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工作简报(汇总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02 03:28:41
农民增收工作简报(汇总9篇)
时间:2023-09-02 03:28:41     小编:FS文字使者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农民增收工作简报篇一

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9015元,至20xx年底,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1269元,与20xx年同比增长25%。

年,我镇重点围绕农民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林业、渔牧业、种植业及第三产业发展等方面,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较快提高。

(一)抓好种植业结构调整促增收。立足我镇实际,因地制宜改种市场需求旺、效益较好的特色农作物。通过抓示范、调结构,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稳定粮食生产。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超级稻等为主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改造低产田、提高栽培技术和复种指数,狠抓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单产,增加总产。至20xx年底,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5440亩,与20xx年同比增885亩,增长1.48%;总产量7362吨,与20xx年同比增263吨,增长2.56%。按当年价计算,20xx年粮食产值2129万元,同比增12.64%,实现农民人均年增收100元。

二是抓好银杏种植基地示范建设。自去年县委、县政府"211"工程实施以来,镇党委、政府紧扣城乡统筹发展这一主题,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以银杏产业种植为主导产业,培育发展生态农家乐和特色生态养殖,促进农民增收。全镇按照"三园一基地"(精品采叶园、精品采果园、精品观光园、优质育苗基地)和"公司+业主"、"公司+基地"、"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银杏产业。目前,全镇共种植银杏15000亩,基本建成林桐山村至圆井眼村、省道片、县道片、明月片四个银杏产业带,实现农民年人均纯增收500元。

(二)抓好养殖业促增收。20xx年全镇水禽产业完成麻鸭出栏108.23万只,白鹅出栏36.34万只,麻鸭保种2万余只(其中保护500只以上的大户5户,共保种5800只);全年生猪出栏4.83万只,存栏3.31万头;肉牛出栏0.2万头,存栏0.24万头.在大区大力发展林下生态养殖,全年肉羊出栏1.78万只,存栏1.03万只;兔出栏2.47万只,存栏1.99万只,同时在老鹰岩村、黄泥沟村、五里桥村、林桐山村新建成现代畜牧生猪养殖小区各1个,实现农民人均年增收800元。

四)抓好劳务收入促增收。加强农民转产转业技术培训,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重点工程和城镇转移,拓宽农民就业门路。20xx年,多次为农民群众提供技术咨询和现场指导,举办各类农业技术专题培训班5期,受训人数1200多人次;全镇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8万多人,劳务收入年增加1000万元以上,农民年人均增加收入250元以上。

(五)落实惠农减负政策促增收。20xx年,我镇全面落实粮食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退耕还林补贴、农机购置等各类补贴支农政策,通过减负促增收。

(六)抓好秋冬种开发促增收。20xx年,我镇积极引导群众因地制宜调整秋冬季农业结构,改种市场需求大、生育期短、见效快的蔬菜等农作物及农副产业生产,广开增收门路,千方百计促农增收。全镇秋冬菜生产年均种植面积1万亩以上,秋冬菜总产值年达1700万元以上,实现农民人均增收300元以上。

年,我镇的农民增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有如下六个方面:一是随着我镇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农业耕作土地存量将会减少,传统种植的发展空间将变缩小;二是农业生产受干旱、洪涝及病虫害等自然因素制约,影响农业生产效益;三是农业生产投入还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转换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难度较大;四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粗放型经营现象严重,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民增收速度缓慢;五是我镇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工作相对滞后,龙头企业少,农产品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民增收渠道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六是农资价格上升不降,农民对农业投入成本高,农业经费投入还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各类试验、示范工作的开展和新成果、新技术的推广等。

(一)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落实好农民增收的工作领导工作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联动协作,完善农民增收措施,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二)合理布局,做好规划。在强力推进大工业项目建设的同时,预留发展优势特色农业的空间,对接做好发展特色农业的区域布局规划,以项目实施来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带基地建设,使农业特色产业带建设与全镇的区域布局相衔接,加快我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三)完善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和完善发展机制,采取政府推动、市场引导、金融支持、科技支撑、企业和农民投入的方式,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新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对从事优势农产品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养大户以及市场开拓和品牌创建等,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倾斜扶持投入,建立重点产业扶持专项资金、奖励资金,通过直补或协调信贷支持或招商引资等,对市场前景好、有优势的特色种养业品种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培育壮大一批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形成"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做大做强我镇特色农业产业。

(四)强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环节,着力构建科技支撑体系,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充分发挥科技推广机构、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的作用,健全和完善我镇农业、渔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技术服务和指导,抓好特色农业示范点(片)建设,突出新技术、新品种的集成示范和配套应用,推动我镇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五)调整结构,培植发展优势主导产业。重点打造四个银杏产业带的银杏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林业体制改革,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建设;抓好畜牧养殖业,多种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六)加强农民培训及转移就业。要不断地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量化分解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目标任务,多途径地有组织的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不断扩大农民的就业和增收空间,积极为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

农民增收工作简报篇二

一、主要工作

(一)夯实发展基础,优化发展环境。经济发展,基础先行。为夯实乡域经济发展基础,我乡积极加快改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有力增强了乡域经济发展后劲。一是按照“两纵两横”网络化、建环线的思路,打通断头路,构筑致富路,多方筹措资金,充分发动引导群众,利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后续建设项目,完成通组水泥路14.2公里,新修碎石路1.6公里,形成四通八达的农村致富路网。二是在用途管制的前提下支持村组对集体山坪塘公开竞拍使用权,以维修整治山坪塘、囤水田为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调动群众兴修水利的积极性,整治山坪塘5口,新增蓄水能力5000余方,有力增强了农业抵御旱灾能力;积极推动胡湾水库引水工程建设,做好协调工作,目前施工队伍已进驻,即将开工建设。

(二)试点示范带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一是组织村组干部赴蒲江、绵阳、峨眉山天全等地外出考察,帮助农民打开眼界,解放思想,寻找发展思路,“走出去,引进来”,激发农民增收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加快全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二是加大试点示范引导力度,建设中秋酥脆枣、生态生猪养殖、绿化苗木等示范基地,让一些敢闯敢干的示范户树立了信心,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农户生产观念的转变,发挥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新建中秋酥脆枣种植100亩,投资50万元的年出栏2.4万只生态鸡养殖场正在加快建设,规划的同心、严湾600亩茶叶基地即将栽种,和平村200亩猕猴桃、青山村200亩核桃等示范基地已完成规划。三是加强农业技术服务,邀请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充分发挥农技人员职能作用,深入田间地头对种养殖示范户进行技术指导,提升管理技术水平,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三)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现金收入。坚持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切实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劳务输出工作。积极支持本地煤矿企业发展,推动企业技改升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同时,深入开展春风行动,组织实施阳光工程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外出务工人员综合素质。针对我乡群众习惯煤矿企业务工特点,加强对接引导,协调泸州古叙煤矿招工。截止目前,全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400余人,占全乡农业人口的33%,预计全年可实现劳务经济4500余万元,劳务经济已成为全乡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之一。

(四)优化管理服务,落实民生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扶农惠农强农政策和我县助农增收20条意见,切实抓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落实,坚持做到执行不打折不走样,真正使政策不缩水、资金不改变用途,确保各项惠农资金及时足额兑现到群众手中;认真实施各类民生工程,全面落实养老、医疗保险、政策性农业林业保险、小额意外伤害保险,为农民增收致富构筑兜底保障网;扎实推进村民自治,加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宣传贯彻,调动群众参与村级管理的积极性,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抓好村务公开,以公开促公平公正,增进干部群众相互理解与支持。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乡地处沐川西北边缘,国家农田水利项目从未安排到我乡,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黄海路路况较差,群众销售农副产品成本较高,也是造成农民增收困难的重要原因。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依然滞后。主观上讲,煤矿企业务工都是我乡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不想产业调整结构是普遍心理;客观上讲,缺乏国家扶持政策也是我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的重要原因。

三、下步工作打算和具体措施

(一)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增去政策支持,集中民智、凝聚民力,加快实施全乡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按照“一村一品”的.产业布局和“基础先行、项目带动、调优结构、生态发展”的发展思路,抓好大户龙头培养,建好青山村中秋酥脆枣、核桃、严湾村和同心村茶叶、和平村猕猴桃示范基地,加快全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对接汇报力度,做好产业道、农田水利、场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争取实施**至犍为泉水镇出境主通道改造,提升村组道路通畅水平,新建改造村组水泥路10公里以上,使全乡通组公路硬化率达到100%;利用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重点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大力新建山坪塘、蓄水池,不断提升水利保障能力。

《农民增收工作情况汇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农民增收工作简报篇三

一、村环境卫生管理取得了长足进步和明显成效

在调查中,我发现,在上级部门的要求下,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王嘴村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千方百计谋发展,关注民生办实事,近几年来村里环境卫生建设,新农村建设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环境卫生管理和新农村建设相得益彰,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围绕建设优美、舒适、协调和谐的人居环境,以提高村基础设施水平为重点,近几年来,王嘴文化广场建设落成后,又掀起了美化、绿化的新一轮热潮。逐步配套完善村里的道路、排污、公厕、路灯等基础设施;实施了“美化、亮化、绿化”工程。秸秆制气厂的建成,不但改变了村民以往使用煤气的习惯,而且改善了王嘴的人居环境。

(二)建立了环境卫生管理机制。一是成立了创卫工作领导小组,调整充实了环境卫生管理成员,明确了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建立了二十四小时的环卫值班机制,确保卫生环境。二是制定了环境卫生管理实施方案及相关管理办法。王嘴村针对环境管理分别制定了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和环境卫生村规民约,还利用广播进行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三是注重了环卫队伍建设,王嘴村成立了环境卫生管理站,负责村区环境卫生的清扫保洁和垃圾清运。

(三)加大清扫保洁力度,加强综合整治。王嘴村把村区环境卫生管理划分为几片,按片向社会公开承包,将清扫保洁和垃圾清运任务,落实给承包人及保洁人员,另外还实行“门前三包”,通过签订责任合同,约束村民的环境行为。王嘴规定保洁人员:以主街为轴心的主街道要实行全天候保洁,其他街道每天至少保洁两次,垃圾清运做到日产日清。在坚持抓好经常性环境卫生管理、清扫保洁的同时,以整治乱摆摊点、占道经营、乱搭乱建、车辆乱停乱放、垃圾乱堆乱倒为重点,每年集中开展一至两次村级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通过努力,王嘴村的.环境卫生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环卫管理工作任务重困难大。随着村区框架、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的增加,现有的环卫保洁力量和能力,极不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招商引资来几个企业后,环境卫生的管理压力更加突出。王嘴实际现有清扫保洁人员4人,负责村级主干道、住宅小区的环卫清扫和垃圾的清运,人均清扫面积3000多平方米,环卫人员工作压力大。环卫人员得不到社会的尊重,歧视甚至谩骂殴打环卫人员的事时有发生。另外,环卫设施落后,清运工具破旧,自身难以解决,环卫管理工作举步维艰。

(二)环境卫生管理法规宣传教育不到位,没有达到家喻户晓,没有形成全民自觉参与,全村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很少组织开展爱国卫生等各类活动。村民环卫意识淡漠,乱扔杂物、乱倒垃圾、乱泼脏水、随地吐痰、故意损害公共设施的行为随时可见。

(三)对环境卫生特别是农贸市场管理不规范、不到位,时紧时松,脏乱差问题时有反弹,乱摆摊点、占道经营、乱搭乱建、乱倒垃圾、乱排污水有所抬头。

(四)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不到位,未能经常性开展检查评比和实行考核奖惩。沿街经营门店、居户门前人行道边经常堆放垃圾,尤其是占道经营的摊位前卫生堪忧,严重影响村级形象。

三、强化村级环境卫生管理的建议

美化、亮化、绿化,是优化人居环境的基础,是建设美丽新农村的需要,也是优化投资环境,加快村级突破发展的需要。这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需要全民动员、全民行动,强化环境卫生管理,构建美丽、和谐村庄。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村两委,要充分认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环境卫生管理,把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坚持建管并重,把建设、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一狠抓落实,常抓不懈。

(二)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环境卫生管理好的一条特效经验就是实行严管重罚,常抓不懈,规范村民从不自觉到自觉形成爱护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一是坚持严管重罚的原则,制定环境卫生管理实施方案,修订完善环保、卫生管理办法,高标准、严要求、重处罚,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建立领导包抓机制,实行乡镇领导包抓,村领导具体抓,落实包抓区域和路段。三是建立检查考核奖惩机制。由乡镇创卫办村两委会,不定期组织明查暗访,每月组织一次检查评比,达到促进的作用。

(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素质。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人性化教育管理,建立学校、家庭全方位多层面宣传教育机制。制作一批村容环境卫生公益性广告牌,开辟广播宣传栏目。扎实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五讲四美三热爱、讲文明树新风等行之有效的活动。加强对广大市民特别是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公共道德和健康卫生知识教育。提高市民对优化人居环境的认识,提升市民素质,自己管理自己,自觉保护公共设施,爱护一草一木,增强环卫意识。在全村形成全民皆知、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全民行动,齐心协力参与环境卫生管理的浓厚氛围。

(四)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一是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确保垃圾能够分类堆放,便于村民投放生活垃圾。二是村活动场所设置科普宣传栏充分发挥公共管理服务机构的职能和作用。三是增加投入,改善环卫设施。加快改善以污水统一排放和垃圾处理场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广应用秸秆制汽,优化人居环境,净化环境卫生。全民齐心协力,共同建设好、维护好自己美好的家园。

农民增收工作简报篇四

一、切实抓好当前农业生产

(一)切实抓好粮食等农作物生产。认真落实和深入宣传各级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引导农民多种晚稻。组织基层干部和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指导农民抓好田间管理,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统防统治等节本增效技术,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努力实现粮食扩面增产。积极推进秋冬季农业综合开发,发展多种经营。同时,要抓好蔬菜、果品、茶叶、食用菌、竹笋、中药材、蚕桑、花卉苗木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努力夺取农业丰收。

(二)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深入实施畜牧业“西进东扩”发展战略,稳定生猪生产,发展特色养殖,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与产业结构。按照农牧结合、资源循环、养殖健康、节约高效的要求,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场和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各地要将畜禽规模场、养殖小区建设纳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落实畜牧业生产用地。省财政继续安排专项资金扶持标准化、生态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支持温丽台地区和山区、海岛发展特色畜牧业。

(三)积极发展生态林业和生态渔业。大力推进“山上浙江”建设,实施浙江省现代农业——竹(干果、油茶)产业生产发展项目,加快发展高效生态林业。以生态、安全、优质、高效为目标,实施“生态强渔富民行动计划”和“渔业资源保护和增殖行动计划”,提升水产品品质。推进水产养殖塘标准化建设,加快发展设施渔业。支持发展浅海养殖和稻田养鱼等生态特色养殖。

二、抓紧实施农产品品质提升工程

(一)抓紧制订农产品品质提升规划。各地要认真分析现有农业主导产业,明确发展定位。对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要抓紧研究制订品质提升规划和品种、品质、种养技术、加工等提升措施。认真落实柑桔、油茶等品质提升的政策。

(二)深入实施种子种苗工程。组织开展主要农产品良种应用情况调查,推出一批良种目录,并组织好种子种苗供应。继续支持引进、推广、选育优良品种,抓好地方特色优良品种保护和开发利用。以果品、蔬菜、茶叶、食用菌、畜禽、花卉、林木、水产养殖等为重点,深入实施种子种苗工程,提高优良品种覆盖率。省财政继续安排专项资金,重点用于主导产业优良品种的引进、繁育、推广。

(三)强化科技支撑。进一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建设。围绕做大农业高科技产业和做强传统农业主导产业,创建一批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团队,加快实施农业科技重大专项,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大力推广农牧结合、“千斤粮万元钱”、“稻鱼共生”等新型种养模式,努力扩大应用面。强化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建设,扎实推进基层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三位一体”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

(四)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各地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利用低丘缓坡、滩涂以及地力难以提升的标准农田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土地产出率。支持引进国外先进设施、实用技术和管理经验,以水果、蔬菜、茶叶、食用菌、花卉、畜禽和水产养殖等为重点,加快推进省级国际先进农业技术实验园建设。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深入实施“百万亩喷微灌工程”。加快开展以竹林为主的山地设施林业建设步伐。实施百万亩生态型水产养殖塘标准化建设工程,推广生态养殖、生态修复技术,逐步将相关设施装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

2

中力量建设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强县强镇(乡)。通过建设示范区、加强宣传引导和技术指导等途径,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整合农产品品牌资源,加强品牌培育、宣传和营销,形成优质优价的导向机制。

三、切实加强农产品营销工作

(一)抓好主要农产品收购。认真落实国家稻谷最低收购价、油菜籽托市和入市收购等政策,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防止发生压级压价等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及时做好订单粮食的`收储和奖励政策兑现工作。认真落实食用油储备规模,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直接入市收购油菜籽的,收购价格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托市收购价格。鼓励千镇连锁超市开展农产品收购服务。建立多元化的蚕茧收购体制,完善产销一体化的经营机制。

(二)加强农产品市场预警和调控。加强农产品产销动态和价格信息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继续实施奶粉临时收储政策,适度扩大国产奶粉收储规模,国家原料奶收购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17年12月底。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和支持牛奶加工企业收购原料奶,防止发生“倒奶杀牛”现象。

《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政策》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农民增收工作简报篇五

围绕“三农”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中央要求,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当前,最根本的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带着新形势下如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问题,笔者最近对我镇8个村的36户农民进行了详细调查,就我镇农民增收现状及对策报告如下,以达抛砖引玉之效果。

一、农民收入现状

我镇是农业大镇,幅员面积84平方公里,辖14个村1个社区13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8661人,其中农业人口27771人,2.5万亩耕地。近年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业连年丰收。全镇粮食产量自1985年突破1万吨大关后,相继上了1.2万吨、1.4万吨两个台阶,2017年全镇粮食产量达1.45万吨,比1978年增长120%。全镇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各村(社区)、小组因地制宜逐步建成了粮食、果品、桑蚕、瓜菜、畜牧等主导产业基地,其中桑蚕被列入县级重点发展项目。历经多年的优化调整,当前,我县镇农业已初步改变了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小农经济模式,开始形成了农、林、牧、渔及农产品加工运销共同发展的大农业新格局,农民收入也实现了较快增长。

(一)农民收入的主要特点

稳定,工资有保障。据统计,2017年全镇共用农民工528个到县或镇的私营企业,发放工资1056万元。

2、农民收入不稳定。一是农民实现增收的基础不牢。农业是弱质产业,易受气候条件、天气状况、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风调雨顺,则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反之,减收;二是国家涉农方针、政策的调整直接影响农民收入。2004年国家提高粮食价格,当年全镇农民仅粮食一项就增收348万多元;三是农民收入的某些部分具有偶然性和变动性。如失地补贴收入、农产品价格因素变动直接影响对农民收入。

3、农民收入不平衡。一是地理位置因素影响。平坝村组的农民收入普遍高于山区村组的农民收入,交通方便、产业结构调整好的村组普遍高于交通相对闭塞、没有主导产业的村组;场镇周边农民收入普遍高于非场镇农民收入。2017年春天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80元,而田坝村只有3680元,相差1400元;二是其他因素影响。据调查:村民中,有的家庭年收入已突破10万元,人均突破2万元以上,但有些农民人均纯收入还不到2000元,个别农户仅达到温饱程度。

4、落实一系列政策促进了农民增收。一是惠农政策促进了农民增收。2017年全镇人均减轻税负182元,加上粮食直补和良种、农机、农资、户用沼气等补贴,人均相应增收近304元;二是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据统计,去年春天村蚕桑收入达253余万元,人均近1540元。今年因市场价格上涨,该村仅蚕桑一项增收28万多元,人均增收近172元;三是非农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

(二)农民收入主要来源

业等作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这部分农户劳力少,文化程度低,外出务工少;有31%靠外出打工收入作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这部分农民大都有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相对较高,外出务工轻车熟路;另有14%的农户靠经营小生意、做其他来作为家庭的主要收入。

二、增收对策与建议

(一)扩大农民增收的政策空间,改进考核机制

要进一步加大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力度,扩大良种补贴品种、范围和额度,增加大型农业机具更新购置补贴资金等,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各级各项工作都要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展开,把农民增收和提高农民物质文化水平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和基层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保护农民利益

当前,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道路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工程建设等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许多农民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但并未从中得到多少实惠。因此,必须改革和完善土地征用管机制。一是改革现行征地补偿费办法,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二是创新土地征用制度。经批准的建设用地要在有关职能部门的有效监督下,由农民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同使用土地的公司、企业和房地产经营者直接交易,保障土地非农化后农民对土地级差收益的分享;三是加大对失地农民培训力度,提高其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引导失地农民走向市场,多渠道为失地农民开辟就业岗位;四是完善政府统筹安置制度。对耕地全部被征用又无能力再就业的失地农民,转为城镇户口,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等国民待遇。

(三)加大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力度,提高市场竞争力

要突出抓好三个重点:一是要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巩固发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积极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加快将畜牧养殖业培育成与蚕桑一样的农村新的支柱产业;三是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增加农民从事非农产业收入。

(四)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用工业化模式经营农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对接的最佳选择。通过农业产业化可将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联成一体,多层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使农民同时获得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收益。一是要借建设换流站之机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按照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要求,通过招商引资、股份制等尽快建成一批竞争实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通过加大扶持力度,促其上规模、上水平,拉长产业链,增加附加植,增强辐射带头作用;二是因地制宜地抓好农产品基地建设,形成稳固优质的原料基地;三是大力搞活农产品流通。要积极引导、鼓励、支持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按照利益共享和民主管理的原则,组建各种形式的流通合作社,确保农产品货流其畅,增加农民收入。

(五)拓宽就业渠道,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扩大农民到农外就业,是拓宽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当前,政府部门要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加大对劳务输出投入,做到“县内外并重,市内外共同开拓”。

(六)认真抓好农民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整体素质

套,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要大力创办科技示范园,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七)积极发展民营经济,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以工资形式 增加农民收入是民营企业服务“三农”有效形式。如宜宾富农种养殖业有限责任公司吸纳了大量农民工就业,使农民实现了就地增收。政府应进一步创造条件,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支持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以此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农民增收工作简报篇六

近几年来,我镇农业农村工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落实政策为动力,坚持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切实控减农民负担,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2001、2002、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102元、4360元、4660元,分别较上年增收206元、258元、300元。

1、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乡镇企业和三产企业的加快发展。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在利用“三资”(外资、民资、内资)、园区开发、小城镇建设、致富群众上求突破,加快了富民强镇的步伐。2003年全镇共有乡镇企业220家,比2002年增加12家,安排就业人员6736人,比2002年增加903人,共发放劳动报酬4190.25万元,人均6560元,比2002年增长820元。同时2003年三产企业发展到2397个,个体户增加到65个,吸纳从业人员2600人。

2、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劳动力转移输出规模不断扩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把它作为世纪工程来抓,建立了专门工作班子,形成了一套工作制度,强势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2001年、2002年、2003年劳动力转移输出人数分别为1670、1990、2200。2003年新增劳务输出300人,农民人均劳务增收84元。

近1000亩;三是花卉苗木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仅七圩村花卉苗木一期工程建设面积就达500亩;四是订单农业巩固发展,全镇夏秋两熟主导农产品,全部实现了订单化。

4、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是农村各项政策得到落实。强化减负治理,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化;强化承包治理,土地流转进一步规范;强化财务治理,村务公开水平进一步提高;强化资产治理,集体资产进一步增值。村组债务化解力度加大,债务总额逐年下降。积极实施实事工程,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深入开展扶贫工作,一大批贫困户家庭解脱贫困。所有这些,对促进农民增收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1、农村干部群众的整体素质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民创业致富缺乏积极的内在动因。目前,我镇面临发展市场经济和实现全面小康的艰巨任务,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自身素质必须与时俱进。从调查的情况看,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发展技能方面还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思想观念上,干部群众虽然都想富起来,但是,落实到具体行动,往往“怕”字当头。干部怕难怕冒风险。对现阶段村干部的职责熟悉模糊,满足于村内事务的协调服务,熟悉不到农民增收致富是各项工作的中心任务,很少想到在经济发展上开拓创新。群众怕苦怕出门。有的认为只要有几亩田就不怕没粮吃,只要有几亩水面就不怕没有钱用,小日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说得过去就行了;有的认为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外面碰到一点苦就受不了。 行为方式上,一些村干部想问题办事情还停留在过去计划经济的习惯做法,整天忙于开开会、理理帐、学学文件、忙忙事务,很少外出跑市场、找项目;农民群众还习惯于自然经济和传统农业时代的生活方式,有的图享受,一稻一麦,舒舒适服;有的混日子,一天到晚,打打牌消磨时间;有的生性懒惰,指望靠国家和社会的救济维持生活。

自身技能上,村干部发展市场经济的本领不高,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能力不强,“老板型”、“经济能人型”的干部不多;农民群众大多数文化偏低,更无一技之长,非凡是一些青年农民怕学习,对政府组织的培训积极性不高,农民群众缺乏技能,直接影响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的收益。很多农民只靠卖苦力,吃的是青春饭。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农民增收工作简报篇七

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聚焦与核心。解决我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我县农村工作,促进农业发展和维护农村稳定必须抓紧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为了解农民增收情况,我们最近根据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安排,围绕我县农业法的贯彻执行和中央1号文件的落实,结合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就我县农民减负增收和农民权益保护,到漠滨、若水、黄茅、洒溪等乡镇、村组、农户进行了深入调查,先后召开座谈会8次,听取了县人大代表、乡(镇)村组干部以及村民代表的意见,收回调查问卷80份。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当前农民增收少的是思路,愁的是销路,缺的是技术,盼的是服务。

原因之二: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够,发展生产民心不安。由于我县县乡两级财政紧张,仅能保工资保运转,一些地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无力顾及,导致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在“6·19”洪灾中,洞头塘村20多座溪河坝全毁,水圳全垮,但几年来,村集体经济捉襟见肘,在水利基础设施上基本没有投入,由于水毁设施得不到恢复,这里的生产生活条件更加艰难。去年全村590亩稻田失收的达100余亩,减收一半以上的有200余亩,全收的只有几十亩,有的村民连吃饭也成问题。部分村民对种田丧失信心,他们算了一笔帐,除去肥料农药、工钱,种田实际上没有几个收入,靠种田脱不了贫,致不了富。有的说,若能够在外找一份事做,早就不想要田了。如今该村1100多人,在外打工的达500多人,很多年轻人认为家乡环境艰苦,看不到致富希望,外出打工不思回家者大有人在,只剩年幼、老弱病残者留在家中。在全县,同样认为种田难增收的农民为数不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却增收缓慢,从而对土地丧失了信心,导致全县许多地方不同程度出现弃耕抛荒现象。

原因之三: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技术指导,农民增收步履维艰。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因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要找到好的工作很难,从事的多是脏、苦、累而工资微薄的行业,因而能够找钱回乡投资致富乡邻的很少。留在农村的农民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发展意识不强,又缺乏有文化、懂技术、有头脑的带头人,发展路子越走越窄,他们对增收倍感焦虑和无奈。加之资金短缺,更难为“无米之炊”,本地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有的农民不仅不增收反而跌本。黄茅乡白羊村村民刘百喜xx年投资5万元种植草莓,市场销路看好,却因缺乏技术和技术跟踪服务,几个月下来就失败了。许多农民说,作为农民就应该依托本地资源,因地制宜,向土地伸手要钱,但因文化低,没技术,土地成了他们填不满的无底洞,反而把老本都送进去了。象这种缺乏科学技术作后盾,无专业人员指导的生产模式,农民吃亏不少。我县农民养羊、喂鱼、种烤烟等种养殖户失败的多,真正受益的很少。他们认为这次县委、政府组织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是亲民、爱民、富民的好举措,很有必要,许多干部确实在帮助他们减负增收,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和实际问题。但也有人认为干部下基层活动出发点好,但效果不好,起不了什么作用。他们希望下来的干部带致富技术、信息,带增收项目,能够帮助他们协调上下关系,提供一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希望他们多深入农户家中,帮助想办法、出主意,为农民多提供一些增收思路。

原因之四:农民利益受损、负担过重问题仍然存在,涉农服务滞后。近几年来,我县各级各部门把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确保农村稳定的大事来抓,及时处理涉农案件,妥善化解农民矛盾,减负增收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农民不合理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在调查中发现,农民的隐形负担仍然不轻,农民对此反映较为强烈。一是反映教育收费高。学校除按标准收取学杂费外,平时还要收取试卷、作业本费等诸项费用。农民本来收入不高,特别是低收入户,供养子女读书更是难上加难,有的因承受不起负担,只得让子女辍学。二是反映一些单位变着法子收费,增加农民负担。派出所登记户口、办迁移或出证明也要收取一些费用,农民看不到有关规定和收费公示,却又不得不交,因为不交费就不办事让他们实难找出拒交的办法。到邮政所取包裹、信件也要想着法子要农民买明信片、报纸,从中收取一些费用。三是反映一些涉农部门在农资经销上给农民造成些损害。如种子纯度不够,致使农民减产、失收,这种情况连年都有所反映。四是反映在公路改造过程中,政府征用农民土地给付的补偿费过低。农民被征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严重影响了他们今后的生产生活,而补偿标准过低,使他们更为不满。洒溪乡村民反映在鲁大公路建设中,一类田补偿5900元/亩、二类田补偿4700元/亩、三类田补偿3900元/亩,农民普遍有增加补偿费的要求。同时还反映在公路修建中,一些堆放的土方堵塞了溪圳、道路,给农田灌溉、生产生活造成不便,加重了农民恢复生产的负担。五是反映生产、生活支出费用过高。如建房的国土费就得花几千元;林农出售木材、个人部分收入只有30%,审批民用材青山费等过高。六是反映涉农收费公示不规范,透明度低,如国土、林业、计育办的一些收费,农民有看法,有疑虑,极易影响干群关系。七是反映林农造林费兑付到位难。漠滨乡沙堆村、漠滨村反映他们1999年、xx年的造林费至今一分钱未得,多次报告、反映,跑上跑下,但仍未果,挫伤了农民造林积极性。他们说政府应该取信于民,有利老百姓增收的要更多扶持和关心,更不能拖着不兑现。八是反映涉农服务队伍不健全。农业科技信息滞后,得不到及时传递利用,乡镇站所人员的待遇过低,存在后顾之忧,工作信心不大,服务不到位。九是反映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严重。农民看病就医难,边远村组农户更为突出。农村医疗技术设备落后,医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加之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农民有病医治难保障,增收难,保增收致富更难。

农民不增收,解决“三农”问题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必须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摒弃长期以来事实上以工业优先、城镇偏向,轻视农业、农村发展的做法,真正实行城乡并重,工农并重的战略,切实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促进城镇、农村协调发展。

1、切实增强依法治农、依法兴农意识。中央重视农村工作的宏观政策,为农村修养生息,实现农民增收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兑现有关优惠政策。群众形容中央的政策好比医生开处方,药方开得好,关键还要看有没有药抓,抓药的人会不会抓错。这就更要求我们要切实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要大张旗鼓地搞好农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增强发展农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树立重农、支农、护农、兴农思想,改变过来人们对农业法律淡薄的观念。建议将农业法等法律法规作为今年农村普法的一个重点,把农民增收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来抓。各涉农部门、各乡镇及包村干部更要熟悉掌握农业法规,只有自己掌握,才能教育群众守法、用法,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各部门、乡镇及干部要自觉主动地贯彻执行农业法规,自觉依法办事,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正确处理涉农问题,确保农村社会稳定,达到用法律、政策为农民增收保驾护航的目的。

2、千方百计加大农业投入,逐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积极发展交通、电信事业,进一步加强县乡村组公路和农网、水利、电信建设力度,为农民增收排忧解难,营造良好的增收环境。在深入贯彻中央1号文件的同时,我们要注重研究国家对农业的投入,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措施,改善投资环境,努力争取国家及有关部门对我县的资金投入。同时要积极想方设法增加农业信贷投入,充分运用信贷和财政资金的导向,引导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要及时提供小额贷款,帮助解决农民增收和发展农业资金困难严重短缺问题,保障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工作简报篇八

举措之一:调整农业结构

稳固粮食产业发展,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县政府从粮食风险基金总额中拿出1/3的资金,用于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促进种粮农民增收。按照茶叶、蔬菜、花卉苗木“三个十万亩”的农业结构调整目标,继续下大力气抓好农业三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形成优势农业产品产业带。继续实行新辟茶园以奖代补的鼓励政策,加快推进“百里茶廊”基地建设,新发展良种茶面积1万亩;加大花卉苗木的营销力度,采用多种形式,健全营销网络,扩大花卉苗木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份额;合力提升蔬菜品质,发展无公害蔬菜、保健蔬菜,用增加配送等营销形式,力争在开拓蔬菜市场上有重大突破。同时,建设好优质稻、生猪、奶牛、特种药材、小水果、特种红薯和水产养殖等产业基地。

举措之二:打造农业品牌

整合资源,采取财政贴息、以奖代补、信贷支持等措施,拓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重点扶持“绿世界”、“华中”、“金茶”、“长春”、“湘丰”、“韵春园”、“惠农”等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品质,做响品牌,创造名牌。

举措之三:发展旅游农业

发展“农家乐”旅游,是该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的理想产业之一,有利于调整农村经济走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速农村全面小康进程。要充分利用紧靠省会的.区位、交通和人文优势,继续实行鼓励政策,大力发展“农家乐”,并作为农业一大支柱产业来培育,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

举措之四:抓好农业招商

要充分发扬现有的地方特色资源。包装一批质量优、规模大、效益好的招商引资项目,加大对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和涉农上市公司的招商力度,通过继续举办“茶叶节”参与“农博会”、综合开发山水资源等农业专项招商活动,拓展农业招商领域,不断提高农村对外开放水平。

举措之五:落实政策减负

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取消农业特产税,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今年减免农业税1200万元,3年内取消农业税。加快推进配套改革,继续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加强乡村财务管理和村务公开,积极探索化解乡村债务的有效途径。继续搞好农村扶贫开发,多渠道增加扶贫资金投入。

举措之六:推进科技兴农

全力做好动物疫情的预防和生猪定点屠宰工作,建设农产品安全区,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推广、市场信息和质量检测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健全农业和农村社会化服务,完善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

举措之七:搞活农村流通

着力实施“大户兴村、产业兴镇、流通活县”战略,围绕支柱产业,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搞活农村流通,努力实现农产品商品化。

举措之八:促进劳务输出

加快乡镇集镇建设与开发力度,发挥小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功能,使小城镇成为农村人口与土地分离、进入非农产业的主要空间载体,通过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充分发挥县职中和农科教中心的作用,加强农民工培训,加快发展劳务经济。坚持就地和异地转移同步推进,拓宽劳动力转移渠道。县内,规划和建设劳动密集型产业小区,提高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小区吸纳县内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县外,拟在北京举办首届长沙县劳务输出洽商会,同时,重点组织向珠江、长江三角洲等沿海发达地区输送。培育为劳务输出服务的社会职介组织,提高社会服务程度,多途径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外出务工收入。

举措之九:改善生态环境

加强农村生态林、生态圈建设。实施农村危房户安居工程,新扩建四所乡镇敬老院,改善“五保户”的晚年生活状况,启动农村特困户救助。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成果,加大农民大病统筹救治力度,完善农村卫生、医疗保险、疾病防控体系建设。

农民增收工作简报篇九

发挥优势培育主导产业    联结市场促进农民增收

一、依托区域优势发展基地,找准突破口培育支柱产业

玉门市从1998年开始,持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适应性和战略性调整。在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紧紧依托城市人口多、新老两个市区市场需求空间大的优势,从1999年开始,在已有部分农户种植一代日光温室经验的基础上,集中连片规模发展二代日光温室,当年投资760万元,在赤金镇和平村、营田村、玉门镇南门村等片区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1295座,并全部落实到户,当年成功试种出9大类、15个新品种的日光温室蔬菜,棚均收入达到4000余元,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入生产、当年取得经济效益的目标,使广大种植户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坚定了市委、市政府和有关乡镇发展日光温室产业的信心和决心。由于二代日光温室空间大、立柱少、采光储热保温性能好,很快被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接受,并取代了一代日光温室。经过99年到2001年连续三年的建设,全市共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4049座、5180.4亩,改造一代日光温室298座,建成赤金镇西湖、营田、和平和玉门镇河西、中渠、东渠、南门两个千亩以上的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带,基地规模逐年发展壮大。

二、落实政策完善配套设施,夯实基础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多年来,玉门市在日光温室的打建及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上,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高效益的原则,采取市、乡、村补贴贷款利息、定棚补助资金、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采购建设物资、统一架设灌溉设施等方式,先后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对全市集中连片的4000多座日光温室进行了田间道路、水、电及生活管理用房等配套设施建设。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日光温室生产效益和科技含量,从2001年开始推广应用日光温室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坚持每年为每座机质改造温室补助800元扶持资金,并固定专门的技术人员,常年坚持在基地划片包棚开展技术服务,逐棚指导改造建设和种植,目前全市已建成有机质无土栽培温室677 座、880亩,2004年亩效益达到9439元。建成了赤金镇和平村、清泉乡跃进村、玉门镇河西村、北门村4个有机质栽培日光温室蔬菜示范小区,在新老市区市场设立了无公害蔬菜销售专柜,组织开展了日光温室蔬菜产地认证和产品论证,使全市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向无公害方向发展。今年,我们将继续落实相关扶持政策,计划再改造机质栽培温室154座、200亩。

三、加强科技指导服务,稳步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近年来,玉门市不断地加强对农村重点产业的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在草畜、日光温室蔬菜、啤酒原料等产业的发展上,聘请省内外有关院所的专家组成农业专家咨询团,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体系。在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发展上,玉门市设立了专门的扶持资金,用于日光温室先进实用技术和适用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先后引进日光温室种植技术43项,成功地嫁接改造了18项新技术。截止目前,全市大部分种植户对日光温室的茬口安排技术、扣膜技术、调控措施及全程化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常规技术都能全面掌握,并娴熟应用,常规技术普及率达到了90%以上,初步探索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市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模式和技术措施。特别是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的引进推广,带动了穴盘育苗、节水滴灌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新技术的应用普及率达到了60%。同时,全市先后引进推广了34个日光温室新品种,使日光温室的种植由叶菜向果菜等多品种方向发展,全市的日光温室蔬菜品种增加到了60多个,在传统的叶菜、果菜种植品种扩大的基础上,西甜瓜、樱桃西红柿、食用菌等特色蔬菜和花卉园艺都有了较快的发展,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在种植品种结构的布局上,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玉门镇、赤金镇为主产地,以清泉跃进为主的茄辣种植区,以赤金西湖、柳河官庄子、下西号沙地为主的韭菜种植区,以玉门镇河西、北门为主的西瓜、甜瓜种植区,日光温室蔬菜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布局初步形成。通过各项技术措施的推广普及,有效提升了全市日光温室的整体效益,到2004年底,全市日光温室亩均效益达到了8219元,年均递增500多元,打建改造日光温室已经成为广大种植农户的自觉行动,农户的种植经营观念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

四、树立精品品牌意识,积极开拓外部销售市场。

从2001年起,玉门市紧紧依托本地的优势特色产品和龙头企业,提出了创优创名“草王”饲草、“绿峰春柳”酒花、“参乐”南瓜粉、“沁馨”甜玉米、“雅丹”红花油、“花季”孜然等农产品六大品牌,先后在兰州、酒泉等地举办了多次新闻发布会和产品宣传推介活动,并先后成功策划组织了酒泉市农产品“质量、品牌、效益”主题活动和全国啤酒原料产业发展技术研讨会,极大地提高了玉门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通过近几年狠抓规范管理、资源整合、品牌打造等工作,不仅强化了品牌意识,更为重要的是把龙头企业和各个专业协会推到了创市场的主体地位。从2002年起,玉门市先后指导8种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执行国家质量标准,以日光温室蔬菜为主的17种农产品制订并实施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对全市日光温室蔬菜和啤酒大麦进行无公害产地认证,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农业的发展,引领了全市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向无公害、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玉门市先后对5大类23个蔬菜品种,推广执行了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暂无标准的17个蔬菜品种,制定出了地方暂行标准进行推广应用;统一注册了“沁馨”、“花季”蔬菜品牌,积极地进行市场运作,把品牌温室蔬菜逐步推向了市场。目前,玉门市日光温室蔬菜以其无公害、品质好远销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古等地市场,年外销量达2万多吨。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全市大田蔬菜、脱水蔬菜、制种蔬菜的快速发展,全市每年的大田蔬菜落实面积都在2.5万亩以上,已在赤金镇、玉门镇、下西号、黄闸湾等乡镇建成大田蔬菜、制种蔬菜和脱水蔬菜专业生产小区19个,建成脱水蔬菜龙头加工企业9家,年加工生产各类脱水蔬菜3000多吨。

五、培育发展专业经济协会,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近几年来,玉门市把扶持专业经济协会作为提高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借鉴外地区发展市场农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经验,积极为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协会内部,我们通过建章立制,完善内部决策机制、经营机制、分配机制和运行机制等手段,不断加强对专业经济协会的组织管理,使全市的专业经济协会能够坚持自愿结合、民主办会、兼顾服务与盈利的原则,还能够联企业创品牌,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壮大实力,成为组织广大农民参与竞争的市场主体。在协会外部,切实改变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局面,减少业务主管部门和登记管理机关对专业经济协会的行政干预,充分运用经济手段来规范和管理运行行为。截止目前,全市共组建各类形式的专业经济协会83个,吸纳单位和个人会员20254人,带动辐射农户14850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74%。其中以日光温室蔬菜、啤酒花为主的种植业专业经济协会26个,发展会员5535人。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31833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