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读完一本书之后所产生的感受和思考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写作形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深化我们的阅读体验。每次读完一本书,我都会产生一股冲动,想要用文字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不仅可以让我更好地回顾书中的情节和人物,也可以与他人分享我的阅读心得。读后感的写作不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反思和思辨的过程,它让我能够更深入地参与到书中的世界当中,探索其中的道理和价值。读后感的写作风格可以根据书籍的体裁和内容进行灵活选择,可以是客观冷静的评论,也可以是情感真挚的倾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一起交流分享。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作品的内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读后感范文,如果大家有兴趣,不妨一读,或许可以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对阅读的兴趣,进一步挖掘作品的深层含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引发大家对作品的思考和探讨,共同进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的价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读后感范文,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一读,或许会有新的收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读后感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在读者中引发对作品的共鸣和思考。
重温最美古诗读后感篇一
诗词。
然后与读者们交流一下心得然后你就会变得更有气质了。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今年儿童节给两个小表弟在网上选购书籍时突然看到这样一句话“每个中国人,都是在是诗歌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这让我想起许久前我的声乐老师教谕我的一个道理——要想把中国歌曲的七情六欲表达得至情至性唯有多读诗书词。带着对恩师的记挂或者说是带着对古诗词魅力的好奇之心,我轻摁了鼠标的确认键,这本于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便成了我今年的第一本闲书了。
“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长大以后,恋爱中或失恋时,谁没有想起过李商隐的比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和蜡烛,两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物件,通过诗歌,变成了我们可以寄托情感的意象。再长大一些,开始工作,忙碌、烦恼纷至沓来。我们想安静,想放松,谁没有想起过陶渊明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夕阳下,陶渊明的诗意温暖了后世的每一丛带霜的菊花。然后,我们日渐成熟,就有了更多的心事,更复杂的焦虑,更深沉的忧伤,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与我们的一己之悲比起来,那样浩荡的悲伤、深刻的哀痛,是不是会使我们的心稍稍放下一点,使我们的胸稍稍开阔一些呢?终于当年华老去的时候,我们轻轻叹一口气,想起蒋捷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面对逝水流光,这里面没有撕心裂肺的悲号。那种淡淡的喟叹,既伤感青春,又欣慰收获,不也是一种深沉的人生吗?今天,很多人会疑惑,在现代的忙碌生活中,诗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需品,我们也许就真的可以过的诗意盎然。”这段序言真的让我爱不释手,那样的直白明了,却又那样的恬静、真切。让我对这本书更是好奇。
今日看到第三章——明月千古中的(向明月学一颗平常心)感受颇深。古往今来大多诗人寄情于温柔的明月。含情而吟诵的有李白的“举头望明月,疑是地上霜”;飘逸洒脱的有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而在我所知晓的明月诗歌中最让我喜欢的便是张若虚的“春江湖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湖生”。说出来不怕笑话,虽然至今我也未看过此句的注解,但是我更愿意把此句理解为我内心独有的思绪。我始终相信读诗就如弹筝,虽说有纸墨一字不漏、一句不差地世世代代传承着,但是每个演绎作品的后人都会随心、随性地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进行全新的演绎。今天在书上看到这样一段话“我们每天硬着东升旭日去上班去工作,看见的一轮太阳永远是稳定的、热烈的,圆满的。它永远给予你光和热,给予能量,促使人们发奋进取。中国人从太阳那里学到了一种进取心。但是在月亮之下,我们总是在休息,在独处,或者沉沉睡去,忽略了这一轮万古明月。就在一片宁静之中,我们发现月亮高悬在空中,它的阴晴圆缺,有着诸多面目,和太阳的永恒形状不一样。在它的周期性变化里,在它的阴晴圆缺中,我们品味着时光的承转流变,命运的悲欢离合,我们学到了平常心。”的确月缺月圆,损之而益,益之而损。生活亦这般如此,顺境也好,逆境也罢,不就如同天上明月一般圆有时,缺亦有时吗。只要用一种辩证与变化的心情去看明月,再把这样的目光移到世间,我们就知道怎样完成内心困惑的消解和平衡了。
中国曾经是诗的国度,在高雅文学中,没有其他艺术形式可以与之比肩。《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便是一本带我们领略诗意的书,品完全书,我不禁想起林语堂所说“诗词是中国人的宗教”,然而我们对这个“宗教”的信仰,还在吗?一天之中,我们甚至来不及看朝霞到落日的变化,而旦暮晨昏正是感伤的机缘,春花秋月才是心中的诗意。虽然我们不都是诗人,可总会在人生的某种时刻,忽然间诗情上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让我们沿着诗歌的通幽曲径,再一次触发这一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基因,唤醒心中的诗意。
在诗词中感悟人生哲理。
骨子里的诗意,是沉重人生中一种轻盈的平衡。诗歌给予我们力量,让我们有一颗从容不迫的心,担当社会的使命。诗歌指引成材之路。“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放松懈怠时,诗歌提醒我们珍惜光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灰心失落时,诗歌给我们俯视一切的气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妄自菲薄时,诗歌让我们保持一颗自信乐观的心。诗歌道出处世之理。“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多么巧思慧心的新嫁娘,我们初入社会,也需旁敲侧击摸索前进;“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接近美好的事物,才能比别人优先取得成功;“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距离是微妙的平衡,平淡的语言道尽复杂的人性,含义隽永。诗歌阐释修身之道。“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品格高尚、贡献卓越自能声名远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身处逆境更要志存高远,厚积薄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自古圆满难求,举重若轻才能省却无数烦恼。
在诗词中重温人间真情。
现代社会带来物质的极大满足后,我们的精神世界渐成荒漠,当亲情、友情、爱情缺乏心灵交流时,情感立刻不再温暖。让诗意回归到亲情里。曾有老人在家庭聚餐时,因看到孩子们都在玩手机,摔盘离去……这是现代家庭生活的掠影,而古人用诗意的情怀记录生活的乐趣,“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只要处处用心,我们的家庭生活依旧可以兴味盎然,充满温情!让诗意传递在友情间。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中,用“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论细文”表达对故友的相思之情,在现代人看来,无非是分一段春色,隔空邀其喝酒聊诗而已,可我们却分明读到了知己间最可贵的情谊。现代的人们已很难脱离物质表达友情,其实,只要附上心意,芳草、斜阳、柳丝、莺啼便都是无价的,若有诗意传递在友情间,我们的相聚离别便不会那么单调了吧!让诗意弥漫在爱情中。“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大好年光无人陪伴,该是多么寂寥;这首描写无忧少妇忽生闺怨的诗,正是对“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反思。爱情固然需要物质,但并不需要奢华,爱情应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坚定相守,惟如此,才能有“白发方兴叹,青蛾亦伴愁”的同喜同忧。
在诗词中体会审美意蕴。
在生活的忙碌间隙,让我们拾起一份闲适心情,在诗歌中体会别样的美。
诗歌教我们领略自然之美。“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是心随景动的愁绪;“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孤寂之后的淡然;“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是天地交融的壮阔;“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是衰败萧瑟的悲凉,古人用诗词记录音响、画面、感受相交织的一刻,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现代建筑遮住了自然美景、工业噪音掩盖了动物之鸣,“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已不是随处可得的机会。然而,就像书中所说“愿意相信诗意的人,诗意就浮沉在他生活的每一瞬间,用心就一定抓的到。”记得有日,开车路过十里芳径,蠡湖一片开阔,残霞落于天际,游人三三两两,这一瞬的美景让我顿时忘却了一天的疲累,这便是诗意的作用吧!诗歌教我们领会含蓄之美。在口水歌铺天盖地、网络新词层出不穷的时代,大众早已习惯了直白,殊不知多少句“我好伤心”,诉不出“冷月葬花魂”的凄凉;多少句“我好郁闷”,叹不尽“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悲怆;多少句“我想你”,抵不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执着。诗歌传递出一种永恒的古典美,历久弥新,耐人回味。我们固然要追赶现代的潮流步伐,但也请不要遗忘岁月积淀下的温尔儒雅。
诗歌是生命深处潜藏着的节奏和韵律,就让。
唐诗。
的盛世华章,
宋词。
的浅吟低唱,唤醒我们心中的诗意,给自己一个和灵魂对话的空间。就像于丹书中所说,把自己交付给诗歌,循着美丽诗意,一路寻访到自己的心灵,在诗歌里完成生命的成长!(无锡市统计局周晓)。
拜读了这本书,心中有些许感触,却无法言表。与其说于丹老师的这本书是在给诗词做诠释,倒不如说她其实就是在写诗。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诠释书中千古名句,无时不让人感觉读书是一种享受,让我们这些莘莘学子爱上了文字这样一种神奇而又让人着迷的东西。书中从春风盎然,写到秋雨惆怅;从明月思乡,写到斜阳感伤;从田园的惬意,写到登临的豪放;从抚剑的豪情,写到把酒的放荡。原来真的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无论是古人的诗词还是于丹老师的文字,读过之后让人发现,原来诗词居然离我们这么近,原来古人的艺术一直陪在我们身边,不曾走远。年华有限,但是诗意无穷。
重温古诗词,让我又一次重新找回了诗意的人生,诗意的情怀,诗意的学习生活。诗意如风潜于心,更如雨润心田。枯燥的学习生涯中,有了它,让我不再沉闷。它让我的生活洋溢着诗的情调,古色古香。
风起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刘邦那种:“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豪迈。
花开的时候我便会想起杜甫的那种“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的《江畔独步寻花》的惬意。
雪纷的时候我也会想起柳宗元的那种“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寂寞。
月明的时候我更会想起,苏轼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旷达。
网上买书的时候,看到很多网友评论这本书大多数都是赞美于丹老师的词语很美,可我不知道为什么看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很沉重。想来想去主要还是两个方面,第一是自己对于书里面所提到的诗词几乎全然不知,甚至读书时候学过的也都忘光;第二是因为我觉得诗词对于我们现代人真的成了一种奢侈。其实我内心是向往诗意的,我相信很多人也是这样,只因现在的社会,生活的梦想,工作的现实,让我们将这诗意埋藏了。这让我想到蒋勋老师在《美,看不见的竞争力》里面讲到的,当看到一片景象让我们很感动的时候,然而我们却没有言语来表达此刻心里的感受,那个时候我们是难过的,真的很难过。
于丹说“我一直深深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生命中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不要对此不屑,不要认为这些风花雪月知识少年痴谈。”我认为想唤醒中国人心中那份诗意是很难得,至少在现在这个时代是很难得。虽说现在的人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看得出作者的那份渴望。
爱学习的你们,我想很多人都有每天背单词的习惯吧,那要不要考虑下每天背上一首诗词呢?为了不再“难过”,我更乐意每天来上一首。希望等到读完部分唐诗宋词后再来读这本书,我想那时我会是幸福的。
其实,诗意一直都在,只不过我们的忙碌把它遮蔽了;诗意随时会醒来,但在它醒来的时候,我要准备好一颗中国人的“诗心”来迎接它。
用诗意的眼光欣赏明月,你能感受到嫦娥的凄凉和人间的温暖。
用诗意的双耳聆听秋雨,你能感受到尘世的寂静和自然的天籁。
用诗意的彩笔描下生活,你的文字便能拥有“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气势与“二十四桥明月夜”的祥和美丽。
我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诗人,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潭名为诗意的明亮的湖水。只是物质和生活的压力抑制住了它,使它一日日变得暗淡无光,中国人也一日日变得麻木,功利。清人涨潮曾说:“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者,因山水想得意诗文。”在现代化与工业文明的狂轰滥炸下,已然堕落成为“因雪想堵车,因花想成名,因酒想应酬,因山水旅游想开发批文。”这又何止是诗意的消失,更是中华文明的黯淡。
所以,我们应该呼唤,让生活变得诗意。
在本书中,于丹老师用一个个和我们朝夕相伴,却又不曾重视过的意象,向我们展示了古人的诗意。他们在春日中放歌饮酒,一日看尽长安花;在秋风里采起一朵野菊,悠然见南山;在明月下思念亲友,千里共婵娟。春日秋风,野菊明月,在他们的笔下已然成为自然的精灵,拥有和他们一样的或是豪放洒脱,或是多愁善感的心。也因为如此,这些平日随处可见的景物拥有了诗意,所以诗意便充满了古人的生活。
那么,现代人的生活能否也变得充满诗意呢?我觉得是肯定的。诗意不一定要让我们去写诗,在吟诵中亦能表现出诗意的真谛。因为它是一种对待生活的豁达的态度,一种优雅美丽的思想情怀,以及一份永远的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生活中遇到挫折的时候,不如想想东坡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自己遭到不公平的对待心生不快时,可以吟一句太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高兴的时候呢,也可以像老杜一样“漫卷诗书喜欲狂。”孤独的时候,既可以“举杯邀明月”也可以像陆游一样“一树梅花一放翁”,和大自然融为一体。
是的,“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但是风、月已然成为了我们情感的寄托。正如书中所说,诗歌才是中国人的宗教。否则一篇《锦瑟》在外国人眼中也许只是一连串陌生的名词,却是中国人揣摩、把玩了千年都饶有兴致的一个谜。它其中每个字的意义是什么,每件物品背后隐藏着的故事与情感才是我们想要知道的。假如可以这么想,那么生活本来就是一首诗了,不仅仅是清风明月,就连一棵常青树,一把老蒲扇都能成为诗的载体。因为他们之中蕴藏着我们最深沉的感情。
我希望“深知身在情长在”,每个人都有爱、有恨,而不是只追求吃喝等物质享受的高等动物。
我希望能看见“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田园风光,而不是只有钢筋水泥的森林。
我更希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们的政府能进一步扶持传统文化,让优美的诗歌得以一代代传诵于我们的子孙。这样,中华文明就会像一棵参天大树,亘古长青。
重温最美古诗读后感篇二
在读完这篇宋词后,感慨万千,眼泪竟从心里流了出来。这人世间多少生离死别在不同地方上演,古人用悲怆的声音向我们倾诉着千古哀思。
本人最爱苏轼诗词,还幻想过若能穿越古今去一睹真容,但这种念头自然是要打消的,八零后的我整日把胡思乱想当作每日必修课,却恍惚的在虚度自己的青春年华,不曾留下自己满意的作品跟别人分享。我连自己把什么目标放在第一位都不清楚,更别谈怎样让人生活的精彩且更有价值。古人和今人有何不同,都逃不过一个情字纠缠,回头已不见深爱的人那熟悉的面孔,即使那人已在他的世界从此化作一缕星光,只能远远观望。我们都有不甘心的时候,那纠结的心情恨不得一次被深埋起来。我们会在最失意的时候想起那些曾给过自己安慰的人,那也许是给自己的伤痛用的一剂良药。苏东坡和爱妻离别时的痛楚世人都可体会,那是永别,而十年中那空荡荡的思念究竟能寄往何处,吟一曲千古离歌,饮一壶愁绪任往事纷飞。谁没有此生最难割舍的相思,也枉在这人世走一遭,多情人总能给世人留下千古绝句,让后人去体会和醒悟,那不是十年相思苦而是余生的难忘。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是否会觉得狂躁不安,或是满腹情愁却不能倾倒在这虚伪的人世,活的苦不堪言。我们在挣扎着,想咆哮,想痛哭,想狂笑,不知作何是好,最后不得不平静下来坦然接受这可恶的一切。人类存在于这世界有多久悲欢离愁就有多长,鬓如霜又怎样,梦里的你依然如往常,在泪眼朦胧中是那么清晰。有时会想放任自己尽管让脑子一片空白,糊涂度日算了,却又没法控制思想仍旧挂念他,想必会有许多人和我有同样感觉。
苏轼纵然才华盖世为官清廉也难逃奸臣迫害,两度被贬饱受离乡之痛,在人生大起大落的狂流中淘洗着灵魂,仍然以苦为乐坦然面对一切。很难想象这位以豪放著称而感情细腻的大才子是怎样承受的,而今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类却不同,稍受些委屈就大呼其不堪忍受的程度,真不知是人类文明的进步还是抵抗灾难的本能的退化。我们在坠入低谷时会想去做什么,任命运的摆布还是顽强的对抗,不畏惧一切或把一切看作如风一样,就随它去吧,没什么放不下的。
重温最美古诗读后感篇三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手机已经占据了我们的生活,享受网络世界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有事没事儿掏出手机解锁、看一眼、锁屏,放进口袋,这一过程并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因为这已经变成习惯,潜意识里的动作。喧嚣的生活,繁忙的工作,让人日趋浮躁;白天工作的充实,让你没有时间去思考其他,但是夜晚,我总在想,我要什么?我想改变,但却不知道从哪里改变。
朗读者开始火遍朋友圈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机缘下看到了于丹教授的《重温最美古诗词》,诗词,那些高山流水、桃红柳绿的`景象,那些策马扬鞭、激扬文字的情怀,让我心生平静。
于丹教授在书中说到:“诗歌教会了中国人的一种生活观念,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人们用泛神论的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在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感怀时光的有形流逝,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在这个意义上应该把诗歌称做为中国人的宗教。”
我想,我们读诗,在看到月亮时,不仅只会说“好大的月亮呀”,而是比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看到一群鸭子不止会惊叹“哎呀,好大一群鸭子”,而能“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更希望在心浮气躁之时,能体会陶渊明“心远地自偏”的心境,在缺少动力时,能感受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场。
我想,诗意其实一直都在我们的心里,只是生活的忙碌与心灵的疲惫使我们灵魂深处的那片柔软沉睡。我们可以放慢脚步,去品味大自然的万千意象,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去翻一翻充满古人智慧与情怀的书,在诗词中留住那个真实的自己,唤醒心中的诗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重温最美古诗读后感篇四
于丹老师的这本书是在给中华的古诗词作诠释,而我却觉得她在写诗,在书中写下了像古诗文般美丽的文字。从春风飞扬写到秋思浩荡,从明月千古写到斜阳晚钟,从田园林泉写到登临沉味,从剑啸长虹写到诗洒流连。
在于丹老师优美的笔下,古诗文的一组组意象如画般浮现在我眼前,生动而又真实。于丹老师带我唤醒了心中的诗意,领略了中华文化传统古诗文的'博大,让我学习到了许多优美的诗句,让我学到了许多人生真理!
记得小时候刚开始接触到古诗词是在庭院下与妈妈朗诵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之时,当时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只是一股脑学着古人的样子,摇动着脑袋,嘴里涌着,眼睛转悠转悠的,像李白所写的月光一般清清亮亮。庭院里,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鸣。
再长大些,开始学习古诗词,但都是学习老师所教的,并没有什么感悟。但是当我阅读到于丹所写的《重温最美古诗词》后,我深深爱上了它!
当面对着学习忙碌烦恼时,想放松,想安静,我便会默默吟诵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渐渐长大,有了心事,深沉的忧伤随之而来,我便会吟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当发现母亲的发梢长出雪白的细丝时,我便轻轻叹到“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诗歌教会我静听雨打芭蕉的声音,欣赏林舍炊烟袅袅升起,并与流连于山腰的晚霞融为一体的景色,诗歌教会我对乡间小路上朵朵雪白的百合要亲切,要温柔;诗歌使我在杜鹃的啼鸣中体会到思念游子之情;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用冷神论的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感怀时光的有形流逝,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
重温最美古诗词,是的!我爱上了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美古诗词!
重温最美古诗读后感篇五
你告诉了我,失败不必气馁,重新站起才是好汉。让我知道,人生富有诗意,诗意美在书本。
你告诉了我,失败不必气馁,重新站起才是英雄。让我知道,人生富有诗意,诗意美在书本。
记得一次擅长比赛输了,你已静静躺在我桌上,我想,大概是妈妈放的吧,再次翻开你,希望你给我一些建议,却意外发现,我已看到最后几页,你这次并没有告诉我之前那样的多,你只说了两句话: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起拿起一本古诗词,开始阅读吧,相信你会得到更多,会领会到更多,更会感受到更多,开始阅读古诗词,背会它们吧……”
你告诉了我,失败不必气馁,只有重新站起来才能成功。让我知道,人生富有诗意,诗意美在书本。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只是不愿意站起的人,就好比“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我们在生活中,在学习中历经挫折,也要站起,我们不要做一个被生活淘汰的人,努力去做一个生活的成功者,因为生活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一样的起点,积极面对生活,让世界因我而美丽,让我们的人生,因挫折,而变得更加出彩。
曾经的你,封面布满灰尘,被尘封在书桌的角落,现在的你,已有一个书皮,被风抚在卧室的床头,感谢有你——《重温最美古诗词》,你告诉我的道理,大概,大概永远也写不完吧。
重温最美古诗读后感篇六
今年儿童节给两个小表弟在网上选购书籍时突然看到这样一句话“每个中国人,都是在是诗歌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这让我想起许久前我的声乐老师教谕我的一个道理——要想把中国歌曲的七情六欲表达得至情至性唯有多读诗书词。带着对恩师的记挂或者说是带着对古诗词魅力的好奇之心,我轻摁了鼠标的确认键,这本于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便成了我今年的第一本闲书了。
“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长大以后,恋爱中或失恋时,谁没有想起过李商隐的比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和蜡烛,两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物件,通过诗歌,变成了我们可以寄托情感的意象。再长大一些,开始工作,忙碌、烦恼纷至沓来。我们想安静,想放松,谁没有想起过陶渊明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夕阳下,陶渊明的诗意温暖了后世的每一丛带霜的菊花。
然后,我们日渐成熟,就有了更多的心事,更复杂的焦虑,更深沉的忧伤,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与我们的一己之悲比起来,那样浩荡的悲伤、深刻的哀痛,是不是会使我们的心稍稍放下一点,使我们的胸稍稍开阔一些呢?终于当年华老去的时候,我们轻轻叹一口气,想起蒋捷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面对逝水流光,这里面没有撕心裂肺的悲号。那种淡淡的喟叹,既伤感青春,又欣慰收获,不也是一种深沉的人生吗?今天,很多人会疑惑,在现代的忙碌生活中,诗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需品,我们也许就真的可以过的诗意盎然。”这段序言真的让我爱不释手,那样的直白明了,却又那样的恬静、真切。让我对这本书更是好奇。
今日看到第三章——明月千古中的(向明月学一颗平常心)感受颇深。古往今来大多诗人寄情于温柔的明月。含情而吟诵的有李白的“举头望明月,疑是地上霜”;飘逸洒脱的有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而在我所知晓的明月诗歌中最让我喜欢的便是张若虚的“春江湖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湖生”。说出来不怕笑话,虽然至今我也未看过此句的`注解,但是我更愿意把此句理解为我内心独有的思绪。我始终相信读诗就如弹筝,虽说有纸墨一字不漏、一句不差地世世代代传承着,但是每个演绎作品的后人都会随心、随性地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进行全新的演绎。
今天在书上看到这样一段话“我们每天硬着东升旭日去上班去工作,看见的一轮太阳永远是稳定的、热烈的,圆满的。它永远给予你光和热,给予能量,促使人们发奋进取。中国人从太阳那里学到了一种进取心。但是在月亮之下,我们总是在休息,在独处,或者沉沉睡去,忽略了这一轮万古明月。就在一片宁静之中,我们发现月亮高悬在空中,它的阴晴圆缺,有着诸多面目,和太阳的永恒形状不一样。
在它的周期性变化里,在它的阴晴圆缺中,我们品味着时光的承转流变,命运的悲欢离合,我们学到了平常心。”的确月缺月圆,损之而益,益之而损。生活亦这般如此,顺境也好,逆境也罢,不就如同天上明月一般圆有时,缺亦有时吗。只要用一种辩证与变化的心情去看明月,再把这样的目光移到世间,我们就知道怎样完成内心困惑的消解和平衡了。
重温最美古诗读后感篇七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形式不拘一格,都有自己深远的发展过程。我最感兴趣的就是中国的古诗词。
我读过著名学者于丹的著作《重温最美古诗词》。在书中,作者通过大自然的风景,引出与之相关的古诗词,并作出对古诗词的理解和个人看法。全书语句流畅、优美,处处散发着诗意,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释怀。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这是书中正文开篇的第一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长恨歌》中的一句。通过作者对诗句的解读,我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唐玄宗离开皇宫前的安然、喜乐,再到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离开皇宫后的怅然。只是短短几字,表现出了景物背后的苦楚。虽然唐玄宗的皇宫没有变,但这种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落差感,使人感受到的只有无限的凄凉和悲哀。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这是李商隐《锦瑟》中的一句,也是全书结尾的一句。当读到这句诗时,让人不住发问: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弦呢?也许当一个人有着无数心事,才会如此发问吧。锦瑟有着这么多的弦,是因为这一弦一柱都系着太多太多的回忆。心事如此之多的诗人,隔着似水的流年,回望过往的时光,泪水不住地凝成了诗行。这些思绪和迷离的幻像如同那繁琐复杂的锦瑟,不知何以缘起,更不知何以缘灭。
我喜欢这种在诗海畅游的感觉,在笔墨香气中体会纳兰“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深情款款;体会李煜“剪不断,理还乱”的惆怅;体会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相思之苦;体会杜甫“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欣喜若狂;体会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抒怀……在诗词中找回生活的宁静,去相信诗意是生活中的必需品,活得诗意盎然。
重温最美古诗读后感篇八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手机已经占据了我们的生活,享受网络世界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有事没事儿掏出手机解锁、看一眼、锁屏,放进口袋,这一过程并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因为这已经变成习惯,潜意识里的动作。喧嚣的生活,繁忙的工作,让人日趋浮躁;白天工作的充实,让你没有时间去思考其他,但是夜晚,我总在想,我要什么?我想改变,但却不知道从哪里改变。
朗读者开始火遍朋友圈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机缘下看到了于丹教授的《重温最美古诗词》,诗词,那些高山流水、桃红柳绿的景象,那些策马扬鞭、激扬文字的情怀,让我心生平静。
于丹教授在书中说到:“诗歌教会了中国人的一种生活观念,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人们用泛神论的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在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感怀时光的有形流逝,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在这个意义上应该把诗歌称做为中国人的宗教。”
我想,我们读诗,在看到月亮时,不仅只会说“好大的月亮呀”,而是比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看到一群鸭子不止会惊叹“哎呀,好大一群鸭子”,而能“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更希望在心浮气躁之时,能体会陶渊明“心远地自偏”的心境,在缺少动力时,能感受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场。
我想,诗意其实一直都在我们的心里,只是生活的忙碌与心灵的疲惫使我们灵魂深处的那片柔软沉睡。我们可以放慢脚步,去品味大自然的万千意象,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去翻一翻充满古人智慧与情怀的书,在诗词中留住那个真实的自己,唤醒心中的诗意。
重温最美古诗读后感篇九
这首古诗主要写了陆游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28个字,字字珠玑,发自诗人肺腑,真挚感人。“家祭无忘告乃翁”写出了陆游在弥留之际,却还依然为祖国的安危、建设着想,表现出他执着而强烈的爱国热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可以看出诗人豁达的生死观,他并不怕死,只是为不能看到支离破碎的国家重新统一而悲伤,可见陆游是一个十分爱国的诗人。古往今来,像陆游这样的爱国人士还有很多。明朝郑和七下西洋,为我国航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促进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经济来往;宋代岳飞,儿时母亲就在他的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字,他牢记心头,最后为抗击金兵作出了巨大贡献;解放战争时代,黄继光在十分危险的情况下,舍身炸碉堡,刘胡兰不怕牺牲、英勇就义。
俗话说得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先人们都这么爱国,何况我们这些后来人呢?如果没有这些爱国人士,哪来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要牢记他们的丰功伟绩,因为他们的存在,祖国才变得繁荣富强。
是他们让我们的国家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贫穷走向富裕、从黑暗走向光明,让中国成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者。我们这一代孩子生长在这么优越的环境里,一定要向爱国志士们学习,勤奋学好每一门功课,争取长大后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社会多做贡献!
重温最美古诗读后感篇十
中国曾经是诗的国度,在高雅文学中,没有其他艺术形式可以与之比肩。《于丹词》便是一本带我们领略诗意的书,品完全书,我不禁想起林语堂所说“诗词是中国人的宗教”,然而我们对这个“宗教”的信仰,还在吗?一天之中,我们甚至来不及看朝霞到落日的变化,而旦暮晨昏正是感伤的机缘,春花秋月才是心中的诗意。虽然我们不都是诗人,可总会在人生的某种时刻,忽然间诗情上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让我们沿着诗歌的通幽曲径,再一次触发这一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基因,唤醒心中的诗意。
在诗词中感悟人生哲理。
骨子里的诗意,是沉重人生中一种轻盈的平衡。诗歌给予我们力量,让我们有一颗从容不迫的心,担当社会的使命。诗歌指引成材之路。“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放松懈怠时,诗歌提醒我们珍惜光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灰心失落时,诗歌给我们俯视一切的气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妄自菲薄时,诗歌让我们保持一颗自信乐观的心。诗歌道出处世之理。“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多么巧思慧心的新嫁娘,我们初入社会,也需旁敲侧击摸索前进;“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接近美好的事物,才能比别人优先取得成功;“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距离是微妙的平衡,平淡的语言道尽复杂的人性,含义隽永。诗歌阐释修身之道。“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品格高尚、贡献卓越自能声名远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身处逆境更要志存高远,厚积薄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自古圆满难求,举重若轻才能省却无数烦恼。
在诗词中重温人间真情。
现代社会带来物质的极大满足后,我们的精神世界渐成荒漠,当亲情、友情、爱情缺乏心灵交流时,情感立刻不再温暖。让诗意回归到亲情里。曾有老人在家庭聚餐时,因看到孩子们都在玩手机,摔盘离去……这是现代家庭生活的掠影,而古人用诗意的情怀记录生活的乐趣,“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只要处处用心,我们的家庭生活依旧可以兴味盎然,充满温情!让诗意传递在友情间。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中,用“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论细文”表达对故友的相思之情,在现代人看来,无非是分一段春色,隔空邀其喝酒聊诗而已,可我们却分明读到了知己间最可贵的情谊。现代的人们已很难脱离物质表达友情,其实,只要附上心意,芳草、斜阳、柳丝、莺啼便都是无价的,若有诗意传递在友情间,我们的相聚离别便不会那么单调了吧!让诗意弥漫在爱情中。“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大好年光无人陪伴,该是多么寂寥;这首描写无忧少妇忽生闺怨的诗,正是对“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反思。爱情固然需要物质,但并不需要奢华,爱情应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坚定相守,惟如此,才能有“白发方兴叹,青蛾亦伴愁”的同喜同忧。
在诗词中体会审美意蕴。
在生活的忙碌间隙,让我们拾起一份闲适心情,在诗歌中体会别样的美。
诗歌教我们领略自然之美。“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是心随景动的愁绪;“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孤寂之后的淡然;“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是天地交融的壮阔;“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是衰败萧瑟的悲凉,古人用诗词记录音响、画面、感受相交织的一刻,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现代建筑遮住了自然美景、工业噪音掩盖了动物之鸣,“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已不是随处可得的机会。然而,就像书中所说“愿意相信诗意的人,诗意就浮沉在他生活的每一瞬间,用心就一定抓的到。”记得有日,开车路过十里芳径,蠡湖一片开阔,残霞落于天际,游人三三两两,这一瞬的美景让我顿时忘却了一天的疲累,这便是诗意的作用吧!诗歌教我们领会含蓄之美。在口水歌铺天盖地、网络新词层出不穷的时代,大众早已习惯了直白,殊不知多少句“我好伤心”,诉不出“冷月葬花魂”的凄凉;多少句“我好郁闷”,叹不尽“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悲怆;多少句“我想你”,抵不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执着。诗歌传递出一种永恒的古典美,历久弥新,耐人回味。我们固然要追赶现代的潮流步伐,但也请不要遗忘岁月积淀下的温尔儒雅。
诗歌是生命深处潜藏着的节奏和韵律,就让唐诗的盛世华章,宋词的浅吟低唱,唤醒我们心中的诗意,给自己一个和灵魂对话的空间。就像于丹书中所说,把自己交付给诗歌,循着美丽诗意,一路寻访到自己的心灵,在诗歌里完成生命的成长!
重温最美古诗读后感篇十一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作者: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作者: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作者: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作者: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重温最美古诗读后感篇十二
翻开这本300页的书,第一感觉,就是它很细腻,没有太多刻板的说文解字,仅仅是清风明月,几度春秋。深夜,窗外繁星点点,在灯下耐心地阅读,于字里行间,寻找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底蕴,给内心深处的那份诗意一抹安宁的气息。
哪个中国人不是听着“床前明月光”,学着“明月何时照我还”长大的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千古的文学,全都沉淀在这一轮明月之中了。多少远行的游子,是否都会在中秋之夜遥望远方,吟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属于中华儿女的,有温度也有感情的千年文化。
说到明月,自然就会提到李白,从“小时不识月”到“对影成三人”,李白对明月的感情甚至可以说是友情,自小相识。身为浪漫主义诗人的他就常常饮酒、赏月、写诗,明月,也是李白的情怀吧。
若明月是夜里浅浅的思念,夕阳就是傍晚深深的眷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句沧桑的感叹,两行千古的诗句,《小王子》里说,“当一个人悲伤的时候,他会爱上看日落。”其实这可能就是中外文化的不同之处,因为我们的诗意不仅仅是悲哀,还有许许多度的情感深藏其中,或许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可也有“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悠悠的眷恋与情思跃然纸上,夕阳也意味着安宁,那就是苏轼那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了。
或许又一天黄昏,金色的光辉在我的桌前停留了一瞬,我愿停下手中的事情,凝视这一抹灿然的亮色,让回忆在晚风中纷飞,也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意。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细细体会春去秋来,用诗人的目光看山清水秀,何尝不是一种修行。在不自信的时候想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在寂寞的时候想到“独坐幽篁里”,在郁郁寡欢的时候想到“月若无恨月长圆”,也就是让自己悄悄沉醉、融入中华的千年文化了呢。学会汲取积极,调整心态,不断去寻找最好的自己。
合上书页,不免羡慕于丹老师,不仅在阅读、思考中了解、感受古人的思想,更让自己的美丽与气质由内而外,缓缓散发。书中的文字、语句之间,唤醒诗意,润泽心灵。
重温最美古诗读后感篇十三
《于丹:词》一书继承了于丹一贯的风格,语言清新洒脱中蕴含着哲理和诗意,在纷繁芜杂的生活中,如同一股清泉,涤荡心灵的尘污,帮我们找寻到那迷失已久的栖居之所。作者在“田园林泉”这个章节中写到,我们现代人往往会觉得田园是一种。
精神意义上的家园,是现实生活中无法到达的世外桃源。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田园,每片田园里都有一个不可替代的主人公。读田园诗,是为了唤醒我们内心的一种状态。也许田园就在写字楼边,也许田园就在柏油路上,也许田园就在你一天疲惫之后,也许田园就在你远行归来的那个时分。每一个人生命里都有一些心情需要托付,托付给田园的时候,才会露出一种会心的微笑。
不管我们多么匆忙,不管我们如何壮志凌云,不失去田园的人,才有充电的地方。有归属的人,才有可能一次次出发,走得更远。此刻,我们就不再觉得田园是一种虚无的、无法抵达的地方,原来它是那样触手可及。的确是这样,也许现实生活的压力让我们很难拥有诗意的生活,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聆听、阅读让诗意扎根于心,外化于行。心中有了诗意,便有了爱、有了美、有了博大的胸怀,面对现实生活便多了份从容、淡定、坚韧。我想,这才是诗词里的各种意象拂过心灵所留下的真正意味吧。
诚如作者在书中所说,
中国人是敏感的、多情的,虽然我们不都是诗人,可总会在人生的某种时刻,忽然间诗情上涌;总会有那样一个关节点,我们品味人生,给心灵充电;总会有那么一个契机,我们想寻找真实的自己。让我们从寻找。
中国诗歌的意象开始,从一草一木,从春花秋月开始起程,沿着诗歌的通幽曲径,抵达我们的心灵深处。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与其说于丹的这本书是在给诗词做诠释,倒不如说她其实就是在写诗。于丹用诗一样的语言诠释着千古名句,无时无刻不让人感觉读书是一种享受。在这浮华喧闹的城市里,读这样的书如同品一壶飘着淡淡清香的茉莉花茶,怡情怡心的同时,又让我们的。
精神变得饱满丰盈,我们的生活也被浸染得诗情画意。
重温最美古诗读后感篇十四
你告诉了我,失败不必气馁,重新站起才是好汉。让我知道,人生富有诗意,诗意美在书本。
你告诉了我,失败不必气馁,重新站起才是英雄。让我知道,人生富有诗意,诗意美在书本。
记得一次擅长比赛输了,你已静静躺在我桌上,我想,大概是妈妈放的吧,再次翻开你,希望你给我一些建议,却意外发现,我已看到最后几页,你这次并没有告诉我之前那样的多,你只说了两句话: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起拿起一本古诗词,开始阅读吧,相信你会得到更多,会领会到更多,更会感受到更多,开始阅读古诗词,背会它们吧……”
你告诉了我,失败不必气馁,只有重新站起来才能成功。让我知道,人生富有诗意,诗意美在书本。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只是不愿意站起的人,就好比“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我们在生活中,在学习中历经挫折,也要站起,我们不要做一个被生活淘汰的人,努力去做一个生活的成功者,因为生活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一样的起点,积极面对生活,让世界因我而美丽,让我们的人生,因挫折,而变得更加出彩。
曾经的你,封面布满灰尘,被尘封在书桌的角落,现在的你,已有一个书皮,被风抚在卧室的床头,感谢有你——《词》,你告诉我的道理,大概,大概永远也写不完吧。
感谢有你——《词》,人生富有诗意,诗意最美就在你。让我们一起再次翻开它,学习到更多更多的道理,学习中华文化,开始阅读《词》。
重温最美古诗读后感篇十五
我是一名采油女工,在闲暇之余偶尔翻阅了《》这本书,心中些许感触。于丹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诠释书中千古名句,无时不让人感觉读书是一种享受。书中从春风盎然,写到秋雨惆怅;从明月思乡,写到斜阳感伤。历史的光影旋转散射,转瞬即逝,不留痕迹。我坐在灯下,与诗人们在心灵最深处相逢,而后开始学着诗意的生活。
我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诗人,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条载满诗意的小溪流向明亮幸福的方向。细品着清丽隽永的诗句,也才最终明白,诗是心灵的寄托,伴着生命的成长,我们就越需要一种激情,唤醒自己疲惫的心灵,我们就越需要一种力量,引领我们挣脱世俗的牢笼,走向真正的成熟与强大。
或许我们知道的诗句不多,但如果有一天,我们看见斜阳晚钟的时候,我们看见田园林泉的时候,我们看见千古明月和旭日长虹的时候,我们会有所思考,有所感触。无论是大悲大喜,还是大起大落,都要去吟首诗,以洗涤心灵的积尘。诗不再是一种寄托,而是你对生活的态度。
人生如诗,生命如诗。面对如诗如画的生活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去珍惜,不活出一个诗的境界和诗的韵味出来的。面对诗意十足的世界,我们都应该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一首美丽的诗篇。
我想,这也是于丹最想告诉我们的吧,生活中不乏诗意,我们虽远离城市喧嚣,在荒凉的大山深处坚守着采油树,听着输油泵的轰鸣声,看着山脊上的太阳升起又落下,日复一日与孤寂为伴,与荒凉为伍,但幸福感却不曾缺少。只因我们拾起诗意与恬然,做我们精神上的富翁。
青春有限,诗意无穷,让我们享受着诗意的生活,在荒芜的戈壁滩上,在黄土高原的沟壑中,我们石油人在黑色的油海中开出自己最美最绚丽的石油花。
重温最美古诗读后感篇十六
成长最大的捷径就是阅读一流的内容,古诗是阅读浓缩的经典。
读诗是一种美的体验。古诗字句凝练,寥寥几十字可以描绘出万千的意境。语句虽平实朴素,但读来韵味深长。
小时候读古诗,大多是背诵,虽然朗朗上口,但总是和他隔着一层,不知其背后有什么意义。想来父母是想要尽早培养我对阅读的兴趣,在我上学前就买了几本带插图、拼音的故事书、古诗册子等。其中有一本我印象深刻,图文并茂,制作精良,正面是古诗与配图,背面是诗意讲解,可惜忘记借给哪位同学,再也没有找回来。学生时期的诗词学习大都是老师讲解诗意,分析作品,更多的是与考试考点相结合,诗歌的趣味也略打折扣。
今天分享《课本里的古诗词》,作者谢琰是《中国诗词大会》栏目命题专家,把适合小学生读的100首古诗词分为三个阶段:启蒙阶(1-2年级)、成长阶(3-4年级)、提高阶(5-6年级)。作者以浅显易懂、风趣幽默的语言把古诗的创作背景、古诗诗意、抒发的感情或是蕴含的道理娓娓道来,还能联系今天的学习、生活。虽是针对小学生的出版物,但成人读来也是趣味十足。
《望庐山瀑布》一诗的解析中,作者认为“日照香炉生紫烟”的“紫”不能理解成紫色,而是一种氛围,一种神仙的气氛,给人一种飘逸、神圣的感觉。李白是一个道教徒,道教徒都希望自己变成神仙。而在许多神仙故事里,神仙降临人间的时候,周围环绕的就是各色的烟雾。这句话是告诉读者,我李白来到了人间仙境啊!通过作者的解析,再读这首诗,不止感受到李白的夸张与浪漫,更是仙气飘飘的谪仙人。
读《江南》这首诗的时候,“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东西南北都重复了一遍,读上去怎么这么像现在的口水歌啊!看完作者的解析,原来就是唱歌的形式啊。
重温最美古诗读后感篇十七
于丹,是一位中国当代知名文化女学者。大家读她的重温最美古。
诗词。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当自己为人师母并渐渐老去,那些年曾烂熟于心的古诗词也觉得无比生硬。退去了当年的无知,经历了人生百态,再次品味诗词,体会诗人的心境,不觉会有另一种相知与相识,多了一份当年所没有的感动。
在当今形形色色,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内心的确是缺少了一种宁静,一种去真正品味生活的静。我们总是在喧嚣中渴望功名利禄,不断攀升并满足自己的欲望。我们奋斗一生,却鲜有停下脚步,回头看看,或是观察下旁边的景物,来抚慰我们心灵的深处。利用休息时间,真正平下心来去看那一首首诗词,与诗人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穿越千年的物,感受同样的情,也才真正打心底有一种对诗歌美的新认知,并感谢诗歌,或者说是千年前的诗人所带给自己的感动。
通过一首首用心灵刻画的诗歌,有拼死沙场的雄壮;有物是人非的凄凉;有单身游子的孤独;也有壮志难酬的悲壮。而对自己感受最深的,无疑是那汪如流水的岁月。“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看着儿子一步步长大,感到欣慰快乐的同时,不免会有丝丝感叹。是的,当自己的那种感受无法用最合适的词来表达,这时你读到一首正合你心境的诗词,自己内心是多么开阔豁达呀。闲时总是抱怨没有心灵倾诉的对象,这时发现原来千年之前,有人和自己一样同感的诗人,何不快哉?三毛一句诗说得好:“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是啊,其实生活无论是快乐亦或是痛苦的,都是限量版,我们都该好好珍惜,这有限的时光,在旅行中,不忘观赏沿途的别味风景!
网上买书的时候,看到很多网友评论这本书大多数都是赞美于丹老师的词语很美,可我不知道为什么看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很沉重。想来想去主要还是两个方面,第一是自己对于书里面所提到的诗词几乎全然不知,甚至读书时候学过的也都忘光;第二是因为我觉得诗词对于我们现代人真的成了一种奢侈。其实我内心是向往诗意的,我相信很多人也是这样,只因现在的社会,生活的梦想,工作的现实,让我们将这诗意埋藏了。这让我想到蒋勋老师在《美,看不见的竞争力》里面讲到的,当看到一片景象让我们很感动的时候,然而我们却没有言语来表达此刻心里的感受,那个时候我们是难过的,真的很难过。
于丹说“我一直深深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生命中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不要对此不屑,不要认为这些风花雪月知识少年痴谈。”我认为想唤醒中国人心中那份诗意是很难得,至少在现在这个时代是很难得。虽说现在的人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看得出作者的那份渴望。
爱学习的你们,我想很多人都有每天背单词的习惯吧,那要不要考虑下每天背上一首诗词呢?为了不再“难过”,我更乐意每天来上一首。希望等到读完部分。
唐诗。
宋词后再来读这本书,我想那时我会是幸福的。
其实,诗意一直都在,只不过我们的忙碌把它遮蔽了;诗意随时会醒来,但在它醒来的时候,我要准备好一颗中国人的“诗心”来迎接它。
历史的光影旋转散射,许多惊艳的光,转瞬即逝,不留痕迹。而唐诗宋词却是那温和不变的橘红色的灯光,我坐在灯下,与诗人们在心灵最深处相逢,而后开始学着诗意的生活。
我跟随橘色的灯光,溯回到盛唐,那个诗情洋溢的时代,顿悟自己原来和盛唐人的生活并没有什么两样。小时候,我们也背着“床前明月光”,却不知何为思乡,稚嫩的声音起起落落,澄澈明朗,如撒了一地的月光。长大后,自己情窦初开,回想起“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那种隐秘的情愫,通过诗中的意象,得以释放和寄托;参加工作后,会有更多忧愁与感伤,谁不会想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吟着诗句,仿佛望见宽阔的江面,自己的愁绪也沿着滚滚江水,慢慢冲淡。当终将老去的时候,我们也会吟着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轻叹一声回眸一笑,想起自己一生的美好。品着人们的诗句,也才最终明白,诗是每个人心灵的寄托,其实我们身边处处有诗意,只是我们不懂如何诗意的生活。
我想,这也是于丹最想告诉我们的吧,生活中不乏诗意,只是红尘喧嚣,人们总是被时间的洪流裹挟着奔跑,渐渐忘了生活的初衷,遗失了灵魂,在国人幸福感越来越低是,诗意与恬然应该被拾起,做我们精神上的富翁。
或许我们知道的诗句不多,但如果有一天,我们看见斜阳晚钟的时候,我们看见田园林泉的时候,我们看见千古明月和旭日长虹的时候,我们会不会有所思考,有所感触。无论是大悲大喜,还是大起大落,都要去吟首诗,伴着平平仄仄的音调,伴着熟记于心的韵脚,也定会有一种况味。一首诗中所浓缩的恰是作者的感情,即诗能美好定人生也会美好,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不再是一种寄托,而是你对生活的态度。
其实,每个国人身上都有诗意,伴着生命的成长,我们就越需要温暖和美好,来于外界的冷漠与残酷对抗,我们就越需要一种激情,唤醒自己疲惫的心灵,我么就越需要一种力量,引领我们挣脱世俗的牢笼,走向真正的成熟与强大。
我们需要的这一切就是诗意。
年化有限,诗意无穷,让我们享受着诗意,诗意的生活,,成就自己最美的人生。
重温最美古诗读后感篇十八
3月21日,我读了于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132-138页,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杜甫在王昭君故居前写下“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诗的最后两句,如此描述这位奇女子的一生,写得多么玲珑,多么明艳,又有着多少凄寒。她远嫁匈奴,走向大漠,最后留下什么呢?一个美丽的传奇,一个凄凉的青冢。如果说斜阳只是一个人的心事,那它不会留下这么多的吟唱,之所以如此,更重要的是因为斜阳照彻古今,见证江山更迭。刘长卿面对金陵城,想起惆怅南朝事,写下了“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一个王朝的兴衰,与斜阳的光芒、寒磬的声音、长江的流水勾连在一起。斜阳曾经探望过多少人,见证过多少事?刘禹锡在《乌衣巷》中说:“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今天,那些野草闲花都融入了夕阳晚照中,春天里燕子飞来,它们落脚的地方,当年的华丽楼阁,如今却变成了寻常百姓人家。真正的惊心动魄不是风云突变的瞬间,而是再大的辉煌也终将归于平淡。残阳照彻人生,每个人在黄昏落照之中都有自己的感受,也许残阳如血,永远映照在兴衰交跌的关隘之上,永远照彻人们的心事。
重温最美古诗读后感篇十九
年代:唐作者:杜甫。
巨积水中央,江寒出水长。
沈牛答云雨,如马戒舟航。
天意存倾覆,神功接混茫。
干戈连解缆,行止忆垂堂。
《同群公出猎海上》。
年代:唐作者:高适。
畋猎自古昔,况伊心赏俱。偶与群公游,旷然出平芜。
层阴涨溟海,杀气穷幽都。鹰隼何翩翩,驰骤相传呼。
豺狼窜榛莽,麋鹿罹艰虞。高鸟下騂弓,困兽斗匹夫。
尘惊大泽晦,火燎深林枯。失之有馀恨,获者无全躯。
咄彼工拙间,恨非指踪徒。犹怀老氏训,感叹此欢娱。
《和韦舍人早朝》。
年代:唐作者:沈佺期。
阊阖连云起,岩廊拂雾开。玉珂龙影度,珠履雁行来。
长乐宵钟尽,明光晓奏催。一经推旧德,五字擢英才。
俨若神仙去,纷从霄汉回。千春奉休历,分禁喜趋陪。
《孟城坳》。
年代:唐作者:王维。
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
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
《怀素友子西》。
年代:唐作者:韦应物。
广陌并游骑,公堂接华襟。
方欢遽见别,永日独沉吟。
阶暝流暗驶,气疏露已侵。
层城湛深夜,片月生幽林。
往款良未遂,来觌旷无音。
恒当清觞宴,思子玉山岑。
耿耿何以写,密言空委心。
《送大德讲时河东徐明府招》。
年代:唐作者:郎士元。
远近作人天,王城指日边。
宰君迎说法,童子伴随缘。
到处花为雨,行时杖出泉。
今宵松月下,开阁想安禅。
《南极》。
年代:唐作者:杜甫。
南极青山众,西江白谷分。古城疏落木,荒戍密寒云。
岁月蛇常见,风飙虎或闻。近身皆鸟道,殊俗自人群。
睥睨登哀柝,矛弧照夕曛。乱离多醉尉,愁杀李将军。
《初晴应教》。
年代:唐作者:虞世南。
初日明燕馆,新溜满梁池。
归云半入岭,残滴尚悬枝。
《送裴腾》。
年代:唐作者:李颀。
养德为众许,森然此丈夫。放情白云外,爽气连虬须。
衡镜合知子,公心谁谓无。还令不得意,单马遂长驱。
桑野蚕忙时,怜君久踟踌。新晴荷卷叶,孟夏雉将雏。
令弟为县尹,高城汾水隅。相将簿领闲,倚望恒峰孤。
香露团百草,紫梨分万株。归来授衣假,莫使故园芜。
《酬张夏别后道中见寄》。
年代:唐作者:刘长卿。
离群方岁晏,谪宦在天涯。暮雪同行少,寒潮欲上迟。
海鸥知吏傲,砂鹤见人衰。只畏生秋草,西归亦未期。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647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