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少年王冕的故事 王冕少年时篇一
一直没有想好上哪篇课文,本来想上《水》的。这篇课文嚼的人少,应该还没有嚼烂,然而读课文后,走进马朝虎,发现他是1967年出生在浙江常山天马镇的,我的家乡和他离得近,这点水乡概念还是有的。于是4月中旬在网上遇到青版,聊起马朝虎,说到真实性,我还是不敢教这篇文章。青版认为选文要注意“美”,于是我当下决定选择《少年王冕》。
其实我这人的世界很简单,生活在绝对里,把人和事分成两类,我喜欢的和不喜欢的。可对《水》这样的文章,我不知道是放在哪个立场中好。于是选择了选自《儒林外史》的《少年王冕》,选这篇文章是因为我教过,感觉还不错,想偷懒。
最好的不一定适合自己,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可对于选文,我一直没有用这样的心态去对待。
一教《少年王冕》。
教学设计一: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3、通过品读自悟重点词句,学习王冕身上的优良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篇写人的文章——
根据课题提问:少年是一段好时光,作者抓住了王冕的哪些年龄段的生活来写的?(十岁 十三四岁 十七八岁 )
2、作者按时间顺序选取了少年王冕的几个生活片断,告诉我们王冕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孝敬母亲、勤奋好学)
3、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沿着王冕成长的足迹,深入体会课文向我们传递的情感,感受人物的独特魅力。
二、十岁的王冕。
(一)速读第二段,边读边思考:从哪里看出十岁的王冕孝敬母亲呢?用“——”划出相关的句子。用“﹏﹏﹏”找出王冕勤奋好学的句子。
2、交流。(预设)
a.出示: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闷得慌……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1)学生谈感悟。
(预设点拨)王冕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
从母亲的话中,王冕听出了什么?母亲说这段话时心里?
再读王冕的话,你又感受到了什么?通过王冕回话时的动作、神态等指导朗读。
俗话说,“言为心声”。一般说来,嘴里说的,就是心里想的。但是,有时候,嘴里说的,是善意的谎言,是含蓄的理解,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
(2)请女生来传递母亲的无奈;男生来传递王冕的一片孝心。教师引读眼看一天,母亲把他叫到面前,无奈地说——王冕懂事地说——王冕的孝心感动了秦家人,秦家人为这慈母孝子而动容,牵出一头水牛,交给王冕,指着门外说——母亲对善良的秦家人很是感激,但看着自己的儿子毕竟才十岁,心中有万般无奈和不舍,她替王冕理了理衣服,说道——(引读)
b. 从你们的朗读中,我知道这对慈母孝子不仅感动了秦家人,也感动了我们。除了这些人物的语言让我们有共鸣,你还从哪些句子看出王冕的孝敬勤奋?
相机出示:“遇上秦家煮些腌鱼腊肉,他总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
你想借助哪几个词来传达王冕的孝心,指导感情朗读。(总舍不得)(包)(板书:省吃献母)
十岁的王冕家境贫寒,面对难得的美味——腌鱼腊肉,他是怎么想的,会怎么做?
出示:十岁的王冕看着这眼前难得的腌鱼腊肉,他 )
结合交流出示:“每天给的点心钱,他也舍不得花……王冕就坐在柳树阴下看书。”
师引导:每天早上饿着肚子也要省钱买书读,这就是勤奋好学的王冕!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一句。
4、总结:舍不得吃好的,为的是都留给母亲;舍不得花一点儿钱,为的是学习。这两个舍不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热爱生活的王冕!让我们齐声赞美王冕的孝顺、勤奋。
三、学习王冕画荷花,体会勤奋好学的精神。
过渡:十岁的王冕渐渐长成了十三、四岁的少年,他越发孝顺、勤奋。
1自由读第五六自然段。用“ ”划出能体现王冕勤奋好学的句子。
2、交流(预设)
出示: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懂得了许多道理。
(1)他懂得了哪些道理呢?(做人要自信,要积极: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呢?
有了本事就能更好地孝敬母亲了。
掌握了画画的一些知识,他对周围的事物比较敏感。)
(2)是啊,书让王冕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还激发了深沉的美感。
(a)你看,王冕看得入迷了,他是怎样看的?用投影突出“天空中”“山上”“山下”“湖里”。(因为王冕勤奋好学,所以他学会了如何观察)
(b)我们觉得此景美,但又无法言传。在善于观察的王冕眼中,那景色可真是——再读,投影突出“白”“黑”“红”“青”“紫”“绿”等词语。(让学生感悟到王冕眼中的景色是五彩缤纷的。谈谈感受:王冕对周围的景色比较敏感也缘于他勤奋好学,读了不少书。)
(c)教师再引:这些静静的景色在博学的王冕眼中却分明活了起来,你看:突出“镶”“透”“照”“洗”等词。(他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他为什么能看到如此美妙的、仿佛在和他说话的画的呢?)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王冕为什么能发现这美呢?
(读着王冕眼中的美景,你想起了哪些关于读书、关于勤奋的名言。)
是啊,处处留心皆学问,王冕就是这样一个善于观察,热爱学习的孩子。谁再来读大自然这本书,美美地读一读王冕细心观察到的美景?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过渡:如此美景,让王冕产生了“人在画图中”的感觉,他想把眼前稍纵即逝的景留给所有热爱生活的人,于是他立志画荷。你还找到了哪些能体现王冕勤奋好学的句子。
出示:自此以后……买他的画。
(1)、初步感受(或者你特别想读好的词语。)
(2)补白:起初画得不好,可王冕不 ,他来到池塘边 。荷花盛开的夏天,他 , ,就这样 ,三个月之后,便大有长进,那荷花的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
出示:王冕的荷花越画越好,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诸暨一带都晓得他是个画荷花的高手,都争先恐后来买他的画。……孝敬母亲。
理解“高手”,提升:就是这样的高手,他画的荷花,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再读这句话(生齐读)。高手就是这样刻苦努力、勤奋学习成长起来的。
画荷高手王冕取得成就,得了钱孝敬母亲,他母亲看到这一切会怎么说?(有无必要?)
四、十七、八岁的王冕
机会总是垂青与有准备的、刻苦努力的人,练读最后一自然段,圈一圈那些能够看出王冕勤奋、孝敬的词,通过朗读表达你的感受。
五、总结全文,欣赏王冕的终身成就。
1、少年的王冕就这样积极乐观地生活着,他孝敬母亲,他勤奋好学,作为同是少年的你们,想对他说些什么?(学生自由畅谈)。
2、一个家境贫寒的放牛娃,怀着对生活的爱,孝亲敬长、刻苦好学,成了“画荷花的高手”!他又是一个成就很高的诗人,为后世留下了300多首好诗;尤其以画梅花著称: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他研究过兵法,也研究过剑术,还练习过篆刻,才成了那个时代的“通才”!如果你想知道更多就去看名著《儒林外史》吧!
教后感言:
第一遍上完后,很多同事都在表扬我,简简单单,轻轻松松,学生有所得,老师有所长。
可是,我听到了我最在意的人,问我的几个问题:(1)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你从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细节入手,让学生读读、写写批注,这肯定没错,但学生认识到少年王冕后,课就结束了吗?王冕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恐怕教者还是要去读读《儒林外史》的。本单元的主体是“走进名著”,你的课真的引起学生课外阅读的欲望了吗?(2)秦家人在文章中那么长一段话,你在教学中把它省略了,这恰当吗?(尽管设计了引读,但当时的课题很顺,我就省略了引读。)秦家人对于王冕的成长到底有什么作用,教者思考了吗?(3)那段景色描写的处理沉着,让学生先读、悟,再在老师的感召下读三遍,然后随着音乐吟诵,让大部分孩子都读懂了,积累了是个亮点。可我想知道这段景色除了围绕“王冕读了不少书,明白了许多道理”来突破,有没有想过这是这样的美景激发了王冕对生活的爱,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
这三个问题,一下就问住了我。当时同事提醒我应该把主线归为“爱”,我没想通,所以就没接受。我一直是这样对待别人的建议与批评的:听的态度要谦虚认真,取之前要思考,想通的才能取。
呵呵,更重要的是,当我把设计给网上师傅看的时候,我得到了三个字:乱,老套。并建议我思考一下前辈的话:把课外阅读挤进课堂。
一教思考:
于是,我静下心来去读《儒林外史》,我才发现全书一共出现了一百多位人物,通过这些人物的故事来揭露封建科举制的种种弊端,讽刺封建人物的种种丑态。可以说全书大多数人物都是反面的了,但还是有一位正面人物,就是《儒林外史》之第一人——王冕。于是我很想让学生也有这认识。一天凌晨一点,我网上晃悠着,在《中国历史名人传》发现这么一个评价:王冕堪称儒林楷模,学者榜样。
翻着《儒林外史》,反复读着其第一回,突然困扰我的那几个问题,我全部想通了:(1)课不能学完就没问题了,一下子学到头了,那才是最大的问题。我应该考虑唤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王冕堪称儒林楷模,学者榜样。”这句话,不需要学生去理解什么是“儒”,什么“儒林”,只是希望给孩子留下一个印象:王冕是一个特殊的正面学者,是吴敬梓笔下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以此引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也许等哪天孩子们用心读《儒林外史》了,在句话会在他们的头脑中鲜活起来。(2)秦家人在吴敬梓笔下也具有鲜明的形象,对王冕的厂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为看着王冕自小长大,被王冕的聪明、勤劳、孝心所感动,很喜欢这个孩子。后来王冕书画影响的扩大,放弃当官,四处隐居都得到了秦家人的帮助。有了这样的理解,我就不会轻易把引读这一环节失去。(3)王冕学画荷花,的确是被眼前的景色所感染,一番细心观察,一腔对生活的爱,一份刻苦好学的精神,让王冕画出了形神兼备的荷花。
于是就有了用一句贯穿全文教学的思路。
教学设计二: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认识——
根据课题提问:少年是一段好时光,作者抓住了王冕的哪些年龄段的生活来写的?(七岁 十岁 十三四岁 十七八岁 )
2、作者按时间顺序选取了少年王冕的几个生活片断,告诉我们王冕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自由说。)
3、听你们一席话,我不得不把《中国历史名人传》中的一句话告诉大家。(出示:王冕堪称儒林楷模,学者榜样。)(生读。)
二、十岁的王冕。
1、速读第二段,边读边思考:十岁的王冕是个怎样的孩子?在你有感触的句子旁做好批注。
2、交流。
3、总结:舍不得吃好的,为的是都留给母亲;舍不得花一点儿钱,为的是学习。这两个舍不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热爱生活的王冕!让我们齐声赞美王冕的孝顺、勤奋。
三、十三四岁的王冕。
过渡:十岁的王冕孝敬母亲,勤奋好学,让我们真切感受到——王冕堪称儒林楷模,学者榜样。
1、自由读第五六自然段。用刚才读课文,写批注的方法走近十三、四岁的少年王冕。
2、交流。
他画的荷花,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再读这句话(生齐读)。高手就是这样刻苦努力、勤奋学习成长起来的。难怪《中国历史名人传》有这样一句话:王冕堪称儒林楷模,学者榜样。。
四、十七、八岁的王冕
练读最后一自然段,圈一圈那些能够让你认识王冕的词,通过朗读表达你的感受。(每天画画、读读、载着、走走)(王冕堪称儒林楷模,学者榜样。)
五、总结全文,激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1、少年的王冕,他孝敬母亲,勤奋好学,热爱生活,作为同是少年的你们,想对他说些什么?(学生自由畅谈)。
2、总结:在母亲和秦家人的关爱下,王冕勤奋好学成为那个时代的通才。是一份孝心,一份勤奋,一片对生活的爱,让(王冕堪称儒林楷模,学者榜样。)
王冕是《儒林外史》之第一人,打开《儒林外史》,你会更真切地认识到一位儒林楷模,学者榜样。
王冕堪称儒林楷模,学者榜样。
——选自《中国历史名人传》
板书: 少 年 王 冕
七岁 孝敬母亲
十岁 勤奋好学
十三四岁 热爱生活
十七八岁
二教感言:
有了这一是设计思路后,我并没有再次试教,但我一直坚持认为对于这次教学活动,我的态度是谦虚的,积极的。没有再试上,只是因为我怕心中的热情会退却,担心课堂上会被自己过多的预设所左右。
感谢凤凰人的直言,我在课上完后,就说:这次活动我想展现的是真实的课堂,真实的我。我想用一条明朗的线索,带领孩子们通过感悟语言文字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但由于我太“急”了,处理火候控制得不好。批评是关注,表扬不张扬,恳请听到大家的心里话。
听着凤凰人的实话,结合自己的思考,想提醒自己:
一、学习飘飘大气与“静”,让课堂少一点自己的强势解读,多一点孩子的声音。尤其是读的方式的选择,该我出口再出口吧。
二、课堂教学语言少一点随意性,让评价与提升代替对学生发言的重复。想来,在这一点上,我是遗憾的。因为一直以来,很多同事友人都夸赞我的课堂调控能力,说我能抓住学生的零碎发言,稍作引领,唤起学生思考,让课堂充满师生的智慧。可惜在海光小学,在陌生的孩子面前,在如许多大师的面前,我还是步履维艰,因谨慎而失去了课堂的灵动。
少年王冕的故事 王冕少年时篇二
《少年王冕》这篇课文讲的是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王冕小时候如何孝敬寡母、学画荷花的故事,表心了王冕刻苦学习的顽强意志和好学精神。通过学习课文,要让学生体会做什么事都要下苦功夫的道理。本课按时间线索记叙了王冕七岁父亲去世靠母亲读书,家境贫寒,十岁替人放牛,却仍不忘读书学习;十三四岁边放牛边学画;十七八岁终成“画荷花的高手”,离开秦家,在家绘画读书,仍不忘小径母亲的故事。赞美了王冕勤奋学习,孝敬母亲的美好品质。
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设计理念是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味语言本身所包含的预期、节奏、句式、格调领会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之精妙,感悟文字所蕴涵的情感,理解文章的内在意韵。在反复的朗读中,获得深刻的感悟。
课文的五六自然段是全问的重点,这样设计意在培养学生语感。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学生在读书时脑海里浮现出生动活泼的形象画面,可以深刻领会语言所表达的意境学生有了良好的再现语言表象的能力,才能在朗读中有较好的语感。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感知语言文字、准确而迅速地在脑海里呈现有关画面的同时,进行必要的联想和想像,达到对课文直觉感悟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抓课文重点段落的教学方法,对课文进行了适当的取舍。教学中块面比较清晰,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教学设计之中也暴露了不少对文本研读不适当之处。例如,教学第二自然段王冕对母亲说的话。其实当时王冕的心情和说话的表情有冲突之处。虽然带着学生不断通过朗读去体会人物的心理冲突,但我发现这样做并没有落到实处,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那是一个长远的过程,并不适合用在课堂上,课堂上有时还是需要老师适当的点拨,在学生并没有真正明白的时候,没有给学生考虑的时间,我也没有适时指导,一味强调反而使学生表面上懂,而心里一无所获。教学描写雨后山水景色的一句,对“青一块,紫一块” 一句的教学不够妥当。当问学生“雨后的山为什么是“青一块,紫一块”?”学生一味的只想到山上树木花草的颜色,并没有考虑到雨后云雾的遮挡,而我自己也并未能在课堂上及时之处加以纠正,学生的学习也是是是而非。
对文本的理解不深刻,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王冕人物个性的感悟。学生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字面上,没有更进一步地走入文本深处,甚至连教师本人也因缺乏对文本的理解而显得底气不足,只好在学生的发言中随波逐流,没能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受启发:只有细心研读文本才能使学生学得轻松,让教师教得应手。
少年王冕的故事 王冕少年时篇三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我在学校里工作了35年,而直到20年前我才明白,在课堂上要做两件事:第一、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我们的语文课堂能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吗?回答恐怕是否定的。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因为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缺乏智慧。
语文课需要智力挑战吗?语文课不是重朗读,重感悟吗?”正是这种对语文教学肤浅的理解,使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堂里浑浑噩噩地度过。苏霍姆林斯基早就告诫我们:“许多学校和教师的真正可怕的失误,就是他们把学生的主要力量用到消极地掌握知识上去了——这就是让学生记忆教师讲过的现成的东西,死背教科书。固然,学校里完全不要识记和背诵是不行的,但是这种脑力活动应当占居第二位。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可是多么遗憾,许多教师常常忘记了这一点!),因此,他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真正的课堂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
一、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取决于教学方式的灵活度。
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有时也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如:开展小组之间的竞赛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常规的教学方式有时稍作改变也能提升课堂的挑战性。请看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老师强调教学要扎扎实实为先。他上课做的第一件事是检测预习,听写生字新词。屏幕上出现如下文字,要求学生写出相关词语:
王冕幼年丧父,家境贫困,他母亲没办法,只得(dān wù)他的前程,让正在私塾读书的王冕辍学,到(gé bì)秦家去放牛,挣点钱(tiē bǔ)家用。母亲还让王冕每天早出晚归,免得她(qiān guà)。
王冕一边读书一边替秦家放牛,过了几年。有一天,他看到雨后的荷花在阳光下缀着(jīng yíng)的雨水,美丽极了。于是他就试着画起荷花,不久就成了远近闻名的(ɡāo shǒu)。
长大后的王冕依然(xiào jìnɡ)母亲,还在春光(míng mèi)的日子,用牛车(zài)着母亲到村上湖边游玩。
学生马上动手,不久完成了十个词语,完成的打开书校对。全部正确的举手,全班五十多位学生,有三十多位举起了手——全部正确。老师请学生订正了错误后,把这段话连起来读一读。
老师改变了听写生字词的方式,把本课的生字词放在新的语言环境中出现,加大了难度,而学生通过努力也是完全能够完成的。更为巧妙的是老师编写的这段文章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听写中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整体的把握。
二、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取决于提问的难度和长度。
我们常常发现,许多语文公开课在教学一段时间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听话地、顺从地完成一个个轻松的任务,一次次努力带着感情朗读课文,老师问上句,学生答下句,课堂热热闹闹。但是,其内在的精神,却明显地松弛下来。究其原因,是任务难度不大长度几无,而细读文本时也没有带有智力挑战性质的问题。我们常常低估学生的能力,一味降低训练的难度。其实,有一定难度和长度的问题,往往能使学生兴奋起来,给课堂带来挑战和惊喜。请看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老师出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之一:“梳理课文,理解课文‘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方法。”对也许还算不上训练有素的五年级学生而言,看到这样的目标一定会有些玄,有些晕,但是若坚持着这样做下去,学生就会从感性地读故事一样读课文,渐渐地转变为知性地解读课文,知道课堂的目标,不是“阅读”,而是“学会阅读”。但是任何作为解读工具的语文知识,永远只有在活生生的、成功的解读过程中,才能被领略、被体味,进而被理解与掌握。作为解读《少年王冕》的策略,老师先抛出一个问题:“课文约980个字,写了王冕前后相距12年的生活经历,作者是怎样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的?” 同时老师提醒学生:“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平均每年用80个字来写。”学生说:“不,应该有详有略地写。”老师追问:“课文详写了王冕几岁,略写了几岁,不写了几岁?”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这样细读课文便一目了然。学生的回答虽稍有出入,但还是能基本找到:“没写8岁、9岁、15岁和16岁;略写了7岁、11岁、12岁、13岁、17岁和18岁;详写了10岁和14岁。”老师问:“为什么要详写10岁和14岁?”学生略微讨论,认为详写10岁是因为王冕在10岁上因家境贫困而辍学;详写14岁,是因为王冕在这一年学会了画画,人生有了改变。
……
在课文解读完毕后,黑板上出现了少年王冕的年谱。老师再一次回到开始的问题:“课文约980个字,写了王冕前后相距12年的生活经历,作者是怎样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的?”这时候,课文的详略是如此清晰。老师问:“为何详写这些,略写这些或者不写那些呢?”学生懂得:“因为只要能够突出王冕精神的,便要详写。与此相关的,要略写。另外的,可以不写。”
一切皆有思维,一切皆须思维。课无思维,便不再是课,而只是灌输。老师上课伊始提出的问题“课文约980个字,写了王冕前后相距12年的生活经历,作者是怎样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的?”就是一个有一定难度和长度的问题,这个问题引领学生细读文本,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结构,对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也有了清晰的认识,这必将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写作。
三、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取决于教师文本细读的深度。
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主要不是课堂组织形式给学生带来的挑战,更重要的是知识本身的魅力带来的挑战。教师要使知识本身的魅力散发出来,离不开文本细读的功夫。可以说,教师文本细读所达到的深度决定了课堂所能达到的高度。请看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老师带领学生开始了文本细读,或者说语言揣摩的旅程。教学第二自然段:“眼看三个年头过去,王冕已经十岁了。一天,母亲把他叫到面前,说:‘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误你。这几年年成不好,只靠我做些针线活儿挣的这点钱,实在供不起你读书。只好让你到隔壁人家去放牛。’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这一段教学老师着重让学生揣摩“闷得慌”。老师出示课后习题4,问学生王冕说的是不是谎言的时候,学生齐刷刷回答,是谎言。老师问为何是谎言,学生回答是王冕想到学堂读书,但孝敬母亲,骗她说自己在学堂里闷得慌。一个学生表示异议,但老师追问之后,这个学生还是认为王冕也仍然是想到学堂去读书,不过这个学生读出了,因为母亲处境艰难,王冕心里一定很难受。
于是,老师先是说:“王冕的假话说得并不高明,他不想到学堂去,但为什么还要说‘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学生还是未明了,老师又修改了一下课文的标点——课文编辑因为未解原意,本是点错了标点。原文标点:“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老师修改后的标点:“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然后让学生琢磨,这意思有什么不同。学生慢慢地悟得,放牛心里是真快活,因为可以贴补家用,为母亲分忧;在学堂是真闷得慌,因为这几年,“眼看”的不仅仅是母亲,同时王冕也一样“眼看”着母亲受苦受累,作为一个如此懂事孝顺的孩子,他不可能心安理得地坐在学堂里。老师让学生补充一下:“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然后,又追问:“王冕为什么要说‘带几本书去读’?”学生渐渐领悟:因为前面母亲说“不是我想耽误你”,只能让你辍学;现在王冕如此懂事地说:“娘,我带几本书去读,耽误不了的。”理解之后,学生再读课文。这时候,我们发现,学生的朗读,情感渐渐充沛,没有任何朗读指导,朗读自然到位。好的朗读,不是拿腔捏调的用外面的感情加在词语上,而是依据语句本来的意思与情感,本真地用声音来表现出来。
语文课堂应该给学生带来惊奇之思。看似无思的地方,其实存在着思的可能——问题只在老师。老师对“闷得慌”的细读,发现了文本的“惊奇”,并通过教学把“惊奇”带给了学生。学生对“闷得慌”的揣摩玩味,渐渐品尝到咬开核桃的艰难过程与最终芬香,语文课散发出了知识魅力的芬芳。
四、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取决于教师文化底蕴的厚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那种热爱自己的事业而又善于思考的教师,才有力量使教室里保持肃静,使儿童特别是少年和青年用心地倾听他的每一句话,才有力量激发学生的良心和羞耻心,这种力量才是一种无可争议的威信。而那些没有什么东西好讲,学生也感觉出他没有什么丰富的思想宝藏的教师,确实是很可怜的。我们依靠思考,也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年轻的心灵。我们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我们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老师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他的课堂纵横捭阖,常常让学生思接千载。请看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教学王冕学画的场景,先是那段著名的景物描写:“一天,正值黄梅季节,天气闷热,王冕放牛累了,便在绿草地上坐着。转眼间,阴云密布。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阳光透出来了,照得湖水通红。山上青一块,紫一块;山下树木葱茏,青翠欲滴。树枝像水洗过一般,绿得尤其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学生读了,读得不错,因为前面学生已经基本入境了。老师问:“文章惜字如金,为什么要用大量篇幅写这一场雨,和雨后的荷花?”学生回答:“因为这是王冕学画的机会。”老师指正说:“应该说是契机。还有吗?”这时候,一个男孩站起来,说:“因为这是王冕人生中重要的时刻,而且,这景物也象征了王冕的那种精神。”这是老师所不曾期望获得的回答,因为这个回答实在是太敏锐了,虽然孩子的语言,有些地方还有些稚嫩。老师出示幻灯,把这个孩子的发言推广成全班学生的共识:“因为这一池暴雨后的荷花,是王冕学画的契机;是王冕人生的转折处;是王冕人格的写照:生机勃勃,自强不息,纯洁高尚。”接着,老师让学生巩固这一段,分两层。第一层,理解景物描写的顺序,因为老师对表示方位的词语用颜色标示了,学生齐刷刷地回答,这是按“从上到下(从高到低)”的顺序来写的。老师请学生读一读:“按这个顺序,读时眼前要有风景。”学生读了,还可以。但老师提高了要求:“这一段文字的精妙,可不是因为方位顺序,而是景物之美。唯有读出景物之美,才能体会少年王冕勃勃向上的精神。”于是再读,这次老师将关于景物的语句作了标示,并示范了朗读。效果,果然有些不同。老师再一次强调:“因为这一池暴雨后的荷花,不仅是王冕学画的契机,而且还是王冕人生的转折处,更是王冕生机勃勃、自强不息、纯洁高尚的人格写照,所以要详写,要写得生动、细致、传神。”
……
课快要结束了,老师问:“王冕的精神是什么呢?”学生说:“自强不息。”老师指正:“不对!是八个字:孝敬母亲,自强不息。孝敬母亲在先,自强不息在后,只因为对母亲的孝敬,对母亲的爱,所以才会有如此的自强不息!这是儒家的观点,课文忠实地照这个样子来写。”这时,老师作了最后的提升,有了前面的铺垫,一切水到渠成。老师问:“课文选自哪里?”学生说:“吴敬梓《儒林外史》。”老师说:“《儒林外史》是写读书人丧失儒家精神本质的书。古代读书人也可称儒生,儒家的标准是君子,在《儒林外史》中,读书人已经不像君子,非常糟糕。整本书似乎只有一个人还以标准的君子,或者作者是用君子的标准来写的,对,他就是王冕。什么是儒家的君子?请看这三段文字。”老师用幻灯片出示:
君子务本,……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传》
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老师重点标注了“孝”、“自强不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以及三个“君子”。学生对这三句文言能够理解多少?这并不重要,因为他总得有一个初次接触。在王冕人生为背景下,这三句话(他们背诵过《爱莲说》)并不难感受其意义。老师说:“原来,放在整部《儒林外史》中,荷花还有另一种意思啊,再读一读,这象征了儒家精神的荷花。”学生再读那段著名的景物描写,感受又有了新的提升。
老师对《少年王冕》中景物描写的教学充分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古典小说中的风景往往不只是风景,它可能还是心情,情节,人格。《少年王冕》中的景物描写有两个作用: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老师通过教学让学生对景物描写的这两个作用有了充分的感知。结课时引入《论语》《易传》《爱莲说》中的名句,进一步提升了王冕的形象,让王冕真真切切地站立在学生面前。
少年王冕的故事 王冕少年时篇四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授。
同学们,昨天的语文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读)少年王冕。回忆一下,课文主要写了王冕的哪几件事?(随机板书:2—4节放牛 5—6节学画)
二、重点学习“放牛”语段(2—4节),体会人物语言的言下之意,感受少年王冕的孝顺懂事。
1、指名读课文2—4小节。
a、一生读第2节。
⑴这里的“耽误”指的是什么?
⑵不是母亲要耽误王冕,那为什么母亲还要让王冕不上学而去放牛呢?听了母亲的话,王冕说了些什么?请你继续读。
b、一生读第3节。
⑴(生读完秦家说的话后)再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秦家人说的话,你从话中能知道些什么?
王冕要去放牛的地方,有清澈的七泖湖,有粗壮的垂杨柳,从后面的课文我们还可以知道,这里还有山,有荷花。这是个有山有水,有树有花的地方,这样一个地方与王冕后来成为画家有没有关系?这个问题暂时不用回答。
⑵(生接着读完了第3节)这里有个细节,母亲“替王冕理理衣服”,你从中看出什么?这不禁让我们想趣了一首诗——(师引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处处都要小心”,小心什么?
“每天早出晚归,免得让我牵挂。”这么爱儿子的母亲,却要儿子早出晚归,按照常理,应该是迟出早归才好,太阳晒屁股了再出去,太阳要落山了赶快回来。这个母亲岂不是很奇怪?
c、一生读第4节。
2、重点揣摩人物语言。
a、2、3、4节,写母亲让王冕离开学堂去给秦家人放牛。这一年王冕多大?10岁,我们今天正好读三四年级,王冕却不能读书要去放牛了。他的母亲为什么要这么做?谁再来读母亲的这段话,找找理由。
⑴出示:眼看三个年头过去,王冕已经十岁了。一天,母亲把他叫到面前,说:“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误你。这几年年成不好,只靠我做些针线活儿挣的这点钱,实在供不起你读书。如今只好让你到隔壁人家去放牛。”
指导学生读好“只靠、实在、只好”等词语。
⑵交流理由。
如果不是你父亲死得早,如果不是这几年年成不好,如果母亲可以多挣一些钱,母亲也绝不会让10岁的小王冕去给人家放牛的。母亲这么做,也是——(迫不得已、无可奈何)。
⑶把“无可奈何”带进去,一起再读母亲的话。
b、少年王冕理解母亲的心吗?他听懂母亲的话了吗?谁来读王冕说的话?王冕的话很有味道,它就像一杯茶,茶要细细品才能品出茶的芳香,王冕的话也要细细品味,才能嚼出话中之意。让我们来一起听,好好品。
⑴出示: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指名读。
⑵交流“闷得慌”之假话。
①“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说明爱读书。
再联系以下句子感受王冕的爱读书:
②每天给的点心钱,他也舍不得花,积攒一两个月,便偷空来到村学堂,从书贩子那里买几本旧书。白天牛吃饱了,王冕就坐在柳树阴下看书。
“舍不得花”就没有点心,没有点心就会挨饿。为了买几本旧书,小王冕要饿多少天肚子?这需要多大的意志和毅力啊,换作我们,也能做到吗?
宁可挨饿几十天,也要去买书,哪怕只能买几本旧书。这么爱读书的王冕,却对母亲说——引读王冕的话。
看来,王冕说“在学堂里也闷得慌”是假话,你从中看出王冕是个怎样的人?(板书:懂事孝顺)
⑶交流“闷得慌”之真话。
①我和同学们一样,一开始也觉得王冕说的是假话,但我读着读着,想着想着,又觉得王冕说的也可能就是真话。请同学们再看看王冕说的话,想一想王冕是不是确实可能说的真话?
我提醒大家一下,王冕说去给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他快活的原因是什么?
②交流可能说的是真话的原因。
重要原因:“贴补些家用”,他不忍心母亲独自承受生活的艰辛。
联系下文句子理解王冕对母亲的孝敬:从此,王冕白天在秦家放牛,晚上回家陪伴母亲。遇上秦家煮些腌鱼腊肉,他总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
对于家里几乎穷得揭不开锅的王冕家,腌鱼腊肉对王冕来说简直就是山珍海味,是多么诱人的美味佳肴啊,但王冕却——总舍不得吃。什么叫总舍不得?
这么孝顺的王冕,他能忍心让母亲一个人挣钱养家,而自己却安心地在学堂里读书吗?
次要原因:“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学堂里不能满足他读书学习的欲望,他想自由地多读一些书。
3、小结:从母亲的话中,我们感受到了母亲的无可奈何和对儿子深深的关爱;从王冕的话中,不管他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我们都看到了一个懂事孝顺的少年。看来,文中人物的语言真的好比一壶茶,需要我们用心品味。
三、重点学习“学画”语段(5、6小节),感受王冕的勤奋刻苦、天资聪慧。
1、少年王冕在秦家放牛,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明白了许多道理。王冕明白了哪些道理?(要善于观察、留心生活;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人穷志不短;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即使生活再艰苦,美也永远陪伴在你的身边……)这与他学画有关系吗?
2、学习写景的语句。
⑴出示:转眼间,阴云密布。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阳光透出来了,照得湖水通红。山上青一块,紫一块;山下树木葱茏,青翠欲滴。树枝像水洗过一般,绿得尤其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
指名读,读出美丽。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⑵作者为什么能够把景色写得这么美?不仅因为颜色美丽,还因为作者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的?你能看出是什么顺序吗?
(顺序:从高到低,由远而近,时间先后,先次后主)
⑶正因为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写得如此美丽。一起读!
3、雨后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了王冕,没有画工画画,他决定自己学画。他画得怎么样?
⑴出示:起初画得不好,三个月之后,便大有长进,那荷花的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
指名读。
⑵你从这句话中看出了什么?(聪慧、坚持不懈、艰苦努力、刻苦勤奋等)
师板书:刻苦勤奋
⑶填空:王冕学画达到了忘我的境界。白天放牛时,( ),晚上回到家,( );天空刚露出黎明的曙光,( ),万家灯火已熄灭的深夜,( )……
4、你觉得这段话里,有没有王冕后来成为著名画家的奥秘?(师法自然,不畏困难,勇于尝试,对美的感受及表达的愿望等)
四、欣赏诗画,拓展延伸。
1、赏墨梅图,背《墨梅》诗,观王冕印。
2、背诵第5自然段。
3、课后阅读《儒林外史》第一回,了解小说中的王冕其人。
少年王冕的故事 王冕少年时篇五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4个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刻苦勤奋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难点】通过课文感受王冕勤奋好学,孝敬长辈,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4个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准备】投影片,教学挂图,课前查阅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
1,师导: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水浒传》中的精彩故事,认识了武艺高强,沉着应变的好汉林冲.今天我们又要认识一位有名人物——(板课):少年王冕
2,师生相互补充介绍王冕,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
王冕:元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浙江诸暨人.出身贫寒,幼年给人放牛,靠自学成为诗人,画家.性格孤傲,鄙视权贵.诗画皆负盛名,尤善画梅.著有《竹斋集》.
吴敬梓: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著有《儒林外史》,《文木山房集》等.
《儒林外史》:长篇小说.书中刻划了各类士人的精神面貌,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杰作.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师:本文选自古典小说,语言风格较现在有些不同,同学们在预习中有什么困难吗
2,师生交流,解决预习中的困难.
3,出示生字,词语,检查预习情况.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
5,自由再读课文,思考:我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6,交流,疏通.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生自由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描写了哪几个时间段里发生的故事
2,交流:
三个时间段:"眼看三个年头过去","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到了十七八岁"
3,根据时间顺序进行分段,引导概括大意.
一(1)王冕幼年由于父亲早亡,家境贫寒.
二(2~4)王冕体谅母亲的艰难,辍学给人家放牛.
三(5~6)王冕受雨后美景的感染和启发,奋发图强,刻苦学画,终有所成.
四(7)十七八岁时,王冕每日作画读诗,从此家境转机,不愁衣食.
4,练习用段意串连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品读课文第一段
1,轻声读课文,思考:从中,我了解了哪些信息
2,交流:
3,齐读课文.
五,练习书写生字
少年王冕的故事 王冕少年时篇六
一、说教材
《少年王冕》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4课。课文选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这是一篇用人物姓名为题的课文,重点讲了元末明初的画家、诗人王冕小时候虽家境贫寒,从小替人家放牛,但仍不忘读书学习。他善于观察大自然的美好事物,刻苦学画,终于成为“画荷花的高手”,家境也逐渐好转。全文脉络分明,层次清晰,语言朴实无华,有内在的深刻的教育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本着不仅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的原则,紧扣《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将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4个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理清课文层次,初步走近王冕,感受王冕。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捕捉文中的重点句子及片断,把“母子对话”、当作重中之重,感受王冕勤奋好学、孝敬长辈。
四、说学生: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能整体感受到王冕的“孝敬”和“好学”,但如何寻找文本中独特精妙的表达方法,对文本作多元的理解,对学生来说,可能就难以把握。
五、说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课上,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体验,注意让学生触摸语言,整体感悟,注重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积累,通过诵读把蕴含在文本中的人物思想情感表达出来。
六、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本课的教学任务,结合高年段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情境式教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导课环节中,我就以古诗创设情境,把他们自然而然地引入文本中。
2、自主探究、读中悟情法
在教学课文重点时,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式教学法,由学生自由品读、感悟、交流,以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七、说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介绍背景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别具匠心、引人入胜的导入,也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课一开始,我用王冕笔下的梅花图、古诗,顺藤摸瓜引出王冕并简介王冕。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强化初读,拿成块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让学生对文章有整体的感悟。因此我通过:
1、通过自由放声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分段联系读:让学生逐段默读,边读边找出“七岁时”、“眼看三个年头过去”、“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到了十七八岁”等词语,了解本文的写作顺序,领会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再读课文,走近王冕
王尚文先生指出:“语文课应该着力于养成和强化学生的语文意识。”所以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主要从整体入手,走近王冕,读中感悟王冕的美好品质》
(四)、练习书写生字
有人说“没有书写的语文课不是好课,书写要正确、流畅、美观”所以课上我注重引导学生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
少年王冕的故事 王冕少年时篇七
一、复习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王冕是元末明初的一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这么伟大的人物,他的少年时代一定与众不同。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少年王冕。(生齐读课题)
2、这篇课文从王冕的7岁一直描写到十七八岁,那么课文主要通过哪两件事来写王冕的?指名回答。(板书:辍学放牛 学画荷花)
二、品读细节,深化感悟
1、品读“辍学放牛”(2—4自然段)
过渡:中国有句古话,说人生有三大痛,王冕小小年纪,就经历了其中一大痛——早年丧父,只剩下孤儿寡母相依为命。10岁那年,母亲让王冕去放牛。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2—4小节,想想从这一部分文字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王冕?划下关键语句,并在旁边用词语、短句作批注。(生自由朗读、圈划)
师:我想,通过刚才的朗读、圈划,你对王冕一定有了更深的了解,哪些语句让你感受最深,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把你的想法表达出来。没写完的不要紧,同学发言的过程中认真听,就是你学习的过程。
预设:
a.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1)生:从这段话中我读出了王冕的孝顺懂事。
师:你找得真准,谈的体会也很到位。(板书:孝顺母亲)
(2)师:王冕说这段话,是事出有因的,请看(课件出示):
一天,母亲把他叫到面前,说:“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误你。这几年年成不好,只靠我做些针线活儿挣得这点钱,实在供不起你读书。如今只好让你到隔壁人家去放牛。”
(指名朗读)
(3)师:这是母子之间的一段对话,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一段话。有个词语说得好: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语言是心灵的诠释。我们先来看看母亲说的话,读一读,思考:你觉得母亲说话的时候心里的感受是怎样的?能用词语形容一下吗?(无奈、伤心、愧疚、自责……)
师:母亲的伤心无奈,透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抓住“不是”、“实在”、“只好”,指名试读)
(4)师:是啊,作为母亲,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读书成才,但凡王冕的母亲有一点办法的话,她也不会让自己的孩子辍学的。那到底是什么原因母亲不让王冕继续上学呢?(引导抓住“年成不好”“这点钱”)
“年成不好”,什么叫“年成不好”?古时候的收入全靠田里的庄稼,而如果庄稼欠收,那生活自然不好,更何况是一连“几年”的时间。
(5)师引导学生朗读:
伤心难过的母亲,只好对王冕说——
生活所迫的无奈,母亲不得不对王冕说——
满心的愧疚,但又别无他法,母亲不得不对王冕说——
师:面对母亲的一番话,王冕又是怎么说的呢?
(1)出示: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指名读)
(2)师:王冕是真的闷得慌,不想在学堂里读书了吗?从哪里看出来?
(3)师:既然王冕这么喜欢读书?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你能体会他当时的心情吗?
(4)师:假如你是王冕,你会用什么样的语气跟母亲说呢?请你读出来。(反复指名朗读)
(5)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b.出示:母亲谢了秦家,替王冕理理衣服,说道:“你在这里处处都要小心,每天早出晚归,免得让我牵挂。”王冕一一答应,母亲含着眼泪回去了。
(1)理解“一一答应”,答应什么?(答应处处小心,答应早出晚归,答应……)认识王冕孝敬母亲的品质。
(2)师:虽然秦家待王冕不薄(每天供应两顿饭,早上还给两个点心钱),虽然王冕一一答应了母亲提出的各种要求,但母亲依然非常舍不得王冕,这在母亲的一言一行中透露出来了。你找到了吗?(“理理衣服”“含着眼泪”及母亲的话语)
(3)师:生活所迫,不得不辍学,这让母亲觉得愧对孩子,可王冕却表现得异常懂事,这对母亲来说,是多大的安慰啊!谁来读好这段话?
c.出示:从此,王冕白天在秦家放牛,晚上回家陪伴母亲。遇上秦家……他总舍不得吃……每天给的点心钱,他也舍不得花……
(1)指名读。同学们,读了这段话,你们一定感慨万千。这段话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冕?哪些词语深深地打动了你,谈谈你的体会。
(2)预设:“陪伴”——白天放牛可能很累,晚上需要早点休息,可他却去陪伴母亲。你知道王冕是怎样陪伴母亲的吗?(晚上回到家,王冕就和母亲说说一天的见闻;母亲做饭,王冕就帮助做做家务;母亲在灯下缝补衣服,王冕就读书给母亲听。)
两个“舍不得”——舍不得吃腌鱼腊肉,都留给母亲(孝敬母亲);舍不得花一分点心钱,都是为买书学习(勤奋好学)。师总结:一个“舍不得吃”让我们看到了孝敬母亲的王冕,一个“舍不得花”又让我们看到了勤奋好学的王冕。两个“舍不得”带给我们多少启发和思考啊,让我们一起在朗读中细细品味。
生齐读。
(3)师引导感悟:王冕在这三四年里做的事情,其实不仅是“放牛”,更是“读书”。“放牛”仅仅是谋生,而“读书”却是为自己的人生做准备了。
2、品读“学画荷花”(5、6自然段)
过渡:王冕最终成为元代有名的画家和诗人。可你们知道吗,王冕能学画也是源于一次偶然的发现,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第5、6自然段,看看是什么原因促使王冕去刻苦学画?
(1)原因:雨后的美景
(2)师:这到底是怎样的美景呢?指名朗读。
出示:转眼间,阴云密布……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
(3)读了这段文字,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你的感受吗?(美不胜收、心旷神怡、生机勃勃……)
(4)雨后的美景不仅让王冕看得入了迷,也深深吸引了我们同学,让我们一起在朗读中感受这大自然的美。
(5)文章惜字如金,为什么要用大量篇幅写这一场雨和雨后的荷花?
(因为这一池夏雨后的荷花,是王冕学画的契机,是王冕人生的转折处。)
(6)沉醉于美景中的王冕产生了怎样的想法?引读:(王冕)心里想道——随后转念又想——
出示:“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己动手画几笔?”
这句话什么意思?
这句话也就是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志者事竟成;一切皆有可能。
从这句话中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冕?(勤奋、自信)
师小结:雨后的美景年年有,为什么这次却能深深吸引王冕,使他产生学画的念头呢?这与他多年读书,明白许多道理有关,他学到了更多知识,提高了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他决定自己学着画,“三个月之后,便大有长进,那荷花的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从此,王冕的人生也就有了根本的转变。
三、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1、出示:到了十七八岁……母亲心里十分欢喜。
师:你认为母亲因何“心里十分欢喜”?(孝敬;长大;自立……)这欢喜是一种大欢喜。
2、这篇课文根据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改编,《儒林外史》讽刺了读书人丧失儒家的精神本质。古代读书人也可称儒生,儒生的标准是君子。那么,怎样才称得上儒家的君子呢?
请看这三段文字:
出示:君子务本,……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传》
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3、这三段话告诉我们符合儒家“君子”的标准:一是孝,二是自强不息,三是洁身自好,像莲一样,出淤泥而不染。而这三者,王冕都具备了。整本《儒林外史》只有一个人是用君子的标准来写的,他就是王冕。
4、回过头再看作者大篇幅的景色描写,此时你在这景中又看到了什么?(王冕人格的写照,荷花就象征着王冕,生机勃勃,自强不息,纯洁高尚。)
齐读景色描写,感受王冕高尚的人格魅力。
5、王冕不仅荷花画得好,他一生喜欢梅花。《墨梅》这首诗就是王冕人生的写照。出示王冕荷花、梅花图,配乐朗诵。
少年王冕的故事 王冕少年时篇八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看老师写课题“冕”字的上半部分是个帽子头,而不是“日”,要写得扁一些,里面的一横不要靠左右的笔画,请同学们书空两遍,感受感受
师:了解王冕这个人吗?
生:我读过王冕的《墨梅》,他是一个大诗人
生:王冕擅长画荷花,画梅花
生:王冕品行高洁
师:说得好!这篇课文选自《儒林外史》这是一部反映读书人、知识界的讽刺小说,王冕就是这部名著中第一个出场的正面人物让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出示:1.闷热的天气,让人感觉闷得慌2.春光明媚的时候,王冕就用一辆牛车载着母亲,到村上湖边走走指名读)
师:“载”字读zǎi的时候,有两种意思,一是记录的意思,二是年的意思,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体会体会(出示:①【记录】记载、载入史册;②【年】三年五载、千载难逢)
师:同学们,把你觉得难读的地方、重要的地方,再多读几遍
整体把握,揣摩表达顺序
师:细细阅读课文的同学会发现,其实这篇课文是由几个数字串起来的,快速浏览课文,你发现了吗?
生:我发现了这几个数字:7、10、13、14、17、18
生:我发现了这篇课文是根据王冕的年龄来写的,写了他的成长过程
师:看,用王冕的年龄来做线索,故事的情节发展就特别的清晰,特别的自然,读起来也特别的舒服将王冕从7岁到17、18岁这十年间成长的故事,用一篇文章写出来,难度可想而知,可是,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
生:重要的事情详细写,这叫详略得当
师:重点写了几件事?
生:重点写了“放牛”和“画荷花”这两件事
师:一定是这两件事对王冕的成长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我们要用心去品悟
深入文本,感受人物形象
师:请阅读直接描写王冕的语句,将带给你强烈感受的语句画下来读一读所画的语句,选择一处,在旁边写写自己的心里话待会一起来交流交流
●聚焦人物语言(所说)
生:我关注的是第二小节中王冕对母亲所说的那句话我觉得王冕是个懂事的孩子,他听到母亲的一番话后,便说自己在学堂闷得慌,其实他很爱读书
生:我觉得王冕是个懂事的孩子,那么小,就懂得为母亲着想
生:我也觉得,他是很爱读书的,你听他说“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但他却要答应母亲去放牛
师:你们透过王冕的话语,读懂了王冕的心(出示王冕的话)同学们,将结尾的“呢”字去掉,可以吗?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不能去掉,有了这个“呢”,让母亲感觉他是发自内心的
师:王冕讲的是假话,儿子怎么能对母亲讲假话呢?
生:这是善意的谎言,这是对母亲的爱
生:不能去掉,有了这个“呢”字,更能让我们感受到王冕为母亲着想,隐藏着自己的难受
师:好一个爱,好一个隐藏!读书就要这样,关注一词一句,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意思
●聚焦“舍不得”(所做)
师:读一读第四小节,你又见到了怎样的王冕?
生:我从“总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读懂了王冕十分爱母亲,十分孝顺
生:我从“每天给的点心钱,他也舍不得花,积攒一两个月……”这句话读懂了王冕的好学,勤奋刻苦
师:再读一读这一段话,作者在描写王冕孝顺母亲、勤奋好学的语句中,你有没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作者用了两个“舍不得”,一个是舍不得吃,一个是舍不得花
师:透过这两个“舍不得”,我们来问问王冕:腌鱼腊肉,你是不喜欢吃吗?
生:我非常喜欢吃
师:既然喜欢吃却舍不得吃,那你舍得的是什么?
生:我舍得给母亲吃,母亲为了我那么辛苦,我要孝敬她
师:好一个孝顺懂事的王冕!点心钱,你也舍不得花,难道你放牛一点都不饿吗?你要知道,你正处在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呀
生:我也饿但是一想到读书,我就咽咽口水,忍下去了
师:真是个能吃苦、爱读书的好孩子放牛,孝敬母亲,刻苦读书,这就是王冕的快乐生活
●聚焦心理刻画(所想)
师:作者为了展现王冕的人物形象,从他的所说、所做进行细致刻画,让我们感受到了王冕对母亲的孝顺和对读书的喜爱作者还着重刻画了王冕的所想读一读这两处心理刻画,你又见到了一个怎样的王冕?
生:善于思考
生:不怕困难
生:敢于尝试
生:这是王冕在给自己打气,给自己鼓劲,一个渴求上进、敢于尝试的少年王冕清晰地走到我们的面前再读一读,感受感受,体会体会
触摸内核,体悟表达精妙
师:课文的第五小节对景色的描写,作者花了不少笔墨,老师给这段景色描写配上音乐,大家美美地读一读(学生伴着音乐,美美地读书)
师:自由谈谈你的阅读感受吧
生:太美了,要是真能见到这样的美景,我肯定会陶醉的
生:这仿佛就是世外桃源呀!谁到了这里,都会舍不得离开的
师:这样的美景,我们或许也曾见过,但是未必能像作者这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来再读一读,把你觉得写得特别好的词句圈画下来(学生边读边圈画)
师:围绕你所圈画的语句谈一谈吧
生:我觉得“镶”“透”这两个动词用得好,感觉很有动感,就像真的似的
生:我觉得“黑、白、青、紫”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使用得好,这就像一幅图画一样,五彩缤纷,惟妙惟肖
师:你这是在用美的眼睛欣赏着美,我佩服
师:同学们,再看看这几个词语“天空中、山上、山下、湖里”,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作者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的
师:是的,这段美景能清晰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眼前,那是因为作者关注到了色彩的绚丽、动态的活力和方位的转换呀读着这样的文字,感觉自己也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之中了再读一读,争取背出来
(学生练习背诵,抽查)
师: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可是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荷花呢?
生:因为这是王冕亲眼见到的
师:亲眼见到的景物一定不止这些,为什么要重点写这段美景呢?
生:因为王冕是见到这段美景之后才决定去画荷花的,写这段美景,就是为了写后面的“学画荷花”这件事,所以需要重点写
生:这是埋下伏笔,为下文做铺垫
师:你们懂得还真不少同学们读一读作者在这段景色描写之前的那句话,也就是第五小节的第一句话,或许你的感受会更深
生:因为王冕读了许多书,懂得了许多道理,所以遇到这样的美景,他才会入迷,才会去思考,产生画荷花的想法
师:同学们,这叫灵感,王冕的灵感正是见到这幅美景才产生的,也正是画画才改变了王冕的人生命运多读书,多积累,你就会产生很多的灵感,拥有很多的机会,你的人生就会丰富多彩相信随着你们的年龄增长,会有更深刻的感悟
【思考】
1.以“体认语言”为轴心
吕叔湘先生曾经一再呼吁语文教学要轻装前进“课标”对于教学目标的规定是明确而又集中的,核心在于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按照常理,作为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标之中介的教学内容也应当是明确而又集中的,但是实际上,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却极其模糊、异常繁杂语文教学要“轻装前进”,解决教学内容问题是当务之急阅读教学到底应该教什么?文本内容与教学内容是一个概念吗?文本承载和表现的内容,属于文本内容本身范畴,而非“教学内容”的全部对于教学内容的确定,要用语文学科的独特视角加以观照、甄别、滤选、重组言语实践教学的触角应该指向“语用”的层面,更多地去关注“怎么写”,而非“写什么”只有教“语言”,才是最符合语文本体特质的
全课教学,将教学内容聚焦于“透过王冕的所说、所做、所想,去感受文章如何组织材料刻画人物形象”“透过景色描写,体悟其独特的表达秘妙”,坚定不移地以“语言”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即教语言、学语言、用语言)铺展教学画面,将教学推向纵深之处,从而引导学生亲历探寻言语秘妙的快乐之旅
2.以“体悟意蕴”为旨趣
任何言语作品所表达的对象都不可能自动地进入言语作品,它之所以能够进入言语作品完全是由于言语主体说或写的缘故,而言语主体所说所写的也不可能是表述对象自身,而只能是言语主体对它的感知、认识言语主体只要一开口说、一下笔写,他就已经观念地介入了表述对象,尽管他主观上是何等真诚、何等努力地试图客观地加以表述,也仍然不能不受到他感知、认识水平的支配,不能不受到他情感、态度的左右抓住了言语形式这个语文教学内容的“纲”,就有可能将语感教学、语言知识教学和思想情感教育熔于一炉语言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性,它不仅是一套符号系统,更重要的它也是一套价值系统和文化系统这也就意味着,在语言这个和谐的整体中,不仅有其“语面”,而且还有“语里”,“语里”积淀着深幽的文化意蕴,是需要我们透过“语面”去细细探寻和开掘的
触摸两个“舍不得”,不但厘清了一种外在的矛盾冲突,更亲历了内在的挂念母亲、勤奋好学的独特体验;品析一个不起眼的语气词“呢”,“一字未宜乎,语语悟其神”,催生的是一种发现,是对言语创造的精神意蕴的惊喜发现
3.以“体察形式”为取向
言语实践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以“体察形式”为取向,引导学生透过“语表”深入至“语里”,准确、深刻、丰富地理解和把握文本的精神意蕴,再回望“语表”,品赏其对于表现“语里”的独特价值感性的触摸与理性的品析交融,引领学生得言、得意、得法,从而走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窠臼
言语形式是言语作品外部的呈现,表现为有形的线性结构,直接诉诸人们的感觉、知觉,属于物质的范畴;而言语内容则是一个言语作品内部的方面,是人们的认识和情感,本身无形无色无臭无声,只能存在于一定的言语形式之中王尚文先生认为,所谓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必然基于确切地把握具体独特的言语形式,而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是根据情境和需要,尽可能完美地组织言语形式的能力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虽然不可分割地统一于言语作品之中,但学习者却可以有不同的侧重语文之外的其他学科所教学的是教材的言语内容,而语文学科则主要以教材的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秘密”,也就意味着大多数人是看不见的每一篇优秀的作品,它的言语表现都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即使表现与他人相似的内容,使用的是同样的文体,写出来的文字也是各不相同的,这便是“言语形式”的独特魅力,文本的价值在于此,阅读教学的价值更在于此因此,语文教学旨在利用他人成熟而又独特的言语作品和言语经验,指导学生的言语行为,使他们的言语表达从幼稚走向成熟
教学中,以一串数字为线索,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揣摩文本的整体表达顺序;顺水推舟,感受详略得当之表达手法;品赏景色描写,体悟借景蓄势、以景写人的精妙表达……凡此种种,皆是设法将学生的阅读视角牵引到关注文本独特的表达形式上来
少年王冕的故事 王冕少年时篇九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 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和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4、 体会文章有详有略的写法,感受叙事作品中景色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通过语言文字的体悟,感受王冕勤奋刻苦、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2、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感受叙事作品中景色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
1、课文写了王冕从多少岁到多少岁的事情。(7~18岁)课文写了王冕在这10多年的过程中的哪些事情呢?请同学们打开《语文补充练习本》快速浏览课文,完成第七项,并在文章划出相对应的起讫段落。
2、交流习题和起讫段落,在这四个年龄段里,你认为哪些是重点写的?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辍学放牛。
过渡:让我们来学习课文的这两个重点段。
出示问题:默读课文2~4段,并把你的感悟及时记下来。
重点交流:
① 一天,母亲把他叫到面前,说:“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误你。这几年年成不好,只靠我做些针线活儿挣的钱,实在供不起你读书。如今只好让你到隔壁人家去放牛。”
体会母亲的无奈、痛苦、挣扎、辛苦
你能把母亲这份辛酸无奈的感情读出来吗?
② 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体会王冕的懂事,体贴母亲,为母亲分担忧愁,用自己的语言跟我们分析一下。
理解“闷得慌”,“快活些”。他很爱读书,何以为证?(每天给的点心钱,他也舍不得花,积攒一两个月,便得空来到学堂……)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为了安慰妈妈。
师:原来文字的背后隐藏着这么深的感情,你能跟我们读一读吗?
总结:从这十岁的王冕身上我们读出了一个多么懂事的王冕,一个为母亲分担忧愁的王冕,一个时时刻刻想着母亲的人,这就是孝敬(板书:孝敬母亲)。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边放牛边学画。
过渡:我们从十四岁的的王冕身上又能读出什么呢?
出示问题: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5~6小节,并及时记下自己的感悟。
1、先交流:
ø “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己画几笔?”王冕认为亲自尝试很重要,要有勇气。
ø “起初画得不好,三个月之后,便大有长进……”开始画得不好不气馁,能持之以恒所以能取得成功。我们读出了一个勤奋好学的王冕。(板书:勤奋好学)
师:刚才大家说的要敢于尝试,不要气馁,要坚持不懈等等道理,王冕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不知不觉三年过去了,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明白了许多道理。)师:读书能明理,读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太重要了,难怪王冕的母亲让儿子辍学的时候那么难过,那么痛苦。
2、重点交流
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阳光透出来了,照得湖水通红。山上青一块,紫一块;上下树木葱茏,青翠欲滴。树枝像水洗过一般,绿得尤其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
① 觉得这段景色描写怎么样?(景色很美)
美在哪里?你能把这个美用朗读展示出来吗?
② 师生配合读。
在这幅美景图中天空 , 。 山上
;山下 。树枝 。湖里
。
再读,注意表示方位的词语。在头脑里形成画面。
③ 读出“情”来。
大学问家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意思说景物描写中都含有主人公的情。我们这里的景色描写中也带着王冕的情,能把这一层读出来,境界就不一样了。自由读这一段,说说你体会了王冕的什么情?(陶醉、激动、兴奋、欣喜)
再读这一段,读出情来。
④ 老师又个疑问,这段重点写王冕边放牛边画画,为什么用这么长的篇幅来写雨后的景色?
这是促使王冕学画的一个很明显的动力,一个契机,如果没有被这眼前的美景陶醉的话,王冕有可能一辈子都不学画画,有可能一辈子都在给人家放牛,所以这处的景色描写太有必要了。
⑤ 再读这一写景的部分,练习背诵。
总结:我们在十三四岁的王冕身上读出了勇于尝试,坚持不懈,这些就叫勤奋好学(板书;勤奋好学)
四、学习文章的最后一小节。
自读最后一小节,说说王冕的母亲为什么心里十分喜欢。
出示:母亲心里十分欢喜,她想:“
”
师:是呀,一个孝敬母亲,勤奋好学,自强自立的王冕,母亲怎能不喜欢呢?
五、介绍王冕其人
六、指导本文写作方法。
文章为什么没有把王冕从7岁到18岁每年的事情都写一下,而是只写了7岁丧父、10岁辍学放牛、14岁开始学画、18岁自立这四个时间段的事情,其他都不写?(其他年龄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为什么又要重点写10岁辍学放牛,14岁开始学画呢?(因为这两件事情反映了王冕孝敬母亲,勤奋好学的美好品质,这是文章的中心,所以要重点写。
是的,选择特别的事情来写,与中心有关的事重点写。
少年王冕的故事 王冕少年时篇十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7
《少年王冕》教学后记
学完课文,两点感受最深:
1在课文第6段中,讲了王冕用了三个月时间学画荷花,但没有具体写王冕是怎样学画,于是我安排了一次小练笔,要求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想象王冕在这三个月中是怎样学画的,一阵沙沙的写字声后,学生交流了:“白天,王冕仔细观察荷花,把荷花的形态熟记于心,晚上回家就在油灯下回忆荷花的样子,然后画下来。母亲让他早点休息,但王冕依然没有在油灯下刻苦的构线,涂色……”有的同学写到:“王冕开始画得很不好,他想放弃,但他又想,天下哪有学不会事情,我一定要坚持。经过努力,他画的荷花越来越好。”……通过练笔,学生更深刻地体悟到王冕的刻苦好学。
2学完了课文,我说:“同学们,王冕的孝敬母亲、刻苦好学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想同学们内心肯定有很多感触,你能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吗?”同学们发言踊跃。最后我总结道:“同学们,王冕的家境如此贫困,但他在逆境中刻苦勤学,最后成为一位大画家,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非常懂事,对母亲非常孝顺。我想,当我们还在抱怨父母对自己照顾不周的时候,还在对父母挑三拣四的时候,当我们上课不认真听讲的时候,当我们作业没有认真完成的时候,当我们成绩大踏步地退步的时候,当我们每天捧起父母为我们准备的丰盛的晚餐的时候,当我们穿起漂亮衣服的时候,当我们拿着父母给我们的零花钱乱买东西的时候,……我们的心里在想什么?……当在坐的每一位同学想到我们优越的生活条件是由父母创造的时候,想到我们拥有如此优越的学习条件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听完我的话,教室里一片沉寂,我想,我的话至少在孩子们的心中激起了一片涟漪,或许会对他们今后的行动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吧?
少年王冕的故事 王冕少年时篇十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4个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刻苦勤奋的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难点:
1.指导朗读并背诵第5小节。
2.讨论王冕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师:咱们一起来欣赏几幅画,好吗?
(课件1、2、3:出示王冕的画)
师:你们知道这些画是谁画的吗?
生:王冕。
师:对,是王冕。王冕是元代有名的画家、诗人。伟大人物的少年时代往往有他的特别之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少年王冕》,去感受王冕的独特魅力。(课件4:出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一)复习第一自然段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也就是第一小节,打开课本,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小节。
师:好!从这小节中我们知道了,原来王冕是个穷人家的孩子。从小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
(二)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师:三个年头过去了,这天,母亲把王冕叫到面前,对他说------
师:请同学们轻声的读读母亲说的话,边读边想:“母亲说这话时,心情怎样,心里会怎样想呢?”
生:母亲的心里一定很难过,很伤心,很自责,很愧疚。她想:“自己仅有的一个儿子都不能让他好好读书,还要让他去别人家放牛受苦,我真是对不起自己的儿子。”
生:母亲的心里一定是无可奈何的。他想:“连生计都难以维持,哪里还有钱供儿子读书?真是没有办法,苦了儿子呀。”
师: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师:母亲迫于无奈让王冕去放牛,小王冕是怎么回答的?
师:谁来读读王冕的话?(生读)
师:小王冕,你是哭丧着脸说这句话的吗?你是用沉重的语气对母亲说的吗?
生:不是,很高兴,很轻松。
师:哦,看来王冕是真的觉得在学堂里“也闷得慌”,放牛“倒快活些”,是吗?
生:不是
师:老师倒奇怪了,王冕都面临失学了,他应该很难受,很痛苦才是啊,怎么还这么轻松,这么高兴呢?
生:王冕这是在安慰母亲,让母亲宽心
师:王冕想不想上学?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生:我虽然很想上学读书,但是母亲也太不容易了,我不能让母亲为难,我要安慰她。
师:一个多么懂事的王冕。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冕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孝敬父母
师:现在请女同学读母亲的话,男同学读王冕的话,女同学读出深深的无奈,男同学要读出王冕的心声。
师:小小年纪,就知道母亲辛苦,真不简单。王冕感动了秦家人,秦家人牵出一头水牛,交给王冕,指着门外说————(引读)
师:男生一起读
师:母亲对善良的秦家人很是感激,但看着自己的儿子毕竟才10岁,心中有万般无奈和不舍,她替王冕理了理衣服,柔声叮咛————(引读)
师:女生齐
师:母亲牵挂什么?
生:儿子在秦家过的好不好,吃不吃得饱,会不会挨打……
师:你从这牵挂中感受到什么?
生:牵挂是一种伟大的母爱。
师:难怪人们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王冕让母亲放心了吗?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白天……晚上……总……包……看书
师:在生活十分清苦的家庭里,腌鱼腊肉对王冕来说是——
生:美味佳肴,山珍海味
师:王冕拿到这些是怎么想的?
生:舍不得吃,孝敬父母。
师:秦家给的点心钱,王冕舍不得花,为的是?(买玩具,玩游戏?)
生:买书
师:他不是乱花钱,而是买书学习,难道他不觉得饿吗?他为什么要这样折磨自己呢?读书能当饭吃吗?
生:书是精神粮食,读书可以增长知识,读书可以让人明白很多道理,读书能净化人的灵魂,让人变得更加高尚……
师:说到这,你想到哪些名言?
生: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生: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生: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
师:王冕当时只有10岁,就能省吃俭用,买书学习,从这我们可以看出王冕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勤奋好学
师:让我们一起齐声赞美王冕的孝顺、勤奋、读……
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三)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师:王冕酷爱读书,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明白了许多道理。有一天,他看到了一幅景象,让他感觉自己是“人在画图中”,这是为什么呢?
生:这幅景象很美。
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美景呢?请看
(课件5~11:视频)
师:你喜欢这幅美景吗?课文是怎怎样描写的呢?在书上找出来并画一画吧!
(课件12:转眼间,阴云密布。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阳光透出来了,照的湖水通红。山上青一块,紫一块;上下树木葱茏,青翠欲滴。树枝像水洗过一般,绿得尤其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
师:是这段吗?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吧。(生齐读。)
师:欣赏了这幅美景,读了这段美文,你认为这幅奇妙的景色美在哪儿?
生:美在颜色(黑白青紫绿)
师:五颜六色的,让人感到这简直就是一幅五彩缤纷的图画。这幅景象还美在哪儿?
生:美在姿态……
师:这景象是多么的娇美可爱。你能读出这雨后景色的美丽吗?我们一起来美美的读一读吧!(生齐读)
师:读得真美!这么美的一段话要是能成为自己的,用到我们的作文中去,那该多好啊!
师:会背了吗?让我们再次来欣赏一下这幅美景,自己在下面自由的试着背背看吧!(课件13)
师:谁来试试看?(两生)一起来吧!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感到这景色可真美呀!我们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眼前的这美景是谁带给我们的?
生:王冕。
师:王冕为什么能够发现如此美丽的景色?
生:善于观察
师:是呀,处处留心皆学问,王冕就是这样一个善于观察,热爱学习的孩子。
师:这么美妙的景色,王冕不仅看得入了迷,他产生了什么想法?
生:王冕心里想:“古人说人在画图中,真是一点不错,可惜这里没有一个画工,把这荷花画下来。”随后转念又想:“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己画几笔?”
(课件14: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己画几笔?)
师:咱们一起读读这句话,你能意思不变,换个说法吗?
生:天下没有学不会的事,我也来自己画几笔。
师:是呀,天下没有学不会的事,不会画,可以学,画不好,可以练。从这句话中,你觉得王冕怎么样?
生:自信积极上进。
师:读了这句话,你想到了哪些名言?
生: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生: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师:自信积极上进的王冕立志要把荷花画下来,他是怎样学画画的?
生: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
师:后来他成功了吗?
生:起初画得不好,三个月后,便大有长进,那荷花的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
师:王冕的荷花越画越好,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诸暨一带都晓得他是个画荷花的高手,都争先恐后来买他的画。
师:荷花的精神指什么?
生:荷花长的生机勃勃、亭亭玉立的样子……
师:想想看,王冕画的荷花都是什么样的?
生:它们有的……有的……有的……(荷叶,花……)
师:同学们说的真美,王冕为什么能把荷花画的如此形象逼真,没有一处不像真的。
生:善于观察
师:是的,观察细致,使王冕对荷花的颜色、形态了如指掌。
生:坚持不懈的勤学苦练。
师:坚持不懈的勤学苦练,提高了王冕表现荷花的能力。
(四)学习第七自然段
师:王冕终于成了画荷花的高手,王冕成功了。有句话“知识改变命运,知识也能给人带来财富。”王冕画画挣了些钱,十七八岁,他离开秦家又怎样生活?齐读最后一自然段,你体会到什么?
生:王冕依然勤奋好学,孝顺母亲。
师:王冕从小孝顺母亲,勤奋好学,善于观察,从小立志,又是那么自信、积极进取,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画好荷花而坚持不懈的努力。难怪人们说:“王冕堪称儒林楷模,学者榜样。”(课件15)
三、角色体验
师:学了这篇课文,老师相信,少年王冕已经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点什么?(生说)
四、课外延伸
师:少年王冕以他独有的人格魅力使我们倾心。那么成年后的王冕呢?还有许许多多有趣的古人古事,同学们想知道吗?老师推荐你们课后阅读《儒林外史》这本书,相信你们一定会从这本书中明白很多道理,学习这篇课文,同学们也一定受益匪浅,写篇读后感吧!
少年王冕的故事 王冕少年时篇十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刻苦勤奋、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3、简单了解古典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环境等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4、激发学生阅读名著《儒林外史》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感知人物形象:王冕是一个怎样的人。
2、激发学生阅读名著《儒林外史》的兴趣。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王冕资料、简单了解《儒林外史》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十四课《少年王冕》。
生齐读课题。
二、回顾,整体把握。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那么,还记得作者按时间顺序写了王冕哪些时候的哪些事情吗?
2、交流归纳小标题:七岁父亲去世、十岁放牛读书、十三四岁学画荷花、十七八岁小有成就。
3、板书、小结:作者吴敬梓选取了王冕人生经历中有重大变化的阶段加以描绘,千字不到,却写了王冕前后相距12年的生活经历,故事显得结构更紧凑,内容更吸引人。
三、精读体会,感知人物形象。
1、王冕是个诗人,也是个画家。少年时的他擅长画什么?(荷花)
2、你从课文哪里知道的?[出示]
他所画的荷花没有一处不像真的,大家都争先恐后来买。真不愧是画荷花的“高手”啊![出示]
2、你见过什么方面的高手?你为什么称他“…高手”?
3、王冕七岁就没有了父亲,家境贫困,为了生计还辍学了!可是,在这样的境况之下,他为什么能成为画荷高手呢?
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适当地圈点批注。
4、交流。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出示写景的一段]。
大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
美在哪?(相机点出从上到下顺序、色彩美并指导有感情朗读)
背一背。
看动画,看着这样的美景,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或诗句?
5、十七八岁的王冕,已经小有成就。引读最后一段。
母亲心里非常欢喜,她会怎么想呢?[出示:母心里十分欢喜,她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练说。
小结、板书:孝顺
6、总结过渡:少年王冕的故事我们读完了。
这篇课文出自哪儿?[出示封面]
三、迁移拓展
1、简介:[出示:……]
2、老师今天带来了第三回《范进中举》的故事节选。想看看吗?
发纸。
3、自由阅读,划出写范进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的句子再多读几遍,看看你能从中读出什么。
4、交流。
5、猜一猜:故事接下来会怎样发展?
6、范进的疯病好了没有?他以后的日子是否更凄惨?他会遇到些什么人?要知后事如何,请看《儒林外史》。
五、作业。
同学们,你们的图书室肯定有这本书,可以去借阅。
板书:
少年王冕
七岁 父亲去世
十岁 放牛读书 孝顺母亲
十三四岁学画荷花 勤奋刻苦
十七八岁小有成就
[教学反思]
《少年王冕》这篇课文出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全书的第一回的前半部分。王冕完全符合儒家君子的标准,他的形象意义还在于他是作者言明主旨的一个依托。课文描述了王冕少年时代自学成才的经历,字里行间还透露出孝顺母亲的浓浓深情。课文语言经过编者的加工后浅显易懂。在进入今天的课堂时,学生的起始阅读状态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粗浅地读出他爱学习和孝顺母亲。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将课文的重点定在:1、进一步感知人物形象:王冕是一个怎样的人。2、激发学生阅读名著《儒林外史》的兴趣,简单了解阅读这类作品要能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入手。难点在于对景色描写的理解、感受。
从课堂的实际来看,有这样几点收获:
1. 用“高手”提纲挈领,作为展开本课学习的切入点,激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在自己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能结合具体内容潜心会文,加工提炼,用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在自己心中丰富王冕的形象。同时,在了解了王冕从放牛娃到高手的原因后,勤奋学习等价值观的引导也就在潜移默化了。最后的迁移欣赏,不是非要学生对范进的形象有多深刻的把握,主要还是一个学法的指导和兴趣的激发。
2. 正入方教授所言,对于环境描写,还没有进入品位文字的阶段。现在,我们时常重视了“知其然”,而忽视了“知其所以然”。这个环节就存在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学生读了这么多东西仍不会写作文,不进行“知其所以然”的写法方面的指导也是一个问题。
3. 这次上课对于我个人来说,也有很大的收获。我深深懂得了,课堂要尊重学生!要紧紧围绕如何让他们获得提升展开各个环节。此外,这次备课可以说是几易其稿,每当卡壳时,专家和领导的指点都让我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少年王冕的故事 王冕少年时篇十三
教材简析
叙述了王冕少年时家境贫寒,但不放弃自己的理想,认真学习,终成“画荷高手”故事。展现王冕的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以及孝顺母亲的美好品德。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五个生字,两条2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和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感受王冕勤奋好学、孝敬长辈。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品悟人物性格特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以及孝顺母亲的美好品德。在对语言文字的揣摩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课堂交流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和孝顺母亲美好品德的影响,进而使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再一次得到净化与升华。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交流资料:老师布置大家回去搜集王冕的相关资料,咱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2.学生交流王冕的相关资料。
3.总结导入:一个家境贫寒的放牛娃,怀着对生活的热爱,刻苦好学,成了画荷花的高手,其实他还是一个成就很高的诗人,为后人留下了300多首好诗,尤其以画梅花著称,我们曾背诵过他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叫《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夸人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他还研究过兵法、剑术,还练习过篆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了解一下少年时的王冕。齐读课题。
二、质疑
通过课前学习和咱们对课文的预习,有没有什么问题?(王冕真的不想上学了吗?他读书懂得了哪些道理?母亲为什么高兴?……)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讲述了少年王冕家境贫寒,从小替人家放牛,但仍不忘读书学习。他善于观察大自然的美好事物,刻苦学画,终于成为“画荷花的高手”,家境也逐渐好转。)
2.少年王冕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相机板书:孝敬母亲勤奋好学
四、自读自悟
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王冕孝敬母亲、勤奋好学?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将重点词句画出来,可以在旁边简单地写写体会。
五、合作交流
1.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㈠感悟孝敬母亲
孝敬母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哪里能体会出他孝敬母亲呢?随学生的交流出示相关段落。
⑴课件出示句子: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①自由读
②他真的不想进学堂了吗?他为什么要这样说?(体谅母亲的难处,安慰母亲)王冕说出这样的话是事出有因的。
③随机出示母亲的的话:“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误你。这几年年成不好,只靠做些针线活儿挣的这点钱,实在供不起你读书。如今只好让你到隔壁人家去放牛。”
1)指名读这段话:从母亲的话中,你能体会到母亲什么样的心情?(难过、无奈、愧疚、歉意)哪些词特别能表达这种心情的?(只靠这点实在只好……)
2)“耽误”是什么意思?母亲为什么说不是我要耽误你
3)“年成不好”意味着什么?“这几年的年成不好”又意味着什么?(引:一个没有丈夫的女人,她的日子有多么苦,没有人能想象得出。更何况连老天爷都不帮助她!)这句话只有七个字,却却包含了多少的辛酸和无奈啊!谁来读读这七个字?
4)“这点钱”和“这些钱”有什么区别?(母亲白天在田里辛勤劳动,晚上还要做针线活。可是能挣到的钱实在太少了!不要说供小王冕读书,甚至连饭也快吃不饱了!)读这句话。
5)去掉“实在”这个词行不行?(一个女人只能用她柔弱的肩膀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担,她真的是无能为力了!)读。王冕母亲的话不长,但却字字含泪,句句辛酸。
④再读小王冕的这句话,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引读
1)小王冕听着母亲的话,仿佛看到了家庭中遭受天灾,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艰难!所以他说——
2)小王冕想到了母亲的无可奈何,他决心为母亲分忧,所以面对母亲的愧疚,他只能露出快活的笑容说——
⑤他的母亲也并不是狠心要儿子回家来挣钱,她也实在是无可奈何,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一个董事的孩子,一个孝顺长辈的王冕。
⑵课文中还有什么地方也写出了王冕的孝顺懂事?
出示:母亲谢了秦家,替王冕理理衣服,说道:“你在这里处处都要小心,每天早出晚归,免得让我牵挂。”王冕一一答应,母亲含着眼泪回去了。
⑶课件出示句子:遇上秦家煮些腌鱼腊肉,他总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
理解“舍不得”谈体会。
①舍不得。(要知道放牛娃的王冕这年才十岁,正是长身体的年龄,他需要营养,可是他却把这仅有的一点腌鱼腊肉给了母亲!)
②谁来读一读这句
⑷王冕得了钱,就买些好东西孝敬母亲。
(一开始,王冕挣的钱也并不多,可他想到的却是母亲,母亲!他从来没有忘记年轻守寡的母亲为他付出的一切!他要用自己的一切来回报母亲。)读。
⑸春光明媚的时候,王冕就用一辆牛车载着母亲,到村上湖边走走。母亲心里十分欢喜。
①理解“欢喜”
②母亲心里为什么而高兴?
㈡感悟勤奋好学
⑴过渡:勤奋成就未来,王冕是怎样勤奋好学的呢?
⑵出示:每天给的点心钱,他也舍不得花,积攒一两个月,便偷空来到村学堂,从书贩子那里买几本旧书。白天牛吃饱了,王冕就坐在柳树阴下看书。
①谈体会,谈理解。“舍不得”“偷空”
②师引导:每天早上饿着肚子也要省钱买书读,这就是勤奋好学的王冕!学生情感朗读这一句。
③齐读,体会王冕这种勤奋好学的品质。
⑶就这样王冕边放牛边读书,读了不少书,也明白了许多道理,你觉得他明白了哪些道理?读第五自然段。
①他学会了观察和欣赏大自然的美,他观察到一副怎样的美景?
②出示: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阳光透出来了,照得湖水通红。山上雾气缭绕,岩石掩映;山下树木葱茏,青翠欲滴。树枝像水洗过一般,绿得尤其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
a.理解。画面色彩丰富:黑、白、红、青、绿
景物错落有致:天空、山坡、湖里
动态描写:镶、透、照、洗、缭绕、掩映
b.读
c.想不想欣赏一下这美丽的景色?看图,出示图
d.读了课文,欣赏了图画,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的感受?(美不胜收、美轮美奂、惟妙惟肖……)
e.把这种美出来,配乐读
f.背诵这段话。想不想把这美丽的景色永远记在脑子里?
③从大家的读和背中,我看出大家和王冕一样被这美景陶醉了,沉醉于美景中的王冕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引读(王冕)心里想道——随后转念又想——
a.的确,大自然的美景深深地感动了王冕,热爱学习的他立志学画荷花。齐读自信而又好学的王冕的话:“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己画几笔?”
b.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换个说法?
c.你又想到了哪些句子?“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心动不如行动”,王冕又是怎么做的呢
d.从这句话中让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冕?(一个自信的王冕)
④在以后的日子里,王冕是如何来学画荷花的呢?教师引读课文第六小节。
a.出示:起初画得不好,三个月之后,便大有长进,那荷花的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
b.交流:那荷花画得简直栩栩如生,你知道王冕在这三个月里付出了多大的辛苦吗?
c.想一想,写一写,说一说:
王冕白天边放牛边观察荷花,晚上他。
当放牛的小伙伴来找王冕玩时,他却说:“。”
走进王冕的卧室,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
d.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配乐朗读)乡里人见他……
师:他已经成为诸暨一带画荷花的高手,大家都争先恐后拿钱来买。
(继续配乐朗读)到了十七八岁,王冕……
e.小结:王冕就是这样不怕困难,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高手就是这样刻苦努力、勤奋学习成长起来的。
六、总结升华
⑴少年的王冕就这样有滋有味地生活着,他这样地孝敬母亲,又是这样地勤奋好学,同是少年的你们,此时此刻,想对他说些什么?(学生自由畅谈)。
⑵激情拓展:一个家境贫寒的放牛娃,如此的孝顺、如此的好学,竟然成了“画荷花的高手”!少年王冕的成功,真是富有传奇色彩!他独有的人格魅力使我们倾心,那么成年后的王冕又会是怎样的呢?那请打开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去走进被称为儒林楷模,学者榜样的王冕吧!
七、课外延伸
⑴继续背诵课文第五段。
⑵推荐阅读《儒林外史》
板书设计:
少年王冕
孝敬母亲勤奋好学
少年王冕的故事 王冕少年时篇十四
教学目标:
1、知识: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的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以及孝顺母亲的美好品德。
2、技能: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力:在对语言文字的揣摩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课堂交流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情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和孝顺母亲美好品德的影响,进而使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再一次得到净化与升华。
教学对策: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品悟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感受王冕勤奋好学、孝敬长辈的优秀品质。
一、复习检查
1、检查读词
2、检查课文,理清课文脉落: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4课《少年王冕》,请大家齐读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王冕,知道王冕是一个孝顺、勤奋好学的孩子。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文本,深入到语言文字中去细细体会,去认识王冕。
三、学习新课
1、通读课文,完成设问导读4(王冕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边默读边勾画批注,然后与同桌交流。)
2、小组汇报交流
抓住2、4、7自然段从重点字、词、句去体会
3、过渡:不知不觉,三四年时间过去了,王冕读了不少书,长了不少见识。一天正值黄梅时节,天气闷热,王冕放牛累了,便在绿草地上坐着。雨后的景色引起了王冕的注意,于是,他立志开始学画。这到底是怎样的美景呢?
(1)读文感受美
(2)用一个成语形容一下。
(3)再读本段,完成巩固练习1、2、3、5、6、7
(4)检查练习
(5)本段写作顺序是什么?由此引导习作
4、面对美景,王冕入迷了,从来没有学过画的王冕画的如何呢?
(1)自渎感悟(6自然段)
(2)交流
四、拓展总结
少年王冕以他的人格魅力使我们倾心,那么成年后的王冕呢?请大家课后阅读《儒林外史》,相信你们一定会大有收获!
少年王冕的故事 王冕少年时篇十五
师:今天看我们同学穿着厚厚的棉衣,就知道冬天到了,在这个寒冷的季节中有一钟花不畏严寒,就要迎风吐蕊了,它是——说说看?
生全体:梅花
师:再大声一点儿。
生齐说:梅花。
师:你知道哪些描写梅花的诗句?
生:我知道《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生:我知道《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师:梅花香自苦寒来。还有吗?其实梅花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赞美,写梅花的诗很多,陆游写过《卜算子.咏梅》来赞美梅花。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出示:墨梅)自己读读看
生自由读诗。
师:谁来读?生读诗。配音乐生读
师:伴着优美的旋律。老师都给陶醉了,一起来读
师:知道这首诗中,诗人赞美了梅花的什么吗?
生:是人赞美梅花有顽强的意志力。
生:诗人赞美了梅花的颜色。
生:是人赞美了梅花的芬芳。
师:是啊,赞美了梅花的清香。这首诗是谁写的?
生齐答:王冕
师:知道王冕是谁啊?
生:王冕是画家。
生:王冕是诗人。
师:出示图文,简介王冕。王冕他的人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今天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少年王冕。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王冕的少年时期是怎样度过的?课文介绍了王冕从七岁到十七八岁的生活。前面给大家布置了预习,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看看大家预习得怎样样(出示词语)学生自由读词。
指名读词。
师:刚才读到这个词(闷热),大家不敢读了 。生齐读。烦闷读第四声。
师:还有个词,不知道大家发现了吗?
生:供不起,上供念第四声。
生:还有个词读记载,载歌载舞念第四声。
生齐读多音字。闷热、闷得慌、供不起、供应、供词
师:通过预习你知道这篇课文讲了少年王冕的哪些事情?
生:王冕在少年时立志学画。
生:王冕孝敬母亲,为母亲分担解忧。
师:是啊 ,文章主要给我们介绍了少年王冕的两件事,板书:缀学放年 学画荷花。
师:我们同学很了不起,一下子就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但只是把握文章情节是不够,要读出文章背后的东西,再读课文,勾画关键词。看看你都读出了什么?
生自学。
师:说说看,你勾画了哪些句子?告诉我们大家是第几小节的。
生:请大家看第二小节最后两句话。生读文。
师:你读出文字背后的?
生:我觉得王冕非常孝顺,懂得为母亲分忧。如果母亲主动让他去放牛,她哭着喊着不肯去,反而让母亲更难受。
师:还有谁也找到这个句子?你读出了文字背后的?
生:我读出王冕非常爱读书。生读书。
师:王冕说的这句话里看出他非常爱读读书,可是他为了娘,就说“放牛快活些”
刚才你们读出了王冕很爱读书,可是他却说在学堂里闷得慌,放牛快活些,他为什么这样说?
生:因为他想用自己的语言安慰母亲,不要为自己担心。
生:因为他不想让母亲为难,担心,家里经济条件不好。
师:你从哪里看出他的家既经济条件不好?
生:我从“这几年……”可以看出他家里经济条件不好。
师:还从哪儿看出他们家经济条件不好?
生:我从“7岁父亲去世……”这句话可以看出他家里经济不好,父亲去世,只靠母亲做针线活支撑,而且这几年年成不好。
师:谁来给我们读下面几段话。
师:你听出了什么?
生:我听出了母亲的无奈,她不想让王冕辍学放牛。
师:要是有办法她肯定不会让王冕去放牛。
生:我知道母亲非常无可奈何,还通情达理。我从“不是我要耽误你”看出母亲的无奈。
师:实在是供不起了,只好让他去放牛。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文字。
生齐读“眼看,三个年头过去了……放牛。”
师:据《儒林外史》记载,王冕7岁死了父亲,母亲变卖家中所有的东西,母亲实在不忍,这样的心情,文章不只一处,请你们找一找。
生:请大家看第三小节,我从“含着眼泪”看出母亲的不舍,不愿意让孩子辍学放牛。
师:是啊, 别人的孩子都在学堂,可他的孩子却在放学,母亲忍心吗?她不忍心,只有含着眼泪。
师:可是懂事的王冕却这样说:生齐读王冕的话“娘,我在学堂里……带几本书去读呢。”
师:多么懂事的孩子啊,原来他这样说是为了让母亲不伤心。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分角色朗读母亲和王冕的对话,教师读旁白。
师:真是母慈子孝啊。
师:你们还找到了哪些句子?
生:请大家看第四小节“他舍不得吃……带给母亲吃”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他自己舍不得吃却留给母亲吃,说明他非常孝顺。
师:说得太好了,这段话中有两个舍不得,第一个舍不得是要留给母亲吃,第二个舍不得是要把钱省下来买书,真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
师:自此以后……起初画得怎么样?
师:三个月后就画得怎么样?
生:形象逼真。
生:活灵活现
生:婀娜多姿
师:婀娜多姿是荷花的姿态。
师:我们知道王冕画了三个月的练习,才画出这样的画,你们知道这三个月来他是怎么学习的啊?
生:他拿着树枝在地上画。
生:他把颜料蘸水画。
生:他一直不停的画。
生:他睡觉时也在琢磨。
生:他牵着牛时还在比划。
生:夜深人静,所有人都入睡了,他还在油灯下画画。
师:多么勤奋的孩子的孩子啊 。一起读。就是经过这么一番苦学,王冕才有了进步,这里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冕?
师:你们还找到了哪些句子?
生:请大家看第七小节。读书,从这里可以看出王冕很孝敬母亲。
师:那时候他已经17、8岁了,可他仍然没有忘记母亲,又一次看出了他是个孝敬的孩子。
生:“王冕的荷花月华越好……买他的画。”他是经过勤奋学习才画这么好。
生:大家看第五小节,这一句话可以体现出王冕很有信心,他想世上没有做不好的事情,只要努力。
师:是的,再一次看出了他的勤奋好学。
师: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谁来把这个句子换一个说法?
生回答。
师:哪种表达方法更好?
生:第一种。
指名读书。
师:刚才我听到你的读法跟他不一样,你为什么要这么读啊 ?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看出了王冕?
生:王冕非常聪明自信。
生:王冕下决心要画好画。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王冕的这段话。
生齐读“随后转念又想……几笔”
师:是的,有志者事竟成。
师:说起王冕画画,还是一个偶然呢?谁来读读?
生:“一天正值……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
师:是一次偶然让王冕爱上了画画,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播放课文录音)听了这段录音,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雨水把荷花催开了。
生:水珠在荷叶上闪烁着。
生:树叶像被水洗过一样。
生:水珠像珍珠一样。
生:山上青一块,紫一块,翠色欲滴。
生:雨后一群蜻蜓飞过来了。
生:荷叶上水珠像一颗颗钻石。
师:这画面真是非常完美了,我们看下作者是怎么描绘这美丽的景色的 ?(学生自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文字,感受一下雨后的美丽景色。
师:作者写得很美。老师还给大家收集了几幅图片(出示荷花,荷叶上滚动的水珠图片)
师:看着这些图片,你想到了哪些诗句啊?
生:我想到了《晓出净慈寺》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我想到了《池上》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生:小娃撑小艇……
师:是啊,多少美的画面啊,谁愿意为我们展示这样的画面呢?(指名读)
师:是啊 ,这么美的景色有有这么美的文字,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一起再来读一读(学生齐读)。
师:王冕居住的九里山,是个山明水秀的好地方这么美的地方好多人都看到过,可只有王冕把他画了下来,从中你看出王冕是个怎样的孩子?(指名说)
生:我还看出王冕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师:谁能用这个句子概括一下,(出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王冕)
生:王冕是一个细心的孩子。
生:网面试一个孝敬父母,酷爱绘画的孩子。
生:王冕是一个勤奋好学,孝敬父母的孩子。
生:王冕是一个善于观察,酷爱绘画的孩子。
生:王冕是一个节俭体谅母亲的孩子。
师: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再来读一读墨梅(学生齐读)。
师:这就是24课为我们展示的少年王冕,那他的中年,老年又是什么样的呢,推荐大家读这本书(出示:《儒林外史》)
少年王冕的故事 王冕少年时篇十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4个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理清课文层次,初步解读王冕。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感受王冕勤奋好学、孝敬长辈,
教学准备:课前查阅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介绍背景
1、(多媒体出示课件)读《墨梅》引出作者,师板书:王冕,生书空。(指名结合导学单介绍王冕,师相机补充)
(王冕:元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浙江诸暨人。出身贫寒、幼年给人放牛,靠自学成为诗人、画家。性格孤傲,鄙视权贵。诗画皆负盛名,尤善画梅。著有《竹斋集》)
2、今天我们就要认识这位有名人物,走进他的少年时代——(师补全课题):少年王冕(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通过导学单的引导预习,自认为可以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的同学请举手。
2、本文选自古典小说,语言风格较现在有些不同,请同学们捧起书大声自由地读读,努力读正确。
3、出示生字、词语,检查预习情况。
(1)大屏幕出示生字,生自读。
冕 腌 攒 耽 秦 莹 媚 载 (强调“秦载”的书写)
(2)大屏幕出示生词:让学生精神饱满地读词
耽误 晶莹 贴补 高手 孝敬 明媚 牵挂 隔壁
闷得慌 青翠欲滴 争先恐后 葱茏
(3)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指名说,师相机评价)
4、把字词送入文中,自由默读课文,对照导学单,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主要描写了哪几个时间段里发生的故事?
5、交流,师板书:
七岁 幼年丧父家境贫寒
十岁 辍学放牛不忘读书
十四岁立志学画日益成才
十七八岁 不再放牛自力更生
三、再读课文,走近王冕
1.指名分小节读文,思考:你感受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王冕?
2、交流,生板书:孝敬母亲勤奋好学(等)
四、课时小结:
王冕不仅是个孝顺的孩子,爱读书的孩子,还是一个画荷花的高手。本节课我们主要理清了文章思路,下节课我们将一起继续领略王冕的人格魅力!如果同学们想了解中年王冕,老年王冕,老师建议大家去看名著《儒林外史》!
五、练习书写生字
1、完成课后描红。(强调写字姿势)
2、写习字册。
六、作业布置:
1、练写生字、生词。
2、课外阅读《儒林外史》。
板书设计:
七岁 幼年丧父 家境贫寒
十岁 辍学放牛 不忘读书
十四岁立志学画 目益成才
十七八岁 不再放牛 自力更生
少年王冕的故事 王冕少年时篇十七
《少年王冕》教学反思
《少年王冕》这篇课文讲的是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王冕小时候如何孝敬寡母、学画荷花的故事,表心了王冕刻苦学习的顽强意志和好学精神。通过学习课文,要让学生体会做什么事都要下苦功夫的道理。本课按时间线索记叙了王冕七岁父亲去世靠母亲读书,家境贫寒,十岁替人放牛,却仍不忘读书学习;十三四岁边放牛边学画;十七八岁终成“画荷花的高手”,离开秦家,在家绘画读书,仍不忘小径母亲的故事。赞美了王冕勤奋学习,孝敬母亲的美好品质。
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设计理念是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味语言本身所包含的预期、节奏、句式、格调领会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之精妙,感悟文字所蕴涵的情感,理解文章的内在意韵。在反复的朗读中,获得深刻的感悟。
课文的五六自然段是全问的重点,这样设计意在培养学生语感。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学生在读书时脑海里浮现出生动活泼的形象画面,可以深刻领会语言所表达的意境学生有了良好的再现语言表象的能力,才能在朗读中有较好的语感。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感知语言文字、准确而迅速地在脑海里呈现有关画面的同时,进行必要的联想和想像,达到对课文直觉感悟的目的。
拓展练习设计理念基于: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作业的设计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在活动中学生进一步应用语言,内化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感。
因本人课堂驾驭能力有限,时间没有掌握好,结果没能在一课时内完成,成了残缺的一课,让听课老师觉得无趣,自己觉得无颜,空留遗憾!
ˎ̥《少年王冕》教学反思
前段日子听了年级组王燕老师在我班执教的语文课《少年王冕》,感触颇深。现结合我对这片文章的理解,谈一些想法。
《少年王冕》这篇课文讲的是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王冕小时候如何孝敬寡母、学画荷花的故事,表心了王冕刻苦学习的顽强意志和好学精神。通过学习课文,要让学生体会做什么事都要下苦功夫的道理。本课按时间线索记叙了王冕七岁父亲去世靠母亲读书,家境贫寒,十岁替人放牛,却仍不忘读书学习;十三四岁边放牛边学画;十七八岁终成“画荷花的高手”,离开秦家,在家绘画读书,仍不忘小径母亲的故事。赞美了王冕勤奋学习,孝敬母亲的美好品质。
课文的层次清晰,过渡自然,如用“眼看三个年头过去”、“不知不觉三四个年头过去了”、“到了十七八岁”等语句,承上启下。另外,课文的语言准确,洗练,生动,形象,对人物和景物的描写极为细腻传神。让学生通过课文感受王冕勤奋好学、孝敬长辈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设计理念是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味语言本身所包含的预期、节奏、句式、格调领会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之精妙,感悟文字所蕴涵的情感,理解文章的内在意韵。在反复的朗读中,获得深刻的感悟。
王老师以一个“孝”引领全文,此举甚合我意。课文中能表现王冕孝敬母亲的地方大概有五处,其中课文六七自然段表现出来的对母亲的孝敬很浅显,学生读过课文后就能体会到了,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就没有安排让学生感悟。而是重点抓了两句话,一句是王冕安慰母亲说的那句话:“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到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读呢。”王冕是个非常爱读书的孩子,他之所以这样说,是为了安慰他的母亲,让他母亲少些内疚。在教学这一处时,主要让学生正确认识王冕这样说是为了安慰母亲,然后让学生通过朗读,在体会王冕的这样孝敬之心。另一处就是课文的第四自然段:“遇到秦家吃些腌鱼腊肉他总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学生能感受到王冕的孝敬之心,但就这样简单的让学生谈体会,往往不能真正的学生感动,于是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当王冕每一次的用荷叶把这些好吃的东西包着带回家给母亲时,他都是怎样想的?”学生在联系上下文思考这一问题时才真的动了情,所谈的感想也才能打动人,然后乘机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读出心中的感动之情。
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是重点,主要写了雨后池塘的清新美丽,写得细腻,生动,形象。在教学这段时,我除了让学生思考这段文字写了什么,让他们去感受雨后池塘的美丽景色,还让学生思考这段文字是怎样写的,写得怎样,渗透一些写作的方法指导,从而为学生后面的写荷花做好铺垫,提供帮助。在学生细致的描写完荷花后,又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王冕画的荷花就像同学们刚才写的那样,那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这全靠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啊,同学们能不能想象出王冕为了画好荷花,都吃了多少苦,付出了多少努力吗?为了画好荷花他可能……”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语感。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学生在读书时脑海里浮现出生动活泼的形象画面,可以深刻领会语言所表达的意境,学生有了良好的再现语言表象的能力,才能在朗读中有较好的语感。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感知语言文字、准确而迅速地在脑海里呈现有关画面的同时,进行必要的联想和想像,达到对课文直觉感悟的目的。
拓展练习设计理念基于: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作业的设计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在活动中学生进一步应用语言,内化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感。
有道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眼高手低吧,不过,这也是我们能得到不断提高的原因吧。
《少年王冕》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教学《少年王冕》一课时,我以新课标理念为依据,在阅读教学上进行了一些尝试,我认为比较成功之处有以下方面:
1、为了提高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我在设计本课时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出示第5自然段)这是一幅画吗?因为出示的文字,学生都摇头说是不是。接着,我说这是一幅画,就藏在文字的后面,你信吗?自己读读看。利用这个阅读期待的环节,一下子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生充分阅读,教师适当点拨:“第一次读就把轮廓读出来了”、“再次读,把图读得活起来”……在不同的要求下进行阅读,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阅读,学生自然而然地读懂了课文的内涵,感受了语言的美。在朗读中,我还善于利用批判。如在朗读“山上青一块,紫一块”时,我说“听起来不够青,不够紫”。很多同学都举起了手,跃跃欲试,一个比一个进步。这样,通过多层次的阅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还培养了学生欣赏、评价的能力。长期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肯定会提高。
2、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精彩的课堂缘于“生成”。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巧妙地“预设”——“这是一幅画吗?这是一幅画,就藏在文字的后面。”引导学生深入地感悟、品析、朗读重点词句,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逐步体会了雨后荷塘的美。真正体现了“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因此,在备课时,要深刻钻研教材,预设巧妙,为学生的及时“生成”培育更多的“土壤”。
3、语文教学要在人文的温床上,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没有体现人文意识的工具性是枯燥的,没有体现工具性的人文性是没有生命力的。在教学中,在引领学生和文本的交流对话,对语言的品味和细节的琢磨中,我抓住文中王冕想的一句话:“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组织教学。这句话共出现了四次:第一次是初读王冕的心理,第二次是透过王冕的画看到了什么?师生共同总结出。第三次是王冕终于成功了。他为什么会成功?引读因为他在遇到困难时,心里想的是——。第四次是让同学真诚地告诉同学,信心十足地告诉自己这句话。在这样的环环相扣中,学生真正走进了少年王冕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他勤奋好学的品质,提高了思想认识。力求做到人文和工具同生共依。
但在教学时,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我思考:
1、朗读要具有层次性,该如何进行针对性地训练,使每位学生都有所进步。
2、教育是由细节构成的,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在教学中,我还应该处理好更多的细节,将每个训练落到实处。力求“主线简明,细节饱满”的成功课堂。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220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