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为了编写一份完美的教案,教师需要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清晰的把握。https://example.com/教案7
七年级历史上讲评课教案篇一
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局面是。
1、记住西汉建立及汉初面临的问题。
2、掌握汉高祖刘邦的修养生息政策。
3、掌握“文景之治”的内容。
重点:“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
难点:刘邦和项羽的角色变化。
(一)西汉的建立: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史称,刘邦就是汉高祖。
(二)休养生息政策。
1、背景:(1)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土地荒芜。
(2)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的政策。
2、内容:(1)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脾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
(2)采取轻摇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摇役及兵役。
(3)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
3.作用: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三)“文景之治”
1.原因: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摇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他们还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2.表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史称“”。
1、汉初采取什么措施改变荒凉萧条的景象,后来出现什么的结果?
2、汉初的统治政策和秦朝的统治政策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统治分别造成什么样的结局?
七年级历史上讲评课教案篇二
播放歌曲《秦王扫六合》,并配以秦始皇画面和李白《古风》诗句。
教师讲解:大家在音乐里听到的歌词,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古风》中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笔下这位扫六合、决浮云的人物是何许人呢?(生答:秦王)是的,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秦始皇雄才大略,一生创造了很多宏伟、彪炳千秋的伟绩,今天我们就走进他,一起来学习第九课《秦统一中国》。
二、自主学习,构建知识。
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1.归纳秦灭六国的条件。
2.秦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以及意义。
3.秦朝为加强封建,统治在中央和地方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4.秦朝为巩固统一在文化上经济上交通上和军事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5.你知道秦长城的起止点吗?
6.在地图上找出秦朝的疆域四至。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
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本课的重难点问题。
教师点拨:
(1)民心所向。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也不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交流。因此结束战争实现国家统一是当时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
(2)秦具备了灭六国的实力,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经过长平之战,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的进攻。
(3)秦王嬴政善于用人,教师强调公元前2,秦统一天下,在这个时间之前,秦国被叫做秦国,在此时间之后,秦国应被叫秦朝,定都咸阳。秦王嬴政登上了统一国家的最高宝座。
2.课件展示《秦朝疆域图》,指导学生结合地图指出疆域四至。
分组探究:秦朝统一的意义,小组讨论,每组选一代表回答。
教师点拨:(1)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秦的统一,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过渡: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国经历了漫长的一百多年的兼并战争,最终在军事上完成了统一大业,面对空前广阔的疆土,秦王嬴政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统一呢?让我们了解秦王的困惑。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的烦恼:如何更有效地加强国家统治,把全国各地的权利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秦始皇的烦恼:北方的匈奴虎视眈眈,不时南下侵扰,怎样才能巩固来之不易的统一?
1.课件出示“秦长城示意图”,指导学生指出东西起止点,进一步学会识图。
2.师生归纳总结:军事上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抵匈奴。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没有比秦始皇更富有争议性的皇帝了。有些学者是只为一个英雄,而另一些学者则视其为一个罪人。结合下列史料分析荆轲到底该不该刺杀秦王,我们又该如何看待秦始皇呢?请说出你的观点。
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司马迁:刻薄寡恩,心如虎狼。
他是否是千古一帝;利用课外搜集的史料,焚书坑儒、严刑酷罚等史实来说明他是暴君,从而进行全面的评价。
五、反思总结,能力提升。
播放秦统一六国的视频及相关音乐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很长一段时间是一个诸侯林立、纷争四起的世界。列国之间独立、封闭割据,他们有自己的文字,货币。
后来秦始皇横空出世,他凭借强大的国家实力,驱动万乘战车,统帅千万兵,马踏平了列国间的关隘,构筑起统一的长城。他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统一。他不仅是地域的统一,而且是文化和精神上的统一。
七年级历史上讲评课教案篇三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方式合作学归纳共同点,寻找历史线索,提高抽象归纳能力,逐步学会从历史表象看实质。
(1)学生共同参与小组讨论,回答问题,并进一步探索新的问题
(2)通过互相讨论、共同寻找答案的方式,体验自主学评价。
(2)教学难点: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流域、人文初祖、王朝、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等历史名词在本课出现很多。作为刚接触历史的初一学生来说,正确理解非常困难。
教学工具
多媒体师生互动教学,ppt演示。
1、引入:
[学生回答]涿鹿。
[教师讲述](出示形势图)相传蚩尤部落“铜头铁额”,骁勇非常,在涿鹿之战中,黄帝部落一度落于下风,后来与炎帝部落结成联盟,甚至要找来天女相助,还发明了指南车,才最终打败了蚩尤部落。
[板书]一、炎黄战蚩尤:
著名战役:涿鹿之战。
[教师提问]你怎么看涿鹿之战?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涿鹿之战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教师讲述](出示线索)炎帝和黄帝部落打败了蚩尤部落,并且结成部落联盟。而在炎帝和黄帝之后,又相继出现了尧、舜、禹三个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在长期的发展中,华夏民族形成了。因此,炎帝和黄帝被认为是华夏民族的祖先,我们也自豪的自称为“炎黄子孙”。
[教师过渡]而其中,黄帝更是被称为“人文初祖”,这又是为什么呢?
[板书]二、黄帝――“人文初祖”
[教师提问]黄帝和他身边的人有哪些发明?
[学生回答]……
[板书]黄帝宫室、衣裳、挖井、舟车
嫘祖:养蚕缫丝
仓颉:文字
伶伦:乐谱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因为传说他发明了许多跟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如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同时他生活的时代还出现了文字、音乐、养蚕等,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在中国人看来,“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缔造者和中华早期文明的集大成者,在他身上凝聚着整个民族的智慧和创造,他是族群的化身”。
七年级历史上讲评课教案篇四
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
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1课时
新授课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
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
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
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4、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5、课堂讨论:戏曲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区别。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资料并展开讨论。
最后由教师小结,指出如何评价曹操。
(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他爱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他还重视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北方,功劳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是不对的,谁有本事谁就应当称帝,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脸奸臣,这是不公平的。)
七年级历史上讲评课教案篇五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夏、商、周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概括“青铜文明”的特征,培养学生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使学生认识到高度发达的奴隶制文明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的基础上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的基本观点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夏、商、西周辉煌灿烂的奴隶制文明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从而自发地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高超技艺
难点: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奴隶的悲惨生活与青铜文明的`关系
ppt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答北京人、山顶洞人时期用的生产工具是什么?河姆渡人、半坡人时期用的
生产工具又是什么?教师总结夏商西周时期用的青铜器作为生产工具人类由“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
学生回答“打制石器、磨制石器”
生进一步认识到青铜具有坚硬、轻便、锋利、厚重庄严的特点
引导学生回答:“你能根据材料概括归纳出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的特点吗?”
播放视频。并展示多幅青铜器图片。引导学生总结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器的鼎盛时期。
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学生抢答。在抢答过程中,帮助学生完善答案
用英语china提问过渡到陶瓷业、玉器制造业。
教师出示知识结构
生:据知识结构自主学习。并回答问题。
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小结:灿烂的青铜文明是由奴隶创造的。因为在奴隶社会中,手工业、农牧业、商业的繁荣形成了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而灿烂的青铜文明是由奴隶创造的。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大量奴隶,可以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进行简单协作和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奴隶主阶级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过程,推动生产力发展;由于大批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提供大量剩余产品,使另一部分人可以摆脱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
综上所述,商代的文明较全面地体现了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在诸多方面的进步,因此可称得上是“灿烂的文明”。但是这种文明是建立在广大奴隶极其悲惨的命运基础上的“文明”。所以作为现代人,我们在可怜同情奴隶的同时,对他们更多的应该是尊重,因为没有他们就没有灿烂的青铜文明。
课后小结
教师小结:
灿烂的青铜文明是由奴隶创造的。因为在奴隶社会中,手工业、农牧业、商业的繁荣形成了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而灿烂的青铜文明是由奴隶创造的。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大量奴隶,可以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进行简单协作和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奴隶主阶级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过程,推动生产力发展;由于大批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提供大量剩余产品,使另一部分人可以摆脱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
综上所述,商代的文明较全面地体现了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在诸多方面的进步,因此可称得上是“灿烂的文明”。但是这种文明是建立在广大奴隶极其悲惨的命运基础上的“文明”。所以作为现代人,我们在可怜同情奴隶的同时,对他们更多的应该是尊重,因为没有他们就没有灿烂的青铜文明。
课后习题
1.“鼎”是古代贵族烹饪、祭祀用的器具,一般为圆形,多为三足两耳,也有四足两耳。西周时,以所用鼎的大小及多少代表贵族的身份等级。
七年级历史上讲评课教案篇六
1。战国七雄:
2。商鞅变法的时间、内容、影响。
3。都江堰的修建者、影响。
1。了解战国七雄的形成及演变过程。
2。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3。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4。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5。通过对商鞅变法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一)战国七雄。
1。形成:(1)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的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
(2)战国初年,晋国被、、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2。国家:在十几个诸侯国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
“”。
3。七国争战:强大的诸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著名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二)商鞍变法。
1。背景: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的势力增强。
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具体内容: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主持变法。
(1)政治上:确立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2)经济上,废除,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摇役;统一度量衡。
(3)军事上,奖励,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4。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5。各国变法改革的历史意义:各国经过变法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革,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了。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时间:公元一前256年。2。修建者:蜀郡郡守。
3。地点:成都附近的。
4。组成:(1)渠首:鱼嘴、宝瓶口、飞沙堰。(2)灌溉网。
5。功能:防洪、灌溉、水运等。
6。影响: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应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a。秦孝公重用商鞅b。商鞅变法加快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c。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d。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材料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这一天,在咸阳城内,一名官员正在向下面围观的人群大声宣读变法法令:“一、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二、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三、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多缴租税者,免其徭役。四、建立县制,全国划分为31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听了这些法令,人群中议论纷纷。不同阶层的人对法令褒贬不一。
七年级历史上讲评课教案篇七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七上p51)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1、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2、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一)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经济——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四)思想——焚书坑儒(p52)。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五)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p53)。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2、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在我国历的重要作用。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答: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3、全国推行郡县制;。
4、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5、修筑了长城;6、开凿了灵渠。
例:材料“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统一法度、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谁实施的?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实施的,主要措施有:实行郡县制,统一了度量衡、文字、货币。
(2)实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答: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作用是: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七年级历史上讲评课教案篇八
(一)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
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
地图册、我国夏、商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思路]。
一、课前导学。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
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国家——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习新课。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两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xx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课堂小结:多媒体显示历史坐标图,对本节课内容作一个概括总结。
四、开发思维。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就“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分组讨论。同学们还可绘制漫画,讲故事,写诗以及一切可以表现自己观点的形式都可以用来为自己服务,在形式问题上可以大胆探索,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5、自我测验。
利用选择题和材料题两种题型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作一个了解。所以,选择题主要是基础知识的再现,材料题是一个知识拓展题。向学生提供了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处境,加深对讨论问题的理解。这部分采用抢答的方式,使学生有兴趣参与进来,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附:板书设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xx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地位———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5、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6、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
七年级历史上讲评课教案篇九
识记与理解:记住远古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记住汉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黄帝与农业起源关系的传说的实质,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能力和方法: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以传说印证历史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验禹治水的艰辛并了解其业绩,体会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传说。
难点: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黄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历史讲究真实可靠,传说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着极有价值的内容。
听,集中注意力。
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二、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中国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
讲解“炎”、“黄”之意及其传说(或抽学生来讲)。
整理出华夏族的来历:
从中知道了哪些有关农耕文化的重要信息?
谈后世祭祀炎、黄(谈两碑上的字),华夏之祖。
调动参与兴趣。
听或自己讲。
清晰明了,便于掌握。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禅让的传说。
简要讲:黄帝以后很久,尧禅舜、舜让禹。要求学生概括其过程的共同点。
然后得出结论。让学生简单发表一下关于如何看“禅让制”的看法。
听讲、看书、归纳得出结论。
四、治水的传说。
禹之所以在舜死后出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必定是他的德才出众、威望很高。何以见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禹治水的传说。
要求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传说。然后问,禹治水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然后小结:禹治水成功,树立了崇高的威望。
处理辅栏的读读、说说。
过渡、导入。
学生好表现,给他们提供表现的平台,取得成功感。
五、情感升华。
我们从他们身上学习什么?
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将其发扬光大。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六、拓展学习。
学生讲。
七年级历史上讲评课教案篇十
丝绸之路:(七上p78)。
1、陆地: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引进西域的核桃、苜蓿、石榴、葡萄)。
2、海上:从广东的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3、作用:沟通中西交通,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
4、历史价值: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富有创造力的精神;中西方友好、物质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有利于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于当今旅游事业的发展和考古工作的开展。
七年级历史上讲评课教案篇十一
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两汉经营西域。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块学习第17课两汉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
三、讲授新课:
(1)张骞出使西域:
1、西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2)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3)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四、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五、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
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在我国历的贡献。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
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重点和难点]。
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教师可以导入框中的歌谣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匈奴。
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
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
3)昭君出塞:
公元前1世纪匈奴分裂,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4)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三、小结:列举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1)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2)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
3)公元前1世纪匈奴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
5)东汉明帝时,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四、作业:举例说明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附:板书设计。
一、匈奴。
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
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
三、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纪,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
四、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五、列举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两汉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
教学中用谈话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期,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重点和难点]。
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是本课的重点子目。
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教师可以导入框中的歌谣导入新课。
二、讲述农耕技术的改进时,可分为三个方面讲解:
1、农业成就:
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
2、丝织业:汉朝丝织品已使用提花机。
3、冶铁: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利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对于这些,学生由于接触太少,不易理解。
三、经济措施:
1、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2、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称为东西二京,商业区叫市。
关于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重点介绍汉武帝时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关于两汉商业的繁荣情况,可将重点放在介绍长安、洛阳的繁盛,包括城市的规模、布局、商业活动等方面。可结合本课的活动与探究进行讲解。
四、讲完全课,教师可对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间的关系,让学生动手制作图表展示。对两汉经济繁荣原因的分析。对于程度较好班级,可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回答,对于程度较差的班级,教师应提示、启发,引导其回答,最后进行小结。
五、作业:课后习题。
附:板书设计。
一、农业成就:
1、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
2、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
二、丝织业:汉朝使用提花机。
三、冶铁:杜诗发明水排,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四、经济措施:
1、汉武帝将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铸五铢钱,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2、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称为东西二京,商业区叫市。
七年级历史上讲评课教案篇十二
1.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色。
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1.能够利用各种地图或文字材料,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描述秘鲁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
2.能够说明山区人们是如何利用山区来发展生活的,描述他们生产生活的特色。
3、学会分析山区人们生产生活的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重点: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色。
难点: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读图法、情景教学法、合作讨论法等。
【导入新课:欣赏图片】。
欣赏安第斯山脉地区风光,同时配上印第安人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
设问: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的这些风光图片美不美?
学生答:美!
问: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么美丽的地方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学生答:想!
2.再通过幻灯片展示一幅当地图片,设计问题:“走进山区,探索山区的生产生活是怎样的?”
1.【幻灯片展示秘鲁山区农业活动示意图】。
设计问题:安第斯山区人民又是如何利用当地的环境发展生产的呢?
学生回答:低海拔处……高海拔处……。
2.【幻灯片展示5。s左右安第斯山脉东坡不同高度自然景观变化示意图】。
设计问题:秘鲁安第斯山区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的变化原因?
学生整理(教师引导)回答: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高海拔山区从山麓到山顶,导致自然景观呈现垂直变化。
3.【教师引导过渡】。
学生回答:印第安人!
教师出示印第安人图片,及出示印加文明遗址图片。
1.【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目标要求。
1)安第斯山区印第安人的衣、食、住、行是怎样的?
2)这样的`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
2.【学生成果展示】。
衣:羊驼毛质地轻柔,纤维细长,保暖性强,极为珍贵,有“纤维上帝”之美誉。
食: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秘鲁人培育出抗寒的马铃薯品种,还利用昼夜温差大发明了常年保存马铃薯营养价值的方法。
住:如图(ppt)。
行:骆马能在崎岖的高山峻岭间行走自如,体小但耐饥渴。是当地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
3.【展示秘鲁国徽】。
问题:秘鲁国徽左上角是什么动物的图案?它出现在国徽上面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骆马。
教师设计问题:安第斯山区秘鲁人“靠山吃山”的生产、生活方式让我们懂得了?
学生回答: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新课小结】。
【巩固练习】(见《随堂练习》)。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662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