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丰收了教案例文(实用2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5 08:05:09
三年级数学丰收了教案例文(实用23篇)
时间:2023-12-15 08:05:09     小编:紫薇儿

教案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使之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编写教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巩固和扩展。以下是一些教学设计的范例,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创新思维。

三年级数学丰收了教案例文篇一

style="color:#125b86">

一、教学内容分析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不仅是今后学习其它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在属小学中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所以本课以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面积公式的由来,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分组实验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四、理论依据(教学理念)。

1、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数学新教学价值观中要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尝试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这也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2、学会与人分工合作。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运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开放了获取新知的整个教学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根据学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将学生异质分组,以学生学习小组为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且职责分明,因此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也可以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小组合作学习又是以个体学习为基础的,让不同个性、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通过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教者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习,如计算学校操场的面积等,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个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五、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是今后学习其它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是: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六、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在新课引入时依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通过动画和学生熟知的故事,结合本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明确学习目标,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并融入多媒体技术创设不同的实验任务;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动画演示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内在的联系,形象、生动地由长方形到正方形的演变,类推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利用多媒体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堂上训练,学生通过解答不但巩固已掌握的知识,而且加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丰收了教案例文篇二

教学内容:p28页例题和“试一试”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1、结合“电-”的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2、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理念:在自我探索和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体会合作交流的意识。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师准备:口算卡片电脑课件。

学生准备: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并预习课前知识。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计算。

16×1112×1432×21。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你是什么想的?

2、想想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

二、讲授新课:

1、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那么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自己去发现它,并掌握它。

2、教学例题:

出示主题图:观察图,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列出算式:

板书:21×26或26×21。

a、先估算结果。

解决:这个电-大概能坐多少人?够500人坐吗?

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b、探索笔算: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在上节课内。

容基础上,只是多加了进位,在全班汇报,教师把计算过。

程展示于黑板。

引导学生将所有的计算过程进行比较,特别是书上。

出现的三种,比较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书写竖式:

强调:a、因数21十位上的2表示什么?

b、积52中的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比较书上3种算法哪一种简单、方便。

三、习题巩固。

1、课本28页“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算法多样,但至少有一题要用竖式。

2、课本29页练一练1独立计算,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学生做练一练第4题,后提问,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啊?

生:用完水龙头,马上关好水龙头。

4、组织学生做“练一练”第6题,小组讨论,看能不能发现什么规律?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丰收了教案例文篇三

从课本的内容安排来看,例1第一小题要求用1、2、3、5、7、9六张数卡摆的三位数和最小的三位数并计算它们的差。第二小题则是构成另两个三位数求差,交换数卡位置后再求差。例2要求从1、2、3、4、5、6、7、8、九张数卡中选六张摆两个三位数求差,最小差,及根据固定差摆算式。

学生对造减法塔这个环节很感兴趣,因此学生掌握得很快。这一层次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鼓励他们自己发现规律,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得到发展。同时这一环节也是难点所在,我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初步感知即可。并通过观察,思考和比较,让学生学着归纳小结,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接着我将减法塔转化为单纯的竖式,并告诉学生“高斯数学的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上课始,我先请学生们说说生活中你见过什么塔,它们使用什么建造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今天的减法塔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探究的-。

其次,我请学生读懂减法塔的流程图,理清思路。我通过电脑示例,教师板书,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开始——选数字——数——最小数——求差——数字相同否——是(结束),不是(再来)。然后学生尝试练习,选择书上的任一题操作。通过操作,投影仪展示,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易错的地方。如:第一次是挑选三个数中的三位数和最小三位数相减;第二次是挑选第一次差中三个数的数和最小数相减。

再次,学生通过自己操作,会发现规律。如:相减的差十位都是9;百位和个位相加等于9;造到最后一层塔的结果都是495,减法塔最多造5层等。我的三个班级情况各有不同,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进行深入探究。

最后,请学生总结。这堂课你有何收获,学生提及了减法塔的意义,减法塔的组成,相减查的规律等等。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不同程度地引导。

希望同学们学好知识,今天建造减法塔,将来为祖国建造更美丽的塔。

三年级数学丰收了教案例文篇四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内容是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我们已经学习了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以及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是前面口算教学的延续,又是以后万以内加减法的基础,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的计算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设计理念: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动、丰富的背景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体会学数学的实用性,学有用的数学。

2、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注意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的“构建方法”,运用观察、探求、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数学初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渗透估算意识。

教学目标:

1、掌握口算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法学法:

讲解法、引导法、自主探索。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复习两位数的分成。

2、看谁算得又快又正确。

35+30=64+5=。

48+30=79+4=。

53+40=66+8=。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生: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再加上个位上的数。

学生说教师板演。

师:那么右边这一组两位数加一位数,你又是怎样计算的呢?

生:我想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加整十数。

学生说教师板演。

二、新知讲授。

课件出示“海宝”介绍上海世博会的资料。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观察主题图,找到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师: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指名回答。

(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师:如果你是每个年级的领队老师,首先要考虑什么?

预设:应该考虑要买多少张车票?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指名提问题。

2、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1)教学例1。

教师选择性地板书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请你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汇报交流。

(2)教学例2。

选择学生提出的“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的问题,针对学生列出的算式39+44=?让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口算。

汇报交流。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观察对比。

师:刚才学习的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今天学习的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师引导:这两个算式的两个加数的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之和相比较,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也就是35+34是不进位加法,39+44是进位加法。

师: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呢?

个位相加满十,一定要向十位进1。

三、知识应用。

1、填一填(判断十位上的数)。

师:你能利用口算的方法很快填出方框里的数吗?

2、先说一说,再计算。

23+46=63+17=。

3、请你利用主题图中的信息完成下面的题目,并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三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四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4、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我和爸爸一共要花多少钱?

四、小结。

师:大家今天一定有很多收获吧,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三年级数学丰收了教案例文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和简单实验,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则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

2、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懂得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事物发生的可能性。

教具准备:每组准备一个盒子,黄色和白色的乒乓球若干个。

教学过程:一游戏激趣,导入新知。

(评析;通过游戏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新知识的学习。)。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摸球活动。

2、小组摸球。

有什么办法让它变成可能呢?[学生想办法]看来事情有时是在发生变化的,有时不可能的事情会变成可能。

(评析:小组合作学习来探讨可能发生的情况。)。

3、六个例子。

师:我们刚才通过猜一猜,摸一摸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游戏中的情况,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同样有些事情是一定发生的,有些事情是可能发生的,老师这有生活中的六个例子,我们来判断一下[小组讨论]说明理由。

三、动手操作。

师:看来我们都能解决不少的问题,不过我们只是说一说。

《可能性》是一节实践活动课。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尤其在千变万化的世间事中,这是数学一个分支概率论要研究的问题。本课就是让学生感受最基础的知识可能性。

《可能性》这一节课,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说出一些与所学知识有联系的现实情境,再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与确定性。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这节课一开始,设计了一个红乒乓球和一个白乒乓球放入黑袋子里,让你摸一摸,它们的可能性相等这一场景引出课题展开教学,通过学生自己获得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使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主动参加摸扑克牌活动,学生感受可能性发生的机率。因为当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这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不仅使学生对可能性有了初步感受,而且能领悟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反思:

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发现不够,得出的结论没有很好的让学生说出来,而是教师说的多。

改善:

应该开门见山直接从情景图导入,为后面的教学活动争取时间;教学中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年级数学丰收了教案例文篇六

1、让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发现的过程。

2、使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判断、推理、概括等方面的能力。

4、向学生渗透互相联系,互相对立的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

多媒体课件、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一、复习准备。

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什么是面积?

计算和测量面积要用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那么请看大屏幕。

二、新课导引。

1、下面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师:你怎么数得这样快?你是怎么数的?同学们已经会用数方格的方法求长方形的面积了。如果用这种方法去求一个较大图形或物体的面积(如操场),你会感到怎样?今天我们研究一种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新方法。(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三、教学新课。

(一)实验,猜想。

学生反馈:利用面积计、长乘宽……。

猜想: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是长乘宽呢?

(一)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些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a、小组合作,用手中的小正方形摆出你喜欢的长方形。

b、说出你所摆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c、组长把结果填在书上的表格中。

反馈拼图情况。

探究提示:长方形的面积跟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根据你们小组摆的长方形,你有没有发现长方形的面积跟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我们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跟()有关系,有()关系。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反馈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哪组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指名学生说一说。

小结:

(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1、利用迁移,探究知识。

把长方形的长缩短3厘米,求这个图形的面积。

当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的时候,这个图形就是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那正方形的面积应该等于什么呢?你可以借助刚刚的小正形摆一摆。(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师:由此我们发现,只要给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就能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同样只要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能计算出正方形的面积。

试一试:

小明家的方桌宽9分米,小明爸爸想给方桌划一块玻璃,请问要划多大的一块玻璃呢?

四、巩固练习。

五、课堂小结。

师: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它也是求其它平面图形面积的基础。通过它我们可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许多图形的面积。

六、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三年级数学丰收了教案例文篇七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使学生能利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进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3、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模型(符号例题要求)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教师提问:

(1)什么叫面积?

2、教师:你知道2平方厘米有多大吗?你怎么想?

要求学生:

(1)用手比划大约有多大。

(2)说出想法。(包含有2个1平方厘米)。

那么,6平方厘米有多大?2平方米有多大?你怎么想?

二、探索发现,获取新知。

1、引导探究。

取出一个长方形学具:

(1)请同学估一估,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2)取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排一排、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正方形?

这个长方形包含有几个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3、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2)公式推导:

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小结:沿着长摆,摆的个数与长的厘米数相同;沿着宽摆,摆的排数与宽的厘米数相同。

说一说: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长的厘米数×宽的厘米数=长方形面积。

这个推断对不对呢?其它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来计算呢?我们自己拿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看看。

通过自己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用公式计算:

(3)即时训练: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长15厘米,宽10厘米。

4、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1)出示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特征?这个图形面积是多少?

(2)想一想:怎样来算它的面积?正方形面积公式可以怎么表示?

引导小结并板书: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5、指导看书,熟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材78页“做一做”。

2、课本练习十九的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九第3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单位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在进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通过计算自己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学生通过实践总结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再由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推导出正方形的公式。通过让学生“做”数学,逐步达成使学生既知道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又在大脑中建立起为什么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宽”和“边长×边长”的表象,较好地获得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并为估算方法的形成作铺垫。

三年级数学丰收了教案例文篇八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能熟练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让学生学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经历探索活动,进行归纳,概括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并有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悟和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特殊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3分钟)。

2、你能分别指出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吗?

3、看来同学们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二、思(10分钟)。

(一)探究长方形周长。

1、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

2、可以怎样知道长和宽的长度?需要测量哪几条边?为什么?

3、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拿出学具长方形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

测量完了请你在学习单上算一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二)探究正方形的周长。

1、我们需要测量正方形几条边的长度?

2、请同学们拿出学具正方形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

测量完了请你在学习单上算一算这个正方形的周长。

三、议(6分钟)。

算完后同桌间交流计算周长的方法。

四、展(8分钟)。

(一)长方形的周长计算。

生汇报交流大致以下三种。

生1:6+4+6+4=20(厘米)。

师:你能说说你列的算式是什么意思吗?

生1:我是把长方形的四条边一条一条的加起来,就得到了它的周长。

长+宽+长+宽=长方形的周长(结合他所说用ppt动态演示)。

生2:6×2+4×2=20厘米。

师:你为什么这样列式?请你说一说。

生2: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所以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结合他所说用ppt动态演示)。

生3:(6+4)×2=20(厘米)。

师:6+4算的是什么?为什么又乘2?

生3:6+4表示长加宽的和,表示周长的一半。要求长方形的周长所以要乘2。

让生多说说并理解6+4表示先算一条长加一条宽表示周长的一半。(结合他所说用ppt动态演示)。

师生共同小结并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1)5+5+5+5=20(厘米),把正方形四条边全部加起来得到它的周长。

(2)5×4=20(厘米),每条边都相等,有4条这样的边。

五、评(3分钟)。

师:现在我们发现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计算方法,请同学们同桌间互相说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哪种方法?并说说这种方法的意思。(允许学生方法的多样性)。

师生共同小结并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到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哪种方法?并说说这种方法的意思。

(允许学生方法的多样性)。

师:现在我们发现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计算方法,请同学们同桌间互相说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

师生共同小结:在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各种方法中不管怎样列算式,求出的都是围成这个长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的和,以后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师:计算正方形的周长的这几种方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第二种最简单更好计算)。

小结并板书:正方形周长=边长×4。

师:要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

六、练(10分钟)。

1、完成数学书85页做一做。

2、课本第88页第9题。

七、布置作业。

作业:课本第87页练习十七,第1题~第3题。

三年级数学丰收了教案例文篇九

教学目标:

2.体现合作竞争的教学思想,培养独立探询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他们的特征。

教学难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教具、学具:课件、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藏在我们教室中的数学知识。在教室里你能找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吗?(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我们这节课我们就研究长方形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二:探索新知。

1、探究长方形的特征。

(1)猜想。

你觉得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2)验证。

同学们的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6人一组,互相讨论,利用桌子上放着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等材料,分组研究长方形的特征。要求:利用这些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动脑筋,想办法,研究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角有什么特点。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最多来证明这个结论的对错。如果你有了发现,请你先悄悄的说给同学们听听,过一会在说给大家听听,好吗,做任何事都要大胆尝试。

学生相互讨论、动手操作、各自有了结论后交流汇报。

生1:我们用直尺量的方法,发现两条长边都是12厘米,两条短边都是9厘米,因此我们认为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

生2:我们也是用直尺量的,虽然量的结果不同,但也发现两条长边一样长,两条短边也一样长。

生3:我们用铅笔去比的。先比出第一条长边有多长,并在铅笔上做记号,再去看另一条长边是不是也这样长,再用同样的方法比一比两条短边。结果我们也发现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

生4:我们把长方形对折,可以看到两条边完全重合,说明两条长边相等,换个方向对折,又可以看到两条短边也相等。(生边说自己的方法,边演示自己的操作)。

看来我们用不同的方法都证明一个结论,那就是―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这就证明了我们刚才的猜想是完全正确的。

那么长方形角有什么特征呢?

生:我们都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的,通过比,得出4个角都是直角。

师:同学们想的办法都很好,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数一数、比一比发现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为了使用方便,有必要把两组对边区别开来,咱们分别给它们一个名称,谁知道叫什么?(如不知老师说明:长、宽并板书)。

2、探究正方形的特征。

三年级数学丰收了教案例文篇十

教学内容:练习一的第3-7题。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加深对毫米、分米的认识。

2.能力目标: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计算。

3.思教目标: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间十进关系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2.难点:不同单位的数相加、减。单位不相邻的两个数的换算。

教(学)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

1、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请你按从大到小的顺序。

排列。

2、填空。

1米=()分米=()厘米。

1分米=()厘米1厘米=()毫米。

你们是怎么想的?

二、导学阶段:

先讨论,再各抒己见。

学生想的方法可能不同,有的用进率推算出来,有的用数的方法,只要是正确的,教师都要予以肯定,但要让学生明白:用进率推算比较简便。应该这样想:

1厘米=10毫米,7厘米就是7个10毫米,所以。

7厘米=70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2、量一量课桌高度。

提问:

这个课桌的高度是多少厘米?谁能说一说用分米作单位怎样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用迁移类推的方式就可推出80厘米=8分米。

自己做,订正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说明:

长度间的十进关系正、反两方面都可以用。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的第3、4题。

(1)第3题。

(2)第4题。

重点观察第1小题:

1米-2分米=()分米。

师:长度单位不同,不能直接计算,要把1米变换成10分米再计算。

2、小测试:

5分米=()厘米。

43毫米+17毫米=()毫米。

4分米=()厘米=()毫米。

60米=()厘米。

22分米+8分米=()分米=()米。

30厘米=()毫米。

90毫米=()厘米。

45分米-36分米=()分米=()厘米。

86厘米-46厘米=()厘米=()分米。

3、第5-7题练习。

四、小结。

板书设计:

米和米以内长度单位的换算。

7厘米=(70)毫米。

80厘米=(8)分米。

1米-2分米=10分米-2分米=8分米。

教学后记:

三年级数学丰收了教案例文篇十一

教学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及初步理解了周长含义,并且掌握了一定的计算能力,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从而更好地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电教手段,指导学生直观的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小组合作讨论获得知识,并将成果展示出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语言表达、合作交流能力。

知识与技能。

正确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形周长算理的理解。

一、创景激趣,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的花坛美丽可爱,吸引了好多同学的视线,有的同学禁不住要进入花坛欣赏花草,那样会损害这美丽的景色,为此,我们学校打算给他围上护栏,护栏每米8元,需要多少钱呢?如何来算呢?要是一个正方形花坛,你会算吗?(出示课件图画:长方形花坛实物图)(学生齐答)。

结果:需要先算出它的周长然后再乘以8,就是所花的钱数。

情境激趣,引出问题。

自主探究,归纳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应用小结巩固。

师: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如何来算呢?好,今天我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自主探究。

(一)忆一忆(回顾旧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什么是图形的周长,看屏幕,谁知道他们的边有什么特征?什么是周长?(课件出示不同色彩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举手回答)。

结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围成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周长。(教师板书: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

(二)试一试(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屏幕上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的周长吗?(出示课件: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结果:有三种方法。

(1)6+4+6+4=20(厘米)。

(2)6×2=12(厘米)4×2=8(厘米)12+8=20(厘米)。

(3)(6+4)×2=20(厘米)。

3、师:这几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呢?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小组讨论)(讨论出结果之后出示课件:长方形的周长公式)。

讨论结果:“6”表示长方形的长,“4”表示长方形的宽,“2”

表示两条相等的长边和两条相等的宽边,“20”表示周长。

由此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教师板书此公式)。

(三)展一展(拓展应用)。

1、师:我们学习了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你能计算出屏幕上一边靠墙,边长是8米的正方形的院子的护栏的周长吗?(演示课件动画)(小组合作探讨)。

探讨结果:院子护栏周长=(8×4)—8=24(米),因为院子一边靠墙不用护栏,所以要减去一边的长度。

2、师:同学们如果两个图形拼在一起组成新的图形,那么新得到的图形的周长是两个图形周长的相加吗?请看大屏幕,你能算出这两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吗?(演示课件动画)(小组合作研讨)。

研讨结果:长方形的长是2厘米,宽是1厘米,

三、小结巩固。

1、周长是围成图形一周的长度。

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3、正方形的周长=边长x4。

三年级数学丰收了教案例文篇十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p2-5例1、2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练习一的第1、2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

3.初步渗透辨证思维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难点: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师: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带子。

生:一把小尺子、一根带子、一枚一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米、厘米。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1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

2、复习量法:

(1)量物体的长度一定要注意把物体的一端对着尺。

子的什么刻度线?

(2)认整厘米。

a.判断:这种量铅笔的方法对不对?

b.错在哪里?

c.订正: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把铅笔的一端对着尺子的"0"刻度线。

d.认整厘米,再看铅笔的另一端,你能看出铅笔是几厘米?8厘米是整厘米数吗?

e.小结:象8厘米这样的结果是整厘米。

二、引入新课:

小结:

这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就是毫米。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毫米的认识。

1、出示米尺放大图。

提问:米尺放大图上有一些什么样的格子?每一大格表示多少?每一大格里又有多少小格?

2、认识1毫米。

(1)从观察中你知道一毫米是怎么得到的?

(2)这个放大图上的每一毫米都是放大的。

(3)实际的1毫米有多长?请拿出尺子来随便找1小格看看。

3、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用1分硬币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拿出1分硬币,说出厚度在哪里。并和一小格比一比--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师:我们看见食指和拇指之间留下了一条缝,这条小缝的宽大约是多少?

举例:你还见过什么东西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用厘米作对比出示1厘米长的纸条,量出长度。

4、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1)出示米尺放大图:看看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师领着学生数毫米。

(3)1大格有几毫米?1大格还可以说是几厘米?

小结:所以1厘米等于几毫米?

5、用毫米量。

师: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与用米、厘米量物体的长度量法相同。

(二)分米的认识。

1量纸条。

量教师发的10厘米长的纸条。

师:10厘米就是1分米。

2、用手势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用食指和拇指在纸条上比量出1分米的长度,移出手势说:"1分米大约这么长。

3、厘米、分米的关系。

师:这么长是几厘米?这么长还可以说是几分米?

所以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4、分米和米的关系。

画出1米长的线段。

提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100厘米里有几个10厘米?

1个10厘米是几分米?2个呢?10个呢?

这条线段的长是几分米?还可以说是几米?

小结:10分米和1米怎么样?(板书:1米=10分米)。

三、巩固练习:

1、p3、4"做一做"。

2、p5页1、2题。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1厘米是多少毫米?10厘米是多少分米?1米是多少分米?

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1毫米1分米。

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教学后。

三年级数学丰收了教案例文篇十三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第一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万以内进位加法。

1、经历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认识过程,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2、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进位的加法题。

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1、口算:

50+70300+500900—50044+22。

30+5035+5587+49(遇到困难)。

2、87+49不能用口算一下子就算出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万以内进位加法。

(二)新课展开。

2、列式计算。用举手的方式,认为不行的举手?为什么不行?说明理由。

3、同桌交流算法:

5+7=1240+40=8012+80=92。

45+7=5252+40=92。

47+5=5252+40=92。

4、同学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真能干!那有没有同学直接用45+47算的,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的?(请生上台演示)。

5、列竖式计算。

6、多媒体出示例1图片,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7、列竖式计算(重点讲解)。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独立完成做一做1、2。

2、请生回答,集体讲解订正。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位数的运算法则,你们学会了吗?

(五)作业。

三年级数学丰收了教案例文篇十四

1、探索并掌握一位树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础上,继续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教材创设“植树”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与过去教材相比,新教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在活动中探索新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准许学生用喜欢或容易接受的方法进行计算,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三年级的学生非常喜爱新教材的情景式教学形式,喜欢体验各种活动,不仅可以动手操作也可以和全体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使学生很有成就感,乐于探索,积极求知。能够用喜欢的方法学习和计算。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你们哪位同学植过树?谁知道植树需要哪几个步骤?笑笑他们班正在植树,我们到现场去看看,检验一下你们说的对不对。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

2、出示主题图

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明确全班一共有多少人?一组有几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每组三人,可以分多少组?”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自己观察,从情境中找出有效的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探索新知

1、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解答,小组交流。

学生列出算式36÷3,并尝试计算。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算式的含义,把各自的算法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小组交流讨论,体验不同的算法,感受合作的快乐。)

2、全班交流小组选代表发言,得出36÷3=12中的36表示一共有36人,3表示每组有三人,12表示可以分12组。学生得出计算方法:

1、因为12×3=36,所以36÷3=12。

2、30÷3=10,6÷3=2,10+2=12。

3、因为12+12+12=36,所以36÷3=12……

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正确,教师都要进行表扬和鼓励,准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设计意图:全班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感受集体的智慧。)

4、拓展练习1:

60÷340÷280÷4

66÷346÷284÷4

69÷348÷288÷4

学生独立计算,反馈计算结果。

师:这些算式有哪些规律,说说你有哪些发现。

只要学生说的合理都要给予肯定。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学生代表,学生列出算式48÷4=12并说说计算过程。

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学生通过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体验算法多样化,经历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感受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懂得欣赏别人,能够取长补短。

三年级数学丰收了教案例文篇十五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实践体会。

合作交流。

东、南、西、北卡片。

一、导入新课:

1、创造情景让学生说说“前、后、左、右、向左、向右、向后转”。复习和感受方位。

2、组织学生活动: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师:“谁认得东、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样认识的?”

4、出示课题:东西南北。

二、新知: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5、完成书本填空和做一做:

出示例1挂图:

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面。教学楼在操场的()面,大门在操场的()面。

完成“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

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4、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许昌市的东西南北方向?

5、背儿歌: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边是东后边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三年级数学丰收了教案例文篇十六

本单元主要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口算、笔算、估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四个方面的内容。这四方面内容在安排上,以笔算教学为主线,把其他三方面内容的教学与笔算教学交融,力求形成比较优化的结构。

口算

整百数除以一位数,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

笔算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商里有0的除法)。

估算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商是几百或几十多。

解答关于除法的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解答关于除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1.本单元的重点是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以“基本算法一特殊情况一实际应用”这条线索贯穿整个单元。

“基本算法”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一般步骤与方法,“特殊情况”是商里有0的除法,“实际应用”着重教学连除的实际问题。

2.口算教学安排在笔算教学的“两端”,即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在笔算的前面,口算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在笔算的后面。

这样安排有两个原因:首先是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的第一步,要把被除数百位上的数除以除数,这就是在计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所以,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是笔算的基础,应该先于笔算教学。其次是类似630;3、630;7这样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都是比较容易、比较特殊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学生在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的基础上学习这些口算很轻松,完全能够自己学会。所以,教材把口算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安排在笔算后面。

3.估算和笔算相伴相随、相辅相成。

全单元四道教学笔算的例题都以估计“开道”,即先估计再笔算,这是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一大亮点。估计在这里为笔算“导向”,为笔算化解难点;估计在这里能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激励学生主动探索。第l页第二个例题教学986;2,引导学生先估计“9百多除以2得4百多”,笔算时学生就可能想到先算9个百除以2,并把“4”写在商的百位上。第6页第二个例题教学306;3,先估计“商比100大些”,笔算时就不会漏写商十位上的“0”。

在笔算教学后又安排估算。如先说说378;2、378;6等题的商各是几位数,再计算;先估计228;3、944;8等题的商是几百多还是几十多,再计算。这些估算都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笔算方法,提高试商能力。

4.边学习、边应用,重点解决连除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笔算后的“想想做做”里都安排了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学到的计算及时应用,其中有些问题解法多样、思路开放,有些问题综合了空间、时间的内容,有些问题妥善处理余数。连除实际问题思考难度较大,解法较多,教材在第11、12页单独安排教学。

计算法则是计算的方法和规则。毫无疑问,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在除的步骤、顺序及商的书写位置等方面都是有规则的,计算法则是客观存在的。计算法则的教学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外部输入,像过去的教学那样,光通过几道例题把算理、算法、注意点讲得清清楚楚,把方法、格式示范得明明白白,然后归纳出若干条法则。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接受--记忆--模仿”。另一种是从内部生成,先让学生调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解决一个新的计算问题,经历探索过程,体会方法与步骤。然后在回顾、交流等学习活动中自己总结算法,形成法则。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探索中体验--反思中提炼--迁移中应用”。前一种教学学生认识的法则是显性的、机械的,给学生的法则是束缚与负担,必须经过大量练习才能掌握。后一种教学学生认识的法则是隐性的、有活力的,给学生留出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空间,学生不需要死记硬背,也不要过量地模仿。

因此在教学时应注意三个问题。

1.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以原有计算为基础构建新的计算法则。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继续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只要解决先把被除数百位上的数除以除数这个问题,新旧知识就沟通了。第l页第二个例题986;2采取“先估计、后笔算”的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地先算9个百除以2,并把“4”写在商的百位上。

2.突破知识的发展点,完善计算法则。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等于或大于除数,另一种是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小于除数。后一种情况学生以前从未注意过(二年级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都是两位数)。第3页例题312;4就是教学这种情况的计算。也采用“先估计、后笔算”的策略,让学生体会先把被除数前两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是合理的。

3.在适宜的时候用有效的方法使计算法则逐步清晰。

教材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帮助他们自主探索;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及时整理知识,优化认知结构。第4页第3题设计了四组除法题,要求学生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计算。同组的两道题被除数相同,为什么商的位数不同?通过分析原因,学生就把握了什么时候先除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什么时候要除‘被除数前两位上的数,这是计算法则中的重点之一。

所以说,法则仍然要教的,但不用以前的方法教学法则。新教材希望计算教学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教学,同时也要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材把商里有0的除法安排在学生掌握基本计算之后教学,因为商0是除法中的特殊情况,是除法计算法则的补充。学生在初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法则的基础上,再来学习,就比较容易理解。

这部分内容分三段进行。

第一段先教学“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第二段是竖式计算时应用“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个规律。

例题教学商的中间有0,“试一试”教学商的末尾是0。例题的教学分两步进行,先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计算,可以估算、口算,也可以列竖式笔算,这一步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商中间的0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如果漏了商中间的0,那么商就不是三位数,就不是比100大一些,就不是102。然后教学竖式的简便写法。“试一试”先让学生说商是几位数,也是防止漏了商末尾的0,体会商个位上写0是合理的、必要的。在这段内容的教学中还要注意两点:一是把竖式的简便写法建立在学生原有写法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为什么可以简写;二是用好“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明白商中间、末尾有0并不是由于被除数的中间、末尾是0,而是除到某一位时是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如508;4的商里没有0,800;5的商里只有一个0。

第三段是当确定商的最高位后,如果某一位不够商l,也要商0。

仍然是例题讲商中间的0,“试一试”教学商末尾的0。例题432;4的教学线索与306;3相似,也是先估计、再笔算。不同之处是,当学生产生认知矛盾--十位上3除以4不够商l时,教材通过“辣椒”提出:“十位不够商l,就商0。”并出现了完整的竖式。教学时,还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继续除下去。

另外,教材还及时引导学生整合笔算知识,第13页第2题的三组笔算题分别安排了商末尾有0和商中间有0的比较,商末尾是0时没有余数和有余数的比较,除时商0的两种情况的比较。第15页第2题是更大范围的知识整合,同组的三道题虽然各有特点,但都要遵循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法则。

学生解答连除计算的实际问题往往有困难,因为问题的已知条件两两相互联系,这种联系既使解法多样,又干扰解题思路的组织。所以教材安排了一个例题进行教学。这种问题既可以用连除的方法解决,又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解决。经过一段练习后,又带出了另一类用连除方法解决的问题(如第12页第5~7题),这种问题在列式时,用哪一个数做第一个除数或做第二个除数都是可以的,但教学时必须使学生弄清每步的含义。

这段教材有三个特点:一是选择的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书架上放书、排队分组参观科技馆、按时服药、买乒乓球拍、写毛笔字......,都是学生熟悉的、能够接受、容易理解的。现实的素材能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助于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二是呈现形式以图文结合为主,逐渐向文字叙述过渡。图文结合寓信息于画面和对话中,有生活气息,能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文字叙述的实际问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解题意的能力,提高思维活动的质量。三是教学方法以学生独立解题和相互交流解法为主,不是教师作系统分析和讲解。

教学连除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师的作用应着重体现在组织学生进入情境,从画面、对话中寻找数学信息,完整地理解题意,有序地整理条件和问题,激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还体现在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解法,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回顾、反思,弄明白先算了什么,为什么先算,先算的这一步是怎样想到的。从而整理出解题思路,提升思维水平。教学例题时要鼓励学生的解法多样,但练习时不要求他们一题多解。

三年级数学丰收了教案例文篇十七

1.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能根据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正确、灵活地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正确进行三位数加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与验算的习惯。

4.经历用万以内的加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会正确的进行笔算和验算

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题;能结合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一)复习旧知

笔算346+93 657+329

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

(二)新课导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去过湿地吗?

出示图片,介绍湿地情况。再出示信息: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信息呢?

2.交流问题。

学生交流,教师出示相应问题。

预设1: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

预设2:该湿地的野生植物比野生动物多多少种?

预设3:该湿地的野生植物比野生动物少多少种?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问题。

(三)新课展开

1.探究计算方法。

(1)完整出示例3。

师:这道题,同学们想用什么方法计算?

板书算式:445+298

(2)估算结果并交流。

师:这道题的结果大概是什么?同学们能估算吗?

(3)尝试计算并交流。

师:这道题到底等于多少?同学们能自己想办法计算出来吗?请大家试一试。

全班交流方法:

列竖式计算。

(4)与估算结果相比较。

2.探究验算方法。

(1)自主探索验算方法。

师:这道题算的对不对?同学们会验算吗?

(2)交流方法。

预设1:再重新用原来的竖式计算一遍,看看答案是否相同。

预设2:可以交换445、298的位置,再算一遍。

预设3:利用原来的竖式,把相同数位上的数从下往上再加一遍。

(3)归纳验算方法。

师:大家想出这么多的验算方法,你们真棒!今后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 ,可要养成及时验算的好习惯哦。

3.练一练。

我是小医生,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163+979 395+475

4小结提炼笔算方法。

问题1.今天我们做的加法题有什么共同点?

连续进位

问题2.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算出得数的呢?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问题3.为了保证计算正确,你有什么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开始加起,进位的小数字不能漏写,做完以后要及时验算。

(四)练习拓展。

先想一想是否有进位,再计算并验算。

67+93 165+78 409+394

总结回顾

回顾本节课收获。

回顾新课导入时,学生提出的问题,请有兴趣的同学课后研究一下,下一节课继续研究。

作业布置

作业:第38页做一做,4题。

板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丰收了教案例文篇十八

我们的校园(教材第106页及相关习题)。

1.能认真仔细的观察插图(见教材第106)页例题),解决“如果只有3000元,如何铺草皮”的问题,让学生用不同的铺草皮的方法计算出相应的费用。

2.在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中,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体现“用数学”的意识。

3.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习的自信心,获得成功的喜悦。

1.解决“只有3000元,如何铺草皮”的问题;

2.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用数学”的意识,渗透优化思想。教学过程

板书课题:我们的校园

(一)课件出示铺草皮例题:

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生1:两块草坪同样大,长28米,宽16米。铺草皮有3种种类:白三叶每平方米2元,高羊茅每平方米3元,天堂草每平方米4元。

只有3000元的费用。

师:有哪些铺草皮的建议?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

(1)先算出草地的面积。

生2:因为两块地同样大,是长方形的,根据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列式为:

28×16×2=896(平方米)

(2)铺草皮的建议。

生3:全部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

生4:全部铺每平方米3元的高羊茅。

生5:一半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一半铺每平方米3元的高羊茅。生6:一半铺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一半铺每平方米4元的天堂草。

(3)计算不同铺法的费用。

方法一:全部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

生7:896×2=1792(元)

1792元3000元

三年级数学丰收了教案例文篇十九

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计算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并能正确处理小数加减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或退位的算法问题。

体验只需估算就能解决的那些问题的特征,培养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探索小数加减法(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

挂图。

情境导入。

笑笑要到邮局去寄书,请同学们算算她的邮费是多少?

玩中学。

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学生独立观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结合情境进行估算,解释估算的过程。

学生估算大约一共需要付多少元的邮费?在多少元和多少元之间?

同伴一起讨论刚才自己思考的结果,解释估算的过程。

以往学生的估计没有太多的'限制,这次让学生说出估计的结果在多少元至多少元之间,也可以说一定不会多于多少元,一定不会少于多少元,有个别学生可能会有困难,要注重方法的指导。

(3)全班交流估算的结果。

探究小数加减法(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

学生自主选择算法,独立计算1.6元+12.4元。

比一比计算与估算的结果。

议一议计算小数进位加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完成“试一试”第1题,再说一说计算小数退位减法时应注意什么。

完成“试一试”第2题。

学中做。

完成“练一练”第1题。

鼓励学生先用心算写出结果,再用竖式进行验算。

森林医生。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完成“练一练”第3题。

关注有多少学生自觉选择估算来解决问题。

将问题改为“小明带40元买这两本书,还剩多少钱?”让学生进行计算。

做中得。

完成“练一练”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解题思路。

完成“练一练”第5题。

学生提问时,鼓励学生从新的角度提出新颖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包含了更多的信息,也许。

提出的问题暂时解决不了,但解决问题的愿望会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动力。

总结。

三年级数学丰收了教案例文篇二十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

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星期六,小红和妈妈一块去商店,商店里正在播放商品优惠信息:

钢笔15.4元。

铅笔盒12元。

橡皮0.6元。

书桌208元。

毛笔3元。

剪刀7.9元。

如果让你把这几种商品按价格分分类,你怎样分?

预设分法:

钢笔15.4元。

毛笔3元。

剪刀7.9元。

铅笔盒12元。

橡皮0.6元。

书桌208元。

右边这列数我们已经学过,那左边这列数呢?

你们知道这列数叫什么?

板书:认识小数。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促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学习数学,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小红和妈妈转了一圈后,决定买这一张书桌(出示例1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

5分米用米作单位是多少米?

说明:5分米是5/10米,还可以写成0.5米。

反过来,0.5米表示什么?

4分米用米作单位是多少米?0.4米表示什么?

板书:5分米5/10米0.5米。

4分米4/10米0.4米。

2.比较:

这两组数量,横着看你发现了什么,竖着看又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

竖看时,第二列有什么共同点,第三列呢?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写成零点几?

小结:十分之几可以写成小数零点几,零点几就表示十分之几。

3、一位小数的读写。

谁来把写成的小数读一读?

板书:0.5读作零点五。

0.4读作零点四。

同学们都会读了,写的时候,你觉得要注意些什么?(预设:小圆点的位置及写法)。

拿出你的小手指在桌上写一写。

4、练一练:

p101/1、这把1米长的尺子平均分成了多少份?你会照样子填一填吗?

独立填写,巡视指导,汇报交流。

p101/3、先独立填写,再交流。注意指出不同填法。

5、游戏:对口令(老师和学生对答十分之几和零点几)。

(设计意图:探索中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想一想、比一比、说一说,并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买完了书桌,小红又去选了两样学习用品。

出示:圆珠笔笔记本。

1元2角3元5角。

1、能不能像刚才那样,把几元几角写成以元作单位的数?(四人一组讨论)。

为什么1元2角是1.2元?你是怎么想的?3元5角呢?谁来读一读这两个小数?

板书:1元2角1.2元1.2读作一点二。

3元5角3.5元3.5读作三点五。

小结:几元几角分成两部分,几元和几角,先把几角表示成零点几元,再和几元合起来就是几点几元。

3、转了一圈,小红的肚子饿得咕咕叫,买点食品吧!p101/2独立完成,巡视指导,汇报交流。

4、老师这里也有些食品优惠券,想要吗?想要先得过关。

谁能读出优惠券上的小数,并说出它的价格是几元几角,这张优惠券就送给谁。

(设计意图:肯德基优惠券是学生经常见到和使用的,学生喜闻乐见,增强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1、出示:下面各数哪些是小数?

85/120.57/1004.790。

提问:你们为什么找得这么快?

2、那么这行数中除了小数、分数还有些什么数?小数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呢?请同学们自学p100最后一段,并思考黑板上的问题。

出示自学问题: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数是自然数?

小数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小数各部分名称。

3、题一中,哪些数是自然数?他们都是什么数?

0.5的整数部分是多少,小数部分呢?4.7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学,了解小数的组成,培养自学能力)。

刚才,我们学了这么多有关小数的知识,老师有个问题:你觉得使用小数有什么好处呢(自由发言)。

实际上,小数在咱们的生活、生产中处处可以用到,同学们要学会用数学的眼睛观察生活,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想一想从下面几幅图中你知道些什么?

出示:江苏电视塔东方明珠电视塔多伦多电视塔中央电视塔。

318米468米553.3米386.5米。

介绍:东方明珠电视塔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高的电视塔。多伦多电视塔是世界第一高的电视塔。

2、最近南京的交通有了一个重要的变革,谁知道是什么?请同学们仔细听记下老师所读的小数。

出示:图略。

南京地铁1号线全程21.7千米,其中14.3千米是地下线,7.4千米是地上线,全程总造价39.2亿元,创造了全国地铁建设的三最。

谁来汇报一下你记的小数。

介绍:你知道南京地铁创造了哪三最吗?出示:(一是票价最低、二是地铁造价全国最低、三是运营用工人数最少。)不久的将来南京还会有2号线、3号线等,那时,我们的生活将更加美好。

3、介绍数学家刘徽。

刘徽(生于公元250年左右),是中国数学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数学家,在世界数学史上,也占有杰出的地位。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我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

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刘徽就开始应用十进分数也就是小数。而欧洲直到十四、十五世纪才出现十进小数,小数点直至十七世纪才开始使用。刘徽的发现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

刘徽的一生是为数学刻苦探求的一生。他虽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是沽名钓誉的庸人,而是学而不厌的伟人,他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设计意图: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关注生存性资源,拓展知识面,并适时进行德育渗透。)。

三年级数学丰收了教案例文篇二十一

【教材分析】。

1、本单元教材包括五部分内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周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估计。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空间与图形,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它为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2、本单元内容编写编写特点之一是加强了图形的特征、周长的概念等几何初步的教学。特点之二是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从儿童学习数学的客观规律出发,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愉快的学习。特点之三是充分运用了直观手段来教学,特备注中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活动,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看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1、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能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通过学生实际动手摸一摸、量一量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通过这些公式进行正方形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发展性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及正确计算它们的周长。

3、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难点: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的推导和归纳。

2、建立周长概念。

3、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共性。

【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教学素材。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究所过程。空间观念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象、情景描述等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学时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教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3、了解教材编写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学生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因此,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能力,采用了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结构,把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均衡的安排在不同德学段中,每一段都有相应的目标。

4、本单元可以用6课时进行教学。

三年级数学丰收了教案例文篇二十二

1、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3、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4、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情景图,人民币学具卡片。

同学们,谁自己买过东西?买过什么?花了多少钱?(让学生自由发言)。

星期六,淘气也去超市买文具,却看不懂标价牌上的价格,想请大家帮帮忙,好吗?(板书课题)(出示情境图)。

1、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1)说一说。

认真观察情境图,你知道每种文具的单价是几元几角几分吗?同桌互相说一说,初步感受每个标价牌上小数所表示的意义。

(2)填一填。

让学生动笔填写每种文具的价格,然后集体交流。

2、认识小数的特征。

(1)师介绍小数。

像标价牌上用来表示文具单价的这样的数叫小数。

观察一下,小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都有小数点)。

小数都有小数点,小数的读法也和以前的数不同。比如:16.85读作十六点八五。(师边介绍,边板书)。

(2)让学生试读标价牌上的单价,再指名读。

(3)师生共同小结小数的读法。

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右边的部分顺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只要学生能正确地读出小数就可以,不要求学生背诵。)。

3、试一试。

认真看图,图中一共是多少钱?既可以用几元几角几分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认真想一想,填一填。

(1)独立完成,师巡视,及时了解情况。

(2)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1、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重点讨论“一张20元的人民币与一枚5分硬币”一共是多少钱,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2、统计所有教科书的价格,并填一填,与同伴说一说。3、思考讨论: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评价一下,你自己和同学。

板书设计:

买文具。

小数。

16.85读作十六点八五。

三年级数学丰收了教案例文篇二十三

1、经历一位数除除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数的口算过程,在理解算理得基础上掌握一般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在理解算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口算和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的方法,能正确进行口算。

理解用一位数除整十、整百的算理。

1、复习巩固乘法口诀。

(1)按指定的顺序背诵乘法口诀。

(2)根据给出的得数找相应的乘法口??

(3)小结:乘法口诀在我们能帮助我们又快又准地进行乘法和除法的计算。

1、出示主题图:

观察这幅图,说说有哪些数学信息,然后提出数学问题。板书:

1)3次就能运完这60箱,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2)王叔叔有600箱西红柿,他3次运完,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3)李阿姨要运240箱黄瓜,也运3次,李阿姨平均一次运多少箱?

4)李叔叔他们三个人共运走124箱茄子,平均每人运走多少箱?

3、指名列式,并说明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4、探索口算方法。

1)独立思考:怎样计算60÷3的得数?

可以直接计算,并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也可以用你们手中的工具帮助你说明你的思路。

2)回报交流:(可能有以下几种思路)。

(1)想口诀二三得六。

2×3=66÷3=260÷3=20。

(2)20×3=6060÷3=20。

(4)600÷3你是怎样计算的?小组里面说说。

600÷3=200(箱)。

(5)240÷3可以怎样计算?

(6)小结: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在计算时可以如何思考?

可以想口诀,还可以用以前学的乘法运算来思考,还可以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解决。

1、做一做求平均每个蜂房有多少只小蜜蜂。

2、口算。

90÷380÷215÷5270÷9。

900÷3800÷2150÷52700÷9。

观察各组,你有什么发现?想一想300÷5的商是几,为什么不是600?

3、知识介绍:除号的由来。

完成《课堂作业本》第6—7页。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62381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