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教案I(实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5 08:12:08
第二单元教案I(实用16篇)
时间:2023-12-15 08:12:08     小编:LZ文人

教案是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和安排的重要工具,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教案的编写还需要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教学研究能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编写教案时的注意事项,请大家一起来看看。

第二单元教案I篇一

1、知道能用两个数据确定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2、联系生活实际,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与位置有关的问题。

3、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过程,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4、发展学生的观察、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体验数学的简洁性。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已经初步获得了用自然数表示位置的经验。而本节课就是对之中描述方式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

3重点难点。

重点:能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数对表示未知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难点:用数对的形式来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问题导学。

(一)问题导学。

1、初步感知,明确列行。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下如何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板书:位置)。

这是11班上课时的座位表,你能说说张亮同学坐在什么位置吗?谁有不同的表述方法?

(学情预测:1、用“第几组第几座”来描述;2、用谁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来描述;3、用“第几列第几行”来描述。)。

师:在数学中,我们有规范的说法。竖排称之为列,横排称之为行,列通常情况下从左往右数。请你指出第一列,第二列。行通常情况下从前往后数。指出第一行,第二行。

(在确定列时,就是以观察者的左边为第一列。)。

师:现在你能用数学语言说说这个同学的位置了吗?

学生发现“第几列第几行”的表达更简单明了。

师再指图中的两个学生,说说他的位置:巩固第几列,第几行。

师:第4列第3行是谁的位置?

活动2【讲授】点拨助学。

(二)、点拨助学。

1、用数对表示位置。

师:老师用(2,3)表示这位同学的位置。你能看懂其中的含义吗?

表示第2列,第3行(读法相同)。

师:王艳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赵雪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她俩是不是坐在同一个座位上?(数字相同,但先后顺序不同,表示的位置不同)。

数对(6,4)表示的是王乐同学的位置,你能指出哪个是王乐同学吗?

2、拓展延伸。

师:为了研究方便,现在用方框表示每个同学的位置。

我们可以把这个图继续简化,用方格表示全班同学的位置,师:说出这一列同学的位置:(生说师写)(3,1)(3,2)(3,3)(3,4)(3,5)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用一个数对来表示这一列(3,几)引导(3,a)表示。

那这一行的同学该怎么表示?(a,5)(出示课件)。

活动3【讲授】交流互学。

(三)交流互学。

1、明确观察点。

师:现在我们回到教室,你能用数对表示班长的位置吗?

预测:(2,5)(6,5)。

生说各自的理由,师引导:要想看班长的位置,你应该站在什么位置?(面对面)请学生站到讲台上,说一说,第一列在哪里?班长的位置呢?指一生的位置说出数对。

2、说出数对,全班找到他。

3、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确定位置的例子,并说说确定位置的方法。

比如:电影院的座位,第几排第几号(课件)。

活动4【测试】检测悟学。

(四)检测悟学。

1、用数对(3,2)表示果盘的位置,那么樱桃的位置在(,),苹果的位置在(,),西瓜的位置在(,),香蕉的位置在(,)。

学生观察图示完成练习。

2、下面是某学校教师家属楼的平面示意图。所在列就是楼房的单元,行就是楼房的层数。

出示:某学校教师家属楼的平面示意图。

(1)如果用(2,5)表示王老师家所在的位置,则宣老师加在(),马老师家在(),张老师家在()。

(2)姜老师家与马老师家住在同一个单元,又比王老师家高一个楼层,姜老师家的位置可以表示为()。

3、音乐课,聪聪坐在音乐教室的第4列,第2行,用数对(4,2)表示,明明坐在聪聪正后方的第一个位置上,明明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学生独立完成,做题中遇到困惑可以问老师或者同桌交流。做完后,课件出示答案,问:对那道题有困惑?评价自己的完成情况()。

第二单元教案I篇二

1、复习三十三个要求会认的生字及要求会写的四十九个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美好感情。

3、积累词汇和格言警句,自主识字。

4、复习反义词。

5、完成课后练习。

5、复习口语交际和写话,能安慰别人,赞美自己的家,并能正确欣赏、。

1、复习三十三个要求会认的生字及要求会写的四十九个字。

2、复习反义词。

3、完成课后练习。

4、复习口语交际和写话,能安慰别人,赞美自己的家,并能正确欣赏、。

小黑板、生字词卡。

一、复习生字。

1、字音。

平舌音:祖、所、座、紫。

翘舌音:城、尚、战、转、衬、川。

前鼻音:战、缓、轮、冉、建、然、转、衬、川。

后鼻音:茫、城、尚、攻、涌、仰、屏。

三拼音节:缓、假、阶、所、建、转、座、川。

2、易错的字:海、志、赶、式、代、登、像、般、歌、飘。

二、积累词语:

1、读一读,比一比。

2、读一读,想一想。

(1)长城就像一条巨龙。

(2)瀑布像一座珍珠的屏。

3、读一读,记一记。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不到长城非好汉。

三、朗读、背诵课文。

四、课堂练习。

1、听写。

2、写一写,读一读。

前——()古——()。

危——()黑——()。

深——()多——()。

3、组词。

升()怀()观()。

什()坏()现()。

4、读一读,照样子写句子。

长城就像一条巨龙。

瀑布像一座珍珠的屏。

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

5、想一想,说一说。

(1)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你看到了悬挂的五星红旗?

(2)在别人不开心的时候你怎样安慰他?

6、写话。

我爱——。

第二单元教案I篇三

内容课时数。

线的认识3。

平移与平行。

相交与垂直。

旋转与角4。

角的度量。

画角。

练习二1。

线的认识。

学习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重难点: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课前准备:直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用孙悟空的金箍棒导入。

二:探究交流,获取新知。

1.线的特征。

(1)直线的认识。

(2)认识线段。

(3)认识射线。

(4)举生活中的例子。

师:那大家看如果把老师的头发抻直,可以看作那种线呢?

师:如果这样呢?(揪断一根头发抻直)。

(5)猜谜语。

师:听说大家学习了线的知识,机灵狗想出几个谜语考考大家。

有始有终是什么段。

有始无终是什么线。

无始无终是什么线。

2、线的读法。

(1)线段读法,

出示线段(若干条摆放杂乱无章的的线段),让学生找出最短的线段。

学生说教师指。(故意指错)。

一学生迫不及待上前面来指。

(2)直线、射线的读法。

师:那射线你能把它表示出来吗?

师:也就是说射线是有方向性的,我们只能从它的端点向另一端来读。

师:直线也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

师:这条直线也可以读作直线l。

(3)基本练习:巩固三种线的读法,重点强化射线的读法。

(指导学生边指边说)。

师:三种线的读法大家已经掌握了,那你能画出线来吗?

3、点与线的联系。

(1)过一点画直线。

师:现在纸上任意画一个点,1钟时间过这一点画直线。

生画后汇报结果。

师:看了大家画的,老师也想画一画,同学们帮老师数一数吧……。

师:过一点大家画了直线,也看了老师画直线,你想说些什么吗?

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板书)。

(2)过两点画直线。

师:过两点画直线,画好后把结论告诉大家。

学生操作体会,总结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板书)。

(3)两点之间的直线段最短。

师:为什么?

师:既然机灵狗走的已经是最短的线路,可还是迟到了,那该怎么办呢?

机动练习:比眼力(比较下面四条水平线段的长度)练一练的第2题。

师:同学们请你先估一估,说一说。

师:观察到的与验证的结果可能不同,所以我们不要被表面的现象干扰,

教学反思:

平移与平行。

学习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能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重难点:认识平行线,能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课前准备:直尺,三角尺,一张长方形的纸,水彩笔,小字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平行。

1、移一移,画一画。

让学生在纸上用铅笔移一移,用直线画出前后铅笔的位置。小组交流有多少种画法。

2、作品展示,引导分类。

让学生分一分类,并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分?

3、说一说。

二、试一试。

1、找平行线。

有困难的学生可用直尺移一移,再判断是否平行。

2、全班交流。

三、折一折。

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折一折,把互相平行的线用相同颜色画出来。

四、找一找。

找找生活中的平行线。

五、画一画平行线。

1、小组讨论如何画出一组平行线。

2、自学方法。

3、指名说一说,并板演,思考为什么可以这么画?

4、自己画一画,再画给同桌看一看。

六、实践活动。

1、给小字典上的每个顶点标上字母。

2、说说哪些线是平行的,并写下来(如ab与cd)。

3、全班交流,进一步理解平行线。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教案I篇四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第二单元复习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1、了解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

2、知道我国主要地形区的特点和分布

3、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掌握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分布。

4、掌握我国气候的三个特征,知道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

5、了解黄河,长江的概况和开发治理情况。

我国气候的特征,长江,黄河。

教学挂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回忆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征。

板书:一、地形和地势特征

强调:重点掌握我国的地形剖面图,这是一个经常考察的内容,要能在上面找出各个地形区。

2、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我国主要地形区,分组比赛。

板书:二、地形地势的分布

3、在我国气温分布图上找出一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区。总结冬季和夏季的气温特点。

找出我国主要的温度带,分析其位置和地形的关系。

复习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4、找出我国气候的三个特征: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

补充:这是本节一个重点内容,需要结合地图掌握每种气候的`位置和特点。

5、列表比较长江和黄河的概况

讲述:长江重点是开发,黄河重点是治理。

长江的开发:航运,灌溉,水能。

黄河的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治理。

强调:这是另外一个重点内容,在以后的考试中经常出现,重点掌握两个水系图,和几个重点水电站的位置。还有长江的几个城市的位置。

地形: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分别代表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上黑板找地形,说特点。

冬季:越向北气温越低,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

时间:夏秋多,冬春少

空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读图分析我国季风气候的形成和季风区的界限。

在气候类型图中找出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分析其特点。

从发源地,入海,上中下游划分,主要支流,流经省份和地形区列表比较。

黄河水系图,长江水系图

第二单元教案I篇五

教材第24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及第25页练习六1-3题。

1、引导学生归纳整理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2、通过一图四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进一步提高每个学生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熟练程度。

系统整理20以内退位减法。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我们已经学完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20以内退位减法。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20以内退位减法表,并提问。

1、想一想20以内退位减法一共有几道题?

2、找一找减法表中有什么规律?怎样才能很快地记住这36道题?

学生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1、竖着看,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

(1)每一竖行的减数都不变。

(2)每一竖行的被减数从上到下依次递增1,这样它们的差也依次递增1。

[引导学生得出:减数不变,被减数越大。差也越大。

2、横着看,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

(1)每一横行的被减数都不变。

(2)每一横行的减数从左往右依次少1,这样它们的差也依次递增1。

[想一想:20以内的退位减法题,你是怎样算的?

[动脑筋想一想你还能发现什么有规律的排列?还能把这些卡片重新有规律的排列一下吗?

1、教师任指表中一题,学生以最快速度口算出答案。

2、教师随意指出表中一题,让学生找出与这道题得数相同的所有试题。

3、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重点练习。

4、做练习六第3题。

[全班同时开始做题,教师计算时间,看谁又对又快。要求每分钟完成8-10题。

5、完成练习六第1题,夺红旗比赛,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6、完成练习六第2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熟练运用退位减法表中的规律,掌握得数相等的两个减法算式的特点。

通过本课的练习,使学生在有梯度的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在老师的鼓励下,运用想加算减法,学生计算的速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第二单元教案I篇六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2。通过动手操作的活动,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垂线;通过探索活动,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通过学具的操作活动,理解平角、周角,能区别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会用量角器量指定度数的角与画指定度数的角。

单元教学建议:

直线、线段、射线与平行线、垂线都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在感受方面也是比较薄弱的。对此,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学生操作活动,目的是增强学生感受的力度,帮助学生积累一些经验,同时,也便于学生直观地认识这些概念。所以,在教学中,需要精心设计学生的操作活动,每一个活动都能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概念。

如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教材安排了折纸的活动,通过学生的折纸,获得其中的折痕,应该说,这些折痕都是笔直的。然后对这些折痕作不同的处理。有两个端点的称为线段,只有一个端点的为射线,没有端点是直线。这些活动对学生建立上述三个概念,可能会起一定的作用。

又如在平行线的认识上,安排了在方格纸上平移铅笔的活动,通过对平移前后的比较,引出了平行线。接着,在练习中,又安排了移一移、折一折等活动,以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平行线。实践活动中说一说正方体中哪几条棱是互相平行,也需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仔细观察才能寻找到其中的答案。

同样,在垂线、平角、周角以及量角与画角中,也安排了很多动手操作的活动。对于这些活动,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有积极参与的机会,以提供他们形象地认识抽象概念的平台。

在学生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与应用数学的很好题材,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多让学生从身边的、常见的、能感受的现象中学习概念,是学习理解概念、应用概念的有效途径。

如学生在操作活动后逐步认识了直线、线段与射线,教材安排了看一看的活动,从汽车的灯光、到一条笔直的公路(教学中还可以补充类似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认识的载体,也是学生形象化地理解概念的有效方法。又如在学习认识平行线后,教材安排了说一说(教材p18)的活动,虽然这些图像学生经常有所接触,但在学习了平行线后,再来说一说这些图像其感受就有所不同。再如学习了垂线的认识后,教材安排的木匠测量门框的直角、瓦工用铅垂线测量墙壁的垂直情况(教材p21),都是学生进一步认识垂线的题材。这些内容既是数学知识深化的材料,也是提高学生应用意识的平台。因此,在教学中充分注意学习题材的广泛性,注意从学生的身边的事例中进行学习,是学习本单元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式。

虽然,本单元的内容基本上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在理解时有一些困难。但为了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教材仍安排了较多的`自主探索的题材,通过学生独立、或相互交流的方式,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从而提高他们探索的能力。

如学生在认识垂线的概念后,教材安排了一个小实验的内容(教材p22),请学生自己在公路上设计确定一个车站的位置。这个问题的知识点是从一点到已知直线中,距离是最短的。对于这个知识点的结论性语言教材并没有出示,而是通过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逐步获得这一认识。所以,在开展这一活动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几个学生可以互相讨论,从中来发现其中的规律。

又如在认识平行线后,教材安排的小鱼平移活动(教材p17),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练习。图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需要学生在方格纸上自己摆一摆,通过摆的过程,来寻找互相平行的线段。当然,寻找的活动需要学生自主地探索,并能在探索的过程中,说一说互相平行线段的特点。

第二单元教案I篇七

1、进一步巩固2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

2、通过复习结合加减法的含义,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的进行解题。

能用画图、转化等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能有加法对减法进行检验。

一、口算检测。

二、复习应用题。

1、出示教科书p25的第4题。

(1)让学生口头编题,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3)列式计算。结合图说明算式中各部分表示的含义以及算式的含义。

2、独立练习教科书p25的第5题。

3、出示教科书p26的第8题。

[引导学生学会看懂统计表,并口头编题,列式计算,同时把表格填补完整。]。

4、独立练习教科书p26的第7题。

[(提醒学生注意运算的顺序)培养学生灵活计算能力。]。

三、课堂练习。

[教科书p26的6题。用想加算减法计算很方便,用画图的方法分析问题很清楚。]。

四、总结。

本单元学习结束了,你说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用到了什么好方法?

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单元教案I篇八

学习目标:

1.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能正确辨认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2.经历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物体的过程,明确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判断等活动,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从观察的物体中抽象出平面图形。

学习过程:

一、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1.观察图形,理解题意。

题中的物体是由4个小正方体拼摆成的,前后共两行,前面一行有3个小正方体,后面一行有1个小正方体。通过观察,辨认三个平面图形分别是小华从什么位置看到的。

2.摆正方体,观察图形。

学生用学具照着书上图形操作,从不同方向观察,并且连线。

3.交流看法。

学生做完题以后,老师指名说说为什么这么连线。

4.教师根据书上图形,分析做题方法。

二、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

1.分析第一个图形。

照着书上图形摆小正方体,分别画出从上面、从左面、从前面看到的图形。

2、分析第二个图形。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到的正方形,忽略距离的远近,拉在同一个平面上。

3.分析第三个图形。

总结。

规律:从同一位置观察由相同个数的小正方体拼摆成的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三、巩固练习。

1.摆一摆,看一看。

从左面、右面、上面看到的图形相同,从前面看到的图形不同。

2.易错题分析。

让学生摆一摆,看一看。从左面和从前面看到的图形相同,从上面看到的图形与左面、前面不同。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第二单元教案I篇九

本单元以“遗迹”为主题来编排,旨在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体悟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引发学生对古老华夏文明的关注、理解、热爱。绵延万里的长城,让我们感受到前辈的智慧,历经风雨的索桥,给300年后的人们传递着温暖,惊险的铁索桥,表达了战士们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白鹤梁的悠悠往事,牵动着后人珍惜古老文物的情怀,神奇的兵马俑,展示出艺术的迷人风采。一处处遗迹,浸润着民族的精神烙印。五篇课文,分别通过对联、故事、诗歌、记述、说明等形式展开对遗迹的描述,风格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从遗迹入手,追寻先人足迹,感受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内容,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浏览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感受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培养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长城赞》                       2课时。

《索桥的故事》                   2课时。

《我站在铁索桥上》2课时。

《白鹤梁的沉浮》2课时。

《秦始皇陵兵马俑》2课时。

辅导写考察报告2课时。

召开报告会2课时。

长城赞。

这是一副长对联,叙述了长城悠久的历史,描绘了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赞美了“黎庶百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感受长城的雄伟壮观、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在朗诵的基础上,背诵课文,体会上下联的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以及深远的意义。积累优美词句。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扩大阅读面,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教学重点   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中国长城和中华民族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感受对联的上下对仗。

教学构想   鼓励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理解大意。课前让学生广泛地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课堂上要充分地引导学生交流资料,以此帮助学生理解长城的历史悠久及所凝聚的民族智慧。在理解的基础上,要重朗读,并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资料,按要求预习课文。搜集有关资料,小黑板,录音机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理请文章脉络。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长城的知识,了解对联的常识。

学生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交流资料。

找学生介绍长城的知识。

3、教师补充介绍有关长城和对联的知识;简介作者罗哲文。

二、初读课文。

1、放映长城的图片,播放歌曲《长城颂》让学生形象感知长城的气势雄伟师范读对联。

2、指读课文,正音。

3、质疑。

三、精读课文,感受雄伟。

以“课文上下联分别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长城?”为切入点,统领学习。

1、指名读课文的上联,思考:长城有多少年的历史了?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2、从长城上你看到了什么?

3、有感情朗读上联。

4、指名读下联,思考:读了下联,长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5、具体理解“跨峻岭、经绝壁、穿荒原、横瀚海”。

6、你还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长城的雄伟壮丽?

四、美读成诵,深切体味进行有感情地朗诵。

1、指导学生语气由舒缓到激昂,正确断句。

2、课前组织学生查阅有关长城的资料,板书课题后交流资料:如长城的长度、历史、在世界上的地位等,同时引导学生在查资料时要查阅具有权威性的资料。

3、找学生说说对对联的了解。

4、生自读,师领读。学生读课文,做到准确、流利。

5、生再读,指生读。

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进行交流。如:巍峨丰碑、长龙烽垛、隘口。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并在书上标出来。

交流:上联纵写(时间)长城的历史,赞美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下联横写(空间)长城的气势,赞美长城对人类的伟大贡献。

学生默读找出:起春秋,历秦汉,及辽远,至元明,上下两千年,感受修筑长城的历史悠久。

引导学生感受修筑长城所付出的艰辛,感受到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

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进行诵读。

默读下联,然后交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长城犹如一条奔腾的巨龙,跨峻岭、经绝壁、穿荒原、横瀚海,感受长城的雄伟壮丽。

通过这个问题,再次回顾长城东达黑龙江,西至新疆,南到湖南,北达内蒙古,时而遨游在崇山峻岭之间,时而穿行于戈壁莽原上,时而又休憩在沙浪翻滚的沙漠之中。

让学生结合下联后面的语句感受到这条象征中华文明古国的巨龙,跨越了中国的十六个省、市、自治区,纵横十万余里,起伏奔腾,其实壮丽磅礴,确实是人类的一大奇观。

学生练习,然后以同位互读,男、女声比赛读等形式促使学生背诵此文。

作业设计。

1、熟读成诵。

2、交流长城资料,小组合办手抄报。

3、查找有关古迹上的对联。

板书设计。

长称赞。

罗哲文。

上下两千年 巍峨丰碑 (时间)。

纵横十万里 壮丽奇观 (空间)。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复习,交流资料。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背诵课文。

二、交流资料。

1.交流有关歌咏长城的诗词。

2.交流课前组织学生搜集有关古迹上的对联。

三、默写课文。

在背诵的基础上,检查默写课文的情况。

1、指名背诵。

2、同桌互相检查背诵情况。

四、体会对联的特点。

你发现这幅对联有什么特点?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清记叙顺序。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这幅长联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义深远,表达了对我中华长城和中华民族的赞美,洋溢着浓厚的民族豪情。

五、交流“我的视角”。

1、全班交流,填写“我的视角”。

2、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思考自己有什么独特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1)这是一副对联,一副全面赞美长城的长联,是对联中的珍品。

(2)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接着指出在修筑长城过程中“将帅吏卒”、“黎庶百工”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最后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及长城的深广的历史、现实意义。

(3)下联从空间入笔,描绘长城的雄姿:蜿蜒盘旋,起伏奔腾,壮丽磅礴,如玉带,似明珠,最后指出长城在世界在人类历史上的丰碑式的地位。

(4)全联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意义深远;是对联中的精品,能给长城增色生辉。

六、教师推荐阅读:

《过八达岭有感》(明熊伟)。

《诗三首》(清魏源)。

《登万里长城》(清康有为)。

通过资料的共享,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长城的气势雄伟,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七、学生默写课文。同位互相检查。

改错。

作业设计。

1、《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

2、预习下一篇课文。

3、读写结合小练笔。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

长称赞。

第一小队 第二小队 第三小队 第四小队。

(标出加分情况)。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教案I篇十

《骄傲吧,祖国》讲述的是第一个涉足南极文森峰这个死亡地带的中国女科学家,克服重重困难为祖国争的荣誉的事。

课文有这么一句“我们身背二三十千克重的登山装备,脚穿四千克重的登山靴,在光滑而坚硬的冰坡上爬行。”课前预设是通过这个句子让学生体会背着沉重装备攀爬冰坡的艰辛。但讲课时有的同学提出问题“那不还是好事吗,南极的风那么大,背着这么重的装备就不会被风给吹跑了。”对于这个问题我感觉很突然,没有准备,转念一想,既然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说明有的同学对登山的艰辛理解还不深刻。课堂上需要解决。我首先表扬了这位同学的质疑精神,然后让同学们讨论装备重到底是好事还是困难。

通过讨论引导:

1,南极的风确实大,但会不会大到每时每刻就能把人给吹走这种地步。同学们讨论不会,假如这样的话科学家都不用去考察了,因为人一下地就会被风吹走。

2,让学生想象自己背六十斤重的背包,再穿八斤重的鞋子去春游或爬山,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同学们都说那肯定太累,玩的也不开心。我反问,那在暴风雪中爬冰坡不是更累吗?这不正是说明科考的艰辛吗?同学们都表示赞同。

课后想想学生的质疑和课前预设不符并不是一件坏事,可以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也更加深学生对登山之难,科考之难的理解。

第二单元教案I篇十一

二 教学目的 。

1.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培养探究兴趣。 。

3.背诵《水乡歌》,熟读《小山村》回答课后的问题。 。

4.自学故事、自读短文,理解内容。 。

5.培养爱问的好学习习惯。 。

三 教学重难点:没有拼音辅助认字是训练重点;记忆30个识记生字 。

四 课前准备:自制课件、卡片等。 。

六 课时安排 。

课时分配共6课时 课题 课时 。

《小山村》 2课时 。

《水乡歌》 2课时 。

语文天地 2课时 。

《小山村》第一课时 。

师: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小诗,看看别的小朋友怎样夸自己的家乡的。 。

二 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学习认读生字词。 。

2 自主识字。 。

2) 齐读生字词,请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给大家领读。 。

5) 把生字从词里面抽出来,再进行认读。用游戏“摘蘑菇”。 。

6) 用“        ”组词。 。

3 再读课文,说说自己有什么进步。快速标出自然段。 。

三 再读,理解课文,感受家园的美和语言文字的美。 。

新房子呢?河水是什么样的?新修的公路又是什么样的?看屏幕上放大的插图。 。

4说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大屏幕出示填空: 。

五 复习巩固生字。快速认读字、词。 。

《小山村》 第 二 课 时 。

一 复习生字词。开火车轮读、指名读(主要针对那些学习稍困难的学生) 。

三 指导书写生字。 。

1 比较分析那些的字的字形、笔画、笔顺。 。

2 观察每个字的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

3 范写,边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写字。 。

四 作业 :1 练写生字。 。

2 整理识字卡,把“イ  ミ 提手旁 ”的字归类,看看自己能人多少个。 。

《水乡歌》第一课时 。

四. 读课文,体会诗的意境美,学习语言。 。

1. 自己把课文读两遍,读通顺,遇到不流利的句子反复读一读。 。

2. 齐读课文,想想水乡什么多。读完后,用笔标出关键词。 。

3. 师生接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意境。 。

师:水乡什么多?生:水多。 。

师:什么样?    生:“千条渠、万条河……” 。

师: 水乡什么多?生:桥多 。

…… 。

六. 背诵课文。   七 质疑。    八 快速认读生字卡片。 。

九 作业 :“咱们的家乡什么多。”收集有关家乡的资料,夸一夸家乡的变化。 。

《水乡歌》第二课时 。

一 复习。认读生字卡片。指名认生字组词。 。

二 练习。说话练习:“我爱江南,因为……” 。

三 指导学生写生字。 。

3 根据自己的理解或者参考相关资料画一幅江南水乡的风光画(选作) 。

第二单元教案I篇十二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二。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的数位顺序。

使学生通过联系实际等活动,初步理解万以内数的实际含义,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

使学生学会用数描述身边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用数的观念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初步体验量化的思想,促进数感的发展。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增强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意识。

教学过程:

第二单元教案I篇十三

1、记住巴金、郭沫若、高尔基、纪伯伦。

2、能读会写单元字词,记住成语意思。

3、记住课文内容要点。

(一)记住本单元文章题目、作家作品、出处和体裁。读课文,完成下表:

(二)认真阅读“字词表”,记住单元字词的音形义。

(三)记住单元课文内容要点:

1、《雪》描写了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并在对比中表现了自己的感情倾向:江南的雪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喜欢,但更崇高的没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在孤单的境遇下,敢于独自抗争,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

2、《雷电颂》课后练习一: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愿望,也表现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反复的修辞方法。

3、《日》和《月》——作者写日,为什么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里的飞蛾已比仅仅是一个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成为了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4、《海燕》海燕是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赞美海燕,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象征意义:

象征革命高潮时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象征着席卷一切的革命高潮;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象征形形色色害怕革命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等象征着腐朽、黑暗的反动势力。

5、《浪之歌》《雨之歌》。

海浪是一个浪漫的女性的形象,也是一个人间世界的守护者的形象。

雨是奉献着和使者的形象。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2、作家作品:

(1)《海燕》一文的作者是俄国文学家创作的散文诗,全文高度赞扬了海燕的战斗精神。

(2)《日》《月》的作者是,原名,现当代文学家。

3、阅读分析。

(一)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了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子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1)开头第一段对海面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从描写方法看,文中画线句子属于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3)文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第二单元教案I篇十四

设计思路。

回顾报告写法――确定报告主题――拟定计划书――搜集资料――撰写报告。

一、课前回顾。

二、确定报告主题,拟定计划书。

除此之外,你还有其他感兴趣的话题吗?

生交流,说明原因。

师:看来同学们的兴趣还真广泛,下面同学们可以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结成研究小组。

学生找伙伴。

师:同学们,在拟定计划书之前,请想想你们都要搜集那些资料,到哪去搜集呢?

生讨论交流。

师总结:搜集资料的主要渠道是调查、访问、记录、摘录、网搜等。

师:下面请小组内的同学分好工,每人负责好搜集的资料,从哪一种渠道搜集资料,开始拟定计划书。

生分工,拟定计划书。

三、搜集资料,撰写报告。

利用课下时间搜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处理。筛选标准:是否与研究的课题有关;这个资料已由还是未有;资料中要把不同的观点保留下来。

撰写时可以仿照《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分成四部分,努力做到问题明确,方法恰当,结论清楚。

报告可以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一个同学执笔,然后集体讨论修改,完成小组合作的成果。

教后记。

优点:学生喜欢利用课下时间搜集资料。

缺点:撰写调查报告有一定困难。

第二单元教案I篇十五

个一个,十个十个,五个五个地数数;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以及相应的减法;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1)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2)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数100以内的`数。

(10课时)认识整十数1课时;整十数加、减整十数1课时;认识几十几1课时;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1课时;数的顺序、单双数1课时;比较数的大小1课时;多些、少些、多的多、少得多。

教科书第6页得例题,第7~8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1、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非整十两位数的意义,会按顺序输出100以内的数,会读、写非整十的两位数,会用学具表示这些书,知道这些数的组成。

2、继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与同学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一、揭示课题多媒体出示有非整十数的场景,告诉学生几十几的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可大了。

讲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些几十几的两位数。(板书课题:认识几十几)。

二、直观认识几十几。

谈话:请小朋友数出23根小棒摆在课桌上,看谁摆得又快又好。好在那里。让学生感到摆成2捆(每捆10根)和3根比较好,因为这种摆法能一眼看出是23根。

谈话:刚才老师说出23这个数让你们摆小棒,你们摆得都很好,下面让你们先摆小棒再说数,看谁能摆得对,说得对。

讨论:三十九根添上一根是多少根?你能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吗?

小组讨论后再班内交流。

让学生从四十数到一百,每个人都要在小组内数给同学听。

三、教学写数、读数和数的组成。

教师先在计数器上拨珠,十位上拨2颗珠,个位上拨4颗珠。

提问:你知道现在计数器上的算珠表示的数是多少吗?谁能对照这计数器把这个数写出来?

让学生一起把这个数读出来。

提问:24中的2表示什么?4呢?24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让学生用计数器在小组内拨34和43,完成第21页例题的天空,然后进行几十几数的听写练习。

四、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数一数我们教室里有多少个同学,看谁数得又快又对,并告诉同学们你是怎样数的。

2、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这么多星星,怎样数呢?学生数过后,指名说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4、想想做做第4题。

指名读出图上的数,并说一说这些数所表示的意思,然后在我们的生活中找一找哪里有几十几的数,先给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在告诉全班同学。

5、想想做做第5~7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检查。五、总结评价谈话:小朋友,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样的数呢?下课后再找一找在哪里能发现几十几的数,把它告诉老师或同学。

学生的合作能力不够强,时间安排不够。

第二单元教案I篇十六

1.学习“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认识“站、坐”2个生字。

2.认识笔画撇、弯钩,指导学生写好生字“耳”、“手”。

3.了解我国的京剧文化,激发学生对京剧文化的兴趣。

1.认识笔画:撇、弯钩。

2.指导学生写好生字“耳”、“手”。

一、复习导入。

1.生字复习“口、耳、目、手、足”(书空笔顺、口头组词)。

2.昨天我们认识了有关人的器官名称,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关于人的姿态动作的知识。

二、播放歌曲《中国功夫》,激发学生兴趣。

1.课件播放歌曲屠洪纲的《中国功夫》。

2.了解歌曲中的歌词出现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名言“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相机出示这两句话。

3.师介绍:这两句话是古人规范人的良好行为姿态的一种标准。

【设计意图】。

用歌曲引出学习内容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同时能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符合低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学情。

三、学习名言“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

1.学生自由看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学习“站如松,坐如钟。”

2.学习生字“站、坐”。

(1)认读生字,重点指导翘舌音和平舌音的区别。

(2)交流识字方法,认识左右结构。

(3)给生字扩词。

注意名言与生活相结合,感受古文之美,古人之智,激发对国学的热爱。

3.结合近期的常规训练加强理解,边读边练习坐姿和站姿。

4.读名言,学习“行如风,卧如弓。”,出示图片理解。

5.师相机补充介绍这句名言的意思:站着要像松树那样挺拔,坐着要像座钟那样端正,行走要像风那样快而有力睡觉时象弓一样绷直身体。

6.结合图片加深理解并简单介绍我国的京剧文化。

【设计意图】。

把学习和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名言并以名言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一举两得。

四、认识笔画,指导写“耳”、“手”字。

1.出示生字“耳”和“手”,学生观察。“手”的'第一笔平撇,第四笔弯钩。

2.认识笔画撇、弯钩,师范写笔画,生练写。

3.指导写字:

(1)师范写讲解(“耳”字写的时候里面的两个短横间距要均衡;“手”字写的时候要注意弯钩压在竖中线上,第一笔撇为平撇。)。

(2)学生根据课本中的田字格生字书空笔顺。

(3)写字操调姿(师巡纠姿)。

(4)学生在课本上练写,师巡指导。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62575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