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宜昌典范城市的资料 宜昌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5篇(汇总)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4 18:50:10
2023年宜昌典范城市的资料 宜昌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5篇(汇总)
时间:2023-04-04 18:50:10     小编:zd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宜昌典范城市的资料 宜昌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篇一

拥有全国15%、全湖北省50%以上磷矿储量的宜昌,5年前靠发展磷化工业,产值一度超过千亿元,占全市三分之一的工业产值、全省三分之一的化工产值。巨大的经济利益导致化工企业遍地开花无序扩张。2016年最高峰时,长江宜昌段200多公里的岸线上,分布着化工企业130多家、化工管道1020公里以上,最近的化工企业距离长江不足100米。化工厂排放的大量工业废气在空气中遇水形成酸雨,严重威胁着长江水体质量和周边市民生活,违背了长江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绿色发展新要求。2017年,宜昌因“化工围江”被中央环保督察组点名批评。

知耻而后勇。宜昌人痛下决心,以新动能创gdp,提高gdp的含绿量,以壮士断腕的勇气,经过5年时间基本完成134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破解“化工围江”难题、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绿色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增加值占工业比重提高到,排名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50位。

宜昌推动传统化工向高端化、精细化、循环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以兴发集团为例,该企业拆除了邻近长江的22套生产装置,投入20亿元培育有机硅和微电子新材料产业;自主研发的电子级磷酸、硫酸、蚀刻液系列产品,一举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精细磷化工企业。

去年,九大湖北实验室之一的三峡实验室挂牌,聚焦磷石膏综合利用、微电子关键化学品、磷基高端化学品等五大研究方向,助力宜昌建设精细磷化中心。宁德时代、山东海科、广州天赐等行业巨头“重仓”宜昌,一批单体投资过百亿元的项目陆续破土,一条涵盖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的产业链闭环正加快形成,推动传统化工向绿色新能源新材料转型迭代。

同时,一批绿色低碳高精尖企业纷纷落户宜昌:长江钢琴规模位居行业内世界第三,全球每7架钢琴里就有1架是宜昌制造;欧莱雅建有亚太地区最大的彩妆生产基地和全球第一家零碳排放绿色工厂;安琪集团是亚洲第一、全球第三大酵母公司,荣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宜昌南玻光电玻璃打破日欧技术垄断,刷新国内毫米玻璃最薄纪录……

提升gdp的含金量,宜昌致力提高亩产gdp。横跨长江两岸生态保护区的宜昌,用地指标紧缺,下辖的县级市宜都位于长江和清江交汇处,用地问题尤为突出,寸土寸金。中国城市报记者走进宜都市高坝洲镇天平山村湖北清江鲟鱼谷特种渔业有限公司车间,看到一尾尾鲟鱼正在鱼池中悠闲地游来游去。“一二期投产面积是290亩,已建成总计6万平方米室内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和万平方米室外循环水生态养殖鱼池。”该公司负责人介绍,相比传统露天式鱼池,同样规模的先进养殖场景可节地99%、节水95%。过去整个清江库区5000多养殖户养殖鲟鱼约1万吨,如今一个车间可以全部“承包”这些养殖量。目前该公司生物资产储备量达到了4000多吨。按照现在每公斤均价160元的市场行情,鲟鱼谷每亩土地产生的效益已经突破630万元。

在宜都东阳光公司三号地,冬虫夏草、红霉素、创新药等项目被建在5000余亩低丘缓坡地上。该公司通过改变传统的横向生产工艺,发展竖向工艺流程。“我们因地制宜,利用山地平整技术,在山地平台上建设多层厂房(车间),让车间‘上楼’。现在综合容积率达以上,形成立体式工业生产建设模式,实现了土地高效利用。”宜都市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办公室副主任范鹏飞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2021年,该公司占地万亩的东阳光宜都基地总销售额达到了亿元,亩均产值超过177万元,目前正在建设的胰岛素制剂项目亩产值可达4亿元。“2020年,按使用面积计算,宜都亩均土地产出强度为万元,位列全省县市第一。”宜都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龙顶泉说。

2021年,宜昌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5000亿元大关,跻身全国百强经济城市第53位,与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并驾齐驱,均实现两位数的增长势头,跃入全省第一方阵。

通过腾笼换鸟,宜昌经济步入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宜业轨道,突飞猛进的增速离不开营商环境的驱动。宜昌用最优的服务质效,换取最快的项目落地和建设速度。迄今为止宜昌史上投资最大的320亿元宁德时代邦普一体化招商项目,从落户到开工,仅用了52天。2021年,宜昌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16个,同比增长,全口径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突破2000亿元,797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均创历史新高。

宜昌以一流的营商环境,当好重点项目的“最佳合伙人”“金牌店小二”,加快为企业服务从“保姆式”向“参谋式”“伙伴式”递进。去年,宜昌21个改革事项、23个县市区先行试点被纳入省级单项改革范围,数量居全省第一位。好环境助力好产业。据了解,今年宜昌将加快形

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把资源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宜昌典范城市的资料 宜昌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篇二

公共服务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生活品质。2021年,宜昌市以数字底座为依托,同步加快城市大脑应用场景建设,不断优化公共服务,提升市民生活品质。

2021年10月25日,宜昌版“先离场后付费”开展试点。

车主只需通过“宜昌城市停车”app、小程序或公众号,绑定车牌号,开通“先离场后付费”功能后即可使用。离场时,车主可以不用缴费直接开车出场,之后会收到短信告知停车费用并提醒补缴。

从以前的扫码离场至少需20秒,到如今的5秒即可通行,“先离场后付费”大大提高了停车场的进出场效率。

新版“宜昌城市停车”app已正式上线,宜昌城市停车运营平台累计接入停车场99家,停车泊位万余个,惠及万余名注册用户。

2021年11月,宜昌市卫生健康委正式启动“先看病后付费”医疗服务,市民前往市中心医院、市一医院、市二医院等8家医疗机构门诊看病,实现无感支付,就医体验越来越好。

2021年11月,11个“城市大脑”创新场景项目正式发布,涵盖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经济、数字环境四大方面,与市民生活工作息息相关。

同月,宜昌城市大脑数字底座正式上线,标志着城市大脑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智慧赋能,“城市大脑”让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步成为现实。

宜昌典范城市的资料 宜昌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篇三

背街小巷是城市的毛细血管,延伸至城市每一个角落,其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居民生活幸福指数。

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集结号吹响后,宜昌交警在城区开展背街小巷车辆乱停乱放专项整治行动,联合消防、城管部门加大对背街小巷的车辆违停管理,建立良好交通秩序,切实解决群众家门口的出行难题。

截至目前,已整改完成《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突出问题清单》列出的65处背街小巷中的57处,背街小巷靓起来了。

7月26日9时,高新区南苑社区809巷,3辆汽车停在路旁,让本就不宽的巷子更加拥堵。交警蒋天福巡逻至此,喇叭声响,“此路段全段禁停,违停车辆请尽快驶离。”违停车辆纷纷驶离。

蒋天福介绍,高新区809巷全长约500米,周边常住人口多,经常停放在巷内的机动车有数百台,巷内还有一个菜市场、一所小学、沿街商铺约60余个。

整治前,这里车辆乱停乱放问题突出,占道经营现象严重。“早晚高峰期,车辆乱停乱放,堵车是常有的事。”一家电器维修店的老板说。

为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高新交警大队联合南苑街道办、南苑社区多次召开现场推进会,专题调研部署,制定整治方案。先后投入约5万元,施划标线500米,安装标志6块,设置隔离墩13个,为满足市民临时停车需求,还在巷子中间稍宽位置,施划了机动车停车位60个,非机动车停车泊位3处100余个。

“你好,请走人行道。”“请大家在斑马线后等待,注意安全。”7月25日上午,“宜路有我”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在滨江公园集合,民警对志愿者进行岗前培训、人员分工及注意事项方面讲解,随后,志愿者三人一组到滨江公园附近的路口、路段开展电动车、行人不文明行为的劝导、发放宣传资料,引导行人走斑马线、不闯红灯、非机动车有序通行,劝导机动车尽快驶离路口。

随着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工作持续深入,为营造人人参与、人人遵守交通法规的良好氛围,今年以来,宜昌公安交警积极发动社会力量,联合多支志愿服务队,周一至周五在早晚交通高峰期时段,坚守城区主要交通路口,集中开展文明交通劝导志愿服务活动,劝导纠正交通违法行为,宣传文明交通知识,引导文明交通行为。

“以后骑电动车一定戴上头盔,保证出行安全。”“不好意思,下次一定不会为了抢那么几秒钟的时间就闯红灯走斑马线。”在志愿者劝导下,电动车驾车人、行人积极改正不文明行为。

宜昌典范城市的资料 宜昌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篇四

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坚持“为民惠民靠民”理念,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综治“长安杯”等创建成果,打造信仰之城、文化之城、好人之城、志愿之城,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积极推动县市建设全国文明城市,全力打造全省首个“全国文明城市群”。

大力弘扬长江文化,讲好三峡故事,全面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宜昌段)建设。高标准建好屈原文化研究院,持续推进屈原文化研究国际论坛永久会址建设。深入挖掘和传承嫘祖文化、昭君文化、巴楚文化、三国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实施城市品牌塑造与传播工程,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构建海外宣传融媒体矩阵,提升城市国际化影响力。

建设宜昌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数字化综合平台,上线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慧就业、智慧社区、智慧场馆等一批惠民利民场景,建设“无证明城市”,让城市管理更智慧、百姓生活更便捷。

打造全省共同缔造标杆。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入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

大力实施“筑堡工程”,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主线,加快实现组织聚合化、队伍专业化、响应高效化、服务场景化、应用数字化,推深做实“吹哨报到、事项准入、以下评上”机制,最大限度把资源、服务和平台下放到基层,筑牢基层战斗堡垒。(三峡晚报 记者方正 郑岚)

宜昌典范城市的资料 宜昌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篇五

高峡平湖世界殊,蛟龙卧波展宏图。中国城市报记者登上三峡大坝旅游区制高点坛子岭,俯瞰三峡大坝全貌,全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站风光尽收眼底——五级船闸壁立干仞,泄洪景观雷霆万钧,尽显大国重器之恢宏气势与伟岸雄姿。三峡大坝13平方公里的景区集“中国水利智慧,世界山水经典”于一体,成为中国首批5a级景区之一,也成为新三峡十景的代表景区。

“3000吨以下的轮船可以乘三峡升船机垂直起降113米,且仅需40分钟便可直接通过;3000吨以上的船舶通过无极船闸依水势而水涨船高,5次逐级过往大坝。这被称为‘小船坐电梯、大船爬楼梯’。”三峡集团的工作人员形象地介绍道。

远眺高峡平湖,苍翠欲滴、碧水荡漾。此处的一江清水既向北去也往东流:北上系南水北调支援京津冀,东流下游诸省市。水质关系到大半个中国的饮水安全,兹事体大,不容小觑。

长江流经宜昌232公里,宜昌肩负着三峡坝区生态屏障和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职责,实现全域生态复绿万亩,修复长江岸线95公里、支流岸线196公里。2021年长江干流宜昌段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稳定达到100%。经过不懈努力,宜昌森林覆盖率达到65%,绿色发展指数位列全省第一,获“2020年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2021年十大秀美之城”“全国重点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

“中华鲟于每年10—12月聚集葛洲坝,江豚全年都会出现在长江宜昌城区江段葛洲坝下游大江航道、宜昌市区滨江等水域逐浪嬉戏,成为深受市民、游客欢迎的自然风景线。”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肖发喜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这些标志性的生态晴雨表再次凸显了宜昌生态治理为旅游业带来的福利。

如果说生态保护治理是宜昌发展旅游业的基石,那么,品牌建设则是宜昌旅游业兴旺发达的引擎。

壮美的自然风景、灿烂的巴楚文化、浓郁的民俗风情,绘就了宜昌旅游浪漫神奇的美丽画卷,也成为宜昌打造旅游品牌的基础。

宜昌市提出,“十四五”时期加快建设世界旅游名城。在暂无国家标准又无国际范本的情况下,宜昌人主动拜访专家、对标国内外旅游名城,提练出建设世界旅游名城的“四有”目标,即有世界级的知名度、有世界级的航空枢纽或便利交通、有国际化的公共服务体系、有国际一流的服务品牌或项目。

实际上,宜昌在旅游资源方面并不缺乏知名度。其既有享誉世界的三峡工程,还有被评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的屈原。在今年_上,_代表、湖北省副省长、宜昌市委书记王立提出支持宜昌屈原文化公园成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要支撑的建议,引发广泛关注。有专家认为,屈原文化是荆楚文化的“天际线”,从文化影响力来说,宜昌是屈原故里,每年在这里举办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理应建好屈原文化公园。

中国城市报记者来到位于三峡工程大坝库首、长江西陵峡两岸的屈原故里——宜昌市秭归县,看到高耸的屈原祠与巍峨雄伟的大坝遥相呼应,仿佛听到了古今两座物质和精神丰碑在对话。“2021年,宜昌市委、市政府提出,让屈原成为宜昌永恒的文化地标,把宜昌打造成屈原文化的权威阐释地、标准制定地、活动聚集推广地。”秭归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郑家裕介绍,去年秭归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龙舟争霸赛暨奥运龙舟推广赛,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广了屈原端午文化、提升了影响力。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秭归县有三分之一的农户从事柑橘相关产业。近年来,作为首个“中国脐橙之乡”,秭归以橙为媒,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旅游,通过举办脐橙文化旅游节、脐橙开园节等活动,把脐橙园打造成乡村旅游精品路线。既卖脐橙也卖风景,该县形成集观光、旅游、产业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基地,并连续四年入选“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

“宜昌要塑造好长江三峡、嫘祖、屈原、王昭君等创建世界旅游名城的代表性ip,高水平策划‘叫得响、易传播、能共情’的旅游宣传口号和形象识别体系,增强城市品牌个性。”肖发喜表示,创新开展国际化品牌营销,不仅要做好城市品牌顶层策划,还要擦亮一批精品旅游产品,增强宜昌城市品牌的鲜明性、营销内容的新颖性、品牌传播的强劲性。

沿着著名的“两坝一峡”线路,中国城市报记者乘船赴三峡人家景区一睹究竟,过江爬坡,一路感受古老的峡江民俗风情、聆听高亢激昂的“峡江纤夫”号子。其中,龙津溪婚嫁楼的《土家婚嫁》是游客最喜爱的演艺项目之一。“游客可以扮作新郎亲身参演《土家婚嫁》,沉浸式感受土家婚俗文化的精髓。”宜昌三峡环坝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邢昊说,这也是贯彻宜昌旅游从“卖山水”向“卖文化”“卖体验”转变的实践。

据了解,宜昌三峡环坝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既为游客设计了颇具巴蜀文化和土家风情的景观、手艺、表演和活动,也为当地人创造了就业的机会。“三峡人家景区附近村民在旅游旺季的收入人均可达5000—6000元,淡季也有3000元左右。”一位土家族导游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像她一样常年在该公司打工的村民有200多名,景区带动周边60%以上的村民从事旅游相关产业。

“此外,我们还精心打造了长江三峡游、城市风情游、土家民俗游、三国传奇游、美人寻踪游、特色健身游等精品线路。”肖发喜称。

《宜昌市建设世界旅游名城调研报告》提出,要进一步完善链接世界的交通体系。“宜昌正在加快完成三峡机场的改扩建工程,同时加快建设国际会议和会展中心,加快配套综合性的国际度假酒店,增强宜昌国际化接待能力。”肖发喜表示,宜昌将加快与国际化服务接轨,构建完善的旅游接待体系,充分体现城市公共服务、旅游接待服务、智慧旅游服务等方面的国际化,从而最大化地提高游客满意度。

记者:叶中华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26973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