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东坡的作品 东坡介绍模板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6:40:34
最新东坡的作品 东坡介绍模板
时间:2023-06-06 16:40:34     小编:zd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东坡的作品东坡介绍篇一

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是怎么样的呢?看完这一部作品后,我

读书笔记

写了吗?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林语堂作品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三百多页的书,被我攻克了,让我得以结交了苏东坡这位好友。他一生忧国忧民一生忙于政事。他向往平常人的生活,可是一听到人民受苦,他又不得不回到政治中。我急于追求他那高尚的人格,以至于两个月的时间犹如昨日一般。

他是一个不平凡的人,他不去炫耀他那份荣耀,而是拿他的势力去让人民开心快乐,他拥有着众人窥视的地位,金钱本应该是无穷无尽的,但他却不大酒大肉,逍遥自在地过日子,一顿饭有时只吃一个馒头。多么高尚的人格啊!

他又豪迈大方,不拘小节。他不追求服装的华丽,只要舒服大方就好。每天也不顾虑这个顾虑那个,当然除了人民。

他还具有一颗放荡不羁的心。他的诗歌就完美地展示了这一特点。以至于在他被押入大牢的时候也一点都不畏惧,拘谨。

勇敢善良,导致了他成天的忧国忧民。他可以饿肚子,但他不忍人民闹饥荒。他本可以安闲自在的生活着,但他却选择了人民的安闲,每次到达他理想的平常生活时候,都因为人民无法生活而站出来,正因为这个性格导致他多次流放他乡,他为腐朽而堪忧,为明君而开心,为民乐而乐,真是个老好人。

他的生活有一些情调,他有时也会去联系瑜伽,他信仰佛教,有时也会钻研美食,练练书法。

有时他显得十全十美,一个文人苦心钻研

诗词

,这应该很注重培养以及练习,但苏东坡却一直都是凭他的灵感,他从不会可以的去作诗,而是为了情感的需要而提笔一时,而且他还善于绘画,他在艺术界也有着相当高的名誉,他还能写出一手精湛的书法,医药上他也不甘落后 ,与

散文

一样都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就。真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让他成为了我的偶像。啊,多么完美的人啊。

他一生的政治死敌是王安石,王安石的变法并不能是错误的,但他让人民受罪了,就凭这一点苏东坡也不会认可他。于是他们两个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波。

一生四次被贬,一次入狱。这足以打败一个人的心灵,但苏轼却从没有过放弃。他是多么坚强啊。

说到

唐诗

宋词,人们往往会想到李白,他出于盛唐时期,给人以一种神仙的感觉,但苏东坡却更接近实际,有血有肉感情丰富,当然李白也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尊敬学习的,但相比之下我更爱苏东坡。

直至今日,人们还在不断的去了解苏东坡,但每当人们又了解他一分,他就越离我们更远。他还有着许多不可言状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他是我们用不可攀的一个高度,但我却一定会追随他的高度,达到他那无法逾越的高度。

苏东坡一个神奇而高尚的人,他的精神无可比拟,他的高度无人能及,他的思想不可逾越,这样一位传奇的人物成为了我的目标。

刚接触苏东坡应该是读他的诗词吧让我记忆犹深的就是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除此之外我还在一些古诗文书上读到了苏东坡的许多著名诗句。在其他地方又了解到,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宋代的著名书法家、画家。他的一生起伏,性情旷达豪放用他的一句诗来表达就是《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里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读这本书时并不是出于对苏东坡的喜爱刚开始我也只是为了完成作业才读苏东坡,但当我投入进去看这本书品味苏东坡这个人时,我才真正的喜欢上了苏东坡这位伟大的诗人,而林语堂写这本传记也是因为他喜欢苏东坡。一个近代作家去描绘一名几千年的文人,用林语堂自己的话说:“并不困难。”因为活着的人,他的未来会有许多未知性,而论一个已然去世的诗人如苏东坡,因为读过其诗词书简,多多少少都知道些。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喜欢的人。而这种喜欢是因为我们拥有相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或者正向往着拥有苏东坡这样的处世态度。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我喜欢苏东坡的真正原因应该是他敢于说:“我做华堂上,不该麋鹿姿。”他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苛政猛于虎。”的这种个性吧。

在读《苏东坡传》时,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呈形,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诚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

苏东坡是一位饱经忧患的老人,在风雨人生中不屈不挠、坚毅前行的身影。苏东坡的一生,是苦与乐并存的一生。他才气横溢,一生为官,但不断陷入政治漩涡和党派斗争,几度升迁、贬谪,从政40年,地方做官33年,朝廷7年;执政28年,被贬谪2019年。最高官职与宰相职位仅一步之遥,期间也因“乌台诗案”险些丧命,一再流放至海角天涯琼崖岛,最终病死在返回中原的途中。但他一身正气,为官清廉,处处念及老百姓的苦忧,为老百姓造福谋福利,致力于兴修水利、种茶、治病、扶贫济困等,深受地方老百姓的爱戴与拥护。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这些还不够,在我看来,苏东坡身上还有着一股道德的力量,有着人性的力量,有着迷人的魔力,有着一股强大的浩然正气,能催人奋进,乐观前行。

苏东坡的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崎岖。但这不能阻碍他。王安石得势,几乎所有忠良贤能之士都弃官而去。苏东坡在连上三书之后不出预料的被贬,但他绝不因此退缩他将新政的不满与缺陷诉诸笔端去因此得罪了当权的群小,遭到逮捕,险些丧命。但他说:“若遇饭中有蝇,仍需吐出。”于是群小继续对他进行迫害。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屡遭贬嫡。甚至被贬蛮荒之地海南岛可是那些群小自认可打倒苏东坡的措施却没使那些小人达到目的。

整个苏东坡的故事基本上就是一个心灵故事。他从不收敛他的幽默才能,他的充满机智的谈话让禅宗大师也难以应对;他从不掩饰他对于鬼神世界的好奇,他祈求天神并与魔鬼争辩,偶尔还占取上风;他欣赏生命的每一时刻,知道在任何情况下,幸福都是一种秘密;他追求长生不老,几乎到死还兴致勃勃地寻找不朽的仙丹,半受挫败,却含着笑死去。今天我们读苏东坡的传记时,就是在追随这样一颗纯正无邪、真实不欺的伟大心灵。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众多作品中其中一篇,我自认为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而他的所有的作品都是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的,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其中的精华。就如同一壶好茶,需要我们坐下来好好的去品尝,才能读出其人生的哲理,如同一瓶好酒,甘甜纯美,让人留连忘返。一直都知道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就像他所写的诗一样的豪迈、大气凛然。当然我也是非常的喜欢他。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无可比拟的才华。一说起苏东坡,就不能不提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才。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透过东坡,我触碰到中国文人飘忽的衣袂,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乐观豁达的性格。“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之为友的同道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的几度外放他乡的下常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处的岭南蛮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正是苏东坡明朗豁达心境的写照。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的浩然之气。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东坡利用他最擅长的武器——笔,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随后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苏东坡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诚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

从小就读苏东坡的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忧愁,大江东去浪涛尽的气势无不流露诗人的豪迈奔放.可我对苏东坡的了解甚少,直至读了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传》,才知道苏东坡原来是千古奇人。

在苏东坡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他热爱生活,在美食方面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苏东坡情感丰富,对其亡妻寄以青丝,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表达了自己的伤痛。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不改犀利的词风。他写诗讽刺群鸟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卖青春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他知己无数,兄弟情深,苏东坡又是幸福的。

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道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是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在仕途路上坎坎坷坷,得罪过很多人,多次被贬,但苏东坡依然不乏幸福笼罩。他有非常爱他的妻子,生死相依的弟弟,陪伴他的朋友,非敌即友的王安石,以及朝廷上的众多好官。这里面最让人感动的便是皇上和皇后,皇后非常重视苏东坡的文采,苏东坡每次犯错之后皇后总会为他求情。皇上对他极其严厉,他重视苏东坡的文采,但因苏东坡做事欠思考,直言不讳,皇上怕他终有一天会得罪大官,就把苏东坡贬谪。

苏东坡的一生坎坷,但也是豁达的一生。身处逆境也不觉痛苦,脚踏荆棘也不觉悲凉,始终保持乐观,像他的诗词一样千载有余情。

我对苏东坡怀有一颗仰慕之心,我喜欢他的真诚待人,真心交友以及直言不讳,如果我身边有这样的亲人,朋友或者是同学,我会非常珍惜。

东坡的作品东坡介绍篇二

◆读一本好书,象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好的书对青少年的成长乃至他们的一生,

◆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书籍使人变得思想奔放。——革拉特珂夫说说心情短语

◆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巴甫连柯

◆我身上所有一切优秀的'品质都要归于书籍。——高尔基

◆多读书,读好书,然后写出自己的感想,这是写好作文的开始。——冰心

◆书,能保持我们的童心;书能保持我们的青春。 ——严文井

◆书是唯一不死的东西——丘特

◆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 ——巴甫连柯

◆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

◆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洛廖夫

◆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 ——库法耶夫

◆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

◆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富贵血脉——弥尔顿 搞笑语句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赫尔岑

东坡的作品东坡介绍篇三

;

那时,

我还不是东坡居士。

那时的庭院里,

门前有竹,

堂上有书,

风雨吹打着芙蕖。

那时鸟雀在园中筑巢,

仿佛万物初醒。

那时的梨花树下,

坐着年轻的母亲,

坐着我和子由。

母亲讲起范滂登车揽辔,

讲起他临危受命前的从容诀别。

我霍然起身,

在母亲面前作一生之约,

誓言成就士大夫的名节。

那时我还不懂世事的艰困,

也料不到母亲匆忙的凋谢。

返家守孝的那年暮春,

泪眼中云霞明灭,

母亲站在高高的天上微笑着。

天路远隔,

每一步都是我漫长的诀别。

初出蜀地,

是在嘉祐元年,

那是个华枝怒绽的季节。

父亲携我们赶考,

过阆中

越秦岭,

出川之难,

“猿猱欲度愁攀缘”。

而那时我也并不知道,

人世间最难的,

不是攀缘,

而是守住本愿。

后来,

当我和子由一夜间名动汴梁,

自府试至殿试,

世人所贊,

士林所传,

不过是几篇金玉文章。

而仁宗皇帝所期,

却是两个太平宰相。

而我的抱负,

也终将成为命运的勉强,

自古少年心事,

难回故乡。

人生中有一刻你以为是盛放,

到头来,

花开尽是怅惘。

那时恩师欧阳修爱我甚重,

要以一代士风相托命。

只是,

我没料到,

文章易成事难料,

诚意格天天难道,

更三十年,

栉风沐雨,

江波流尽残阳里,

谁念起,

当时晴光初照。

后来我在渑池,

初勘生死,

领会这世界并无常性。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人生亦如沙锥画,

浮尘万点不留行。

既如此,

古今人事,

竟有何意?

想起昔年的楚地之行,

屈原塔前,

精魂飘荡在空中千里万里,

父老哽咽悲之千年百年。

斯人之生,

终究是生于怀念。

想这大地上,

人谁不死,

死谁不悲,

生死兴灭谁凭问,

只有流风余韵在八荒四野,

所以士大夫以率真而守死节。

那一年,

神宗新政,

王安石变法,

朝中已容不得半点批评,

而我仍决意危言危行。

只因不能忘,

在凤翔,

离京一千一百七十里,

寒风飒飒飞白雪,

饥民在屋,

家徒四壁,

无人出语,

村陌一片死寂。

如今若朝政只为国家计,

而不为民生,

国富而民穷可乎?

那一年,

我一路奋争,

终至自请出京。

此后的漫漫人生,

在谪居地,

在朝廷,

无论穷达,

我谠言无惧,

亲友叹惋同道惜,

我却只以本心自励。

说起来,

人间到处路迢迢,

可余生也短。

人生百岁有时尽,

何为踽踽空遗恨?

我愿此生如江水,

滟滟载尽行路人。

我的江水,

当有明月共枕,

后世掬我在手里,

当知一捧心热,

一杯酒冷。

想起年幼读书时,

父亲自京返乡,

作《名二子说》。

他担心我锋芒毕露,

要我一生掩抑才情。

后来我为人父时,

也曾愿子孙愚鲁做公卿。

但是非曲直在前,

我若不言,

谁当言?

俯仰天地,

我生微渺宇宙无尽,

江河不曾为我清,

何不放身一跳凌万顷!

这一世,

青山无数,

许我无尘路,

几番孤鸿缥缈,

每将流光误。

那年我在密州,

恰是中秋,

“欢饮达旦”,

对月徒叹。

那一晚的月光,

是身不能至的故乡,

那一晚的琼楼玉宇,

是不盈袖的寒凉。

那时,

不见子由已有七年,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这一世的情义远旷,

如星河唱晚,

一阕《水调歌头》,

读来浩荡,

却也只是苦海里的乘风破浪。

怜我世人,

纵有高歌欢会,

总难消午夜梦回。

还记得也是在密州,

正月间惊忆往事,

与发妻王弗诀别已有十年,

当日永结同心,

是她十六岁的温婉动人,

十一年相陪,

兰心蕙质,

曾处处呵护我的率真,

如今生死两隔,

这一世,

便再相见,

也难相问,

只有一掬清泪,

夜夜撒向千里孤坟。

这一世的情缘深重,

无时或忘,

无力思量,

空许来生添惆怅。

小轩窗,

你的梳妆,

一剪明月在短松冈。

世事如激流行舟,

两岸胜景难留,

往复东西,

覆水亦难收。

元丰二年,

新党忌恨,

弹劾我以诗文讥讽朝政。

于是那日在湖州,

台卒猝然临捕,

白衣青巾,

顾盼狰狞,

“拉一太守如驱犬鸡”。

回顾妻子惶急,

我笑對她说,

何不学杨朴之妻送夫,

也作首诗赠我为别?

那一天,

一州肃杀,

大小官吏畏祸远避,

只有掌书记张师锡赶到郊外,

斟一杯酒,

慨然为我送行。

而我,

戴罪舟中之时,

却几欲沉水自尽。

这一世啊,

何不容我放达容我笑,

容我夜半深沉,

一卷诗书铁未销,

容我锦心绣口,

不与凡俗道?

那一年,

本朝开以言罪人之先例,

党争构陷,

凌辱敲扑,

无所不用其极,

从此为累世后恶所引。

而那一刻,

我命在旦夕,

千百野乌绕庭树,

柏台夜暗严霜逼。

后人说起乌台,

岂无惨淡?

倘若一做宵小便能欺人,

而士大夫之生死荣辱全凭圣意,

盛世又与末世何异?

得亲友辗转相救,

我方才苟全性命。

荆公王安石,

我一生的政敌与知己,

那时早已退隐金陵,

却连夜上书救我云:

“岂有盛世而杀才士者乎?”

其人磊落如是,

不知后世党争时可有人及?

五年后,

当我奉诏赴汝州,

绕江泊舟金陵,

那时我仕途稍有转机,

荆公已垂垂老矣。

我以手书近作相赠,

他也自诵其诗,

还劝我卜居钟山,

与他比邻。

噫吁嚱,

一壶好酒,

满怀诗情,

岂非是我等命途本意?

海上百里窥风浪,

山前一灯照空明。

闲来时,

我心中所忆,

不是在朝时的风光,

也不是富贵时的欢畅,

而是以身柱世的悲壮。

我这一生为官所到处,

无论杭州密州徐州,

皆见生民之苦累悲忧,

饥馑疾疫,

岁凶民贫。

士大夫若不能解民倒悬,

又与木石何异?

借我三十年济困,

此生甘忍泪,

许我三十年化生,

来世难忍悲。

后来我罪贬四边,

举家清寒,

其贫入骨,

也只能如此百折不回。

史家说,

从前凡我所治处,

生民皆传扬我的微名,

却不知,

我是自作生民而已。

这世间人往往只一步换移,

彼此便无分别。

倘若能以己作人,

便是悲悯。

他死我也死,

他生我也生,

他若无奈死,

我亦不能生。

万物相齐,

众生不异,

往来何苦?

浮沉何惧?

那时在黄州,

我开的荒地在东门之外,

就此名之“东坡”。

早上行东坡,

晚上行东坡,

只因为那里新种了树,

苦等树结果。

东坡居士,

种稻种麦,

种树种菜。

风吹日晒至面色如黛,

我却欣欣然以为乐。

有道是,

我耕在东坡,

东坡亦耕我。

后世读我诗,

不如自耕作。

那时我的笔墨,

是万壑松风里的诉说。

一字一句,

数着豆荚与田舍。

那时我伐了木,

垒了砖,

建了草顶的家舍,

号称“雪堂”,

我自感已得其所。

纵向泥涂思濡沫,

我亦为之久轩昂。

庄子说,

“安时而处顺,

哀乐不能入也”。

如今我已知晓入世的道理,

仕则仕,

不仕则不仕,

我也领略了出世的真义,

有则有,

无则无矣。

元丰二年,

三过扬州时,

欧阳座师已逝,

平山堂前犹存他手植之柳,

昔年他在此赏荷纳凉,

壁上犹存他留题之诗。

元丰五年,

在“故国神游”,

赤壁怀古,

更不见三国周郎英雄。

元祐四年复起后,

我再知杭州,

年华老去,

昔日同游故友,

多已不寿。

昨日谈笑方如画,

今日已为泉下人。

说来,

古来多少事,

尽在弹指中,

大江东流去,

万事转头空。

存亡在俄顷,

何复悲异同?

愿心与天老,

坐倚门前松。

黄州的三月七日,

沙湖道中,

回首前尘,

“一蓑烟雨任平生”,

倘若生死不问,

天时更何介意?

且把萧瑟抛尽,

无晴无雨,

不忧不惧,

人生缓缓归去。

归去,

我已参透最后的禅机。

绍圣元年,

贬谪中再过金陵,

为佛缘而至清凉寺。

元符三年,

我已六十五岁矣,

从岭南遇赦归来,

三至金陵,

书《观世音菩萨颂》曰:

“慈近乎仁,

悲近乎义。

忍近乎勇,

忧近乎智。”

这不是我的遗言,

却是我的笃信,

而我,

将在不久后死去。

我将回到最初的清净。

当我弥留之际,

我依稀看到我所爱的灵魂,

正在彼岸升腾,

他们身如三月的花絮,

飞扬在我来世的庭院里。

看到父母,

看到恩师,

犹是慈爱的神情,

犹存当年的笑意。

看到王弗、闰之和朝云,

她们生死与我相随,

陪我颠沛流离,

却都已先我而去。

呜呼,

生别离

当为泉下聚矣。

岁月不居,

水分于山。

“树犹如此,

人何以堪”?

当我弥留之际,

已不想留伤别于世人,

只想诉说这一世的欢喜。

契友同道,

高士乡邻,

世人施我以绵绵恩慈,

我實不能报之万一。

往复几千里,

友朋相呼吸。

醒时同讲论,

醉后共沉迷。

兴来耽佳句,

祸至救危局。

此生少富贵,

幸得逢高义。

当我弥留之际,

赠别了一生的书卷和诗句,

倘若诗有重生,

人有灵魂,

诗人当永在诵读里相叙。

草木枯荣,

春秋不朽,

在时间的河面上,

将飘满你我的悲喜。

清晨的梵钟已经敲响,

虚空中已满是珍奇。

当我弥留之际,

早已得证圆觉,

心满清净。

却不知怎的,

有一刹那,

忽然记起密州的秋风里,

我曾会饮出猎,

聊纵豪放,

“左牵黄,

右擎苍,

千骑卷平冈”,

只不见有人持节云中遣冯唐。

事见苏轼《异鹊》。

事见《宋史·苏轼传》。范滂事见《后汉书·范滂传》。

李白《蜀道难》。

相关热词搜索:;

东坡的作品东坡介绍篇四

李丹 200840101218 08汉本(2)班

“服务于抗战, 服从于抗战” 是四十年代文学中最响亮的口号, 不妨说, 它也是中国砚代作家当时所依存的“ 时代环境”。正是这一环境的历史合力,促使大批作家的创作题材由知识者向战争的新主角一一劳动者的世界移动, 其中的一部分作家甚至逾越出知识者最后一道心理屏障, 千脆从国统区进入解放区, 到那里去寻找理想化的世界。对这一发生在三十年代末和四十年代初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身上的“ 集体性现象” , 台湾学者陈敬之认为是由于“ 若千年来国家始终处于危难震撼之中, 凡是热爱国家和关心政治的学人, 都难免和政洽发生关联。”①实际上, 当时大多数作家创作心态的转向并非都是出于“ 难免”。一九三六年, 卞之琳、何其芳和李广田的三人合集《汉园集》出版。这部被认为“有成熟的晚唐之风“、“ 受新月影响但又大大超越了新月诗艺”②的诗集, 以它精心别致的形式和表现自我的缝络情思, 深深影响了一代读者。但就在两年之后,“ 汉园三诗人” 之一的卞之琳, 随何其芳、沙丁等朋友一起, 不辞长途之苦地考察了华北抗日前线晋察冀和延安两地。也正是出于对民族救亡战争的热情参与心理和“面对大众而写” 的创作动机, 卞之琳考察归来不久, 很快写出了以真人真事为原型、浅显直白的《慰劳信集》。他后来在《雕虫纪历自序》中说 “ 我写诗道路上的转折点也就开始表现在又是一年半写诗空白以后的一九三八年秋后的日子。“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在延安写了两首《慰劳信》, 一九三九年又在峨眉山写了十八首, 一九四!年结集在香港出版。其后十一年他再“ 没有写过一行诗”。有意思的是, 卞之琳虽然估计在延安被其朋友何其芳挽留, 最后还是去了西南联大。何其芳就不同了。按说, 他比卞之琳更富有诗人气质, 《脚步》和《欢乐》等早期诗作中沉嗜迷离的梦境和矜持敏撼哟柔肠, 与其是他同时代青年自伤迷茫的情怀, 倒不如说就是完整的何其芳自己。但他不象卞之琳那样,只是由于受到抗战的鼓动, 到根据地跑了一趟而已,而是直接从诗歌的梦幻中, 走到了空前酷烈的战争现实里面, 最后成了一位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等领袖夸奖的被认为是“ 改造得比较好的知识分子” 典型。何其芳为什么会做出与其秉性气质反差很大的人生选择呢# 本来, 他也可以象其他人那样跑到相对安静的大后方, 去继续营造他“ 画 梦” 般的艺术世界。可他偏偏选择了战争, 并由此择定了自己以后大半生的人生道路。这一事实曾使某些用“ 自由主义” 的思想标尺要求中国现代作家的文学史家为之困惑。

他们尤其不能理解中国知识者、中国现代作家基于民族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的积极主动的政治选择,因此想当然地把包括鲁迅在内的中国作家的政治选择解释为误入迷途。他们不但弄错了因果关系, 而且也过分低估了这些作家的理性。没有什么力量能任意支配象鲁迅这样拥有超常成熟的智慧和独特社会历史眼光的思想家, 正如没有谁能迫使左拉为“ 德莱斐斯案件” 说出我“ 控诉” , 没有谁能操纵托尔斯泰伯爵向农奴制的俄国挑战一样。近代史上中国思想界的每一次分裂, 都推动了知识分子的一次政治选择, 从选择自己的理论立场, 到选择政治信仰及其人生道路。历史的严峻安排, 与知识者自身的使命感、厉史自动性相遇了因此, 这一选择更多是来自自觉意识的支持, 来自中国知识者与生俱来的社会思想攀础。不了解这一点, 也就不可能理解政治意识对作家创作心态及作品的渗透并非自初期“ 革命文学” 始, 也不只是三十年代左翼文学的特殊现象。最具有说服力的, 倒不一定是丁玲、胡也频、洪灵菲、叶紫等显而易见的例子, 而是何其芳、卞之琳和艾青这样既深受欧美思想文化熏染, 又不在左翼文学圈子中的所谓自由派作家创作上的重要转向, 是一大批文学家、艺术家从古都北京的校园和书斋、从上海亭子间走向延安这一“ 三、四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现象“。拿中国知识者投向革命与俄国知识者逃离革命的思想行为比较, 在这里别有深味。在这个意义上, 何其芳、卞之琳们的创作心态, 就此也可以引伸为中国知识者一种相当独特的历史文化心态。

艾青进入根据地的行为方式则别具特色。抗战伊始, 他并没有马上响应热情的号召奔向革命圣地, 而是先从上海到杭州、金华、武汉、桂林, 然后又从偏居一隅的湖南新宁辗转到了重庆, 在陷入战火的中国兜了一大圈, 直至一九四一年一月。对于杭战, 艾青的态度十分明确, 当他听到有人指责杭战诗是“八股” 时禁不住申辩说: “ 我只要指明, 诗人能忠实于自己的时代是应该的。最伟大的诗人,永远是他所生活的时代的最忠实的代言人, 最高的艺术品永远是产生它的时代的情感、风尚、趣味等等之最真实的记录。抗战在今天的中国, 在今天的世界, 都是最大的事件, 不论诗人对这事件的态度如何假如诗人尚有感官的话, 他总不能隐瞒这事件之触目惊心的存 在。”③于是, 一种行为上的悖论现象出现了 诗人渴望加入到民族救亡的洪流中去,但他又对是否进入酷烈的现实迟疑不决(他想成为这场正义战争中一名不惜慷慨赴死的战士, 但他又试图将这种参与限定在诗人的角色范围内。他当时曾对人剖露心迹, 他只想“ 自由写作”④)。但现实却将这种知识分子式天真的幻想击得粉碎, 在重庆,生活的无着尚可隐忍, 可特务的跟踪骚扰则使他有一种无处存身的悲凉感。恰在这时, 周恩来找他谈过一次话, 并慷慨相赠一千元盘缠,⑤ 艾青于是做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抉去延安。卞之琳的实地考察、何其芳的热情投奔和艾青的终于转移,显示出三人个性气质上的差异, 然而在潜意识里, 中国现代知识者的“ 寻找归属情结” , 又使他们以不同的行为方式殊途同归。这一大结局意义上的相似性, 决定了他们颇为相似的文学命运。

何其芳和艾青到延安的最初日子还是颇有诗意的,紧张的战争环境以难得的宽容接纳了他们。何其芳和卞之琳一到延安, 就彼周扬热情引荐给了毛泽东。何其芳显然受到了富有惑染力的鼓励, ,过更为毛译东伟人般的个−性魅力所折服, 这种出目内心的敬慕之情, 一直保持到他去世前.(1977年)写下的《毛泽东之歌》中。艾青到延安后, 与毛泽东有更沫一层的个人关系。自己是诗人、同时对诗人也特别感兴趣的毛泽东, 多次邀艾青去他窑洞对谈。正是出于对领袖信任的感激之情, 艾青写成了他到延安后的第一支颂歌《毛泽东》。

一、二一起步走”般排山倒海的军令一样严肃和不容置疑。在这一巨大历史惯性的推动之下, 与之合拍的新的文学原则怎么能不具有“ 历史的合理性” 呢? 当史特沫莱说到“丁玲是一个非常政治化的人“ 的时候, 她事实上是在谈论一大批中国现代作家的共同性格。在这一“ 共同性格“ 背后, 显然有着深刻的中国现代历史条件方面的根据。

今天, 无论运用怎样的智慧和想象力, 人们都无法估量中国知识者当时所承受的现代历史的压力了。比较可靠的倒是一些尚可找到的历史资料。丁玲当时在《解放日报》文艺副刊辟出一个栏目, 先后刊出的文章有她本人的《三八节有感》、王实味的《野百合花》、罗烽和萧军的《太阳里也有黑暗》、艾青的《了解作家, 尊重作家》, 连一向温和泊言的何其芳, 也令人吃惊地写出了一批讽刺诗。对艾青到延安后的生活逻辑稍加推演, 我们发现了一个不易察觉的心理逆反现象。按说, 领导层对他个人不可谓不“ 尊重” , 可他为什么这时候要发出“ 尊重作家”的吁请呢 前者曾与他多次朋友式平等地对谈, 但他何以却又要求“ 了解作家”呢 显然, 艾青来延安前那个“想自由写作” 的念头又活跃起来了, 并且感到了与环境不相协调的痛苦。他根据战地记者、作家罗丹的讲述, 创作了歌烦八路军骑兵英勇战斗的长篇叙事诗《亏里钻、。尽管诗人态度十分真诚 但由于他并不熟悉战争生活, 尤其不熟悉八路军战士, 作品因此给人一种“ 军旅生活知识分子化“ 的印象。艾青后来又以很大的热情, 去接触边区的工农兵。他兴致勃勃到了延安南区的昊家枣园去访问劳动英雄吴满有, 并很快用通俗化的叙事诗形式写出了长诗《吴满有》。后来, 他又专程去吴家枣园, 一句一句念给农民听这首诗, 句子明白简短, 内容实实在在。在念给双民听时, 艾青特别注意农民的表情, 以观察池们接受的程度, 并作为修改时的依据。创作态度可谓虔诚之至。然而, 由于艺术上过于浅淡, 与分行的通俗故事无 异, 连艾青也承认是失败之作⑥。艾青毕竟不同于本来就靠演绎民歌来写诗的李季, 他深厚的法国象征诗歌和油画修养, 天生的知识分子气质,以及早就定型的一整套诗歌话语, 强行移植到以宣传鼓动为目的劳模形象上, 只会产生一种类似喜剧的效果。写作是作家自我实现的重要形式之一, 他可以接受生活的贫困, 但却无法接受“ 写不下去” 这个痛苦现实。可以想象, 再没有什么能让艾青如此对自己失望的了。所以, 循此逻辑他发出“ 了解作家, 尊重作家“ 的热切吁请, 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问题的奥妙正在这儿 你想通过笔服务于一个伟大时代, 但你最终又发现, 这管笔并未真正握在你个人手中。这显然不是智慧的苦恼, 而是切实感受中的满怀真诚、却又徒劳无益的精神上的深刻沮丧。何其芳这时写下的一些讽刺诗, 与其说是“ 讽刺“ , 还不如说是“牢骚”。以1942年4月3日发表在《解放日报》上三首诗中的一些诗句为例 年青的同志们 我们一起走到野外去吧, /走到辽远的没有人迹的地方,/把我自己投在草地上, /我象回到了我最宽大、最会抚慰人的母亲的怀抱里, 她不说一句话, 只是让我在她怀抱里痛哭一场。一直到完全洗净了我心里的一切繁琐、重压和苦闷⑦。

创作完全被捆绑狂这一丽捉上, 以致他的作品完全成了对前者实买在在的演绎。

① 陈敬之 《中国新文学的诞生》, 台北成文出版杜有限公司印行, 1980年版。

② 唐提:《卞之琳印象》, 香港《诗双月刊》1990 年第一卷第五期。③⑤ 艾青 《诗与时代》, 载《诗论》,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年版。④⑥ 杨匡汉、杨匡满 《艾青传记》, 第137、162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东坡的作品东坡介绍篇五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

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东坡是一个地名,在当时黄州州治黄冈(今属湖北)城东。它并不是什么风景胜地,但对作者来说,却是灌注了辛勤劳动、结下深厚感情的一个生活天地。宋神宗元丰初年,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弃置闲散,生活很困窘。老朋友马正卿看不过眼,给他从郡里申请下来一片撂荒的旧营地,苏轼加以整治,躬耕其中,这就是东坡。诗人在此不只经营禾稼果木,还筑起居室——雪堂,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个大字,并自称东坡居士了。所以,他对这里是倾注着爱的。

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确实当得起一个“清”字。谢灵运写雨后丛林之象说:“密林含余清”。诗人的用字直可追步大谢。

诗人偏偏拈出夜景来写,不是无谓的。这个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日中为市”,市人为财利驱迫,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唯有“野人”,脱离市集、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诗人,才有余裕独享这胜境。唯幽人才有雅事,所以“市人行尽野人行”。这读来极其自然平淡的一句诗,使我们不禁从“市人”身上嗅到一股奔走闹市嚣尘的喧闹气息,又从“野人”身上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尽在不言中。诗人在另一首诗里说:“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那虽是咏定惠院海棠的,实际是借海棠自咏身世,正好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诗所包含的意境。

那么,在这个诗人独有的天地里,难道就没有一点缺憾吗?有的。那大石丛错、凸凹不平的坡头路,就够磨难人的了。然而有什么了不起呢?将拐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进了。没有艰险,哪里来征服的`欢欣!没有“荦确坡头路”,哪有“铿然曳杖声”!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对比中凸现出来了。这“荦确坡头路”不就是作者脚下坎坷的仕途么?作者对待仕途挫折,从来就是抱着这种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态度,绝不气馁颓丧。这种精神是能够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的。小诗所以感人,正由于诗人将这种可贵的精神与客观风物交融为一,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句句均是言景,又无句不是言情,寓情于景,托意深远,耐人咀嚼。同一时期,作者有《定风波》词写在风雨中的神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与此诗可谓异曲同工,拿来对照一读,颇为有趣。

诗的第一段,通过景物描写,突出当时的静。说明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但愿长醉山水间之意。

东坡的作品东坡介绍篇六

;

有人说,只有你才可以承受绚烂耀眼的嘈杂和极度的孤寂。就像那斑驳的弄堂里,一把胡琴咿咿呀呀地拉着,在万家灯火的夜晚,拉过来拉过去,道不尽的苍凉,但这是别人走不进去,且不可复刻的传奇。

沙漏频滴,寒灯吹熄,仅余一丝风拂过你的衣袂,你辗转反侧,叹苍天无眼,一场乌台诗案将你贬谪黄州。“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千里难言思归的念,让你举杯邀月,把酒问天,徘徊矛盾。罢罢罢,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里婵娟是月。何不把自己的情怀寄托在多情的月亮上?何不携儿带女去黄州四处游玩?真是官场失意,文学得意。你来到赤壁矶,一览风光,写下了有名的《赤壁赋》,传诵至今。你诗书画三绝,冠步北宋;你辞赋曲精通,后人叹服;你心系黎民,苏堤为证;你情深意切,悼词可见。你虽嘴里叹着冷,心里却燃起一把火。这把火,照亮了历史的天空,照亮了文学的天空,也照亮了千年的栉风沐雨。

“人生无是非,藻荇自交横,深得万千意,才得一世闲。”空,就是满。你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看似一路贬谪,空空如也,实则满怀丰盈,豪放旷达。

望着你,我谨记白发黄鸡;望着你,我已着芒鞋蓑衣;望着你,我把天地画在心中;望着你,我已然成了你。

从此,凡是遇到不尽如人意的事,我会扬起嘴角,咧开嘴唇,绽开微笑。面对人生中隐藏在阳光背面的阴暗,我愿意是一棵树,扎根深处,向阳而生。

世事飘忽不定,从来都没有为某个人量身定做的人生,多少无法预测的风雨,让生活无法改写。那我就勇敢地接受,淡然从容地过好每一天。

相关热词搜索:;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64216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