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声的教案设计 春之声课后题优秀(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5:01:19
春之声的教案设计 春之声课后题优秀(10篇)
时间:2023-06-06 15:01:19     小编:zdfb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春之声的教案设计春之声课后题篇一

1、积累词语,掌握“峥嵘、嬷嬷”等词的读音,理解“鳞次栉比、顶礼膜拜”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了解《音乐之声》的剧情。

1、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美。

2、结合影视剧本的特点,赏析其画面美,培养学生阅读影视剧本的兴趣。

引导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1、揣摩文中的两个场景,感知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玛丽亚的形象的。

1课时

戏剧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影视剧等。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大型的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多媒体出示课文标题)

电影文学剧本

专供拍摄影片而创作的剧本,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电影文学。

电影文学剧本跟小说、戏剧一样需要塑造人物、交代情节,其容量也像戏剧一样受到时间的限制(摄制完成的电影一般放映两小时左右)。但电影文学剧本又不同于小说和戏剧。戏剧中人物对白繁多,侧重于听觉表现;“电影语言”则是连续不断的银幕画面,侧重于视觉表现,不以人物对话为主。在电影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场景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发展,一切都须化为画面和动作,很少以叙述人的“画外音”(或字幕)表述。

电影文学剧本的结构也有别于小说和戏剧,是以“镜头”为单位,用“蒙太奇”手法按情节的发展以及观众的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有节奏地、合乎逻辑地衔接成整体。

实际拍摄用的脚本大多由导演根据原剧本按拍摄要求改写,称为“分镜头剧本”。

学习本文。应实现以下目标:

1、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体会其画面感。

2、把握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

3、感知音乐故事片的艺术特色。

1、多媒体播放《音乐之声》音像资料片断,学生体会影视剧本的特点。

2、学生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写少女玛丽亚当了见习修女后仍不改她热爱歌唱、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课、例行庄重的宗教礼仪时。跑到野外放声歌唱、忘情游玩,后来猛然想起此时应做日常功课,于是匆忙赶回修道院。而在同时,修道院里正乱作一团,嬷嬷们在到处寻找玛丽亚,院长就玛丽亚当修女的资格问题征询意见,众嬷嬷议论纷纷,她们都十分喜爱玛丽亚,但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当玛丽亚回到了修道院时。众嬷嬷结束了对玛丽亚的议论。

提问,本文写了哪些画面?

明确:课文主要写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主要写众艘艘对玛丽亚的议论。

1、师生共同赏析作品的画面美

(1)仔细晶读第一个场景描写,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一画面,感受其诗情画意。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巍峨峥蝾的阿尔卑斯山上,挺拔的松树漫山遍野。树林中不时传来云雀的歌声,婉转悠扬。高高的山巅上尚未化尽的点点残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如温润的白玉般,摄人心魄。山风呼啸,松涛阵阵,和着乐声,回响在旷野上。

山脚下,群峰相拥,绿水环绕,萨尔茨堡坐落其中。极目远眺,高高低低的房屋鳞次栉比。一座庄严肃穆的修道院在绿树浓阴中静静矗立,山坡上绿草葳蕤,树林茂密,小溪潺潺,真乃人间仙境也。

(2)学生评点并体会其作用。

示例:这一段环境描写,由远及近,层次清晰,动静结合,色彩和谐。作为主人公出现和活动的背景,与人物相映衬,有力地烘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2、感受形象美

(1)师生共同品读描写玛丽亚野外歌唱的情形的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学生品味玛丽亚的唱词和动作描写的语句。

明确:玛丽亚的歌唱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不仅表现了她对音乐的热爱和天赋,而且展露了她丰富的情感。美好的心灵,揭示了她自由活泼的天性。

玛丽亚远眺群山,轻盈地跳跃、旋转,一会儿穿过小树林,一会儿又奔到小溪旁……拍额头、拔腿跑、捡外衣、惊呼等动作描写,从外在形象上层现了她纯真快乐、无拘无束的性格。

(2)课文第二个场景是众修女七嘴八舌评说玛丽亚,请概括众人的意见,说说众人眼中的玛丽亚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自由发言。

课文科代表作总结:在众嬷嬷眼中,玛丽亚天性活泼,热爱歌唱,不守常规,无拘无束;纯真欢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乐,也总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她十分可爱又让人头痛。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与修道院的环境和要求极不协调,因此她们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她们对玛丽亚非常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3)课文临近结尾处写玛丽亚回到修道院的情形。请仔细阅读课文,尝试表演,体会其性格特征。

选五个同学表演,一人演玛丽亚,其余四人演修女。

选两位同学以导演的身份点评。

明确:玛丽亚闯进来时的一连中动作要匆忙,慌张、快捷:在众修女严肃而毫无声息的注视下,玛丽亚的表情应由羞愧转为无奈。

这一段文字是显示玛丽亚个性的生动文笔。

(4)剧本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生1: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如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等。

生2:立体刻画,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文中有正面描写,如第一个场景以及第二个场景结尾玛丽亚回到修道院的情形。也有侧面描写,如第二个场景中院长与众嬷嬷对话和对唱。二者相辅相成,从不同角度塑造了玛丽亚这个人物形象。特别是侧面描写,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简练而艺术地加以表现,颇见艺术功力。

教师提问:剧中为什么没有对玛丽亚的心理描写?

学生明确:心理描写难以转化为视觉形象,观众看不到。

教师引申:画面感,是影视剧本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影视作为视觉艺术,是由画面构成的。与之相应,影视剧本除了人物语言描写之外,主要运用环境描写和人物动作,表情描写,来刻画人物和表现事件,使之能转化为影视中实际的视觉形象或读者头脑中想象的视觉形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影视剧本的画面感。课文中对玛丽亚在野外放声歌唱时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玛丽亚和众嬷嬷的动作、神态描写,都具有生动的画面感。

(5)教师总结: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育描写和动作,神态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3、体味音乐美

师生再次欣赏《音乐之声》音像资料玛丽亚歌唱片断。

教师提问:课文是如何体现音乐故事片的特色的?

学生明确:剧本中,玛丽亚的内心独自式的纵情歌唱,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众嬷嬷对白式的歌唱,富有喜剧风格。二者都体现了《音乐之声》这一音乐故事片的特色。

教师适当补充:音乐故事片是似音乐为重要表演形式的故事片,它在欧美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早已是一种相当成熟的电影艺术类型。《音乐之声》被誉为“新风格”音乐故事片的杰作。在这部影片中,音乐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表演形式和剧情发展的重要表现手段。这部影片的巨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其音乐的艺术感染力。

教师创设讨论氛围,《音乐之声》曾获得五项奥斯卡奖,一度风靡美国,你认为人们喜欢它的理由是什么呢?学生回答。

生1: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影片塑造了一位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据说许多观众连看十余次都不满足,这其中多半是妇女。

生2:我认为主要是因为音乐不朽的魅力。音乐是一种神奇的语言。人们也许彼此言语不遇,但音乐在哪里响起,哪里的人就可以共同起舞。无怪乎,全世界都为玛丽亚所倾俩倒。

生3:剧中众修女活泼风糙的议论,突出体现了音乐故事片常有的喜剧色彩,这也是(音乐之声)成功的一个因素。

……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音乐故事片,这一节课我们集中欣赏了其画面美、形象美,音乐美。眼前似似乎是萨尔茨堡那壮田优美的景色、玛丽亚活泼轻快的身影,耳边似乎传来玛丽亚欢快的歌唱,那优美动人的旋律从心里流过,得到了至美的艺术享受。让我们诚挚地道一声:癌谢玛丽亚,感谢勒曼。

1:修遭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的比榆恰当吗?为什么?你也试着用一两个比喻去形容一下玛丽亚。

提示:结合语境,这两个比喻句生动而恰当地表现了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以及众嬷嬷对玛丽亚的由衷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2:你周围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吗?注意观察,用一段话描写这个人。

板书设计

春之声的教案设计春之声课后题篇二

戏剧是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包括了表演、音乐、美术、文学等各个方面,儿童剧场是艺术课系列单元的延续,通过这个平台向学生们介绍丰富得戏剧艺术,使学生能够体验和感受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对时间范畴的多元艺术门类有所了解和认识。

本单元设计了“音乐之声”和“三岔口”两个课题,分别涉及现在比较时尚的音乐剧和传统京剧中的哑剧表演形式。通过对两种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对比、分析、学习,使学生在感受、体验、表演、思考等方面获得戏剧的有关知识与技能,增进学生对戏剧艺术的热爱,提高学生欣赏戏剧艺术的能力。

课时建议:6课时

1.感受音乐剧《音乐之声》片断及插曲,了解音乐剧的特征。

2.体验音乐剧抒情优美的情绪,学会用色彩表现情绪,制作小动物剪影。

3.制作雪绒花装扮教室。

1.电影音乐剧《音乐之声》的vcd、cd 等。

2.彩纸等美术手工工具。

课时:1课时

1.教师安排学生在课前查找有关音乐剧方面的资料,初步了解音乐剧的有关知识。请大家在艺术课中介绍自己所知道的音乐剧,讨论在音乐剧中的感受。

2.欣赏音乐剧《音乐之声》片断,了解剧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引发对音乐的热爱,对老师的喜爱。

音乐剧《音乐之声》,充分表达了教师玛利亚对大自然的热爱,她给孩子们教的“多来咪”无疑是一堂诙谐生动的音乐课,7个调皮苦闷的孩子爱上了音乐和玛利亚,他们唱出了怡人的《孤独的牧羊人》、激昂的《最爱的东西》,睿智的《十六以后是十七》等,给她们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乐趣。特拉普家的孩子们在父亲的晚宴上,在客人们面前说“晚安、再见”时,那乐趣横生的情景令人难忘。

a) 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请学生上台表演不同的角色,感受音乐的情绪,并请台下的同学把对音乐的感受用色彩表现出来。

b) 小结:欢快的乐曲用浅色表现,深沉的乐曲用深色表现。旋律的音高、节奏不同,色彩的深浅程度不同。

小游戏:教师方不同情绪的音乐,让学生用色彩表现。增强学生对音乐直觉的感受能力。

欣赏歌曲《我是小小牧羊人》,感受乐曲的情绪,带领学生分角色表演、体会,教学生快速制作小动物的剪纸外形,通过夸张表现,突出教案频道 动物特征。选用色彩鲜明的彩纸,要求造型具有个性。

1.播放雪绒花的音乐,观赏植物雪绒花,带领学生制作雪绒花作品。

要求:选用与乐曲情绪相适应的彩纸,运用油画棒进行大胆的造型表现。

2.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3.表演《雪绒花》,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作品装扮舞台或教室,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与情感体验。

札记:儿童剧场是艺术课系列单元的延续,本课涉及现在比较时尚的音乐剧。通过这个平台向学生们介绍丰富的戏剧艺术,使学生能够体验和感受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实践范畴的多元艺术门类有所了解和认识。

执教时间:4月3日——4月5日

春之声的教案设计春之声课后题篇三

看到戏剧单元出现了《音乐之声》这样惹人喜爱的新面孔,实在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它裹挟着山间的清风而来,它蹦跳着欢唱着而来,它朝我们扮着鬼脸让人忍俊不禁,它把甜美的泉水注入我们的心田。

我们对它是如此熟悉如此喜爱,所以我想对于这一课的教学是可深可浅的,内容也可简可繁,完全视乎学生的兴趣和课堂上学习探讨的走势而定。根据这种想法,我设计了两个教学方案:方案(a)主要侧重于对课本节选部分的理解和挖掘,方案(b)则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对电影本身的欣赏和评析上。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根据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体会作品在反复比照与矛盾冲突中凸显人物性格的方法。

1.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体会作品中多处进行比照的用意。

播放《哆来咪》这首歌,让学生倾听后随意地说说这首歌带给自己怎样的一种情绪或感觉。以“先声夺人”的方式建立学生与影片女主角玛丽亚的初次“链接”,既而引领学生去课本中认识这位快乐活泼的姑娘。

根据音乐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音乐之声》摄制于1965年,它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获得了1965年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音响奖、最佳改编音乐奖和最佳剪辑奖五项大奖。

《音乐之声》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在各国民意测验中经常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影片。影片节奏明快、细腻感人,既富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音乐之声》中善良美丽、不受繁文缛节约束的修女玛丽亚,奥地利迷人的阿尔卑斯山山坡、清澈的溪流、明媚的阳光,以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还有反抗纳粹统治、追求自由的精神打动了全世界观众的心。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节选的部分讲述了怎样的情形。

1.学生分角色上台表演朗读课文。

要求“演员们”模拟修女们和玛丽亚的动作、表情和说话语调,体会动与静、活泼与古板、率性天真和压抑收敛之间的对比,以及在对比中呈现出来的矛盾冲突与美感趣味。深化对不同人物性格的体会和把握。学习一些舞台表演技巧。

2.文中的各位修女是怎样评价玛丽亚的?她们喜欢她吗?你从何得知?

从文中找到修女们的评价是很容易的,而她们对玛丽亚的态度则分为两类:以院长嬷嬷为首的众多修女对玛丽亚是似“恨”实爱,而贝尔塔的态度则较为严厉。不过她们的观点是一致的:都认为玛丽亚不适合留在修道院。

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从遵守规矩方面来看,她不算一个合格的修女;而她品质淳良友善,内心充满爱意,就这一点来说,她也可以说是一个好修女。院长留她,可以助她修身养性;不留她,是不勉强她的个性发展。应该说怎样做都是有道理的。

2.课文中存在哪些冲突?把它们找出来,说说作者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①景色的比照:阿尔卑斯山山坡上比照修道院里,一是纯自然景观,一是被施加了更多人的意愿的人文景观,二者的不同恰恰暗示着玛丽亚和修女们之间必然产生的矛盾冲突。

②语言节奏的比照:群口杂唱《玛丽亚》一段节奏很快、很紧凑,把众修女七嘴八舌数落玛丽亚的情态描摹得惟妙惟肖;而之前的一段问答节奏很慢,似乎在我们眼前活画出几位修女在寻找措辞的样子。语言节奏富于变化,使人读来兴味盎然。

③同类人物不同语言和态度及性格的比照:院长嬷嬷比照贝尔塔,身份同属修女而性格、修养迥异。作者描绘群像而绝不千人一面。

④同一人物前后神态、动作的比照:玛丽亚在山坡上自由自在的样子比照玛丽亚在修道院里发现众人严肃的目光之后小心翼翼的样子。

……

在频繁的对比冲突中,情节丰富了、形式更多样更活泼了,剧本的主题也更好地显露出来。

3.读完本课,我们仿佛看到玛丽亚就站在我们面前,活灵活现的。作品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作品既为我们正面展示了玛丽亚的举止、语言,又通过众修女的评价从侧面对玛丽亚的形象加以丰富,所以我们感觉到玛丽亚其人如在眼前。

4.介绍故事梗慨,请学生设想特拉普上校一家逃离奥地利以后的情形。请注意,设想应以人物本身的性格特征为依据。

故事梗概:

女主角玛丽亚是一个性格开朗、热情奔放、爱唱歌、爱跳舞的见习修女。她热爱大自然的清新、宁静、美丽。她常常溜出修道院的大门,在苍翠的群山之间像云雀一样歌唱,在清澈的溪水边和潺潺的流水合唱。因为她不拘的天性,被认为不适合成为一名真正的修女而离开了修道院。

她来到前奥地利帝国退役军官特拉普上校的家里做家庭教师。特拉普上校是一个脾气古怪的鳏夫,他爱他的孩子但却不懂得教育孩子,他的七个孩子因为感受不到父亲的爱而变得异常顽劣,曾气走了11位家庭教师。玛丽亚本人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爱孩子、理解孩子,待他们以诚恳和真诚,很快赢得了孩子们由衷的喜爱。她教孩子们唱歌,带孩子们去郊游,歌声与笑声洒满了田野和山谷。玛丽亚的到来给死寂的家庭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玛丽亚和特拉普上校相爱了,他们建立了和谐幸福的家庭。

与此同时,战争的阴影笼罩了奥地利。为了不当亡国奴,他们一家不得不离开家园,奔向自由的地方。

1.把握人物形象和特征;

2.学习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和技巧;

3.学习欣赏电影并加以评论。

学习欣赏、评论电影。

音乐,是人类发自内心世界和灵魂深处的艺术结晶,是人类情感最美好的表达方式之一。喜爱音乐的人是快乐的,有音乐相伴的人生是幸福的。今天课文中将与我们见面的就是一个与音乐缔结了生命联盟的姑娘。

默读课文,向大家描述你心中的玛丽亚形象。播放电影《音乐之声》的开头部分,和你心中的形象做一个比照,说说女主角的扮演者是否正是你心目中的玛丽亚的形象,她是否很好地表现了这个人物。

应鼓励学生对人物进行个性化的、独出胸臆的理解。

文本为我们的多元解读提供了更自由的空间。而电影在使人物形象呈现更为具体生动的面貌的同时,也终止了我们在头脑中构思人物的过程。先给学生充足的余地去构想,然后谈谈自己心目中的主人公形象,再与电影中的形象加以对照,在吻合与不吻合的讨论中,人物形象会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渐鲜明和立体起来。

1.课文中的修女们用什么来比

春之声的教案设计春之声课后题篇四

1、音乐游戏《草原之声》

2、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

1、指导学生欣赏乐曲《我是人民小骑兵》,听辨主奏乐器――木琴的音色特点。了解乐曲所表达的内容及情绪,感受乐曲的风格特点,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2、玩玩音乐游戏《草原之声》,启发学生用不同的声响模拟创作大自然中各种音响。

:指导学生模仿并创作《草原之声》中的音响,从中感受祖国美丽大草原的盎然生机。

多媒体制作

1、学生听音乐律动进教室。(要求:动作整齐、有表情)

2、师生问好。(要求:声音自然,统一)

1、导入:

师:“美丽的大草原到了!草原上会有哪些美妙的声音?”

(学生回答)

师:大家说得很好。草原上有哗哗的流水声,呼呼的风声、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嗒嗒的马蹄声、咩咩的羊叫声、哞哞的牛叫声。组成了多么美妙的草原之声。今天我们来做音乐游戏(草原之声)

2、学生讨论模拟自然界各种声响的方法(要求:能用多种方法模拟声响)

师:“请大家四人一组讨论怎样模拟草原上美妙的声音?”

(学生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师:“谁第一个讲讲讨论的结果?”

(学生回答,教师分发头饰)

师:“对!我们可以用人声、乐器模拟自然界的各种声音。

3、表演《草原之声》

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回答)

2、欣赏引子

a、听辨主奏乐器

师:“这段乐曲由哪两种乐器演奏?”

(学生欣赏后回答)

师:“这段乐曲是由木琴主奏,手风琴伴奏。

b、听辨木琴的音色

师总结:木琴的音色清脆、明亮。

3、完整欣赏乐曲,感受乐曲情绪

师:“听听乐曲的情绪?”

(学生回答)

师:“这段乐曲根据情绪的变化可以分成三段,我们分段欣赏。”

4、欣赏第一段

师:“这段乐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5、欣赏第二段

师:“这段音乐情绪如何变化?

师:“想想用什么形式表演第二段乐曲?”

6、欣赏第三段

师:“这段乐曲情绪和哪段相似?”

师总结:“第三段的情绪和第一段相似,都是活泼、欢快的。表现出小骑兵们克服困难,战胜暴风雨后的喜悦心情。描绘了战马渐渐远去的情景。

师:“表演第三段时除了造型、舞蹈外还可以加上什么?”

师:这次表演加上小乐器。我们来试试。”

7、完整总结乐曲情绪特点

情绪

第一段

活泼、欢快

第二段

舒展――激烈

第三段

活泼、欢快

8、教师总结

春之声的教案设计春之声课后题篇五

巍峨峥嵘的阿尔卑斯山,挺拔的松树漫山遍野,云雀声声啼唱。高高的山巅上尚未化尽的残雪斑斑点点,山风阵阵呼啸。

乐声在旷野中荡漾响。钟声嘹亮。

…………

山麓下。

峰环水抱的萨尔茨堡,高高低低的房屋鳞次栉比,庄严肃穆的修道院座落在绿树浓阴中。

…………

山上。

群山洋溢着音乐之声,

群山唱着古老的歌儿,

群山把音乐之声充满我心房。

我的心要把听到的歌儿欢唱。

我的心想要像鸟儿从湖上飞回森林,

它的翅膀不停地扑腾;

我的心想要像小天使随风飘出教堂,

深深地叹息;

像在石头上翻滚的溪水一样欢笑;

像初试歌喉的云雀通宵达旦地啼唱。

每当我的心感到寂寞,我要到山里去,

我又会听到过去听到过的歌儿,

我的心又会充满音乐之声,

我又会放声歌唱。

玛丽亚伫立良久,隐隐听到修道院传来的钟声,她陷入遐思。忽然,她猛省过来,用手一拍自己的额头,急忙拔腿就跑,没跑上几步,又转身奔回捡起地上的外衣,发出一声惊呼:“哦!”急速地跑下山来。

古老的修道院优雅、肃穆,从院里传来阵阵唱圣诗的和谐女声。

修道院内。

修女们从各处走来,端庄严肃的修道院院长、大嬷嬷贝尔塔和玛格丽塔三人正容款步走入经堂,一起虔诚地做日常功课。

钟声响起,院长顶礼膜拜,众修女齐声唱起《哈利路亚》。

院场上。贝尔尼斯嬷嬷急匆匆走来,对院长说:“院长嬷嬷。”

院长:“贝尔尼斯嬷嬷。”

贝尔尼斯不无抱怨地说:“哪儿都找不着她。”

院长问:“玛丽亚?”

贝尔尼斯:“她又跑到外头去了。”

大嬷嬷贝尔塔生气地:“也许……应该在她脖子上拴个铃铛。”

贝尔尼斯:“我到处找遍了,想得到的地方都去了。”

院长和两位大嬷嬷边走边接着谈论这件事。

边上的玛格丽塔不以为然地:“反正我看黑羊身上的毛也一样暖和。”

院长问一位戴眼镜的修女:“你说,卡塔林嬷嬷,你觉得玛丽亚怎么样?”

卡塔林:“这姑娘才好呢……可有时候……”

院长又问另一位修女:“阿格塔嬷嬷?”

阿格塔:“玛丽亚很招人喜欢,就是有时候……有点怪。”

院长转而又问:“索菲亚嬷嬷,你说呢?”

索菲亚:“哦,我非常喜欢她,可她总是爱闯祸,你们说是不是?”她向其他各位修女问道。

贝尔塔:“她说的一点都不错。”

修女们唱《玛丽亚》:

贝尔塔(唱):她爬树,擦破皮,衣服撕窟窿。

索菲娅(唱):做弥撒,蹦蹦跳跳,嘴里还吹着口哨。

贝尔塔(唱):头罩底下留着一头卷发。

卡塔林(唱):修道院里还把歌儿唱。

阿格塔(唱):她上教堂不准时,

索菲娅(唱):可忏悔起来倒真心诚意。

贝尔塔(唱):她什么事都拖拖拉拉,

卡塔林(唱):就是吃饭挺准时。

贝尔塔(唱):不怪我心直口快,事实就是如此。

众修女(合唱):玛丽亚不适合做修女。

在边上好久没开口的玛格丽塔忍不住了。

玛格丽塔(唱):我倒想替她说几句。

院长就说:“你说吧,玛格丽塔嬷嬷。”

玛格丽塔(唱):玛丽亚总叫我笑哈哈。

玛格丽塔唱到这里忍俊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其他修女也一齐放声地笑了。

院长见状无可奈何地摇摇头。

院长(唱):叫人拿玛丽亚怎么办?

叫人怎么能抓住天上的云彩?

玛格丽塔(唱):叫人怎么来形容玛丽亚?

卡塔林

阿格塔(合唱):她爱唠叨。

索菲娅(唱):叫人难捉摸。

贝尔塔(唱):像个小丑。

院长(唱):有好多事你想开导她,

有好多事她应该懂了。

贝尔塔(唱):可她就是坐不住,听不进你的话。

院长(唱):水怎么能停留在沙子上?

玛格丽塔(唱):叫人拿玛丽亚怎么办?

院长(唱):叫人怎么能抓住皎洁的月光?

索菲娅(唱):只要跟她在一块,我就晕头转向,分不出东西南北。

阿格塔(唱):像变化莫测的天气。

卡塔林(唱):飘啊飘的羽毛。

玛格丽塔(唱):她真可爱。

贝尔塔(唱):她真可怕。

玛格丽塔(唱):她像绵羊。

索菲娅(唱):她比祸害还祸害,

赶得黄蜂没处藏。

阿格塔(唱):她比异教徒还异教徒。

玛格丽塔(唱):时而温柔,时而野。

卡塔林(唱):像个孩子,像个谜。

贝尔塔(唱):叫人头痛。

玛格丽塔(唱):叫人爱。

院长(唱):像个小姑娘。

众说纷纭的修女们只好一齐双手合十,仰脸向天齐唱:

叫人拿玛丽亚怎么办?

叫人怎么能抓住天上的云彩?

叫人怎么来形容玛丽亚?

卡塔林

阿格塔(合唱):她爱唠叨,叫人难捉摸。

贝尔塔(唱):像个小丑。

众修女(唱):有好多事你想开导她。

有好多事她应该懂了。

院长(唱):可她就是坐不住,

贝尔塔(唱):听不进你的话。

玛格丽塔(唱):水怎么能停留在沙子上?

众修女(唱):叫人拿玛丽亚怎么办?

突然“砰!”的一声开门声,接着一阵急促而响亮的脚步声打断了修女们的争论。

玛丽亚像阵风似的跑进院子,她把衣服往地上一扔腾出两只手来,飞快地按两下抽水唧筒的手柄,又用双手赶紧承接住水管里流出来的水胡乱地往脸上抹了一把,再捡起衣服三脚两步地冲到院长的面前。

突然,她发觉众修女严肃而毫无声息地注视着她的举止。她连忙放慢砰然作响的脚步。立定之后,她小心翼翼地向旁边探视修女们,看到大家都以严厉的眼光看着她,便摇了摇头无奈地走了。

表情各异的修女们合唱最后一句:

叫人怎么能抓住皎洁的月光?

大家就这样散了。

教学目标:

1、理解剧本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法。

2、学习用语言、动作、表情描写表现人物。

3、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

4、体会课文的画面感。

教学重点:

1、理解剧本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法。

2、学习用语言、动作、表情描写表现人物。

课前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音乐之声》视频、音频

2、(学生)自学课文字词反复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之声》中的插曲《铃儿响叮当》。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主人玛丽亚热爱歌唱,并以音乐的形式表达出她对祖国的热爱,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玛丽亚的音乐世界,体会她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及伟大的爱国情怀。

(二)简介影片

根据音乐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音乐之声》取材于1938年法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玛丽亚,在德国并吞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影片以善良美丽的玛丽娅,奥地利美丽迷人的秀丽风光,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打动了全世界观众的心,本片获得了1965年第38届奥斯卡影片奖。

(三)、了解剧情

思考:课文可分为几个场景?每个场景写什么?

明确:全文共有两个场景:

第一场景:(开头至“急速地跑下山来”)在萨尔茨堡的野外,玛丽亚忘情于山上的风光,纵情歌唱。

第二场景:(“古老的修道院”至结尾)在修道院内,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

(四)、剧情表演

第一个场景表演:

由一个女学生表演主角“玛丽亚在萨尔茨堡的野外,玛丽亚忘情于山上的风光,纵情歌唱”的情景。(歌词可以读)(播放背景音乐《音乐之声》主题曲)

第二个场景表演:

由八名女同学分别表演玛丽亚、修道院院长、贝尔塔、玛格丽塔、贝尔尼斯、卡塔林、阿格塔、索菲亚在修道院内的情形。(歌词可以读)(放背景音乐《铃儿响叮当》《哆来咪》)

学生点评表演。

(五)人物形象分析

(明确:在众嬷嬷眼中玛丽亚天性活泼,热爱歌唱;不守常规,无拘无束;纯真欢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乐,也总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她十分可爱又让人头痛。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是与修道院的环境和要求极不协调的,因此她们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她们对玛丽亚非常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六)问题探究,深入赏析:

(第一个场景以及第二个场景结尾玛丽亚回到修道院时的情形,是对玛丽亚形象的正面描写;第二个场景中院长与众嬷嬷的对话和对唱,则是侧面描写。

课文对女主人公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辅相成,从不同角度塑造了玛丽亚的人物形象。其中的侧面描写很见艺术功力:它丰富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简练而艺术地加以表现;活泼风趣的议论,增添了轻松欢快的喜剧气氛。)

2.课文是怎样体现音乐故事片的特色的?

(课文作为电影剧本的节选,其中玛丽亚的内心独白式的纵情歌唱,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众嬷嬷对白式的、带有夸张的歌唱,则富有喜剧风格。二者都体现了《音乐之声》的音乐故事片的特色,而后者突出地体现了音乐故事片常有的喜剧色彩。)

(恰当。院长唱词的意思是说拿玛利亚毫无办法,这正如人们无法抓住“天上的云彩”和“皎洁的月光”。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做这两件事物,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玛利亚自由活泼的性格和众嬷嬷对玛丽亚的由衷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画面美-----景物秀丽明快

形象美——活泼快乐天使玛丽亚

音乐美——音乐悠扬动听

(八)小结:结束语:享有“音乐之乡”之称德萨尔茨堡是音乐大师其特的故乡,浓郁的音乐氛围使这一片优美的自然风景更具灵气。影片体现出来的真善美是献给人类灵魂的声响礼物,这种美我们将继续传唱!

这节课的精彩之处:

第一、这节课是《音乐之声》的第二课时,任老师抓住玛利亚形象的分析,教学目标明确。还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整合复习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她让学生找出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人物描写片断,并进行了人物描写的写作训练。课堂中由玛利亚形象的分析,引出人物描写的总复习,将零碎知识整理,使之系统化,并教给了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方法。我想这一教学思路,既夯实了语文基础知识,又培养语文分析能力,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第二、课堂上小练笔,设计恰当。练笔内容是“你眼中的老师”肖像描写。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既训练了人物描写方法,又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融洽了师生关系,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这节课值得讨论的问题有:

第一、总结玛利亚的形象前,能否将文中描写玛利亚的典型语句找出朗读,并分析其性格,体会描写的好处,为后边复习描写人物方法的特点和好处做好准备。

第二、学生的即兴片段训练。学生的片段训练只有正面描写,没有侧面描写,老师能否为其续写,加进侧面描写,并简单提及白描手法,使学生对人物描写的方法有较全面系统的认识。

第三、这一单元是戏剧单元。在分析玛利亚形象时,能否加上戏剧冲突,也可引发学生讨论你身边有无玛利亚这种性格的人,你是怎样看待的。

这次活动我收获颇多,各个学科的特点不同,老师的风格各异,他们的干练、典雅、活泼……让我很受启发,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还应多钻研,力争提高教学水平。

春之声的教案设计春之声课后题篇六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根据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体会作品在反复比照与矛盾冲突中凸显人物性格的方法。

学习重点:

1.把握人物性格特点;2.体会作品中多处进行比照的用意。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播放《哆来咪》这首歌,让学生倾听后随意地说说这首歌带给自己怎样的一种情绪或感觉。以“先声夺人”的方式建立学生与影片女主角玛丽亚的初次“链接”,既而引领学生去课本中认识这位快乐活泼的姑娘。

二、简介影片:

根据音乐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音乐之声》摄制于1965年,它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获得了1965年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音响奖、最佳改编音乐奖和最佳剪辑奖五项大奖。

《音乐之声》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在各国民意测验中经常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影片。影片节奏明快、细腻感人,既富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音乐之声》中善良美丽、不受繁文缛节约束的修女玛丽亚,奥地利迷人的阿尔卑斯山山坡、清澈的溪流、明媚的阳光,以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还有反抗纳粹统治、追求自由的精神打动了全世界观众的心。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节选的部分讲述了怎样的情形。

四、朗读课文,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1.学生分角色上台表演朗读课文。

要求“演员们”模拟修女们和玛丽亚的动作、表情和说话语调,体会动与静、活泼与古板、率性天真和压抑收敛之间的对比,以及在对比中呈现出来的矛盾冲突与美感趣味。深化对不同人物性格的体会和把握。学习一些舞台表演技巧。

2.文中的各位修女是怎样评价玛丽亚的?她们喜欢她吗?你从何得知?

从文中找到修女们的评价是很容易的,而她们对玛丽亚的态度则分为两类:以院长嬷嬷为首的众多修女对玛丽亚是似“恨”实爱,而贝尔塔的态度则较为严厉。不过她们的观点是一致的:都认为玛丽亚不适合留在修道院。

五、探讨性阅读

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从遵守规矩方面来看,她不算一个合格的修女;而她品质淳良友善,内心充满爱意,就这一点来说,她也可以说是一个好修女。院长留她,可以助她修身养性;不留她,是不勉强她的个性发展。应该说怎样做都是有道理的。

2.课文中存在哪些冲突?把它们找出来,说说作者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①景色的比照:阿尔卑斯山山坡上比照修道院里,一是纯自然景观,一是被施加了更多人的意愿的人文景观,二者的不同恰恰暗示着玛丽亚和修女们之间必然产生的矛盾冲突。

②语言节奏的比照:群口杂唱《玛丽亚》一段节奏很快、很紧凑,把众修女七嘴八舌数落玛丽亚的情态描摹得惟妙惟肖;而之前的一段问答节奏很慢,似乎在我们眼前活画出几位修女在寻找措辞的样子。语言节奏富于变化,使人读来兴味盎然。

③同类人物不同语言和态度及性格的比照:院长嬷嬷比照贝尔塔,身份同属修女而性格、修养迥异。作者描绘群像而绝不千人一面。

在频繁的对比冲突中,情节丰富了、形式更多样更活泼了,剧本的主题也更好地显露出来。

3.读完本课,我们仿佛看到玛丽亚就站在我们面前,活灵活现的。作品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作品既为我们正面展示了玛丽亚的举止、语言,又通过众修女的评价从侧面对玛丽亚的形象加以丰富,所以我们感觉到玛丽亚其人如在眼前。

4.介绍故事梗慨,请学生设想特拉普上校一家逃离奥地利以后的情形。请注意,设想应以人物本身的性格特征为依据。

故事梗概:

女主角玛丽亚是一个性格开朗、热情奔放、爱唱歌、爱跳舞的见习修女。她热爱大自然的清新、宁静、美丽。她常常溜出修道院的大门,在苍翠的群山之间像云雀一样歌唱,在清澈的溪水边和潺潺的流水合唱。因为她不拘的天性,被认为不适合成为一名真正的修女而离开了修道院。

她来到前奥地利帝国退役军官特拉普上校的家里做家庭教师。特拉普上校是一个脾气古怪的鳏夫,他爱他的孩子但却不懂得教育孩子,他的七个孩子因为感受不到父亲的爱而变得异常顽劣,曾气走了11位家庭教师。玛丽亚本人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爱孩子、理解孩子,待他们以诚恳和真诚,很快赢得了孩子们由衷的喜爱。她教孩子们唱歌,带孩子们去郊游,歌声与笑声洒满了田野和山谷。玛丽亚的到来给死寂的家庭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玛丽亚和特拉普上校相爱了,他们建立了和谐幸福的家庭。

与此同时,战争的阴影笼罩了奥地利。为了不当亡国奴,他们一家不得不离开家园,奔向自由的地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和特征;

2.学习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和技巧;

3.学习欣赏电影并加以评论。

学习重点:学习欣赏、评论电影。

学习过程

一、导入:

音乐,是人类发自内心世界和灵魂深处的艺术结晶,是人类情感最美好的表达方式之一。喜爱音乐的人是快乐的,有音乐相伴的人生是幸福的。今天课文中将与我们见面的就是一个与音乐缔结了生命联盟的姑娘。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向大家描述你心中的玛丽亚形象。播放电影《音乐之声》的开头部分,和你心中的形象做一个比照,说说女主角的扮演者是否正是你心目中的玛丽亚的形象,她是否很好地表现了这个人物。

应鼓励学生对人物进行个性化的、独出胸臆的理解。

文本为我们的多元解读提供了更自由的空间。而电影在使人物形象呈现更为具体生动的面貌的同时,也终止了我们在头脑中构思人物的过程。先给学生充足的余地去构想,然后谈谈自己心目中的主人公形象,再与电影中的形象加以对照,在吻合与不吻合的讨论中,人物形象会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渐鲜明和立体起来。

三、探讨性阅读

1.课文中的修女们用什么来比喻玛丽亚?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你也试着用一两个比喻去形容一下玛丽亚。

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和“天上的云彩”,真是抓住了她的神韵之所在!学生一定有更多新颖别致充满妙趣的比喻,尽情去欣赏和称赞他们吧,因为孩子是与诗最接近的人。如果有的学生感到困难,可以点拨他从扣住人物的性格特点入手,或强调她的灵动不羁,或强调她的能歌善舞,或强调她的不拘小节,或强调她的善良可爱──重在体会和表现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神似意会。

2.如果要你用一个词来概括玛丽亚的精神实质,它会是什么?

也许那该是一个“爱”字吧。爱音乐、爱自然、爱孩子、爱生活,无处不得欢乐,无处不可放歌,这是一个与音乐联谊的心中充满爱的姑娘。她身上散发着圣洁的爱的光辉,是那么光彩照人!

文中有两处场景,都很美丽。但山坡草地上的风光充满野趣,而修道院里的景致优雅、肃穆。这样的场景描写一方面衬托了人物的行动与性格体现,另一方面又构成了一种对比。在两相比照中,越发突出了身处自然风光中的玛丽亚是多么欢快活泼,也显出身处修道院中的玛丽亚收敛得何等艰难。

对于第二问,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理解。如果有学生认为故事发生在阴冷的场景中更能突出女主人公乐天的性格,并使她的歌声和容颜如阳光般具有驱散愁云惨雾的功能,也是不错的想法。不妨对他改换角度思考问题予以赞扬。

四、拓展延伸

1.组织学生欣赏电影《音乐之声》,品评译名。

2.为什么《音乐之声》能获得五项奥斯卡大奖?你认为它堪当此殊荣吗?出示电影海报,要求学生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段或就自己最感兴趣的角度发表看法,如人物形象、故事内容、音乐运用、场景设置等。

3.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阿尔卑斯山山麓,那里的湖光山色令人迷醉;而素有“音乐之乡”之称的萨尔茨堡是音乐大师莫扎特的故乡,浓郁的音乐氛围使这一片优美的自然景观变得更具灵气。影片中的许多歌曲更是集真善美于一身的献给人类灵魂的高尚礼物,半世纪传唱不衰。让我们来学唱这些经典歌曲,在优美的旋律中获得精神境界和美感的提升。附:《音乐之声》中的经典曲目:《哆来咪》(doremi)、《音乐之声》(thesoundofmusic)、《雪绒花》(edelweiss)。

点击查看更多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教案

春之声的教案设计春之声课后题篇七

1、了解音乐剧《音乐之声》

2、学唱歌曲《do-re-mi》

1、欣赏音乐剧《音乐之声》片断,感受其角色形象和表现的内涵,结合影视特点,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情绪情感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欣赏音乐剧的兴趣,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2、学习演唱插曲《do-re-mi》,体验歌曲愉悦的情绪,并尝试用轻快、富于弹性的声音结合分角色创编表演,表现歌曲的形象内容,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学唱歌曲,简单分析歌曲的情绪,引导学生感受、表现音乐形象和情绪。

正确的咬字吐字,流畅地歌唱。

学生:

1、课前查找资料,初步了解音乐剧的有关知识。教师:

2、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一、师生互问好:

用音乐方式互问好:同学们好,魏老师你好,你好,你好,大家互问好!

二、导入:播放课件

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让我们来看

看她是谁?她就是电影《音乐之声》的女主角—玛利亚。电影《音乐之声》是一部著名的美国音乐剧。教师:在这部音乐剧中,玛丽亚用她那特有的教育方式,用爱心与音乐和七个失去母亲的孩子成为了好朋友,玛丽亚从最基本的do-re-mi开始教起,教会了孩子们许多歌曲,不仅使他们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还找回了他们渴望已久的欢乐和自信。

三、学习唱名do-re-mi-fa-sol-la-xi

1、教师:在歌曲《do-re-mi》中,有这样一句歌词,要学唱歌就先学哆来咪。今天,就让我们从最基本的七个唱名do-re-mi-fa-sol-la-xi开始学起。哦,对了,除了刚才给大家引见的新朋友玛丽亚外,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七个神奇的小精灵,你们猜猜他们是谁?他们就是简谱中的七个唱名:1234567。

生活中的理解:用上下楼梯台阶之间的高低关系来理解;教室里同学之间的高低个排列来理解。

音乐中的理解:首先让我们有请七个神奇的小精灵,在黑板上按序排列七个唱名的顺序,大家来唱一唱。然后再移动个别音的位置,大家再来唱一唱。

教师:不同音高的音,不同时值的音相互组合就成了一首首好听

的歌曲。我们来试着唱一段旋律。

3、学习带有附点、带有变化音的旋律。播放课件

4、旋律填词:播放课件

教师:好听的旋律,再加上歌词,就会变成动听的歌曲。

音符后面加个点,时值就会长一半。音符下面加一线,时值就会短一半。#在音符左上角,音符就会升半音。b在音符左上角,音符就会降半音。然后我们继续重来一次。

四、学唱歌曲《do-re-mi》

教师:我们来看看玛丽亚是如何教孩子们学习《do—re—mi》的。

1、播放歌曲视频:欣赏英文歌曲《do—re—mi》。说说初步感受,讨论歌曲情绪。介绍各唱名在英文中的谐音所指,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内容。教师提示:比如“mi”与英文中的“me”我同音,“fa”与英文中“far”远同音。教师:玛丽亚在教孩子们唱这首歌时,把音乐中的七个唱名与英语中的常用词巧妙的编织在了一起,非常生动有趣。我们想一想,如果我们用中文又该怎样演唱呢?接下来,就听魏老师来给大家演唱中文的《do-re-mi》。

2、指导歌词的学习。播放课件

教师范唱中文版《do-re-mi》。指导学生学习演唱歌曲《do-re-mi》,体验歌曲愉悦的情绪,并尝试用轻快、富于弹性的声音,表现歌曲的形象内容,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三、表演音乐剧片段

教师:我们也来试着用不同的演唱方式,表现歌曲内容。

1、在表演中培养学生顺畅衔接乐句的能力和即兴表演的能力。

2、分组合作表演。把学生分为do-re-mi-fa-sol-la-xi七组。每一组代表一个唱名,采用齐唱、对唱的形式来完成。

3、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选小演员7名上台表演。启发学生自由设计动作,表现情绪和内容。引导学生根据情节讨论演唱的形式和角色顺序。(齐唱部分,全体“学生”也参与伴唱)

4、表演点评。师生的合作表演《do-re-mi》。师生合作游戏、歌唱表演,感受角色的不同音高和学习的无限快乐。

5、延伸:小结本课内容和音乐剧的特点,布置下节课继续欣赏、学习音乐剧《音乐之声》、感受其无穷魅力。

教师:音乐剧是融音乐、戏剧、舞蹈于一体,通俗易懂的大众化现代歌剧艺术。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一系列参与活动,亲身体验和感受了音乐剧带给我们的快乐与享受。让我们伴随这轻快的旋律、踏着欢快的节拍离开教室。请同学们回家上网继续查询有关《音乐之声》的详细资料,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讨和学习音乐剧《音乐之声》,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四、播放音乐,组织下课。

播放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音乐,学生分组按序踏着音乐欢快的节拍离开教室。

春之声的教案设计春之声课后题篇八

1.歌曲:《渴望春天》。2.创编:为歌曲配打击乐伴奏。3.配乐散文:《春》。

:钢琴、录音机、磁带、vcd、打击乐、铃鼓、三角铁、响板、沙锤等。

1.学会歌曲《渴望春天》,并在反复地练唱中体会6/8拍子活泼欢快的特点。

2.通过对散文《春》的配乐朗诵,使学生感受音乐与文学的密切关系,审美内涵。

3.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2)可用优美的旋律导入;

(3)可用简短的诗句导人;

(4)可用录像资料(风光片,春景图,配乐散文)导入。要求学生共同参与。

2.请学生朗诵散文诗《春》,并选择适当的乐曲做背景音乐,有感情地表演。

教师也可以发动学生自主找一些抒情音乐的录音并请大家边听边讨论,选择合适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

3.播放歌曲《渴望春天》。请学生仔细聆听,听后用语言描述歌曲所表达的情绪。

4.随录音轻声哼唱歌曲。其间,教师可以为学生范唱,也可以用钢琴伴唱,通过多种形式的练唱,使学生逐渐熟悉歌曲。

5.请学生从曲谱中找出相同的旋律片段。如:一、二乐句的开头:(插图)并打着拍子反复地唱一唱,加深印象。

6.请学生从曲谱中找出变化音。如(插图)在演唱中注意唱准音高及旋律对感情表达的作用。

7.再次播放歌曲《渴望春天》的录音。提示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感受音乐:

①音乐的速度是什么样的?快,稍快,很快,极快。结合词、曲特点,谈一谈为什么用这样的速度来表达。

②歌曲演唱的力度是什么样的:很弱(pp)、弱(p)、中强(mf)、强(f)、很强(ff)。你认为歌曲应该用哪种力度表现最合适。

③应该用怎样的情感才能恰当地表达歌曲的情绪?

④你喜欢这首歌曲吗?为什么?谈谈对整首作品的感受。

8.在老师钢琴伴奏下,(或用录音带伴奏;老师指挥)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渴望春天》。演唱形式可采用领唱、齐唱。之后,也可由学生独唱或小组唱。

9.请学生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伴奏型可由师生共同设计,更多的是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边唱边加入打击乐伴奏。

春之声的教案设计春之声课后题篇九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根据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体会作品在反复比照与矛盾冲突中凸显人物性格的方法。

1、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体会作品中多处进行比照的用意。

一、导入

播放《哆来咪》这首歌,让学生倾听后随意地说说这首歌带给自己怎样的一种情绪或感觉。以“先声夺人”的方式建立学生与影片女主角玛丽亚的初次“链接”,既而引领学生去课本中认识这位快乐活泼的姑娘。

二、简介影片

根据音乐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音乐之声》摄制于1965年,它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获得了1965年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音响奖、最佳改编音乐奖和最佳剪辑奖五项大奖。

《音乐之声》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在各国民意测验中经常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影片。影片节奏明快、细腻感人,既富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音乐之声》中善良美丽、不受繁文缛节约束的修女玛丽亚,奥地利迷人的阿尔卑斯山山坡、清澈的溪流、明媚的阳光,以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还有反抗纳粹统治、追求自由的精神打动了全世界观众的心。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节选的部分讲述了怎样的情形。

四、朗读课文,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1、学生分角色上台表演朗读课文。

要求“演员们”模拟修女们和玛丽亚的动作、表情和说话语调,体会动与静、活泼与古板、率性天真和压抑收敛之间的对比,以及在对比中呈现出来的矛盾冲突与美感趣味。深化对不同人物性格的体会和把握。学习一些舞台表演技巧。

2、文中的各位修女是怎样评价玛丽亚的?她们喜欢她吗?你从何得知?

从文中找到修女们的评价是很容易的,而她们对玛丽亚的态度则分为两类:以院长嬷嬷为首的众多修女对玛丽亚是似“恨”实爱,而贝尔塔的态度则较为严厉。不过她们的观点是一致的:都认为玛丽亚不适合留在修道院。

五、探讨性阅读

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从遵守规矩方面来看,她不算一个合格的修女;而她品质淳良友善,内心充满爱意,就这一点来说,她也可以说是一个好修女。院长留她,可以助她修身养性;不留她,是不勉强她的个性发展。应该说怎样做都是有道理的。

2、课文中存在哪些冲突?把它们找出来,说说作者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⑴ 景色的比照:阿尔卑斯山山坡上比照修道院里,一是纯自然景观,一是被施加了更多人的意愿的人文景观,二者的不同恰恰暗示着玛丽亚和修女们之间必然产生的矛盾冲突。

⑵ 语言节奏的比照:群口杂唱《玛丽亚》一段节奏很快、很紧凑,把众修女七嘴八舌数落玛丽亚的情态描摹得惟妙惟肖;而之前的一段问答节奏很慢,似乎在我们眼前活画出几位修女在寻找措辞的样子。语言节奏富于变化,使人读来兴味盎然。

格、修养迥异。作者描绘群像而绝不千人一面。

⑷ 同一人物前后神态、动作的比照:玛丽亚在山坡上自由自在的样子比照玛丽亚在修道院里发现众人严肃的目光之后小心翼翼的样子。

……

在频繁的对比冲突中,情节丰富了、形式更多样更活泼了,剧本的主题也更好地显露出来。

3、读完本课,我们仿佛看到玛丽亚就站在我们面前,活灵活现的。作品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作品既为我们正面展示了玛丽亚的举止、语言,又通过众修女的评价从侧面对玛丽亚的形象加以丰富,所以我们感觉到玛丽亚其人如在眼前。

4、介绍故事梗慨,请学生设想特拉普上校一家逃离奥地利以后的情形。请注意,设想应以人物本身的性格特征为依据。

故事梗概:

女主角玛丽亚是一个性格开朗、热情奔放、爱唱歌、爱跳舞的见习修女。她热爱大自然的清新、宁静、美丽。她常常溜出修道院的大门,在苍翠的群山之间像云雀一样歌唱,在清澈的溪水边和潺潺的流水合唱。因为她不拘的天性,被认为不适合成为一名真正的修女而离开了修道院。

她来到前奥地利帝国退役军官特拉普上校的家里做家庭教师。特拉普上校是一个脾气古怪的鳏夫,他爱他的孩子但却不懂得教育孩子,他的七个孩子因为感受不到父亲的爱而变得异常顽劣,曾气走了11位家庭教师。玛丽亚本人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爱孩子、理解孩子,待他们以诚恳和真诚,很快赢得了孩子们由衷的喜爱。她教孩子们唱歌,带孩子们去郊游,歌声与笑声洒满了田野和山谷。玛丽亚的到来给死寂的家庭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玛丽亚和特拉普上校相爱了,他们建立了和谐幸福的家庭。

与此同时,战争的阴影笼罩了奥地利。为了不当亡国奴,他们一家不得不离开家园,奔向自由的地方。

春之声的教案设计春之声课后题篇十

1.歌曲:《渴望春天》。

2.创编:为歌曲配打击乐伴奏。

3.配乐散文:《春》。

钢琴、录音机、录像机、磁带、录像带、cd、打击乐、铃鼓、三角铁、响板、沙锤等。

1.学会歌曲《渴望春天》,并在反复地练唱中体会拍子活泼欢快的特点。

2.通过对散文《春》的配乐朗诵,使学生感受音乐与文学的密切关系,审美内涵。

3.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1.教师要充分注意“教学导入”环节的重要性,精心设计。如1)可以通过教科书上的彩色画面启发学生的想象力,用语言描述春天的景色;(2)可用优美的旋律导入;(3)可用简短的诗句导入;(4)可用录像资料(风光片,春景图,配乐散文)导人。要求学生共同参与。

2. 请学生朗诵散文诗《春》,并选择适当的乐曲做背景音乐,有感情地表演。

教师也可以发动学生自主找一些抒情音乐的录音并请大家边听边讨论,选择合适的作为背景音乐。

3.播放歌曲《渴望春天》请学生仔细聆听,听后用语言描述歌曲所表达的情绪。

4.随录音轻声哼唱歌曲。其间,教师可以为学生范唱,也可以用钢琴伴唱,通过多种形式的练唱,使学生逐渐熟悉歌曲。

5.请学生从曲谱中找出相同的旋律片断。并打着拍子反复地唱一唱,加深印象。

6.请学生从曲谱中找出变化音。如:

(第三乐句)

在演唱中注意唱准音高及旋律对感情表达的作用。

①音乐的速度是什么样的?快,稍快,很快,极快。结合词、曲特点,谈一谈为什么用这样的速度来表达。

②歌曲演唱的力度是什么样的:很弱(pp)、弱(p)、中强(mf)、强(f)、很强(ff)。你认为歌曲应该用哪种力度表现最合适。

③应该用怎样的情感才能恰当地表达歌曲的情绪?

④你喜欢这首歌曲吗?为什么?谈谈对整首作品的感受。

8.在老师钢琴伴奏下,(或用录音带伴奏;老师指挥)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渴望春天》演唱形式可采用领唱、齐唱。之后,也可由学生独唱或小组唱。

9.请学生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伴奏型可师生共同设计,更多的是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边唱边加入打击乐伴奏。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42549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