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监控工程技术方案设计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30 13:41:25
道路监控工程技术方案设计精选
时间:2023-04-30 13:41:25     小编:zdfb

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方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方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方案策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道路监控工程技术方案设计篇一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整个社会

生活

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衣、食、住、行,对周围的居住环境及环境

安全

越来越重视,安全技术防范作为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的重要工具也越来越被广大消费者所重视。在银行、博物馆、政府机构、商店(超市)、居民社区等已经得到广泛应用。闭路电视监控系统作为安全防范系统最基本、最重要的子系统,得到了最为广泛的应用。采用闭路监控为主的多种技术防范结合的系统是预防和制止犯罪最为有效的措施。

以下几种设备配置方案是比较典型的工厂闭路电视监控及周边红外报警系统的解决方案。可以帮助主管人通过高科技的手段实时掌控生产过程和生产现场、以及重点部位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及时有效的处理突发事件和保证设备财产安全、防止安全事故的产生。

周界防范系统

系统目标

设置周界防范报警系统的目的是:建立安全可靠的环境,加强出入口的管理,防范厂外闲杂人员进入,同时防范非法翻阅围墙或窗户。我们为您设计的周界防越报警系统就是要加强厂区周界的管理,防止非法人员通过翻越窗子进入厂区,辅助保安对于工厂的安防管理,降低工厂保安的工作难度。

系统功能

本系统采用艾礼富报警主机,防区从6到16可选。将所有的周界主动红外探测器接在一部主机上,报警信号传送到总的系统平台,这样工程非常简单。周界防越报警系统是利用主动红外移动探测器将厂区的周界控制起来,并连接到管理中心的计算机,当外来入侵翻越围墙、栅栏时,探测器会立即将报警信号发送到管理中心,同时启动联动装置和设备,对入侵者进行阻吓,可以进行联动的摄像和录像。

根据工厂的四周地形特点,设置了不同的光束对射式红外报警探测器,位于厂区四周围墙上,主要用于防止非法入侵,报警信号接入报警主机,对各种非法入侵活动进行报警。

其系统构成图如下:

由上可见,可组团的周界防越报警系统由前端、传输、中心三部分组成,以下就这三部分分别进行阐述。

前端

周界报警探测器

图1 对射探测器 对射探测器

对射探头由一个发射端和一个接收端组成。发射端发射经调制后的两束红外线,这两条红外线构成了探头的保护区域(图1)。如果有人企图跨越被保护区域,则两条红外线被同时遮挡,接收端输出报警信号,触发报警主机报警(图2)。如果有飞禽(如小鸟、鸽子)飞过被保护区域(图3),由于其体积小于被保护区域,仅能遮挡一条红外射线,则发射端认为正常,不向报警主机报警。

图2 对射探测器

经过调制的红外线光源是为了防止太阳光、灯光等外界光源干扰,也可防止有人恶意使用红外灯干扰探头工作。

对射探测器选用新安宝光电双射束对射红外探头,能在室外恶劣的环境下正常工作,由于采用4光束,可有效地降低误报率。

系统特点

(1)低误报率:周界报警探测器由主动式红外对射探头组成,不但长距离瞄准精度高,更具有高稳定性和误报率极低的特点,对室外环境工作表现出极强适应性。

(2)稳定的信号采集与传输:采用先进的通信传输网络,直接将信号传输到保安中心计算机。因此具有传输距离远,系统扩展余地大的优点。

(3)计算机监控集成

采用数字化处理技术,能以电子地图、数据库记录等手段对警情作出迅速反应,并可与其它安防系统联动,达到万无一失的目的。

(5)反应迅速

接警时间极短,报警控制器检测到报警信号后,在0.5s内即可将报警信息上报至控制中心。

(6)系统安装运行、维护成本低,使用寿命长

(7)在线电子地图显示报警位置

通过主机键盘led显示屏,可直观的显示各种平面地图,发生报警时,可直观显示警情确切位置与报警类型。

系统可选用设备

1、报警主机 6——16防区可选

2、红外对射探测器

abt-30室外射程30米 双光束对射探测器

abt-60室外射程60米 双光束对射探测器

abt-80室外射程80米 双光束对射探测器

abt-100 室外射程100米 双光束对射探测器

abt-150 室外射程150米 双光束对射探测器

abt-200 室外射程200米 双光束对射探测器

abe-100 室外射程100米 三光束对射探测器

abe-150 室外射程150米 三光束对射探测器

《道路监控工程技术方案》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76790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