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师说教学设计两个课时 韩愈马说教学设计(实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21 01:28:04
韩愈师说教学设计两个课时 韩愈马说教学设计(实用8篇)
时间:2023-12-21 01:28:04     小编:温柔雨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韩愈师说教学设计两个课时篇一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当堂成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一课时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 ’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3.齐读第一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齐读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3.齐读第三自然段。

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

2.背诵课文。

23 马说

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有常有。

食之不能尽其材 表达:怀才不遇;

事例进行论证: 鸣之不能通其意 埋没人才 控诉:埋没人才

天下无马 希望:重用人才

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理解短文所阐明的道理;基本能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对“怀才不遇”的观念赞同度过高,此点须加强引导。

韩愈师说教学设计两个课时篇二

(板书课题)提到马,大家都知道它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动物,值到今天,在我们的生活中仍有许多与马有关的成语、俗语。比如说这个人整日忙碌,我们可以说他(马不停蹄),我们祝愿别人的时候常说(马到成功),一个人老人仍为事业奋斗,我们可以称赞他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注:有的同学可能认为这里没有马,就用骥引出千里马这个话题。

师生解释“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与现代杂文大体相近。

简介作者。交待写作背景。

1、初读课文。注意读出停顿,节奏,感情。

学生读完后,可进行适当的评价。再读,如不行,范读。

2、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朗读,每人读一段,然后互相交流。

交流的内容:

1、找出难懂的词、句。

2、疏通文意(让学生做好勾画)教师从旁点拨

3、交流

同学之间,针对难懂的词、句,互相交流。不会的,老师启发,引导,解决。

最后找同学疏通文意。

1、用文中的话讲一讲,千里马有怎样的不幸遭遇?

明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这道题设计目的是看看学生是否真的理解文章内容了,并且再次帮助学生记忆重点词语,引出本文的主旨名,最后引导大家在读的时候,要读出同情、嘲讽。

2、食马者要对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负责,还有人要对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负责吗?

明确:伯乐

3、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课文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表明作者的观点认为伯乐是最重要的,就是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

这句话充分强调了作者对伯乐作用的肯定。引导学生辩论。世上先有伯乐再有千里马,还是先有千里马再有伯乐。在这里可以引出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引导学生最后认识到“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这里可作拓展部分)

最后读课文结束。

韩愈师说教学设计两个课时篇三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古诗内容。

3、能正确地背诵古诗。

1课时

一、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古诗,它们的名字是《晚春》。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古诗内容。

3、能正确地背诵古诗。

指生读学习目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目标己经明确了,你们有信心实现目标吗?老师相信,只要大家认真自学,一定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的。

三、先学

自学指导

1、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古诗两遍。要求:把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并读出一定的语气。

2、读古诗找出你不懂的地方,可以问同桌,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两遍。

3、小组内两两互读古诗。

自学检测

指名朗读全诗,组织正音。教师相机运用范读、领读、齐读等方式,读出一定的节奏和语气。

四、后教 合作交流

1.请根据古诗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小组内交流讨论这首诗的内容。

2.《晚春》这一首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景呢?从这首诗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教师点拨;

1.注释: 不久归:将结束。 杨花:指柳絮 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老呈白色,随风飘落。 才思:才华和能力。

2.作品译文: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五、训练

1.结合古诗内容,学生自由背诵。

2.同桌互背。

3.小组展示背诵。

4.练习书写

韩愈师说教学设计两个课时篇四

1.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蕴含的寓意。

2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

3.指导朗读。

在古代,由于受腐朽的选拔体制所约束,有许多人因才华得不到施展而写下许多直抒胸臆的诗文,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其中最著名的一篇——《马说》。

1.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2.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1.教师范读。

2.正音。

乐(祇()骈)槽枥()辱(食()

食马者策()见()邪()石()粟()

3.(1)分析课文第一段。

提问:结合课文注解,翻译第一段并找出难懂的词语。

虚词:而——表转折,但是故——因此于——在之——结构助词,的以——凭借虽——即使。

教师翻译(略)

提问: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提问: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齐读第一段。

(2)分析第二段。

提出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提问: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提问: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女生齐读第二段。

(3)分析第三段。

找出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虚词: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以——按照鸣之——助词,无意义。

翻译全段。

提问: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提问: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提问: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散读第三段。

(4)全班齐读。

提问: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提问: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接心情。

提问: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即人才。

四、全班齐读,并背诵

板书设计:

马说

韩愈

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遭遇(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主旨: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师说教学设计两个课时篇五

马说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祇辱一作:只辱)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翻译: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车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驾驭它,却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饲养马的人)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

作品评价

《马说》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的发泄。

重庆工商大学教授付正义:《马说》的结构十分精巧。从正面提出问题。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发出了愤怒的斥责,其中有讽刺,有反问,有慨叹,抑扬反复。

韩愈把人才喻为“千里马”,把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喻为伯乐,这种人才观念,在中国具有代表性。

韩愈师说教学设计两个课时篇六

《晚春》是选自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是韩愈诗歌颇富奇趣的精品,历来选本少有漏选它的。然而,对诗意的理解却是诸说不一。要让学生透彻理解这首诗,就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此诗为《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钱仲联《集释》系此诗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此时韩愈已年近半百。这是一首写暮春景物的七绝。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从整首诗来说,诗人把前两句和后两句相对比,前两句写“百般红紫”有才思,后两句写“杨花榆荚”不“知”春天即将过去而奋发有为、飘香吐艳,却只知道像雪花那样漫天飞舞。在比较中,在“百般红紫”们看来,这些“漫天飞舞”的杨树榆荚们是无所作为,这是矛盾的一面。然而,在矛盾中却又得到统一,即都在为留住春天而努力着。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描写中抒情,营造氛围,寄情于景。在此,择其主要的表述。一是象征手法。晚春时节,那些“百般红紫”知道春“不久归”而“斗芳菲”,即使那些“无才思”的杨树榆荚也“作飞雪”,即使它们之间有所分歧,但都在尽自己的努力留住春天美好的`时光,留住自己美好的生命。这实际上是诗人在暗示人要珍惜时间,珍惜生命。二是拟人手法。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对诗中的每个意象都予以人格化。这样,不但把景物描写得形神兼备,活灵活现,而且产生言近旨远,引人思考,耐人寻味的审美效果。

在理解写作背景及诗人生平的情况下,本课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1、诵读:正确、流利、感情充沛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争取能当堂成诵。

2、理解作者诗中所描绘的晚春景象,能够初步感受诗的意境,并体会诗人的惜春之情,进而自己能够做到珍惜时光。

3、由本诗加以拓展,积累同类题材的古诗,加深对国学的积淀,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懂得珍惜光阴,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了解作者。

学法指导:

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2、从“花草树木”的角度,多读多悟。

3、点拨法、合作探究法、提问法

(一)激趣导入,唤起对春天的期待

1、请同学们说说关于描写春天的诗句?

2、类似于描写春天的诗句还有很多,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诗人韩愈,去领略他笔下的春天,带给我们不一样的视觉盛宴。

(二)展示课题与教学目标。学生齐读教学目标

(三)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学生齐读作者简介,提问“唐宋八大家”的文学常识)

2、背景介绍

(学生齐读背景介绍,点明时节与作者作诗的年龄及仕途情况)

3、朗读诗歌

(四)疏通诗意

1、抓关键词:草树、不久归、斗、杨花、榆荚、才思、惟解、漫天(提问学生)

2、自由讨论,准确的翻译诗句。

(五)赏析课文

1、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哪些字用得好?请赏析。

(六)感悟诗志

1、结合写作背景,后两句诗从另一角度思考,似乎是在启示我们什么?

(七)主旨归纳

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了自己对春天大好时光的珍惜之情。

(八)课文小结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反映了自己对春天大好时光的珍惜之情。

(九)巩固练习

(十)布置作业

1、继续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词,做一张《春天诗词荟萃》的手抄报。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韩愈师说教学设计两个课时篇七

1.把握文章的语气和节奏,积累语感。

2.学习论证方法,梳理论证思路,提高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感受大家情怀,提升人文精神。

读写句读,自主探究。

中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应该特别注意基础的训练和夯实,能顺畅地朗读和正确地书写,对于学生准确理解意思、积累文言知识都有直接的帮助。而自主给文言文添加标点,对于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更是有着重要意义。在正常状态下,学生所见到的文言文基本上是已经添加了完整标点符号的材料,“原始”状态的“天书”几乎不可能与学生谋面;一些资料或考试中的断句题往往也只限于简短的几个句子,一般没有整篇文章的断句。《师说》属于自读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中包含的道理和逻辑思辨却是值得细细体味的。教师有必要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抓手”,使他们寻找到思维的突破口,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最终能在讨论和交流中理清思维的脉络,训练和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自主阅读

1.具体操作。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通过朗读或默读的形式通读课文,结合注释以及课后练习、资料等,尽自己最大努力把握课文内容。时间约为五分钟。

2.设计意图。在不提前预习、也无相关背景介绍的情况下,学生通过“第一印象”感知文本,能更真实地显现自身在文言文学习方面的实际能力。大量信息在短时间内集中冲击学生大脑,能有效地激发其活跃度,增加其敏感度,使信息的接受和掌握达到最大化。教师最好不提前告诉学生要听写,以免学生“死记硬背”而忽略对意思的理解。

(二)朗读听写

1.具体操作。教师按照一定的语速逐句朗读课文,尽量保持匀速,一句只朗读一遍。学生逐句听写,不写标点,也不留空格;可以隔行书写,留出空白以备修改。

2.设计意图。逐句听写既是对学生自主阅读效果的检查,也能训练学生“听”和“写”的能力。听写文章,所以,根据上下文听清楚字音,准确书写字形,并且不添字、漏字,这更是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验。每个句子只念一遍,学生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中,耳、脑、手等各器官高度配合,会有高强度的学习状态和高效率的学习效果。不写标点、不留空格是为了接下来“断句”环节的需要。时间约为十二分钟。

(三)断句标点

1.具体操作。学生给自己听写的《师说》先用斜线断句,再根据意思添加标点;能力强的学生也可以直接添加标点。在断句和添加标点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上下文意同时检查和修改听写中出错的文字,包括错别字、添字、漏字等。

2.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既可以训练学生语感和节奏感,也能增强其阅读理解能力———斜线断句和添加标点是不同层次的理解要求;如果学生凭记忆能根据老师朗读的节奏断句,至少也能训练机械记忆能力。时间约为五分钟。

(四)检查提问

1.具体操作。学生对照原文,逐句、逐字核对自己听写的文字和添加的标点,有错误则逐一修改;同时,思考错误的产生原因。如果因此发现有文意理解困难之处,则及时提出,由老师组织讨论解决。如果时间充裕,可以增加同桌相互检查的步骤,以更准确、更彻底地纠正错误和理解意思。时间约为六分钟。

2.设计意图。逐句、逐字检查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意识和一丝不苟的态度———要特别提醒不能求快而应求准,核对的过程更应成为理解的过程,思考出错原因更是提高分析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

(五)分析探究

1.具体操作。

(1)引导学生阅读注释中对韩愈的介绍,关注“古文运动”“文起八代之衰“”唐宋八大家”等关键词。根据学情,可以由学生或老师补充介绍相关常识———议论文的阅读比其他文学作品更需要知人论世,了解背景才有可能真正深入到文字深处和作者内心。

(2)再由注释中的“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引出对作者行文思路的解读。教师先引导学生找出第四段“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同时提醒学生区分表面目的.和真正原因,从而抓住“不拘于时”中的“时”,懂得“文章合为时而著”———为现实服务才是文章的真实写作目的。“不拘于时”的直接表现就是“学于余”,所以“,拘于时”的表现就该是“不学”,这就涉及了《师说》的核心———对是否应该“从师而学”的思考和缺乏“从师而学”社会风气的批判。

(3)社会现实的相关内容出现在第二段,由此可以引出对第二段的理解。第二段明显地使用到对比论证的方法,共有三组对比:“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与“于其身,则耻师”和“巫医乐师百工”与“士大夫之族”。对比中批判了当时社会现状:

耻学于师。这里需点明作者论证的角度是反面论证。在这部分的的既是完整的句子,也是完整分析中,要重点阐明学校教育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与韩愈主张的“传其道解其惑”的区别,前者重在具体知识的传授,后者重在解人生之惑和传儒学之道。

(4)由第二段的反面论证,顺势引出第三段的正面论证。通过“孔子”的例子,讲解事例论据选择的典型性,以及事例论据与道理论据的结合。

(5)由第二、三段的正反结合论证,引出对论点的把握,从而进入第一段内容的分析,重点是论点的确定和论点提出的方法,以及第一段的行文思路。

(6)最后,总结整篇文章的行文思路,归纳一般议论文的写作模式。时间约为十二分钟。

2.设计意图。此环节重点在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迅速抓住文章主线的能力,同时学习简单有效的论证方法。这部分看似环节较多,似乎很复杂,其实这些内容步步相连、环环相扣,教师在课堂上只需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具体分析基本可以由学生在思和讨论中完成;要注意避免教师“放手”太少,讲得太多———本来清楚明了的问题往往因为过细、过滥的分析而变得繁琐、模糊。

第一次尝试在高中采用听写的方式接触、理解课文,原因已在前文分析到。从具体操作效果来看,“自主阅读”“朗读听写”“断句标点”和“检查提问”四个环节进行都非常顺利,学生在高“强度”训练环境下,身体和精神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氛围中,能够很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整个课堂节奏很好。而“分析探究”环节的效果好坏与教师个人的课堂驾驭能力强弱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说,教师引导学生沿着主线保持逻辑思维的顺畅连贯而不“旁逸斜出”是成功的关键。努力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简洁明了、不贪多求全地处理文章是能否在一节课完成教学任务的另一个关键。

韩愈师说教学设计两个课时篇八

1、诵读:正确、流利、感情充沛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作者诗中所描绘的晚春景象,能够初步感受诗的意境,并体会诗人的惜春之情,进而自己能够做到珍惜时光。

3、由本诗加以拓展,积累同类题材的古诗,加深对国学的积淀,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古诗中的字词读准,理解古文的意思。

体会诗中的意境之美,进而联想珍惜到自身的时光。

课前欣赏《春天在哪里》

刚才那首歌唱的是什么季节?大家喜欢春天吗?跟大家一样,古往今来,很多诗人也喜爱春天,他们用自己的才华把春天写进了诗里,用优美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之前老师布置了让大家预习,现在就请个同学来读一读。

韩愈(768—824),字退之,自称昌黎先生,世称韩昌黎。他是唐代文学家,河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晚春》是《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他已经年近半百(此时49岁,终年57岁)。

1、题目“晚春”,大概指的是什么时间?春天的最后一段时间

不久归:不久就要归去,春天将要过去

百般:各种各样

斗:争斗,比赛

芳菲:花草茂盛而芬芳

榆荚:见图,榆树上的果实。才思:才华和能力惟解:只知道

诗句里还有不明白的字句吗?

2、句子解析:花草树林知道春天不久将要归去,于是万紫千红争香半艳竞相开放。而杨花榆荚没有这个才华和能力,只知道像飞雪一样漫天飞舞。

2、你还学过什么关于描写春天的诗词?或者其它季节的古诗?

《春晓》《江南春》

范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晚春》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作。这是一首写暮春景物的七绝。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

古诗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72660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