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农业产品调研报告(八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4:38:04
企业农业产品调研报告(八篇)
时间:2023-06-06 14:38:04     小编:zdfb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农产品的调研报告篇一

1.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迅速。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市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目前,全市被列为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县和*省电商示范基地的*个,分别为:*。正式运营的电商产业园或电商城*个,分别为:*。正在打造电子商务产业园的*个,分别为*。全市以农产品电商为主体的企业近*家,加盟平台有阿里、京东、苏宁、邮乐优选、邮三湘、每天惠、智慧农村、智慧民生等。本土较大的农产品电商有口袋*、永兴果联金服、*农博网、三合乔龙网上商城、万马果蔬配送、四季网。农产品网店或微店*多个。*年全市农产品电商交易额达*亿元,占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的*%,居全省第五位。

2.农产品网货逐渐增多。通过近两年的摸索,我市农产品网络销售通道已打开,网货日益增多,例如,*县已注册的有*鸭、小徐瓜瓜;苏仙区有金朵高山菊、凤楚山河食品、芝草、瑞香米业、苏仙茶油;资兴市有清江柑橘、烟坪反季节西瓜、兰市兰花、坪石脐橙、汤溪茶叶、州门司东江湖梨;汝城县有优质水果、茶叶、优质稻、朝天椒、板鸭;安仁县有生平米、豪峰茶叶、湘鲁脐橙、天扶菇业等。永兴冰糖橙已成为我市农产品网货的“爆款”,华大农业通过对冰糖橙的甜酸度分级处理和分类包装,品牌策划,产品销价由过去的*元一斤提到最高*元一斤,大大提升产品价值,带动农民增收,成为我市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样板。*县正在规划“一乡一品、一县多品”网货产业链,如*血鸭、四里富硒大豆、太和朝天辣、光明萝卜已形成当地首批网货产业链。

3.农产品专项物流建设逐步推进。全市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农产品冷链物流有兴义物流、义捷物流、达达物流。*年以来,邮政、农村淘宝、京东、苏宁以及“四通一达”开始陆续在我市进乡入村设立服务站。目前农村淘宝已率先在我市*建立*个村级服务站,并分别与资兴、永兴、宜章等县签订了合作协议;京东已在*、资兴、*等建立县级服务中心,各乡镇服务站正在建设;邮政、供销等企业也在加快我市服务站的建设。预计*年底,全市各县到乡镇的农村物流体系可以实施全覆盖,为下一步农产品电商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4.农产品电商人才培训已经启动。*高职院已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培训培养电商专业人才。*年,永兴县政府与省邮政公司合作,组建我市首家县级电子商务协会,开展了三期农产品电商人才培训,培训人数达*余人;团市委也面向农村青年组织了多次人才培训;高新区东谷电商产业园、北湖区华泰城先后组织*余次的电子商务讲座,受训人数达*多人;*自*年*月农村淘宝进驻以来组织了多次专场培训,培训人数近*人;*科技电商扶贫产业园还引进专业公司打造众商实训基地,既组织培训又安排就业,形成实训+就业的人才培育模式,目前正在建立远程教育基地,促进电子商务意识和实操技能在农村的普及,并试点以科技电商特派员进乡镇建立农村电商孵化站的探索,四里镇农村电商扶贫孵化站已成为我市首家以“农产品电商+需扶贫乡村”创客实训基地。

近两年来,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电商企业的策划运营下,在广大电商带头人的共同努力下,*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农产品电商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1.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够,缺乏顶层设计。一是市县两级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大多数农业信息网只是单纯提供一些简单供求信息,且更新慢,基本没有发挥作用。二是引导扶持不到位,基础设施、基本培训以及政策体系、法律保障和必要的监管服务滞后。三是我市尚未出台针对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实施意见和扶持办法。四是相关的专项规划没有细化出台,各县市区发展思路不明确,对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没有深入的了解、研究和定位,基本是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存在农产品电商主体野蛮生长的现象。

2.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弱。一是农产品产业化程度不高。长期以来,以家庭为主的生产经营模式,造成我市农业生产经营的分散化,一时难以形成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使得农产品的质量控制与电子商务所要求的标准化产品有很大差距。二是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农产品的品种类别较多,相应的标准不统一,大部分农产品,如桂东玉兰片、南瓜籽、大禾糍粑、牛肉、土鸡蛋等产品缺乏专业、统一的质量标准,基本上都是“三无”产品,且不同批次产品可能存在差异,客户反映质量褒贬不一,信用度不高,竞争力不强。三是农产品产业链建设滞后。我市大部分农村仍是采用传统的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为主,种植种养规模小,没有经过分选、加工、包装、仓储、策划营销等环节,基本都是初级农产品,农产品附加值不高,无法发挥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效益优势。

3.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落后,支撑体系不完善。一是我市电子产业园建设相对滞后,电商投资运营环境不优,管理不规范,部分电商企业在洽谈中因环境不优而迁往广州、杭州、长沙等地。二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缓慢,我市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的山区,乡村一级是网络覆盖的薄弱地带,全市各县市区均有*%的农村地区尚未接通光纤,存在“信息高速公路”不畅,网络接通农户的“最后一公里”障碍,使得农民不能通过有效的途径参与到电子商务中来,直接影响了农产品供应链前端电子商务的发展,三是与电子商务密切相关的技术服务、技术网络管理、金融结算、物流配送、网上税收渠道不畅,问题凸显。

4.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成本居高。我市农村物流体系极不完善,“四通一达”等社会第三方物流只能到县,邮政集团的网络虽然遍布城乡,但在乡村也仅能保障邮件的投递,车辆、人员配置、配送时效和费用都不能满足农产品电子商务快捷的要求,存在着快递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特别是农产品预冷、分级包装、贮藏(冷藏简易气调和气调贮藏)、运输、批发市场等物流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导致农产品物流成本非常高,在农产品网络零售中,整个物流成本达到*%到*%,以快递首重*公斤之内为例,*各县市区单价*元/件,而长沙仅需*元/件。此外,因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滞后(全市只有*家),目前绝大部分生鲜农产品是在常温下储存流通的,造成农产品流通损耗率高达*%至*%,如永兴县因无冷链物流,冰糖橙损耗率高,销量与收益不成比例。

5.高素质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匮乏,供需矛盾突出。农村年轻人口流失现象严重,尤其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农村青年,一般选择到城里工作和生活。特别缺乏既懂农业、又懂互联网的复合型人才和农村电商带头人。同时,县市区政府部门精通电子商务的业务骨干也是非常匮乏,电商企业自身也人才稀缺,全市电商人才存量几乎为零,农产品电商人才的断层严重,供需矛盾极为突出。

1.加强政府引导,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有序发展。一是建立组织机构。建议市政府成立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领导小组,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各成员单位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同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鼓励市县乡政府建立大型农产品网站,为农户提供专业化的信息网络平台。二是将各县市区农产品电子商务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激发工作动力,提升工作水平。三是编制我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规划。既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又突出创新发展,按照调结构,补短板,去杠杆,去库存,促融合的思想,突出特色品牌,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合理布局优势农产品区域、农村电子商务重点区、集聚区、示范区和服务点,提高产品品质,优化品种结构,培育龙头企业。通过规划实施,引领电商发展,推动农产品销售。四是加快出台扶持产业链发展政策。*、研究出台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实施意见;*、争取国家政策,设立电商产业投融资平台和投资基金,通过股权和金融服务方式为当地农村电商的产业化发展提供资金,促推产业链发展;*、整合各项涉农资金,设立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农村电子商务龙头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对乡镇电商服务站点给予补助;*、各金融机构给予农村网商、电商企业等主体提供一定额度的贷款支持,并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农产品产业链的发展。五是强化行业监管和统计。政府由促进向监管重心转移。成立*农产品电商协会,充分发挥协会协调、自律、规划、监督、评价、会展、培训等作用,促进农产品电商可持续发展。探索建立农产品电商联席会议制度,研究部署和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各项工作,审议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注重发挥工商、税务、统计等部门对电子商务活动的监管统计职能,研究制定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监督管理规范,加强电子商务标准和统计体系建设,建立有利于农产品网上交易发展的市场环境,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健康有序发展。六是着力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线上与线下协同发展模式,完善农产品监测预警质量标准,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相关数据信息开放共享,实现农业产业链数据互联互通,为农产品电子商务提供公共服务支撑。

2.实施农产品品牌化战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一是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机制。分区域设立标准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中心;各乡镇分设专业检测机构;各企业、合作社配备检验室、速测站,负责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农产品生产企业开展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提升农户安全生态意识,提高农产品质量。二是建立农产品优选库。组织有关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共同建立农产品电商产品优选库,以乡镇为单位进行报送,对适合农产品电商销售的产品进行挖掘整理、注册认证,统一种养标准、统一加工标准、统一产品标识、统一产品定价、统一品牌包装、统一营销策划。三是培育网货形成农产品产业链。在产业培育和开发上参照电商平台的大数据来分析,按照市场前景、竞争力强弱来划分级别。对有市场前景,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可以原产地成品进行网上销售;对市场前景和竞争力一般的农产品可作为原料进行深加工;对市场饱和没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建议转型升级。依靠淘宝、京东的大数据平台来确定网货品类,结合精准扶贫项目,引入有竞争力的产业培育实现订单式种养,形成“农户+电商企业+龙头企业”的网货产业链的开发模式。开通“淘宝—特色*馆“,不断充实馆内产品种类和入驻企业数量,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四是建立健全农产品溯源机制。加强农产品生产销售者的溯源意识,全面推行“索票方式”的溯源模式,逐步建立“标签方式”和“追溯卡方式”溯源模式。加大溯源信息平台建设,促使系统资源覆盖到各种农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倒逼流通环节改善服务和经营,促进市场发育,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强农产品电商销售的竞争力和公信力。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电商平台。一是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抢抓国家实施“互联网+”发展战略机遇,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网络光纤进乡(镇)村入农户,同时,积极推进我市农产品网络信息系统和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二是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鼓励打造聚集第三方服务商、电商孵化、物流配送中心、信息平台、网络培训等多功能、多业态融合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在贴租、入园奖励、产业资金申报、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予以支持,引导相关商户集聚发展。三是加快相关服务网点建设。积极推进金融网点到村,物流配送到村的城乡互动、互为一体的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为农产品经营户提供统一的货源组织、收购、订单处理、产品包装、包裹寄递、缴费等服务一站式解决。实现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功能。四是搭建多元化农村购销平台。一是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网络营销平台,帮助特色名优农产品企业开设网店,入驻网络销售平台,注重与淘宝网、京东商城、当当网、苏宁易购、国美在线、*号店等主流电商平台的无缝对接和相关合作。二是推动支持“农超”对接和网络营销,积极推动有实力的农产品生产企业或专业合作社与超市、大型卖场对接,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实体店”的模式生产营销。三是创新电商o*o平台运营模式,大力推广o*o平台的应用,重点打造以智能售货机为终端的新型线上线下融合平台,利用遍布在小区、写字楼、酒店、餐厅、车站等公共场所的农产品智能售货机来销售产品,充分利用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打造独具特色的“互联网+社区电商”,便利市民农产品消费需求,进一步推动农产品电子销售。

4.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降低物流成本。一是全面落实国办发〔*〕*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的意见》,加大对物流基地建设、冷链系统建设等的政策性扶持力度,支持建设农产品流通全程冷链系统,开展冷链标准化示范,重点加强*优势农业产区冷库建设。由发改委、商务局、经信委、财政局、国土局、住建局、交通局、农业委、国资委、质检局、文体广新局、邮政局等共同推进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二是优化物流节点空间布局,做好与产业布局、交通布局、城市规划的配套衔接,整合区域内邮政、物流、电商、传统商贸企业的物流资源,深入挖潜企业自用仓储资源,通过置换手段释放土地空间,建立商品仓储集散中心,加强农村物流配送中心、特别是农产品冷链仓储、分拣包装中心等基础设施和村级网点等建设。三是建立物流联运机制,实现铁路和公路等运输方式无缝衔接,为物流企业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联运方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四是加快推进物流智能化建设,加强网络、设施和信息的共享衔接,打造物流价格监测公共信息平台,通过建设物流分拨中心和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健全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采取集中收货、集中存货、统一发货和共同配送等方式,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5.强化人才支撑,助力农村电商长效发展。一是广泛开展电商从业人员业务培训。充分利用高校、职校、人社部门培训中心等资源,建立市县两级电商人才培训体系,建设电子商务人才实训基地,对从事农产品电商的农产品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和网店经营人员,开展系统的电子商务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建立*电商交流微信群,有效实现学习交流、信息共享、资源互补,提高各类农产品电商主体的能力和水平。二是注重本土电商人才的培养。依托阿里“千县万村百万英才”项目,由团市委组织农村大学生,退役军人以及返乡就业人员,开展“数据分析与管理、选品议价、运营推广、实战分享”培训课程,帮助他们成为电商创业领头人或农村淘宝专职合伙人,重点培养一批高级电子商务职业经理人。三是积极引进高层次电商人才。主动与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对接,有针对性地引进具有电子商务管理和研发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提升电子商务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对引进的优秀电商人才在工资报酬、子女就读等方面给予优惠。四是建立电商人才档案库。通过对电商人才的分类和动态管理,及时收集掌握各种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帮助企业和电子商务人才进行有效对接。

农产品的调研报告篇二

近些年来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频繁发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食品质量问题越来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政府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投入比例不断加大,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绿色有机农产品在我国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关注和青睐,人民群众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更加关注吃的健康、吃的放心的问题,因此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国绿色有机农产品近年来取得了极大的发展,我们相信在今后也将会有更长足的发展!

齐齐哈尔素有“中国绿色食品之都”的美誉,作为黑龙江省第二大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齐齐尔哈尔在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齐齐哈尔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土壤肥沃的松嫩平原腹地 ,嫩江贯穿境内,空气、水、土壤质量优良,是生产绿色食品的理想之地。齐齐哈尔农业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畜牧业基地。20xx年被国家权威机构命名为“中国绿色食品之都”。尤其是近些年来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强劲发展取得非常喜人的成绩。目前齐齐哈尔绿色有机农产品绿色品牌多、种植规模大、市场发展迅速前景非常看好。据统计目前全市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志使用权的产品达到105个,有6种产品获得美国自然食品协会颁发的自然食品证书。截至目前全市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达600万亩,年加工绿色食品60万吨。全市销售绿色农产品62万吨,其中省内23万吨,省外26万吨,国外13万吨 。20xx年以来,齐齐哈尔市已经成功承办了15届由中国农业部和黑龙江省政府主办的中国(齐齐哈尔)绿色食品博览会。充分展示了全国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成果,有力的推动了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为齐齐哈尔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走出去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齐齐哈尔绿色有机农产品发展势头迅猛,在得到许多实惠的刺激下,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加入到绿色有机农产品发展的行列之中来,为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因此未来齐齐哈尔地区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发展前景是不可限量的,“中国绿色食品之都”必将成为齐齐哈尔的一张靓丽名片。

齐齐哈尔绿色农产品资源丰富开发应用前景广阔,其中作为绿色有机农产品大家族中一员的黑豆近年来越来越被人们所青睐,其身份地位不断的得到提升。无论从历史记载还是近年来的科学研究来看黑豆的营养价值一直是被公认和推崇的。黑豆又名橹豆、黑大豆,外皮黑,里面黄色或绿色。黑豆具有高蛋白、低热量的特性,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多种营养成分。黑豆还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主要是可以降低胆固醇、补肾益脾、祛痰止喘、排毒减肥、改善贫血、美容养颜等功效。传统中医认为黑豆是一种既便宜又有助于抗衰老,具有医食同疗的特殊功能的食品。《本草纲目》中说“豆有五色,各治五脏,惟黑豆属水性寒,可以入肾。治水、消胀、下气、治风热而活血解毒,常食用黑豆,可百病不生。”药理研究结果显示,黑豆具有养阴补气作用,是强壮滋补食品。因此食用黑豆对于改善和提高我们的身体状况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 黑豆营养成分与其他几种食品的比较。

齐齐哈尔地区生产的黑豆颗粒饱满,营养价值更为丰富。黑豆的生长需要充足的养分,而黑土地的肥力是非常高的,可以为黑豆的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而且齐齐哈尔四季分明,空气质量良好,嫩江水水质优良,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都为齐齐哈尔绿色有机食品的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齐齐哈尔生产的黑豆及其他绿色有机食品在同类产品中更具有竞争力!也更值得消费者信赖。

(一)由于各地的饮食习惯的不同加之受生产条件的影响所以不产黑豆地区的人们没有食用黑豆的意识。

(二)很多人尚未对黑豆的营养价值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对食用黑豆的好处认识不深。

(三)生产地对黑豆的宣传不够,致使黑豆的销量很难上去,很难在不产黑豆的地区打开市场。

(四)目前整个市场上关于黑豆的加工能力还比较低下,没有众多的黑豆产品和与之相关的副产品。

(五)关于黑豆的包装技术不够成熟和完善,因此影响了黑豆的运输和储存。

就目前市场上已有的黑豆包装而言做到了保护产品、促进销售、方便运输的要求,且设计时尚、便利。但是在绿色包装、人性化包装和特色包装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随着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绿色包装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的包装废弃物价值4000亿元。因此采用环保可循环利用的包装对于降低产品成本、保护环境都有积极重要的作用。在未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程度追求的逐步提高,对黑豆功效作用的认识不断加深。黑豆的销售比较会迎来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所以黑豆的包装需求也必将呈现出井喷之势,所以在黑豆包装中大量采用绿色环保材料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因此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开发廉价实用的绿色包装材料是非常必要的。另外加大可循环利用的包装袋的使用也是在黑豆包装中实现绿色包装的重要途径之一。再同类质量的产品中除了在黑豆的包装中大量使用绿色包装外,要提高黑豆的销售量就必须从黑豆的包装设计上有更多的创新,有更多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必须体现自己的地域、文化特色。形成自己的独特品牌效应。针对齐齐哈尔地区产黑豆,我认为应在包装装潢设计中加入齐齐哈尔地区独有的地方特色,比如说黑土地文化,鹤文化。在提高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同时又可以宣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下面是我对齐齐哈尔地区产黑豆在包装设计和广告宣传方面的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针对调研结果进行的包装策划和包装设计

(二)对于黑豆以及绿色有机农产品发展的展望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身体健康和饮食健康的问题,饮食平衡、饮食多元化成了老百姓餐桌的新常态,所以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做为有机杂粮家族中重要成员的黑豆在未来必将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常客。另外随着黑豆的营养价值越来越多的被证实被重视,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们会选择食用黑豆,这一切利好的消息都表明黑豆的消费将会迎来一个黄金时期,黑豆的需求将会大幅增加。黑豆种植将会大有发展前景。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齐齐哈尔地区产黑豆未来的发展前景是光明。是值得期待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黑色食品越来越关注,黑色食品餐饮业的发展会越来越繁荣,我们相信最为黑色食品主角的黑豆及黑豆类产品必将会占领未来的市场。不仅是黑豆,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食品质量的越来越重视。人们对健康、养生越来越关注,我们相信在未来绿色有机食品将会占领整个市场。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绿色有机食品的春天正在到来!

农产品的调研报告篇三

一是推进了农业向种植、加工一体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可转化各类农产品资源,惠及农户,调动激励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推动种植业协调发展。

二是推进了经济由传统农业向农村工业化发展的进程

三是龙头企业发挥“领头雁”作用

实践证明,一个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产业需要龙头企业作载体,市场需要龙头企业来拉动,发展经济更需要龙头企业的有力支撑。可带动农户实施订单农业,转化本乡农产品资源回报农民。

四是显现了农民增收和转移农村劳动力双赢的效果,农产品加工业惠及众多农民,有效解决了农产品买难、卖难的历史问题。

我乡加工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客观地存在着制约其发展的方方面面的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值得我们去深思、去研究、去探讨、去解决。

一是整个产业潜能尚未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形势平稳,农业支柱产业可转换为工业产值的潜能尚未充分发挥出来。水泥制品和砖制品也大多是在本乡销售,更没有形成品牌。

二是产品结构优化不明显。市场销路窄,企业效益差,产品附加值低,工业产值增速缓慢的客观现实。

三是资源与加工对接出现矛盾。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业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民农产品“卖难”问题,二是融资难度大。金融部门流资贷款渠道越来越窄、难度越来越大、门槛越来越高是制约部分加工企业达产达效的主要“瓶颈”。

1、坚守不移地稳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量的数据和不争的事实说明,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是加快工业突破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更是农业、工业双跨越的基础。

2、加快加工产业战略调整。一是优化产业布局,挖掘产业潜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依据现有企业建设若干个加工基地,通过农产品加工基地的建设,形成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二是加快品种结构调整。引导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要有远瞻眼光,不能一直停留在传统式的农产品简单加工上,企业要滚动发展,必须在产品升级上档上下功夫。三是实施质量战略,积极扶持企业依靠质量闯市场,依靠名牌提升效益,各相关部门要下功夫积极协调、扶持进行无公害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研发。

3、引入扶持和激劢机制。争取各级财政扶持,扶贫资金等要向加工业给予倾斜。

4、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向金融部门推介好的加工项目,以争取资金支持。信用社等涉农贷款主要金融部门,对发展前景好,生产经营有效益的加工业要给予贷款扶持。

5、加强领导。研究相关问题,点面结合,上下联动,全力推进加工产业的大发展。

农产品的调研报告篇四

目前我县种植业主要有水稻、玉米、花生和大豆。水稻种植面积30万亩,年产量在20万吨左右,在秋收时节,主要是人力收割,由于收割时间较长,后期有掉粒、倒伏现象发生,给百姓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另外,由于水稻成熟后就收割,水稻水份相对超高,这样又存在水份大,不易储藏。还有水稻加工设备不够先进,在进行加工时出现碎粒,这样就降低了水稻出米率。玉米种植面积在90万亩左右,年产量在80万吨左右,玉米产后主要是做饲料,同时存在收割期间工时费用过高现象。玉米水份过高,不业储藏也是存在的大问题。大豆种植面积是两万亩左右,年产量在4000吨左右,主要是榨油。

目前我县有设施农业31万亩,3078个设施蔬菜小区,年产各类反季节蔬菜100万吨,产值20亿元,占人均收入的35%。为了便于储藏,应建几处大型气调储藏库。为了便于运输,通往小区的路还有很多是土路。存在雨雪天气路滑,误车现象时有发生,所以以后还要在这方面加大些投入。

目前我县肉鸡年加工8000万只,肉鸭年加工3000万只,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禽产品加工业)3家,年带动农户两万户以上。随着鸡、鸭产量的逐步上升,今年我县被市政府列为农业产业化鸭鹅大县。

具调查,水稻产后损失率在5%-8%之间,玉米产后损失率在3%--6%之间,大豆产后损失率在10%左右。设施农业蔬菜产后损失率大约在5%左右,但有个别发生病变或意外损毁损失可能还要略大一些。禽类产后损失率大约在4---8%之间,但是如果有疫情,损失要大。

为了减少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产品产后损失,县农机局出售的收割机,政府给予20%的补贴。这样就大大减少了产品在收割时的损失。目前我县设施蔬菜小区建设,每一个小区政府补贴7万元。设施牧业小区每建设一个小区政府补贴20万元。

1、在粮食降低水分上应采取建设两处大型烘干塔。

2、在蔬菜储备上应建设一大型蔬菜保鲜库。

3、在禽产品加工产业中,应当对大型龙头企业进行扶持,企业的一些大项目应当给予优先扶持。

农产品的调研报告篇五

农产品电子商务是指将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商务手段引入现行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中,以保证农产品信息收集与处理的有效畅通,通过农产品物流、电子商务系统的动态策略联盟,建立起适合网络经济的高效能的农产品营销体系。农产品电子商务消除了传统商务活动中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时空障碍,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环节,从而大大降低了农户进行广告宣传、信息搜寻、贸易洽谈等商务活动的成本费用;而且电子商务依托全国或国际互联网的交易网络,使企业能够冲破条块分割的市场格局,摆脱区域性市场的限制。因此,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打破了农产品营销中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产品的销售空间更为广阔,有利于农业企业树立市场全球化和产品标准化的观念。

整体来看,农产品进行电子商务化的程度不是很高,这主要跟农产品的特点有关。现如今网上已经有农产品的销售但是这些农产品只是一小部分,而且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展现销售的农产品都是能够长时间保存,方便运输,或者是有自主的品牌的商品。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农产品来说这些都是他们不具有的特性。部分蔬菜水果,肉类等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由于保鲜技术和农产品本生的特性不同极容易出现腐烂变坏的情况;同时农产品在电子商务化过程中如何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全方面的展现给消费者和客户让消费者全面了解等问题直接制约着农产品电子商务化的发展。

(一)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基础建设不完全,这些建设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的建设。硬件方面:虽然通讯网络已铺设到市、县、乡镇,同时由于我国在经济危机时期采取的家电下乡政策已经使我国大部分农村有了电子商务的终端——电脑。但是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是非常落后的可以说几乎是没有的。农产品的销售还处于原始的当地自销和中间商的收购。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受到了严重的局限,使得农民的利益受损。软件方面,农民和企业有使用电子商务进行的意愿但是受到了自身素质和知识的影响,是自己的这些意愿很难成型。而且农民在销售的时候还是愿意接受现金的交易方式这与电子商务的简易化交易有所冲突。网上银行的交易以及货到付款的交易在大部分农民中还是很难实行的。

(二)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影响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大多数农产品的特点是水分多、容易腐烂,特别是蔬菜、水果,在物流作业过程中存在包装难、装卸难、运输难、仓储难等问题。物流公司对农产品的运输与其他工业产品一视同仁的分拣制度存储运输制度使得消费者在收到产品的时候会有一定的破损或者与原物不符。从而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期望。单就农产品的运输来说,还没有一家专门的物流公司在从事这方面的运输。据调查现在已经在进行网络销售的农产品都是通过快递公司来进行的。这就造成了农产品流通费用的增加。因为物流公司在运输这些产品的时候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成本,同时这部分成本最终会转移到消费者身上。致使这部分农产品在电子商务过程中虽然在销售价格上有优势但是运费成本的增加使得消费者所得的实惠就不是很明显,也减弱了消费者购买的期望。

(三)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农产品电子商务对网上交易的农产品的品质、包装规格以及产品编码都有要求。但是我国还没有完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所以有些网站对农产品的标准化做了一些尝试,如“中农网”按照采购者的习惯将农产品及加工品分成了18大类,每一大类分成5到10个小类不等,并发布相应标准描述,而我国的部分农产品为非标准化的经验性产品,消费者必须在使用之后才能对该商品作出客观评价,而且农产品种类繁多,反映产品品质的指标复杂多样,给农产品标准化带来很大的难度。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已经成为阻碍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加大对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工作以及加强培养新时代现代农民和农业信息管理与服务人才。首先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和维护工作。组织建立健全大型的综合性农村信息化网站及乡镇一级的电子商务网站,建立行业的或综合性的农产品专业网站,积极扶持和鼓励农业生产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服务网络向县乡以及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及农户延伸,积极引导农民和涉农企业积极进入市场,多层次、多渠道地参与电子商务。运用宏观调控、税收等手段鼓励涉农企业更多运用电子商务;加强村镇网络建设,为农户网上消费,参与和使用电子商务平台提供条件;通过以资金或优惠政策支持研发活动,提高电子商务技术水平。其次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电话、移动通信工具等多种信息传递手段,以村级组织为基础,利用现有的信息基础设施资源,建立传统媒体与现代信息网络优势互补的信息服务网络,提高信息体系建设的规模和水平,加强对农民的信息服务。整合信息资源,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信息管理和协作机制,开辟稳定的信息交流通道,实现涉农数据的兼容和共享;并加快构建农产品市场预警和监管系统,规范市场行为,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最后加强电子商务有关知识的宣传与培训,提高电子商务在农户中的可信度。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的电子商务科技宣传和培训,传播电子商务的应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增强农户对电子商务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各级政府制定详细的规划,采取具体措施,有步骤、分阶段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农业技术水平。对农民进行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培训,教会农民使用和掌握检索网络信息和网上交易的方法、技术及防范风险的方法,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和技术水平,改善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的社会基础。加强对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加快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强化各级农业信息管理和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组织开展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能力和自身的服务水平,教育农民使用和掌握检索网络信息和网上交易的方法。

农产品的调研报告篇六

大部分消费者会去试是因为对于任何新鲜事物人们总是会非常好奇,或是想要去验证一下其好坏与否。作为营销人员,我们应该牢牢抓住这个心理打好第一仗,无论是油质、色泽、功能等方面都要给消费者留下最好的印象,从而稳固地抓住消费者。

艺的改进,更是刻不容缓,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山茶油市场的开拓。 在销售渠道构建方面,65.7%的消费者愿意在超市购买食用油。另外,对于专门的售油门市或者高档油专卖店和小区便利商店,有25%的消费者愿意从那里购买,所以在大方向上我们可以通过超市大力推进师智敏有机山茶油的销售。

对于如何提高师智敏有机山茶油产品的知名度,我们集取了消费者的建议,74.2%的消费者表示应该加大广告宣传力度。虽然现在社会广告泛滥,但是其作用还是不可小视的。播放频繁的广告让消费者认知和接受某种产品或品牌 ,关键问题是如何通过广告建设品牌,这是生产厂家建设品牌、推出品牌的手段之一。同时,有31.4%的消费者表示应该加大生产能力。建议增加和开发其保健功能的则占20%。现代社会的流行趋势是让广告以及商品遍布每一个角落,让消费者没有办法避开广告,这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不过却是成本过高,并且在不确定市场前景的情况下投入大量的资金也是不明智的,所以我们必须另外寻找出路。适当地借鉴现代广告宣传并同时采取其他的宣传策略,当然这些还需要进一步地探讨与研究。从被调查者容易接触的媒体来看,电视占到了54.3%,网络占37.1%,报纸占25.7%。

由此可见,传统的电视广告仍然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但是,随着电子时代的来临,网络以其信息量大、速度快等特点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作为健康一代的食用油——师智敏有机山茶油,在市场知名度还较低的时候,应该依靠以上的三大媒体,尤其要发挥网络的优势,发布广告,提高山茶油的市场知名度。

农产品的调研报告篇七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尤其是果蔬的安全和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冷链是确保食品安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但是在我国冷链这一块发展比较缓慢,没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果蔬损失相当严重,是美国的15倍,尤其在运输中的环节损耗,由于需要二次装卸还有运输中没有很好的制冷,使得果蔬质量下降,很多发生质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因此合理的优化运输方法和运输设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对解决运输问题,和我国农产品远销,以及降低农产品损耗和保持农产品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消费水平、消费层次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的消费需求从温饱型向营养调剂型转变,国内消费的肉、蛋、奶、鱼、果蔬等主要农副产品需求量迅速增加,国内生鲜产品市场已基本建立,供给量正逐年上涨。此外,随着农产品贸易的快速增长,包括水产品、畜产品、果蔬在内的生鲜产品在出口农产品总量中占相当比重。20xx年,我国出口畜产品达36亿美元,家禽产品达9.1亿美元,水产品达78.9亿美元,同比增长值分别为13.0%、40.8%和13.0%;出口蔬菜680万吨,同比增长13.0%;出口水果364.6万吨,同比增长16.6%。国内外市场对生鲜产品需求的扩张,引发了对于专业化、一体化的生鲜品冷链物流需求的释放。

生鲜产品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因此物流过程中必须使用专门的冷藏设施和冷藏运输工具,而且还要对产品进行必要的保鲜处理。由于在整个物流过程中对于温度的控制要求极高,运输、仓储、装卸、包装等环节的管理难度和操作难度都比较大。在我国,目前冷链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流通领域发展滞后,冷库资源和冷藏运输资源相对短缺,生鲜产品供应链和物流管理技术落后,国内80%以上的生鲜商品还是采用常温流通手段。常温链容易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生命周期短,不仅使生产者利益受损对消费者饮食安全构成隐患还造成巨额浪费。以农产品为例,我国是果蔬生产大国,年蔬菜产量超过5.6亿吨,水果产量超过1.6 亿吨,位居世界前列。

然而据统计,由于保鲜流通环节的落后,我国每年大约有8000万吨果蔬腐烂,占果蔬总产量的20%-40%,浪费总资金达800亿人民币高居世界榜首。显然,传统的生鲜产品的流通方式已很难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效率低下的生鲜物流系统也已成为我国生鲜产品流通的瓶颈。另外,目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卫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因素都将刺激着高效率、专业化、一体化的冷链物流迅速发展。

(一)调研的目的:

(1)。了解周谷堆农产品市场的现状。

(2)。了解农产品的组成,和与其相关的信息,比如产地、价格、运输方式等。

(3)。了解农产品损失的主要原因和损失造成的影响。

(4)。了解周谷堆农产品仓储方式,以及其存在的问题。

(5)。 分析周谷堆的现状找出存在问题,并提出优化方案和措施。

(1)。了解周谷堆农产品市场的现状,对市场现状进行实地的考察。了解市场的组成,以及存在的问题。

(2)。对市场的农产品种类进行调查,以及各自的产地、销售地。

(3)。对周谷堆的农产品进行采样调查,对其生产地、销售地、运输工具、运输方式、批发价、零售价等的调查。

(4)。对农产品的损失进行调查。了解其损失的主要原因和损失造成的影响。

(5)。对农产品的仓储方式进行调查,分析其主要有哪些仓储方式,及其仓储效果。

(6)。对周谷堆的信息化现状进行调查。

1.市场现状

合肥周谷堆农产品批发市场以本省特色农产品品种加外省调入的品种形成多品种、价格平稳、交通便捷、服务周到、收费低廉等优势,使市场辐射范围不断扩大,场内农产品平均日成交量近600万公斤、成交额2500多万元,并形成了“买全国、卖全国”的流通局面,成为区域重要的农产品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发布中心,作为踞皖之中的“大菜篮子”。

尽有,并且有部分国外精品水果在市场上市,日平均交易量100万公斤以上,为周边区域最大的水果批发交易市场。

蔬菜交易市场:蔬菜交易市场是合肥周谷堆农产品批发市场三大专业特色市场(蔬菜、水果、水产品)之一,也是市场发展的龙头部分,现占地40000平方米,建有电子地磅、电子结算系统等现代化管理设施及手段。日成交量200-250万公斤以上,交易品种达一百多个,货源来自省内周边地区及全国各大蔬菜生产基地,除满足合肥市及周边地区居民的生活消费需求外,还辐射到省内各地及省外的湖北黄梅、江西九江、河南商城等地,交易辐射半径达400公里范围,实现了“买全国,卖全国”的流通局面,成为远近闻名的“大菜篮子”。

水产品交易市场:水产交易业务自1996年开拓引进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经营品种从单一的淡水鱼类,发展为集淡水、特水、海水产品及冷冻水产品等多种交易为体的综合型水产交易市场。目前水产市场占地18000平方米,繁荣兴旺,品种齐全,价格平稳,日平均交易量100万公斤,现已发展成为安徽省最大的水产品交易市场。

畜禽肉类交易市场:畜禽肉类交易市场占地10000平方米,建设有目前省内较为先进的轨道吊挂式交易设施,配备了专用预冷库和冷藏库,交易设施齐全,经营环境优越。肉类市场采用现代化的电子结算交易模式,整个交易流程实行无货币化,保证了买卖的公平、公开,也确保了双方的资金安全。

综合零配交易区:20xx年新建成开业的综合零配区是以零售及加工配送为主的交易区域,该区域整合了牛羊肉、腌腊制品、冷冻品交易业务,新引进了海产品、贝类及高档精品鱼类新业务,成为市场业务发展的一个亮点。

粮油干货交易市场:粮油干货市场总占地55000平方米,经营全国各地主、杂粮、油料、东西调料、南北风味,以及禽蛋等,品种繁多,价格平稳。

2.信息化现状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

备专业检测人员和农产品质量监督员。装备有原子荧光光度仪、气相色谱仪(进口)、液相色谱仪(进口)、64通道大容量农残速测仪等检测仪器。目前可对农产品农药和兽药残毒进行精确的定性定量分析。可检测出有机磷、有机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毒;砷、汞、铅、镉等有害重金属残留;孔雀石绿、结晶紫、氯霉素、瘦肉精等兽药残留物质。

全场电子监控系统

全场电子监控系统,担负不间断监控、录制各种事故状况的任务,对保障市场的交易秩序,打击欺行霸市、偷盗、打架斗殴等行为起到了良好的监管作用。

肉食电子结算系统

肉食市场建成了国内较为先进的轨道吊挂式交易设施,采取现代化的电子结算交易模式,方便了客户交易,也提升了市场管理水平和档次。

蔬菜电子结算系统

20xx年6月1日,周谷堆蔬菜电子结算系统建成并成功运行,实现了ic卡结算模式,成为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模式的一次革命,彻底改变了沿用多年的对手交易方式。

一次性结算系统

一次性结算系统是蔬菜市场及水果市场农产品入门登记采用的收费系统,该系统针对卖方一次性结清所需的交易费用。系统与60吨地磅相连,系统自动调出已存取的车辆信息,进场时按重量收取交易费,操作简单,方便。

(1)。没有完善的网站,信息共享度太低。

(2)。很多的在周谷堆的业主没有自己的电脑,信息的传递多数是通过电话。获得信息的途径太单一。

(3)。没有很好的监控设备,对于温度的控制和调节无法实时完成。

3.主要的运输工具

运输工具很凌乱,有比较大的货运车,也有很小的三轮车。冷藏车

很少。

4.仓储设备

设有一个集中仓库,但没有自动化设备,而且制冷设备很简单空调,还有很多个小型的仓库,其制冷也是主要以空调为主。

基本无冷藏处理,预冷、制冷更是很少采用;

对运输过程监控也只有电话联系,没有gprs系统无法对车辆进行实时监控,车辆内部没有温控设备,导致出现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并处理。

1. 在对周谷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调研活动中,了解了我省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基本运作程序及其现状,进一步分析该市场运作的缺陷所在。针对其中运输损失这一块提出可行的优化方案及为改善信息闭塞问题而加强市场的信息化建设。

2. 在对周谷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调研活动中,针对周谷堆市场来自不同产地的同种产品的价格进行调查,得出其价格不同的各种原因中有由于运输距离的长短而导致中间损失的不同,从而支持了我们的理论:运输过程会产生不小的损失,达到了调研的预期目的。

3. 在对周谷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调研活动中,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使大学生获得了一个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4. 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在校大学生走出校门,进一步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深入社会,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认清自己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更加朝气蓬勃的姿态投入到下一步的生活学习中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促进中部崛起、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农产品的调研报告篇八

为摸清我国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了解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倾听企业的政策需求和建议,农产品加工局今年首次开展了全国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状况问卷调查工作。在各地农产品加工业管理部门的积极配合下,调查共收到10922家企业上报的有效样本。在此基础上,农产品加工局完成了1项全国总报告和17项地区分报告,全面分析了全国及部分重点地区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特点、行业发展制约因素及转型发展趋势等内容。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平均创企时间为11年。食用类农产品加工行业的集中度不高,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大型企业数量的占比仅为2.4%。根据调查分析,“最常见”的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是主营业务收入在20xx万元至1亿元之间,从业人数在100人左右的小型企业。从企业创建年限看,粮食酒加工企业的“资历最老”,平均年龄为14.3岁,其次是烟草、乳制品、中药饮片及中成药、海水水产品等行业,企业平均年龄分别为13.4、12.8、12.6和12.4岁;薯类制品、杂粮杂豆制品、羊产品,以及木本植物油加工等行业是最为年轻的,平均年龄分别为10.0、9.9、9.8和9.4岁。

(二)总体技术水平较弱,科企合作正在加强。调查显示,多数企业的综合技术水平不高。有13.1%的企业认为自身技术水平在国内占优势地位,但与国际同行相比,仍占优势地位仅有4.4%,下降了8.7个百分点。从加工装备看,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使用的关键生产设备绝大部分是国内品牌,但使用效果明显低于原装进口品牌的;企业自主研发或者与科研单位合作研发的设备使用效果较好,近年来的安装率也在上升。从技术连结关系看,62.5%的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科研单位建立连结关系,其中,最常见的合作方式是聘请兼职技术顾问;科企共建研发中心也是较常见的技术连结方式,研发中心设在企业和设在科研单位设置的分别为22.6%和11.4%;企业委托科研单位开发新产品的占比为18.8%,直接购买科研单位技术专利的占比为9.3%。 从合作效果看,认为科研单位对本企业有较大帮助或者非常有帮助的达到33.3%,其中共建研发中心并设在科研单位的效果最好。

(三)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提升。低水平重复建设、产品同质化严重,是我国大部分食用类农产品加工子行业的竞争现状。为应对日益高企的成本上涨压力,近年来企业纷纷主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60%左右的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了调整。以产品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调整方向的企业占比最多,32.8%的企业近年来正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在结构调整上,部分企业走得更远,完全尝试新行业。刚刚尝试进入新行业的占6.5%,已成功转型到新行业的约占2.3%。

(四)加快产业链延伸,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愈来愈重视向上下游延伸发展。一方面,企业重视原料的供应能力建设。当前56.3%的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自建了原料种养殖基地,未来3年有37.3%的企业将加强原料基地建设;除自建基地外,企业还加强农资供应合作,约56.6%的企业向农户或合作社提供某种生产资料,其中种子是供应比例最高的生产资料,29.2%的企业给上游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供应过种子,化肥、种苗、农药的供应比例分别为22.2%、21.1%和17.4%。另一方面,企业拓宽了服务业经营项目。种植基地观光旅游是最常见的休闲服务,在有种养殖基地的企业中,20.3%的企业开发了休闲农业项目,工业旅游、产品体验店等也发展迅速,13.8%的企业开展了工厂参观旅游,13.8%的企业有产品体验店。

(五)“互联网+”前景广阔,但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仍低。

受网络销售火爆增长影响,大部分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重视利用互联网开展销售业务。当前,47.5%的企业已开展了某种形式的电商销售,其中64.3%的大型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开展了电商业务,是微型企业的1.9倍。已开展电商业务的企业中,自建电商销售部门的占比为53.8%,在阿里、京东、1号店等电商平台有自营店的占34.6%;由经销商在电商平台代理销售的占46.8%。在尚未开展电商销售的企业中,超过半数正在筹划开展相关业务。与互联网销售业务增长迅速形成对比的是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普遍较低,采用了erp系统(即企业资源计划管理软件,是一种面向制造行业进行物质资源、资金资源和信息资源集成一体化管理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来经营管理企业的占比仅为18.8%。

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对“三农”发展贡献突出。调查结果显示,81.3%的加工企业与农户或者农民合作社签订了长期订单;88.9%的加工企业只从国内购买农产品原料;近七成的加企业雇佣本地员工的比例在80%以上。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与“三农”发展天然紧密联系,为农产品稳定销售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多数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面临着创新能力不足、成本上涨、融资困难、招工不足和副产物加工利用不充分等制约因素。

一是企业产品研发能力不足。过半数(53.9%)的企业没有研发中心,导致我国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能力薄弱。多数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已经意识到创新是提高企业产品竞争能力,跳出当前低端模仿、同质竞争的必由之路。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存在不少难点。46.33%的企业受缺乏技术人员困扰,44.3%的企业认为创新费用太高,缺乏市场和信息技术,对新产品、新技术需求不明确也是企业常见的创新难点。

三是企业资金缺口、用工缺口均较大。70.1%的企业存在资金缺口,大部分企业同时缺少长期资金和流动资金。长期资金的缺口率约为22.8%,即全部企业平均有22.8%的长期资金需求无法满足;流动资金缺口更为严重,缺口率为31.5%。食用农产品加工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对用工荒比较敏感,经常存在用工缺口的企业占比为37.8%,技术工、普通工和销售人员的缺工比例基本相同,缺口率均在12%左右。存在招工缺口的主要原因是季节性用工多。分行业看,粮食加工与制造行业因薪酬、福利吸引力小产生的招工缺口较大;植物油加工、食用畜产品加工行业对应聘者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因此符合条件的应聘者少;果蔬茶加工行业的季节性用工缺口最大。

四是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不高。三分之二的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有加工副产物,但能够较充分利用副产物的企业占比仅为20.2%。认为副产物价值没有充分开发,还有较大挖掘空间的企业占比为25.3%,将副产物销售给其他企业的占比为26.3%,还有约5.7%的企业完全将副产物作为废弃物处理。分行业看,乳制品、蜂产品、茶叶等加工行业没有副产物的企业比例较高,分别为60.2%、58.3%、51.2%;植物油加工、小麦制品、稻谷制品等行业将加工副产物销售给其他企业的比例较高,均在35%以上;果蔬制品、水产制品行业的副产物综合利用情况不好,10.4%的蔬菜制品企业、9.1%的干果/坚果制品企业、7.3%的水果制品企业,以及10.7%的淡水水产品企业和8.9%的海水水产品企业将副产物废弃。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农业农村经济处在新阶段的背景下,我国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必须实施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第一,加快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主要特征是规模偏小、技术落后,应加快兼并重组和转型升级。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进入转型发展关键阶段,政府应加强引导,一方面加强质量监管,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改变小微型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小、散、乱,卫生状况堪忧的现状;另一方面应帮助企业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加快设备升级、技术创新,通过融资政策扶持企业加强科研投入,通过促进科企对接提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

第二,帮助企业拓展市场、促进产销对接。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最重视的问题是销售渠道。70.6%的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认为企业近期的发展制约因素是销售;73.1%的企业长期发展关注重点是市场拓展;74.8%的企业重视管理层的市场推广能力培训;62.5%的企业认为人才储备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销售团队的能力不足;70.7%的企业认为行业协会提供的市场信息服务最有价值;76.3%的企业已开展或筹划开展电商业务。为帮助解决企业困难,应积极扶持产品品质好、发展前景好的企业扩大产品知名度,提升品牌价值,加强地方特色产品、地方老字号产品等的宣传推荐力度。政府还应重视电商销售对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作用,积极组织电商平台与企业对接,加强电商业务的培训和推广。

第三,加强政策研究制定、减少资金和用工缺口。流动资金缺口、招工缺口是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易患的“季节病”。国家应鼓励各级各类金融机构深入研究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收购、生产销售、资金回笼的时间特点,建立符合食用类农产品加工行业特点的融资政策。解决用工困难方面,应当积极探索季节用工稳定机制,将原料基地建设与工厂用工等相结合,吸纳农产品采收后的赋闲劳动力,还要加快技术升级,提升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

第四,鼓励原料基地建设、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原料基地未来将成为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之一。原料基地建设对保障食品安全有重要意义,是企业提高产品品质、保障原料供应、降低原料成本的重要手段。各级政府应鼓励企业建设种养殖基地,扶持企业开发利用基地从事休闲农业经营,从而扩大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第五,支持副产物综合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

对企业综合利用秸秆、稻壳米糠、果皮果渣、畜禽骨血等副产物综合利用设施装备投入实行政策性奖补;对企业综合利用技术设施装备改造升级贷款基准利息给予一定的补贴;对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综合利用设备装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副产物递次利用、循环利用、高值利用,努力实现增值增效,资源化利用、绿色化发展。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27339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