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 除法的验算教案七篇(通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4:38:27
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 除法的验算教案七篇(通用)
时间:2023-06-06 14:38:27     小编:zd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除法的验算的教学反思三年级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篇一

一是马虎,抄错题目;

二是没有掌握计算方法;

三是余数大于除数。

展示学生的作业,暴露以上的种种错误,学生自然而然的感受到了,计算时必须要养成认真、仔细的阅题习惯,更产生了要学习除法验算方法的迫切需求。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材中的主题图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购物情境,采用这样的主题图,可以促进学生了解学习除法验算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教学例题4时,直接观察主题图,“从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列出100÷5=20(本),和100÷7 = 14(本)……2(元)他们算得对吗?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说明他的计算是正确的?接着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活动概括出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方法。教到有余数的除法,100元可以买几本大的笔记本?100÷7 = 14(本)……2(元),像这样有余数的除法该如何验算呢?给足学生探索思考的时间,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然后让学生通过探索、交流、汇报、质疑,明白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出现了多种验算有余数除法的方法,如1、14×7+2=100 2、100-2=14×7,3、100-2=98 14×7=98 98=98……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过程中明确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要用:商和除数相乘还要加上余数才等于被除数。教学时要求学生把例4这道题的竖式列出来,按照除法的法则一步一步地计算,同时明确:对题中要求验算的除法算式,在除法竖式的右边写出相应的乘法竖式;对于题中没要求的除法算式的验算,则要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草稿纸上验算。

设计练习时,注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多层分散练习加深对除法验算方法的理解,并促进学生灵活运用除法验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学习除法的作用,在练习中感受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验算和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通过练习进一步比较得出有余数除法与没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让学生全面的掌握和运用除法的验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

整节课,教师能够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培养,教师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来展示学生的个性,学生完全处于自主地学习过程中。本节课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学习的怎样直接体现教师教的如何,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的程度,能力得到了怎样的锻炼,思想方法是否有所提升。这节课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很多,但关注学习结果却很少,学生对知识从感性理解到理性掌握,再到抽象的数学思维的培养还不够。尤其是当学生在做练习时出现了书写不规范,格式不正确的现象,如果练习中加入一些判断题型,就会引起学生注意,避免出现这种问题。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增加评价意识,尤其是学生之间的评价,没有评价就没有交流,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这些问题。

除法的验算的教学反思三年级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篇二

本节课学习的是除法的验算,除法的验算是在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不仅要让学生经历除法验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而且通过情景的创设及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验算的方法和意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意识和习惯。

对于学生的验算意识和习惯的培养,我在以往的教学中采用的是“要求”或“命令”式的被动方式,学生往往产生不了验算的心理需要,体验不到验算所带来的意义,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进一步让学生体验验算的意义和功能,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自然而然的学会验算,体会验算的实际意义,真正理解并掌握除法的验算。

在教学除法验算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看情境图,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用100元买5元的笔记本可以买多少本?买7元的笔记本可以买多少本?”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列算式解决。学生算出得数后,我接着以:“你怎样才能知道你算的结果对不对呢?有什么办法验证?”的话题引起学生探究验算方法的欲望。验算的方法,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但学生都能很快地想到用商乘除数这一方法进行验算,因为学生对乘除法的关系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能将新旧知识相联系。但是对有余数的除法该如何验算呢?对学生来说有点困难,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探索思考的时间,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然后让学生通过探索、交流、汇报、质疑,明白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出现了多种验算有余数除法的方法,个别学生能进行口头检验,但用竖式进行验算很不够理解,对验算的意义和方法还不明确,总忘了加上余数,虽然商乘除数的结果非常明显与被除数不一致,但他们也认为自己进行了验算,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任务的进行除法的验算。我让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过程中明确:验算没有余数的除法要用:商和除数相乘等于被除数;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要用:商和除数相乘还要加上余数才等于被除数。这一结论的得出是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

教学过程:1口心算(10)分钟

2,笔算两题:492÷4=         482÷4=

3,提问:加、减法是如何验算的,说一说。

(1)学生先计算,师提问:如何来验证自己算的对不对。

(2)学生讨论验算除法的方法,初步讨论出是用乘法来验算除法。

(3)师小结:用乘法来验算除法,用除数乘以商,如果有余数,要用它们的积再加上余数。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用乘法来验算除法。

过渡语:下面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来验算一下刚才算过的这两道题,看你掌握了没有。

小结:

再练习。

(反思,对于这一节课,在课题引入上面,没有很好的连接起来,引入的不是很自然,使得上下有点脱节,可以在算两道除法的时候,直接引入除法的验算。

所以,在以后的口心算中,尽量的把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要把握好一节课的重难点,感觉自己上课这么久以来,仍旧把握不住重难点,一定要加油,要多向老师们取经,好好的去领悟,去钻研教材)

除法的验算的教学反思三年级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篇三

小学数学《除法验算》教学反思是作者在对《除法验算》的教学后,及时进行归纳与总结,从亮点与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对各位小学数学老师在《除法验算》的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除法的验算是使学生知道商和除数相乘,结果等于被除数,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凡是题中有要求验算的,一定要写出验算的竖式,没有要求验算的,也应该用口算或在草稿上用笔算进行验算。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验算习惯,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判断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发现错误的计算及时纠正,以减少计算错误。教学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时,验算在将商和除数相乘后还要将余数加上。

使学生知道学习除法验算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来导入新课。教学例题4时,我先创设让同学帮老师购买笔记本的情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他算得对吗?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说明他的计算是正确的?接着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活动概括出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方法。教学时要求学生把例4这道题的竖式列出来,按照除法的法则一步一步地计算,在教学的过程中,对题中要求验算的除法算式做了统一的要求:在除法竖式的右边写出相应的乘法竖式.对于题中没要求的除法算式的验算,则想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教到有余数的除法,100元可以买几本大的笔记本?像这样有余数的除法该如何验算呢?给足学生探索思考的时间,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然后让学生通过探索、交流、汇报、质疑,明白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出现了多种验算有余除法的方法。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过程中明确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要用:商和除数相乘还要加上余数才等于被除数。这一结论的得出是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

练习的设计,注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时通过多层分散练习加深对除法验算方法的理解,并能灵活运用除法验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学习除法的作用,在练习中感受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验算和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通过练习进一步比较得出有余数除法与没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让学生全面的掌握和运用除法的验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

整节课,教师能够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对内容处理的经验来设计教学环节,处理教材层次清楚,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通过各宗方法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培养,教师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来展示学生的个性,学生完全处于自主地学习过程中。

《除法验算》这节课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学习的怎样直接体现教师教的如何,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的怎样,能力得到了怎样的锻炼,思想方法是否有所提升。这节课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很多,但关注学习结果却很少,学生对知识从感性理解到理性掌握,再到抽象的数学思维的培养还不够。学生在做练习时出现了书写不规范,格式不正确的现象,如果联系中加入一些判断题型,就会引起学生注意,避免出现这种问题。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增加评价意识,尤其是学生之间的评价。没有评价就没有交流,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这些问题。

除法的验算的教学反思三年级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篇四

本堂课在教学前对例题做了重新的设计,把书上的小男孩带36元去买蛋糕,每3元一块可以买多少块?还有是小女孩带了65元买蛋糕,每6元一块可以买多少块?从而解决有余数与没余数的除法验算的方法。我在教学时把这两个例题做了重新的修改,该成了我们班老师和同学一共44人,如果每4人一块蛋糕,可以买多少块?还有一个例题时全班43人,每2人一组学习,可以分成多少组?还剩几人?虽然觉得教学更生活化了,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可是在教学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让本来觉得精心设计的我觉得让设计失去了价值。

1.问题的争对性

我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问题问下去,学生无法理解没有反应,这问题可能是我的问题还不够精确,这就导致了课堂上时间的浪费。在教学除法验算的时候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在学生得出,一共44人全班4人一块蛋糕时全班要买11块蛋糕?当全班得出11块蛋糕的时候,我问学生你认为这11块蛋糕够不够我们全班小朋友吃呢,全班都回答我够?你怎么知道够呢?我怎么也引导不出让他们想到验算。后来我仔细想了一下,我干嘛问够不够呢?我问他们对不对不就行了,他们马上想到对?那你怎么知道对的呢?验算。怎么来验算?用乘法验算。马上就可以进入今天的课的主题了。所以在教学中的每一个问题都应该有他的目的性,所以在教学前应对每一个问题做有价值的设计,设计时仔细想想,你想得到怎样的回答,然后反复推敲出最精准的提问。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知识。

2.过分高估了我的学生

我本想通过两个例题的教学,让学生对于验算有初步的概念,然后再安排了学生通过看书上的例题,最后概括出除法的验算的方法。可结果是这一段安排只是在浪费时间。三年级学生的看书概括能力还不强,让他们看书,他们也只是毫无目的的看,更不要说概括内容了。最后只得回到例题,再经过我的引导,再全班概括出验算的基本方法。在这过程中基本浪费了有5、6分钟。所以课前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任何教学设计都应该是在学生有能力范围的前提下才能实施的完美。所以备课才说要要备教材,备学生,不要高估你学生的能力,也不要低估你学生的能力。

3、课堂时间的把握

因为上两个因素的导致,最后致使课堂练习题的无法完成。所以备课时应在每个阶段的时间安排做足够的估计。当严重超出安排的时间时,就应该对课堂做最及时有效的调整,例如当我发现第一阶段例题教学时时间超出时,我马上就应该节省第二步骤的时间,这样才能让课堂节奏紧俏,也才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所以课前一定要对课堂预设情景做最好的估计。

所以要上一堂成功的课需要教师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发挥最好的效果,让学生学的扎实,也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总结自己的不足,只为了下一次的更好。

除法的验算的教学反思三年级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篇五

一、用教材而不死守教材

除法的验算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上展开教学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旧知与难点巧妙的结合,成了我这节课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上课时,我从简单的口算入手,让学生自己来寻找规律,很快,孩子们就发现“被除数&pide;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因为规律是学生自己找出来的,所以兴致特别高。接下来,我便创设一个情景:请学生帮老师买笔记本,根据我出示的情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然后学生自己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并计算。计算完后让学生思考怎么知道算的对还是错?有的学生马上回答除法的验算。接下来,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验算的方法。看到学生积极的探讨,在本子上写出方法我的预期目标即将实现,看得出,学生的数感还是很强的,抓住了要点,列竖式计算得心应手。上到这,我抵制不住心中的那份激动,互动时的那份碰撞让我和孩子的心贴得更近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等因素之间的不同的影响关系,可使课堂处于不同的运行状态,学生不再是”工具”和”容器”而成了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二、应发挥集体优势,适时突破难点

在解决了第一个难点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以同样的方式来进行有余数除法的验算,尽管这课上得较顺利,可课后想想第二个难点教学时处理得不妥,在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口算后,应在小组交流、讨论中,会出现两种验算的方法。我再把两种结果引导学生加以比较,学生们会纷纷说出自己的见解。最后,我加以规范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把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我想若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三、要弄清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调节教学策略

在上这节课时,我认为学生在二年级已掌握了演算的格式,因此教学中,我只注重了验算方法的引导,格式没强调,做题时有的学生的演算格式不太规范。在今后的教学中,既要走进文本,又要弄清学生的知识基础,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既愉快又高效。

除法的验算的教学反思三年级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篇六

小学数学《除法验算》教学反思是作者在对《除法验算》的教学后,及时进行归纳与总结,从亮点与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对各位小学数学老师在《除法验算》的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除法的验算是使学生知道商和除数相乘,结果等于被除数,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凡是题中有要求验算的,一定要写出验算的竖式,没有要求验算的,也应该用口算或在草稿上用笔算进行验算。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验算习惯,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判断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发现错误的计算及时纠正,以减少计算错误。教学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时,验算在将商和除数相乘后还要将余数加上。

使学生知道学习除法验算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来导入新课。教学例题4时,我先创设让同学帮老师购买笔记本的情境,引导学生列出100÷5=20(本),他算得对吗?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说明他的计算是正确的?接着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活动概括出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方法。教学时要求学生把例4这道题的竖式列出来,按照除法的法则一步一步地计算,在教学的过程中,对题中要求验算的除法算式做了统一的要求:在除法竖式的右边写出相应的乘法竖式.对于题中没要求的除法算式的验算,则想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教到有余数的除法,100元可以买几本大的笔记本?100÷7 = 14……2,像这样有余数的除法该如何验算呢?给足学生探索思考的时间,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然后让学生通过探索、交流、汇报、质疑,明白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出现了多种验算有余除法的方法,如1、14×7+2=100 2、100-2=14×7,3、100-2=98 14×7=98 98=98……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过程中明确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要用:商和除数相乘还要加上余数才等于被除数。这一结论的得出是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

练习的设计,注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时通过多层分散练习加深对除法验算方法的理解,并能灵活运用除法验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学习除法的作用,在练习中感受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验算和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通过练习进一步比较得出有余数除法与没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让学生全面的掌握和运用除法的验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

整节课,教师能够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对内容处理的经验来设计教学环节,处理教材层次清楚,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通过各宗方法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培养,教师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来展示学生的个性,学生完全处于自主地学习过程中。

《除法验算》这节课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学习的怎样直接体现教师教的如何,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的怎样,能力得到了怎样的锻炼,思想方法是否有所提升。这节课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很多,但关注学习结果却很少,学生对知识从感性理解到理性掌握,再到抽象的数学思维的培养还不够。学生在做练习时出现了书写不规范,格式不正确的现象,如果联系中加入一些判断题型,就会引起学生注意,避免出现这种问题。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增加评价意识,尤其是学生之间的评价。没有评价就没有交流,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这些问题。

除法的验算的教学反思三年级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篇七

一是马虎,抄错题目;

二是没有掌握计算方法;

三是余数大于除数。

展示学生的作业,暴露以上的种种错误,学生自然而然的感受到了,计算时必须要养成认真、仔细的阅题习惯,更产生了要学习除法验算方法的迫切需求。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材中的主题图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购物情境,采用这样的主题图,可以促进学生了解学习除法验算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教学例题4时,直接观察主题图,“从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列出100÷5=20(本),和100÷7 = 14(本)……2(元)他们算得对吗?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说明他的计算是正确的?接着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活动概括出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方法。教到有余数的除法,100元可以买几本大的笔记本?100÷7 = 14(本)……2(元),像这样有余数的除法该如何验算呢?给足学生探索思考的时间,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然后让学生通过探索、交流、汇报、质疑,明白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出现了多种验算有余数除法的方法,如1、14×7+2=100 2、100-2=14×7,3、100-2=98 14×7=98 98=98……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过程中明确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要用:商和除数相乘还要加上余数才等于被除数。教学时要求学生把例4这道题的竖式列出来,按照除法的法则一步一步地计算,同时明确:对题中要求验算的除法算式,在除法竖式的右边写出相应的乘法竖式;对于题中没要求的除法算式的验算,则要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草稿纸上验算。

设计练习时,注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多层分散练习加深对除法验算方法的理解,并促进学生灵活运用除法验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学习除法的作用,在练习中感受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验算和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通过练习进一步比较得出有余数除法与没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让学生全面的掌握和运用除法的验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

整节课,教师能够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培养,教师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来展示学生的个性,学生完全处于自主地学习过程中。本节课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学习的怎样直接体现教师教的`如何,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的程度,能力得到了怎样的锻炼,思想方法是否有所提升。这节课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很多,但关注学习结果却很少,学生对知识从感性理解到理性掌握,再到抽象的数学思维的培养还不够。尤其是当学生在做练习时出现了书写不规范,格式不正确的现象,如果练习中加入一些判断题型,就会引起学生注意,避免出现这种问题。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增加评价意识,尤其是学生之间的评价,没有评价就没有交流,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这些问题。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21262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