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新农村实践报告(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5:30:31
创建新农村实践报告(4篇)
时间:2023-06-06 15:30:31     小编:zd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农村创新工作篇一

;

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一大亮点

摘要:近年来,广西田阳县委在推进基层党建实践中不断创新,“农事村办”便是继“双学”、“农家课堂”之后的又一创新亮点。在实施中,不断完善服务网络、明确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健全工作制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值得总结和借鉴。

关键词:广西田阳县;农村基层;党的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09)01-0024-05

近年来,中共田阳县委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断探索如何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新路子,从开展“双学(学党章、学本领)”到打造党员中心户,从开办“农家课堂”到已初见成效的“农事村办”制度,这些实践创新使革命老区的党建工作展现出勃勃生机。“农事村办”就是由县委领导、组织部门牵头,将县乡党政部门的服务前移到村屯,使群众足不出村屯就能办理各种事务。2008年6月5日,广西深化服务农村基层群众工作现场会在该县召开,对“农事村办”破解群众办事难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这是田阳县在准确把握农村税费改革

和乡镇撤并后基层工作所面临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从执政为民的高度出发,以服务群众为核心,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创造性地提出并推行的一项基层干部服务群众工作的新机制,是一项便民、利民和惠民的民心工程。

一、广西田阳县开展“农事村办”的缘由与基本进程

(一)“农事村办”工作制度推行的缘由

一是适应新形势实现新目标的迫切要求。推行“农事村办”,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目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战略,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树立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意识,“农事村办”正是这一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是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新尝试。

二是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客观需要。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近年来全国各地先后实行了乡镇撤并工作,部分乡镇撤并后管辖范围扩大了,面临不少新情况。如:群众居住分散,路途遥远,外出办事往返难;农村各种税费取消后,乡、村办事机构设置不科学,办事不便捷;村干部待遇偏低,不得不兼顾家庭生产,无法正常值班,群众办事难免

人难找;部分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力相对较弱,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不畅通。一些民间纠纷或群众对政府的意见没得到及时反映和解决。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为群众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是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田阳县探索开展“农事村办”服务模式,旨在破解这些问题。

三是构建党的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的逻辑必然。保持党的先进性,是一个不断面临新形势、提出新要求、适应新环境、充实新内容、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近年来,全国各地方党委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战略措施,大胆探索,创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田阳县在学习各地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曾创造性地建立了“党员中心户”、创办了“农家课堂”。为进一步拓宽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渠道,并将领导和管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服务,将党建实践继续推向前进,2007年8月构建了“农事村办”服务体系的党建工作新机制。对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时任组织部部长的陈际瓦在当地调研时称赞道,“农事村办”是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的新探索,是全区作风效能建设的新成果,是先进性建设中干部受教育和群众得实惠的长效机制。

(二)田阳县推行“农事村办”工作的基本进程

田阳县推行“农事村办”工作制度的进程大致上可以分

为三个阶段。

探索阶段(2005年-2007年7月)。田阳县推行“农事村办”工作制度,是以该县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中开展“双学”(学党章、学本领)活动延伸而来的,推行“农事村办”工作制度最早可追溯到2005年。当时,中共田阳县委围绕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在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把增强农村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与提高生产技能结合起来,大力开展“双学”(学党章、学本领)活动。2006年田阳县被确定为全自治区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在改革试点中创造出“一校五中心”经验,创办了很有实效的农家课堂培训工程。“双学”活动旨在提高党员的水平和本领,农家课堂工程是对广大群众进行政策法律宣传和实用技术培训,极大地促进了田阳县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将这些实践创建活动推向更广的领域,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以便能为更多的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田阳县委在认真总结经验和准确把握现状的基础上,决定在偏远村开展“农事村办”试点工作。

试点阶段(2007年8月)。2007年8月初,田阳县率先成立乡镇“一站式”政务服务窗口后,在百育镇新民村、四那村那生屯、头塘镇联坡村等3个村屯试点,建立“农事村办”服务站。公安、国土、建设、民政、林业、计生等12个部门的工作人员来到百育镇新民村,上门为群众服务。试点工

作主要是在农村建立“农事村办”服务站,通过整合县乡部门服务资源,使政府的服务职能前移到村屯,在村屯为群众提供党员服务、生产指导、文化娱乐、卫生医疗、法律援助和政务办理六大服务。实现“证件村里办、小病村里医、矛盾村里调、补贴村里领、农资村里买、书报村里读、信息村里询”的目标。试点工作获得群众的高度赞扬,产生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推广实施阶段(2007年9月至今)。为全面推行“农事村办”工作,田阳县在总结3个村屯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决定从9月起在全县152个村全面推行“农事村办”工作制。为了确保“农事村办”工作顺利推进,田阳县又先后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建立各种负责制和工作制度,构建县、乡(镇)、村、屯、户五级服务网络,落实牵头单位、配备办事员,实行“五位一体”的监督评价机制。

田阳县推行的这一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制度,在很短的时间里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广西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联合调研组认为“农事村办”破解了农村税费取消后,乡镇机关如何转变干部作风,落实“三项制度”,服务群众的问题。中央、自治区、市、县众多新闻媒体也对该县试行“农事村办”工作制度进行了深度报道,《人民日报》2007~9月18日的报道认为:“农事村办’让干部下村成为制度,让群众办事‘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为进一步推广这一做法,2007年8月,百色市委决定将“农事村办”试行范围扩大到平果、

田东、德保等5县。截至2008年5月,百色市共设立县(区)“农事村办”服务中心12个,乡镇“农事村办”服务中心110个,村屯“农事村办”服务站点(户)458个。2008年10月,该市决定在全市各县推广。如今“农事村办”已成为百色市基层党建工作的一大亮点。

二、田阳县“农事村办”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田阳县“农事村办”的主要做法

1、构建服务网络,打造服务平台。

为充分发挥“农事村办”新机制服务基层群众的基本功能与作用,田阳县着眼于转变干部作风和方便群众办事,从健全组织机构人手,构建了五级服务网络,形成了县、乡(镇)、村、屯、户五级联动的工作格局。设立了县政务服务中心、乡镇“农事村办”服务中心、村“农事村办”服务站、屯“农事村办”服务点和“农事村办”信息宣传员等五级服务网络,并明确各自职责。屯服务点和信息宣传员主要是收集社情民意,把群众需要办理的事项及时上报村服务站,同时把村服务站的服务内容传达到普通群众;村服务站由村干部轮流值班接待群众并受理业务,凡能办结的事项则限期办结,超过职权范围的事项则上报乡镇服务中心;乡镇服务中心根据业务内容,定期安排相关人员下村办理;县政务服务中心根据

乡镇上报信息,组织县直机关相关工作人员定期下村人户为群众办理需要由县直机关办理的事项,并指导、督促和考核全县“农事村办”工作的全面开展。五级服务网络所构建的服务平台正日益成为新形势下田阳县农村党建工作的主阵地、培育新型农民的新课堂、便民惠民的服务站、传播文明的大舞台、构建和谐农村的新平台。2、明确服务内容,细化服务程序。

根据农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现实需求,田阳县“农事村办”主要是面向农村群众构建六大服务体系。党员服务主要以开展“双培双促”和建设“党员中心户”、“农家课堂”、“农民中心户”为载体,开展党内关爱帮扶行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生产服务主要以建立健全产业协会和开展“人才惠农行动”为载体,突出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新品种应用推广,农业生产资金筹集,农产品加工销售和农资供应等方面的服务;文化服务以建立一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一支业余文艺队、一支流动放映队、一支广播电视服务队和一个文体活动场所等为载体,丰富和提高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卫生服务主要以建立村级“便民诊所”为载体,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改善农村就医环境,开展健康义诊活动,保证农民小病不出村;法律服务主要以公安、司法等部门建立的“流动调解庭”和“流动警备站”为载体,开展法律援助、普法宣传、调解纠纷等

活动,促进农村社会稳定;政务服务主要以“村干下屯代办制”和“镇村联合办理制”为载体,促进政府服务前移,为群众提供组织关系接转,民政、计生、建房、户籍管理、缴纳税费等具体业务的办理。

为促使“农事村办”六大服务内容的规范和有效落实,田阳县各相关业务部门还细化服务程序,印制《服务手册》和具体业务流程指南,向普通群众分发并放置在各“农事村办”服务点供办事群众查阅参考,包括计生服务流程和民政、国土建房、公安、财政、卫生、林业等事务的办理程序,从制度和程序上保证了“农事村办”服务内容的落实。

3、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

从农村基层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田阳县在推行“农事村办”工作中,创新服务方式,设置灵活的运行模式,有效地提升了服务水平。在“农事村办”服务站点的设置选择上,主要是在距离乡镇政府较远、群众往来办事不方便的村,或群众居住比较集中的自然屯选点设立。在“农事村办”的运行模式上,主要有三种:一是“周一周四”值班工作制。即每周一由两名村干部在村“农事村办”服务站值班,受理群众需要办理的事项,周四为“政务村办服务日”,组织相关部门和联合乡镇办事员现场办理各类政务事项以

服务群众。二是“圩日”值班工作制。根据群众的生活习惯,逢圩日组织村干部值班或组织相关部门到村“农事村办”服

务站现场办理事项。三是“全日制”值班工作制。主要针对乡镇机构改革中部分乡镇撤并后的村,群众办事路程较远,往来不方便,便在原乡镇所在地成立“农事村办”服务站,覆盖原有的行政村,每天派人轮流值班服务群众。

4、健全工作制度,强化服务功能。

(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一是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度,由县委书记和县长担任“农事村办”领导小组组长,为“农事村办”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由组织部门牵头,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群众参与的领导工作机制,形成“农事村办”齐抓共管的合力;三是强化工作职责,把积极支持和参与“农事村办”工作作为各部门、各乡镇行政效能建设考核、年度目标管理奖惩的重要内容,整合发挥部门优势,不断提高为民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实行联席会议制度,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定期召集县“农事村办”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六大服务牵头单位和成员单位、乡镇分管领导及村(社区)服务站代表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解决具体问题,不断提高“农事村办”工作实效。

(2)建立健全工作保障制度。一是落实牵头单位,配备办事员,为“农事村办”提供人才保障。“农事村办”的六项服务内容都分别具体落实一个牵头单位和若干成员单位,乡镇挂点领导担任村服务站站长,每个村级服务站再落实3-5

名乡镇干部作为固定办事员,确保有人办事。二是加大经费投入,为“农事村办”提供物质保障。田阳县将“农事村办”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第一年已安排了专项经费150万元,用于提高村干部待遇和补助村办公经费,并逐步改善各服务站的办公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服务功能。三是加强宣传,为“农事村办”提供舆论保障,不断提高“农事村办”工作的影响力。

(3)建立健全激励制度。一是每年从县财政专项经费中补助每个村办公经费3000元,确保村服务站的正常运转。二是建立绩效评价制度,以增加绩效工资的方式提高村干部待遇。三是每年进行一次评比表彰,对开展“农事村办”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以增强参与“农事村办”干部的荣誉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4)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实行“五位一体”的监督评价机制。一是县“农事村办”领导小组办公室、基层办、效能办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公开和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各部门和乡镇实施“农事村办”工作情况的检查、考评和监督;二是由县、乡驻村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担任监督员,对村干部的考勤情况实行“i级审核”,即由监督员、村主要领导和服务站站长逐级审核,确保工作到位;三是县效能办通过设立行政效能投诉中心、开通监督热线电话,让广大群众充分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评价权,对村干部实行“农

事村办”情况进行监督;四是强化纪检和监察部门的专门监督职责,对个别干部在“农事村办"sl作中的违纪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五是强化社会舆论监督,督促监督不认真推行“农事村办”的单位、乡镇和个人,促使其限期整改。

(二)田阳县“农事村办”的初步成效

“农事村办”是田阳县委适应农村、农业和农民发展的现实需要,更好地服务广大农村基层群众,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新举措。这一工作制度推行时间虽然不长,但成效明显。一是有效减轻了群众负担,使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据统计,截止2008~2月,全县各“农事村办”服务站已开展各类服务382次,为群众办好事实事216件,受益群众18万多人,共接待群众来访、咨询4210人次,受理群众申请事项4306件,现场办结3820件,为群众节约往返经费达63万多元,节省3万多个工日。如残疾人每月补贴30元,如果到乡镇领取,一些离乡镇远的村屯路费、餐费等就不只30元。实施“农事村办”制度后,补贴送到家,既让农民节省了开支又节省了时间。二是有效转变了干部作风,提高了工作效率。“农事村办”改变了传统的机关服务机制,把党委、政府的服务窗口前移,变群众跑为干部跑,有效地克服了农村基层办事拖拉、效率低下、职责不明、推诿扯皮的现象,实现了干部转作风、群众得实惠的双向良性互动局

面。如过去建房报批、摩托车入户等要跑乡里县里,一个月也难办下来,如今都在村里办了,一两天就能办妥。三是有效地拓展和畅通了农村基层社情民意的上传下达渠道,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在“农事村办”工作中,政府通过服务窗口的前移,在农村基层面对面地为群众提供各种服务,既加强了上级机关对基层民情的了解,也使基层群众感到困难有人帮、意见有人听、办事有人管、问题有人解,从而更愿意向干部说心里话,使下情上传和上情下达更加顺畅,在基层群众和政府中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三、田阳县“农事村办”工作实施的经验与启示

(一)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不断激发党建工作的创造

活力

改革发展的时代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时代,只有创新才能有进步。当前,农村基层党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任务、新要求,必须把创新作为一项战略性举措,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主动的态度、改革的精神,探索新方法,开辟新途径,不断开拓工作新局面。近年来,田阳县从开展“双学”、“保先”活动到“农家课堂”,以及当前实施“农事村办”,党建工作不断跃上新台阶,从而使各项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在实践探索中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田

阳县原有15个乡镇现合并为10个,原来乡镇的主要职能是收缴税费和抓计划生育,现在取消了农业税、计生工作也比较稳定,乡镇的主要职能迫切需要由原来主要是加强管理转变为提供服务上来。于是,田阳县委认清形势,经过半年多的调查分析,决定继续以党建为统领和突破口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创造性地提出了“农事村办”这一服务群众的新模式、新载体。实践证明,近年来田阳县的一系列党建创新实践活动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由实践延伸和发展的结果,“双学”和“保先”教育主要在于提高党员素质,“农家课堂”则将党员素质提高延伸到农民致富能力的增强,而“农事村办”则覆盖了“三农”问题的各个方面,旨在从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

(二)坚持党建工作与群众利益相结合,在服务群众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以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为党建工作的切入点,是转变干部作风,坚持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在我国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如何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农民的经济关系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其独立财产权益越来越大,就业方式越来越灵活、活动范围越来越宽,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追求越来越多样。在这

种形势下,新型的党群、干群关系究竟如何定位,干部如何由以行政领导为主转变为以服务指导为主。一些地方的农村基层组织感到“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农事村办”工作制度无疑是一种成功的尝试。它以百姓得实惠为工作目标,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完成党的任务同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有机统一。这一实践不仅将干部为民服务的平台前移到村屯,而且还将党员为民服务的行动延伸到农户家庭。在田阳县各村屯你会看到这样一道亮丽的景观:挂有“党员义工”胸牌的服务者走村串户,这是村里的党员自愿为老人、残疾人、五保户等行动困难者送货上门或义务收种。这一块块闪光的胸牌就是一面面鲜艳的党旗,昭示着我们党始终在群众之中,急群众所急、为群众解困的执政理念,增强了党员的义务感、责任感和光荣感。这种主动服务一旦形成风气,转变作风就不再是一句口号,群众就不会再有“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感慨,人民群众就会主动凝聚在党的旗帜下共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共创和谐幸福生活。

(三)坚持党建目标与中心工作相结合,不断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密切联系群众、服务中心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继续发挥这一优势

必须在执政实践中将党的宗旨与市场经济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带领群众走进市场、把握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收致富奔小康。田阳县“农事村办”工作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对村级党建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是着眼于提高农民生产经营市场化组织水平,开展“双培双促”活动,即把农村优秀经纪人培养成为党员,促进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把农村党员骨干培养成为经纪人,促进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并开展“守法经营,诚信服务”、“党员手拉手,领着群众走”、“发挥生产显身手,脱贫致富做贡献”、“服务群众作表率,建设家乡党先锋”等一系列主体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经纪人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抓好“党员中心户”、“农家课堂”、“农民中心户”创建活动。提出的目标是三年内要确保每个村30%以上的农村党员成为“党员中心户”,每个村每个产业培养1-2家“农家课堂”培训户。同时还提出要引导培训户带头组建各种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信息服务网等服务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要引导培训户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组织受训户、联系户联合经营项目,建立权、责、利统一的生产协会,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对农利困难党员采取生产扶持、救济救灾等方式开展党内关爱行动,以提高党员致富能力,为发挥全体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创造条件。这样,田阳县委将党建工作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在服务“三农”

中体现和检验党建成效,使农村党建有了坚实的立足点。

(四)坚持发挥党的组织优势与严密的制度机制相结合,整合力量形成工作合力

田阳县“农事村办”始终是在县委领导下,由组织部牵头,党政各部门按照职能分工负责,同时调动村委会和其它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如横向的六大服务体系都由相应的党政部门牵头,任务明确、内容具体、责任到人、保障到位;纵向的县、乡镇、村、屯、户五级服务网络覆盖全面,工作流程清晰,各环节规范严密、衔接顺畅。整个制度的设计和实施体现了综合性、科学性和高效性。由此可见,田阳县在“农事村办”实践中,县委充分调动起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并通过科学严密的制度保障这一实践活动有序和有效。也充分证明了我们党在农村基层仍然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力、整合力和领导力,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建设只要找准了切入点就能产生现实的成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重心在基层。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基层基础工作,是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的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田阳县“农事村办”一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农事村办”是当前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有力举措,是深得群众拥护的重大基层工作创新,是一项实实在在的便民、利民、惠民的“民心工程”,有力地巩固了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基础,促

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责任编辑谭焰

相关热词搜索:;

农村创新工作篇二

;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负有义不容辞的重任。因此,要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深入研究解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农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六个方面的工作机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创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工作机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坚决破除就党建抓党建的做法,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抓牢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发展的效果来检验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成效。一是应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注重特色,认真抓好“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二是应落实政策,深化改革,建立完善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免除农业税、退耕还林、粮食直补等各项惠农支农政策,在资金、人才、技术上继续加大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继续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使农民获得长期稳定、持续可靠的收益。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加快对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以多种形式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支持,助农增收。三是应积极推广“支部+协会”的有效模式,整合农业资源,优化产业布局,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快速扩张,积极发展粮油、畜产品、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与规模龙头企业联姻,发展订单农业,延长产业链。四是应把农村劳务开发作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支柱产业来抓,提高劳务输出质量和效益,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壮大劳务经济。五是应充分发挥中心村和小城镇的辐射作用,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形成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新的支撑点。

二、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机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根本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能否实现,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和带头人。因此,要高度重视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大胆地把那些政治素质高,市场经济意识强,群众公认的农村能人选拔到基层组织领导班子中来,特别是要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同时,还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特别是要努力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要求的四个方面的本领,即提高科学发展、致富群众的本领,提高执行政策、依法办事的本领,提高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本领,提高艰苦奋斗、务实创新的本领,使他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体现其先进性。农村党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要切实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要抓好学习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党员的整体素质,增强农村党员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和水平。要抓好农村党员的发展工作,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要抓好党员帮扶工作,对年老的和文化素质低、致富能力弱的农村党员,要主动关心,搞好帮扶,认真解决其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自身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和带动广大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创新解决农村基层突出问题的机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赋予和谐内涵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把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工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一是应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全方位关心、支持农村教育发展。加大对贫困家庭子女就学的帮扶力度,多渠道解决贫困子女上学难的问题。通过成职校、农民夜校等各种形式开展农村实用新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群众致富能力。二是应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事业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切实解决好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三是应继续推进农村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工程,切实解决农村通讯、信息条件差的问题。四是应及时发现并妥善解决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四、创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机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硬环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标志是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显著改善。一是应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中小河流治理,加快荒山、荒坡的综合治理,积极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切实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问题。二是应围绕活跃农村经济,加强城乡交流,切实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和改造,推进乡村公路建设进程,尽快实现农村公路畅通、快捷的目标。三是应围绕提高农村供电安全和降低农村电价,抓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和小水电建设,确保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四是应围绕农业废弃物的有效利用,抓好农村沼气建设,完善农村循环经济链条,发展生态农业。同时,还要开展以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改圈等为重点的村容村貌整治,实现农村环境的美化和亮化。

五、创新民主管理机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牢广泛的群众基础

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力量源泉。因此,要创新基层民主政治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应健全议事制度,逐步完善和规范重大事项决策程序、村民代表议事程序等相关议事制度,推进决策民主化,严格按程序办事;二是应健全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建立健全村民代表议事小组、民主理财小组等群众性组织,实行民主管理,推进监督民主化。三是应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理清村党支部与村级其它组织的关系,健全协作制度,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协作,形成合力,推进管理民主化。

六、创新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领导机制,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农村党支部要加强对村民委员、共青团等村级组织的领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突出建设重点,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乡两级党组织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统一领导,明确政府各部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职责,建立健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协调机制,整合力量,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相关热词搜索:;

农村创新工作篇三

;

......

一个能人支书,带富一个穷村

2009年9月,宜宾市委、市政府制订出台了“千村春风工程”的实施计划,力争用4年左右时间,在全市建设1000个“春风示范村”。随着这一宏大工程的启动,村支书的作用更加突出,各县、区采取措施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设,收到了明显效果。

“城里来的單书记真不简单,这一年多来干了好多实事呀,所以我们这次又选了他!”在珙县底硐镇瑞民村,刚刚在换届试点中高票当选的村支书单玉刚威信很高,村民们摆起他来就津津乐道。

单玉刚是底硐镇的机关干部,2008年11月下派担任瑞民村党支部书记后大胆开展工作,先是引进外地业主,盘活了本地一座倒闭的煤矿,解决了村里120多名劳动力就业;接着又争取专项资金,发动村民投资投劳修建了两条便民公路,使两个组400多人出行不再难;动员村民栽种商品竹300亩,今年已初见效益;村民收入也大幅度提高,去年达5550元,今年可望达到5900元。

今年4月,宜宾县面向全县选拔54个村 (社区)的党组织候选人,安边镇机关职工张骥峰主动竞选镇内不当岩村的支书。几轮比选后,不当岩村的党员群众认准张骥峰思路新、有干劲,能带领大家发展致富,纷纷把票投给了他。

记者了解到,今年是村级组织换届年,宜宾市已完成在宜宾县、珙县、南溪县的试点工作,在试点过程中,围绕发展选能人成为本次试点工作最大的共性。

一条好的思路,改变一方面貌

无数事实证明,一个优秀的领头人可以凝聚人心,一条好的发展思路,则可以彻底改变一个穷村的落后面貌,致富一方百姓。

炎炎烈日下,走进长宁县开佛乡佛梨村,仿佛来到了“世外桃源”,漂亮的农家小楼掩映在梨树丛中,硕大的梨子挂满了枝头,分布在村道两旁的农家乐老板们正忙着接待刚下车的客人。

佛梨村曾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穷村,好多小伙子连老婆都讨不到,村民们也自觉低人一头。1998年,退职民办教师秦明当选为村支书后,带领村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引进新的果树品种,同时又利用本村独特的地理优势搞起了生态旅游,现在全村有42家村民办起农家乐,每年吸引游客25万人次,成了当地首屈一指的富裕村。

“2009年,佛梨村人均收入达到7100多元,我们下一步打算拓展养老休闲旅游和开发乡村客栈,3年后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上万元不在话下!”已连任四届村支书的秦明信心十足。

珙县珙泉镇高桥村离县城不过两公里,但近年来经济发展比较慢,群众对村班子很有意见。6月8日,在高桥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村里的致富能人张殿林与7名候选人激烈pk后胜出,当选为村支书。

“我们为什么投张殿林的票?就在于他承诺修好二组的公路,解决运输困难;利用天然游泳池和大片竹林,打造特色旅游产业;规范农家乐,不搞恶性竞争……这些措施恰好切中了高桥村的发展要害啊!”投了张殿林一票的党员和村民代表实话实说。

在宜宾采访期间,记者深深体会到:随着“千村工程”的强力推进,群众对领头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切实际的规划根本就打动不了人心。

“老百姓看好的是能真正带领他们发展致富的实干家,村支书的规划不能是‘空头支票,夸夸其谈的人再也没有市场了。”长宁县委常委、组织部长肖自力有感而发。

一套创新机制,激发一片活力

打破年龄、学历、地域、身份界限,结合不同村的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选带头人。去年至今全市已从致富能手、专合组织负责人等党员中选拔村支书320名,从本地优秀民营企业、县乡机关等单位的党员中选拔村支书46名,有效破解了在少数人中选人的难题。

长宁县在村党组织书记的选用过程中拓宽视野,改变传统的选用模式,相继在竹海、硐底等7个乡镇的部分村(社区)推行村党组织书记异地交流任职试点,为更大限度地激发村党组织书记潜能找出了一条新路子。

珙县在4个问题村、困难村采取“重奖激励”、“公开竞岗”的方式选拔村党组织书记,吸引了全县32名机关干部、53名大学生村干部踊跃报名;南溪县在3个问题村、困难村悬赏1万元奖金,公开选拔村党组织书记,破解了无能人领村的“死结”。

在珙县,支部书记正式候选人在直选前不仅要提出自己的3年任期目标和年度目标,还要向党员和乡镇党委作出任职承诺和辞职承诺。“这就意味着,支书当选后不干事或不称职,一年没有实现目标就得自行‘下课,再也不用等到3年换届时再来处理了!”珙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饶福勇语气铿锵。

通过全面实施“千村春风工程”,宜宾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进一步优化,农村经济社会呈现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2009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02.5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73.69元,同比增长8%;今年一季度,实现农业总产值34.05亿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427.63元,同比增加11%。

相关热词搜索:;

农村创新工作篇四

;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和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创新与农村改革创新相伴而生。进入新世纪,我市各级各部门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这一主线,用新的思想观念、新的思维方式,创新农村工作机制,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市农村工作机制创新的实践探索

(一)创新农村社会化服务机制,提高服务“三农”水平。近几年,我市针对农业科技推广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创新农村服务机制,初步建立起一个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整合农业科技队伍。通过《乡镇工作纲要》的实施,乡镇农业基层所(站)合并设立农业服务中心,形成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沙县虬江街道作为全省“三农”服务中心试点单位,成立了由辖区内市、县和街道有关涉农部门、计生部门共同组成的“三农”服务中心,并通过设立农业155服务热线,成立农业、畜牧、林业应急分队,村级成立“三农”服务协会,实现上下互动联动,提供信息、科技、营销等咨询服务,帮助攻克生产难关,解决生活难题。二是建立健全科技人员创业机制。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农业技术部门和农业科技人员进入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意见》,鼓励和支持农业科技人员进入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三是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在“农业155”服务网络建设上,总结了尤溪县“农家155”的经验,建立了市级“农业155”指挥协调中心、县级服务中心、乡镇服务站、村级服务点,并开通“农业155”专线电话服务系统和网站,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农业155”服务网络,为广大农民提供农业技术、信息、法律法规咨询等方面的快捷服务。在“村会协作”上,大力推广清流县大路口村的“村会协作”服务农业的有效方式。至目前,全市“村会协作”共结成协作对子491个,占行政村总数的28.3%。同时,该市还积极探索了“农艺师在行动”、“一元钱科技服务队”以及“科技服务一帮一”等十多种农科教结合的有效服务形式,成为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和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良好载体。四是配备农民技术员。严格按照省政府规定的选聘条件和程序做好农民技术员选聘工作,原则上每个行政村配备3名农民技术员(农业、畜牧和林业各配1人),全市1732个行政村共配备农民技术员5208名。

(二)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近几年,我市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大力发展新型的农村各类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组织,提高了企业和农户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一是发展行业协会。各龙头企业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都在不断探索、创新企业的发展道路,积极组建以龙头企业协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二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民间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大力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至目前,全市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7个,会员总数6899人。现有资产规模2.5亿元,2004年实现总产值或销售收入达41.75亿元。三是深化农村供销社体制改革。供销社系统加大改革力度,建立了农产品信息服务中心,并积极培育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至2004年共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社60个,行业协会19个,农副产品信息网已联接62个乡镇、22个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32个龙头企业、14个批发市场,实现网上商品交易金额4800多万元,在农业生产与市场营销之间起到了良好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创新农业示范机制,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一是开展粮钱丰收竞赛活动。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开展粮钱丰收竞赛活动的实施意见》,各级均成立了竞赛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专家指导组,制定种养模式的生产技术方案,并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开展农业竞赛活动,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如何指导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机制进行探索,有效地带动全市粮食生产、农民增收。二是搞好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十五”以来,全市初步建立了明溪县南山、沙县柱源等12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其中明溪县南山园区已成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至目前,全市12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已推广优、新品种389个8.12万亩,良种覆盖率86.5%,比建园初期提高21个百分点;推广农业标准化技术7.04万亩,推广率75.5%,提高15个百分点;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328期,培训农民3.06万人次。并通过有效积聚整合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等生产要素,大力调整种养结构,积极发展效益农业,园区的经济效益明显增加。

(四)创新劳动力转移机制,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劳动力和农业人口转移的若干意见》,并始终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一是强化技能培训。充分利用农校、职业技术学校、农村中小学等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大力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工程等项目,并以沙县、尤溪等五个县被列为全国“阳光工程”示范县为契机,多渠道培训农村劳动力。去年全市培训农民工3.97万人,其中“阳光工程”培训8063人。二是打造劳力品牌。精心打造沙县小吃业、明溪新侨乡等劳务品牌,提高劳务的竞争力和就业率。至2004年底,沙县从事沙县小吃、经商办企业等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达5.8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6.5%。明溪县出国经商或劳务农民近6500人。三是强化供需见面。连续两年在沙县成功举办了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专场招聘会。今年的专场招聘会有2685名农民当场与省内外的156家企业签定了招聘合同,并与66家企业签定了意向性用工协议7543个。四是开展山海劳务协作。几年来,我市加大山海劳务协作,扩大在沿海就业门路。去年选派7批370人农村贫困青年和城镇下岗职工的子女到厦门市高级技工学校免费参加培训,已有近300人走上了工作岗位。五是优化就业环境。完善劳务派遣与跟踪服务机制,积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办理证照等“一站式”服务,做到岗前培训到人、用工合同到厂、跟踪服务到点,全力营造规范、有序、公平的就业环境。制定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优惠政策,简化办事程序,规范各种收费行为,加大对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的清理力度。2004年全市接受农民工投诉864件,追回拖欠克扣工资1117.1万元。通过劳动力转移机制的创新,至3月底,全市有45.43万人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占农村总劳动力的48.8%。

(五)创新农村改革机制,推进农村各项配套政策全面落实。以被确定为全国集体林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的契机,创新农村改革机制,推进农村各项配套政策全面落实。一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围绕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相关配套改革。截止5月底,全市有1730个村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改革面积1703.86万亩占应改面积的97.3%。永安市率先创办林业要素市场,相继展开产权交易、林权抵押等配套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二是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承包、租赁、入股、合作等方式进行土地成片开发,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至目前,全市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面积达30.74万亩,占总面积12.4%,涉及农户7.68万户,占总农户数15.8%。三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在前两年“五取消、一稳定、一改革”的基础上,今年又实行了全面取消农业税和除烟叶外的所有农业特产税的政策。通过农村税费改革,全市2003-2004年减轻农民负担2.19亿元、人均减负111.5元。今年全市农民负担比2004年又可减轻8432万元,人均减负42元。四是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从去年开始把农村低保工作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将年收入低于1000元的30680户农村贫困家庭、81009人被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基本上实现了应保尽保。

(六)创新农村基层工作机制,增强基层组织活力。一是建立相帮扶机制。从1986年开始实施“扶贫小康工作队”工程,实行领导挂包联系制度和机关干部驻村帮扶制度。同时,从2004年开始选派463名干部到相对后进、薄弱村任职,把更多的人才资源、政策资源、资金资源、信息资源以及其他各种社会资源自上而下向贫困乡村倾斜,把各种生产要素导入贫困乡村,不断增强贫困乡村的“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二是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经济能人三支队伍建设。不断深化和落实“双带双创”活动,倡导“三向培养”,注重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着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带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能力。三是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推行村务公开、乡(镇)政务公开、基层站所事务公开,试行村务民主听证制度,推进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把与农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及时向群众公开,接受监督。推行村账委托代理制、村级会计聘任制、财务电算化管理等做法,提高村级财务管理水平。至目前,全市已有103个乡镇、1180个村实行了会计委托代理,分别占乡镇和行政村数的73%和68%,660个村推行了财务电算化管理,占行政村数的38%。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几年尽管许多先进农业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但对广大农民而言,受自身文化水平的制约,以及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存在专业结构不合理,新知识、新技术贮备不多,素质降低等问题,导致农民得不到优质高效的服务、新技术学习、新成果运用。

二是农村信贷体制有待深化改革。目前农村信用社开展的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只能满足少数农户进行简单再生产的需要,对于农户大额的生产资金需求和非农产业的资金需求还无法满足,绝大多数农民苦于缺乏资金,难以加大投入,导致发展后劲不足。

三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仍不宽松。歧视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现象短期内难以消除,企业对劳动力的侵权、拖欠工资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制度短期内难以健全完善。

四是乡村干部的综合素质亟待增强。有强烈的市场意识、有较高的知识水平、能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致富的农村干部少。

五是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跟不上新阶段“三农”发展要求。

六是少数村级组织软弱涣散。个别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心不往一处想,劲不往一处使,形成了“两张皮”,凝不成抓经济、抓发展的合力。尤其是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农业“155”为基础,整合涉农部门服务网,在市、县、乡建立集农业实用信息、市场营销、科技示范、资金融通、政务服务为一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联动网。进一步深化“村会协作”,扩大协作领域。加大“农艺师在行动”、“科技服务一帮一”等服务农业典型的推广力度,逐步从点到面推开。

2、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按照自主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立足本地特色产业、特色产品,顺应农民的要求,大力培育发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3、加快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创新劳务市场对接机制,每年举办全市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专场招聘会。做好劳务派遣与跟踪服务工作,促进农民工合理有序流动。建立健全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重点实施“阳光工程”,搞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城乡平等就业制度,改善进城农民的就业环境,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4、建立农村居民医疗保障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积极组织和引导农民参与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村贫困家庭和农村五保户实行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使农村和农民健康状况和养老问题得到较好地解决。

5、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建立国家引导、银行支持、龙头企业为主的投入机制,引导和聚集社会资金,支持“三农”发展。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逐步把农村信用社办成社区性金融服务组织。探索实行权益质押等多种担保形式,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投入。积极开展农村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活动。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

6、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着力抓好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增强基层组织的战斗力与凝聚力。进一步深化和落实“双带双创”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以“政策进农家、科技进农家、增收措施进农家”为主要内容的“三进农家”活动,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政策水平,增强科技兴农意识,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7、加强和改进乡镇工作。乡镇工作必须按照《福建省乡镇工作纲要》精神,着力于解决四个方面突出问题:一是要简政放权,让基层组织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解决乡镇统揽能力弱的问题。二是要理顺好县乡财政体制,让利基层,调动乡镇当家理财积极性。三是要切实制定激励措施,努力提高基层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四是要发挥乡镇干部的作用,引导乡镇干部由领导管理向指导服务转变,由就农业抓农业向以工带农、以工促农转变,由简单的行政命令向用市场办法引导、服务、示范转变,由“为民作主”向“让民作主”转变。

8、建立健全领导责任机制。各级各部门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农村工作上,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服务和支持“三农”工作。要把干部转变作风、服务农民群众发展致富作为农村工作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建立起既有激励又有约束的工作机制,推动各项工作落实。继续坚持市领导挂包县,县领导挂包乡镇,乡镇领导挂包村的领导挂包联系制度和机关干部驻村帮扶制度,特别要以选派干部驻村任职为载体,强化选派部门与下派干部任职的村结对共建活动,把各种生产要素导入农村,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26214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