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启蒙读后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30 07:02:29
国学启蒙读后感
时间:2023-08-30 07:02:29     小编:ZS文王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国学启蒙读后感篇一

和女儿亲子阅读是每天必备的事情。前几天,一位好朋友送给女儿一套四大名著。这几天,我们母女俩每天晚上躲在被窝里一起欣赏着四大名著之一。本书作者罗贯中为读者讲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个徒弟一路上历尽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的感人故事。正是这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心。

女儿虽然对一些字词不理解,但是在我的解释和引导下也被文章中孙悟空会打白骨精、动脑筋的场面给吸引住了。而我虽然小时候看过许多遍电视,但是当拿着书在阅读时,心中的感觉完全不一样。看着一字一句形象地描述,我在脑海中就会一下子呈现出符合这个场景的画面。我想,书与电视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书给了我们无数的想象与幻想。

“妈妈,孙悟空本领很高超;猪八戒是个花心大萝卜;唐僧是个笨脑筋;沙和尚是个很好的人。”这是女儿看过书后对书中四个人物的`评价,说真的,女儿的总结还是很到位的。的确如此,《西游记》塑造了四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诚心向佛、顽固执着,孙悟空——正义大胆、本领高超是妖怪们的克星,猪八戒——贪财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于天命。这四个人物形象各有特点,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写作技艺的高超,也许作者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处。其中我最喜欢的和女儿一样——孙悟空,因为他神通广大、技艺高超,一路保护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经,他是人们心目中的大英雄。书中唐僧师徒四人经历了八十一个磨难,这让我联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这正是一种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不得不让我想到那句老话:万事开头难。任何一件事一开始总是非常艰难的,但只要能树立信心和勇气,一开始只要坚持住了,经过不懈的努力,相信不久以后,成功一定是归你所有的!就像唐僧它们一样,最后取得了真经。这个道理不仅是告诉我女儿读书虽然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但是从现在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坚持不解,以后一定能读好书的。从而也验证了我们的教学工作。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班级中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和行为习惯时,只有具备了这种坚持不解的精神,才能促成良好的班级氛围,而我们也正在这么做着。但有时候就缺了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比如写论文、写课题,每次说到这些事,心中就想逃避。有时候自己很清楚逃避不是办法,只有勇敢面对,树立信心,才会有胜利的果实。希望以后在这几方面继续努力吧!

国学启蒙读后感篇二

望着空白的作文本,脑袋里似乎有千头万绪,但最终也没有理清自己想得究竟是什么,忽而也如这作文本似的空白了。

回想以前,写作文对我来说是那么的轻松,一条条词汇争先恐后的从脑袋里往外冒,一段段佳句决了堤的洪水似的向外涌,一篇文章,写起来没个完,总觉得有说不完的话。

这最终也是得益与阅读。那时,回到家完成功课的第一件事就是进入书海中遨游,什么唐诗宋词、中外名著、世界科技无所不及,每次阅读都会令我思绪飞扬,获益匪浅,每每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我爱读书,我爱写作。读书令我视野开阔、思想升华,了解大千世界的奥妙与神奇;写作使我身心愉悦,无论高兴悲伤、痛苦忧愁、欢乐委屈,都可以通过写作来倾诉,而它也绝对是你最信得过、最可以依赖的好朋友,决不会把你的秘密告诉任何人,永远不可能出卖你。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也已成长了许多,同时迈进了中学的大门。在这片天地里,我感受到了同以前不一样的世界。面对学习,我第一次有了压力,并且它越来越沉重,压得我无法透气。我的每一天都在紧张中度过,紧张的学习、紧张的生活,我失去了应有的轻松与自然,每天都按照一个规律生活,为了学习成绩在打拼。我的读书时间被无情的掠夺,只有在假期我才能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后读一点书。而面对那同样的我所热爱的书,面对书桌上那同样的一杯香茗,我的心已不再像从前那样充满激情,它已经被太多的事所充满,放松不下来了。

我逐渐感到“书”这个名词正慢慢离我远去,而我却无能为力,更无法挽留它。虽然苦读让我收获了优异的成绩,但当我把成绩单同书放在一起时,我并不感到快乐,我所得到的只有一丝安慰——最起码付出得到了回报。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压力也日益增加。我知道我心中的那份苦只能通过写作来抒发。但面对眼前的一张张试题,一摞摞参考书,我无奈的放弃了写作,我清楚的知道我应该把笔从作文本移向那似乎永远做不完的作业,这令我身心疲惫。

后来,在爸爸的开导下,我渐渐的意识到学习其实也是一种乐趣,面对同样的环境,你既不能改变它,为什么不尝试着改变自己呢?于是我喜欢上了数学,喜欢上了abc,我忘却了不能读书、写作的痛苦。

但是,就在我望着空白的作文本而不知所措的那一刻,我愕然了——我竟不会写作了!我想起了以前老师怎样的夸我是个写作的好苗子,怎样一次又一次微笑着听我把作文在全班同学面前骄傲的朗诵,那时的我们怎会想到现在的我居然写不出一篇优秀的文章!

就在今天,我望着空白的作文本的那一刻,我意识到我依然心系读书、心系写作。我下决心再也不会抛弃它们,哪怕再紧张的学习,我也会开辟出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像以前一样在书海里遨游,用心体味那杯香茗的温馨与幸福。

国学启蒙读后感篇三

《论语》既是通俗的,也是典雅的。常读常新。

揽《论语》全貌,我们不难发现夫子是那样的可亲可敬,童真的烂漫和深刻的哲思天成一体,坚毅的性格与随和的态度共伴一生,嬉笑怒骂无不真挚自然。

当年的夫子和我们当下一样,都处在社会的大转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时局,大家都在痛心扼腕。但以一己之力向时代发出呐喊,惟夫子一人。

重读这段话,甘似饴。原来,在古代“学”和“习”是两种功课,古人称理论知识的受教掌握为“学”,生活实践的训练体验为“习”,二者缺一不可,不仅学得理论,更要反复练习运用于实践,“习”的古义是鸟的羽毛,当鸟儿学会飞翔,自由遨游在天空,那是一种怎样的快乐啊?!

夫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又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古之六艺,乃“礼、乐、射、御、书、数”,何止是光啃那些干巴巴的书本。夫子的时代还没有线装书,“有教无类”的思想,首倡私庠之滥觞,使王公贵胄之学走入寻常百姓之中,学其艺、观其性、察其道,在反复的教习中,感悟、俯拾人生的味道,那是一种怎样的快乐啊?!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澄怀观道,玉宇清明。再来体会“人不知而不愠”,不会在为“误解”而陷入烦恼执着,夫子还言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样一个推己及人的胸怀,不正是夫子文质彬彬、谦谦君子的真实写照吗?!

再读此篇,淡如水。这三问,好似人生三境,反复玩诵每每都有收获,好比“诗无达诂”,意犹未尽,经过岁月的磨洗,人性之真、人性之美、人性的淡泊,愈发凸显了。

夫子更是中华先民在追求美好理想过程中实现人格升华的典范——“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他初衷不改,一路前行,一次次振聋发聩的呼唤和追问,化作中华民族独有的深入骨髓的精神气质,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气概,壮言壮志壮行,终成“万世师表”,为后世景仰!

许多名言、警句更是至今发散着智慧的光芒,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些成语、箴言辞简而意深,作为我们思想和行动的指南非常适宜。

国学启蒙读后感篇四

与其说作者去山中访友,不如说是赶赴一场心灵回归的神圣仪式。

——题记

“崇山峻岭”、“山清水秀”、“奇峰突兀”……这么多形容山的成语,让我们觉得山里风景优美,而《山中访友》把我们带入了一幅更加符合实际的“山水图”。

我最喜爱的是第4自然段。开头第一句话: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一个“眼神”,一声“呼唤”,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与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作者说这片树林里的每一棵树都是他深交的知己,作者看着每一棵树,仿佛每一棵树都在十分友好地望着他似的。作者靠在一棵树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他似乎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忘却了人世间的一切烦恼,只留下快乐的事情。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树相融,这是一种多么奇妙的境界!作者与鸟儿、露珠,和树林里的每一棵树之间的亲切,和与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让我感动。一个人,与它们没有共同的语言,却彼此“融化”到对方的世界里。

在作者的眼里,山中的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互相倾诉心声,似乎都是自己的挚友,从而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这种物我两忘的相容境界激起了我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也让我感受到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

国学启蒙读后感篇五

经过一个的时间,我终于将巴金的《家》读完,这是一本反映了一个时代变迁的书。《家》以巴金娴熟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个形象都写得有血有肉、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巴金老爷爷透过对一个大家庭的描写折射出对旧社会旧制度的厌恶与憎恨,家只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通过家来痛斥了人与人在交往中黑暗、违心和奉承,通过三兄弟间性格的不同和对未来社会的不同看法进行了层层更加深入的分析,真让人眼前一亮。

三兄弟中老大觉新的性格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懦弱到极点的那种人,在以前就称他为“无抵抗主义”,是旧社会、旧体制的积极的拥护者;老二觉民则是站在老三觉慧那边,但他并不像觉慧那样冲动,有着沉稳的性格,对于进步先进思想十分接受,但意志不坚定,在必要的时候也会积极主动的争取幸福,从这点上来说我还是很欣赏他的;我最欣赏的是老三觉慧,他是一个对前途未来充满信心,坚定不移的相信旧社会一定会过去,旧制度一定会被舍弃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使他和老大觉新的性格刚好背道而驰,就像两条平行线不可能有任何交叉点一样,也就注定着他们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

是的,在《家》中描述的这七十多个人物,各有各的鲜明特点,他们中大部分是旧社会、旧制度的拥护者,是当时社会的主流,但也有像觉民和觉慧这样少部分的旧社会、旧制度的批判者,进步先进思想的接受者。也就是有了这些人,才使“五四”后中国人民慢慢觉醒,开始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文化。

那个黑暗的年代永远地过去了,但《家》在批判那个时代的同时正昭示着青春的可爱,对啊!青春是多么的可爱,我们正处于美好的青春岁月中,我们充满了_,我们的心里洋溢着爱!

只要心中还有梦,就能忍住多少痛.无论什么事情发生我们心中都要有梦。

只要心中还有爱,那就离快乐很近,离幸福不远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28122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