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高一课文 登泰山记是语文高中教材第几册(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7 19:06:11
登泰山记高一课文 登泰山记是语文高中教材第几册(三篇)
时间:2023-04-07 19:06:11     小编:zd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泰山记高一课文 登泰山记是语文高中教材第几册篇一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版图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为有名,被称为“五岳”,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誉为“五岳”之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

二、作家作品 (参见课文注释及教师教学用书)

三、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正音。

2.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登泰山记高一课文 登泰山记是语文高中教材第几册篇二

原文: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无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当中那条山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开始沿着中间这条山谷往里走。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象门槛一样阻挡道路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迷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深青色的山被白雪覆盖,明亮的雪光照耀着南边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象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象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登泰山记高一课文 登泰山记是语文高中教材第几册篇三

一、导入

韩愈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历来的先知先觉们往往因为其眼光前瞻、洞察敏锐、见解犀利而与浊世格格不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人类意志养成了他们牢骚满腹则“大鸣大放”的锐气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批判精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近代杰出的思想家龚自珍的小品文,去感受时代先驱的文人情怀。

二、作者

龚自珍,自幼博览群书,精通历史、地理、文字、经学。但多次应试不第,38岁中进士,做过校对官、内阁中书、礼部主事等,48岁辞官南归,在江苏云阳书院讲学。曾与林则徐、魏源等结成“宣南诗社”,多表达对腐败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变革社会的急切愿望,是首开近代文学风气的诗人和散文家。代表作是辞官南归途中又北上迎接后离京的妻儿,沿途所作的绝句315首,概称“己亥杂诗”。其第5首“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第125首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最为有名。

三、解读

⑴一读(自由朗读),正音、明句读。

明确:①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②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

③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④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⑤有/以文人画士孤僻之隐/明告鬻梅者

⑥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也

⑵二读(译练结合),解决《优化》夯实基础部分;课后练习第二题。

⑶三读(点名抽读),找各段中心句。

明确:①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②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③穷余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⑷抽点学生紧扣中心句,概括各段内容,用两个字浓缩。

明确:梅祸---贮梅---疗梅

⑸什么称之为“祸”?文中指什么事呢?作者对此有怎样的态度?

明确:灾害;江浙之梅被斫正、删密、锄直;愤慨。

⑹今天园艺不就是在修枝裁叶吗?怎么理解“梅祸”呢?

明确:园艺是为了美,从这个角度看并没有值得大惊小怪的,文人画士的做法无可厚非;但自然本性被戕害,个性魅力被磨灭,生命张力被束缚。

⑺从江浙之梅的遭遇中我们会联想到什么呢?

启悟:梅→人

⑻联系《己亥杂诗》第5首、第125首你觉得“梅”“文人画士”“疗梅”具体指什么呢?

明确:人、人才;束缚人性、扼杀人才的人和制度;复归自由人性、惜护个性人才。

⑼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42559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