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科学启蒙读后感篇一
自古以来,人们对美的追求就没有停止过。从老城古镇的视觉享受,到天籁之音的听觉享受,从大千世界的多姿多彩,到书内世界的丰富隽永,虽难以言说这些美,却能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去除心灵杂质,得到美的滋润。中国古典诗词讲究声律之美,在押韵、平仄和对仗中,产生了韵味无穷的奇妙效果。
《声律启蒙》是清朝进士车万育编写的一本启蒙读物,写的就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却能读出美感。“金城三月柳,玉井九秋莲。何处春朝风景好,谁家秋夜月华圆。珠缀花梢,千点蔷薇香露;练横树杪,几丝杨柳残烟。”读着读着,就好像能看到露珠点点,像是洒在蔷薇上的香露,淡淡烟雾,像丝线一样横跨在杨柳树梢,弥留成朦胧,宛若置身于仙境。后文中我有个有趣的发现——“雷声对电影”,这里的电影当然不是我们思维定式中的电影,而是闪电的影子,雷对电,声音对光影,真是妙哉。想来若是说雷声对闪电,则意境全无,声律之美也不复存在了。《笠翁对韵》一书是仿照《声律启蒙》而写的,其作者李渔和车万育也是一个朝代的,除了《笠翁对韵》典故较多外,两本书内容相差无几,但就我个人而言,还是更喜欢《声律启蒙》,一是因为它是先被创作出来的,二是由于古今读音的问题,《笠翁对韵》中许多句子读起来感觉不太押韵,少了份声律之美。
满目的众美之中,古典诗词以它不可取代的情感魅力和美之集大成者的形象巍然屹立。律诗,就是因为存在对仗、平仄,才存在着一种相对的均衡美和音律美。王力在《律诗的对仗》中详尽地为我们介绍了对仗的种类,对仗的常规和对仗的讲究,令我大开眼界。文中列举了许多诗的对仗,这里我想拓展一点到词的对仗。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陆游和唐婉的《钗头凤》。这两首词读来情真意切,朗朗上口,且对仗工整。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首词不仅有词内对仗,如“红酥手”对“黄藤酒”,“世情薄”对“人情恶”,还能看作词与词的对仗,如“春如旧,人空瘦”对“人成各,今非昨”,更以“错错错”,“难难难”,“莫莫莫”,“瞒瞒瞒”作为每一阙结尾,使词更具音律之美。这一声声的叠词,将无奈,悔恨,凄切,痛苦全部融入其中,大有恸不能言,恸不忍言的情致。
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内容,表达的情感也各不相同。平仄、对仗相对的应用使文字在谐婉中夹有掩映低回,荡气回肠的情调,亦能伴曲而唱。声律之美带给人的享受如春风般和煦,让人难舍难忘。
这一学年老师推荐我们读了一本好书—《声律启蒙》。
《声律启蒙》是一本国学经典,是我们的祖先用淬炼出的精华。这本书包罗着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朗朗上口。
我读了这本书想起一句名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声律启蒙》让我们增长智慧,陶冶情操,学会的道理!
科学启蒙读后感篇二
今天,我怀着对张大千的崇敬之情,读完了《国画大师张大千》中的《启蒙期学绘画》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热爱学习、酷爱画画的张大千在童年时代努力学习画画的事迹。张大千8岁就可以画出许多复杂的花卉画和人物画,写的字也佷工整。12岁时,第一次靠画画赚到了钱。
“张大千曾说:‘我从喜欢画画那一天开始,一直到现在,没有懈怠过任何一天。’他认为一个画家的成功,七分人事三分天,任你天分如何高,不努力,不坚持总是不行的。”这句话让我体会到了张大千从小就养成了勤奋学习的好习惯。而且,坚持也是他成为国画大师的主要原因。张大千画画是很刻苦的,一年下来,春夏秋冬,三百六十五天从未间断,有时睡到半夜醒了,都会起来开灯作画。到13岁时,他知道了:只是画画得好没有用,学到知识才是最重要的。于是,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了多门功课。到了中年时期,张大千每天都会读一些诗歌,提高自己作诗的'水平,但更重要的还是画画,数十年如一日。
看到张大千从幼儿时期就坚持画画,一直到逝世,这倒让我想到了我自己。我做什么事都是凭心情。就拿近段时间发生的一件事来说吧!我看见班里好多同学都在学习乐器,我也想学一种。经过几天的“慎重”考虑,还几次到别人练琴的地方去感受。最终,我对弹钢琴动了心,三番五次地求爸爸妈妈,终于如愿以偿了。第一节课下来,我感觉很不好,弹琴得天天练,我哪有那颗持之以恒的心?再说了,这学钢琴的五线谱就够我学上半年吧?我能有这耐心吗?于是,出于种种原因,我又改学了吉他。刚上了两节课,能不能坚持还是个问号。如果我又不刻苦练习,又有什么用呢?就这一点,我与张大千老先生可是天壤之别。不过这一次,我会尽力刻苦练习,希望自己能走得越远越好。
张大千老先生的坚持不懈、勤奋刻苦真值得我受用一生。
科学启蒙读后感篇三
;【摘 要】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许多科学现象、科学活动往往被我们老师所忽略。细致观察生活是儿童科学启蒙教育的有效途径,大自然是儿童科学启蒙教育的“活”教材,学会探究是儿童科学启蒙教育的主要方法,利用儿童的生活及其周围的环境对他们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使教育与儿童的生活、感性经验结合,把科学启蒙教育渗透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
【关 键 词】 日常生活;科学启蒙;科学探究
【作者简介】 李霞,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景苑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教育硕士,山西省教学能手、山西省学科带头人。
《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 (2013版)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它强调了学校科学教育活动生活化的教育要求。在以往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往往怀着一种“任务”意识去传递知识,传授技能,至于儿童的需求、兴趣很少顾及。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许多科学现象、科学活动往往被我们教师所忽略。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尝试利用儿童的生活及其周围的环境对他们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使教育与儿童的生活、感性经验结合,把科学启蒙教育渗透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
一、细致观察生活是儿童科学启蒙教育的有效途径
这些生活过程正是激发儿童好奇心,引导儿童探究的切入点。生活中还有很多的随机经验、内容:如蚂蚁有几条腿?它吃什么?垃圾哪里去了?衣服上的水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教师要抓住机会,运用一些问题让儿童去推理、思考、关注周围的世界,从小接受科学启蒙教育。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个人的智慧应从观察天上和地下的实在的东西中来,同时观察越多,获得的知识越固牢。”儿童观察能力的提高不仅对于科学知识的积累有益,同时对儿童的思维发展、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也十分有益。
二、大自然是儿童科学启蒙教育的“活”教材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曾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我们可向它领教,向它探索。”他强调幼儿园教育应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以大自然、大社会为课堂,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启发式,激发儿童的兴趣和想象力。小学科学教育其实也是一脉相承的。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看,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孩子思维最活跃、想象力最丰富、好奇心最强的时期之一,而大自然是满足儿童好奇心的天然大课堂。面对大自然,面对千奇百怪的大千世界,孩子有多少问题要问,有多少事情要探索啊!从“燕子低飞蛇过道”到“乌云密布一声霹雷要下雨”,再到“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一个下雨,大自然能给出多少生动的课题啊!
孩子在崇山峻岭中、在大海湖泊中,看见天上的飞鸟、地上的走兽、水中的鱼虾,就能知道我们人类并不孤独,知道我们人类在大自然中的位置,知道和大自然相比人类居住的城市不过是地球的一些小小的角落。
当孩子时常仰望星空时,就能知道宇宙的深邃,知道地球不过是太阳系的一角,太阳系不过是银河系的一角,银河系不过是整个宇宙的一粒微尘。人的一生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瞬,整个人类的存在也只是宇宙中的一瞬!当孩子知道宇宙是多么浩瀚的时候,他们才会有大自然般宽广的胸怀!春天树木发芽,夏天枝繁叶茂,秋天风吹落叶,冬天枯木覆雪,这些大自然中的现象可以让孩子亲眼看到大自然中的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生生死死,循环往复,从大自然中领略到生死哲学的真谛。这些,是在水泥墙和书斋里无法观察到的。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曾经忘情地赞美大自然说:“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在这位美丽的女词人看来,大自然是一本活生生的、厚重的教科书。
三、学会探究是儿童科学启蒙教育的主要方法
小学科学课程通过组织学生对日常生活现象和自然事物的探究,让学生积累经验,增长智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获取知识;依据科学的程序和方法来探讨和论证,因而发展了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了重视证据和注重逻辑的思维习惯。学生有了参与探究活动的经历和体验,能对周围的新鲜事物和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有利于他们形成尊重客观事实、尊重自然和生命、尊重和欣赏不同意见的科学态度,形成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关系的正确认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终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布鲁纳的学习理论都说明了儿童学习是儿童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只是儿童科学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参与者。我们常说儿童是小小的科学家,但他们毕竟不是真正的科学家,他们的活动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支持。
例如,一年级的学生劳拉在给放在窗台上的植物浇水时突然欢叫起来:“今天大植物上来了新客人!”几个在旁边的孩子走过来看,教师也往这边看,她听到麦克大声地喊:“嗨,是一只大大的、胖胖的蜘蛛!它正在织网呢!”有些孩子非常感兴趣,而有些孩子则有一点紧张地往后退。这时教师注意到了孩子的反应,走了过来。
劳拉和麦克都担心有人会碰到植物,损毁蜘蛛网,孩子们决定制作一个标志物。有的孩子说蜘蛛网很结实,不会被损坏,如果被损坏了,蜘蛛也会再织一个。然后,小组开始猜测究竟会发生什么情况,讨论蜘蛛如何织网。在倾听了孩子们的看法之后,教师给全组孩子朗读了书里有关蜘蛛的内容。
孩子们急切地想到户外去寻找蜘蛛,教师拿出一些放大镜给孩子们用。孩子们在草丛里发现一些蜘蛛,还有一些旧的、废弃的蜘蛛网。教师用黑纸粘住蜘蛛网,带进教室,请孩子们帮她在蜘蛛网上洒上白面粉,形成了一张张蜘蛛网的图形。教师又用数码相机给草丛里的蜘蛛拍了一些照片,儿童在教室的四周放置了一些蜘蛛网,教师所拍的照片也用胶水贴在一张大海报上。一些孩子向教师讲述了他们关于蜘蛛的想法,教师把这些想法都记录在海报上了。第二天,孩子们注意到房间里的蜘蛛捕获了一只虫子,教师建了一张图表,孩子们把蜘蛛捕捉的虫子数用曲线标注出来……又一天,詹姆斯发现有只蜘蛛不见了,他告诉老师他担心有人会被蜘蛛咬伤,教师给孩子们演示了怎样用一只杯子小心而安全地抓住蜘蛛。
最后一天,如教师所料,上百只小蜘蛛出现在窗台的植物上,这是孩子们没有想到的。全组的孩子们一起想出了怎样处理小蜘蛛以及怎样把它们带到户外的办法。随后,研究繁殖及生命幼小形态的活动开始了……(该案例摘编自《儿童像科学家一样》中“蜘蛛”案例)
多么乐于发现的孩子,多么善于支持和引导的教师!生动的案例使我们认识到对儿童兴趣的敏感察觉,对生物关键概念的清楚了解,教师自身的知识基础和教育技能,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活动的良好设计与引导技巧,是让儿童像科学家那样探究的重要保证。在活动中,教师要注意给儿童充分的自由活动与探究时间,不要过分干扰和限制儿童的行为,充分发挥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样的环境里活动,儿童觉得才有安全感,感到被尊重、被关怀,才能真正大胆地尝试、探究、发现和创造。
参考文献:
国务院:足球将成学校体育必修课
国务院召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会议上对校园足球作出重要指示,而教育部将主导校园足球,并推出一系列措施推动校园足球进入升级版。
摘自:《京华时报》
相关热词搜索:;【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680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