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玉门关游记 玉门关的旅游价值(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5:11:58
最新玉门关游记 玉门关的旅游价值(4篇)
时间:2023-06-06 15:11:58     小编:admin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玉门关游记玉门关的旅游价值篇一

;

宋羽,著有散文集《南京城事》《笔墨江湖》《一水倾城是无锡》、小说集《对影·惊鸿》等。

1

傍晚从兰州出发的k9667次列车,在次日第一缕晨曦绽放之时,抵达了这座城市——镶嵌在茫茫戈壁与大漠边缘的一方绿洲。

赤黑色的铁轨如同楔入大地肌肉中的骨骼,倔强地对抗着风沙的侵蚀。铁轨,是广袤无垠的大漠上唯一的坐标,迷蒙的天光中,它以单调的线条绘制出生命行走的轴线,丈量着这片高原的广度与厚度。

裸露。这是我对这片土地最感性的认识。

走出敦煌火车站,一览无余的是平坦的戈壁滩,沙砾上方覆盖的还是沙砾,一层又一层堆积着,仿佛大地裸露着的骨骼,坚硬,却失去了肌肉包裹的力量。

唯有置身于这亘古不变的荒原中,唯有真正感受到粗粝的风沙从面颊上毫不留情的割过,唯有亲眼目睹那一丛丛匍匐在地表的卑微的坚强的植物,你才能感觉到灵魂被重重地冲撞着。扑面而来的戈壁、尘土,变化莫测的霞光、天空,仿佛古道驿站的召唤,清洗着我们风尘仆仆的双脚,面对这无可挽回的荒凉,总会产生一种流泪的冲动,为这些枯朽的树木,为这片不再丰腴的大地。

汽车沿着柏油马路向城内驶去。路,是从戈壁滩上硬生生开垦出来的,像贫瘠的土地上犁出的一道印痕,昭示着生命不屈不挠的柔韧。越过浅浅的路基放眼望去,目光直达天地的交汇处,视野内没有任何哪怕一点起伏,唯有棕黄色的骆驼刺、坍圮的枯木偶尔让地平线出现了星星点点的凹凸。

北纬40°,东经92°,这是敦煌的坐标。这个古老的城市,位于阿拉善与河西走廊的荒漠区内,青藏高原将来自副热带高压区的大气环流分割成南北两支,北支绕过青藏,把干热的空气带到了黄土高原,这里从此与湿润无缘。

我惊讶于敦煌竟然在这片荒漠深处生存了数千年之久,像一个在沙漠中苦苦跋涉的旅人,背负着生命的燦烂和辉煌。在城市中心,一座反弹琵琶的汉白玉飞天塑像镶嵌在迷蒙的阳光里,飞天的舞蹈构成了敦煌最美的形象。

从汉武帝派遣张骞“凿空”西域,在丝绸之路上设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开始,这座城市已经在华夏的版图上存在了两千余年。

漫步在古城的街道上,能够感受到西部城市的粗犷,以及厚重的历史文化深处彰显出的内蕴。沙粒不时会伴随着风流动光顾城市的上空,风也因为沙粒的融入而显得充满的质感,不再是飘渺的气息,仿佛伸手就可以抓住它柔软的躯干。若是细心观察,街道两旁建筑的屋檐上都蒙着一层薄薄的雾,一阵风过后,有些屋脊隐约显露了出来,另一些屋脊则被遮蔽——风沙,就这样与小城以及城里的人们相生相伴,在各自的命运轨迹上行进,偶尔相交,然后各自离去。

2

公元前139年,一个叫张骞的中原男人蹒跚在茫茫戈壁中。

自从张骞带着使臣西出长安,翻过六盘山,规整的道路就渐渐消失在了身后。他对路的概念开始模糊,但从没有怀疑过方向,方向构成了他的信仰,他并不清楚,自己的每一个足迹都是这条道路最初的奠基。

张骞的大半生都花费了在对路的探寻上,道路取代了他的生命,他用血肉之躯开垦着一条未知的道路。他并不知道,他所开垦的将会是一条承载着人类辉煌印记的路,他的足迹将在两千多年后吸引来无数人探寻的身影。

这是一条从绿洲到戈壁,从戈壁到绿洲的循环往复的路。沿着张骞开辟的道路,汉朝使者频繁出使西域,中西方商品贸易在这条沟通之路上走向了繁荣。古罗马帝国的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家中使用瓷器为富有荣耀的象征,阿富汗的青金石也随着商队的行进不断流入欧亚各地;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菠菜、黄瓜、石榴等果蔬则传入东方,为中原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

丝绸之路是一条绵延在马背上的路,马匹使路的终点延伸至人类足迹难以抵达的远方,而本是中原帝国终点的玉门关,因为丝绸之路的开通,成了走向更广阔天地的起点。相逢与离别,故土与异域,汉风与胡夷,农耕与游牧,征伐与贸易,杀戮与和平,对峙与融合,繁荣与没落……无数条历史演变的轨迹源于此,汇于此,亦终于此。

两千两百年后,当我乘坐汽车沿着干涸的疏勒河谷穿行的时候,我想象着当年张骞的马队看到这片丰饶的绿洲时该是怎样的兴奋,那时候的疏勒河水量充沛,河畔芳草鲜美,成片的胡杨木枝繁叶茂。如今,这片河谷仅剩下了风化的河床,皲裂的土地在风沙的侵蚀下早已化作了飞扬的尘土,沿着枯涩的风远去的轨迹奔波向未知的地方。

我无法想象当年丝路雨花的繁华,曾经丰荣的河道,已变成大地体内的一道隐秘的伤痕,唯有粗糙的碎石和苍老的骆驼刺将这些湿润的记忆覆盖成年迈的足迹。寸草不生的戈壁上不见昔日商队的马匹和驼铃,只有一组驼队的雕塑倏忽从车窗边掠过——当地司机张师傅说,我们正经过野骆驼自然保护区。

茫茫的戈壁,无垠的砂石,稀疏的红柳,矮矮的骆驼刺,这些单调的景象构成了我视野中的全部内容。荒凉,不可拒绝地扑面而来,远古的丰饶的生命殒灭在沧海桑田的自然变迁中,古代典籍中的记述仿佛渺远的传说,遥不可及。汽车的轮胎碾压过砂石的时候,发出低沉的“嘶嘶”声,这些粗粝的砂石似乎对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充满了抵触情绪,也许停驻大漠记忆里的,依然是抑扬顿挫的马蹄声,以及那一阵阵悠远空灵的驼铃。

3

寻访玉门的道路是用汉长城的遗骨铺就的。

这是一条布满历史遗迹的道路——其实,这里没有路,我们的汽车只是沿着之前的汽车行驶后留下的轨迹在行进罢了,前人的足迹就是我们需要捕捉的线索。就这样,在时间的长河中溯流而上,我隐约看到这条道路的源头直指向大汉王朝的边疆。

在世人的印象中,明代的砖石长城已经成了一种固有的形态,它壮观、巍峨,雄踞高山之巅,扼守山川之险,以坚不可摧的形象汇聚在人们仰视的目光里。然而在这里,汉长城,却让你看到了另一番完全不同的风貌。

如果说,明长城属于山石,那么汉长城则属于砂土。它不煊赫,不恢宏,仿佛一条巨蟒匍匐在地上。千年前的河西走廊还是一片丰饶的草原,一马平川的原野上几乎无险可守,更寻找不到坚硬的石块,守卫大汉边疆的将士们便夯土为墙,在边陲筑成了一道土质的长城。汉长城的建造因地制宜,从自然界的变化中汲取灵感,玉门关一带的长城多为砂土垒成,而位于乌拉特后旗乌力吉苏木北边的长城则是外表用石头堆砌,内部包上砂土;至于汉长城的走势,也大多遵循山川的形势,壕沟、烽燧台、关城均与地理条件相契合,在自然环境恶劣的西域努力捍卫着一个王朝的威仪。

两千多年的沧桑巨变让昔日的汉长城变成了断断续续的音符,由于风沙的掩埋和自然风化,长城大多已面目全非,或被夷为平地,或被削减了身躯,偶有一些烽燧台孤零零地矗立在荒漠里,像散落在地上的珍珠,一颗颗连缀起项链的轮廓。

玉门关附近的汉长城属于保存较为完好的部分,残留的高度约在1.0到3.8米之间,城基最宽处达3米。在长城表面,一道道沟壑像皱纹一样深深凹陷进去,细碎的尘土填充在罅隙间,手指触摸处,流沙窸窸窣窣地滑落,像是一位老态龙钟之人,在人们不经意的询问下,抖落了满地残破断续的回忆。

残垣断壁,更能勾起人们对过往时代猜测和想象,因为你能见到的甚少,所以留下的臆想的空间就甚为广阔。

今天从兰州乘坐火车去往敦煌,一路上就会陆续经过当年大汉王朝设立的军事重镇。武威的铜奔马、张掖的大佛寺、酒泉的美酒传说、敦煌的沙山壁画,这些美丽的故事和艺术珍品散落在历史的画卷上,浓墨重彩地在戈壁滩上铺陈开来,戛然而止在汉长城的身躯下。这座夯土筑就的城墙,让中原文化西去的步伐画上了一个休止符。

大汉的城墙是为中原王朝缝制的一领铠甲。

在一马平川的漠北,战马的铁蹄势如破竹,若无屏障可守,则边陲永无宁日。汉朝的长城以人工的形式在平坦的大地上堆砌出了一条险峻的褶皱,成为飞驰的马蹄难以逾越的险阻,蜿蜒曲折的长城、星罗棋布的烽燧、粮草充盈的关城,构成了大汉帝国西域边境的轮廓。与中原的城池相比,它们的形象过于简陋,更谈不上任何艺术性的装饰,它们不需要承载任何形而上的美学意义,从诞生之日起,它们的使命就是进攻和防御,在征战中写就生命不朽的传奇。

汉长城,在流沙之中矗立了千年。岁月风化了它憔悴的面容,佝偻了昔日伟岸的身躯,而它,依然默默地守望着脚下连绵不绝的风尘。那一具具血气方刚的肉体早已失散了温软的质感,呐喊与厮杀声凝固在坚硬的夯土上,触碰在指尖,只感到一种声响击打在内心,厚重而深远的触动,掷地有声。

4

一块斑驳的碑,告诉人们那座覆满砂土的城便是玉门。

自然总能粉碎一些虚妄和狂傲,洗涤一些污垢和喧嚣,最终成就一曲旷世绝响。昔日大汉王朝的边关,如今孤独地守望在茫茫黄沙之中,属于它的时代已经远去,对于这座恪尽职守的关隘来说,跨越千年的守望仿佛只是针对岁月的一种无声的抗争。春风过于遥远,在長途跋涉中遗失了江南的杏花春雨。

方形的城,棱角不再坚毅,风沙让方城的转折处变得柔滑。方形,暗合了中国人“天圆地方”的传统宇宙观,即使远在辽远的边陲大漠,中原文明的朴素思想也潜移默化地渗透至此,在茫茫风沙之中刻下一个民族的记忆。

城池脚下,几株骆驼刺偎依着土城壁艰难地生存着,并不巍峨的城墙多少为它遮蔽了一些风沙,在荒凉的戈壁滩里,玉门关成了唯一遮风避尘的依靠。

我沿着汉长城残破的骨骼一点点走近这座谜一般的关口。玉门关,仅剩一座四方形的夯土城堡,若不是那块石碑,怕会让多少前来瞻仰的人与之错过。城门像是随手撕开的一道缝隙,光线从缝隙间穿过,于是,塞外的光就来到中原王朝的领地了。

粗粝的砂石在风中旋转,有时候会突然出现一股直径几十厘米的气流,打着转儿一路逶迤而去,在平坦松软的戈壁滩上留下一道浅浅的印痕。当浮沙飘散,偶尔会露出一些五彩的石块,有的呈墨绿色,有的呈棕黄色,也有的一半乳白一半透明,分辨不出它们是由什么成分构成的,只能感觉到在大自然的腹地里,什么样的奇迹都可能发生。也许,我随手捡起的一粒黑色的石块,坚硬的外壳下呵护着的就是一颗光彩夺目的心。

循着昔日淘金者的足迹来到这里,我并不想掘开大地脆弱的肌肤,我所捡起的石块,只为了缅怀那一段浩渺的历史,只为了寄托心中的那一份崇敬。

5

司机张师傅说,敦煌一带的老百姓相信,玉门关最初的城门是用和田玉镶嵌装饰的,每当阳光照耀下来,城门就散发出五彩的光芒,能照射到数十里外的大漠深处,远道而来的商队循着玉的光芒就能找到入关的路。

这是一个令人遐想的传说。西域,总会孕育出各种动人的神话,真真假假掺杂在时光隧道里,让人无从分辨。

张师傅相信这是真的。我也愿意相信。

想象着,当华美的玉石一车车从这座夯土筑成的关口通过,美玉的光芒照亮了土城灰蒙蒙的脸。美玉为一座普通的城门描绘了画龙点睛的一笔,让千年后的诗人王之涣将满腹的诗情挥洒于此,“春风不度玉门关”,多少豪情和怅惘化作了雄关美玉之间缱绻的凝望。

玉具有一种女性美。玉的本质是阴性的,她们深藏于石头的怀抱内,隐秘了绝世的美丽,让粗糙的外衣包裹着属于女子的柔情。一块温润的玉石,尽显清幽之美,它的质地和色泽似乎应当存在与江南,可偏偏这样的温柔出自巍峨的昆仑。《千字文》中说:“金生丽水,玉出昆冈。”《穆天子传》曾记载周穆王巡游昆仑山,拜会西王母,返回中原时“攻其玉石,取玉版三乘,载玉万只”,虽说这远古时期的记述并非完全真实,但中原文明对美玉的推崇可见一斑,儒家所尊崇的礼乐文化,其本质就是玉的文化。

每当初春的阳光融化了玉龙喀什河,河面的薄冰在阳光的浸润下悄悄化作了一颗颗剔透的卵石,采玉的人们就冒着刺骨的严寒在雪水中采集洁净光滑的籽玉了。喀什河发源于苍茫的昆仑山脉,流入塔里木盆地,在1.45万平方公里的流域范围内,这条清澈河流为临水而栖的人们奉献了精美绝伦的白玉、青玉和墨玉,大自然的宝藏惊艳了凡尘间的目光,吸引了无数趋之若鹜的脚步。

爱默生说:“自然,是个轻佻的女子,以她所有的作品引诱我们。”这种引诱,不是出自肉体,而是缘于人们灵魂深处对美的渴望。我曾在甘肃省博物馆久久凝视一块羊脂玉,纯白的色泽仿佛草原上流淌的最鲜美的乳汁,在雪山的怀抱中凝结成包裹着回忆的琥珀。在玉的内心深处,珍藏着自己的倒影,尘世间的杂质渐渐退却,呈现出透明的一生。

和玉的相逢,是生命中注定的因缘。玉养人,人养玉,在灵魂相互体贴的隐秘时刻,细细思悟人与自然相依相生的含义。

6

关于美玉的传说终归是传说,真正的玉门关到底在何处?其实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有说在安西附近的,后来埋入水中,不复存在;有说许多关隘都曾用过这个名字,最初使用的是嘉峪关;更多人将探寻的目光投向我面前的这座小方盘城。也许对人们来说,玉门关是一个存在于文化脉络里的名字,它应该位于某个荒无人烟的戈壁之中。比方说,在茫茫祁连山下的大漠里,有一片狭小的绿洲,绿洲之上,耸着一座孤城,孤城之内,几缕羌笛悠扬,悠扬之声,望穿杏花春雨。

这里是征人思乡的地方,这里是失意的官员感怀的地方,这里是锦瑟歌舞中的君王眺望不到的地方。王朝的权力中心永远上演着尔虞我诈的剧目,人们的目光不会聚焦到西北的荒原,只有如履薄冰的刹那,才会在某一次不经意的回首时触碰到这里。电光石火一般赶紧扭回头去,依然掩饰不了惊恐的神色。

你的遥远,可有人真的懂?

回到1500年前的大唐,如果我是一名士兵,当我被征召戍守玉门时,我不会知道,这一路将会何其辛劳……从鹅黄柳绿的江南,我跟着同乡集聚到中原,接着便赶赴风沙渺渺的大漠。每日徒步一百多里,不知道走过了多少天,我看到脚下的黄土变成了石块,草地不见了,树木枯萎了,河流变成了断断续续的死水塘。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这些陌生关隘一个接一个出现在眼前,西出敦煌城时,漫天风沙迷住了我的眼睛,前方是无垠的大漠,没有道路,只有一个既定的方向,那就是玉门关。不知道又走了两天还是三天,终于到了关城下,我的铠甲已经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砂土。原来从敦煌到这里,我们在海一样的大漠里足足走了两百里。

我问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兵,何时能归乡?老兵笑了,这里离家十万八千里,走一辈子也走不回去。是啊,看一眼关外的大漠,脚下的勇气就荡然无存了。

凝望玉门关,我忽然体会到了这座关城在戍守边疆的将士们的生命中,蕴含着怎样的宿命的意义。

四四方方的玉门关,犹如大地上的一粒棋子,孤零零守卫着一盘残局。天下,这张棋盘何其广阔,而一座关城却在这张棋盘上占据了不朽的位置。棋错一着,可以悔棋,纵然输了也能重新对弈,可对昔日的边关古战场而言,攻守得失的瞬间也许就是血流成河、马革裹尸。“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西域的美酒浇不灭古老的王朝征伐的步伐,每一抔粗糙的砂石里,都残留了几缕剑影刀光的印记。

在玉门关周围,散落着一座座“积薪”遗址。薪,就是用来焚烧的柴火,当有紧急军情的时候,烽燧台上的士兵就点燃柴火,滚滚浓烟直冲云霄,向守城的军队报信,据说这些烟火在三五十里外都能清晰可见。在这片汉军守卫的边关遗址附近已发现了十五堆积薪,与大漠呈现出同样的颜色,像一座座天然生成的小山包。天长日久,那些柔软的柴木已经坚变得无比坚硬,彼此紧紧黏合在一起,如同化石。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一座玉门关,扼守的是一个帝国的威仪,同样也扼守了每一个征人一生的时光。

7

从玉门关继续西行,就到了阳关。和玉门关一样,我对阳关最初的印象也是停留在唐诗里的。

唐诗里的阳关似乎是一个触手可及的坐标,它将离别化作了文人之间依依不舍的作别,将愁绪化作了驿道旁折柳挥袖的怅惘。唐诗里的阳關,被淡淡地涂抹上了一层温软的黄色,那是夕阳的颜色,是黄土地的颜色,是东方文化数千年凝结成的颜色。

可它分明已是边塞。边塞寄托着文人行走江湖的梦想,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这种雄浑博大的美是无法在书斋内感受到的。阳关,点亮了盛世大唐的文人心中的豪情壮志,他们在诗歌的征伐中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西去的步伐。

一首诗,挽住了一座关城走向没落的背影,也为中国的古典音乐平添了一曲传奇。《阳关三叠》似乎是阳关的一面镜子,当阳关在宋代因多年废弃而销声匿迹时,这首精美的古琴曲也在不经意间永远失传了,这个让人匪夷所思的巧合给阳关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历史总有些捉摸不透的节点,种种不可预知的偶然性潜藏在清晰可见的轨迹内,像是冥冥中注定的辉煌或者没落。

可是,什么样的柳能在戈壁上存活呢?放眼望去,除了匍匐在砂石上的骆驼刺,只有一种枝干瘦长而尖利的植物矗立着,它们的身躯在戈壁滩的映衬下显得那么脆弱,似乎一阵风沙就可以让这些可怜的生命夭折,然而它们偏偏执着地生长在这里,从风沙中汲取营养。

我问司机张师傅这是什么树,张师傅只是简短地回答一声:“沙柳。”

因为沙柳,唐诗里的阳关牵扯起了旅人的情思,它曾是中土的边界——西出阳关,意味着作别故国家园,在以徒步和马匹为主要交通形式的古代,此一别,便远隔天涯,也许今生再难相逢。阳关隐藏着中国人的文化认知,它已不再仅仅是地理疆域的分界点,更是乡土情结的分水岭,是一个有着浓重的“落叶归根”传统的民族最醒目的文化烙印。

文化,看似弱不禁风,却往往更具有不朽的传承性。

登上关城,极目远眺,一片迷茫。

离开这座给人太多遐想的关城时,已是日暮时分,高原的阳光将古老的城墙映衬得无比雄伟。晚霞中,城墙苍老的面容忽然变得神采奕奕,渺远的音律缓缓响起,携着滚滚风尘,从历史的深处喷薄而出。

8

也许我应该留一些笔墨给司机张师傅。

他是土生土长的敦煌人,是我在网上认识的,雇了他担任此行的司机兼向导。正是这个皮肤黝黑的西部汉子毫无怨言地载着我在茫茫戈壁里兜了整整一天,直到暮色降临。500多公里的往返路途,真不知道他的小普桑是怎么承受得住如此恶劣的路况的——那可是不折不扣的粗粝的砂石啊。

一路上,我们交流不多。大多数时间里,我隔着车窗拍照,他全神贯注开车,我下车拍摄倒在地上的胡杨枯枝,他就靠着车门抽一阵子烟。

我问他:“喜欢这里吗?”

他笑了:“这里是我的家。”这不像是回答,但分明给了我答案。

我有些过意不去,算车费时有意想多付50块钱,张师傅执意不肯,仍是按照原初的约定只收了350块钱。

“下次来敦煌记得还找我用车。”这是张师傅跟我道别时说的最后一句话。

淡淡的暮色中,我去了与宾馆一街之隔的沙洲夜市,点了杏皮水、烤羊肉,以及搓鱼子、炒羊杂等几样当地小吃。不多会儿,夜色浓重起来,木桌上不经意间蒙上了细细的黄沙,唐诗中那些抒写边塞烽烟的诗句就一点点涌在心上了。

责任编辑    杨    枥

相关热词搜索:;

玉门关游记玉门关的旅游价值篇二

首先,为防止意外发生,要集体行动,南门进南门出,按逆时针方向绕园内一周,可通过全部景区,时间一小时左右,我们车子停在正门前面不动,如果哪位冻得受不了可以提前退场,返回车内取暖,只是再入园时得重新买票。

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诗中那悲壮苍凉的情绪引发人们对玉门关这座古老而富有神奇传说的关塞的向往。

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相传和阗美玉经此输入中原而得名。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境内,位于敦煌市西北约90公里处,为汉代西陲两关之一,是丝绸古道西出敦煌进入西域北道和中道的必经关口,自古为中原进入西域之门户。

好了,千年古州之行就要结束了,希望大家能在玉城里拥有一份美好的回忆,同时,××也希望各位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在今后的日子里,更是常有空出来走走,而玉林这边永远有着一个叫××的丫头在为大家祝福,也永远乐意为大家奉上最真诚的服务!谢谢大家!

这时的吴三桂也正处在犹豫徘徊之中:说要效忠明王朝吧,明王朝已经垮台;说要投降清兵吧,时年33岁的吴三桂,“自少为边将”,长期和清兵打仗,积怨甚深,直到关外八城丢了七城,自己仍然孤军奋战,拒不投降,如今若要投降,很难得到清兵的信任,更何况父母家眷三十余口都在北京,一旦投降清兵,后果不堪设想;要投降农民起义军吧,自己刚刚进爵为平西伯,平西的意思就是去剿灭农民起义军,一眨眼的功夫,就从剿灭变成投降,这个弯子不好转;同时,也不知道李自成究竟是一个什么态度。吴三桂处在自身命运即将发生巨大转折的十字路口,也许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他的决定将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历史走向。

玉门关名称的来历有一个传说。相传丝绸之路畅通之后,西域诸国的商队络绎不绝地经此入关。于阗国的特产"和田玉"也源源不断地经此运往内地。于阗国王为换回中原王朝的大批丝绸,派了官兵,专门押解运送玉石。官兵押运了几次后,就出现了怪事--驮运玉石的骆驼一进城就口吐白沫,昏迷不醒。押运官对此束手无策。一个拉骆驼老人告诉押运官:"骆驼入关生病,事出有因。咱们长年途经此地运玉石,从未祭礼关神。再不祭祀,恐怕下一趟也要生病"。 押运官问:"依你之见,如何才能消病除灾,确保人畜平安呢?"老人说:"用上等玉石,在此城关门上镶嵌一圈,这样关楼就有了光彩,关神也就高兴了。"押运官按老人的建议办了,骆驼灾病果然消除,平安到达了长安。关城因为城门砌了一圈闪光的玉石从此就称为玉门关。

丹霞山主峰海拔409米,它与众多名山相比远不算高,也不算大,但它集黄山之奇、华山之险、桂林之秀一身,具有一险、二奇、三美的特点。风景区划分为上、中、下三层以及锦江风景区、翔龙湖和有被誉为天下第一奇景的阳元山,上层是三峰耸峙;中层以别传寺为主体;下层以锦石岩为中心。三百多年前澹归和尚在丹霞山开辟别传寺时,曾挑出12处风景,命名丹霞十二景:锦水滩声、玉台爽气、杰阁晨钟、丹梯铁索、舵石朝曦、竹坡烟雨、双沼碧荷、乳泉春溜、累顶浮图、虹桥拥翠、片鳞秋月。

穿过这片地势平坦的草原,前边这座高耸入云的塔叫舍利塔,是仿杭州的六和塔和南京的报恩寺塔而建的。塔身为九层八面,高67米,我们承德人叫它“六和塔”。一层南北两面各有石八券门,进门沿盘旋而上的台阶可登到塔顶。塔内供有佛教雕像。乾隆在山庄居住时,有时清晨登塔礼佛。巍巍宝塔配以绿色的原野,气势宏伟,格外引人注目。

玉门关的设立,始自西汉武帝时,距今已有2千多年的历史。秦汉以来,好战的匈奴对汉民族威胁很大。汉初,匈奴东败东胡,西逐大月氏,占据河西,并以河西为基地,屡犯汉境。汉王朝开始曾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希图换取暂时的安宁。汉武帝时,放弃了和亲政策,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反击。元狩二年(公元前120xx年), 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西征,沉重打击了匈奴右部。同年,汉分河西为武威、酒泉两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20xx年),又增设张掖、敦煌两郡,同时建玉门关和阳关。从此,玉门关和阳关就成为西汉王朝设在河西走廊西部的重要关隘。

说了这么多,再来说说玉山的一个资源和气候条件吧。玉山呢,是江西省废金属资源矿产大县之一,目前发现的矿产品种有30多种,矿产地60多出,像什么青石、叶腊石、黑滑石、罗文燕石等等一些矿产呢,在我们的玉山储存量那是相当丰富的,只不过现在还没有完全开发出来,就等着在座的各位老板前来投资开发了,来玉山发财了哈,也算是给玉山的经济发展做贡献吧。

玉门关游记玉门关的旅游价值篇三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说到诗句,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诗句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诗句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玉门关的诗句,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从军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凉州词》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之涣。其古诗全文如下: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翻译】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送元二使安西》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翻译】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舍映衬柳树的枝叶显得格外新鲜。我真诚地劝你再干一杯,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原来知心的朋友。

《古从军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颀。古诗全文如下: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

【译文】

白天士卒们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黄昏为了饮马他们又靠近了交河。行人在风沙昏暗中听到刁斗凄厉;或听到细君公主琵琶声幽怨更多。野营万里广漠荒凉得看不见城郭;大雪霏霏迷漫了辽阔无边的沙漠。胡地的大雁哀鸣着夜夜惊飞不停;胡人的士兵痛哭着个个泪流滂沱。听说玉门关的交通还被关闭阻断;大家只得豁出命追随将军去拼搏。年年征战不知多少尸骨埋于荒野;徒然见到的是西域葡萄移植汉家。

《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高适。其古诗全文如下:

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

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

【译文】

高适曾多次到过边关,他两次出塞,去过辽阳,到过河西,对边塞生活有着较深的体验。这首诗是高适在西北边塞地区从军时写的,当时他在哥舒翰幕府。根据岑仲勉《唐人行第录》所载,此诗是对王之涣《凉州词》的酬和之作。

《关山月》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古诗全文如下: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译文】

巍巍天山,苍茫云海,一轮明月倾泻银光一片。浩荡长风,掠过几万里关山,来到戍边将士驻守的边关。汉高祖出兵白登山征战匈奴,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这些历代征战之地,很少看见有人庆幸生还。戍边兵士仰望边城,思归家乡愁眉苦颜。当此皓月之夜,高楼上望月怀夫的妻子,同样也在频频哀叹,远方的亲人啊,你几时能卸甲洗尘归来。

《从军行·玉门山嶂几千重》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其全文如下: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译文】

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像重重屏障护卫着王朝的西北边防;烽火台遍布各个山头。人们戍边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那里山深林密,马儿跑过一会儿就看不见踪影了。

《夜发分宁寄杜涧叟》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黄庭坚。其古诗全文如下:

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

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译文】

一曲送别的阳关曲奏起,眼前是滚滚江水向东流;旌阳山灯火明灭,我登上了一叶小小的钓舟。我把离别看得很淡,和平常一样喝醉了酒;那满河的风和满河的月光,仿佛替人深深地发愁。

《鹧鸪天·送人》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译文】

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卖花声·题岳阳楼》作者为宋代诗人、文学家张舜民。其古诗全文如下: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阑,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翻译】

秋风里万木凋零,君山上落叶纷飞;洞庭湖水与长天一色,浩浩荡荡。歌女斟满一杯酒,敛起笑容,要唱一首送别歌。我不是当年王维在渭城送别西去的客人,请不要唱这曲令人悲伤的《阳关》。

酒醉后,手扶楼上的栏杆举目远望,天空清远,白云悠然。被贬的南行囚客有几人能从这条路上生还呢?回望处,夕阳映红了天边,那里应该是我离开的京都长安。

《征人怨》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中庸。古诗全文如下: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译文】

去年去驻金河今年来守玉门关,天天只有马鞭和大刀与我作伴。阳春三月下白雪回到昭君墓地,我走过万里黄河又绕过了黑山。

1.关于沙漠的诗句

2.关于父母的诗句

3.关于树木的诗句

4.关于书的诗句

5.关于樱花的诗句

6.关于韩愈的诗句

7.关于李清照的诗句

8.关于王维的诗句

9.关于王安石的诗句

玉门关游记玉门关的旅游价值篇四

;

计算机系统应用技术从蛮荒走向辉煌,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渡过了一个个关口。internet时代的来临给过去积累的成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商机。这挑战主要来源于internet、多媒体数据处理、现有系统的整合和复杂的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系处理等诸多方面。

internet爆炸性的发展,超越了其网络的本意,成为一个新型的计算平台,计算机系统的应用面临着向internet转移;多媒体带来了大量新的表现方法,传统的数据处理需要完整表达;长期积累的数据库、开发工具、网络架构等分立系统之间的信息不能共享,需要整合;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及其处理方法造成应用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效率低下、开支庞大。应用系统的整合需求对应用软件的开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市场呼唤新的计算机应用模式和产品。

1998年12月,中国著名的计算机公司——联想集团与世界第二大软件企业——美国ca公司联手成立了联想冠群软件有限公司。该公司面对新的应用需求推出了基于第三代数据库技术的“问鼎”,以纯面向对象数据库为核心,配合以强大而全面的开发环境,有效地解决了应用系统所面临的问题,构筑了企业应用的新一代理想平台。

1999年6月23日,联想冠群举办了“构筑应用新框架”研讨会。在研讨会上,联想冠群提出了“创造自由语言”的口号,“问鼎”技术以更贴近自然的方式为软件开发带来了全新的思想,以拓展中国软件空间的先锋意识描绘出一条通向21世纪的计算机系统应用之道。

第三代数据库宣言

在研讨会上,人民大学信息学院院长王珊教授说:

“数据库技术作为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核心和基础,走过了30多年的历史,近15年取得了飞速发展。

从第一代层次(网状)数据库技术到第二代关系数据库技术在传统商业应用上取得了巨大成功。随着internet时代的来临,第三代数据库技术——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在世界上经过10年混战,日益成熟。虽然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但是当第三代数据库宣言在美国发表后,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新一代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具有基于internet、多媒体技术及系统整合的强大功能,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框架,具有深远的影响。联想冠群推出‘问鼎’新一代信息系统开发运行环境,意味着中美两国大公司联手将新一代的数据库技术推向中国,对中国信息系统应用将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面向新应用需求的挑战,“问鼎”为企业构筑新一代应用的理想平台取得了重要成果。它包含专为电子商务而设计的快捷、安全的开发和运行环境,使企业的应用系统与internet全面连接变得简单易行。它所采用的面向对象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多媒体数据和复杂数据关系处理的问题已经获得业界承认。其内置的与传统关系数据库的无缝接口和数据存取、处理功能更能满足一直寻觅强大系统整合工具的企业的需要。此外,全中文开发和运行环境以及不同层次开发需求的全面满足能力尤为适合国内用户的需求。

联想冠群“问鼎”应用新框架,基于新一代数据库技术的运行环境,既是宣言又是开始。

联想冠群走向o-o

o-osolution!这是“问鼎”新一代信息系统开发运行环境的核心技术,是联想冠群实现成为中国最优秀的软件开发商的第一个成果。他们针对市场的需求,做出的抉择就是走向o-o。

正如冠群电脑(中国)有限公司资深副总裁段践冰先生所说:

“问鼎”是一个全方位的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平台和应用运行环境,它将面向对象的设计语言,基于对象仓库的全中文的可视化开发环境和完全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系统融为一体,为开发能适应现代企业快速发展需要的客户机/服务器应用、互联网应用和多媒体应用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问鼎采用面向对象的o-o技术将企业业务数据和商业逻辑紧密结合在一起,特别适合于表达复杂数据对象和多媒体对象,使数据库建模、存贮和软件开发统一为可继承对象的类型层次,以更贴近自然的方式为软件开发带来了全新的思想,并能够适应业务的发展速度以及企业管理方式和业务流程的变化,而进行不断的扩展和修改。因此,问鼎是构筑开发客户机/服务器应用、互联网应用和多媒体应用等新一代企业应用的理想平台。

正当信息应用系统面临internet时代技术发展的挑战之时,联想冠群推出“问鼎”解决方案,为业界吹来了一股清风。随着o-o技术在中国的普及,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一个新的信息应用时代即将来临。

相关热词搜索:;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11233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