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以下篇一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以下篇二
那一日,三个人相继走向了为后人们最敬佩的英雄,乃至到了今天,我们仍对他们津津乐道。
读《三国演义》,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战场上的残酷,将士们的赤胆忠心,战士们的英勇杀敌。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角色就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他不像张飞,做事急躁,不懂得顾全大局;不像刘备,却步不敢前进;不像关羽,因心软把曹操放掉。他运筹于帷幄之中,我仰望,却也遥不可及!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刘备三次请他出山后,他便辅佐刘备完成了三分大业。他运用二十只草船借着大雾,逼近了曹军水寨,借了十万支箭。面对司马懿大队人马的进攻,诸葛亮冷静应对,谈笑间,没有一丝紧张感,他仿佛是一尊神,让人捉摸不透,又望而生畏。他严格按照军法,挥泪斩了和自己关系很好的马谡,虽然他很痛心。
刘备也曾说过,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儿得水,无数事实证明,这水真是波澜壮阔!只可惜,诸葛亮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真希望诸葛亮能像天上的星星,永远亮着,照耀着蜀国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但正如《三国演义》第一回所言:“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即使诸葛亮真的完成了刘备的夙愿,但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国家的兴盛荣衰,谁又能说的清呢?谁又能挡住历史前进的脚步呢?!
掩卷沉思,豁然开朗,梁启超之言再次振聋发聩: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让我们奋发图强,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吧!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695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