争。他们在对认识论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同时,也暴露出自身严重的局限性。可以说16—18世纪是欧洲哲学史上一部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促进的矛盾发展史。正是这两个认识论派别的哲学论争,也相应引发了科学研究中的认识论以及方法论的斡旋,从这个层面来说,哲学史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之争也是科学研究史上思维与方法论的斗争。厘清经验主义在科学研究史的脉络,有利于提升自然科学研究的思维能力。

2.经验主义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外延、内涵的伸缩。

经验主义强调认识对象的客观性以及感觉优先原则。在培根那,经验论仅是一个认识论原则,它的意义在于确立不同于神学知识的科学知识的来源。宗教知识来自于天启,而科学知识则来自于人的感官经验。起初人们只是要求一个科学知识应该有其经验来源,后来这个要求就演变为判定一个理论是否是科学理论的标准,即如果一个命题没有相应的经验背景支持,那么它就不能算是一个科学理论。到了洛克的时代,人们开始用科学知识来解释宗教知识。随着实证科学的发展,经验论逐渐成为解释人类知识来源的唯一理论,“经验”也仅指人通过感官获得的经验。比如一个人说“看到”上帝或“感到”上帝就在他身边等相关经验,是不能被科学家承认的。科学会判定类似经验是人类感觉器官的异常活动的表征或是观念的非科学的排列组合而否定其合法性。在这种认识论原则下,上帝、灵魂这类东西就渐渐地丧失了实体地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经验论逐渐越过自己的疆域,获得判定存在者是否存在的特权。也就是说,经验主义在自然科学发展中作用与职能均悄然发生了变化,一些非经验的素材将不能被其认可、真正的科学知识被拒之门外,阻碍了人类探索与认识自然的进程。

(1)经验主义在科学研究中判定的是理论是否是“科学理论”的资格问题,而不涉及是真假问题。但在现实研究中,经验主义却往往能根据经验给与那些理论以真假判断,扩大了经验主义的适用范围。且论按照经验论原则,凡是没有感官经验基础或来源的理论都不能认作是科学理论,故而在这里“科学”一词也不能称的上是真正称得科学上的正确或真理,而只能指一种归属性,隶属实证科学范畴之内的理论。

(2)就事物的存在性来说,经验主义原本并不具有直接判定事物存在与否的能力,一个事物是否存在和人们对它们是否有感觉是不能等同的,却在研究中或是生活中具备了这种“神力”,它对事物存在性的判定资格源于人们凭着个人经验主义或者大众认可的日常的朴素经验对其的误用。但抽象的反对并不能阻止人们日常思维中的“惯性错误”,人们在无意识中,依然很自然地用经验之有无来判断事物之是否存在,听到“这个那个不存在”之类的武断判断。所有这类断言都是与科学精神是不相称的。通俗点说,经验主义者只有断定某物存在的能力,而不具备断定某物不存在的能力。

(3)经验主义中的原则作为一个理论判定原则实质上是个程序原则,它重点关注的是认识事物的方式、程序,只有通过特定认知路径获得的经验、理论才能被承认,这无疑是抹杀了其他非经验等路径获取知识的可能性,哄抬了经验主义在获取真理中的作用。这也就是所说的感觉优先原则:即只有经过感官经验确认的事物才能被接受为客观的存在,成为科学研究的合法对象;它要求感官经验在认识过程中或科学理论建构过程中具有绝对的否决权,甚至一个理论或一组经验如果没有得到其他人的感官的确认,它也不能成为“科学理论”加工的材料,进入科学领域。所以,感觉优先原则是个程序性的资格认定原则,仅仅针对一个知识产生的来源、路径进行判断。这就是经验主义影响下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必要组成。正是由于经验主义酿成的恶果,才有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复杂坎坷的命运,导致中医的科学地位至今不能被完全承认的悲凉局面。经验主义在科学研究中外延内涵的膨胀,指定特制的科学路径,导致“只手遮天”的科学结果,其实已经悄然违背了自然科学研究的初衷。

二、经验主义对自然科学研究的种种责难。

1.经验主义在科学研究中强调经验的绝对“客观性”

以感觉优先原则作为实证科学基础的经验主义并不盲从直接的感性经验,它对“经验”有着特殊的要求,即必须是客观的绝对的经验。所谓客观的经验就是“可公共感知的”的普遍经验。

(1)在科学材料的对象选择上,经验主义设置外在的壁垒,对其加以筛选。“可公共感知性”是指某一经验必须是所有的人都可能感知到的,它强调的是“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即如果某经验是某人用身体感官直接感知的,那么它必须是其他人用感官也同样能够直接感知的。否则,该经验就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材料。如神话中的xxx的经验历来都属于个别人的经验,是不可公共感知的,是非普遍的,所以,它不能被科学承认为合法的研究材料,不能进入科学领域。即所谓的“可公共感知的”,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合法材料。只有这样的经验才能满足实证科学研究所要求的“可重复性”要求,并且成为最受实证科学欢迎的加工材料。这就是在实证科学中经验主义对科学研究中材料的限制。事实上一些“非可公共感知性”的事物依然可以成为科学青睐的对象,只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已。

(2)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在科学材料的处理程序上,经验主义强行添置复杂筛选工序,对其进行取舍。经验主义认为一个具有普遍感知性的经验虽然获得进入科学领域的资格,但由于经验的相对性,它还必须被进一步处理,把和主体有关的因素都过滤之后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可公共感知的经验必须依托具体主体的感官、凭借一定的感觉方式、依赖于主体的感觉能力。我们知道人的经验受人的身体和感官的状态、心理状态、观察视角等多种个体因素的影响,它导致人的经验具有“可变性”。在同一环境中,不同的人对于相同的物体的感觉会是变化不一的。如何使参差不齐的具体经验达到齐一、使之能够相互交流、相会认可从而成为科学研究的“客观”材料呢?人们采取的方法主要通过对经验的非主体化或外在化处理实现的。通过设立一个外在于所有人的衡量尺度,比如人们用气压计来衡量对象或环境的气压大小,而不再使用和人体感觉有关的压抑和舒张这类主体性较强的概念。这种经验就不再是传统意义的经验,而演化成一组数据。这样的数据既摆脱了具体个体,又可以在不同的参照系之间换算。这样的“数据”才是真正客观的经验。相关仪器以及参照系的发明成了科学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和成果。这正是经验主义对科学探究中科研工序的第二层限制。数据固然重要,固然客观理性,但理性的处理与非理性的遐想,也是伟大的科学发现必不可少的。

(3)经验主义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对科学或是经验主体的特殊处理。忽视特殊群体(如极少数感觉特别敏感的人、感觉特别迟钝的人)所获得的别人或非感官性感知能力获得的经验,假设人的感知能力相同,经验的来源、渠道相同。这实质上是把普通人的感官能力作为衡量一切人的感官能力的尺度。这样主体之间的差别以及个体的特殊性被抹平了。这也使主体的因素被从经验中抽出,从而也使经验成为“与主观主体无关的”成分。这是经验主义对经验主体第三层限制。所以,在近现代科学和哲学的主体必然是以普通人为基准的抽象的人,人们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差别,仅仅像一符号,经验的主体因素被彻底抽象掉了。实证科学中盛行的经验主义通过对科学和经验主体的限制,使普通经验论上升为科学经验论:实证科学所研究的经验是可公共感知的、与任何主观因素无关的被抽象的数据及符号。看似客观,却在无形中丢失了“被遗忘的角落”中的科学以及科研中关于人自身的意义。

2.自然科学研究中,经验主义中诸原则的冲突与紊乱。

作为一个判定原则,感觉优先原则不同于经验证实原则。经验证实原则是对理论或命题真理性的判定,并由此对整个研究的科学性做出判定;而感觉优先原则是对认识对象或认识材料的“科学”合法性或资格的判定,而不是“真理性”。在严格的经验证实原则下,一个理论如果它本身或其推论能够在实践或实验中获得经验证实,那么就可以确认它为科学研究,而不是伪科学等。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不是建立在可公共感知的经验基础上的,他的“理想实验”是公然对感觉优先原则的否定。按照感觉优先原则它必然不能被科学所承认,因此它曾四处碰壁。随着现代科学提供相对论所使用的概念、公式的科学运用,以及后来相对论在各个领域实践的成功,它才慢慢得到学术界的普遍地接受。如果说人们基于感觉优先原则不能承认,人们却基于经验证实原则给予承认,相对论就只有在科学门外徘徊的份儿了。因此,经验证实原则和感觉优先原则并不总是一致的,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存在着冲突与紊乱,影响科学研究中的定性和判断。

总之,作为实证科学基础的经验主义是科学经验主义,它表现为感觉优先原则、经验的“客观性”原则和经验证实原则三个方面。经验的客观性原则实质上是要求作为科学研究材料的经验因“可公共感知的”而成为科学的材料。感觉优先原则具有对科学研究材料和理论“科学合法性”的资格认证权时,不能认证其真理性,是程序认证,当遇到“非可公共感知的”类的材料或是客观性经验时,难免会出现混乱;当遇到感觉原则自身无法认可而又被经验证实原则结果认证为具有真理性的科学研究成果时候,这两种认证方式以及这三个原则并不总是一致的,在一些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几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冲突与紊乱,人们至今也没有找到协调几者冲突的最佳方法。这不能不说是经验主义在实证科学运用中的一个无法回避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对自然科学研究中经验主义的批判。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反对的经验批判主义,是以唯心地曲解“经验”这一概念为基础的。经验批判主义者把经验理解为与客实在无关的人类体验、人类感觉的总和,他们断言一切现象的基础是“世界的要素”或“经验要素”,每个物体都是“要素的复合”。马赫主义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中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他们没有真正理解经验主义,没有意识到即使是经验主义在自然科学发展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自然科学并不全是经验归纳的结果,它迄今具有的不可靠性、可错性、局限性、片面性等缺陷,主要是经验主义的过错。自然科学的重担不能只让理性来背负,作为“大胆假设”,非理性也经常起到重要作用。新中国建立后,一无所有的旧中国,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获得辉煌的科学成果。但是我们必须面对中国科学研究中,旧的经验主义始终笼罩着科学精英,束缚着他们的思想,阻碍着重大理论的构成的现状。事实上,科学史上但凡卓越的发明家和科学家都离不开对经验主义、权威主义和教条主义等的强烈对抗。特别是对经验主义,xxx早在19世纪就进行了严厉批判。观察、实验若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非但不能获得科学真理,甚至会使科学家对经验的盲目崇拜,误入感性知觉的歧途,最终走向真理的反面。然而迄今在科学研究中,许多科学家依然一味地信奉经验归纳,较少注重各种非理性方法的应用。其实早自本世纪初,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打破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之后,研究中的经验主义和归纳方法就开始受到抨击。英国的罗素把一些科学家好比自作聪明的“火鸡”,仅凭经验归纳,常得出荒谬透顶的结论。库恩认为科学主要来自科学家的灵感和顿悟;而费耶阿本德则径直走向非理性和认识论上的无政府主义,使经验主义在科学研究中越来越没有立足之地。由此在科学研究中一些典型的非常规的方法和思想势如破竹般地流行起来,并直接对传统的经验主义针锋相对。

传统经验归纳的给科学研究设置的重重障碍。科学史上,从培根起,直到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都认为科学理论是经验归纳的结果。先是通过科学实验获取经验事实,后对经验材料进行分析、筛选和分类,进而对筛选材料进行逐级的抽象和综合,直至得出一般的科学理论。而所有这些认识都不能超越经验范围,经验成了人类认识的惟一来源和界限。这种经验归纳方法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受到波普尔以及历史主义学派彻底否定。特别是费耶阿本德直接把批判矛头指向科学哲学中影响最大的逻辑实证主义,认为正是在这里存在最严重的经验主义。在他看来,认识史上没有一成不变的知觉和事实,即对着同一幅图像,由于不同的理论背景、文化经历也会产生不同的知觉印象和经验事实。如古希腊的“地心说”事实,到近代就发生根本变化,同一“感官印象”变成完全相反的“日心说”事实。所以科学家的劳动都是作为一种在复杂社会和物质条件下的决心和行为的结果而变化着的。因此必须去除那些僵死的、无所不包的原则、术语、概念及解释。对于那些与旧的知觉、事实相对立的新的知觉、事实,必须采用新的术语、概念和范式。人们正是用广阔开放的感官和丰富旺盛的智力探索世界,且取得了令人惊异的发现。费耶阿本德因此极力主张“怎么都行”的多元方法论,旨在摧毁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敦促人们锐意创新和采纳生动活泼的思维方法。

经验主义推崇的经验的、固定的科学研究范式定位亟待变通。历史主义学派否定科学的经验性,企图用格式塔心理学和集体心理主义完全取代科学实在论。在库恩看来,科学家认识的世界内容是由科学家的共同信念所约定。既然范式的改变,不表明是人们对同一世界认识的加深,而仅是科学家心理信念的波动,新旧范式之间也没有通约和比较的必要了。美国科学哲学家范•弗拉森也从建构论的角度,否定了经验知识的可靠性和真实性,认为科学实在论对理论术语所作的形而上学诠释,并不能保证构成的科学理论就是对实在世界的真实描述。好的理论不一定为真,经验的真实性并不是衡量真理的标准;科学的证实也只是限于经验,不能说明经验之外的问题。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人们总是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概念框架的‘透镜’来了解自然。这些概念框架以及嵌在框架之内的语言,可能给我们所认识的事物染上一种不可避免的‘色彩’”。经验的、固定的科学范式也失去了它亘古不变的重大作用,对它的定位亟待调整与变通。

四、小结。

因此,在从事自然科学研究过程中,经验主义并非是追求真理、探究科学的唯一形式,不能仅立足于感性经验来否定某项发明创造或假说。在研究中,切忌因经验主义就错失一项重大的科学发现。经验的不可靠性,早就给人类早早的上了一课。在一个由人为设置的理想世界里,人们可以将某个在探索科学奥秘时,也只能从尊重自然界本身开始,而决非人类的智力所能够完全办到的。科学具有可错性,即使卓越的科学家在下结论的时候,也不应该武断地下断语。即使在人们自以为已经完全掌控了必然性的时候,要懂得一切必然性和规律性都是在“茫茫的”偶然性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自然科学的揭秘过程,要正视经验主义的存在与内涵,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不仅只需要经验,更需要辩证思维、理性及非理性去综合推敲、把握,也需要那么一些特殊的顿悟和直觉,它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自然期刊论文篇五

摘要:近代科学革命以前的自然科学是诠释学的。就近现代自然科学而言,在存在论的意义上,它完全是诠释学的;在方法论的意义上,它的基础是诠释学的,但常规的自然科学研究却不是诠释学的。

关键词:自然科学诠释学自然科学诠释学。

这里将跳过第一个层面的问题,直接从历史的角度切入第二个层面的问题。在我们历史地澄清了自然科学如何是诠释学的以及它在什么意义上和在何种程度上是诠释学的这样的问题之后,也自然对第一个层面的问题给予了一个肯定的回答,而且是一个被清楚地澄清和界定了的肯定回答。

一、古代、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诠释学与自然科学。

“诠释学”一词来源于赫尔默斯(hermes)。赫尔默斯在希腊神话中作为诸神的一位信使,其任务是来往于诸神与凡人之间,给人翻译和解释诸神的消息和指示。由于神的旨意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自然现象来体现的,自然万物本身也都体现着诸神的到场,所以,古代的诠释学也意味着通过自然现象来解释神的消息和指示。又由于占卜等也是一种猜测神的旨意的技术,所以柏拉图在《伊庇诺米篇》中把占卜术与诠释学归为一类。

在中世纪,诠释学主要是圣经诠释学。不过,对圣经的解释也包含着对自然的解释,因为自然被认为是上帝之手写就的大书,被称为“自然之书”。“自然之书”观念可以追溯到圣经的经文。在教父时期,许多神学家都发挥了圣经中所包含的自然之书观念。在中世纪,自然之书观念则广泛流行起来。

所以,古代和中世纪的诠释学本来就没有把自然排除在外,它因而包含着古代和中世纪的自然科学,也可以说,古代和中世纪的自然科学作为对自然的解释,本来就是诠释学的。

这样的诠释学自然科学一直延续到近代科学革命时期。在文艺复兴开始的时候,这种自然科学甚至呈现出日益繁荣的局面,而且也正是这种繁荣才拉开并推动着科学革命的进程。狄博斯说:“尽管我们指出数学抽象和量化的出现对于近代科学的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这在当时的意义似乎不如现在这么重要。对于当时的许多人来说,回复到‘真正的’神秘主义和自然法术似乎远为重要。”([1],p156)。

以“自然法术”形式存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学,不仅是要理解和解释自然中的神意和神秘力量,而且更在于要把这种神意和神秘力量运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它与古老的诠释学一样,是“理解的技巧”、“解释的技巧”和“应用的技巧”的完整统一,属于一种特殊的“实践智慧”,所以也应该属于诠释学的范围。

另一方面,文艺复兴时期的赫尔默斯主义与“自然之书”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从更早时期流传下来的“自然之书”观念,在文艺复兴时期乃至整个科学革命时期都是自然科学的一个突出特征。

自然期刊论文篇六

自然科学理论,其所有的边缘概念都是来自于人体外部感觉器官的信号,比如西医,其观察人体情况,都是用眼睛、耳朵。所以自然科学理论的基本概念都是来自于人体外部感觉器官的信号,这是导致笔者能够理解、认同自然科学理论最重要的原因。总的来看,自然科学理论是人的大脑对来自于手、眼睛等人体外部感觉器官的信号的总结、概括、抽象而形成的理论。

2中医理论。

中医理论是人的大脑对来自于身体内部感官信号的总结、概括、抽象而形成的理论。

与物理理论相比,中医理论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但是构成中医理论的基础概念如:金、木、水、火、土,阴、阳、邪气、邪风、卫气……是不被人们所认同和接受的。因为现代的科学家包括普通人,总是试图用所谓科学的方法来解释中医理论,他们总是问“什么是气,什么是金、木、水、火、土”,看不到气,也检测不到。所以这导致了中医理论不被认同。但是这就如同要求人们用眼睛看到香味、臭味,用手摸到红色、绿色,这是不可能的,中医理论的基础概念是人脑对来自于身体内部感觉神经的信号。

为了证明中医理论是人的大脑对人身体内部感官信号的抽象、总结,有一个很重要的证据———中药的药性。在中医理论中,中药的药性是通过品尝,甚至将药草吃进肚子,从而感受药草的药性。这证明了中医理论是人的大脑对人身体内部感觉神经信号的总结。

所以,自然科学理论是人的大脑对人身体外部感官信号的抽象、总结;中医理论是人的大脑对人身体内部感官信号的总结、抽象。

3展望。

本研究所提出的观点首先证明了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其次为中医的研究方向指明了道路。

中医理论中五行理论为认知科学提供了一个关于“情感”的物理模型,这个“情感物理模型”对于认知科学有很大的作用,对于构建人脑中知识库模型有很大作用,笔者希望通过进一步对五行理论的研究了解情感与大脑的联系,从而为人脑“知识库”的研究提供益处,为我国自动化程度进行质的飞跃提供理论基础。

自然期刊论文篇七

摘要:经验与陈述的关系并非归纳或演绎的逻辑关系,因此科学的经验基础就构成一个难题。仅仅把科学看作命题体系的观点不能解决这个难题,同时经验主义的平台也不能提供任何通道。科学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活动,惟有语用学和解释学的平台才能为这个难题提供解决方案。科学的实践性、公共性、主体间性、情境性为理解库恩的范式理论提供了线索:自然科学具有解释学的基础。劳斯进一步主张:自然科学本身就是解释学的事业,科学是不断重构的叙事。科学的解释学与客观主义形成对立,而这并不必然使科学滑入相对主义。伯恩斯坦提出了超越客观主义与相对主义的方案:解释学本身就为这种超越提供了资源,解释学循环恰恰对科学范式的开放性提出了要求。

关键词:经验基础语用学解释学叙事重构。

一、经验与陈述的逻辑鸿沟。

自然科学被公认为经验科学,但是,科学哲学家对“什么是经验”、“如何进行检验”等问题并没有统一的意见。波普尔把经验基础问题界定为“关于个别陈述的经验性质以及如何检验它们的问题”。([1],30)经验基础问题涉及经验(或观察)与基本陈述(或观察命题)的关系、陈述与陈述的关系这两个层面的问题,它构成科学哲学的基础性的问题。

逻辑经验主义预设了某种中性经验或者说无主体的经验以及描述这种经验的中性语言。逻辑经验主义处理经验与陈述的关系的典型方式是逻辑原子主义式的,基本经验或原子事实与基本陈述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以此为前提,它用形式逻辑的方式处理基本命题与理论命题的关系,提出其科学检验和科学划界的原则即证实原则,主张科学理论与基本命题之间存在着归纳证实的逻辑关系。作为其弱化形式的概率论仍然坚持中性经验和中性语言的设定。

波普尔对逻辑经验主义的批判集中于基本命题与理论命题的逻辑关系层面,他对归纳主义的证实原则的驳斥在逻辑上是无可反驳的:任何普遍的科学的理论命题都是不能由有限数量的观察命题得到证明的。经验与陈述的关系这一层面并非波普尔的主要关注点,但他对此也有所反思。他认识到经验与陈述之间并不存在类似于陈述之间的逻辑关系,经验与陈述之间存在着一个似乎不可跨越的鸿沟。经验并没有直接的证明作用,“陈述只能由陈述从逻辑上加以证明”。([1],31)“由于要求基本陈述和其它科学陈述具有客观性,我们将剥夺了我们自己本来希望把科学陈述的真理性还原为我们经验的任何逻辑手段。”([1],33-34)简言之,一切基本命题(或观察陈述)的真值是无法从经验上予以确证的,所谓科学的检验——基本命题对理论命题的证明或证伪——就丧失了原有的基础。

拉卡托斯在《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一书中对经验基础问题作了富有启发的分析。他指出,独断证伪主义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它的基础包含两个错误的假设。第一个假设是:理论命题和观察命题之间有着自然的、心理的分界。第二个假设是:观察命题是由事实得到证明的,正确的。实际上这两个假设对逻辑经验主义同样有效。拉氏驳斥了这两个假设。他认为,观察命题与理论命题并非如通常所以为的那样直接来源于中性的、纯粹的经验,观察渗透着理论预期,观察命题以更高层次的理论为背景。针对第二个假设,拉氏指出,“观察”命题的真值是无法明确决定的,“任何事实命题都有不能由实验得到证明,命题只能由其它命题导出;不能由经验来证明陈述,‘就象不能用敲桌子来证明陈述一样’”。([2],21)他进而断言:“因而,我们既不能证明理论,也不能证伪理论。软的,未经证明的‘理论’同硬的,业经证明的‘经验基础’之间的分界是不存在的:一切关于科学的命题都是理论的,而且都是不可避免地可错的”。([2],22)。

科学的可错论无疑为怀疑主义、非理性主义敞开了大门。那么,如何实现可错论与科学合理性的调和呢?约定主义的策略似乎不可避免。波普尔既承认科学理论的可错性,又试图坚持科学的批判理性。他必须决定如何把受检验的理论与不成问题的背景知识区分开来,背景知识中的理论将获得“观察的”地位,作为检验其它可怀疑理论的基础。波普尔强调背景知识在科学活动中的地位并承认其约定性:“批判永远不会从无开始。…讨论问题时我们总是承认(但愿只是暂时地)各种不成问题的东西,它们暂时为讨论这个问题而构成我称之为背景知识的东西。在我们看来,这种背景知识很少始终绝对不成问题的,它的任何一部分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受到挑战”。([1],205)批判总以特定时空下的背景知识为前提,并保留着对这些背景知识提出上诉的权利。科学知识的增长就处于这种约定与批判的循环之中。但无论如何新理论总是以其真值不确定的理论为基础,因而这样建构的理论大厦归根结底是缺乏基础的。拉氏很幽默地表达了这种怀疑:“我们的方法论证伪主义者骄傲地拒斥了这种逃避主义:他敢于不减可错论之威,且又敢于以大胆的、冒险的约定主义政策毫无教条地避开了怀疑论。他完全知道所冒的危险,但他坚持人们必须在方法论证伪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之间作出某种选择。他提出了一场几乎没有希望赢得的战争,但声称说参加这场游戏比放弃这场游戏还是要好些。…有人甚至会说,方法论证伪主义与独断证伪主义的不同就在于它是空讲可错论!”([2],41)。

可错论、约定论和对背景知识的实用主义的强调都是由科学的经验基础问题导出的合理结论,是对科学的理解的一种进步。而波普尔之所以有“空讲可错论”之嫌疑,其根源在于他仅仅局限于陈述间的逻辑证明(或证伪)层面,而放弃了对经验与陈述的关系作出合理说明。鉴于经验与陈述之间的逻辑鸿沟,任何回避而不予解释的科学合理性理论都是空中楼阁。

那么,科学的经验基础问题究竟能否被解决呢?答案是;在经验主义的平台上该问题无法得到解决。经验主义的根本性难题在于,它导致了唯我论的困境。经验主义所谓的经验不过是个人化、私人化的经验,而这种经验并非是主体间有效的:我的经验不同于你的或他的经验,所谓的经验检验也就不是主体间有效的。因此,摆脱该困境必须引入主体间性以及语言的公共性。当我用私人语言说“这朵花是红的”的时候,别人无法理解“红的”代表着什么感觉;而当我用公共语言说出这句话,并得到大家的认可时,这句话才变得有意义、主体间有效了。因此,惟有在语言学、尤其是语用学的平台上经验基础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或者说该问题不存在了。经验主义考查命题是否为“真”,而在新的平台上则考查命题是否“有效”。这涉及科学观念的根本性的转变:科学是一种实践活动,其主体不是单个的科学家而是科学共同体,科学理性也是情境性的。

二、逻辑鸿沟的弥合:作为实践活动的科学。

正如阿佩尔所言,“在分析哲学的发展进程中,科学哲学的兴趣重点逐渐从句法学转移到语义学,进而转移到语用学。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3],108)语言哲学的语用学转向彻底地了转变了我们看待科学的方式,科学的实践性(活动性)、主体间性和情境性或者说局域性都能在语用学的平台上凸现出来。语用学把句法学与语义学纳入对语言的整体性的语用分析之中,分析对象由名词性的“语言”变成动词性的“言语”。“言语”是一种活动,奥斯汀说“说话就是做事”。把语言视为言语行为同把科学作为活动来理解是一致的,科学本质上是一种由技术兴趣引导的介入世界的活动而非静态的知识。维特根斯坦明确指出不存在私人语言,语言总是公共的。同样,科学语言和科学活动总是在共同体中发生并获得有效性,科学的主体不是单个的主体而是共同体。“真”为“有效”所取代,“有效”即主体间有效:在主体间得到一致认可。维氏的“语言游戏说”把语言、生活形式和世界理解视为一个整体,各个“语言游戏”只具有家族相似性而不可通约。科学本身就是一种语言游戏,它同时还是在更广阔的日常实践的语言游戏中展开的。科学的情境特征和局域性可由此得到说明。以此为背景库恩也就好理解了。

如果说前库恩时代科学哲学的主流把科学作为既成的知识来考察的话,那么库恩的范式理论则是把科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考察的一座里程碑。他在《发现的逻辑还是研究的心理学》一文中表达了这种取向:“我们都关心获得知识的动态过程,更甚关心科学成品的逻辑结构”([4],265),“要分析科学知识的发展就必须考虑科学的实际活动方式”([4],267)。

自然期刊论文篇八

戴要:策略性寰球效劳推销--中包疑息手艺、贸易流程战常识流程,经由过程低落老本、进步逸动力妙技战博注策略性办理,能够增多整卖商的利润。

操纵ito、bpo战kpo让企业流动入进较低老本地域,整卖商能够累赘失起店内主顾效劳收入战贩卖代办署理收入。

要害词:寰球效劳;中包疑息;整卖业;促销。

1寰球整卖业效劳的特性。

效劳寰球化趋向给整卖商们进步了剖析更多更快数据的时机,异时也协助整卖商停止老本办理。

今朝,许多整卖商曾经到场了疑息手艺中包(ito)战商务流程中包(bpo)的离岸业务。

但是,更为庞大的贸易流程战常识流程中包(kpo)给整卖门提求了改擅促销战获与利润的新时机。

neoit钻研领现,只管离岸水平年夜,财富500弱整卖商外有80%的企业曾经将局部效劳业务离岸化。

整卖业效劳业务离岸化滞后于其余财产,例如,金融业战手艺效劳,形成那种情景次要起因是整卖业的许多罪能战决议计划疏散正在部门司理脚外。

大都整卖商次要发展疑息手艺效劳寰球业务。

一些理解寰球效劳的整卖商只管次要存眷买卖流动,然而他们也在开端中包贸易流程。

今朝,整卖企业将面对取得更为庞大的贸易流程中包战常识流程中包的当先时机。

将来几年,整卖商将经由过程高列体式格局晋升效劳业的寰球化程度:。

(1)产物推销将增多供给链的庞大水平,鞭策整卖商觅供低老本体式格局办理新的庞大事物。

(2)新废手艺可以使整卖商改良效力战发明一种新的合作力,从而鞭策他们从寰球供给商这面觅供低老本手艺处理计划。

2传统效劳中包:疑息手艺中包(ito)战商务流程中包(bpo)。

整卖商结合其余私司发展中包“传统”商务流程,例如,人力资源(hr)战财政管帐(f&a)。

整卖商也否操纵寰球效劳供给商解决诸如订买办理战推销等业务。

寰球效劳供给商不只能够订买商品并且借能够对所订买商品停止跟踪效劳。

正在推销业务上,寰球效劳商次要处置供给商办理、推销订买办理、分销取物流办理以及战略推销等效劳。

尤为是正在波及年夜质商品买卖的状况高,整卖商也能够把拍售战商野对商野(b2b)买卖中包进来,果为那二类买卖是典型的购置-贩卖形式而非小我私家购置决议计划。

主顾效劳包孕主顾撑持、吸没德律风营销(outboundtelemarketing)效劳、吸叫外口撑持、正在线贩卖撑持、目次贩卖撑持以及特许计划跟踪等流动,那些业务异样也可以有用天离岸中包。

3寰球效劳前沿:常识流程中包(kpo,knowledgeprocessoutsourcing)。

bpo的步调比ito庞大,而kpo的步调比bpp庞大,以是,正在三品种型的效劳中包外,kpo最为庞大。

kpo或者说数据剖析,十分远似于促销,果为kpo解决的数据皆是促销体系所须要的,那些数据皆是促销胜利取可的要害。

差别于ito战bpo,kpo会给整卖商带去宏大的利损。

有一些存货能够正在堆栈停止办理,但有一些存货必需正在售场办理。

堆栈办理战售场存货办理必需联合起去,那样整卖商能力时辰跟踪存货情况:哪些商品正在库房?哪些商品借正在运输途外?哪些商品正在售场?pos数据办理提求了有价值的分外疑息--主顾念购置甚么商品。

kpo别的一个紧张做用是剖析一篮子数据。

整卖商很长具备外部才能剖析年夜质的真时主顾疑息去制订没抱负的促销名目,而kpo可以既快又节俭天剖析数据并给整卖商带来宏大利损。

kpo效劳提求商能够提没系列修议,那些修议从全副商品战个体商品二个层里上对商品、贩卖战利润停止片面剖析。

kpo能够让整卖商精确定位促销方案去呼引目的主顾。

kpo经由过程剖析一篮子数据去提求利润概略,异时借会让整卖商洞察各种主顾范例。

寰球效劳最劣范畴随差别整卖商将会差别。

正在决议计划时应该从二个圆里停止评估:手艺传送战寰球文明竞争上的事情志愿。

例如,正在订价流动外,一个没有干涉的整卖商让效劳供给约定价否能感触非常痛快酣畅,而一个怒悲节制的整卖商否能只让效劳供给商办理模子战提求修议。

正在效劳中包,整卖商果该给效劳供给商提求入进差别体系战数据的时机,效劳供给商否接触到的数据包孕整卖商的供给商战贩卖点的疑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自然期刊论文篇九

致谢本工作受到北京理工大学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中国农业5有关建议“致谢”在科技期刊中只是一个细节,但也是学术规范的体现而不应忽视。

为此笔者建议:。

(1)在期刊征稿简则中应明确要求“致谢”应简要而概括地表述他人或机构对研究工作以及论文撰写的贡献要点或涉及的具体方面。

(2)在编辑加工过程中对内容过于笼统、含糊的“致谢”应提请作者修改、补充,使内容适当具体、明确;同时,应注意篇幅限制,做到言简意赅。

(3)在修订《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r7713一87)时,对有关论文“致谢”部分的内容和表达格式的规定应进一步明确,对致谢内容的适当具体化应有原则性要求。

相关阅读:

1、问题的提出。

科技期刊论文中的“致谢”是作者对科研工作、研究成果和论文撰写及论文修改完善等提供帮助并有一定贡献的团体或个人表示感谢,同时也是对他人的工作和贡献给予的充分肯定及公开认定。

对那些付出劳动并且做出一定贡献但又不足以列为合著者的个人或机构,在论文发表时以“致谢”的形式予以公开认定并表示感谢,是十分必要的。

未简要说明他人或机构为论文所做的具体工作或哪方面的贡献;只有36篇(占30%)的“致谢”概括说明了致谢对象的贡献要点(如,提供了什么文献资料或测试材料,协助完成了哪方面的实验等)。

可见,绝大多数科技期刊论文“致谢”都是泛泛地对某人或机构的帮助(或笼统地说某方面的帮助)表示谢意,而未说明他人或机构所做的具体工作或实际贡献;缺乏具体内容可说是目前论文中的“致谢”存在的一个较普遍而突出的问题。

为此,本文简要阐述“致谢”的主要内容,认为科技期刊论文中的“致谢”内容应适当具体化,并对此提出有关建议。

2、“致谢”的主要内容。

所谓“致谢”内容的适当具体化是指,“致谢”不仅要对致谢对象在某方面的帮助或贡献表达谢意,同时应言简意赅地概括说明其具体工作或贡献的要点。

以笔者的调查归纳,科技期刊论文中的“致谢”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致谢对象对论文的选题、思路、观点、论证所给予的指导、启发或探讨。

(2)致谢对象对论文的审阅提出的重要修改、补充意见或建议。

(3)致谢对象对论文提供的重要参考文献或未发表的数据、图表或照片资料。

(4)致谢对象承担或协助的部分实验及数据处理工作或资料收集工作。

(5)致谢对象提供实验材料、仪器设备使用等方便。

(6)致谢对象提供的资金或基金资助。

3、“致谢”内容适当具体化的必要性。

反映作者尊重知识产权的科技道德行为,表现其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同时体现了论文本身的价值和可信度。

对审稿人或编辑提出的有重要建设性修改、补充意见的致谢,还可促进审稿人和编辑责任意识的增强及其学识水平的充分发挥。

(3)从科技期刊对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记录和传播的角度看,

尤其对一些以后被誉为重大研究发现的事件,在科学史的研究中能够提供珍贵的文献线索困。

但在“致谢”中笼统地假称得到某知名专家的指导或与其进行过有益讨论,甚至声称本文已经过某知名专家的审阅等。

就可能暗示该专家与本文整体质量水平相关或完全同意论文的观点或结论,很可能反而使被感谢者不悦或尴尬。

而具体表明感谢的内容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

科学院的郭荣君老师在荧光显微观察方面给予了宝贵的协助和指导。

体现了作者对他人工作或帮助的尊重,又反映作者尊重知识产权的科技道德行为,表现出作者严谨认真的科研工作作风。

这无疑会给编辑、审稿人以及读者留下很好的印象。

自然期刊论文篇十

二、作者姓名(两人以上,以逗号分隔):4号仿宋体居中,段后空0.5行。

三、作者单位、邮编:小4号宋体居中,段后空一行。

四、摘要、关键词:“摘要”二字(小四号黑体),摘要内容要小四号宋体,段后空一行;“关键词”三字(小四号黑体),摘要内容要小四号宋体,段后空一行,关键词数量为3~5个,每一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五、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小四号黑体)。

六、正文(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字符间距为标准)。

1(顶格)一级标题,4号黑体,段前段后1行。

1.1(顶格)二级标题,5号黑体,段前段后0.5行。

1.1.1(顶格)三级标题,5号楷体,段前段后0.5行。

七、图(图题配英文翻译,距正文段后0.5行)(图题位于图下方;中文用6号宋体,加粗,英文用6号timesnewroman,加粗;英文采用段后0.5行)。

九、表(表题配英文翻译,距正文段前0.5行。表中量与单位之间用“/”分隔)(三线表)(表题位于表上方;中文用6号宋体,加粗,英文用6号timesnewroman,加粗;中文采用段前0.5行)。

十、参考文献(配英文翻译)(标题:小5号黑体,内容:6号宋体)。

l专著: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d].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l研究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序号]主要责任者.论文集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l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l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l专利:

l电子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类型标志/电子文献载体标志].。

电子文献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者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l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自然期刊论文篇十一

当前呼吁调整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民众,很喜欢引证日本战后的人口发展经验及当代日本所面临的人口问题,而绝口不提国土面积与中国几乎相等的美国。

这似乎容易理解。

与美国相比,我们在国力上的相形见绌、人均财富上的捉襟见肘,让人很难回避中国人口过多的事实。

但日本不同。

日本以三十七万平方公里弹丸之地,拥一亿两千八百万人口之众,在相对的意义上,说日本其实比中国人口更多也毋庸置疑。

而当今日本千方百计地鼓励国民生育,以挽救超低的生育水平,中国却反其道而行之,继续强硬推行计划生育。

因此,中国民众把日本当作一面镜子来杯葛国内的计划生育政策,乃是俯拾即是的现象。

自然也有人更愿意拿美国甚至澳大利亚作为参照,支持中央政府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但很快被斥责为中国人口发展不能也不可能做遥不可及的“美国梦”,澳大利亚更因为人口稀少制约国际影响力而被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认为不足为师。

从引证之学与辩论之术来看,反对与支持两方这样一来便沦为各执一词,形同鸡对鸭讲,谁也说服不了谁。

假如基于中国国情继续推行计划生育人口政策是理性的,那么无论比较美国还是参考日本,都应该衍生出相同的支援性结论。

所以,站在力挺计划生育的一方,哪怕日本这面镜子不尽如人意,也不能拒绝。

相反,倒要看一看,人口问题上日本这面镜子到底照出了什么!

战后日本出现了两次人口增长高峰:第一次是一九四七至一九四九年持续三年的婴儿潮,共出生八百零六万人,总人口增至八千一百七十七万人,出生率由一九四五年的23.2‰急速上升到30‰—34.3‰。

这个时期出生的人被称为“团块世代”,而这个团块世代中的女性到一九七一至一九七三年进入适婚年龄,又形成了战后第二次生育高峰。

经过两次人口增长高峰,到一九七三年日本总人口终于突破一亿关口。

经历了战乱之苦,新中国甫定同样迎来了人口增长高峰。

与日本相比,生育率水平不相伯仲,但中国出现了三次人口高峰,而且每次高峰的持续时间要远远超过日本,分别持续了一九四九至一九五七年的八年、一九六二至一九七零年的八年及一九八一至一九九零年的九年。

日本战后二次人口增长高峰使总人口增加了51.22%(一九四五——一九七三年),而新中国三次人口增长高峰使总人口飙升了109.29%(一九四九——一九九零年)。

面对战后出乎意料的人口的爆发式增长,中日两国政府都先后做出了反应。

但日本政府反应迅速,在第一次婴儿潮来临的第二年即一九四八年,日本政府便出台了《优生保护法》,实行少生优育。

等到政府二十几年后才开始限制生育时,日本人口形势已是时过境迁,人口生育率在七十年代中期甚至下降到了人口更替水平以下。

政府在见识了整个第一次人口高峰的凌厉之势后,对人口问题虽有警觉,但随即被浮夸与冒进之风所冲淡。

一九五七年提出“新人口论”、主张限制生育的马寅初还被打成了右派。

直至经历第二次人口增长高峰,整个人口形势变得危如累卵,中央政府再也不能坐视不理,这才在一九七三年出台“晚、稀、少”的人口政策。

可是人口基数已大,限制措施为时已晚。

接下来十年人口平均增长率虽大幅下降,但年均新增人口依然高企。

最终政府不得不在一九八三年全面推行“一胎化”政策,并将计划生育确立为基本国策。

战后中日两国的人口增长和有意识的人口控制,虽有很大差别但终究还是程度不同而已,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那么,战后两国的经济社会景象以及人口与经济之间的态势,却是天壤之别。

战后日本在物质资本几乎荡然无存的情况下,经过到五十年代中期的经济恢复,再用不到二十年时间,就由一个令人唾弃的列强帝国,一跃而成为叫整个世界惊羡的工业强国。

一九六八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与此同时,新中国成立后同样面对满目疮痍的经济基础,在经过短暂的国民经济恢复后,亦试图鼓足干劲搞建设,但随后演变成内部阶级斗争,“反右”与十年内乱将国民经济重新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战后中日两国社会经济与文化环境演变的泾渭分明,彻底改变了两国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在日本,先是五十年代的节制生育降低了人口生育水平,到了七十年代人口再生产已经无需政策节制,发达的经济基础与崭新的文化环境形成了自发的生育约束机制,以至于日本政府开始面对超低生育水平所带来的新人口问题。

反观中国,在国民经济每况愈下的同时,当国民的基本权利只剩下生育自由时,无度的人口繁殖反过来成为社会发展难以承受的巨大负担,计划生育前甚至采取了把城市青年赶到农村去的“上山下乡”运动方式,来解决城市人口的就业问题。

如今,很多人不理解,日本人口那么多,人口密度那么大,还要鼓励生育,而中国人口虽多,但国土幅员辽阔,经济资源固然不能与俄罗斯、美国相比,但比日本还是绰绰有余,况且经过四十年计划生育,中国人口发展已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之列,何以泱泱大国非得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对此,笔者有如下浅见:

第一,日本比中国更有能力负担较多的人口。

二零一二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四万五千七百七十四美元,中国五千四百三十二美元,日本人均财富是中国的8.43倍。

如果日本人宁愿承受与中国国民一样的生活水平,它的总人口可以膨胀到十亿;反过来说,中国人口继续不加节制地增加下去,只会令国民的生活状况愈加窘迫,也会令目前由于人口过多而加剧的人与资源、人与财富、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更加紧张,酿成更大更多的社会发展问题。

日本资源匮乏,但日本人凭借一技之长足以从地球上任何国家那里获取它所需要的经济资源,反躬自问,我们目前尚没有那种力量。

出于民族情绪而抵制日货之所以难以奏效,盖由于日本技术已渗透到全球经济的各个领域,况且抵制所谓之“日货”,不仅包含着日本人骄傲的技术利得,也浸润着中国劳工的血汗。

第二,日本面临劳动人口枯竭的危机,而中国长时期内劳动力供给仍然过剩。

日本战后在短暂的人口增长高峰后,七十年代中期人口发展出现逆转,人口出生率下降之快,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生育率锐减使得每年新生儿数量有可能少于死亡人数,人口“少子化”呈明显趋势。

在这种形势下,日本政府出台鼓励与奖励妇女生育的政策,以便保障经济系统必要的劳动力,尤其是青年劳动人口的供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日本的经济成就从来没有仰仗过“人口红利”,战后日本崛起之际,正是第一次婴儿潮抚育之时,而第二次婴儿潮尚未来临。

即便按较窄的口径计算,目前中国二十至五十九岁年龄组劳动人口为八亿三千九百万,三十年内仍将维持在七亿至八亿之间,在数量上相当于所有发达国家劳动力资源的总和。

这还未考虑生产力水平因素,除非生产力水平踏步不前,正常情形下随着生产力水平特别是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人口中还将释放出源源不断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根本不会缺乏劳动力,劳动力人口总体上仍然是严重过剩的,就业压力还将长期存在。

在坚持计划生育政策、长期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情况下,劳动人口总量当然会逐渐减少,人们因此担心“人口红利”的消失,却没有认识到,中国意义上的人口红利是必然要消失的,这并非节制生育之过,而是技术创新上不思进取、单靠消耗资源与廉价劳动力这种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的结果。

第三,日本鼓励生育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而中国不节制生育却只会加剧老龄化的社会负担。

日本是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发达国家之一。

由于日本人平均寿命大大超过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及眼下超低的生育水平,日本人口老龄化趋势变得愈发明显。

根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研究所的预测,二零五零年日本老年人口比例将高达35.7%。

日本虽然采取鼓励生育的措施,但因为人口增殖的自我约束,能起到多大作用亦未可知。

但以日本强大的创富能力、以完善的社会养老与福利保障体系相匹配,就算将来三人行必有老者,也构不成日本人口毁灭性的灾难。

人口老龄化是发达国家人口发展的普遍现象,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有“跨越式老龄化”的显著特征,就是在中国尚未成为发达国家,但又必须实行计划生育的情况下,比发达国家较早出现人口结构老龄化现象。

中国人口老龄化提前到来,确系计划生育所致。

其一,这是“人口过多”和“人口老龄化”之间,两害权衡取其轻,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总人口必须接受的一个结果。

其二,只要持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老龄化率虽然提高,但老龄人口的绝对数逐渐减少,因而养老总负担反而减轻了。

其三,只要提高生产力水平,建立全民覆盖的社会化养老制度,佐之以延迟退休等措施,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是不可克服的社会难题。

试图通过多生人口来缓解中国人口老龄化,无异于饮鸩止渴。

第四,日本人口发展具有自发的节制机制,而中国人口自我约束的能力微弱,一旦放开生育,后果不堪设想。

中日两国的人口问题,表面上有相似之处,比如少子化、老龄化,但彼此之间的基本区别在于:一个是高度工业化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一个则是初步工业化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

日本总人口虽然不少,但人口总量尚不构成社会经济发展的压力,最重要的是人口再生产具备了自我约束的机制,即使政府鼓励生育也不致总人口膨胀到失控的地步。

中国的人口问题,从根本上说,既不是过去生的太多,也不是现在生的太少,而始终是人口太多。

人口超载始终是制约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另一方面,虽然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和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中国社会经济与文化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大中城市人口已经呈现类似发达国家生育率自发降低的迹象,但总体而言,中国人口再生产还缺乏可以信赖的自我约束机制。

目前要求中央政府放松生育限制的呼声强烈,把脉群情,中国人的生育渴望感同身受。

全国各地生殖中心的生意火爆,不少人试图通过生物技术达到一胎多育的目的。

如此情形,一旦放开生育,后果不堪设想。

唯面对日本时,我们可以说中国人口并不算多。

这差不。

多就是人们愿意拿日本当镜子的心思所在。

本文履行着论辩规则,只字不涉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但谁也不能否认,中日两国的人口还是有别的。

中日两国人口之别,不在数量上,不在人口的“口”上,却在人口的“人”上。

二十世纪中叶,中国人与日本人曾一起站在时代的起跑线上。

日本经济在战后奇迹般地崛起,理由千万条,从人口学上看,自明治五年(一八七二)颁布《学制令》以来,日本人口发展尤重“人”的开化、教育和教养,故如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所说,日本战败后虽然物质财富灰飞烟灭,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

而战后中国人口中80%以上是文盲,大多数民众蒙昧无知,新中国成立后没多久便以阶级斗争为纲,知识教育荒芜,结果几十年下来,除了越来越多的人口,真正的人类文明成就乏善可陈。

自然期刊论文篇十二

《学报》编辑部于开始使用远程稿件处理系统。

编辑)初审-专家(学科编委)外审-作者修改-主编终审-编辑加工的流程设置,然后转入线下进行排版-执行编辑校对-印刷的流程。

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了一些问题。

(1)稿件处理周期长。

齐、清、定的稿件很少,需进行多次编辑加工,这也导致此阶段的处理时间较长(1个月),影响了稿件整体的处理周期。

(2)稿件学术质量和出版质量的把关环节有待改进。

例如,优化前同行评议没有严格送两位专家评审,有的只送了一位,且没有采取双向盲审制,影响了稿件审理的公平性。

后期主审后管理层对期刊格式和规范化方面的审查比较薄弱,影响了期刊的出版质量。

(3)各阶段衔接不畅,影响运转效率。

采用将《学报》整期需排版的文件传递至印刷厂,而印刷厂往往要同时进行多个期刊的排版工作,需协调时间,编辑部对这部分工作时间的控制比较被动。

2优化措施。

7年起编辑部从每个环节入手,逐个改善,进行了多次的优化和调整(图1)。

2.1缩短、控制流程时间节点,稿件进程可追踪。

首先,于在系统后台将初审和外审阶段时间分别设置为7、40天,运行稳定并达到预期效果后,于继续设置为3、20天,使三审中前两审的时间严格控制在30天内。

采取的措施是:结合系统功能设置过期自动颜色标注和邮件自动催审功能。

责任编辑进入系统后对稿件的进展情况一目了然,并根据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追踪控制稿件进程。

其次,调整作者单次修改、主审和单次编辑加工的时间,将其分别设置为30、7和15天。

这样,线上的总体时间约4个月,全程由同一责任编辑(学科编辑)负责,线下也进行了时间的调整和控制,由当期执行编辑负责,总体控制在4个月左右。

采取的措施是:送主审、终审和付印的时间为每月固定的时间点,只能提前,不能延迟,并配以适当的奖惩措施。

这样编辑、主任和主编就能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稿件处理时限进行把控,达到预期效果。

2.2调整稿件处理流程设置,提高稿件质量控制和工作效率。

2.2.1线上流程调整。

(1)流程源头控制,增加收稿初筛环节。

在收稿时对不符合期刊办刊宗旨、写作不规范、经学术不端检测文字重复率过高的稿件不经入库直接退稿,减轻后面责任编辑的初审压力,提高其工作效率。

(2)调整外审设置,提高审理公平性。

外审实施双盲审制度,并规定责任编辑处理稿件时至少有2个外审专家意见,才能对稿件做出外审结论,提高了同行评议的公平性,保障了录用稿件的学术质量。

(3)增加返作者修改次数,并提出不同的修改侧重要求,提高稿件修改质量。

一般编辑部都与作者联系修改一次,但由于作者要同时兼顾内容和格式修改,一次修改到位的不多。

因此我们进行了2~3次甚至多次的再次修改设置,但每次侧重点不同。

一般首次修改在外审之后,侧重对学术质量的审查。

主审同意录用的稿件,要求作者再进行一次修改,这次是结合主审意见完善格式。

这样经过几次修改返回的稿件更规范,看似环节繁琐,但提高了后面编辑加工环节的效率。

(4)增加编辑加工次数,提高稿件规范性。

《学报》为综合性学术刊物,日常稿件中图表、公式、符号等内容较多,也是出现问题较多的地方,一次加工不能全部兼顾到,在后面校对时就会出现较多问题,改动也较多。

这样不容易遗漏项目,这种方式虽然使编辑加工次数增加了,但编辑的实际工作量并没有额外增加,而且由于针对性更强,编辑加工的稿件质量得到了改善。

2.2.2线下流程调整。

责任编辑完成编辑加工环节后转给当期的执行编辑进行线下工作,流程的调整包括:(1)终审后增加主审环节,提高稿件审查质量。

针对终审后稿件发现的问题,为了提高效率,在1校后增加终审环节。

流程修改后,主审侧重学术把关,终审在辅助审查学术问题的同时,侧重编辑加工和校对问题的解决。

这种方式既对稿件在内容和格式上进行了再次把关,又提高了主编(主任)的工作效率和稿件处理流程的流畅性。

(2)返作者校对次数由1次改为2次,降低差错率。

目前一般编辑部的做法都是以pdf格式返作者校对1次,但经过后面多个校次及最后的终审后,有些稿件还要做一些改动需及时传达给作者。

基于此,我们采取了在定版付印前再将pdf文件返给作者校对一次的做法,这样作者对后期修改内容可进行确认,同时再次校对稿件时还能发现一些新的问题,降低了稿件的差错率,提高了稿件质量。

(3)改革排版方式,提高排版工作效率。

《学报》编辑部20之前的排版工作都由印刷厂完成,受制于印刷厂时间安排和人员变动的影响,排版、校对、改版效率不高。

分批或者单篇排版,对于一些棘手问题也能即时指导解决,提高了编辑的工作效率和流程的周转速度。

审理更公平,内容更规范,各环节连接更流畅,工作效率更高。

3流程优化对期刊质量的影响。

稿件处理流程的优化目的是通过各项措施,缩短处理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最终达到保障期刊学术质量和出版质量的目的。

数据统计自《学报》远程稿件处理系统,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07—20《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

3.1稿件处理和刊发周期缩短。

分别下降到2、22天,年以后,基本稳定在2~3天和18~22天,加快了稿件的审理进程。

审理阶段缩短了近2个月的时间,再加上其他环节的优化组合,使整个稿件的刊发周期明显缩短。

影响了正常来稿的刊发周期外,其余年份基本稳定在220~260天,缩短了近4个月。

经过改革,逐步增加,近两年来稿量稳定在篇左右,增长了66%,这是流程优化带来的连锁反应。

在人员基本固定的情况下,编辑部人员处理的稿件量也增长了近66%,而出版周期的缩短,说明整个编辑部处理稿件的效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3.2期刊学术质量和出版质量稳定提高。

流程优化不仅缩短了稿件的审理时间,也通过建立双盲审制度、增加终(主)审次数及增加作者修改次数等措施保障了稿件的学术质量。

逐渐升高趋势,稳定位于学科第二,且连续5年获得“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

说明优化后的稿件流程设置为提升《学报》学术质量及其在生态类期刊中的影响力提供了保障。

通过增加编辑加工次数、增加作者校对次数及革新排版方式,《学报》的出版质量得到了提高,差错率得到了降低,并连续多年在期刊审读中得到优良评价。

关于期刊学术质量和出版质量,虽然还存在稿源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但科学、流畅、高效率的稿件处理流程是其重要保障因素。

4结束语。

稿件日常处理流程关系到作者、审者、编辑三方的工作方式和效率,也对期刊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对于建立高效、流畅、科学的稿件处理流程,每个期刊的做法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目标是缩短出版周期,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和出版质量,最终提高期刊的影响力。

对稿件处理流程的优化不能一蹴而就,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出版实践中哪个环节不合理,就随时注意分析总结,找出适合的优化方式,并进行改革。

在《学报》稿件处理流程优化过程中,也出现过因增加编校次数而导致相应环节时间延长的现象,我们发现这种趋势就立即进行了微调整,使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每个科技期刊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资源,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利用现有资源优化稿件处理流程,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过程。

自然期刊论文篇十三

《科技资讯》杂志,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管,北京国际科技服务中心主办的科技期刊。本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3791;国内统一刊号:cn11-5042/n;邮发代号82-238,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办刊宗旨:聚焦中外高新技术前沿动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高新科技资讯为依托,以平面交流为手段,努力为促进我国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征稿栏目:高新技术、工程技术、工业技术、建筑科学、it技术、农业科学、科教平台、资源与环境、学术论坛、图书馆论坛和科技动态。本刊物是适合高级、工程师职称论文发表杂志。欢迎工程技术人员踊跃投稿、咨询、联系我们。

《科技风》,是经科技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大型综合类省级期刊。主管单位: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河北省科技咨询服务中心,中国期刊网收录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13-1322/n;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1-7341。征稿范围:本刊面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财务人员、技术人员、医务工作者、科技管理人员、经济管理人员社会科学工作者等人士征集科技创新,教育、财经、计算机、基础科学、建筑工程、医疗保健、图书馆及科技管理、人事管理、经济管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创新工作经验及学术论文。本刊物是适合高级、工程师职称论文发表杂志。欢迎工程技术人员踊跃投稿、咨询、联系我们。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河北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主管的综合类期刊,已被《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国内统一刊号:cn13-1355/f国际刊号:issn1673-1069;邮发代号:18-169。本刊物是适合高级、工程师职称论文发表杂志。欢迎工程技术人员踊跃投稿、咨询、联系我们。

《大科技》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海南省科学技术厅主管,海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类期刊。国际刊号:issn1004-7344,国内统一刊号:cn46-1030/n。邮发代号:82-907《大科技》现开设:科技论坛、百科探索、管理科学、科研成果、教学研究、技术理论、学术争鸣等。本刊物是适合高级、工程师职称论文发表杂志。欢迎工程技术人员踊跃投稿、咨询、联系我们。

《城市建设》杂志是经国家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商业联合会主管,联合国全球人类发展中国协会指导,国资委・商业网点建设开发中心主办,科技部科学技术进步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联合承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类学术期刊。国内刊号:cn11-5897/f国际刊号:issn1674-2176。《城市建设》杂志拥有两院院士等多位著名专家学者组成的高级顾问班子。《城市建设》杂志现开设:政策研究、政工理论、经济纵横、公共管理、城乡规划、企业管理、经济与法、财会探析、科技论坛、建筑工程、机械与电子、教育改革与实践,环保与节能,问题探讨等栏目,本刊物是适合高级、工程师职称论文发表杂志。欢迎工程技术人员踊跃投稿、咨询、联系我们。

1

键词的中英文对照,需要:出生年月、职称、籍贯、性别、学历。用稿范围:计算机技术(硬件、软件、网络管理)类,通信技术类、电子技术类、电气控制类、电子商务类,电算化类,多媒体教学类,网络文化类。本刊物是适合计算机类高级、工程师、教师职称论文发表杂志。欢迎工程技术人员踊跃投稿、咨询、联系我们。

高级、经济师、会计师职称论文发表期刊。

《现代商业》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主管,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主办的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邮发代号:80-522,定价:10元,大16开本,全国公开发行。是中国期刊网、龙源国际期刊网、万方数据系统、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国家重点流通经济理论学术期刊.《现代商业》旨在深入商业流通经济的研究与探讨,汇集高等院校、学术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实战派的宝贵经验,集学术性、前沿性、实践性为一体,致力打造科研人员交流展示成果的平台,为实战者的经营决策提供思考借鉴。

《消费导刊》杂志,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5719,国内统一刊号:cn11-5052/z,国家级综合类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栏目设置:消费市场、学术论坛,经济研究、财经纵横、法制园地、管理视野、教育时空、科教论坛、文化研究、理论广角等。本刊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管主办的国家级大型综合期刊,要求来稿符合学术论文范式,有一定理论深度和较高学术价值。

《现代经济信息》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经济类优秀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龙源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23-1056/f;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1-828x;邮发代号:14-140主管部门:黑龙江省经济委员会;主办单位:黑龙江省企业管理协会《现代经济信息》1986年创刊,主要栏目:企业经济、经济研究、经济与法、信息管理、工商管理、电子商务、财会研究、理论探讨、学术论坛、综合论坛等。

《财经界》杂志于1983年创刊,国内统一刊号是:cn11-4098/f;国际标准刊号是:issn1009-2781.邮发代号:82-569业界认为《财经界》杂志是新理念的第一推力,新财富的在手利器,是管理财经期刊网络传播中国阅读排行前10名期刊。《财经界》栏目有:财会研究、金融天地、投资理财、管理论坛、理论探索、博硕论坛、学术探讨等。侧重学术研究理论探索。

2

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管理观察》现开设理论探讨(党建、政工、法律、人力资源、新闻宣传等)、管理纵横(企业、经济、市场、产业等)、工程技术、文教卫生、综合治理等栏目,其内容包含行政、经济、工程、教育等各种管理类学术稿件。

《东方企业文化》杂志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综合学术期刊。主管单位: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国内统一刊号:cn11-5206/g0,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7355,邮发代号80-453。《东方企业文化》杂志是广大经济界、管理界、科技界、理论界、文化界、教育界人士进行学术探讨、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交流的最佳平台。《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龙源期刊网》等网络媒体收录。主要栏目:企业研究、管理在线、财会研究、人力资源、营销经纬、产业经济、三农问题、金融分析、法律之窗、教育论坛、文化研究、学术论坛等。

《考试-中考教师》杂志,国家级期刊,教育类期刊,光明日报主办的全国唯一教育、考试研究类中央级权威教育期刊。本刊致力于推动教育改革事业的发展、推介教育教学先进理念和经验、积极推出一线科研型教师的国家级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006-5962,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2939/g4,邮发代号为:82-335。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杂志,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中国(光盘版)收录期刊,统一刊号:cn11-5599/n,issn1002-7092,(国际标准大16开本,全彩铜版印刷),《中国科教创新导刊》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主管、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主办的面向广大教育、科技工作者的国家级学术刊物。本刊已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网络媒体收录。本刊坚持国家科技创新,教育创新方针,深入研究、预测报道科教创新发展的现状以及改革热点、焦点;广泛探讨、交流科教工作中的优点;多方位、多层次介绍科教创新的前沿性内容。主要栏目:科教论坛、科教研究、科教创新、科教动态、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教育管理、图书馆论坛等。

3

医师职称论文发表期刊2010职称评定论文发表主要期刊《医学信息杂志》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主办,是信息医学及临床医学专业学术刊物,以广大医学信息学及临床医学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医学信息学及临床医学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经验,以及对临床有指导作用且与临床密切结合的基础理论研究。国际刊号:issn1006-1959,国内刊号:cn61-1278/r,邮发代号:52-98,全国各大邮局均可订阅。本刊欢迎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生物医学信息学、临床医学信息学、医学信息学技术与教育、医学图书情报、医院管理、临床研究、临床论著、经验交流、临床医学、护理探讨、中医中药、病例报告、综述等栏目的稿件,欢迎投稿。

《中华民族民间医药》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国家级医学类综合性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是中国核心期刊(扩刊版)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部《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核心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来源期刊、中国生命科学文献数据库(cba)来源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53-1102/r,国际刊号:issn1007-8517,邮发代号:64-56。

联系我们:add:210005南京市中山南路219号陆编辑。

4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自然期刊论文篇十四

标题标题标题标题(二号宋体,居中,加粗)。

作者11,作者22,作者31,……(四号楷体,居中)。

(1.学校院、系名,省份城市邮编;2.单位名称,省份城市邮编)(五号楷体,居中)。

摘要:(小五号黑体,缩进两格)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小五号楷体)。

【说明: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要使用科学性文字和具体数据,不使用文学性修饰词;不使用图、表、参考文献、复杂的公式和复杂的化学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或术语;不要加自我评价,如“该研究对…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尚未见报道”等。

摘要能否准确、具体、完整地概括原文的创新之处,将直接决定论文是否被收录、阅读和引用。

摘要长度200~300字。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53841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