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课文理解 残疾预防宣传标语(优质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1 17:59:14
一分钟课文理解 残疾预防宣传标语(优质7篇)
时间:2023-09-11 17:59:14     小编:纸韵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一分钟课文理解篇一

1.照看好儿童,防止溺水、跌倒、坠落等伤害。

2.营造安全家居环境,加强平衡锻炼,减少老年跌倒。

3.遵守交通法规,安全文明出行,预防交通伤害。

4.购买正规产品,按说明书正确使用。

5遵守安全生产规程,做好职业防护。

6.学习避险、逃生知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7.掌握基本急救技能,科学处理损伤。

一分钟课文理解篇二

1.合理膳食,少油、少盐、少糖,多吃蔬菜水果。

2.坚持运动,吃动平衡,避免超重肥胖。

3.不吸烟少喝酒,远离二手烟。

4.学会自我健康管理,关注血压、血糖、血脂变化。

5.定期体检,及早发现疾病,及时治疗。

6.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远离传染病,及时全程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

7.保持心情愉悦,与他人和谐相处,发现心里异常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8及时就医,遵从医嘱,规范治疗。

一分钟课文理解篇三

根据市残联《关于在全市开展第二十五次“全国xx”活动的通知》精神,领导高度重视,及早做好部署和安排,徐丽琼理事长于5月12日召开了安排部署xx工作专题工作会议,制定了工作方案《x县关于开展第二十五次“全国xx”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对xx活动进行了统一部署,要求各乡镇、街道办残联及残工委成员单位紧扣今年xx活动主题,对本次xx活动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精心组织好xx的各项活动。

三是通过短信群发平台在全县科级干部中发送助残宣传口号,营造良好氛围;四是请县外宣办、县电视台播报xx系列活动内容,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感染我县广大人民关心关爱残疾儿童。我县助残氛围日趋浓厚,在全县范围内营造“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取得良好效果。

在第二十五次“全国xx”期间,x县残联根据省市安排,围绕“关注孤独症儿童,走向美好未来”xx主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让残疾朋友度过了愉快的节日。

五是为118名困难户发放临时救助金7.98万元,惠及残疾家庭成员400余人;六是利用县残联宣传阵地滚动播出xx宣传标语36条次。

通过“全国xx”活动的开展,增进了社会对残疾人事业的理解和支持,促进了x县扶残助残风气的进一步形成,增强了人们的扶残助残意识,对于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倡导友爱、互助、融合、共享的理念,对形成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风尚具有重要意义。从而让全社会更加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将我县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分钟课文理解篇四

1.尽早开展康复,避免残疾发生,减轻残疾程度。

2.树立信心,坚持系统康复训练。

3.科学适配辅具,提高生活质量。

4.勇敢面对残疾,主动走出家门。

5.家属积极参与,全面介入康复过程。

6.尊重差异,平等接纳残疾人。

7.爱护无障碍设施,主动为残疾人提供便利。

一分钟课文理解篇五

2017年2月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了《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日前,国务院法制办、中国残联、卫生计生委的负责人就《条例》的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请简单介绍一下《条例》出台的背景和起草过程?

答:我国现有残疾人总数约为8500万。残疾人群体的生存、发展状况影响到全国近五分之一家庭的生活状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残疾人的小康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党和政府一贯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大力推动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开展残疾预防工作,避免和减少残疾的发生,促进康复事业发展,切实保障残疾人享有康复服务权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对残疾预防重视不够。预防意识淡薄、预防知识欠缺,儿童、孕妇等重点人群的残疾预防工作亟待加强。

二是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不完善。康复机构不健全,专业人才培养薄弱,服务不够规范。

三是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协作配合有待加强。有关部门各负责一摊或一段,相互之间缺乏有机联系。

四是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支持、扶持与宣传力度。全国范围内,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保障水平整体偏低,且缺少广泛、有效的宣传,相关政策的社会知晓率不高。因此,有必要制定《条例》,从制度层面推动上述问题的解决。

中国残联、原卫生部于2012年8月向国务院报送了《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送审稿)》。收到此件后,法制办先后2次书面征求有关部门、地方政府以及部分医疗机构和专家的意见,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会同中国残联、卫生计生委赴北京、天津、甘肃、江苏等地开展调研。

召开专家论证会、部门协调会,并就保障措施等重点问题召开专题研究会。在此基础上,法制办会同中国残联、卫生计生委对送审稿进行反复修改,形成了《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草案)》。2017年1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草案)》,2017年2月7日,国务院正式公布《条例》。

问:起草《条例》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答:《条例》起草过程中,在总体思路上主要把握了以下几点:

一是强化全社会的残疾预防意识,充分发挥相关部门作用。残疾预防涉及医疗、教育、安全生产、职业病防治等多个领域,《条例》重申了这些领域的残疾预防工作。在强调相关部门在依法履职过程中要考虑致残因素、减少残疾发生的同时,对医疗机构、具有高度致残风险的单位、公民个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等提出了要求。

二是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出发,重点保障残疾人的基本康复需求,提高康复服务能力,落实政府保障责任。

三是处理好《条例》与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关系,理清相关部门的职责边界。对已有法律、行政法规规范的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事项,《条例》只作衔接性规定,不改变部门原有职责,避免交叉、冲突。

问:《条例》在明确各级政府职责方面作了哪些规定?

答:《条例》从以下方面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职责:

一是加强对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领导。《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将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善服务和保障体系,明确工作机制,加强考核和监督。

二是组织做好残疾预防重点工作。《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残联等对主要致残因素实施动态监测和重点预防,对致残风险较高的地区、人群、行业、单位实施优先干预,加强宣传教育、普及残疾预防知识。

三是合理配置残疾人康复资源,建立、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整合资源、合理布局,以实用、易行、受益广的康复内容为重点,为残疾人提供综合性的康复服务,优先开展残疾儿童康复工作,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康复机构建设。

问:《条例》在残疾预防方面规定了哪些内容?

一是明确残疾预防工作的基本原则。《条例》规定,残疾预防工作应当覆盖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以社区和家庭为基础,坚持普遍预防和重点防控相结合。

二是建立残疾人信息收集、共享制度。针对目前残疾人信息由相关部门分别掌握,信息不全、底数不清的问题,《条例》规定,国务院卫生和计划生育、教育、民政等部门和中国残联在履行职责时应当收集、汇总残疾人信息,并实现信息共享。

三是将残疾预防融入相关行业管理服务之中。《条例》规定,卫生和计划生育、公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部门在疾病防控、母婴保健、交通安全、生产安全等工作中,应当针对遗传、疾病、药物、事故等致残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残疾的发生。

此外,《条例》第二章还规定了针对新生儿和未成年人的残疾信息报告制度以及具有高度致残风险的用人单位的预防残疾义务、鼓励公民学习残疾预防知识和技能等内容。

问:关于残疾人康复服务,《条例》规定了哪些制度?

一是明确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基本要求。《条例》规定,提供残疾人康复服务,应当针对康复需求进行评估、制定方案并根据实施情况对方案进行调整优化;要充分听取、尊重残疾人及其家属的意见,履行告知及隐私保护等义务。

二是明确康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定条件及要求,保障康复服务质量。《条例》规定,康复机构应当具有符合无障碍环境建设要求的服务场所、专业技术人员、设施设备及康复服务管理制度;从事残疾人康复服务的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学习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能够熟练运用;专业性强的康复岗位从业人员,还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取得相应资格。

答:《条例》在保障措施方面主要规定了以下内容:

一是加强医疗保障。《条例》规定,各级政府应当按照规定将残疾人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并按规定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给予补贴,对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其他补充医疗保险支付医疗费用后仍有困难的给予医疗救助。

二是强化对特殊残疾群体的保障力度。《条例》规定,国家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逐步实现0-6岁残疾儿童免费得到手术、辅助器具配置和康复训练等服务;完善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通过实施重点康复项目为城乡贫困残疾人、重度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基本型辅助器具配置给予补贴。

三是明确资金保障和物资支持。《条例》规定,工伤保险基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用于残疾人康复;有关部门对相关机构给予资金、设施设备、土地使用等方面的支持。

四是加强人才保障。《条例》规定,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职业学校设置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相关专业或者开设相关课程,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卫生和计划生育、教育等有关部门要把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知识、技能纳入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国务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有关单位完善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能力水平评价体系。

此外,《条例》还允许有条件的地区制定并实施高于国家规定水平的残疾人康复保障措施。

一分钟课文理解篇六

2.做好残疾预防,维护全民健康

3.推进残疾预防,建设健康中国

4.重视残疾预防,关爱生命健康

5.学习残疾预防知识,做自己健康的主人

6.预防残疾,从我做起

7.预防残疾,人人有责

8.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努力实现应救尽救

9.关爱残疾儿童,加强早期康复

10.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一分钟课文理解篇七

今年5月15日是第xx次全国助残日,活动主题是“促进残疾人就业,保障残疾人权益”。为引导全社会关心残疾人,关注残疾人事业,营造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环境和良好风尚,5月13日,在第三十二次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天坛街道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助残活动。

设咨询台宣传政策

通过设立咨询台、悬挂横幅、制作宣传版面、发放惠残政策宣传页、宣传围裙方式,进行政策宣传。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大力宣传《残疾人就业条例》、惠残政策,依法维护残疾人就业、社会保障等权益。共发放宣传页2000余份,宣传围裙2000余个。

走访慰问心手相牵

天坛街道残联理事长程慧带领工作人员到困难残疾人家庭李爱华、贾冬梅家中走访慰问,送上慰问品和街道党工委、政府的关爱。在贾冬梅家,详细了解无障碍改造安装的扶手、坐便器使用是否方便,以及其父亲的治疗情况,在李爱华家,为其讲解低保、残疾证办理的条件及程序,并鼓励他们要克服困难,积极面对生活,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日子越过越好。

适配辅具温暖人心

助残日活动期间,天坛街道残联组织有辅具需求的10名残疾人到示范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进行现场评估及辅具适配,共适配发放轮椅、助行器、防褥疮气垫等辅助器具20余件,有效减少了残疾人的出行障碍,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适应能力。

系列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高了残疾人和全社会对《残疾人就业条例》及惠残政策的知晓率,进一步弘扬了中华民族扶弱助残的传统美德,掀起了更加广泛的扶残助残热潮,增强了残疾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信念,有力促进了天坛街道残疾人事业持续、健康向前发展!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42652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