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象鼻山导游词(模板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25 18:51:07
桂林象鼻山导游词(模板8篇)
时间:2023-09-25 18:51:07     小编:笔砚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桂林象鼻山导游词篇一

象山公园位于广西桂林市中心漓江和桃花江的'交汇处,占地11.88公顷。这座山以一只站在河边,伸着鼻子喝着漓江绿洲的巨象命名,被誉为桂林山水的象征。公园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山、水、洞、岛、亭、台、阶、步道、文物古迹,美不胜收,引人入胜。象鼻山,又称象山,是公园的主要景点。它的山形像一只停在漓江边喝水的大象。它生动而迷人,被誉为桂林的市徽。山前的水月洞弯曲如满月,穿山而过,清澈的河水从洞内穿过,洞影映出江面,构成了“水下明月,水上漂月”的奇观,“象山水月”成了桂林独一无二的景观。水月洞神秘而迷人的历史启发了从古至今的作家和诗人。洞内外石壁上现存石刻50余处,多为宋代雕刻。象山南麓有唐代修建的云峰寺,象山东、西麓有百余里曲折的艾山。山顶平坦,树木掩映,小径幽僻;明代建筑莆仙塔耸立于此,高十余米。它以塔的北侧用青石雕刻的普贤像命名。蒲仙塔如剑柄,宝瓶,古朴凝重;游客站在山顶,神清气爽,远眺,桂林山城尽收眼底。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辅相成,使古老而年轻的象山独具魅力。香山公园经常举办各种花卉展览,游客在其中漫游,但当他们看到陌生的山,清澈的水,安静的洞穴和迷人的花,他们在仙境中,流连忘返。桂林之旅从象山公园开始。

从滨江路沿着河岸走,可以看到香山的全景。“穴如长波,生明月”。象山公园第一景是“象山水月”。大约12000年前,地壳抬升,漓江水面从2 km宽开始不断缩小。一个长17米、宽9.5米、高12米的透明圆孔,被位于大象鼻子和大象之间的东山脚下的河流侵蚀,即“水月洞”,又名朝阳洞。河流穿过洞,洞穴像明月一样漂浮。有句诗说:“水下有明月,明月浮水上。水月不去,水月还流。”香山河对面,胶州绿竹丛生,果树繁茂,竹篱茅舍。如果是雨季,云蒸雾散,村舍绿树仿佛都蒙上了薄纱,古人称之为“涠洲烟雨”。它被列为桂林八大景点之一。此时的巨象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在烟雨中历历在目。象山水月被视为桂林的象征,是中外游客最向往的景点。

水月洞

象鼻山的躯干和腿之间。大约12000年前,地壳上升,漓江萎缩,加速了水月洞的发育,形成了一个东西通透的圆孔。它长17米,宽9.5米,高12米,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香山记》载“有一石洞,可对对,形圆而长。它一半入水,现在水位高了,所以它的洞穴也不时有它的大小”。

水月洞,又名朝阳洞,面朝太阳。但洞在水面上,像明月浮动,十分传神,所以隐水之名一直沿用至今。“香山水月”是桂林山水奇观之一,文学士属文赋句,令人叹为观止。宋吉北部处士的《水月洞》诗中有这样一句话:“水底有一轮明月,明月浮在象鼻山的水面上。“水不会在月中流动,水会在月中流动”这句话,详细地描绘了天上的月亮、山洞和水下的月亮相互辉映的奇迹。象山的水月与南面的月岩相对,一个挂在天上,一个漂浮在水中,形成了“漓江两个月亮”的奇特景观。

朝阳阁建于宋代窑洞,清代改名德岳楼。洞内现存摩崖石刻50余处,如张孝祥《朝阳阁诗序》、范成大《退水月洞明》、陆游手抄本等。

朝阳亭

在建于宋代的象鼻山水月洞,亭子早已废弃。然而,800多年前,围绕着水月洞的命名,贵州两位前巡抚背靠背的笔墨官司,一直是这里游人的永恒话题。原来,南宋第二年(公元1166年),张孝祥在水月洞一直呆到很晚,不久又故地重游。由于洞口向东,亭名、洞名、岩名都是“朝阳”,描述它的《朝阳亭序》应该在水月洞北墙上。后来,范成大掌管桂,持不同意见,恢复原名,写《府水》碑文,刻于董南壁。

象眼岩

莆仙塔

从远处看,普贤塔像插在大象背上的剑柄,又像一个古董宝瓶,故称“剑柄塔”,或“宝瓶塔”。建于明代,塔高13.6米,塔基为双层八角须弥座。在二楼基座的北面,有一尊用青石雕刻的“南天普贤菩萨”。普贤塔位于象山之巅,不仅与桂林山水的传说不谋而合,也印证了很多亚洲国家传说中普贤菩萨骑象,象背宝瓶象征和平、美好、幸福的说法。象鼻岩毗邻水月洞,以象鼻山的树干命名。岩石高1.9米,宽3.3米,长13.5米,面积44.5平方米。岩口临河,朝东,呈长条形封闭状态,里面凉爽,可以俯瞰河流。明朝学者毛炳泉曾经在这里读过《周易》。后人在岩口刻上“阅石”二字,称此石为“滇义山窗”。万历定州(1577年)春正月修剪,有石刻题“宾泉山人深开此洞”。明代诗人张翔写过一首诗,名为《访毛炳泉与点义山窗》,诗中有《千顷水与光涵屋》、《山窗静观周易》。详见水月洞摩崖石刻。

桂林象鼻山导游词篇二

象鼻山又称象山。明代诗人孔镛写道:“象鼻分明饮玉河,西风一吸水应波。青山自是饶奇骨,白日相看不厌多。”这一百看不厌的象鼻山位于城南漓江和桃花江的江流汇合处。山形酷似一头巨象,伸长鼻子临江吸水,因而得名。

象鼻与象身之间的大洞,便是著名的水月洞。范成大说它“其形正圆,望之端整如月轮”。水月洞里江水通流,可泛小舟,在明月之夜,它的倒影则构成“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的“象山水月”奇观,使历代诗人吟咏不止。洞内外崖有古代石刻文物五十余件,其中以宋代

国诗人张孝祥、范成大和陆游的作品最为有名。陆游虽然没有到过桂林,但对这里的奇山秀水神往不已。他把诗和信札寄给当时任昭州(今广西桂林市平乐县)太守的朋友杜思恭。杜思恭则“命工刻与崖石,与世人共之”。

象鼻山的山脚有石级小路通上山顶。山顶平展,绿树成荫,当年太平军在此架炮攻城。在山顶的东端有明代的实心砖塔,因嵌有普贤菩萨像而得名普贤塔。塔身好似圆形宝瓶,又像剑柄,又有人称之为瓶塔或剑柄塔。

象鼻山的南麓有近年改建的始创与唐代的`云峰寺,寺内陈列着太平天国的历史文物。在寺的西面是一座舍利塔,这里原来还有个开元寺。唐代的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失败,漂到海南岛,在北归的途中,经过桂林时,居住于开元寺,在此主持大典,讲法传经。可惜古寺早废,只留下这座佛塔叙说当年盛事。象鼻山,景色优美,是桂林山水的象征和桂林城的标志,最令中外游人喜爱。

桂林象鼻山导游词篇三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其境内的山水风光举世闻名,千百年来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桂林象鼻山

导游词

,欢迎参考!

象鼻山位于广西桂林市内桃花江与漓江汇流处,是桂林山水的象征。 象鼻山原名漓山,山因酷似一只站在江边伸鼻豪饮漓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早在唐宋就成为著名游览胜地,有1000多年的游览史。

象鼻山景区集奇山、秀水、异洞、美石于一身,还有丰富的摩崖石刻、佛像及诸多历史文化遗迹,不论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来说,都是桂林山水文化的精华,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象鼻山主要景点有水月洞、象眼岩、普贤塔、宏峰寺及寺内的太平天国革命遗址陈列馆等。

附近还有隋唐开元寺仅存的舍利塔。水月洞紧靠江边,漓水流贯其间,如水中浮月,山石垂入水中又如象鼻饮水漓江,景致极佳,唐宋以来即为游览胜地。

象鼻山,简称“象山”,位于漓江与桃花江(旧称阳江)汇流处,因其山形酷似一只站在漓江边伸长鼻子饱饮江水的大象而得名,而且在半山处正好有一个对穿的岩洞,叫“象眼岩”。山呈东北走向,长约180米,宽约100米,相对高度50米,海拔约200米。

鼻山原名漓山,又名宜山、仪山、沉水山,简称象山。象山的神奇,形神毕似,在鼻腿之间造就一轮临水皓月,构成“象山水月”奇景。水月洞洞口朝阳,亦名朝阳洞。“象山水月”是桂林山水的奇景,与南望的穿山月岩相对,一悬于天,一浮于水,形成“漓江双月”的奇特景观。

在象鼻山的后山有一个高19米,宽3.3米,长13米,南北对穿半封闭形的通道。因在象鼻后侧故而得名象鼻岩。 在象鼻岩的石壁上刻有历代诗人的诗作,其中便有唐代诗人韩愈为送好友严谟出任桂管观察使时所作的《送桂州严大夫》。 韩愈虽未到过桂林,却有咏桂林的诗令人向往。

其中“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两句巧妙地将碧澄蜿蜒的漓江誉为仙女飘飘的裙罗带,将桂林的山比作女子头上的碧玉簪。这两句诗抓住了桂林山水形状之特征的,现已成为描写桂林山水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佳句。

【在象鼻山下山半山石刻下】巨型榜书“西南保障”,为国民革命军十五军参谋长何宣于1935年冬天题刻,说明桂林自古以来都是南方政治、经济、军事的中心。 1935年7月,时任第4集团军总参谋长的叶琪坠马身亡,何宣前往广西悼念。李宗仁、白崇禧恳切地邀请他留在广西,任第15军中将参谋长、代军长等职。1936年2月,国民政府正式授予其陆军中将军衔和国民革命军誓师10周年纪念勋章。

重返广西后,何宣出任第15军参谋长、代军长,负责桂林及周边县的防务。期间,每逢周三、周六,他都要召集手下军官,结合时事或战例讲述《孙子兵法》。每次礼堂总是座无虚席,连走道都站满了人。每当讲到如何利用日本鬼子的弱点出奇制胜时,何宣生动的讲述常引起热烈的掌声和满堂大笑。

为了有效防御,他在象鼻山修建了坚固的碉堡和运输暗道。为了稳定民心,鼓舞斗志,他在城乡组织了分工明确、纪律严明的梭镖大刀民兵队伍,又在象鼻山山门上,亲自书写并请石工凿刻了一方一丈二尺多宽的“西南保障”四个大字,以表达抵御日寇的气概与决心。此碑刻被人们保存至今,成为桂林人们奋勇抗击日寇的不可磨灭的印迹。

清咸丰二年(1852)四月,太平天国军围攻桂林,将南路前线指挥部设在云峰寺内,云峰寺成为太平军路经桂林的重要活动场所。桂林虽然处处有山,但象鼻山是一座平顶山。洪秀全率兵攻打桂林时正是看中象山的山顶平整,适合放置武器炮弹,便以象鼻山做为主攻阵地,在山顶普贤塔的四周布阵攻打桂林长达34天,在塔身四周有许多太平军攻打桂林时留下的炮洞,还留下了许多图文资料和当时使用过的武器炮弹等,为后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依据。

当年太平军乘夜色撤围时,给清军唱了一场调虎离山之计。太平军撤兵时,在普贤塔四周扎草人、用山羊击鼓作响、引燃长短不齐的火绳依次鸣炮等计谋掩护太平军安全撤离,直到第二天的早上,清军才发现中计上当。

现在云峰寺二楼辟为《太平革命在桂林》专题陈列馆,其匾额为国画大师刘海粟所题。展出太平军曾使用过的武器、炮弹、战旗及有关文字、图标等,为了解和研究、陈列桂林近代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花团锦簇、四季飘香的爱情岛位于景区北侧,占地面积15000㎡,濒临漓江,是观看象鼻山的又一好的观景点。1983年桂林市政府为了保护漓江,为河道清淤时用泥沙堆积形成小岛,岛上环境优美、植被茂盛,是上世纪70年代当地人谈恋爱之处,故称之为爱情岛。“爱情岛”是桂林的母亲河“漓江”孕育的杰作,也是桂林人追求幸福培育爱情的摇篮,在这里,遥遥相对的“象山水月”为爱情作证,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桂林山山有洞,洞洞有宝,象鼻山山腹是一个大溶洞,整座山的三分之二是空心的,面积约3000平米,冬暖夏凉,常年温度保持在18-19摄氏度,早从宋代开始就作为官窖用以贮藏三花酒。三花酒无色透明,味香而辣,它秉承上千年中华民族智慧结晶,汲漓江之精、漓水之魂,成为中国米香型代表酒,,(中国白酒分外酱香(茅台)、浓香(五粮液等)、清香(汾酒)和米香四种型态。)窖酒更是早在北宋时期就被定为朝廷贡品,是桂林三宝之首。至今藏酒近千吨。明代应天府通判张鸣凤称象山酒窑为“醉乡”,在象山脚下结庐而居。

象鼻山做为背景画面曾多次登上历届央视春晚的舞台。如20xx年央视春晚的《盘歌》和20xx年央视春晚的《美丽姑娘》,20xx年央视猪年春晚,来自匈牙利的英国达人秀第七季冠军attraction舞团带来了创意舞蹈《符号中国》,从外国艺术家的视角先后选择了黄山、象鼻山、熊猫、长城、兵马俑、天坛等代表中国的元素,用自已的肢体语言,再现了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象山传奇》共分四个主篇章:远古桂林,神秘象寨、幻影剧场、神象传说。藤蔓茂密的榕树丛林,奇特的山光水色,先民的生活场景。打造了一幅远古桂林的百里风情画卷!

没有任何一种美丽能如象山那样,不管在白天、黑夜都绽放出五彩的光芒,都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能震撼着每一颗心灵!

象山公园地处广西桂林市中心的漓江与桃花江汇流处,占地面积11.88公顷,山因酷似一只站在江边伸鼻豪饮漓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被人们称为桂林山水的象征。园内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山、水、洞、岛、亭、台、坪、径、文物、古迹相映成画,美不胜收,令人心驰神往。象鼻山又名象山,是公园的主要景点,其山形酷似一头驻足漓江边临流饮水的大象,栩栩如生,引人入 胜,被人们美誉为桂林市的城徽。山体前部的水月洞,弯如满月,穿透山体,清碧的江水从洞中穿鼻而过,洞影倒映江面,构成“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的奇观,“象山水月”因之成为桂林山水一绝。水月洞的幽奇迷纪令古往今来的墨客骚人文思泉涌,洞内外石壁上留下了历代石刻文物50多件,多为宋代镌刻。象山南麓,有始建于唐代的云峰寺,象山的东、西麓,艾有石级曲折百上。山顶平展,树木成荫,小径通幽;明代建筑普贤塔耸立于此,塔高10余米,因塔身的正北面嵌有青石平雕的普贤菩萨像而得名,普贤塔形似剑柄,又似宝瓶,古朴凝重;游人立于山顶,神清气爽,极目远眺,桂林山城美景尽收眼底。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使得古老而年轻的象山魅力独具。象山公园常举办各类花展,游人徜徉其中,但见山之奇峭、水之碧透、洞之清幽、花之娇媚,几疑身处仙境,流连忘返。桂林之旅,从象山公园开始。

从滨江路步行下江岸,能一览象山全景,“象汲长波,洞生明月”,象山公园的第一景便是“象山水月”。距今1.2万年左右,地壳抬升,漓江水面由2千米宽度不断缩小,江水在山体东麓冲刷溶蚀出一个长17米,宽9.5米,高12米,位于象鼻与象之间通透圆洞,即“水月洞”,又名朝阳洞。江水穿洞而过,山洞如明月浮水。有诗赞曰:“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与象山隔河相望的訾洲翠竹簇簇,果树葱葱,竹篱茅舍掩映其间。若是雨季,云蒸雾腾,村舍与绿树皆似披上一袭轻纱,古人称之为“訾洲烟雨”。将其列为桂林八大胜景之一。此时的巨象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在烟雨中惟妙惟肖。象山水月被视为桂林的象征,是中外游客最为神往的风景点。

象鼻山看点:

水月洞

在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间。距今约1.2万年前, 地壳抬升,漓江缩小,加速了水月洞的发育, 形成一个东西通透的圆洞。长17米,宽9.5,高12米,面积约150平方米。《象山记》载, “有石穴一,彼此可以相望, 形圆而长,其半入于漓水中,水时高时下,故其穴亦时有大小”。

水月洞洞口朝阳,亦名朝阳洞。但洞在水上, 如明月浮水,十分形象, 所以水月之名,一直沿用至今。“象山水月”是桂林山水一大奇景, 文人学士属文赋句,莫不叹为观止。宋蓟北处士《水月洞》诗有“水底有明月, 象鼻山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之句,细致刻画了天上、洞中,水底月亮相互辉映的奇迹。象山的水月与南望的穿山月岩相对, 一悬于天, 一浮于水,形成“漓江双月”的奇特景观。

宋代在洞中建朝阳亭,清代改称得月楼,已废。洞内有张孝祥《朝阳亭诗并序》、范成大《复水月洞铭》、陆游诗稿手札等摩崖石刻50余件。

朝阳亭

在像鼻山水月洞内,始建于宋,亭已早废,但远在800多年前,围绕水月洞的命名,两位桂州前后任的地方长官之间展开的一场背靠背的笔墨官司,一直成为到此游览的人们永恒的话题。原来,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张孝祥游水月洞留连至晚不归,不久再度重游, 一高兴题诗作序,因洞口东向,把亭名、洞名、岩名统统已为“朝阳”,并把记述其事的《朝阳亭诗序》该在水月洞北壁。其后, 范成大主桂,持不同意见,恢复了原名,写下《复水月洞铭》,并镌在洞的南壁。

象眼岩

普贤塔

普贤塔远看像插在象背上的剑柄,又像一只古雅的宝瓶,因此称“剑柄塔”,或“宝瓶塔”。 该塔建于明代,塔高13.6米,塔基为双层八角须弥座,在第二层基座正北面,嵌有青石浅刻的南天普贤菩萨像。普贤塔位于象山之颠,不仅与桂林山水的传说相吻合,又印证了普贤菩萨乘大象之说,而大象驮宝瓶,在亚洲各国的许多传说中,也象征着和平、美好和幸福。象鼻岩与水月洞相邻,在象鼻山的象鼻稍后处而得名。岩高1.9米,,宽3.3米,长约13.5米, 面积44.5平方米。岩口面江, 东向,呈条形封闭状态, 是内凉、眺望江景佳处。明代学者毛宾泉曾在此读《周易》后人在岩口刻“读书岩”3字,并称此岩为“点易山窗”。万历丁丑(1577)春正月中进行修整, 有“宾泉山人开深此洞”题名石刻。明诗人张襄《访毛宾泉点易山窗》诗, 有“千顷水光涵洞府”, “山窗寂静观周易”句,详见水月洞摩崖石刻。

桂林象鼻山导游词篇四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你们就叫我黄阿姨吧。”黄阿姨绽放开了笑容:“大家早以知道桂林山水了吧!我们游玩的这条漓江中有许多石灰岩,这些石灰岩地形遍布,使得桂林诸山奇峰林立,例如叠彩山、象鼻山、伏波山。它们犹如巨象、玉笋,形态各异。从远处望去,桂林的山处处是景,处处是画,那画中的山锋利的少,秀美圆润的多。今天我们要游的是象鼻山,这座山因酷似巨象伸鼻吸水而得名。”

“这里原来真有一只巨象吗?”一个小女孩嫩声嫩气地问到。“这我可不知道。”黄阿姨笑的更开心了。“不过我知道几个关于象鼻山的传说呢!”“快告诉我们!”大家齐声喊到。“我这就说。”阿姨娓娓道来。“第一个故事是这样的:这头象原是玉皇大帝身边的一位大将。一天,它悄悄来到人间,看到了美丽的桂林,玩得忘掉了吃饭、睡觉。后来,它病倒了,当地人们细心照顾喂饭喂药。大象病好后知恩图报,帮助桂林人疏通水利,灌溉良田并想留在人间。玉皇大帝得知勃然大怒,立即派托塔李天王前去捉拿。当大象正在漓江喝水时,不幸被李天王用箭射死,化为象鼻山。”

“这将它刺死。那只大象便化作了象鼻山,从此静静的屹立在了漓江边,长长的鼻子伸于江水之中好似正在从江里汲水。”“看来巨象也被桂林的美丽景色吸引住啦。”小女孩再次说到。

黄阿姨接着为我们介绍桂林。她说,象鼻山的山下是水月洞,是由象身及象鼻自然形成的圆洞,清清的江水贯流,悠悠的小船荡过。站在象鼻山脚,看青山耸翠,秀竹翩跹,江面小船儿悠悠,岸边烟雾缭绕。

“还有许多诗人题过诗呢!”她突然话锋一转:“宋蓟北处士《和水月洞韵》诗: “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就形象地描绘了这一景致;明代孔镛有诗赞道:象鼻分明饮玉河,西风一吸水应波,青山自是饶奇骨,百日相看不厌多。”“看来桂林名气好大哩!”坐在我后面的小男孩叫起来。”

漓江像蜿蜒的玉带,缠绕在苍翠的奇峰中,乘舟游漓江,可观山形、倒影、碧水、青山、牧童,还有远古的传说、古朴的田园人家、清新的呼吸,难怪学者百姓,无不为之倾倒。山石垂入水中又如象鼻饮水漓江,景致极佳,让人不由得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桂林象鼻山导游词篇五

象鼻山,简称“象山”,位于漓江与桃花江(旧称阳江)汇流处,因其山形酷似一只站在漓江边伸长鼻子饱饮江水的大象而得名,而且在半山处正好有一个对穿的岩洞,叫“象眼岩”。山呈东北走向,长约180米,宽约100米,相对高度50米,海拔约200米。

鼻山原名漓山,又名宜山、仪山、沉水山,简称象山。象山的神奇,形神毕似,在鼻腿之间造就一轮临水皓月,构成“象山水月”奇景。水月洞洞口朝阳,亦名朝阳洞。“象山水月”是桂林山水的奇景,与南望的穿山月岩相对,一悬于天,一浮于水,形成“漓江双月”的奇特景观。

在象鼻山的后山有一个高19米,宽3.3米,长13米,南北对穿半封闭形的通道。因在象鼻后侧故而得名象鼻岩。 在象鼻岩的石壁上刻有历代诗人的诗作,其中便有唐代诗人韩愈为送好友严谟出任桂管观察使时所作的《送桂州严大夫》。 韩愈虽未到过桂林,却有咏桂林的诗令人向往。

其中“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两句巧妙地将碧澄蜿蜒的漓江誉为仙女飘飘的裙罗带,将桂林的山比作女子头上的碧玉簪。这两句诗抓住了桂林山水形状之特征的,现已成为描写桂林山水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佳句。

【在象鼻山下山半山石刻下】巨型榜书“西南保障”,为国民革命军十五军参谋长何宣于1935年冬天题刻,说明桂林自古以来都是南方政治、经济、军事的中心。 1935年7月,时任第4集团军总参谋长的叶琪坠马身亡,何宣前往广西悼念。李宗仁、白崇禧恳切地邀请他留在广西,任第15军中将参谋长、代军长等职。1936年2月,国民政府正式授予其陆军中将军衔和国民革命军誓师10周年纪念勋章。

重返广西后,何宣出任第15军参谋长、代军长,负责桂林及周边县的防务。期间,每逢周三、周六,他都要召集手下军官,结合时事或战例讲述《孙子兵法》。每次礼堂总是座无虚席,连走道都站满了人。每当讲到如何利用日本鬼子的弱点出奇制胜时,何宣生动的讲述常引起热烈的掌声和满堂大笑。

为了有效防御,他在象鼻山修建了坚固的碉堡和运输暗道。为了稳定民心,鼓舞斗志,他在城乡组织了分工明确、纪律严明的梭镖大刀民兵队伍,又在象鼻山山门上,亲自书写并请石工凿刻了一方一丈二尺多宽的“西南保障”四个大字,以表达抵御日寇的气概与决心。此碑刻被人们保存至今,成为桂林人们奋勇抗击日寇的不可磨灭的印迹。

清咸丰二年(1852)四月,太平天国军围攻桂林,将南路前线指挥部设在云峰寺内,云峰寺成为太平军路经桂林的重要活动场所。桂林虽然处处有山,但象鼻山是一座平顶山。洪秀全率兵攻打桂林时正是看中象山的山顶平整,适合放置武器炮弹,便以象鼻山做为主攻阵地,在山顶普贤塔的四周布阵攻打桂林长达34天,在塔身四周有许多太平军攻打桂林时留下的炮洞,还留下了许多图文资料和当时使用过的武器炮弹等,为后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依据。

当年太平军乘夜色撤围时,给清军唱了一场调虎离山之计。太平军撤兵时,在普贤塔四周扎草人、用山羊击鼓作响、引燃长短不齐的火绳依次鸣炮等计谋掩护太平军安全撤离,直到第二天的早上,清军才发现中计上当。

现在云峰寺二楼辟为《太平革命在桂林》专题陈列馆,其匾额为国画大师刘海粟所题。展出太平军曾使用过的武器、炮弹、战旗及有关文字、图标等,为了解和研究、陈列桂林近代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花团锦簇、四季飘香的爱情岛位于景区北侧,占地面积15000㎡,濒临漓江,是观看象鼻山的又一好的观景点。1983年桂林市政府为了保护漓江,为河道清淤时用泥沙堆积形成小岛,岛上环境优美、植被茂盛,是上世纪70年代当地人谈恋爱之处,故称之为爱情岛。“爱情岛”是桂林的母亲河“漓江”孕育的杰作,也是桂林人追求幸福培育爱情的摇篮,在这里,遥遥相对的“象山水月”为爱情作证,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桂林山山有洞,洞洞有宝,象鼻山山腹是一个大溶洞,整座山的三分之二是空心的,面积约3000平米,冬暖夏凉,常年温度保持在18-19摄氏度,早从宋代开始就作为官窖用以贮藏三花酒。三花酒无色透明,味香而辣,它秉承上千年中华民族智慧结晶,汲漓江之精、漓水之魂,成为中国米香型代表酒,,(中国白酒分外酱香(茅台)、浓香(五粮液等)、清香(汾酒)和米香四种型态。)窖酒更是早在北宋时期就被定为朝廷贡品,是桂林三宝之首。至今藏酒近千吨。明代应天府通判张鸣凤称象山酒窑为“醉乡”,在象山脚下结庐而居。

象鼻山做为背景画面曾多次登上历届央视春晚的舞台。如20xx年央视春晚的《盘歌》和20xx年央视春晚的《美丽姑娘》,20xx年央视猪年春晚,来自匈牙利的英国达人秀第七季冠军attraction舞团带来了创意舞蹈《符号中国》,从外国艺术家的视角先后选择了黄山、象鼻山、熊猫、长城、兵马俑、天坛等代表中国的元素,用自已的肢体语言,再现了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象山传奇》共分四个主篇章:远古桂林,神秘象寨、幻影剧场、神象传说。藤蔓茂密的榕树丛林,奇特的山光水色,先民的生活场景。打造了一幅远古桂林的百里风情画卷!

没有任何一种美丽能如象山那样,不管在白天、黑夜都绽放出五彩的光芒,都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能震撼着每一颗心灵!

桂林象鼻山导游词篇六

桂林是著名的旅游城市,以象鼻山和漓江闻名于世。国庆黄金周期间,我来到风景如画的桂林,去看了桂林的会徽——象鼻山。

10月2日,我一大早起床,我们来到象鼻山公园。首先,我们慢慢爬山。刚刚爬到半山腰,爸妈已经上气不接下气了,而我却充满了活力,迫不及待地想爬到山顶,看看桂林市的美景,看看缠绕在城市周围的漓江的倩影。突然,在我们的山坡转角处,天空下起了“大雨”,周围的游客急忙撑起雨伞,调皮的孩子们跳进雨里欢呼。我一抬头,雨就不停地倾盆而下。我仔细一看,原来是路边密密麻麻的花里射出来的水。事实上,这是一种自动喷花设备。水喷到天上飘下来,就像下雨一样。我们撑起伞走过去,发现在雨中行走颇有艺术感。经过一段时间的攀登,我们终于站在了山顶上。在观景台上,我们眼前可以看到桂林的整个城市,远处桂林的美景令人目眩神迷,这也让我相信四天之内是不可能游览桂林的。然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桂林的美丽身影。

下山后,我们继续往前走,突然闻到一股浓郁的葡萄酒香气。熟悉桂林的父亲马上回应说是三花酒的味道。但是,我不习惯闻这种味道,太浓了。于是,我们加快了脚步,这符合我妈的心意。她想早点看到象鼻山的美景,我的心情变得更加焦虑和激动。

我们走过一座连接海峡两岸的大桥,象鼻山出现在我们眼前。我惊呼,激起了妈妈的共鸣。走完路边种满垂柳的小路,象鼻山离我们越来越近,旁边的人也开始增多。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突然,一头大象引起了我的注意。“哇!那是象鼻山。”我欢呼。象鼻山,像一只憨厚的大象,在清澈见底的漓江边,缓缓吮吸着漓江的水。它斜着身子,憨厚的`样子真的很讨人喜欢。我不禁在想:大自然像一个能工巧匠,雕刻出了这只栩栩如生的大象,把桂林变美了!我立马抢到位置,把这张好看的美图设置在我的照片里。我只听到摄像机不停地咔嗒作响。过了一会儿,好看的照片发布了。“好美!”我不擅长打电话给我爸爸。

拍了照片后,我们去了象鼻山的纪念品商店,我们要在那里找到一些最喜欢的宝藏。我一进商店,就被里面种类繁多的商品吸引住了。最显眼的位置有一个商品柜台。我立马跑过来看,嚷嚷着要买个漂亮的小商品。你猜到是什么了吗?他们是可爱的小猫,每只猫身上都刻着不同的字。你可以找刻有你名字的猫,然后用漂亮的珠子和红绳串起来做一个手机链,这样会给你心爱的手机增添不少色彩。我立马就找到了。我开心的给我妈打电话,我妈也很喜欢,也加入了找猫的人群。我玩得特别用心。过了一段时间,我的名字被找到了,我就开始帮妈妈找。很快,我妈也发现了。热情的老板娘喊着帮我们穿,我却快疯了。我帮几个亲戚朋友找猫,等着老板娘串个手机链。看着奇怪可爱的小猫,爸爸赶紧带我们走了。

快乐的一天过去了,我们带着淘出来的财宝一路往回走。在夕阳的余晖中,我们今天结束了旅程。

桂林象鼻山导游词篇七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你们就叫我黄阿姨吧。”黄阿姨绽放开了笑容:“大家早以知道桂林山水了吧!我们游玩的这条漓江中有许多石灰岩,这些 石灰岩地形遍布,使得桂林诸山奇峰林立,例如叠彩山、象鼻山、伏波山。它们犹如巨象、玉笋,形态各异。从远处望去,桂林的山处处是景,处处是画,那画中的山锋利的少,秀美圆润的多。今天我们要游的是象鼻山,这座山因酷似巨象伸鼻吸水而得名。”

“这里原来真有一只巨象吗?”一个小女孩嫩声嫩气地问到。“这我可不知道。”黄阿姨笑的更开心了。“不过我知道几个关于象鼻山的传说呢!”“快告诉我们!”大家齐声喊到。“我这就说。”阿姨娓娓道来。“第一个故事是这样的:这头象原是玉皇大帝身边的一位大将。一天,它悄悄来到人间,看到了美丽的桂林,玩得忘掉了吃饭、睡觉。后来,它病倒了,当地人们细心照顾喂饭喂药。大象病好后知恩图报,帮助桂林人疏通水利,灌溉良田并想留在人间。玉皇大帝得知勃然大怒,立即派托塔李天王前去捉拿。当大象正在漓江喝水时,不幸被李天王用箭射死,化为象鼻山。”

“这将它刺死。那只大象便化作了象鼻山,从此静静的屹立在了漓江边,长长的鼻子伸于江水之中好似正在从江里汲水。”“ 看来巨象也被桂林的美丽景色吸引住啦。”小女孩再次说到。

黄阿姨接着为我们介绍桂林。她说,象鼻山的山下是水月洞,是由象身及象鼻自然形成的圆洞,清清的江水贯流,悠悠的小船荡过。站在象鼻山脚,看青山耸翠,秀竹翩跹,江面小船儿悠悠,岸边烟雾缭绕。

“还有许多诗人题过诗呢!”她突然话锋一转:“宋蓟北处士《和水月洞韵》诗: “水底有明月, 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 月去水还流。”就形象地描绘了这一景致;明代孔镛有诗赞道: 象鼻分明饮玉河, 西风一吸水应波, 青山自是饶奇骨, 百日相看不厌多。”“ 看来桂林名气好大哩!”坐在我后面的小男孩叫起来。”

漓江像蜿蜒的玉带,缠绕在苍翠的奇峰中,乘舟游漓江,可观山形、倒影、碧水、青山、牧童,还有远古的传说、古朴的田园人家、清新的呼吸,难怪学者百姓,无不为之倾倒。山石垂入水中又如象鼻饮水漓江, 景致极佳,让人不由得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桂林象鼻山导游词篇八

象鼻山原名漓山,位于广西区桂林市内桃花江与漓江汇流处,山因酷似一只站在江边伸鼻豪饮漓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被人们称为桂林山水的象征。小编为大家收集了有关桂林象鼻山简介

导游词

,欢迎大家借鉴!

象山公园地处广西桂林市中心的漓江与桃花江汇流处,占地面积11.88公顷,山因酷似一只站在江边伸鼻豪饮漓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被人们称为桂林山水的象征。园内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山、水、洞、岛、亭、台、坪、径、文物、古迹相映成画,美不胜收,令人心驰神往。象鼻山又名象山,是公园的主要景点,其山形酷似一头驻足漓江边临流饮水的大象,栩栩如生,引人入 胜,被人们美誉为桂林市的城徽。山体前部的水月洞,弯如满月,穿透山体,清碧的江水从洞中穿鼻而过,洞影倒映江面,构成“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的奇观,“象山水月”因之成为桂林山水一绝。水月洞的幽奇迷纪令古往今来的墨客骚人文思泉涌,洞内外石壁上留下了历代石刻文物50多件,多为宋代镌刻。象山南麓,有始建于唐代的云峰寺,象山的东、西麓,艾有石级曲折百上。山顶平展,树木成荫,小径通幽;明代建筑普贤塔耸立于此,塔高10余米,因塔身的正北面嵌有青石平雕的普贤菩萨象而得名,普贤塔形似剑柄,又似宝瓶,古朴凝重;游人立于山顶,神清气爽,极目远眺,桂林山城美景尽收眼底。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使得古老而年轻的象山魅力独具。象山公园常举办各类花展,游人徜徉其中,但见山之奇峭、水之碧透、洞之清幽、花之娇媚,几疑身处仙境,流连忘返。桂林之旅,从象山公园开始。

从滨江路步行下江岸,能一览象山全景,“象汲长波,洞生明月”,象山公园的第一景便是“象山水月”。距今1.2万年左右,地壳抬升,漓江水面由2千米宽度不断缩小,江水在山体东麓冲刷溶蚀出一个长17米,宽9.5米,高12米,位于象鼻与象之间通透圆洞,即“水月洞”,又名朝阳洞。江水穿洞而过,山洞如明月浮水。有诗赞曰:“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与象山隔河相望的訾洲翠竹簇簇,果树葱葱,竹篱茅舍掩映其间。若是雨季,云蒸雾腾,村舍与绿树皆似披上一袭轻纱,古人称之为“訾洲烟雨”。将其列为桂林八大胜景之一。此时的巨象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在烟雨中惟妙惟肖。象山水月被视为桂林的象征,是中外游客最为神往的风景点。

在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间。距今约1.2万年前, 地壳抬升,漓江缩小,加速了水月洞的发育, 形成一个东西通透的圆洞。长17米,宽9.5,高12米,面积约150平方米。《象山记》载, “有石穴一,彼此可以相望, 形圆而长,其半入于漓水中,水时高时下,故其穴亦时有大小”。

水月洞洞口朝阳,亦名朝阳洞。但洞在水上, 如明月浮水,十分形象, 所以水月之名,一直沿用至今。“象山水月”是桂林山水一大奇景, 文人学士属文赋句,莫不叹为观止。宋蓟北处士《水月洞》诗有“水底有明月, 象鼻山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之句,细致刻画了天上、洞中,水底月亮相互辉映的奇迹。象山的水月与南望的穿山月岩相对, 一悬于天, 一浮于水,形成“漓江双月”的奇特景观。

宋代在洞中建朝阳亭,清代改称得月楼,已废。洞内有张孝祥《朝阳亭诗并序》、范成大《复水月洞铭》、陆游诗稿手札等摩崖石刻50余件。

在象鼻山水月洞内,始建于宋,亭已早废,但远在800多年前,围绕水月洞的命名,两位桂州前后任的地方长官之间展开的一场背靠背的笔墨官司,一直成为到此游览的人们永恒的话题。原来,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张孝祥游水月洞留连至晚不归,不久再度重游, 一高兴题诗作序,因洞口东向,把亭名、洞名、岩名统统已为“朝阳”,并把记述其事的《朝阳亭诗序》该在水月洞北壁。其后, 范成大主桂,持不同意见,恢复了原名,写下《复水月洞铭》,并镌在洞的南壁。

普贤塔远看象插在象背上的剑柄,又象一只古雅的宝瓶,因此称“剑柄塔”,或“宝瓶塔”。 该塔建于明代,塔高13.6米,塔基为双层八角须弥座,在第二层基座正北面,嵌有青石浅刻的南天普贤菩萨象。普贤塔位于象山之颠,不仅与桂林山水的传说相吻合,又印证了普贤菩萨乘大象之说,而大象驮宝瓶,在亚洲各国的许多传说中,也象征着和平、美好和幸福。象鼻岩与水月洞相邻,在象鼻山的象鼻稍后处而得名。岩高1.9米,,宽3.3米,长约13.5米, 面积44.5平方米。岩口面江, 东向,呈条形封闭状态, 是内凉、眺望江景佳处。明代学者毛宾泉曾在此读《周易》后人在岩口刻“读书岩”3字,并称此岩为“点易山窗”。万历丁丑(1577)春正月中进行修整, 有“宾泉山人开深此洞”题名石刻。明诗人张襄《访毛宾泉点易山窗》诗, 有“千顷水光涵洞府”, “山窗寂静观周易”句,详见水月洞摩崖石刻。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56012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