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
:本文是继朱自清的《春》之后的'第二篇优美的散文。作者老舍细致观察济南的冬景,把心中对济南冬景的喜爱以及对自然山河的赞赏之情通过笔墨描绘出来,创作出这么一篇优美的散文。本课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大自然。通过反复朗读本课文,在学习《春》之后继续加强朗读水平的提升。同时,也加强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认识,阅读更多的文章来加深体会文中细腻的描写,进一步体会写景抒情的文学创作方法。
初一新生在上一节课了解了文学作品中自然的描写,赏析了优美的语言,发挥想象,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重点学习了比喻对文学语言的润色功能,一定程度上锻炼了理解文学语言的思维能力。对于朗读方面仍需加强学习,体会文中感情。
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以及喜爱之情。
初步分析作者笔下冬日里带有温情的济南山水,发挥想象,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以及喜爱之情。
初步分析作者笔下冬日里带有温情的济南山水,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想象文中描绘出的景观,体会文学作品的语言对空间的塑造以及传达情感的魅力。
40min
立足点:“看”(顺着老舍先生的目光,在想象的世界里观览冬日里的济南。)
导入:5min
冬天的电影场景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顺着老舍先生的目光,一起认识冬天里的济南,在想象的世界里观览冬日里的济南。
检查预习:5min
借助注释,了解作者背景。以开火车的形式检查字词,读三遍。(基础巩固)
朗读技巧学习:10min
跟着录音,低声跟读,注意感情起伏,重音及停连。(初步感知作者细腻文笔及对济南,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问题一:5min+12min
顺着老舍先生的眼光,你看到了什么自然美景?各自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把你在文中看到的地名、自然景观在文中用笔画出来,五分钟之后请同学来分享所得,用自己的话简单描叙出来。(鼓励积极发言,加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同时理清文章层次: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总体感受、济南的小城、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山以及冬日里的水)
课堂总结:3min
了解作者背景生平等、字词巩固、朗读初步学习以及对文章层次的梳理。
朗读课文一遍,朗读第三段三遍。
找出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的句子,试着思考一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济南的冬天
老舍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二
1.知识技能目标:
2.能力方法目标:
在反复阅读过程中能理解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自觉培养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阅读教学,学生能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体会济南冬天与老舍情感的紧密结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欣赏并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一年四季都有许多美景,你喜欢哪个季节?同学们,北国的寒冬多是朔风怒号、冰封雪飘;江南的冬天温柔可人,那么地处中原的济南呢?它有一番怎么别致的性格呢?老舍在《济南的秋天》里曾这样说过:“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赐给西湖,秋和冬全赐给了济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见证老舍先生的评判。
1.了解济南冬天的景物特点;
2.学习老舍先生的写景方法;
3.抓住特点写写家乡的景物。
4.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品质
1.看课文解释后补充:老舍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写该文时,作者就在山东济南任教。
2.解题
1.听课文朗读,学生边读边圈点,感受课文:题目限制了地方和时令,济南的冬天有什么可写的呢?先看课文,把有关描写济南冬天的词句划出来。
2.师生互动,评点第一段。
济南的冬天有哪些特点?第一段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写出济南冬天的特点的?
b.文中哪一个词写出了济南的冬天独具一格的风貌?
1、
2、
3、
4、
选择你喜欢的段落朗读,并说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景物,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特点?
推荐一句你认为写的好的句子,说出推荐的理由。
例: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这句话含有两个比喻,一是将树尖的雪比作“白花”;二是将树尖顶雪的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比喻贴切得表现了雪后树的秀美。
句中用“晒”“睡”“醒”形象地突出了小村庄舒适、温暖的环境。
细致观察
角度多样
情景交融
运用修辞手法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三
1.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通过朗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一段,让学生感受美,领略美。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朗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一段,让学生感受美,领略美。
一、交流导入
以话题“我眼中的冬天”为话题,聊聊冬天给学生的感受。找准机会板书课题《济南的冬天》,并顺势介绍有关老舍的文学常识。
二、初读感知“美”
1.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是美的,同学们读读看你从哪里发现了美?(学生会从文章各个地方找出“美”,拿来和同学交流)
2.你能用美丽的声音,向我们传达美吗?
(教师启发、引导,并积极表扬)
三、再读聚焦“美”
3.同学们,你们觉得最美的是哪一段?(学生大部分会回答“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一段)
4.让我们齐读这一段。(让学生熟悉这一段)
5.教师范读这一段,配乐读出美感。(教师引读,将学生带入情境)
四、三读朗诵“美”
6.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做标记,具体指导。(要做到细致而有效,如用﹏号表示声音的延长等)
7.学生自由练读。(根据标记提示,注意轻重缓急、语气感情)
8.指名学生朗读,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评价,教师指导。在这一环节,老师可以要求学生以“我从 读出了 ,因为 。”(必要情况下,教师可以具体指导一两句)
9.学生再次练读,为下一环节做准备。
五、朗读擂台赛
10.教师公布擂台赛具体规则。(找裁判,以学生掌声高低为准,最后能站在讲台上的同学获胜)
11.参赛学生朗读,教师配乐,其他学生评价。
六、板书设计(略)
七、沉思画出美
课下再读这段,将你心中的美画出来吧。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抓住了一个“美”字,让学生在美丽的世界里走了一遭。这节课重点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感知语言的能力,达成了预设目标,学生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四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通过朗读的方式,学生能够把握文章情感基调。通过朗诵,小组讨论的方式,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温晴”。
3.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体会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及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教学方法
朗诵法(集体朗诵、指定学生朗诵);讨论法;教师导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运用谈话法进行导入:“同学们,在你们的印象中冬天是什么样的呢?老师听到有的同学说时白雪皑皑、寒风呼啸的。对啊,北方的冬天总是给人一种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印象。但是有这样一个地方,它的冬天是不一样的,没有呼啸的寒风,没有皑皑的白雪,那里有着无限的温暖,同学们想知道这是哪里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济南的冬天》”。
(二)初读课文,感知诗歌情感基调
1.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语速、感情等)。
2.学生了解文章大概内容。(明确:从课文中能够感受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体会作者所表达对的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及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品析语句,合作交流。
1.学生再次读课文,提问:
济南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作者通过哪些景物呈现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明确:济南冬天总的特点是“温晴”。作者通过对济南山、雪、水等景物的描写来体现济南冬天的特点。
2.作者是如何对冬天景物进行描写的?
明确: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对济南的小山进行了描写“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在这句话中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将小山周围的地理环境比喻成了“小摇篮”,将四周的小山比喻成“看护者”。通过比喻手法的运用加上作者所感受到的温暖等一系列的描写,写出了周围的一圈小山特别可爱。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对“小雪”进行了描写。“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作者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写雪是“害羞的”并且“露出点粉色”,这些描写都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第六自然段对济南的水进行了描写,冬天水不结冰,水里的水藻在晴天的时候也越来越绿,因为这些水是不忍冻上的,况且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作者通过描写使水富有了灵气,通过描写水藻及垂柳,进一步说明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3.作者通过对一系列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何种情感?
明确:作者通过运用比喻、拟人等一系列的修辞手法对景物进行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老舍先生刚从伦敦回到祖国,到了济南,对济南冬天的“温晴”感受十分真切,当你到一个新的地点后是否有不同的感受?请谈谈你的感受并写下来。
2.老舍抓住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并且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请同学们课下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进行一段景物描写。学会作者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文章,因而重心在让学生学会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以及所表达的情感。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准确找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也有了一定的掌握。课堂充分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尽可能地营造课堂气氛。本节课实现了三维目标,达到了师生共建课堂的效果。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五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找出文中生动贴切的比喻句,拟人句并细细揣摩、品味。
3、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习写景状物抓住事物特征的作文方式。
4、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及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
学习写景状物抓住事物特征的作文方式,品味生动贴切的比喻句、拟人句。
三、 2课时。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的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文章中描绘的山、水、阳光、白雪等景物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浸透在如诗如画美景中的浓郁情致,更使作品带有了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本文的写作特点主要有:布局谋篇层次井然,脉络清楚;比喻和拟人的写法,形神兼备,生动贴切;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抓住特征,基调一致,色彩和谐。学习这篇文章将重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着重学习写景状物抓住事物特征的写法。
五、
虽然初一学生对抒情散文的感悟能力还比较低,但前边刚刚学习了《春》这篇文章,学生对情景交融这种写法以及抓住特征有层次的进行描写都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节课中,将对学生做进一步引导,加深他们对于情景交融写法的理解。
六、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从春走到冬,在四季中徜徉。春天是美好的,嫩绿的小草,吐蕊的春花,柔和的春风,细密的春雨……夏天是炎热的,蝉鸣蛙噪,电闪雷鸣……秋天是萧瑟的,衰草连天,落叶飘零……不知不觉,冬天已悄然来临,那我们这里的冬天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各抒已见,用最恰当的词汇来描绘冬天的景象。
(二) 识作者(投影)
(三) 检查预习
1、几个同学读生字,教师正音。
2、把课下根据对生字的.理解编写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同学们共同指正用得是否恰当。
(四)范读课文(学生边读边播放音乐并呈现画面)
(五)整体感悟
(六)精彩呈现
自由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蕴含的诗情画意,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段落朗读给大家听。学生点评。
(七)合作探究
与《春》进行比较阅读,谈异同点。
(八)经验积累
读完这篇文章,大家不禁感叹:济南的冬天真美,真温暖!想想作者是如何把文章写得如此细腻感人?学完之后你有哪些学习心得?请记录下来,全班交流。
(九)自由畅谈
你喜欢济南的冬天吗?为什么?
(十)展示才华
板书设计:
阳光
薄雪 情景交融 抓住特征
温晴
小山 比喻拟人 生动贴切
绿水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六
1.正确认读三个生字,掌握五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响晴、温晴、安适、贮蓄、澄清”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3.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4.体会作者对平凡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体会并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提到冬季,大家会马上想到怎样的画面呢?”
大家也许马上会想到一幅白雪皑皑,冰清玉洁的图画;也许会想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佳句。是的!严寒几乎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影响着人们对冬天的感觉。下面,让我们随着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笔,到济南城去走一遭,看一看它的冬天是怎样的。
二、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收在《老舍文集》里。老舍先生在1924年赴英国讲学,1930年回国,本想作职业作家,但专职写作难以维持生活,为了取得可靠的收入,经好友们的劝告,1930夏天到济南的齐鲁大学任教。这篇文章大约写于1930—1931年间,也就是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桌轮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把容易读错的字写到纠错本上。
2.交流纠错本上的字。
教师预设易读错的词语有:
济南澄清贮蓄水藻发髻镶嵌
3.指名读课文,随即指导。
明确:济南冬天的特点是“温晴”,还写了济南冬天的山、水。
这天气、山、水三者的关系是怎样的?(根据课文内容,教师稍作点拨引导。)
小结:因为有小山的包围,所以才会有“温晴”的天气;又因为有“温晴”的天气,才会有小雪覆盖的山景,河水才会冒点热气。所以,“温晴”是济南冬天的特点,描绘济南的山水都是围绕这个特点来写的。
五、齐诵全文,再次品味。
(设计意图:发挥多维互动的学习优势,促进阅读,促进交流,促进读书能力。培养学生整体感物的能力。)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了这篇课文的朗诵方法,了解了大致内容,今天这节课我们再一起去品位、体悟“济南的冬天”。
二、赏析课文
“济南的冬天”在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结合课文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思考体味、朗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预设:
1.阳光下山景图。(第二自然段)
济南阳光下小山有什么特点?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2.雪后初晴图。(第三自然段)
“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3.城外小水墨画。(第四自然段)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是张小水墨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则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赞美的真情。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4.空灵水晶图(第五自然段)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完成对课文的感悟理解。)
三、方法借鉴,学会发现。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a、融情于景b、展开联想c、巧用修辞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景物描写的方法。)
四、拓展延伸
请你谈谈你的感受,并写下来
学生练笔,教师巡视指导。
课文中老舍给我们描绘了阳光下小山、小雪后的小山、城外远山、冒着热气的绿水四幅济南冬景图。请同学根据作者所描绘的,每人自选一段绘一幅画。(课下完成)
五、朗读全文,再次体味。
今天我们随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一同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无限魅力,给我们以美的享受。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写出景物之美,关键是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今后的学习和写作中,我们要注意努力做好这方面,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和写作水平。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七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模板,欢迎大家分享。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位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2、揣摩语言,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及其寄予的深情
两课时
1、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2、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和主要内容。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经历过冬天,那么,陈村的冬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那么,你们有没有在冬天去过北方呢?那北方的冬天给你怎么样的感受呢?
对,我们说到北方冬天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白雪皑皑的画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会想到呼啸的北风,迎面如刀割的凛冽寒风。总之,北方的冬天给我们的感受既有美丽的雪景,也有刺骨的寒风。然而,在北中国有这么一个地方,不但那里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而且冬天里没有呼啸的寒风,却有着无限的温暖,那水不但不结冰,反倒冒着点热气,同学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今天,我们一起跟随老舍的脚步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去感受那冬天里的温情吧。
二、板书课题:
济南的冬天——老舍(课件显示)。
三、作者简介
作者原名舒庆春,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他所写的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茶馆》等作品,在中国文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散文也写得清新优美,《济南的冬天》就是其中的一篇。
老舍是北京人,去过很多地方,如英国的伦敦,山东的济南。他曾先后在济南住过七年,虽然仅仅是七年,但时短情长,他对济南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把济南称作他的“第二故乡”。正因为这样,所以作者在写济南的时候,是怀着深厚的'感情来写的。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作者的深情吧。
四、朗读感知:
播放示范录音,在听录音的时候,要听准字音,注意语速、语气和语调。
边听边思考: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济南的冬天?
五、生字词的掌握
(一)读一读,写一写。
(二)解释重点词语。
六、思考: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济南的冬天?(天气、山和水)
七、思考:
济南冬天的天气特点是什么?(无风声、响晴、温晴)
八、思考:
济南冬天的天气特点是无风声、响晴、温晴,那么文中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写济南冬天的天气特点的。(通过对比的手法,与北平、伦敦和热带对比,突出了济南是块宝地,流露出了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之情。)
九、思考:
作者分别写了什么环境下的山?山的特点分别是什么?(阳光下的小山、小雪下的小山和城外远山,特点分别是可爱、秀气和淡雅)
十、思考:
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暖、绿、清亮)
十一、美的欣赏:
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八
1、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2、分析语言特色,体会作品优美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掌握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并进行片段描写。
4、精彩语段要求背诵。
2课时。
第一课时
1、导入:可由朱自清的《春》自然导入,也可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冬天的感受导入,也可由古代名家诗句导入。
2、默读。
3、词语教学:读背“读一读、写一写”结合课文辨析字型字意。
4、朗读课文: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初步诵读课文。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
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各有何特点?济南冬天的总体特点是什么?各段描写之间有何关联?
6、全班集体研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并且依照课文的脉络文理,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济南的冬天的主要内容。
7、朗读全文。
8、背诵其中精彩语段。
9、作业。
第二课时
1、复习旧课,3分钟完成《课课练》一、二、三大题,巩固词语。
2、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分析其中的精妙之处,学习语言分析的一般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仔细揣摩,尽量能口头表达,教师从旁点播、补充,可以用《春》当中学到的知识来启发学生。
你喜欢文中哪些优美的语句?为什么喜欢?用简洁的语言来分析。
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作用。并模仿举例。
3、比较阅读:通过和《春》的比较,小结归纳出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由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完成,教师以实例点播,尽量不要告诉学生现成答案。
4、自由朗读《春》和《济南的冬天》两篇课文,体会大师笔法。
5、语段训练:完成课后练习三,进一步把握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交流改进。
6、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精彩语段,感悟体会,加深印象。
7、课后练习:
完成《课课练》。
进一步补充完善。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九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通过朗读的方式,学生能够把握文章情感基调。通过朗诵,小组讨论的方式,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温晴”。
3.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体会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及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运用谈话法进行导入:“同学们,在你们的印象中冬天是什么样的呢?老师听到有的同学说时白雪皑皑、寒风呼啸的。对啊,北方的冬天总是给人一种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印象。但是有这样一个地方,它的冬天是不一样的,没有呼啸的寒风,没有皑皑的白雪,那里有着无限的温暖,同学们想知道这是哪里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济南的冬天》”。
(二)初读课文,感知诗歌情感基调
1.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语速、感情等)。
2.学生了解文章大概内容。(明确:从课文中能够感受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体会作者所表达对的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及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品析语句,合作交流。
1.学生再次读课文,提问:
济南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作者通过哪些景物呈现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明确:济南冬天总的特点是“温晴”。作者通过对济南山、雪、水等景物的描写来体现济南冬天的特点。
2.作者是如何对冬天景物进行描写的?
明确: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对济南的小山进行了描写“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在这句话中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将小山周围的地理环境比喻成了“小摇篮”,将四周的小山比喻成“看护者”。通过比喻手法的运用加上作者所感受到的温暖等一系列的描写,写出了周围的一圈小山特别可爱。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对“小雪”进行了描写。“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作者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写雪是“害羞的”并且“露出点粉色”,这些描写都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第六自然段对济南的水进行了描写,冬天水不结冰,水里的水藻在晴天的时候也越来越绿,因为这些水是不忍冻上的,况且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作者通过描写使水富有了灵气,通过描写水藻及垂柳,进一步说明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3.作者通过对一系列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何种情感?
明确:作者通过运用比喻、拟人等一系列的修辞手法对景物进行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1.老舍先生刚从伦敦回到祖国,到了济南,对济南冬天的“温晴”感受十分真切,当你到一个新的地点后是否有不同的感受?请谈谈你的感受并写下来。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
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
当“冬天”一词进入你的脑海时,你会产生哪些联想?(请学生各抒己见)
我们的省会“济南”的冬天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随着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济南的冬天”。
1、简介作者、作品
老舍,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等。本文写于1931年春。
2、词语教学:读背“读一读、写一写”结合课文辨析字型字意。
3、思考并分析
(1)、济南的冬天是(?)(把自己读了课文后对济南冬天的印象填上去,并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加以印证。)
(2)、作者通过描写什么来表现济南的特点?(冬天的山,冬天的水)
4、朗读课文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初步诵读课文。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
——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各有何特点?济南冬天的总体特点是什么?各段描写之间有何关联?
全班集体研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并且依照课文的脉络,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济南的冬天的主要内容。
1、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c.第1小节与第2、4、5小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d.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e.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b.c.d.略)
a.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济南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四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
e.不可以。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2、研读第2—5小节: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a.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
b.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c.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后明确)
[明确]
a.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淡雅。水色——绿。
b.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课堂小结: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板书设计:济南的冬天
总特点:无风,响晴,温晴——贯串全文
对济南的总感受:“温暖安适”的“理想境界”
阳光朗照下的山慈善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城外远处的山如诗似画
冬天的水色——水藻之绿,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一
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2.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3.潜移默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过程
[预习指导]
1.背诵课文1-3段。
2.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三分钟演讲]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一同学描述此地春天的感受,由此引出北中国的冬天,由于学生没去过,可造成疑问,激发学习欲望。
二、作者简介
三、检查预习:
1.6人背书片断
2.5人上黑板默写生字词,师生共同评价。
四、解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提示的地点和季节。
五、分段朗读课文,师生混读,随机停顿,请其他学生接力。这样可保证学生注意力集中,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六、理清文章脉络:
1.问题设计:本文从哪几个方面写济南的冬天的?
2.学生独立思考,找出答案的举手,直到绝大多数学生行了进行提问。
3.提问若干人,保证各种答案都有,言无不尽。
4.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评价订正归纳小结。
参考:天气山景水色
七、分析第一部分:
1.问题设计:
(1)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
(1)用了什么写法?
2.学生思考(方法同上)。
3.抽签提问
4.学生补充后教师评价归纳小结。
参考:温晴:
对比:北平(大风)济南(无风声)
伦敦(无日)济南(响晴)
热带(日毒)济南(温晴)
八、堂上练习:
九、小结课文,提示学生热爱祖国的河山。
a类:完成课后练习二
教师视察后核对答案。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后半部分:a类
2.巩固生字生词。a类
说课精要
未学之前首先背诵,此做法很好地保证了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和写作及语言的积累。其次解决课文采用先总后分法,易于总体把握。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景物描述的方法。
3.培养写景抒情散文的自读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如何自学写景抒情的散文。
2.难点:景物描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写景文章,要学会分析写的是什么景,是怎样写景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分析才能懂得文章主旨,对自己今后写作也会有收益。
三、学习新课
1.朗读第2自然段,想想,文章怎样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
2.提问:济南的这些小山有什么地理特征?’
讨论并归纳: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写出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3.提问: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l)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2)用比喻、拟人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3)从人们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
4.朗读或背诵第3自然段,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
5.“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讨论并归纳:
(l)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智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根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哪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6、提问;这段文字用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
(1)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比喻雪色
(2)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动人的雪态。
7.朗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怎样写城外的远山。
讨论并归纳: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上文“暖和安适地睡着”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三笔两笔就勾画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
8.朗读第5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
(l)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2)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9.提问:这段文字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讨论并归纳:
(1)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突出水的绿的特征。
(2)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
10.提问:本文的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l)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
(2)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协…··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
(3)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会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
四、小结
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时间、地点的范围,接着文章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通过三组对比,赞誉济南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再接着写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景。篇末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其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此外,情景交融也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从语言上看,作者老舍是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
五、堂上练习:
写一段描写校园景色的文字,要求运用上面学到的观察方法。写完交流。
六、作业
1.课后练习第一、2题,第二大题。a类
2.完成掌握语文本课的有关内容。b类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二
1.理解重点词语,品味积累语言,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初步培养感悟散文的能力:学习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多方面地写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3.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重点: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运用贴切手法描写自然景色的写法。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朗读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比较阅读法
二课时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在景物描写之中,寄寓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之情。学习本课重在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写法,体会作者借景抒发的赞美之情。而若要达此目的,就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反复诵读,使学生深入文本,深刻感悟,进行个性化解读。为此,本设计围绕“读”字做文章,抓住“读”字开展系列语文学习活动,从而达到读中悟,悟后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猜一猜:“皇上,您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出自哪一部电视剧,那你知道大明湖在哪吗,它就坐落在山清水秀的泉城济南,济南除了有引人入胜的大明湖,还有哪些神奇,今天我们将带着这些疑问,一同走进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
二、介绍作者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他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他的作品充满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地道的北京味儿,深受群众的喜欢。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自己经历感受过的冬天的特点。
提示:如朔风怒号、冰雪覆盖、寒冷、萧杀……
2.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词“济南的冬天是一(个/张/块/…)________”
提示:如一个宝地、一个理想的境界、一张小水墨画、一块蓝水晶……
3.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
一方面引导学生明确济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这一点学生在文中可直接找出;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全文所写济南实际并非完全如此,这里面加入了作者的联想和想象,融进了作者特殊的感情。也就是说济南给老舍先生的最大感受就是——温情。于是,全文处处围绕体现着“温晴”,也体现着“温情”。
四、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段,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从风和阳光的角度,写出北平、伦敦、热带地区的特点,从而突出济南的温情。因此,作者说济南是个“宝地”。
第二段为过渡段,由阳光天气过渡到济南冬天的山水,是作者的想象,为一幅鸟瞰图,取其全景,勾其全貌。一晒一睡一唤一醒间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提示:阳光朗照下的山——可爱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城外远山——小水墨画(淡雅)
提示:暖绿清亮是块蓝水晶
比较“济南的冬天”和“冬天的济南”,两者是不是一回事,济南与冬天有何关系?
提示:“济南的冬天”强调的是特定环境下的冬天,“冬天的济南”强调的是特定时令下的济南,济南与冬天完美搭配,相得益彰。
一切景语皆情语,济南的冬天抒发了老舍先生一种怎样的情怀?
提示:对济南的冬天和祖国美好河山的喜爱与赞美。
五、布置作业
以“故乡的秋”为主题,取一景,写一段话,200左右。可参考《春》《济南的冬天》的写景角度和写法。“秋日秋月、秋风秋雨、秋草秋花、秋叶秋鸟……”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天气:温情算个宝地
山:阳光朗照下的山——可爱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城外远山—————淡雅
水:暖绿清亮
冬天的济南:可爱似少女慈善似母亲空灵似水晶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556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