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创新典型人物事迹材料篇一
她们从教十年如一日,尽职尽责,呕心沥血,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显着的成果;他们生活简朴、廉洁从教、克己奉公,言传身教,把自己全部的爱无私地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他们的崇高品格和师德不仅受到学生和教师的尊敬,而且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像张丽丽等这些诚实质朴的人民教师,表现出了高尚的品德和顽强的意志,无私奉献,默默无闻,把自己的心血和力量献给教育事业,她们的身上闪烁着师德的绚烂光辉。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教师的道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要在自己的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这是构建我们未来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
师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萃,也是优良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教书者必须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她们让我们懂得了,一个人,原来可以这样积极地对待工作和生活,可以这样真诚地与人相处,可以这样热情地帮助别人……在当今冷漠、隔阂渐成风气的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正是这样的生活态度和方式吗?可以想像,假如生活中处处有像张丽丽这样的人,那我们这个社会,必将更加和谐,必将布满更多的温情,必将更有人情味,必将更让人留恋。
我也深深体会到一种师生间难得的和谐之情,在感动的同时,我又自己感到羞愧,同样身为人师,我却常埋怨工作的不如意,埋怨学生的调皮,埋怨家长的不配合,却忽略了自我反思。惰性越来越占据了我的大脑,我不知道自己的思维中是否还存有“对工作的热情”。郭丽华得知自己患癌证晚期后仍然未有过丝毫的黯淡,痛苦中,她选择了理智:绝不能万念俱灰,要靠治疗向命运抗争,要夺回自己的生命,重新回到她怎么也站不够的讲台。可是我呢?我有着健康的身体,却拖着一个即将瘫痪了的大脑,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消极的思想占据了我的心,没有希望、没有信心、没有斗志,有的只是埋怨。
学习了她们的感人事迹后,我深切体会到:一个人,原来可以这样积极地对待工作和生活,可以这样真诚地与人相处,可以这样热情地帮助别人……我很感动,从中学到了很多,也让我重新熟悉了教师这份职业,在如今的这个工作岗位上,我想我应该用一份真挚的态度去对待。我不能埋怨学生,不能埋怨家长,不能埋怨社会,我要拾起信心,鼓起勇气,争取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为教育事业尽微薄之力。
创新典型人物事迹材料篇二
任冬时,男,1959年出生,大专学历,现任蒲城县职教中心教师,高级职称。
1966年入学,1981年读大学,英语教育专业,毕业后先后在实验中学、蒲城中学、职教中心任教,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英语教育。
任冬时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均为西北大学毕业生,他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在孝敬老人方面,一直感动着周围邻居,影响着亲友同事,更推动着整个巷道乃至整个社区的“孝道”文化发展。
上世纪八十年代,任冬时的奶奶因病瘫痪,当时的他新婚不久,因父亲在外地工作,他和妻子商议后就将奶奶接至身边照顾,三人同住在蒲城中学分给他的教师宿舍中,支一张床,两口子每天为老人擦洗、喂饭,把屎把尿,有句俗语叫“没有管爷的孙子”,但是任老师夫妇十七八年如一日照顾老人,没有丝毫怨言,奶奶在他们的精心照料下,一直活到了九十六岁高龄,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了。
任冬时的母亲是一名退休教师,因积劳成疾,2009年也不幸瘫痪在床,此时的任冬时已经年过半百,他二话不说,将母亲接到身边照顾,和母亲同吃同住。因长期缺少运动,老人有了便秘的情况,任老师就自己买来护理书籍,自学为老人调理身体,为老人榨各种果汁、定时定量喂老人喝蜂蜜水,把老人照顾妥当之后自己才入睡,每天入睡都在凌晨两点之后了,因为要不停地为老人翻身,他四点钟就起床照顾老人。因为长期生物钟颠倒,任老师的头发大把大把的脱落,到现在已经是“地中海”发型了。俗话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是任老师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八年,老人身上没有长过褥疮,试问,能做到这样精细照料的世间能有几人?就是专业的照料机构也未必做得到吧?!
大爱无言,大孝无声。任老师夫妇结婚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外出旅游过,不是经济条件不好,而是先后照顾两位老人,没有时间。有人曾问过他:“你奶奶四个儿子,你母亲六个儿子,为什么两个老人都是你照顾?你是不是傻,都不知道你是咋想的?”任老师笑了笑说:“没有咋想,我只是觉得这是我应该做的。”一句应该做的,包含了多少年的点滴无私付出,平凡的人生也能做出伟大的事迹!
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的,孝是人世间一种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是人一生中最深刻的亲情,它是人的根、人的本。中国现阶段已经步入老龄社会,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们不能忘记为国家为社会贡献了青春的老年人,所以我们的社会发展离不开孝,而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更需要像任冬时老师这样大孝的人。
创新典型人物事迹材料篇三
打开世界科学发展史册,从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动机的基本原理,到德国韦纳四兄弟大办工厂、研发电机并广泛推广应用,西方国家在电机领域一直领跑世界,其重大关键技术至少比我国先进几十年。
1978年,我国迎来结束后的第二届高考。马伟明恰逢其时,被海军工程学院(海军工程大学前身)录取,并在毕业3年后重返母校攻读研究生。从此,痴迷于电机领域前沿研究且初露锋芒的马伟明,在科技兴军的征程上奋起直追、弯道超越,完成了从“跟跑者”“并行者”到“领跑者”的转变,为我国锻造出一件件制胜深蓝的国之重器。
20世纪90年代初,在恩师张盖凡教授的指导下,马伟明带领课题组,用仅有的3.5万元,造了2台小型十二相发电机,在洗漱间改造的简陋实验室里开展研究。整整6个春秋,他们反复试验,在对数十万组数据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终于成功研制出带整流负载的多相同步电机稳定装置,发明了带稳定绕组的多相整流发电机,从根本上解决了“固有振荡”这道世界性难题。
受此鼓舞,马伟明带领团队马不停蹄,再接再厉,先后研制出世界首台交直流双绕组发电机系统和高速感应发电机系统,确立了我国在舰船发供电系统领域国际领先的地位。
2001年,41岁的马伟明当选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可谓功成名就。许多人劝他该放松一点了,他却说:“只要稍微歇口气,别人就会跑到我们前面去。如果我现在不拼命,国家选我这个年轻的院士又有什么意义!”
舰船综合电力系统,是舰船由机械推进向电力推进转变的一次技术革命。
10多年前,马伟明的目光就瞄准这一目标。当时,国外的技术路线是中压交流。经过反复研判,马伟明提出了中压直流技术路线,先后3次召集国家顶尖专家研讨,得到的几乎是一片否定声:“英美等发达国家都没有选择这条路线。凭我国现有的条件,这条路肯定是走不通的。”
“要做就做最前沿的!为什么非要等外国人做成了,我们才开始跟着做?”面对质疑,马伟明经过深入分析,毅然决定继续坚持往前走。10年攻关,10年艰辛。不服输的马伟明,硬是将这一世界公认的核心重大技术难题成功解决,实现了我国舰船动力的跨越发展。
在研究舰船综合电力系统的同时,马伟明又瞄准了另一项国际科技领域的尖端技术——电磁发射技术,但同样又引发了一轮质疑风波:“一个世界级科技大国历时20多年都没有取得成功的项目,你还要强攻硬上?”
马伟明认定,中国需要这项技术,无论遇到多大困难,一定要坚持下去。
8年之后,包括40位两院院士在内的100多位专家来参加科技成果鉴定会。面对马伟明的创新壮举,白发苍苍的老专家激动不已,泣不成声……
近几年,马伟明带领团队在电磁发射技术领域取得全面突破,创新成果再次进入“井喷期”,多型装备和技术属国际首创,全面推进我国传统武器装备向电气化变革。
放眼万里海疆,马伟明带领科研团队留下一连串闪光足迹。他们的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全部应用或转化为装备,实实在在提高了创新对战斗力增长的贡献率;培养出400多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人才,先后获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军队颁发的科技创新群体奖、全军人才建设先进单位,被海军授予“创新强军马伟明模范团队”荣誉称号,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2次荣立集体一等功。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661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