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成都博物馆有哪些展厅 成都金沙博物馆随笔(优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8 05:09:06
最新成都博物馆有哪些展厅 成都金沙博物馆随笔(优质8篇)
时间:2023-12-18 05:09:06     小编:笔砚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成都博物馆有哪些展厅篇一

上周三下午,老师组织我们去温州市博物馆进行了一次参观。然后我们一行人在北校区集合坐班车。在去的路上,我看到了这样一件事情,在一个车流川息不停的红绿灯路口,司机猛然刹车停了下来,然后当然我们的反应都是被惊吓到了,就在这一瞬间,我抬头看到了一个非常平凡其实在我看起来却是很有意义的举动,隔着窗户,一个环卫工人,躬下腰身在捡拾被扔弃在马路上的垃圾,然后他将那些包装袋一点一点放进蓝色的塑料箱里,便重新骑着车走了。这种很简单的行为可能他也只是在尽责任,但是我还是被感动了。我觉得这其实可以从一个比较小的侧面去看出一座城市里普通人群对于职业的专注态度。

大约过了四十分钟的样子,我们抵达了市博物馆。首先给人的感觉比较气派,场地疏朗开阔,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多级台阶的建立营造出一种高远和庄重的氛围,整体建筑组合在一起凸显了一种温州文化的气质。

然后我们鱼贯而入,开始参观博物馆。首先我们看的是,历史陈列馆。它的主题是“温州人”,大致讲述了从公元前1世纪开始一直到改个开放以来,温州地区的城市变迁以及温州人在这片土壤上生活和不断走向世界的历史,这其中也深深地折射出瓯越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历史底蕴。

传承着,延续着,所以他们创造了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的诸多传奇,把城市的崛起的光芒闪耀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上,至今他们每一个人都在通过自己的勇敢和奋斗来为温州书写荣耀的历史。就像那个默默无闻的环卫工人一样。

是说了太多罢,一下子感慨上来了就没完了,不过游记还是希望写一些自己内心真正看到的感受到的,然后我愿意去写真实的东西。参观完历史馆之后,我们去看了工艺馆。

其实我觉得就出土文物本身而言并没有太多值得说道的地方。但是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设计者很好的将白象塔佛教起源和佛教经典的故事与现代化设备相连接达到了一种出奇制胜的效果。馆内列举了很多图例去表述关于佛教的起源到发展到鼎盛再到今天的现状。

我记得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这个馆一进去在中间场地会看见

两个通道口,然后我很自然从左边走,结果发现没走几步就看到了结束语,猛然意识到参观顺序是逆时针的,然后我才发觉自己把顺序弄反了,就回过头从另一边开始进行参观。后面想想我觉得这个还蛮有创意的,把一些很常规化的理念打破之后,然后让参观者完全去融入到设计者的逻辑思维中,一步一步去参观。整个过程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几个佛祖的鎏金铜雕,制作工艺非常值得称道,越看越入味,特别是在灯光的照耀下,雕饰品精湛的技艺被展示的让人觉得欲罢不能,到参观结束了我还是觉得这个馆没有太看够,一直念念不忘盯着那些展品凝视了好久。关于佛教也多少了解了更细致的方面,原来一直只知道从印度传来之后变成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南传佛教,然后那天就看到了很多有意思的小故事,也会觉得,哇,原来宗教的兴起其实可以有很多的非必然因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味。

参观结束之后大家一起合了影,作为大学时代关于一段博物馆之行的留念和句点。

成都博物馆有哪些展厅篇二

成都博物馆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博物馆,是一座同学们考察的一大热点。近日,我有幸参观了成都博物馆,并从中受益匪浅。通过此次考察,我对成都博物馆的丰富展品、优秀的展览设计以及专业的解说员团队给予了高度赞赏。同时,我也深刻意识到博物馆在传承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下将我对成都博物馆的考察心得进行梳理。

第一段:成都博物馆的丰富展品引人入胜

成都博物馆馆藏众多,展品丰富多样,包括了文物、艺术品、现代艺术品等等。我在参观时看到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如金、铜、玉等制作精美的器物,这些珍贵的文物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明的繁荣。此外,博物馆还展示了各个时期的绘画作品、书法作品等艺术品,展示了成都丰富的艺术氛围。博物馆的展品给我带来了无限的兴趣和好奇,激发了我对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欲望。

第二段:博物馆的优秀展览设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除了展品的丰富多样,成都博物馆的展览设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每一个展厅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主题,围绕着某个时间段、地域或主题展示相关藏品。展览设计师巧妙地运用灯光、声音、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将文物与展示空间融为一体,营造出了极具沉浸感的艺术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我更能够专注于展品本身,细致地品味每一件文物的精髓。

第三段:专业的解说员团队为参观者提供良好导览服务

在成都博物馆,我特别欣赏的是解说员的专业素养。解说员们对每一个展品的历史背景、艺术价值以及制作工艺了如指掌,他们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知识为我们详细解说,使我们对展品更加了解。他们还为我们提供了与展品互动的机会,让我们亲身感受历史的温度。他们耐心地回答了我们的问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物。博物馆的解说员团队在给予我们专业指导的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学习的热情。

第四段:博物馆的文化传承和教育功能不可忽视

通过参观成都博物馆,我深刻意识到博物馆在文化传承和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博物馆作为一个载体,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瑰宝,通过展览和解说传递给参观者。博物馆不仅对人们了解历史文明有重要意义,更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同时,博物馆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研究的机会。通过亲身参观和触摸文物,学生可以更加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兴趣。

第五段:对成都博物馆的考察感悟

通过对成都博物馆的考察,我不仅对丰富的展品、优秀的展览设计和专业的解说员团队给予了高度赞赏,更深刻体会到博物馆在文化传承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博物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历史、感受文化的重要平台。在未来,我将更加积极主动地参观博物馆,深入了解历史文化,并将这些宝贵的知识传承下去。

总结:成都博物馆的考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了解到博物馆不仅是一个陈列历史文物的地方,更是一个文化传承和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博物馆的展品、展览设计和解说员的讲解,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也激发了我对学习的兴趣。在未来,我将会多次参观博物馆,继续学习和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成都博物馆有哪些展厅篇三

成都民族博物馆是一座集展览、研究、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民族博物馆之一。近日我有幸参观了这座博物馆,其丰富的藏品和独特的展陈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将从空间布展、文化传承和互动体验等方面,谈谈自己的参观体会。

在空间布展方面,成都民族博物馆给人一种宽敞明亮的感觉。整个馆舍由各个不同主题的展厅相连而成,每个展厅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设计。例如,“蜀土之巅”展厅以红色为主调,展示了四川省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华夷之辩”展厅则以黑白配色为主,探讨了中原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样的设计使得整个博物馆的参观者可以逐步地了解西南地区的多元文化,感受到浓厚的地域特色。

在文化传承方面,成都民族博物馆将展品的陈列和相关的解说相结合,既给予观众展品的直观感受,又提供了详细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解读。例如,在展厅“星罗棋布”中,馆方通过展示不同民族的服饰、器物和生活场景,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国多元民族文化的丰富与多样性。同时,博物馆还采用了多媒体互动技术,使得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屏等设备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提升参观的体验效果。这样的方式不仅吸引了年轻人的兴趣,也让老年人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

在互动体验方面,成都民族博物馆充分利用了虚拟现实技术,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参观选择和体验方式。例如,在展厅“四川巨变”中,观众可以通过虚拟现实眼镜欣赏到建设中的四川川藏铁路的景象,仿佛置身于工地现场。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给观众带来了更加直观的感受和动力,激发了他们对于四川发展的向往和期待。此外,博物馆还设有互动展览区域,观众可以亲身参与制作工艺品,体验少数民族的传统手工艺。这样的互动体验不仅丰富了观众的参观内容,也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

总的来说,成都民族博物馆在空间布展、文化传承和互动体验等方面都呈现出了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参观这座博物馆,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种体验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地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更加珍惜和自豪自己的文化传统。希望成都民族博物馆在未来能够继续保持其独有的展陈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更多的人带来知识的启迪和文化的感悟。

成都博物馆有哪些展厅篇四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位于成都市中心的成都博物馆。这座博物馆不仅是一座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大量珍贵文物的文化场所,更是一座展现成都历史文化的窗口。通过考察,我深刻体会到了成都博物馆的独特魅力,对我个人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产生了积极影响。

首先,成都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和谐融合。这座建筑以四川传统宫殿建筑为基调,又注入了现代的线条和材料,在保留传统风貌的同时,也展示了现代建筑的创新。在这样的建筑环境下参观文物,使我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更加亲近古代文化。与此同时,博物馆前庭的公共广场也为市民提供了休闲的空间,使博物馆成为一个集文化传承与城市艺术的场所。

其次,成都博物馆的文物收藏丰富多样,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青铜器、陶瓷器和书画等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通过观看这些文物,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例如,博物馆内展示的一对商代青铜神话兽,以其精湛的艺术工艺和独特的形象设计,展示了中国古代神话文化的神奇和美妙。我不禁感叹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和艺术造诣之高,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更深的体会。

再次,成都博物馆注重公众教育和文化传承,给予观众更多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在参观过程中,我发现博物馆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展览内容,还设置了多个互动体验区域,使观众有机会亲身感受文化的魅力。例如,在书画展区,观众可以亲自尝试中国传统的墨迹写意,感受汉字的艺术之美;在陶瓷展区,观众可以参与到陶艺创作中,亲手制作一件属于自己的艺术品。这样的参与体验不仅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更加深了对文物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最后,成都博物馆还致力于展示成都特色和民俗文化。博物馆展示了大量与成都历史和人文相关的藏品,包括锦里文化、蜀绣、蜀剧等。这些特色文化的展示不仅为观众提供了对成都历史、风土人情的了解,也让人们对成都这座城市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通过博物馆的考察,我对成都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热爱和珍惜这座美丽的城市。

综上所述,成都博物馆的考察不仅丰富了我的人文素养,也开拓了我的审美情趣。建筑设计的和谐融合、丰富多样的文物收藏、公众教育和文化传承以及展示成都特色和民俗文化的努力,使成都博物馆成为了一座兼具学术与艺术价值的文化瑰宝。我相信,在成都博物馆的影响下,更多的人将爱上文化、尊重传统、热爱成都这座城市。

成都博物馆有哪些展厅篇五

星期五,一个本该在校上课的日子,但我们一起去了位于大邑县的建川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也就是老师们所说的课外教学。在此之前,我对建川博物馆便早有耳闻,建川博物馆,全称建川博物馆聚落,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聚落占地500亩,坐落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刘氏庄园所在地安仁古镇。聚落内将建设抗战、民俗、红色年代艺术品三大系列20余个分馆。是目前国内民间资金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的民间博物馆。特别的是这个博物馆并不是由国家投资修建,属政府行为,而是由一位名叫樊建川的个人投资修建的,建川博物馆聚落现馆藏珍贵文物超过1000余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达121件,这在国内民营博物馆中首屈一指。

我们一大早便抵达了建川博物馆,可能是因为,这是少有的户外教学吧,所以同学们的脸上都毫无倦意。首先吸引我的,是园区里的工作人员的穿着,他们都无一例外的都穿着那时候川军的制服,一下子,我仿佛已经置身于那个特殊的'时代。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名叫“中国老兵手印广场”的地方,远远地便看见了那灰白的广场上鲜红一片,广场的灰白更加突出了那片鲜红,使人不禁心里一紧。走近了看,原来是一个个印在玻璃板上的红手印组成了那片鲜红,每座手印墙宽约1.2米,高约2.6米,每个手印墙上都排满了手印。听解说员随后的介绍才知道,这些手印全都是抗战老兵的手印,当年正是他们的双手挥舞大刀、长矛,投掷手榴弹、埋地雷、炸碉堡,正是这些手当年挡住了来势汹汹的日军侵略军,力挽狂澜,扭转乾坤,将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托起。而之所以把玻璃板排成v字形,是为了寓意胜利。

我们没有在那里过多的停留,但那抹鲜红一直占据着我的脑海,以至于后来参观“二战馆”和“武器馆”都心不在焉的。那些红手印大小不一,表明它们来自不同的人,但那些不同的人有着共同的信念,这也是手印墙存在的的原因吧,他们把热血撒在了这片土地,换来了我们现在和平幸福的生活。没错,它们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不知走了多久,肚子咕咕的叫着,正常的生理反应,提醒着我们是时候该吃午饭了。所以,当解说员说“我们前往下一个馆”的时候,我看到了大家的脸上有一丝不快,但又没办法,所以只有一边小声抱怨一边前往下一个馆。可当我们看见那大大的馆名时,所有的抱怨声都止住了,整齐得就像约定好的一样。那是“5·12”汶川大地震博物馆,气氛一下子就沉重了起来。因为那是一场我们亲身经历过的灾难,虽然我们并没有处于震中,也没有同学受伤,但那地动山摇的一刻,还是被我们永远铭记在生命中。

建管人应该是希望还原灾难的本来面目,所以场馆里再现了许多地震时的场景,倒塌的房屋,面目全非的汽车,永远停在14时28分的钟表,一切的一切,都仿佛在向我们哭诉着那时的惨烈。当看到那些在地震中失去生命的孩子的遗物和照片时,鼻尖的的酸楚感提醒着我,虽然已近事隔那么久,我却还没有忘却。那些年轻的生命,被上帝选中,要提前和这个世界说再见。所以能留下来的我们,是多么的幸运啊!那些孩子的文具,也被展览了出来,那色彩鲜艳的文具,和逝去的生命的黑白,成了最强烈的对比。而在众多照片中,有一张被放大成两层楼高的黑白照片,被悬挂在显眼的位子。那时遇难孩子的家人,抱着孩子的遗像,站在埋葬了自己孩子的废墟上,他们脸上的悲痛并没有被黑白的颜色所掩盖,因为我可以清晰的感受到。不仅如此,展馆还展出了地震时,那些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的英雄们的相关物品,林浩,吴家方,薛枭,范美忠,甚至还有温家宝爷爷当时用过的扩音喇叭,就是通过那个喇叭,温爷爷把国家的关心传达给了受灾民众,也是通过那个喇叭,温爷爷说着让灾区人民安心的话。正是民族的团结,使汶川人民挺了过来。

走出了馆场,回想着今天的所见所闻,我深深的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着,我深深的为我们的民族精神而骄傲着,我想,这会是我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是我思想精神上的烙印。

网友对“成都建川博物馆观后感”评价

:好看。

成都博物馆有哪些展厅篇六

女士们、先生们:

现在我们来到了杜甫草堂的诗史堂。以诗的形式像画卷一般勾勒唐王朝由兴及衰的杜甫,在此给我们留下了一段耐人寻味的畅想。

少年杜甫,正值开元盛世,他“七岁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继而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及至青年,其诗歌内容也是充满理想、激情和浪漫。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的放歌正是他富有时代气息的真实写照。

中年杜甫,怀才济天,大量诗歌,志存高远,他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声明其主张。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其抱负。

然而求官不得,考试落榜的杜甫,初尝生活艰辛,开始趋于现实,贴近生活。安史之乱,折射出唐王朝的腐败,兵刀相残,更现出苍生的苦难。从“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的悲叹到“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的哭诉,杜甫由高山流水的浪漫诗人转而成为一个为民间疾苦呐喊的批判现实主意诗人。“三吏”、“三别”犹如封建王朝统治下的一面镜子,将历史场景真实、生动地再现在我们眼前。郭沫若先生用““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的对联归纳了杜老先生作为一个现实主意诗人的至高境界。

流离成都的杜甫,在一种平静的环境里忧国忧民,更深层次地对国家的命运和生活的意义进行思考。此间他大量诗作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情操。我们从“忽闻关军收蓟北,初闻啼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吟唱中,读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独有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爱国激情。

杜甫的一生,伴随着唐朝的兴衰。他在各阶段诗风迥异,但都不同层次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现象,除却他在诗歌上独尊天下的艺术魅力,更为可敬的是他用诗的形式,记载了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留给我们一幅幅漫长而发人深思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到杜甫草堂,在诗史堂便能解读他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非凡成就。

成都博物馆有哪些展厅篇七

近日,我带领同学们前往成都市博物馆进行考察,这次考察带给我们许多感悟和启示。成都市博物馆作为四川省国家级、综合性博物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了解成都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这次考察,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成都博物馆的魅力,更加坚定了保护与传承文化的决心。

第一次踏进成都市博物馆,我们首先被大气磅礴的建筑所震撼。博物馆建筑外部采用现代化风格,内部则与之相得益彰。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装饰,使参观者仿佛穿越时光回到古代。在参观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多个时期成都的发展历程,深刻认识到成都这个历史名城的重要地位。

在成都博物馆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藏品陈列。馆内展出的各类文物精美绝伦,有代表性的有青铜器、书法、绘画等。这些珍贵的文物以及背后承载的文化底蕴,让我们深感文化不可复制的独特价值。无论是华丽的瓷器还是古老的经书,都展现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更加坚定了我们保护传统文化的决心。

此次考察还让我们对成都市博物馆的丰富教育资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博物馆内设有多个展厅,展览内容包括自然历史、人类历史、古代艺术等多个方面,覆盖面广、深度深。参观者可以在这里深入了解到各个领域的知识,拓宽了视野,提高了文化素养。在解说员的详细讲解下,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各类文物的意义和历史背景,对博物馆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通过这次考察,我们还深刻认识到成都市博物馆在推广和传承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博物馆举办了多次主题展览和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参观。这些展览和活动不仅让参观者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让我们认识到文化传承是一个活跃而生动的过程。博物馆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积极培养了更多的文化爱好者和传承人,为保护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努力。

总的来说,成都市博物馆这次考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博物馆的陈列和解说,我们了解到了成都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价值,同时也受到了文化教育的熏陶。我们相信,只有通过更多的考察和体验,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时光的长河中继续闪耀光芒。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活动中,从自己做起,为构建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成都博物馆有哪些展厅篇八

五代时,诗人韦庄在成都做前蜀政权的宰相,他寻找到“柱砥犹存”的草堂遗址,便“重结茅屋”来表达对杜甫的怀念之情。北宋元丰年间(11世纪),成都知府吕大防再次重修,并把杜甫像画在墙壁上,使草堂具有了纪念祠堂的性质。以后历代,草堂多次重修,其中最大的两次,是在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520xx年)和清代嘉庆十六年(公元1820xx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变,杜甫当年“诛茅初一亩”的草堂故居,已成为今天供人们瞻仰、凭吊“诗圣”的纪念性建筑群,面积也扩展到240多亩(包括建国后扩建的梅苑与原草堂寺)。由于它既是诗人的故居旧址,又具有纪念祠堂的性质,因此整个园林与建筑便有机地融汇了这两者的特点: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不作雕梁画栋的处理,也不很高大,而是接近于民居;建筑格局则以一条中轴线贯穿始终,主体建筑从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到工部祠都在这条线上,两旁以对称的附属建筑相配,其间又有溪流索回,小桥相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重肃穆,又清幽雅洁;漫步其中,我们不仅可以瞻仰凭吊诗圣,表达心中的敬意,还可以返璞归真,发思古之幽情。所以说,草堂是纪念性建筑与园林景观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诗史堂

诗史堂是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因为杜甫的诗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故被誉为“诗史”,建筑以此为名。

厅堂中央,安放着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铜像。塑像两侧是朱德同志撰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副对联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们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

诗史堂内还悬挂有现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诗人及书法家郭沫若撰写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此联高度概括了杜诗忧国(上联)与忧民(下联)的两个方面,内容深刻,对仗工稳,书法潇洒而富激情,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道。

水槛和柴门

出诗史堂,我们看见一条小溪穿插在建筑群之间,上面有一座小石桥勾连交通。小桥左侧竹丛中,有“水槛”横跨溪上;过小桥,“柴门”迎面而开。“水槛”与“柴门”都是当年杜甫的草堂曾经有过的建筑,杜诗中有“新添水槛供垂钓”、“柴门不正逐江开”的描述。所谓“水槛”,就是搭在水亭上的木栏,“柴门”也不过是茅屋的篱笆门,可以说都是很简朴的,远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现在的“水槛”与“柴门”,是后人重修草堂、扩大庭园时所造的象征性建筑,但我们仍可以睹物思人,想象出当年诗人在这里迎送客人或凭栏垂钓的情景。柴门楹柱上悬挂着明人何宇度撰写、今人陈云诰补书的一副对联:“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对联构思非常巧妙。上联“万丈光芒”,出自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诗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而“信有文章惊海内”与下联“犹劳车马驻江干”,则出自杜甫《宾至》诗中“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两句。杜甫诗的意思是:我哪有什么名篇佳作震动天下呢?既然如此也就空劳宾客乘着车马到江边来相访了! 这本是诗人的自谦之语,但何宇度将两句诗各改动了一个字:把“岂”改为“信”(信,确实、果然之意),“漫”(漫,徒自、枉自之意)改为“犹”(犹,还、仍之意),整个对联的意思就变成了赞誉之辞:您先生的大作确实称得上光芒万丈,可以震动海内,因此千年之后人们仍然怀着景仰倾慕的心情,乘车骑马来到浣花溪畔,瞻仰您的草堂故址。不是吗,我们今天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不远千里万里来游草堂。可见对联作者还是很有“预见”的呢!

碑亭

工部祠的东边有一间小小的茅亭,内立石碑一通,上刻”少陵草堂”四字,也是果亲王的手迹。

“少陵”本为地名,在西安市南长安县。那里原是古代杜伯国的旧地,汉宣帝死后葬在那里,其墓因此而称“杜陵”,宣帝许皇后的墓在附近,因规模小于帝陵,所以称“少陵”(“少”即“小”之意)。杜甫远祖就是“京兆杜陵人”,他自己也在这里住过较长时间,在诗中曾自称“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人们也就称他为“杜少陵”了。前面已经说过,杜甫的茅屋早已毁坏。

公元761年秋天,一阵大风把他苦心经营的茅屋吹破,才使诗人写出千古不朽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表现的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忘我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令人感动不己!当然,也不难看出这茅屋是很不结实的。杜甫离去后,草堂破败,经后人多次重修,已成纪念祠宇,再难觅“茅屋”踪迹,而建造这座草亭,其用意就是以此引发人们对昔日那简朴自然的草堂的联想。看来这个目的是达到了,许多游览草堂的人都要在这里摄影留念,就是最好的证明。

茅屋景区

游览草堂不能亲眼目睹杜甫写出不朽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那座名扬古今的茅屋,怎么讲也是一件十分令人遗憾的事情。为了弥补这个遗憾,使大家更好地领略当年杜甫的生活环境,杜甫草堂博物馆于近年重建了一个“茅屋景区”。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依据杜甫诗歌的描写以及明代重修草堂时的格局恢复重建的“茅屋景区”。景区内溪流环抱,绿树成荫,竹篱柴扉,芳草青青,营造出“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曲抱村流”、“卜居必林泉”、“柴门古道旁”、“野老篱边江岸回”、“草深迷市井”等杜甫诗句描绘的郊野景象。推开咿呀作响的柴门,左植”四松”,右栽“五桃”,古楠接茅亭,绵竹上青霄,菜圃青青,药栏郁郁,诗人的老妻所画的棋盘仍留在石上,他的小儿女垂钓的钓丝还倚靠在篱边……,所有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诗人生活在这里时那种浓浓的田园情趣。而依川西乡间民居风格建造的简朴茅屋,又印证了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的描写,令不觉间吟诵出杜甫的《江村》诗:“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参观杜甫草堂,值得一游的地方还有红墙夹道、修竹掩映的花径,碎瓷镶嵌、古雅别致的“草堂”影壁以及风景秀丽、独具魅力的梅苑。妙境入目,各自都有体会,就不用我一一介绍了。

谢谢大家!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70489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