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国旗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升国旗教学设计一等奖统编版精选(六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7:06:50
升国旗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升国旗教学设计一等奖统编版精选(六篇)
时间:2023-06-06 17:06:50     小编:zd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升国旗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升国旗教学设计一等奖统编版篇一

1.认字:认识15个生字,继续进行渗透性识字,学习多音字“乐”。

2.写字:学习写7个字。

3.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在读书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

1.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生字的能力。

2.鼓励学生将感悟到的情感读出来。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生字卡、教学。课件

课前参与教学活动:教师与学生一同去中山公园看古树,将师生与老树的.合影做入。课件。

一、课前谈话:

1.引入:孩子们,上周六我们去哪了?(出示。课件中的照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出示课题:一周过去了,我们还沉浸在和老树爷爷在一起的快乐之中,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听听——老树的故事吧!

二、新课教学:

1.带读课文:老师大声读,请你小声跟着老师读。

2.教师画出老树。

3.测读字卡:读一遍本课的生字,将学生不会的生字贴在老师画的大树上。

4.指读课文中学生已经认识的生字。

5.合作学习生字:

(1)用你们喜欢的方法学这些字。

(2)互相帮助读读课文。

(3)摆字卡互相检查。

6.师生合作学习生字:

(1)“小老师”教学在合作学习中困难较大的生字。

(2)同学们自主提问、相互解答。

7.四人讨论小组讨论:这篇课文你们想怎么学?(组长汇报)

8.四人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学习吧!

9.汇报学习:以下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而进行。

10.教师准备指导的教学重点:

(1)结合学生们看到老树的感受体会:“你怎么这么大?”

(4)鼓励学生将自己感悟到的情感读出来。

11.练习背诵课文。

12.指导书写:

(1)练习描写字本。(前面合作学习时,选择学习写字的小组,下座位去指导别的同学。)

(2)你会写哪个字就把那个字再描一遍。

(3)请“小老师”教书写。(同学们可自主提问)

13.提问:要过新年了,你想对老树爷爷说些什么呢?

三、课后参与学习活动:把老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罢,你也可以再去找一些有关老树的资料。

升国旗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升国旗教学设计一等奖统编版篇二

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读“清凉、留意、扇子、炎热”等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部份。

3、激发学生对秋雨的喜爱。

教学目标1、2。

1、课文录音带。

2、挂图。

3、小黑板。

一、创设情景,激发情感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听课文录音,完成填空题:

出示题目:秋天的雨,是一把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有一盒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藏着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吹起____________

2、指名学生口头回答问题。

3、检查认读生字的情况。(指名读;互读;指名领读。)

4、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读一读,还可以进行背诵,然后对你的同桌说说喜欢这个自然段的原因。

三、学生汇报,老师相机教学

1、教学第二自然段:

⑴学生1:我喜欢第二自然段,因为秋天的雨给大地带来了五彩缤纷的顔色,有红色的枫叶,有金黄色的田野,真像一幅图画。

⑵书中讲到了哪些颜色?请划一划。这么多的顔色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你会用四个字的词。形容它吗?(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等)

⑶指导朗读,(读出秋天的热闹,绚丽多彩。)

2、教学第三自然段:

⑴学生2:我喜欢第三自然段,我喜欢吃水果,秋天的雨使果园的水果更鲜嫩了。

⑵老师引导:课文描写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什么味道吗?

学生:还有酸酸的、苦苦的…….

教师:只要闻到这些水果的气味,我都忍不住想吃上一口了。

⑶指导朗读。

3、教学第四自然段:

⑴学生3:我喜欢第四自然段,秋天的雨就像给小动物们信息,叫它们赶紧准备过冬的粮食。

⑵老师引导:如果你是秋雨,你准备给小动物带去什么?

⑶小动物听到你们的话吗?它们在干什么?

⑷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

⑸语言训练。出示:

它告诉大家,(

)。小喜鹊(

),小松鼠(

),小青蛙(

),松柏(

),杨树、柳树的叶子(

)。大家准备过冬了。

4、教学第五自然段:

⑵全班齐读第五自然段。

四、拓展活动

2、在课外学生组合,共同作一幅画。到时候,我们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

五、练习写生字

重点指导“爽、柿、枚”。

升国旗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升国旗教学设计一等奖统编版篇三

方程的意义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教学难点:

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 2、引导:

(1)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2、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完成补充习题

七、板书设计:

升国旗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升国旗教学设计一等奖统编版篇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诺贝尔为社会做出的贡献,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热爱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诺贝尔为社会做出的贡献,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热爱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了解诺贝尔为社会做出的贡献,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热爱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人物导入。

同学们,伸出右手跟老师一起工工整整地写今天的课题——诺贝尔。预习了吗?说说都怎么预习的?(读书:对,千万不要忽视读课文,这是学习的基础。学习字词:扫清了字词的障碍,就能在学习时游刃有余,好样的。上网查找资料:这个办法真是好,网络给了我们更多的学习空间,我们就要好好利用。)

通过预习,你们来介绍一下诺贝尔吧。

1.诺贝尔生平。

2.诺贝尔奖。这个内容在文章中哪儿也出现了?

知道最近诺贝尔奖获得者吗?(莫言和《蛙》)我们一起来分享他的荣耀时刻,观看视频。这不仅是莫言一个人的荣誉,甚至整个国家都会为之而自豪。

3.你们讲得很好,但我有疑问,不知你们有没有跟我一样的感受,一个以个人名义命名的奖项,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何以如此举世瞩目?那咱们今天就走近诺贝尔,感受他巨大的魅力。

二、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借助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拼音,读准、读顺课文。

(2)利用熟字自学生字和书写方法。

(3)联系上下文,借助查字典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4)课文主要写了诺贝尔的哪些事。

2.按要求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认读词语:

(3)交流、讨论。

风行:普遍流行。

震撼:震动、摇撼。

毫不气馁:一点儿也没有失去勇气。

4.理清诗歌脉络:

一(1-2):简介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二(3-9):写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过程及其取得的成就。

三(10)简介诺贝尔奖的奖项设置。

三、学习生字

重点指导“械”、“锤”等字的笔顺、结构。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一读,再抄写。(课后练习3)

升国旗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升国旗教学设计一等奖统编版篇五

融安县实验小学 吴迷娟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交流:

预设:

1.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高尔基)2.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陶行知)

师:名人名言是汪洋大海,我们从中受到启迪。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条名言,请同学们一起读:(大屏幕出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响亮。上课。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引出课题。

师:这句名言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一起到12课中去寻找,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写课题。(师 生同写:司马迁发奋写史记,师故意写错漏)

预设学生回答:1.老师,你“发愤”的“愤”写错了,应该是“愤怒”的“愤”。

2.老师,你遗漏了书名号,《史记》是一本书,应该加书名号。

评价学生:这两个字很容易混淆,老师也混淆了,谢谢你的提醒。(老师将“奋”改为“愤”。)

你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史记》是一本书,不能遗漏书名号。看来,马虎不得啊!师:现在,课题写对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生:齐读课题。二、浏览课文,感知名言。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66页,很快地浏览一遍课文,找到解释司马迁这句名言的句子,用波浪线划下来。

生:在第三小节:“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师:一起读这句话。请对照司马迁的名言,看看“固”是什么意思? 生:“固”是“总是”的意思。

师:我们班的同学养成了很好的预习习惯,瞧,生字词语要来挑战你们了。(大屏幕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即一人读一行,适时正音)

(二)指名读课文⑴⑵⑶⑷⑸⑹

预设回答:“游览”是玩、观光;“游历”不仅去观光,还要学习一些东西。

预设评价:你真了不起!你发现了这两个词语的微妙差别。司马迁二十岁开始四处游历,他不仅游览了许多名山大川,每到一处还要考证历史资料,访问老人。这次游历,为司马迁写《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谁来读第二小节。(学生读第二小节。)

⑴读这个词语——嘱托。“嘱托”的近义词是什么?(生:嘱咐。)

⑵课文为什么不用“嘱咐”,而用“嘱托”?

⑶(若没有人回答,师说:父亲的“嘱托”是什么?谁来读读父亲的嘱托。)

⑷指名读。

⑸师适时指导:读出感叹号语气!谁再来读?(学生再读)

⑹课文为什么不用“嘱咐”,而用“嘱托”?

预设回答:“嘱托”比“嘱咐”要重一些,因为这是父亲临终时候的遗言。

预设评价:说得好。这是父亲交给司马迁的重任,父亲未竟的心愿要靠司马迁去完成,所以要用“嘱托”。同学们读书的时候一定要思考,作者用词是很有讲究的。

3.谁来读第三小节。(学生读第三小节,注意“飞来横祸”中的“横”是个多音字,读第四声。)

⑴看看插图,司马迁怎么在竹简上写《史记》?

预设回答: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发明纸,写书只能写在竹简上?

⑵知道纸是谁发明的吗?(生:蔡伦。)

⑶对!东汉时期的蔡伦,司马迁是西汉人,那时侯纸还没有发明呢。4.让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段。(生:齐读最后一段)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让我们再来读读司马迁的名言。

学生齐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2.司马迁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呢?我请一个同学再来读读第三段课文。(指名读第三小节。)

预设回答:司马迁因为替—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

5.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老师查阅了有关史料,请看这样一段话:(大屏幕出示)

公元前99年,匈奴侵略汉朝。飞将军李广之孙李陵率领五千精兵进军匈奴。寡不敌众,兵尽粮绝,李陵投降了匈奴。汉武帝大怒,想重罚李陵家人。群臣争相附和,大说李陵的罪过。只有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说李陵为人正直,其叛逃事出有因,希望皇上能宽容。汉武帝勃然大怒,将司马迁打入大牢。后来,司马迁被处以极其残酷的刑罚——宫刑(古代一种酷刑,阉割生殖器,也称腐刑)。这种刑罚不仅是对肉体的无情摧残,更是人格上的奇耻大辱。

生:不是。如果司马迁就这样死了,我们今天还能读到《史记》吗?

生:司马迁活下来,完全是为了《史记》,他是为了造福后人,为子孙后代留下一部史书。

(生: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8.注意,这段话中有一个问号,两个感叹号。谁能把这三个标点读出来?(学生自由读这段话。)

9.指名读这段话。 10.齐读这段话。

11.老师范读这段话,学生再齐读这段话。

12.死,对司马迁来说太简单了,一死了之,一了百了,可是《史记》怎么办呢?再读。(学生再次齐读这段话。)

13.司马迁是这样想的,他是怎样做的呢?

14.请男女同学分读司马迁的想法与做法。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请同学们看本课的生字表,你觉得哪几个字最难写? 2.指导写“啸”、“狱”。

3.学生描红、临写生字。 4.师生、同桌评价。

1、在读课文的基础上,提高阅读、品味、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课题”切入,提领一顿

1、师:《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部熠熠生辉。而《史记》的创作过程更是一部人生的苦难史、奋斗史。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读题)上节课有同学问“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他是怎样发愤的?”同学们带着问题认真读读课文。

出示:正当他专心致志编写《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

师:什么叫做“飞来横祸”?它在文中具体是指什么呢?生述。

师:刚才,我看到有些同学咬着嘴唇忍着笑,能告诉老师,为什么笑吗?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不错,司马迁在给自己朋友的一封信中也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出示补充阅读:我每天呆在家中,坐在那里惶惶忽忽,人好像死了一样,出了门,我不知道往哪里去,亲朋好友都离我而去。每想到我所受的耻辱,还没感觉到出汗,衣服已经湿透了。(学生谈感受)

2、感悟司马迁的人生信念

师:可是他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史记》是他父亲临终之前交待他一定要完成的。

出示:司马谈临终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师:(指导读)。

师:正因为他有如此多的想法,所以他说(引读)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出示: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师: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怎么理解?生述(略)

师:在生与死的抉择中间,他选择了苟且偷生,他不顾世人的嘲笑,他不顾朋友的远去,他念念不忘的就是《史记》,于是(引读、出示)

出示: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设计意图:1、如何提高课堂效益,我认为重锤要敲在响鼓上。课文的第三小节是文章的重点段落,抓住这最关键的段落,以此为突破口,然后逐步延伸、扩展,突破教学重点。力求“牵一点动全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学流程追求清爽。在课堂中紧紧抓住“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他是怎样发愤的?”这个根本性的问题,目标集中,同时紧紧扣住文章的文理,层层推进,在老师的引领下,让学生渐渐走进了司马迁的内心,感受司马迁受的屈辱,体会司马迁丰富的内心世界,明白了司马迁的人生态度、信念,使得学生与司马迁共同成长。

3、语言训练处处落实。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其实就是读读、悟悟、表达的过程。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感悟,在思悟中让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读、悟、表达建立起学生与文本、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言语实践,积淀语言,培养语感。学生在尽情诵读、心灵回想的过程中进行着生命的追问,司马迁的人物形象也在学生头脑中渐渐高大起来。

4、根植于文本的拓展让对话走向深入。拓展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深度阅读”和“层次性”。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真正走进了人物的心灵,与文本、与司马迁进行了心与心的对话。对话中学生不仅体会到司马迁的内心,而且体会到司马迁对待苦难的人生态度。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语文教学也有了深度,拓展活化了学生对文本的思维,更加深入准确地把握文本的内涵。三、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师:司马迁如此发愤写史记,终于成功了。请大家读一读课文最后一小节,你想说什么?生说(略)介绍:《史记》之价值,无论何人当不能否认。——著名思想家梁启超 《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 1956年,司马迁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司马迁还被选为影响中国历史的名人!师:司马迁仅仅为我们留下了一部《史记》吗?生说(略)

师:拓展:经历磨练的生命是富有诗意的生命。挫折与逆境、痛苦和苦难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学会挑战苦难,磨练自己的生命意志,是我们生命历程中的唯一选择。生命只有在战胜苦难中才会有乐趣,才会有生机。苦难不是对生命的折磨,苦难感、幸福感、成就感和人生的意义,在人的生命中是融为一体、交感互动的。生读,下课。

(设计意图:拓展的课外资料在深化主题的同时又升华主题。介绍《史记》和司马迁是让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深化,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司马迁的人物形象。如果就此终止课堂教学还远远不够,我们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要带着思考走出课堂。拓展经历磨练的一段话是对文本主题的升华,虽然老师没有阐述,学生没有探究,但点到为止的处理对学生思想的冲击决不是波澜不惊,相信学生是带着思考走出课堂的。)

板书: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理想、责任、勇气、毅力、恒心……

苦难辉煌

奋 斗

升国旗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升国旗教学设计一等奖统编版篇六

(一)课程分析

1. 课程标准要求:

能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并能简单分析温度、浓度、外加物质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2. 课程标准解读

本节课安排在化学平衡之后,从着眼学生发展的角度,教师应创设问题情景,设计思考的问题、小组交流的内容,使学生能用变化和联系的观点,应用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分析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相关知识,在认识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建立、特征、定量表示、平衡移动及影响平衡的因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联系旧知,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兴趣。

(二)教材分析

第三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是第二章化学平衡理论的延伸和拓展。在第一节“水溶液”的基础上,本节在介绍“弱电解质的电离”这部分知识时,通过阅读课本75页图3-1-3 hcl和ch3cooh电离情况的比较和介绍电离平衡常数等概念,帮助学生体会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很小,对电离平衡建立定量的认识;通过介绍温度、浓度、外加物质对电离平衡的影响,帮助学生分析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单一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是研究物质在水溶液中行为的重要环节,既可以巩固前边所学的有关化学平衡的知识,又能使他们有效的扩展知识,为理解水解平衡的移动及水解原理的应用打下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时安排为2课时。

第1课时:利用化学平衡原理分析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是温度、浓度、外加物质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第2课时:利用第1课时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原理对比分析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相同ph强酸与弱酸的区别,从而达到迁移应用的目的。教学难点是强酸与弱酸区别的原理分析。

(三)学情分析

1.已有知识基础

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的特征、化学平衡常数及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等知识,且能够熟练应用外界条件改变对平衡移动的影响规律。具备了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知识基础。

2. 学习障碍点分析

第1课时的学习障碍点:学生能否在新的情景中(水溶液中)熟练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特别是利用勒夏特列原理和k与q的关系判断电离平衡的移动以及溶液中微粒的变化。

第2课时的学习障碍点:学生能否熟练运用弱电解质电离的动态平衡特点理清已电离的和未电离分子间的动态关系,并能与强酸做对比分析。

(一)教学目标

目标1:通过复习化合物的分类,学生能够区别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正确书写电离方程式。

目标2:通过任务驱动、比较分析,学生能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弱电解质的电离及其影响因素,树立平衡观和离子观的思想,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二)评价设计

目标2评价:准确画出电离平衡建立的v—t图像,用5个字概括电离平衡特征,能利用电离平衡常数和电离度判断酸碱强弱;完成目标检测2,90%以上的学生完全掌握。

能利用勒夏特列原理和k与q的关系判断电离平衡的移动以及溶液中微粒的变化;完成目标检测3,90%以上的学生完全掌握。

本节主线是学生在利用化学平衡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关注电离平衡与一般化学平衡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概念,为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过程在设计有效的问题、任务驱动,如在电离平衡特征的理解上,类比化学平衡,让学生说出对“逆、动、等、定、变”的理解;以醋酸电离为例认识电离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特别是向醋酸溶液中加水,醋酸的电离程度变大还是变小的理由分析。通过比较分析、小组讨论、交流表述,激发学生的好奇和疑问,进而产生学习的驱动力,为学生能够主动构建认识框架创设条件。

详细请见附件【板书设计】 第2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

3. 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1)内因:电解质本身的性质

(2)外因: ①温度 ②浓度

本节是第二章化学平衡理论的延伸和拓展,课标要求主要是认识电解质的强弱和能用化学平衡理论描述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力平衡。本节理论性较强,掌握方法是学好本节知识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了学生已有的知识,设计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对于本节课的处理,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1)用问题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用化学平衡理论展开讨论,使学生理解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建立、特征、定量表示、平衡移动及影响平衡的因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联系旧知,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兴趣。

(2)对难点内容发挥小组的功能,小组活动,在兼顾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前提下,调动了他们互相帮助,团队互助的积极性。

(3)对学情把握较好,能清楚的了解学生学习的障碍点,从学生的已有基础出发适当引导,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尊重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4)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配合板书,增大课堂容量,拓展了知识的深广度,提高课堂效率。

本节课不足之处有:

(1)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一方面是学生有点紧张,另外“加水后醋酸的电离程度变大还是变小的理由分析”这个思考题设计的比较难,老师急于讲解,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影响了学生的深入思考。

(2)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够,也没有设计实验验证,如果能让学生通过导电性实验直接感受强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的不同,效果会更好。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52134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