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的人》教学实录王崧舟 有的人教学实录篇一
一、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结识一位山东籍的诗人,他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的作者——"世纪诗翁"、"诗坛泰斗"--臧克家。(大屏幕展示诗人照片)
师:令人憾惋的是这样一位清癯、刚毅、慈祥、和善的老人却在03年举国上下欢庆元宵佳节的时候,在华灯初上月挂中天的时候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师:同学们在课下了解了作者哪些情况?
二、反馈:生:交流。
三、板书课题。
师:也许许多人不知道这位著名的诗人曾获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
更不知道他曾获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但是,很少有人不知道这位诗人曾写过一首纪念鲁迅的诗《有的人》,可以说《有的人》已经和臧克家先生的名字永远的联系在一起了,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诗,来缅怀鲁迅、缅怀臧克家,缅怀千千万万像他们这样的人。 (板书课题:有的人)
四、指导朗读;
师:学习这首诗,首先要有感情的朗读;其次要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哲理。
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首诗,感受一下这首诗抒发的情感。
师:刚才,大家朗读了这首诗,朗读诗歌不同于朗读小说和散文。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诗读好?
生交流(感情、重音、停顿、语速)
师:我们来看第一小节,你来读读这一小节。(大屏幕展示第一小节。)
生1读
师:你认为他读的怎么样?结合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几个方面点评一下
生2:我认为他读的太快了,语速应该再慢点,读的没有感情,再就是重音没读出来。
师:你认为哪些字需要做重音处理?
生2:我认为两个"活"、两个"死"应该重读。
师:你认为重读的理由是什么?说说你对这几个字的理解?
生2:第一个"活"指肉体活着,第二个"活"指精神永存;第一个"死"指灵魂腐朽,第二个"死"指失去生命。用相同的两个字突出了两种人不同的生与死,所以我认为这几个字要做重音处理。
师:我们用着重号在下面作重音标记。你来试着读一下。
(大屏幕展示有重音标记的诗句。)
生2读。
师:还有一点你点评时没有提到,但刚才的朗读已经读出来了。
生2:应该是停顿吧。
师:对,朗读诗歌,只有读出停顿,读出节奏,才能体现诗歌优美、富于音乐性的特点,我们用"/"来表示诗歌的节奏。(大屏幕展示有节奏标记的诗句。)
你刚才读的很有感情,跟大家说说,你读前两句时,心里是什么感觉?
生2:对这种人的鄙视。
师:读后两句的时候呢?
生2:对这种人非常敬仰。
师:我们可以在诗句旁边作批注,用( )表示。(大屏幕展示带批注的诗句。)
根据大屏幕上的朗读标注,大家大声的自由朗读。
生读。
师:读诗还有一个技巧--句断意连。诗节中的句子虽然一句句分开了,但语气上是连贯的。比如第五小节,(大屏幕展示)我们用弧线来表示,就像乐谱中的连音符。听老师读这一小节。(教师范读)同学们自己读读试试。
生自由朗读。
师:读诗要把握技巧,读出感情。下面听老师朗读这首诗,朗读不到位的地方大家可以提出来。(大屏幕展示全诗,教师示范朗读。)
师:老师的朗读有没有不到位的地方,大家可以提出来帮老师改正,不好意思说,那你读的时候,把你认为欠缺的地方注意改正。请同学们模仿第一小节,边读边根据自己的理解在课文中做一下朗读标注。
生自由朗读,做标注。
师:(大屏幕展示带有朗读标注的全诗。)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的朗读提示,对照你自己做的标注再读读。
生自由朗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推荐咱们班里读的最好的男同学和女同学来读。(学生推荐)老师把这首诗打在了屏幕上,并做了简单的分工,老师再教你们一招--如果你们觉得感情通过朗读不足以表现,你想淋漓尽致的抒发自己的情感,还可以在朗读时加上动作。可以开始了吗?
男女生朗读。
四、男女生领读。
师:读的真好,老师建议由他们两个来领读,台下的男同学和女同学也展开朗读比赛好吗?注意大屏幕上的朗读分工。(大屏幕展示全诗。)
学生领读。
五、学习诗歌内容。
师:(学习什么)大家朗读的很有感情,通过刚才的朗读,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新的发现?可以是用的好的字、词,可以是写法、结构上的特点,可以是你对诗人的了解,可以是你对诗句的理解;还可以谈一谈你的困惑,把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跟大家一起交流。相邻的同学可以小声的切磋、交流一下。
学生自由交流。
师:准备好的同学可以发言了。
生1:我知道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师:你对鲁迅的生平了解的很详细。
生2:我发现这首诗是总分关系。第一节是"总",其余的六个小节是"分"。
师:这是结构上的特点。
生3:从刚才的领读,我发现这首诗有前后照应的关系,女同学领起第二节,所有女同学接上第五小节;男同学领起第三节,所有男同学接上第六节。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分工,发现这首诗前后照应,你真是个有心人。
生4:我发现第2小节中的"骑"和"俯"这两个词用的好,"骑"写出了反动统治者的作威作福,横行霸道;"俯"写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的形象。
师:这个同学从用词的角度进行品味,理解的很到位。
生5:我发现"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是由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两句诗演化而来的。
师:你怎么知道是由这两句演化的?
生5:课下注释上有。
师:读书的时候,如果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要善于借助文中的提示,课下的注释,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来查阅,这是一种立体读书法。
生6:我发现第3节"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是由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演化而来。
师:你知道这句诗的意思吗?
生6:比喻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
师:是的,鲁迅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及乔木 "在别人时时刻刻想"不朽"时,鲁迅却为了革命的胜利,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这是多么高的思想境界呀!这首诗涉及到了鲁迅先生的《自嘲》诗和《野草》诗集,你还知道鲁迅先生有哪些著作?
生6:鲁迅的作品还有《呐喊》、《彷徨》、《阿q正传》、还有《狂人日记》。
师:鲁迅先生的很多文章都是在反醒自己,解剖自己,为民族呐喊,为正义而呼,读先生的文章,能促使我们反思自己,在警醒中洗涤我们的灵魂,老师建议大家课外多读鲁迅先生的文章。
生7:我发现这首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师:具体说说,哪些内容用到了对比?
生7:7个小节都用到了对比,把两种人进行对比。
师:这两种人在每个小节都有具体的对比,你能不能把两种人具体对比的内容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在下面写。
生写。
师:跟大家说说你的板书思路。
生7:左侧代表一种人,右侧代表一种人,每小节都有鲜明的对比。
师:这个同学的板书思路非常清晰,同时也是一个很简要的背诵提纲,帮助大家快速背诵。这首诗的主要特点是对比,在对比中表达哲理,如果我们分别用两个词语来概括这两种人,哪两个词语最恰当?
生8:用"遗臭万年"和"流芳千古"可以吗?
师:这两个词语很恰当,对比非常鲜明。(教师板书。)
生9:我有一个问题,既然副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为什么不直接歌颂鲁迅,而写"有的人"?并且还用另一种人来对比?
师:这个问题提的很有价值,哪位同学愿意解答
(教师提示:我们把"有的人"换成"鲁迅",不用另一种人来对比,老师读一下,同学们听听,有什么不同?师读"鲁迅死了/他还活着/鲁迅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生10:改动后,诗的味道淡薄了,不含蓄了,歌颂的面也窄了。
师:是的,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写,但又不单单歌鲁迅,而是歌颂了象鲁迅那样千千万万的人,并且用另一种人与之对比,使歌颂的形象更加丰满。
生11:我不明白,为什么"把名字刻在石头上的,名字比尸首烂的更早。"?
师:哪位同学愿意解答这个问题?
生12:我认为这些人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无视人民的利益,遭到人民的唾骂,名字早就腐烂了。
师:举个例子,谁是这样的人?
生13:大奸臣秦桧,残害忠良岳飞。
师:在杭州西湖对面有座岳王庙--
生13:我去过,秦桧和他的老婆就跪在岳王墓前面,人们用唾沫吐他们,当然这是不文明的行为。
师:里面还有一幅对联,你知道吗?
生13:是不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师:对,祸害忠臣的人,必将遭到人民的唾弃。谁能再举个例子?
生14:胡长清、成克杰,他们身居高位,以权谋私,作威作福。
师:在金钱面前,他们出卖了自己的灵魂,成为国家的蛀虫,人民的公敌。
生15:安徽省副省长王怀忠贪污巨款561万以权谋私,利欲熏心,无恶不作,已被处死刑。
师:这些人生前用人民的钱为自己树碑立篆,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横行霸道,祸害百姓,他们只能遭到人民的唾弃,遗臭万年,在他们没死之前,名字早已经腐烂;相反,心里装着人民的人,他们一心为民,不想让人们记住他,可是人民却把他们记在心里,他们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谁是这样的人呢?
生16:鲁迅先生是这样的人。
师:是的,鲁迅先生尽管没有在战场上拼杀,但他用笔作刀枪,与反动派进行坚决的斗争,他死后,人们把一面白色的旗帜盖在他的遗体上,这面旗帜上写着"民族魂"三个大字,人民群众把先生看作我们民族的灵魂,毛泽东主席评价鲁迅是"中国骨头最硬的一个人",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快70年了,但他的文章,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生17:东北抗联将领杨靖宇将军也是这样的人。杨靖宇将军领导的抗日联军在东北战场上与日军进行殊死搏斗,日军严密封锁了几个月,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他们又坚守了7天。抗联将士们阵亡后,日军用刺刀挑开杨将军的腹部时,他们惊呆了,我们的将军,吃的是袄中的棉絮,还有树皮和野草。
师:现在,还有官员用7天的时间扯皮推委,挥霍浪费,而杨靖宇将军却靠着吃树上的皮,地上的草,袄中的棉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这就是我们的将军,连日本人都为之敬佩的将军!
生18:周总理也是这样的人。周总理身为国家总理,他没有遗产,没有子女,一心为民,一心为国,他逝世后,联合国为他降半旗,十里长街站满了为总理挥泪送行的人。
师:是的,古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为了接待来访者,吃一顿饭三次把饭吐出来,而我们的总理在病榻上还心忧国事,"一次输液六拔针"啊!总理逝世后,为他送行的人们,泪水把地毯都打湿了一米多。
还有臧克家先生,他用如椽之笔为正义而呼,为人民请命。即使在生活中,他活着也是为了别人活的更好。有一次,为了救助一位身患尿毒症的女诗人,他捐款三千元,就在此前,臧克家老人为了给女儿治病刚卖掉一部心爱的藏书。他做这些事,不是为了让人记住他。但是,在他的追悼会上,却有许许多多从四面八方赶来自发为臧克家先生送行的人,甚至有许多是从未见过面的。一位从西安站了一个晚上赶来送别的中年人哭着说:"臧老在我的心中是一座丰碑,他的人品、诗品是那么高尚!"是呀,臧老的离去,天地都为之痛惜,但我们坚信,臧老还活着,活在我们的诗歌里,活在人们的思念中,活在人民的心里!年年元宵节,灯火阑珊处,明月清辉里,我们都会谛听到他的声音!让我们怀着这样的感情,为鲁迅,为周总理,为臧克家,为千千万万个像他们这样大写的"人"献上一曲颂歌--(板书"人")
( 在齐声诵读中下课。)
某人
泰戈尔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
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
你总是爱把自己隐匿,
我们的爱戴使你放射光辉。
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
带给那黑暗的东西。
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
可是爱之神发现了你
《有的人》教学实录王崧舟 有的人教学实录篇二
地 点: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和畅堂校区电化教室
执教人:柯桥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刘发建
师:你们课文读过了没有?
生:(齐答)读过了。
师:读了几遍?
生:三遍。
生:一遍。
师:同学们先把课文再自由地读一遍。
生自由读课文。
(学生读完课文之后)
师:同学们读过课文,咱们就准备上课了。
(师生相互问候)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诗人臧克家的一首诗,题目是——
生:(一起)《有的人》。
师:这首诗是1949年10月1日,臧克家参加完鲁迅逝世13周年纪念活动之后,回到家里有感而发写的。既然是一首诗,那么朗读诗歌要注意什么?
生:应该有感情。
师:读其他的文章也要有感情。
生:应该进入这首诗,像诗人一样陶醉在这首诗里。
师:读别的文章也要像诗人一样陶醉在文章里。读诗歌怎样读?
生:要一节一节分段来读。
师:对,诗歌有一节一节,这一节一节就是诗人换气的地方。还有呢?
生:读诗歌应该注意词语的重音。
师:孩子们,读诗歌根据我本人的感受要注意两点。一诗歌的语言是有节奏的,二诗歌朗诵的时候它的思维具有很大的跳跃性。它没有像我们一般的文章那样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它具有跳跃性,所以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这两点。哪位同学来试试?用这种方法来朗读一下诗歌第一小节。
生:(朗读)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师:读得怎样?
生:好!
师:读得很不错,但是有两个重点没有把握住。听刘老师读后,和这位同学比较一下,大家注意听。(教师朗读诗歌第一小节。读毕,问学生。)发现重音在哪个地方?
生:重音在“活着”和“死了”两个词语。
师:对。而且再仔细听一听,我们能够发现第二句诗,一二两句的重点应该在“死了”,三四两句诗的重点应该在第四句的“活着”,我们大家这样读,试一试看看。(教师为学生起读)
生:齐读第一小节。(这次学生的读在老师的指导小有了轻重音的变化。)
师:读了这一节,你们能不能用两个词语来概括“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这是一个什么人?“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一个什么人?用两个词语概括出来,能不能?
生回答。
师:对,第一个叫做“虽死犹生”,第二个叫我们常说的“行尸走肉”。(教师板书)对,读诗就要这样读。那么,第二小节谁来?
(生读第二小节)
师:多好哇,把掌声献给他。
(生鼓掌)
师:跳跃,节奏就出来了,但是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个小节有一个细微的变化。在标点上的,发现了没有?
生:“有的人”后面有停顿没有顿号。
师:对,“有的人”后面有停顿却没有了标点,这是为什么呢?这说明这里需要停顿,但是停顿的时间却是非常的短暂,要连起来读。连起来读感觉就是不一样,大家读读试试。
(生自由读)
师:不够,味道不够。听刘老师读一遍,有停顿但没有标点,应该怎样读?(师范读第二小节)预备齐。
(生齐读)
师:对!就是这种感觉。第三小节是,这位女同学,你读
(生读第三节)
师:读得怎么样,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不太好,有谁能够读得更好些。
(指名读)
师:“想不朽”读得很好,但是刚才第二小节刘老师教过的没有标点的停顿速度要稍微快一点。这一点没有把握住,谁再来?
(指名读)
师:不错,这里就让我感受到了想不朽的人是多么迫切想不朽,对不对,也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情愿做野草的人是多么心甘情愿,这种节奏我们要能把握。但是大家又要发现,这里又有一个标点“想不朽”用了一个引号,和第二小节“啊,我多伟大”这两个引号的作用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
师:差别在哪里,谁来给我说说?琢磨琢磨。
生:(生回答声音很低,没有听清)。
师:说对了一半,对吗?“啊,我多伟大”是骑在人民头上的人说的,这不朽是刻在石头上的吗?
生:这不朽是他想要不朽,但是他并没有不朽。
师:啊,孩子们,我们的引号有一个用法,大家知道吗?
生:(齐答)特定称谓。
师:对,特定称谓。但这个特定的它很模糊,在这里这个特定的它指什么意思呢?反语,反义的意思,用上一个引号,这个意思就表示恰恰相反。这里的“不朽”意思就是什么了?马上就朽了,当时就朽了。不是不朽,而是迅速的怎样?
生:朽了。
师:用上引号,就起了反语的作用。我们常常说某某人特聪明,这聪明加个引号,什么意思?
生:(齐答)不聪明。
师:是傻。我们说某某人特笨,加个引号,就说明这个人怎样?
生:不笨。
师:这个引号我们生活当中经常用到。这个地方要把握这个引导的概念。好,我们看第四小节,谁来给我们读读?注意诗歌的跳跃和节奏。
(指三名学生读第四小节,教师纠正学生错误读音。)
师:这个咬字不准,诗歌的味道就没有了。
(再请一名学生读,并引导学生注意分号的停顿读法。教师范读。)
师:短的时候要短,长的时候要长,跳跃和节奏才能明显。请听,把握没有标点的停顿和分号在这里隔断的一种巨大的跳跃。
(教师范读,为学生起读)
(生齐读)
师:就这样读四五两个小节,都注意中间没有标点的停顿和分号的跳跃。我们大家一起来,骑在人民头上的,预备齐——
(学生齐读四五两节,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停顿的读法。)
师:这两节地方,大家又要注意一个更大的跳跃。刚才我们这位同学说到,诗歌当中有一节,一般的文章当中不会有这样的节。刚才我听大家在读的时候,这里断气了。诗歌虽然分节朗读了,但是它中间的气是什么呢?一贯到底,不能断气,如果断了气,就不能称其为诗了。所以,有停顿没有符号,有分号需要跳跃,还有章节之间的一种气不断,但声却暂时的休息。这个气就是我们在思考,诗人的思考。但是他的思考也需要透气,没气就活不了,一贯到底的。我们注意把握诗两节之间的节奏。这个节奏每一个章节之间我们都能把握很好,听明白没有?
(生齐读四五小节)
师: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这三句我们一起来,骑在人民头上的,预备起——
(生齐读)
师:诗歌要这样朗诵才有味道,是不是?要把握这个气脉的跳跃和节奏。最后一句有这样一个词(教师板书)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抬举是什么意思?
生:抬举就是人民把他抬起来。
师:人民把他抬起来抬起来很高,举起来很高,是这个意思吗?那谁天天抬着举着,那不累死人呀。那,你说。
生:抬举是爱戴的意思。
师:是爱戴的意思?有点意思。
生:还有敬仰的意思。
生:还有赞美的意思。
生:还有尊重的意思。
师:对。一个抬举有那么多的意思。我们平常也经常听人说某某人不识相的时候,说这人怎样?
生:不识抬举。
师:抬举在字典当中,在辞典当中它的意思是什么?上级、长辈对晚辈的一种提携和关爱。如果哪位领导或者你们的长辈给了你很好的机会,给了你帮助,你不需要,他就会说你不识抬举,不给他面子。那么在这里是谁给谁抬举?谁抬举谁?
生:群众抬举鲁迅。
师:这反了?在我们心目当中,鲁迅多么伟大的人,应该鲁迅抬举下面的群众才对呀,怎么人民群众变成抬举了呢?用抬举这个词,你又体会到什么呢?
生:我体会到鲁迅很尊重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长辈看待。
师:对,鲁迅是这样,臧克家这位诗人也是这样。从这个词语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伟人之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把人民群众看得比自己更高。人民群众对自己的爱护,那才是对我的抬举。是这个意思吗?诗歌读到这个地方,我们是读懂了,也读完了,也感受到了诗歌的一种跳跃和节奏,那么这首诗当中写了两种人,有的人是哪两种人?你自己再自由读读这首诗。臧克家在这首诗中写了哪两种人?能不能把它画出来。
(生自由阅读,并做批注。)
师:有的人写了很多,但我们可以发现他写了两类或者说两种人。有一些孩子速度比较快很快就找到了,没完成的孩子你记住老师在等你,不要以为有同学举手他能为你代劳。还有几个孩子好像还没有找到。你来说——
生:有的人是肉体还活着,但是精神和思想已经死了,还有一种人是肉体死了,但是他的精神和思想还活着。因为他默默无闻地帮助别人。还有一种人是在群众当中觉得很伟大,其实他是一无是处的。
师:他抓住第一小节当中“一种是活着死了,一种是死的人活着。”
生:我认为是第一种人仗着自己的地位欺负群众的,第二种是不顾自己的地位甘愿为人民服务的。
师:好,不错。还有吗?你说说。
生:我认为一种是骑在人民头上,还有一种是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为人民服务的。
试:很好,还有吗?来,你说!
生:一种是名存千古的,他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想千古流芳。还有一种是不想出名,想平静。
师:不想出名想平静的。前面说的很好,有的人想不朽,有一种人呢,情愿等着地下的野火来烧,这两种人,是吗?来,你说。
生:我认为第一种人是很自私的,很骄傲的,第二种人心甘情愿为人民服务的。
师:很好,你好。
生:我觉得第一中是在别人面前自以为了不起的,第二种人是甘做人民的公仆。
师:你说。
生:我觉得第一种人有了一点功就是自高自大,还有一种人是他为人民服务了很多,却甘愿作牛马。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通过读诗歌发现这里面写了有的人有很多很多,各有各的说法,但是归结起来用藏克家的话,文中的话来说:有两种非常形象的,一种是——
生:(一起)骑在人民头上的人,还有一种人是甘愿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板书)
师:这一种概括是最形象的把所有的有的人、有的人进行了分类,而这首诗歌把藏克家的诗拆开以后分成两种,大家对比着读一读。(生读书)刘老师把这首诗做了一下加工,大家来看一看,下面我们请同学来读一下,按照刘老师刚才所说的朗读诗歌的方法来朗读。谁来?
生: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
师:读的怎么样?
生:好。
师:我们大家一起像他这样读一遍。
(生齐读)
(指名读)
师:他注意了刘老师刚才引导标点的停顿和章节的停顿,但这个同学又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诗句内部的、那就是句子之间的词语间的一种节奏,所以整个看起来好像有一种唱读的一种味道,一种强调。谁来?你来。
(生读)
师:最后读得很好,很有韵味。好,我们大家一起来!
(生齐读)
师——“当牛马人”起!别这样,放开嗓子。
师:很好!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起来。
生:生。
师:他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生:恨。
师:对甘愿为人民作牛马的人,一个字藏克家心里充满了什么?
生:爱。
师:所我们很多同学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发现他的一种对比,藏克家为什么有一种强烈的对比?因为他的心里和鲁迅一样,他是一个敢恨、敢爱(板书),所以他对那一句我们刚才概括出来的坏人,骑在人民头上的人,他的内心是充满了什么呢?充满了恨,而对甘愿为人民当牛马的人充满了敬爱,是一种爱。所以他采用了这样一种对比的写法,而不是一种形式上的对比,而是他内心爱恨交加在一块,形成的一种自然的表达,内心没有这种真诚的爱,没有这种刻骨的恨,他是不可能用这种形式表达这种感情。同学们说对不对?下面刘老师读一个小节,你们要能够找到对应的一个小节,就是表达爱和恨的,明白了没有?
师: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生: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师:把名字刻入石头的,比自己的尸首烂的更早——
生: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师: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生: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师: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生: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师: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生:他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得活着的人,群众会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师:诗人的内心,就是充满了这种爱与恨的什么呢?交织在一块,爱恨交加,所以他参加完鲁迅的纪念活动以后回到家里,这种内心的情感就喷薄而出,而不是在刻意的我要找这种很强烈的对比,这种形式、这种诗歌在中外史上都没有过的,都很少见,而臧克家用这种形式表达的也只有这一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对鲁迅先生的爱和敬仰。臧克家这位诗人,他曾经两次把自己的诗作寄给鲁迅,最后一次是在1936年的8月,也就是在鲁迅逝世前的一个多月,鲁迅收到了他的诗歌,但是这两个人一生都没有见面。一直到49年解放以后,他对鲁迅的几年活动,才算公开的、正式的纪念活动,臧克家对鲁迅先生的那种仰慕、思念和敬仰,在积累了十三年,所以他这种感情是从心底喷发而出的。下面我们一起再来吟诵这一首诗。有的人,预备起——
(生齐读全诗)
师:读完了诗,我们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在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的日子里,臧克家从心里喷发出来这种情感,我们在思考,到底是鲁迅的哪一种精神深深地烙印在臧克家的心里?读了这首诗,你说——
生:鲁迅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要联系我们的文本,我们的诗歌,我们的课本。
生:鲁迅爱戴群众的精神。
生:鲁迅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甘愿为人民做牛做马。
师:甘愿为人民做牛做马,这让我们想起鲁迅的一首诗,你们都非常熟悉,里面有两句你们非常难忘的两句诗,哪两句?
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师:好。今天非常有幸和鲁迅小学的孩子们欣赏鲁迅的这一句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老师问你们,此处的千夫指谁?
生:当时腐败的官员。
生:当时的朝廷和政府。
生:反对鲁迅思想的人。
生:当时骑在人民头上的人。
师:把掌声送给他。这才是鲁迅的传人。这里的千夫就是骑在人民头上的人。千夫指,指谁?
生:骑在人民头上的人。
师:指鲁迅。当时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是非常的多,这里的指有时是谋杀、有时是暗杀、有时是逮、有时是恐吓。那么鲁迅所面对的这一些骑在人民头上,对自己千夫所指,他的态度是如何的?
生:横眉冷对。
师:横眉冷对,丝毫也不胆怯,这叫铮铮铁骨。所以说从这一句,有人说看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那不是一人所指,是千夫所指,是骑在人民头上的人对他的迫害。那後一句呢?俯首甘为孺子牛。前一句很好理解,低下头来心甘情愿为孺子牛,什么叫孺子牛?
生:为人民服务。
师:孺子是什么?
生:孺子就是那些普通的人民。
生:勤勤恳恳的人。
生:默默奉献的人。
师:我们鲁迅小学的同学对这首诗理解很准确。但是这里刘老师告诉你,孺子,谁是孺子?就是你们,就是小孩子。当鲁迅写这首诗的时候指的是他自己的孩子,谁呀?海婴,周海婴。那么这个孺子牛是怎么回事呢?有个典故,在战国时候,齐国的齐景公非常宠爱自己的孩子,天天给他的孩子做游戏。有一天他的孩子要和他玩一个牛的游戏,要齐景公当牛,儿子来当农夫,牵着他爸爸往前走。齐景公也很听话,就嘴里咬着一根绳,被儿子牵过来牵过去,蹦蹬一下,这孩子摔一跤,齐景公牙齿掉了,齐景公会怎样?
生:齐景公就会去先关心孩子,不会先关心自己。
师:这个故事当中,齐景公非常爱自己的孩子,这种爱的话,就叫一种溺爱。那鲁迅怎么会溺爱自己的孩子?不是,是教育孩子。我们理解诗句的时候要放在当时的情景。他是在什么情景下,千夫所指,所以他愿意回到自己的家里,和自己的孩子享受天伦之乐,表达他对孩子的这种爱,并不是说他真的被儿子用绳子牵着跑。明白了没有?可是又有一个问题,刚才很多同学对孺子牛的解释,把孺子牛理解成了人民群众,理解成了劳苦大众,这是怎么回事呢?明明是鲁迅想和自己的孩子享受天伦之乐,为什么我们大家读到这首诗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把孺子牛看成人民大众呢?注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孺子牛精神,(板书)就是鲁迅情愿给人民当牛当妈的,但是我在平时读鲁迅书的时候呢,没有读到过这种情形,可是我们每一个人心里在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感觉到在人民的心里,他就是孺子牛。这说明我们对孺子牛精神的理解还不到位。读了臧克家的这首诗,我觉得里面有一句把孺子牛的精神说透了,说到我们心底里去了,哪一句诗呢?听刘老师把这一句读一遍,你仔细听,仔细看,看看那句诗把孺子牛精神说透了,说到咱们心坎里去了,好吧?我们来试一下。你看着上面也可以,最好是看着书,不要看这上面,啊,看着书拿着笔,注意听。有一句话我在重复一遍。把鲁迅的孺子牛精神说得非常地到位透彻,看着书,孩子们。
(师伴背景音乐朗诵)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们头上,啊,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上,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学生鼓掌)
师:好,孩子的掌声,让我获得了信心。但我最重要的是,你们找到了孺子牛的精神那一句吗?来,这位女孩子。
生:我觉得把孺子牛精神说得很透的那句话是: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师:嗯,孩子,很好。还有吗?来,你说。
生:我认为是:有的人宁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师:甘愿自己被烈火焚烧。很好,你说。
生:我认为是:他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有的人。
师:嗯。还有找到这一句的吗?来,你说。
生:我认为还有一句: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师:刚才我们已经说了,当牛马,就被人牵着来,这没有很形象地说出来。你说。
生:有的人是,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师:人民不忘记他。但孺子牛精神不是这一句。来,你说。
生: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说。
师:说明孩子们跟先生是有心灵相通的。真正的孺子牛精神就是刚才这三位孩子读的那一句话。哪一句话?
生齐:有的人,他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师:我们一起把这句话抄一遍,抄在书上,工整地抄一遍。边抄边慢慢地品读:他活着,为了大多数人更好地活。(师板书)别忘了最后的一个句号。
师:他活着,为了能多数人更好地活。为什么说这一句当中,我们能够透彻地看到鲁迅不是被牛马一样被人民一样牵来牵去,我们却能活生生地看到他的孺子牛精神呢?我们来做几个比较。他活着为了所有人更好地活着。可以吗?为什么?
生:因为他不可能把全世界,他不可能活着,全世界人更好地活。他只能尽自己所能,让多数人更好地活。
师:尽我所能。你说。
生:因为他只有(模糊),他的思想,所以说他不能让所有的人更好地活着。只能够做到他让好多人活着的话,有些人就不能活,他能够尽力而为地让人活着。
师:你说。
生:因为他不能够让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活。
师:对啊,能让这些人活得更好吗?(生齐:不能)得让他们活得更糟。对不对?所以这个地方不能用所有的。
师:第二个,我们再比较一下。他活着为了少数人更好地活着。行不?
生齐:不行。
师:为什么?你说。
生:因为多数人都要反抗黑暗的政府的,然后他活着就是要让多数人活得更好,而不是少数人活得更好。
师:谁是让少数人活得更好?
生:(各自说)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人。
师:这恰恰是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人,他们才希望自己这少数人更好地活得。这也不是。再看最后一句。
师: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活着。行吗?
生:不行。
师:你说。
生:因为那个,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本来就是活着的,平民也是活着的,只不过活的那个好和坏。
师:你说。
生:因为他希望别人比他活得更好。
师:很好,你说。
生:他活着别人也活着。
师:你说。
生:因为这些平民活着却处处受压迫,他不想这些平民受压迫。
师:对了,说得多好啊。鲁迅并不是的意思是说,我活着你们才能活,我活着你们都得死光光了。(生笑)他活着的目的是让多数人更好地活,让那活在痛苦当中的人更好地活。那么,再问大家一句,那多数人,是哪些人。现在我们就明白了,不是所有的,也不是少数的。这些人,是谁?
师:来,你说。
生:这些人是指平民的老百姓。
师:你说。
生:这些是那个被骑在人民头上压迫的人民。
师:你说。
生:这些人指的是甘愿给人民当牛做马的人。
师:我们能不能联系鲁迅作品当中的人物。
生:祥林嫂。
师:谁啊?
生齐:祥林嫂。
师:祥林嫂。(板书)还有谁啊?
生:阿q。
师:阿q。(板书)还有谁啊?
生:孔已已。
师:孔已已(板书),等等等等。是这样一些人。那么这些人是什么人呢?
生:(各自答)受压迫的人。
师:受压迫的,你说。
生:给别人做牛做马的。
师:对,你说。
生:非常艰难地生活的人。
师:你说。
生:生活在水深火热的人。
师:你说。
生:生活在别人的压迫欺负下被人瞧不起的人。
师:你说。
生:生活贫穷,做人低贱的人。
师:这些人,用一个词语把它概括,那就是社会底层的人。(板书)对吗?
生:对。
师:鲁迅的笔,他的文章当中,反映的最多的就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在当时的社会当中,这一些祥林嫂,阿q这些社会底层的人数,不是少数,而是——
生:多数。
师:鲁迅为这些社会底层的人,呐喊了一生。藏克家他也是一位农民诗人,他的很多的诗歌题材,都直接写到的是社会底层的农民,他们那些苦难的生活。孩子们,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鲁迅的孺子牛精神是什么?就是告诉我们,不是要给人民牵来牵去,当他的牛和马。而是要对底层的人,充满关爱。社会在发展,人类只要存在一天,就会有底层的人。那么我们做为传承鲁迅精神的孩子,现在我们这个社会当中,哪些人是处于底层的?你说。
生:掏粪工,为我们扫街的人。
师:为我们扫街的那些人,吃得苦最多,报酬最少,起得最早,回得最晚。常常还要遭到我们一些人的什么?
生:嘲讽。
师:白眼,嘲讽。你说。
生:还有那些经常在外,那些钻井工。
师:身处地下,挖煤的那些什么呢?矿工。他们也时常要遭受煤矿灾难的什么呢?煎熬。还有什么呢?你说。
生:还有在厂里工作的民工。
师:在工地里打工的民工,他们没有医疗保险,对不对?他们没有很多的亲朋好友,他们往往孤身一个人来到这个地方怎么呢?打工,住在简陋的棚子里,吃着粗茶淡饭。好,你说。
生:西部受苦的农民。
师:西部受苦的农民?应该说西部贫困的农民。西部还有很多贫困的孩子上不起学,冬天没有棉被,没有鞋穿。好,孩子们,懂得这一些,我们就把鲁迅的精神埋藏在我们的心底里了,给人民当牛马,不是要被人民牵来牵去,不是要跟他去耕地拉田,而是我们要真诚地对待那一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对吗?如果你能对那一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心生怜悯和敬佩,您就是一个高尚的人,您就是一个值得我们敬仰的人。我们不一定要像鲁迅成为伟大的作家,但我们要像他那样怜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这就是孺子牛精神。藏克家之所以会喷薄而出,就是被这一种孺子牛的精神感动,所以他拿着笔,也经常地书写那些农民,那些底层的人的艰苦的生活。带着这种感情,一起来走进藏克家的《有的人》,一起来读诵一遍。(放音乐)大家起立。
师:有的人,预备起。
(生齐读,师也在读。)
师:孩子们,让我们用鲁迅的眼光去关爱那一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那样,会让我们也变得高尚起来。下课。
生:老师再见。
《有的人》教学实录王崧舟 有的人教学实录篇三
一、指导思想及设计理念
诗歌是一种美,而美的传递方式应该是熏染而不是解析。纠缠于字里行间,为了一个词语,一句话的意思谈论不休,会导致诗歌意境的破碎。诗歌是艺术,艺术的文字就离不开诵读、欣赏和适度的品悟。学生对诗歌亲近的欲望应该是在这样的诵读欣赏中激发的。所以我对本诗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多读,从多读中悟诗情、悟诗意,悟写法;然后再读写结合,大胆创造,写一写诗歌,学以致用,充分体现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二、学习任务分析与教材内容分析
《有的人》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近鲁迅”。有四篇课文,分别是《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和《有的人》。《有的人》位于本单元的结尾,是著名诗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参加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时所作。全诗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节奏明快,有着很强烈的情感倾向和浓浓的时代色彩。
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本课要让学生能感情朗读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体会对比手法,并真切感受到做人的真谛,能试着以仿写诗歌的形式去表达出来。
三、学习情况分析与学生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诗歌,而且通过自学第六组《轻扣诗歌的大门》的综合性学习,对于诗的格式形式已有初步的了解,再加上已积累了六年级的语文素养和学习经验,对于诗歌的内容不难把握。
四、教法、学法分析
1.从入题开始,让学生走进历史去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从而促进理解课文内容。
2、多层次的指导学生去读诗;分句读,分段读、对照读等灵活多样的朗读手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深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及写作特点。
4、读写结合,提升情感认识。
五、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感情朗读,体会该诗强烈鲜明的爱憎之情,
②.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并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③、体会诗歌语言的精炼,理解诗句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①.多角度多层次的朗读,在读中悟诗情,悟诗义,悟写法;
②.读写结合,深入升华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②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美的情操,明白“为人民服务的人在人民中“永生”的道理,塑造自已美好的人生”。
(二)教学重点:
1. 指导学生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2、采取多中对比朗读的形式,让学生熟读成诵。
3、仿照诗歌形式,采用对比手法写一首对人生看法的诗歌。
(三)教学难点:
1. 指导学生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2. 仿照诗歌形式,采用对比手法写一首对人生看法的诗歌。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思想及突破策略:
“重点”主要通过学生的朗读、思考、讨论解决,对于“难点”,在学习时教师应用适当方法的引导与适当的点拨。如对照,适当拓展知识等方法。
六、教学环境(媒体)与资源
多媒体课件与课文录音视频
七、教学过程流程图(可选)
㈠导入新课,了解背景→㈡指导朗读,初识文本
→㈢自由朗读,初步感知→㈣探究发现,走进文本→㈤体会写法,深挖主题
→㈥拓展认识,深化情感→㈦仿写诗歌,成就理想
①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带给大家一句名言,“其实地上并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你知道这是谁写的吗?(鲁迅)
②对于鲁迅,你了解的都有哪些呢?
③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72年了,72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鲁迅先生身上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让他得到了这么多人这么持久的爱戴呢?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一面》这两篇文章中同学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再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参加完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以后,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板书)。
④介绍时代景,
出示课件(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当时,全国各地人民第一次公开隆重地开展了各种纪念活动,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人民的纪念活动,瞻仰了鲁迅故居,“对着这遗迹,想念鲁迅的一生,心里感慨很深,便于11月1日写就了一首诗。此诗自发表以来,一直受到读者喜爱,广为流传。)
学生齐读。
自由谈一谈自己对鲁迅的了解。
指名读背景介绍
为新授课作铺垫
二、初识文本、指导朗读。
10分钟
(一)听一听:看视频,听课文录音,谈体会。
1.看视频听朗读录音
听完录音,你觉得朗读的那个人,朗读得怎么样? 你从中听出了什么?
(二)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1、教师强调:诗歌重朗读,要读出节奏、重音、语气语调、情感等。
2、思考:
⑴、作者在诗中以鲜明的态度写出了哪两种人?找出文中的诗句,用——画出来。
⑵ 、诗人对这两种人各作了怎样的描述?请找出相应的诗句,用~~~~~~标示出来。
3、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读出作者对两种人的爱与憎。
4、指名学生朗读(可读自己喜欢的章节)同学们评议
(三)再读诗歌
调整顺序让学生分两组对比读,并想想从中读出了什么?
朗读要求:
①将每节诗的前两句连起来读
②将每节诗的后两句连起来读
③分男女声部,分别交替朗读每节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
学生评价朗读效果,多角度挖掘朗读的技巧。
学生初读,在文中划出相关句子,
然后设计朗读、自由朗读
学生边读边想
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朗读
由听到读,由模仿到自主,由顺读再到重新组合诗序读。
让学生通过一遍遍的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以及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通过自读自悟,发现诗歌本身的内容和写作特点,
三、探究发现,走进文本。
5分钟
小组合作议一议。
1. 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你发现了什么?可以说说诗歌的思想内涵,诗歌的内容,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也可以评点诗人的炼字艺术,还可以谈谈你认为难以理解的诗句等等。
2、教师引导,深入内容:
①同学们对两类人物已有了自己鲜明的认识,请我们用一些词语送给这两种人;
②人们对这两种人又是什么态度呢?也请同学们用词语来概括(请各小组就某一方面将自己要送的词语板书在黑板上)
学生讨论、合作、交流。比如,全诗按总分的结构来写,及对比、对照、反复的写作方法
积极主动地用词语表达出来
学生概括、补充
在品读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领略诗歌的魅力。
提升对主题的认识
四、体会写法:深挖主题
6分钟
1、同学们请看,这首诗的题目是:有的人。在题目下面还有一个副标题,为什么?根据你对诗句的理解,把对应的成语用直线连接起来:
2、作者这样对比来写有什么目的?
学生回答完毕之后共同连线。
指名回答老师的问题
巩固理解诗文的内涵,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所要表达的情感
五、拓展认识,深华情感
4分钟
①、谈一谈
在历史或现实中,既有流芳百世的英雄,也有遗臭万年的奸臣,你能联系具体人物来谈谈自己的感想吗?
②、补充相关历史名人名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范仲淹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
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知道的两类人物
学生齐读
拓展加强学生对人生价值意义的认识
六、仿写诗歌,成就理想
10分钟
引导:你在日常生活中曾有过对人生的思考吗?请联系生活感受,仿照本诗的对比写法,写一写你对人生的看法或是对读了本诗后的感想。
学生动笔写作
读写结合,体验人生的价值
20* 有的人
有的人 有的人
死了,活着;活着,死了;
死的是躯体,不死的是精神
十、教学反思
读与写结合,让诗“活”起来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0课《有的人》教学反思
反思一下小学现代诗歌教学的状况,应该说,现代诗歌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盲区。这其中有很多原因,其中教材编排对现代诗歌的淡化是一个重要因素。翻阅小学语文课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3—6年级的现代诗歌几乎都是二类课文,是主张让学生自己读一读,积累积累就可以的。这种淡化导致了很少有人去仔细思考它的教法,大部分教师都是以会读和理解意思为目的实施教学的。我以为,这样的教学不是真正的诗歌教学。反思自己这一课的教学,我认为本课的教学,是重在让学生去读诗,从读中去悟,去想,去拓展,然后再读写结合,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写作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首先,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诵读。课堂对于学生的读是这样安排的:由听到读,由模仿到自主,由顺读再到重新组合诗序读。每次读的要求也不一样:首先安排教学中从读正确到读出节奏,再到有表情朗读,每一遍都目的明确,最后到让学生通过一遍遍的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以及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其次,引领学生欣赏品味。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诗歌本身的写作特点,比如,全诗按总分的结构来写,及对比、对照、反复的写作方法在全诗中也极为突出,也正是这些独特写作方法的运用,使诗歌所表现的爱恨情仇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给读者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在品读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领略诗歌的魅力。
接着,带领学生走进去再想开来。课堂上,通过两次揭示副标题,让学生在诗中寻找鲁迅的影子,进而去发现生活中具有鲁迅精神的人。再拓展回顾到历史上流传千古的人或是遗臭万年的人,更一步加深对这两种人物的认识,提升孩子们的人生价值观。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纪念鲁迅先生上,而是建构起一个立体的、饱满的、更具张力的认知。
最后,仿写诗歌,在创作的过程中让全诗所颂扬和批判的行为跨越时空和今天的生活对接,轻轻地在学生心中画出一道是非对错的分界线。
总之,在教学中,我尽量让这首诗歌变得柔软,少一些理性,多一些感性,少一些教化,多一些欣赏。尽量用老师释放的诗情去召唤学生的诗情,从而让诗“活”起来,然后动口、动手,说一说,写一写,这样不但激发学生爱诗歌、学写诗歌的热情,而且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亲近诗歌的种子。
《有的人》教学实录王崧舟 有的人教学实录篇四
重点难点:
1、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 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 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课时计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20xx年2月5日晚8时35分,诗人臧克家老先生却因病离开了人间。
(出示幻灯片3)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 的大诗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 等,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 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的人》便是他这类诗的代表作。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我们播放朗诵带,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播放视频文件)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齐读全诗。
3、鲁迅简介
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首诗歌,我们先回顾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
(出示幻灯片7)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不朽杰作。
同学们还能说出哪些鲁迅先生的作品?
……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血腥*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4、思考讨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第2、3、4节):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二、 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 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1) 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 思考问题:这一节诗有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
《有的人》教学实录王崧舟 有的人教学实录篇五
《有的人》教学反思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大家熟知的诗歌《有的人》开头一节,诗歌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并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这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教学之前我有些疑虑,如何让学生领悟到课文的深刻内涵,感情受到触动。最后我决定通过对比朗读去让学生感受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和人生理想。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有的人”指的是什么人?这些人怎么样?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于是,我紧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对比学习,我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而且诗中有许多句子都与鲁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联系。如,读到“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时,很自然地就会想到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读到“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也会联想到鲁迅的著名散文《野草》。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来理解课文,做到温故知新。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学有所得。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诗使你联想到什么?(想到了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情景;不让女佣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让卖票的青年一元钱给他两本书的情景……)这样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不过,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牵着学生的地方还多了点,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够。教学过程中对小环节与细节的时间缺乏基本的预设,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由于时间设计的失误,写的训练也就没有时间给予落实。另外,教师主导下师生单向互动的时间过多,没有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互动。这也影响了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一些学生陪着学习的状态因此而产生。
《有的人》教学反思
《有的人》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所以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全诗共七节。全诗热情歌颂了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情的鞭挞了反动统治者。诗歌在表达上的突出之点,是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
我安排一个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我的目标是希望能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对两种人的不同感情,最后还能学习这首诗歌的对比手法,再写一节(2句)。课前布置了预习和搜集相关资料。
上完课,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首先,老师们所肯定的优点原本是我所追求达到的效果,但还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孩子们比较紧张,在自主发现的环节,其实自主性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孩子们为什么紧张,其实可能是我自己不够放松导致的,也有可能是读的还不够,不够熟,所以还没有达到水到渠成的地步,有点操之过急。
第二,设计的是非常流畅的过程,没有给可能突发的事情预设时间,所以时间紧,知道按原计划完不成的情况下,就做了一些舍弃,造成某些衔接的不够自然。一是开头导入对课题读法的两次纠正,二是对毛泽东评价鲁迅的话的重复读和指导,三是指名串读课文时的指导超出了预计。这反应我备学生一块做得还不够。但同时我也想,真实的课堂才应该是我所追求的,所以没有能衔接自然,就反应出我的应变能力还需要锻炼,对课的设计应该有多个方案。
经过思考,我对教案进行再次修改。不贪多、贪全,求实,砍掉写的一块,将读进行到底。读出层次,读出个性,读出味道。
《有的人》教学反思
这首诗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虽然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地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它指的是什么人?这些人怎么样?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而且诗中有许多句子都与鲁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联系。如,读到“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时,很自然地就会想到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读到“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也会联想到鲁迅的著名散文《野草》。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来理解课文,做到温故知新。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学有所得。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诗使你联想到什么?(想到了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情景;不让女佣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让卖票的青年一元钱给他两本书的情景……)这样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因此,我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最后,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辐射鲁迅精神,让学生学习鲁迅,像他一样关爱他人,热爱人民,愿意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并呼吁学生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乐意为社会作贡献。
不过,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牵着学生的地方还多了点,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够。我应该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学习讲读课文的方法独立阅读,理解文章,我再适当引导,让学生体会、感悟课文,从而提升认识,升华情感,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
《有的人》教学实录王崧舟 有的人教学实录篇六
【教学目的】
1.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2.学习对比写法。
3.了解诗中的议论,认识诗歌哲理性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对比写法,诗中议论的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预习指导:
1.摘录臧克家《关于短诗〈右肘人〉》:
在旧社会里,我们看惯了这样的事情:大至官僚,小到乡绅,残害压迫人民,坏事做 绝,罪孽深重,却妄想“流芳百世”,到处竖起“泽被乡梓”“德高望重”一类的“功 德”碑,把自己升为万古不朽的“伟人”。
《有的人》写于……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
2.看“学习重点”“预习提示”,明确学习本课的重点及内容。
3.读课文(定条件的由男女生结合,两人一组,每节诗由男读1—2行,女读3—4行,用 磁带录上音待评)
(二)课堂教学(以读带讲)
l.导入 新课(可借鉴吴玉章同志1961年 6月11日为《革命烈士诗抄》题词“言炳丹青,德配天 地,功昭日月,行作楷模”引入)
2.板书课题,配乐,范读全文(放录音磁带或教师朗读。要求学生标出诗中对比句)
3.抽读课文并正音:臧(zāng)摔(shuāi) (老师对朗读速度、节奏、语调的讽刺与赞颂,情感的爱与憎予以指导)
4.预习检测
(l)放两组录音作业 ,第一盘放1—4节,第二盘放—一7节,同学评。
(2)填空
a.《有的人》是作者在新中国成立后,为____,怀着的情感而写的。 (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对鲁迅先生崇敬)
b.题目不直接写作“纪念鲁迅”,而叫做《有的人》,其理由是____ (课题更含蓄,便于对比突出主题,将鲁迅精神加以提炼、引伸,让读者获得深刻的教 益。)
c.用诗句填空。“有的人”在诗中一指____的人,一指的人。你喜____欢一种人。鲁迅 属于____一种人。 (最佳选择是第二节中的2、4行。)
d.“纪念鲁迅有感”中的“有”是意思,“感”是____的意思。诗中表达感慨用的表达 方式是(引起、感受、感慨,议论)
e.通篇采用手法,褒贬鲜明,但重在____。作者从鲁迅生前____,故后____这两点来表现 他的伟大。 (对比,赞颂,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从不想到个人,人民热烈纪念他)
5.阅读研讨
(1)限时默读。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读每节诗的后两行)
(2)同桌互相听读。(针对以上问题互议,互谈)
(3)表情朗读。一人领全班合,齐读上面板书的有关内容。(注意激发颂扬情感) 问: ①为什么说有的人死了还活着? ②谁以“野草”自比?有何含义?“地火”又指什么?“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一种 什么精神? ③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④上面已经写出了对鲁迅的纪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吗?
(4)个别读。(带着下列问题)读每一节诗的前两行。 问;①诗中给我们刻画了另一类鲜明的形象,与前一种人有强烈的反差,这叫什么写 法?其作用是什么? ②这首诗从哪几方面把两种人进行了对比?诗的2—4节同5—7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呼应 的? (学生抢答,教师归纳)
(5)让男生(或女生)带着讥讽、诅咒的语调朗读以上 有关诗行。
(6)精读2—4节,再次体会对比的作用。 问。 1.你怎样理解活着的人已经死了这一句中的“活”和“死”字?它指现实生活中的哪些 人? 2.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3.(展开联想)请联系中国近(现)代史,举一例说明“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下 场如何? 再举一例说明“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着的人”得到人民怎样的拥戴和回报?
(7)背诵全诗。参看板书。
6.揣摩运用 (l)处理课堂练习第五题。 (2)第八题与第四题比较练习。 (3)第七题在课前或课后阅读体会。不作讲解。
《有的人》教学实录王崧舟 有的人教学实录篇七
一、给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不朽[ ]
9
2.摔垮[ ]
3
4
1
3.臧克家
[ ]
a.z1ng
b.z4ng
c.c2ng
二、用“/”标出的句间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b.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c.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d.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三、“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一句中对“抬举”的含义和感情色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抬举”的含义是又抬又举,本诗中是褒义词,表现对鲁迅的推崇。
b.“抬举”的含义是看重并加以称赞,诗中是褒义词,表明对鲁迅的敬重。
c.“抬举”的含义是抬起来举过头顶,表示尊重,诗中是褒义词,表明看重。
d.“抬举”的含义是看重并加以称赞,诗中是中性词,表示称赞。
四、判断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有的人》是臧克家在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
b.“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用的是对比的修辞手法。
c.“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是从鲁迅的《自嘲》诗中化用而来。
d.诗歌也能讲道理,发表议论。但诗中议论不是抽象的,而是带有形象的。
五、指出下列各句中“活”和“死”的具体含义。
有的人活着 活:
他已经死了 死:
有的人死了 死:
他还活着 活: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
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的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932年4月
1.老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却“横竖不说一句话”,对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老马十分驯服,完全忠实于人类。
b.老马一向是逆来顺受的,习惯了这种压力。
c.老马默默忍受,是因为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能任人宰割。
2.诗的结尾“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有什么含义?
3.“老马”象征了旧社会中________的人。
(二)
双桅船
舒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另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1.仔细阅读诗歌,体会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①“船”象征: ②“岸”象征:
③“风暴”象征: ④“灯”象征:
作者借助这些象征性形象,是为了鼓励人们________。
2.双桅船在一个纬度告别,又相约在“另一个纬度相遇”,为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目标,一片又一片“心爱的岸”,“不怕天涯海角”,甘愿“再分东西”,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写照呢?
【参考答案】
一、1.b 2.a 3.a
二、c
三、b
四、c(所引诗句是从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题辞》中化用而来。)
五、活:生命存在,身体的躯壳活着 死:灵魂丧失,毫无生命价值 死:生命不存在 活: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六、(一)1.c(从诗中“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可知,老马的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无力反抗。) 2.这一句把老马不甘心被欺凌却又无力反抗,只能继续在悲惨的生活中挣扎的那种无奈而又悲凉的感觉形象地描写出来,同时也激起人们对老马不幸的同情和对不公平命运的义愤。 3.广大的与牛马一般命运 (二)1.①人的一种不断追求的精神品质 ②人的生活境界和不断升华的审美理想 ③人生中的困难、挫折和挑战 ④一种希冀,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困难前面不畏缩,应怀着希望继续前进! 2.这是一种不断充实、不断进取、不断追求,生命不止,前进不止,有价值、有作为的人生写照。
《有的人》教学实录王崧舟 有的人教学实录篇八
教材简析:
《有的人》这首诗是著名诗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参加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时所作。诗歌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节奏明快。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了解为多数人活着的人将得永生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对照的写作手法,体会运用这种写法的好处。
3、初步欣赏诗歌,对现代诗充满兴趣。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通过本组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怎样的印象呢?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他吗?
师: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鲁迅先生不幸病逝时说:“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
过渡:今天,我们学习1949年11月1日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诗歌《有的人》。
二、自主初读,吟诗解疑
1.略读课文怎么学?生交流学法。
出示阅读要求:
(1)读准确,读流畅。
(2)“有的人”指哪些人?
2.读诗: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分节读诗,正音。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师:猜一猜,这句话容易读错的字是哪一个?
生:大多说“呵”,有的把字音说成是he,有的说成是a
师:这个字平时读“he”,比如— 笑呵呵、“呵斥
另外,“呵”和“啊”这两个字有的时候读音和意思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它一样可以读一声、二声、三声、四声,在这句话中读第几声呢? 为什么 ?
师: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些骑在别人头上的人,对自己的做法很骄傲。
生:这些人感到自己很了不起,所以才说“呵,我多伟大!”
师:所以,在这里应该读第四声。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强调预设:朽,理解:不朽。
3.吟诗:读顺诗歌。
回归整体,读诗。
齐读诗歌。
三、合作赏析,品悟主旨
1.“有的人”指的是同一种人吗?
(1)(随即出示)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2)轻声读读,发现什么?
两个“死”,两个“活”一样吗?
(3)朗读指导“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现在你心里应该非常明白,两个“有的人”一样吗?
板书:虽生犹死
虽死犹生
(4)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对比。(板书)
2.合作学习,细读《有的人》。
(1)找找两种人的不同,在旁边写上批注。
(2)交流心得。
3. 重构课文,对照感受
(1)第2到6节中找出第一类人。组内读读。
①(出示)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么伟大!”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②这些“有的人”是怎样的人?他们的结果呢?(出示)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倒;
把名字刻在石头上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③用一句话说说这样的人。
伟大,实则渺小,让你想到哪些人?
(2)另外的“有的人”呢?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燃烧。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②人们是怎样对待他们的?
做牛马的
远记住他!
风吹到的地方
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③你读出诗中的言外之音了吗?
牛马,野草为了别人更好的活的人是谁?
④补充鲁迅的资料,交流。
(出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火,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腐朽。”
“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原来臧克家以此作比,竟都是出自鲁迅的原话啊!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又发现了什么?每节都是“先反后正”。
四、对比特写,写法感受。
1.对比读。
找找哪些字感受到强烈的对比?
2.交流:
品读“骑”“俯”,“刻入”“情愿”,“不朽”“烂得更早”……
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一善一恶,一美一丑。
3.比较读
(1)2、3、4节5、6、7节
2与5节,3与6节,4与7节,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与“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跨,”
……
(2)与前面放在一起写比较,你感受到什么?
臧克家无愧于“中国当代诗魂”。
五、总结齐诵,激起共鸣
1.十三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记得,读诗……七十二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记得,读诗……
2.《有的人》仅仅是在歌颂鲁迅吗?更是在赞美那些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的人,以小见大。
3. 将来等我们老了,我们还依然记得,齐读诗。
教学反思:
这是一片略读课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憎爱分明的感情,并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
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先让学生读准,特别是对容易读错的“呵”字,进行正音。其次,本课的有感情朗读诗歌是重点,学生对爱憎的感情朗读的还不够鲜明,知道要表达的感情,但读不出来,这时教师应及时的做到范读。
《有的人》教学实录王崧舟 有的人教学实录篇九
设计理念:
1 对教材的理解
《有的人》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所以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
全诗共七节。全诗热情歌颂了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情的鞭挞了反动统治者。诗歌在表达上的突出之点,是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
2 学生学龄特点、心理特征分析
学生在学习经历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是非观,价值观,有了自己的见解,善于围绕一个问题深入探究,更喜欢充满竞争,充满挑战的学习环境。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学习动机。
3 理念应用
(1)激发读书动机
在教学中,以“比赛读书”贯穿教学全过程,学生在准备活动中,“无为而为”地深究了教材;在活动中,理清思维,感悟教材。
(2)有效实现对话,发展语文素养
通过与文本的对话,深究文字的内涵;与同学的对话,完善自己的理解;与老师的对话,深化对情感的感知;与作者的对话,感悟表达意图。
(3)多元评价,营造竞争合作的学习氛围
生生互评,自我评价,师生评价,在多元的评价中,学生准确了解自己思维,知识,技能的水平。
(4)以读代讲,引导发表个人见解
有层次的组织读书,由浅入深地感知教材,最终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歌内容,研读语言文字内涵,感悟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培养倾听他人见解的习惯,锻炼发表个人见解的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及人民对待他们的不同态度,培养学生明确的是非观和高尚的价值观。
教学流程:
课前交流:自信的人怎么站?自信的人怎么坐?
谈话导入:六年的小学生活,让我们从书本上认识了许多人格上伟大的人。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一个人吗?(学生评价)这些伟大的人,都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请大家看课题,本文课题与其他课题有什么不同。(介绍副标题)我很喜欢这首诗,让我们共同分享。
初读:你想给这首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 (检查,评价,正音)
再读: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挑战朗读,启发个性化理解,适时点拨:谁敢跟我比赛朗读?光有自信是不行的,我读了十多次,而且有我自己的理解,现在就比对你们不公平。给你时间,试着理解,不动笔墨不读书,把你的见解写在书边的空白处。(学生自读自悟)交流自己的感悟,适时点拨:
1 《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2“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3讨论:这首诗写了拿几种人?鲁迅属于哪种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提炼板书: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4再做准备,比赛朗读。
评价赏析,引导创作:你认为作者哪儿写得好,值得你学习。试创作一句或一小节。 (交流展示)。
《有的人》教学实录王崧舟 有的人教学实录篇十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本组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怎样的印象呢?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他吗?
(学生评价。)
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036年 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 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让我们共同分享。
二、初读体会
1、自读课文,读熟读通顺:
你想给这首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
(检查,评价。)
2、再读:
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3、你读懂了什么?尝试理解这样几个问题:
⑴ 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前后两个“有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⑵ 首节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前面的“活”是指人活着,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活着。
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后面的“死”是指人死了。
⑶ 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有怎样的联系?
三、听录音,朗读
1、请同学们听录音。
2、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语气语调抑扬顿挫、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 ,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自由朗读。
3、我们齐读这首诗:
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四、讨论、合作、交流
1、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的命运呢?
⑴ 理解课文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
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
幻灯补充《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⑵ 理解课文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
幻灯补充《野草·题辞》: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2、比人生观,比价值观:
学习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
师: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3、小结:
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 /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五、有感情背诵
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让我们怀着对鲁迅先生深深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六、拓展
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七、互相交流
让我们看看集体的智慧能产生怎样的结晶。先请四位男生四位女生,一人说一句,不可以重复。
(同学或老师评点。)
【评点】
以读代讲,结合大量课程资源,结合本组所学课文,边读边悟,体会诗歌内容的同时更加了解了鲁迅为人。
《有的人》教学实录王崧舟 有的人教学实录篇十一
教学目的
1·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2·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3·认识本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2·通过读,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3·把较难懂的内容(第三、第六、第七节)讲清楚,讲透彻。
教学重点
1·理解对比的写法。
2·体会用诗讲道理。
教学难点
1·"有的人"指哪些人?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两句诗该怎样理解?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他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3·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为什么说“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课后题。
第3、4课时:理解对比的写法,和本诗蕴含哲理。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1节) (第2、3、4节) (第5、6、7节)
人生意义
(对比) (对比) (对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作家简介
臧克家,生于1905年,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最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1949年全国解放后,藏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三、解题
“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这苜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
四、导入
人都有生和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活着的人,有的活得崇高、伟大;有的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间题上,毛主席曾经指出:“有的重于泰山,有的 轻于鸿毛。”(举例说明)
《有的人》这首诗以形象、凝练、通俗的语言写了对于生和死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的态度和表现,抒发了作者由此而发的感受,以此来纪念鲁迅以及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五、通读课文
1·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理解课后题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说说这两句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 “死”字的不同含义。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它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第一个 “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 “死”宇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念之情,第二个 "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 "活"宇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3·体会:“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得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宇,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啊,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申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迸行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把鲁迅的形象写得多么崇高,多么感人,多么形象!" )
4·体会: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把 "名字刻入石头"的"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认为"刻入石头"是万全之法,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道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活力、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拜、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
5·体会:“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骑”、“摔”、“ 垮”字分别说明什么?
(“骑”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而人民要推翻他们,打倒他们,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6·理解课后题二:
为什么说 “把名字刻人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又应当怎样理解?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末,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刻入”和“烂”是讥讽、嘲笑,是对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动派的鞭挞、讨伐;“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六、 课文分析
1·这首诗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部分: 第1节是第一部分;第2、3、4节是第二部分;第5、6、7节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
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2·小结: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3·教师提间:这首诗所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在于它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想一想,这一深刻的哲理是什么?
(一切危害人民的人,必将被人民所唾弃;而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则会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怀念。)
4·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因为诗人是"借着纪念鲁迅这样一个机会,用诗作为出口,抒发心中的 积愤"(臧克家语)。诗中不仅歌颂了伟大的战士鲁迅,而且热情地赞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千千万万向着恶势力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同时,也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诗中写的两种人,代表了两个阶级的斗争,从而深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恶势力的无比憎恨,对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崇敬和热爱。)
5·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①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l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 "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②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一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
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一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a·"永远记住他";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6·课后题五:
毛泽东同志称赞鲁迅“在黑暗与暴力的进袭中,是一株独力支持的大树,不是向两旁偏重的小草”,而这首诗却说鲁迅“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应该怎样理解?
(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小草"与这首诗里所说的"野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没有坚定立场的骑墙派,后者指愿与旧社会同归于尽,一起被革命烈火烧掉,为革命斗争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者。鲁迅说,"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这黑暗的社会背景就是"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鲁迅先生以彻底革命的英雄气概,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会燃烧起来。)
七、教学小结
八、布置作业
课后题六
《有的人》教学实录王崧舟 有的人教学实录篇十二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能找出并理解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
2、加强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你们有听说过《狂人日记》《阿q正传》吗?
你们知道它们作者是谁?(引出“鲁迅”)
2、介绍鲁迅
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 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 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 本。《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白话小说。
二、介绍成诗背景
1.作者
臧克家,诗人,生于1905年,山东诸城人。他的诗作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主要作品收在《臧克家文集》中。
2.写作背景
1949年全国解放后,臧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3.释题
学生自读副标题后明确:“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
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每一句都读流利。
3、听录音范读课文。
4、全班再齐读课文,强调注重语气。
四、品读诗歌,理解内容
1、教师提问:这首诗一共有几节?可以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分析,教师评析、归纳:这首诗分三部分:第1节是第一部分;第2、3、4节是第二部分;第5、6、7 节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
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2、教师提问: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这三部分之间是什么结构关系?
(学生分析,教师归纳: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 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五、精读诗歌,领会感情
学习第一部分
1、这一节写了几种人?他们指的是哪些人?
两种。前者指的是反动派,他们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只躯壳活着,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后者指的鲁迅和像鲁迅那样的人,他们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然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在人间。
2、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前面的“活”是指人活着,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活着。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后面的“死”是指人死了。
学习第二部分
1、学习第一、二节,结合诗句介绍鲁迅诗集《自嘲》和《野草》。
2、在该部分找出这三种人的不同特点。
学习第三部分
1、指出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相互呼应的。引导学生找出第五节和第二节对应,第六节和第三节对应,第七节和第四节对应。
2、在该部分找出两种人所得到的不同后果。
五、总结归纳
1、全班齐读课文。
2、全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对比)
3、诗中哪些是赞扬鲁迅的?找出句子并读出来。(每节中的第二种人)
六、拓展延伸,思想升华
1、谈谈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教育和启迪?
3、如果让你选择,你要做第几种人?该怎样努力成为这种人?
七、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两节小诗,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八、板书设计
①活着 想伟大 想不朽 使别人不能活
已死 摔垮 烂得早 无好下场
②活着 为牛马 作野草 为别人更好活
已死 记住他 处处是 被抬高
《有的人》教学实录王崧舟 有的人教学实录篇十三
《有的人》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上课了。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句英文名言:“ to be or not is a question!”大家试着翻译成中文,看看是什么意思呢?(生兴趣浓厚地讨论)
生⑴:老师这句话的意思是:是或者不是是一个问题!(众笑)
师:(赞许)按大家学过的英语单词的字面意思来讲,的确是这么回事,不过它真正的含义是:“活着还是不活,这是问题。”这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一句独白。言词虽短,却引发出世人深深的思索:“人究竟应该怎样活着?什么样的生命才有意义?”今天,我们也来探讨一下这个关于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问题。我们先来读读臧克家的诗作《有的人》。(板书课题)
师:这首诗是作者在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的,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我们在初一年级学习《一面》时已给大家作过详细介绍,还组织大家课外阅读鲁迅轶事,这里就不再多说。请大家把这首诗自由朗诵一遍,看看哪些诗句清楚地体现出是对鲁迅先生的纪念。(生朗读)找出来的同学谈谈你的答案和理由。
生⑵:诗中第二节中有一句是“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是从鲁迅先生的诗“俯首甘为孺子牛”变化而来的,作者这样写表明对鲁迅先生的纪念
生⑶:还有第三节中的“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也是一处. 因为鲁迅先生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题
辞中就提到“野草”和“地火”。
46
师:你们是从哪里找到这些资料的?
生⑶:课文下面的注解中就有嘛!
师:你们读书、预习都仔细,也很讲究方法,如果能完整地阅读一下鲁迅先生的《自嘲》诗和散文诗集《野草》全文就更好了。现在,我们暂且借助注解来理解这两句诗。“给人民当牛马”倒是挺明白的,“野草”和“地火”究竟有什么样的含义呢?请大家仔细阅读注解中的引文,联系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环境,谈谈自己的理解。(生阅读、讨论)
生⑷:“地火”指的是当时一种被压制的力量,它能够摧毁一切,而且是“无可朽腐的”。
生⑸:指的就是人民的革命力量。师:很有道理,那么鲁迅说“自爱其野草”,愿意等着地火来烧,包含着什么深刻含义呢?
生⑹:愿意献身于人民的革命力量,为了摧毁旧世界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师:看来,大家找到的两句诗充分展示了鲁迅先生身上崇高的品格与精神。谁能够综合起来谈一谈。(生踊跃发言)
生⑺: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牺牲一切。
师:既然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先生,为什么标题是“纪念鲁迅先生”,而叫“有的人”?
生⑻:因为诗中写了很多“有的人”。(生笑)
师:真的写了很多人吗?大家听老师把全诗朗读一遍,再告诉我这个问题的答案。(师朗读,生看书、思考)
生⑼:全诗表面写了很多“有的人”,但归纳起来并不多,只有两种人。
师:哪两种人?他们与鲁迅先生有什么联系?
生⑽:一种是象鲁迅先生那样的人,另一种是不具备鲁迅先生那种精神品格的人。
47
师:现在大家体会到臧克家给这首诗题名为“有的人”而不是“纪念鲁迅”的用意了吗?
生⑾:作者不是单纯地纪念鲁迅先生,而是由鲁迅先生推而广之,引发更深的思考。
师:他思考的问题是什么呢?在这个问题上作者的观点又是什么?他是依据什么得出这样的观点的?请大家认真阅读全诗,并简要讨论,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生⑿:诗中探讨的是生与死的问题。诗的第一节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师:嗯!?我有些糊涂了!又是死又是活的,究竟是死还是活,这话是什么意思嘛?
生⒀:这里的两个“死”,两个“活”字意义都不相同。第一个“活”字意思是肉体和生命还存在着,“死”的意思则是精神已经消亡了;第二个“死”字意思是肉体与生命已经消亡了,而“活”的意思是“精神永存”。
师:经你这么一解释,我明白了:有的人是虽生实死,行尸走肉;有 的人虽死犹生,精神不朽。究竟什么样的人虽生实死,什么样的人虽死犹生呢?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妨还可以举出典型例子来证实自己的看法。
生⒁:碌碌无为者,虽生实死,拼搏进取者虽死犹生。
生⒂:卖国求荣者虽生实死,精忠报国者虽死犹生。比如秦桧和岳飞就是典型的例证。
生⒃:贪官污吏虽生实死,清正廉洁的人虽死犹生。前者如陈希同、王宝森就是例子,后者象孔繁森就是证明。
师:孔繁森的确虽死犹生、精神永存,他的事迹给我们的启示并不仅仅在于他的“清正廉洁”,那么,从他身上最突出的精神
出发,我们能够得到怎样的启示呢?
48
生⒄:自私自利者虽生犹死,大公无私者虽死犹生。生⒅:为自己追名逐利者虽生犹死,为人民鞠躬尽瘁者虽死犹生。
师:太精采了,从同学们的话语可以看到出你们的视野和胸怀。我们还是回头来看看本诗在这个生与死的问题上的观点是怎样的?
生⒆:欺压人民者虽生犹死,为人民服务者虽死犹生。
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生⒆:第二节中说:“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前半句写的就是欺压人民的人,后半句写的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人。
师:照这样来说:这节诗如果写成:“有的人/欺压人民;/有的人/为人民服务”,观点不是更鲜明,写得不是更好些吗?(生思索)
生⒇:原文写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刻画了两种人的形象,前半句写出这种人骄横无耻,自命不凡的丑态,而后半句则写出了为人民当牛做马的人的谦逊、诚恳。
师:既然如此,你能把这节诗有感情地朗诵一遍吗?
生⒇: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骄横地)“呵,我多伟大!”/有的人/(诚恳地)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生鼓掌)
师:大家觉得他朗诵得很好,为什么呢?哪位同学谈谈?
生(21):他朗读前半句时,使用的语调较高,而且读出了骄横的、不可一世的丑态;而后半句则用低沉的、恳切的语气在读,很符合诗句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师:很好。诗歌的朗诵就应该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那样,根据诗的内容特点投入相应的感情。大家试着读读其他几节诗,看看诗中还说到什么样的人?(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哪位来读一读,谈一谈。
49
生(22):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鄙夷地)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激昂地)等着地下的火烧。这里说的是:一心想着个人名利的人和愿意为进步牺牲一切的人。
生(23):有的人/(气愤地),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赞扬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这说的是损人利已的人和牺牲自我、造福他人的人。
师:读得感情充沛,讲得也正确无误,这首诗就是这样用形象而又饱含感情的语言,在纪念鲁迅先生为人民和革命进步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同时,向人们揭示着关于生命的真正含义,的确是一首难得的好诗。说他是好诗,除了形象而饱含深情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外,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发现呢?(生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24):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把两种迥然不同的人的形象和下场来做对比,更好地阐明深刻的道理。
师:不错。不过你刚才说到“两种人不同的表现和下场”,能结合原文给我们解释一下吗?
生(24):诗的第二节到第四节写的就是两种人的不同表现,第五节到七节写的就是两种人的不同下场。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不过有个词用得很不恰当!
生(25):不能用“下场”,因为这是个贬义词,而他说的“两种人” 中包括具有鲁迅先生那种精神的人,而诗中对这种人是充满褒奖和赞美的,因此这个词不合适。
师:既要能适合褒的对象,又要能适合贬的对象,那该用什么样的词好呢?
生(26):中性词,比如“结局”。
师:很好。诗歌把两种迥然不同的人的表现与结局进行对比,更好的阐明了无私奉献者虽死犹生、精神永存,欺压人民者虽生
50
犹死、遭人唾弃的哲理。这样来看,全诗的结构就十分清晰明了了。能够解说清楚的同学请举手。
生(27):第一节以议论总领全诗,二到四节、五到七节分别将两种人形象与结局进行对比。
师:以饱含哲理的议论开头,用形象的语言和鲜明的对比来表现抽象的哲理,使这首诗显得意味深长而又别具一格。让我们饱含感情地将这首意味深长而又别具一格的好诗齐声朗读一遍,能背诵那是最妙不过的了。(生齐声朗诵或背诵)
师:读完臧克家的这首《有的人》,同学们能告诉我生存的意义与目的应该是什么吗?
生(28):对人民有所贡献,对社会有所意义。
师:同学们看过那么多的课外读物,你们能从其他作品中得到关于生存的意义的启示吗?
生(2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告诉我们名垂青史流芳百世生命才有意义。
生(30):保尔柯察金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这句话告诉我们有所作为,生命才有意义;投身全人类的解放事业,生命才有价值。
生(31):老师,我曾经读过一首诗,不知道能不能说。
师:但说无妨。
生(31):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这首诗呢?
生(31):我觉得他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摆脱束缚,享受自由。
51
师:既然如此,念出来有什么担心的呢?顺便问一句,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生(31):(不好意思)忘了。师:能背诵积累就很了不起了,不过为了更好的理解这首诗,特别是他所说的“自由”的准确含义,我请你务必下去再认真查阅一下诗的作者及有关情况,好吗?(生点头)
师:关于“什么样的生命才有意义?”的话题,今天暂且讨论到这里,大家还有其他的发现,课后尽情交流,并把这些名言辑录在摘抄本上,我们比比看,谁“探讨”得最充分、最深刻。这是今天的第一个课外作业;另外我们今天还学到了在诗歌中运用对比手法,这使我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甫的一句诗。虽然只有10个字,但它通过对比手法把不平等社会现象揭露得入木三分。请大家课外查阅这句诗,并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220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