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七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5:04:50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七篇)
时间:2023-06-06 15:04:50     小编:zdfb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溶液的形成教案篇一

通过缓冲溶液的定义、作用、组成及作用机制的介绍,使学生对缓冲体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以后学习人体缓冲体系打下理论基础,缓冲溶液。

1、缓冲溶液的定义;

2、缓冲溶液的作用;

3、缓冲溶液的组成;

4、缓冲溶液的作用机制。

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溶液的作用机制。

引言:

知识准备:

1.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2.盐类水解。

一、缓冲溶液的概念(由实验引出)

缓冲溶液:能抵抗外加少量强酸或强碱,而维持ph基本不发生变化的溶液。

缓冲作用:缓冲溶液所具有的抵抗外加少量强酸或强碱的作用。

【提问】:1.缓冲溶液的组成是怎样的?

二、缓冲溶液的组成和作用机制。

1.缓冲溶液的组成

根据缓冲对不同,缓冲溶液分为三种:

弱酸及其盐。

弱碱及其盐。

多元弱酸的酸式盐与其次级盐。

12.缓冲溶液的作用机制

以hac — naac为例 hac、naac足量。

hac+h23o+ac-;

+左移3o+ 抗酸成分+抗碱成分 右移-2h2o共轭酸 — 抗碱成分 共轭碱 — 抗酸成分。

三、讨论:

nh3—nh4cl的缓冲原理。

四、练习:

五、小结:

概念:缓冲溶液

缓冲溶液组成和缓冲作用;

缓冲原理;

六、作业:

缓冲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溶液的形成教案篇二

1.教学内容(任务)分析

溶液渗透压是化学教材中与临床医学联系极为密切的一节,临床护理上输液及电解质紊乱、水盐平衡失调、水肿等患者的护理处置,都涉及到溶液的渗透压知识。该教材着重介绍了溶液渗透的概念、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较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旧教材相比适当降低了难度,知识面加宽了,密切了和医学联系。

2.学情分析

(1)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自我努力,自我获取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提高。如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进行阅读、讨论解疑,学生在这种学习活动中,学习兴趣提高了,渐渐变成会学的人。

(2)帮助学生抓住关键,掌握重点知识掌握是由厚到薄、由表及里的过程,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溶液产生渗透现象的原因及溶液渗透压之所以产生的关键是膜两侧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不同造成的,而理解这一点,就能较好掌握了本课的内容。

3.设计理念

联系临床和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材编写的意图,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和班级学生特点,本课时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溶液的渗透的定义及产生的条件;熟悉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了解渗透浓度的计算;熟悉医学上的常用的等渗液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现象的能力、综合思维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富有爱心的良好情操。

教学重点:溶液的渗透概念、渗透压与浓度关系、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 教学难点:渗透浓度的计算。

引导启发式、讨论法、讲解、实验分析、对比。

多媒体课件、教案、教材、实验器材等。

在教学过程设计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引导启发式教学方式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渗透现象、渗透压及在医学上的应用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可以分小组以抢答形式来回答问题。

教学以渗透现象的演示实验为切入口,通过学生观察实验,逐步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得出溶液的渗透概念、渗透产生的条件及溶液的渗透压概念,然后阐述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及渗透压在医学上的应用。

(1)创造情境,设疑引趣(2min)

(2)观察实验,诱导提问(10min)

做好溶液扩散和溶液渗透的实验,给学生以直观、鲜明的印象,实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并引导分析半透膜液面上升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和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诱导提问导出溶液渗透和溶液渗透压的概念。

(3)课件演示,比较讨论(10min)

课件演示同演示实验相比更节省课堂时间,更细微展示了半透膜内不同葡萄糖溶液时的液面高度,及红细胞在不同nacl溶液浓度时的形状变化。课件展示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各液面的高度,不同浓度时红细胞的形状,从而讨论得出渗透压与浓度关系的结论,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5)自学解疑,举例讲评(8min)

应用所学过的知识来指导实践,并能与护理专业相结合, 是护理人员应具备素质之一。 可通过自学解疑来加强这方面的锻炼。 教师设疑引导学生自学“例1中的50g/l葡萄糖溶液和例2中的9g/l氯化钠溶液为什么在护理上被称为等渗液? 如果大量输液不是等渗液会有什么结果? ”带着疑问在学习溶液渗透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自学、阅读、讨论及分析得出:大量输入低渗液红细胞会出现 “破裂” ,大量输入高渗液红细胞会出现 “皱缩” 的严重后果。为加深学生理解,可再举例讲评,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渗透压在临床医学上的重要性, 从中使学生感受到护士的责任重大, 在护理治疗中要多为病人着想 。

(6) 归纳总结,布置作业(2min)

根据教学目标指导归纳总结出本节的学习内容、知识要点,并对本次课教学情况作一评价。

(7)板书设计

第三节 溶液的渗透压

一、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1.半透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2.渗透现象:溶剂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由纯溶剂进入溶液(或由稀溶液进入浓溶液)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

注:①移动的是溶剂水分子。

②渗透方向:纯水→溶液。稀溶液→浓溶液。 3.渗透平衡:动态平衡。

4.渗透现象发生条件:

①半透膜

②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

5.渗透压

1.列举生活中溶液渗透现象两例,并解释原因;

2.教材课后习题。

学生操作不够熟练,课后仍需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训练。情景模拟时,学生经验的不足导致在角色表演过程中不够深入,这些都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探索思考,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指导。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溶液的形成教案篇三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重点和难点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实验准备

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点评

第 1 页

情境创设

学生1: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

学生2:可能是不同物质溶在水里的结果。

学生3:可能是色素溶在水里的结果。

教师引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

学生齐答:想!

教师活动:下面请同学们做:

“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

药品: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

仪器:玻璃棒、100 ml烧杯三个、药匙

展示不同颜色的溶液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食盐

硫酸铜晶体

现象

结论

第 2 页

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认识溶液、溶质、溶剂。

学生回答:我们这组的实验现象是:食盐、糖、硫酸铜晶体都溶在水中且硫酸铜晶体溶解后的液体是蓝色的。

结论是:它们都能溶于水中。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很好。还有没有不同的现象和结论的?

学生甲:我们这组还发现有少量固体物质仍存在液体中。

学生乙:可加水。

学生丙:还可加热。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观察得也很仔细。下面让我们再来观察老师的这五种溶液,要求从上、中、下、左、右仔细观察有些什么特点。

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和归纳总结能力,由点带面,由一般到特殊,从而得出溶液等概念。

第 3 页

学生1:它们的颜色不同。

学生2:每一种液体都一样。

学生3:它们都是混合物。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什么是溶液呢?(教师边引导学生观察边口述溶液、溶质、溶剂的定义并将它们板书到黑板上)

设疑:根据你们的观察,谁能说出溶液的特征来?

学生1:均一、稳定。

联系实际:谁能说一说你在生活中所见到的溶液,并说出它的溶质和溶剂。

学生2:糖水,糖是溶质,水是溶剂。

学生3:医生给我打针时的药是溶质,蒸馏水是溶剂。

学生4:医生用的碘酒,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学生1:这很简单:用水和洗衣粉洗。

第 4 页

药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

仪器: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管

溶剂

溶质

现象

高锰酸钾

汽油

汽油

高锰酸钾

结论

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比较明显地得出结论。

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

结论: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

第 5 页

学生2:不对,我认为碘是很难溶于水,不应是“不溶”。

教师点评:同学们做实验很认真,观察得也很仔细,总结结论: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请同学们做活动与探究(三)

药品:酒精、水、高锰酸钾溶液

仪器:试管一支、胶头滴管

溶剂

溶质

振荡前现象

振荡后现象

静置后现象

结论

乙醇

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

学生甲:我们小组的实验:振荡前现象:液体是分层的;

振荡后现象:液体没有分层;

第 6 页

静置后现象:液体也没有分层;

结论是:它们在水中能形成溶液。

教师点评并设疑: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那么,请问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举例说明。

语言的准确表达离不开实验的仔细观察,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准确表达。

学生乙:还可以是气体,如我们夏天喝的汽水,二氧化碳是溶质,水是溶剂。

教师小结:很好,下面我们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

②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③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

学生观察仔细,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并能准确回答。

设疑:把油放入水中是否能形成溶液呢?现在我们来做活动与探究(四):

药品:植物油、洗涤剂、水

仪器:试管两支、胶头滴管

第 7 页

试管内加入物质

现象

把液体倒掉后的试管是否干净

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后

水和植物油

水、植物油、洗涤剂

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

学生1:我们所做的实验现象是:将植物油滴入水中,振荡前它们是分层的,振荡后它们均匀了,静置后它们又分层,把液体倒掉后试管不干净,但加入洗涤剂后用水清洗,试管又干净了。

此实验引导学生将理论用于生活实际中,并比较溶解与乳化是不同的。

教师介绍:这就是乳化现象。

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这个现象?

学生2:我看到妈妈在洗碗时,出现过这样的现象。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将知识进行归纳,第 8 页 并巩固所学知识。

小结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然后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回答。

(教师点评)

溶液,并写成小论文形式,下节课我们进行交流。

巩固练习

同学们回家后,将自己家中现有的物品制成教科书p33习题。

第 9 页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溶液的形成教案篇四

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 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

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

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

(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1.溶质+溶剂 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 溶质(溶解前的状态) 溶剂(状态)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固体) 水

碘酒 碘(固体) 酒精

稀硫酸 硫 酸(液体) 水

稀盐酸 氯化氢(气体) 水

5.师生活动4:

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

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

入到2-3ml的水中。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师生活动1:引导学生对比自己所做的三个实验,总结得出——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4.教师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汽油中。

5.师生活动2:对比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媒体)。

溶质 溶剂 溶解情况

碘 水 碘难溶于水

碘 汽油 碘溶于汽油

高锰酸钾 水 高锰酸钾溶于水

高锰酸钾 汽油 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

植物油 水 植物油难溶于水

植物油 汽油 植物油能溶于汽油

总结得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板书: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质、溶剂等]

3(酒精能否溶于水?)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2.要求学生在所做过的三个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实验验证。

3.学生交流设计方案。

4.学生实验(在实验前提醒学生:滴加酒精的过程中不要振荡,滴加结束后振荡;要留心观察振荡前后的现象)。

5.教师总结:如果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还会发现酒精和水这两种物质能以任意比互溶。

4(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1.学生实验:观察3号试管中的液体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现象。

2.学生实验:向3号试管中滴加2-3滴洗涤剂,按照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顺序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3.比较浑浊液体1和浑浊液体2(媒体)。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溶液的形成教案篇五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化学药品中认识一些溶液的实例。通过对物质溶于水等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分析,理解溶解的过程及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学生通过水和油的小实验,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

课题

溶液的形成

授课人

吕芳学校江苏省天一中学

知识目标:1、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溶液、乳浊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知道乳化与溶解的不同。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引导-----探究式

仪器、药品

烧杯、玻璃棒、试管、药匙、蔗糖、食盐、碘、水、高锰酸钾、汽油、洗涤剂等。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我们在以往的化学实验中,曾用到许多溶液如

h2o2溶液能分解产生氧气,紫色石蕊溶液遇酸

会变红色。在化学实验室里你还曾用过或见过

哪些溶液?

出示四瓶溶液:h2o2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石蕊溶液、70%的医用酒精

让学生观察讨论:这些溶液有哪些共同点?

(2)溶液是怎样形成的?

[指导学生实验探究]

(1)仔细观察实验的现象。

(2)你能解释蔗糖、食盐、碘逐渐消失的原因吗?

从微观角度分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蔗糖分子,na+和cl-向水里扩散,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间隔中,形成一种稳定的混合物——溶液。

在酒精分子的作用下,碘分子均一地分散到酒精分子间隔中,形成碘的酒精溶液——碘酒。

放多媒体动画:蔗糖溶于水,食盐溶于水。

agno3溶液、稀硫酸、稀盐酸、硫酸铜溶液、澄清石灰水……

讨论回答(1)都含有水

(2)都是混合物

(3)都是液体

(4)都是澄清透明的

在试管里加入少量药品,充分振荡,观察解释。

蔗糖 食盐 碘

水 水 酒精

学生阅读理解溶液、溶质、

溶剂的概念。

提高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通过回忆微观粒子的运动理解溶解的过程。

二、教案

[板书设计]

均一性

澄清

第九单元 溶液

特征

溶液

外观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透明

稳定性

1、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组成

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

2、乳浊液——洗涤剂乳

化功能——清洗油污

溶质 溶剂

(固、液、气) (液)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溶液的形成教案篇六

1、能说出缓冲作用、缓冲溶液的概念;

2、知道3种类型缓冲溶液;

3、学会判断构成缓冲溶液的条件;

4、试讲解缓冲原理。

缓冲溶液及其组成

学习难点: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原理。

通过阅读课本再结合学案的导学问题进行知识梳理,小组探究最后完成课内探究部分题目及相关问题。

〖激趣导入:

〖出示目标:

投影出示目标,学生齐读目标,明确学习方向。

〖问题导学1:(自主学习 独立完成)

1、什么是缓冲作用?

2、什么是缓冲溶液?缓冲溶液有那两部分组成?

〖深入探究:

1、强酸及其对应的盐(如hcl和nacl)溶液是否具有缓冲能力?

2、在ch3cooh和ch3coona构成的缓冲对中抗碱的成分是、抗酸的成分是 ;nh3.h2o和nh4cl构成的缓冲对中抗碱的成分是、抗酸的成分是;nah2po3 和 na2hpo3构成的缓冲对中抗碱的成分是、抗酸的成分是。

〖精讲点拨:(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教师精讲点拨,建构知识) 缓冲溶液类型:弱酸及其对应盐中要注意多元弱酸如h2co3 和nahco3可构成缓冲对,但h2co3 和na2co3是不能构成缓冲对的,也就是说要构成缓冲对其抗碱成分在抗碱的过程中必须转化出抗酸的成分,抗酸的成分在抗酸的过程中也必须转化为抗碱的成分。

〖范例剖析:(学生自主完成)

1、对于缓冲作用的叙述,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能够对抗外来酸而保持溶液ph几乎不变的作用

b 能够对抗外来碱而保持溶液ph几乎不变的作用

c 能够对抗外来大量的酸或碱而保持溶液ph几乎不变的作用

d能够对抗外来少量的酸、碱或适量的稀释而保持溶液ph几乎不变的作用

2、下列化合物中,不可构成缓冲对的一组是()

3cooh和ch3coona 3.h2o和nh4cl

2po3 和 和nacl

〖问题导学2:

1.试说明缓冲原理

〖学习札记:(总结学习过程与收获)

〖板书设计:缓冲溶液

1、缓冲作用。

2、缓冲溶液及其组成。

3.缓冲溶液三种类型。

〖强化练习:

1.基础训练: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缓冲溶液能能够对抗外来少量的酸或碱。

b.强酸或强碱也具有缓冲作用。

c.人体内的各种缓冲对使体液ph保持不变。

d.人体血液中缓冲能力最强的缓冲对是h2co3 - nahco。

32.能力提升:

1、下列化合物中,不可构成缓冲对的一组是()

3cooh和ch3coona 3.h2o和nh4cl。

2po3 和 na2hpo3 和na oh。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溶液的形成教案篇七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溶解现象,从微观的角度了解溶液形成的两种变化过程和吸热、放热现象。

⑵、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关系,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溶剂。

⑶、了解乳浊液的形成,知道几种常见的乳化现象,并能简单地区分“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实验介绍和思考,学会对实验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⑵、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认识到化学的价值。

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关系。

从微观角度认识溶解现象及其和“乳化”的区别。

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叙述】同学们喝过糖水吗?尝过盐水吗?他们有什么味道?为什么他们和清水的味道不一样呢?因为糖水和盐水中溶解了糖和盐。今天我们来学习“溶液的形成”。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溶液的形成

活动一:认识生活中糖水的形成

【总结交流】师生共同总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教材中的实验,教师可以简单的介绍这些实验。)

活动二: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讨论交流】生活、生产中你见过哪些有关溶液的用途?(化学实验中在溶液中反应可以加快反应;植物的无土栽培技术;医疗过程中的注射现象;鱼池中的鱼较多时用喷泉的形式增加含氧量等。)

2、乳浊液的形成

活动三:认识生活中乳化现象

【讨论交流】结合教材中的实验,回忆生活中使用洗涤剂的过程,讨论乳浊液的形成和乳化现象。

【总结交流】共同总结乳浊液的概念,了解生活中的乳化现象。(用洗涤剂清洗油污)

活动四:区分“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现象

【师生总结】“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扩散到另一种物质的分子当中所形成的混合物,而“乳浊液”则是一种液体被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并不聚成较大的油珠而存在于水中所形成的一种混合物。“溶解”与“乳化”是一种过程,具体区别如上。

3、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

活动五:探究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实验设计】学生根据教材第30页“活动与探究”内容,设计实验。

【阅读教材】学生阅读教材中第31页的内容,了解溶解过程中的“扩散”和“水合”过程。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思考练习】完成教材第33页中的“习题”内容:第1、2、3、5题。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总结反思】学完本节课,我们知识了哪些内容?

【拓展资料】教材第31页的“资料”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教材第33页“习题”第4题。

2、教材第32页的“家庭小实验”。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26941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