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课文《捞铁牛》 简单概括一下捞铁牛的方法篇一
1、读课题,在预习中,你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需要老师、同学们的帮助?--(重要的,带有普遍性的话板书出来)
2、指挥捞铁牛的怀丙和尚是一个怎样的人?齐读第四段,请给"出色"、"工程家"标上"……"
3、"出色"是什么意思?"工程家"呢?--特别好的设计,主持各项工程的专家。
4、请小声读文,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勾画。哪些方面看出怀丙是出色的工程家?--先自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再课堂发言。
5、同学们发表的意见可以把它概括为三个方面:--设想出色(叫水送回)准备工作出色(准备工作)操作出色(捞起铁牛-)
6、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叫水送回"这个想法的?请读第一段后答,抽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大家议论纷纷,却束手无策,他们看到的是水的危害,怀丙起到的却是利用水的巨大力量,这与众不同的想法反映出他出色的智慧。齐读这句话,体会他的勇气和智慧。
7、可是,每只铁牛都重达万斤,要把八只铁牛都捞上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怀丙为此做了四项准备工作,请默读第二段,把表示这4项准备工作先后顺序的词用"△"标出(检查落实)。
8、你能用上这几个词,指着灯片上的图说吗?--学生说。
9、怀丙不做这些准备工作不行吗?你体会到什么?--潜水摸牛:摸清位置,便于打捞。备船装沙:吃水深,缩短船与牛的位置,卸沙后,船才能在上浮的同时绷紧绳子,从而拔出铁牛。并船搭架:保持平衡,浮力大且一致。粗绳拴牛:保证牢固。--准备工作周密细致,设计科学,不愧是出色的工程家。
10、请小声读第三段,看看他是怎样捞铁牛的?--先请同学讲,然后课件演示。
11、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的,抽读"和尚……向上拔。"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用"……"把表示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在铲沙过程中变化的词标出来。
12、检查落实后,师生分读,想一想: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讨论。--因果重叠(不要求理性掌握,只是感情认识),这几句话写清了铲沙拔牛的经过,写出了怀丙巧用自然规律,主持拔牛工程的出色才能,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齐读,注意体会联系,强调变化。
13、铁牛从淤泥里拔出来了,多令人高兴啊,可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聪明的才智,出色的操作(小结)。
14、就这样,怀丙把八只铁牛全部捞了起来。老师提个有趣的问题,你们怎么看:铁牛是水送回来的,你认为是水的力量大,还是人的力量大?为什么?--水的力量大,人有智慧,可以利用水,从这个角度看,人的力量更大。
15、一千多年前,怀丙能用这样的方法捞起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说明什么?--①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16、我国历史上像怀丙那样在科学技术上有创造发明的卓越人物有许多,你知道吗?
17、我们为他们骄傲,更为我们中华民族自豪,齐读第四段,注意表达对怀丙的敬佩、赞叹。
18、学到这儿,你的疑难问题都解决了吗?
19、请用"出色"、"熟悉"各说一句话,写在作业 本上。
小学课文《捞铁牛》 简单概括一下捞铁牛的方法篇二
课题10《捞铁牛》课时计划2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这篇课文讲提宋朝时发生的故事。有一次,黄河发大水了,河两岸拴住浮桥的八只大铁牛,被大水冲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里。洪水退了,怀丙和沿利用水的浮力捞起了铁牛,从而说明他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 教学目标1.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2.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3.学会本课生字词.
4.朗读课文.能简述捞铁牛的经过. 教学重难点1.理解怀丙和尚捞铁牛时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2.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教具学具准备字卡,浮力实验器具,
教学设计思路(含教法设计、学法指本课教学设计“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辅以多媒体课件演示,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结合实践、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二.看书听朗读录音.三.布置自学四.检查自学情况。五.作业:一.回顾导入,明确目标。二.出示思考讨论题。三.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导拨。四.动手实验,加深理解。
五.总结课文五.作业。第一课时
今天我们学习第10《捞铁牛》,看了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出示自学要求:1.初读课文,看拼音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利用工具书学习
3.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1.出示字卡,认读生字。
2.汇报弄懂了那些词语,重点检查以下词语:浮桥、淤泥、宋朝、熟悉、出色。
3.分段,讲段意。
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捞铁牛》,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他是怎样捞铁牛的?这节课我们深入讨论学习。1.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捞铁牛的?说明了什么?
2.怀丙为捞铁牛做了哪些准备工作?你觉得怎样?
3.打捞铁牛的工作是分几步做的?你觉得怎样?
4.为什么说怀丙是宋代出色的工程家?
1.第一个问题,抓住“议论纷纷”这个词进行导拨。
2.第二个问题,理解段共有四句话,按顺序讲了四项准备工作:(1)摸清铁牛沉在哪;(2)两只装满泥沙的大船驶到铁牛沉没的地方;(3)拴船搭好架子;(4)下水把铁牛拴住。这四项工作都说明怀丙是针对铁牛笨重的特点,进行了细致周密的安排。
3.第三个问题,分三步:(1)把船上的泥沙铲到河里;(2)水手们使劲划桨,用船把铁牛拖到岸边;(3)把水里的铁牛拖上岸。再用同样的办法把其余的铁牛捞上来。追问:运回行吗?4.第四个问题,引导学生从怀丙指挥捞铁牛的过程理解。
1.实验准备工作:
(1)在一个装上水的玻璃缸里,缸中放些沙子,表示是淤泥。
(2)水底下放一小铁块表示铁牛。
3)用一根木棒(表示木架子)拴住两个大盒(表示木船)放在水面上,里面装满沙子。
(4)用一根细绳,一端系在木棒上,一端拴在缸底的小铁块上,让绳子绷紧。
1、怀丙是宋朝人,宋朝距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当时他就懂得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说明了什么?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1、谁能说说其他利用水的浮力的事?
把故事讲给别人听。学生质疑:谁捞铁牛?为什么捞铁牛?怎么捞的?结果怎样?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继续的。先讲铁牛被大水冲走,陷在淤泥里,一个和尚主动提出捞铁牛:再讲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接着讲怎样捞起一只只铁牛:最后讲这个和尚的名字和身份。可分四段。朗读课文(四人,每人一段)
学生质疑怀丙和尚捞铁牛的事。议论纷纷,是说许多人在一起各说各的办法,这里有困难大、无计可施的意思。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理解怀丙是针对铁牛笨重的特点,进行了细致周密的安排。引导读4—6自然段。引导感知怀丙懂得利用水的浮力。 2、学生演示怎样捞牛。(1)要求:一个学生一边动手演示,一边叙述怎增捞铁牛,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2)学生评议演示和讲解的情况。
说明古代人们的聪明才智。我们的前人对世界科学文化做出的贡献。我们这一代更应该爱科学,用科学。举例说说小组讨论,自由叙述,如果发言遇到困难,可看课件,启发思维。从学生的发言入手,引导大家思考描述了景物的几个方面并板书相应的内容,充分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同时训练学生表达言之有物,言之有序。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表现个性化的生活经历,畅谈个性化的认识感悟。 作业设计(可附页) 第一课时:继续读课文。找出文中四字词语,加以积累。第二课时: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摸清地点
备船装沙10.捞铁牛 准备工作并船搭架 铁牛被水冲走 怀丙叫水送回两头拴牢打捞铁牛 铲沙 划桨 拖上岸
小学课文《捞铁牛》 简单概括一下捞铁牛的方法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2、学习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并运用学到的方法读懂课文。
3、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弄清怀丙和尚做了哪些工作才把铁牛捞上来。
2、理解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道理。
3、学习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并运用学到的方法读懂课文。
教学准备
实验器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科学吗?爱科学吗?很好,那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科学的奥秘吧。
老师做有关“水的浮力”的演示,质疑:
怀丙和尚说他用什么办法能把大铁牛捞上来?怀丙和尚是怎样“叫水”把大铁牛“送回来”的?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出示投影)让生自由读文,思考: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
(潜水摸牛→备船装沙→拴船搭架→拴牛绑架)
2、指导朗读,注意:动词要读重音,把这些准备工作突出出来。
三、学习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同学们合作学习,要求认真读书,思考:(出示投影题)
(1)怀丙和尚把准备工作做好后,是用什么力量捞起铁牛?
(2)根据课后思考·练习3的提示,想想带点的词语之间是什么关系,能不能用什么关联词把它们连起来?
1、学生自由学习、讨论。教师巡视。
2、师生交流。
(1)怀丙和尚用什么力量捞起铁牛?(水的浮力)读出关键语句:“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
师做“捞铁牛”的演示:
(2)交流:课后思考·练习3中的语句。(出示投影)
①学生读这段话。
②带点词语:泥沙减少→船身上浮→绳子越绷越紧→把铁牛
向上拔
(因为泥沙减少,所以船身向上浮;因为船身向上浮,所以绳子越绷越紧;因为绳子越绷越紧,所以铁牛被向上拔。)
3、指导朗读。(带点词语要朗读得特别分明。两个“慢慢地”、“越绷越紧”要读出味道来。)
4、师读第五自然段。
(1)引导质疑:怀丙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呢?
(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放在水里拉回来,可以省力气。)
(2)多么聪明的和尚呀!把第四、五自然段读一读。
5、师读第六自然段质疑:
“这样的办法”是指怎样的办法?
6、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知道了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来拔铁牛的,那么我们再回头看看怀丙和尚为什么要做那些准备工作?
(如:潜水摸牛为的是更好的确定打捞办法;备船装沙为的是铲掉泥沙后船身可以向上浮;拴船搭架为的是使船只平稳增加浮力;用两只船是考虑牛笨重,需要极大的力量;拴牛绑架为的是船只上浮时,能把铁牛从淤泥中拔出来。)
师小结:从这些准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怀丙和尚以科学的态度做了细致、周密的思考和安排,说明他有聪明的才智。
四、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齐读课文,思考:这段写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写和尚是谁,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和尚的赞颂之情。)
2、为什么说怀丙和尚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呢?
五、总结全文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出示投影)
六、延伸课外
想象一下,在当时还有什么办法能把铁牛捞上来?要是现在呢?
(让学生明白,在当时怀丙和尚的打捞方法是最好的办法。现在科学的打捞办法有:浮筒打捞、浮吊打捞……)
板书设计
准备:潜水摸牛→备船装沙→拴船搭架→拴牛绑架怀丙和尚
文本框: 捞铁牛
利用浮力
打捞:泥沙减少→船身上浮→绳子绷紧→铁牛上拔出色的工程家
小学课文《捞铁牛》 简单概括一下捞铁牛的方法篇四
讨论学习课文,理解怀丙是一位出色的工程家。
1、读课题,在预习中,你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需要老师、同学们的帮助?--(重要的,带有普遍性的话板书出来)
2、指挥捞铁牛的怀丙和尚是一个怎样的人?齐读第四段,请给"出色"、"工程家"标上"……"
3、"出色"是什么意思?"工程家"呢?--特别好的设计,主持各项工程的专家。
4、请小声读文,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勾画。哪些方面看出怀丙是出色的工程家?--先自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再课堂发言。
5、同学们发表的意见可以把它概括为三个方面:--设想出色(叫水送回)准备工作出色(准备工作)操作出色(捞起铁牛-)
6、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叫水送回"这个想法的?请读第一段后答,抽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大家议论纷纷,却束手无策,他们看到的是水的危害,怀丙起到的却是利用水的巨大力量,这与众不同的想法反映出他出色的智慧。齐读这句话,体会他的勇气和智慧。
7、可是,每只铁牛都重达万斤,要把八只铁牛都捞上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怀丙为此做了四项准备工作,请默读第二段,把表示这4项准备工作先后顺序的词用"△"标出(检查落实)。
8、你能用上这几个词,指着灯片上的图说吗?--学生说。
9、怀丙不做这些准备工作不行吗?你体会到什么?--潜水摸牛:摸清位置,便于打捞。备船装沙:吃水深,缩短船与牛的位置,卸沙后,船才能在上浮的同时绷紧绳子,从而拔出铁牛。并船搭架:保持平衡,浮力大且一致。粗绳拴牛:保证牢固。--准备工作周密细致,设计科学,不愧是出色的工程家。
10、请小声读第三段,看看他是怎样捞铁牛的?--先请同学讲,然后课件演示。
11、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的,抽读"和尚……向上拔。"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用"……"把表示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在铲沙过程中变化的词标出来。
12、检查落实后,师生分读,想一想: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讨论。--因果重叠(不要求理性掌握,只是感情认识),这几句话写清了铲沙拔牛的经过,写出了怀丙巧用自然规律,主持拔牛工程的出色才能,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齐读,注意体会联系,强调变化。
13、铁牛从淤泥里拔出来了,多令人高兴啊,可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聪明的才智,出色的操作(小结)。
14、就这样,怀丙把八只铁牛全部捞了起来。老师提个有趣的问题,你们怎么看:铁牛是水送回来的,你认为是水的力量大,还是人的力量大?为什么?--水的力量大,人有智慧,可以利用水,从这个角度看,人的力量更大。
15、一千多年前,怀丙能用这样的方法捞起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说明什么?--①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16、我国历史上像怀丙那样在科学技术上有创造发明的卓越人物有许多,你知道吗?
17、我们为他们骄傲,更为我们中华民族自豪,齐读第四段,注意表达对怀丙的敬佩、赞叹。
18、学到这儿,你的疑难问题都解决了吗?
19、请用"出色"、"熟悉"各说一句话,写在作业 本上。
小学课文《捞铁牛》 简单概括一下捞铁牛的方法篇五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宋朝 、议论、和尚、船舱、拴住、潜到、沉没、绳子”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教育学生爱科学、用科学,
3. 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 了解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打扰铁牛的经过。
2. 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1. 演示所需的材料:玻璃缸、装有石子的圆口瓶、木尺、棉线、铁块。
2. 覆盖式投影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质疑激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捞铁牛》。你们读了课题,会有什么问题?(为什么要捞铁牛?捞铁牛有什么困难?怎样捞铁牛?铁牛捞起来了吗?)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 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2. 每个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读中,教师相机指导读准“宋、拴、尚、绳、绷”的字音。强调“拴、潜、陷、铲”是前鼻音,“宋、尚、绳、绷”是后鼻音。和尚的“尚”读轻声。
3. 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 从课题上看重点应该写什么?
(2) 默读,找出描写捞铁牛的经过部分。(课文的第三止第六自然段)
(3) 可见课文可分为几部分?(三部分)
(4) 如果捞铁牛的经过部分再分为“准备工作”和“捞出一只只铁牛”的两部分的话,课文可分为几部分?(四部分)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这四部分来进一步学习课文。
三、深入深究,读懂课文第一部分。
1. 读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话说为什么要捞铁牛?(因为八只铁牛是拴住浮桥用的,河水冲断浮桥,铁牛也就被冲走,馅进淤泥。要修浮桥,必须要捞起铁牛。)
2. 铁牛有多笨重呢?据记载,黄河大铁牛最轻的有26.1吨,最重的达45.1吨。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没有打捞工具?(没有)有没有科学简易的打捞方式?(没有)可见,要打捞这八只大铁牛是多么的不容易!
3. 指导读句子:“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4. 再读第一部分。学生评议。
四、学习第二部分: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1. 同学们通过自读,已经知道了人们为什么要捞铁牛。现在我们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怎样捞铁牛?我们先来看看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几项准备。请大家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并用笔画出重点词语。
2. 学生自由朗读,圈画重点。
3. 师生交流,概括出要点:(1)摸清铁牛沉没的位置;(2)准备两只大船,船里装满泥沙;(3)两船拴紧,跨船搭架;(4)铁牛和木架两端,用绳子相连。
4. 用覆盖式投影再现这次的准备工作,再请学生按顺序简要复述准备工作。(用上“先……然后……再……又……)师生评议。
5. 读懂了这一部分,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充分的准备。)
小结:认真读书,读懂内容,然后用比较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一种读书方法。
五、书写生字词。
1. 师生交流书写生字词应注意的地方。强调:(1)要注意“陷”的写法。右旁是“ ”,不是“ ”。同学们回忆一下,含“ ”旁的有哪些字(陷、馅),它们的读音有什么相同之处?(都带韵母ian和an)含“ ”旁的有哪些字(滔、稻),它们的读音有什么相同之处?(都带韵母ao);(2)写“潜”字时要注意右边与“赞”字有点相似,右下是“日”不是“贝”。
2. 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新词,教师巡视指导。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查阅课外书,查找怀丙和尚的故事或有关水的浮力的课外小知识。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陷进、拴住、潜到、船舱、铲到。
二、 观察图画,引入新课。
1. 出示课文插图,观察画面。画面上有哪些人和物?(怀丙和尚、水手、两只大木船、几只小木船、大鼓、旗帜)简单地说说他们在干什么。(怀丙和尚指挥水手们打捞起铁牛。)
2. 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到打捞第一只铁牛的经过?(第四、五自然段)哪个自然段写打捞其他铁牛的经过?(第六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请同学们自己学,要求认真读书,思考:(出示投影题)
(1) 怀丙和尚用什么力量捞起铁牛?
(2) 根据课后思考·练习3的提示,想想带点的词语之间是什么关系,能不能用什么关联词把它们连起来?
1.学生自由学习、讨论。教师巡视。
2.师生交流。
(1) 怀丙和尚用什么力量捞起铁牛?(水的浮力)读出关键语句:“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
看有关“水的浮力”的演示:在玻璃缸中装入大半缸水,缸内盛一装有石子的圆口瓶,缸口上架一木尺,木尺的两端系上棉线,线下吊一铁块,沉入缸底。教师将圆口瓶内石块儿逐一取出,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缸底的铁块为什么会往上生?)通过观察交流,得出结论:利用了水的浮力。
(2) 交流:课后思考·练习3中带点词语之间的关系。
① 学生读思考·练习3中的这段话。
② 带点词语:“泥沙减少……船身向上浮……绳子越绷越紧……把铁牛向上拔”,这些词语之间可以用上关联词:因为……所以……。(因为泥沙减少,所以船身向上浮;因为船身向上浮,所以绳子越绷越紧;因为绳子越绷越紧,所以铁牛被向上拔。)
3.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强调:带点词语表现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些词语要朗读的特别分明。两个“慢慢地”、“越绷越紧”这几个词语也要读出味道来。学生读后评议。
4.读第五自然段。
(3) 学生读。
(4) 引导质疑:铁牛为什么不放在船上拉回来?(铁牛太沉了,没办法拉上船;即使拉上船也因为太沉,不容易划到岸边: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放在水里拉回来,可以省力气。)
(5) 多么聪明的和尚呀!把第四、五两自然段读一读。
5.读第六自然段。
(1) 学生读。
(2) 谁能以这一自然段为基础,结合前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概括一下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笨重的铁牛从淤泥里拖了回来。)
小结:同学们通过一段一段地读课文,读懂了内容,要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四、 习课文第四部分。
2. 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3. 师生交流: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五、 顾全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 这篇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讲了什么?(可以分成四个部分:(1)铁牛陷进了淤泥,怀丙和尚说他有办法捞。(2)怀丙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3)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铁牛捞了上来。(4)怀丙和尚是个出色的工程家。)
2. 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桌练习说,全班交流。(拴浮桥用的铁牛陷进淤泥,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铁牛捞了上来,他不愧是个出色的工程家。)
六、延伸课外。
1. 怀丙和尚是个出色的工程家,他打捞铁鸟的办法确实好,不过,他捞一只铁牛需要两船泥沙,捞八只铁牛就得16船泥沙,以现代的环抱观点看,有没有什么问题?(泥沙铲到黄河里去会阻塞航道,还会污染河水。)你们想想,有没有什么办法既能捞出铁牛,又注意了环抱?
2.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创新。(实际上只要用四只船就可以解决问题。先把两只装满泥沙的大船划到铁鸟沉没的地方,搭好架子,拴住铁牛,然后让另外的两只空船分别靠在前面两边,让水手们把泥沙铲到空船里,再将铁牛拖到岸边。接着,用装满泥沙的两只船去拴第二只铁牛,等前面两只船把铁牛运回来后,在分别靠在这两只船边上,再把泥沙铲到那两只船上。用这样的方法来回七次就能把八只铁牛全部打捞上来,而不用向黄河里铲泥沙。)
3. 要是现在打捞水底沉物的话,有没有其他办法?结合学生查阅的资料,交流各自了解到的知识。或者由教师适当地介绍,现代有哪几种打捞方式。(浮筒打捞、浮吊打捞、混合打捞和解体打捞)
小学课文《捞铁牛》 简单概括一下捞铁牛的方法篇六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宋朝、议论纷纷、和尚、船舱、沉没、绳子”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3、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朗读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第17课《捞铁牛》
“捞”:东西掉到哪里用“捞”这个词呢?
2、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⑴ 谁捞的铁牛?
⑵ 为什么捞铁牛?
⑶ 怎么捞的?结果怎样?
二、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1、音、形难点
淤,注意读音、字形,右边不要写成“冬”。
2、理解词义:
河中府:地方的名字。因这地方在黄河中游,所以叫河中府。
淤泥:河流、湖泊、池塘等沉积的泥沙。
浮桥:在并排的船上铺上木板造成的桥。本课浮桥的不同点是两头各拴在四只大铁牛上。
议论纷纷:许多人在议论各说各的看法。议论,对人和事物,发表看法。纷纷,言论多而杂乱。
熟悉:知道得清楚。
水性:水的性能,也指游泳的本领。本课指了解这段河的深浅和水流速度,并且游泳本领又很高。
潜水:隐藏在水面以下活动。
水手:在船上负责舱面工作的普通船员。
浮力:物体在流体中受到向上托的力,即向上浮动的力量。
工程家:能够独立完成某一工程的设计以及指导施工的专门人才。本课指怀丙和尚是机械和水利工程的专家。
和尚:出家到寺庙里修行的男教徒。
三、自学课文,理解文章层次
1、轻声朗读课文。
2、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内容?
第1自然段:铁牛陷入淤泥。
第2自然段:一个和尚主动提出要叫水把铁牛送回来。
第3自然段:和尚做了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第4自然段:和尚请水手铲泥沙到河里,拨起铁牛。
第5自然段:水手们划船把铁牛拖回岸边。
第6自然段;和尚用同样方法捞起其余的七只铁牛。
第7自然段:和尚名叫怀丙。
四、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这篇课文讲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
五、分析课文
1、⑴ 浏览课文,看是谁提出要捞铁牛?(怀丙)
⑵ 他是谁呢?你能根据课文内容向大家介绍一下怀丙吗?谁能用一个最准确的词概括一下怀丙的特点?(出色)
2、⑴ 为什么捞铁牛?谁能读一读有关内容?
⑵ 指名读一读有关内容。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铁牛被水冲走)
3、⑴ 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捞铁牛的?(人们议论纷纷,可以看出人们束手无策,毫无办法,是在大家感到捞铁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⑵ 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捞铁牛十分困难?(从“笨重”一词可以看出铁牛很重,又沉在河底,不好打捞。从人们对此事“议论纷纷”可以看出大家对捞铁牛没什么好办法。)
⑶ 据资料记载,每只铁牛重四五万斤,当时又没有起重机这样的现代化设备,打捞技术又比较落后。
⑷ 怀丙提出用什么方法打捞铁牛呢?读怀丙所说的话:(叫水送回)
怎么样水把铁牛送回来呢?从这个方法中,是否能看出怀丙是一个出色的工程家呢?
4、⑴ 指名读有关段落。
⑵ 谁知道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①摸清地点;②两只船并排装满泥沙;③并排拴紧搭架;④两头拴牢。
⑶ 你明白了什么?(这四项工作都是根据铁牛中的“笨重”进行周密考虑的。)
⑷ 齐读这一段,进一步体会出色的准备。
5、接下来,我们看打捞过程,打捞铁牛的工作是分几步做的?再看怀丙又有哪些地方做得出色呢?
⑴ 自由读。
⑵ 指名答:分几步做的?
⑶ 哪些地方出色?船靠什么向上浮?为什么是拖回而不是运回?
⑷ 一只铁牛拖回了岸,剩下7只怎么办呢?
⑸ 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打捞第二只铁牛的过程。
小结:和尚叫水把铁牛送回来了,其实是和尚懂得利用水的浮力。
六、总结
1、和尚想出这么出色的办法,是因为他在哪个字上动了脑筋?(水)
2、是水冲走了水牛,又是水把铁牛送了回来,怀丙想出这么出色的办法就是因为他用自己的才智变害为利,像怀丙这样的工程家在我们历史上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用科学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做一个有用的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怀丙为捞铁牛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2、后来,他是怎样捞铁牛的?
二、动手实验,体会水的浮力的应用
1、实验准备工作
⑴ 在一个装上水的玻璃缸里,缸中放些沙子,表示是淤泥。
⑵ 水底下放一小铁块表示铁牛。
⑶ 用一根木棒(表示木架子)拴住两个大盒(表示木船)放在水面上,里面装满沙子。
⑷ 用一根细绳,一端系在木棒上,一端挂在缸底的小铁块上,让绳子绷紧。
2、学生演示怎样捞牛
⑴ 要求:一个学生一边动手演示,一边叙述怎样捞铁牛,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⑵ 学生评议演示和讲解的情况。
三、总结课文
1、怀丙是宋朝人,宋朝距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当时他就懂得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说明了什么?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说明古代人们的聪明才智。我们的前人对世界科学文化做出的贡献。我们这一代更应该爱科学,用科学。)
2、谁能说说其他利用水的浮力的事?
四、作业
1、动手做捞铁牛的实验。
2、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五、布置作业
1、读拼音、学词语
2、辨字组词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以课文题目入手,引导学生质疑。
向学生出示问题:1、谁捞铁牛;2、为什么捞铁牛?3、怎么捞的?结果怎样?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交流中指导学生学习。
自学课文,轻声朗读,理清层次,了解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
通过动手实验,体会浮力的作用,一千多年前怀丙就懂得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说明了什么?自己从中受到什么启示。让学生懂得做事要动脑、要运用科学。
小学课文《捞铁牛》 简单概括一下捞铁牛的方法篇七
教学目标:
1.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2.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3.学会本课生字词.
4.朗读课文.能简述捞铁牛的经过.
教学重点:
1.理解怀丙和尚捞铁牛时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 ,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2.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媒体设计:字卡,浮力实验器具,字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第17课《捞铁牛》,看了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谁捞铁牛?为什么捞铁牛?怎么捞的?结果怎样?)
二.看书听朗读录音.
三.布置自学.(字幕出示自学要求)
1.初读课文,看拼音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利用工具书学习
3.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字卡,认读生字。
2.汇报弄懂了那些词语,重点检查以下词语:浮桥、淤泥、宋朝、熟悉、出色。
3.分段,讲段意。(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继续的。先讲铁牛被大水冲走,陷在淤泥里,一个和尚主动提出捞铁牛:再讲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接着讲怎样捞起一只只铁牛:最后讲这个和尚的名字和身份。可分四段。)
4.朗读课文(四人,每人一段)
5.学生质疑。
6.五.作业: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明确目标。
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捞铁牛》,大家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怀丙和尚捞铁牛的事。)他是怎样捞铁牛的?这节课我们深入讨论学习。
二.出示思考讨论题。(字幕)
1.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捞铁牛的?说明了什么?
2.怀丙为捞铁牛做了哪些准备工作?你觉得怎样?
3.打捞铁牛的工作是分几步做的?你觉得怎样?
4.为什么说怀丙是宋代出色的工程家?
三.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导拨。
1.第一个问题,抓住“议论纷纷”这个词进行导拨。(议论纷纷,是说许多人在一起各说各的办法,这里有困难大、无计可施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怀丙和尚说:“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他们送回来。”这说明他有心信,而且说话留有余地,并且已经想好了捞铁牛的办法。)
2.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这段共有四句话,按顺序讲了四项准备工作:(1)摸清铁牛沉在哪;(2)两只装满泥沙的大船驶到铁牛沉没的地方;(3)拴船搭好架子;(4)下水把铁牛拴住。这四项工作都说明怀丙是针对铁牛笨重的特点,进行了细致周密的安排。
3.第三个问题,引导读4—6自然段。(分三步:(1)把船上的泥沙铲到河里;(2)水手们使劲划桨,用船把铁牛拖到岸边;(3)把水里的铁牛拖上岸。再用同样的办法把其余的铁牛捞上来。追问:运回行吗?说明怀丙懂得利用水的浮力。)
4.第四个问题,引导学生从怀丙指挥捞铁牛的过程理解。
四. 动手实验,加深理解。
1.实验准备工作:
(1)在一个装上水的玻璃缸里,缸中放些沙子,表示是淤泥。
(2)水底下放一小铁块表示铁牛。
(3)用一根木棒(表示木架子)拴住两个大盒(表示木船)放在水面上,里面装满沙子。
(4)用一根细绳,一端系在木棒上,一端拴在缸底的小铁块上,让绳子绷紧。
2、学生演示怎样捞牛。
(1)要求:一个学生一边动手演示,一边叙述怎增捞铁牛,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2)学生评议演示和讲解的情况。
五.总结课文
1、怀丙是宋朝人,宋朝距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当时他就懂得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说明了什么?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说明古代人们的聪明才智。我们的前人对世界科学文化做出的贡献。我们这一代更应该爱科学,用科学。)
2、谁能说说其他利用水的浮力的事?
六. 作业。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17.捞铁牛
被水冲走
潜水找牛
备船装沙
准备工作
并船搭架
拴牛连架
打捞铁牛 铲沙 划桨 拖上岸
小学课文《捞铁牛》 简单概括一下捞铁牛的方法篇八
《捞铁牛》第一课时,学生自由读课文一、二自然段,为了让学生对“笨重”一词有准确、具体的认识,教师向学生介绍收集来的关于铁牛的资料。学生明白后,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啧啧的赞叹声:“这么大”、“这么重”、“真大呀!”
生:这么重的铁牛怎么会被洪水冲走呢?
师:是啊!这么重的铁牛怎么会被洪水冲走呢?我们讨论这个问题。
(经过讨论,同学纷纷举手回答)
生:从插图看,铁牛不仅大还挺圆,所以洪水一冲,它就容易滚动。
生:铁牛在岸上,岸边到河里有坡度,铁牛向下移动就更方便了。
生:我们小组认为:课文上写“铁牛是拴住浮桥的”,那发大水时,水猛烈冲击浮桥,浮桥就会使劲拉动铁牛,就把铁牛给拉下水了。
师:回答得太好了,你们组深入到课文中,加上自己思考、推断、想象,终于找到答案。
师:课文讲怀丙和尚怎样捞铁牛,大家想不想做个实验呢?
生:想!
(课前布置: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水槽,倒上大半槽水,水中放一对密封的、从侧面挖去了一块的易拉罐,再用皮筋捆扎在一起,用四根铅笔搭成架子,跨在两只 “船”上;架子上拴一根细绳,另一头系住一块小石头,石头沉在水槽底部,两只易拉罐里装了不少沙子。实验开始,让学生用勺子将水舀走,绳子随之绷紧,拉动小石块慢慢离开槽底,沙减少得越多,石块就上升得越高。学生兴致勃勃地做着实验。)
师:在实验中除了弄懂怀丙使用水的浮力将铁牛捞起来的原来,还体会到什么?
生:搭架子不仅要跨在两只船之间,而且要正好位于船的中间部分,这样可以使船不倾斜。
生:架子的支撑点要固定,防止用力时滑动。
生:绑住架子与铁牛之间的绳子应该绑紧。
生:铲走沙子的时候应该均匀地铲,以保证船的平衡。
……
同学们明白怀丙所说的“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的意思了吧。可见铁牛能成功捞起来靠的就是水的浮力的作用。
师:同学们想想,还有别的办法吗?
(全班立即热闹起来,让小组相互交流、探讨,发挥集体智慧。教室气氛活跃,每个同学都拿出自己的才智。)
生:用直升飞机吊起来。
生:可以用一艘船,上面装一台起重机,直接把铁牛吊到船上就行了。
生:可以把船里的泥沙换成人,开始人都站在船上,铁牛绑好后,再弄几只小船,停在大船旁边,到时候人全部下到小船,这样大船慢慢往上浮。
生:老师,这个办法要动用很多人。我们小组想把船上的泥沙换成水。先在船上装水,捞铁牛时,再将水抽到黄河里去。
师:你们小组为什么要用黄河水呢?
生:黄河本来泥水太厚,怀丙和尚每捞一只铁牛,要用两大船的沙,那不就使河底的泥水更多吗?会使水变得浑浊。
师:回答得太好了!还考虑到对环境的保护。
生:老师,我们可以再增加两只船和一台起重机,先把沙装在集装箱里,放在大船上,等绑好架子,拴住铁牛,然后用装卸吊车把一个箱一个箱的沙吊在另一只大船上。用同样的办法来回几次就能把八只铁牛全部打捞上来,这样既省人力,又不会对黄河有害处。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次讨论每个同学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用不同的方法与怀丙捞起了八只铁牛。
案例分析:
一、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曾经有一位哲学家说过:“人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要被点燃的火花。”怎样使学生的创新火花燃烧起来呢?先要引发并鼓励他们质疑问难,主动地发现并探索问题。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教育弟子要“每事问”,倡导“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而我们以住的应试教育,常常把充满好奇心、求知欲,什么都要问、都想知道的儿童,教成什么都不敢问,只想知道怎样拿高分的“乖学生”。新课标倡导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
(一)发现问题,提出质疑。
为了让学生对“笨重”有更准确、具体的认识,学生收集资料,从中引起学生的疑问:“既然有这么重,铁牛怎么会被洪水冲呢?”这样的质疑说明学生有发现,问有价值,达到了新课标中的要求:“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还要引发并鼓励他们敢于质疑、驳问的勇气和精神。
(二)探索疑问,解决问题。
学而有问,只是获得真知的开始。经过思考、钻研、探索,解决了疑难困惑,把认识、思考引向深入、广泛,才是阅读、学习的目的。所以探索和解决问题时就要从“想办法→想别的办法→想更好的办法”的过程。课文中怀丙和尚是用水的浮力捞铁牛,进一步启发和鼓励学生,想想有更好的办法?学生经过评析哪一种办法更有实效性,哪一种不够完善。这样有助于学生的求异思维,促使他们的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智慧火花,开动自己的脑筋想出“更好的办法”。
二、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其创新精神。
(一)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贵有思,有所思才能有所学,有所学必然有所思。“思”与“学”是循环往复、互补俱进的。我们在学生的阅读学习中,就要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在教学教程中重视引导并组织学生讨论、实验和交流,这样不仅培养和发展了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而且提前开发学生的思维资源,拓展其思维空间。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新课标一再地要求学生对感兴趣者发表自己的意见,又提倡有创意的阅读。在课堂中同学们对提出各种各样的意见十分感兴趣,这一切表明学生的创造思维是可以培养发展的,创新精神是可以激发的。
小学课文《捞铁牛》 简单概括一下捞铁牛的方法篇九
《捞铁牛》是一篇经典的叙事记叙文。这篇课文在语言形式方面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段落层次清楚,行文简明有序。这也是叙事记叙文中最值得学生学习的语言表述形式。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紧紧抓住这一特点以及新课程标准,按照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通过学习,初步懂得利用水的浮力捞起的科学道理。
⑵ 能简要的复述捞铁牛的经过。
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
⑴ 继续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连句成段的方法。
⑵ 重点学习课文3~6自然段段,理解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以及捞铁牛的过程。
⑶ 继续深入理解“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这个句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 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从而认识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⑵ 通过学习,激爱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地认识问题、解决问是的态度。
【教学重点】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弄清怀丙和尚在捞铁牛时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及捞第一只铁牛的过程。
【教学难点】
对文中重点句的理解。如和尚说的:“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好紧凑、有序的教学环节,是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有了明确、集中的教学目标,导学才能井然有序。本节课为了更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利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强调读悟和激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新知识。充分利用学生的好说、好奇、好表现的年龄特点。本节课采用的学法主要有:
1、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仔细观看课件,和尚是怎样一步一步捞铁牛?
2、讨论法──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3、合作法──通过学生共同合作,使课堂有张有弛,此起彼伏,学生真正动起来,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体现教法和学法,为了使教学主线清晰,环节紧凑,我设计了“复习导入──教学新课──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
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谁能告诉大家是谁想出了好办法捞起了铁牛?打开书,看看课文是哪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怀丙?指名读。什么是“工程家”? “出色”是什么意思?请你小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勾画。从哪些方面看出怀丙是出色的工程家?读后小组讨论。在这个环节中做到了四明确(时间、内容、方法、要求)让学生再一次感知课文内容,通过复习,提出问题,让学生造成悬念,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学习新知识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在这一部分中又分为三部分来讲,即:一二自然段,第三自然段,第四到六自然段。在讲授过程中注意抓住重点第三和第四自然段。
1、一二自然段
⑴ 提问: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想到捞铁牛的方法的?
⑵ 看到浮桥被冲断,铁牛被冲走,当时的人们会说些什么?(找、四个同学直接说出当时人们的想法)像他们这样,你一言我一语说出自己的想法就是课文中的哪个词?(议论纷纷是本段的重点词,理解时并没有给出词典上的定义“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表示出多而杂乱的意见”而是让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一说,让学生自己体会议论纷纷的含义。)
2、第三自然段:这一段关于捞铁牛的准备工作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新课标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注重了学生读的训练。在读的形式上有指名读、齐读、自由读、默读等;在读的时机上,有初步感知内容时的初读,有理解分析时的细读,有体会领悟时的品读。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先请学生默读,并思考怀丙和尚为了捞铁牛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并用数字标画出来。再请四个同学来读这一段中的四句话,概括出怀丙所做四项准备工作。第三遍读体会这一段的有序。第四遍,按顺序复述。第五遍,基本可以达到熟读成诵,边背边体会这一段的周密有序。
3、四到六自然段:在这一部分教学中主要有以下特点:
⑴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利用了网络上的课程资源一段 flash 动画,为学生直观展示了捞铁牛的过程,让学生结合动画和课文通过合作弄清楚是怎样一步一步捞铁牛的。这样加强合作性的学习,可以减轻师生的负担,既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里主动探求新知识,教师也乐教在其中,进一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⑵ 重视激疑: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在进行点拨后,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让他们自读,自悟,自得。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质疑,让学生们带着自己不懂的问题去深读课文,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去解决问题。
三、课堂总结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在总结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怀丙想的方法如此巧妙,准备工作周密,打捞过程有序,所以我们说他是“出色的工程家”你们佩服他吗?可我相信你们中肯定有比他更出色的。因为他的这个方法还有缺点。小组讨论。这个环节的设计既检测学生是否已经读懂了课文内容,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而且,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也是给了他们一次很好的口语交际的练习,体现了综合性学习。
四、布置作业
1、必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
2、选做:你还有什么其他的好办法能把铁牛捞上来呢?(可以和同学讨论合作完成)
【教学反思】
以上是我的教学设计思路,但理想与现实中还是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下面将反思、剖析实际教学中的不足:
1、漏掉了关键的环节,对于怀丙所说的话,体会不够充分,使首尾没能很好的照应。
2、合作性学习所给的目标要求不够明确,没能明确任务,应该使合作学习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3、强调读悟,但在讲捞铁牛的过程时读得太少了。
4、评价性语言比较单一,而且不够明确。
5、教态方面不够成熟,亲和力不够,课堂上缺乏与学生的交流。
6、设计问题与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况相差比较远,没能估计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孩子理解程度不够,问题设计启发性不够。
7、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有点沉闷。
8、对打捞过程的复述不够充分。
9、课件利用不够充分,可以让学生再多看几次课件。
小学课文《捞铁牛》 简单概括一下捞铁牛的方法篇十
片段一 :“铁牛怎么会被洪水冲走呢?”
《捞铁牛》第一课时,学生自由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很快便明白了这两段是介绍故事的时间、地点和起因。为了让学生对“笨重”一词有更准确、具体的认识,我读了一段对铁牛情况简介的资料:铁牛始造于唐开元年间,作浮桥的地锚用。1989年从黄河古道中挖出四只大铁牛,最轻的有26.1吨,最重的达45.1吨。四只铁牛一只只膘肥体壮、肌肉隆起、圆目怒睁、威风凛凛,相貌彼此相似而又各有差别。“铁牛卧伏,矫角昂首”,牛身下铸有小铁山,入地丈余,像个大铁柱,牛前另有一铁柱,可系铁链。在牛旁铸一铁人。估计每头牛有3立方米,重约52000斤。”读到这里,全班学生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啧啧的赞叹声:“真大呀!”
可就在此时,班上一向以不安分而著称的马鞭站了起来,大声地说:“老师,既然有这么重,铁牛怎么会被洪水冲走呢?”颇有一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神气。很快,也有不少学生跟着应和起来,表示支持他的看法。是呀,算算铁牛的重量,洪水哪来那么大的劲,竟然把它们都给搬走了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质询,我事先倒真是没有过多去想。我决定让大家分组互相讨论,再读读书,看看能否找出其中的原因来。
经过一阵讨论,马上有几只小手笔挺地举起来,一名学生说:“我们从插图可以看出,铁牛不仅大还挺圆,所以洪水一冲,它就容易滚动。”另一名学生说:“铁牛在岸上,岸边到河里有坡度,铁牛向下移动就更方便了。”第三名学生说:“我们小组认为,课文上写着:‘铁牛是拴住浮桥用的’,试想,发大水时,水猛烈冲击浮桥,浮桥就会使劲拉动铁牛,就把铁牛给拉下了水……”我没有想到,在这个本来好像不该值得注意的地方,学生却产生了疑问。当然,最让我欣慰的却是,他们经过深入地读课文,加以自己的思考、推断、想象,终于找到了令人满意的答案,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自身的思维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片段二:“起作用的不光是水的浮力”
课文中,介绍怎样捞铁牛的那段话,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为这中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是互为因果,环环相扣的。原本我想用课件来演示的,但仔细一想,课件展示也无非是将枯燥的文字变成了具体的画面,学生并不能真正领悟到其中的科学道理,于是我决定用分小组做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水的浮力是如何产生作用的。我还提出要求:在实验的过程中,要对产生的现象加以细致观察、分析,多想几个为什么。
既然是模拟,就应该做得尽可能像一些。我让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水槽,倒上大半槽水,水中放上一对两头密封、从侧面挖去了一块的易拉罐,再用皮筋捆扎在一起,用四根铅笔搭成架子,跨在两只“船”上;架子上拴一根细绳,另一头系住一块小石头,石头沉在水槽底部;两只易拉罐里装了不少的沙。一切都力求按照课文中的样子设计。实验开始了,我让学生用勺子将沙舀走,绳子随之绷紧,拉动小石块慢慢离开槽底,沙减少得越多,石块就上升得越高。学生兴致勃勃地做着实验,我在教室中间来回地巡视着。实验做完,我问:做了实验,除了弄懂怀炳使用水的浮力将铁牛捞起来的原理外,还有没有别的什么收获。
不愧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通过一番动手摆弄,都有了许多新感受,很快便有不少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我从中抽取了几个小组的代表,他们都谈到了做实验中体会到的应当注意的事项:
——有的说,搭的架子不仅要跨在两只船之间,而且要正好位于船的中间部分,这样可以使船不倾斜;
——有的说,架子的四条腿支撑在甲板上的那一点,应该有一些东西固定住,防止用力时滑动;
——有的说,绑住架子与铁牛之间的绳子应该绑紧、拉直,这样才能使船一向上浮就拉紧铁牛;
——有的说,我们做实验用得只是一小块石头,但真正的铁牛很大,所以绑住铁牛的必须有几条绳子分别绑住铁牛的头、尾、身子才行;
——有的说,在铲走沙的时候应该均匀地铲,以保证船的平衡;
——有的说,将船里的泥沙铲到河里时,应该注意不要让沙沉落到了铁牛的身上,不然会把铁牛覆盖住,铁牛将会埋得更深,打捞起来会很困难。
……
听着这一条条不无价值的意见,我从内心里为他们的发现感到由衷的高兴。我知道,在他们的动手操作中,显然已经对整个捞铁牛的过程很清楚了,也对其中水的浮力如何起作用理解了。于是我总结道:“同学们,你们现在应该明白怀丙所说的那句话:‘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的意思了吧。可见,铁牛能够被成功捞起,靠的就是水的浮力的作用。”
就在这时,学习委员徐博士噌地窜起来,示威似地说:“老师,我认为在捞铁牛的过程中,起作用的不光是水的浮力……”
这平地冒出的一句话,着实让我吃了一惊,这不是对我进行挑刺吗?但我偏想听个究竟,便微笑地冲她点点头,告诉她讲下去。徐博士不紧不慢地说:“我觉得捞铁牛当然用的主要是浮力,但还有别的力量。一开始在把船上装满泥沙时,船因为受到沙的重力才下沉;把沙铲到河里,也是因为沙的重量减轻了,船才向上浮;而船身向上浮,绳子越绷越紧,并最终把铁牛拽起来,这中间又用了船对铁牛的拉力……”
说的实在是太精彩了,这个同学不仅感知了和尚对水的浮力的利用,还全面地分析了共同起作用的其他几个力的存在。看来她在科普读物及自然课上学到的知识,的确使她受益匪浅,看问题高人一筹,更加完整全面。徐博士的话一说完,我便带头为她鼓起了掌。
片段三:“我还有别的办法”
同学们兴味盎然地学完了捞铁牛的全过程,都不禁为怀丙的方法暗暗叫好,我决定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拓展延伸,于是我说:“怀丙和尚是好几百年前宋朝时的人,他想出了这么巧妙的办法,那么聪明的你们还有别的办法吗?”
这个问题一提出,全班立即热闹起来,无疑我的这一建议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我趁势发动他们小组之间相互交流、探讨,以发挥集体智慧。教室里气氛相当活跃,每个人都想拿出自己的才智,露一手给同学看看。只见有的争论不休,有的托着脑袋冥思苦想,还有的用笔在纸上画着图。不一会儿就有许多小手举了起来,嘴里还不停地喊着:“老师,老师,我还有别的办法!”
我找了几个代表发言,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的想出了浮吊打捞法,有的主张用浮桶打捞法,有的说请一架直升飞机,有的说派一艘潜水艇,还有的说可以用电焊把铁牛切割成一块一块的。当然,这项建议立即遭到一片反对之声,认为这捞起来的就不是完整的铁牛,而成了铁疙瘩了……。大多数学生认为,可以用一艘打捞船,上面安装一台起重机,直接把铁牛吊到船上就行了。这一种种方法,有的甚至有点幼稚可笑,但也不乏闪烁着每个人的奇思妙想、智慧火花。我和同学们一起评析着哪一种办法更有实效性、可行性,哪一种方法还不够完善,有必要修改。最后,我又给他们留下了一份课外作业,在课余查找一下有关打捞中山舰和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资料,以便获取这方面的更多知识。
片段四:“我认为怀炳的方法还需要改进”
课文差不多学完的时候,全班都沉浸在对怀炳的敬佩之中,偏偏就在这时,被称为班上“百事通”的江伟突然发难:“老师,我认为怀丙的方法还需要改进!”一言既出,顿时全班为之一震,也让我大感意外。甚至有些同学已经在下面小声地议论,大概是在说他竟敢否定权威,有点不知深浅、狂妄自大吧。
在别人都众口一词地唱赞歌时候,他却敢于唱起反调,这是需要勇气的。我鼓励他陈述自己的意见,他郑重地站起来说:“老师,我从书本和电视上了解到,黄河里泥沙很多,黄河之所以发大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河底泥沙堆积太厚、河床升高。可是照怀丙的办法,每捞一只大铁牛,就要向黄河里铲进两大船沙,那不就使河底的泥沙更多了吗?同时也会使这里的水变得浑浊,这是有害处的。”江伟一口气说了一大通,长长地舒了口气,如释重负地坐了下来。
这一次,全班再度一片惊叹,不过不是怀疑,而是充满钦佩、羡慕的语气。安静片刻,我兴奋地说:“江伟同学的见解实在是太好了,他不仅看到了怀丙办法的优点,更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到这种方法存在的缺陷。让我们大家一齐用热烈的掌声来感谢这个爱动脑筋的同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探究的好问题。”
一阵响亮的噼噼啪啪的掌声之后,我组织全班围绕江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看能否让怀丙不把泥沙铲到黄河里也把铁牛捞上来。同学们很快又热火朝天地讨论起来,显然,他们受到江伟的感染,也想开动自己的大脑想出些新点子、巧办法。
讨论之后,我选取了几个小组的代表发言:
一名同学说:“我们小组认为,捞铁牛中可以把船里的泥沙换成人,开始,人都站在船上,铁牛绑好后,再弄一些小船,停在大船旁边,到时候人全部下到小船上,这样,既避免了把泥沙弄到黄河里去,人上下船比从船里上下沙也快得多。”
另一小组的代表说:“我们小组认为,水不仅有浮力,也有重力,我们认为可以把船里的泥沙换成水,先从黄河里弄一些水;装在船里,捞铁牛时,再将水抽到黄河里去,又把黄河的水还给了黄河。”看来,这个小组的同学自然学得真不错,是从力学的角度来解问题的。我不禁补充道:“这个小组的方案,进一步应证了怀丙和尚 ‘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的道理。”
第三小组的代表说:“我们小组决定还是用沙,但不需要向黄河里铲沙了。”
我和同学们不禁有些惊奇,难道他们能把沙蒸发掉不成?
这位同学稍作停顿,说:“只不过这样就需要增加两只船了。先把两只装满泥沙的大船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绑好架子,拴住铁牛,然后让另外两只空船靠在前面两只船的旁边,让水手们把泥沙铲到空船里,再将铁牛拖到岸边,接着,用装满泥沙的两只船去拴第二只铁牛,等前面两只船把铁牛运回来后,再分别靠在这两只船边上,把泥沙铲到那两只船上,用这样的方法来回七次就能把八只铁牛全部打捞上来,而不需向黄河里铲沙。”
这个办法也真不错,他们不仅将怀丙和尚的方法进行了优化,而且像解决数学上的应用题一样,进行了正确的计算,可以说是一次数学与语文知识的有益结合。
当然,还有不少小组的同学为优化怀丙和尚的办法献计献策,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响了,大家还沉浸在热烈的讨论中,一幅意犹未尽的感觉,但我已经非常满意了,同学们在这节课的讨论中得到了收获,得到了自主探究的意识与能力。可以说,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不仅与怀丙一起捞起了那八只笨重的铁牛,也捞到了闪闪发光的许多其它东西。
案例分析
(一)点燃学生智慧火把,先要引发并鼓励他们质疑问难,主动发现并探索问题。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教育弟子要“每事问”,倡导“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李政道先生曾寄语当今中国的年轻学子:“我们的祖先提出了‘学问’两个字,就是要 ‘学问问题’,而不是‘学答’,没有问题就没有发展。”而我们以往的应试教育,常常把充满好奇心、求知欲,什么都要问、都想知道的学龄儿童,教成什么都不敢问,只想知道为何应试、怎样拿高分的“乖学生”。新课标倡导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这里的四个片段具体而精彩地记录了学生在老师的引发和鼓励下,质疑问难、发现与探索的过程。
1.发现并提出问题
片段一中,老师为了让学生对“笨重”一词有更准确、具体的认识,介绍了一则关于铁牛的资料(每头约有3立方米、重52000斤)。想不到引发了学生马鞭的疑问:“既然有这么重,铁牛怎么会被洪水冲走呢?”可以说,这是“于无疑处有疑”,的确是“突如其来的质询”。这样的质询说明学生学有发现,问有价值,达到了新课程中的要求:“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还要引发并鼓励他们敢于“驳问”。片段二里,老师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微型实验”,以了解与体验捞铁牛的过程,帮助理解“靠的就是水的浮力的作用”这一难点。并不料释疑解难后,学生徐博士“示威似地” 反驳:“起作用的不光是水的浮力……”并言之凿凿地分析了“共同起作用的其他几个力”。这是解难之后再生疑,它基于学生敢于质疑、驳问的勇气和精神,基于科普读物及自然课上学到的扎实知识,是智慧点亮了思维的火把。这表明学生们学有收获,问有长进。
2.探索和解决问题。学而有问,只是获得真知的开始,经过思考、钻研、探索,解决了疑难困惑,把认识、思考引向深入、广泛,才是阅读、学习的目的。因此,探索和解决问题时就有可能经历“想办法——想别的办法——想更好的办法”的过程。片段三就是一个实例:课文中怀丙和尚捞回铁牛的办法为学生叫好,但执教者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释疑后再引疑,进一步引发和鼓励学生“想别的办法”,然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评析哪一种办法更有实效性、可行性,哪一种办法还不够完善,有必要修改”。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的求异思维,促使他们的思考深入、发散。片段四中,“百事通”江伟同学从水利和环境的角度质疑怀丙的方法,燃起全班学生的智慧灵光,学生们开动自己的大脑想出“更好的办法”。叫人不得不佩服执教者的引导有方,鼓励得法。
(二)点燃学生的智慧火把,还须重视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其创新精神。
1.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贵有思,有所思才能有所学,有所学必然有所思。“思”与“学”是循环往复,互补俱进的。我们在学生的阅读学习中,就要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片段一和片段二中,老师引导并组织学生讨论、实验和交流,培养和发展了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片段三则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片段四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辩证思维。需要指出的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变化,小学和初中为学龄初期和中期。其间儿童、少年的思维发展处于从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时期。然而鉴于当今小学生身心发育早已提前的现状,教师在培养与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时,应适当地提前开发学生的思维资源,拓展其思维空间,既要注意到循序培养,又要注意到综合发展。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思维的培养是个抓手。而创造思维只能在教学中点滴培养,逐渐积累。因此,新课标一再要求学生对感兴趣者发表自己的意见,又多次提倡有创意的阅读。上述四个片段就是对此的践行。如片段一中,对马鞭同学“突如其来的质询”,班里同学十分感兴趣,分析原因时发表了各种各样的意见。片段二中,同学们做完实验后,“一条条不无价值的意见”产生了……这一切表明学生的创造思维是可以培养并能够发展的,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可以激发的。
(三)点燃学生的智慧火把,离不开启发、讨论的教学形式,以及重视、鼓励“有创意”的教学评价。
1.提倡启发式、充分调动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式在每个片段中都可看到,例如片段三和片段四引导学生想出“别的办法”和“更好的办法”。“讨论式”也一样,如片段一为分组互相讨论,片段二为小组做实验……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形式,离不开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这节课中,师生营造的课堂气氛是宽松的、民主的,教学形式及效果一直是活跃的、显著的。
2.重视并鼓励对“有创意”的教学评价。新课标重视对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重视评价学生的创造性的理解,并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加以鼓励,并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加以鼓励。刘老师对此做得很好。例如片段二中,他们因学生徐博士“平地冒出的一句话”,“带头为她鼓起了掌”;片段四中,对敢于“唱反调”的“百事通”江伟,老师“鼓励他陈述自己的意见”,号召“大家一齐用热烈的掌声来感谢这个爱动脑筋的同学”,并“组织全班同学围绕江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有了教师如此重视学生“有创意的阅读”、有“创造性的理解”,才使得学生奇思妙想不断涌现,智慧火把点燃后不息地燃烧、闪耀。
小学课文《捞铁牛》 简单概括一下捞铁牛的方法篇十一
师: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三小节,看看和尚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待会儿站起来说一说。
(学生读,并试着说)
师:你们对自己说的情况满意吗?
生:不满意。我觉得说了前面的就忘了后面的,说到了后面又想起了前面的忘了说。
生:不满意。我觉得自己说得不清楚。
师:要把和尚做的准备工作说好,必须认真读课文,弄清这一小节共有几句话,各讲了什么意思。
(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
生:这一小节共有4句话。第一句讲和尚请人到水底摸清了铁牛沉在哪儿。
师:不错。如果能简洁明了些就更好。老师教同学们一个概括句意的方法,就是抓关键字词。这一句可以概括为:“潜水摸牛”(板书)。请同学们读第二句,把关键的字词画出来。
生:大船装沙。
生:备船装沙。
师:同学们概括得很好,下面同学们就用这种方法概括3、4两句的意思。
生:第三句可概括为“跨船搭架”。
生:我觉得用“拴船搭架”更好。
生:第四句可概括为“粗绳拴牛”。
生:潜水拴牛。
师:现在我们把每句话的意思,也就是所做的准备工作都弄明白了,再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四项工作有序地连接起来的。
生:课文用“先、然后、再、又”这几个词把四项工作有序地连接起来。
师:现在请同桌间互相把和尚所作的准备工作有序地说一说,待会儿,请两位同学说。
(学生练说,再请原先试说的那两位学生说,学生评价)
师:两位同学比起先说得清楚多了,也有条理多了。不过,还可以说得更具体、更准确些。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哪些词语表现出和尚对准备工作考虑得非常周到。
生:因为铁牛很笨重,所以和尚用了“很大的船、结实的木料、很粗的绳子”,从这儿可看出和尚考虑得很周到。
生:还有“紧紧、牢牢”两个词也可以看出他想得很周到。
师:是呀!作者用心良苦的这些词语可不能轻易丢掉的。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互相说一说,待会儿,再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说。
(学生练说)
[反思]
传统的阅读教学理念,把阅读定位于吸收,与写作表达泾渭分明。于是乎,课堂教学中重视听读,而鲜见说写。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语文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不是各个单项能力的累加,而是综合地、整体地、螺旋式地向前发展和推进,听读与说写分家,吸收与表达分离,弊多利少。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不赞成把阅读视为写作的附庸,也坚决反对在听读与说写之间,在阅读与写作之间,划一条天然的沟堑,而主张把说写请进阅读教学的课堂,使这个课堂成为听说读写能力的培育场。当然,强调听说读写并重,并不意味着四者应平均占有课堂教学时间,或教学时应平均着力;而是主张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使吸收与表达融为一体,以期产生合力与共振效应,从而获取语文能力发展与提高的高效益。注重综合,追求合力与共振,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必须相机渗透思想教育、进行情感熏陶,尽可能与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等彼此融合。《捞铁牛》这个教学片断,以说促读,读中学说,读中练笔。我们要强调的是,这里的说写决不仅仅是读的目的,它既是促进阅读深化、提高阅读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对阅读结果的有效检测,因此取得吸收与表达互动的效益。这个片断中,老师在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的同时,注意进行方法的指导。比如,概括段意的方法、让学生有序地说;特别注重自读、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方式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的培养。这正是阅读教学新理念的又一重要体现。
小学课文《捞铁牛》 简单概括一下捞铁牛的方法篇十二
一、谈话引入新课:
师:如果有一件物品掉进河里,你怎样捞上来?(生答)
如果有又重又大的物品掉进河里,怎样打捞?可以联系课外知识谈。(生谈)
师:现代科技发达,技术先进,不管多大多重的物品落入河里海里,人们都能打捞上来。可是在一千多年前的 宋代,没有这么先进的设备,要想打捞一件又重又大的物体十分不容易。可是却有人能想办法把八只大铁牛打捞上来。他是怎样打捞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捞铁牛》(板书课题)
反思;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看到的各种打捞的方法,即激起学生已有画面的再现,又激发学生开动脑筋,把从不同地方获得得知识进行语言再组织,培养了他们语言表达能力,也鼓励了他们平时要留心观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联系现代打捞方法引入新课,自然,易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更能体现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二、看到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和问题?(生谈)
生:为什么要打捞铁牛?
生:是怎样打捞铁牛的?
生:谁把铁牛打捞上来的?
生:打捞铁牛容易吗?
……
老师把有价值的问题写到黑板上。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好,问题也很有意思。这些问题一会儿再深入研究。
反思:这部分体现了“学贵在疑。”学生在看到题目后,提出了个性化的问题,这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助于积极探究的兴趣。这是语文教学所担负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深入探究部分:
师:简单的问题我们解决了,难点的问题老师写在黑板上了,大家讨论一下,我们先探究哪个好呢?
生:先研究怎样捞铁牛吧。因为这是文章的重点。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我认为先研究捞铁牛做的准备工作。因为只有先准备,才能捞铁牛。
师:大家想一下,谁的建议好呢?
(同学们想了想,纷纷举手。)
生:先研究准备工作好。作好了准备,才能打捞。
师: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
众生:同意。
师:好,我们就看看和尚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轻声读课文,勾出和尚做了哪几步准备工作。
生读文,找答案。
反思:这一环节突出“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个要求,把学习的权力交给了学生。同时,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准备工作是打捞铁牛的关键,准备工作是应首先解决的问题。这一环节,学生学会了如何确定文章的主要部分,对以后更好的学习语文,抓住主要内容奠定了基础。
小学课文《捞铁牛》 简单概括一下捞铁牛的方法篇十三
一、说教材。
《捞铁牛》是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宋朝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的八只大铁牛打捞上来的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科学技术的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依据大纲要求,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教材特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是落实本单元训练重点的需要。
2、学会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从而达到学以致用。
3、理解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些细致的工作,学习作者言之有序。
4、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
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理解怀丙说的:“让我来试试,铁牛是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送回来。”是本文重、难点。
二、说教法。
第一课时的教学,把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些细致的工作做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以趣激趣。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曾把兴趣比作“炸药”,说兴趣能把“精力集中到一点”。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里学家认为,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探索知识和认识一事物的意识倾向,有了这一倾向,学生在学习中才能表现出极大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这节课我采用故事导入,故事讲完了,我又故设悬念,和尚说了一句什么话把大家逗乐了?大家想知道吗?请打开课本,自读课文,就能找出和尚说的话。
(二)把读的训练放在首位,在读书中教给方法。
在本课教学中,读书贯穿了教学活动的始终,并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设计了包括自读、默读、试读、指名读、齐读等不同的形式,在读的时机上,有初步感知课文时的“初读”。理解分析时的“细读”。体会领悟时的“品读”。使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最终达到有感情朗读,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教学和尚打捞铁牛做了哪些工作时,先通过指名读来让学生弄清三个自然段所写内容的不同。然后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中语言的条理性。反复地读、说、体会,便落实了“学习按一定顺序写”这一目标。
(三)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主体潜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不再用自己对课文的分析去取代学生自身的主体感受,而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尽可能地让学生自我活动,去读书,去思考,参与议论,参与交流,使他们能更充分、更直接、更自如地接触课本,从而更好地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在学生的活动方式上,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全班学习这一形式,而是以个体的独立学习为主,加强同桌及小组的合作学习,有机地把各种方式恰当地安排、组合,从而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呈现出双向和多向并存的局面,使学生始终有一种自觉、主动、热情的学习状态。如1、2自然段的学习,我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学习,然后小组内交流你读懂的内容和不懂的问题,最后再请一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全班交流。第3自然段的教学,我让学生在齐读一遍后,看了录相,然后请同桌之间将这段内容互说一遍,从而促进了同桌之间的互助学习及交流。
(三)挖掘教材的创造性教育,启发学生合理想象,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例子,所以学生读懂课文之后,最后一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铁牛到底怎么捞上来的,请同学们自己回去动手做实验,边做实验边想,你再有没有比和尚更高明的办法?或者你认为和尚的做法还有哪些弊病。从而开发了学生创造的潜能,又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说学法。
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于循序渐进,熟读精思。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上述教法的指导下,我引导学生采用个别读、齐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其次,我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始终把他们放在主体位置上,让他们通过小组内的读书、思考、讨论,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初读,整体感知。为了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教学时我让学生先自由读一遍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和尚说了一句什么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使学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二)精读,深入理解课文。第3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要深入理解和尚所做的每项准备工作,我让学生自由读、个别读、齐读,进一步领悟作者是按照准备工作的先后顺序写的,体会作者的言之有序。
(三)练说,促进能力转化。学了第3段之后,我让学生进行说话练习,请同学们就你做过的某一件事说一句或几句话,可以用上课文中这一组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这样既是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又强化了知识的记忆。
(四)动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课文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学生下午回去自己动手做实验,边做实验边想:你有没有比和尚更好的方法把铁牛捞上来?第二天再给老师汇报。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清新明快,看了使人一目了然,这节课的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17、捞铁牛
“叫水送回来”
潜水摸牛
准备工作 备船装沙
并船搭架
拴牛绑架
小学课文《捞铁牛》 简单概括一下捞铁牛的方法篇十四
设计理念:
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辅以多媒体课件(或挂图)演示,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结合实践,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教育学生爱科学、用科学,
2. 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 了解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打扰铁牛的经过。
2. 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1. 演示所需的材料:玻璃缸、装有石子的圆口瓶、木尺、棉线、铁块。
2. 覆盖式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质疑激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捞铁牛》。齐读课题。你们读了课题,有什么问题?(为什么要捞铁牛?捞铁牛有什么困难?怎样捞铁牛?铁牛捞起来了吗?)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 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2. 每个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读中,教师相机指导读准“宋、拴、尚、绳、绷”的字音。强调“拴、潜、陷、铲”是前鼻音,“潜”读去声。“宋、尚、绳、绷”是后鼻音。和尚的“尚”读轻声。
3. 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 从课题上看重点应该写什么?
(2) 默读,找出描写捞铁牛的经过部分。(课文的第三至第六自然段)
(3) 可见课文可分为几部分?(三部分)
(4) 如果捞铁牛的经过部分再分为“准备工作”和“捞出一只只铁牛”的两部分的话,课文可分为几部分?(四部分)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这四部分来进一步学习课文。
三、深入深究,读懂课文第一部分。
1. 读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话说为什么要捞铁牛?(因为八只铁牛是拴住浮桥用的,河水冲断浮桥,铁牛也就被冲走,陷进淤泥。要修浮桥,必须要捞起铁牛。)
2.比较句子:河水冲断浮桥,铁牛也就被冲走,陷进淤泥。
河水冲断浮桥,铁牛都就被冲走,陷进淤泥。
“也”换成“都”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单就一句话说,“也”或“都”都可以,意思也明白。但就联系课文和故事来说,两个字的作用是不同的。“也”与上文呼应表示同样。如果不用“也”而用“都”,这句话就只是讲铁牛是被冲走这一件事。
3. 铁牛有多笨重呢?据记载,黄河大铁牛最轻的有26.1吨,最重的达45.1吨。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没有打捞工具?(没有)有没有科学简易的打捞方式?(没有)可见,要打捞这八只大铁牛是多么的不容易!
4. 指导读句子:“人们议论纷纷。”理解“议论纷纷”
5.指导读句子:“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当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怀丙站出来说话了,你们从他的话里听出了什么?
——他当时胸有成竹,所以才主动要求打捞铁牛的。
——他是一个虚心的人,明明胸有成竹,却还说“试一试”。
6.比较句子: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要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还”换成“要”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还”常常用于讲同样的情况,有表示现象继续的作用。怀丙的这句话前后讲的都是水,铁牛被冲走的是水,把铁牛送回来 的是水。用“还”很自然。如果用“要”,就不一定有这种继续的意思。
7. 再读第一部分。学生评议。
四、学习第二部分: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1. 同学们通过自读,已经知道了人们为什么要捞铁牛。现在我们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怎样捞铁牛?我们先来看看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几项准备。请大家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并用笔画出表示捞铁牛顺序的词语。(先……然后……再……又……)
2. 学生自由朗读,圈画重点。
3. 师生交流,概括出要点:(1)摸清铁牛沉没的位置;(2)准备两只大船,船里装满泥沙;(3)两船拴紧,跨船搭架;(4)铁牛和木架两端,用绳子相连。
4. 用覆盖式投影再现这次的准备工作,再请学生按顺序简要复述准备工作。(用上“先……然后……再……又……)师生评议。
5. 读懂了这一部分,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充分的准备。)
小结:认真读书,读懂内容,然后用比较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一种读书方法。
五、学习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请同学们自己学,要求认真读书,思考:(出示投影题)
1、怀丙和尚用什么力量捞起铁牛?
2、想想带点的词语之间是什么关系,能不能用什么关联词把它们连起来?
3、学生自由学习、讨论。教师巡视。
4、师生交流。
(1) 怀丙和尚用什么力量捞起铁牛?(水的浮力)读出关键语句:“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
看有关“水的浮力”的演示:在玻璃缸中装入大半缸水,缸内盛一装有石子的圆口瓶,缸口上架一木尺,木尺的两端系上棉线,线下吊一铁块,沉入缸底。教师将圆口瓶内石块儿逐一取出,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缸底的铁块为什么会往上生?)通过观察交流,得出结论:利用了水的浮力。
(2) 交流:带点词语之间的关系。
① 学生读这段话。
② 带点词语:“泥沙减少……船身向上浮……绳子越绷越紧……把铁牛向上拔”,这些词语之间可以用上关联词:因为……所以……。(因为泥沙减少,所以船身向上浮;因为船身向上浮,所以绳子越绷越紧;因为绳子越绷越紧,所以铁牛被向上拔。)
3.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强调:带点词语表现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些词语要朗读的特别分明。两个“慢慢地”、“越绷越紧”这几个词语也要读出味道来。学生读后评议。
4.读第五自然段。
(3) 学生读。
(4) 引导质疑:铁牛为什么不放在船上拉回来?(铁牛太沉了,没办法拉上船;即使拉上船也因为太沉,不容易划到岸边: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放在水里拉回来,可以省力气。)
(5) 多么聪明的和尚呀!把第四、五两自然段读一读。
5.读第六自然段。
(1) 学生读。
(2) 谁能以这一自然段为基础,结合前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概括一下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笨重的铁牛从淤泥里拖了回来。)
小结:同学们通过一段一段地读课文,读懂了内容,要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六、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 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 师生交流: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七、 回顾全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 这篇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讲了什么?(可以分成四个部分:(1)铁牛陷进了淤泥,怀丙和尚说他有办法捞。(2)怀丙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3)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铁牛捞了上来。(4)怀丙和尚是个出色的工程家。)
2. 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桌练习说,全班交流。(拴浮桥用的铁牛陷进淤泥,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铁牛捞了上来,他不愧是个出色的工程家。)
八、延伸课外。
1. 怀丙和尚是个出色的工程家,他打捞铁牛的办法确实好,不过,他捞一只铁牛需要两船泥沙,捞八只铁牛就得16船泥沙,以现代的环保观点看,有没有什么问题?(泥沙铲到黄河里去会阻塞航道,还会污染河水。)你们想想,有没有什么办法既能捞出铁牛,又注意了环保?
2.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创新。(实际上只要用四只船就可以解决问题。先把两只装满泥沙的大船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搭好架子,拴住铁牛,然后让另外的两只空船分别靠在前面两边,让水手们把泥沙铲到空船里,再将铁牛拖到岸边。接着,用装满泥沙的两只船去拴第二只铁牛,等前面两只船把铁牛运回来后,在分别靠在这两只船边上,再把泥沙铲到那两只船上。用这样的方法来回七次就能把八只铁牛全部打捞上来,而不用向黄河里铲泥沙。)
3. 要是现在打捞水底沉物的话,有没有其他办法?结合学生查阅的资料,交流各自了解到的知识。或者由教师适当地介绍,现代有哪几种打捞方式。(浮筒打捞、浮吊打捞、混合打捞和解体打捞)
九、板书
捞铁牛
怀丙 聪明 了不起 谦虚
潜水找牛
准备工作 装沙上船
拴船搭架
拴牛连驾 科学成就
铲沙下船 浮力 人民的智慧
打捞工作 拖牛靠岸
拖牛上岸
十、布置作业
选做:你还有什么其他的好办法能把铁牛捞上来呢?(可以和同学讨论合作完成)
小学课文《捞铁牛》 简单概括一下捞铁牛的方法篇十五
教学要点:讨论学习课文,理解怀丙是一位出色的工程家。
教学过程 :
1、读课题,在预习中,你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需要老师、同学们的帮助?--(重要的,带有普遍性的话板书出来)
2、指挥捞铁牛的怀丙和尚是一个怎样的人?齐读第四段,请给"出色"、"工程家"标上"……"
3、"出色"是什么意思?"工程家"呢?--特别好的设计,主持各项工程的专家。
4、请小声读文,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勾画。哪些方面看出怀丙是出色的工程家?--先自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再课堂发言。
5、同学们发表的意见可以把它概括为三个方面:--设想出色(叫水送回)准备工作出色(准备工作)操作出色(捞起铁牛-)
6、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叫水送回"这个想法的?请读第一段后答,抽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大家议论纷纷,却束手无策,他们看到的是水的危害,怀丙起到的却是利用水的巨大力量,这与众不同的想法反映出他出色的智慧。齐读这句话,体会他的勇气和智慧。
7、可是,每只铁牛都重达万斤,要把八只铁牛都捞上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怀丙为此做了四项准备工作,请默读第二段,把表示这4项准备工作先后顺序的词用"△"标出(检查落实)。
8、你能用上这几个词,指着灯片上的图说吗?--学生说。
9、怀丙不做这些准备工作不行吗?你体会到什么?--潜水摸牛:摸清位置,便于打捞。备船装沙:吃水深,缩短船与牛的位置,卸沙后,船才能在上浮的同时绷紧绳子,从而拔出铁牛。并船搭架:保持平衡,浮力大且一致。粗绳拴牛:保证牢固。--准备工作周密细致,设计科学,不愧是出色的工程家。
10、请小声读第三段,看看他是怎样捞铁牛的?--先请同学讲,然后课件演示。
11、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的,抽读"和尚……向上拔。"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用"……"把表示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在铲沙过程中变化的词标出来。
12、检查落实后,师生分读,想一想: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讨论。--因果重叠(不要求理性掌握,只是感情认识),这几句话写清了铲沙拔牛的经过,写出了怀丙巧用自然规律,主持拔牛工程的出色才能,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齐读,注意体会联系,强调变化。
13、铁牛从淤泥里拔出来了,多令人高兴啊,可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聪明的才智,出色的操作(小结)。
14、就这样,怀丙把八只铁牛全部捞了起来。老师提个有趣的问题,你们怎么看:铁牛是水送回来的,你认为是水的力量大,还是人的力量大?为什么?--水的力量大,人有智慧,可以利用水,从这个角度看,人的力量更大。
15、一千多年前,怀丙能用这样的方法捞起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说明什么?--①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16、我国历史上像怀丙那样在科学技术上有创造发明的卓越人物有许多,你知道吗?
17、我们为他们骄傲,更为我们中华民族自豪,齐读第四段,注意表达对怀丙的敬佩、赞叹。
18、学到这儿,你的疑难问题都解决了吗?
19、请用"出色"、"熟悉"各说一句话,写在作业 本上。
小学课文《捞铁牛》 简单概括一下捞铁牛的方法篇十六
《捞铁牛》教学反思
《捞铁牛》是本册教材的一篇精读课文,教学重点是要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捞铁牛的,以及感悟并学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对于本课的教学,就研究性阅读来实现教学目标的问题我有一点体会.
一 从课题入手抓住主要内容.
训练重点是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捞铁牛》是单元首篇,需要引导学生感悟和学习这种方法.在备课时,我将本课的学习重点确定为"了解怀丙和尚捞铁牛的过程"和"感悟抓住主要内容的学习方法".我意识到从教学设计到实践教学是有一个过程的,两者之间要彼此沟通,就必须搭建起一座连通的桥梁,这座桥梁正是在教学中根据重点内容而设计的教学策略,即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去实现教学目标,铺一条路让学生走过去.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就一定要在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上下功夫.
在开课时,我注意到了让学生从课题入手,去了解抓住主要内容的方法,出示课题后让学生找出课题的关键词(捞),围绕"捞"字交流,课文应当说明哪些问题 学生根据课题提出了下列问题:"1,捞什么;2,谁捞;3,什么时候捞;4,什么地点捞;5,为什么捞;6,怎样捞;7,捞的怎样 "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并把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几句话.学生兴趣很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率.然后变换答案的顺序尝试其他的说法.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不仅感受了祖国的语言的伟大,而且很容易的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突破了本单元的练习重点.
二 提出研读专题,突破教学的难点
本课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对于四年级的学生对水的浮力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对于打捞过程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学生在小组内通过读课文,找出到捞的步骤,并对每一步进行分析,找出前后的因果关系,从而很容易的解决了教学的难点.比教师的一味说教学生更能接受.
本课的教学学生的表现都很积极踊跃,
《捞铁牛》教学反思
今天我执教了《捞铁牛》一课。这篇课文讲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怀丙和尚捞铁牛时所做的四项准备工作和具体捞铁牛的过程。教学难点是理解船能“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的原因和先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的意义,从而懂得打捞过程中对水的浮力的利用。为了使以后的教学能扬长避短,特对本节课教学反思如下:
一、取得优点
1、在突出重点部分,也就是捞铁牛的准备工作部分,通过课件动画展演,学生理解和掌握较好,学会了抓住关键词概括小标题。准备工作的第三步,并船搭架,学生不易理解,我有效地利用课件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并船搭架,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准备工作。很好地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2、做到对学生适时地鼓励,在课上几名基础较差的同学胆子小,不敢回答问题,在我的鼓励下,也能勇敢的回答问题,我想经过这节课的锻炼,对他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二、存在不足
1、还不能准确的把握课堂时间,在难点的突破上不够到位,没有达到水到渠成。由于学生年龄小,不懂得浮力的知识,这段时间用的少,有些操之过急,过于牵强,因此学生感悟说得少。尤其是运用“先-再-然后-又-”句式说话时,如果多找几个同学说一说,然后教师在适时地帮学生一把,就会很好的突破难点。
2、我对教学课件虽然知道适时出现,但演示还不够熟练,还需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学会自己制作课件,才会得心应手。
3、同学们课堂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的调动,这与这是一篇说理性文章,课文比较抽象、枯燥,不能很好的投入到文本中分不开的。
三、改进措施
1、我需要不断的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实践。
2、平时抽时间学习课件制作,争取早日能自己制作课件。
3、以后多研究说理性文章的教学方法.使自己今后教学中能够正确把握课文的知识点.
以上是我教学这一课的粗浅感受,还很不全面,还需各位领导、老师给予点评。
《捞铁牛》教学反思
1.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
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而不要围绕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这是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在教学《捞铁牛》时,就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例如在教学课文第二段时,首先让学生在熟读进而记住主要情节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然后帮助学生总结出概括段意的一般方法。这几个环节是在落实“初步学习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这一目标,在归纳段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读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运用了哪一组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把这几项准备工作联系在一起的,(先……然后……再……又……)接着通过覆盖式投影片按顺序分步演示这四项准备工作,并体会这四项准备工作的顺序是不能颠倒的,进而总结出:写文章应做到“言之有序”。这几个环节是在落实“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这一教学目标。
2.落实目标过程中注重读的训练。
语文课应该以读为本,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这节课为了扎扎实实地落实教学目标,注重了学生读的训练。在读的形式上,有指名读、齐读、自由读、默读等;在读的时机上,有初步感知内容时的“初读”,有理解分析时的“细读”,有体会领悟时的“品读”。例如在教学第三段时,先通过指名读来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中三个自然段所写内容的不同。然后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中语言的条理性,反复地读,反复地体会,便落实了“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写”这一目标。接着再让学生通过“读”来概括这一段的段意……总之,教学中始终通过读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读来落实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阅读的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了目标的达成,在教学设计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让他们自读,自悟,自得。教学一开始,就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质疑,让学生们带着自己不懂的问题去深读课文。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造自立学习的机会,如在第二段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多读,通过自己的语言实践来理解内容,进而达成目标。在教学第三段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小学课文《捞铁牛》 简单概括一下捞铁牛的方法篇十七
设计一
(第4,5,6自然段的教学实录)
师:刚上课时,同学们就提出了问题:和尚是用什么办法把铁牛捞上来的 现在我们通过学习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默读课文,思考:哪两个自然段写打捞第一只铁牛的过程.
生:第4. 5自然段写打捞第一只铁牛的过程.
师:好.这两个自然段请同学们自己学,要求认真读书,思考两个问题.(出示投影)
思考题:
1. 第四自然段后三句话是什么关系
2. 铁牛为什么不放在船上拉回来
(生读思考题)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来学习.在学习中如果遇到困难,同位之间可以互相商量讨论.老师看哪些同学学得认真.
(生自由学习,讨论)
师:谁先说一说后三句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先说1,2句的关系,再说2,3句的关系.
生:我认为这几句话是因果关系.因为水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了,船里的泥沙减少了,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所以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拔了上来.
师:这位同学理解得非常好,那和尚是利用什么力量把铁牛拔出来的
生:利用水的浮力,(板书:利用水的浮力)
师:谁还记得老师提的第2个思考题:
生:铁牛为什么不放在船上拉回来
师:好,谁来回答
生甲:因为铁牛太沉了,水手们根本没有办法把它拉上船.
生乙:即使拉上了船,也会因为太沉,不容易划到岸地边.
生丙:对!我同意赵刚的意见.书上已经写到"水手们使劲把船划到岸边"这说明把铁牛放在水中拖回来,已经很费力了.
师:它能抓住课文的语句分析,这种方法非常好,值得同学们学习.
生:和尚还在利用水的浮力.因为把铁牛放在水里拉回来可以省一些力气.
师:这几位同学分析得特别好.和尚这时还在利用水的浮力,你们看和尚是多么聪明啊
师:谁来读第6自然段.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思考:这样的办法是怎样的办法
(生读第6自然段)
师:谁来回答
生:我认为还是把沙子铲入黄河,利用水的浮力拔出铁牛,然后
拖到岸边捞起来的办法.
师:现在,同学们是不是知道和尚用什么办法把八只铁牛捞上来的
生:(齐答)得用水的浮力.
师:你们真聪明.
师:(小结)现在同学们了解到和尚是利用水浮力把八只铁牛捞上来的,解决了同学们刚上课时提出的问题.我们在学习中善于提出问题,并且通过读书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师:同学们,课文写打捞过程虽然没有使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但表达也很清楚,做到了言之有序.现在大家想不想看一看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的
生:想.
师:在观看时,请同学们注意打捞过程的顺序,一会儿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师:(放录像).
(天津市实验小学刘军执教)
设 计 二
一,通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了解第4.5.6自然段的内容.
2,画出描写打捞第一只铁牛的重点词句,想想这些词句的意思.
三,观察,以说促读
1,老师利用复合投景,分解演示把铁牛从河底向上技的过程,启发学生注意观察:河中的两只大船,大船之间的架子,拴住铁牛的绳子,泥沙减少,船身上浮.
2,学生演示,利用复合投影分解把铁牛从河底向上拔的过程,边演示,边讲解,尽量用书上词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教师引导学生评价,注意讲清步骤,用准词语.
三,精读,理清句序
1,投影出示第四自然段内容,学生填空:
准备工作做好了,和尚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泥都( )黄河里去.船里的泥沙慢慢地( ),船身慢慢地向上( ),( )铁牛的绳子越( )越( ).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 ).
2,师生共同归纳段四句话的意思,教师板书
准备好 铲泥沙子 绷紧强 向上拔
3,教师出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
(1)拴铁牛的绳子为什么会越绷越紧(船身上浮) 河底的铁牛为什么能向上拔(水的浮力)
(2)这四句话的顺序能不能调整(要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
四,品读,充分感悟
1,自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学生演示,利用复合投影,讲述把铁牛向岸拖.老师板书:[拖上岸].
2,再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想想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铁牛笨重].
3,自读课文第六自然段,思考:"这样的办法"指的是什么办法 学生回答,教板板书:[水的浮力].
五,深读,回归整体
1,自读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用关联词语填空.
( )船上泥沙铲光了,( )船身慢慢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 )越绷越紧,沉到河底的铁牛( )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
2,讨论:课题中的"捞"字能否换成"拔","拖" (水中捞铁牛,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胆和智慧)
小学课文《捞铁牛》 简单概括一下捞铁牛的方法篇十八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受到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重点段落是怎样把意思表达清楚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让学生查找资料,要是现在要打捞这八只铁牛,你有什么办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聪明、勤劳、勇敢的民族,为世界人民所称颂。我们已经知道的张衡、李时珍、茅以升等人对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一个发生在宋朝的历史故事,大概了解了当时出色的工程家怀丙的事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捞铁牛》,看看怀丙是怎样把铁牛打捞上来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指名说。
2、小结:这篇课文主要讲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的事。先讲捞铁牛的原因;再讲准备工作;最后讲怎样捞铁牛。
三、指导学习,点拨解疑。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段,让学生边听边思考:为什么要捞铁牛?
板书:大水冲牛
2、点拨:要捞起这八只铁牛容易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指名说。
据文件记载每只铁牛重四、五万斤,带上感情读出来。
3、引导学生理解“人们正在议论纷纷。”“议论纷纷”是什么意思?想象他们在议论些什么?
4、正当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一个和尚出现了,他说了一句什么话?你能从课文里把这句话找出来吗?用“——”划出来。
5、从这句能看出什么?(和尚有了捞铁牛的办法,而且这办法跟水有关系)
板书:叫水送牛
6、指导朗读:大家议论纷纷,却束手无策,他们看到的是水的危害,怀丙看到的却是利用水的巨大力量,这与众不同的想法反映出他出色的智慧。 齐读这句话,体会他的自信和智慧,用胸有成竹的语气读。
(二)、学习第3自然段。
过渡语:每只铁牛都重达万斤,要把八只铁牛都捞上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怀丙为此做了四项准备工作。
1、 请默读第二段,找一找哪4项准备工作?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步、第二步等或先、然后等)
2、 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读一读,把表示这4项准备工作,先后顺序的词用\"△\"标出(检查落实,指名说。)
3、讨论:
和尚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
第一项准备工作是什么?(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然后引导学生用四个字把这项准备工作概括出来。)
板书:潜水摸牛
其他三项准备工作是怎样的?能不能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出来?(先让学生按四个小组共同研究,然后在全班交流)
板书:大船装沙
并船搭架
粗绳拴牛
3、怀丙做四项准备工作,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4、男、女生轮读读第3自然段,你一句,我一句。
5、小结:回顾四项准备工作,我们感受到四项准备工作做得认真和周密,准备工作出色。
(三)、学习第4~6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思考:怀丙和尚是怎样捞起第一只铁牛?
2、先请同学讲,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的,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用\"……\"把表示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在铲沙过程中变化的词标出来。
3、课件演示捞铁牛的过程,让学生充分认识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拔出淤泥。
4、全体朗读这段话,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概括出来。
板书:铲沙拔牛
5、思考并讨论: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而是先让水手使劲划船把铁年拖回岸边,再让众人拖牛上岸。指名说。
6、思考讨论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分别用四个字慨括出来。
板书:划船拖牛 众人拖牛
7、怀丙几次利用水的浮力?他能把铁牛捞上来,在哪个字上下了工夫?
过渡语:和尚才捞起一只铁牛,还有七只铁牛呢?哪里写到了?为什么不具体写?(详写和略写)
7、齐读第六自然段。
四、引申提高,鼓励创新
1、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他打捞铁的办法确实好,不过,他捞一只铁牛需要铲掉两船泥沙,捞八只铁牛就得向黄河铲入16船泥沙,你们觉得有没有问题?
(学生讨论,广泛发表意见,教师概括:①污染河水 ②可能造成水道阻塞 ③浪费泥沙 ④不方便,不快捷)
2、那么就当时的条件水平,你是否想到改进的方法,既能捞铁牛,又环保、又方便?
(再次小组讨论,各抒己见:①准备四只大船,两两并船搭架。 ②泥沙装入大麻袋,装到两只并好的船上。 ③水手们只需将装有泥沙的大麻袋搬到另外的两只船上。④将铁牛拖回岸。⑤船循环往复,就能很快捞回八只大铁牛。)
3、要是现在要打捞这八只铁牛,你有什么办法?
(结合课前查阅、搜集的资料、交流汇报。教师也可适当介绍几种现代打捞方式,如:浮筒打捞,浮吊打捞、混合打捞和解体打捞等)
五、总结、谈话、鼓励不断思考,不断创新。
1、“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对这句话有没有新的理解?
点拨:
洪水冲走了铁牛,冲毁了浮桥,水可恨吗?怀丙和尚从这田里看到水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实际上是什么意思?怀丙和尚看到水有利的一面。他几次利用水的浮力?
(他既看到水有害的一面,也看到有利的一面,说明他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有一种科学的态度。)
2、你认为是水的力量大,还是人的力量大?说明了什么?( 水的力量大,人有智慧,可以利用水,从这个角度看,人的力量更大。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3、讨论:你觉得怀丙和尚这个人怎样?你会怎样评价他?从他身上受到什么启发?
六、朗读课文。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223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