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汉魏晋五言诗的演变八篇(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5:59:35
最新汉魏晋五言诗的演变八篇(精选)
时间:2023-06-06 15:59:35     小编:zd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汉魏晋五言诗的演变篇一

1、领会五言诗的特点。

2、学习诗中所表现的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高尚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迢迢牵牛星》用平凡意象表达的销魂之情。

2、《白马篇》外在美和内心美的和谐统一。

3、《归园田居》悠然自得的心态。

难点:

了解三首诗分别用的叠字、铺叙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1、点拨法。即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

2、诵读法。即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提示。

3、联系法。本课的练习设计精要,以练习题为纲,纲举目张。

4、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设计

同学们,假如横在牛郎织女间的不是一条又宽又深的天河,而是一条又清又浅的小河但他们仍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时候,你能想象得出他们的别离之恨吗?你们想象中的横戈跃马、驰骋沙场的俊美英雄会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厌恶官场的陶渊明归隐田园后,有将是怎样的生活图景呢?今天,我们在一起学习有关的三首诗。

二、解题

1、《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是民歌体文人诗,艺术成就颇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惊心动魄,所谓几乎一字千金"。以后历代文人经常把《古诗十九首》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

2、《归园田居》选自《陶渊明集》。其诗语言朴素平淡,着重表现诗人的超凡脱俗,希望挣脱名缰利锁,远离龌龊官场,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之情。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初读两熟诗,消除文字障碍。

(2)内容与形式总理。

(3)再读,概括两首诗的内容及形式特点,讨论后明确:

《迢迢牵牛星》一诗通过景、物、人、情的转换和交融,层层深入的构思和叠字的恰当运用,使诗作情景并生,哀怨动人。而《归园田居》诗,则通过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的描写,抒发作者的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闲适之情。

2、具体研习,突出难重点

(1)《迢》诗共10句,分三层研习。

a、前四句,由远及近,由景(牵牛、织女星)到人(织女)。

注意对"迢迢皎皎"和"纤纤"等词的分析。

b、中间两句,由事(不成章)而人(零如雨)。

c、重点品味最后四句。

"盈盈"写水之物貌,清浅的样子,"脉脉"写人的情貌,含情的样子,银河水清又浅,可是一水之隔,却不得语,近在咫尺,若隔天涯。别离之情最是难以派遣,河水并非不能渡过,而是不可逾越,遂成为哲学上文学上永恒悲剧的意象。难怪有人评价,这两句揭示矛盾之鲜明,表情之深切,景物之交融,声情之并茂,雅俗之兼得,堪为诗歌上乘。

(2)《归园田居》的研习、品味。

a、让学生找出表现诗人厌恶官场、希望回归自然的心情的诗句,然后自行欣赏、品味,在点拨中板书:误落尘网、鸟、池鱼、樊笼等词。

b、找出描绘平平常常农村生活图景的诗句,领会其美之所在。

c、重点品味: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诗句写平常之景,抒不平常之情。作者摆脱官场羁绊,如出笼之山鸟,轻快而自由。房前屋后,桑绕房舍,榆柳成荫,桃李繁茂,夜深人静,幽长而古朴的深巷不时传来几声狗吠,伴着声入梦,一觉醒来,不觉天已大亮,七彩的公鸡,振翅高飞,引长鸣于桑数之巔,多么怡人的风景。多么悠闲的生活啊!

3、课堂训练

(1)熟读两首诗,当堂成诵。

(2)讨论完成练习三第2小题。

4、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饮酒》是陶渊明反映归隐生活的又一诗作,课后诵读此诗,加深对陶诗艺术特色的品味。

第二课时

一、题解

《白马篇》又名《游侠篇》,作者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时魏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思,世称陈思王,是文学史上五言诗的奠基人,自如地运用乐府体裁,大大地开拓了五言诗的境界,宋人辑有《曹子建集》。《白马篇》是乐歌词,以开头二字命名。诗中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的少年英雄形象,歌颂他"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同时寄托了作者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凌云壮志。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诗,扫除文字障碍。

(2)内容和形式总理。

再次读全诗,讨论后明确:

诗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先写少年的装束,再写少年的不平凡的经历,然后写'游侠儿"超群的武艺。板书:装束、外在美。

后半部分先写参战之快,再写作战之勇,然后揭示其内心美。板书:征战、内心美。

2、具体品味,把握重点难点

前半部分赏析分四步:

(1)起句奇特:"白马金羁"一白一黄,色彩鲜艳。"连翩驰马"又是何等英姿。看似写马,实则写人。俊马配英雄,英雄驭骏马。

(2)"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仅次一句,写出了少年不平凡的经历。

(3)重点赏析:

a、内容概括:写"游侠儿"超群的武艺。

b、表达作用:此八句既是"扬声沙漠垂"的重要原因,又为后半部分写"游侠儿捐躯赴国难"的英勇行为作好了铺垫。

c、艺术手法及其作用--铺陈。

(4)重点句品味:

"写少年英雄身手比"猴猿"还要"狡捷",气势像"豹螭"那样勇。

后半部分赏析:

(1)"长驱蹈凶奴,左顾凌鲜卑。"对偶句的使用,增强了诗句的表达效果,"蹈凌"写出了少年英雄长驱直入、排山倒海之势,尽现为过征战、蹈死不顾之勇。为什么能为此左凌右蹈呢?自然过渡到原因的分析,揭示少年英雄纯美的内心世界。

(2)赏析"弃身锋刃端"以下八句:

a、此段铺陈,淋漓尽致,极写少年英雄精忠报国的英雄肝胆。

b、连用两个反问句,把舍身为国、不顾家庭的爱国感情表现的更强烈,显示义无反顾的气概。可试着改用陈述句,让学生比较表达效果的差别。

三、课堂训练

熟读全诗,当堂成诵。

三、课堂小结

四、本诗结构严谨,环环相扣,气势宏伟,酣畅淋漓,铺陈和委婉含蓄的艺术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尤其是少年英雄的忠勇报国之心、建功立业之志,值得我们学习。

五、布置作业 

1、通过本诗的学习,以"爱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题目自拟,700字以上。

2、(1)默写《迢迢牵牛星》和《饮酒》

(2)默写《白马篇》中描写少年装束、精湛射骑技术、赫赫战功的句子。

汉魏晋五言诗的演变篇二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汉魏晋五言诗三首》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学习掌握汉魏晋五言诗的体例特点,能够认识到五言诗在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后代诗人的深远影响。

2.掌握“迢迢牵牛星”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掌握《归园田居》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

2.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诗歌发展到汉魏晋时期,五言诗成为了诗歌的主要体例,学习了《孔雀东南飞》我们了解了乐府诗的特点。在那一时期除了乐府诗歌外,还有文人创作的五言诗,这些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两首诗歌分别出自古诗十九首的“迢迢牵牛星”,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1.《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是民歌体文人诗,艺术成就颇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惊心动魄,所谓‘一字千金’”。以后历代文人经常把《古诗十九首》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

2.《归园田居》选自《陶渊明集》。其诗语言朴素平淡,着重表现诗人的超凡脱俗,希望挣脱名缰利锁,远离龌龊官场,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之情。

诗作中织女的深情是通过她的活动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像表现出来的。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机上却织不出布帛,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在织机上忙碌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注意排遣苦闷吧。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时,“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叠词突出了该诗哀婉的情调,因而更具有表现力。

守拙与适俗,园田与尘网,两相对比之下,诗人归田后感到无比愉悦。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鸡鸣、狗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不惬意,这一切经过陶渊明点化也都诗意盎然了。“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远一近,“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以动写静,更衬托出田园的幽静、恬美。作者正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的。

(1)熟读两首诗,当堂成诵。

(2)讨论完成练习三第2小题。

《饮酒》是陶渊明反映归隐生活的又一诗作,课后诵读此诗,加深对陶诗艺术特色的品味。

第二课时

《白马篇》又名《游侠篇》,作者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时魏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思,世称陈思王,是文学史上五言诗的奠基人,自如地运用乐府体裁,大大地开拓了五言诗的境界,宋人辑有《曹子建集》。《白马篇》是乐歌词,以开头二字命名。诗中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的少年英雄形象,歌颂他“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同时寄托了作者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凌云壮志。

1.找出《白马篇》中的动词,仔细品味其艺术效果。

这首诗在突出少年英雄高大形象时,其使用的动词是耐人寻味的。如“破”“摧”“接”“散”就很形象生动,使人仿佛看到这位少年英雄在表演精彩的射技;“过”“若”则概括出少年英雄勇猛轻捷的形象;“登”“蹈”“凌”写出少年长驱直人,锐不可挡,压倒一切之势;“(不)顾”“赴”道出了少年英雄的思想境界。诗人就是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动词刻画了一个具有感召力,使人热血沸腾的爱国的少年英雄形象。

2.体会作者所运用的铺叙的手法和少年英雄的忠勇爱国。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诗一开头就使人感到气势不凡。白色的骏马套上金色的笼头,飞一般地向西北方驰去。“白马”、“金羁”、色彩鲜明,“连翩”原指鸟飞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骏马飞驰。从表面看,只见马,不见人。其实这里写马,正是为了写人,用的是烘云托月的手法。这不仅写出了壮士骑术娴熟,而且也表现了边情的紧急。这好象是一个电影特写镜头,表现出壮士豪迈的气概。

诗人生逢乱世,素有“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功立业之大志,但却没有机会,只好借诗表现他追求政治理想的执著和实现个人抱负的愿望。诗中的少年,武艺高强娴熟,英勇无比;大敌当前无所畏惧,浑身是胆,冲锋陷阵;只要能保家卫国,哪怕赴汤蹈火,牺牲生命亦在所不惜。本诗塑造了一个为解救国难,为消灭入侵之敌而大义凛然、英勇不屈的英雄形象,让我们景仰之至,倍受鼓舞。

本诗结构严谨,环环相扣,气势宏伟,酣畅淋漓,铺陈和委婉含蓄的艺术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尤其是少年英雄的忠勇报国之心、建功立业之志,值得我们学习。

汉魏晋五言诗的演变篇三

诗歌分析:此诗写诗人遥望星空,瞩目银河两岸的织女星和牛郎星,联想起凄迷美幻的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诗人满怀同情地站在织女的角度,设身处地地遥想她的思恋与忧伤,那无心织锦,泪如雨下的形象细腻传神,其苦恋之情更令人唏嘘。仅仅一水相隔,却无法倾诉一句情话的表白,让人更能理解织女因何“泣涕零如雨”。在神话的背景下,这首诗呈现出浪漫含蓄的韵味。

诗中六个叠词的使用更增加了诗的缠绵之感。如“迢迢”与“皎皎”一远一近,写出了寥廓明净的秋夜星空下,牵牛星的迢遥悠远,也写出了银河近处织女星的光彩动人。“纤纤”与“札札”紧扣织女,纤纤素手可以想见织女的美丽,札札的织机声响又增添了静夜中的一份烦乱。“盈盈”与“脉脉”配合,则描绘了牛郎织女隔水相望,泪眼在星光下闪动的凄迷景象。

补充作者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有《魏武帝集》。父亲曹嵩是得宠宦官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曹操也凭借着家庭的势力,年满二十即举孝廉,步入官场。在汉末大乱中自聚兵马,建立了可以抗衡群雄的军事力量。建安元年,受封为丞相。继而于官渡一战击败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逐步统一并实际统治了北部中国。曹丕代汉建立魏朝后,追尊他为武帝。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那些抒发人生情感、表达政治抱负的作品,具有更鲜明的个性特点。比如课文《短歌行》。

此外,《步出夏门行》也是一篇格调相近的杰作。诗的第一章(《观沧海》)描绘大海的壮阔景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正是诗人胸怀的象征。第四章(《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四句,抒发了英雄之志,给人以奋发之感。这首和《短歌行》都是四言诗。《诗经》之后,四言诗已经衰微,曹操的诗是难得的优秀作品。

1.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a、纤纤( )擢( )素手 迢迢( )牵牛星 青青子衿( )

b、札札( )弄机杼( ) 脉脉( )不得语 何时可掇( )

c、绕树三匝( ) 羁( )鸟恋旧林 暧暧( )远人村

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红色的词:

(1)纤纤擢素手

(2)泣涕零如雨

(3)人生几何

(4)悠悠我心

(5)契阔谈讌

(6)天下归心

(7)少无适俗韵

(8)依依墟里烟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不复道,努力加餐饭。

a、本诗书写的是丈夫远游不归,妻子在家守候时的相思之情。是以思妇的口吻在倾诉衷肠。

b、“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是运用比兴,是妻子遥想丈夫在异地也应有一份思乡之情。

c、“衣带日已缓”“岁月忽已晚”突出了割不断的思念,拦不住的岁月,焦急而无奈的等待。

d、“弃捐不复道,努力加餐饭”是劝说丈夫不要在外漂泊了,快快回家,并多多保重身体。

4.补充背诵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这首诗是《归园田居五首》中的第三首,写自己与世稀交,屏绝尘俗杂虑,只关心桑麻之事,本诗写田亩间的劳动和对于劳动的热爱。)

c、zā jī ài

2. (1)擢:引、伸出 (2)零:落

(3)几何:多少 (4)悠悠:长久的样子

(5)契阔:久别重逢 (6)归心:人心归服

(7)适:迎合 (8)墟里:村落

3.d(弃捐是抛开、丢掉的意思,道即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切不幸撇开不说,保重身体最要紧,多吃饭,活下去。)

高二(5)刘佳雪

心,就在那一瞬间被搅乱。童言无忌——我们总爱这么说,可是那一句不假思索的话语竟令我久久无法释怀——从来没有认真思索过泪的价值,只是一味地感到那是一个至纯至美的词汇,无法说清它,因为那每一滴晶莹的液体中都包蕴了一份无价的感动与一份永恒的追忆;亦或者,根本不必要去说清,因为每个人的心里都确乎有自己对它的理解,每一滴泪中都有一个或美丽或感伤的传说。或许,这就是它最奇异而神秘之处。

不禁想到了与初中的同窗在一起度过的最后一天。那天,夕阳就那么斜斜地透过教室的窗子,那是一份昏暗的明亮。那一刻,我的心突然有了一种很沧桑的感觉。突然发现,我曾经失去了那么多东西,突然明白,冥冥中的一切定数,都是带着一份感伤的。互换纪念礼物时,一位平时不很显眼的同学很郑重地递给我一个显然是精心选过的信封,打开时,又是一张很精致的小正方形卡片,用玻璃纸小心地封着,他笑着对我说:“好好珍藏,因为分别,我在这上留下了一滴眼泪。”说好不哭的,可心,就在那一刹那彻底崩溃,只记得自己笑着,流着泪。忘了那天是否有晚霞,只记得泪珠后面的夕阳美得很神圣。

又记起小时候,问妈妈泪从哪里来。妈妈说,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个大湖,湖里有一个人一辈子要流的眼泪。于是小时候自己很少哭泣,因为怕过早地让自己的那个湖流干。其实现在细细想来,就算真的流干了又怎样呢?我们不是总爱边在心底流泪,边在嘴上说着“坚强不相信眼泪”吗?但是,如果我们真的可以选择,我们会真的选择丢弃它吗?丢弃一种感动,一种经历,一种思绪?我相信,没有谁会真的希望一双永远干涸的眼睛,一次如沙漠般荒芜的生命,一颗被永远冰封住的心。

很厌恶看曾经某个节日的一项比赛,比谁在最短的时间内流出眼泪。不明白他们到底要证明些什么——当泪已失去了它最美的意义,当泪成为不过会随时从身体某分部溢出的液体。

当与别人一起大笑时,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可当与某人一起哭过时,便觉得关系得到了升华。或许,这就是泪的伟力。因为笑只不过是嘴角的舞蹈,而我固执地认为,泪的源头通往心底,泪是心海上的水滴。

听着心跳动的声音,我们便会感到自己生命的存在,那么,倾听泪滴落的声音,我们便会感到自己灵魂的存在。因为泪,是灵魂最深处的感动,是心灵最真实的震颤。

一位朋友曾写过一篇文章,大致内容已记不真切了,只记得最后一句是:“如果真的可以,我愿用情丝串起你晶莹的泪珠,把它永远挂在胸前珍藏。”是的——珍藏,珍藏一滴晶莹的泪,就是珍藏一颗最真的心。

汉魏晋五言诗的演变篇四

1.学习掌握汉魏晋五言诗的体例特点,能够认识到五言诗在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后代诗人的深远影响。

2.掌握“迢迢牵牛星”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掌握《归园田居》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

2.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

一、导语

诗歌发展到汉魏晋时期,五言诗成为了诗歌的主要体例,学习了《孔雀东南飞》我们了解了乐府诗的特点。在那一时期除了乐府诗歌外,还有文人创作的五言诗,这些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两首诗歌分别出自古诗十九首的“迢迢牵牛星”,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二、解题

1.《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是民歌体文人诗,艺术成就颇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惊心动魄,所谓‘一字千金’”。以后历代文人经常把《古诗十九首》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

2.《归园田居》选自《陶渊明集》。其诗语言朴素平淡,着重表现诗人的超凡脱俗,希望挣脱名缰利锁,远离龌龊官场,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之情。

三、研习课文

诗作中织女的深情是通过她的活动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像表现出来的。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机上却织不出布帛,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在织机上忙碌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注意排遣苦闷吧。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时,“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叠词突出了该诗哀婉的情调,因而更具有表现力。

守拙与适俗,园田与尘网,两相对比之下,诗人归田后感到无比愉悦。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鸡鸣、狗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不惬意,这一切经过陶渊明点化也都诗意盎然了。“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远一近,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以动写静,更衬托出田园的幽静、恬美。作者正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的。

四、课堂训练

(1)熟读两首诗,当堂成诵。

(2)讨论完成练习三第2小题。

五、布置作业

《饮酒》是陶渊明反映归隐生活的又一诗作,课后诵读此诗,加深对陶诗艺术特色的品味。

一、题解

《白马篇》又名《游侠篇》,作者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时魏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思,世称陈思王,是文学史上五言诗的奠基人,自如地运用乐府体裁,大大地开拓了五言诗的境界,宋人辑有《曹子建集》。《白马篇》是乐歌词,以开头二字命名。诗中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的少年英雄形象,歌颂他“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同时寄托了作者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凌云壮志。

二、研习课文

1.找出《白马篇》中的动词,仔细品味其艺术效果。

这首诗在突出少年英雄高大形象时,其使用的动词是耐人寻味的。如“破”“摧”“接”“散”就很形象生动,使人仿佛看到这位少年英雄在表演精彩的射技;“过”“若”则概括出少年英雄勇猛轻捷的形象;“登”“蹈”“凌”写出少年长驱直人,锐不可挡,压倒一切之势;“(不)顾”“赴”道出了少年英雄的思想境界。诗人就是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动词刻画了一个具有感召力,使人热血沸腾的爱国的少年英雄形象。

2.体会作者所运用的铺叙的手法和少年英雄的忠勇爱国。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诗一开头就使人感到气势不凡。白色的骏马套上金色的笼头,飞一般地向西北方驰去。“白马”、“金羁”、色彩鲜明,“连翩”原指鸟飞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骏马飞驰。从表面看,只见马,不见人。其实这里写马,正是为了写人,用的是烘云托月的手法。这不仅写出了壮士骑术娴熟,而且也表现了边情的紧急。这好象是一个电影特写镜头,表现出壮士豪迈的气概。

诗人生逢乱世,素有“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功立业之大志,但却没有机会,只好借诗表现他追求政治理想的执著和实现个人抱负的愿望。诗中的少年,武艺高强娴熟,英勇无比;大敌当前无所畏惧,浑身是胆,冲锋陷阵;只要能保家卫国,哪怕赴汤蹈火,牺牲生命亦在所不惜。本诗塑造了一个为解救国难,为消灭入侵之敌而大义凛然、英勇不屈的英雄形象,让我们景仰之至,倍受鼓舞。

三、课堂小结

本诗结构严谨,环环相扣,气势宏伟,酣畅淋漓,铺陈和委婉含蓄的艺术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尤其是少年英雄的忠勇报国之心、建功立业之志,值得我们学习。

汉魏晋五言诗的演变篇五

一、课文悟读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这首诗一开始就把情景设置在离散后,抒写了在遥遥无期的等待中,女主人公绵长无助的思念之情。全诗没有一字一句提到织女如何思念牛郎,但其思念之情已自见。唧唧的织机声,在苦恋的心灵里一次又一次地回响;清清的银河水,不但未能稀释刻骨的相思,反而使情倍增、愁叠加。一水之隔,相视而不得语,这种可望不可即难道不是比远而未见更为难受吗?越是强调相隔之近,就越能见出织女的哀怨之深。

《白马篇》

年少爱追梦。《白马篇》展示了诗人的军人梦。诗人生逢乱世,素有“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功立业之大志,但却没有机会,只好借诗表现他追求政治理想的执著和实现个人抱负的愿望。诗中的少年,武艺高强娴熟,英勇无比;大敌当前无所畏惧,浑身是胆,冲锋陷阵;只要能保家卫国,哪怕赴汤蹈火,牺牲生命亦在所不惜。本诗塑造了一个为解救国难,为消灭入侵之敌而大义凛然、英勇不屈的英雄形象,让我们景仰之至,倍受鼓舞。

《归园田居》

长期以来,历代文人多把陶渊明看成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浑身静穆的隐逸诗人。《归园田居》正是其仕宦情结与田园情结激烈碰撞而最后以田园情结获胜的精神产物。陶渊明曾受老庄、玄学、佛学等思想的影响,而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与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天性一拍即合,加上家境的衰败、社会的动荡、世风的陡变,使他产生了隐逸思想。他专注于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中体现其生活的快乐和心灵的安慰,体现其生命的变奏,人生的变调;在田园生活中实现其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理想。

二、亮点探究

探究学习:诗作是让织女的深情通过她的活动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像表现出来。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机上却织不出布帛,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上机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注意排遣苦闷。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时,“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叠词突出了该诗哀婉的情调,因而更具有表现力。

2.找出《白马篇》中的动词,仔细品味其艺术效果。

探究学习:这首诗在突出少年英雄高大形象时,其使用的动词是耐人寻味的。如“破”“摧”“接”“散”就很形象生动,使人仿佛看到这位少年英雄在表演精彩的射技;“过”“若”则概括出少年英雄勇猛轻捷的形象;“登”“蹈”“凌”写出少年长驱直人,锐不可挡,压倒一切之势;“(不)顾”“赴”道出了少年英雄的思想境界。诗人就是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动词刻画了一个具有感召力,使人热血沸腾的爱国的少年英雄形象。

探究学习:这首诗字面确实没有写到人的活动,但它写出了人们生活的环境,可让读者想像得出那儿生活古朴、怡然自得的人们。因为诗人厌恶官场,早有归隐田园之意,一旦“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从“尘网”中挣脱出来,如鸟归林,如鱼得水,轻松自在。诗人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寓于朴素宁静之景,情景交融,在看似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中,给人以无限的美的享受。

4.《归园田居》和《桃花源记》都写了农村的生活场景,试比较二者的异同。

探究学习:相同点:所写的农村生活场景都具有朴素、淡雅、宁静、闲适的特点。不同点:《桃花源记》中的生活场景是作者虚拟出来的,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生活愿望,它是作者理想中的农村生活;《归园田居》是作者弃官归田摆脱尘网仕途之后真实的农村生活场景,更多的是体现出一种解脱、解放、轻松、愉快、怡然自得的闲适的心态,是对劳动的赞美,对田园生活的倾慕。

探究学习:陶渊明虽出生于没落土族,但处于封建时代,一般文人所追求的仕宦之途他也无法摆脱。他早年就曾以济苍生的壮志进入仕途,并应征出任江州祭酒,先后担任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因此说他并非“误落”。之所以说“误落”,是对他无法适应官场生活,无法忍受仕途的污浊,无法施展他的政治理想的一种反省。

三、选题设计

1.陶渊明的田园情结与仕宦情结的矛盾统一研究。

研究方法:

(2)比较分析法:《归园田居》《饮酒》等田园诗与《拟古》《读山海经》等一些咏史诗进行比较阅读分析。

(3)文献法:到图书馆或上网搜集资料以开拓研究视野。

参读书目:

(1)《汉魏六朝诗译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古诗三百首》,新世纪出版社1996年版。

(3)《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4)《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5)李华主编《陶渊明诗文赏析集》,巴蜀书社1988年版。

(6)《魏晋南北朝诗精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2.“陶渊明正因为并非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鲁迅《题未完第七》),谈谈对陶渊明“静穆”的观点的认识。

研究方法:

(1)比较分析法:比较陶渊明与屈原、阮藉、李白、杜甫等人的诗作。

(2)文献法:广泛阅读上面这些诗人的诗作及后人诗评。

参读书目:

(1)《楚辞校释》,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古诗三百首》,新世纪出版社1996年版。

(3)《李太白集》《杜少陵集详注》《陶渊明集》。

(4)《魏晋南北朝诗精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3.陶渊明平淡自然的审美特质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研究。

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分析法。

参读书目:

(1)《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2)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3)《中国文化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4)《世界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

汉魏晋五言诗的演变篇六

重点

1.学习掌握汉魏晋五言诗的体例特点,能够认识到五言诗在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后代诗人的深远影响。

2.掌握“迢迢牵牛星”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掌握《归园田居》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      

2.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

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诗歌发展到汉魏晋时期,五言诗成为了诗歌的主要体例,学习了《孔雀东南飞》我们了解了乐府诗的特点。在那一时期除了乐府诗歌外,还有文人创作的五言诗,这些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两首诗歌分别出自古诗十九首的“迢迢牵牛星”,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二、解题

1.《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是民歌体文人诗,艺术成就颇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惊心动魄,所谓‘一字千金’”。以后历代文人经常把《古诗十九首》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

2.《归园田居》选自《陶渊明集》。其诗语言朴素平淡,着重表现诗人的超凡脱俗,希望挣脱名缰利锁,远离龌龊官场,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之情。

三、研习课文

诗作中织女的深情是通过她的活动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像表现出来的。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机上却织不出布帛,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在织机上忙碌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注意排遣苦闷吧。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时,“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叠词突出了该诗哀婉的情调,因而更具有表现力。

守拙与适俗,园田与尘网,两相对比之下,诗人归田后感到无比愉悦。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鸡鸣、狗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不惬意,这一切经过陶渊明点化也都诗意盎然了。“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远一近,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以动写静,更衬托出田园的幽静、恬美。作者正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的。

四、课堂训练

(1)熟读两首诗,当堂成诵。

(2)讨论完成练习三第2小题。

五、布置作业 

《饮酒》是陶渊明反映归隐生活的又一诗作,课后诵读此诗,加深对陶诗艺术特色的品味。

第二课时

一、题解

《白马篇》又名《游侠篇》,作者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时魏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思,世称陈思王,是文学史上五言诗的奠基人,自如地运用乐府体裁,大大地开拓了五言诗的境界,宋人辑有《曹子建集》。《白马篇》是乐歌词,以开头二字命名。诗中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的少年英雄形象,歌颂他“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同时寄托了作者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凌云壮志。

二、研习课文

1.找出《白马篇》中的动词,仔细品味其艺术效果。

这首诗在突出少年英雄高大形象时,其使用的动词是耐人寻味的。如“破”“摧”“接”“散”就很形象生动,使人仿佛看到这位少年英雄在表演精彩的射技;“过”“若”则概括出少年英雄勇猛轻捷的形象;“登”“蹈”“凌”写出少年长驱直人,锐不可挡,压倒一切之势;“(不)顾”“赴”道出了少年英雄的思想境界。诗人就是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动词刻画了一个具有感召力,使人热血沸腾的爱国的少年英雄形象。

2.体会作者所运用的铺叙的手法和少年英雄的忠勇爱国。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诗一开头就使人感到气势不凡。白色的骏马套上金色的笼头,飞一般地向西北方驰去。“白马”、“金羁”、色彩鲜明,“连翩”原指鸟飞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骏马飞驰。从表面看,只见马,不见人。其实这里写马,正是为了写人,用的是烘云托月的手法。这不仅写出了壮士骑术娴熟,而且也表现了边情的紧急。这好象是一个电影特写镜头,表现出壮士豪迈的气概。

诗人生逢乱世,素有“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功立业之大志,但却没有机会,只好借诗表现他追求政治理想的执著和实现个人抱负的愿望。诗中的少年,武艺高强娴熟,英勇无比;大敌当前无所畏惧,浑身是胆,冲锋陷阵;只要能保家卫国,哪怕赴汤蹈火,牺牲生命亦在所不惜。本诗塑造了一个为解救国难,为消灭入侵之敌而大义凛然、英勇不屈的英雄形象,让我们景仰之至,倍受鼓舞。

三、课堂小结

汉魏晋五言诗的演变篇七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 课时:2课时。

三)、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古诗十九首》鉴赏

一、五言诗古诗的兴起

西汉至东汉

400年间的诗歌创作,包括文人创作和民间歌谣。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徒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发展过程。其中以两汉乐府民歌和东汉后期无名氏文人五言古诗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据《汉书·五行志》和《尹赏传》所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的《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二、《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究竟产生于何时,由何人所作,有种种不同的说法。近代梁启超根据《古诗十九首》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具有某些共同特点,指出它们“虽不是一个人所作,却是一个时代──先后不过数十年间所作”,并论证它们应是东汉后期安、顺、桓、灵帝年间,约公元2世纪的作品,取得了比较合乎实际的结论。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流结党标榜,文人士子备受压抑。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为寻求出路,只得奔走交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因而也就有了“游子”的乡愁和“思妇”的闺怨。《古诗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写仕途碰壁后产生的人生苦闷和厌世情绪和离别相思之情,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的咏叹中,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生命短促、人生坎坷、欢乐少有、悲伤长多的感喟。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大抵属于中下层文士,熟悉本阶层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情绪,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诗歌艺术上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吸取了乐府民歌的营养。《诗经》的赋、比、兴表现手法,在“古诗”中得到广泛运用。有的作品还在题材、语言、意境等方面,表现出《诗经》的影响。不少“古诗”作品有浓厚的民歌风味,如“行行重行行”回环复沓,排比重叠;“青青陵上柏”晓喻通俗;“迢迢牵牛星”以民间传说为题材;“客从远方来”用双关隐语表相思;“冉冉孤生竹”、“凛凛岁云暮”等抒情诗都采取叙事方式倾诉衷情,运用比兴手法渲染烘托,使作品增强了民歌情趣。但“古诗”的形式、技巧较之乐府民歌更为细致工整。

刘勰概括“古诗”的艺术特色是,“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以《古诗十九首》而言,它把深入浅出的精心构思,富于形象的比兴手法,情景交融的描写技巧,如话家常的平淡语言,融合一炉,形成曲尽衷情而委婉动人的独特风格。

在文学史上,《古诗十九首》所代表的东汉后期无名氏五言诗,标志着五言诗歌从以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以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已经成熟,同时也为魏晋南北朝以五言诗型为主体的文人诗歌的高度繁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他们的作品在梁代已获高度评价,刘勰推崇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称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学习、摹拟、继承发展“古诗”手法、风格的诗歌创作,始终不绝如缕,可见其影响甚为深远。

三、《迢迢牵牛星》赏析:

诵读诗作,理清结构 : 这首诗是秋夜即景之作,借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愁苦心情,实际上是比喻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

《迢迢牵牛星》起首两句描写环境,中间四句描写织女,最后四句点明离别的根源和哀怨:诗中充满着浓厚的浪漫气息,将神话和现实和谐地结合起来。全篇十句有六句以叠词起头,使诗具有很强的音乐节奏美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写出了遥远;“牵牛星”,俗称扁担星,在银河南岸;这是从织女星的角度看的。“河汉”,银河;“河汉女”,织女星,在银河的北岸,与牵牛星隔河相对。由两颗星隔银河相对的天相,先用“迢迢”二字将牵牛星推远,以下就织女星写出许多情致。这是从远景写起的。

开头两句是环境描写。秋夜星空寥阔明净,对幽闺思妇来说,最容易触动她们的别绪离愁,把她们引入碧海青天的梦幻世界;而银河两旁的牛女双星的方位和有关双星的故事传说,更使得眼前景物和离人的现实心情很自然的结合起来,丰富了这一梦幻世界的内容,也给诗作渲染上了一层凄丽的悲剧色彩。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是一层转折。为什么她在终日“札札机杼”声中却织“不成章”,“泣涕如雨”呢?下面一句回答了这个问题。情感的相思与现实的阻隔是导致这场悲剧的原因。那银河又清又浅,相距也不很远,可就是不能相会。怎么理解“相去复几许?”到底“相去”远不远?“河汉清且浅”,空间距离上理应相去不远;然而情感的相思却又因无法传递显得非常邈远,因为——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盈盈”是水清且浅的样子;“脉脉”,写含情相视的样子;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揭示出现实与相思的尖锐矛盾。景情并生,哀怨而动人。这是最后两句,水到渠成地鲜明地提示出矛盾,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叠音词的魅力

这首诗在十句中有六句用了叠音形容词开头,“盈盈”是星空的距离,“皎皎”是星空的光线,“纤纤”是手的形状,“札札”是机的声音,“盈盈”是水的形态,“脉脉”诗人的神情。同是叠音,表现对象却各不相同,然而又都显得确切不移、自然生动。同时,叠音词的运用,增添了音乐美,加上句句押韵,随韵成趣,情趣盎然,使诗篇更具浓郁的抒情性,自然而又深切地表现了景中情、情中景。

如何理解诗篇的内涵

诗篇借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愁苦心情,实际上是比喻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如果再进一步联系《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氛围特征及其所表现的对现世人生的思维深度,我们可以这样说,诗篇在表现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的同时,深深流露的是对美好人生与理想的憧憬,是对这种人生与理想不能实现的叹喟,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悲凉。

第二课时 《白马篇》鉴赏

五、建安文学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极混乱的时期;但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与文学艺术,却是中国历史上甚活跃、且富于创造精神的时期,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重要时期。

公元一九六年,曹操奉汉献帝移都许昌,改元“建安”,于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企图重建统一大业。同时,他不断招纳才士,在北方形成一个文学中心。建安年代并包括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建安文学既延续了东汉中后期文学发展的方向,同时也在特定的条件下,使渐进的演变过程呈现为显著的转折,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转变时期。曹操和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既是建安时代政治的中枢,又是文坛的领袖。他们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吸引了许多文人,开创了一代文学风气。

这种转变的大背景,是因社会的变化,在士人中引起一股思想解放和重视个体价值的思潮,从而使文学表现出作家从自身立场出发的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对美与理想的追求。另一方面,由于传统价值观念的动摇,个人的存在失去了外在的精神支柱,因此,人们在感时伤乱的同时,也更强烈地感受到人生短暂的悲哀。但是,以曹操为首的建安文学家,又多是注重实际的政治家,他们有着力挽狂澜的雄心和自信,并且把建立不朽的功业视为短暂生命的延续。这种感情也在他们的创作中充分表现出来。忧时伤乱、悲叹人生短暂、渴望不朽的功业,都是非常强烈、十分浓重的感情,三者结合在一起,就使得建安文学具有异乎寻常的感染力,形成了慷慨悲壮的时代风格。前人称建安文学“悲凉慷慨”,(人们在谈到建安诗歌的时候,常常称誉“建安风骨”。所谓风骨,乃是指作品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练刚健的特点。)

同时,建安诗歌又有下列的特征。首先,它由乐府民歌的社会性的集体创作,发展为建安时期文人的独立创作,抒发作者个人的特殊经历、情感和独特的审美爱好。这就促使诗歌向风格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其次,汉乐府民歌中叙事诗为数较多,而建安文人诗绝大多数是抒情之作。第三,过去作为文人文学之主体的辞赋的某些特点,也被带到诗歌领域中来。他们的诗,也明显带有华丽的倾向,开始向文人化的精致华美转变。

建安诗歌体裁多样化。曹操的四言诗如《步出夏门行》、《短歌行》等,是《诗经》以来少见的佳作。五言诗在建安年间进入了全盛时期,技巧上比东汉有了长足的进步。是当时诗人们采用得最多的体裁,其中尤以曹植作品最为纯熟。文人七言诗也于建安时期开始出现。

建安又是文人乐府诗的发达时期,“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沈德潜《古诗源》)。曹操今存20余首诗全部是乐府体,“建安七子”和曹丕、曹植兄弟也有大量乐府诗。文人写作乐府诗,从此成为传统,沿袭不衰。

六、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弟。曾封为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有《曹子建集》。曹植自幼聪明,才华出众,一度受到曹操的偏爱,因此引起他和曹丕围绕继承权的一场明争暗夺。最终,由于曹植放纵不羁,缺乏政治家所需的成熟与老练,而归于失败。曹操死后,曹植受到曹丕的严厉迫害,他名为王侯,行动却不得自由,动辄获咎,如同囚徒。明帝曹叡继位后,曹植的处境有所改善,但仍然得不到信任,空怀壮志,无从施展,终于郁郁而死。

曹植的生活和创作,可以公元二二0年曹丕称帝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其前后期的作品,内容与风格均有明显不同。

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介公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从中可以体味到诗人对下层百姓所怀有的同情,反映了汉末军阀混战所造成的社会大破坏,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代表作《送应氏》、《白马篇》等。在曹植前期作品中,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志趣与抱负。如《白马篇》,虽是游侠题材,诗中那一位英勇少年,实际也是作者自我的化身。“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表达了作者对壮丽人生的追求,诗风雄健刚劲,是历来传诵的名篇。

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其代表作有《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等。这些诗文不像早期之作那样豪迈自信,而是充满受压迫的痛苦,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预感生命将在屈辱与碌碌无为中消耗、失去其应有价值而产生的深沉的悲凉和感伤。

关于曹植诗歌总的艺术风格,钟嵘曾指出其“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诗品》上),这是比较全面的评价。曹植的诗,一方面感情真挚强烈,笔力雄健,体现了“雅好慷慨”的建安诗风,另一方面又呈现着色泽丰富,文采斐然的面貌,在这一点上,曹植是度越前人的,在所有建安作家中,也是突出的。所以在中国诗歌史上,他被视为五言诗的一代宗匠,诚如钟嵘所说的“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除了诗歌以外,曹植的散文、辞赋也有相当特出的成就。《洛神赋》是曹植的代表作。它以传说中的洛水之神宓妃为题材,借鉴了宋玉《神女赋》的写法,刻画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子,表达了作者对她的爱慕以及因神人殊隔、不能交接的惆怅。赋中的描写细腻而又生动,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一连串巧妙的比喻,描绘出了鲜明的形象。

七、《白马篇》赏析

诵读诗作,理清结构:本篇属乐府《杂曲歌·齐瑟行》歌辞。此辞以首句名篇,又名《游侠篇》。《白马篇》是曹植前期重要的代表作品,作者可能借游侠以自况,表达了自己以国事为念、想立功边塞的抱负。

前半部分:描绘游侠儿豪侠英武的雄姿。

写游侠儿跃马飞驰的雄姿:白马上套着金属的马笼头,矫健地驰向西北方向。开篇就把游侠儿叱咤风云的英姿展现在读者的眼前。“白马”“金羁”色彩鲜明,光泽耀眼。而骏马突进,连翩奔驰,是通过明写骏马的奔驰来暗写少年的英武,这是运用了明暗结合、以明衬暗的写法。然后“借问”四句设问,叙述少年从何而来:原来跃马而去的是幽、并那地方的游侠少年,从小就离开了家乡,扬名于边塞。不但介绍了游侠少年成长的典型环境和成长经历,“扬声沙漠垂”一句还包含了对他的赞扬。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这八句是第二层,转而对游侠少年强健敏捷的英姿和他精良的武艺作具体深入的描绘。“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中的“宿昔”二字点名这一层是对游侠少年平时练习骑射技艺活动的追述。说明他自幼就勤于武功。“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四个相同的句式,十分准确地选用“破”“摧”“接”“散”四个不同的动词,并列地从静与动两个方面和左右上下四个不同方向铺叙了游侠少年骑射技艺的精湛,把游侠少年弓马娴熟、武艺高超的形象具体生动的展现了出来,令人惊叹。从结构上讲,它使后面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两句比喻性的概括(灵巧敏捷超过猿猴,勇猛轻捷如同豹和螭)落到了实处,又为前面的“扬声沙漠垂”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也为后半部分“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半部分写游侠儿在抵御外侮中的表现。在这里,诗人为了使人物性格得到深入的发展,把人物放到战斗场面中加以刻画。

“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这六句为第一层。写外族入侵所造成的危急局势和游侠少年奋勇杀敌,击退敌军,胜利地保卫了边疆。诗人先用“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两句写边境情况紧急,匈奴、鲜卑常来入侵骚扰,为游侠少年的出场作铺垫。接着写正当国家危难之时(“羽檄从北来”),游侠少年毅然“厉马登高堤”,毫不犹豫地奔赴战场。这一行动既是前面所描绘的人物性格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他对战斗充满必胜信心的表现。而后,诗人对游侠儿在战斗中如何勇敢杀敌、如何大破敌军,并未像表现游侠儿武艺的精良那样进行细致地描绘,而只用了“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两句就十分精炼地把游侠儿的英雄业绩显现了出来。这种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写法,既节省了笔墨,又突出了中心。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八句是第二层,是对游侠儿内心世界的揭示,把人物的刻画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说明游侠儿之所以能“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不仅是因为他具有高强的武艺,更重要的是他具有不顾生命和国而忘家的思想境界和崇高精神。这就使得所塑造的游侠儿的英雄形象有血有肉,十分爆满,深深地嵌刻在读者的心间。

第三课时 《归园田居》鉴赏

一、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晋太元十七年(392)陶渊明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但家庭教育很好,读了《老子》、《庄子》和“六经”。不少文、史、神话、小说等“异书”,可能也是在这个时候读的。少年时代志趣未定。或性爱丘山、委怀琴书,或志在四海,向往着胡马铁蹄下的张掖与幽州。他的《五柳先生传》可能写于青年时期,其中简洁地描述了他“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个性风貌。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晋义熙元年 。(405)41岁。他因“亲老家贫”,离家为江州祭酒。但“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在家闲居了五、六年。晋隆安四年 (400)他到荆州,任刺史桓玄属吏,职务不明。曾奉命使都。隆安五年 (401)他就因母丧辞职归家。晋元兴三年(404)陶渊明离家东下,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义熙元年(405),他转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8月,他出任彭泽令。在官80余日。11月,辞官回家。这一时期,他的重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等等。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晋义熙二年(406)至宋元嘉四年(427)病故。他归田之初,家有僮仆,虽然他和妻子也参与耕作,但劳动余闲时间较多,温饱亦无忧虑。可惜好景不长,义熙四年六月,他家遭大火,林室尽焚,宅无遗宇。此后,生活日益贫困。躬耕未废,饥寒不免。义熙七年,他移居浔阳负郭之南村,结识了不少新的邻居,其中既有共话桑麻的农民,也有共赏奇文、共赋新诗的文人。晋义熙末年,朝廷又征他为著作郎,被他拒绝。宋元嘉三年,檀道济作江州刺史,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病饿卧床。元嘉四年冬天,终于在贫病交攻之下去世。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桃花源诗并记》、《读山海经十三首》、《咏荆轲》、《感士不遇赋》、《与子俨等疏》等篇。

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先例的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描写乡村风光与田园劳动生活,以及在此生活基础上产生的社会理想。《归园田居五首》是他田园诗中最著名的代表作。东晋末陶渊明的出现,使诗坛大放光彩。陶渊明亲身体验过当时官场中的黑暗情状,对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本质有一定了解。他的诗歌,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在艺术风格上,他的诗自然真朴,言近旨遥,平淡而有思致。

但是,陶渊明的诗文在南北朝并不很受重视。刘勰《文心雕龙》根本没有提到他,钟嵘《诗品》仅把他的诗列入中品,萧统的《文选》也只选了他八首诗、一篇文。当时诗坛的总的风气也不因他而有所改变。此后整个南北朝时期,诗歌仍沿着华艳靡弱和注重形式表现的方向在演进变化。到了唐代,他才开始受到广泛的重视。李白、高适、颜真卿、白居易等极力推崇其人品和气节;孟浩然、王维、韦应物、柳宗元等认真仿效其题材与风格。北宋以后,他的地位愈尊,北宋苏轼追和陶诗111首,大有将他置于曹、刘、李、杜之上之势。南宋理学家朱熹、陆九渊也大力赞扬他的诗,不遗余力,元明清三代,注陶、评陶风气大开。注本、评本之多,几与注杜、评杜相埒。

二、《归园田居》赏析

《归园田居》共五首,课文所选的是第一首。开头八句写归田的原因,可以说是整组诗总序,以议论出之,跌宕飞动,而结到“归园田”之上;“方宅”以下十句写田园景象,天然逼真,是一幅生动的村居图;最后两句换笔另收,与起首一段呼应。全诗以质朴真淳的语言写出,而音节铿锵,元气淋漓,得自然之美。

汉魏晋五言诗的演变篇八

1.掌握汉魏晋五言诗的体例特点,能够认识到五言诗在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后代诗人的深远影响。

2.掌握“迢迢牵牛星”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掌握《归园田居》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      

2.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诗歌发展到汉魏晋时期,五言诗成为了诗歌的主要体例,了《孔雀东南飞》我们了解了乐府诗的特点。在那一时期除了乐府诗歌外,还有文人创作的五言诗,这些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这节课我们要的两首诗歌分别出自古诗十九首的“迢迢牵牛星”,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二、解题

1.《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是民歌体文人诗,艺术成就颇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惊心动魄,所谓‘一字千金’”。以后历代文人经常把《古诗十九首》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

2.《归园田居》选自《陶渊明集》。其诗语言朴素平淡,着重表现诗人的超凡脱俗,希望挣脱名缰利锁,远离龌龊官场,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之情。

三、研习课文

诗作中织女的深情是通过她的活动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像表现出来的。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机上却织不出布帛,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在织机上忙碌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注意排遣苦闷吧。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时,“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叠词突出了该诗哀婉的情调,因而更具有表现力。

守拙与适俗,园田与尘网,两相对比之下,诗人归田后感到无比愉悦。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鸡鸣、狗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不惬意,这一切经过陶渊明点化也都诗意盎然了。“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远一近,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以动写静,更衬托出田园的幽静、恬美。作者正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的。

四、课堂训练

(1)熟读两首诗,当堂成诵。

(2)讨论完成练习三第2小题。

五、布置作业 

《饮酒》是陶渊明反映归隐生活的又一诗作,课后诵读此诗,加深对陶诗艺术特色的品味。

第二课时

一、题解

《白马篇》又名《游侠篇》,作者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时魏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思,世称陈思王,是文学史上五言诗的奠基人,自如地运用乐府体裁,大大地开拓了五言诗的境界,宋人辑有《曹子建集》。《白马篇》是乐歌词,以开头二字命名。诗中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的少年英雄形象,歌颂他“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同时寄托了作者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凌云壮志。

二、研习课文

1.找出《白马篇》中的动词,仔细品味其艺术效果。

这首诗在突出少年英雄高大形象时,其使用的动词是耐人寻味的。如“破”“摧”“接”“散”就很形象生动,使人仿佛看到这位少年英雄在表演精彩的射技;“过”“若”则概括出少年英雄勇猛轻捷的形象;“登”“蹈”“凌”写出少年长驱直人,锐不可挡,压倒一切之势;“(不)顾”“赴”道出了少年英雄的思想境界。诗人就是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动词刻画了一个具有感召力,使人热血沸腾的爱国的少年英雄形象。

2.体会作者所运用的铺叙的手法和少年英雄的忠勇爱国。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诗一开头就使人感到气势不凡。白色的骏马套上金色的笼头,飞一般地向西北方驰去。“白马”、“金羁”、色彩鲜明,“连翩”原指鸟飞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骏马飞驰。从表面看,只见马,不见人。其实这里写马,正是为了写人,用的是烘云托月的手法。这不仅写出了壮士骑术娴熟,而且也表现了边情的紧急。这好象是一个电影特写镜头,表现出壮士豪迈的气概。

诗人生逢乱世,素有“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功立业之大志,但却没有机会,只好借诗表现他追求理想的执著和实现个人抱负的愿望。诗中的少年,武艺高强娴熟,英勇无比;大敌当前无所畏惧,浑身是胆,冲锋陷阵;只要能保家卫国,哪怕赴汤蹈火,牺牲生命亦在所不惜。本诗塑造了一个为解救国难,为消灭入侵之敌而大义凛然、英勇不屈的英雄形象,让我们景仰之至,倍受鼓舞。

三、课堂小结

本诗结构严谨,环环相扣,气势宏伟,酣畅淋漓,铺陈和委婉含蓄的艺术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尤其是少年英雄的忠勇报国之心、建功立业之志,值得我们。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21835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