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游子吟的原文赏析 孟郊游子吟原文赏析(精选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23 07:13:04
最新游子吟的原文赏析 孟郊游子吟原文赏析(精选9篇)
时间:2023-12-23 07:13:04     小编:温柔雨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游子吟的原文赏析篇一

游子吟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赏析一】

《游子吟》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赏析二】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赏析三】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游子吟的原文赏析篇二

【诗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出处】唐·孟郊《游子吟》。

【意思】(儿子)临走时(母亲)还一针紧挨一针地 缝着棉衣,心里总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回家。后用来表达母亲对儿女 的深爱和盼望儿女早日平安归来的心情。

【赏析】慈祥的母亲 不顾年老眼花,仍然手拿针线,为儿缝衣。密密地缝呀缝,生怕儿子迟 迟不回,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结结实实。反复缝衣这一日常生活的细 节,把母亲对子女的抚爱之情,感人至深地抒写出来。语言朴实、自然, 亲切感人。慈母的一片笃厚深情催人泪下。

【全诗】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全诗鉴赏】

孟郊诗多抒写穷愁,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率,而就生新瘦硬,故苏轼谓之“郊寒岛瘦”。所谓寒、瘦,在内容上指言贫叫苦,在艺术上则指苦吟和一种清峭的意境美。方牧素描孟郊:“冷露滴破残梦,峭风梳篦寒骨;暮年登第,一生才说几句痛快话”,可谓得之。

《游子吟》是孟郊享誉千古之作。在香港的民意测验中,此诗高居最知名十佳唐诗的榜首。关键在于诗人抓住了母爱与孝道,在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题材,而表现得深入浅出。诗作于贞元十六年(800)溧水县尉任上,自注云:“迎母溧上作”。

前四句摄取生活中一个常见的情景,慈母为游子准备行装,在临行前夕、在灯下缝缝补补。这幅图画表现的是贫寒之家,儿子出门不能盛其服玩车马之饰,然而母爱是“论心不论迹”的。从“临行密密缝”这个场面所流露的质朴无华的人性美,足以使任何“金缕衣”失去光辉。

在母亲眼中,孩子永远是孩子,因此对他的出门远游,不免有一千个不放心,因此是希望他能够早些回来的,这是“意恐迟迟归”的一层含义;而另一方面,母亲又本能地深知,孩子大了,必须经风雨、见世界,所以决不会把他拴牢在自己身边,所以这才缝下密密的针脚,怕不经穿的,这是“意恐迟迟归”的又一层含义(即“密密缝”的理由)。

最后两句是针对迎母溧上这件事而言的,谋到一官半职,就象李逵那样忘不了老母,这片孝心当然感人。而诗人进一步认识到,孝心与母爱还是有区别的,它是出于一种自觉的报恩意识,而母爱却是自发的无条件的,与春风和阳光一样不求回报的。尽管《小草》歌词说“春风呀春风把我吹绿,阳光呀阳光把我照耀”,古人仍有“草不谢荣于春风”(李白)之说。所以诗经《小雅·蓼莪》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此诗结尾也是一样的意思,但安排在一个形象感人的典型场面之后,又出以比兴,当然也就更易引起共鸣。

游子吟的原文赏析篇三

朝代:唐代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

注释

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诗体名称。

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临:将要。

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谁言:一作“难将”。言:说。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创作背景

《游子吟》是孟郊在溧阳所写。作者早年漂泊无依,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饱尝了世态炎凉,更觉亲情可贵,于是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之情。此诗情感真挚自然,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游子吟的原文赏析篇四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

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

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

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

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

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游子吟的原文赏析篇五

《游子吟》这首诗创作的根本出发点是歌颂人世间为伟大的母爱。首先,它主要以儿子对母亲的思念为前提,思念起出远门前母亲在油灯下为自己缝制衣服的情形,简单又朴实的场景,描绘出母亲为儿子所做的奉献,包含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其次,儿子认识到亲情的可贵,但是迫于生活及仕途的压力,不得不离开母亲,文章最后将母爱的光辉升华到一定的高度,衬托出内心最为柔软的心灵,即想念母亲。孟郊《游子吟》是他五十岁时写于现常州溧阳市的诗词,创作背景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概述:(1)家庭背景;(2)仕途受挫;(3)与母亲长期分离。

游子吟的原文赏析篇六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担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像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游子吟的原文赏析篇七

这是一首乐府体诗,诗人捕捉住生活中的一瞬,用简括的语言勾勒出慈母为游子缝制衣裳的场景,抒发了游子思乡念亲的至深情感。全诗淳朴素淡、情真意切,拨动了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尤其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两句已成为千古流传的名言佳句。

首联,“游子”,本谓远游的客子。《史记》“游子悲故乡”。也许慈母想到了游子的奔走之劳,风霜之苦和孤寂之悲,如此,诗一开头,就似笼着一层淡淡的哀愁。另外,就唐诗看,“游子”也可指离乡远游的举子。有唐以来,开科取士,游子不绝于途,辗转流徙,饥寒相侵,倍受艰辛,“古若不置名,道路无欹倾”。诗人以其亲身体验和感受,把游子的悲苦和哀愁加以浓缩和转嫁,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实况,赋予了诗的社会意义。

次联,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诗人进行了合理的想像,揭示了慈母情爱的含蕴,原来临行缝制的游子衣上,密密匝匝飞走的'针线,竟是慈母的丝丝缕缕情思。“游子无寒衣”,“游子暮何之”,也许就是慈母系情的“意恐迟迟归”的内涵。“短章蕴藉”(《白石道人诗说》),是诗意的生发,更是意境的升华。

尾联,从“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化出,但较之原诗句,比拟切当,对比强烈,形象更为鲜明;而且“游子不言苦,家书但云安”,要解脱和抛却的是悲苦和哀愁,知难而前,锐意进取,冀报恩于万一。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游子吟的原文赏析篇八

【诗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出处】唐·孟郊《游子吟》。

【意思】(儿子)临走时(母亲)还一针紧挨一针地缝着棉衣,心里总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回家。后用来表达母亲对儿女的深爱和盼望儿女早日平安归来的心情。

【赏析】慈祥的母亲不顾年老眼花,仍然手拿针线,为儿缝衣。密密地缝呀缝,生怕儿子迟迟不回,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结结实实。反复缝衣这一日常生活的细节,把母亲对子女的抚爱之情,感人至深地抒写出来。语言朴实、自然,亲切感人。慈母的'一片笃厚深情催人泪下。

【全诗】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全诗鉴赏】

孟郊诗多抒写穷愁,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率,而就生新瘦硬,故苏轼谓之“郊寒岛瘦”。所谓寒、瘦,在内容上指言贫叫苦,在艺术上则指苦吟和一种清峭的意境美。方牧素描孟郊:“冷露滴破残梦,峭风梳篦寒骨;暮年登第,一生才说几句痛快话”,可谓得之。

《游子吟》是孟郊享誉千古之作。在香港的民意测验中,此诗高居最知名十佳唐诗的榜首。关键在于诗人抓住了母爱与孝道,在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题材,而表现得深入浅出。诗作于贞元十六年(800)溧水县尉任上,自注云:“迎母溧上作”。

前四句摄取生活中一个常见的情景,慈母为游子准备行装,在临行前夕、在灯下缝缝补补。这幅图画表现的是贫寒之家,儿子出门不能盛其服玩车马之饰,然而母爱是“论心不论迹”的。从“临行密密缝”这个场面所流露的质朴无华的人性美,足以使任何“金缕衣”失去光辉。

在母亲眼中,孩子永远是孩子,因此对他的出门远游,不免有一千个不放心,因此是希望他能够早些回来的,这是“意恐迟迟归”的一层含义;而另一方面,母亲又本能地深知,孩子大了,必须经风雨、见世界,所以决不会把他拴牢在自己身边,所以这才缝下密密的针脚,怕不经穿的,这是“意恐迟迟归”的又一层含义(即“密密缝”的理由)。

最后两句是针对迎母溧上这件事而言的,谋到一官半职,就象李逵那样忘不了老母,这片孝心当然感人。而诗人进一步认识到,孝心与母爱还是有区别的,它是出于一种自觉的报恩意识,而母爱却是自发的无条件的,与春风和阳光一样不求回报的。尽管《小草》歌词说“春风呀春风把我吹绿,阳光呀阳光把我照耀”,古人仍有“草不谢荣于春风”(李白)之说。所以诗经《小雅·蓼莪》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此诗结尾也是一样的意思,但安排在一个形象感人的典型场面之后,又出以比兴,当然也就更易引起共鸣。

游子吟的原文赏析篇九

朝代:唐代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

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诗体名称。

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临:将要。

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谁言:一作“难将”。言:说。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游子吟》是孟郊在溧阳所写。作者早年漂泊无依,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饱尝了世态炎凉,更觉亲情可贵,于是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之情。此诗情感真挚自然,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74342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