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城市与乡村作文字篇一
是的,城市是非常美丽。高高的商店大楼,时尚的衣服那么夺目;豪华的汽车在马路上穿梭,一辆接一辆,多么令人羡慕。再看那一座座雄伟的“大酒店”,还没到门口,就已经闻到了诱人的香味。
住在城市里多么好,每天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丰富的饭菜,坐着豪华的汽车,在城市里真可以说是到了天堂。
而我却不这样认为,我对乡村的生活有一定的喜爱。
有一次,妈妈带我到姥姥家。姥姥住在乡村,我特别高兴,因为我终于可以去乡村了,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它”。
漫步在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道上,两边都是茂密的大树。在这条林荫小路上,我的心情特别舒畅。不由自主地张开双手想拥抱它。倾听一下“鸟”的叫声,感受一下“花儿”的喜悦。看那一片片金色的麦田,有几个农民伯伯在给他们拔草,捉虫。累了,直起腰来,擦一下头上的汗,又忙活起来了。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姥姥家。我很渴,捧起一把清凉的井水就喝。啊!好甜,好鲜!这比那城市里的山珍海味好极了。姐姐说:“我带你去个好地方。”
我们来到一座小树林里。姐姐说:“你看。”啊,好美!树林当中有一个小秋千,秋千的旁边是条清澈的小河。我坐在秋千上,仰望着蓝蓝的天,深呼吸,特别舒服。
城市与乡村作文字篇二
愿人人都能活在乡村
陈炳焜
乡村,真是个奇妙的名词,在无数文人墨客笔下,她是那一片故土,令人眷恋而神往;而相对于城市,它却显得初级而笨拙。至少对于现代社会发展进程而言,乡村绝不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名词。
儿时随父母驾车游玩,去过乡村。去过不少地方的乡村,印象不算太好。
伴着泥泞道路上车身的摇摆,窗外飘入的,并不是所谓乡村“泥土混着青草的清香”。看着这形式,我差点以为自己才十几岁就可以逃离一下城市喧嚣,到达一个世外桃源。可惜走到村庄时,却又发现,不是一栋栋有着乡土气息的土房……
不算高大的白墙,里面围着的是像城市而又不是城市的建筑。似乎在我心中不能称其为乡村的房子,自然也不能属于城市,那么姑且称其为“四不像”。
迎接我们的,也并非乡人的热情,而是满地家畜排泄物所漫发的气味,令人无处可逃。这不是我心中的乡村的气息,不是我心中的乡村,更不是课本上所描述的令人魂牵梦萦的乡村。
当时的我,实在想不通,这样的乡村,这样的乡土气息,这样的故土,是如何被如此多游子所那么深刻的眷恋。
后来,我想通了。并不是这些游子有什么怪癖,喜欢闻那所谓的乡土气息。他们所想要的,是在这瞬息万变的世界里的那一分的不变,然后把最本真的那个自己放在那里。这样即使这个世界变化得再迅疾,令人无所适从,匪夷所思,只要寄居在那片乡土的心不变,就足以给人安宁,慰藉。
所以,其实我慢慢发现,我们心中的乡村,与那些“四不像”,抑或是那些“乡土气息”浓郁的气味都毫无干系。一切都在那颗心上,那颗找到了居所的心。
我们总沉迷于陶渊明的田园惬意之中,无限地羡慕、向往,但陶渊明真的就活在了一片净土之上吗?“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巷间鸡狗的吵叫一样存在,泥泞的道路,恶臭的气味一样存在。
他和所有农民一样生活,下地插秧,四季无休,家中有时还没钱,喝不起酒,饿着肚子闻着猪舍的气味,抱怨着或有或无的旱灾、涝灾。
他唯一所不同的,就是他那颗从城市出生,却在乡村中找到归宿的心。
今后世所羡慕钦佩的“陶氏隐逸”,其实就只是他那一颗心的旅程罢了。
所以无论那片土地上发生了什么,变迁了多少,陶渊明们不会因此而失去心中半分安宁。
这就是我心中的乡村,陶渊明们的乡村,古今文人所共适的乡村,那片净土!
史铁生穷其一生,想写明其所参悟生死的奥妙;孔子百遍谈及仁,却终不点明仁到底为何。乡村不比这些大道,但终究需要一份耐心,半分积累来理解。
愿你我都能够活在乡村!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033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