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风骨为主题作文汇总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6:45:27
2023年风骨为主题作文汇总
时间:2023-06-06 16:45:27     小编:zd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风骨为篇一

;

在中国艺术品长河中,古典家具是盛开不败的奇葩。从古典家具的远古萌芽到明清家具的繁荣鼎盛,从席地而坐的低矮器型到后期直观的高型家具,它由简至繁、由浅入深地展现着其经久不衰的发展历程。且无不体现了中国人礼的概念,线条及整体结构,这种秩序感不可动摇地根植在中国人的骨子里。

华夏精神一脉相承

中国古典家具相互联系、一脉相承,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家具体系,流淌着华夏民族谦虚礼让、坚忍不拔、和谐秩序、寓意高远的精神世界。椅凳是古典家具中最富线条感的代表,直线与曲、弯线条交织,巧妙地互相呼应。直线象征着礼、权力、刚直, 弯曲则象征着仪、服从、柔和。因此,仅仅从椅凳的表面造型上就能看出中国传统的礼仪、君臣、等级在家具中的蕴涵。以直线为主的官帽椅、太师椅、宝座等多是男人的用具,而圆润玲珑的绣墩、梅花凳等多为闺房之用物。

一把椅、一张凳凝聚了中国人的智慧与思维理念。而床榻将“天人合一”体现得淋漓尽致,古人的床、榻功用与今人的床并不完全一致,古人待客、交谈、议事、宴饮以及读书等往往在床与榻上进行,并不仅仅是睡觉的用具。不论是罗汉床、架子床,还是大大的拔步床,都体现了古人床榻多功能的特征,展现了古人的聪明才智。纹饰图案往往会以吉祥山水、梅兰竹菊等雅物、龙凤龟狮等瑞兽以及诗书文字为主题,或采用大理石形成的自然山水为背景,突出木质的自然纹理,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

条案、画案、架几案是案家具中比较特色的种类。条案是古代厅堂中常见的用来陈设摆设品的家具,分平头案和翘头案两种,四腿在案面下稍靠中的位置,形体窄小摆放灵活,适合书斋、画室、闺房以及佛堂等处安置,可以将上面摆放的花瓶、盆景、小器物等衬托得典雅高贵;画案是用来铺纸作画的一种家具,形状类似条案,但比条案宽大,宽度大于半桌,案面下不设抽屉,造型和图案往往相当讲究,还有灵巧的炕桌、古雅的琴桌、趣意盎然的棋桌等等。品种纷繁,无一不蕴含着类似椅凳直曲线交织的秩序的美感,体现着古人优雅的审美情趣。

不得不提的就是屏风,它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大的座屏和曲屏在厅堂的陈列中一般会摆在风水中的玄关位,起到了遮挡风寒、缓冲视觉、令人遐想的作用,而挂屏是挂在墙上作装饰用的屏牌,大多成对或成套出现,呈现系列性的美感。屏风类家具主题框内部分常常雕刻或镶嵌有龙凤呈祥、八仙祝寿、九龙壁、梅兰竹菊、花鸟鱼虫、山石树木等图案,还会用自然形成的大理石抽象水墨山水画或抽象吉祥图案,展示着国画般的意境。

而匣、盒类家具,其实是橱柜箱类家具的缩小版,正因为小巧,所以内外部造型变化很多,雕工华美,经常内部巧设机关,构思独特,体现古代能工巧匠的技艺和智慧。无论哪一种家具,都不同程度地显露着一种内敛的秩序感,厚重和谐而不张扬的国人品性。

明朝——古代家具之巅

古代家具是一部由木头构创的绚丽诗篇,无论是笨拙神秘的商周家具、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浪漫神奇的矮型家具,抑或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婉雅秀逸的渐高家具、隋唐五代华丽润艳的高低家具、宋元简洁镌秀的高型家具,还是古雅精美的明式家具、雍容华贵的清式家具……都以其富有美感的永恒魅力吸引着中外万千人士的钟爱和追求。由于受民族特点、风俗习惯、地理气候、制作技巧等不同环境的影响,中国古代传统家具走着与西方家具迎然不同的道路,形成了一种工艺精湛、不轻易装饰、耐人寻味的东方家具体系,在世界家具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东方艺术风格特点。到现在为止,中国古代家具仍然深深地影响着世界家具及室内装饰的发展。

真正将中国古代家具推向艺术顶峰的,要数精工细制的明式家具。一直以来,明清家具因其优良的材质,纯朴的纹理,舒适的造型等因素而成为中国古代家具的顶峰之作。其品种之多、工艺之精令国内外人士叹为观止。而明式家具中夹杂着文人化的意趣,体现着古人求真崇朴的思想,这又是前朝后代的家具所无法拥有的。数百年来,无论是朝代更迭还是战火频起,明清家具一直都是家具收藏者的最爱。

明式家具著名的原因在于其继承了宋代家具各种优美的造型和精巧雅致的优良传统,并加以发扬而形成了独特的格式。简单地说,明式家具不但做工精密巧妙,形制和式样比例科学合理、舒适实用,由于为了节约珍贵的木材,明式家具的造型简练到了极致,横截面到了最小的程度。而且,为了突出优良木材本身的纹理,不以繁缛为工,只用极少的图案雕刻,以增强家具的装饰性;只使用宽窄、粗细、长短、深浅、凹凸及平面等各种不同的脚线,来增加家具表面的线条变化,取得和谐统一、变幻多端的效果。明式家具给人以舒展、大方、明快、清新、淳朴、典雅的极高的精神享受。

因此,制造于明末清初年的明式家具,不但在我国工艺美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是享誉世界的最具东方文化风格的艺术品种之一。明式家具有相当数量传世,除了清宫以外,民间也有不少。20世纪,有许多专门研究收藏明式家具的大家,如德国人艾克,中国陈梦家、王世襄等人。明代宫廷家具仅有嘉靖、万历年间的少部分制品保存了下来,主要是黑漆嵌螺钿的和雕填漆器。

清朝——宫廷家具之美

清式家具清代顺治及康熙前期的宫廷家具无款的与明代的区分不出来。到了康熙晚期,特别是雍正、乾隆两朝,制作了大量宫廷家具。这些宫廷家具的风格相对于明末清初的明式家具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被后世称之为清式家具。清式家具有两个特点。首先,因为宫廷制器不计较用工、用料的多少和节约计算成本,所以基本都是使用紫檀与金丝楠木为主的最高级木材,并且家具大多厚重宽大,相比明式家具的纤细空灵之美,则凝重端庄,具有皇家气派。其次,清式家具每一件都是多种工艺结合而成的精巧艺术品。

这一切都是因为雍正、乾隆宫廷家具虽然制作数量大,但它是根据房屋的空间和面积来决定所陈设家具的样式和尺寸,专门制作而成。而在设计者当中,雍正、乾隆父子都极为讲究室内陈设,喜爱各种工艺美术,很多家具都是根据他们的旨意制作;而清宫造办处下设有珐琅作、镶嵌作、玉作、漆作、木作、玻璃厂、画画处等各种作坊,造办处各作坊的工匠艺人也都是各地督抚选荐的最优秀的工匠。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也为这种多工艺家具提供了最为方便的条件。除了雕漆、雕填、描金、彩漆等各种髹漆类家具外,硬木家具以紫檀为主,多施以雕刻花纹。另外,此时的家具多附加镂空精巧的花牙子,并采用多种镶嵌进行的装饰,如玉石象牙、珐琅瓷片、银丝竹黄、斑竹、椰壳等,形成不同色泽的美感,美轮美奂,富丽堂皇。所以,康熙晚期和雍正、乾隆两朝的宫廷家具,不但是珍贵的宫廷文物,也是我国十七、十八世纪工艺美术的优秀代表。

昔日没落与外流

清中期以后,中国各类传统艺术品无论制作的工艺,还是设计的构思,都象这个王朝一样渐入末途。清末以来的连年战争使工匠最终失去了创造艺术的那份安逸的心境;另一方面,传统家具始终不曾被古玩商列为主要经营项目,而仅作为陈设。清末民初,新贵和年轻商人追求时髦,开始选用西洋家具,这一风气甚至影响到末代皇帝溥仪。

民国时期,古典家具开始受到一些西方人和中国建筑学家的重视。年轻学者艾克与梁思成等人于20世纪30年代创立了“营造学社”。在杨耀的协助下,艾克出版了第一部介绍中国古典家具的著作《明代黄花梨家图考》。此书虽没有引起中国人的兴趣,但在西方影响不小,西方人开始大量地收购、搜集中国明清家具,运往海外。

西方人在后来的几十年间,将中国的明清家具提升到了与中国其它文物等同的地位。而中国本土的古典家具的价格,却已跌落到了历史最低点。到了70年代末,古董家具收藏最丰的北京硬木家具厂,因为开支困难,向全国的艺术团体和国家机关推销该厂30年来的收藏珍品,然而问津者寥寥。不久,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珍赏》一书出版,在港台地区发行了数千册,导致港台收藏家涌入大陆搜觅明清家具。当时大陆根本没有古典家具市场,大陆的古玩商们也不清楚古典家具在国际上的价格。港台收藏家开出的价码,极大地激发了大陆家具商的热情。他们深入到江浙晋冀陕等省的城乡,到每一间旧宅老户内搜寻,以极低的价格搬走黄花梨、红木、乌木、鸡翅木等明清家具。当古玩商象篦头发似地从南向北篦了一遍后,明清家具的价格暴涨了近10倍。

在古董家具外流的高潮中,国内的收藏家也开始了古典家具的收藏。首先吸引国人的是迅速上升的价格,它上升的速度,接近和超过了书画和明清官窑瓷器。收藏古典家具除了保值,还能使人感受一下古代文人“笑倚东窗白玉床”的情致。但国内有限的购买力,没有改变家具的销售方向。最精美的古典家具源源不断地运往海外,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明清家具的交易成为古玩买卖中的重头戏。

20世纪50年代,一件紫檀条桌在海外拍卖价高达32.5万美元,相当于270万人民币。海内外价格间的差距,已无法阻止中国古典家具的外流。至上世纪90年代初这类极具中国民俗风味的民间家具开始走入纽约、伦敦、香港等地的国际拍卖行,约占每场拍卖的古董家具的30%以上。

今日家具收藏高峰

1985年至1995年这十年中,中国的古家具以奔涌之势流向境外,致使古家具收藏的最好时机丧失。1995年后,中国开始有自己的拍卖行,古家具在拍品中虽数量寥寥,但影响非凡,一时间,残存在大街小巷的家具身价立刻倍增,国人自己开始注重家具带来的乐趣,注重古家具中蕴含的巨大财富,几百万元一件的家具层出不穷。

直至1997年美国佳士得拍卖行推出了毕格史夫妇收藏的中国家具专场拍卖,较之中国当时的行情简直是天壤之别,全场99件拍品大多成交,且高出估价许多。而中国市场一直到1999年嘉德拍卖公司的古典家具拍卖首次推出了由田家青设计并监制的“明韵”家具共有6件,场上全部成交,拍卖现场竞叫场面较为激烈。2003年11月26日,嘉德拍卖的“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拍卖专场,143件包括木器、铜器等艺术珍品,全部落槌成交,竞拍者频频举牌,有的珍品成交价高于底价的十倍或二十倍,创造了拍卖史上的奇迹。遵循国际拍卖行的习惯,中国拍卖师第一次戴上白手套。个中情况预示着中国古典家具蕴势待发。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藏市场的日益繁荣,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和品位,投资古家具在收藏界已成为一种时尚,被越来越多的家具收藏爱好者所关注。古家具因它的实用性,在现代家居装饰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其中,床铺、桌子、椅子、几案等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更受追捧。1996年纽约佳士得的“中国古典家具”专场拍卖现场,明末黄花梨大理石插屏式屏风,以100万美元创中国古典家具当时最高纪录。1999年,天津一对清朝紫檀顶箱柜在国内就以人民币398万元被浙商陆汉振收入囊中。2002年嘉德的秋拍中,以943.8万元成交的清初黄花梨雕云龙纹四件柜,在2004年北京翰海拍卖会上,又创1100万元新高,而在2011年嘉德秋拍中,一把紫檀雕西番莲“庆寿”纹宝座拍得5750万。

tips:

古代家具收藏诀窍

三、根据中国古代家具的用途及功能,通常将其划分成厅堂、书房、卧室三大类。其中厅堂家具的价值最大,这是因为厅堂是官邸或私宅的门面,主人会不惜代价去营造厅堂的气氛,除了建筑本身外,家具就成为最主要的装饰与摆设手段。厅堂家具的材质起码是老红木的,甚至还有紫檀、黄花梨。书房家具的身价也不菲,因为书房是文人活动的天地,书房家具的文化气息就显得特别浓厚。在制作工艺上精益求精,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得非常完美。这些家具,一般都不大,比例和谐,款式古朴,有一股轻盈文雅之气。

古代家具的保养

一,湿布是古家具的天敌。最好用质地细软的毛刷将灰尘轻轻拂去,再用棉麻布料的干布缓缓擦拭。若家具沾上了污渍,可以沾取少量水溶性或油性清洁剂擦拭。

二,过度的阳光照射或潮湿会损害其材质,造成木材龟裂或酥脆易折。因而要在保证古家具不遭受阳光过度照射条件下,保持其干燥。

三,在搬运古家具的时候,一定要将其抬离地面,轻抬轻放,绝对不能在地面上拖拉,以避兔对它造成伤害,如脱漆、刮伤、磨损等。

四、防蛀,蛀虫是家具的大敌,需要定期检查,发现有蛀虫,要及时用药物杀灭。

五,古家具要经常上蜡保养。上蜡时要在完全清除灰尘之后进行,否则会形成蜡斑,或造成磨损,产生刮痕。蜡的选择也很重要,一般的喷蜡、水蜡、亮光蜡都可以,但是切勿使用汽车蜡。上蜡时,要掌握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的原则,循序渐进,均匀上蜡。一般来说,每两周上一次蜡即可,但若遭到刮擦、碰撞或磨伤,需要请专家及时修补。

巧辨真伪:

一、纹饰可以反映一个年代的流行时尚,相应的年代瓷器的纹饰在家具上往往多有体现,而瓷器的制作年代又准确无误,以瓷器纹来推家具纹,作为判断年代的依据,可放在首要位置,准确率极高。

二、做工。在明到清家具的制作中,做工手法演变有一个清晰的演变过程。将这种手法符号化,可以对家具制作年代有较准确的判断。但用这个依据来判断做工简单的家具时需要小心一些。

三、材质。材质的地域性特点十分明显,用材质来判断乡村家具的产地及年代可以起一定的作用。

相关热词搜索:;

风骨为篇二

;

寻遍中国二十四史,也许只有魏晋能这般备受争议:世相黑暗,却又是思想与文化发展的高峰。其后南朝人一部《世说新语》道尽多少魏晋的风流逸事。在这空前自由、开放的时代里,中国艺术在多个方面迎来发展的新高度。

而诞生于这乱世中的魏晋风骨折射在艺术上,又是璀璨而影响深远的。绘画、书法以及隐逸文化对后世艺术的发展都是奠基性的存在。绘画高逸清俊,高古游丝描诠释婉约、细腻又流畅自然的形与神;魏晋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气韵标榜后世,也是书法史上的里程碑。魏晋以风骨论,规隋唐之法,开两宋之意,启元明之态,促近世之朴;再到魏晋名士的生活风尚上,峨冠博带、飘然若仙的浪漫风格,对人的评判要审其美貌,更要内在风流。试想一下,兰亭修禊的曲水流觞、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魏晋风骨是何等浪漫,那份狷狂与不羁,让人浮想联翩。

魏晋风骨如此玄妙,以至于后世文人对其心驰神往,尤其是其开创的隐逸文化,成为后世文人不可或缺的处世哲学。

故回溯魏晋风骨,也是從文化源头上重新审视那段奠定千年艺术走向的风尚,那份飘逸、洒脱以及对自然的理解,仍旧能为今人汲鉴。

相关热词搜索:;

风骨为篇三

;

那天早晨,梁济收拾好纸笔,说是要去亲家彭翼仲家住三五日。临行偶然从报上看到一条国际新闻,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提问:“世界会好吗?”二儿子梁漱溟说:“我相信世界是一天天往好里去的。”梁济点点头:“能好就好啊。”说罢出了门。

3天之后,梁济投湖自尽。

再过3天,就是他的60大寿。这竟是父子俩的最后一次谈话,说的还是社会问题。

梁济的自杀令人诧异。从他之前在生活中的表现,一点也看不出他有以身殉清的意向。而事实是清帝逊位之后没几天,殉身的念头就开始在梁济心头盘旋。

有许多事延迟了他的行动,7年之后的自杀只是达成宿诺。

辛亥革命时,得知梁漱溟参加了革命组织,他劝告儿子说,立宪就足以救国,何必革命呢?如果大势不可挽回,我何尝不想国家由此有一转机?但我们家几代做清朝的官,就等天命决定好了,别跟着他们造反。儿子不肯听,他也没有强求。1917年张勋拥立溥仪复辟时他并不欢欣,反而写信劝张勋放弃,“屯兵养望,监督民国实行仁义之政”。在遗书中,他说自己“决非反对共和,而且极赞成共和”。

也许可以说,曾经站在清末改良思潮前沿的梁济对渐进改良的拥护胜过对暴力革命的信心;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胜过对清室一姓的忠诚。梁济不可化解的痛苦在于,他认为社会的基础是道德,而他身处的时代正值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秩序解体的前夜。而中国进入现代时所遭遇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问题,不可能只凭道德精神解决,但梁济已决心以自己全部的力量感化世人。

正如梁济预想的那样,他的死对社会产生的道德影响是他此前一生的努力都无法比拟的。逊帝溥仪下诏追赠谥号表彰他的忠义;20天后,他的一位朋友,蒙古旗人、前理藩部郎中吴宝训也自沉于湖中;连他猜想听到消息会大骂的陈独秀,也说他的自杀“总算是为救济社会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在旧历史上真是有数人物”。尽管有人称他为“梁疯子”,但一般人都被他的行为感动。

死,竟是他最有效的改良手段。

两次欲自杀,一度想出家

梁漱溟说,他不是“学问中人”,而是“问题中人”。他一生精力都用在两个问题上:一是人生问题;一是中国问题。对人生问题的追问,使他出入于西方哲学、印度宗教、中国学问,而被视为哲学家;对中国问题的求索,使他投身于辛亥革命、乡村建设,发起中国民主同盟,而被视为社会活动家。

因为崇尚事功,此时中国问题对梁漱溟的刺激,远大于人生问题。武昌起义爆发,即将中学毕业的梁漱溟在学校呆不住,参加了汪精卫获释后暗中组织的革命团体京津同盟会。不久清帝退位,暗杀暴动可以搁下了,他又和一班朋友办《民国报》宣传革命,“漱溟”二字正是当时总编给他拟的笔名。

做了一年多的新闻记者,与社会频繁接触,渐渐知道事实不尽如理想。1913年,他离开了《民国报》。

他原是个事功派,此时见到政治阴暗的一面,一下由昂扬转入消极、伤感、烦恼,再加上用思过度,精神状态不稳定,竟两度自杀。

普通人一到晚年多半希望能有孙辈,梁济也不例外。他自杀前,大儿子梁焕鼐结婚10年,只生了两个女儿,按传统观念说,梁家尚无人传宗接代,但他始终没跟梁漱溟提结婚的事。他希望儿子继续学业也并不催促,任由他在家闲居了两三年。在那段时间,梁漱溟沉浸于佛学中,甚至想出家。1913年7月,他给舅父张耀曾写信提到决心当和尚的事,说以前和尚可以托钵化缘,现在恐怕行不通,他近来致力于医学,将来可能当和尚而以行医维持生计。

与毛泽东通宵长谈

很多熟识梁漱溟的人认为他不适合搞政治,他原本也不愿意搞政治。但战争改变了一切。1937年夏,国民政府召开的庐山谈话会因“七七事变”终止。中途折返的梁漱溟被请去南京参加“国防参议会”。之后政府迁到汉口,国防参议会改为国民参政会,他担任驻会委员(常委)。政府要参议员去各地考察,他选择了陕西和河南,但“目的地实是延安”。

1938年1月,他在延安停留了20天,见了边区政府代主席张国焘和总书记张闻天。谈话最多的是毛泽东,除了设宴欢迎和送行是礼节性的,其余6次,每次至少两个钟头,其中有两次通宵。

梁漱溟对毛泽东印象很好:“他不落俗套,没有矫饰,从容,自然而亲切。彼此虽有争辩,而心里没有不舒服之感。”听他谈话时毛泽东随手记录。“秃笔粗墨,在大纸上横行写来如飞。我一边谈,他一边写。我谈完,他便手指所记要点,一条一条答复。条理清楚,句句到题。”当时他对抗战前景很悲观,毛泽东“从国际方面,敌方,我方,三下分析给我听,转换我的悲观见解不少”。

两人的对话到此为止。

“1953年事件”

9月16日会上,周恩来发言时毛泽东3次插话。一次说:“人家都说你是好人,我看你是伪君子。”一次说,“你不是以刀杀人,却是以笔杀人。”最后说,“对于你非止这次不开除你的政协委员,下届政协仍将有你。为什么?因为社会上有一部分人还受你迷惑。”他站起来想辩解,主席台上宣布会期延长一天,准许他明日发言。

毛泽东说,“你这个人啊,就是只听自己的,不听大家的。不让你讲长话,你说我没有雅量,可是大家都不让你讲,难道大家都没有雅量吗?”经全场(包括列席者)表决,剥夺了他的发言权。

奇怪的是,开过会后他的“问题”被挂了起来,不做结论、不给处分。事件之后,毛泽东、周恩来与梁漱溟再没有来往。

为父亲做的三件事

1987年11月,中国文化书院举办“梁漱溟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这是梁漱溟在公众场合的最后一次露面。

父亲去世后,梁培宽、梁培恕兄弟为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抵制介绍父亲生平的稿件对“1953年事件”的描述。梁氏兄弟坚持:父亲生前不接受的说法,他们不能替他接受。

梁培宽1986年退休,在此前后开始做整理父亲文字的工作。父亲去世后,在中国文化书院以及一些朋友的帮助下,他开始主持出版《梁漱溟全集》。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第43期

相关热词搜索:;

风骨为篇四

;

解放战争进行到1948年,三大战役即将开打,国民党已似强弩之末,中共中央迁到了河北平山的西柏坡,运筹给国民党最后一击,要“进京赶考”了。此时,毛泽东向周恩来提出,是时候考虑将来建设国家的人才了,要准备一份高级知识分子的名单。周恩来立即让时任新华社社长的范长江着手准备这样一份名单。范长江接受任务的同时,向周恩来建言:周副主席,你得“三钱”,即可定天下呀。“三钱”之说遂不胫而走,传遍天下。

1963年,筹备北京科学讨论会期间,范长江与父亲一起住在友谊宾馆朝夕相处,他多次提到此事,感叹当时尚不知道钱临照和钱令希,只知“三钱”,总理一问,脱口而出。不然,也许就是“五钱”啦。“五钱”均是吴越钱镠王后代,他们之间的关系和故事,需另文展开细说。

“三钱”与清华均有深厚渊源。按年齿,钱学森居长 (1911年),钱伟长次之 (1912年),钱三强最小 (1913年)。三人都是叶企孙的学生。

钱学森在上海交大本科学的是铁路工程,考取了1934年清华庚款留美名额后,叶企孙让他转学航空,并让他住在自己家中补课,指定专人辅导,又安排钱学森去工厂实习,一年后赴美,方成就此后佳话。钱伟长毕业于清华物理系,因叔父钱穆为国学大师,进清华时本是学文的,为了抗日报国,弃文转理。其中故事,是另一篇文章了。钱三强也毕业于清华物理系,后来还和同班同学何泽慧结为连理,夫妻同在居里夫妇手下研究,又生出一番故事。

钱学森用清华庚款到麻省理工学院读硕,定期有书信给学校报告进度。拿到硕士学位后,转去加州理工 (caltech),投在冯·卡门门下开始了在空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攻读博士学位。拿到博士学位后,清华梅贻琦校长立即聘他为副教授,薪金亦定为最高级;由于抗战时期中美之间交通困难,钱学森经学校批准便没回国就任此职。抗战胜利,梅校长再发教授聘书给他,希望网罗钱学森到清华旗下,交大、浙大也加入此番竞争。1947年钱学森短暂回国,鉴于国内形势,经仔细衡量思考,与蒋英结婚后返美再赴加州理工,终未就职。直到1955年,钱学森夫妇历尽千辛万苦辗转回到祖国,1957年创办工程力学研究班,钱学森才真正在清华任教,但无清华教授头衔。

2009年某天,饭间闲谈,钱永刚说起,老人家感叹:“不想要的教授头衔倒是有一堆,想要的人家不理你。”便要我向清华领导问问,以前曾经被梅校长聘过教授,还算不算数呀?未几,陈旭老师要我转告,经研究,立即续聘钱学森为清华大学教授,拟安排个仪式由顾秉林校長将聘书当面交到本人手里。转告钱永刚商量结果,对方决定暂缓,把此事放到钱学森百年诞辰庆祝会上作为其中一项办理,为庆生添彩。结果因老人家年底辞世,终未能将聘书交到本人手中,列入履历,成为遗憾。

钱伟长在抗战开始后,随清华到了昆明,从西南联大毕业,与郭永怀、林家翘一同考上第七届中英庚款到加拿大麦基尔大学读博。拿到博士学位后,也转到加州理工投在冯·卡门门下开始了在空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和钱学森成为同事。钱伟长于1947年回清华任教授。

加州理工的喷气推进实验室 (jpl) 是国际上研究喷气式飞机及火箭推进的重镇,其中的气动小组又是重中之重。该小组最初的4位成员全是中国人:组长钱学森,副组长钱伟长,组员郭永怀、林家翘。若论清华从何时起可称为世界一流大学,至少能前推至此吧。

钱三强从清华毕业后,经严济慈推荐,考上留法庚款,到巴黎居里实验室,在居里夫人的女儿手下工作。几年后,钱三强在清华时的同班同学何泽慧从德国赴巴黎与他结婚,二人共同发现了铀的三分裂现象,跻身国际知名的核物理学家行列。1948年钱三强回国到清华任教授,直到院系调整,他去了中国科学院担任原子能所所长。

所谓无巧不成书,“三钱”恰与我父母各有渊源,生出许多故事。

钱学森与父亲在师大二附小和师大附中均是同学,在交大则为不同校区的校友,后来均攻力学,又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父亲晚年写过一篇小文 《同窗同行同志》 记叙了他们跨越80年的友谊。母亲与钱学森是小学同学 (钱从二附小转到一附小后),后留德师从号称“现代流体力学之父”的普朗特,为其关门弟子。而钱学森赴美师从普朗特大弟子冯·卡门,遂成故事。

为写父亲的传记,我和太太漆丹及清华电视台的陈鹏翔遍访尚能联系上的父亲故旧。2016年秋,在上海交大采访刘西拉时,得知曾任初教—6、强—5总设计师、运—10副总设计师的程不时1947—1951年在清华航空系就读时是母亲的学生;立即联络程并登门采访。

程讲了许多后,向我求证在“沈飞”流传多年的故事:钱学森到北航,总是在门口下车,步行入校,次数多了,人问为何?钱答曰,我师姑在此,不敢造次!

我告之,很喜听此景,但绝不可能。理由很简单,我从未亲耳听到过。钱、蒋常来家里拜访,也爱开玩笑,称呼师姑的机会很多。我曾目睹过两次,父母和钱、蒋聊起普朗特和冯·卡门的往事,说起他们的渊源,父亲催钱学森“叫师姑,叫师姑”;钱只是微笑,并未张口叫。

退一步,如果说钱学森对母亲有超过对旁人的尊重,应该是没错的。有两事旁证。

一是钱的学生庄逢甘,按辈分算,应叫母亲师奶的,虽已极有成就,每有事来,张口必说“请教陆先生”,对母亲极为恭敬。

钱伟长回清华,一人开结构力学、弹性力学两门课,极受欢迎,但负担颇重;得知我父母回国到了北洋大学 (今天津大学),即和陶葆楷(中国环境保护奠基人) 一起力邀父母来清华,才有了后来钱、张分教结构力学和弹性力学这两门课,隔年换,据说曾称一时之盛。钱、张讲课风格迥异,学生动辄几百人,成为清华园内一景。据父亲的爱徒之一卢谦告诉我,那时父亲和钱伟长在同一间办公室,桌子头对头靠在一起,相对而坐;考学生时,常常是一个人提问,另一个人打分。

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由于政治原因,錢伟长从极为活跃转为沉寂,钱家与我家的来往也减少很多。

20世纪70年代初,尼克松访华,随之而来的就是旅美华裔学者的返乡高潮。清华原就是留美预备学校,旅美人数众多,自然回来的也多。此后来看望父母的,不绝于途。其中大部分人和钱伟长也相熟,因此,他常常陪他们来家中,钱家与我家的来往因之又多了起来。

张捷迁来我家吃晚饭那次,刚好我在家,是钱伟长和董寿平陪着来的。大家聊得差不多了,刚要上桌,电话响了,父亲去楼上接,因嗓门大,我们在楼下把对话听得清清楚楚—— 是谢静宜,问父亲在干什么,要他立刻去什么地方。父亲解释有外宾,钱伟长和董寿平也在;谢转而要求钱、董立刻就去,父亲继续陪外宾。父亲下楼传达了谢的指示,钱、董无奈地走了,大家开始吃饭。过去20分钟,电话又来了,还是谢静宜,要父亲立即就去,父亲无奈,顾不上和张捷迁解释,道了个歉,放下饭碗骑上车走了。

这一天,是“文革”中著名的一个节目,叫“考教授”。

父亲赶到大礼堂,晚了40分钟。到收卷时,还差最后一题没做,他跟监考争辩,应该给他延长时间,把题做完,未获同意只好交了。后被迟群告知得了84分,却是第一名,他回家还说,要是让他延长点做完最后一题,能得100分。

钱三强夫人何泽慧留德时曾和我母亲短暂合租同住。相叙之下方知何父与我外公是结拜兄弟,外公和太外公被阎锡山杀害后,何父曾长时间定期寄钱资助外婆。父母战后回国路过巴黎,与钱何夫妇及汪德昭李慧年夫妇重叙友谊,这友谊一直保持到晚年。

在我少年时期的记忆中,父母与钱三强一家并无太多来往。我们逢年过节去中关村串门,总是固定的那几家,也不包括他家。

“文革”初,有一阵钱三强家的大女儿钱祖玄和儿子钱思进与我来往很多,尤其是祖玄,隔三岔五来找我。从我小时候,父母就非常尊重子女的隐私,不过问我们的私事,有事找,不管门是否开着,一定先敲门后问话。也因此,当母亲有一天突然直接问“你是不是和钱祖玄在谈恋爱”时,我感到非常惊讶,立即否认。又过了几天,母亲把我叫去重提此事,并郑重告诉我,“要是真有此事,也不会有结果,因为你父亲绝不会同意。”我更惊讶了,追问为什么,母亲才讲了如下缘由。

1949年前后,两家关系极好,来往频繁。自从1950年钱三强随郭沫若访苏,就彻底接受了苏联模式,赞成办科学院,建立各种科研院所。科研院所集中一批科研人员专司科学研究,高等学校不再搞科研,专司教学。父母年幼接触的是美式教育,出国受的是英、德的熏陶,尤其欣赏德国教育,对苏联模式不了解,但知道苏联教育基本上是从德国学去的。另外,从本身实践中,父母感觉英、美大学教学科研不分家的模式,更适合中国国情,对钱三强鼓吹苏联模式很不以为然,认为以他的声望,鼓吹苏联模式,会误导决策层,把中国的教育方向引偏。二人见面就辩论,各执己见互不相让,终于随着中国科学院的建立而发展到不相往来的地步。“现在你和钱祖玄、钱思进又来往,等于解开了两家的心结,是好事,但是要发展成恋爱,恐怕你爸爸和三强都难以接受。我给你讲这些,是让你了解过去的事,具体怎么办,你自己掂量吧。”母亲说。

知道了这些往事,再去钱家,自然就有所进退,和钱祖玄、钱思进以及二女儿钱民协的交往,反而更顺畅了。“文革”后期,由于共同反对“四人帮”的倒行逆施,长辈们又恢复了来往。

父亲对于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分家弊大于利的观点,终生未变。在蒋南翔的支持下,自1956年担任负责教学科研的清华大学副校长以来,父亲一直在清华推行教学科研不分家,鼓励教授带学生开科研课题。中国科学院于1958年在吴有训、严济慈、钱学森、华罗庚的倡议下,创办了中国科技大学,等于间接承认了苏联院校分家模式在中国的水土不服。毕竟,历史的答卷比领导的认可更苛刻。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听说过“万字号”吗?

第一梯队是那些勤奋好学,成绩优秀者。这些学生在班级表现突出,可谓百里挑一。鼓励他们多看参考书,多做习题,将他们作为未来红色工程师的培养对象。第二梯队是成绩优异者。除了会念书,他们爱好广泛,有多方面的才能,在系里崭露头角,可谓千里挑一,号称“千字号”。系里为他们增设选修课、自修课,将其作为研究生的培养对象。他们毕业后大多留校,将来往教学科研方向发展。这是种子选手。第三梯队也是峰顶,是极个别的超优生。他们出类拔萃,凤毛麟角,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钻研有着异乎寻常的能力,可谓万里挑一,为校级“因材施教生”,号称“万字号”,这可是作为科学家领军人才苗子培养的。学校为他们单独“开小灶”,蒋南翔校长亲自为其审定教学计划,允许跳班,可以提前毕业,指定教师专门开课辅导,在生活上有特殊照顾。

一时,“万字号”成了万人瞩目的对象。

祁力群赶上了这趟班车。祁力群1962年毕业于百年老校—— 扬州中学,他在中学的时候就喜好数学,自学过微积分,是班上的学习骨干。因成绩好,引来团支书的嫉妒,压着不让他入团。好在那时候上大学对此还没有特殊要求,作为群众的祁力群也被清华大学录取了。

进入大学后,祁力群发现班上同学各个都很厉害,相比之下自己那点曾引以为傲的知识微不足道。好学上进的他开始偷偷用功,常常为了想看的书跑出很远。那时候可去的地方不像现在这么多,看书的地方不好找,他最常去的地方一個是图书馆,另一个就是僻静的生物馆。第一次数学摸底考试,老师为了给来自全国的“高才生”一个下马威,题出得很难,很多同学不及格,而祁力群却得了满分。他一下子被老师记住了。

第二年,全校举行数学竞赛,大二的祁力群也参加了,和高年级的同学一比高低,结果他拿了全校第一。这一次他出名了,学校来人找他谈话,谈他下一步的学习目标,谈如何完成研究生课程等,还派专人辅导他。祁力群在一片懵懂中成为校一级的“因材施教生”,人人瞩目的“万字号”。

这次座谈后,祁力群放下包袱全情投入到数学王国,系里安排他提前修完高年级课程。为配合学习,“万字号”比其他同学多出两个借书证;不仅可以多借书,还能进到老书库查阅资料;要知道,当时的清华,只有正教授才有资格出入老书库。

19岁的祁力群像鱼儿游进了大海一样欢畅。

学校为了帮助他进步,安排他下乡、访贫问苦,了解中国的状况。一同下乡的学生中有书念得好的,也有干部子弟、文工团成员、体育代表等,祁力群和大家相处很好。大三的时候他入团了。“因材施教法”从开始执行到“文化大革命”爆发终止,五年间共遴选出三个“万字号”。他们是:数803的祁力群,力501的苏铭德,汽7的李文昌。“文革”爆发后,该方案被批为“培养修正主义苗子”,从此终止。

三个人各有特点:

祁的数学概念清楚,在1964年获全校数学竞赛第一名;苏在力学上涉猎很广,尤其对流体力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超强的理解力;李的语言能力极强,掌握了俄、日、英、德4门外语,皆能熟练运用。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自学能力强,学习进度远超其他同学。

当时清华共有12个系,三个“万字号”数力系占了两个,这让兼任系主任的父亲张维既高兴又感到责任重大。他格外关注这两个学生,不时谈起他们。我也因之记住了这两位的大名。

天有不测风云,事情并没按既定轨道发展。

“文革”一来,一切停摆。父亲既是“黑帮”又是“反动学术权威”;蒋南翔更是跌入人生低谷,先是在教育部烧锅炉,后又发配到清华机械厂铸工车间抬铁水包。“万字号”也不再享有特权,各奔前程。祁力群被分配到兰州炼油厂,第一年进车间当工人,第二年到了自动化研究所,但是与他喜爱的数学无关;李文昌被分配到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只有苏铭德“文革”前毕业后留在数力系,专攻湍流。

无书可读的祁力群迷茫了,他想念清华,想念徜徉在清华图书馆的分分秒秒,他更想念鼓励他攀登科学高峰的蒋南翔校长。

有一年借探亲之机,祁力群途经清华,探知蒋南翔下放到车间劳动去了,祁力群不敢去看他,怕惹祸,更怕给他添麻烦。就在祁力群闷闷不乐的时候,在荷花池边竟偶遇刚从校医院看病回来的蒋南翔!激动得差点无法自制。可是蒋南翔已经不认识他了。当祁力群报上自己的名字后他很干脆地说:“你跟我来,去家里!”进屋后,祁力群劝他承认错误,以期早日恢复工作,因为报纸上都在批判蒋南翔修正主义教育路线。

蒋南翔表示愿意检讨自己的错误,但是坚持认为工农兵教育制度有问题。两人沉默了一会儿,蒋南翔拿出一封写给主席和总理的信给他看,信中有一句“犹有驰骋千里之志,战士暮年,犹有补过报国之心”,这句话让祁力群铭记终生。身处逆境,仍怀报国之心,正是这种大无畏的战士抱负,让他对蒋校长始终充满敬意。

1976年秋,“四人帮”倒台,“文革”宣布结束。祁力群听闻蒋南翔重新出山担任天津市委常委,立即写信问候,蒋南翔收到信后让他速来天津见他。我问祁为什么要给蒋写信。

答曰,蒋校长懂知识分子。果不出所料,蒋南翔听说祁力群想回到科研队伍来时,当即拿起电话打给父亲,要他帮助安排。父亲此时已回到了工作岗位,重新担任清华副校长,见到这个昔日的“万字号”自然非常关心,详细询问了祁力群的经历和近况,告诉他,清华正需要年轻人接上“文革”造成的断层,建议他回清华做教学和科研。祁力群听从了父亲的建议,同意回清华做赵访熊教授的助手。

要想从兰州调回北京并不那么简单,蒋南翔深知其中的难处。1977年10月蒋南翔趁到北京参加林枫追悼会时,抽空打电话给我父亲,要他通知高景德、李寿慈和祁力群到其下榻宾馆谈话。父亲放下电话后连忙写一张条子交给我,要我火速骑车到清华甲所去找祁力群 (临时住处),让他马上去见蒋。

最后,历时一年之久,直至惊动了时任甘肃省委书记宋平,祁力群一家四口终于回到了北京,回到了清华。

回到清华后的祁力群一头扎进了数学研究中,父亲提醒他要在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写论文没问题,可写英文论文就不那么简单了。

黄克智回忆:“有一次去张 (维) 先生家,看见他正给祁力群一字一句地改英文论文,一点架子都没有。”祁力群不负众望,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获得了去美国进修的机会,1984年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他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解非光滑非线性方程组的半光滑牛顿算法,于2003年被国际权威数据库评为十年内世界上被引用率最高的数学家之一,这一人数总共仅二百多人。他在2005年提出了高阶张量特征值概念,该概念在物理、超图谱理论等方面得到应用。

2016年9月我们赴深圳大学采集父亲的材料,校友总会的田星燕幫助联系上了当时在香港理工大学任讲座教授的祁力群。他和夫人专程从香港赶来深圳与我们相见。

暌违多年,祁问我,还记得你给我送条子的事吗?搜尽脑海哪里还有印象?“文革”中,父母谨慎,常写条子嘱我送到有关各家,送的太多,早记不得啦。祁遂讲出旧事,引发了我的回忆。

(选自《大家小絮:风骨清华人》/张克澄 著/中信出版社/ 2019年7月版)

相关热词搜索:;

风骨为篇五

风骨无需雕饰

薛之砚

①十年前,从中关村到玉泉路的公交车上,每天都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去上班,穿件打补丁的衣服,一双军绿色的解放胶鞋,下班的时候还会带上单位食堂里买的两个馒头。

②2006年,92岁时,她不小心摔断了腿,但痊愈之后照样去单位,单位每次会派一辆小巴车接送。“春光明媚日初起,背着书包上班去。尊询大娘年几许,九十高龄有童趣。”同窗王大珩贺何泽慧90华诞诗,诙谐打趣。

④这不是一位普通的老太太,而是一位吃过洋面包的科学家。她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0年获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1943年起在德国海德堡威廉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工作,1946年起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试验室从事研究工作。在物理学界,她赫赫有名,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从2005年到2010年,温家宝总理先后六次看望她,让更多人知道了她的名字——何泽慧。当然,何泽慧的出名还因为她的丈夫——钱三强。两人是清华同班同学。大学毕业后,何泽慧去了德国,钱三强考到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跟随居里夫人学习镭学。

⑤1943年,德国与法国恢复通信。何泽慧给七年未见的钱三强写了一封信,问钱三强是否还在巴黎,如可能,代她向家中的父母写信报平安。信很短,因为战争时期,交战国通信,限定25个单词。

⑥何泽慧与钱三强的美好姻缘就是从这封短信开始的。1946年春天,何泽慧离开德国,来到了战后的巴黎,与钱三强正式结婚。婚后,二人同在居里实验室工作,共同发现了核裂变三分裂、四分裂现象,轰动世界。从此他们的生活和事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事实证明,他们用一辈子的风雨与共、相依相携履行了爱的承诺。

⑦朴素而久远的不仅有爱情,更有对国家的挚爱。何泽慧老人一生的重大选择,无不和祖国的需要连在一起。“你恋着我,我恋着你,是山是海我拥抱着你”,这不是赞颂,而是对何泽慧那一辈学人的精神世界的白描。1936年清华毕业后,何泽慧到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这位喜欢听评弹的苏州女子,在抗日救亡的时代,毅然选择实验弹道学的专业方向。l940年,她以论文《一种新的精确简便测量子弹飞行速度的方法》获得工程博士学位。

⑧她坚信只有科学能够使祖国尽快摆脱贫弱落后的局面。l948年夏,何泽慧同钱三强一起带着刚出生七个月的女儿,回到祖国,参加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组的组建。由她具体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开展工作,经过几年努力,于1956年研制成功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子核乳胶。

⑨1955年初,何泽慧积极领导开展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的实验准备工作。1958年,中国第一台核反应堆及回旋加速器建成后,她担任中子物理研究室主任。她是中国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实验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研究最早的推动者。

⑩2011年初夏,97岁的老人驾鹤西去。人们前往她家吊唁,发现她住的是一套老旧的单元房,灵堂则是她不到14平方米的小客厅。遗像上的老人满头银发,微微抿嘴,淡淡微笑,朴素一如生前。

⑾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朱光亚、何泽慧……相继辞世的新中国第一代科学家,堪称为人处世做学问的楷模,风范绝代,倾慕后世,风骨伟岸,无需雕饰。

⑿在苏州十中校园,原来的振华女中,有两块篆刻遥遥相对。一块是l932年何泽慧毕业时写下的“仁慈明敏”,一块是2006年,何泽慧为百年母校的题词——“爱国奋进”。从“仁慈明敏”到“爱国奋进”,这位苏州女子,用自己朴素而伟岸的一生,诠释了她的.信仰。

13.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八十多岁的老太太乘公交车上班,穿补丁衣服和胶鞋,下班的时候还带上从单位食堂里买的馒头,这些小事体现了何泽慧朴素的品质。

b.何泽慧与钱三强情深意长,早在1943年,德国与法国恢复通信时,在德国留学的何泽慧就曾给在法国的钱三强写信,表达自己的心意。

c本文主要通过一系列的事迹来体现何泽慧无需雕饰的风骨,并运用外貌描写等手法来表现她“仁慈明敏”“爱国奋进”的精神品质。

d.何泽慧老人去世时,人们发现她住的是老旧的单元房,客厅很小,旨在说明总是赞扬科学家朴素是不够的,国家要切实改善科学家的生活。

14.文章第①段从何泽慧八十多岁开始写起,这种倒叙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答:

15.为什么说何泽慧“堪称为人处世做学问的楷模”?请简要分析(150字)。(4分)

答:

(一)阅读记叙文(8分)

13.答案: a  2分

14.示例:①先极言她的普通,与下文构成极大反差,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加深读者印象)。②文章开篇用真实的生活场景强化了何泽慧生活简朴、对事业的执着。 2分,每点1分。

15.示例:①生活上朴素。生活中衣食住行尽显朴素的作风。②对爱情忠贞不渝。她与钱三强有朴素而久远的爱情,他们用一辈子的风雨与共、相依相携履行了爱的承诺。③爱国情怀。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一生的重大选择都与国家需要有关。④做学问:热爱工作,执着事业,科研成就卓著。在物理学界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引领了中国乃至世界物理学的发展。  4分,每点1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64646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