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启蒙读后感300字汇总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4:37:44
科学启蒙读后感300字汇总
时间:2023-06-06 14:37:44     小编:zdfb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科学启蒙读后感篇一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启蒙辩证法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顺势巫术和接触巫术是巫术的两个类型,人们相信相似与接触能够产生超越时空的联系。巫术的过程是巫术所作用结果的投射,人们依照相似律与接触律从而进行与自然元素的互动,这些自然元素就是自然本身,而能够掌握这一部分自然的神则成为这一部分的代表。神掌握着一部分的自然权力,但他依旧是游离在自然权力之外的,凡人使用巫术不是为了祈求怜悯,而是一种近似平等对自然力量的交易。但神掌握着自然权力,尽管此时自然依旧是隐藏于神话之中,但这份巨大的力量已经随着神的展现而初露端倪。当神不再是自然的代表而本身就是自然甚至高于自然,神与物质取得了相离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超脱性。当祭司与祈祷近乎完全取代了巫师与通灵术,神也就获得了对人的绝对控制。在这绝对的控制之中仍然隐藏着等价的准则,人们在久旱时愤怒地将神像扔在干涸的土地上,在祈祷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后,人们折断神像的翅膀,并用巫术对神像加以各种惩罚的手段。

巫术相信人能够控制自然,但它采用的方法是原始而充满谬误与联想的巫术,但一旦启蒙呼唤着的理性介入,这种对自然的控制力量即可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理性的直接要求是操作并参与到实践之中,这种操作一步步解构神话的存在基础,一种规律的等价交互基础被抬上神坛,等价不再是暗中的手段而就是崇拜对象本身。

抽象是启蒙的基本方法。拔辣多曾经说:“人是两只脚的没有羽毛的动物。”他的学生拿了一只拔了毛的鸡说:“这就是您所说的人。”抽象的基本在于主客体间的距离,抽象出的概念与其对象虽然有着体系之中的精确,但这一段模糊的距离却成为了“至不绝”的鸿沟。当启蒙用分类对事物予以操作时,其象征符号作为语言的力量却脱离了自然的真实性。概念与现实难以逾越这道鸿沟,启蒙对自然的属性进行量化,而最终与自然渐行渐远。启蒙消解了神话,却又在消解中重构了神话,控制是支配人的权力的体现,这种权力体现在了工具理性驱动的操作之中。在神话时代,神的名字联系着不可言说的权力,当一个神被说出了名字,他也就不再成为神。而启蒙拥有着总体性,将所有已知囊括其中并对未知加以抑制,并通过对主体的客体化,思维成为操作主义的仪式,从而将神名隐藏起来。人们用理性获得支配自然的权力,却在支配中沦为了理性的被支配者。

同时,伴随着启蒙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体系之中,公众在这样一个唯名论的环境中作为一个整体实际上是不复存在的,人被还原为一个个原子一般的人,联系也彷佛若原子一般被割裂开来,而这种原子式的社会正是极权主义发展的基础。资本主义用金钱的不平等代替了血统的不平等,用财富的世袭代替爵位的世系,并用市场等价原则的平等掩盖了财富占有的不平等。它的统治脱胎于神话,形成绝对的专制。民主在原子式社会中是不复存在的,其只能用作粉饰的先决条件却不能成为任何条件的结果。工团主义也仅仅是在体系之中改良的一抹泡影,工团中的人依旧是被割裂的人,处于割裂的社会之中是无法得到事实上的整合的。处于异化状态的人是很难称之为人的',庄子说畸人侔天,畸人只是身体上的缺陷,其灵魂却是一个完整的人的。旧世界通过暴力剥削压榨人的身体,而资本主义新世界通过资本主义式的大工厂生产方式,将人切割成一个个流水线上的单元,从而使其心甘情愿地接受压榨与剥削。枯燥而重复的分工是违背人的自然生理的,人被作为工具而不是人进行劳动,同时劳动的结果被剥夺,劳动也成为剥削环节的一部分而被统治权力所掌控。那笼罩在整个社会头顶的阴霾正如神话时代一般,体现着绝对的权力。

文化工业是带有文化属性的工业,资本的逐利性导致其市场的导向性,并且文化作五色以令目眩,五音以令耳聋,五味以令口爽,这同时也成为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一部分。娱乐是劳动的延续,资本容许娱乐的存在是为了更高效率地进行劳动,从这一点看来娱乐天然失去自然属性而成为异化的一部分。娱乐是为了使长久劳动而疲劳的身心得到休息,即使这样的休息并不具有单纯的目的,因此如何高效地生产文化产品成为生产的关键,这也正是工业生产所必须关注的地方。文化工业的娱乐具有伪个性,这种标准化的个性是为了应对市场需求而萌生的虚伪的幻像,目的性的文化同时伴随针对性,在大众传媒无孔不入的传播中,构成了人格标准化的流水线,与教育,工业等一道成为标准化的产品。一件商品的生产被分工作为不同的生产流程,艺术也被同样解构而消逝其艺术性成为统治的一部分,成为流水线上一件件的伪个性的文化。

极权意味着多元的消解,启蒙的思维是一种不容置疑的伴随着生产力的单向度的思维。形式上民主的掩盖了其极权主义的性质,富人和穷人同样享有选举权,享受同样的文化产品,资本主义通过物质资料的丰富掩盖其极权的本质特质,况且代议制本身就有集权的因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在全球范围内扩张,人们享受着流水线上的产品并乐此不疲,并且高低级人才也是在流水线般的教育之中被量产出来,当一项项指标被量化,我们很难说清我们还剩下什么。形而上学的东西被请进了故纸堆,分析哲学则是对语言的剪裁,这也势必造成语言的单向度,追求概念而为概念所束缚,就像模制法的器具难以脱离模范。这一切都是那样的井然有序,人就像商品一样被放进了流水线之上,发展是既定的,是不存在未知的。这也就是法西斯社会脱离军国主义要素的控制形态,是比反犹主义更加高明的手段,从而真正实现对全社会的控制,甚至达到神话不曾拥有的境界,这也正是资本主义与法西斯主义所相通的本质:极权。它的神名被完美地隐藏在了启蒙之中。

科学启蒙读后感篇二

;

摘 要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提出向社会公众传播科学的学者,1931年,陶行知发起了“科学下嫁”运动,通过创立科学教育学校、编写大量科普图书、创办大众科学刊物、开通广播科普节目等实践来传播科学知识和思想,促进了当时中国的科学大众化。这让此前只传播给精英人群的科学,以生动的形式传播给了社会大众和儿童,成为了中国科学传播史上的第一次积极实践。文章通过对“科学下嫁”这一科学传播启蒙运动的回顾,探索其对当代科学传播的借鉴。

关键词 陶行知;科学下嫁运动;科学传播;科学教育;科学普及

1 陶行知的科学思想及时代背景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原名陶文濬,中国安徽省徽州歙县人,他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1931年“科学下嫁”运动由陶行知先生发起,“科学下嫁”让科学走下神坛,下嫁给民众,下嫁给儿童。该运动形式上是科学教育,实质上则是大众科学传播启蒙运动,“科学下嫁”在中国科学传播史以及科学教育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陶行知因此成为了中国科学传播的拓荒者和启蒙者。

20世纪初期之前的两千多年中,中国的学校教育中没有科学教育,只有文学素养教育。1915年,中国的新文化运动高举 “科学”大旗追求着思想解放,以达到提高社会的科学文化和生产水平的目的。此后开始有少量西方科学类书籍翻译成中文,但仅有社会精英人群才能读到。1931年,陶行知提出“科学下嫁”运动,即把科学从精英领域传播给社会普通大众。

希望通过“科学下嫁”运动让劳动人民都可以享受到科学知识,让大众了解科学、应用科学,要让科学普及化。在1930年代的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下,陶行知提出的科学教育思想受到了当时进步教师和社会群众的欢迎和接纳,也为后来中国的科学教育和科学传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从1914到1917年,陶行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三年师从杜威。回国后,立志于“为中华民族寻找新生命”的陶行知融合西方的科学思想与中国的文化环境,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科学教育理论。认为一个人“过什么生活就是受什么教育;是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要过现代的生活,就要受现代的教育”。陶行知反复强调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中的实践行动密切相关,在生活实践中思考才能产生新价值和新知识。

2 陶行知发起的科学下嫁运动

在人民普遍不具备相关的科学知识,不知科学为何物,也没有渠道来学习的情况下陶行知认为要想人人享受科学就必须首先开展科学教育,让更多的人具备科学知识。也就是在这样的科学思想的指导下陶行知发起了“科学下嫁”运动。

1931年,陶行知邀请了留美的科学家丁柱中、高士其等人,以上海为基地创办“自然学园”,拉开了“科学下嫁”运动的帷幕。陶行知认为,要建设科学的中国,最重要的便是引导孩子对于科学的兴趣,只要在孩子们中培养出像爱迪生那样的几个科学杰出人才,便不难使中国立刻科学化。所以在“科学下嫁”运动中,陶行知的重点也放在了对于儿童的科学教育中。他亲自主编《儿童科学丛书》一套,共108册,书中内容包括化学、天文、生理卫生、近代生物等等,此外陶还编辑出版了《儿童科学指导》《儿童卫生》《儿童数学》等科普读物。

为了更好地开展“科学下嫁”运动,陶行知在1932年6月创办了一所函授性质的“儿童科学通讯学校”。这所学校提供针对性的教材,让儿童自学各门课程,并让同学们自愿组合,一起做科学实验。主要教学内容有天文、文艺、农艺、科学指导等。陶行知还为这所通讯学校编写了《儿童天文活页指导》,用通俗易懂,充满想象力的文字将儿童带入科学的世界。因经费困难,1935年,这所儿童科学通讯学校被迫停办,它虽然只创办了3年,但是却使科学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后来的科学教育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科学下嫁”运动中,陶行知采取多种实践方法来将科学知识传授给大众,1932年夏,陶行知创办了“乡村工学团”,其主要目的是指导社会民众来学习研究科学。在这里,陶行知带领大家一起进行各种科学实验活动,诸如制作简单的科学实验仪器等。

乡村工学团为陶行知宣传科学教育提供了一个平台,期间陶行知积极推进科学教育的研究、实验、推广和全面实施工作的开展。1934年,陶行知创办了《生活教育》半月刊,并开辟了“科学新知”“科学生活”等专栏,立志于传播前沿的科学知识和科学道理。他还设法与广播电台联系,创办了“空中学校”,采取的形式是由陶行知的儿子每天在科学园地节目中为大家作20分钟的科普知识讲述,也就是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来向大众传递科普知识。

通过对“科学下嫁”运动的回顾,我们不难看出,陶行知不仅提出了自己的科学普及思想,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实践,将科学真正的“下嫁”给最普通的广大民众和儿童。他的这些尝试促进了当时中国的科学大众化,推动了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

3 “科学下嫁”运动对当代科学传播的借鉴

日本教育史学家、斋藤秋男教授认为,陶行知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陶行知的科学传播思想是基于其科学教育思想所形成的,两者初心相同,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将中国打造成为一个科学的国家。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发起的“科学下嫁”运动对中国的科学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思想及实践形式在当今仍然有以下方面值得学習和借鉴。

1)科学传播要融入生活。陶行知认为无论是科学教育还是科学传播,都要融入生活当中。科学要通俗,贴近社会公众的生活,并在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反过来促进科学的进步。“把学校和社会、和自然联合一起,大自然便是我们的老师”“宇宙为学校,自然是吾师”。“魔术的诀窍是秘密的,科学的把戏是公开的”。因此,科学应该最大限度的公开,使普通人也能够接受科学,享受科学。

2)注重对于儿童的科学教育。陶行知非常注重对儿童科学意识的培养和科学知识的教育。他认为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要有科学的中国,就必须要有科学的儿童。在“科学下嫁”运动中,陶行知敏锐地把科学传播的重点放在了对儿童科学教育上。而现代科学传播研究实践也表明,科学知识与接受正规教育直接相关。

2006年中国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也把儿童列为科学素养提升的重点人群,并指出面向未成年人重点是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在科学下嫁运动的影响下,中国儿童的科普教育开始被重视,并产生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科普读物。

3)关注科学传播人才的培养。陶行知十分重视科学教师人才队伍的建设,曾开办大规模的暑假学校,招收大学毕业生、各师范科学教师、市县督学、各小学教师,分别专门研究儿童自然科学。他认为要培养科学的儿童,首先就是要培养科学的教师,有一大批具备科学知识和科学教育能力的教师,科学的儿童才能出现。他还提倡任何教师必须擅长一门自然科学,才能够胜任现代教师的工作。“因此,“科学下嫁”运动为中国培养了最早的一支专业的科普队伍。陶行知还提出 “得知即传”,就是说每个得到科学知识的人都可以做别人的老师,都应该有传递知识、分享科学的意愿。

4)充分发掘各种资源有效传播科学。陶行知先生发起“科学下嫁”运动的时代,中国正处于物质与精神资源都处于极度匮乏的时期。但是在这样艰难的时期,陶依然能够利用各种可能的资源有效进行科学传播,如利用学校进行科普教学、出版科普书籍、广播科普知识、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从生活中學习科学知识等。陶行知还建议每个孩子的父母应积极学习富兰克林的父亲和爱迪生的母亲,用启迪性的教育理念来培养科学的幼苗。

陶行知为促进科学在公众中的传播而广开思路充分利用各种尽可能的社会资源,然而当今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却是各种科学谣言漫天飞舞,如转基因食物吃了会绝育,多吃食盐能防辐射等,这反应出中国公民科学素养依然普遍较低,应努力促进科学传播,有效消除科学与公众之间的鸿沟。

4 结论

中国的科学传播事业起步虽晚,但回顾历史,仍然不乏有陶行知这样的科学传播者通过自己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发起“科学下嫁”这样具有重大意义的科学传播事件。“科学下嫁”运动虽然距今已经过了大半个世纪,但是其给中国科学传播界带来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在中国当代教育体系中的“科教兴国”“素质教育”等思想中,依然能够看到陶行知的科学理念在不断承传和发扬。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

科学启蒙读后感篇三

当我感到前途渺茫,彷徨无助时,我会读《科学启蒙》;当我欢欣鼓舞或痛苦忧伤时,我也会读《科学启蒙》。它总是激励着我,给我以前进的动力,它让我在茫茫的人生旅途中永往直前,让我坚信“希望”的力量是无穷巨大的。

希望,是成功的起点,是托起人生大厦的坚强支柱。在人生的旅途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事遂人愿,希望的力量就在于即使身处逆境,也能帮助你扬起前进的风帆;希望的伟大就在于即使遭遇不幸,也能激励你鼓起生活的勇气。

一场突如其来的沙漠风暴使一位旅行者迷失了方向,更可怕的是,旅行者装水和干粮的背包也被风暴卷走了。他翻遍身上所有的口袋,找到了一个小小的青苹果,“啊,我还有一个苹果!”旅行者惊喜地叫道。

他紧握着那个苹果,独自在沙漠中寻找出路。每当干渴、饥饿、疲乏袭来的时候,他都会看一看手中的苹果,抿一抿干裂的嘴唇,陡然间便会增添不少力量。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第三天,旅行者终于走出了沙漠,那个始终未曾咬过一口的青苹果已干巴得不成样子,他却把它当宝贝似的一直紧握在手里。

这就是希望的力量!信念的力量!我经常对朋友们说,人生不能没有希望,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希望之中,人生总会遭遇挫折和失败,有人悲观失望,消沉下去,有人牢骚满腹,甚至怨恨他人,这样的人只能是永远失败下去。而那些身处逆境却始终不丢掉希望的人,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找到一条出路,真正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保持“希望”的人生是有力的,失掉“希望”的人生则通向失败之路。“希望”是人最强大的力量,在人生征途中,最重要的既不是财产,也不是地位,而是自己胸中像火焰一般燃烧着的希望。因为只有那种计较一时得失,为了希望而活下去的人,在困难面前才不会低头,才会产生勇气,产生巨大的激情和动力,从而勇敢面对一切困难,克服一切困难,才会成为人生的胜利者。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67802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