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方案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方案范文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课题实施方案 课题实施方案篇一
单位:龙江一中
组(办):高二英语组
为了贯彻落实威海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三项主题活动”课题研究的通知精神,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深化新课程改革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制定威海市第八中学“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并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而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著名的文学家巴金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所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当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习惯后,不仅能提高学习质量,而且能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人受益无穷。威海市第八中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初级中学,通过调查了解,发现不少学生由于从小所处环境的影响和所受教育的局限性,因而在学习习惯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不善于合理安排时间,缺乏有计划学习的习惯;②书写不规范,不注意认真书写的习惯;③缺乏预习和课前准备的习惯;④不善于做笔记,有的甚至没有作笔记的习惯;⑤不善于使用工具书,缺乏查资料和课外阅读的习惯;⑥上课精力不集中,沉迷于幻想的习惯;⑦学习懒散,依赖性强,缺乏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⑧不善于温故知新,有的甚至没有自觉复习的习惯;⑨考试审题不严,缺乏认真仔细检查的习惯;⑩学习死记硬背,只求结论,不重探究过程,缺乏大胆质疑、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
这些问题既造成了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使他们很难适应终身学习和今后工作的需要,也严重地影响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选择“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研究”课题很有必要,尤其适应当前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一)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第一,国内外有关行为习惯的研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和财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学习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许多这方面的专著。如《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著)、《学习策略的理论与操作》(张向葵、关文信著)等。许多学校也有类似的研究课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对新时期农村初中学生的新特点、新问题、新动向而言,适应性不是很高,尤其是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和评价方面等实践操作技术层面显得薄弱。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深化操作原理,细化操作过程,明确操作方法,加大操作的针对性,增强操作的可行性,提高操作的实效性。
第二,坚持先进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本课题的研究是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学习型”组织、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新的历史背景条件下进行的,师生的观念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我们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现代课堂教学理论和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为导向,用理论指导实践,开展课题研究。
(2)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预计有哪些突破
对于创造性学习习惯的研究,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深入、广泛地进行研究,从而形
成一整套能适合学生发展的培养序列。对于基本学习习惯的研究已从理论研究深入到实践操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培养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观念的逐渐更新,孩子们具有的良好学习习惯不应再只是基本习惯而已,而应该养成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创造性学习习惯,养成适合自身发展的个性化学习习惯。只有这样,良好的学习习惯才会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革命。创造性学习习惯的培养,应以创新思维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精神。个性化学习习惯的培养应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来进行,即按照他们的个性特点去再塑他们个性化的学习习惯。
对此,我们认为,学习习惯培养的发展将越来越显现如下的趋势:
第一,在培养内容上,除要完善一整套基本学习习惯培养系列,更要对创造性学习习惯进行深入扎实的研究.第二,在培养方法上,在重视外部强化训练的同时更注重内部动因的激发,做到规范科学,突现个性。
第三,在学习习惯的评价方面,形成一套科学先进、操作简便的评价体系,从而形成良好的评价反馈机制。
学习习惯的培养这一研究课题,将随着时代的需要,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从而呈现出它的研价值.1、观念问题: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是当代教育的主旋律,如何一以贯之落到实处,必须从学生基本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抓起,使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基本的学习行为习惯素质都没有,何谈素质教育?本课题必须着力解决教师教育观念更新的问题。
2、理论问题:依据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以及有关行为习惯研究的理论,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水平为目标,确立良好学习习惯的本质特征和层级结构水平,总结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模式和评价方法等理论与实践操作技术。
3、技术问题:在调查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因素,运用教育理论,对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有针对性地实施指导矫正,最终探索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模式和评价方法等实践操作技术。
4、实践问题: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是学校教育科研的目的之一。本课题研究致力于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使学生最终形成良好稳定持久的学习习惯,学会自觉、主动、科学、有效地学习,促进学校形成好学奋进的学风,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一)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①通过对学生学习各环节存在的不良习惯的调查分析,找出问题,运用教育理论,有针对性地实施指导矫正,以达到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确立良好学习习惯的本质特征和层级结构水平,通过研究总结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模式和评价方法等理论与实践操作技术。
③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对于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对于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21世纪这个充满活力、充满竞争、弘扬个性、追求创新的新时代,需要高质量高规格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也在发生根本性转变。在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研究《农村初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研究》课题,旨在培养初中学生一般性学习习惯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初
中学生发展性学习习惯,探索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和评价方法的理论和实践操作技术,填补了当前学生学习策略研究的空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学校拥有结构合理、学识广博、治学严谨的一流教师队伍和先进的教学设施。图书馆藏书万余册,理化生实验室及普教电教仪器、音体美器材设备、教学配套软件等均达到一类标准配备。校园网实现了班班通。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环境形成了八中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教学条件和先进的教师队伍为我们进行课题研究提供了基础保证。
为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和取得预期的效果,学校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教研组长具体负责,全体教师参加的课题小组。学校及时为课题研究排忧解难;从政策上给课题研究以保障,从财力上给予支持。教导处加强档案建设,制定了科学的教科研管理制度,定期组织课题研究小组成员交流研究的情况,调控研究的进程,优化研究的方案。为加大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研究工作,我校还将制定了一系列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标准等。对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研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并以此作为教师评职晋级聘任的重要依据,从而激发教师参加课题研究的积极性;通过多种形式的课题研究活动探索课题研究的新路子,调动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五、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一)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
学习习惯的界定: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为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倾向。
研究依据:有关学习习惯形成及影响因素研究成果的支撑。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中,个体的学习习惯是个人内部自相适应的一种自动化行为的动力系统。习惯一经养成,人们的优势心理反应是维持一种习惯而不是去改变这种习惯,这是学习习惯形成应遵循的心理规则。学习习惯的养成与个体的认知因素,个性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其次,个性因素中性格也是形成学习习惯的重要条件,其中意志特征的影响特别明显。另一方面,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关系,它往往起到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
基于上述的研究成果,我们在实施“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课题研究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行为动机、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重要作用,以及教师、家长的巨大影响力,除了在共性要求之外,还必须关注孩子的个性学习习惯的培养。以此作为具体实施这一框架的科学支撑。
(二)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
1、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基本学习习惯: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使学生走上学习科学化之路
2、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帮助学生初步养成创造性的学习习惯。
3、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学习习惯。
4、在培养内容上,要形成一整套学习习惯培养系列,在培养方法上,在重视外部强化训练的同时更注重内部动因的激发,做到规范科学,突现个性。在学习习惯的评价方面,形成一套科学先进、操作简便的评价体系,从而形成良好的评价反馈机制。
5、通过研究使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产生很大的社会效应,为初中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并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学生学习习惯现状的调查研究;
2、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归因分析研究:
(1)主观因素的分析(学生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
(2)客观因素的分析(包括家庭因素、教师因素、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的因素、校园文化环
境的影响因素等)。
3、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研究:
(1)一般性学习习惯培养方法研究:包括①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有计划地学习的习惯;②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③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查阅资料和课外阅读的习惯;④培养学生认真笔记的习惯;⑤培养学生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⑥培养学生及时系统复习的习惯;⑦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检查的考试习惯等方法培养。
(2)发展性学习习惯培养方法研究:包括对学生科学用脑、讲求效益、勤于思考、大胆质疑、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反思性学习、开放性学习等发展性学习习惯的方法培养研究。
4、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评价方法研究。
本课题的研究涉及四大方面,它们之间是密切相关的。首先必须要让教师通过理论学习和讨论,明确良好学习习惯的本质特征,然后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现状,并分析影响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原因。在调查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和评价方法。研究过程中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研究,其核心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问题、勤于思考、大胆质疑、自我监控等发展性学习习惯。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根据不同的研究内容,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拟采用如下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相结合。通过对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座谈的方式,了解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并开展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归因分析。
2、文献研究法。收集、学习相关理论文献资料,借鉴先进经验,创新适合本地实际的有助于改善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3、行动研究法。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研究实践,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与指导,帮助学生消除不良学习习惯,促进良好的学风形成。
4、经验总结法。根据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实践进行经验交流、总结、提炼成果,撰写论文。
六、预期研究成果
1、阶段性成果:主要是相关的调查研究报告、典型案例、教育叙事、论文展示、阶段性研究报告,以及学生学习习惯的评价结果。(2014.05------2014.10)
2、最终研究成果:主体研究报告,《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理论与实践》专集。(20
14、10------20
15、01)
3、最终成果转化:①在校内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指导本校全体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实践;②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得到养成,学会自觉、主动、科学、有效地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③学校学风有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为同类学校提供可行性经验。(2015.01------2015.05)
七、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步骤和措施
(一)研究的阶段性步骤
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
14、04——20
14、06),研究的准备阶段。选择研究方向,由周双负责组建课题组,开展相关的调查,设计课题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目标、内容、措施、方法等,报区、市相关部门审批、立项。
2、第二阶段(20
14、06——20
14、08),研究实施阶段。研究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收集有关资料,全面展开研究工作。
(1)2014年5月——2014年7月,农村初中学生学习习惯现状系统性调查。形成调查报告,由李丽莉负责。
(2)2014年7月——2009年9月,侧重于对学生一般性学习习惯的方法培养研究。由张新悦完成阶段性工作汇总。
(3)2014年9月——2014年12月,侧重于对学生发展性学习习惯的方法培养研究。由王聪完成阶段性工作汇总。
(4)2015年5月——2015年7月,重点进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评价方法研究。贺阳完成阶段性工作汇总。
3、第三阶段(20
15、9——20
15、12),研究总结阶段。整理资料,分析研究,完成课题成果的总结和提炼,形成研究报告,其它成果著述结集,申请结题验收。具体总结工作由王婷完成。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1、加强课题的组织领导工作。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政教处、教导处、教科室和后勤处的中层干部为成员,具体负责课题的管理指导工作。课题主持者具体管理课题实验研究,充实各子课题组的主研人员,做好协调工作。教导处和教科室负责组织实施。
2、研究计划的具体落实。将研究方案中的目标和任务细化,定出每阶段的分步目标,对所有应完成的任务进行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位。
3、组织培训研究人员。定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科研知识,掌握良好学习习惯的本质特征。
4、对当前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现状调查。制定问卷调查和访谈计划,与学生、教师、家庭和社区紧密配合,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调查环境,确保调查结果的有效度、可信度和客观性与真实性。
5、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进行研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人际氛围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主研人员要走出书斋,深入课堂,参加班级活动,组织好交流、讨论,并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
6、研究成员每期至少进行两次课题研究会,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进行阶段性总结和交流。
7、制定研究工作制度,包括科研课题研究目标管理制度、监督检查制度、专业学习制度、经费投入、使用与管理制度、成果处理制度、成果奖励制度等,制定对课题主研人员的考核激励措施。
8、增强成果意识。主研人员一定要认真总结在课题实验中的经验、教训,撰写案例或教育叙事,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撰写论文。教科室要认真组织好论文交流和整理,并积极做好经验成果向报刊投稿工作,争取有研究文章在开发区级以上报刊发表。
9、积极争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科研部门有关专家的指导和支持。
10、加大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保证课题研究正常运行,对具有突出贡献的主研人员进行奖励。
八、课题组织管理及成员具体分工
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周双
副组长:李丽莉
成员:李丽莉、张新悦、王婷、王聪、贺阳
小课题实施方案 课题实施方案篇二
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切实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将我校教育科研向更深层次推进,引导学校教研组的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研究,把科研与教研、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我校教学工作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战略转变。经学校研究,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从教育教学中的小事情,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实实在在,对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讨论立为“小课题”,开展实实在在的研究,并通过小课题研究工作,探索总结教研、科研、培训互相促进的校本研究新模式。
二、实施目标
1.通过小课题研究,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
2.从机制上保证教研活动课题化,形成教研组科研氛围,提高教研成效,促进教研组建设。
3.通过小课题研究,提高教师将教育科研与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总体思路
以学科组(语文组成员众多,也可以分为两个组)为单位,组织构建研究团队,开展研究,学科组长原则上就是课题负责人。教师个人也可以单独申报进行小课题研究。形成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研训一体的校本研训机制,引导教师立足自己的教学和管理实际,观察发现教育教学现象中存在的问题,在常规教研活动中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研讨解决问题,提炼形成教学策略,指导自己和同伴的教学行为,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而实现学校教育的发展。
四、实施流程
1.选题。填写《福华小学小课题研究方案》(附件一)。学科组(教师)根据自己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查阅、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认真分析筛选,确定研究课题。选择的研究课题,应该具备“针对性强、切口小、研究周期短”的特点,一般应是所任学科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可以是教学过
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一个案例等。小课题研究周期不要太长,原则上是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
2.申报立项。参加“小课题研究”的学科组(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向学校教科室提交《福华小学小课题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等。学校教导处组织力量对提交的课题进行审核,在一周内公布立项的小课题。不合格的,须重新选题、申报,直至完成立项。
3.实施研究。课题负责人组织成员按照课题方案,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积累研究过程资料(同时完成附件
二、三),建立小课题研究档案袋。将常规教研与小课题研究相结合,在教学、听课、评课过程中开展实践研究,从而解决问题。教导处将对研究进行督查指导。
4.结题(中期小结)。每个学期结束,都要开展小课题研究成果总结鉴定汇报会(周期属于一学年的,要开展中期成果鉴定汇报会),学校对研究状况进行评估。
课题成果一般应是一份总结报告(附件四)和相关附件材料(附件包括支持研究课题的论文、案例等以及研究的过程性材料)。结题程序为:(1)课题组及时整理研究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撰写研究报告;(2)将研究报告、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交学校教科室;(3)学校教科室组织有关人员听取研究者的报告,对课题进行评审,向研究者宣布评审意见。
5.成果鉴定与推介。结题后,学校将对开展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评奖。对优秀的研究成果进行全校推介,推动成果在学科内及学科间的应用与共享。
五、课题管理
1.营造良好的小课题研究氛围。学校积极倡导和要求全体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并提供理论上和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具体指导。要进一步强化“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新理念,以“短、小、实、快”为教育科研工作指导方针,促使广大教师破除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引导课题组选择一些内容具体、切口小、周期短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克服传统课题研究“假、大、空”的不良现象。
2.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小课题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小课题研究的指导和评审等工作。制定具体可操作的《福华小学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加强研究的过程管理,对立项的小课题研究建立电子档案。制定小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评定、表彰奖励等制度,确保小课题研究扎实有序地开展。
3.培训小课题研究人员。进行专题培训,介绍与小课题研究有关的教育理论等,指导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查阅相关资料,激发教师研究小课题的兴趣和研究欲望,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出一些思想前瞻、能力突出、成果丰硕的研究型教师。
4.深化小课题研究。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小课题研究的主渠道,积极开展以上课、说课、评课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深入探究各学科教学的基本策略;研究组成员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研讨对策和措施;课题组内部也可以开展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育案例、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等不同系列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评比活动,引导教师研教结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小课题实施方案 课题实施方案篇三
《提高小学一至六年级中下学生计算的准确率的研究》
小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的提出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认识数学是从认数和计算开始的,它是学习数学的最基本能力,《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计算能力,应该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及参与社会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之一。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发现,学生在计算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我们重视了学生的动手实践、相互合作,关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以及实际计算能力的提高,或者说在计算教学这一块花的力气小了,导致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
小学阶段是学生计算能力的最佳培养期,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艰难的优秀品质,踏实、求真的科学态度的关键时期。为此,我们确立了《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实验课题,探索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计算作为数学的基础技能无时不刻不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经营交易当中,是人类生存的必备素质之一;《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计算始终贯穿于小学数学各学段的四个主要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实践与综合应用”;计算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可是随着电算化的普及,人们从大量繁琐的计算中解脱了出来,孩子们对电子计算器的过分依赖反而使他们对计算的算理一知半解,更何谈准确的计算。我校地处农村,学生多为农民子女和外来民工子女,家长本身受教育程度就不高,普遍教育意识淡薄,专注于务农和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更不要说关心学生的数学计算了。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发现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的确需要结合农
村教育教学形式和学生的学习实际,从不同程度上去研究。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组部分有经验的教师从多年的实践中也探索到了一些实用性强的方法,但是对于中下学生计算的准确率的提高总找不到有效途径,经过查找大量的资料,我们发现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少。为此我们小学数学教研组提出了《如何提高小学中下学生计算的准确率》 的小课题研究,以期使我校小学更多中下学生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根据我国《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其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异常重要的,在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越来越感觉到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所下降,许多学校就这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如:提高学生兴趣的情境教学法;呵护学生的心理分层次作业布置;让学生充满自信的竞赛激励法等等。纵观世界各国,在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上,大都有较高要求,如英国虽然不赞成烦琐笔算,但十分重视心算和估算能力的培养;日本在新修订的课程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增加数学教学时间进行“计算的反复训练”。
本课题将充分利用国内外已有的计算教学的经验与理论,在国内外已有的调查,研究,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当前我校学生计算能力的实际,进一步开展讨论,力求构建符合我校教育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三)、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计算能力作了如下的要求“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逐步形成计算技能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每一个目标要求都没有离开“算”,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保障其进行任何数学活动的基础,是保证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能力,这是终身有益的事情。而且,学习数与计算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学,其中计算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单看各册的教材目录就可以明了;并且在教学评价中,计算的比重也是显而易见的,单是一张数学试卷,从简单的分值来看,100分的试卷中计算就占了40分,还不包括综合运用中的计算。对此我们想通过此课题的实践研究,克服计算教学的一些弊端,使我们的计算教学充满活力与生机,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喜欢上计算课,做计算题。
二、课题的界定
计算准确率应指学生数学基本计算中的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本课题旨在研究在新课程实施中,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造成学生数学计算的速度慢、计算正确率低的原因,在此同时寻找能够提高学生数学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按照各年级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要求见注释),使学生能将准确的计算作为学好各个学段“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实践与综合应用四部分领域”的坚实基础。
注释:
《课程标准》对各学段计算的具体要求:
第一学段(1—3年级)
1、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
2、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3、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4、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5、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第二学段(4—6年级)
1、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2、能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3、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4、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运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5、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造成一至六年级中下学生学生数学计算的速度慢、计算正确率低和计算灵活性的差的原因。
2、寻找能够提高一至六年级中下学生学生计算速度、计算正确率、计算灵活性的教学突破口和教学训练方法等策略。
四、研究的目标、研究的原则
研究的目标:
1、总结出一至六年级中下学生计算准确率不高的初始原因;
2、探究出一套提高一至六年级中下学生计算准确率、提高计算速度,提高计算灵活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研究的原则:
坚持面向每个年级的中下学生,调动计算能力较低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准确认识对待这些学生,帮助他们克服自身的缺憾,持之以恒的、循序渐进的提高他们的计算准确率、计算速度、计算灵活性。
五、研究的方法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用行动——反思——再行动的方法进行实验、研究,不断讨论、反思、总结、修正、交流研究成果,探索出提高学生计算准确率的有效方法。
六、课题的实施
1、研究的组织,由县教研室教研员**和**教务主任**为课题组特邀顾问,指导引领课题的实施。由**担任课题组组长,组员有一至六年级数学教师。
2、研究的对象:一至六年级各班中下学生。
3、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实践为一年,具体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9月——11月)
主要任务:建立课题研究组,确定研究对象,建立研究对象的个人档案,选择实验的方法及撰写实施方案,对研究对象进行前期测评,组织培训实验
教师,做好开题报告和开题课的工作。
第二阶段:实验实施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7月)
主要任务
(一):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行动——反思——再行动的方法进行实验、研究,不断讨论、反思、总结、修正、交流研究成果,探索出提高学生计算准确率的有效方法。
主要任务
(二):采用行动研究法。探索出提高学生计算速度的有效方法。主要任务
(三):探索出提高学生计算灵活性的有效方法。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年9月)
主要任务:对研究对象进行终期测评,整理研究成果,总结研究经验,撰写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撰写结题报告。
2、整理和收集研究中积累的案例、教育故事、反思并汇编成册。
3、研究出提高各年级中下学生计算准确率、计算速度、计算灵活性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小课题实施方案 课题实施方案篇四
现在网首页教育原创文摘英语广场论坛设为首页
长江教育研究院
湖北教育新闻网
现在教育在线 教育首页 | 教育新闻 | 热 点 | 人 物 | 时 评 | 图 片 | 名校巡礼 | 教育博客 | 政策法规 | 教育论坛
课改导航 小学生天地 初中生天地 高中生学习少年写作 教育教学 家长学校教学课件 教案下载习题下载 视频教学 教学资源 资源共享
首页 > 现在教育在线 > 教师发展 > 教师实务 > 课题方案 > 小学科学教研组小课题实施方案
2011-02-16 11:07 来源: 文字大小:【大】【中】【小】
翻开科学史册,我们可以发现,有许多科学家都是通过科学实验攀上科学高峰的。譬如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就是通过长达八年的豌豆实验,揭开了遗传的奥秘,人们才得以理解“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的自然现象。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所以,我认为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广阔天地.因此,引导学生在课外实行小课题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所谓小课题研究,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择专题或课题,模拟教育科研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自主创新,并以活动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得到发展的一门开放型的课程。在这里,小课题研究就是实施探究型课程的一种主要载体。
一、师生共同选定研究的小课题
1.向学生推荐备选的主题与课题
对于所研究的小课题,它可以由学生提出,也可以由教师提出,或师生共同提出。但在实施探究性课程的最初阶段,甚至连一些教师都不清楚究竟有哪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去探究。因此,我们首先组织教师学习讨论,提出了一些课题供学生选择或参考,并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学会怎样提出问题、选定课题。
以下是我们从与学生联系较为密切的五个领域(学科领域、活动领域、生活领域、环境领域、社会领域)提出的部分备选的主题与课题。
学科领域
(1)巧借浮力(主题,下同)
——不同物体在水中浮力大小的比较研究(课题,下同)
(2)鲨鱼的奥秘
——关于鲨鱼习性特点的文献研究
(3)死海探秘
——关于死海成因的实验研究
活动领域
(4)我最喜欢的活动
——少先队员心目中最喜欢的活动的调查研究
(5)小小交易会
——模拟商场的经营设计与运作的研究
(6)我能行
——南汇国防教育基地实践活动方案设计生活领域
(7)我长高了——班级男女同学身高情况的比较研究(8)评选家庭劳模——家庭成员参与家务劳动时间的调查研究
(9)课余做些啥
——小学生一天课余时间安排的调查研究
环境领域
(10)绿化与环保
——关于绿化对空气净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11)秋天的树叶
——树叶变化与气温等关系的调查研究
(12)校园绿化
——学校绿化面积与全市人均面积的比较研究
社会领域
(13)钱哪儿去了
——关于家庭支出情况的调查研究
(14)网络与生活
——网络技术应用于社会生活情况的调查研究
(15)广而告之
——交通安全公益广告的策划与设计
以上这些课题,尽量体现“浅”、“近”的特点,内容浅显才能贴近学生的实际;而主题的提出,则想突出一个“宽”字,以启发学生提出新的课题,如围绕“绿化与环保”这一主题,学生还提出了这样一些小课题:关于绿化与身体健康关系的调查研究、关于绿化对气候影响作用的比较研究、关于绿化与水土保持关系的实验研究等。
2.帮助学生筛选、提炼有价值的小课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非都是值得探究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筛选。在平时的教学和老师与学生的接触中,常常会遇到学生突然冒出的各种问题,这一个个问题提出后,老师们及时加以引导。经过提炼,与同学们一起将原先的这些问题转化成了研究的小课题。只要老师们具备了较强的探究意识,新的课题一定会层出不穷。
二、指导学生设计好探究的方案
研究课题确定之后,就是要指导学生做好方案的设计和论证,使学生在设计和论证过程中对整个探究活动有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了解。
1.课题小组独立进行方案设计
研究计划的制订,应由参与探究的人共同来完成,所以我们首先要求各探究小组独立完成方案的设计工作。小组的组成,我们主张自由结合,教师调整,一般以4~6人小组合作研究或者按座位附近4人合作研究为宜。我设计了一份《探究型课题实施方案》表,其中包括:研究的意义,研究的目标,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步骤等;根据采取的方法不同,其方案可以是调查方案、实验方案、观察方案等。这些都要求各课题小组明确并规范填写。
三、让学生独立探究,自主发展
探究型课程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它的开放性,因此整个探究过程(包括探究的目标、内容、形式、时空和环境等)也都体现了这一特性,它将冲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而展开。
1.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探究活动
2.结合实践进行专项技能的指导
四、定期举行成果交流会
班级的探究性活动,一般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至多是在同一个主题下,围绕各自的子课题开展研究活动,相互之间大多不是很了解。所以,当小课题研究活动进行到一定阶段,有必要在班上组织一些交流、评价活动。
小课题实施方案 课题实施方案篇五
篇1:小课题研究方案与研究报告示例 小课题研究方案与研究报告示例
《激发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农村学校学生入学年龄偏小,注意力不集中,大多数学生是留守学生,对数学学起来没有兴趣。加之我们农村小学多媒体设备缺乏,学习数学的方法比较单一。“如何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是我一直以来的思考。据此我拟定《激发低年级数学学习兴趣》的课题研究。
二、研究对象与内容 研究对象:2012级一年级一﹑二班的学生
研究内容:如何借助游戏、比赛等活动,直观教具,采用多种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研究目标与方法
研究目标
1、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数学,能正确计算,理解算理,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通过对《激发低年级数学学习兴趣》的研究活动,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等多方面素质的人才。
3、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方式,设计出更多更新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更充分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轻松愉快地把数学学好。
研究方法:在此课题研究中我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其次采用经验总结法、个案法等。
四、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2年9月-----10月)
(1)建立了课题组,查阅资料分析现状。
(2)研讨课题。
2、调查、实施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4月)
3、总结阶段(2013年4月---5月)
(1)收集原始资料。
(2)整理资料。
(3)写报告材料。
(4)研究成果展示。
(5)邀请老师对本课题进行结题、评估。
五、研究时间与预期研究成果
研究时间 2012年9月---2013年5月 预期成果
1、通过本课题研究让学生数数的能力和兴趣都得到提高。
2、课题实践研究使我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教学理论得以充实,教研能力有所提高。
3、改填鸭式教学为学生主动、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
4、实践中完成了课题报告,还撰写了相关论文,反思。 《激发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研究》
微型课题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1、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时代不断地发展,知识不断地更新,学习永无止境。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和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所以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的精神、合作的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及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数数的学习是这些基础的基础。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教师自然就面临着亘古未有的巨变,担负着艰巨而神圣的使命。
2、新课标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赋予数数教学全新的理念。数数与读数、写数,计算各方面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数数教学再不是传统的“孤立地、单纯地数数”,而是“以人为本”多元化的整体教学。
3、学大于教的需要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一般保持在十分钟左右,他们喜欢的是游戏、玩。而数学教学是非常抽象、枯燥、单调的教学。加之农村小学多媒体设备缺乏,学习知识的途径比较单一,“教”与“学”之间就存在复杂的关系,理想的课堂教学应当建立在“学大于教”的逻辑起点上,只有具备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行为,学生所学的知识才会超过教的内容。如何激发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成了我开学以来一直在思索、探究的问题。
二、研究内容:
如何借助游戏、比赛等活动,采用多种方式,直观教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研究对象与步骤
研究对象:2012级一年级学生
研究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12年9月--10月)
(1)查阅资料分析现状。
(2)研讨课题。期初以理论、业务学习为主,研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记录。期中以实验课题的研讨活动为主,通过展示公开课,进行评议、讨论,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困难,总结成功经验。期末以理论学习、交流各自心得和撰写论文为主,使课题组成员把实践提升到理性的高度,进行再研究,并进行总结。
2、调查、实施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4月)
刚入校的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他们学习动机受兴趣支配,注意力不稳定,无意注意占优势。他们多采用形象思维,形象思维越显著,抽象思维就越弱,所以学习起抽象的数字符号来就感觉枯燥乏味,加之家庭和幼儿园在学前对他们的提前灌输,使孩子们对数数已失去了原初的那份好奇与喜爱,日渐畏难、厌倦起来。
针对他们这一特点采取了多种方法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学习变得奇趣无穷。
3、总结阶段(2013年4月---2013年5月)
(1)收集原始资料。
(2)整理资料。(3)写报告材料。
(4)研究成果展示。
(5)邀请老师对本课题进行结题、评估。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第一步:理论学习
在本课题的研究上我认真阅读了《教育科研成果表达艺术》,让我更一步明确了教研成果的研究思路、掌握了怎样研究一个微型课题;我还学习了《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给教师的建议》,从中我提炼出了一个成功的教师具备的条件,让我在研究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还学习了《读与算》、《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等许多与激发学习数学兴趣的教学理论与方法有关的书籍,掌握了学生认知过程,与教学相长,了解学生的心理对学生的研究提供了捷径。
第二步:实际操作
一切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人,而人的问题是个素质问题,素质问题关键在教育。教育成败在一定意义上讲关系到一切事业的成败。今天,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提高全民素质和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等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
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是一种苦差事 ;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数学的教学内容较抽象、枯燥、无味,它没有形象生动的语言及生动的故事情节,不易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在教学生认数和数数时,经常利用具体形象的事物和一些有趣的故
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为了让学生记住数字1-9的字形,我教学生背诵顺口溜“1像铅笔,2像小鸭,3像耳朵,4像小旗,5像秤钩,6像勺子,7像镰刀,8像葫芦,9像豆芽”,从而帮助学生记住字形。通过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一、利用直观教具、操作学具、身体部位形象比划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数学游戏来激发学习兴趣
我在教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时,选择一些符合教学内容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己学到的数学知识。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可让学生做游戏活动,教师指定一个学生拿着教学所用的纸币,另外一个学生拿着所购买的物品的单价,让其他学生算出要找回的钱,并写在练习本上,看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并让他说一说是怎样算的,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促使学生巩固己学到的知识。
三、采用启发式教学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低年级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较差,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巧妙地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回答,从而集中学生注意力。同时,对学生准确回答的问题加以肯定,对回答问题不对的学生给予启发引导并加以鼓励,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容易产生“喜新厌旧”的情绪,在教学中我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方法进行教学,给学生以新鲜感,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如:通过讲故事、提问题或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我在教学生认识钟表时,先让学生猜谜语“无脚能行走,无口能报时,它说几时了,人人都遵照”,猜一猜它是什么?当然,还可用电化教学、直观教具、数学游戏、课堂提问、练习形式多样化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这样,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保证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
总之,教学中通过“说一说” ﹑“摆一摆” ﹑“想一想”,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第三步:课堂实践
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课堂实践中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在数学教学中能不能进行合作式教学研究,我在边教边摸索。通过实践,我渐渐明白,数学教学同样可以进行合作式学习。只不过要找准合作点,教会学生合作讨论问题,同时注意合作人数以2—4人为一组。如:我在 教学中找出合作点:(1)这幅图画的什么?(2)有什么图形?(3)如何分一分?让学生同座之间讨论。刚开始,学生同座之间不知所云。茫然坐在那里。于是我手把手教两人讨论,并在全班做示范。于是学生学会了讨论。经讨论后,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习自主性也较好的体现出来。学生在合作学习实践中互相帮助,互相竞争,取得了显著进步!
四、研究成效 (一)成果 1.认识成果:
(1)学生的所得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数数、识图、计算等学习的能力.(2)教师的收获
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更和谐,减轻了教师心理压力,提高教学效果。2.操作技术成果:
通过我们对本课题采用了各种研究方法,形成了适合农村学生特点的,行之有效的理论。
(二)效果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根据低年级数学教材的特点,不断探索,实践改进,课堂上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和促进者这一角色的转换,充分体现了老师主导,学生主体。取得良好的效果。
五、学习建议
(1)面向全体,全员参与;注意潜质生的转化,优生的提高。
(2)充分准备教学用具和资源。重要的教具、学具——口算卡片,每人一张。教师熟记各种口诀;教学的语言明确简洁。
〔3〕意识培养﹕培养学生 合作、竞争、参与、成就意识。
六、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
2、《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3、《新课程标准》
篇2: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范例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实验与研究”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研究课题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实验与研究”
二、课题的提出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即让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理解,而又让学生在这些知识理解形成与获得的过程中,增进数学的学习情感,学会与人交流,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与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不同的学生的个体心里都得到不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应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探索教育教学的新途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学习方式是这次课题的切入点和实施新课程的主旋律。
2、近几年来,学校近几年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等课题研究。在客观上已具备了一定的研究条件。为开展“自主、学习方法”研究的过渡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3、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逐步学会学习。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索式学习;变静态学习为重视实践操作;变个体学习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实验的方向与目标、内容
1、本课题试图探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对实施本模式的教学观、学生观、活动观、评价观与实施策略形成一些规律性认识;改变本校参加试验班级课堂教学“高耗低能”的被动局面,使实验班的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乐园;提高实验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促进实验教师的精神成长。
2、研究目标:
(1)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2)引导学生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的新的学习方式。
(3)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精神,主动探索、学会学习,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3、研究内容
(1).使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确立新的教学观,积极转变教学方式;
(2).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3).小学数学自主合作学习的研究及自主学习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实施的措施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确立“转变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它过分强调和突出接受与掌握,泠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学生缺少自主、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自主学习方式的形成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教师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构建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教师融入学生学习过程中,站在学生中间的教学方式所取代;过去由教师控制教学活动的局面要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
情绪心理学家利珀认为:“宽松、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如探索性情境、故事性情境、游戏性情境、竞争性情境、生活性情境、实践性情境、激励性情境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从而体验成功探索的快乐。其次,教师的语言要注意调协效应、激励效应、期待效应,注意以情激情、以情激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使学生始终保持愉悦的学习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的学习,促进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协调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教师挑战,摆脱自身经验。
3、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1)创设悬念,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并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之进行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开放课堂,营造探究环境
开放课堂,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要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习者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在参与中表现。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课
内外和谐街接。更重要的是要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3)开放思维,留足探究的空间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体验数学应用,培养探究精神的重要措施,所以,在教学时,多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途径调动眼、口、手、脑、耳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探究知识规律,为知识的内化创造条件。
五、实施步骤
(1)在新一轮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针对研究内容,收集、整理有关信息资料,形成研究方案。
(2)建立健全课题研究机构,确保实验研究顺利开展。
(3)组织试点校教师和课题组成员进一步认识研究的意义,明确研究目标,采取不的措施,实施验证。
(4)定期组织学习,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切实转变师生角色,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定期汇报交流,要求试点班每月、每学期开一次实验汇报课,在实践中完善、总结,促进学生“探究——交流”的教学策略。做好学习、研究资料的存档工作。
(5)充分发挥教研室、教有组和备课组的协调作用,加强合作交流,不断改善知识结构。
六、组织及管理
1、人员分工
课题负责人:曹大军负责课题的整体设计、协调、组织研究力量,保证课题的研究活动的顺利实施。
主要成员:轩丽英、赵霞负责撰写课题计划、实施细则、开题报告,整理课题阶段性成果,撰写阶段性实验报告(中期报告),课题结题报告及撰写论文。王莉、曹俊霞负责教师、家长以及学生疑惑搜集,安排实验老师,调查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并负责问卷的回收、整理、分类总结、搜集与课题相关的案例,及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王玉芝负责数学中自主学习的资料整理、分析、搜寻工作。
2、具体任务
(1)学期初,课题组与担任实验的教师围绕专题共同拟定实验计划。
(2)教研组要组织教师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及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从根
本上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以新的思想指导教学实践。
(3)抓好集体备课的工作。发挥备课组的作用,集思广益,重点研究课堂教
学如何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精神。
(4)加强听课评课的活动。实验点教师每学年围绕教师专题开课4节以上,各备课组也要经常性地进行年段互听互评活动。
(5)实验点教师应注意控制变量,不断总结可以推广的经验来。
(6)定期开展专题研讨,做好实验的总结工作。
篇3:小课题研究方案模板 滨城区第一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方案
1 1 2 3 篇4:课题实施方案例文
“初中历史新课程中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张家国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和谐教育就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发展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协调并整体优化各种教育因素,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使受教育者在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和谐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全面发展的要求。
2、寻求“初中历史新课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策略是适应新一轮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关注人的发展,重视学生的发展为课程改革的最高利益,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的生活与经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权利,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和谐发展的机会。
3、初中历史新课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临沂市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在临沂市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中明确指出,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课堂教学改革,制定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全员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自主发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与效率。
4、提出“初中历史新课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研究”是提升我本人教改理念和教改能力的需要。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目前初中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横向的、与同学之间的沟通,学习能力普遍不强。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教学观,努力实现“教的方式与学的方式的和谐统一”。
2、实行新课程以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仍然存在,历史教师要用 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服务的理念,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学习个性出发来创设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的和谐。
3、旧的义务教育课程,片面强调知识授受,不注重分析、理解、动手等综合能力及实际能力的培养,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历史教师要尽量争取 “从单一的课堂回归到生活”的和谐。
总之,我个人设想通过课题研究,实现从整齐划一到注重学生的个性与创新;从知识本位的灌输到学生主动学习;从选拔评价到以评价促发展等方面做理念性的变革。寓教于乐、寓教于玩,让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在求知的同时全面和谐发展。
三、理论依据
(1)马列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和关于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的教育思想。
(2)苏霍姆林斯基的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理论。他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是把丰富的精神生活、纯洁的道德、健全的体格和谐结合在一起的新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的人,是把对社会的需求和为社会劳动和谐统一起来的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3)现代教学论、教育论、管理理论等。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和谐,强调内化的过程,达到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四、课题的研究目的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充分、生动活泼的发展,实现历史学科教育的整体优化,有效地实现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健康身心,卓越智能,高尚品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五、研究内容
1、研究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课程之间的和谐。
2、研究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关系的和谐关系。
3、研究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方式与教师“引导助学”的方式的和谐统一。
4、研究历史课程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和谐发展。
5、研究学生本人德、智、体、美、劳诸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六、研究方法
调查法:对当前我校历史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现状进行调查、评估和研究。
比较法:通过对历史教学中各研究对象及同一研究对象的横向、纵向比较,得出实验成效的研究。
个案研究法:实时监控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七、研究的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打牢基础。
2、主体性原则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树立“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观念,立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化教与学的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运用科学的方法主动学习,自主创新学习。建立生生和谐,师生和谐关系。建立平等交流的平台,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
3、个性化原则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指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趣味性原则
增强教学中的趣味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以求学生有趣更和谐,和谐更有趣。
八、研究的具体策略及保障
(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己思想素质。
认真学习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习中央有关教育改革的文件,提高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和研究能力。
(二)优化教学过程,探索“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模式,创设多层次多角度的学习活动。
(三)力求历史学科教学与社会的发展同步。
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贴近现实生活,在教育教学上及时渗透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与生活、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的新事物、新现象、新技术、新动态。
(四)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
找准学科结合点和切入点。结合点是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结合点,抓住了这个点,互相独立的学科就成为了整体;切入点是生活知识与课本知识相渗透相融合的切入点,抓住了这一点,就使静态的书本知识,变为动态的知识。
(五)改进评价方法。
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建立相适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六)及时对资料认真分析,对研究工作进行阶段总结。 争取上级领导和学校领导的指导和帮助。
九、研究的范围与对象 初
一、初
二、初三三个年级的全体学生;本校全体历史学科教师;语文、政治、地理三个学科的部分教师、部分学生家长。
十、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
2006年11月—2007年1月,确立研究课题,拟订课题研究方案,完成课题方案的设计论证。调查学情、教情、家情等;学习有关和谐教育的理论,转变观念;明确要求、掌握方法。为开题做好充分准备。
2、实施阶段:
2007年1月—2008年6月,从过渡实施到全面实施,实现研究的各项目标。从历史学科到语文、政治、地理等其他学科;从学生到老师再到家长;从智育到德育再到体、美、劳;从历史课堂到社会生活。分层实施,逐步深入,形成课题研究特色。
3、总结阶段:
2008年6月—2008年12月,结题鉴定。总结经验、编辑研究成果专集,完成研究报告。向学校展示研究成果。整理研究材料,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接受课题鉴定组的终期评估鉴定
十一、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成果的呈现形式:
(一)预期成果:
1、确立促使“初中历史新课程中学生和谐发展”的策略:
使学生学习方式得到有效的转变,建立融洽、合作、尊爱的师生感情,形成良好的学习动力系统; 使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与教师形成良好的教学思维、教学节奏,课堂学习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得到明显增强;使学生在家庭和社会关系中能够自我协调与恰当处理;使学生热爱学校与学习生活,把学习作为乐事。
2、探索并总结“初中历史新课程中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研究”教育教学改革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流程。更好地贯彻落实临沂市新一轮初中历史知新课、复习课、讲评课教学程序。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推动历史教研组的教科研工作,形成科研的氛围,提高教育教学研究的水平。
(二)预期成果呈现形式:研究报告、论文、典型课例。
中学生英语学习习惯养成研究
实施方案 刘新玲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良好的习惯,对人的成长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心理学家乌申斯基指出:“良好的习惯是人类神经系统中存放的不断增值的道德资本”;哲学家培根也曾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教育家洛克甚至断言:“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根结底为培养儿童的良好的习惯。” 半个世纪前,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述教育的根本宗旨时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生以之。”
习惯是由长期的经验或反复训练形成的一种固定的行为倾向,是影响学习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它也是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学习不仅要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同时也要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好习惯会使人受益终生,会使学生求知成才事半功倍。良好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是人的青少年时期,其中中学阶段尤为关键。古人云教子于小,主要是讲要注意良好习惯的早期培养。无数人才成长经历说明,在人生和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成功都与具备良好习惯密不可分。因此,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就成为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指导思想: 本课题以现代英语教育理论及《新课标》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主要研究内容,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英语学习习惯。
三、理论依据:
克拉申(krashen)在其第二语言习得理论(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中提出语言学习主要是通过“语言习得”进行的,而“习得”语言必须满是以下条件: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学习者接触足够的,有意义的(meaningful),既有趣又相关的(interesting and relevant),非语法程序安排的(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针对现在学生的英语学习是一种被动“学得”,而非主动“习得”,尝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听说领先,扩大阅读量,加大语言信息输入,结合生活实际,交际运用,训练语言信息输出能力。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输入和输出语言信息。让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和有效的英语学习策 略促进学生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提高其语言综 合运用能力。
四、课题研究目标:
总体目标:顺应时代潮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大胆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探索有效的英语学习习惯及其培养方法,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和高效的英语学习策略,从而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具体目标:
1.养成主动学习习惯。①课前预习的习惯。②认真听讲,积极参与各项课堂活动的习惯。③及时复习巩固的习惯。④自觉改错的习惯。⑤在生活中多说多用的习惯。
2.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①合作对话操练与运用。②合作讨论话题,相互补充,各抒己见。③合作整合所学内容进行运用表演的习惯。④合作调查采访的习惯。⑤合作讨论解决疑点难点的习惯。
3.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①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②多听英语广播,多看英语 节目以及报刊杂志,主动探究英语语言的学习规律。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1.全面调查了解学生目前英语学习现状及其学习习惯,摸清底子。2.指导学生树立良好英语学习习惯意识,明确良好习惯的重要性。3.研究要养成什么样的学习习惯。
4.研究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策略。 5.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不断修正提高。6.撰写研究报告。
六、研究方法:
1、调查法
2、实验法。
3、分析法。
4、对比法。
5、实践反思法。
七、课题研究的实验步骤:
实验从2006年12月—2008年12月.分3个阶段实施。
1、准备阶段:(2006年12月___2007年5月)
(1).课题确定:查阅、学习相关资料,结合新课标、新教材,积累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现状的调查数据,建立实验班与普通班学生的学习现状的数据,书写实验方案。(2)..确定实验对象:以05级两个班为实验班级,其它班为对比班。2.实验阶段:(2007年6月—2008年7月)
本阶段具体实施课题研究,探索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及其养成策略,分2步进行 : 第一步(2007年6月——2007年12月)
教师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指导学生树立新的学习观念,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
第二步(2008年1月——2008年7月)
在前一段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英语学习习惯的养成方法,进一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3、实验总结阶段:(2008年8月—2008年12月)
全面整理实验材料,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总结、论文等。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实验教师分别完成本课题的论文或实验报告。
2、以英语课题研究为契机,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提升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3、学生养成良好英语学习习惯,形成高效的英语学习策略。
4、使我校“全面发展,英语突出”的办学特色得以体现,真正使学生能够运用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多角度全方位进行英语学习,从而达到英语学习交际运用的目的。
九、课题研究成员的分工:
课题操作实验小组: 负责人:刘新玲
组员:刘蕾
十、课题研究条件分析:
新课程新教材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个很好的支撑点,又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其中学习方式的转变被看成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学生不仅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而其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又是学习方式转变中一个主要的方面。因此,研究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教学改革的实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中是我县的龙头初中,办学特色为“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英语特长。”学校领导重视英语教学,配置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施,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环境和条件。各种各样的英语活动如英语小品比赛、讲故事比赛、英语知识竞赛、“英语角”等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机会。
篇5:课题实施方案的撰写及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 课题实施方案的撰写及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
一、开题报告的含义与作用
当课题确定之前,开题报告是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
当课题确定之后,开题报告是研究人员在正式开展研究之前制订的整个课题研究的研究方案即工作计划,它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可以说,研究方案水平的高低,是一个课题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反映。
二、写好开题报告(研究方案)应做的基础性工作
写好开题报告(研究方案)一方面要了解它们的基本结构与写法。首先,我们要了解别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工作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有创造性,熟悉了别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我们才不会在别人已经研究很多、很成熟的情况下,重复别人走过的路,而会站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事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东西去研究;
其次,我们要掌握与我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基础扎实,研究工作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否则,没有理论基础,你就很难研究深入进去,很难有真正的创造。因此,我们进行科学研究,一定要多方面地收集资料,要加强理论学习,这样我们写报告和方案的时候,才能更有把握一些,制定出的报告和方案才能更科学、更完善。
三、课题开题报告(研究方案)的结构与写法
课题开题报告(研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名称要准确、规范。
1.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有时候还要把研究方法写出来,这就说的很清楚,别人一看就知道这个课题是研究什么。
2.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 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
主要内容包括:⑴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 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⑵ 通过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四)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对于范围比较大,时间又很长的课题来讲,大家在总的方面,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指导思想。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比较具体的,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
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 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
确定课题研究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课题组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根据目标来确定我们这个课题具体要研究的内容,相对研究目标来说,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基本内容一般包括:
⑴对课题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
⑵本课题研究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本课题研究是否要设定子课题。各子课题既要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又要形成课题系统。作为省、市级课题,最好设定子课题。形成全校的课题研究系统。
2、具体的研究方法可从下面选定: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如要研究学生实践能力的现状必定离不开调查法;要研究如何优化学生教学宜采用实验法;要研究如何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可采用经验总结法;要研究问题家庭学生的教育对策可采用个案法等。
3、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 和“怎样做”。如要用调查法,则要讲清调查的目的、任务、对象、范围、调查方法、问卷的设计或来源等。最好能把调查方案附上。
4、提倡使用综合的研究方法。 一个大的课题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小的课题可能主要是一种方法,但也要利用其它方法。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各阶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标、任务;各阶段的主要研究步骤;本学期研究工作的日程安排等。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
1、组建研究队伍。
2、确定研究对象
3、选择实验班
4、前测、分析和调研。
5、查阅相关资料,撰写课题《开题报告(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构建目标体系,设计内容,选择实施方法和途径
第三阶段:研究方案实施阶段:
第四阶段:总结提高阶段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本课题研究拟取得什么形式的阶段研究成果和终结研究成果。形式很多,必须有成果,否则,就是这个课题就没有完成。
(十)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十一)其他有关问题或保障机制,如课题经费的估算、来源和管理
篇6:课题研究方案范例1 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理念与实践研究方案
金沙中学 季仲平薛 军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有关模块和模块教学的理论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和专家的重视。
美国达特茅斯学院感知神经学研究中心主任迈克尔·加扎尼加(michael gazzaniga)教授于1976年提出:“新的观点认为脑是由在神经系统的各个水平上进行活动的子系统以模块的形式组织在一起的。”1983年,认知科学家、美国哲学教授j.福多(jerrya.fodor)出版《心理的模块性》,从理论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角度,提出了智能的模块性。此后,西方心理学界对智能模块性的探索热情一直兴盛不衰,认为它是人类对心理的本质,特别是对“认知加工是怎样被组织起来的”认识的一场革命,它被发展成为与“模拟论”“理论论”并列的“模块论”,成为最具竞争力和发展力的三大理论之一。
正是基于这样的审视与思考,我们提出了“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理念与实践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有助于形成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操作体系,丰富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理论系统。
2.有助于丰富模块教学的内涵,联系“模拟论”“理论论”,对认知加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基础信息,开始走出传统的、封闭的学科逻辑的框束。
3.有助于英语课程逐步走向以专题或课题为组织线索,适应学生从事探究学习的需要,利于学生个性化兴趣的发展。
4.有助于学生及时调整学习计划,若暂时完成某一模块“失败”,可以及时得到补救。比如,可以重修未达标的模块,也可以通过选择任意选修课程中相应层次的某些课程模块。5.有助于适应高中英语课程学习分化的特点,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乐学—好学—会学的个性。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模块:模块(module)是一个被各学科经常使用的概念。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 ,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的解释,模块是英国大学课程中的一个单元或单位,或计算机等语言中的功能块、程序块等组件。模块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外部特征是指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衔接功能;内部特征是指模块内部具有的特点。简而言之,“模块”就是一个独立的单元、单位或集成块,它既相对独立存在又与其他模块具有衔接功能。
2.模块教学:模块这一概念也被广泛运用于中学课程教学。模块教学是指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自顶向下逐层把系统划分成若干模块进行教学的过程。每个模块完成一个特定的子功能,所有的模块按某种方法组装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完成整个系统所要求的功能。
3.中学英语模块教学:中学英语模块教学是指把复杂的英语语法、中学课标3,500 个英语单词和听、说、读、写等语用能力的培养优化为若干个教学模块。模块的内容既相对独立,模块之间又相互联系。同时,优化后的教学模块使英语知识和语用能力的培养板块化、系统化,既能节省教学时间,又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教学方法。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1.研究目标
(1)科学把握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内涵与价值。
(2)初步形成中学英语课程模块内容的设置方法和体系。
(3)系统研究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设计和评价方式。2.研究内容
(1)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内涵与特质研究。a、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内涵; b、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特质。
(2)中学英语模块教学中模块内容的设置、调整研究。a、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内容设置的现状;
b、中学英语模块教学中模块内容设置、调整的基本原则; c、中学英语模块教学中模块内容设置、调整的具体方法。
(3)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组织实施研究。a、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设计; b、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组织; c、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评价。
(4)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操作工艺研究 a、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情境设置工艺; b、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情感处理工艺; c、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环境交互工艺; d、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成功激励工艺。(5)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个案研究
a、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实施操作个案; b、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学生学习个案。3.研究重点
(1)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组织实施研究;
(2)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操作工艺研究。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从当前中学英语教学中教材内容的存在问题入手,通过对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课程内容的调查分析,剖析影响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相关因素,揭示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内涵和价值,探索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实施策略,从而构建较为完善的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研究体系。2.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1年5月-2011年10月)
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申报工作,进行相应资料的收集,并进行整理分析,形成课题研究的计划,以确保课题研究顺利开展。
(2)研究阶段(2011年11月-2013年9月)
根据执行计划进行研究,开展相应的研讨活动,坚持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相结合,能较好地界定模块教学的科学内涵,形成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可操作性的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方 法与策略。在此基础上撰写阶段性的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2013年10月-2013年12月)
对本课题研究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形成课题总结报告,并将专题论文、调查报告和研究个案汇编成集,接受省市专家的评估验收,为开展成果推广工作和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3.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资料,学习研究相关理论。着眼于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内涵和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特质的探寻,并进行综合分析,力求理论和实践的创新。
(2)调查研究法。重点调查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判断当前中学英语教学影响高效课堂的制约因素,了解掌握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行动研究法。积极探索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模块设计和组织实施策略,逐步建构一套具有一定创新性和操作性的理论体系,并不断应用于学校教学实践,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优化中学生英语学习的过程,切实减轻中学生课业负担。
(4)个案研究法。通过收集整理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成功案例和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个案,提炼总结出中学英语模块教学的模式、策略。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
(1)中学英语模块教学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是教师的自身专业素养、课程重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以及课堂组织实施能力的最优化。
(2)中学英语模块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它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性,树立起“尊重差异,追求个性,宽容另类”的现代教学观念,大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中学英语模块教学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一个模块可以是一个单元的知识,可以是几个单元的组合,也可以是一本书的整合。从小的方面说,可以是一节课、一个小的学习点。大的模块由小模块组成,大的模块可以组成更大的模块,一环套一环。这样的设计便于教学,也便于学生反馈。学生由学期末的反馈变成模块的反馈,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进展,对学生进行更有效的指导。
(4)中学英语模块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我国最先在职业教育中运用模块教学,这种教学紧紧围绕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安排和调整教学内容。普通高中在传统的教学中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结果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不能有效地运用于实践中。中学英语模块教学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提升语言教学的实践意义。2.创新之处
(1)模块教学是对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所产 生的教学模式,对于课程理论、认知理论等方面可能产生新的见解。
(2)中学英语模块教学在教法上强调知能一体,在学法上强调知行一致,重视实践经验、生活体验以及操作技能,对于普通高中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有其独特观点。
七、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技术保证
课题主持人系市学科带头人,市“226三期工程”培养对象,先后主持过五项省市级重点和立项课题,并圆满结题。课题核心组成员为市骨干教师,先后担任过省“十一五”规划课题核心组成员,市“十一五”规划课题(青年专项)主持人。学校长期聘任省英语特级教师张淳老师为校本培训专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支撑。2.时间保证
建立严格的课题运作管理制度,课题组每月至少要有一次集中研讨交流活动,并注重日常的学习、实验、探索、研究,从而保证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3.经费保证
学校领导重视教育科研,能为课题组提供必备经费,并能保证课题研究人员外出学习,参与各种研究活动。4.资料保证
国内外关于英语教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其探索、研究的成果,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小课题实施方案 课题实施方案篇六
小课题实施方案格式
【篇1:小课题研究方案的格式】
附件1
温州市初中科学小课题研究方案
【篇2: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写法】
关于“小课题研究”的方案和开题、结题报告的撰写要求
目 录
一、“小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与撰写
二、案例——《初中数学学困生心理问题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三、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的撰写要求
四、案例——《小学数学“数的认识”典型教学案例研究》开题报告
五、撰写结题报告的要求和方法
六、案例——《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口算能力培养》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与撰写
引子:
教育科研在学校发展中起着先导作用,这已经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今学校教育科研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三多三少”,即:课题多,精品少;论文多,成果少;人员多,人才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到一线教师,也可以归纳出许多种,其中之一就是:一个“六认真”就已经让我们教师累得筋疲力尽,很少有时间和精力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另一个原因便是我们缺乏这方面的有效培训,特别是年轻教师,对如何开展教育科研还比较陌生,有的甚至连一个像样的课题方案都不知如何撰写。
为了增强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提高教育科研能力,今天,想围绕最基础的“如何撰写小课题方案”这个话题,与大家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课题方案就包括哪些内容
(一)完整的课题方案就包括哪些方面 1.课题的表述(课题名称)
2.课题涵义(课题的界定)(研究对象与范围)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4.研究的内容 5.研究的方法 6.研究的步骤
7.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 8.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9.经费预算与设备条件要求
其它还可以写入研究的理论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等。
(二)小课题方案可以简单一些 1.课题的表述(课题名称)
2.课题涵义(课题的界定)(研究对象与范围)3.课题提出背景 4.研究目标 5.研究方法 6.研究步骤 7.成果形式
二、撰写注意点
1.课题名称(课题的表述)
研究课题必须有一个名称表述其所研究的问题。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得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了整个课题的形象和质量。
一个好的课题名,要符合准确、规范、简洁、醒目的要求。
准确,就是课题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研究内容)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
表述准确的课题举例:“提高数学课堂听课效率的研究”、“研究的对象十分明确——数学课堂的听课效率”。
表述不准确的课题举例:“情境教学——优化课堂”。“情境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大课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领域;“课堂”是一个场所,不能用“优化”与其组成动宾结构的词(应该是“优化课堂教学”);如果是“优化课堂教学”,是什么学科的课堂教学?
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规范、科学,特别是结论式的句型不能用。如“合理运用学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如果是一篇经验总结或论文的题目还不错,但作为课题的名称,则不好,因为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准备进行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宜改为“运用学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
表述不规范举例:“语言训练融入课堂教学”(在后面加上“的研究”三字即可);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优化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改为“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
“注重学生动手操作,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改为“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动手操作的研究”);
“优化音乐课堂教学,丰富学生审美体验”(改为“音乐课堂教学丰富学生审美体验的研究”)。??
简洁,就是名称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小学中年级课堂教学”连标点共26个字,不够简洁,宜改为:“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醒目,就是课题研究的切入口适宜、新颖,使人一看就对课题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游戏走进低年级语文课堂的研究”、“提高中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
2.课题涵义(课题的界定)(研究对象与范围)
教育研究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进行研究时必须先对之明确界定,以避免不同人从不同的视角来理解而带来的混乱。
说得通俗一些,就是要对课题名称中所涉及的重要概念、名词下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如:“提高中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
计算能力是指学生数学基本计算中的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本课题旨在研究在新课程实施中,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中年级数学中造成学生数学计算的速度慢、计算正确率低的原因,与此同时寻找能够提高学生数学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课堂教学
不少老师不懂得对关键的概念进行界定,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绝大部分教师对课题涵义的叙述等同于“课题提出的背景”,即“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研究”。
3.课题提出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作为课题方案,首先应对课题研究的背景和要达到的研究目的进行阐述,回答“为什么要进行研究”这样一个问题,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
如:“提高中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
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计算能力是学习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在小学中年级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因为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中涉及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树立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困难的品质。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重要问题。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往往不太重视计算能力的提高,重思维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了基本技能的训练,造成了学生计算能力的低下。4.研究的目标
研究目标与研究目的是不同的。研究目的回答的是“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研究”,而研究目标阐述的是通过这样的研究,要达成哪些预期的效果。
如“参与式合作备课的研究”课题的研究目标:
(1)有效落实课改理念。
(2)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4)有效凝聚集体智慧。
(5)有效促进研究氛围。
(6)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再如:“提高中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
(1)学生目标
a、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自觉地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b、学会自主分配时间,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整体计算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c、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计算水平和学习成绩。(2)教师目标
a、面对新课程改革中的困惑,善于发现,勤于学习,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有解决新困惑的勇气和本领。
b、努力寻求能够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有效培养计算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教学和教学模式,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方法
很多老师研究目标指向不明,没有讲清想通过研究达到怎样预期的效果,学生或老师哪方面有怎样的发展、提高,有的干脆等同于“课题提出的背景”的叙述。21个方案中,9个方案的研究目标不明确。5.研究的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是指教育研究方法,它回答如何研究的问题。教育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有一些研究可能采用单一的研究方法,有的研究则可能采用多种方法。
6.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一般情况下,步骤基本上包括方案准备阶段,方案实施阶段,专家论证评价、总结验收和结题三个阶段。
如:“提高中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
(1)前期准备阶段:
调查了解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对数学课的兴趣爱好的程度。上网查阅有关资料。针
对问题确定课题,制定研究方案。
(2)具体实施阶段:
a.对研究对象进行前测,通过摸底测试等途径充分了解学生的现有基础,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并备好每一课,在数学中落实好计算的训练。
b.密切观察学生的表现,分层次进行作业布置。既要关注能力相对好的学生更要关心能力相对低的学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
c.在班里开展各类竞赛活动,探索合理的激励评价机制;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3)研讨总结阶段: 对研究过程中积累的材料进行一次全面的整理。对研究对象进行后测,进行前后对比分析,得出结论。7.成果形式
成果形式指最后的研究结果以什么形式出现。教育研究成果的主要形式有两类,一类是文本形式的,如研究报告、论文、专著、个案集、研究日志、教学课例等。另一类是非文本形式的,如音像制品、教具、学具等。研究成果究竟用哪种形式来呈现,必须考虑成果的内容。
可以有研究论文和报告,专著和教材,教具和教学仪器,教学软件(包括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研究周期较长的课题,还应该分别有阶段成果和最终成果。阶段成果可以
按学期列出。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但不管形式是什么,课题研究必须有成果,否则,就是这个课题就没有完成。
“初中数学学困生心理问题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武穴市实验中学
导读:所谓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正常而学习成绩低下,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学习困难的学生。在目前的农村中学,这类学生所占的比例很大,研究这类学生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的意义和价值。
一、课题的提出
1、黄冈市是个农业大市和教育强市,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我市的基础教育在全省、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初中阶段,各地、各学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数学“学困生”,他们在心理问题所反映的问题和在学业水平上反映的差距和困难日益突出。
2、本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调查他们的心理表现、探索他们形成的原因、研究转化他们的一般方法,积累转化的一般经验。不仅为我市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效途径,同时,也为我市实施素质教育增加新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督促我市广大教师在教育改革、教育创新的实践中,克服重智商、轻情商的失衡倾向,走出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误区,不断吸取一切有效的教育实践的合理内核,寻找现代的、自身特有的,比较完善或最具育人效果的教育方式。使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研究成为我市广大教师最普遍、最可行的、科学而有效的教育实践。
3、实行义务教育后,我国初中教育对象已由选拔择优扩大为全部小学毕业生,不仅使学生数量增加,更主要的是学生之间差异的扩大,特别是在数学学科上的差距。而我们学校学困生比例更大,有时高达60%。从近几年的中考来看,我市每年的数学中考成绩中,都出现了15%左右的学生处于低分,我们学校更是出现20%以上的学生数学成绩处于低分。如何面对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彻底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对数学教师而言,解决好数学学困生的问题是十分关键的。
4、我们学校的最大特点就是要能为学生提供差异性教育。这种特点就决定了我校生源的对象:一是父母在本地上班,但工作非常繁忙的;二是父母在外务工,一年回不了一次家的;三是父母以做生意、包工程为生,一年四季也很难抽点时间跟子女在一起的。根据问卷调查,这三类学生占到了学生总数的70%。而这三种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家庭经济条件好,但缺少家庭管教和约束,自控力较差,行为习惯不好,学习基础薄弱。
所以,本课题的开展,有利于体现基础教育资源的公平、公正;有利于强化教师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关爱;有利于我市初中新课程改革的稳健实施;有利于我市初中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我市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熟知学困生的心理特征、深入剖析学困生的成因、转化学困生是我市教师工作的一部分,转化学困生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课题的认识
【篇3:《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基本格式》】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基本格式》
课 题 名 称
一、目的、意义(问题提出)
1、研究的背景、现状分析、碰到的问题。
2、目的、意义(为什么研究?价值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三、研究内容
实现研究目标要研究的具体问题,实验类课题还要有研究假设。四、研究范围 1、对研究对象的总体范围界定; 2、对研究对象的模糊概念进行界定; 3、对关键概念(变量)的界定。五、研究对象
课题研究的直接对象。六、研究方法
1、根据课题的性质、类型选择具体的一种或几种研究方法(例行动 研究法、调查法、实验法等等); 2、课题操作的策略、措施等。七、研究的程序
设计研究步骤、时间规划、管理措施等。八、研究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或论文,其他有关材料。九、研究组成员及分工 十、经费预算情况
注:以上各项可根据需要选择,不一定全部包括。
嘉兴市教育科学研究一般课题申报表(二00五年)
学校(单位):编号:
嘉兴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申报汇总表(一般)
县(市、区):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175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