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浅谈《曹刿论战》(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6:00:13
2022年浅谈《曹刿论战》(四篇)
时间:2023-06-06 16:00:13     小编:zd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曹刿论战节选篇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懂得文中实词“师、将、鄙、克、竭、盈、靡”等的意思,虚词“之、以”等的用法,积累文言词语。

2、布置学生熟读课文,对照课文注释,弄懂课文大意;

二、能力目标

1、了解曹刿取信于民的思想和关于战争取胜的论述及其指挥作战的本领。

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文详略恰当的特点。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敢于负责的态度和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懂得文中实词“师、将、鄙、克、竭、盈、靡”等的意思,虚词“之、以”等的用法。

2、了解曹刿取信于民的思想和关于战争取胜的论述。

(三)教学难点

1、曹刿取信于民的思想

2、通过对话描写人物的方法。

(四)教学设想

1、指导学生通过预习、自学,理解生字、难词。

2、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

3、结合课文向学生进行在学习上也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战略)和正确的方法(战术)等思想教育。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编者加的。《左传》是根据我国春秋时代鲁国历史编写的编年史书。作者据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这部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的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叙此战的《曹刿论战》一文。

二、研习新课

1.解题。指导学生读课文注释。题目是个主谓短语,其中“论”字点明本文写的是曹刿谈论长勺之战,所以谈论战争是本文的中心。即论作战前要取信于民,作战时要掌握战机。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复述课文大意。(借此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同时明白这场战争的性质:正义与非正义)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

3.理清线索,给课文分段。

(1)本文有几条线索?学生讨论后明确: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本文可分几部分?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

4.研读第一部分(第1段)。

(1)“十年春”指哪一年?

明确: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借此向学生讲明“编年体史书”这种说法)。

(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卑未敢忘忧国”说的不下是这个吗?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在此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了他的深谋远虑和敢于负责的态度及其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6)“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明确:在具体的语境中,省略了主语“曹刿”和宾语“之”(代鲁庄公)。

(8)通过对这三方面准备的评价,体现了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 “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见。

(9)本段末句“战则请从”,承上启下,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转入对他临阵参战指挥的描写。

(10)小结:本段写的是曹刿请见,与庄公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敢于负责的态度和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研读第二部分(第2段)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刿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

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

3.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攻敌时机的呢?明确:“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体现了庄公的急躁冒进心理。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体现了曹刿高明的指挥作战本领。

4.小结:本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

略,突出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

研读第三部分(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的回答有哪两层意思?明确::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一层解释他选择追击时机的原因。本段中“夫战,勇气也”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是个省略句,“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表明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最终夺取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集中体现了曹刿的“远谋”。

四、归纳总结全文

1.中心思想: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学习文体知识: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明确:题目为“曹刿论战”,全文以“论”为中心。文章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通过对人物语言和行为的描写来体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见及指挥战争的高超本领,过人见解。所以这是一篇记叙文。

3.归纳写作特点。讨论后明确: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此文虽然是写战争,但长勺之战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五、讨论完成练习三(通过这一步,加深学生对“忠于职守”的认识,明白忠于职守的重要性。)

六、布置作业

1、翻译全文。3.背诵并默写全文。

曹刿论战节选篇二

教学过程 :

一、题解:

1、作者及出处:

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历史背景:

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

二、给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mǐ 刿 谋 间 帛 辙 竭 靡

2、重点词解释:

齐师伐我——军队;

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养;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小大之狱——案件;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故克之——战胜。

课堂小结: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分析 第1段

1、(课堂练习)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课堂练习)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战争的时间、国家?

②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齐师伐我”(即对鲁国来说是正义之战)

③庄公的态度?“公将战” ④刿请见的原因?

直接原因-“齐师伐我”

爱国

⑥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

三次

⑦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

“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

人民的支持

⑨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

“取信于民”

⑩表现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

“公将战”,“衣食所安”“牺牲玉帛”“公将驰之”

5、小结:

本段写了两层内容,概述战前曹刿求见庄公,通过与庄公的对话,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二、分析第2段

1、(课堂练习)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课堂练习)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刿与庄公二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表现出各自的什么特点?

刿:“未可”,“可矣”,等待时机,观察时机――善于抓住有利战机

公:“将鼓之”,“将驰之”――盲目指挥,“鄙”

②体现刿指挥正确的句子?

“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③本段表现了刿的什么能力?

决断能力

④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介绍了战争的哪两个过程?反攻和追击

5、小结: 讲述战争经过。

三、分析第3段

1、(课堂练习)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课堂练习)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表现庄公“鄙” 的句子?

“公问其故”

②一“未可”为何?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③齐人三鼓后为何“可矣”?

“夫战,勇气也,……彼竭我盈”

④二“未可”为何?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⑤后为何又“可矣”?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⑥总结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追击时机——其“辙乱旗靡”之时

⑦从本段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注重观察敌情,注重士气,注意抓住有利战机。

5、小结:

本段是全文重点,写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

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写作特点: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论”

2、结构上,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3、语言简练生动。

4、人物形象对比鲜明。

二、重点句式及词语:

1、(课堂练习)判断句式:

①忠之属也。②夫战,勇气也。③夫大国,难测也。

2、(课堂练习)古今异义的实词:

古 今

间: 参与 隔开,不连接

牺牲: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

狱: 案件 监狱

可以: 两个词,意为“可以凭借” 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许可

曹刿论战节选篇三

学习目标:

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学习难点:1.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2.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一、课前先学:

1、了解《左转》和写作背景。

2.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又何间()焉 鄙()弗()敢专也 小惠未遍()玉帛

小信未孚()公与之乘()辙()轼()旗靡()3.词语解释:

未能远谋()

忠之属也()公问其故()

一鼓作气()4.句子翻译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曹刿认为作战的根本是什么?

6.在齐军败走之时,曹刿为什么反对马上乘胜追击?

7、你认为长勺之战,弱鲁战胜强齐的原因有哪些?

二、课堂探究

1.理清线索,给课文分段。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

2、分析课文

(2)曹刿的身份怎样?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5)“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

(9)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第2段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

(2)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4)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归纳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3、分析曹刿人物形象。

拓展延伸:

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1.关于人物塑造

(1)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了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了他过人的谋略。

(2)鲁庄公: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他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了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鲁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2.关于比照映衬

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突出他的深谋远虑。

3.关于详略

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

课题的中心是“论战”,文中紧扣“论战”来写。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和作战中的战术以及总结胜利原因详写。从这些言论中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因此详写。对无助于表现曹刿性格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实力、战斗场面和战后处理一概不写。而一些与“论战”有关的事,也只是一笔带过,使文章能衔接就可以了。

【迁移提高】

荆人涉澭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如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1.解释加点的词语:

使人先表澭水()

此其所以败也()

2.句子翻译: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

3.荆人“先表澭水”的用意是“

”,他们计划去落空的原因是什么?

4.短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曹刿论战》基础练习

1、解释加点的词

间:

鄙:

安:

偏:

牺牲:

福:

狱:

虽:

2、给本段分层,并概括层意。

3、表明战争性质的句子是。

4、曹刿请见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5、曹刿在和鲁庄公对话时,否定了什么?肯定了什么?

6、曹刿和庄公的对话,体现了曹刿

的战略

(二)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 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

鼓:

作:

盈:

测:

伏:

靡:

2、翻译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曹刿在“齐人三鼓”后才同意下令进攻的原因是什么?

答:

4曹刿善于抓住有利战机克敌制胜的语句是:

5、这两段文字表现出曹刿的才能。

6、成语出

自本文段。

翻译下列句子: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__________。

②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刿论战》中考练习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立有间 b.公问其故

并驱如故

c.肉食者鄙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d.何以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翻译:

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4.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30字)

(2008江苏省淮安市)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8——21题(18分)

18.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①又何间焉

间:

②小惠未徧

徧 :

③神弗福也

福:

④牺牲玉帛

牺牲:

19.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何以战

/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b.小大之狱 /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c.战于长勺 /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登轼而望之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文:

②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译文:

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21.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5分)

刿:

鲁庄公:

(2008年南通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3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①,相田文②。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③,韩赵宾从④,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⑤,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⑤之于子乎?属⑥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注】①魏置相:魏国设置相位。②田文:战国时人,曾任魏相,能礼贤下士。③不敢东乡:乡,同“向”。不敢向东侵犯。④宾从:服从、归顺。⑤主少国疑:国君年轻,国人疑虑。⑥属:同“嘱”,委托、托付。

20.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将三军,使士卒乐死()

敌国不敢谋()

百姓不信()

方是之时()

21.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中的意思。(4分)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22.你认为吴起是怎样的人?请结合上面的文言文简要阐述。(至少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4分)

23.阅读《曹刿论战》选段,回答问题。(4分)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魏王在“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之时任用田文为相,请结合选文中鲁庄公的言行,简要分析古代统治者的治国策略。5、2008密云县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11—14题。

1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肉食者谋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又何间焉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1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小惠未徧

徧:

(2)彼竭我盈

盈: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翻译: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翻译:

1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3分)

答:

(广安非课改)

阅读文段d,完成38—43题。(15分)文段d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38.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时的语音停顿,并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40.下列句子“之”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2分)

a.公与之乘

b.公将鼓之

c.公将驰之

d.登轼而望之

41.选段主要使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通过_______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_______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3分)

42.联系全文看,本文所写的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点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3.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2分)

答:

(哈尔滨)

阅读《曹刿论战》选段,回答9——12题。(8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9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福:

狱:

10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11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2分)

12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和。(2)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9.阅读全文,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0-22题。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20.选出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邴原少孤

孤:失去父亲

b.一则羡其不孤 羡:羡慕

c.二则羡其得学

其:代词,自己 d.师恻然曰

恻然:悲伤或同情的样子。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22、短文写了两个人物,邴原和老师,请任选其中的一个人物,说说你对他的看法。(3分)

学习目标:

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2、3

一、课前先学:

1、了解《左转》和写作背景。

2.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又何间()焉 鄙()弗()敢专也 小惠未遍()玉帛

小信未孚()公与之乘()辙()轼()旗靡()

3.词语解释:

未能远谋()

忠之属也()

公问其故()

一鼓作气()

4.句子翻译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曹刿认为作战的根本是什么?

6.在齐军败走之时,曹刿为什么反对马上乘胜追击?

7、你认为长勺之战,弱鲁战胜强齐的原因有哪些?

二、课堂探究

1.理清线索,给课文分段。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

2、分析课文

(2)曹刿的身份怎样?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5)“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

(9)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第2段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

(2)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4)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归纳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3、分析曹刿人物形象。

拓展延伸:

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1.关于人物塑造

(1)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了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了他过人的谋略。

(2)鲁庄公: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他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了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鲁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2.关于比照映衬

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突出他的深谋远虑。

3.关于详略

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

课题的中心是“论战”,文中紧扣“论战”来写。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和作战中的战术以及总结胜利原因详写。从这些言论中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因此详写。对无助于表现曹刿性格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实力、战斗场面和战后处理一概不写。而一些与“论战”有关的事,也只是一笔带过,使文章能衔接就可以了。

【迁移提高】

荆人涉澭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如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1.解释加点的词语:

使人先表澭水()

此其所以败也()

2.句子翻译: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

3.荆人“先表澭水”的用意是“

”,他们计划去落空的原因是什么?

4.短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曹刿论战》基础练习

1、解释加点的词

间:

鄙:

安:

偏:

牺牲:

福:

狱:

虽:

2、给本段分层,并概括层意。

3、表明战争性质的句子是。

4、曹刿请见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5、曹刿在和鲁庄公对话时,否定了什么?肯定了什么?

6、曹刿和庄公的对话,体现了曹刿

的战略

(二)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 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

鼓:

作:

盈:

测:

伏:

靡:

2、翻译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曹刿在“齐人三鼓”后才同意下令进攻的原因是什么?

答:

4曹刿善于抓住有利战机克敌制胜的语句是:

5、这两段文字表现出曹刿的才能。

6、成语出

自本文段。

翻译下列句子: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__________。

②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刿论战》中考练习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立有间 b.公问其故

并驱如故

c.肉食者鄙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d.何以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翻译:

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4.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30字)

(2008江苏省淮安市)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8——21题(18分)

18.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①又何间焉

间:

②小惠未徧

徧 :

③神弗福也

福:

④牺牲玉帛

牺牲:

19.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何以战

/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b.小大之狱 /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c.战于长勺 /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登轼而望之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文:

②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译文:

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21.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5分)

刿:

鲁庄公:

(2008年南通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3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①,相田文②。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③,韩赵宾从④,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⑤,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⑤之于子乎?属⑥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注】①魏置相:魏国设置相位。②田文:战国时人,曾任魏相,能礼贤下士。③不敢东乡:乡,同“向”。不敢向东侵犯。④宾从:服从、归顺。⑤主少国疑:国君年轻,国人疑虑。⑥属:同“嘱”,委托、托付。

20.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将三军,使士卒乐死()

敌国不敢谋()

百姓不信()

方是之时()

21.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中的意思。(4分)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22.你认为吴起是怎样的人?请结合上面的文言文简要阐述。(至少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4分)

23.阅读《曹刿论战》选段,回答问题。(4分)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魏王在“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之时任用田文为相,请结合选文中鲁庄公的言行,简要分析古代统治者的治国策略。5、2008密云县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11—14题。

1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肉食者谋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又何间焉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1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小惠未徧

徧:

(2)彼竭我盈

盈: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翻译: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翻译:

1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3分)

答:

(广安非课改)

阅读文段d,完成38—43题。(15分)文段d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38.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时的语音停顿,并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公与之乘。战于长勺。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战于长勺_____________公将鼓之_____________ 公将驰之_____________遂逐齐师_____________ 40.下列句子“之”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2分)

a.公与之乘

b.公将鼓之

c.公将驰之

d.登轼而望之

41.选段主要使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通过_______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_______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3分)

42.联系全文看,本文所写的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点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3.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2分)答:

(哈尔滨)

9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福:

狱:

10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11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2分)

12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和。(2)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9.阅读全文,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0-22题。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20.选出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邴原少孤

孤:失去父亲 b.一则羡其不孤 羡:羡慕

c.二则羡其得学

其:代词,自己

d.师恻然曰

恻然:悲伤或同情的样子。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22、短文写了两个人物,邴原和老师,请任选其中的一个人物,说说你对他的看法。(3分)

曹刿论战节选篇四

[教例简述] 字词教学已经进行,记叙的线索已经点明,课文已经读得很孰,课文教学进入第二课时,教师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一、讨论本文的详略。(详写“论”,略写“战”详写人物的“言”,略写人物的“行”;详写事物的因,略写事物的课;详写曹刿,略写庄公;详写鲁国,略写齐国。)

二、分析课文内容和曹刿的人物性格。在讲析中如下板书: 课文内容

故事情节

曹刿活动

曹刿性格

开头„„乃人见

发生

请求入见

爱国热情(有德)何以„„请从

发展

论何以战

政治远见(有识)公与„„齐师

高潮

从战指挥

军事才能(有才)既克„„逐之

结局

论何以胜

谋略过人(有学问)

课文内容

人物性格 庄公备战见刿

三问三答

实事求是答问

虚心听取意见

庄公作战用刿

公与之乘

大胆任用人才

战于长勺

自己亲自参战

不因胜而自喜

庄公战后问刿

一问一答

为真知而求教 [评析] 这个教例的最大优点是进行了课文分析,不仅仅是单向的分析,而且是双向的分析。从文言文教学来看,往往字词句的讲析比较认真,而课文内容的分析则比较马虎。

此教例的课文分析却相当细腻,王本朝老师不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而淡化分析,也不因其只有220来字而轻率处理——认真把握分析这个环节,就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大有帮助。

从记叙文的教学分析看,很多课堂教学只济意了单向分析,简化了对课文理解的层次。如教《狼》,只分析屠夫,不分析狼;如教学《竞选州长》,只分析马克·吐温,不涉及霍夫曼之流;如教学《背影》,只分析父亲买桔的深情,不理睬“我”的观察更烘托了父亲的深情,等等。

此教例不仅仅分析了曹刿,也分析了鲁庄公并未如教参上所说的那么“鄙陋”(他的三答是很有内容的),而且贯注给学生一个意识:在阅读中,要善于从多角度、多侧面,善于从不同的视点来分析阅读内容,从而获得对知识的全面的辨证的理解。

这个教例的另一个优点是板书设计精致。两则板书的归纳提练相当精练准确,其中第一则板书关于故事情节的划分显示出教师独到的见解,颇有新意,第二则板书则因为以鲁庄公为对象,在《曹刿论战》众多的板书中独树一帜。

在教授此课时,我的教案如下: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 以“论战”为中心,裁剪得当的写作手法

2、分析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

一、梳理内容

1、长勺之战——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2、主要内容

第一段:战前(论战前的准备)第二段:战中(叙战争的过程)第三段:战后(论战生的原因)

二、演角色,品人物,释疑难

师:大家已基本疏通了文意,我想由大家推荐两个同学来分别扮演鲁庄公和曹刿,将文中人物的对话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演一场课本剧。

(学生推荐了三名女同学分别扮演同乡人、鲁庄公和曹刿。)

1、弱小的鲁国为什么呢取得战斗的胜利?(学生讨论,教师巡回)

学生回答(1)战争前做好准备(2)战争中捉住时机

学生讨论回答

师问:如果你是鲁国的子民,你会去打仗吗? 学生回答:愿意

师说:看来,鲁庄公的取信于民收到了效果。

学生:曹刿抓住了“彼竭我赢”之时进行进攻,抓住“辙乱旗靡”之时进行追击,可以看出曹刿谨慎小心,深谋远虑。

(板书: 战中——捕捉战机,战后——分析胜因)

4、分析曹刿的形象(紧承上面分析)师说:很好,说出了曹刿是一个谨慎小心,深谋远虑的人,除了这些,你认为曹刿还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爱国,有胆有识,非凡的战略思想,卓越的军事才能。等等,学生言之有理即可,但要自圆其说。

5、分析鲁庄公的形象

学生甲回答:善于用人,善于纳谏,是个明君。学生乙回答:昏君,身为君王却不懂得打仗。

学生丙回答:是个明君,虽不懂打仗,但他能为老百姓办实事,忠于职守。教师小结: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的胜利时候先寄托在实行“小惠”上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他急切迎战,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是他善于用人,善于纳谏,说明他与昏君还是有区别。

三、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

智慧和人和的作用对战争对事情成功作用之大。

在这一课时里,我尝试了“引导式教学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围绕曹刿、鲁庄公的人物形象,我对学生的质疑、回答进行了肯定,然后引导他们从文中找依据来争论,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同时又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这节课的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做到随机应变,相机点拨,顺势引导。总之,这节课给我的收获太大了,有自信,有启发,有冷静的审视,有更多的思考,它将使我在语文教学艺术的探索之路上饶有兴趣地走下去。

一节好的课堂应该是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加上老师学生的共同的涵养,能够让课堂更有文化的气息和浓厚的文学味道。这节课较之于王本朝老师的课,虽然知识点都具备,但一些大家具有的厚重文学文化的味道还是缺少了点。当然,以后我会千锤百炼,像大家王本朝老师学习,要求自己不断进步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43997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