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旅游景点导游词 宁夏景点导游词简短(优秀十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1 18:47:59
宁夏旅游景点导游词 宁夏景点导游词简短(优秀十篇)
时间:2023-04-01 18:47:59     小编:admin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宁夏旅游景点导游词 宁夏景点导游词简短篇一

獒犬世界级珍稀犬种之一,根据地域分布不同,中国獒犬分为西藏獒、青海獒、西夏獒、蒙古獒、甘肃獒,獒的寿命一般为15—20_年,是杂食性动物。

獒主经过十多年的艰辛寻觅,将正濒临灭绝的原生獒犬汇集至宁夏黄沙古渡原生态旅游景区,建成了千亩地域的中国原生獒展示基地,供人们了解观赏原生獒,使中国獒犬的珍贵品种得到保护。

2、康熙渡黄河

黄沙古渡自古以来是宁夏水运的重要港口。清代康熙皇帝于1697年亲征葛尔丹,派左都御史于成龙在宁夏调运军粮,征集船只103艘,康熙及随从从陆路来宁夏,返京时则从黄沙古渡走水路,共用船只101艘,其中还有一艘“楼船”,康熙途中作诗《渡黄河》:

历尽边山再渡河,沙平岸阔水无波。

汤汤南去劳疏筑,唯此分渠利赖多。

以此描述黄沙古渡的繁忙景象以及在交通上的重要地位。

3、黄河渔村

黄河渔村是黄河边上最古老的一处民居,已存在了上千年。相传明朝皇帝朱元璋第十六子庆靖王朱栴镇守宁夏期间,清朝康熙皇帝来宁夏渡黄河时曾在此小憩。景区现存的黄河渔村是宁夏黄沙古渡生态建设有限公司20_年重建。

4、黄沙古渡黄河楼

黄沙古渡黄河楼位于景区黄河边,是黄河边上一处古老的建筑。相传明朝朱元璋第十六子庆靖王朱栴镇守宁夏时期,清朝康熙皇帝来宁夏在此渡黄河时都曾经登楼品茶观黄河。

5、黄河祭台

明末清初,由于黄河堤防失修,决溢频繁,运河航运也常受阻塞。康熙皇帝除加紧治河外,他自己也亲自钻研水利理论,并从事广泛的实地调查。为了掌握黄河的第一手情况,他曾几次亲赴现场考察。他乘船调查过下游的孟津、徐州、宿迁、邳州、桃源和清口等地,又亲自到中游的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等地视察。还从黄沙古渡扬帆黄河中游,历时二十二天,航程数千里。“所至之处,无不详视”。后人将他的治水言论汇编成书,定名为《康熙帝治河方略》。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丁丑) 二月, 康熙帝再次亲征噶尔丹时来到宁夏黄沙古渡,举行了大型的祭祀黄河仪式。传说这里就是康熙帝当年祭祀黄河时的祭台所在地。

6、宁河台

宁河台是明代为了保护这个渡口(黄沙古渡)畅通无阻而修筑的戍台。台高5.5丈,上面建亭3楹,四面建成厢房。台外有一道城墙,周长90余丈,高2.4丈,城墙四面各有重门。管理渡口的官员和保卫渡口的士兵,都住在宁河台上。当时宁夏地处边防前沿,属明代“九边”之一,《中路宁河台记》指出:“横城之津危,则灵州之道梗。灵州之道梗,则内郡之输挽不得方轨而北上,而宁夏急矣!”这说明了黄沙古渡在军事、交通上的重要性。前人曾对黄沙古渡繁忙有所描述:“河流东下自昆仑,浊流排山晓拍津。来往行人喧渡口,只因名利少闲身。”黄沙古渡周围的黄沙与绿野,烽火台与万里长城,黄河与渡船,滩渚与芳草,戍卒与渡客,构成了一幅独特景色的塞外风光。朱元漳第16子,庆靖王朱栴,曾作《黄沙古渡》描述这里的塞外景色:

黄沙漠漠浩无垠,古渡年来客问津。

万里边夷朝帝阙,一方冠盖接咸秦。

风生滩渚波光渺,雨打汀洲草色新。

西望河源天际远,浊流滚滚自昆仑。

诗中“帝阙”指明都北京;“咸秦”即咸阳、秦中,也是陕西的关中。这首诗不仅描绘黄沙古渡的壮丽景色,而且还阐述了黄沙古渡在交通上的重要地位。

7、月牙湖

公元前33年,昭君出塞和亲,在黄沙古渡,望着滚滚而去的黄河水,心中不胜凄凉。渡过黄河,感觉离长安更远了。临行前,昭君下定决心,一路上绝不回头,可刚一渡过黄河,心中对远方父母的思念猛然涌上心头。于是,她情不自禁地回头望着家乡的方向痴痴发呆,不知不觉泪水滑过脸宠,滴落在河岸的沙地上。昭君走后,她的泪水化作一汪湖水,形似月牙,人们称之为“月牙湖”。宁夏月牙湖乡的地名便由此而来。月牙湖不仅孕育了昭君留下的树种茁壮成长,还为周边的动物提供了饮用水源,由于风沙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月牙湖边昭君种下的树也被砍伐一空,月牙湖水已接近枯竭,只剩下一片月牙状的轮廓和两棵相依为命的枯树,为了纪念这两棵枯树在恶劣环境下还能长相思守的坚强精神,我们把这两棵树称之为“爱情树”。以警示后人,保护环境,爱护自然是多么重要!大家看到月牙湖旁边还有烽火台、昭君出塞和亲雕塑和昭君纪念馆、塞外浑怀障、情人廊等景观供大家参观游览。

8、浑怀障

公元前220_年,秦始皇命大将蒙恬率大军北逐匈奴,占领"河南地",并以黄河为国防线,"因菏为塞",修长城、筑亭障,以防匈奴南犯。其间在今黄沙古渡筑有一座城障,名为浑怀障。

9、老河滩

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老河滩是黄河改道所形成的千年河滩,景区现在将此处已经打造成为供游客游憩的生态休闲体验区。

10、古渡口

黄沙古渡地处宁蒙交界之处,这一带在秦汉时期是边关重镇,曾建有秦长城和汉峰火台,是明代宁夏八景之一。是明清时期最负盛名的官渡,西夏时期叫顺化渡口,所以它已是千年古渡了。相传,秦蒙恬北击凶奴,张骞出使西域,昭君出塞和亲,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清康熙微服私访及亲征噶尔丹,皆由此渡河。建国初期,宁夏黄河水运一度鼎盛,黄沙古渡商贸、军旅往返不绝,是宁夏最繁忙的渡口之一。青铜峡大坝建成后,由于没有设计船闸,宁夏水运逐步衰落,黄沙古渡也逐渐失去了昔日马嘶人语夕阳残的繁荣景象,成了千古遗憾,不过有些历史遗迹还依然可见。

11、宁夏民俗博物馆

黄沙古渡民俗博物馆是以抢救、保护、收藏、展示西北地区以及黄河流域具有代表性民间民俗物品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型博物馆。坐落在黄沙古渡旅游景区内,占地面积120_㎡,其中展厅面积2300㎡,共计26个展厅。馆内共分幸福年代、生产、生活、农具、石器、铜器、灯具、木雕、工匠制造、皮影、年画、剪纸、绣品、泥塑、毛文化等展厅。馆内藏品资源丰富,特色鲜明。

宁夏旅游景点导游词 宁夏景点导游词简短篇二

银川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境内,距银川市区约10公里,距离黄河约3公里。这里是黄河流域、西部地区第一家国家湿地公园,景区集黄土高原、黄河、湖泊、芦苇、湿地等景观于一身。当你来到这里游玩后会有一种感觉,这里不像是大西北,更像是在江南的某处,银川不愧是塞上江南。

公园内里湖水清澈,一派江南水乡的风景。夏天你来到这里,可以沿着水边漫步,钓钓鱼,近处是垂柳,远处是芦苇。你还可以在湖中荡舟,近距离的欣赏荷花。景区为年轻游客准备众多娱乐项目,比如:水上梅花桩、水上s桥、水上云梯等水上娱乐活动,此外还有一些刺激的拓展运动可供游客选择。

如果你是冬天来到景区,也不会让你失望,可以在景区内的滑雪场玩玩雪上运动。如果你是个鸟类爱好者,那么你在春夏时节,能在宫内内观赏到成千上万的珍贵鸟类,其中不乏有黑鹳、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大鸨等国家保护鸟类。

湿地公园可以分南北两部分,几乎所有的人工景点和娱乐项目都在公园的北部,公园的南部是非常自然状态的生态保护区。公园有四个入口,几乎都位于北部区域,西南部的入口位于南北两部分的分界处。

位于银川东郊的鸣翠湖湿地生态旅游区,距市区9公里,邻黄河2公里,规划面积10000余亩,是集生态保护、旅游观光、会议度假、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示范园区。

到鸣翠湖湿地观鸟,静闻百鸟齐鸣的天籁之音,可以说是人生一大乐事。鸣翠湖有鸟类97种,其中黑鹳、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大鸨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园区内的水、电、路、绿化等基础设施框架基本形成,构建了“水车苑”、“芦苇迷宫”、“野生垂钓”、“观鸟赏花”等旅游项目,是一处休闲养性的好去处。

5篇有关宁夏鸣翠湖的导游词范文(二)

银川鸣翠湖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银川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境内,距银川市区9公里,距黄河3公里。是我国继江苏溱湖和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后第三家被国家林业局命名的国家湿地公园,也是黄河流域、西部地区第一家国家湿地公园。享有“中国最美的六大湿地公园之一”的美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鸣翠湖、阅海分别位于银川的东侧和北侧,被称之为银川的“前厅”和“后花园”。来自国内林学、地学、生态等领域多名专家组成的考察组一致认为,鸣翠湖和阅海湿地承载了古老的黄灌文化,体现了塞上江南水乡文明的特色;既有显著的湿地生态特征和生态过程,湿地景观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又是我国西部地区鸟类迁徙的中转站之一,作为干旱地区存在的湿地景观,具有长期稳定的补水来源;独特而丰富的湿地人文旅游资源,奠定了建设湿地公园的基础。同时,专家建议在规划和建设中,要遵循“生态优先、最小干预、适度利用与持续发展”的原则,严格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设立绝对生态保护区、鸟类繁殖期禁游区等。

宁夏旅游景点导游词 宁夏景点导游词简短篇三

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位于祖国西北部的黄河中上游地区,地处北纬35°14’~39°23’、东经104°17’~107°39’之间。东邻陕西省,西部与北部接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与甘肃省相连,总面积6.64万平方公里。地形南北狭长,地势南高北低,自北向南为贺兰山地、宁夏平原、六盘山地。宁夏南北相距456公里,东西相距约250公里。宁夏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从地貌类型看,南部以流水侵蚀的黄土地貌为主,中部和北部以干旱剥蚀、风蚀地貌为主。境内有较为高峻的山地和广泛分布的丘陵,也有由于地层断陷又经黄河冲积而成的冲积平原,还有台地和沙丘。地表形态复杂多样。据20xx年初统计资料显示,宁夏地形中丘陵占38%,平原占26.8%,山地占15.8%,台地占17.6%,沙漠占1.8%。平均海拔为1090-20xx米。贺兰山是宁夏平原的天然屏障,主峰敖包圪垯海拔3556米。黄河从中北部穿越12个市县,境内流程397公里。

宁夏地处内陆,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跨东部季风区和西北干旱区,西南靠近青藏高寒区,大致处在我国三大自然区的交汇、过渡地带。年平均气温为5℃~9℃,昼夜温差大。年降水量一般为200~600毫米。全年日照达3000小时,无霜期170天左右,是中国日照和太阳辐射最充足的地区之一。

宁夏是中华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宁夏灵武水洞沟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遗址和出土文物表明,早在3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春秋战国时期,境内就开始修筑闻名世界的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兵在宁夏屯垦,开始了引黄河水灌溉的历史,到汉代(前206~220),这里农耕经济已相当繁荣。唐代天宝十四载(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太子李亨进入宁夏,在灵武登基称帝,史称唐肃宗。当时,宁夏已成为中国东西交通贸易的重要通道之一。北宋宝元元年(1038),党项族首领李元昊以宁夏为中心建立了大夏国,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蒙古灭西夏后,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设宁夏府路,始有“宁夏”地名。明设宁夏卫。清设宁夏府。民国初年,宁夏府改为朔方道,1920xx年成立宁夏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4年撤销宁夏省。1958年10月25日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矿产资源丰富,农业、能源和旅游优势突出。全区有耕地128.8万公顷。其中水浇地33.3万多公顷。有待开发的宜农荒地66万余公顷,其中可开发水产养殖的荒滩13.3万公顷、荒水面积5.6万公顷,有草场300万公顷。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50多种,人均自然资源潜在价值为全国平均价值的163.5%,居全国第五位。尤其是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炭、石膏、石油、天然气等。石膏蕴藏量居全国第一。全区近三分之一的土地下蕴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探明储量300多亿吨,居全国第五位。仅灵武煤田探明储量就达270多亿吨,相当于中国东北地区探明储量的总和。全国十大煤种,宁夏就有9种。世界著名的优质无烟煤太西煤,年出口量达100万吨。地跨宁夏的陕甘宁盆地天然气田,已探明储量20xx多亿立方米,是世界特级大气田。

自治区下辖银川、石嘴山、吴忠、固原、中卫5个地级市,兴庆、金凤、西夏、大武口、惠农、原州6个市辖区,灵武、青铜峡2个县级市,永宁、贺兰、平罗、同心、盐池、中宁、海原、泾源、西吉、隆德、彭阳11个县和红寺堡开发区(县级移民开发区),首府银川市。

宁夏有回、汉等35个民族,20xx年末总人口603.73万人,其中汉族377.42万人、回族206.49万人。宁夏是我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回族群众信仰伊斯兰教。

中国回族形成于元代。关于回族的来源可以上溯到公元七世纪中叶,那时就有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到中国经商和留居。元代大批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来到中国,由于通婚和社会经济关系,与汉、维吾尔、蒙古等族在长期相处的过程中形成回回民族。早在宋代,就有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在宁夏经商定居。元代大批中亚阿拉伯的穆斯林与蒙古人一起,迁今宁夏屯垦戍边。元末明初回族逐渐形成,宁夏回族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时期。

回族人居宁夏,最早可追溯到唐末。到北宋、西夏时期,东来的穆斯林多从玉门、酒泉经西夏属地至中原。到元代,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亚人被征调或迁徙,以半军事、半屯牧的形式生存。明初,大批回回人以“归附土达”身份被安插到灵州(今灵武市一带)及固原各州县,加之不断迁徙来宁夏开发、屯垦的回回人,形成了许多回族聚居点。到了清乾隆年间,“宁夏至平凉千里,尽系回庄”,宁夏回族人口剧增。至同治年间(1862-1874年),西北回民反清起义遭到残酷镇压,义军及眷属被迁赶到偏僻地区,其中部分回民移居灵州、化平(今宁夏泾源县)、隆德、海原等县。

作为宁夏主体民族的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宁夏回族聚居地区,建有不同建筑形式和不同规模的清真寺3000多座,有阿訇约4000名。回族穆斯林群众一般信奉五项“功课”即:念、礼、斋、课、朝。回族的传统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和圣纪节三大节日。自治区和各市、县建有各级宗教社会团体即伊斯兰教协会,管理自己的宗教生活。自治区在银川市开办了宁夏伊斯兰经学院,在同心县开办了同心阿拉伯语专修学校,帮助穆斯林群众培养了大批有宗教学识的人才。除伊斯兰教外,宁夏还有群众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自治区人民政府对各种宗教一视同仁,群众正常的宗教活动受到保护,各种宗教人士在宁夏长期和睦相处。

宁夏回族在衣着、饮食、起居卫生、婚嫁、丧葬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回族男性都喜欢戴白色的小圆帽,穿黑色的马甲。回族妇女还喜欢戴盖头,戴金银耳环、戒指、手镯等。回族特别讲究卫生,室内外清洁整齐,灶具洁净。平时洗手、洗脸多用汤瓶,沐浴用吊罐。

回族喜欢吃牛、羊、骆驼等反刍类的偶蹄目食草动物肉,也吃鸡、鸭、鹅、鱼肉,禁食猪肉,不食动物血液和自死的禽畜。虔诚的教徒食用的禽畜,必须由阿訇代宰。回族一般不吸烟,不喝酒,男女老少都爱喝泡有冰糖、茶叶、枸杞、核桃仁、芝麻、桂圆、红枣、果脯等营养佐料的“八宝”盖碗茶。喜庆节日,回族多制作油香、馓子、油果等油炸食品。有尊贵客人时,会以丰盛的“全羊席”和各种回族小吃热情接待。婚姻方面,实行一夫一妻制。回族婚礼很隆重,且有许多宗教和民族的特点。如举行婚礼时,要请阿訇念“尼卡哈”,即用阿拉伯经文进行证婚和祝贺。回族丧葬简易,实行土葬、薄葬。葬礼包括清洁埋体、白布裹尸、阿訇主持举行宗教祈祷仪式、入葬四道程序。

清真寺,又称礼拜寺。阿拉伯语为“麦斯吉德”,意即叩头的地方。既是伊斯兰教信徒聚众礼拜的场所,某些地方又兼有文化教育中心、社会活动中心的功用。宁夏清真寺的创建从元代开始,经明、清两代,清真寺的数量和规模得到了相当的发展。拱北,是伊斯兰教某地域杰出人物的陵园。道堂,是伊斯兰教某分支宗教领导人礼拜、诵经、讲学和居住的地方。宁夏伊斯兰建筑集中反映了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并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和民族个性。

宁夏旅游景点导游词 宁夏景点导游词简短篇四

今年暑假,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我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塞上明珠”宁夏。

刚一下火车,我便被宁夏的美丽景色、清新的空气、浓厚的民族风情深深地吸引住了,让我不禁忘却了旅途中的疲惫与辛苦。

在宁夏,我先后游览了美不胜收的沙湖、神秘的西夏王陵、古老的水洞沟、记载着人类文明起源的贺兰山岩画……在这些景点中,最令我难忘的当数中卫的沙坡头了。

沙坡头的美名我早有耳闻,果不其然,刚一来到这里,眼前的景色便深深地震撼了我——大自然用他的鬼斧神工将四种毫不相干的地貌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一眼望不到边际的腾格里沙漠、湍急的黄河水、成片的绿洲和连绵起伏的贺兰山交相辉映,相生相依,如同一幅壮美的画卷徐徐地展现在我眼前,这画卷既具西北风光之雄奇,又有江南景色之秀美,不禁让人流连忘返。

玩沙坡头骑骆驼是不可错过的。当我骑上骆驼,徜徉在连绵的沙海之中时,悠扬的驼铃声伴着狂野、夕阳、长河、孤烟,一种豪情四溢的感觉便迅速在胸中蔓延开来,难怪唐代大诗人王维在游览了沙坡头后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佳句。

下了骆驼我们又换乘游艇穿越黄河,来到了沙坡头的腹地。在这儿,我惊奇地发现这里的沙子竟然非常的细,颗粒大约只有海沙的十分之一,随手抓起一把,不用刻意去扬,张开手来,顷刻间便会随风飞扬的无影无踪了。微风中你若能静下心来,便会听到一种奇怪的嗡嗡声,细究下来,原来这就是沙坡头的一绝——金沙鸣钟。怪不得宁夏当地流传着“宁夏归来不看沙”的谚语呢。

在沙漠中,最让我感动刺激的要数“沙漠冲凉”了,乘坐着沙漠越野车,在一望无际的大沙漠中肆意的奔驰着,不停的飞跃着,不时还会划过一个个极陡沙坡,所到之处,总会一起一阵阵惊叫声,让人感觉仿佛是在沙漠中乘坐过山车一般刺激。

在那之后,我们又乘兴品味了沙坡头另一绝——羊皮筏子。十六张从满气体的浸过桐油的完整的羊皮被分成四组前后排扎在一起,上面安装上木架,游客们直接坐在木架上面,延黄河水流漂浮,欣赏沿岸美景,那回归自然原生态的感觉令人回味无穷。

宁夏景点导游词4

游客们,贺兰山岩画记录了贺兰山一带远古游牧民族的生活,在北至石嘴山,南至中卫的250多公里的十多个山口,分布着1000多幅岩画,单个图案超过2万个。贺兰山口就是有着众多岩画的山口之一。

从苏峪口往北走约5000米,就到了贺兰口。大家看,在沟谷两岸绵延600多米的山岩石壁上分布着贺兰山岩画300多幅,岩画题材广泛,大至表现日月宇宙,小至描画动物足蹄,并有狩猎、放牧、舞蹈的场面,岩画艺术造型粗犷奔放,构图朴实,具有独特的意境和艺术价值。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各种各样的人面形。许多人面形画面简单,多数有眉毛、鼻子和嘴,而偏偏缺少一对眼睛,这可能与作画民族的习俗和信仰有关。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有趣现象,即人面形中有似一个站立人的轮廓,双臂弯曲,两脚叉开,腰佩长刀,表现了一化身图腾的巫觋为中心的造型形象,这种独特的崇拜和敬仰,是其它岩画所少有的。

人面形岩画中有的人首长着犄角,有的插着羽毛,这些可能是表现狩猎时的伪装;有的还带着尖型和圆顶帽。表现女性的岩画,有的戴着头饰,有地挽着发髻,风姿秀逸,楚楚动人,再现了几千年前古代妇女对美的追求。还有一些表现生活的欢乐和情趣,或大耳高鼻满脸长毛,或嘴里衔着骨头,可能是表现人民在欢庆狩猎丰收时跳舞的情景。另外,还有多种多样的动物岩画,有奔跑的鹿,有双较突出的岩羊,有风驰扬鬃的骏马,还有摇尾巴的狗以及飞禽走兽,各个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据考证,贺兰山岩画不是一个时期一个民族的作品,其前后延续时间可能达20_年之久,在贺兰山生活的诸多古代民族前后相继,共同完成了这一艺术画库。岩画是他们表达情感、愿望、信仰的“艺术心态录”。岩画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先秦至汉时,匈奴游牧部落所作;二是五代至西夏建国之初,党项族游牧民族所作。他们在狩猎与劳作之余,用这种方式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习俗,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无穷的创造力。如今,这些石头的史书已成为宝贵的艺术文化遗产。

各位游客,贺兰口岩画的镌刻,有些是先凿后磨,线条光滑;有些是先勾轮廓,在加深线条。艺术表现手法古朴稚拙,向儿童笔下的形象。即刻画其所见,有直抒其所想,流露出自然与粗犷的神秘魅力。百闻不如一见,今日之行,想必大家一定受益匪浅。

宁夏旅游景点导游词 宁夏景点导游词简短篇五

各位游客:

在银川市的西北部,有一座雄伟峻峭的山脉,它峰峦起伏,装入一批奔腾的骏马,由东北向西南驰骋于银川平原和阿拉善高原之间,这就是著名的贺兰山。

“贺兰”一词来自于蒙古语,是骏马的意思。贺兰山又称阿拉善山,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之间,是宁夏和内蒙古的分界线。山脉呈南北走向绵延250余公里,东西宽20—40公里,最宽处60公里,在浩瀚沙漠中拔地而起,北接乌兰布和沙漠,南连卫宁北山,西傍腾格里沙漠,东临银川平原,俨然是银川平原的一道天然屏障。

整座贺兰山又大小山峰46个,较大的山口38个。贺兰山平均海拔在20xx米以上,“贺兰之山五百里,极目长空高插天”,就是赞美最高峰敖包疙瘩的,其海拔3556米,比我国著名的五岳都要高得多。敖包疙瘩,是蒙古族人在贺兰山巅的最高处,用石头堆起的一个“敖包”,是他们祭神的地方。他是贺兰山顶峰的标志。贺兰山主峰也就以此为名。

贺兰山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对银川平原发展成为“塞北江南”有着显赫功劳。它不但是我国河流外流域内流区的分水岭,也是季风气候和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山势的阻挡,既削弱了西北高寒气流的东袭,阻止了潮湿的东南季风西进,又遏制了腾格里沙漠的东移,东西两侧的气候差异颇大。贺兰山还是我国草原与荒漠的分界线,东部为半农半牧区,西部为纯牧区。

贺兰山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历来满布刀光剑影。它地处我国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交接地带,民族迁移十分频繁,在历史上是游牧民族通往中原地带的重要屏障,被誉为“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众多的谷口平时是贸易交通要道,战时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唐代诗人王维有诗写道:“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榭交驰日夕闻。”以“阵如云”、“羽榭交驰”形象描绘了激烈的战争场面。岳飞《满江红》“架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的名句,也曾激励过众多热血男儿奔赴沙场,报效国家!

贺兰山的动植物和地下矿藏资源十分丰富。植物种类约有670种,其中不少为贺兰山特有的种类,如贺兰山西花紫堇、贺兰山翠雀花、贺兰山丁香、贺兰山棘豆和贺兰山麦瓶草等。此外还有云杉、油松以及山杏、山桃等果木和灌木,是宁夏三大林区之一。

贺兰山的野生动物有170余种,其中蓝马鸡、马鹿、麝、盘羊、猞猁、斑羚、灰鹤等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蓝马鸡为我国特有鸟类,在宁夏仅分布于贺兰山,1983年被定为宁夏区鸟。山下有丰富的煤炭、锰、铁等矿产资源,山中还盛产贺兰石,是制作势头工艺品的名贵原材料。

贺兰山历史悠久,钟灵毓秀,其境内有许多引人入胜的风景游览点,如避暑胜地小滚钟口风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贺兰山岩画,以及具有很高文物价值的西夏古塔——拜寺口双塔等等。游客们可以从中尽情领略这座古老山脉自然、历史和人文的风韵之美,一定会回味无穷。

下面请大家随我从苏峪口北侧进山,前往参观具有“游牧民族艺术画廊”之称的贺兰山岩画。

游客们,贺兰山岩画记录了贺兰山一带远古游牧民族的生活,在北至石嘴山,南至中卫的250多公里的十多个山口,分布着1000多幅岩画,单个图案超过2万个。贺兰山口就是有着众多岩画的山口之一。

从苏峪口往北走约5000米,就到了贺兰口。大家看,在沟谷两岸绵延600多米的山岩石壁上分布着贺兰山岩画300多幅,岩画题材广泛,大至表现日月宇宙,小至描画动物足蹄,并有狩猎、放牧、舞蹈的场面,岩画艺术造型粗犷奔放,构图朴实,具有独特的意境和艺术价值。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各种各样的人面形。许多人面形画面简单,多数有眉毛、鼻子和嘴,而偏偏缺少一对眼睛,这可能与作画民族的习俗和信仰有关。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有趣现象,即人面形中有似一个站立人的轮廓,双臂弯曲,两脚叉开,腰佩长刀,表现了一化身图腾的巫觋为中心的造型形象,这种独特的崇拜和敬仰,是其它岩画所少有的。

人面形岩画中有的人首长着犄角,有的插着羽毛,这些可能是表现狩猎时的伪装;有的还带着尖型和圆顶帽。表现女性的岩画,有的戴着头饰,有地挽着发髻,风姿秀逸,楚楚动人,再现了几千年前古代妇女对美的追求。还有一些表现生活的欢乐和情趣,或大耳高鼻满脸长毛,或嘴里衔着骨头,可能是表现人民在欢庆狩猎丰收时跳舞的情景。另外,还有多种多样的动物岩画,有奔跑的鹿,有双较突出的岩羊,有风驰扬鬃的骏马,还有摇尾巴的狗以及飞禽走兽,各个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据考证,贺兰山岩画不是一个时期一个民族的作品,其前后延续时间可能达20xx年之久,在贺兰山生活的诸多古代民族前后相继,共同完成了这一艺术画库。岩画是他们表达情感、愿望、信仰的“艺术心态录”。岩画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先秦至汉时,匈奴游牧部落所作;二是五代至西夏建国之初,党项族游牧民族所作。他们在狩猎与劳作之余,用这种方式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习俗,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无穷的创造力。如今,这些石头的史书已成为宝贵的艺术文化遗产。

各位游客,贺兰口岩画的镌刻,有些是先凿后磨,线条光滑;有些是先勾轮廓,在加深线条。艺术表现手法古朴稚拙,向儿童笔下的形象。即刻画其所见,有直抒其所想,流露出自然与粗犷的神秘魅力。百闻不如一见,今日之行,想必大家一定受益匪浅。

宁夏旅游景点导游词 宁夏景点导游词简短篇六

银川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境内,距银川市区约10公里,距离黄河约3公里。这里是黄河流域、西部地区第一家国家湿地公园,景区集黄土高原、黄河、湖泊、芦苇、湿地等景观于一身。当你来到这里游玩后会有一种感觉,这里不像是大西北,更像是在江南的某处,银川不愧是塞上江南。

公园内里湖水清澈,一派江南水乡的风景。夏天你来到这里,可以沿着水边漫步,钓钓鱼,近处是垂柳,远处是芦苇。你还可以在湖中荡舟,近距离的欣赏荷花。景区为年轻游客准备众多娱乐项目,比如:水上梅花桩、水上s桥、水上云梯等水上娱乐活动,此外还有一些刺激的拓展运动可供游客选择。

如果你是冬天来到景区,也不会让你失望,可以在景区内的滑雪场玩玩雪上运动。如果你是个鸟类爱好者,那么你在春夏时节,能在宫内内观赏到成千上万的珍贵鸟类,其中不乏有黑鹳、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大鸨等国家保护鸟类。

湿地公园可以分南北两部分,几乎所有的人工景点和娱乐项目都在公园的北部,公园的南部是非常自然状态的生态保护区。公园有四个入口,几乎都位于北部区域,西南部的入口位于南北两部分的分界处。

位于银川东郊的鸣翠湖湿地生态旅游区,距市区9公里,邻黄河2公里,规划面积10000余亩,是集生态保护、旅游观光、会议度假、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示范园区。

到鸣翠湖湿地观鸟,静闻百鸟齐鸣的天籁之音,可以说是人生一大乐事。鸣翠湖有鸟类97种,其中黑鹳、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大鸨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园区内的水、电、路、绿化等基础设施框架基本形成,构建了“水车苑”、“芦苇迷宫”、“野生垂钓”、“观鸟赏花”等旅游项目,是一处休闲养性的好去处。

5篇有关宁夏鸣翠湖的导游词范文(二)

银川鸣翠湖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银川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境内,距银川市区9公里,距黄河3公里。是我国继江苏溱湖和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后第三家被国家林业局命名的国家湿地公园,也是黄河流域、西部地区第一家国家湿地公园。享有“中国最美的六大湿地公园之一”的美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鸣翠湖、阅海分别位于银川的东侧和北侧,被称之为银川的“前厅”和“后花园”。来自国内林学、地学、生态等领域多名专家组成的考察组一致认为,鸣翠湖和阅海湿地承载了古老的黄灌文化,体现了塞上江南水乡文明的特色;既有显著的湿地生态特征和生态过程,湿地景观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又是我国西部地区鸟类迁徙的中转站之一,作为干旱地区存在的湿地景观,具有长期稳定的补水来源;独特而丰富的湿地人文旅游资源,奠定了建设湿地公园的基础。同时,专家建议在规划和建设中,要遵循“生态优先、最小干预、适度利用与持续发展”的原则,严格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设立绝对生态保护区、鸟类繁殖期禁游区等。

宁夏旅游景点导游词 宁夏景点导游词简短篇七

各位游客:

在银川市的西北部,有一座雄伟峻峭的山脉,它峰峦起伏,装入一批奔腾的骏马,由东北向西南驰骋于银川平原和阿拉善高原之间,这就是著名的贺兰山。

“贺兰”一词来自于蒙古语,是骏马的意思。贺兰山又称阿拉善山,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之间,是宁夏和内蒙古的分界线。山脉呈南北走向绵延250余公里,东西宽20—40公里,最宽处60公里,在浩瀚沙漠中拔地而起,北接乌兰布和沙漠,南连卫宁北山,西傍腾格里沙漠,东临银川平原,俨然是银川平原的一道天然屏障。

整座贺兰山又大小山峰46个,较大的山口38个。贺兰山平均海拔在20_米以上,“贺兰之山五百里,极目长空高插天”,就是赞美最高峰敖包疙瘩的,其海拔3556米,比我国著名的五岳都要高得多。敖包疙瘩,是蒙古族人在贺兰山巅的最高处,用石头堆起的一个“敖包”,是他们祭神的地方。他是贺兰山顶峰的标志。贺兰山主峰也就以此为名。

贺兰山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对银川平原发展成为“塞北江南”有着显赫功劳。它不但是我国河流外流域内流区的分水岭,也是季风气候和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山势的阻挡,既削弱了西北高寒气流的东袭,阻止了潮湿的东南季风西进,又遏制了腾格里沙漠的东移,东西两侧的气候差异颇大。贺兰山还是我国草原与荒漠的分界线,东部为半农半牧区,西部为纯牧区。

贺兰山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历来满布刀光剑影。它地处我国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交接地带,民族迁移十分频繁,在历史上是游牧民族通往中原地带的重要屏障,被誉为“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众多的谷口平时是贸易交通要道,战时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唐代诗人王维有诗写道:“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榭交驰日夕闻。”以“阵如云”、“羽榭交驰”形象描绘了激烈的战争场面。岳飞《满江红》“架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的名句,也曾激励过众多热血男儿奔赴沙场,报效国家!

贺兰山的动植物和地下矿藏资源十分丰富。植物种类约有670种,其中不少为贺兰山特有的种类,如贺兰山西花紫堇、贺兰山翠雀花、贺兰山丁香、贺兰山棘豆和贺兰山麦瓶草等。此外还有云杉、油松以及山杏、山桃等果木和灌木,是宁夏三大林区之一。

贺兰山的野生动物有170余种,其中蓝马鸡、马鹿、麝、盘羊、猞猁、斑羚、灰鹤等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蓝马鸡为我国特有鸟类,在宁夏仅分布于贺兰山,1983年被定为宁夏区鸟。山下有丰富的煤炭、锰、铁等矿产资源,山中还盛产贺兰石,是制作势头工艺品的名贵原材料。

贺兰山历史悠久,钟灵毓秀,其境内有许多引人入胜的风景游览点,如避暑胜地小滚钟口风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贺兰山岩画,以及具有很高文物价值的西夏古塔拜寺口双塔等等。游客们可以从中尽情领略这座古老山脉自然、历史和人文的风韵之美,一定会回味无穷。

下面请大家随我从苏峪口北侧进山,前往参观具有“游牧民族艺术画廊”之称的贺兰山岩画。

游客们,贺兰山岩画记录了贺兰山一带远古游牧民族的生活,在北至石嘴山,南至中卫的250多公里的十多个山口,分布着1000多幅岩画,单个图案超过2万个。贺兰山口就是有着众多岩画的山口之一。

宁夏旅游景点导游词 宁夏景点导游词简短篇八

1、中国原生藏獒文化园

獒犬世界级珍稀犬种之一,根据地域分布不同,中国獒犬分为西藏獒、青海獒、西夏獒、蒙古獒、甘肃獒,獒的寿命一般为15—20_年,是杂食性动物。

獒主经过十多年的艰辛寻觅,将正濒临灭绝的原生獒犬汇集至宁夏黄沙古渡原生态旅游景区,建成了千亩地域的中国原生獒展示基地,供人们了解观赏原生獒,使中国獒犬的珍贵品种得到保护。

2、康熙渡黄河

黄沙古渡自古以来是宁夏水运的重要港口。清代康熙皇帝于1697年亲征葛尔丹,派左都御史于成龙在宁夏调运军粮,征集船只103艘,康熙及随从从陆路来宁夏,返京时则从黄沙古渡走水路,共用船只101艘,其中还有一艘“楼船”,康熙途中作诗《渡黄河》:

历尽边山再渡河,沙平岸阔水无波。

汤汤南去劳疏筑,唯此分渠利赖多。

以此描述黄沙古渡的繁忙景象以及在交通上的重要地位。

3、黄河渔村

黄河渔村是黄河边上最古老的一处民居,已存在了上千年。相传明朝皇帝朱元璋第十六子庆靖王朱栴镇守宁夏期间,清朝康熙皇帝来宁夏渡黄河时曾在此小憩。景区现存的黄河渔村是宁夏黄沙古渡生态建设有限公司20_年重建。

4、黄沙古渡黄河楼

黄沙古渡黄河楼位于景区黄河边,是黄河边上一处古老的建筑。相传明朝朱元璋第十六子庆靖王朱栴镇守宁夏时期,清朝康熙皇帝来宁夏在此渡黄河时都曾经登楼品茶观黄河。

5、黄河祭台

明末清初,由于黄河堤防失修,决溢频繁,运河航运也常受阻塞。康熙皇帝除加紧治河外,他自己也亲自钻研水利理论,并从事广泛的实地调查。为了掌握黄河的第一手情况,他曾几次亲赴现场考察。他乘船调查过下游的孟津、徐州、宿迁、邳州、桃源和清口等地,又亲自到中游的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等地视察。还从黄沙古渡扬帆黄河中游,历时二十二天,航程数千里。“所至之处,无不详视”。后人将他的治水言论汇编成书,定名为《康熙帝治河方略》。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丁丑) 二月, 康熙帝再次亲征噶尔丹时来到宁夏黄沙古渡,举行了大型的祭祀黄河仪式。传说这里就是康熙帝当年祭祀黄河时的祭台所在地。

6、宁河台

宁河台是明代为了保护这个渡口(黄沙古渡)畅通无阻而修筑的戍台。台高5.5丈,上面建亭3楹,四面建成厢房。台外有一道城墙,周长90余丈,高2.4丈,城墙四面各有重门。管理渡口的官员和保卫渡口的士兵,都住在宁河台上。当时宁夏地处边防前沿,属明代“九边”之一,《中路宁河台记》指出:“横城之津危,则灵州之道梗。灵州之道梗,则内郡之输挽不得方轨而北上,而宁夏急矣!”这说明了黄沙古渡在军事、交通上的重要性。前人曾对黄沙古渡繁忙有所描述:“河流东下自昆仑,浊流排山晓拍津。来往行人喧渡口,只因名利少闲身。”黄沙古渡周围的黄沙与绿野,烽火台与万里长城,黄河与渡船,滩渚与芳草,戍卒与渡客,构成了一幅独特景色的塞外风光。朱元漳第16子,庆靖王朱栴,曾作《黄沙古渡》描述这里的塞外景色:

黄沙漠漠浩无垠,古渡年来客问津。

万里边夷朝帝阙,一方冠盖接咸秦。

风生滩渚波光渺,雨打汀洲草色新。

西望河源天际远,浊流滚滚自昆仑。

诗中“帝阙”指明都北京;“咸秦”即咸阳、秦中,也是陕西的关中。这首诗不仅描绘黄沙古渡的壮丽景色,而且还阐述了黄沙古渡在交通上的重要地位。

7、月牙湖

公元前33年,昭君出塞和亲,在黄沙古渡,望着滚滚而去的黄河水,心中不胜凄凉。渡过黄河,感觉离长安更远了。临行前,昭君下定决心,一路上绝不回头,可刚一渡过黄河,心中对远方父母的思念猛然涌上心头。于是,她情不自禁地回头望着家乡的方向痴痴发呆,不知不觉泪水滑过脸宠,滴落在河岸的沙地上。昭君走后,她的泪水化作一汪湖水,形似月牙,人们称之为“月牙湖”。宁夏月牙湖乡的地名便由此而来。月牙湖不仅孕育了昭君留下的树种茁壮成长,还为周边的动物提供了饮用水源,由于风沙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月牙湖边昭君种下的树也被砍伐一空,月牙湖水已接近枯竭,只剩下一片月牙状的轮廓和两棵相依为命的枯树,为了纪念这两棵枯树在恶劣环境下还能长相思守的坚强精神,我们把这两棵树称之为“爱情树”。以警示后人,保护环境,爱护自然是多么重要!大家看到月牙湖旁边还有烽火台、昭君出塞和亲雕塑和昭君纪念馆、塞外浑怀障、情人廊等景观供大家参观游览。

8、浑怀障

公元前220_年,秦始皇命大将蒙恬率大军北逐匈奴,占领"河南地",并以黄河为国防线,"因菏为塞",修长城、筑亭障,以防匈奴南犯。其间在今黄沙古渡筑有一座城障,名为浑怀障。

9、老河滩

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老河滩是黄河改道所形成的千年河滩,景区现在将此处已经打造成为供游客游憩的生态休闲体验区。

10、古渡口

黄沙古渡地处宁蒙交界之处,这一带在秦汉时期是边关重镇,曾建有秦长城和汉峰火台,是明代宁夏八景之一。是明清时期最负盛名的官渡,西夏时期叫顺化渡口,所以它已是千年古渡了。相传,秦蒙恬北击凶奴,张骞出使西域,昭君出塞和亲,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清康熙微服私访及亲征噶尔丹,皆由此渡河。建国初期,宁夏黄河水运一度鼎盛,黄沙古渡商贸、军旅往返不绝,是宁夏最繁忙的渡口之一。青铜峡大坝建成后,由于没有设计船闸,宁夏水运逐步衰落,黄沙古渡也逐渐失去了昔日马嘶人语夕阳残的繁荣景象,成了千古遗憾,不过有些历史遗迹还依然可见。

11、宁夏民俗博物馆

黄沙古渡民俗博物馆是以抢救、保护、收藏、展示西北地区以及黄河流域具有代表性民间民俗物品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型博物馆。坐落在黄沙古渡旅游景区内,占地面积120_㎡,其中展厅面积2300㎡,共计26个展厅。馆内共分幸福年代、生产、生活、农具、石器、铜器、灯具、木雕、工匠制造、皮影、年画、剪纸、绣品、泥塑、毛文化等展厅。馆内藏品资源丰富,特色鲜明。

宁夏旅游景点导游词 宁夏景点导游词简短篇九

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位于祖国西北部的黄河中上游地区,地处北纬35°14’~39°23’、东经104°17’~107°39’之间。东邻陕西省,西部与北部接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与甘肃省相连,总面积6.64万平方公里。地形南北狭长,地势南高北低,自北向南为贺兰山地、宁夏平原、六盘山地。宁夏南北相距456公里,东西相距约250公里。宁夏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从地貌类型看,南部以流水侵蚀的黄土地貌为主,中部和北部以干旱剥蚀、风蚀地貌为主。境内有较为高峻的山地和广泛分布的丘陵,也有由于地层断陷又经黄河冲积而成的冲积平原,还有台地和沙丘。地表形态复杂多样。据20xx年初统计资料显示,宁夏地形中丘陵占38%,平原占26.8%,山地占15.8%,台地占17.6%,沙漠占1.8%。平均海拔为1090-20xx米。贺兰山是宁夏平原的天然屏障,主峰敖包圪垯海拔3556米。黄河从中北部穿越12个市县,境内流程397公里。

宁夏地处内陆,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跨东部季风区和西北干旱区,西南靠近青藏高寒区,大致处在我国三大自然区的交汇、过渡地带。年平均气温为5℃~9℃,昼夜温差大。年降水量一般为200~600毫米。全年日照达3000小时,无霜期170天左右,是中国日照和太阳辐射最充足的地区之一。

宁夏是中华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宁夏灵武水洞沟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遗址和出土文物表明,早在3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春秋战国时期,境内就开始修筑闻名世界的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兵在宁夏屯垦,开始了引黄河水灌溉的历史,到汉代(前206~220),这里农耕经济已相当繁荣。唐代天宝十四载(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太子李亨进入宁夏,在灵武登基称帝,史称唐肃宗。当时,宁夏已成为中国东西交通贸易的重要通道之一。北宋宝元元年(1038),党项族首领李元昊以宁夏为中心建立了大夏国,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蒙古灭西夏后,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设宁夏府路,始有“宁夏”地名。明设宁夏卫。清设宁夏府。民国初年,宁夏府改为朔方道,1920xx年成立宁夏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4年撤销宁夏省。1958年10月25日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矿产资源丰富,农业、能源和旅游优势突出。全区有耕地128.8万公顷。其中水浇地33.3万多公顷。有待开发的宜农荒地66万余公顷,其中可开发水产养殖的荒滩13.3万公顷、荒水面积5.6万公顷,有草场300万公顷。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50多种,人均自然资源潜在价值为全国平均价值的163.5%,居全国第五位。尤其是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炭、石膏、石油、天然气等。石膏蕴藏量居全国第一。全区近三分之一的土地下蕴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探明储量300多亿吨,居全国第五位。仅灵武煤田探明储量就达270多亿吨,相当于中国东北地区探明储量的总和。全国十大煤种,宁夏就有9种。世界著名的优质无烟煤太西煤,年出口量达100万吨。地跨宁夏的陕甘宁盆地天然气田,已探明储量20xx多亿立方米,是世界特级大气田。

自治区下辖银川、石嘴山、吴忠、固原、中卫5个地级市,兴庆、金凤、西夏、大武口、惠农、原州6个市辖区,灵武、青铜峡2个县级市,永宁、贺兰、平罗、同心、盐池、中宁、海原、泾源、西吉、隆德、彭阳11个县和红寺堡开发区(县级移民开发区),首府银川市。

宁夏有回、汉等35个民族,20xx年末总人口603.73万人,其中汉族377.42万人、回族206.49万人。宁夏是我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回族群众信仰伊斯兰教。

中国回族形成于元代。关于回族的来源可以上溯到公元七世纪中叶,那时就有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到中国经商和留居。元代大批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来到中国,由于通婚和社会经济关系,与汉、维吾尔、蒙古等族在长期相处的过程中形成回回民族。早在宋代,就有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在宁夏经商定居。元代大批中亚阿拉伯的穆斯林与蒙古人一起,迁今宁夏屯垦戍边。元末明初回族逐渐形成,宁夏回族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时期。

回族人居宁夏,最早可追溯到唐末。到北宋、西夏时期,东来的穆斯林多从玉门、酒泉经西夏属地至中原。到元代,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亚人被征调或迁徙,以半军事、半屯牧的形式生存。明初,大批回回人以“归附土达”身份被安插到灵州(今灵武市一带)及固原各州县,加之不断迁徙来宁夏开发、屯垦的回回人,形成了许多回族聚居点。到了清乾隆年间,“宁夏至平凉千里,尽系回庄”,宁夏回族人口剧增。至同治年间(1862-1874年),西北回民反清起义遭到残酷镇压,义军及眷属被迁赶到偏僻地区,其中部分回民移居灵州、化平(今宁夏泾源县)、隆德、海原等县。

作为宁夏主体民族的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宁夏回族聚居地区,建有不同建筑形式和不同规模的清真寺3000多座,有阿訇约4000名。回族穆斯林群众一般信奉五项“功课”即:念、礼、斋、课、朝。回族的传统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和圣纪节三大节日。自治区和各市、县建有各级宗教社会团体即伊斯兰教协会,管理自己的宗教生活。自治区在银川市开办了宁夏伊斯兰经学院,在同心县开办了同心阿拉伯语专修学校,帮助穆斯林群众培养了大批有宗教学识的人才。除伊斯兰教外,宁夏还有群众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自治区人民政府对各种宗教一视同仁,群众正常的宗教活动受到保护,各种宗教人士在宁夏长期和睦相处。

宁夏回族在衣着、饮食、起居卫生、婚嫁、丧葬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回族男性都喜欢戴白色的小圆帽,穿黑色的马甲。回族妇女还喜欢戴盖头,戴金银耳环、戒指、手镯等。回族特别讲究卫生,室内外清洁整齐,灶具洁净。平时洗手、洗脸多用汤瓶,沐浴用吊罐。

回族喜欢吃牛、羊、骆驼等反刍类的偶蹄目食草动物肉,也吃鸡、鸭、鹅、鱼肉,禁食猪肉,不食动物血液和自死的禽畜。虔诚的教徒食用的禽畜,必须由阿訇代宰。回族一般不吸烟,不喝酒,男女老少都爱喝泡有冰糖、茶叶、枸杞、核桃仁、芝麻、桂圆、红枣、果脯等营养佐料的“八宝”盖碗茶。喜庆节日,回族多制作油香、馓子、油果等油炸食品。有尊贵客人时,会以丰盛的“全羊席”和各种回族小吃热情接待。婚姻方面,实行一夫一妻制。回族婚礼很隆重,且有许多宗教和民族的特点。如举行婚礼时,要请阿訇念“尼卡哈”,即用阿拉伯经文进行证婚和祝贺。回族丧葬简易,实行土葬、薄葬。葬礼包括清洁埋体、白布裹尸、阿訇主持举行宗教祈祷仪式、入葬四道程序。

清真寺,又称礼拜寺。阿拉伯语为“麦斯吉德”,意即叩头的地方。既是伊斯兰教信徒聚众礼拜的场所,某些地方又兼有文化教育中心、社会活动中心的功用。宁夏清真寺的创建从元代开始,经明、清两代,清真寺的数量和规模得到了相当的发展。拱北,是伊斯兰教某地域杰出人物的陵园。道堂,是伊斯兰教某分支宗教领导人礼拜、诵经、讲学和居住的地方。宁夏伊斯兰建筑集中反映了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并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和民族个性。

宁夏旅游景点导游词 宁夏景点导游词简短篇十

古城中卫城北建在接连城墙的高台上的雄伟古建筑——高庙,格外引人注目。高庙,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称“新庙”。

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20xx年)秋,因地震坍塌重建,后经道光二年、咸丰三年、光绪八年续建,改称“玉皇阁”。民国初年增建后,改称“高庙”,建筑面积达2510平方米,是一处造型完整、气魄壮美的古建筑群。

高庙坐北朝南。前院为保安寺,进入山门,耀眼的单檐歇山顶大雄宝殿正面屹立;两侧厢房、地藏宫、三霄宫和3座配殿各具特色。保安寺后就是高庙主体建筑。沿24级青砖铺砌的台阶而上,高庙砖雕牌坊耸立眼前。牌坊立的一幅对联十分有趣。上联是:儒释道之度我度他皆从这里;下联是:天地人之自造自化尽在此间;横批是:无上法桥。过南天门,达中楼。

中楼灵巧别致,六角三重檐四面坡顶分三层叠合。途中两侧有东西天池和砖砌天池,分别有飞桥同南天门相连,浑然一体。中楼上层塑的太白金星像,肃穆尊严;中层塑的观音像,宁静慈善;下层绘的二十八宿,各展风采。最后,是分上中下三层而设的五岳玉皇、圣母宝殿。下层正面是五岳庙,东有三宫殿,西有祖师殿;中层正中塑有玉皇像,后楼为大成殿,祀孔子;上层正面为瑶池宫,东西两侧为三教宫。三殿底层东西两侧的文武楼别是一番景色:文楼塑文昌,身骑四不象怪兽;武楼塑关公,骑赤兔追风马。文武楼下层的龙王宫,塑四海龙王,神态各异,功力超群,令人敬慕。砖牌坊下面的地狱宫,绘满了各种怪像,或青面红发,或锯齿獠牙,或面目狰狞,或神态从容……整个绘画想象丰富,结构严谨,色彩鲜艳,笔法细腻,显示了民间艺人不同凡响的高超技艺。

十分可惜,高庙1700多个彩塑造像和大量彩画在动荡年代,遭到了破坏,如今,虽补塑了不少彩像,但远不及矣!

高庙的主要建筑都位于一条中轴线上。层层相因,逐步增高;辅助建筑位于两侧,均衡对称。在仅

20xx余平方米的高台上,建筑了近百间九脊歇山、四角攒尖、十字歇山、将军盔顶等各种类型、不同风格的殿宇。整个建筑群重楼叠阁,亭廊相连,飞檐相啄,回环曲折,紧凑而富于变化,真是宁夏古建筑中的杰作。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11281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