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试讲教案(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6 13:51:04
最新《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试讲教案(8篇)
时间:2023-04-06 13:51:04     小编:zxfb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试讲教案篇一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学生:熟读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释词语。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听读时: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

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学习集体朗读。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 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投影出示句子)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

①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②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

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①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②全班激情齐读。

小结,布置作业

①小结: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业 。

a.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b.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c.抄写生字。

点评

本教案简洁、明晰,在设计中紧紧抓住诗歌这种体裁特点,采用朗读教学法,在朗读中整体感悟诗歌内容,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意境,在朗读中享受到美的情感熏陶。这一步步,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主动、合作完成的。在教学中贯彻新“课程标准”,就是要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而老师只起引路、搭桥、鼓励作用。结合学生自身生活体验的反思的活动,也体现了新课程密切联系生活,启迪学生思维的特点。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试讲教案篇二

一、加强朗读训练

探究前宜安排朗读,以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感知能力。探究过程中宜安排片段朗读,作为探究的重要手段。探究后宜安排朗读,提高表情朗读的水平。

二、抓住探究的关键

关键是“海”与“山”的象征意义,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人们对实现理想境界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起初往往估计不足,一旦达不到预期目的,就大为失望。这种情况还可能反复多次。待到认识不断深化了,才能对长期性和艰巨性有比较充分的认识。诗人告诫人们,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探究到这层精义,就会喜欢这首诗,觉得最后一节诗简直是人生格言。

三、开创研究性学习新风

本课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贯彻“课程标准”精神要有个好的开头。要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教师要引而不发,路让学生自己走,教师起引路、扶助、鼓励作用。一开头养成好习惯,开创研究性学习的局面,今后就比较好办。

四、重视“读一读,写一写”

“读一读,写一写”,是识字和写字,读音要准确,写字要规范,还要练习书法。“读一读,写一写”,又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可以不断丰富语言。词语只有烂熟于心,才能在自己的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中运用自如。孤零零一个词,不容易记,用法也吃不准,最好识记所在的短语短句,例如,“海在喧腾”就容易记,容易用;这个短语不断扩展,不断变化,可以生成各种句子。如“海在远方喧腾”“海在远方为我喧腾”“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重视“读一读,写一写”,才能练好语言基本功。以后各单元都是如此。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试讲教案篇三

一  在山的那边(第一课时)

2005年   月  日星期    上午第   节  总第(   )教时 课型:讲读课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教学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教学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学情分析: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诗的第一节,诗人以孩子的口吻些,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1、看导语,默读课文,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

2、读一读,写一写。

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漫湿 一瞬间

3、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各自练习朗读。

(3)领读。

(4)齐读。

4、内容研讨。

研讨,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疑难就是问题,深层的含义或奥妙也是问题。让学生用铅笔打问号,然后提出问题,教师补充。

(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山那边是海,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险。这就是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

一方面因为渴望早日实现理想,一方面因为对实现理想的艰巨性估计不足,以为爬上一座山,就能看见大海,就能达到理想境界,可事实并非如此,就不免失望、沮丧。

(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神往山那边的新天地,是童年的遐想。“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这就是说,妈妈指点了理想,唤起了我的想望。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海,一旦望不见海,望见的依然是山,于是大失所望。

长大了,诗人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海很遥远,但是并非虚无缥缈。理想和信念,使人不畏长途跋涉,“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诗人把自己的人生感悟,把自己的坚定信念,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3)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为什么想到山的那边,而且是“常伏在窗口痴想”?为什么去爬山?为什么又说自己的想望是“幻想”?

(4)“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5)山那边的青山,为什么“铁青着脸”?

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6)“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改用议论语言,怎么说?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一座座山顶为什么诱惑着我?“我”为什么失望?心灵为什么是枯干的?海潮漫湿枯干的心灵又是什么意思?

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8)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表达了一个哲理。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个“山”字,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由一个意境翻出一个新的意境,诗意在跌宕中推进,感情也波澜起伏,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思考一“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思考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先要想为什么“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5、小结内容研讨的经验。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

(3)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 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4)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枯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

6、再朗读。

7、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困难)

(理想)

课后感:

资料: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课文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设计

初步感知

①导入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一下这首诗歌,从诗中找出答案。

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③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过渡)《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并且边听边思考问题。

④屏幕投影思考题

a、诗中的“山”和“海’’除字面意思外,还蕴含着什么意思?

b、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回答,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可让全班学生再次朗读诗歌,加深印象,也为进一步赏析诗歌作准备。

精读品味

(过渡)对诗歌有了大概的了解,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睛之处,品读这些诗句,就能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获得思想启迪。

①自主、合作探究

可用屏幕投影思考题,学生思考:

a.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抓住不同的语句谈感受,体会到诗人用群山和大海的形象表达了人生的信念;并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

②朗读指导

可用屏幕投影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

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

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分读。

[教师小结]诗人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这首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战胜困难。但是,怎样翻无数座山,却是不容易的事情。那么,怎样翻过无数座山,到达理想的境界,是教师和学生下节课共同探究的问题。

作业

①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②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一  在山的那边(第二课时)

2005年   月  日星期    上午第   节  总第(   )教时 课型:讲读课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②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③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复述课文内容,体味人生的哲理。

教学过程实录: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美丽的青岛海滨,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

生:在山的那边是什么?

师:为什么会这么想?

生:因为大山挡住了我的视线,我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生:因为大山里的世界是一个封闭的世界,而大海是这样广阔,我想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师:同学们的想法和诗人王家新小时候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二页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师:同学们在小学一定都学过诗歌了,喜不喜欢诗呀?

生(齐):喜欢!

师:为什么?

生:诗歌句子短,读起来比较上口

生:诗歌有感情,能打动人。

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诗歌是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教师边说边用课件出示学习目标: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师:同学们预习生字了吗?

生(齐):预习了!

师:谁来朗读生字?要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学生踊跃举手,教师出示课件并点名朗读生字词

生:痴想chī隐秘yǐn铁青tiě凝成níng诱惑yòu

喧腾xuān扎下zān漫湿màn一瞬shǜn间

师:有没有错误?

生(部分):扎下,不该读zā应该读zhā

师:这是个多音字,要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来判断。请大家到课文中把这个词找出来,并把整个诗句读出来。

生:诗句是“一颗从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有的学生读zhā,有的读学生读zā)

师:到底应读zhā还是zā?为什么?

教师用眼睛搜寻并暗示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立即有个学生拿出字典来查,教师点头表示赞许,更多的学生纷纷拿出字典来查,不一会儿,就查到举手了。

生:这个字有三种读音,在诗中应读zhā而不d,“扎根”指植物的根向土壤里生长。

师:对,应读zha。字典是我们学习语言的最好的老师,大家一定要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下面请大家把生字齐读一遍。

生放声齐读生字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读一遍。

教师通过课件配乐配画面有感情朗读课文。

学生凝神听朗读,受到感染,教师读完,学生情不自禁鼓起掌来。

师:大家为什么鼓掌咽?

生(齐):老师读得好!

师:谢谢同学们给老师的鼓励。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比老师还好。不过关键还是这首诗写

得好,大家喜欢读,是不是?

生(齐):是!

师:那么老师也给大家配上音乐齐读,好不好?

生(齐):好!

教师放音乐,学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课文

师:大家自己评评读得怎么样?

学生有的点头说“好”,有的摇头。教师请摇头的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速度太快,没有感情。

生:该重读的没重读。

师:为什么会这样?

生:读的遍数少了。

生:因为是齐读,所以难度较大。一个同学读快了,大家都跟着全读快了,就没有感情了。

生:对课文意思理解不透,还没品出味来。

师:这几位同学说得不错。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只有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去读,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才能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同学们读的感情不够,关键还是对诗的内容的理解不够。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诗的内容。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2、全诗为什么分为二节?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师:下面我们来一起讨论这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在山的那边到底是什么呢?

生(齐):在山的那边是海。

教师板书大大的“海”

师:”山”和”海”除了字面的意思,还有其他含义吗?

生:“山”,就像是困难;“海”就像是理想

生:“海”是人生的信念,“山”是实现理想信念途中的艰难险阻。

教师在“山”下写“困难”在“海”下写“信念”

师:全诗为什么分为二节?

生:第一节诗,写了我童年时候: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

生:第一节诗,写了我的想望和困惑;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

生:第一节诗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第二节诗中的“山”象

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念。

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生:要实现理想的愿望。

生:要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师:诗人的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呢?诗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讨论进行约六、七分钟。

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师:大家讨论好了吗?

生(齐):好了!

师:让我们把自己的发现一起交流、讨论,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生争相举手

生:“山那边的山啁,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句诗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望见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丧极了。

师:怎么看出“我”是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

生:因为上一句诗人说“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从“终于”这个词可见爬上山顶费了很大力气,花了不少时间。

师:这句没写诗人自己,你怎么看出他的心情?诗中的写法好不好?

生:写大山好像人生气时那样“铁青着脸”,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师:对,这正是诗的语言特点: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诗人主观的感受。正如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伤的时候,看见美丽的花也像在流泪一样。你能读出这种感情么?

学生有感情朗读前后共五句诗。

师:如果你有这样的经历会怎么想?

生:怨恨妈妈。

师:怨恨?“妈妈,那个海呢?”(师故意带着怨恨的口吻朗读)

生:不……不是怨恨,是带点怨意,有些埋怨吧。

生:我认为主要是疑惑不解,因为妈妈一般不会欺骗自己的孩子,“我”没看到海就很疑惑又很失望的问妈妈。

生:说明“我”失败之后仍不灰心,继续寻找、追求。

师:对,怨恨比怨意或埋怨的词义重多了,用在这里显然不太恰当。我们在说话写文章时用词一定要准确、得体。在这里主要是失败之后仍不灰心,继续寻找、追求。你用这种心情把这句诗读一下好吗?

生朗读

师: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发现,也可以说说自己不理解的句子。

生:“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下深根?

话音刚落,其他同学立即交头接耳小声讨论起来,开始都面有疑惑,过了一会儿有一两个同学举手。

生:“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

生: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他扎下深根。

师:问题提得棒,回答得更棒!飘来的东西确实不易扎下根,而且是深根。唯有不懈努力,日积月累,滴水穿石,才能做到。那么,在朗读时,应该怎么读?

生很多举手,全班齐读。

师:读得不错,“飘”和“扎”都作了重音处理,同学们的语言的感悟力非常好啊。一定还有更多的感悟和发现吧?

生:我觉得“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这句的三个量词用得特别好。

师:请你说说是哪三个量词,好在哪里?

生:“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师: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

生:失败后就灰心丧气。

师: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

生:不要企图一举成功,要能承受住失败和挫折。

生: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师:说得好不好?

生(齐):好!(学生一起鼓掌!)

请你把这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重音把握不准

师:还有谁来读读?注意重音。

又一名学生起来朗读,强调了两个“又”字。

师:好,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了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诗人确信远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的奋斗。

师:为什么说“枯干的心灵”?

生:说明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的非常渴望。只有理想能滋润“我”的心灵,使“我”的心灵不再枯干,而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师:朗读这句是一定要充满对理想的渴望,请你读试试。

生有感情朗读,全班齐读。

生:我最喜欢最后那儿句“是的!人们叼,请相信在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的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当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是多么兴奋、惊喜啊!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遍。

生有感情齐声朗读,但仍有些放不开

师:同学们有没有过成功的经历?

生(齐):有!

师:不够洪亮!有没有?(师加大音量)

生(又齐声响亮):有!

师:好,就用这样的声调和喜悦来读。

生齐声朗读,有进步,但仍没有读出高潮

师:这遍读得怎么样?

生有的点头,叫好:有的摇头。师点名叫摇头同学

生:最后一句的语调应该上昂很高。

师请这名学生示范朗读,读得很好,师生共同模仿。全班再次慷慨激昂的放声朗读。

师:读了这么多遍,是不是可以背诵下来了?

师当堂示范背诵,不少学生能够背诵,然后全班有感情背诵。

师:开始同学们朗读,自己觉得不够理想,现在我们已经深入理解了诗的内涵,再把全诗朗读一遍,相信大家一定大有进步!

在深入理解了诗的内涵的基础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师: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近十分钟。

师:下面就把我们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与同学们分享吧。谁先说?

生:记得在五年纪的时候,我爱上了游泳,可是就是基本的脚法怎么学都学不会,每次练习比赛我都落在最后,我想是不是我就这点能力?在我一次又一次流下眼泪之后,我下定决心,我一定要攀过这座山。我开始了自己安排的特训,别人练两小时我练四小时,别人游一圈我游十圈,我的汗水占了游泳池的三分之一,这段艰苦而有意义的训练,让我一步步爬上了山顶,我坚持了六个月,终于在比赛中取得了第一名,还被少体校的游泳队选去,读了这首诗就让我想起自己这段经历,我也看到了属于自己的海,这是我坚定信念不懈努力的结果。

师:相信你在遇到其他困难时,也一定能想到这次难忘的游泳经验。

生:“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我最喜欢这句话,因为我有这么一段难忘的经历。那时一年以前吧,在老师的推荐下,我与舞伴参加了“全国少年拉丁舞锦标赛”。来到赛场上,看到硕大的赛场,台下坐满了人,我紧张极了,快透不过气来。比赛开始了,轮到我独舞时,刹那间,脑子里一片空白。跳得一塌糊涂,在预赛中我居然连前十六名都没有拿到,回到宾馆后,我哭得非常伤心。老师和舞伴都来安慰我,从那一刻起,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在下次比赛拿到前三名。在这一年中,我刻苦训练,从最基本的—卜*下腰到组合中的花步,每天不知要练上几千遍几万遍。每周二十个小时的训练使我疲惫不堪,而每次在我失去信心,激励我的总是那硕大的舞台,灿烂的奖牌。一年后,我又回到当初那个赛场上,比赛中我进自己最大的努力发挥水平,终于一年的酸、甜、苦、辣、痛没有白费,我取得了亚军的好成绩,虽然离冠军还有一步之遥,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我一定能看到大海的!

师:在遇到困难时,理想能激励我们战胜困难。形容赛场的宽大,用“硕大”是不是值得商榷一下?还有其他的经历吗?

生:我要讲的是半年前,我上六年级时,马上就要开青岛市小学生运动会了,我苦练了三年跳高,只看这次运动会的成绩了。不知是不是由于心理上的压力,我在技术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在跳高时助跑和起跳不能协调,我的成绩也因此大打折扣!一向活泼开朗的我显得很忧郁,这样一座大山我能战胜他吗?“当然!”生性好强的我怎能这样屈服!三年来我的成绩一直很优秀,怎能在这一次关键的比赛中,给学校抹黑,让老师失望呢?一种坚定的信念鼓舞着我,我整天苦思冥想,可是响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经过多次尝试,我终于在一瞬间开了窍:我做对了!激动的我马上抓住要领,又接连跳了好几次,我终于找到了感觉,此时,我好像已站在了这座山的半山腰,另一半的路程就看我的最后发挥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运动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跳的1米56的成绩已达到了国家女子跳高二级运动员的标准。这次难忘的经历,让我感受到了山的巨大,海的广阔,也让我明白了要战胜“山”那样的困难,需要多么大的努力,多么坚定的信念,当看到海的那一刻,又是多么激动,多么欣慰。这一次,让我更深的认识了自己,我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那么我就是最伟大的!伴随我的将永远会是山那边的大海!

师:在很多时候,我们要战胜的最大困难也许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

生:能不能战胜自己!

师:对!人生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我们继续听听同学们的人生经历。

生:我很喜好书法,在我刚开始学写书法的时候,我的笔总是不听我的使唤,老师在班里举行了一次书法比赛,所有同学的家长都来观看这次比赛,而我是这次比赛的最后一名,丢尽了脸。于是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在下次比赛中夺得第一名。我还给自己制定了计划,每天比别人多用两三倍的时间来写书法,而且写一遍要有一遍的提高,就这样,我每天都在努力,终于在半年后的又一次比赛中如愿以偿取得了第一名。现在,我已经获得了很多的奖,最好的一个就是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就是这样翻过一座座大山,我终于看见了我向往已久的大海。现在这件事一次次激励着我克服了一次次的困难,我深信:只要付出了,努力翻过那阻挡你实现理想的山,就一定能看见大海,那就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师:困难总是一个接一个的,如果这位同学满足于在班上的第一名,认为那样就是看见了大海,他会怎么样?

生:不再努力。

生:拿不到全国一等奖。

师:对!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没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正如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其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齐声答:有!

师:最后让我们再一次用我们的心灵投入的齐诵最后几句诗,让好诗伴你健康去成长!全体师生一起饱含激情地背诵最后几句诗。

师:今天的作业练习,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儿,下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困难)

(理想)

课后感:

这是一堂充满激情的诗歌朗读教学课,整个教学鲜明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整个教学流程由“整体感悟”、“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三大教学板块组成,给人以非常严谨的感觉。教学中教师通过恰当的“导”、“引”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充分注重朗读的外化要求以及朗读的内化要求,并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认真地品味语言,不断地揣摩,学生从中感悟,得到熏陶,形成语感。另外,教师教好地把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一步优化了教学过程,优化了教学的时间结构,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总的看来,这是一堂成功的语文教学研究课,教师的教学观念新颖,语言亲和力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对我们落实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施新课程改革有比较好的借鉴。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试讲教案篇四

一  在山的那边(第一课时)

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1、看导语 ,默读课文,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

2、读一读,写一写。

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漫湿 一瞬间

3、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各自练习朗读。

(3)领读。

(4)齐读。

4、内容研讨。

研讨,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疑难就是问题,深层的含义或奥妙也是问题。让学生用铅笔打问号,然后提出问题,教师补充。

(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山那边是海,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险。这就是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

一方面因为渴望早日实现理想,一方面因为对实现理想的艰巨性估计不足,以为爬上一座山,就能看见大海,就能达到理想境界,可事实并非如此,就不免失望、沮丧。

(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神往山那边的新天地,是童年的遐想。“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这就是说,妈妈指点了理想,唤起了我的想望。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海,一旦望不见海,望见的依然是山,于是大失所望。

长大了,诗人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海很遥远,但是并非虚无缥缈。理想和信念,使人不畏长途跋涉,“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诗人把自己的人生感悟,把自己的坚定信念,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3)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为什么想到山的那边,而且是“常伏在窗口痴想”?为什么去爬山?为什么又说自己的想望是“幻想”?

(4)“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5)山那边的青山,为什么“铁青着脸”? 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6)“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改用议论语言,怎么说?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一座座山顶为什么诱惑着我?“我”为什么失望?心灵为什么是枯干的?海潮漫湿枯干的心灵又是什么意思? 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8)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表达了一个哲理。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个“山”字,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由一个意境翻出一个新的意境,诗意在跌宕中推进,感情也波澜起伏,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思考一“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思考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先要想为什么“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5、小结内容研讨的经验。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

(3)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 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4)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枯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

6、再朗读。

7、课外作业 。

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困难)

(理想)

资料: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课文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设计

初步感知

①导入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一下这首诗歌,从诗中找出答案。

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③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过渡)《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并且边听边思考问题。

④屏幕投影思考题

a、诗中的“山”和“海’’除字面意思外,还蕴含着什么意思?

b、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回答,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可让全班学生再次朗读诗歌,加深印象,也为进一步赏析诗歌作准备。

精读品味

(过渡)对诗歌有了大概的了解,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睛之处,品读这些诗句,就能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获得思想启迪。

①自主、合作探究

可用屏幕投影思考题,学生思考:

a.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抓住不同的语句谈感受,体会到诗人用群山和大海的形象表达了人生的信念;并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

②朗读指导

可用屏幕投影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

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

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分读。

[教师小结]诗人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这首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战胜困难。但是,怎样翻无数座山,却是不容易的事情。那么,怎样翻过无数座山,到达理想的境界,是教师和学生下节课共同探究的问题。

作业

①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②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一  在山的那边(第二课时)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②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③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美丽的青岛海滨,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

生:在山的那边是什么?

师:为什么会这么想?

生:因为大山挡住了我的视线,我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生:因为大山里的世界是一个封闭的世界,而大海是这样广阔,我想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师:同学们的想法和诗人王家新小时候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二页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师:同学们在小学一定都学过诗歌了,喜不喜欢诗呀?

生(齐):喜欢!

师:为什么?

生:诗歌句子短,读起来比较上口

生:诗歌有感情,能打动人。

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诗歌是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教师边说边用课件出示学习目标: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师:同学们预习生字了吗?

生(齐):预习了!

师:谁来朗读生字?要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学生踊跃举手,教师出示课件并点名朗读生字词

生:痴想chī隐秘yǐn铁青tiě凝成níng诱惑yòu

喧腾xuān扎下zān漫湿màn一瞬shǜn间

师:有没有错误?

生(部分):扎下,不该读zā应该读zhā

师:这是个多音字,要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来判断。请大家到课文中把这个词找出来,并把整个诗句读出来。

生:诗句是“一颗从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有的学生读zhā,有的读学生读zā)

师:到底应读zhā还是zā?为什么?

教师用眼睛搜寻并暗示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立即有个学生拿出字典来查,教师点头表示赞许,更多的学生纷纷拿出字典来查,不一会儿,就查到举手了。

生:这个字有三种读音,在诗中应读zhā而不d,“扎根”指植物的根向土壤里生长。

师:对,应读zha。字典是我们学习语言的最好的老师,大家一定要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下面请大家把生字齐读一遍。

生放声齐读生字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读一遍。

教师通过课件配乐配画面有感情朗读课文。

学生凝神听朗读,受到感染,教师读完,学生情不自禁鼓起掌来。

师:大家为什么鼓掌咽?

生(齐):老师读得好!

师:谢谢同学们给老师的鼓励。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比老师还好。不过关键还是这首诗写

得好,大家喜欢读,是不是?

生(齐):是!

师:那么老师也给大家配上音乐齐读,好不好?

生(齐):好!

教师放音乐,学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课文

师:大家自己评评读得怎么样?

学生有的点头说“好”,有的摇头。教师请摇头的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速度太快,没有感情。

生:该重读的没重读。

师:为什么会这样?

生:读的遍数少了。

生:因为是齐读,所以难度较大。一个同学读快了,大家都跟着全读快了,就没有感情了。

生:对课文意思理解不透,还没品出味来。

师:这几位同学说得不错。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只有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去读,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才能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同学们读的感情不够,关键还是对诗的内容的理解不够。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诗的内容。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2、全诗为什么分为二节?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师:下面我们来一起讨论这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在山的那边到底是什么呢?

生(齐):在山的那边是海。

教师板书大大的“海”

师:”山”和”海”除了字面的意思,还有其他含义吗?

生:“山”,就像是困难;“海”就像是理想

生:“海”是人生的信念,“山”是实现理想信念途中的艰难险阻。

教师在“山”下写“困难”在“海”下写“信念”

师:全诗为什么分为二节?

生:第一节诗,写了我童年时候: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

生:第一节诗,写了我的想望和困惑;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

生:第一节诗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第二节诗中的“山”象

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念。

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生:要实现理想的愿望。

生:要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师:诗人的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呢?诗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讨论进行约六、七分钟。

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师:大家讨论好了吗?

生(齐):好了!

师:让我们把自己的发现一起交流、讨论,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生争相举手

生:“山那边的山啁,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句诗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望见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丧极了。

师:怎么看出“我”是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

生:因为上一句诗人说“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从“终于”这个词可见爬上山顶费了很大力气,花了不少时间。

师:这句没写诗人自己,你怎么看出他的心情?诗中的写法好不好?

生:写大山好像人生气时那样“铁青着脸”,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师:对,这正是诗的语言特点: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诗人主观的感受。正如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伤的时候,看见美丽的花也像在流泪一样。你能读出这种感情么?

学生有感情朗读前后共五句诗。

师:如果你有这样的经历会怎么想?

生:怨恨妈妈。

师:怨恨?“妈妈,那个海呢?”(师故意带着怨恨的口吻朗读)

生:不……不是怨恨,是带点怨意,有些埋怨吧。

生:我认为主要是疑惑不解,因为妈妈一般不会欺骗自己的孩子,“我”没看到海就很疑惑又很失望的问妈妈。

生:说明“我”失败之后仍不灰心,继续寻找、追求。

师:对,怨恨比怨意或埋怨的词义重多了,用在这里显然不太恰当。我们在说话写文章时用词一定要准确、得体。在这里主要是失败之后仍不灰心,继续寻找、追求。你用这种心情把这句诗读一下好吗?

生朗读

师: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发现,也可以说说自己不理解的句子。

生:“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下深根?

话音刚落,其他同学立即交头接耳小声讨论起来,开始都面有疑惑,过了一会儿有一两个同学举手。

生:“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

生: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他扎下深根。

师:问题提得棒,回答得更棒!飘来的东西确实不易扎下根,而且是深根。唯有不懈努力,日积月累,滴水穿石,才能做到。那么,在朗读时,应该怎么读?

生很多举手,全班齐读。

师:读得不错,“飘”和“扎”都作了重音处理,同学们的语言的感悟力非常好啊。一定还有更多的感悟和发现吧?

生:我觉得“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这句的三个量词用得特别好。

师:请你说说是哪三个量词,好在哪里?

生:“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师: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

生:失败后就灰心丧气。

师: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

生:不要企图一举成功,要能承受住失败和挫折。

生: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师:说得好不好?

生(齐):好!(学生一起鼓掌!)

请你把这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重音把握不准

师:还有谁来读读?注意重音。

又一名学生起来朗读,强调了两个“又”字。

师:好,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了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诗人确信远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的奋斗。

师:为什么说“枯干的心灵”?

生:说明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的非常渴望。只有理想能滋润“我”的心灵,使“我”的心灵不再枯干,而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师:朗读这句是一定要充满对理想的渴望,请你读试试。

生有感情朗读,全班齐读。

生:我最喜欢最后那儿句“是的!人们叼,请相信在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的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当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是多么兴奋、惊喜啊!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遍。

生有感情齐声朗读,但仍有些放不开

师:同学们有没有过成功的经历?

生(齐):有!

师:不够洪亮!有没有?(师加大音量)

生(又齐声响亮):有!

师:好,就用这样的声调和喜悦来读。

生齐声朗读,有进步,但仍没有读出高潮

师:这遍读得怎么样?

生有的点头,叫好:有的摇头。师点名叫摇头同学

生:最后一句的语调应该上昂很高。

师请这名学生示范朗读,读得很好,师生共同模仿。全班再次慷慨激昂的放声朗读。

师:读了这么多遍,是不是可以背诵下来了?

师当堂示范背诵,不少学生能够背诵,然后全班有感情背诵。

师:开始同学们朗读,自己觉得不够理想,现在我们已经深入理解了诗的内涵,再把全诗朗读一遍,相信大家一定大有进步!

在深入理解了诗的内涵的基础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师: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近十分钟。

师:下面就把我们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与同学们分享吧。谁先说?

生:记得在五年纪的时候,我爱上了游泳,可是就是基本的脚法怎么学都学不会,每次练习比赛我都落在最后,我想是不是我就这点能力?在我一次又一次流下眼泪之后,我下定决心,我一定要攀过这座山。我开始了自己安排的特训,别人练两小时我练四小时,别人游一圈我游十圈,我的汗水占了游泳池的三分之一,这段艰苦而有意义的训练,让我一步步爬上了山顶,我坚持了六个月,终于在比赛中取得了第一名,还被少体校的游泳队选去,读了这首诗就让我想起自己这段经历,我也看到了属于自己的海,这是我坚定信念不懈努力的结果。

师:相信你在遇到其他困难时,也一定能想到这次难忘的游泳经验。

生:“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我最喜欢这句话,因为我有这么一段难忘的经历。那时一年以前吧,在老师的推荐下,我与舞伴参加了“全国少年拉丁舞锦标赛”。来到赛场上,看到硕大的赛场,台下坐满了人,我紧张极了,快透不过气来。比赛开始了,轮到我独舞时,刹那间,脑子里一片空白。跳得一塌糊涂,在预赛中我居然连前十六名都没有拿到,回到宾馆后,我哭得非常伤心。老师和舞伴都来安慰我,从那一刻起,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在下次比赛拿到前三名。在这一年中,我刻苦训练,从最基本的—卜叉下腰到组合中的花步,每天不知要练上几千遍几万遍。每周二十个小时的训练使我疲惫不堪,而每次在我失去信心,激励我的总是那硕大的舞台,灿烂的奖牌。一年后,我又回到当初那个赛场上,比赛中我进自己最大的努力发挥水平,终于一年的酸、甜、苦、辣、痛没有白费,我取得了亚军的好成绩,虽然离冠军还有一步之遥,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我一定能看到大海的!

师:在遇到困难时,理想能激励我们战胜困难。形容赛场的宽大,用“硕大”是不是值得商榷一下?还有其他的经历吗?

生:我要讲的是半年前,我上六年级时,马上就要开青岛市小学生运动会了,我苦练了三年跳高,只看这次运动会的成绩了。不知是不是由于心理上的压力,我在技术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在跳高时助跑和起跳不能协调,我的成绩也因此大打折扣!一向活泼开朗的我显得很忧郁,这样一座大山我能战胜他吗?“当然!”生性好强的我怎能这样屈服!三年来我的成绩一直很优秀,怎能在这一次关键的比赛中,给学校抹黑,让老师失望呢?一种坚定的信念鼓舞着我,我整天苦思冥想,可是响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经过多次尝试,我终于在一瞬间开了窍:我做对了!激动的我马上抓住要领,又接连跳了好几次,我终于找到了感觉,此时,我好像已站在了这座山的半山腰,另一半的路程就看我的最后发挥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运动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跳的1米56的成绩已达到了国家女子跳高二级运动员的标准。这次难忘的经历,让我感受到了山的巨大,海的广阔,也让我明白了要战胜“山”那样的困难,需要多么大的努力,多么坚定的信念,当看到海的那一刻,又是多么激动,多么欣慰。这一次,让我更深的认识了自己,我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那么我就是最伟大的!伴随我的将永远会是山那边的大海!

师:在很多时候,我们要战胜的最大困难也许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

生:能不能战胜自己!

师:对!人生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我们继续听听同学们的人生经历。

生:我很喜好书法,在我刚开始学写书法的时候,我的笔总是不听我的使唤,老师在班里举行了一次书法比赛,所有同学的家长都来观看这次比赛,而我是这次比赛的最后一名,丢尽了脸。于是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在下次比赛中夺得第一名。我还给自己制定了计划,每天比别人多用两三倍的时间来写书法,而且写一遍要有一遍的提高,就这样,我每天都在努力,终于在半年后的又一次比赛中如愿以偿取得了第一名。现在,我已经获得了很多的奖,最好的一个就是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就是这样翻过一座座大山,我终于看见了我向往已久的大海。现在这件事一次次激励着我克服了一次次的困难,我深信:只要付出了,努力翻过那阻挡你实现理想的山,就一定能看见大海,那就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师:困难总是一个接一个的,如果这位同学满足于在班上的第一名,认为那样就是看见了大海,他会怎么样?

生:不再努力。

生:拿不到全国一等奖。

师:对!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没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正如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其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齐声答:有!

师:最后让我们再一次用我们的心灵投入的齐诵最后几句诗,让好诗伴你健康去成长!全体师生一起饱含激情地背诵最后几句诗。

师:今天的作业 练习,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儿,下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困难)

(理想)

这是一堂充满激情的诗歌朗读教学课,整个教学鲜明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整个教学流程由“整体感悟”、“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三大教学板块组成,给人以非常严谨的感觉。教学中教师通过恰当的“导”、“引”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充分注重朗读的外化要求以及朗读的内化要求,并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认真地品味语言,不断地揣摩,学生从中感悟,得到熏陶,形成语感。另外,教师教好地把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一步优化了教学过程 ,优化了教学的时间结构,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总的看来,这是一堂成功的语文教学研究课,教师的教学观念新颖,语言亲和力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对我们落实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施新课程改革有比较好的借鉴。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试讲教案篇五

七年级(上)语文讲学稿

课题:1在山的那边    课型:讲读    时间:  xx年9月1日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能说出“海”“山”在诗中的深层含义,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诗歌凝练的语言。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2

学法指导:以朗读为主线,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来感知文章的内容,品味诗歌语言,并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要努力做“语文学习的主人”逐渐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个性化的阅读。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痴( )想        隐秘( )        凝( )成   喧( )腾        一瞬( )间

2.查字典或词典,弄清楚“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可仿照示例,用这些词语造句或写段话。

示例: 喧腾――海在喧腾――海在远方喧腾――海在远方为我喧腾――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请用楷书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抄写三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3.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一些知识,写在下面。

4.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想一想,本诗讲述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除此之外,你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弄懂?还有什么问题?也一并写在下面。

5.孩童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梦想(幻想、理想),相信你也不例外,请用一句话大胆

二。学习·研讨

1.导入  (由预习。导学导入  ),简介作者有关知识(学生答,师做适当补充)。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a、范读、自读、领读、齐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读,尽量读出自己的理解。

b、读后讨论:

★   “山”与“海”在诗中除了指自然界的山与海外,还有什么别的含义吗?

★   “爬过山就能见到海”,作者借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3.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在理解了作者的感情后,你对这首诗的内容、语句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请列出,我们共同解决(生提问或师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其主动探究的习惯,生答或师点拨,培养其合作学习能力)。

示例:1为什么说是“隐秘想望”?

2“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中“痴想”一词有何作用?

3为什么说“山那边啊,铁青着脸”?

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

5“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中“种子”指什么?为何说是“飘来的“?

6“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你是如何理解诗中“山顶的诱惑力的”?

7“因为我听见海依然在远方为我暄腾……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句话什么意思?

8“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话蕴涵作者怎样的情感?

小结:诗歌的语言凝练、含蓄,读诗应在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揣摩诗句的含义,辨别诗句运用的修辞及重要词语的语境义。

4.回读课文,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选择你最欣赏或喜欢的一段诗句或全文来读一读,要求读准语气、语调。

三。巩固·延伸

1.检查“读一读,写一写”内容。

2.阅读自读课本《翻过那座山》的第一课《短文两篇》,思考并解答课后问题。

3.课外练笔: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提示:这个海可以是自然界的大海,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写作点拨:从提示来看,“大海”不一定象征理想,可以指"成功",也可以指实实在在的自然界的“大海”,所以你可以写第一次到海滨旅游的经历(向往-见大海的心情-大海的壮阔、狂暴、宁静之美……),还可以写自己学习、生活中一次成功的经历等。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试讲教案篇六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_________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_______在远方为我_______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_________?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

在不停地_________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_________上这样一座山顶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_________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_________你的眼睛……

1、依据课文为上文空缺处填上适当的词语。

2、解释画线词语的含义:

⑴ 一座座表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一次次表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何理解?

⑴ 诱惑着我的山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漫湿我枯干的心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上文意思说一说要想实现理想应具备怎样的精神?

5、你心中的希望是什么?你是如何追求希望的?

【参考答案】

1、深根 依然 喧腾 是海吗 翻 攀 海呀 照亮

2、⑴ 追求信念的路途坎坷遥远

⑵ 执著追求

3、⑴ 翻过山顶是“我”幻想成真正的必然,因而具有诱惑力

⑵ 执著的追求变失望为希望

4、① 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② 我们自己要有信心。

5、略。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试讲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①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②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点难点

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美丽的青岛海滨,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人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

(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

生:在山的那边是什么?

师:为什么会这么想?

生:因为大山挡住了我的视线,我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

师:诗歌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三、整体感知

师: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教师通过课件配乐,配画面,有感情地范读课文。教师读完,学生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给老师的鼓励。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比老师还好。不过关键还是这首诗写得好,大家喜欢读,老师也给大家配上音乐齐读,好不好?(教师放音乐,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

师:大家自己评评读得怎么样?

生:速度太快,没有感情。

生:该重读的没重读。

生:对课文意思理解不透,还没品出味儿来。

师:这几位同学说得不错。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诗的内容。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教师出示思考题)

①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②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③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在山的那边到底是什么呢?

生(齐):在山的那边是海。

(教师板书大大的“海”)

师:“山”和“海”除了字面的意思,还有其他含义吗?

生:“山”,就像是困难;“海”就像是理想。

生:“海”是人生的信念,“山”是实现理想信念途中的艰难险阻。(教师在“山”下板书“困难”,在“海”下板书“信念”)

师:请同学们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生:第一节诗,写了我童年时候;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

生:第一节诗,写了我的想望和困惑;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

生:第一节诗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第二节诗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念。

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生:要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四、研读与赏析

师: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

(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师:让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生:“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句诗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望见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丧极了。

师:这句没写诗人自己,你怎么看出他的心情?诗中的写法好不好?

生:写大山好像人生气时那样“铁青着脸”,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师: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

(学生有感情朗读)

师: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发现,也可以说说自己不理解的句子。

生:“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

(话音刚落,其他同学立即交头接耳小声讨论起来)

生:“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

生: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它扎下深根。

师:问题提得棒,回答得更棒!飘来的东西确实不易扎下根,而且是深根。惟有不懈努力,日积月累,滴水穿石,才能扎下深根。那么,在朗读时,应该怎么读?

(学生很多举手,全班齐读。)

师:读得不错,“飘”和“扎”都作了重音处理,同学们的语言感悟力非常好啊。一定还有更多的感悟和发现吧?

生:我觉得“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师: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

生:失败后就灰心丧气。

师: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

生: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师:好!(学生一起鼓掌)请你把这句读一读。

(学生朗读诗句)

师:好,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诗人确信远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因为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非常渴望,有了理想“我”就坚强了。

师:朗读这句一定要充满对理想的渴望,请你试试。

(学生有感情朗读,全班齐读。)

生:我最喜欢最后那几句“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当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惊喜万分。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遍。

师:同学们有没有过成功的经历?

生:(齐)有!

师:(加大音量)不够洪亮!有没有?

生:(又齐声响亮)有!

师:好,就用这样的声调和喜悦来读。

(学生齐声朗读,读得很好。)

师:读了这么多遍,是不是可以背诵下来了?

(教师当堂示范背诵,不少学生能够背诵,在深入理解了诗的内涵的基础上,全班有感情背诵

五、体验与反思

师: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近十分钟。)

师:下面就把我们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与同学们分享吧。谁先说?

生:记得在五年级的时候,我学游泳,每次练习比赛我都落在最后。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攀过这座山。别人练两小时,我练四小时,别人游一圈,我游十圈。我终于一步步爬上了山顶,取得了第一名。读了这首诗让我想起自己这段经历,我也看到了属于自己的海,这是我坚定信念不懈努力的结果。

师:相信你在遇到其他困难时,也一定能想到这次难忘的游泳经验。还有其他的经历吗?

生:我要讲的是半年前,我上小学六年级时,马上就要开青岛市小学生运动会了。不知什么问题,在跳高时助跑和起跳不能协调,我的成绩也因此大打折扣!一种坚定的信念鼓舞着我,我整天苦思冥想,经过多次尝试,我终于做对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运动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次难忘的经历让我感受到了山的巨大,海的广阔,也让我明白了要战胜“山”那样的困难,必须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伴随我的将永远是——山那边的大海!

师:在很多时候,我们要战胜的最大困难也许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

生:能不能战胜自己!

师:对!人生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我们继续听听同学们的人生经历。

生:我很喜好书法,在刚开始学写书法的时候,比赛中我是最后一名。我给自己制定了计划,每天比别人多用两三倍的时间练习,终于在半年后的又一次比赛中获班上第一名。现在,我已经获得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我深信:只要付出了努力就一定能看见大海,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师:困难总是一个接一个的,如果这位同学满足于在班上的第一名,认为那样就是看见了大海,他会怎么样?

生:不再努力。

生:拿不到全国一等奖。

师:对!正是在艰难曲折的不断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齐答)有!

师: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激情齐诵这首诗,让好诗伴你健康地成长!

六、布置作业

师:今天的作业练习是,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这是一堂充满激情的诗歌朗读教学课,整个教学鲜明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整个教学流程由“整体感悟”、“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三大教学板块组成,给人以非常严谨的感觉。教学中教师通过恰当的“导”、“引”,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充分注重朗读的外化要求以及朗读的内化要求,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认真地品味语言,不断地揣摩,使学生从中感悟,得到熏陶,形成语感。另外,教师较好地把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一步优化了教学过程,优化了教学的时间结构,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总的看来,这是一堂成功的语文教学研究课,教师的教学观念新颖,语言亲和力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对我们落实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施新课程改革有比较好的借鉴作用。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试讲教案篇八

润物细无声

──《在山的那边》课堂教学反思

湖北省宜昌市五峰镇中学闫忠东

在学习《在山的那边》时,我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从而领会诗歌的深刻内涵之后,要求他们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是怎样战胜遇到的各种困难的。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令我欣慰,但也引起了我的深思:语文教师如何从知识和情感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恰当引导。

适时点拨,恰当指导,训练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一位同学叙述了她当班干部时遇到的困难。她是这样说的:“我五年级时当上了班干部,可我的同学们故意为难我,不听我的安排,另外担任班干部还耽误我的学习时间,我好苦恼!后来我终于被评上了优秀干部,我战胜了我自己!”听了她的发言,我对同学们说:“她谈了她所遇到的困难,我们为她战胜困难而高兴,但是,你们从她的发言中听出了什么问题吗?”同学面面相觑,都说不上来。我说:“你们知道她是如何战胜困难的吗?”我这样一提醒,同学们恍然大悟,纷纷摇头说不知道。我因势利导,提到了表情达意时要突出重点(如何战胜困难)这一问题。这样的点拨对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都有很大的好处。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以及健全的人格。

一位女同学谈起了父母的离异。她哭着说:“听到爸爸和妈妈要离婚的消息,我的头懵了,我恨他们不顾我的感受,当时甚至有了死的念头。于是我放弃了学习,我找不到前进的方向了。后来一位朋友要我把对父母的恨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我听进去了,发奋学习,把落下的功课赶了上来。我终于战胜了自己!直到现在我还是那样恨我的父母。”许多同学流下了眼泪,在我的心里也引起不小的震动,我说:“你能从爸爸妈妈离异的阴影中走出来,很好!但是你要相信:爸爸和妈妈分开了,这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但决不是因为你的原因,他们还是会像从前那样爱你,所以你不应该恨父母,要学会理解父母,他们也有他们的苦衷。”她似乎听进去了一些,考虑到课堂时间关系,我对她说:“我们以后单独谈,好吗?”后来我找她谈了几次,她已经试着理解父母,也逐渐消除了对父母的仇恨。我认为这样的思想工作很有必要,能让她有一种健康的心态面临所遇到的各类困难。

因势利导,适时鼓励,引导学生学会坚强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培养坚强的性格。

一位同学含泪讲述了她病情。她说:“我的妈妈是一位严重的肾病患者,自从她生病后,我伤心极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整天想着病,没有心思学习了。但是,我很快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要努力学习,用好成绩来安慰病重的妈妈。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我的成绩提高了,妈妈十分高兴!”我当场鼓励她继续振作,用好成绩给妈妈以信心。看得出,她的眼里有了自信与坚强。

这节课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但学生的发言还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用心聆听、感知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关注、引导学生正确地思考面临的问题,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有责任教会学生如何生活。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35824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