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翠鸟第二课时说课稿翠鸟说课稿三年级篇一
1.认知目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逐渐”、“恢复”造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因为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怎样注意积累材料”,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注意积累材料”,即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潮来之时”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所以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而讲读课文在语文基本功训练和重点读写项目的训练方面负担着最主要的训练任务,因此,编者将这课安排在这里,是在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它为例,让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的,在知识体系上,它与上单元的训练重点项目“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街接紧凑。同时也为下单元“内容中体会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因为本课是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篇幅不长,但“天下奇观”的景象极为少见,因此,我将借助电教手段(录相、录像等)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即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潮来时宏伟的气势,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习,即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只有学会怎样读书,才能将一本死的教材读活,“自能读书”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四、课堂教学程序安排
(一)这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会文——入境——动心——吐情”即通过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再通过电教手段的辅助作用和对课文言语的细读入境界,进角色,通过边看边想,动之以情,最后又能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对“天下奇观”的赞叹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通过以上四步的教学,要让学生逐渐达到培养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的目的。我的教学思路的依据是:1.符合儿童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事物规律;2.符合本课的教材特点;3.符合作者的思路。叶老常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二)课前准备:投影仪、胶片、放相机、电视机、录音机。目的是要用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缩短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1.导课
首先用解题切入的方法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1课,课题是什么?板题(11、观潮)“观”是什么意思?“观潮”是干什么?回忆2节学习内容,本课是写作者在哪儿观什么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观?(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天下奇观)“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这个称号何时有的?从哪里知道?(理解“自古以来”一词)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向我们介绍这天下奇观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
我这样导课的依据是大纲对四年级阅读能力要求的第一条、即培养学生理解题目的能力,懂得题和文的关系,养成读文先读题的习惯,学会以题目为线索去阅读文章,并能找出表达中心的词语和句子。同时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原则,让学生阅读课文,回顾写作顺序,完成教学思路中的“会文”。接下来由整体插入部分逐段分析。
2.逐段分析课文
(1)过渡学习第二段
过渡语: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一定壮丽、雄奇、令人神往,遗憾的是这么壮观的景象,老师却没有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带什么去?)老师建议大家带好两样东西:“眼睛”和“耳朵”。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引导学生明白,要用心听、仔细看),现在做好准备了吗?好,我们现在马上出发,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
设计这样的过渡语是为了下一步能带学生入境界奠定基础,其次以幽默的语言,告诉大家要用心听、仔细看,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引导学习第二段,自由朗读第2小节,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江面平静,人山人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依照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江面很平静。
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非重点地方,且语言通俗易懂,教师略讲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之后,谈谈“潮来之前”的景观特点,使学生理解这些特点反衬了“潮来时”天下奇观的“奇”,接着引入下段的学习。
(2)过渡学习第三段
教师过渡: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期待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幕,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放江潮来时的录音)请大家发挥耳朵的作用,用心听,一会儿告诉老师你听到了什么?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在文章哪儿详细告诉了我们?引导学习第三段(3、4小节),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入境”。
a.抽2名同学来朗读3、4自然段,其它同学边听边思,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描写的?(板书、声音、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的?还是先看到的?为什么?声音是怎样变化的?自由朗读,用“____”划出有关词句。
检查学习情况,相机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理解“闷雷滚动、山崩地裂”。投影句子:“哪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齐读“哪声音”指什么?“山崩地裂”还可以用什么词来代替(震耳欲聋、地动山摇、山呼海啸……)?相比之下哪个词更能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觉?“颤动”可否换成“抖动”、“震动”?(不行,颤动是指短促而频繁的振动,幅度最小,用于此处较恰当),引导读这句,要读出排山倒海之势。请同学们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把描写江潮声音的句子朗读一下(自由读、分组读)。
b.江潮由远及近滚滚而来,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大家想不想亲眼看看?好,不过老师呢要提两点要求,第一要用心听,仔细看;第二把你看后的体会告诉大家(师放录象)。
听录音、看录像、说感受,可以让学生对“潮来时”先有感性认识,随后再学习文章,易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这种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是怎样描写的?轻声朗读文,用“……”划出有关词句。
检查学习情况,相机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作者的观察顺序是什么?从远处看怎样?抽读相关的这句话:“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理解“这条白线”是什么。为什么是“一条白线”呢?“逐渐”是什么意思?能否用它练习说句话?再近些呢?抽读“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联系实际(如教室的高度等)理解“两丈多高”有多高,它怎么会是“白色城墙”?这与“线状”相比如何?再近些呢?抽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c.比较句子,说一说逐步添上的词语有什么作用?(投影显示)
(1)浪潮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2)浪潮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3)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4)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飞奔而来。
(5)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①意思已完整,②写出了颜色,③突出了数量,④刻画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它开阔,横贯江面,它势猛,有进无退,所以先呈线状,后呈墙状,至此则呈“万马并进”状。⑤写声势大,前面“千万匹”也写声势,但写的是客观的实景,这里则写主观感受。)
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读这五句连续写形状变化的句子,读出由远到近气势越来越大的变化,(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及时点拔)
通过以上对江潮声音、形状的分析,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动心”即首先通过分析语言文字,犹如身临其境,让学生动真心。其次为了突出声音与形状的前后对比,打破教材穿插介绍的格局,依照本地学生从未见过浪潮的特点来分别进行教学,即先理解声音的变化,后体会形状的变化。
d.指导朗读第三段。我们能否把刚才描写声音与形状的句子合起来读一下呢?注意要读出江潮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的声势来,抽读了3、4自然段,大家评议,指出优劣,体会读法,接着再自己试读、抽读。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吐情”,即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读表达出来。
e.复述重点段落。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能复述出来吗?再放录像,先看着画面,师生共同复述,再让大家各自试着复述。
这3、4自然段是全文的精华,也是重点部分,所以我想通过本段词句的训练,作为契入教学重难点的一个突破口,先是理解,辨析句子中的词意,再深入体会潮来时的气势,然后要求复述,力求使学生能够把这一段精彩的语言积累下来,为完成课后作业中的背诵作铺垫。
3.教师小结:刚才我们也与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了一次潮,钱塘江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那么壮丽,那么雄奇(板书,壮丽、雄奇),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江潮的景美,作者的文更美,为什么作者会写得这么生动、形象、逼真呢?回味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板书:按顺序、抓特点)让我们再次自由朗读全文,回味一下这美、这壮、这奇!
教师的小结渗透了德育,渗透了文章的写法,达到了情感目标的实现和教学难点的突破,同时,又引导学生由部分回归整体再读全文,给人一种“课已尽,趣无穷”的感觉。
4.表述学习成果(归纳主要内容),质疑问难。
作业的布置安排了两种题型,即:必做题与选做题,这是为了在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也是教学中分层优化的一个体现。
课堂教学到此结束。
(四)板书说明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将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和感情线,三级交叉按照观察的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辅助于教法的实施和方法的落实,这样做符合板书设计的目标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和条理性原则等。
附板书设计:◆
翠鸟第二课时说课稿翠鸟说课稿三年级篇二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3)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4)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2、过程与方法
(1)在充分交流各自的识字方法,并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给学生多提供一些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或句子,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2)读课文时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既表达出作者所要表现的情绪,也表达出自己从文本中体验到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难点与关键
1、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极其好处。
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生:创新;节约;独特;坚固……
生:一位记不清年龄的老人;一位吃了长生不老药的老神仙……
生1:成千上万的人曾经在他背上来了又去,可是它还是那么坚强,只是稍微显得陈旧了些。
生2:一次次的洪水曾经从它的身上流过,人们都为它担惊受怕,但是它还是稳稳地站在那里,因为它有四个小桥洞为它减轻洪水带来的冲击力。
生3:一辆辆车从它身上踏过,可是赵州桥仍然屹立不倒。
师:是啊,那再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个词──“坚固”,相信你们一定体会得更加深刻。(生读)
赵州桥不仅很坚固,它的栏板上还有许多精美的图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播放配有音乐的具体描写图案的几句话),仔细地感受与想象。
师:你的眼前似乎出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两条龙缠绕在一起,一边还在吐水花呢!
师:想象真丰富,什么叫缠绕,你能做给同学们看吗?
生2:我仿佛看到了两条龙在飞,前爪还相互抵着,回首遥望。
师:你说得那么形象,能用你的肢体语言让大家明白“抵着”和“回首遥望”吗?(生做动作)
师:你们对于龙的动作、形象体会得那么好,读一读,你一定会对语言也有所感悟。(生读)
反思:
感悟,在想象中激活。正如罗丹所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言文字本身常常是简单的,教师拥有善于发现的眼睛,挖掘语言文字背后东西,想办法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化干瘪枯燥的语言符号为鲜活的可以感知的形象。学生真正开始用心想象时,他们独特的感悟才能被激活。《赵州桥》在教材里是一座文字的桥,只有当这座文字的桥化为学生可以凝神注视的桥时,感悟才是真实存在于学生的心灵深处的。在教学中,我抓住“坚固”和“美观”两大词让学生感悟,让学生换个角度将这座桥想象成一个人、一个老人、一个忘记了年龄的老人,学生的想象被激活了,他们自己在感动、在自豪。至于桥的“美观”显然在文字上就比“坚固”来得生动些,教学中我创设了一种氛围,让学生闭目想象。学生的想象力被充分调动,使文本本身更具有张力。
翠鸟第二课时说课稿翠鸟说课稿三年级篇三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全部、横跨、创举、减轻、冲击力、重量、节省、坚固、美观、石栏、栏板、图案、前爪,回首、遥望、双龙戏珠、才干、宝贵、遗产“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3、了解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4、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指导学生了解关于赵州桥的知识
同学们,近年来,随着咱们重庆的的发展,嘉陵江和长江的江面上修建了很多座桥,今天老师老师要带同学们去河北省赵县的河上的一座石拱桥(板书: 19、赵州桥)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读课文,遇到带拼音的生字时,多留意识记,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自己不明白的词语或句子做上记号。
2、生读文,解决生字,教师巡视。
3、指名读文,抽查课文熟练度。
4、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重点指导“智(zhì)慧(huì)”;“县”可以结合生活识记;用熟字变偏旁“底、低”识记“抵”,“准、谁”识记“雕”;多音字“爪”可以通过查字典来识记。
5、交流质疑,并且疏通课文的结构:
二自然段接着就写它设计的特点。写它与其它的桥不同的地方。
三自然段写桥的美观。
1、“县”可以在识记时就提示写法:上面是两横,不是三横,且与竖相连。
2、“设”的右上角的第二笔是横折弯,不是横折弯钩。
3、“横”不要把“由”写成了“田”。
4、“举”字下面只有两横,不是三横,并注意上面三点的写法。
5、“参”的下面三撇的写法,占位。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模仿。
1、师: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知道了赵州桥是一座非常有名的桥,它的设计非常独特,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去看看它到底为什么这么出名。它的设计到底有什么独到之处,请翻开书听老师读课文。
2、请大家像老师这样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个别辅导)
1、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 同学们读得不错。下边让我们用心地把课文读懂:
师:谁先把第一段读一下?
这座桥世界闻名,全世界很多人都知道这座桥。这座桥为什么这么闻名呢?因为它在设计上有独特的地方。第二段就写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一边看课文,一边看书上的插图,弄清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也就是它和别的桥比,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学生默读
2、出示赵州桥的挂图,拿它跟别的桥比较,特别的地方是什么呢?
⑴ 别的桥下有桥墩,这座桥没有桥墩,只有拱形的大桥洞。
这是它的第一个特点。非常雄伟,(板书长、宽)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板书: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
⑵ 一般的桥只有一个大桥洞,没有两边的小桥洞,而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板书: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⑶ 理解“创举”:
师:为什么说“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生:以前的桥从来都没有设计过桥身上加小桥洞,赵州桥却有了,并能减轻冲击力,节省石料。
教师见机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⑷ 有感情的朗读第二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第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段是写赵州桥的美观。
⑵ 第一句话好在哪里?
既总结了前一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赵州桥的坚固,又提示大家这个自然段要讲的是赵州桥的美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是一个过渡句。
⑶ 赵州桥的美观体现在哪些地方?
主要体现在赵州桥栏板上的雕刻很美上。
⑷ 找出写这些雕刻很美的句子读读。
图案有几种?(三种)
指导朗读,并解决学生不懂的地方。(可以借助图片,让学生较形象的了解赵州桥栏板上的美丽图案。
(隋朝、李春。)
2、一个普普通通的石匠,他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建造了这样一座桥,而且这座桥建造在远离今天一千三百多年前,举世闻名,所以,这充分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赞扬了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板书赞扬劳动人民)
1、抄写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背诵自己认为写得很好的自然段。
2、运用自己的语言夸夸赵州桥。
翠鸟第二课时说课稿翠鸟说课稿三年级篇四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本文教学分为三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学会生字理解新词,读通课文,交流课外收集的资料,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主次。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三课时的教学目标是结合课文结构,补充阅读材料,了解本文布局谋篇的独具匠心;讨论要不要重修圆明园,背诵课文。我所执教的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分为三步。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回忆圆明园的毁灭造成的损失和不可估量的价值,初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奠定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在痛恨的前提下热爱。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因为圆明园的辉煌已经消失,无法再观,而四年级的.学生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都较差,因此要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植根文本入手,在语言文字的层面上理解和感悟,使学生对当年圆明园的辉煌有个大致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为了实破这一难点:
1、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圆明园的价值体现,在于宏伟建筑和珍贵文物两个方面。
2、学生通过自读,把握关键词句;
4、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出发,展开想象,进一步了解圆明园的辉煌;
6、通过默读、指名读、自我品读等多种形式,对重点段进行朗读训练。
教学第5段时,主要是引导学生揣摩体味“统统”、“任意”等词语,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翠鸟第二课时说课稿翠鸟说课稿三年级篇五
1.会认11个字,重点认识“智、慧”两个字,会写11个字,重点指导书写“县、设、史”3个字。正确读写“雄伟、坚固、创举、美观、缠绕、智慧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抄写第3自然段,体会课文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的。
3.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对中国历史遗产的热爱与保护。
教学重点:
了解一句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对中国历史遗产的热爱与保护。
教学准备:
课件
2.生字词卡片
3.收集有关桥梁方面的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课件,激趣导入课文
请同学们欣赏(各种桥的课件图片)
在生活中个,千姿百态的桥为我们构成了一道独特的优美风景。乡下村头,潺潺流水的小石桥;街头闹市,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的天桥。车水马龙、耸立空中的立交桥,构成人间独特的风景线。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雄伟的长江南京大桥,横卧在滚滚江涛之上的郑州黄河公路大桥.......见证了我国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聪明才干。
同学们想知道吧,请欣赏(赵州桥的课件)
请大家说一说;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生:雄伟、坚固、美观
课文是怎样描述这座桥的呢?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欣赏、学习课文内容,领略赵州桥的飒爽英姿。板书:(赵州桥)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用笔画出文中带生字的词语,多读几遍。
3.同桌间,相互说一说赵州桥的建造特点。
三、检查学习字词,理解课文大意的情况
1.展示生字,指名拼读,认读
县济匠砌横坚雕抵智慧
设参部跨举击固栏案爪贵
2.指名学生教读,同桌间互读,相互检查
3.教师引导学习识记生字,辨析字形、字意
4.指名认读多音字、组词,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字义、读音
cān (参加) héng(横跨)
参{ 横{
shēn(人参) hèng(蛮横)
zhuǎ(鸡爪) gàn(干部)
爪{ 干{
zhǎo(爪牙) gān(干净)
5.检查词语认读,教学
让全班学生参与,自由选择词语,练习说句子。
生:雄伟.......高大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真棒)
生:精美......朋友送我一个精美的文具盒。(多么深厚的友情啊)
生:宝贵......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财富。(珍惜我们的生命,让生命更精彩)
生:创举.......北京鸟巢的造型设计是世界建筑的伟大创举。(说的多好啊)
........
6.请同学们小组推荐代表,说说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
四、精读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
1.朗读第一自然段课文,读出自豪的感情
2.指名生说一说,读懂了什么?
生:交流汇报
文中介绍说明了赵州桥的位置、名称、设计者、历史状况。
师:赵州桥成为我国桥梁建造一颗璀璨的奇葩,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我们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下面,我们带着自豪的感情诵读课文。
【设计意图:小组交流汇报,积极调动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
五、赏析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同学们品读本段课文。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生:围绕“赵州桥非常雄伟。”写作,是本段中心句,具有总领全段的作用。主要写赵州桥的雄伟、坚固。
生:写“赵州桥的长50多米、宽9米多,......横跨在37米多宽的河面上”,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那个方法,具有科学性。
生: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①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②大桥洞顶上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这种设计的作用:“减轻流水的冲击力,减轻桥身的重量,节省石料,是建桥的一个创举”。
生:本段写作上的特点是:“总写——分述”的写法,围绕一句话把内容写具体。
六、指导书写
1.教师提示;书写时,坐直,保持身姿的正确,握笔姿势。
2.书写规范,注意字结构布局,观察,模仿,写美观。
七、通过课下搜集,你还知道哪些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检查巩固
1.引导学生说一说赵州桥的设计特点
2.完成练习(课件展示)
赵州桥非常_________,长________,宽_______。.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________,只有一个________,大桥洞顶上___________,还各有________,这种设计,在建桥是_________,既减轻了___________,使桥不易___________,又减轻了_________,节省了__________。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欣赏赵州桥的魅力。
二、品读欣赏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大家朗读第3自然段
3.大家分组交流讨论,汇报
生:课文围绕第一句“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来写。这一句在全文中是一个过渡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总结上文写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又提示下文要写的是赵州桥的“美丽壮观”。
(写话练习)不但......而且.......
生:本段主要写赵州桥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课件展示)三种龙的不同姿态:
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遥首相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分角色朗读)理解语句意思
生:作者用的关联词是: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些龙的生动图案,用词语形容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生:练习写话
有的........,有的.....,还有的.........下课了,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游戏,有的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有的在跳皮筋,还有的在打乒乓球,操场上热闹极了。
有的........,有的........,还有的.......池塘里的荷花,有的含苞欲放,羞羞答答,有的刚绽开娇嫩的花苞,还有的怒放,开得正艳,美丽极了,引得游人流连忘返。
有的.......,有的.......,还有的..........考试的时候,同学们在考场里,有的正奋笔疾书,有的正沉思苦想,还有的已经答完试卷,正在检阅,大家的表现真是千姿百态。
4.引导赏析课文
作者写作中,秒写赵州桥的特点,用总----分的写法,围绕一个中心,分层写作,使中心表达得更准确详细。我们要借鉴这种写法,在自己的习作中,试着把事情写具体详细。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小组合作交流:
3.指导朗读
四、完成课后习题,试着运用下面的词语,向游客介绍一下赵州桥。
五、总结全文
作者写赵州桥的雄伟,壮观,美丽,刻画描写生动细腻,栩栩如生。不仅是再赞桥,更是在赞美造桥的劳动人民,赞美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学习本文,我们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爱我们的祖国,立志把她建设得更加美好。
六、拓展延伸
1.赵州桥的知识介绍: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位于河北赵县的洨河上,始建于隋朝开皇大业年间(581-618),它是我国最早建造的石拱桥,对世界的桥梁建造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的独特设计,减轻了桥身的重量,又节省了石料,既美观,又大方,这种“敞肩拱”的运用为世界桥梁的首创,比欧洲的设计早了1100多年。在中国文学,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赞扬,宋代赵州刺史杜德源诗曰:“驾石飞梁尽一红,苍龙惊蛰背磨空”。元代刘百熙有诗赞曰:“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199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你的家乡还有什么样的桥?动手画一画,写一写。
翠鸟第二课时说课稿翠鸟说课稿三年级篇六
1.教材分析
《赵州桥》是浙江省小学义务教材第六册第五单元的首篇课文。它从美观和坚固两方面介绍了闻名世界的赵州桥。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课文共分四段。第一段写赵州桥的地点、桥名、设计建造者、建造年代。第二段讲赵州桥的坚固、雄伟。这与它的独特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围绕“设计”这个重点词,课文先写了赵州桥设计的特点,再写这样设计的好处。第三段重点词是“美观”。介绍赵州桥美观时用“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的句式,把栏板上龙的图案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传神。第四段讲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教材有一框投影片,描绘的是赵州桥历经1300余年风雨沧桑,至今仍横跨于交河上的雄姿。教学中若能图文并茂,可增强教学效果。
2.教学目标
①认知目标: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及它坚固、美观的特点。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其作用。
②技能目标:学生初步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说话能力、思维能力。
③情感目标:感受赵州桥坚固、美观的特点,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运用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方法学习课文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其作用是本课时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①扶放结合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针对本课特点,采用“举一反三,扶放结合”法。首先扶着学生学习第二段,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抓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第三段,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②“以读代讲”法
《大纲》指出:“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本篇课文写赵州桥“美观”部分,语言生动优美,教学这一部分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③“直观教学”法
通过投影、录音的配合使用,实验的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
2.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采用“读读——画画——想想——问问议议——练练”的学习方法,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三、说教学程序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如果发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开始,设计这样的导语:“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这座桥到底怎么样呢?我们随着‘仙人指路’的方向去走一走,看一看。”随即出示赵州桥的投影,在古筝音乐伴奏下,教师作解说。解说词为第一自然段内容。
2.以练代讲,学习第一段。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决定了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因此第一段的教学,以练代讲。
河北赵县交河
赵州桥
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
1300多年
②你能把这四个内容合成一句话说吗?如果变换一下顺序呢?(有十几种说法)以此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3.教给学法,学习第二段。
①承上导入:赵州桥的建造已有1300多年,也就是1300多岁了,仍然横跨在交河上,这说明了赵州桥怎样?(坚固)为什么赵州桥如此坚固呢?第二自然段告诉了我们。
②找重点词: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这段主要写赵州桥的什么?(设计)——重点词。
③围绕“设计”这个重点词,由浅入深设计如下一组提问:
b.这种设计有什么好处?(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用薄竹片做拱形桥承受重量比平板桥大的实验)并板书四个好处:减重量、省石料、冲击小、承重大。
c、为什么这种设计是创举?
④填空练习
赵州桥在设计上的主要特点是:____,这种设计的主要优点是:____。这种设计在____上是从来没有过的,所以是一个____。
⑤感情朗读本段。
⑥总结学法:在讨论基础上归纳出第二段学习的方法。先找出重点词,再围绕这个词语提出几个问题;最后解决这几个问题,即一找、二提、三解决。
以上教学围绕“设计”,以点带面,环环相扣,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朗读能力,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以求达到四两拨千斤之效。赵州桥与平板桥的对比,拱形桥承重力的实验为突破难点创设了条件。总结学法,加深了对学法的感知,有利于举一反三,迁移运用。
4.运用学法,自学第三段。
任何能力的形成,必须通过不断实践,反复训练方能形成。为使学生初步掌握抓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根据教材特点,第三段大胆放手,让学生运用方法进行自学。
①学生自学第三段。
a.学生找出重点词——美观。
c.学生同桌讨论。
②在学生自学基础上,教师抓住具体描写龙的句子,深入理解本段内容。
a.让学生找出具体描写龙的句子,标出写了几种龙。
b.投影出示三种龙,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受图案的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并结合理解“缠绕、前爪、抵着、回首遥望”的意思。
c.理解“有的”与“所有的”的区别。教师反导;老师觉得书上不只写三种龙,还写了一种“游动的龙”,你们说呢?以此激发学生讨论辨析。
d.反复朗读,体会美感。通过指名读、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人人参与,个个实践。在感情朗读中品味出那龙“活”的感觉。
e.发现写法特点,实施迁移训练。通过刚才的学习,具体写龙的这两句话是什么关系?(分、总)你能换成总分的写法来说吗?今天,我们学“桥”,如果老师要你们围绕“桥”这个词,用“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句式说一段话,你行吗?进行迁移训练。这样的设计,学生学以致用,不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说话能力的发展,可谓有“一石三鸟”之效。
③学习过渡句。
让学生找出把“坚固”和“美观”两个内容连接起来的句子,认识过渡句,讨论归纳出它“承上启下”的作用。
5.感情朗读,学习第四段。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第四段的内容已心领神会,因此,采用以读代讲法,读出自豪、骄傲的感情。
6.引向课外,总结深化。
①除了赵州桥,你知道我们还有哪些闻名的古代建筑吗?
②我国有这么多闻名的古代建筑,你有什么想法?
总之,让学生在谈感情体会上,达到情动而辞发,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附板书设计:◆
翠鸟第二课时说课稿翠鸟说课稿三年级篇七
1.教材分析
《赵州桥》是浙江省小学义务教材第六册第五单元的首篇课文。它从美观和坚固两方面介绍了闻名世界的赵州桥。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课文共分四段。第一段写赵州桥的地点、桥名、设计建造者、建造年代。第二段讲赵州桥的坚固、雄伟。这与它的独特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围绕“设计”这个重点词,课文先写了赵州桥设计的特点,再写这样设计的好处。第三段重点词是“美观”。介绍赵州桥美观时用“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的句式,把栏板上龙的图案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传神。第四段讲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教材有一框投影片,描绘的是赵州桥历经1300余年风雨沧桑,至今仍横跨于交河上的雄姿。教学中若能图文并茂,可增强教学效果。
2.教学目标
①认知目标: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及它坚固、美观的特点。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其作用。
②技能目标:学生初步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说话能力、思维能力。
③情感目标:感受赵州桥坚固、美观的特点,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运用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方法学习课文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其作用是本课时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①扶放结合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针对本课特点,采用“举一反三,扶放结合”法。首先扶着学生学习第二段,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抓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第三段,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②“以读代讲”法
《大纲》指出:“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本篇课文写赵州桥“美观”部分,语言生动优美,教学这一部分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③“直观教学”法
通过投影、录音的配合使用,实验的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 。
2.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采用“读读——画画——想想——问问议议——练练”的学习方法,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三、说教学程序
1.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如果发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开始,设计这样的导语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这座桥到底怎么样呢?我们随着‘仙人指路’的方向去走一走,看一看。”随即出示赵州桥的投影,在古筝音乐伴奏下,教师作解说。解说词为第一自然段内容。
2.以练代讲,学习第一段。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决定了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因此第一段的教学,以练代讲。
河北赵县交河
赵州桥
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
1300多年
②你能把这四个内容合成一句话说吗?如果变换一下顺序呢?(有十几种说法)以此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3.教给学法,学习第二段。
①承上导入 :赵州桥的建造已有1300多年,也就是1300多岁了,仍然横跨在交河上,这说明了赵州桥怎样?(坚固)为什么赵州桥如此坚固呢?第二自然段告诉了我们。
②找重点词: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这段主要写赵州桥的什么?(设计)——重点词。
③围绕“设计”这个重点词,由浅入深设计如下一组提问:
b.这种设计有什么好处?(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用薄竹片做拱形桥承受重量比平板桥大的实验)并板书四个好处:减重量、省石料、冲击小、承重大。
c、为什么这种设计是创举?
④填空练习
赵州桥在设计上的主要特点是:____,这种设计的主要优点是:____。这种设计在____上是从来没有过的,所以是一个____。
⑤感情朗读本段。
⑥总结学法:在讨论基础上归纳出第二段学习的方法。先找出重点词,再围绕这个词语提出几个问题;最后解决这几个问题,即一找、二提、三解决。
以上教学围绕“设计”,以点带面,环环相扣,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朗读能力,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以求达到四两拨千斤之效。赵州桥与平板桥的对比,拱形桥承重力的实验为突破难点创设了条件。总结学法,加深了对学法的感知,有利于举一反三,迁移运用。
4.运用学法,自学第三段。
任何能力的形成,必须通过不断实践,反复训练方能形成。为使学生初步掌握抓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根据教材特点,第三段大胆放手,让学生运用方法进行自学。
①学生自学第三段。
a.学生找出重点词——美观。
c.学生同桌讨论。
②在学生自学基础上,教师抓住具体描写龙的句子,深入理解本段内容。
a.让学生找出具体描写龙的句子,标出写了几种龙。
b.投影出示三种龙,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受图案的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并结合理解“缠绕、前爪、抵着、回首遥望”的意思。
c.理解“有的”与“所有的”的区别。教师反导;老师觉得书上不只写三种龙,还写了一种“游动的龙”,你们说呢?以此激发学生讨论辨析。
d.反复朗读,体会美感。通过指名读、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人人参与,个个实践。在感情朗读中品味出那龙“活”的感觉。
e.发现写法特点,实施迁移训练。通过刚才的学习,具体写龙的这两句话是什么关系?(分、总)你能换成总分的写法来说吗?今天,我们学“桥”,如果老师要你们围绕“桥”这个词,用“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句式说一段话,你行吗?进行迁移训练。这样的设计,学生学以致用,不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说话能力的发展,可谓有“一石三鸟”之效。
③学习过渡句。
让学生找出把“坚固”和“美观”两个内容连接起来的句子,认识过渡句,讨论归纳出它“承上启下”的作用。
5.感情朗读,学习第四段。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第四段的内容已心领神会,因此,采用以读代讲法,读出自豪、骄傲的感情。
6.引向课外,总结深化。
①除了赵州桥,你知道我们还有哪些闻名的古代建筑吗?
②我国有这么多闻名的古代建筑,你有什么想法?
总之,让学生在谈感情体会上,达到情动而辞发,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附板书设计 :◆
翠鸟第二课时说课稿翠鸟说课稿三年级篇八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并理解13个新词语。
2、学习运用关联词“不但……而且……”,了解与之用法相似的关联词“不但……还……”“不仅……而且……”等。
3、能正确理解每个自然段主要意思,能找出重点词句。
4、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可以选择一段背诵,有各自的感受。
5、了解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它的设计和建造是建桥史上一个创举。
*6、结合绍兴的“桥文化”,激发对具有浓厚江南风情的石桥的探究兴趣,培养孩子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赵州桥相关资料(校园网资源库)
绍兴石桥资料(绍兴网)
赵州桥简图一人一张
教学设计流程:
一、师生对话,激发兴趣
我国有许多世界闻名的古代建筑,同学们知道哪些?老师知道哪些?比比谁说得多。
(长城、故宫、布达拉宫……)
赵州桥也是我国著名古代建筑(写课题),它是怎样一座桥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根据注音读通课文
2、自学生字,要求能读会字
3、把课文中不理解的词画出来
4、想想如果请你说一句话介绍赵州桥,你打算说哪一句?
三、组织交流,字词点拔
2、交流不理解的词,教师巧作点拔,让学生相互帮助解决问题。
3、你准备了哪一句话介绍赵州桥?为什么?
——由“重点句”导入“重点词”
4、学习单元提示,初步了解“重点词”的概念。
四、再读课文,找重点词
1、逐段读,逐段找;充分读,细心找,说出理由,意见不强求一致,同学们听后想一想,选你认为最恰当的一个画出来。
2、统计画下的词,支持率最高的词由教师书写到黑板上。
世界闻名 创举 美观 宝贵
五、精选练习,巩固字词
1、练写生字,自己选择词语抄写数遍。
2、选择一个自然段熟读成诵。
3、收集赵州桥的相关资料,预备交流。
六、研读课文,自由感悟
1、分发简图,说明要求
各自学习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写。
建造年代:
设计师:
建筑特色:
设计亮点:
历史意义:
你的评价:
2、用视频投影仪展示研读成果。一边展示,一边请学生自己上台讲解,交流。
3、有关赵州桥的多媒体资源展示,学生收集的资料交流。
六、综合实践
播放绍兴桥文化相关资源,选绍兴的一座桥,制作图文并茂的卡片以备展示。
七、听写词语,选择造句
八、再读课文,背诵片断
九、交流卡片,展示评优
十、作业指导,完成习题
重点:关联词:不但……而且……
十一、质疑:初读课文时不理解的词,现在仍不懂的,请提出来。
翠鸟第二课时说课稿翠鸟说课稿三年级篇九
《观潮》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在单元提示中已明确指出:学生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观潮》是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这篇文章通过正侧面描写结合,白描与细描相结合,写景与记事相结合,较好地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丽,又展现了南宋都城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也流露了作者在南宋王朝灭亡之后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
1、 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 研读课文,整体感知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二、 对教法及学法的处理
教学这篇文言文,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中采用诵读、讨论、比较拓展和合作探究的方法。同时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因此,我设计了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探讨主题、拓展延伸当堂检测几个教学环节。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
具体的教法有:
1、诵读教学法,以“读——讲——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三、 对教学程序的安排
(一)、导入新课。
1、作家作品简介。
2、导语: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
多媒体显示:钱江涌潮
教师作简要讲解。
(二)、背景简介
(三)、确定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3、 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4、 赏析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
1、 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
3、 读给同桌听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4、 将实在不能解决的读音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大家一起解决。
5、 随机抽查学生以检查对目标的完成情况,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作为标准。
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完成教学目标2: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4、 选同学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订正,熟悉文意。
1、 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齐读课文,逐段概括段意。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之盛。)
第四步:赏析文章。完成教学目标4:赏析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
1、 根据文章内容,展开想象,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第一、二段,赏析其精彩的场面描写。
选两位同学描述第一段,其余同学补充。教师作适当点拨。
(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多媒体显示:
远 仅如银线——形 比
玉城雪岭——色
声如雷霆——声 喻
近 吞天沃日——势——夸张
学生齐读第一段,感受画面的壮阔。
学生描述第二段。教师作适当点拨。
学生齐读第二段,感受水军演习场面的壮观。
2、 赏析文章精巧的结构安排。
提问: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宏大,观潮者人涌如潮,但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试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明确: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四幅图画各具情态,组成连轴画卷,而且以前三幅为主,正面描写,第四幅写观潮之盛侧面烘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精巧的结构安排。
第五步:课堂小结。
第六步: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把下面这一首宋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酒泉子(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教师作改写指导。
(本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联想,参照课文中的有关描写进行改写。词的上阕写观潮,写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词的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他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改写时,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应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面。
学生构思,写作。如时间不允许,可放在课下完成。
第七步:作业
翻译下列句子:
1、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2、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3、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4、 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板书:
潮来之状
观潮 演兵之形 正面描写
弄潮之势
观潮之盛——侧面烘托
翠鸟第二课时说课稿翠鸟说课稿三年级篇十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作者不但运用比喻、夸张、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声威,还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地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们交流是本课的重难点。
本文作为一篇写景的文章,说不上有什么特别的感情成分,似乎不容易激发学生的感情。一线的课堂也不可能篇篇课文有课件、录音的准备,仅凭着两幅挂图以及课本我们就开始上课了。
可是在两个班同样的教案同样的教师却出现了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通过反思,通过检讨,我们看到了教者不同的教学状态所造成的教学效果真的完全是不一样的。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简案)一:
一、导入:题目观潮是什么意思?释题导入。
二、自由读课文。
四、学习新课文。
1、你最喜欢课文哪部分描写的潮?为什么喜欢?
2、按学生的汇报顺序,可以先学潮来前的部分,也可以先学潮来时的部分,或是潮过后的部分。
3、各部分要点:
a、潮来前:潮的位置,观潮的人多吗?他们有什么反应?
b、潮来时:江面上出现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景象?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到惊奇?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课文中适当批注。请生说说大潮来时的声音和形态。注重朗读语句训练。
c、潮过后:江面又是什么样的情景?
五、小结。
教学片断二:
(课上心情平淡,按教案按部就班地讲着,教案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可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不要说孩子们都不愿意读,有几个读的也读不出潮来的气势。)
师: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你们看到了哪些奇特的景象?
师:你喜欢从远处看潮的情景,是吗?
生1:是的。
师:还有没有同学喜欢其他的?
师:你为什么喜欢呢?
生2:这一段写得非常美。
生3:这段写潮来的样子写得很有气势。
师:从哪里看出潮很有气势?
生1: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生2: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两丈有多高?
生3:一丈是3米多,两丈就是6米多。
师:那有将近三层楼高呢!
生齐:哦!
师:这么高的浪潮是不是很少见?那谁来把潮来的气势读出来呢?
生4:我来读。午后一点左右……
师:刚才那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5:不好!他没有感情!
师:那谁来读?
生6:我来读。午后一点左右……
师:这位同学读出气势来了吗?
大家默然。
师:还有同学愿意试下吗?
(孩子们很安静,但是也表现出了另外一种漠然,很显然,他们没有进入到课文里面去,问了三次以后,班上陷入冷场。)
……
课堂片断三:
(我想问题是不是出在老师本身自己的状态上,所以在另一个班重讲时,决定在细节部分稍作改动,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精神状态的变化!)
师(亲切地):大家最喜欢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潮?
孩子们叽叽喳喳。
大部分生表示:喜欢3、4自然段。
师:为什么喜欢这一部分呢?
生1:这部分写的潮特别有气势!
生2:这部分写的潮特别具体、生动、形象。
生3:这部分的语言也很优美!
……
(孩子们找出了许多乱七八糟的理由!)
师(高兴地):既然大家这么喜欢这两个自然段,咱们就先来学习这两个自然段吧。
(孩子们一听,眼睛都亮了,他们充分感受到了自己的意见得到了老师的尊重。)
(学生们立即进入状态,放声朗读,个个读得主动、投入。他们都铆足了劲准备展示自己的风采呢。)
(开始交流了。)
生1: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他读得很努力,但气势还不够。我不动声色,没有直接点评他朗读的优劣,而是引领学生都来用手做做翻滚的动作,边做还边配上音——“呜——哗——!呜——哗——!”)
师:浪怎么样?
生(异口同声):大!猛!
师(追问):两丈多高能有多高?
师(高兴地):你说得太对了!不过,告诉你们,两丈多,可能有三层楼那么高呢!全体学生:哇,这么高!
学生争着起来读,个个读得津津有味。
生1: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他读的声音仍然有些平直,感情不够充沛。
生2:我会兴奋地挥舞着手高喊:潮来了!潮来了!
生3:我会拿起照相机赶紧拍照。
生4:我会高兴的跳起来,向潮来的方向张望。
(我让学生扮演观潮的人,想象模拟当时的情境。)
师(高喊):潮——来——了——
学生有的欢呼雀跃,有的下位张望,有的做拍摄动作……教室里热闹非凡。我又顺势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沸腾”、“人声鼎沸”的含义。再让他们读时,大家都读得兴味盎然,语调富有变化,感情处理得当。同学们纷纷举手要求站起来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
生:我喜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个句子!
师(欣喜地):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齐刷刷地都举起了手,我自己也把手举得高高的。
师(兴奋地):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能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
[教学反思]
在讲《观潮》一课前没有做好硬件的准备倒还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没有做好精神、状态的准备。假如我平淡地、按部就班、毫无激情地按教案讲着一个个知识点,学生们也只是浑浑噩噩地听着,做着笔记。再来要求他们激情飞扬地把课文里潮的那种壮观、那种气势读出来,简直就是不可能的!最后是身为老师的自己都难以把潮水的壮观、气势范读出来了!思及此,自己的缺乏情绪,仿佛有了一种更上一层楼的感觉!
我的这种感觉是受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窦桂梅教师的课和报道的启发,《游园不值》——也不是一篇容易讲出激情来的课文,而且还是古诗。可是印象中的窦老师却是激情澎湃的,那节课也是异常地成功。听她讲课会让你似乎无法不集中精力,似乎无法不受她的感染。所以,从那次起我彻底相信了“激情”是有魔力的。
何谓“激情”?字典上的解释是:强烈而激动的情感。也有很多人给出其他的更具体的解释:1、形容振奋人的情绪、激发起人的平静心情、令人雀跃兴奋、喜悦自信、表露人对前景充满希望与渴求的美好祈盼和动力!2、令人神往去拥有,是一个有驱动力的形容词,它放在每一个人的身上都将具有一泄万里的雄壮画面,这便是激情,它又具有魔力与吸引力,吸引着无数的人去爆发!
当我在另一个班重讲《观潮》一课时,当我兴奋地说:“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这句。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时,孩子们听说老师要与他们比赛,个个毫不示弱,读书的兴致更高了。宣布师生比赛开始后,我首先声情并茂地读完此句,不着痕迹地起到了示范作用,学生对我精彩的朗读抱以热烈的掌声。轮到学生读时,我让他们个人读、男女生分读,全班齐读,变换形式,人人参与,大家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看着学生一张张兴奋的小脸,我明白,此时的他们真正体验了朗读的乐趣。
学生的交流比较丰富,但也不免全部合理清晰。为了让学生理清这一部分的写作顺序,我将3、4段的话打乱顺序出示在投影上,让学生重新排列。学生通过思考后弄清了作者正是按照时间的推移,抓住了浪潮由远及近样子及声音的变化写的。顺序理清了,为了再次让学生感受到浪潮越来越近、越来越高,声音越来越响的感觉,我别出心裁,将学生分成四排,第一排读第一句;读到第二句时,第二排加进去;读第三句时,第三排加进去;最后一句,全班齐读。新颖的朗读方法再次激起了学生的朗读热情。一浪高过一浪的声音,将大潮越来越近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整体激情朗读,不仅让我激情澎湃,全班同学也跟着激动起来了。
一线的课堂不可能奢求有太多硬件上的准备,但是语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注入激情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正是教学的激情才使我们的教学卓有成效。教学的激情,可谓艺术中的艺术,只有依靠不断地学习,才能厚积薄发,只有依靠富于创造性的课堂设计,在课堂上以生动的语言,恰如其分的表情,充满激情的情绪调动,步步深入的精辟分析,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激情,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用我们的教学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吧!让我们怀着激情全身心地投入,真正进入到课本的意境,最终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
[专家点评]
程青老师执教的《观潮》的确独具匠心,整个课堂体现了四大特点:
一、教师在课堂上始终充满着饱满的激情,这种激情与潮水来势“快”、“猛”的自然景象相互交融,引人入胜,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更使学生增强了读和悟的情趣。
二、别具一格地组织学生朗读。从课堂情景来看,教师不但重视训练学生的朗读,还通过各种各样的读法来使学生感染潮水涌来时奇特的自然景观。特别是教师因地制宜创造性地组织学生“一个组读”“二个组读”“三个组读”“全体齐读”来“连贯朗读”一层层加强潮水涌来时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的巨大声势。
三、老师善于引导学生感悟。新课改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程青老师在这堂课上把握了这个要求。比如“滚动”,以极快地手势解释;“横贯”让学生想像手牵手运动的气势;“两丈多高的水墙”引导学生由高大的层楼想起……此时此刻,如置学生于奇景之前,深感浩浩荡荡之宏大气势。
四、 比较完美地体现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和学科性。
程青老师执教的《观潮》课堂上师生激情奔放、相互感染、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很好地把握住了语文的学科性、从组织朗读训练到指导词、句、段的理解。始终以全体学生为主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教师最后一句“你们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最感人”犹如画龙点睛,从教学看,深化了中心思想;从效果看,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和基础知识。 (饶亚军)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108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