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是好还是不好 王安石变法有感(通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28 03:51:03
王安石变法是好还是不好 王安石变法有感(通用10篇)
时间:2023-12-28 03:51:03     小编:GZ才子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王安石变法是好还是不好篇一

公元11世纪后期宋朝的第六个皇帝神宗赵顼引用王安石,置三司条例司(财政税收设计委员会),创行新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桩大事。这事情的真意义,也只有我们今日在20世纪末期,有了中国近代史的纵深,再加以西欧国家现代化的经验,才比以前的人看得清楚。

基于这种观点,我们可以把这段历史题材整个的拿出来重新商榷检讨。

王安石没有被神宗重用之前,已有才名。“宋史”说他“属文动笔如飞”,又“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辩是分析的能力,博是见闻的广泛。其人既有如此才华,因之虽只做得中下级地方官,已得到文彦博和欧阳修的推荐,也有了司马光、韩绛和吕公著的宣扬(后来除了韩绛之外,他们都成了王安石的对头)。神宗于1067年嗣位,初以王安石为江宁府知府,6个月后调他为翰林学士,已有了御前顾问的姿态。

一年之后又任他参知政事(在宋朝可比拟为副首相),专务“经画邦计”。然而神宗是一个有雄心的君主,一意要收复契丹和西夏占领的国土(其实其占领已在宋前)。他曾对文彦博说:“当今理财最为急务,备边府库不可不丰。”然则这事国强兵的着眼,一般儒士已把它当作法家宗旨。一代文豪苏轼就说他“陛下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两朝元老富弼更毫不容情地说他“陛下临御未久,当布德惠,愿二十年口不言兵”。皇帝之重用王安石新法,引起满朝重臣的反对。

以后这批“反改革派”或被贬派为地方官、或退休。王安石于1070年同平章事(任宰相),朝中大官能与他合作的只有韩绛、吕惠卿等,兹后被称为“熙丰小人”(熙宁与元丰都是赵顼的年号)。1074年皇帝迫于众议,也可能因太皇太后曹氏的干预,王安石免相,可是不出一年又调回开封平章如故。王安石再相一年九个月,终被罢免,皇帝给了他一个公爵和节度使的头衔,而实际的职位,则是“判江宁府”,也就是归返到他起先在神宗手下第一个官职。

神宗于1085年初去世,继任皇帝哲宗赵煦实足的年龄9岁不到,他未成年时由神宗之母太皇太后高氏(庙号宣仁圣烈)听政。她逐退了王安石的改革派,起用反改革派的先朝重臣如司马光、文彦博和吕公著,一时新法罢免殆尽。可是8年之后太后去世,皇帝亲政,他赵煦又来一次翻案。他不仅重用改革派,并且夺司马光谥,又重修“神宗实录”,以便支持新法,一时反改革派人物被称为“元礻右党人”(元礻右是哲宗于太后听政时期的年号)。

公元11赵煦去世时无子嗣,皇位由神宗第11子接替,此人赵佶,即是后来被金人俘虏死在五国城的宋徽宗。他早有“轻佻”之名,作皇帝确非所长。他在位期间对新法也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他最初支持反改革派,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等也都身后复官。可是仅一年余,前被放逐的章和蔡京又被召回京师居要职。他们也可算得幸臣兼改革派。章曾任王安石的助手,蔡京则以修史在御前被器重。这时候徽宗赵佶也说“朕欲上述父兄之志”。

于是朝中权要以“绍述”的名义,恢复了一些25年前王安石所行新法,如方田,如榷茶等等。并且又怂恿徽宗将司马光以下120人列为“元礻右奸党”,以后更扩大其名单为309人,镌石于全国州县,以便分辨“忠邪”,皇室不能与他们通婚姻,他们的子孙也不许来开封。王安石则配享孔庙,成为孔孟之外的`第三个圣人。

于是“宋人议论未定,金人兵已过河”。这还不算,即偏安江左,南宋人仍没有放弃由于王安石新法所引起的争执。最近何湘妃发表的一篇文章,即指出宋高宗赵构朝又在修改“神宗实录”和“哲宗实录”。也还是向王安石重新批判。

今日900年后我们从长时间远距离的姿态读历史,已无从确定以上各人的忠邪,同时也无此必要。如章和蔡京确系能干,而前者跋扈,后者谀幸,但是“宋史”把他们两人一体列入“奸臣传”里,又未免太简化历史,并且苏洵斥王安石等“囚首丧面”以论诗书,宣仁圣烈高后在《续资治通鉴》里被赞扬为“女中尧舜”,也都是一面之辞,只能融合中国传统以粗浅的道德观念批评历史人物的办法,这中间只有至善及极恶。我们如被这些观念蒙蔽就容易忽视我们自身读史之目的之所在。

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端在他的经济思想和我们的眼光接近。他的所谓“新法”,要不外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他与司马光争论时,提出“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如果经济的额量扩大,则税率不变,国库的总收入仍可以增加。这也是现代国家理财者所共信的原则,只是执行于11世纪的北宋,则不合实际。

和这问题有密切关系而待澄清的,则是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通常被解释为“封建社会”,但这与宋朝的情形就似有出入了。封建着重地方分权。皇室只责成诸候对中央有一定的贡献,其采邑内部的处理,由他们自行裁夺,中国的传统则是皇帝派遣官僚到各处向全民抽税,我们称之为“官僚主义”(bureaucratism),这是一种中央集权的特殊办法,迄今还没有一部专书,缕列其中各种特征。

我个人长期研究其财政与税收的情形,则发觉这种体系,包括过广,下面的单位过于琐碎,在传统的交通通信条件之下,官方无法确悉每一纳税人的资产,尤其无法追究其转买顶当。至于抽累进税,更是技术上为难的问题。于是只有鼓励小自耕农各安本业,又竭力防制兼并,更以极低的税率,扁平的向全国征收。而且小民收入浅薄,也不能供应法庭审判的费用,于是民法长期间没有进展,政府则提倡各人自我约束(self-restraint)和对人谦让(mrtraldeference)。

在行政方面说也就是不注意真切,不讲究效率。好在这些个人的美德,出自儒家经典,也为官僚集团成员所诵悉,因此以道德代替法律,也有长时间历史的根据。纵算理想与事实不符,只要全体官员将这些原则当作口头禅,着重其内部之淳朴雷同,也仍可以保存这官僚集团的完整。

可是北宋开国以来,其朝代本身的特征,已经和上述的情况发生距离。第一,赵宋王朝之为一个朝代国家,在中国历史里最富于竞争性,因此其行政效率非常重要。第二,其收入以银绢和缗钱作基础,也就是其经理倚赖于民间经济比较前进而灵活的部门,而把人力及食粮当作次要。第三,其税收底账根据五代十国间的数目字,比一般的将税率提高,同时政府大规模的开矿铸钱,更使其数目字无法固定,也违反上述简单均一的原则。

综合这些条件,我们也可以说中国在公元11世纪已经在某些方面感受需要“现代化”的压力。前面也已经说过,宋太宗赵光义时代军用雨衣和帐篷已经有“好几万段”在库房里霉烂。《宋史》食货志又提出神宗赵顼时内殿库房所积绢32库都已积满,更再积羡赢为20库。如此庞大的物资,实在有以用商业方式管理处置之必要。

在重复这问题之前,我们先要知道所谓现代化,以商业的方式管理,或者说是推行金融经济,在数目字上管理,都先要具备若干基本条件。简言之,则是先要承认私人财产权之坚定性,如此其下层机构内才有能确切加减乘除的公数。这说来容易,可是实行起来等于推行一种新的宗教思想,因为所牵涉的不仅是千万人的生活,而是他们生活的宗旨。以西欧言,则经过宗教革命、政教分离才能达到这目的。

次之私人财产之享用转让,也要脱离专制皇权和宗法社会的限制与垄断,不仅司法要独立,而且民法也彻底展开,诸凡婚姻、遗传、负债,签定合同的信用宣告破产的程序都要有合理的处置,不仅法律的条文具在,而且与民间生活习惯也不发生轩轾。北宋期间中书管民,枢密管兵,三司主财,所有重要的数字已经不能对照,而下面则是亿万不识字的农民,社会上又普遍的缺乏中层机构,所以我们也用不着追问他荆国公王安石介甫是否贞忠谋国,已先可断言他的筹划不合实际了。

仔细参考《宋史》里的叙述,我们也可以窥见新法失败的情形,譬如“方田法”以东、西、南、北各一千步为一方,内按土地肥瘠分五等抽税。可是即在畿国的开封府,其测量就产生技术上的问题,有谓“时方时止”,县内有山林,即无从着手。

“免役钱”令百姓一体出钱,以代替“衙前”等向民间征发的义务差役,可是乡民无钱,也等于在农村推行金融经济,而此时金融在城市里反不能展开。

“市易法”不能集中于批发业务,以致执行者自己成为零售商,到街上去卖果卖冰,甚至“卖梳朴即梳朴贵,卖脂麻则脂麻贵”,为神宗亲自谴责。

“青苗钱”以常平籴本1400万作本钱,等于农村贷款,春散秋敛,收息二分。但是无银行主持,缺乏法庭处理贷款的权利义务。有些县官就将整数交给若干农民,也不问他们愿借与否,只责成他们彼此保证,秋后一体带利归还。甚至在执行时,若干县份被指摘并未贷款而向农民一体索息。

以上各种措施都有广泛的利用金钱的趋势,但是新法内的“保甲”及“保马”又反其道而行,科徭役于纳税人,而以集体负责(groupresponsibility)的方式主持,实际上也是和前述各法作对。

说到这里我们也可以再索问:新法既然如此缺乏成效,为什么王安石这一“问题”会在3个皇帝两个太皇太后之间酝酿得这么久?原始的资料不能供给解答。我们只能据理猜想:当时人没有我们眼光之纵深,却也没有我们这种宿命论(fatalist)的看法,会认为当日新法必不行。

11世纪环境的压力,已经逼着他们找出路。同时新法中有些项目,要是根据各地特殊情形有选择的谨慎的局部施行,也并不是完全虚枉。王安石的传记里说他在见神宗前,曾为鄞县(宁波)县令,就曾试行过青苗钱,最低限度在短期间内有效果。如此可能引起热心的皇帝相信反改革派必是有意从中作梗。并且每次朝廷改变宗旨,也确是权臣扩张势力扶植私人的机会。可是我们仍不当忘记,在中国官僚主义的体系内,政府局部的经商,通常没有好结果的。王莽、桑弘羊、韦坚和刘晏已是一串好例子。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两方面的距离都相去过远。

王安石新法失败的后果,超过过去一般读者之所想象。300年后明太祖朱元璋放弃第二帝国开放性的财政设施,而采取一种保守性和收敛性的体制,与他个人对王安石的反感有关。这种反感见诸文字。

涉猎于大历史,我们也觉得这王安石的故事深有耐人寻味之处:试想900年之前,中国即企图作现代性的改革,而当日欧洲,尚停滞于中世纪的黑洞内。这和本世纪两方的悬殊相比,前后相差何远!然则在这关头我们要摆脱宿命论之看法的话,则更要认识地缘政治(geopolitics)之重要。

中国的官僚主义,是亚洲大陆主体(landmass)的产物。其政治体系既要管束亿万农民,又要对付森林地带和草原地带的少数民族,就只能注重数量无法提高效率,不容易改变而成为一种轻而驾巧带商业性的组织。要是王安石真能把中国历史提前900年到1000年的话,则我们这样一个大历史的观念都不能存在了。

王安石变法是好还是不好篇二

【课程标准】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3)探究王安石变法时期的武将、神弓、花枪等图片、资料,说明变法措施的成效。

(4)对隋唐科举制与北宋改革科举制的内容进行比较,看发生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2)通过多媒体资料,再现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3)利用图表及图片资料比较隋唐科举制与北宋科举制的异同,以及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王安石博学多才,关心社会,洞察民情,富有革新精神;

(3)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充满了阻力,过程是艰难的,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态度,改革才能成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难点: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及王安石变法每一项措施所解决的问题;如何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

【教学建议】

王安石变法是好还是不好篇三

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年仅20岁的神宗皇帝赵顼登基伊始,不仅痛心于皇祖皇宗们对辽和西夏的屈服退让,而且还极其不满于朝廷及各地州县官员的精神萎靡不振,他热切地渴望通过朝纲改革,使得北宋王朝能够早日革除积弊,进而强兵雪耻,富国安民,雄立天下。

神宗皇帝赵顼亲政后,经过一番紧锣密鼓地人才筛选,最终他将选拔安邦治国英才的目光落在了当时颇具盛名的王安石身上。此时的王安石,曾任地方官员多年,虽几经沉浮,但了解国政民情,品行颇佳,而且在朝野上下声誉极高。

人们称赞他质朴节俭,不嗜酒色财利;赞美他视富贵如浮云,不以自身荣辱进退为意;钦佩他好学深思,深通经术,成一家之学。尤为重要的是,王安石几年前曾上书宋仁宗,力陈“理财为先”的改革建言,与神宗励精图治的雄心壮志,不谋而合。熙宁二年,神宗排除朝中大臣的反对和阻挠,果断地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宰相),筹备变法事宜。就这样,一场关乎国运兴衰、关乎民生顺逆的重大改革运动正式开始了。

然而,事不遂人愿,从熙宁六年秋开始,天下大旱,十个月滴雨未下,麦苗焦枯。农历四月,一个叫郑侠的小官、绘了一幅《流民图》以密件进呈皇帝,还附了一道奏疏,大意是说他负责看守安上门,每天在城门上看到为变法所苦的贫民扶携塞道,质妻鬻子,斩桑拆屋,于是将这些图景绘下来请皇帝圣览。请神宗观其图,罢废害民之法,“延万姓垂死之命。十日不雨,乞斩臣宣德门外,以正欺君之罪”。

据《续资治通鉴》记载:神宗接下了这份郑侠不惜以被治死罪的方式而密呈上来的《流民图》,放在衣袖内,反复观看,面色凝重。四月初六,神宗在度过一个不眠之夜后,下诏暂停青苗、免役、方田、保甲等八项新法。诏下,天降大雨,旱情解除。

传统王朝史书上多的是谶纬之说,并不怎么可信,郑侠的一番举动巧合因素很大。而且,后来经过吕惠卿等人一番政治动作,将郑侠送进了大牢,变法还是照常进行。但事实是无可动摇的,王安石大变法确实搞到了一种民怨沸腾的程度。然而,连首都汴京城的水果、芝麻,官府都能想办法刮出钱来,甚至连挑水、提茶都要到衙门去交费,“食土之毛,莫得免焉”。这种于封建王朝体制内的变法成色可想而知。

应该说,王安石的变法政策无一不从良好愿望出发,比如“青苗法”,本意上就是充分考虑到农民的利益的,而且,他在鄞县做知县时试验过,“贷谷于民,立息以偿”,效果不错。然而当他将此法推向全国,同比例放大,却南辕而北辙了。不识字的乡农们去申请青苗法的贷款,要经过以下程序:为了填写申请书,就要花钱请书吏;再拿到衙门去申请,碰到贪官污吏,中间不知要花多少打点费,而且贷款多少完全由官吏写。据史书记载,虽然变法规定的利息是二分,但经过中间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最后贷款农民要返还的实际利息,竟达到原先设定的三十五倍,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于是逼得农民宁肯“哀求于富家大族,增息而取之”,去借高利贷,也不敢向政府贷款。“利民之政”变成了“扰民之举”。

更糟糕的是,王安石过于自信,急于求成,在推行新法过程中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其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都必须接受贷款。其实中农、富农和地主不存在春荒的问题,根本用不着贷款,但地方官员就是硬逼着他们贷款,因为要完成指标。这样一来,到了还钱的时候不要说一般农民吃不消,就是中农、富农也吃不消。自然,这项措施变成了官员的赢利手段,他们的权力寻租,也有了改革这一至高无上的借口。再有像“市易法”,本来是规定收购滞销货,后来就变成了专门收购紧俏物,这时的衙门已经变成了一个赚钱的机构,结果成了全官经商,官商作风愈演愈烈,官府几乎疯狂地与民间争利。

许多史书都把王安石变法作为正面典型来歌颂,现在回溯探究,问题并不如此简单。怎么富国强兵,一向立意高远的王安石竟将变法定位于“理财”二字,最后就是一个钱字。在一个自然经济的农耕社会,一定时期财富总额是一定的,不在民间就在官家。一个“理”字,便把老百姓的钱“理”进了“官家”的口袋。当时几乎每次朝会,司马光、苏轼等人都要诘难王安石这个问题,王没法正面回答。但他有一套为变法立言的原则: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可守。

王安石主持的变法,成了大宋政界围绕新法是“利民”还是“害民”展开争论而形成的最大的一场政治角力,政见不同的臣僚纷纷发表看法,难以骑墙。原来的中书和台谏班子,多数是变法的反对派,所以,王安石主持中央政局之后,对这些部门进行了大清洗,仅从熙宁元年至四年就罢免了19位台谏,换上了自己的同党李定、薛昌朝、谢景温等,基本封杀了反对的声音。于是,轰轰烈烈的变法期间,或者是“台谏之臣,默默其位而不敢言事,至有规避百为,不敢居是职者”;或者是执政大臣“专用其亲爱之人”为台谏官,“或小有违忤,即加贬逐,以惩后来,必得佞谀之尤者,然后为之”。在这种功利目的前提下引进的台谏,往往多是察言观色、见风使舵之辈,有的声嘶力竭为变法呐喊助威,好也好,不好也好;有的扛着一个拥护变法的大招牌,行灭杀政敌、搜刮民财之事。如在“乌台诗案”中陷害苏轼的李定等人。南宋章如愚在《山堂考索续集》中谴责说:“安石作俑,始于钳天下之口。”

一方面是上层政坛上的清洗,另一方面就是对下层百姓的言论封堵。为了防止百姓不满而讪谤帝国伟大的新法,熙宁五年春正月,朝廷下令在首都设置逻卒兵丁,对百姓实行“监谤”,不许乱讲新法如何。就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来看,此举也书写了以专制钳制言论自由的丑陋一页,其恶劣后果并不能因变法的“政治上正确”而一笔勾销。

王安石的文学名篇如《游褒禅山记》、《读孟尝君传》,立意高远、险峭,足以显现一种特立独行的风格:立论很高,行别人所不敢之险。但这或许只对文学有意义。放在政治上,老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就很有问题了。政治主张再高,也不能漠视事实的掣肘。王安石作为大政治家,似乎缺少儒家传承的“平民关怀”,只要自己政见得以实施,百姓苦难便可不以为然。用现在的话说,这是必须付出的“改革成本”,弱势群体就铁定要为王先生震古烁今的变法做出牺牲。

一番变法,让朝廷的财富堆积如山,要专门新建五十二座财库来存放。而老百姓的境况如何呢?让王安石自豪的“摧兼并,济贫乏”的青苗法,本来是一种充分考虑到农民利益的低息贷款,但实际操作下来却演变成了很可怕的官家垄断的高利贷。陕西农民向官家借陈米一石,到还的时候是新的好小麦一石八斗七升五合,“所取利近一倍”,翻了个大跟头。“虽兼并之家乘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重”,弄得连“中户以下大抵乏食”。中等收入的家庭吃饭都成了问题,更不用说绝大部分的贫民了,于是“妇子皇皇,如在汤火之中,号泣呼天,无复生望”。而原本目的在减轻贫困农民负担的免役法,也因问题多多导致全面失败。官员贾蕃在东明县(属开封府)时试行免役法,故意把农户的等级提高,把四等农户提升为三等(按规定,四、五等农户免纳役钱),意味着把免纳役钱户提到要纳役钱户中,从而激起了民户的不满。东明县乡农了解情况后、有一千多人纠集进京“上访”,跑到王安石住宅前闹事。这在整个变法过程中决非个案。

事实证明,把理财、言利、搞钱当成变法的内核,注定了这场怀着理想主义初衷的变法,势必要背着扰民和聚敛的恶名走向失败。

变法有两种:好的是通过变法,人民百姓走上富裕之路,由此催生出真正的国富民强;而糟糕的,则徒有堂皇高远的名义,不仅不能解决社会问题,反而让平民百姓生活更加困苦。商鞅“废井田,开阡陌”,从而为秦一统天下打下根基。而王安石变法有点相反,尽管数字飙升,政绩遍地开花,但以更严密的措施去管制、搜刮百姓,国富民穷,如此变法究竟有多大意义?朱熹说:“介甫之心固欲救人,然其术足以杀人。”形象之极。而最大的后果,是赵宋王朝人心的离散。四十多年后,北宋亡国。

再好的变法,也不能以牺牲普通百姓的生存为代价,于是有了芝麻级人物郑侠以生命一搏绘制的《流民图》。而名臣士子如欧阳修、苏轼、司马光等也无不反对。其实,在没有王安石变法之前,他们也是改革派。见变法如此苛峻,他们只好做“保守派”了。而政治上缺乏雅量的王安石更将这些“保守派”一一逐走,于是“君子都走了,小人就来了”,变法本来就有问题,小人们再在其中上下折腾,结果可想而知。

这时候,一个政客式的王安石“浮出水面”——神宗也感觉剥削太重,心中不安,于是将大臣奏议中言及民间不满新法的内容告诉王安石,王却大不以为然。帝曰:闻民间殊苦新法安石日:祈寒暑雨,民犹怨咨,此无庸恤。

在这里,人们几乎看不到那个在诗文词章中体恤民疾、赈济困乏的王安石的影子了。这位中国历史上惟一不愿让人抬、不坐轿的宰相,拒奢华、拒纳妾的宰相,也是惟一死后无任何遗产的宰相,一个本来应该大写的儒者,对平民百姓的利益居然如此视如无睹,真是莫大的悲哀!

王安石变法是好还是不好篇四

安石变法其出发点是好的,他最终要打到两个目的,就是“富国”和“强兵”,在王安石的坚持不懈下,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很好的效果,加强了北宋封建专制统治,巩固了北宋政权。新法推行以来,大力兴修水利,共修建了17000多处,开垦荒地,垦田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十分之一。更是针对理财和整军颁布的新法不同程度的抑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及恶势力,为百姓谋得了福利。这些举措不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减少了农民的负担。

但是王安石变法是一次创新型的全面社会改革活动,处于封建社会的人们因循守旧,很难接受新事物,新想法,而且这次变革严重的干扰和触犯到了官僚地主的经济利益,所以他们想方设法攻击变法。守旧派与新法派双双对决。

王安石为人刚愎自用,党同伐异,不听取老一辈改革家范仲淹,司马光等人的意见,最终遭到了严重的抨击,让新法的推行难上加难。王安石则深陷变法中,不能自拔,他急于求成,对于各方面的考虑欠缺周到。不仅如此,王安石在用人方便有着严重的问题,只要同意王安石变法的人他对认为是一派的,不问其人品,从而引狼入室,培养了一批奸臣小人如曾布,魏继宗等人。

王安石只知理财和整军,却忽略了行政改革,北宋朝政千疮百孔,王安石在其伤口上继续撒盐,这显然是不可为的。新法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漏洞与缺点,种种内因外因最终导致了王安石变法的失败。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这是一期百家讲坛的电视节目,主讲人是康震,讲述的是北宋名人王安石的故事。康震先后获得了文学学士,硕士,博士等学位,后一直在从事文学研究工作,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文学院教授等职位。康震发表了学术论文近40多篇,还先后出版了4部学术著作等,是一个资深文学研究者。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这讲内容主要包括22讲,其重点讲述的是王安石变法这一功绩。王安石是北宋年间的人物,自幼聪慧,勤于读书,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年幼时期就能下笔成文,年纪稍长就跟着父亲宦游南北,对基层的人们生活感同身受,这对其的文学创作也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历史上,王安石在文学长成就很高,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作品颇丰,其中留下千古名句被人们广为传诵,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以至于后人对于王安石的功绩全部归于其在文坛山,却忘记了在政坛上王安石也是一个牛人。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这期节目就是讲述王安石在政治上的成就,那就是王安石变法又称为熙宁变法。王安石变法就是根据早年的为官经历,结合社会现状从而推行的一些列新法,王安石位列人臣,官至宰相也成为了一名改革家,但是变法最终失败。

在《唐宋八大家王安石》这个揭秘中,就全方位的透析了王安石在政治上的得与失,成与败。

王安石晚号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是半山,人称王荆公。但是对于古人的字号都不是很了解,对于其最精辟的解释就是“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明志,斋室寄情”这是对于古人的名字号最简单最干练的概述了。

王安石的名是安石,这是毋庸置疑的,其父母出生的时候就为其取了这个名字,这个名字是大名,在官府登记户口的时候用的就是这个名。

介普是王安石的字,字的出现是古人成年时取的一种称谓,通常是父母或者长辈为其取的第二种称谓,又称为小名。

而号是成年后是自己为自己取的,如欧阳修号六一居士,王安石号半山,是否有点似曾相识之感,没错,王安石晚安时期隐居于金陵,住在半山园中,于是取号为半山,自称为半山居士。在半山园中王安石与文人逸士谈佛对诗,度过了他安详的晚年,在这段期间王安石顿悟人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而且北宋是一个以文人为重的朝代,喜欢文学的人都会为自己取号来明志或者来代表自己的某种情怀,这就是一个时代的魅力。

在古代,人们通常不直接称呼其名,而多以称呼其字,这样比较庄重,以对此人的敬重,而这个习俗也一直流传至民国期间。

王安石晚号也清楚明了了,这和古人的名字习俗有关,现代人通常以名字相称,古人用字号相称,这是一个时代的文明与标志。

王安石变法内容

王安石变法主要从两方面开始变法,一方面是理财,一方面是整军,最终达到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社会格局,抑制官僚地主的特权,从而达到富国强兵。

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理财:

均输法:

青苗法:民户可向政府贷款,政府以20%的年利率贷款给农户用来补助耕作,面向对象包括农民,手工业者等,用官方贷款方式代替民间的高利贷行为,不仅让百姓生活有了出路,更是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农田水利法:主要是大力兴修水利,有效的开垦荒地,鼓励农业的发展。

免役法:政府当差的差役们不再用民户人员服役,而是采用雇佣的形式。不仅如此,各户民户,按照贫富等级缴纳不等的免役钱,之前那些官僚地主的特权被罢免。这种形式不但减免了农民的劳役负担,同时还增加了政府收入。

方田均税法:土地由政府统一分配,并且按照土地面积大小及收益缴纳不等的税,有效的防止了地主兼并土地的现象。

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等新法对整个官僚地主,富商进行了打击,严重限制了这些群体囤积居奇,投机倒把,剥削农民的行为,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整军:

保甲法:通过将农户编排组织,10户人家为一保,50户人家为一大保,10个大保组成一个都保,然后在从每户人家中找一个保丁,农忙时劳作,农闲时练兵,以便国家战事来临能上战场杀敌。

设军器监,将兵法和保甲法这种做法都是用来加强军事力量的,以便用来巩固边防。

王安石世称

人们经常用王荆公来称呼王安石。王荆公这个说法来源于他的职位,1076年,宋神宗封王安石为荆国公,于是人们取其姓加职位来称呼王安石,这也就是王荆公的来历。

王安石字介普,号半山,是北宋年间著名的政治家,诗人及思想家,在宋神宗时期,深得宋神宗的器重与信任,并在此期间推行了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推行了一些列新法,旨在改变“积贫积弱”的社会格局,从而抑制兼并,改善北宋“三冗”现状。王安石从地方官吏升到宰相一职,位列人臣,可谓是事业的高峰。

但是王安石变法遭到了多方的阻碍,保守派强烈反对变法,各方反对声音依次崛起,最终神宗也对变法产生了怀疑。王安石也曾两次被罢相,可谓是起起伏伏,困难重重。

1076年,王安石的儿子王雱因病去世,王安石就借故辞去相位,当了个小官,到1079年,王安石任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后被改为荆国公,王荆公这是世称也是从这个时候来的。

后人对于王安石的评价各不一,有夸其好也有骂其名,历来都是不一的,但是王安石对于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现世也要站在公正的角度看王安石的功与过。

王安石赠太傅

《王安石赠太傅》是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这是一封诰命书,写给王安石的。王安石是北宋年间的政治家及文学家,在他66岁那年病逝(1086年),去世后司马光等人追赠其太傅称号,苏轼则被任命为中书舍人,所以王安石的诰命就是由苏轼一手起草的。

《王安石赠太傅》这篇制词中,苏轼给了王安石很高的评价。太傅这个称号在春秋时期是朝廷大臣的称号,但是汉朝之后这个称号就无实质性内容,是对朝廷大臣的加衔。

《王安石赠太傅》主要内容是这样的:

圣旨:朕纵观古今,灼见天命,在不久的将来会有重大的事情发生,一定会出现一个才子奇人而且才华稀世。他的名气会在当时流传很久,其文采也会流芳百世;其智慧是他意识的最佳表达方式,其辩才风格是他言行的达标标准;世间万物可以用华丽的文章来修饰,一个人的行为可以惊动一整个国家。在有生之年他能将他的才能展现,那么这种行为一下就会被世人所学习,成为一种习俗。

王安石年少时期勤学苦读,学习孔孟之道,老了后依然拜在老聃、瞿门下,学习知识。王安石将六艺中有疏漏的文章进行整编陈列,然后用自己的见解将其批注。在这一批斯人中是属于较有作为的,在这一批贤良中是属于顶尖人物。对于其本人是信任有加,而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论是在建功立业之时还是在建立皇宫都需要着他。浮云到处有,当脚不需要鞋的时候就可以随意遗弃了。(王安石)能多次被封太傅之位,遇事沉着冷静,做事进退有度,深受他人的赞扬。

朕刚开始治理国家,哀伤愧疚无限。关注三朝的老,远在长江之南。景观规划研究,想象风采。难道说结束的问题,在我居丧期间。为什么不百年,为的一个流。生死取舍的时候,谁能违背天意?赠送哀荣的文章,难道不属于我!陈宠认为老师我的位置,蔚为儒家的光。也许有人知道,服从我美好的使命。

王安石变法措施

一:机构改革

王安石提出变法得到宋神宗的同意与支持后,他做了一个举措就是设立机构,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这个机构就是一个财政机关,掌管国家的财政大权。

二:改革税赋

方田均税:土地由政府统一登记入册,并且按照土地面积大小及收益缴纳不等的税,有土地的人均要缴纳税金,有效的增加了国家的税收收入。

均输法:调节物资供求,在北宋上供物质都有固定的来源和收入点,这个新法杜绝了这个现象,就近取物,用相同的钱买便宜的东西上供物资,就是所谓的“徙贵就贱”。

青苗法:民户可向政府贷款,政府以20%的年利率贷款给农户用来补助耕作,面向对象包括农民,手工业者等,用官方贷款方式代替民间的高利贷行为,不仅让百姓生活有了出路,更是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免役法:政府当差的差役们不再用民户人员服役,而是采用雇佣的形式。不仅如此,各户民户,按照贫富等级缴纳不等的免役钱,之前那些官僚地主的特权被罢免。这种形式不但减免了农民的劳役负担,同时还增加了政府收入。

三:兴修水利

农田水利法:主要是大力兴修水利,有效的开垦荒地,鼓励农业的发展,且取材用度都是地方自行筹集解决,不能解决的才向上面拨款。

四:军队改革

裁兵法:50岁以上的老人家必须退役回家,对于士兵的要求严格,不合格者pass。

将兵法:将军队统一编排分队,每个队伍有将军与副将,这两个管理者就负责操练军队,从而提高军队素质和战斗力。

保马法:大力鼓励边疆人民养马,马匹由政府提供,但是如果马匹出现问题则是养殖户全权承担责任或赔偿。

军器监法:设置军器监,主要是负责武器的制造及改良等工作。

五:改革科举

推行了三舍法,贡举法等严格科举制度。

王安石变法的核心

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就是富国强兵,改变北宋建国至今的两积三冗的社会格局,两积就是积贫积弱;三冗就是冗官、冗兵、冗费。

王安石变法可以分为两块一块是理财,一块是整军,要说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后世从其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实际效益来断定其核心是理财。

王安石变法的终极目的就是为国家求富,充盈国库,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变法同意施行后,王安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设立机构,设立了一个制置三司条例司,这是一个财政机构,专管国家财政收入与支出。之后推行的一些列新法都是基于求富这个核心展开的。

青苗法:民户可向政府贷款,政府以20%的年利率贷款给农户用来补助耕作,面向对象包括农民,手工业者等,用官方贷款方式代替民间的高利贷行为,不仅让百姓生活有了出路,更是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均输法:这个新法直接了当的夺取了本属于富商这一环节的经济利益,规定上供给京城的物资可采取灵活变动的方式,舍近求远,舍贵求便宜,甚至可以贮存备用,大大减少了每年花在这个上面的劳务费,运费及差价等。

市易法:这是一种以政府出面的囤积货物行为,收购那些滞销的货物,待到稀缺时出售,这本是商人的干的事,商户可以从中暴利一把,现在这个羹要和国家共享了。

方田均税法:以前的土地都是官僚地主拥有的,这些地主不断兼并土地且还不用缴纳赋税,导致地主成为了田地的最大拥有者,农民为地主干活,还要饱受剥削和压制,地主富的流油,农民穷的吃不饱。这个新法一出,政府盘查土地所有权,然后量土地的面积,按照面积及土地收成情况缴纳不等的税金,从而为国家赚了一笔。

王安石变法是好还是不好篇五

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

一、古代官史的评价:王安石变法导致北宋最终灭亡。

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的干将蔡京、蔡卞,在徽宗时期继续推进变法,最后北宋亡国了。

二、梁启超的评价

梁启超专门为王安石作传,于年后全面推崇王安石,视其为一代完人。

三、建国后的评价

基本肯定的评价,即:王安石变法实现了其富国强兵,加强宋朝封建专制统治。

四、近年来的评价

高度赞扬其“三不足”精神: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仔细分析以上评价,我们会发现如下现象:

五、古代官史的评价,主要目的在于找出北宋亡国的元凶。

作为徽宗的后人们,亡国的责任肯定不在徽宗,只能在奸臣身上找原因。于是,蔡京这个大奸臣就不得不来顶这个罪。蔡京是王安石选出来的,是王安石的得力干将,亡国之根必然在王安石这里。

六、梁启超的评价,在于王安石的变法最终被老太后们终止了。

这与维新变法何其相似?

作为维新变法的核心人物,肯定王安石实际上是在肯定自己。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从古自今都是带有功利性的。

人们是从自身的利益需要出发来评价历史人物,而不是从真正历史人物的特定历史条件出发来评价历史人物。

因此,真正的历史是什么,我们很可能是被遮住了双眼。

下面抛开历史评价,我们理性地分析一下:

1、为什么会有奸臣?

昏君时代才出奸臣。

所谓的奸臣,在政治清明时,可能就是能臣良相。

因此,北宋的灭亡,根子出在昏君身上,而不是在臣子身上。

2、王安石的变法好不好?

好经也会让歪嘴和尚给念歪了。司法光在《与王介甫书》中提到的:

1)本来帮助农民的青苗法,变成了官府向农民征收利息的工具。

2)本来用于平抑价格的市易法,变成了官府与民争利的工具。

这一些可能都是真实的`。

官府的税收和财政收入增加了,但老百姓却被害惨了。

3、蔡京的运气不好。

徽宗时期,情况差不多的辽国并没有变法,也让金人给灭了。

金国的太祖阿骨打,实在是个雄才大略的了不起人物。

灭北宋时虽然阿骨打已不在了,其实还是用他的余威。以后,赵构的小朝庭实力实在差得远,却挺住了,强大的金国就是灭不了他了。实在是阿骨打的继任者们太平常、太普通。

如果没有阿骨打,金人也许还是辽国的一个小部落。那样一来,徽宗与蔡京们再瞎折腾,估计也亡不了国。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王安石变法也许不象正史讲的那样可恶,但也不象近现代人们讲得那样了不起。

王安石变法,不过是当时的统治者针对时弊采取的一些对策,时行时停。

运气好时,亡不了国,吹他富国强兵也行,说他瞎折腾也对。即使什么不做,吃祖宗饭,怕也差不到哪里去。

(神宗一上位,老臣富弼就建议神宗这个小伙子先按祖宗的法子搞年再谈变法。可神宗这个小伙子感到为政艰难,就想变法。其实,即使国家强盛,一个小伙子敢接手国家,也很难的。在这一点上,富弼可能更有道理一些。)

如果运气差一些,遇到了阿骨打这种雄才大略,即使不变法,以徽宗那水平,怕也得亡国。

王安石变法是好还是不好篇六

蚂蚁和鱼

蚂蚁家族的洞穴原本在离海几百米的荒草地,由于食物短缺,各个家族的竞争相当激烈。蚂蚁家族成员几乎倾巢出洞,每日也很难寻觅到足量的食物,大量的蚂蚁因饥饿而死。好端端的一个大家庭,日渐衰败,活下来的成员真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

蚁后做出重大决定,举家搬迁到海滩上去,因为那里起码还有一些水草和虾肉可吃。家族成员虽有担心,但仍按蚁后的命令立即行动。蚂蚁们日夜劳作,很快挖掘出一条条通道,并在岩石后“装饰”了洞口,海水很难入侵。蚂蚁家族暂时缓解了危机,至少不用再为食物短缺而日夜奔忙和担忧。

每天出去觅食的蚂蚁总能有所收获,这让蚁后颇为欣慰,她决定大量生育重新壮大自己的家族。但不久,她发现成员数量并没有增加,就问出行归来的蚂蚁发生了什么事。蚂蚁告诉蚁后,许多兄弟姐妹在沙滩上遇难了。原来,波浪将弱小的蚂蚁卷到了海里,蚂蚁天生会游泳,照理不会有危险,但鱼把它们当做了美食。

面对体积庞大的鱼,弱小的蚂蚁确实无力反抗。蚁后召集家族成员商讨对策,有的提出重返荒草地,有的反对,因为荒草地的状况比这里更糟;有的建议往更远处搬,有的反对,因为更远处是沙漠,比荒草地的环境还差。更多的蚂蚁闭口不言,因为它们无计可施。

蚁后沉思良久再次做出重大决定,要求所有成员一概不允许爬出洞穴。蚂蚁们对蚁后的决定颇为不解,长此下去不是坐以待毙吗?蚁后强调,这是一次按兵不动的“报复行动”,必须严格执行。

几天后,风云突变,潮水汹涌。退潮后,蚁后命令所有成员倾巢出动。蚂蚁们迅速赶到沙滩,眼前的情景令它们吃惊不已:好多曾经吃掉自己同伴的鱼直挺挺地仰面躺在岸边。如此多的食物,蚂蚁家族真是享用不尽。蚂蚁们惊异于蚁后的远见卓识。

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范文

小学时就听过的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据说当年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尝试了六千多种材料,这还不包括每种材料做的反复试验。最初听老师讲这个故事,并没有什么感觉。只是觉得这个叫爱迪生的人有些傻气。直到很多年后,我也开始沾染上这种傻气,并以此为荣。

我曾是个不知“困难”为何物的人,从小到大,似乎做什么事情都可以轻易完成。直到去年暑假,我学钢琴的惨痛经历,才让我明白,原来很多事情是那么艰难,甚至多次努力尝试都很难有所改变的。

自从去年暑假在小娟家里听她弹奏了一曲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我就像着了魔,哭着喊着要买钢琴,学钢琴。因为母亲不同意,不给予任何经济支持。我下了狠心“一掷千金”,把自己积攒的压岁钱全拿了出来,在淘宝上买了台二手钢琴,并去报了个暑期钢琴班。

我是那么的自信,以我的聪明才智,学会弹钢琴绝对是不费吹灰之力的小菜一碟。满怀热情地去上钢琴课了,可到下课时,我却倍受打击,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因为当老师介绍完一些基本乐理知识后,就开始教授《汤普森现代钢琴教程》的第一课,那是一段只有两个乐句的小片段。但是,却要双手弹奏。当老师示范结束,我把双手放在黑白琴键上时,完全傻眼了。因为这两只手完全不听从我的使唤,僵硬而不协调。不是弹错音,就是节奏不稳。原本清丽明快的小曲,在我这里却成了混乱不堪,不能入耳的噪音。我要急哭了,这是我完全始料未及的事。

回到家中,我把自己关进房里,对着钢琴,又弹了起来。各种错音此起彼伏不断涌现,我的脚都坐麻了,手也彻底僵硬了,可是没有一点长进。原来学琴那么难,我向老师求助,想有经验的同学求助。他们告诉我的'都是一句话:“别着急,耐心点,多练习就好。”

在之后的一年多里,我的自信受到了无数次打击。虽然现在还会不停地弹错音,还在节奏旋律上出错误。但我也学有小成,可以弹奏一些简单的小曲子,如爱尔兰民歌《很久以前》。

但最令我感动的是自己面对困难,没有放弃。可能我在音乐上没有什么天赋,学很多年也弹不了李斯特肖邦的曲子。可想到,我曾经自己每天练琴四个小时以上,想到面对自己自尊心的崩溃,我没有放弃,想到我可以在错误中不断尝试,坚持不懈。我为自己的成长感动。

孔子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看来这世上有些傻气的不只爱迪生,这孔老夫子也是个不论结果,努力尝试的人。我为自己也沾染上这种傻气而骄傲。因为,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

阅读曾让我感动

独倚轩窗,窗外细雨纷纷,品一杯香茗,亮一盏小灯,拥一本好书,任泪水涌出了眼眶。

无云时借两缕阳光暖暖身子,有雨时对着雨儿倾诉心肠。闲暇时静坐读书,在书中感悟古今中外的悲喜人生,一次又一次地陷入跌宕起伏的情感漩涡,一次又一次地被阅读感动。

我曾被唐诗宋词中文人的大情怀所感动过。我仿佛看到范希文在岳阳楼上悲壮地呼喊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聆听杜子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赤诚吟哦。是啊,帝王昏庸,官场黑暗,灯红酒绿,醉生梦死。多少有志之士沉迷在温柔乡忘了社稷江山黎民百姓,雄心壮志一点一点被西湖歌舞销蚀,追名逐利最终害了自己苦了百姓。红尘世俗莫不如此,就连当年“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也慨叹“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就连在朝堂之上让贵妃磨砚,力士脱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也游山玩水去也。满身正气怎能在官场上污了自己?盛唐也罢大宋也好,是杜拾遗、范文正公们,酿一坛烈酒,留后人畅饮;播一份正义,嘱咐岁月收藏。

我也曾被元曲杂剧中的男女痴情所感动。她是大府千金小姐,他是十年寒窗穷书生,她女伴男装入学府对他倾心,无奈他太过愚钝不知她是女郎,两人的情愫,感天动地,她是祝英台,他是梁山伯,他许她一个承诺,生生世世,他还她个化蝶,缠缠绵绵,比翼双飞。这样的爱情,被珍藏在书中,吟诵其中的一字一句,像一杯清茶,时久弥香,永世不忘。

又何人让我潸然泪下?《史记》中的苏武!北海牧羊十九载,汉家天子早已换人,可你依旧拿着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眺望远方,痴痴地等,痴痴地盼,守候一份忠义气节,你足以让我感到动!

我细细地咀嚼文字,细数阅读带给我的感动。嗅着袅袅不绝的书香,让感动流过每一条血脉,打开心扉,让感动静静地在心中荡漾,把泛起点点的涟漪,永久珍藏。

日记里留下如下诗句:昨夜寒窗月下,浅斟慢吟品茶,一帘清雨悬挂,书香漫卷泪花。

告别自卑

今天,“告别自卑”网站异常热闹,why?因为有众多知名博客云集。他们来自海内外,来自古今中外,纷纷就“如何告别自卑”发出了博客帖子:hi,大家好!我乃着名小提琴天才帕格尼尼。原本,上天想把我造就成一个自卑者,疾病从我一出生便纠缠住我,四岁患肺炎,六岁得喉结炎,此后一场大病又夺去了我的眼,各种病魔不断侵噬着我的肌体。但我并没就此倒下,我自信地站了起来,自信地与命运搏斗,自信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因此,希望朋友们能像我一样告别自卑!

看了那么多自信着,成功者的帖子,我感触颇深,于是也尾随发了帖子:

我原本也是自卑者。如一块石子,默默的躺在路边,但感谢众多博客朋友们,让我重拾了自信,远离了自卑,让我明白:即使自己是一块不起眼的石子,也可以成为一块筑基石,为繁忙的交通奉献了自己的力量。李白不是曾自信的说:“天生我才必有用”吗!我也自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因此希望所有自卑的朋友。

王安石变法是好还是不好篇七

教学难点:对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

四、教学方式

1.依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2.对教材比较明晰叙述内容,以学生阅读为主。

3.培养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并懂得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材料。

五、教具准备

王安石变法是好还是不好篇八

北宋中期,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尖锐,国家出现财政危机。王安石为富国强兵,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他主张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因此在这次改革中,发展生产是当务之急。他提出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来发展生产。在王安石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定了诸如青苗、免役、均输、市场、农田、水利等一系列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改革军事制度,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并改革教育制度,王安石亲自撰写了《周礼义》、《书义》、《诗义》,即《三经新义》,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教材。

王安石的变法对于增加国家收入,有着积极的作用,军事实力明显提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得以缓解。在与西夏的交战中,取得了熙河之役的胜利。这在宋夏交战的历史上是很少见的。然而由于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王安石被迫辞职。改革的最主要支持者宋神宗在关键时刻发生了动摇,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出任宰相,彻底废除新法,连很有成效的募役法也被废除。

王安石变法是好还是不好篇九

【课程标准】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理解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作用;

(3)探究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

(1)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以及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

(2)引导学生分析王安石变法的性质和根本目的,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充满了阻力,过程是艰难的,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态度,改革才能成功。

【教学重难点】

王安石变法是好还是不好篇十

才华横溢却宦途崎岖,屡遭贬谪依依乐在其中,他就是百年一遇的奇才全才―苏轼。

由于政见不合、小人弄权,苏轼历经大起大落,他却保持一份潇洒傲然,面对人生苦难与世道沧桑,顺境与逆境的转换,出世与入世的变更,苏东坡不因贬谪而消沉感伤,举杯笑看平湖秋月,看潮起潮落,花开花谢,不怨不愤不恨,超然于物外的豁达与包容,徐徐前行,以赤子之心看淡人间事、世间人。

刘辰翁在其著作中写道:“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苏轼彻底改变世人觉得词难登大雅之堂的束缚,一反词句艳情腻语的风格,他的词大气磅礴,语言朴素精练、兼有豪放与婉约派双重特点,自成一派。东坡先生还是一位美食先驱者。“东坡肉”、“东坡饼”等美食无一不出自他手。

在被贬岭南期间迷上了荔枝,著有“日啖荔枝三百颗”的名句。在海南上更发现了“生蚝”这一美味,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名曰《食蚝》,提及“恐北方君子闻之”令人忍俊不禁。

历史上罕见诗、书、画、文全才的苏东坡在这人世间乐得逍遥,轻松自在,不沉溺于苦痛,潇洒一生。畅快淋漓!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75820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