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馈赠作文优秀(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7:03:13
有关馈赠作文优秀(4篇)
时间:2023-06-06 17:03:13     小编:文友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馈赠以馈赠为话题篇一

【正 文】    今年北京论坛的主题“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表达了我们追求的目标。我所谓“ 文化的馈赠”则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应当采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我是研究中国古典文 学的,近年来特别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今天我愿意从中华文明史讲起。

    如果追溯世界上几个古老文明起源的年代,中华文明不能算是最早的,但中华文明是唯一从未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文明。汉族不断与周围的民族相融合,形成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不是互相灭绝,而是互相融合。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多元一体的格局最晚在西周就建立起来了,此后虽然历经战乱与分裂,不断有新的文明元素加入进来,但没有任何一种文明的分支分裂出去,所以这个大格局始终保持着完整性而没有被打破。 因此,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看来就是民族融合的历史。

    中华文明和域外异质文明的接触,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印度佛教对中华文明的影响表现在思想观念和生活习俗等等许多方面,而佛教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便出现了禅宗,禅宗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文明从明代末年开始传入中国,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只是对传统的中华文明的局部补充。鸦片战争之后,在救亡的呼 声中,中国的知识分子纷纷介绍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文明,魏源编纂《海国图志》,提出 “师夷长技”的方针,便是一个带有标志性的变化。此后,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科学技 术的层面到政治、人文层面的深化过程。废科举、兴学校,留学、办报,种种新的事物 迅速出现,形成一种新的时代潮流,促使中华文明继续前进。

    然而,中华文明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发育成长起来的,周围的天然屏障,一方面保护着中华文明较少受到外族的入侵而能够独立地连续地发展;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总的看来对外文化交流的机会毕竟不多,交流的地域也不广。当中华文明发展到鼎盛期后,特别是当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文明实现了近代化的转变之后,中华文明急需吸取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以丰富发展自己,可是在这个历史的关头,清朝统治者却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故步自封,不图进取,丧失了历史机遇,遂使中华文明逐渐被排斥到世界文明发展的主流之外,并处于落后的地位,甚至沦落到任人宰割的地步。这是我们回顾中华文明史的时候不能不深感悲痛的,也是我们应当牢牢 记住的一个惨痛的历史教训!

    近代以来,中华文明发展的趋势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打开大门与走向世界,一切有识之士的种种呼号与努力,无非以此为中心。直到今天,打开大门与走向世界,仍然是尚未完成的历史任务。打开大门,是在保持自己民族优良传统的同时,吸取世界上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走向世界,是带着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融入世界文明的主流之中。

    一切有良知的学者,在这个关系人类命运和前途的重大问题上,应率先采取互相尊重 的态度,担负起文化馈赠的任务,并影响自己的政府寻求不同文明的和平共处,以保持 文明的多样性。中国的经济正在腾飞,中国的综合国力逐渐强大,但中国的腾飞和强大 不会对别人构成威胁。我是从学者的角度说这句话的,根据我多年研究所得到的认识,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和平的文明,中华文明有能力在外来威胁下保存自己,但没有兴 趣威胁别人。这样一种文明对于未来世界的稳定是不可缺少的。

    首先,我们要欢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更加广泛和深刻的文化交往,积极吸取 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过去,中华文明在与外来文明的接触中,既然能够吸取改造 它们以丰富发展自己,今后必然能够做得更好。

    其次,中华文明应当更主动地走向世界。中国对世界的了解虽然还很不够,但是世界 对中国的了解更少、更肤浅。牛津大学教授雷蒙·道森在1967年出版了《中国变色龙— —欧洲中国文明观之分析》这部名著(raymond dawson:the chinese chameleon:an analysis of european conception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7,pp.1-8.此书有中文译本:《中国变色龙:对于欧洲中国文明观的分析》,常绍民、明毅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年出版)。这部书详尽而具体地介 绍了西方对中国的种种看法,并总结说: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的形象似乎在两个极端间 变化:或者是理想的王国,或者是停滞与落后的象征。中国时而被描绘为富裕的、先进的、聪明的、美好的、强大的和诚实的,时而被描绘为贫穷的、落后的、愚蠢的、丑陋的、脆弱的和狡诈的。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西方对中国的认识与中国的实际有相当大的距离。我们深切地感到,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华文明具有广阔的空间,可以在世界上充分展示自己的真面目。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特别是中国经济的日益繁荣,世界更需要了解中国;中华文明也会得到更多的途径走向世界。经济全球化对中华文明来说 ,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这种形势,把握这个历史机遇,培育和弘扬民族 精神,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要坚持文明的自主。无论是引进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还是走向世界,都是我们自主的意识和行为。回顾历史,汉唐人对外来文明的开放胸襟与拿来为自己所用的宏大气魄,即鲁迅称之为“闳放”的那种态度,便是自主性的很好表现。西方近代文明,从明朝末年逐渐传人中国,鸦片战争之后大量涌入,影响着中国百余年来的历史进程,但中华文明并没有失去自主的能力。到了今天,我们更有条件加强文明的自主性,自己 决定自己文明的命运。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我们一方面要采取坚决的切实的措施,努力保持中华文明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民族特色是因比较而存在的,越是有比较就越能显示自己。还要看到文明的民族特色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与其他文明交流的过程中,有些因素会 凸显出来,有些因素则会逐渐淡化乃至消失。应当创造条件促成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特 色逐步形成。

馈赠以馈赠为话题篇二

“成功”——如此诱人的字眼!是掌声,是鲜花,是财富,是众多羡慕的眼光,是流芳百世的英名……在“成功”那耀眼的光环下,人们是否注意到了成功者灿烂笑容后的一抹辛酸、欢欣鼓舞下的沉着冷静呢?这是一所大学赋予他们的,是的,他们都曾在同一所大学里学习过。

那所大学叫“苦难”。从古至今,又有哪一位成功者没进入过这所学校。

苦难磨励人的意志。“文王拘而著《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孙子膑而作《孙子》……”正如写下这段千古传诵文字的司马迁,同样自受“腐刑”的折磨,精神、肉体上的双重苦难使他几欲自杀!可也正是由于这样深重的苦难,他写下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实现了自己“死,重于泰山”的信条。

苦难锻造人的心灵。曾经,丹麦一位貌不惊人的青年,却被誉为有“最美的心灵”的人!他用那支在人间游走的生花妙笔,用他美丽的心,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绮丽的世界。可有谁想过,他笔下的“丑小鸭”正是他自己的原型!贫穷,让他倍受欺凌、被侮辱、被损害……但苦难却让他拥有了比别人更博大更美丽的心灵,让他在最痛苦的时候也不曾放弃梦想,放弃真、善、美。到最后,他的一切都活在了人们的心中。海边那一尊“美人鱼”塑像,是人们对他的挚爱,是人们对他在苦难中却更美的心灵的追求!

苦难净化人的灵魂。有人说,也许没有一位音乐家的苦难能比得上贝多芬。在创作的高峰期,竟丧失了听力?!对一名音乐家来说这恐怕是最致命的打击!而他也曾消沉也曾彷徨过,甚至自杀未遂!但最后,仍发出了“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最强音!《英雄交响曲》、《第九交响曲》……不正是他向命运的挑战吗?上帝让他丧失了听力,而他伟大的灵魂却补回了一切。音乐不死,他的灵魂就将永生!

那是历经苦难的沧桑,那是苦难的馈赠。

馈赠以馈赠为话题篇三

;

小蕊是在出生的当天被遗弃的,因为她患有严重的先天性疾病。

她唯一的出路就是做肾移植,而且,移植到儿童的肾脏会更好。

了解这个信息的那天下午,我的心情很沉重。我的第一反应并不是能不能找到肾源,而是,小蕊要活下去就必然有另一个孩子失去生命,这让我不能心安理得地祈祷肾源快点到来。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并不想用道德去衡量这件事,就像人类需要吃肉一样,器官移植也是要牺牲一方才能换来另一方的生存,我只将此看作命运。

于是我一边陪伴小蕊成长,一边等待肾源的到来。不知道是幸运还是她的肾并不难配对,在我们登记资料3个月后就找到了合适的肾源。医院打电话通知,让我们做好准备,如果那边家属同意捐献,小蕊马上就可以进行肾移植。

我们耐心地等待着,等待的时候,我们都是矛盾的。等待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在等待对方死亡,这样小蕊才可能得救。可对方也是个孩子,也许是一个和小蕊一样可爱的小女孩,她有父母,她的父母也和我们一样,希望她活下去。

然而,最终的结果是,对方已死亡,但是家属坚决不同意捐献。

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和几个保育员阿姨坐在居室里面沉默着,其他孩子在我们身边嬉笑玩耍,我怀里抱着已经熟睡的小蕊,心里很遗憾。并不是单纯地为小蕊遗憾,而是,之前我的愧疚来源于必须要二选一的痛苦,可是现在那个孩子没有得救,小蕊也失去了希望。

“没事,小蕊的病情比较稳定,我们还有机会,一定会有人愿意捐献的。”保育员阿姨看出了我的忧伤,安慰我。

我点点头。我也相信会有,于是我抛开一切思绪,继续等待。

她很少哭,似乎她并不想给别人带来麻烦。平时,她总是笑,我不忙的时候抱着她,她笑;我忙的时候把她放下,她也不哭,似乎她早已准备好面对这样的人生了。

其间,又有一例肾源匹配上,但和上次一样,家属不同意捐献。

在她3岁的一天,肾衰竭出现了,比我们预计的更早些。医生说还可以维持半年到9个月,如果可以在她的肾彻底衰竭之前找到与之匹配而且愿意捐献的肾源,她就还有希望。

我们加大了肾源搜索的范围,向更多的资源处发出消息,希望肾源早日到来。同时,我们不得不面对另外一个现实:找到肾源并不等于可以移植。

日子又过了3个月,我们获得消息,又有了合适的肾源。

这次大家都没有过早地欣喜,因为我们知道,家属这一关并不那么容易过。我们只能让医院来调解和谈判,因为捐献前双方不可以见面。

前几次,我们都没有过多的要求,因为我们知道家属和医院都已经尽力了,可是,这一次,可能是小蕊最后的机会。所以,福利院的院长亲自去请求医院的院长,希望他们在谈判中多加努力。

虽然我们不可能知道谈判的过程,但是我们相信医院已经尽力。谈判很多次,但是家属的态度非常坚决,不同意捐献。

很遗憾。

我可以理解家属。是啊,我相信,如果有一天科学技术可以做到保存一个活体器官长达几个月,一定会有家属愿意捐献的。但是,在他们的孩子刚刚去世的时候,你跑过去告诉他们,把你孩子的肾捐给我们吧,我们的孩子很需要它,大多数父母是无法答应的。

我开始感到害怕。

如果是在电视剧中,到这里,一定会是在最后关头,小蕊获救了。

可惜,不是。

是的,小蕊最终没有等到,她走了。在一个寒冬的清晨,她身上插满管子,平静地闭上了眼睛。

其实,此前的几天,我们已接到病危通知书,很多阿姨、工作人员、志愿者都守在icu(重症监护室)门口,等待着奇迹,等待着肾源从天而降。尽管在这个时候,根据我的医学知识,我知道,即便有肾源,她也未必能够做手术,但是,内心还是期盼着奇迹可以降临在这个只有3岁的孩子身上。

然而并没有。

我抱着小蕊还有一些温度的遗体,眼泪滴答滴答地流下来,心怀希望,希望我的泪水可以唤醒她。虽然她只在我身边3年,但是,奔波在寻找希望的路上时,她早已不再是“别人的”孩子。

当小蕊的身体彻底冰冷的时候,我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她走了,再也不可能有奇迹了。

在小蕊病危的时候,福利院院長已经签署了协议,捐献小蕊的器官给其他需要的人,当然,这是所有工作人员的意思。很多年后,我和院长谈起这件事,我问他,你恨过他们吗?他说,恨过,真的恨过,但是也可以理解,只希望有人可以在这件事情上做更多的宣传,让小蕊这样的孩子有机会生存下去。

我最感动的是,小蕊因为别人拒绝捐献而死亡,但大家还是一致决定将小蕊的器官捐出去。

院长最终决定,小蕊的器官无论捐给什么人,我们都不要对方的感谢,不需要知道他(她)是谁,也不接受任何馈赠,哪怕是一束鲜花。小蕊走了,这是她的命,我们做主将她的器官捐出去,这是我们的选择。

小蕊走了,我仍旧是难过的,送别老人和送别孩子,感觉是不一样的。至今,我仍然很想念她躺在摇篮里的笑容,她那么不喜欢麻烦别人。我想,她一定非常高兴自己可以贡献点什么给这个世界,相信此刻的她,在天堂里一定是快乐的。

于是,我又想讲讲小文的故事。

小文是一个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去世时38岁,这颗破碎的心脏伴随了她38年。她做过很多次手术,多到她也记不清次数,到最后她的身体已经完全无法负荷开胸手术了。此时,她让我帮她联络捐献器官的事宜,因为她还年轻,其他器官仍然很健康,所以,她觉得这是她能留给这个世界最重要的东西。

还没等她说完,我就坚定地说:“我相信。”

我看到她的目光里充滿了力量。我没有告诉她,即便小蕊现在活着,她也不可能捐献成功,小蕊需要的是与她年龄相仿者的肾。但是,我仍然感激这个姑娘,在生命走向尾声的时候,有这样一份感情。

心脏病伴随她这么多年,她早已久病成医,心脏出现什么样的症状和疼痛,她都知道意味着什么,甚至知道自己还剩下多少日子。但是最后的日子,她很快乐,她每天快乐地研究捐献器官的协议和资料,还喜欢上网查询并和我探讨依她的身体状况而言,她大概可以救多少个人。当我给她分析的数字超出她的预计时,她就喜笑颜开。

我问过她,为什么热衷于这件事情,要知道,捐献成功也就意味着你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消失。

我永远都记得她说这些话时的语气、表情和喜悦之情。

但是当死亡真正来临时,当医生下了最后的“宣判”时,她还是哭了,很隐忍地哭了。我在门外看了她很久,看到我,她下意识地拭去满脸的泪痕,勉强挤出一个笑容。

小文紧紧地抱着我,似乎试图在我身上寻找到一些力量,可以支撑她更勇敢地上路。

小文走的那天,我在。我握着她的手,她也看着我,微笑着永远闭上了眼睛。

感受着她的手慢慢地冷却,我知道,她已经永远离开了,但是我的内心没有悲伤,很宁静。

后来我并没有刻意了解她的器官的去向,救了多少人,以及他们都过得怎么样。只是听说其中获救的两个孩子,父母很想联系她的家人,但是被她的家人婉拒了。

也许你以为我想说的还是鼓励大家考虑捐献器官这回事。不,不!我想谈论的仍然是我们内在的生命的选择。

我在2012年的时候捐献了造血干细胞,后来知道是捐给了一位骨髓瘤患者。一年后应病人的强烈要求,我们见了一面(法律规定,捐献双方在成功捐献未满一年时不可以见面,也不可以知道彼此是谁,但一年后若双方都有意愿,可以通过第三方见面)。

我并不打算具体描述这件事,只想谈谈我的内心世界和我内在的改变。我们见面的时候,病人、病人家属,以及骨髓库的工作人员都对我表示了敬意,他们觉得我的“奉献”让另外一个生命活了下去,当时,连我自己都以为我的捐献是为了他。

过了许久,当我开始重新理解这件事时,我发现了一个秘密。

外面是没有别人的,我以为这个受益者,或者很多我照顾、陪伴、服务过的人,我以为我帮助的是他们,不是!我只是借用陪伴他们的方式健全自己的灵魂,那样的灵魂让我着迷。我非常幸运,找到了“获得”的方式。通过惠及他人而获得的东西,它深入我们的身体里、灵魂里,并不是表面的付出与获得的等值那么简单。

任何所谓的“奉献”,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是为了自己——只能是为了自己。“好人好报”,我不是很喜欢这个理论,如果做好事是为了得到好报,这已然成为一种交易;如果信念里觉得行善应该有好报,那说明离真正的善还远得很。所以,人做任何事都只能是为了自己。

为他人,不会长久,内在也没有真正的喜悦;只有为自己,这些经历才会直抵我们的灵魂深处。当我们心安理得、心甘情愿地想要为了让自己的生命更有质感,而去为他人的生命做一些什么事时,那一刻,生命才是在真正地延续,你会感到前所未有的喜悦。

(秋 水摘自长江文艺出版社《遗愿清单:一个临终关怀工作者的手记》一书,李 晨图)

如果你全然活过,当下这一刻就够了,不需要来世,不需要永恒,生命每一个片刻都无比丰富。你若现在不快乐,你便错过了生活, 错过了生命。

相关热词搜索:;

馈赠以馈赠为话题篇四

;

周末的晚上,我正陪着家人一起看电视。忽然,一条晚间新闻跳入了我的眼帘:“目前正值雨季,南部非洲的暴雨天气引发洪水,致使马拉维一座鳄鱼农场内的约1.5万多条鳄鱼趁机逃走。农场主损失惨重。”马拉维,鳄鱼场,曾经多么熟悉和亲切的名字!我的眼眶刹那间湿润了,一幕幕动人的往事重新浮上心头。

那是十多年前,我即将面临师范毕业。恰逢国家汉办的支教团刚与南非签定了援助协议,我便迅速递交了报名表。我被分到了位于非洲东南部的马拉维边境小镇棋盘德。

飞机在马拉维降下,又换乘了几个小时的汽车,终于抵达了偏僻的棋盘德小镇。目光所及之处,是一排排低矮的房屋,泥土筑墙,茅草搭顶。女人们头顶胶盆或罐子,运载水和物品;男人们则席地而坐,摆摊出售一些花花绿绿的手工艺品或廉价衣物。几只山羊在集市间穿梭,一群几乎衣不蔽体的孩童也在人群中跑来跑去。

前来接待我的是镇长拉姆祖大叔,他一边笑吟吟地从志愿者手上接过我的行李,一边热情地握住我的手,用不太熟练的英语不停地向我道着辛苦和感谢。那黝黑的皮肤和朴实的笑容,顷刻间便消除了我初到异国他乡的陌生和困惑。

安顿下来后,镇长安排我参观镇里唯一的“小学”——在镇子边缘的一块空旷地带,用十来根棍子支起的一个长条形棚架,上面依然是铺着厚厚的茅草。20来个孩子,没有桌椅,就连黑板都是钉在棚架正前方的树干上,条件比想象中还要简陋。

我把从国内带来的零食和文具拿了出来,孩子们立刻睁大了亮晶晶的眼睛,兴奋地围了上来。

拉姆祖大叔告诉我,棋盘德小镇原是布须曼族的一个部落,所以大部分人还保留着原始的生活方式,以渔猎和制作手工艺品为主要生活来源。可是由于现在猎物越来越少,小镇又闭塞,所以人们的生活还是异常艰难。

因此,我一边努力适应着这里的生活,一边在教课之余到每个学生的家中走访,希望可以寻找机会为他们多做些什么。有一次,我家访到小姑娘帕莎的家里时,恰逢她腹痛正厉害,一家人正焦急地围着她打转。见此情景,我赶紧打开随身携带的急救包,取出备用的艾条对着她的小肚脐熏灸,不到半个小时,帕莎皱成一团的小脸即露出了笑颜。从那以后,帕莎的母亲头顶水罐承包了我每天要用的水,帕莎的父亲那迪瓦还特意送我一只狩猎所得的小野兔为伴,让我狂喜不已。

我开始更深地被这些表面上极其落后,心底里却非常纯朴善良的居民们所打动,决心为他们做得更多。于是,白天里我教学生们语文、算术、美术和音乐;晚上就帮一些有病患的家庭预防蚊疾、清理家务、赶制几件手工活,或者用我从外公那儿学到的中医知识帮人们看一些常见的小病。我还挨家游说,让有条件的家庭主动给孩子们捐出一到两个凳子,这样孩子们就不至于坐在滚烫的水泥地上听课和写作业了。

由于日夜操劳和水土不服,加之营养严重缺失,我在黑板上给孩子们写字母时,眼前一阵眩晕,摔倒在地上。孩子们惊慌失措,赶紧唤来附近的村民,七手八脚地把我扶回宿舍的小床上。片刻,拉姆祖大叔带着小镇唯一的医生也赶到了,经过一番诊断,医生告诉大家我的情况并无大碍,只是体力透支,急需补充营养。大家听后立即行动了起来,有的为我冲了糖水,有的回家去拿食物。只有帕莎的爸爸那迪瓦什么也没说,低头若有所思,然后急急地走了出去。

黄昏的时候,忽然听见敲门声。还未散去的村民们帮我打开屋门,便见到那迪瓦又出现在昏黄的灯光下。他头发凌乱,短袍破了几处,似乎是被荆棘丛划过,急促的样子显得满脸兴奋,手上还举着两个大大的“鸟蛋”,蛋壳表面粗粝不堪,还沾着许多湿的泥土和草屑。

原来镇子最北面有一个鳄鱼养殖场。养殖场老板饲养了近百条尼罗鳄,由于鳄鱼卵的孵化条件非常严苛,养殖场老板通常会选那些大的好的蛋进行孵化繁殖,而剩下那些小的发育差的就低价处理了。

我的泪水涌满眼眶。憨厚的帕莎爸爸看到我咽下最后一口蛋,欣喜地搓着双手,眼里满是激动的光芒。

此后,每隔三两天,那迪瓦便风仆尘尘地带给我一两个鳄鱼蛋,我每次问起他,他总是诚恳地告诉我不要担心,这些蛋都是老板特意给他留的次品,让我一定要趁新鲜吃下去。考虑到他家里的困境,我执意要拿钱给他,可是都被他以各種理由拒绝了。我只好心怀感激地享受着这些来自于鳄鱼的“馈赠”,并与那迪瓦约定,等我身体好了以后绝不可以再送蛋来了。

有了这些珍贵的鳄鱼蛋,加上村民们都将家里最好的玉米糊和掺了牛奶的面饼送来给我补养,我的身体很快就恢复了健康,而且觉得比之前更硬实了。我很快就重新回到了课堂,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回馈小镇的工作之中。

一天傍晚,我正学着帮镇子里年龄最大的老奶奶烹炸过节用的油香,忽然看到帕莎正焦灼地挨家找来,她一边跑一边朝我喊道:“老师,不好了!我爸爸被鳄鱼咬了!您快去看看吧!”我一听,赶紧和老人交待了一声,就和帕莎一起朝她家跑去。

这时,闻讯赶来的医生也一起去到帕莎家,用肥皂水为帕莎爸爸的伤口进行了消毒,然后为他止住血敷上猎户常备的药膏,大家才放下心来。

等医生走后,靠在床头的帕莎爸爸看了我一眼,惭愧地低下头。经过村民叙说,我这才明白,原来那迪瓦之前送给我的那些鳄鱼蛋,并不是从养殖场买回的次品卵;而是他每次都要跑到镇子最北边的马拉维海域丛林里蹲守大半天,趁着上岸产卵的母鳄鱼出去觅食时,才能悄悄从灌木丛中偷出来的。之前那个月都很顺利,可是这一次却没那么幸运,他刚刚接近埋藏鳄鱼蛋的滩地,就被突然折回来的母鳄鱼给发现了。他拼命地逃跑,最后还是被凶残的母鳄咬住了小腿。幸亏他狩猎经验丰富,及时用随身带的匕首戳伤母鳄的眼睛,鳄鱼疼痛之下松开大口,他这才捡回了一條命。

听完镇长的叙述,我难过地流下了眼泪。不同的皮肤,不同的国度,不同的种族,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镇村民,却可以为了我的健康而差点舍出自己的生命。

这件事情过后,我搭车去了一趟马拉维市里,找到一家网吧,将我平日里拍的棋盘德小镇的点点滳滴,特别是那迪瓦因为救我而被鳄鱼咬伤的事迹都发表到我的微博里,呼吁大家前来关注小镇,伸出援手。

帖子很快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连国内的媒体都开始关注棋盘德,号召了大量的爱心人士对小镇进行了捐赠。源源不断的衣物、食品、药品以及善款向小镇飞来,镇子里的景况开始慢慢好转。

半年之后,国内一家大型进出品贸易公司的老板来到了棋盘德。经过一番考察,他当即决定在镇上建一家马拉维民俗工艺加工厂,旨在将布须曼族的部落文化弘扬到全球。当我支教即将结束的时候,工厂已经投入生产。镇子变得空前忙碌,像帕莎爸爸一样的青年男子都去厂里当了拿薪水的工人,再也不用为了几个鳄鱼蛋而去冒生命危险了。

然后,他又从身后拿过一个篮子交给我,红着脸说:“老师,我看到您吃这个鳄鱼蛋真的很管用,这几十个蛋您就带回去给您的亲人和朋友们尝尝吧!”我一愣,刚想质问他是不是又去偷蛋了,他赶紧摆手解释道:“老师您放心,这回不是偷的,真的是我买的啊!”人们中爆发出一阵哄笑,连拉姆祖镇长也赶紧出来为他作证,我才松了一口气,也跟着笑了起来。

汽车辗起浓浓的尘土,离小镇和人群越来越远。我紧靠座椅,激动地抚摸着手中这篮大小不一的鳄鱼蛋,心中再次泛起深深的涟漪。都说鳄鱼是世上最冷血和残忍的动物,可是我面前的这些鳄鱼蛋,却分明是比世界上任何一种物品都要温暖的馈赠!

相关热词搜索:;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06482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