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心得体会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08 13:59:12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心得体会
时间:2023-09-08 13:59:12     小编:字海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心得体会篇一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对于我国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具有战略意义。与我国之前的低成本优势相比,技术创新具有不易模仿、附加值高等突出特点,由此建立的创新优势持续时间长、竞争力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以为我国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其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现实意义。科技创新不仅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且放大各生产要素的生产力,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最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长远意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既可以降低消耗、减少污染,又可以提升产业竞争力。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方式就是积极创新创业。随着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式越来越不容乐观,2013 年 699 万毕业生、2014 年 727万毕业生与 2015 年 749 万毕业生不断刷新历史最高记录的现实,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重而且不容忽视的问题。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对于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践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

第一、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开阔视野、胸襟博大,紧跟时代前进步伐,站在

战略和全局角度观察和处理问题,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做到既抓住重点又统筹兼顾,既立足当前又放眼未来。

第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加强对各类历史的学习,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趋势,在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

第三、提高辩证思维能力,认真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克服极端化、片面化。

第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打破迷信经验、迷信本本、迷信权威的惯性思维,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工作的新局面。

第五、提高底线思维能力,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做好应付最坏局面的思想准备,把学习工作预案准备得更充分、更周详,做到心中有数、处变不惊。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必须要认清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根据自身特点,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变思维方式,努力提高自己创新思维水平,选择合适自己的创新创业之路,为国家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心得体会篇二

为扎实推进我县20__年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经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组研究,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高质量推进我县“徽风皖韵”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大力发展美丽经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新时代徽风皖韵美丽乡村,打造具有金寨特色的原生态山村品牌,为全县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坚持因地制宜、彰显特色,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着力形成以县域、乡镇、行政村或跨行政区片区整体推进和中心村带动周边自然村面上全域推进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治理等有机融合,扎实推进三项工作。

(一)高质量完成20__年度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对照省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加快在建工程和环境整治进度,加速推进产业发展工程,提升乡风文明和村民自治水平,完善档案建设与管理,高质量完成20__年度10个省级中心村建设任务,确保第三季度顺利通过省、市级验收和民生工程绩效评价。

(二)高起点启动20__年度省级中心村建设任务。根据省委农工办《关于印发20__年度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名单的通知》(皖农工办〔20__〕26号)和20__年省级民生工程任务安排,对照标准,因村施策,优化建设规划,细化工作方案,高起点快速度推进20__年度10个省级中心村(民生工程)建设,确保年内完成整治类、工程类建设任务,同步建立村民自治组织和长效管护机制。

(三)高标准推进已建美丽乡村的长效管护。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村级组织、村民自治的原则,全面开展已建成美丽乡村中心村的管护与运行回头看,巩固提升建设成果,完善长效管护制度,健全监督和运行机制,落实管护责任和保障。把美丽乡村的长效管护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正威振风超市评比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等有机结合,加大监管力度,以管促治、以管促新,逐步提升自治、德治和法治水平。确保美丽乡村运行正常,永续利用,使其真正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优质模板,乡村振兴的活力源泉。

三、方法步骤

(一)合理规划(3月-6月底)

1、宣传动员。各乡镇可采用会议、广播、标语、明白纸、流动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激发农民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2、落实任务。按照推进在建、启动新建、管好建成的总体要求,各乡镇对照标准,梳理任务,逐项落实。

3、制定方案。按照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原则,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方案,进而逐村细化具体实施步骤,明确建设内容、建设工艺、工作路径、工作保障、责任分解和时限安排等事宜。

(二)环境治理(3月-12月)

1、集中整治(3月-5月)。结合“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开展村庄环境整治,阶段性开展新建中心村环境整治工作,着力提升在建和建成中心村环境状况。

2、持续实施(6月-12月)。建立健全乡村环境整治和长效管护机制,加强督导力度,确保常态化运行。

3、督查检查(7月下旬-12月中旬)。7月下旬对已建省级中心村长效管护情况进行全面督查;12月中旬对已建和新建美丽乡村中心村实施检查,并通报检查结果。

(三)工程建设(4月中旬-12月底)

根据各村实施方案,梳理新建、在建和管护中心村工程类建设任务清单,明确项目内容和资金筹措来源。各中心村对县级下达新建项目,要尽快有序启动建设,严格招投标管理制,强化施工过程现场监督管理,确保工程质量,确保11月份主体工程完工,本年度内完成项目建设竣工验收和决算审计报账。

(四)提升完善(4月-12月底)

及时开展建设工作“回头看”,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问题进行整改完善。依据美丽乡村中心村档案建设要求,及时对内业资料进行整理保存。20__年度建设的中心村档案应于8月底前整理完成,确保省市验收无误。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切实加强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落实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责任,分管领导要亲力亲为,扎实做好方案编制、项目谋划、组织动员、进度督查、推进实施等各项具体工作。

(二)加强部门联动。美丽乡村建设涉及面广、涵盖内容多,相关部门要主动作为,各司其职,一方面要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业务指导,另一方面要将资源向美丽乡村倾斜,协同发力,形成合力。乡镇要发挥主体作用,搭好资源整合平台,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从长计议,点面并进。

(三)持续保障投入。一是发挥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原则上每个新建省级中心村给予不低于150万元的专项资金补助。二是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继续整合部分涉农项目资金,优先支持美丽乡村中心村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工程建设。三是广开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社会资本、能人大户和优质客商支持建设、参与经营。

(四)保证建设标准。省级中心村要对照省级标准,突出农户改厕、污水治理和基础设施配套等重点,抓好产业培育、乡风文明和长效管护等工程,确保无漏无误,软硬件齐达标。同时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防止贪大求洋等形象工程偏离建设标准。

(五)严格督查考核。一是继续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工作目标考评,进一步优化考评办法,注重工作实绩和绩效。二是加强经常性督查,继续把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督查,督查结果作为年终考评的主要评分依据。

(六)规范项目管理。一要加强项目工程质量监管。规范项目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强化“质量至上”意识,对工程项目实施进行全过程监管,定期调度工程进度,对存在施工质量问题的及时责令施工单位限期整改到位。要加大巡监力度,关键工序监理人员务必在施工现场,跟班作业,对施工技术不规范、建材质量不达标等问题,要及时纠正。二是加强项目资金监管。严格执行《金寨县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等有关规定,严把进度关、程序关,严肃追究违规违纪责任。三是规范档案建设和管理。高标准整理综合档案,严格档案管理程序,确保档案资料记录详细、真实、准确。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心得体会篇三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的进步,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如今,高等教育体系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形成一项系统的工程—— 创新工程 。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创新工程实施方案.供大家分享。

一、项目名称

探索非公企业党建“三会制”。

二、项目实施意义

全面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区域化,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整体水平,为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三、项目实施的目标

加强工作统筹,整合区域资源,通过努力,实现党组织负责人列席企业决策层会议、发挥党组织在企业决策中的参谋作用;党员代表参加企业经营管理层会议、发挥党员在促进发展中的示范带头作用;业主定期召开党员员工说事会、发挥党组织在依法经营中的监督作用。

四、项目实施的内容及措施

中的参与作用,发挥党组织在企业决策中的参谋作用。严格考核制度,要求班子成员向党委上报联系工作

述职报告

,年终按照考评细则实施奖惩兑现。

(二)建立三方联席会议制度,发挥党员在促进发展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建立健全企业、村支部、非公企业三方联席季度会议制度。在企业中为党员职工统一配发党员标识牌,开展“亮身份、树形象、争先进”活动,强化共产党员骨干带头和先锋模范作用,通过组织和党员及时了解其他职工群众思想动态,搭建职工和管理层有效沟通销量,维护职工和企业双方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企业内部“优化环境、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示范带头作用。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党组织要与企业、村支部、非公企业三方定期沟通协调,对党建工作中的一些大型活动年初通过项目化运作的形式加以固定,并划分为多个子项目,明确时间节点,加以推进。通过三方联席会议,把企业和群众的急难愁问题,逐一进行梳理,形成项目,逐项进行分析整改。项目化运作按“项目运作、主次有别、合理分工”的原则,以一方为主牵头运作,多方协同配合参与,不断提升党建工作的影响力和有效性。

考核打分,并将考评结果运用到“七一”表彰、年终评先中。在围绕服务企业发展、围绕完成企业急难险重任务、围绕促进和谐企业建设、围绕塑造企业文化组织区域党建活动,深入开展“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组织建设活动,学理论、学业务、学技能等学习教育活动,争创“五个好”党组织、争当“五个先锋”党员等创先争优活动,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等主题实践活动,以及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

(四)建立非公企业党员分类管理制度。对企业党组织和党员实行分类管理,增强管理的有效性。扎实做好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组建工作,凡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非公有制企业,原则上单独建立党组织。对没有党员的企业,先建立工会、共青团、妇委会等群团组织,积极培养、发展、输送党员,为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对于组织关系仍在村支部的党员,学习记录、民主评议、年终考评等结果运用以原单位为主,可多方兼顾,不重复运用。

五、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筹备阶段(20xx年4月—5月)。完成区域化党建工作前期摸底、调研及宣传动员,形成区域化党建工作良好的社会基础和社会氛围。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6月—10月)。相关企业形成具体实施方案,推行“组织联设、队伍联管、活动联办、制度联建、保障联筹”工作模式,基本形成区域化党建工作体系。

第三阶段:巩固阶段(20xx年10月以后)。探索、完善区域化党建相关工作制度,形成深入推进的工作措施。

为全面落实江苏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提出的“贯彻六个注重”、“实施八大工程”、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重大战略部署,切实加强科技进步与创新,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完成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在苏北率先建成省创新型城市”的战略目标,特制定全市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建成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促进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为主线,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按照“高端引领、整体跨越、创新创业、支撑未来”的要求,着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和社会发展创新,着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企业,着力提升发展战略性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构建科技创新载体、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体制机制,为“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幸福东台”提供强大支撑和发展动力。

二、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总体目标

20xx年建成省创新型城市。到20xx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以上;专利年申请量突破5000件,其中发明专利1000件以上,每亿元gdp专利授权数和发明专利申请数分别达6件、2件;规模以上企业科技机构建有率达80%以上,万名就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人数1450人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年产值突破3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企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0%;形成新兴产业高端发展、特色产业提升水平、创新成果大量涌现、科技资源广泛集聚、创新环境日益优越、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发展格局。

(二)重点任务

1、推进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工程,实施高新技术双倍增计划。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特产业,立足产业配套和高端发展,组织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突破支撑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实施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端产品群,努力抢占产业科技制高点。到20xx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家,在20xx年基础上分别增长2倍以上。实现新特产业超千亿目标,其中新兴产业超300亿,特色产业超700亿。

2、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创新型企业双突破计划。切实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支持优势企业承担或参与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积极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专项工程,到20xx年,全市创新型企业总数突破100家,培育上市和进入上市辅导期的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家。

3、推进创新载体建设,实施创新平台建设政府和企业双推进计划。突出产业与人才集聚,加快创新型园区建设,形成自主创新核心区;突出共享与服务,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形成覆盖新特产业的平台体系;突出技术研发与储备,加强重大研发平台建设,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到20xx年,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级科技产业园3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和博士科研工作站20家,形成功能配套、协调发展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4、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实施专利开发“双千”计划。鼓励知识产权创造与应用,大力提升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加大对创新成果获取知识产权的扶持力度,促进创新成果及时形成相应的知识产权。到20xx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500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专利双超千件。

5、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实施创新人才“双百”计划。围绕重点产业和科技优先发展领域,大力培养引进科技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强化人才服务体系建设,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出成果。到20xx年,培养和引进100名优秀科技型企业家或企业首席工程师,引进100名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人才计划和海归高层次人才。

6、深化政产学研全面合作,实施科技合作国内外双拓展计划。巩固提升与国内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已有的合作,鼓励园区、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技企联盟;积极拓展国际科技合作,引导鼓励企业与国外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研发中心或实验基地,推进政府部门间科技合作。到20xx年,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5个以上,校企联盟10家以上,年开发新产品200项以上。

三、主要措施

(一)着力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和突破

1、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围绕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新材料、新能源、绿色食品、纺织机械、工程机械等领域,推进重大产业技术研发,攻克重要关键技术,形成先进技术储备,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产品集群。紧扣产业链重要节点,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攻关。新材料产业,重点突破新型钨钼材料、low在线特种玻璃、特种钢窗线、高档不锈钢等方面的核心技术。新能源产业,重点突破大功率风电装备和叶片关键技术,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电源的研发,开发汽车用锂电池、智能充电器、智能电源总成等产品。绿色食品产业,重点开发优质甜菊糖、耐盐蔬菜、特种海产品、盐土高技术食品等。装备制造业,重点开发高性能自动络筒机及细络联、高效节能特种纺纱设备、智能化工程机械、木工机械等先进装备制造生产线关键技术。

2、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围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海洋生物、节能环保、软件与服务外包等产业,积极引进高端和先进技术,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在核心和关键技术方面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生物制品及医药产业,重点发展植物原料药提取、新型中成药开发和农产品生物加工等新技术,加强盐土农业新品种的引进研究,建立国家盐生植物科研育种创新基地。节能环保产业,加大绿色生产技术、农作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清洁生产技术的引进与自主研发,大力推广节能减排,重点发展节能环保盛大设备、废气净化治理装备、船舶用油污水处理成套设备等创新项目。

3、加强前瞻性技术创新。面向全市战略需求与未来产业发展,在云计算、集成电路、生物工程、软件开发等高技术领域超前部署,集成各类科技资源,组织实施重大前瞻性技术研发项目,为未来创新发展做好技术储备。

(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推进新特产业发展。培育壮大战略性新特产业,完善和提升新特产业发展规划。抢抓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和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历史机遇,大力引进风电光电、储能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软件与服务外包等高端新兴产业项目,培育自主品牌,形成产业集聚,提升国际竞争力,把城东新区重点打造成新兴产业集聚区,市经济开发区、沿海经济区和各镇都重点培育1-2个各具特色的新特产业。不断提高风电装备、机械制造、新型材料、船舶配件等优势特色产业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推动特色产业向高端发展。到20xx年,全市新特产业建成高新技术企业50家,形成1000亿元的规模。

2、突破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进新特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大力培育3.6mw以上海上风力设备、高性能钢帘线、低辐射玻璃、大功率led、特种纤维、储能材料、海工装备等十大高新技术产品集群。市经济开发区创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各镇特色园区积极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促进高新技术集聚发展;着力提升机械装备、纺织服装、丝绸面料、新型建材等传统产业,推动企业向高新化方向发展,促进传统产业扩增量、提质量。

3、发展高科技农业。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化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加快农业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和品牌化,推动农产品加工和技术装备现代化。着力培育中粮、润洋、富安、民星、兴源、光亚、宇航、绿海、健佳等10大销售超5亿元的高科技农业产业化加工龙头企业,建设沿海优质良种、仙湖现代农业和滩涂高效农业示范园、中科院南京分院东台滩涂研究院、国家级茧丝绸研发中心等5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沿海经济区大力发展盐土高效农业及深加工项目,建成我市现代农业创新创业示范区。

(三)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1、加大企业创新投入。发挥财政资金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导向作用,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资本、创投基金、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企业实施科技计划项目,引导企业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

2、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瞄准国际国内一流水平,筛选具有较大规模优势、较强创新实力、具备发展潜质的规模骨干企业,采取“一企一策”方式,加快培养具有国际眼光、战略思维的创新型企业家,建设特种金属材料、工程机械、绿色食品等企业研究院和重点实验室,集聚高层次人才团队,研发和掌握产业级重大原创性技术成果,造就具备影响行业发展实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3、创建创新型企业。重点支持十大功臣企业申报承担或参与实施省级以上重大科技专项、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扶持科技型企业开发新特产业领域科技创新项目;推动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专项计划,选择东飞马佐里、久工重型机械、山姆卡特、健佳药业、东湖科技创业园等10家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开展上市培育,全力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上市。鼓励各类企业争创国家级、省级和盐城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

(四)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载体

1、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明确各镇区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产业,有针对性地加大扶持力度,引导镇区加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创新格局。各镇加大创新型镇建设力度,市经济开发区着力建设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城东新区加快建设新兴产业集聚区,沿海经济区着力建设绿色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全市重点建设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推进中科院南京分院东台滩涂研究院以及新材料、新能源及装备、绿色食品和纺织机械等5个研究院建设。

2、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集成创新资源,统筹推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为新特产业发展提供完善的专业化服务。市建立三大特色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市经济开发区建设总面积不少于6万平方米的科技成果展示与交流、新技术研发、科技创业、公共技术服务四大公共服务平台;沿海经济区、城东新区和各镇特色园区根据自身主导产业加快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市高新技术创业园重点建设好科技信息服务中心、标准检测服务中心、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城东科技创业园尽快建成集科技研发、科技创业、科技金融、软件与服务外包,以及人才公寓等五大功能于一体、全省一流的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

3、加强企业研发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完善已组建的技术研发机构,增强企业技术研发实力。支持龙头企业建设技术研究院,支持规模骨干企业普遍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重点建设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1-2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和博士科研工作站20家。

(五)全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1、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施科技企业家培育计划,重点培养和引进100名优秀科技型企业家或企业首席工程师。促进项目、人才和基地建设的深度结合,造就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以提升科技人才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科技创新创业基地,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打造一批具有国际水平和视野的高层次人才团队。

2、大力引进创新领军人才。深入实施“211”人才工程,重点引进100名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人才计划和海归高层次人才。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吸引高层科研人员参与企业研发活动,引导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创新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建立多种形式的人才驿站,吸引外地高级人才以全职、兼职或短期工作的方式,参与我市的重要项目、重大工程和重大载体研发活动。

3、完善人才服务和评价激励机制。积极探索一流人才、一流技术、一流贡献得到一流报酬的人才激励机制,完善吸引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健全人才评价体系,促进各类人才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提高现有科技人才待遇,在经费扶持、设施保障、团队支撑等方面创造宽松的科研和创业条件。

(六)切实加强民生科技创新

1、强化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推动科技资源和成果向“三农”倾斜,实施粮食丰产、设施农业、科技富民强市、新农村建设、农村科技服务行动,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开展优质高产多抗农业新品种联合攻关,加强品种创新;开展秸秆等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污水及垃圾处理、化肥农药减量使用等技术集成示范,建立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新模范;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活动,加快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网络建设,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完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2、提升生态环保科技水平。开展节能减排科技支撑行动,在污水处理、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等方面实施科技计划项目,推广共性技术,切实提高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3、广泛开展科技进社区活动。围绕市民健康、公共安全、防灾减灾、低碳生活等民生领域,建设以“新知识普及、新技术示范、新产品应用”为主要内容的“三新”科技社区,显著提升广大市民对科技创新的感知程度。

四、支撑体系

1、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进一步研究制定全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指导企业有效建立知识产权工作制度,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的能力与水平。进一步完善专利申请与转化激励机制,增加专利资助专项资金规模,对申请重要发明创造专利和实施重大专利产业化项目给予重点扶持,不断激活企业科技创新活力,提高专利申请的质量和数量,每年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0家,达标企业20家。建立稳定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队伍,加快专利服务队伍建设,筹办专利事务所,全面提升我市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水平。到20xx年底,70%以上的规模企业拥有1名以上知识产权工程师或助理工程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维权援助机制,指导企业有效规避知识产权风险,实施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计划,加大侵犯专利权、窃取商业秘密等行为的查处力度。

2、强化政产学研合作。建立支持政产学研战略合作的导向机制,着力建设重大创新载体和研发平台,重点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产学研各方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需求,整合创新资源,联合开展攻关,实现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在产业层面的有机衔接。鼓励企业带着需求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前瞻性研发,引导企业介入高校院所早期研发,构建利益共同体,形成合作长效机制。到20xx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建立紧密型产学研联合体,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全部建立产业创新技术联盟。加快科技创新国际化步伐,拓展获取和利用海外创新资源的渠道。逐步建立国际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引进海外高端人才、最新技术和科研成果。鼓励支持企业到海外建立研发机构,就地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

3、推进科技金融结合。加快科技投融资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形成政府引导性投入稳步增长、企业主体性投入持续增长、社会多渠道投入大幅增长的科技投入格局。加大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优先扶持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和高新技术及创新平台建设。通过科技项目支持和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的落实,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有效投入。加大我市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建立政府引导的科技创投公司和风险投资基金,积极创建科技小额贷款公司,扶持和发展科技银行。探索知识产权质押、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等新形式。

4、健全创新激励机制。用足用好用活国家、省和市出台的激励科技创新、促进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措施,规范和简化科技政策落实程序,加大执行力度,扩大政策受益面,把企业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引导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新产品上来,不断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创新能力。重点执行好科技型企业技术开发费备案和税前加计减免和高新技术企业减免所得税等创新扶持政策,高新技术企业和规模企业创新政策兑现率力争达100%。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xx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分析新情况、确立新目标、抓住新机遇、实现新跨越”的要求,以保持党的先进性为主题,以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工作领域、活动载体和运行机制创新为重点,结合实际,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基层党建工作的新路子、新途径,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为实现“科学发展进五强,富民强镇奔小康”的总体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党建创新(1221)工程的主要内容

“1”是指一个规划(20xx年至20xx年)。未来五年党建工作的总体规划(其中含20xx年党建工作思路)。 “2”是指二项示范工程(20xx年)。

创业示范基地。

“2”是指二次活动(20xx年)。

一是五个好党(总)支部创建活动。

二是学习型党组织创建。

“1”是指一批典型(20xx年)。通过党建创新工程的开展,年底评出“五个好”党(总)支部,学习型党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工程先进单位和“十佳”党员干部,“十佳”无职党员。

三、工作步骤

1、各党(总)支部调研(3月1日至14日);

2、形成初稿(3月15日至21日);

3、征求意见(3月22日至26日);

4、定稿(3月27日至31日)。

(二)一村一点党建工作示范工程。责任人:

键,以加强党的村级组织和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最终通过全镇上下共同努力,使我们村级党组织始终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高效为民、清正廉洁的好队伍。

村级党组织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致富小康: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各村(社区)的具体目标,因地制宜,打造产业,积极引进新科技、新品种,大力培育典型、培养大户,努力使产业上规模、经济上台阶。着力抓好各村(社区)党(总)支部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发挥好带头示范作用,带动农民增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搞好骨干分子培训,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1、制定方案文件(3月31日前)。责任人:王钧;

2、召开动员会(4月10日前)。责任人:刘定良;

3、各村申报示范点工程(4月12日前);

4、组织实施示范点工程(4月至12月中旬);

示范点工程检查验收(12月下旬)。

(三)党员创业示范工程。责任人:机关全体党员。

1、制定文件方案(3月31日前)。责任人:王钧;

2、召开动员会(4月10日前)。责任人:刘定良

4、确定示范户联系人(4月15日前)。责任人:王钧;

5、联系人指导示范户创业(4月至12月)。

6、组织验收评比(20xx年元月)。

(四)五个好党(总)支部创建活动。责任人:刘定良

1、制定方案文件(3月31日前)。责任人:王钧;

2、开动员会(4月10日前)。责任人:刘定良;

3、组织实施(4月至12月)。责任人:各党(总)支部负责人;

4、检查验收(20xx年元月上旬)。

(五)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责任人:刘定良

1、制定方案文件(3月31日前)。责任人:王钧;

2、开动员会(4月10日前)。责任人:刘定良;

3、组织实施(4月至12月)。责任人:各党(总)支部负责人;其中机关支部成立读书班,定期开展活动。

4、检查验收(20xx年元月上旬)。

(六)表彰总结(20xx年元月中下旬)。责任人:刘定良

四、工作要求

开展党建创新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镇党委将成立党建创新(1221)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党建创新(1221)工程组织领导。各党(总)支部要充分认识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做到思想认识到位、领导精力到位、工作措施到位,确保把党建创新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工,专人负责,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二)深入调研,精心实施。各党(总)支部要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分析情况,抓住重点,理清思路,科学准确地抓好创新课题,组织实施,并及时上报实施情况。

(三)注重宣传,搞好推广。各党(总)支部要高度重视创新活动的总结、宣传和推广工作,坚持边创新、边总结、边宣传推广,树立典型,确保全镇党建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五、督促检查

把党建创新(1221)工程作为对各党(总)支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开展得好的,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工作一般的,要总结经验,树立争先意识,使工作进一步提高;工作不力的,要通报批评,并对党组织负责人进行戒勉。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心得体会篇四

一、 总体要求

(一) 指导思想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教育要先行。

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国内外高等教育的重要维度。

只有通过全面科学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才有可能培养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为此,清华大力探索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推进创意、创新、创业“三创融合”的高层次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 总体目标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系统融入到学生培养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常态化和可持续。

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重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创新创业教育覆盖全体学生。

二、 组织机构

成立由校长牵头的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

由教务处牵头,研究生院、学生处、研工部、团委等部门协同,建立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协调委员会及其月度例会制度,统筹协调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在学校教学委员会下成立“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学(专项)委员会”,邀请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专家学者直接参与其中,为学校今后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专业的学术咨询和评议,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 改革任务与主要措施

(一)建立学科交叉的创新创业辅修专业/双学位,探索跨院系融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

1. 在学校层面,建设跨院系交叉的技术创新创业辅修专业/双学位的通用架构,建立跨院系融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

先从工科突破,与美术、设计、医学、生命、理学、经管、金融、人文等交叉。

前期启动智能硬件、机器人和智能交通三个辅修专业方向,其他的交叉学科辅修专业方向/双学位,待规划成熟后可陆续加入通用架构之中。

这类辅修专业/双学位的主要特点是(1)要求学生最终做出产品来;(2)跨院系协同培养。

2. 建设互联网金融与创业辅修专业,结合互联网金融的社会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二)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与传统专业的有机融合。

3. 大力推进各院系培养方案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基本要求写入学校的培养方案指导意见之中。

突出强调授课内容上注重创新、教学方法上注重互动(包括开展参与式、启发式课堂教学,鼓励个性化、小班式教学方式、注重培养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等)、培养方案管理注重灵活性,支持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志趣自主选择多样化学习和成长路径。

4.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化,面向全校开设旨在培养创新思维方法、首创精神及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争取建成通识核心课程,并逐步覆盖100%学生。

5. 推出学业评价体系改革,变百分制为相对等级制,引导学生弱化对考试成绩过于功利化的追求,将课程选择的着眼点重新定位到真正有益于自身长远发展的创新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上来。

6. 建设系列创新创业全校选修课,重点支持《学生创新力提升证书项目》,形成思维与技能、跨界学习和实践交流相结合的新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为提升学生创意、创新、创业领导力的思维和技能打下良好基础。

7. 重点建设《跨学科系统集成设计挑战》等20门校级挑战性学习示范课,围绕当前全球性挑战问题,进行课程设计并采用小班授课,突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8. 实行弹性学制,将允许学生创业休学的年限延长为3年。

在本科毕业设计中设立创业类毕业设计,支持学生创业。

(三)统筹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9. 积极探索基于课程、专业和学位为主要教育形式的第一课堂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真正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学生培养的主要环节之中。

用三到五年时间,建设一批面向创新创业的辅修专业和第二学位,探索建设第一学位。

10.继续发挥第二课堂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激励作用,包括:大力发挥 “icenter”、“x-lab”、“兴趣团队”、“创+”和“i-space”等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在教育中的引领和基础支撑作用;大力支持清华创客日、“校长杯”创新大赛、清华大学“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创新创业特色赛事和活动的蓬勃发展,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11.统筹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以第一课堂为基础,全面推进各类课堂的协同培养。

鼓励教学创新,强化启发式教学,提高课程兴趣度、学业挑战度和生师互动性。

(四)推进国际化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和创新创业精神。

12.探索国际化跨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携手华盛顿大学和微软公司在美国华盛顿州创立全球创新学院,开设双硕士学位,由中美双方跨院系设计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其中,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和创新创业精神。

13.通过组织暑期学校国际学生交流、主办及参与国际性创新创业大赛、国际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作和联盟、国际双边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等方式推进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国际化。

(五)主动承担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责任,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14.切实推进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的工作,与兄弟高校和加盟企业一起将之建设成为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合作平台、大学与社会创新创业的互动平台、中外创新创业的交流平台,为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做出应有贡献。

15.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面向社会大众开放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包括汇聚国内外名校课程的大规模在线教育课程平台“学堂在线”,提供系列创业在线课程的“中国创业学院”频道等。

(六)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机制保障和组织实施。

16.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管理机制,整合校内校外多方资源,保证学校多部门协同工作。

由教务处牵头,研究生院、学生处、研工部、团委等部门协同,成立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协调委员会,总体筹划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成立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学(专项)委员会,为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专业的学术咨询和评议;成立创新创业顾问委员会,聘请创业家、投资家和企业家作委员,对创新创业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指导。

17.加强创新创业师资建设,开展“教师+”行动。

依托校内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师,协同技术创新和设计思维等方面的跨院系教师,建立跨界学习的师资组织机制,促进本科创新创业课程、证书、专业和学位等项目的建设;邀请国际顶级创客作为驻校创客导师,指导学生创客实现创意作品;开设“与创业名家面对面”课程,由创业家和学生分享创业经验与体会;聘请驻校企业家和驻校投资人担任创业导师,与投资机构和创业专业服务机构建立了对接合作,为创业团队提供多方面的支持。

18.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积极开展面向实践的教育学术研究,总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规律。

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追踪过程管理,探索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价方法,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反馈机制,保证规模化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

19.大力推进 “icenter”、“x-lab” “兴趣团队”、“创+”和“i-space”等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协同和融合,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提供人员、场地和管理支持,完善其治理架构和开放机制,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生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工作部署和要求,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创新引领型人才社会需求,进一步深化北京大学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入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xx〕36号)、教育部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总体部署,以及《北京大学章程》和《北京大学综合改革方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改革背景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

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有着优良的创新创业教育传统,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探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生态链:其中包括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输送主干体系、创新创业实践与课外活动支撑体系以及创业训练与企业孵化实操体系。

进一步完善并深化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仅有利于推进学校人才培养和综合改革,同时有利于发挥北大学科综合优势,履行社会责任,为大学生和全社会提供创新创业理论指引与实践指导,为构建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做出贡献。

(二)指导思想

北京大学的核心使命,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能够传承和弘扬人类文明,引领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围绕这一核心,北京大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改革方向,树立大学整体明晰的价值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构建通识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提升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和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着力点和突破口,全面推进北京大学教育综合改革。

(三)改革思路

紧扣学校的核心使命和发展目标,找到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厘清其内在联系,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并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以调动创新创业参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为生长点,尊重创新创业参与师生的利益诉求,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释放蕴藏在师生中的创造潜力。

二、任务和措施

大学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来自其对人类发展进程的贡献。

北大正致力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北大培养的毕业生要致力于推动人类思想、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进步。

北京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围绕学校综合改革的战略定位,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创新创业素质培养贯穿于教育的各个环节,让“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坚忍不拔、承担压力、执着敬业、诚信责任”的企业家精神和品质根植于每个北大学子心间,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高素质人才。

(一)构建和完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

参照国家标准修订实施各专业类教学标准和学术型、专业型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纳入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匹配。

充分发挥北大学科体系完备、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进一步完善包含学科大类培养、元培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跨学科人才培养、辅修/双学位培养、医学生培养等综合构成的多样性、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创新创业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和机制。

1.加强基础,尊重选择,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坚持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教学体系建设为基础,发挥学校综合学科优势,在本科学习阶段注重打好基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逐步构建北京大学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与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与广阔的.空间。

深化专业教育改革,加强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在专业教育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目标,实现知识传授、思维训练、能力养成和品格培养的有机统一。

全面启动北京大学优秀学术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加强专业教育各个环节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资金投入上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项目予以倾斜,重点支持相关学科建设、教学条件改进、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学生科研训练等。

2.开展交叉学科建设,培养跨学科创新人才。

借助北大多学科的综合优势,积极开展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通过各个学科不同研究视角、不同思维方法的相互碰撞,强化学生突破思维定式的创新意识和跨学科整合创新行为。

在现有建设基础上,筹建“整合科学”、“数据科学”、“认知科学”等跨学科专业。

进一步完善辅修和双学位制度,鼓励和吸引学生根据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辅修专业,鼓励学生跨校跨专业选课,为学生的知识体系架构与综合能力培养提供更多的选择与发展空间,促进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充分激发学生潜能与创造力

1.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在现有通识教育选修课基础上,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强调阅读原典、深入研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美育与科学教育并重,推动创意创新文化建设,提高学生创意创新素质,将通识教育理念深入到学生认知与价值层面。

2.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加强行业前沿和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在现有的《社会企业家精神培养实验》等30多门创新创业实践类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广泛涵盖、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

设立创新创业辅修/双学位和专业学位方向,将高水平科研优势和产学研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以培养更多引领未来的创新创业领袖。

3.推进课程互通和共享。

优化课程资源配置模式,逐步实现本科生、研究生课程互通,逐步实现院系课程资源全校共享。

充分发挥东西部高校课程联盟的共享优势和慕课等新型教育手段的技术优势,积极推进与兄弟院校的优质课程共享,牵头建设一批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创新创业教育共享课程。

探索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

(三)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1.打造全方位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支持学生开展科学研究训练、创新性实验、学科竞赛和创意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使之真正成为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

面向全校学生进一步开放国家级、市级、校级科研基地和各类实验室,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以“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牵引,鼓励学生组建跨国别、跨文化、跨专业、跨年级的创新实践和创业训练团队。

制订和推广暑期国内外短期科研专项计划,进一步强化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2.强化实践环节要求,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强化校企、校地、校所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充分利用北大教育资源、研究资源和校友资源等各种资源建设北大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建立一批校外实践教育、创业示范、文化创意和科技创业实习基地,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性创业,通过学生虚拟经营企业,熟悉创业流程,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成长计划”,全面推进创业服务载体“北京大学创业大讲堂”、“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公益孵化基地和北大科技园创业孵化器建设,调动社会资源、面向社会服务,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开放公益的创业教育与扶持平台,形成北大创新创业孵化生态链,扶持优秀学生和校友企业成长壮大。

(四)以教学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

1.建立学生开展主动学习的激励机制。

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等因素纳入学生综合评价。

2.建立适应个性化培养要求的教学管理制度。

探索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学术科创活动认定为一定学分。

探索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定专门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建立创新创业档案,客观记录和评价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情况。

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

实施弹性学习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停学创业,并简化审批程序。

设立北京大学创新创业奖学金,增加评奖评优比例用于表彰创新创业的优秀学生。

3.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方式,教育过程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学生的教育体验,开展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促进师生交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与创新思维,持续深入推进“小班课教学”、“新生研讨班”、“高年级学生学术研讨班”、“学术前沿讨论班”等系列研讨课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内在潜力。

结合网络共享和其他信息技术开展“翻转课堂”与“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改革试验,推进信息化技术革命背景下的教学方法改革。

4.持续深化考试模式改革,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入非标准答案考试,引导学生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破除“高分低能”积弊。

(五)实施开放合作战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1.探索国际联合培养。

探索与世界一流大学进行多样化、国际化的联合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国际优质教学资源,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促进学生接触国际研究前沿,鼓励学生开展高水平的国际合作研究与创新。

以“世界课堂”等国际化课程为基础,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系列课程。

2.组织国际创意创新创业竞赛活动。

借助北大国际化战略发展优势,以 “国际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大赛”、“未来领袖国际文化创意大赛”、“创启未来国际青年创业大赛”等发源于北大并已产生一定国内外影响力的国际竞赛为基础,进一步支持学生组织和参与各类国际创意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发起并推动全球青年创新创业联盟的建 立,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经历,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国际竞争力。

3.完善国际交流体系。

完善学生国际交流方面的制度建设,理顺经费管理、资源对接、安全保障等配套机制。

丰富学生国际交流的形式内容,完善学生国际交流的长短期结合模式,建立和完善具有北大特色的、全面覆盖课堂教学、科研训练、创意创新创业实践、第二课堂等各个教学育人环节的国际交流体系。

4.加强外文课程建设。

落实《北京大学本科非语言类外语课程的建设与管理办法》,加大对外文授课特别是英文授课课程的激励和支持力度;邀请国内外优秀师资来校开设长短期英文课程;整合全校英文授课课程,鼓励课程开放与共享。

(六)全面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

明确全体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责任,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

充分发挥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作用,从转变教育理念和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入手,通过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培训活动,提高全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意识和能力,建设专兼结合的创新教育与创业指导教师队伍。

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业校友和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导师或兼职教师,来校举办讲座,讲授创新创业课程。

制定兼职教师管理规范,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形成学校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

加快完善学校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

(七)积极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

将创意创新创业文化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扬北大传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创业热情。

相关部门和院系进一步搭建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平台,广泛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邀请优秀创业校友和企业家校友,定期组织创业论坛、沙龙、讲座、访谈等活动;积极引导和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类社团开展主题突出、丰富多彩的学科创新、艺术创意和创业实践活动;总结推广学校各单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优秀经验,表彰和树立学生创新创业典型,丰富宣传形式,增强感染效果,进一步营造敢为人先、敢于冒险、宽容失败的校园氛围和环境。

集成学校各种创新活动资源,组织具有国际视野、北大深度、青年引领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品牌活动--“全球青年创新节”,连接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与青年创业三大要素,汇聚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高校代表队展示创意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国际化的创新创业交流机会,打造世界一流的创新创业交流平台。

三、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

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一把手工程”,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的北京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根据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需要,成立由相关职能部门、院系和科技园参加的各专项工作小组,具体统筹推进相关专项工作。

召开年度创新创业工作会议,校领导和各部门、院系负责人参加,由教务长办公室召集,相关部门或院系承办;形成教学主管部门牵头,各相关单位联动配合、协调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统筹开展全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各院系成立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院长(系主任)任组长,主管教学副院长(副系主任)和学生工作副书记任副组长,把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院系工作日程。

(二)制度保障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整合各部门和院系资源,以专业机构、专职人员、专用经费和专属场地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行全程指导、持续支持和一站式服务。

在北大主页设立“创新创业就业”一级目录链接,组织编写大学生创新创业年度报告,推出“北大创业”官方微信平台,健全持续化信息服务制度,为学生实时提供国家政策、市场动向等信息,做好创业项目对接、知识产权交易等服务。

各院系和相关单位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重点,细化各自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任务目标、具体措施和时间进度,落实各项政策细则,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学校把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情况列入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对外公布并接受社会监督。

学校将根据本实施方案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院系发展和办学水平、考核院系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检查和督促各单位落实情况,并逐步纳入到年度考核内容,稳步推进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三)经费和条件保障

学校进一步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多渠道统筹安排资金,加大教学经费投入,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实践。

在经费投入上重点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项目予以倾斜,用于支持相关学科建设、改进教学条件、建设实践基地、支持学生科研训练等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

有效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和政府资源,建立大学生创业投资机制,推动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以多种形式向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提高扶持资金使用效益。

学校基金会尝试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奖励基金,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北京大学将紧扣立德树人这一根本,围绕提高质量这一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构建通识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并完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北大风格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断提升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和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北大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能力和水平,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北京大学新的历史性贡献。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心得体会篇五

一是争取完成大岭山、大屏嶂森林公园二期建设工程。主要项目包括:大岭山森林公园森林浴步道、石洞主景区医疗救助中心、康体科普园等工程建设,大屏嶂森林公园竹径升级改造、旅游服务中心、第三派出所等工程建设。全面完成银瓶山森林公园(清溪片区)一期工程建设和黄茅田水库坝项目工程。

二是启动银瓶山森林公园(谢岗片、清溪片)二期项目建设。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森林保育以及文化建设三个项目,开展森林消防系统、游客安全保障系统、道路工程、供电工程、林相改造工程等建设。尽快启动凤岗南门山、清溪山水天地等森林公园建设,积极协助相关镇做好森林公园规划建设。

三是继续抓好旗峰城市公园林相改造。按照《黄旗山城市公园林相改造工程(第二期)作业设计》规划,实施第二期林相改造面积54.36公顷,幼林抚育145.37公顷,白蚁防治91.01公顷,建设消防灌溉系统6.17公里。

四是大力开展森林文化宣传教育,继续做好森林文化调研,挖掘森林旅游文化内涵,加强森林文化载体建设,全力打造森林文化品牌。

要尽快完成省立绿道网大岭山森林公园支线剩余4.4公里段建设,同时规划建设市级绿道56.5公里(其中大岭山森林公园30公里,大屏嶂森林公园26.5公里),对已建成的绿道网进行逐步完善,开发沿线更多优质景点,积极开展多元化群众性体育休闲运动,确保绿道网建设成效,充分发挥绿道的环境效应和社会效应。

一要抓好营造林工程。继续实施水源涵养林林相改造1576.91公顷,计划种植乡土阔叶树146.12万株,幼林抚育20xx.1公顷,营建农田林网111.12公里,营造生物防火林带79.68公里。

二要抓好全民义务植树运动。认真组织做好“3·12”植树节前后的宣传发动,进一步推动绿地林木认建认养活动,切实抓好大岭山森林公园、大屏嶂森林公园、水濂山森林公园、同沙生态公园以及银瓶山森林公园等5个市级义务植树基地的植树规划和备耕工作,周密筹划市几套班子义务植树活动。

三要抓好农村绿化美化。计划市财政投入195万元,继续在全市50个村(社区)开展林业生态文明万村绿创建活动,大力改善农村村容村貌和生产生活环境,推动城乡绿化一体化发展。

强化森林防火,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营造防火林带79.7公里,抚育123.6公里。加强通信网络建设,完善森林消防系统,计划完成5个通信基站、17个消防蓄水池建设。加强有害生物防治。计划防治薇甘菊、尺蠖虫害4490公顷,清理松材线虫病疫木20.2万株。加大野生植物保护力度。实施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程,继续开展长生树普查建档工作,健全古树保护范围用地审批制度,加强银瓶山等5个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

全面完成“广东省股份权益证”发放工作,建立集体林权管理系统,加强林改档案管理,组织开展林权改革自查验收工作,确保顺利通过省验收。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心得体会篇六

伴随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我国快速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对于我国开放国内市场、融入经济全球化和推动国内创新型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们正在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与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向、国内改革开放和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新形势相适应,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同样需要全面打造“升级版”,使知识产权保护在中国融入全球化和推动创新驱动战略中发挥更加重大的作用。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面临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处于一个新的特殊矛盾时期。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较多问题和挑战。我国已成为知识产权大国,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数量已跃居全球第一,但知识产权质量参差不齐; 我国已拥有越来越多的关键核心技术和专利,但专利转化率低和效益较差,垃圾专利较多,为科技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我国已拥有较多自主品牌,但仍然严重匮乏全球知名品牌,假冒侵权现象较为严重,品牌创立的法律环境仍需改善;一些领域的盗版侵权现象严重,妨碍了文化的发展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于上个世纪80、90年代制定了主要的知识产权法律,于2000年前后进行了大幅的法律修订,目前又进入新一轮法律修订阶段,涉及如何把握修订方向、知识产权制度向何处走的顶层设计问题, 尤其是如何处理全球化与国内需求的关系问题。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态度也有不同认识, 在究竟是加强还是弱化保护等问题上争论较多。这种背景表明,无论是制度设计还是制度实施,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均处于重要的转折关头。这些重大的、方向性的问题需要我们及时正确回答。

当前国内外形势及知识产权本身的复杂性, 决定了现阶段知识产权保护在理念、制度和具体实施上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从总体目标和方向上看,打造知识产权保护的“升级版”,就是要在现有知识产权体系的基础上对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进行再设计, 形成与新一轮经济全球化以及国内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相适应的、先进的和符合国际主流的知识产权规则体系、执行体系、理论体系和社会环境,尤其是要把理念和制度落实为现实秩序。实现这些目标,需要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经历了由前些年的“被逼”接轨到当前的重点强调内需和自主设计的过程,当前知识产权立法又全面启动,知识产权保护又处于再定位的转折关头。是继续强化接轨还是更加强调内需?如何认识和应对当前知识产权保护的国内外新形势和新要求?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给予深层次的回答。基本态度应当是,在继续强化接轨的基础上,实现接轨与内需的深度融合。

在经历了相当长一段的闭关锁国的时期后,改革开放前夕,伴随着中国的主动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西方发达国家又以国际规则冲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改革开放必然要接受国际的和主流的规则,期间主动与被迫交织,但并没有重演丧权辱国的历史,反而是在接受和适应中创造了高速增长和迅速步入现代化国家行列的发展奇迹。期间伴随我们接受和引进国际上通行的经济贸易和知识产权规则,我国逐步步入了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融入全球化的现代化轨道。30多年来我国经济贸易得到长足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大国,培育了坚强的实力、国力和自信,正在走向经济强国和和平崛起之路。

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始终伴随着国际“倒逼”现象,外在的压力不断转化为变革的动力。被“逼”恰恰使我们深深受益。如李岚清同志回顾改革开放进程时所说:“我们在具体工作中深深体会到,我们内部的许多改革措施是被对外开放促出来甚至逼出来、榨出来的,也有许多是在对外开放中学到的。同时改革又为对外开放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对外开放。”[1]以开放倒逼改革、从无奈走向自觉,推动了我国迅速走向现代化,在许多方面走到先进行列。知识产权制度体系的确立和完善,既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始终参与和推进了改革开放。与整个改革开放进程相适应,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同样经历了由被迫、无奈到主动、自觉的过程和转变。

我国现行知识产权制度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开始确立的,尤其与中美经贸交往直接相关。我国主要知识产权立法和知识产权体系建立都与中美经贸交往需要、美国施加压力和推动直接相关。1979年中美贸易关系协定要求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此后,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陆续制订了《商标法》《专利法》。到了1988年,美国对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不满,认为缺乏计算机软件专门保护,没有著作权法,对药品等专利保护不力,以拟启动“特别301条款”、进行贸易制裁相威胁。经谈判磋商,通过保护知识产权的谅解备忘录,中国政府承诺制定《著作权法》,修订《专利法》等。

1992年中国政府承诺加入《伯尔尼公约》等,修改专利商标法等,利用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商业秘密。中国随后兑现承诺,修订相关法律和制定《反不正当竞争法》。这一时期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更多与美国的外在压力相关。2000年加入wto前后,我国按照wto相关条约要求和“入世”承诺,有针对性修改了《专利法》、《商标法》等主要知识产权法律,这些修改亦未表现为突出的自主性。我国行政执法体系也是在外在压力下建立起来的。为适应短期内快速建立执法机制的需要,我国迅速建立了世界上独特的行政执法体系,并开展了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这一时期我国知识产权法律理论也更多地是介绍条约和国外的规则。

这种态度充分地体现和落实在具体制度的设计上。前些年我国商标、专利、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立法在借鉴国际经验和吸收通行标准是思想解放的,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就是在制度接轨和借鉴的基础上建立的。例如,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具有与生俱来的市场经济气息,在立法时“参考国外一般做法”、“分析国内外的大量案例并派人赴美、韩等国考察”,注意符合“国际有关惯例”,“草案第二章写了十二条,具体规定了十二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其中大多数为国际立法例中所共有,只有个别行为是根据我国现实市场交易活动中的突出问题加以规定的”。[2]吸收借鉴国际通行规则使该法具有高度的预见性,适用了不断深化的市场化改革,保持了旺盛生命力和生机活力。

接受以条约和西方国家通行规则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国际规则,无疑是当时的不二选择。西方国家要求中国接受国际规则固然是出于其自身利益,但由此满足了我国改革开放的需求, 保障了这一时期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创新发展的需要, 积极促进了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初步现代化,使我国步入了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的现代国家行列,实现的是“双赢”。这一过程具有鲜明的“倒逼”色彩,也充分说明了“倒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世纪以来,更加自主和自觉地涉及和实施知识产权制度是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明显特色。例如,2005年发布的《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新进展》(白皮书)就宣示了新态度:“中国一贯以负责任的态度积极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在坚持遵循知识产权国际保护规则的同时,按照国情确定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努力平衡知识产权创造者、应用者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使知识产权的创造与应用形成良性循环。”与以前的提法相比,已由主要强调努力“向新的国际标准靠拢”,向强调根据国情确定保护水平并注重平衡利益的转变。这显然是适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和国内保护实际的政策自觉和理性选择,标志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成熟和完善。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需要,2008年国家制定《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于知识产权制度进行了自主、全面和系统的战略规划。近期以来新一轮知识产权法律修订,更加体现和强调自主修改, 更多强调不是因为外部压力,而是为了适应国内创新和发展的需求、解决知识产权保护中的突出问题。但是,我们要时刻注意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在强调自主性和适应国内需求的情况下,仍应当高度重视向国际标准靠拢,尤其是仍应高度重视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经验。这更是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化和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全面提高的需要。从国际情况看,当前全球化进一步加深,货物和市场要素的流通更加自由化,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更加重要,各国经济深度融合,wto体系已不完全符合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成为与全球化并行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欧美都在组建自己的区域集团,建立自贸区也已成为我国国家战略。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要求包括知识产权规则在内的新的国际贸易规则,对此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和未雨绸缪。

其次,要适应我国国力持续增强、国际地位迅速提高和更多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需要。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正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扩大全球经济影响力,只有主动接受和推行主流的知识产权规则,才能在参与全球化中居于高端和前沿,为参与全球治理提供强有力的国内经验支撑和微观基础,树立良好的国际经贸形象,在参与全球化中能够挺直腰杆和具有底气。但全球经贸规则仍然由西方主导,我国国内变革的滞后使我国缺乏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能力, 为全球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和水平有限。我们需要通过国际化和法治化,为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供国内基础。我们有巨大的国内市场,我们不但能够吸收主流规则,还要在吸收的基础上创造现代知识产权经验,为国际社会提供知识产权公共产品,增强我国制度软实力。要充分认识到, 包括知识产权规则在内的贸易规则,不同于民族性、政治性色彩浓厚的其他法律规则,是现代市场规则,并具有天然的跨国界性,这是借鉴吸收的重要基础。

再次,适应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于全方位、高标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需要。我国国内正在进行转方式促发展,进入攻坚克难的改革深水区,创新驱动已成为重要国家战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我国也站在这一变革的起点上。知识产权保护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需要高水准的知识产权保护,这是一项重要的制度环境。

总之,当前我国国力大增,又处于改革开放的新起点,我国应当有更大的勇气和更高的要求吸收借鉴知识产权通行规则,并积极创造世界性经验。我国新一轮的知识产权制度设计必须与促进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相适应,必须与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引进外国投资和深化经济技术交流相适应,使我国主导和基本的知识产权规则更加符合国际通行标准,并全面加大保护力度。

与知识产权初创的“被迫”时期相比,当前强调自主接受主流规则是审时度势和权衡利弊之后的理性选择,更多的是适应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升的新形势和新需求的自信和自主安排。但是,改革、开放与发展三位一体,内需与外需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当前在知识产权制度设计中更为强调内在需求,决不意味排斥国际通行的知识产权规则。外需本来就是内需的有机组成部分,适应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同样是内在需求的应有之义。内在需求更多的是在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前提下,亦更加符合我国实际,实现通行规则和国情实际更深度的融合,决不意味着更多地远离主流规则而另搞一套和自成一体。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是我们长远和根本的利益,决不能以眼前利益牺牲长远利益。在基本面和主导层面符合国际标准的情况下, 我们需要知识产权保护更加符合国情实际和具有必要的中国特色,但不能以此为名行保护特色甚至落后之实。中国特色与国际标准应当是相辅相成而不是相互冲突的,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应当是在更加符合全球化要求的前提下,国际标准与国内需求高度融合的制度体系。

打造“升级版”的知识产权保护,首先要更加强调自主性和理性需求。我们必须认真深入地研究和准确把握我国进入这一时期以后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安排,要加强形势和方位的判断,“升级版”绝不是孤立和孤独地“升级”,而必须深深扎根于这些需求的基础之上,与这些需求水乳交融。脱离这些形势和需求,就会脱离实际。其次,要更加注重制度设计的顶层性、系统性和协调性。要立足于更高的起点和层次上,加强制度的顶层设计, 要用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审视知识产权与创新发展的有机联系, 使国际接轨与国内创新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结合起来, 不简单地就事论事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尽可能避免短视行为;我国或许已完成了立法的初步体系化,不需要打破现行体系,但在制度设计上要深度考虑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再次,要更加注重重点性和针对性,直面焦点和难点问题。要把握准需要解决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和重点问题, 增强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要在立法、司法和行政执法层面解决好执法体制和机制问题, 实现体制机制的优化和知识产权授权确权的优质高效; 要解决影响保护力度的制度瓶颈和实践操作的重要问题,切实能够加大保护力度;有效解决专利数量虚高、垃圾专利泛滥、抢注商标较为严重等突出问题,预防“专利蟑螂”等知识产权异化现象,清除市场障碍和维护知识产权制度良性运转。最后,还要更加注重知识产权制度的外向性、开放性和融合性。对于国外先进制度的借鉴吸收要有鉴别、有比较和有取舍,不照搬照抄和照单全收,使知识产权保护既符合国情、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知识产权体系。

“升级版”的中国经济必须是法治经济,知识产权保护是法治环境的重要方面。知识产权保护必须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必须强化法治治理和弱化政策治理。这里强调几点。

知识产权保护兼具法律性、政治性与政策性,但应以法治为根基,并注重以内化政策的方式进行政策调节和体现政策效果,实现政策目标,弱化法律之外的政策性治理。

首先,要重视法律适用中的内化政策。适当运用法律的内在政策和内化政策, 也即法律之下和法律之内的政策, 使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恰如其分。法律适用具有裁量性,法律规范之内有时有不止一个选项,且法律有时有漏洞和空白,需要填补。在具有选择性的法律选项之内进行法律适用,本身即具有政策空间。知识产权保护要体现导向性和政策性,但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考量政策,将政策内化于法律之中,成为法律适用的有机部分,实现法律适用的妥当性。我们不能以政策代法和使政策超越于法律之上,但也需要在法律之内善用政策。

其次,要强化法律的常规运行与逐步弱化政策性行动。打造知识产权保护“升级版”,需要更加强化法治治理,弱化或者改善运动式专项整治等政策性治理。例如,由于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立时间短,知识产侵权在有些领域和地区较为严重,加之我国有特殊的执法体制和习惯做法, 时常开展阶段性的专项整治等执法活动。在一段时期内和特殊历史条件下,这种措施对于持续不断地宣示保护决心、提升保护水平和强化保护意识,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这类活动毕竟具有浓厚的政策治理色彩,会淡化和削弱常规机制的作用,减少人们对于常规机制的信赖, 也可能助长侵权行为人的侵权投机心理,国外权利人对此也常常是“喜忧”参半和疑虑重重, 长此以往显然不利于维护法治形象。因此,这种政策性治理应当弱化和逐步消除。我国已建立较为完善的司法和行政执法体系, 要尽可能充分发挥和强化其常规职能作用,尽力维护其高效权威;要时刻注意法律执行的长效性和稳定性, 尽可能不去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运动式治理, 避免使法律的执行受到随意化和情绪化的干扰, 避免为一时一事改变甚至损害法律的长效执行;国家的责任是为救济和保护提供畅通和良好的制度渠道,即使执行体制有问题,也应该尽可能通过加以完善来解决。正如有的企业界人士所提出的:“政府不要所有的事情都去兜底, 因为就算你找美国政府让它行政保护,也是不行的,它就是司法保护和有限的行政保护,法院的司法程序,国际贸易委员会的程序,就这两个程序,权利人去主张权利就好了,你找政府没有用, 最后也解决不了。专项行动这种形式,是一种短期的行为,并不是可持续的长期的行为,作为一个国家的法律或者可持续的司法制度, 它应该是一个稳定的环境,所以我们觉得,更重要的是在于加强真正的执法,在立法层面构筑知识产权竞争力,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样永远会被人家牵着鼻子走。美国也会有假货, 美国不会说搞个政府专项行动去打假货,权利人有权利就去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张,去法院主张就可以了。”[4]这些见解是很深刻的。

再次,高度重视司法的法治导向作用。司法是法治的重要化身和代表,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已确立司法保护主导的情况下,要更加重视司法所代表的法治形象,充分发挥司法一以贯之地执行法律的长效保护机制作用。

法治的内涵是丰富的,如:“遵从法律的可预见性、连续性和统一性”。[5]可预见性、连续性和统一性是法治的基本要求。“任何法律制度都高度珍视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6]在知识产权保护中,执法的可预见性、连续性和统一性以及公开、透明、说理等,对于营造创新和发展的良好环境至关重要。无论是行政执法还是司法,对此均应高度重视。司法在维护这些价值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和更高的期待,尤其要率先垂范。司法在保护知识产权中的主导地位,实际上就是为了彰显法治的主导地位。司法更要重视维护法律的安定性和确定性, 强调程序保障和过程透明,重视遵循法律适用的先例,为利益攸关方提供稳定的和可期待的预期,尽量避免受反复无常的困扰。这是良好的法律环境、投资环境、创新环境和市场环境的标志与象征。

升级版的知识产权法治要更加重视对于各类权利人的一视同仁和平等保护,不搞厚此薄彼和差别待遇。尤其是,司法有一套最为健全的裁决机制和救济程序,要更加以维护法制统一为重要目标, 高度重视法律的一体执行。要发挥保护机制的整体效能,即便一时受地方保护或者法律歧视的干扰, 也应该靠一套完善和高效的救济机制及时纠偏。要是使司法保护可接近、可信赖和可依托。当然, 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贸易密切相关, 知识产权国际布局和竞争也是当前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方面。要加强涉及国际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特殊性和对策政策的研究, 注重国与国之间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对平衡, 为我国参与全球化和全球竞争谋求更大的空间和优势。

知识产权是私权(民事权利),私权通常都是通过自己行使权利的方式进行保护; 我国又有独特的双轨保护制度,公权力在积极主动地进行保护。因此,如何处理私权保护与公权介入的关系, 始终是制度设计中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当前有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就是将加强保护与加强公权介入挂钩, 将加强保护简单地向加强行政执法靠拢。这种倾向存在一定的误区和误导。例如,当前知识产权“维权成本高、侵权代价低”很可能受到了过度的渲染, 甚至成为实现特定法律修改目的的说辞和藉口;[7]即便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存在这种现象, 也应当以理性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而不能简单化地处理,否则会治丝益棼,与初衷南辕北辙,甚至被不适当地利用。这些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处理知识产权保护与公权介入的关系, 要遵循知识产权保护的特点和规律,要据此确定公权力的定位。首先,知识产权已非特权而系民事权利,需要行政程序授予或确认的知识产权,符合条件即应授予和确认,并应当尽量简化程序和提高效率,提高行政服务质量。其次,国家应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公正、高效和权威的制度通道。再次,根据知识产权为民事权利的属性,权利人有处分的自由, 即便行政救济也应当以权利人主张(投诉)为前提;行政保护尽可能以侵权行为同时危害公共利益前提, 纯粹侵害私权的行为尽可能不以行政救济解决。

知识产权具有公共政策色彩, 但毕竟落实为一种私权即民事权利,trips协定开宗明义地指出了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将其作为私权与体现公共政策属性并不矛盾,因为在其公共政策属性已体现在私权的塑造之中, 如知识产权的规则和利益平衡机制体现了激励创新的公共政策, 而且在法律的适用之中仍然可以继续贯彻公共政策精神。而且,公共政策主要是在立法之中贯彻的,在法律的执行上不应该因为行政执法与司法而有所不同, 否则法律就不成其为法律了。因此,知识产权的公共政策属性应当内化于法律之中, 不应该成为强化公权更多主动介入的法理依据。

像专利这样的知识产权,它们直接关乎创新政策和创新环境,一定要注意保护制度设计上的平衡和协调。各国在专利保护上普遍不采用刑事手段, 甚至曾经规定刑罚的个别地方(如我国台湾地区)也改弦更张,采取了祛刑罚化的措施,重要的原因就是为创新营造宽松的环境。因为,有刑罚之类的威慑存在,在权利范围本来就具有模糊性及专利授权不可避免存在各种重大问题和缺陷的情况下,必然会使人们在创新中心胆战心惊、小心翼翼或者有余悸,这种威吓或者窒息(chilingeffect)环境显然与大胆创新的理念明显相悖,从根本上危害或者窒息创新。专利权的保护靠民事诉讼就够了,所体现的是一种维护权利与营造宽松创新环境的平衡。例如,多数发达国家自己既没有制订刑事处罚的规定, 也没有在内部实施严厉的刑事处罚。如英国政府2006年5月16日针对2004/48/ec命令的解释性备忘录称:“毫无证据表明,有理由扩大trips协定规定的刑事救助范围”,该政府强烈认为“不应把专利权置于提案的范围之内”,“专利权的生效和有关侵权行为的争端解决, 是一个特别复杂的法律范畴……无助于良好刑法所要求的肯定性。我们将密切关注这个问题。”[8]欧盟在解释2007年知识产权实施命令草案排除专利侵权的原因时指出:“将专利侵权作为刑事犯罪处理可能阻碍发明人和研究机构的创新活动。”[9]我国对于知识产权的制度设计要具有这种平衡思维, 而不能仅看到加强保护。行政处罚具有执法上的主动性和威慑性,具有与刑罚类似的效果, 如忽视制度平衡而片面地强调行政处罚对保护力度的加大, 必然会抑制或者扼杀社会的创新积极性,使保护制度与权利实际不相适应。为什么国内外有关方面对于设立专利侵权的行政处罚制度反对激烈和争议很大, 甚至一贯要求中国加大保护力度的美国有关方面对于我国专利法引进行政处罚普遍反对激烈, 实际上是看到了过多行政处罚可能带来的重大负面效果。我们对此要有足够的关注和理性分析。这不是一句中国国情、特色和实际所能解决的,而关乎国家创新需求和创新政策。

公共权力过多地介入私权保护,必然会弱化权利人主动寻求保护的积极性,使权利保护与权利属性严重背离,导致保护制度的异化。保护权利本来主要是权利人自己的事,这是天经地义的,国家主动维权、越俎代庖和大包大揽,反而不利于培养权利意识和加强权利保护。即便当前有些人维权能力和意识较弱,也应当通过加强教育、引导等方式解决, 形成良性循环和导入正常渠道。此外,通过公共执法渠道进行保护,在国际上也不一定得到加大保护力度的肯定,反而可能会陷入越是声称加强公共执法、越不被认可的怪圈。例如,据媒体报道,美国全球知识产权中心发布的知识产权保护报告,重点关注美、英、中、印等11国,其中中国在执法力度评估中得分最低。[10]反过来说,更多地引导当事人通过诉讼保护权利,调动其自我保护的积极性,让权利人承担保护责任,因符合通行做法,也会更少地引来指责。

由于种种原因, 我们对于知识产权属性的把握还不到位,一些制度设计也值得认真反思。我国有的企业界人士指出:“知识产权是两个层面的问题, 第一就是公权的问题,第二个是私权的问题。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是公权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这也是政府的核心职能。而对于创造、运营、权利主张、争议解决这些东西,其实更多是私权层面的东西,是权利人应该去做的事情,所以我觉得要把这条界限凸显出来, 因为政府如果没有聚焦在核心能力上,政府承载太多的责任,可能没有真正体现政府的核心价值。”“政府可能承载了太多的东西。现在政府什么都管,包括争议的解决,包括权利的主张也去管,因为中国的文化里面,和谐是最好的,美国就是通过权利人不断主张权利来促进大家更愿意做这个事情, 然后不断创新成果出来,它不是一个鼓励和谐的文化,但是中国实际上是鼓励和谐的文化, 鼓励和谐的后果往往是先进的被和谐掉了,落后的得到了鼓励,尤其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作为一个私权,就是以主张权利为实现目标和价值的,只有回归本来面目以后, 我们真正的创新的土壤才建立起来。”[11]这种来自活生生实践的切身感受和见解是很深刻和很有道理的,值得我们在建构科学的知识产权制度设计时深思。

当然,发达国家期待改变这种状况,试图将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实施任务逐渐转移给具体的国家机关。[16]原因是明显的。“此招的关键,即通过把实施的责任从私方转移给政府,使权利持有人既获利又无须负责。”[17]“抱怨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实施不力,在国际上属老生常谈。这些抱怨源于对一个基本概念的混淆, 即知识产权实施应该由公共部门(政府)而非私营部门(权利持有人)负责。由这个基本误解出发,发达国家在私营部门巨大利益的驱动之下,有目的地推动了一系列其他误解,给发展中国家造成破坏性影响。不仅发展中国家的公共资源被错误地用来实施知识产权, 而且其创新的空间也因滥用知识产权执法而缩小。”[18]对此我们有必要给予关注,并理性地予以对待。

司法保护主导且在权利人主张时给予保护, 这是国际通行做法。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初创,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由于司法资源匮乏和经验不足, 执法体系基本上是双轨并行和行政为主。随着司法保护需求的不断增长,司法保护范围不断拓宽, 保护职能不断强化, 法官队伍日益壮大, 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直至加入世贸组织之前,在商标专利授权和确权的核心领域,仍实行行政终局决定制度。在加入世贸组织前后,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大幅修订,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全面提高。期间,在相应的知识产权基本法律的修订中强化了司法保护和司法终局,行政终局决定被取消,司法全面介入所有的知识产权保护领域, 执法体系逐步向双轨并行、优势互补和司法终局的架构演变。加入世贸组织以后, 虽然行政执法在相当意义上和在某些方面还发挥主导作用,但司法保护更加引人瞩目,得到明显强化和迅速发展。可以说,司法保护的主导作用已初露端倪,已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在其他民事权利保护中,司法从来都是发挥着主导地位,对此人们并没有争论和怀疑过。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知识产权保护首先主要是国外压力直接推动的,当时的对外开放形势要求在短期内形成具有较高效率的执法体系,以迅速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随着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迅速发展, 国内保护知识产权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我国知识产权保护逐步由被动、被迫转变为主动和自觉,双轨并行、优势互补和司法终局的执法体系逐步发展起来, 这也形成了我国保护知识产权的鲜明特色。知识产权具有无体性、外部性、公共物品性和政策性等特征,权利边界不似其他财产权那样清晰,在缺乏保护传统、权利意识不强和知识产权文化不够发达的社会背景下,容易发生重复性的、大规模的侵权行为。我国实行的双轨执法体制显然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还不规范、侵权行为多发、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不强的实际,具有现实的存在基础和合理性。但是,知识产权毕竟是私权,按照私权保护的属性,应当主要由权利人自身寻求法律保护,国家更主要的是通过完善司法救济体系,以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供给满足私权救济的需求。国家最好在局部的特殊侵权领域,动用公共资源和公权力,给予积极主动的法律救济。

特别是,由于与贸易关系紧密,知识产权及其保护受到了国外权利人和外国政府的持续性高度关注,它们源源不断地施加外部压力,外部压力促进和推动了国内的重视,国家不惜投入大量公共资源进行保护,并建立以行政执法和行政保护为载体的公法保护机制。这种主动性和应急性的公法保护适应了当初我国法治不够发达和要在短期内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阶段性特征,是一种合理的选择和必然的产物。但是,这种急需先立的应急性保护体制和机制, 随着我国法治的逐步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的变化,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从私权属性的角度进行理性的审视。诸如,有人指出:“我国政府对知识产权私权公授的性质理解不透彻, 导致对授权后的知识产权为私权的性质重视不够(其实这是在trips协定中开宗明义就已阐明的),进而导致我国政府常常在外国政府的的压力下, 不必要地将知识产权保护的责任和成本揽入政府怀中, 承担了许多不应当承担的责任和舆论压力。建议政府明确意识到知识产权私权公授的性质,除非对社会公众利益产生了严重侵害,不应当轻易动用公共资源来保护私权性质的知识产权,并且承担不必要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骂名。”[19]这种说法是有其道理的。

随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日趋深入,我国在制订《纲要》时对于执法体制和理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和反思。在此基础上,《纲要》将“加强司法保护体系建设”、“发挥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主导作用”,作为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的一项内容,并纳入战略重点之中。这是《纲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根据当前知识产权保护的实际,从国家战略和全局的高度, 对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作出的新定位。这种定位显然符合私权保护的特点、性质和规律,应该推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逐渐由双轨并行转向司法保护主导,向私权保护的本来面目归位。而且,在相应的制度设计上,也是朝着司法保护主导的方向走的。例如,现行《著作权法》将民事保护作为著作权保护的主要途径,只是在侵犯著作权行为“同时损害公共利益”时,才让行政执法介入。对于专利侵权行为,《专利法》只授权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责令侵权人停止侵权及就侵权赔偿数额进行调解,而并未授权进行行政处罚,充分体现了专利权的私权属性。

加强保护,首当其冲地是按照民事权利保护要求,加强司法保护体系建设。例如,当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统一法律标准已成为一种普遍性的国际趋势, 但国外的普遍做法恰恰是通过建立专门专门知识产权法院的方式加强保护。例如,20世纪80年代前后,美国面临日本科技赶超和经济竞争,为解决国内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在知识产权制度方面发起了一场变革, 主要是修订专利法和建立主要负责知识产权司法的联邦巡回上诉法院, 尤其试图通过专门法院加强专利审查和专利保护, 统一专利司法标准。此举无疑推动了美国知识产权制度的重大革命。近年来知识产权保护广受关注,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纷纷通过建立知识产权专门法院、强化知识产权司法等方式进行应对。这些趋势性做法值得我们认真关注。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体系日趋完善,司法能力不断增强。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法院”,这标志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将有新的飞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首选是加强司法体系建设、建立专门知识产权法院等途径,不宜动辄另起炉灶,以加强保护为名行其他之实。而且,无论是司法还是行政都是国家之公器,司法体系本身属于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组成部分, 不是法院或者司法机关一家之事, 国家应当从全局的角度进行谋划,进行顶层设计,避免部门各说各话。

在知识产权保护中,加强保护是方向和趋向,我们要瞄准目标前进,向先进和主流靠拢,但同时要把握好我国创新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握好方位,不搞理想化和一步到位,不把未来和趋势当成现实,所以要“分门别类、宽严适度”。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加强保护、分门别类、宽严适度”的司法保护政策,就是以此为背景和基础的。

知识产权制度是个矛盾体,既是激励创新的利器,又会阻碍创新。如斯蒂格利茨所说:“如果不很好地设计知识产权制度,成本就会高出收益。事实上,知识产权制度如果设计不当,甚至会阻碍创新。现今美国的问题就是它的知识产权制度妨碍了创新。在美国,这种情况很普遍,对此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于对美国知识产权制度进行改革的争论。”[20]因此,立法者需要限定权利范围,把知识产权关在“笼子”里,以趋利避害;执法要具体划清权利边界,对于权利的保护不受越宽越强越好,而是要在依法的前提下,要以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创新为目标,尽可能做到恰如其分和宽严适度。

我们需要接受国际主流的知识产权规则, 这主要是从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向和当今知识产权国际保护需求角度来说的。这一问题也不能简单看待和处理。首先,所谓的主流规则乃是国际上比较公认的先进规则。美国在国际规则的制定上有很大的主导性和话语权, 但主流规则并不必然是美国规则。美国一些先进的规则可以借鉴,但一定注意甄别,不能囫囵吞枣式地接受,盲目地认定美国的规则都是好的和先进的。如上所述, 并非美国的所有规则都是好的。“在世界知识产权协议(trips)影响下,很多国家正在采用美国式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但这种制度不仅难以适应美国的情况,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不适用,特别是美国自己都还在适应阶段。”[21]对此要高度关注。其次,国家利益是最高的衡量标准。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一定要符合我国实际和具有发展导向。“每个国家必须有一个能够适应自身实际的知识产权制度。这个制度必须调整成本和效益之间的平衡,而具体的方法则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知识差距。而如果知识产权制度设计不当,就会使得缩短差距的目标更难以实现。”[22]这些主张是超脱的和有道理的。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设计应当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我国创新和发展。再次,除条约的刚性约束外,可以借鉴其他先进的主流规则,但在操作细节和具体实现上不必亦步亦趋,要根据我国国情和实际具体适用,不作绝对的或者量化的中外对比和衡量。例如,我国侵犯知识产权的赔偿数额日益提高, 但不宜简单与美国相应的赔偿数额相对比,而既考虑国际趋势,又考虑我国的情况。

经济全球化并非知识产权规则的完全一体化。“当前,市场已经或接近实现全球化,但是,世界仍然围绕主权国家运行,各国政府拥有设立市场条款的权力,不管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都要受其影响。我们将会看到,有些时候,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都能相当成功地抵制全球化核心所在的市场力量, 尽管他们自己往往要为此付出相当巨大的代价。”[23]为尽量减少代价,我们应当积极参与全球化,但与全球化关系不大、我们独具特色的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仍然根据根据我国国情和实际进行处理,而不是盲目的不加区别地加贴全球化标签。对于一些纯粹贸易性的知识产权规则, 我们应当尽可能遵循全球化标准;对于我国创新发展的特殊需求,一定要充分考虑。

知识产权保护是依照我国法律进行的,地域性是知识产权法律的重要原则。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有益经验,但其他国家的做法不符合我国实际时, 我们无需人云亦云,也不能人云亦云。该创新的时候就要创新,法理同样是可以创新的,也需要走自己的路。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我们照样可以走,不能因为别人没有走过就不敢理直气壮和没有底气。当然,创新性保护一定要符合我国实际,有利于我国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繁荣。这才是衡量我国能否创新性适用法律的根本标准。

对于一些民族性和国情色彩浓厚的领域, 或者一些特殊的中国式问题,需要坚持独具一格的中国式处理,不盲目与其他国家一致或者寻求国际标准。换言之,我国有特殊的历史、文化和国情,也必然有特殊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必须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按照我国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涉及履行条约义务及其他国际保护问题, 而仅仅是如何适用我国法律以及用我国法律解决我国自己的一些特殊问题。尤其是,由于这些问题的特殊性,国外的类似做法要慎重借鉴,一定要看到貌似背后的实质性差异, 不宜以简单类比现象和结论的方式囫囵吞枣式借鉴国外做法; 确因本质上的差异不能借鉴的,理直气壮和敢为天下先地做出我们自己的裁决。比较法固然有益和重要, 但一定首先要与我们的实际相结合,不能脱离实际地进行比较和借鉴。

例如, 近来涉及中文字库的著作权保护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仅就字库中的单个汉字能否具有可版权性,争论尤为激烈。不少人举出国外不保护此类字体的例子,主张我国也不应该给予保护, 且主张给予保护还会影响文化传播等等。但是,我国汉字具有独特性,与西方文字差别很大,对于中文字库中的单个字体能否保护,一定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同时考虑产业政策等因素。一些法院对此持肯定态度,选择了中国式处理。这种以中国式思维处理中国特殊问题的方式,是必要的。存在决定意识,也决定着我们的保护态度。

再如,“贴牌加工” 涉及的商标侵权问题一直争论较大,近年来争论尤其激烈。被贴牌的商标标志与在中国注册的商标有冲突(相同或者近似),但被贴牌的商品并不在中国境内销售, 而全部销往中国境外。争议的焦点是“贴牌”行为是否构成商标使用,从而构成商标侵权。从法理上说, 商标使用是指商标被用于识别商品来源的用途,[24]被“贴牌” 的商标标志在中国市场内不产生识别商品来源的作用,也就不能认定为商标使用行为。此种情况下附加商标标识只是具备了商标使用形式, 但商标权具有地域性,而不具备在中国境内“用于识别商品来源”的功能性要件,此类行为不能认定为中国境内的商标使用行为。从政策上讲,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和加工贸易大国,“贴牌加工”是我国制造业和加工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贴牌”行为认定为商标侵权,不利于我国企业承接加工贸易业务。也有人提出,贴牌加工并不存在自主品牌,保护此类“贴牌”行为并不有利于我国加工业的转型升级和自主品牌建设。其实,我国加工贸易是分层次的,不可能都是高端的和有自主品牌的加工制造, 转型升级也不是一夜之间完成的,不同层次的加工制造满足不同的经营需求,且加工制造由低端向高端发展、低端为高端提供积累和条件也是一种重要的发展路径。此外,认定“贴牌”行为构成商标侵权,也是部分加工制造业转入其他一些国家的原因之一。因此,不认定“贴牌”行为构成侵权,有利于为我国加工制作业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满足加工制造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也有人在法理上进行比较,认为欧美发达国家没有或很少有“贴牌”加工的商标侵权案例,甚至据此认为我国认定不构成侵权不符合国际做法。多年来发达国家奉行产业转移政策,其加工制造业(尤其是低端加工制造业)转移到东亚等发展中国家。当然,金融危机之后,欧美发达国家逐步重视高端制造业,但这些国家早已有众多和完善的自主品牌体系,处于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不涉及类似中国这样的“贴牌”问题。因此,“贴牌”行为定性上进行这样的国际比较不具有任何经济基础和可比性。

总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之上,面对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的国际环境和我国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内实际, 我国知识产权法治升级要统筹兼顾,既保持先进性和前沿性,又符合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国情实际,总体上朝着更加现代化和法治化的方向迈进。

[1] 李岚清:《突围———国门初开的日子》,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68页。

[2] 刘敏学:“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草案)》的说明”,在1993年6月22日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

[3] “使中国融入全球体系将增加中国的既得利益,促使中国遵守国际规则,将强化中国对外贸易、服务、投资、技术与信息的依赖性。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将逐渐强化,到最后,一旦哪个国家单方面违背国际义务,将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参见李光耀:《李光耀论中国与世界》,蒋宗强译,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第55页。

[4] 参见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宋柳平在上海知识产权局第七次专家咨询会上的发言,载上海市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编:《知识产权专家评论》第12期(2011年9月16日)。

[5] 蒋惠岭、黄斌编译,“美国联邦司法发展战略”,载《人民法院报》2012年9月14日。

[6] [美]理查德·波斯纳:《法官如何思考》,苏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页。

[7] 这种类似情况在其他国家也会存在。如在本世纪以来的美国专利改革及相应立法中,“我们能够预测到那些针对特地产业的严肃的立法调查以及可获得的回应并不常见,即便出现也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参见[美]丹·l.伯克,马克·a.莱姆利:《专利危机与应对之道》,马宁、余俊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66页。

[8] european scrutiny(2006),criminal measures to enforc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31st report,available:http:///.转引自李轩:“关于知识产权实施的十大误区”,参见李轩、卡洛斯·m·柯莱亚编:《知识产权实施:国际视角》,李轩、张征等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第29页。

[9] european parliament,2007.“trips协定要求政府必须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处以刑事处罚,实乃一大误解。”转引自李轩:“关于知识产权实施的十大误区”,参见李轩、卡洛斯·m·柯莱亚编:《知识产权实施:国际视角》,李轩、张征等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第29页。

[10] 参见“美国发布知识产权报告中国再入重点观察名单”,载《经济参考报》2012年5月3日。

[11] 同注[4]。

角》,李轩、张征等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第36页。

[14] cornish,william r.(1999),intellectual property:patents;copyright,trademarks and allied rights,london:sweet & maxwell. 转引自李轩:“关于知识产权实施的十大误区”,参见李轩、卡洛斯·m·柯莱亚编:《知识产权实施:国际视角》,李轩、张征等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第22页。

[15] south centre,2008,转引自李轩:“关于知识产权实施的十大误区”,参见李轩、卡洛斯·m·柯莱亚编:《知识产权实施:国际视角》,李轩、张征等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第23、24页。

[16] 同注[13]。

[17] 同注[12],第22页。

[18] 同注[12],第31页。

[19] 张勤:“析知识产权规则国际化”,载《知识产权》2011年第10期。

[20] [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新发展模式”,载王梦奎主编:《迈向新增长方式的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7页。

[21] 同上注,第27页。

[22] 同注[20],第27页。

[23] [美]罗伯特·夏皮罗:《下一轮全球趋势》,刘纯毅译,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第146页。

[24] 2013年8月修订的《商标法》第48条规定:“本法所称商标的使用,是指将商标用于商品、商品包装或者容器以及商品交易文书上,或者将商标用于广告宣传、展览以及其他商业活动中,用于识别商品来源的行为。”新《商标法》关于商标使用的规定,应当为解决涉及“贴牌加工”商标侵权的法律适用争议问题提供了新依据。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心得体会篇七

(一)竹资源状况

我市位于中亚热带南缘,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自然条件优越。境内竹资源丰富,有毛竹、刚竹、李竹、桂竹、水竹、紫竹、斑竹等10属42种,大多分布在海拔400—800米的板页岩、花岗岩山谷山坡地段。全市共有竹林面积126.8万亩,占全市有林地面积7.2%,占全省竹林面积10%以上,有立竹1.53亿株,是全省竹类资源分布中心区之一。全市竹林95%为毛竹,集中分布在东安、双牌、零陵、蓝山、祁阳等五县区,共有竹林面积101万亩。20xx年,双牌、蓝山、零陵和东安四县区被列入全省毛竹丰产林示范基地建设县。

(二)生产经营情况

“”期间,全市完成毛竹新造6.26万亩,低改62.75万亩,总投入1.11亿元,采伐2952万根。近年来,全市每年安排毛竹低改20万亩,竹材产量590万根/年,竹笋加工量1.67万吨/年,现有竹类加工企业、作坊近万家,20xx年实现竹产业产值3.24亿元。全市共有竹胶板厂5家,没有规模以上企业(年产值20xx万元以上),设计年产3.5万立方米。20xx年生产2.23万立方米,实现产值5020万元,上交税金497万元,消耗毛竹152万根。目前我市竹胶板企业分别是双牌竹胶板厂、道县金马竹业有限公司、东安人造板厂、零陵竹胶板厂、蓝山竹胶板厂。技术装备水平均不高,没有采用热进热出和径向剖蔑等先进生产工艺技术。全市共有竹地板(竹砧板)企业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家),设计年产500万平方米,20xx年生产竹地板、竹砧板70万平方米,实现产值6470万元,上交税金610万元,消耗毛竹100万根。目前有新田县家乐福竹制品有限公司,东安县舜皇峰竹木有限公司生产比较正常。

全市还有竹凉席生产企业9家,卫生竹筷46家、木竹工艺品企业1家,没有规模以上企业。20xx年生产竹凉席24.3万床,卫生竹筷2.79亿双,木竹藤工艺品2万件,实现产值1.34亿元。目前在零陵、宁远、双牌、蓝山、东安、江永等县区,主要以家庭为单位,作坊式生产木竹旅游工艺品,交旅游公司和公园管理部门收购,在有关旅游景点出售。产品有葫芦丝、笛子、二胡、快板等木竹制乐器、木竹(泪竹)拐杖、木竹工艺扇、江永女书扇、工艺竹筷、木竹制文具、玩具、木竹烙画等等。双牌县确定建设30万亩毛竹林基地的目标,以永江公路沿线和潇水河两岸为重点,每年新造竹林1万亩以上,以阳明山和紫金山系为重点建立毛竹低改基地每年3万亩以上。

蓝山县按照林用、笋用、笋材两用三个经营类型,平均每年完成1万余亩毛竹丰产林示范基地建设。双牌县的鼎泰、三鑫、华兴、大竹海等企业在双牌县何家洞、阳明山、五里牌、茶林等地租赁林地兴建基地1.8万亩,对毛竹基地进行标准化管理。同时,鼓励农户依法进行林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培育专业大户150户,全县竹林流转面积达2.3万亩。我局对发展竹产业高度重视,成立了示范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毛竹产业发展规划》,将毛竹低改作为重点工程来抓,列入对各县区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浙江等竹产业大省相比,差距很大。

当前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雨雪冰冻灾害损失严重。20xx年的雨雪冰冻灾害,对毛竹破坏严重,全市竹资源恢复重建工作量大,任务重。

2、建设资金严重短缺。毛竹丰产林示范基地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一个周期(按5年算),每亩至少需投入1000元,但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的投入全部加起来还不够100元,建设资金的严重短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毛竹丰产林示范基地建设。

3、经营规模小,加工利用率低。据统计,在全市现有的233家竹类加工企业中,除少数几家规模企业外,均为设备落后的手工作坊式生产,龙头企业少,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目前我市竹胶板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均不高,没有采用热进热出和径向剖蔑等先进生产工艺技术。无论竹胶板、竹地板和竹制家具、餐具生产,占原料30—70%的加工剩余物没有得到合理利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竹加工制品在全市还是空白。

4、培育品种少,经营模式单一。竹林培育只侧重用材竹和笋竹两用林,对高产笋用竹培育极少,至于观赏竹、生态竹则更是近乎空白。经营模式上,只注重竹林的生产加工价值,对竹林的生态旅游价值则几乎没有考虑。

5、认识不统一,发展不平衡。竹业开发周期短,见效快,是林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但个别县区对此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对竹类培育和加工利用的前景缺乏足够的认识,有部分竹农认为只要山上种了竹子,就有收获,疏于管理,在少数竹类资源丰富的县区,竹类加工利用几乎还是空白。另外,现有集体竹林分散承包到户后,各户分户经营,由于各户面积少,思想认识不够统一,不利于统一规划,统一组织施工,制约着毛竹丰产林示范基地建设的全面实施。

二、竹产业发展目标

5系,实现数量、质量和效益三者统一的目标。

(二)发展目标20xx年,全市竹林面积发展到150万亩,立竹总数达到2.4亿株,建设竹林道500公里,建设笋、竹加工骨干企业20家,扶持发展竹集成材、竹纤维纺织、竹胶板、竹地板、竹滕家具、竹食品加工、竹工艺品等七大竹产业建设示范项目,竹产业年总产值达到6亿元。20xx年,全市竹林面积发展到175万亩,立竹根数达到2.8亿株,建设竹林道1000公里,竹产业年总产值达到12亿元。20xx年,力争将我市竹产业打造成过20亿元产业。

(三)发展原则

1、基地建设专业化。统一规划,改革生产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化资源管理,建设毛竹速生丰产专业基地,定向培育笋、竹专用基地。

2、资源布局区域化。重点围绕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笋竹基地,在零陵、东安、祁阳、双牌、蓝山等毛竹面积10万亩以上主产县区建设以低改提质为主、新造扩面为辅的毛竹速生丰产基地。在城市、郊区和旅游景点重点发展笋用竹、观赏竹,建设竹类食品加工专用基地,发挥竹林生态作用。

3、加工产品系列化。合理布局加工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大力扶持竹地板、竹制包装容器、竹藤家具、竹工艺品、竹胶板和竹类食品等产品上规模、上档次,扶优扶强,使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4、市场服务社会化。积极培育多层次、多门类的竹木市场,特别是竹木建材、室内装饰材料、竹木家具和竹木制工艺品、小玩具专业市场,扩大市场流通,规范市场秩序,建立物流有序、竞争合理的林产品市场体系。

三、主要措施

(一)增强兴竹意识,切实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竹产业开发利用的广阔前景,把发展竹产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来抓,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竹林建设发展规划,要明确领导负责,成立竹产业办公室专抓。制定发展竹产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切实加强领导,主动搞好服务。

(二)加强竹林培管,壮大毛竹资源。一是增加资金投入。争取国家和省级立项投资,鼓励群众自筹投入,引导部门和企业等社会资金投入。二是推广育竹新技术。在积极推广新造用材竹林,低效林改造,笋材两用林技术的同时,要大力营造生态竹、观赏竹,形成竹林品种和价值的多样化。三是加强病虫害防治。特别是对竹蝗、竹小蜂防治要对连片或相邻竹林统一规划,同时防治,确保效果。

(三)扩大加工规模,扶持龙头企业。要提高现有竹胶板、竹凉席、竹地板、竹藤家具、竹餐具、竹工艺品等产品的质量,稳定其产量,促使达产达标。实行龙头带动战略,大力招商引资,新建竹集成材、竹纤维纺织生产线。以龙头企业带动区域内的竹产业加工并幅射到相关产业。争取到20xx年,全市竹胶板年产量达到4万立方米、保健竹凉席100万平方米,竹地板或薄竹贴面地板100万平方米,竹工艺品1.5万件,竹藤家具5000套(件),竹加工年工业产值突破6亿元大关,原竹利用率提高到20xx竹产业发展工作实施方案以上,扶持培育年产值过5千万元的企业10个以上,使20%的企业形成80%的产值。

(四)瞄准市场依托科技,积极开发新产品。

一是开发竹集成材及其家具制品。竹集成材由竹片拼接胶合而成,是原料来源广,使用价值高的人造板基材。可进行二次加工生产竹地板、竹砧板、竹家具等高附加值产品,应引进投资经营者大力开发,赢得先机。

二是大力发展竹纤维纺织产业。我市竹类资源丰富,竹类各种纤维含量丰富,竹纤维纺织品具有透气性好,吸附能力强等特点,是各种高档服饰的原料。国内和省内均有成熟的生产工艺和经营成功的厂商(益鑫泰等),应多方引进大力开发。浙江竹林资源与湖南相近,但浙江竹产业总产值达到280多亿元,是湖南的10倍。组织主产县区有关人员前往考察,引进和吸收该省发展竹产业的有益经验。

三是大力开发竹工艺品、日常用品和竹类保健用品加工。浙江、福建等地把现代加工技术与竹工艺艺术融合在一起,开发出实用、保健与艺术价值兼有的竹编织品、竹炭保健复合纺织品和竹醋系列饮料,特别是屏风、竹扇或壁挂、竹盘、竹篮、果盒和竹炭、竹醋系列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我市完全具备开发基础,关键在技术引进、招商引资、产业规模、产品种类和市场开发上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形成规模优势。

四是开发竹类食品。竹笋、竹荪、竹醋具有保健抗癌等多种功能,是公认的绿色食品,应积极开发。

(四)树立品牌意识,创新经营机制。品牌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广阔的市场需要品牌来开拓。企业要树立品牌意识,精心打造品牌,以品牌树质量,以品牌促销售,以品牌出效益。要不断创新经营机制,经营上鼓励实行国有民营、民有民营,企业间可以通过各种利益关系形成联合,或者强强联合,形成龙头企业集团,产生规模效益;或者强弱联合,形成产业链的延伸,产生补偿效益。通过这些途径,想方设法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最终赢得市场。

四、几点建议

9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林业局,成立专门班子和专抓机构,负责日常工作,加强调研,出谋划策,从生产、经营、加工等各方面予以指导支持,做大做强我市竹产业。

(二)多方筹资,加大投入。一是争取国家、省项目支持,整合农、林、水、扶持开发等涉农资金,对示范基地建设县区加大投入,提高补助标准。二是市、县财政设立专项基金促进竹产业发展。建议市政府成立毛竹产业发展基金,实行以奖代补,毛竹低改每亩补助100元,毛竹新造每亩补助300元。三是招商引资,引进扶持企业扩大毛竹基地建设。

(三)合理布局,培育资源。根据我市竹产业的基础和布局,以零陵、双牌、东安、蓝山为核心区,合理规划,形成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集中区,实现全市竹产业的集群集约式发展。

(四)积极引进,办好示范。积极参加各类有关竹产业的活动,以开拓视野、广泛联系,吸取先进经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组织力量,根据我市实际,深入研究和完善全市竹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优惠政策,有效组织实施。办好和扶持毛竹丰产示范林场、乡镇和竹业加工龙头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办点示范工作,以点带面,加快发展。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心得体会篇八

实施方案其中最常要用到是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实施方案也叫项目执行方案,是指正式开始为完成某项目而进行的活动或努力工作过程的方案制定,是企事业单位项目能否顺利和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和依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党建创新实施方案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为推动党建工作创新,深入整合党建资源,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街道党工委决定在全街区深入开展“网格化管理,网络化服务”活动,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整合各类党建资源,以为民、便民、惠民为根本宗旨,以促进社会和谐为主要目的,以基层网格为管理单元,以四级网络为组织形式,把党建引领、服务统筹、社会共治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构建党组织领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党建工作新格局,为全街经济建设、社会管理、城市管理、社区服务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工作目标

在全街建立“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党群服务站—网格党群服务小组—楼院党群服务点”链条式服务网络,在每一链条上组建党员服务团队;把每个社区合理划分为若干个网格,以网格为单元提供社区管理服务,实现对全街9个社区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化管理和精细化服务的全覆盖,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管理服务更加高效、党群关系更加密切,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坚实,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和谐的新型街区。

三、基本原则

坚持服务为先原则,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结合。

坚持多方参与原则,以各级党组织为核心,充分发挥辖区各方面力量的协作和协同作用,形成强大合力。

坚持重心下移原则,辖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政策资源、职能职责,街道向社区下移,社区向网格下移,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增强公众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坚持一岗多责原则,各网格长要当好所负责网格内的居民信息采集员、社情民意联络员、政策法规宣传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文明新风倡导员、惠民便民服务员“六个员”。

坚持居民自治原则,充分发挥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和自我引导的作用,使网格化管理、网络化服务真正融入社区事务、走进居民生活之中。

四、活动内容

(一)网格划分

根据社区所辖范围、人口数量、楼栋分布特点、居住集散程度,把社区合理划分为n个网格,设立网格长(由社区“两委”干部担任),下设楼栋长、单元长。网格的划分要按照便于管理、界定清晰、任务相当、责任明确的原则,有利于上门调查,面对面服务。网格间要有机衔接,不留空白,不交叉重叠。在流动人口多、商户集中区域,可建立“新居网格”、“商户网格”等特色网格。

(二)网络设置

设立四级服务网络:

一级网络在街道,设立党员群众工作服务中心(设在组织办,抽调相关站办所负责人组成)。

二级网络在社区,设立党员群众工作服务站(社区书记为该网络建设的第一责任人)。

三级网络在网格,设立党员群众工作服务小组(成立网格党支部,支部书记可由是党员的网格长担任)。

四级网络在楼栋,设立党员群众工作服务点(成立楼栋党小组,组长由党员干部、在职党员、“两代表一委员”、“五老”人员、中心户长等担任,身份必须是党员,负责本楼栋网络管理服务工作)。

(三)网格管理

以网格为依托,实时采集网格内家家户户和单位的情况,实现对网格内管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为网格群众提供多元化、人性化、即时化、精细化服务,努力做到情况掌握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

(四)网络运行

全街四级网络服务实行层级负责制,排查收集的民生问题自下而上逐级上报,按职责职能逐一交办、分解落实。

1、排查报送。党员群众工作服务点人员,按规定在本网格内开展信息排查和民情收集工作,将排查收集的信息、民情等问题整理后,逐级上报,并认真做好记录。一般性工作由网格管理员现场处理,做好登记备案;需要协调处理的工作由网格管理员现场受理,将意见、建议带回社区进行集中商处,并及时反馈服务管理对象。如遇突发性工作,网格管理员要现场跟踪,并立即上报至社区及街道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进行紧急处理。对审批性工作由网格管理人员及时掌握信息,并告知办事流程,充分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社区服务。

2、限时办结。根据排查收集的各类信息与问题,属服务小组和服务点职责范围内的,一般在1个工作日内给予解决;属社区党员群众工作服务站职责范围内的,一般在3 个工作日内给予解决;属街道党员群众工作服务中心职责范围内的,一般在5 个工作日内给予解决。如情况特殊短期内难以解决的,要及时注明原因。如问题超出街道职责范围,应立即报送市相关职能部门或市领导,并及时将办理结果以短信方式或由网络服务人员反馈给当事人,确保居民反映的问题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

3、督查考核。各级网络负责本级网络和下一级网络台帐的管理,街道党工委对全街网络化服务运转情况实行督查考核,采取听、看、议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听各社区推行网络化服务的情况汇报;查看场所建设、工作记录、档案管理等;召开党员代表、居民代表会议,听取其对网络服务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对网络责任人的综合评价。考核结果纳入各社区党建考核责任制,并作为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

4、严格奖惩。街道党员群众工作服务中心每月召开一次社区党员群众工作服务站负责人会议,了解各级网络运行情况;对优秀党员群众工作服务站、党员群众工作服务小组、党员群众工作服务点、优秀党员等工作突出、群众公认的党组织和党员适时进行表彰。对不履行职责造成不良影响者,给予通报批评或诫免谈话。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

街道成立以党工委书记为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名单附后),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组织办,负责日常管理工作。街道领导班子成员负责所包社区的党员群众服务工作,实行”一岗双责”、“一案双查”制度,在包社区经济发展、项目建设工作的同时更要包好党建工作。机关干部包扶社区工作的同时,还要包组包点,进组到点搞调研,帮助解决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社区“两委”班子每人联系一个党员群众服务小组。街道包社区领导一般每月一次到社区集中听取网络服务工作情况,社区每周进行一次。各级网络负责人为该网络第一责任人,负责本级网络建设、管理、服务工作。

(二)优化配置,密切配合

网络服务人员要充分考虑个人的`岗位职责、专业特长、年龄结构及性格特点等因素,充分吸收教师、医生、老干部、老党员、科技人才等人员加入到网络服务之中,使各级网络都具备较好的服务能力,形成管理、服务两张网有机结合。各级党组织、机关站办所、党员干部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处理好推行“网格化管理,网络化服务”活动与抓好日常工作的关系,把日常工作统一到“网格化管理,网络化服务”活动中去。

(三)加强宣传,保障投入

各社区要利用宣传栏、公共活动场所,宣传推行“网格化管理,网络化服务”活动的重要意义和服务内容。建立公示制度,在醒目位置公布网络责任人姓名、职务、联系电话、工作内容、服务管理职责等信息。要充分发挥党员远程电教阵地作用,有针对性地对党员干部进行培训,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街道党工委设立党组织活动专项资金,用于各级网络办公场所、办公设备、办公用品、党员培训与管理等,确保此项活动高效开展。

一、思想

以“”和“”思想为,街基层组织建设,实施创新,、执政能力,执政地位,为改革开放和社会建设坚强的组织。

二、创新项目

《党章》规定和要求,在去年的基础上,深化楼宇(市场、小区)党建。

三、实施

1、摸底调查

组成专班,与经济发展办等联手,摸清街辖区范围内工商企业市场的分布情况,摸清楼宇企业和市场的党员分布情况。

2、台账

党员分布情况,逐一对楼宇企业党员登记台账,对党组织建设设置要求的企业走访调查,适时,党组织设置的方案。

3、组织实施

方案后,报请××××*并专题会议部署,《党章》要求,依法成立基层组织,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

4、建章立制

基层组织成立后,要按规定规章制度,包括党员学习制度、教育管理制度、党员活动制度等,党组织能运转,党员先锋模范和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保进本经济发展。

四、要求

本方案6月份组织实施,9月底调查工作,年底1-2个楼宇企业党建,总结经验,并工作机制。

方案三:党建创新项目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教育局党委年度工作计划和《关于基层党建工作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精神,在广大党员教师中掀起“岗位创先争优,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热潮,关注课堂,决胜课堂,向课堂要质量,以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科学的课堂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体现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展示党员教师的风采,为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二、领导小组:

组长:赵振强李文东

副组长:邸玉杰

成员:周国强张增辉王伟王春艳曹立红邱莹

三、工作目标:

1、加大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法更新,增强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整体把握能力明显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研究能力普遍提高。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全面提高,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

3、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学科特点、教师特点、班级特点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流程。通过合理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促进课堂教学实现高效、优质、轻负。

4、学校领导班子引导广大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学习高效课堂的理念,共同探讨制订符合我校校情的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

5、教师通过一年半时间,教学能力大幅提升;通过实验和探索,初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四、基本要求及主要措施

2、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以有效的教,促进高效的学;

3、努力探索常态教学条件下,实施有效教学方式和策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通过学习、展示、交流、合作等策略,促进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反思能力的持续提高,形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6、所有教师能够正确理解教材、合理使用教材,部分教师能够创造性使用教材,各教研组建立起长效的教材教法学习制度。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体系、脉络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编者意图,把握课程整体目标和阶段目标。

7、做到规范备课: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媒体、备程序、备作业。

8、优化教学策略,恰当灵活地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精讲精练,及时反馈、有效调控,切实提高教学活动实效。

10、学校要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实行推门听课,无规律的突击检查个人教案,教研组集体备课资源共享。教务处要为教师提供实践高效课堂教学的专业支持和服务。努力构建与高效课堂教学相配套的目标考核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探索各学科高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11、学校广泛开展各学科高效课堂达标和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观摩、展示、研讨活动。每学期安排2-3名市区骨干党员教师做面向全校在职党员的示范课,每节课确定一个示范主题,课后组织听课党员讨论会,由主讲教师说课。听课党员交流听课收获。

12、邀请市区专家现场听、评课,并指导青年党员教师如何听、评课。

13、坚持开展高质量的校本研修活动和课题研究活动,加强教师间的对话交流,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促进教师自觉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行为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37617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