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金子教学反思(模板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03 08:54:02
最新金子教学反思(模板10篇)
时间:2023-10-03 08:54:02     小编:书香墨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金子教学反思篇一

一直记挂在心头的公开课终于落下帷幕,对比之前的课,感觉现在的脑袋倒是清醒许多,《学步》是著名散文家赵丽宏先生描述自己的儿子在学步过程中摔跤、跌倒、爬起来继续跌跌撞撞学路的散文,以寄托他对儿子未来能够走好人生之路的期望。

之后,在不断的反思中,我确定教学环节,反思我的教学,做得好有以下几点:

2. 预习单中,能将文中出现的词语归类巧妙安排,为下个环节概括主要内容做铺垫;

3. 引导学生多次品悟父母亲心情的语句,感受为人父母对子女的那份爱与期望。

4. 第一课时的教学,带领学生品悟到散文的语言凝练美,及寄语的基本特点。

不足的是:

1. 遗憾的是与学生概括完主要内容后,未引导学生理清文中的线索,线索不明;

2. 课文的朗读指导,过于枯燥,缺乏层层递进式的引导,近乎应加强这方面的修养;

3.这堂课的出发点,是课例验证我们本学期的教研组主题研讨——关注文体,落实语用;但不足的是此次的语言文字训练过于少,为真正落实,时间的调控、把握上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金子教学反思篇二

《金子》是苏教版第五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文章充满智慧蕴含深刻哲理。写了一群怀揣发财梦想的淘金者蜂拥来到萨文河畔,他们在这儿拼命地挖呀,掘呀,轻信传言,盲目随流,最终只能扫兴而回,主人公彼得。弗蕾特也是一位狂热的淘金者。在众多淘金者面对一无所获的现实选择离去时,他不甘心梦想的落空,选择了留下。埋头苦干几个月,也没有发现一丁点儿金子。在他灰心地想离去时,从原先坑坑洼洼的土地长出一层绿茸茸的小草深受启发,从而把他的全部精力投入培育花苗这项工作中,最终获得成功。文章通过彼得。弗雷特成功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想取得成功,光有辛勤努力是不够的,它还要有为实现目标而选择的正确的方法,更要有为实现目标而进行的不懈奋斗。面对三年级既要强化低年级的字词训练,又要渗透中高年级的段篇训练的年级特点,还要考虑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生活经验等问题,如何把语文的工具性与课文所体现的人文性有机结合,如何设计训练点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提升,如何去除浮华体现“简简单单、扎扎实实、本本分分”的课堂理念,是我在设计本课时思考得最多的问题。几番修改,最后确立了的教学思路是:借助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品读重点语句和情节,了解彼得通过辛勤劳动获得真金的曲折过程,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逐层深入理解“金子”一词的多种含义。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情感受,引导学生积累励志名言,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完这一课时后,我认为自己基本上落实了课前的预设,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1、通过课件、教师的激情讲述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很快的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2、注重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如“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学贵有疑,学会质疑并养成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读说法”“读写结合”等。具体体现在:一开课就围绕“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质疑,以学定教,引导学生反复的品读,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锻炼学生的听、读、说、写、评的能力。

3、注重激励学生,通过语言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表扬,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始终相信“用激情点燃激情”,自始自终能够保持高昂的情绪进行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毕深感自己还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首先没有达到我想要的课堂效果,学生们在课堂上不够积极,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被激活,虽然我注意到培养学生说话,用自己的话来说自己读懂的内容,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是显得过于苍白,教师的热情与学生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导致没有达到我所期望效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因素:一、教师的语言仍缺乏激情,没能营造出所期望的情境,不够优美、感人,在多媒体教室里上课,教室空旷,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加上是星期一,“假期综合症”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一个因素之一。

二、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课标指出: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但是课前让学生去收集资料,如访问花农做得不是很好,大多数学生没有做到这一点,主要是我没有与家长沟通好,导致这一实践作业没有完成好,这直接影响到小练笔的教学效果。

三、引导学生质疑时没有用“没找到一丁点儿金子”与“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引发的矛盾引导学生质疑,因而学生的问题没有深度。

四、教学机智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当课堂上出现问题时,老师随机应变的能力还不够。

金子教学反思篇三

教学课文可以紧扣这个问题展开:彼得为什么会成为唯一有所收获的人呢?(“真金”指的是成功的秘诀)结合全文围绕重点词语体会:

1、“不甘心、默默地、埋头苦干几个月、翻遍”说明彼得是个吃苦耐劳的人。

2、“发现、若有所悟、全部精力”说明彼得是有心人,是聪明人。

同时观察文中插图,想像彼得是如何付出全部精力来培育花苗并获得成功的,把它写下来。(不怕辛苦平整土地、精心选择花苗、不分日夜照顾鲜花、四处奔波销售……)懂得“彼得是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财富”的。

最后讨论:彼得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也可借用格言或故事的形式来表达。以此深化主题。

金子教学反思篇四

想象力是构成语文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文本、诵读文本时,运用适当的方法,在关键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体味作品的内容、情感、道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就《金子》这一课而言,熟读了文本后,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彼得能找到“金子”,而绝大多数人一无所获?我们要抓关键处,展开想象,引领着学生一起去探寻答案。

【片段一】

生1:他们有的想:我挖到了足够多的金子,这一辈子就不用干活,不用工作了,可以整天吃好的,穿好的,美美过日子啦!

生2:有人兴奋地想:得到了金子,我就可以买大房子,买别墅,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再也不用劳动了,真舒服啊!

生3:还有的想:有了金子,我就能去实现我的很多梦想,再也不用受苦受难了!

生1:有的遇见熟人会说:快点赶路吧,去晚了说不定被人抢先一步,金子会挖完的。 生2:有的遇见熟人还会说:让我们一起有好运气吧!上帝保佑我们。

生3:还有的会说:在家干活多没劲,多累啊!一起去挖金子吧!有了金子后,就不用干活了!

师:我们通过想象淘金者们去淘金时的想法以及他们遇见熟人时说的话,知道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怕吃苦,想不劳而获,想靠意外获取财富(成功)。这是他们一无所获的原因。

【片段二】

生1:为了培育好花苗,让花苗长得更好,清晨,天刚蒙蒙亮,彼得就起床了,在花苗地里拔草。

生2:中午,烈日当空,彼得也不舍得休息,满头大汗地忙个不停,一棵杂草也不放过。 生3:夕阳西下,彼得已经腰酸背痛。他想:地里的营养不能被杂草抢去了,我要让花苗茁壮成长。于是他又低下头,默默地埋头苦干起来。

生1:天有不测风云,暴风雨来临时,为了保护花苗,我会给花苗搭起帐篷,自己却被大雨浇了个透。彼得也会这么做的,因为他一定要找到“真金”。

生2:我在吃饭的时候,想到地里的杂草又长高了,我会没心思吃饭,一会就把饭吃好了,立马下地拔草干活去了。彼得肯定比我还着急,会马不停蹄地下地拔草。

生3:花苗长虫子了,我会及时想办法,除掉害虫。

生1:彼得是个勤劳的人。因为他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所以找到了“真金”,获得了成功。 生2:彼得是个不怕吃苦的人,用自己的劳动和汗水找到了“真金”,取得了财富。

师:让我们一起来记住彼得实现梦想的这一路艰辛。从彼得身上,我们懂得了:要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

想象力是学生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诗文大意”中特别加入了“展开想象”,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这正是出于对学生想象力培养的充分重视。

在学习文本时,我先让学生充分地朗读文本,初步感受到勤劳能致富(成功)的道理。他们能从文本的重点词句中体会感悟,如“埋头苦干”等。但是,成功来之不易!为了让学生感受深刻、真切,我充分相信学生,大胆地引领着他们去展开想象。瞧,学生们能说,每个人的感受也不尽相同,这突出了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每份感受都是有生命力的,那一份份联系生活实际而来的辛劳是活生生的。想象,在此是走入文本人物的钥匙。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把学生的想象力培养起来!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启发学生想象,不失时机创设情境,提供想象线索,千方百计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所学文章的内容及其表现方法,领悟诗文大意,而且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较强的创造能力。当然,学生在丰盈自身个性的体验与感悟中也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

金子教学反思篇五

本课讲的是彼得.弗雷特在淘金无望、准备离去时,发现雨后土地上张出了小草,从中得到启发,便留下种花,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要想*意外的收获是不现实的。全文内容简明,情节曲折,其中蕴含的道理比较深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教学,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感悟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对彼得说的话进行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提有价值的问题。然后,我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阅读讨论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了课文脉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自主学习,既避免了教师的烦琐讲解,又培养了他们独自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同时,通过反复的阅读,学生逐步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促进了语感的积淀,并将感悟品位的文字通过激情朗读出来。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整个课堂是轻松民主的,我对孩子们充满了信心,在孩子们一次次地突破难点的时候,我的内是愉悦的,然后我想到我平时对孩子们的能力和认知水平都小瞧了。我惊叹他们可以轻松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比如,彼得.弗雷特种的是花,为什么他说自己找到了真金?他为什么要无比骄傲地说?他为什么说他是唯一的?等等。他们一针见血的切中了文章的要害。当然,他们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可能语言不是组织的特别恰当和到位,这和他们的语言积累和表达水平是相关的,这时候我及时地帮助他们归纳和总结这个深刻而有哲理的道理,我觉得这不是代替学生说话,而是有效地帮助孩子更好地认知。

在一步一步孩子们突破难点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有些心急了,有的地方处理的不是太到位,比如:我让学生找彼得和大多数淘金者表现不一样的地方的时候,没有耐心地让孩子们找准那些词语,比较不同,有些泛泛而谈了。在对“真金”的讨论展开的时候,我有些高估了孩子的语言水平,怎么用浅显的语言表达,这成了我要探讨的方向。

这节课,我定的第一个目标,是要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我觉得正确流利可能做到了,但是有感情远远不够。因为读的太少了,没有对全文的整体朗读,对关键句段,没有细致地指导。这可能和时间不太够有关,但是主观原因还是存在的,教学环节的缺失和朗读训练安排的度不足,这都是造成学生没有能够有感情朗读的原因。以后在备课和教学中在这方面要加以改进。

总的来说,这节课上有很多惊喜,我希望的是我给予学生更多可以发挥个性的空间,能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能给予学生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另外,如果有可能,我希望课堂不呆板,课堂上有惊喜,课堂上有创新,我会朝着自己预想的目标努力!

寻找学习的“真金”——《金子》教学反思

观察学生课堂的表现,批改学生的家庭作业,一种现象引起我的警觉,即课堂上总是有一部分人几乎一直保持沉默。这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脑一直处于懵懵懂懂的“半睡眠”状态,学习的效率就可想而知了。课堂教学中反复向学生强调两点:一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二是“争先恐后”,踊跃举手发言。第一点经过不断强化,绝大部分学生基本可以做到,而第二点总是不尽人意,虽然课堂上也一直是热热闹闹的,但那只是部分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所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就是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课堂上千方百计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一、带着问题去读书。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自由发问。学生的问题很多,虽然有些问题显得幼稚可笑,但总比什么问题也没有要好。况且有些学生的问题很有思维含量,比如:课文的最后彼得并没有找到真的金子,他为什么说找到了“真金”呢?带着问题读课文,就不是漫无目的的了。初读课文后,检查交流读书的收获,学生的表现还是挺不错,有的学生的发言让人有“柳暗花明”之感。问题的答案当然不是最重要的,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拥有思维的大脑,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这是最最重要的。

二、读词语也须动脑筋。词语教学很重要,也很枯燥。挂一块小黑板,一读了之,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要求学生在朗读词语的时候注意每个生字的读音与写法,头脑中要想清楚,而且要尽力牢记心中。变换读的形式。让学生“猜一猜,读一读”:“形容雨下得很大”——“倾盆大雨”;“我家离学校很近,就可以说我家就住在学校的”——“附近”;“一场大雨过后,泥土就变得很”——“松软”;“有一个词语与很多人有关”——“蜂拥而至”——“这个词语中并没有‘人’,怎么说与‘很多人’有关呢?”——“像一群蜜蜂一样密密麻麻很拥挤地来到什么地方就叫‘蜂拥而至’”……这样的朗读形式,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

三、用不同的词语概括标题。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思路,引导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理清写作思路:“一无所获——改变主意——实现梦想”。列标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概括思考的过程。学生还有许多答案:满载而归、鲜花遍地、找到真金……不同的答案就是不同的思维的火花。课上对“满载而归”这个答案进行了适度的引导,觉得用它概括课文结尾部分的内容不够贴切,学生也能心悦诚服地接受——引导的过程就是思维修正的过程。

四、“这个人有什么特别之处?”学习课文开头部分,学生很容易就知道,故事主人公彼得作为无数淘金者中的一个,他也想找到金子。但是他与其他的淘金者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经过阅读思考交流,学生明白彼得的过人之处在于:1.不放弃——他“不甘心落空,他在河床附近买了一块没人要的土地,一个人默默地挖掘着”。2.有耐心——“他埋头苦干了几个月”,而其他人早就走光了。3.肯吃苦——他“埋头苦干”,“几乎翻遍了整块土地”……虽然彼得“淘金”的结果同其他淘金者一样,也是一无所获,但是淘金的过程中体现的这些优秀品质正是他后来找到“真金”的原因。

《金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内容简明,情节曲折,蕴含的道理深刻,告诉我们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想靠意外的收获是不现实的。这是一篇人文性较强的培养学生理解、感悟、想像及朗读训练的好材料。根据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通过理清文章脉络,读懂课文内容,多元化地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内涵;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以及创设情境展开想像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朗读能力和想像能力。

一、知识迁移,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时,先让学生说说金子的样子,学生见过金子做的饰物,说出了金子的颜色、种类及用途。正因为金子是财富的象征,拥有金子就是拥有了财富。这时老师话题一转,提到了《闪光的金子》一文,让学生们回忆说说这里的金子指的是什么?同学们立即回答“助人为乐精神”。至此,教师顺利过渡到本文的学习:那么本文的“金子”又指的是什么呢?于是开始了课文的学习……文章用“金子”做题目,同时又以“金子”为线索,贯穿全文。先是写了彼得挖金子一无所获,再写在同一块土地上他通过劳动获得了真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解彼得想通过挖金子来实现梦想无望以及他用五年的辛勤劳动换来成功进行比较,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脉络,也通过前后对比,为领悟文章主旨打下理解的基础。

二、抓住重点词,理解文章内容。

在阅读教学中,抓住重点词,牵一发而动全身,提纲挈领,理解课文内容,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上课时努力在这样做,如抓住第一、二句中“听说、无意”明白消息的不确定性,但淘金者们仍“蜂拥而至”,体会他们缺乏理智,盲目跟从。接着抓住“一无所获、扫兴离去”,体会人们怀着失望离开的不幸。通过对淘金者们由“高兴”至“扫兴”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地进一步对比感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在学习第三句话时,抓住“埋头苦干、几个月、几乎翻遍了”理解从精力上、时间上、工作量上说明彼得作的别人无法比拟的巨大付出,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彼得是能吃大苦、耐大劳的人,但结果是“没有发现一丁点儿金子”,让学生明白上文的传说的不可靠。在品读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彼得由“希望”转向“失望”的失落心情,再次练习个性化朗读。如在理解第五自然段时抓住“若有所悟”这个词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若有所悟”?彼得悟到了什么?从而明白彼得善于发现与思考。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则是抓住“不无骄傲”这词让学生说说“不无骄傲”到底骄不骄傲?彼得骄傲什么?从而让学生积极回顾全文内容,在心中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再进行表达,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三、抓住重点句段,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

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篇课文我抓住彼得所想所说的两句话开展朗读训练,进行培养语感和在读中有所感悟的训练。彼得从土地的变化想到土地肥沃,可以用来种花,想到用不了多久自己就会成功,这时他的心情应该越来越兴奋,越来越高兴。让学生体会并读出这种情感变化,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而最后彼得“不无骄傲”地说出的那句话更是文章的点睛之笔,除了让学生读出这种骄傲的语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读中悟出要想获得真金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

四、抓住课文的空白之处,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想像。

发展学生的思维是让学生获得基本语文素养的一个途径。这篇课文只用了一句话写彼得留下后,用全部精力种出了美丽娇艳的鲜花,没有具体描写他为实现梦想做了哪些工作。所以在学习第六自然段的时候,出示课文的插图,让学生看着图上的花朵和正在擦拭汗水的彼得进行想像,想像他是如何种花卖花的。在想像的过程上,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了彼得成功是通过长期的、艰辛的劳动换来的,另一方面,也抓住课文的空白之处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另外还设计了一个语境练习:“盛夏酷暑,烈日炎炎,勤劳的彼的还在-----------;寒冬腊月,滴水成冰,孤独的彼的依然在-------------------;”通过语境训练,学生对彼的付出的辛勤劳动理解的就更加深刻了。

金子教学反思篇六

《金子》这一课讲的是彼得。弗雷特在淘金无望、准备离去时,发现雨后土地上长出了小草,从中得到启发,便留下种花,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要想靠意外的收获是不现实的。全文内容简明,情节曲折,其中蕴含的道理比较深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对彼得说的话进行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提有价值的问题。然后,我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阅读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了课文脉络。如在导课初读课文后,让同学们思考:文中的主人公彼得有没有找到金子呢?学生答案有两种,一种找到了,一种是没找到。导课时老师的引导,这里所说的金子是指金属金子。为什么没找到,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进入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彼得是一个吃大苦耐大牢,勤劳能干的人,为以后找到真金作好了铺奠。说找到金子的同学是从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看出的。这时教师出示该段,让学生品读,并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展开讨论:真金是什么意思?彼得怎么找到真金的?他的梦想是什么?为什么彼得说他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课文内容迎刃而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自主学习,既避免了教师繁琐讲解,又培养了他们独自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同时,通过反复的阅读,学生逐步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促进了语感的积淀,并将感悟品位的文字通过某某某朗读出来。

教学本课时,对语言文字及词汇的积累处理得较好,如读到第六自然段时,出示花图,让学生用词语来形容这美丽的情景,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有些词语的理解,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去理解,如联系上下文,学会查无字词典等。

最后对题目的理解也较到位,真正理解了题目的深该含义。

教学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今后在挖掘教材上还需下大功夫。

金子教学反思篇七

教材解析:

“听说有人在萨文河畔无意中发现了金子”,于是淘金者们便蜂拥而至。文章的主人公彼得·弗雷特也想去碰碰运气。正当他淘金无望、准备离去时,却发现这是一片肥沃的土地。智慧告诉彼得·弗雷特,在这片土地上种上鲜花,必将获得另一种成功。整篇文章内容简明,情节曲折。从“扫兴”到“失望”,从“发现”到“有所感悟”,从“全部精力”到“成功”,作者通过前后两个故事片段的对比(挖金、种花),既成功塑造了勤劳、坚强的彼得形象,又很好地展示了彼得智慧、机敏的另一面;既将富有哲理、引人启迪的深刻内涵寓于简单平实的语言文字中,又巧妙利用语言文字的本身无穷魅力,深入浅出地为学生揭示了这么一个道理:要想获得财富或者成功,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必须拥有智慧的头脑。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凸显学生的感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课的教学设计重在把语言的训练和学生的感悟、表达融为一体,营造开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与文本积极对话,以读为本,以悟为本,将阅读与感悟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完成知识建构的同时明理悟情,获得思想启迪。

在教学中我注重把握以下几点:

一、仔细挖掘教材,合理确定学习目标。

三年级是一个转折点,从低年级的以字词学习为主,一下子到句段的理解体会,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不适应的,因此教师要仔细挖掘教材,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扶着孩子们品读词句,感悟文意。从始至终,我都带着学生走进彼得的生活,和彼得同喜同悲,同成功、同骄傲,这样拉近了学生与文章、文中主人公的距离。

本文要引导学生体会“勤劳创造财富”,而文中的彼得在找金子的前后,都是勤劳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他为了挖到金子,也勤勤恳恳地干了好几个月,可是结果却仍然一无所获,所以光有勤劳并不一定能创造财富。从他后来获得成功的事实可以说明,善于思考、懂得变通,失败不气馁并且勤劳肯干,才有可能创造财富。但是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体会不容易。所以我在教学时,创设了很多情境,鼓励学生和彼得对话、和文本对话、和自己对话,体会彼得从希望到失望、再到希望,最后终于成功的心路历程。

二、教学方法多样,巧妙突破难点。

1、随文解词,方法多样。

字词教学,我采用了好几种方法。比如教学“不无骄傲”,我先让学生说说不无骄傲的意思,然后通过朗读体会不无骄傲就是非常骄傲、自豪的意思。而词语“若有所悟”的理解,则是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彼得淘金失败,他悟到了什么,彼得看到绿绒绒的小草,他悟到了什么,最后终于成功,彼得又悟到了获得真金的方法。和“埋头苦干”,学生对这两个词的理解是非常的丰满。

2、巧破难点,方法多样。

首先,彼得种花,文中只用一句话来描述“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而事实上,彼得是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才换来了成功,这“全部精力”内涵丰富。此处,我利用图片,配以音乐,创设了说话、写话的情境,让学生好好想象一下期间彼得的付出,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彼得为了种花付出了“全部精力”。

对于文章最后彼得成功感言中“真金”的理解,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此处,我设计了引问题,彼得,您真的在土地里找到黄灿灿的金子了吗?学生回答“没有”,那这块土地里有什么?(鲜花、努力、汗水、思考、坚持)最后顺理成章的巧破难点,您用努力、汗水、思考、坚持换来了——,这就是真金,难怪作者要以“金子”为题。意味深长地读一读课题。

本文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内涵比较丰富,道理比较深刻,因而需要我们教师巧妙设计,深入浅出地带领学生完成一趟精神之旅。

让语文课堂“饱满”起来

上课班级:北京东路小学三(1)班屈指算来,国标本三(上)《金子》一课,几年时间里,我已经执教了近十次。每次执教,我都认真进行思考,由于面对的学生各不相同,课堂呈现也是各有千秋的。

第一次上《金子》,是我自己的班级带到三年级。我们是国标本教材首轮使用的实验区,所以,自己研究完教材,阅读了一下“教参”,我就开始上课了。没想到,整个课堂异常活跃,孩子们在课堂上思维灵动,闪现了一个个火花,我及时的捕捉住,写成了一篇教学随笔《让体验拨动生命之弦》,用体验教学的理念将三个教学小片断串连以来,并洋洋洒洒的写了近三千字的实录和反思,发表在《小学语文研究》上。于是,《金子》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第二年,正值我校和其他两所学校结成了教育集团的时候,作为师傅之一,我承担了为徒弟们开课的任务。时间紧张,我就想起了《金子》。到下一届4班去借班上课,效果也很好。那些孩子聪明活泼,甚至读出了我班学生没有读出的意思,也促进了我对这篇教材价值取向的进一步思考,我进一步思考了如何突破“理解真金”这个教学难点的策略,构思了设置情境,角色对话,层层推进的教学方法,并进一步完成了《让体验在生命对话中走向深入——金子教学设计》。没想到,这个设计还真派上用场了:在好友相约推脱不了之后,我只能带着《金子》来到了常熟练塘小学,和那里的老师们就文本解读问题推敲了一番,那是2004年的秋天。

这学期初,当苏州紧急通知各县市推出成熟的课参加选拔时,新任教研员薛老师把其中一个机会给了我。我受宠若惊,思来想去还是选择了《金子》。虽然这几年我上了很多课,但是,哪一课都没有《金子》让我喜欢。于是,在几位老师的帮助下,我又一次的对这篇课文进行了磨课:每一个环节、每一层的铺垫、每一个情境的创设,我都细细的琢磨,在充分的预设和多次的执教中调整着自己的教学。到苏州上课,我真的是满怀信心:因为上课的学校是十多年前我在无锡读书时就闻名的**学校。我想:我们朱棣文小学的学生尚且能上出如此浓厚的味道,更别说苏州这样大城市里的知名学校了。可是,我的运气好像真的很差。在苏州借班的学生文本阅读感悟能力是我上了六七次以来从没有见到过的。虽然我很笃定的驾驭着课堂,很扎实的引领着学生,可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这堂课的主人们的木楞让我狠狠的被“将”了一“军”,心里的“木楞”好久都没有解开。

于是,我不再害怕借班上课。我想:这么尴尬的课堂我都遭遇到了,我还怕什么?我的倔劲上来了,一时回不了头。接连下来的“送课下乡”,我两次都选择了这篇课文。可是,情况还出人意料的顺利。虽然学生有时候会答非所问,但有了那次的垫底,我的耐挫力出奇的好:及时调整,放慢节奏,适当放低一些要求,引领着孩子在一点点的读懂、读好,读出一点韵味来。一堂课,对于提高孩子的阅读感悟能力,提升其语文素养的帮助也许微乎其微,但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这样的课堂教学对于其他老师也许是一种很好的引领——这一点,已经在老师们的评课中得到了证实,这使我感到由衷的欣慰!

今天,我用上了一位老师给我评课时用到的一个词:“饱满”。我要真诚的感谢她。因为,我一直反思着这一堂课,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加以概括,一直不知道怎样很准的表述自己的教学想法,这位老师的这个词语,让我一下子遇到了“知音”。

确实,语文老师,应该努力使自己的教学“饱满”起来:

一、努力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的统一起来。

二、努力让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言能力得到不断发展

三、努力将学生的读书感悟和教师的巧妙引导结合起来

四、精心成就每一个教学细节,让孩子的思维灵动起来

……

金子教学反思篇八

新课伊始,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了一系列词语,并这样排列。

淘金蜂拥而至扫兴离去

挖掘埋头苦干一无所获

种花全部精力找到真金

教师先指名学生逐一读词语,再让全班学生齐读这些词语。复习巩固了字词后,教师提出了如下的要求:“《金子》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提供的词语说一说吗?”听了学生的发言,教师耐心地指名学生补充说,直到学生把这件事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概括地讲清楚。在学生概括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教师相机板书:“淘金、种花、成功。”接着,教师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环节:“下面我们学习课文,看看彼得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也正因为如此,教师们的新课导入环节都会精心设计,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但精心设计的同时,教师们更应思考一下:这个环节的设计除了能“预热”外,还能不能为新课学习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也只有两者兼顾,才能真正达到“形式”向“实质”飞跃。

《金子》一课的导入环节,看似平淡,但其中却蕴含着教师“三备”的教育智慧。与其让学生干巴巴地说课文大意,不如提供一些词语让学生参照说。这样既降低了学生凭空说话的难度,又避免了学生“天马行空”乱说一通的尴尬;既巩固了所学生字词,又降低坡度,促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另外,这些词语排列也是以事情发展顺序的规律排列的,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有顺序、有条理地概括课文的大意,同时也暗示彼得一步一步走向付出的辛劳的人生轨迹。因此,这样的导入设计,真正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实效。

【案例】

教师为了让学生用心去体会彼得培育花苗的不容易,课间出示了彼得种花付出努力的四个画面:1.暴风雨来临时;2.夕阳西下时;3.天刚蒙蒙亮时;4.烈日当空时。出示这些画面是先逐图一一放大出现,教师同时简洁地描述彼得劳动的情景,接着把四幅图放在一个平面一齐出示。学生欣赏完美丽的画面,教师乘势布置了想象练笔的要求:“尝试选择一幅画面,想象彼得种花的情景,写一个片段。”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巡视,还不忘提示:“想到多少就写多少,哪怕只有一句,老师认为都是有价值的。”

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也能做到努力挖掘文本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练说。但大多时候教师都不自觉地忽视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更忽视了由说过渡到写的片段训练。

《金子》一文教师抓住文本提供的想象空间,精心设计了四幅画面,填补了语言文字的话外音、弦外之意。通过学生自主选择画面,发挥想象,从而引领学生走进语言文字的深处,和文本进行对话,和作者、文本中的人物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另外,有效的语文教学就应落实听说读写训练。针对学生对写作有畏难情绪的现状,教师及时地给予人文关怀——“能写多少就写多少”,这可谓一颗定心丸,这种不经意的人文关怀是学生扬起自信风帆的不竭动力。

镜头之一:在“分歧”处感悟

师:自读课文1~2自然段,找出彼得与其他淘金者的不同点。

……

生:其他人离去了,彼得继续留下来。

师:此时,彼得会怎么想?

生:彼得会想,我一定不能灰心,我要坚持,坚持就是胜利。

师:彼得不灰心,这是他与其他淘金者的不同点。还有其他不同点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出示:他埋头苦干了几个月,几乎翻遍了整块土地,也没有发现一丁点金子,面对着坑坑洼洼的土地,他焉了。(教师引导朗读感悟)

镜头之二:在“空白”处感悟

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练笔体会到彼得的辛劳,教师用课件再次出示前面学过的片段:“彼得留了下来,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不久地里长满了娇艳鲜嫩的花苗。”学生激情齐读后,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了百花盛开的画面,让学生欣赏满院芬芳,并依次以“欣赏了娇嫩鲜艳的花,你想对彼得说些什么呢”、“和彼得一起淘金离开的人,他们如果看到这个画面,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去感悟文章的意境。这样,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反复走了几个来回,逐渐感悟到了一些东西。

镜头三:在“点睛”处感悟

师:结果如他所愿,五年以后,彼得成功了。(相机出示:我是惟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上。)

学生情不自禁地齐读了,而且读出了无比骄傲、自豪的语气。

(教师相机完成板书。)

师:读了这以多遍课文,你读懂了这段彼得的话吗?(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化地理解。)

教师激情总结:这真金是勤劳……随后,让学生饱含激情地再齐读上述话。

师:彼得靠自己的毅力、靠自己的聪明、靠自己的辛劳找到了自己的真金,那你如何找到自己的真金呢?(出示句式训练:我的真金在_________,只要我__________,就能找到真金。)

《金子》一课,教师在预设设计时,通过了三种途径去引领学生感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学生的感悟是动态生成的,教师的引导也总是灵活的甚至是富有创意的。教师始终是一个“穿针引线”者,通过赞许、激赏、补充的方式将学生的思考和感悟引向深入,对学生没有感悟到的和生成的内容总是灵活指导,没有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是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如果学生在感悟的过程中积累了新语言,在运用语言中生发出更规范、更丰富的语言,乐于思考和表达,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才真正地回归了本真。

只有上成常态课的精品课才是真正的精品课。

回归常态的教学,其实是一种境界,它蕴含着“大道至简”的道理。追求常态的教学意味着我们要抛弃那些表面的热闹,抛弃教者的自我表现欲望,全身心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与终身发展着想,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精神的家园。

金子教学反思篇九

一、导入环节的“坡度”设计使预设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实效性

【案例】

新课伊始,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了一系列词语,并这样排列。

淘金蜂拥而至扫兴离去

挖掘埋头苦干一无所获

种花全部精力找到真金

教师先指名学生逐一读词语,再让全班学生齐读这些词语。复习巩固了字词后,教师提出了如下的要求:“《金子》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提供的词语说一说吗?”听了学生的发言,教师耐心地指名学生补充说,直到学生把这件事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概括地讲清楚。在学生概括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教师相机板书:“淘金、种花、成功。”接着,教师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环节:“下面我们学习课文,看看彼得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

【一点通】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也正因为如此,教师们的新课导入环节都会精心设计,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但精心设计的同时,教师们更应思考一下:这个环节的设计除了能“预热”外,还能不能为新课学习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也只有两者兼顾,才能真正达到“形式”向“实质”飞跃。

《金子》一课的导入环节,看似平淡,但其中却蕴含着教师“三备”的教育智慧。与其让学生干巴巴地说课文大意,不如提供一些词语让学生参照说。这样既降低了学生凭空说话的难度,又避免了学生“天马行空”乱说一通的尴尬;既巩固了所学生字词,又降低坡度,促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另外,这些词语排列也是以事情发展顺序的规律排列的,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有顺序、有条理地概括课文的大意,同时也暗示彼得一步一步走向付出的辛劳的人生轨迹。因此,这样的导入设计,真正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实效。

二、片段训练的'设计别出心裁,实现了想象练说向想象练笔的“无痕”过渡

【案例】

教师为了让学生用心去体会彼得培育花苗的不容易,课间出示了彼得种花付出努力的四个画面:1.暴风雨来临时;2.夕阳西下时;3.天刚蒙蒙亮时;4.烈日当空时。出示这些画面是先逐图一一放大出现,教师同时简洁地描述彼得劳动的情景,接着把四幅图放在一个平面一齐出示。学生欣赏完美丽的画面,教师乘势布置了想象练笔的要求:“尝试选择一幅画面,想象彼得种花的情景,写一个片段。”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巡视,还不忘提示:“想到多少就写多少,哪怕只有一句,老师认为都是有价值的。”

【一点通】

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也能做到努力挖掘文本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练说。但大多时候教师都不自觉地忽视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更忽视了由说过渡到写的片段训练。

《金子》一文教师抓住文本提供的想象空间,精心设计了四幅画面,填补了语言文字的话外音、弦外之意。通过学生自主选择画面,发挥想象,从而引领学生走进语言文字的深处,和文本进行对话,和作者、文本中的人物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另外,有效的语文教学就应落实听说读写训练。针对学生对写作有畏难情绪的现状,教师及时地给予人文关怀――“能写多少就写多少”,这可谓一颗定心丸,这种不经意的人文关怀是学生扬起自信风帆的不竭动力。

三、找准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金钥匙,多途径地引导学生去感悟

【案例】

镜头之一:在“分歧”处感悟

师:自读课文1~2自然段,找出彼得与其他淘金者的不同点。

……

生:其他人离去了,彼得继续留下来。

师:此时,彼得会怎么想?

生:彼得会想,我一定不能灰心,我要坚持,坚持就是胜利。

师:彼得不灰心,这是他与其他淘金者的不同点。还有其他不同点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出示:他埋头苦干了几个月,几乎翻遍了整块土地,也没有发现一丁点金子,面对着坑坑洼洼的土地,他焉了。(教师引导朗读感悟)

镜头之二:在“空白”处感悟

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练笔体会到彼得的辛劳,教师用课件再次出示前面学过的片段:“彼得留了下来,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不久地里长满了娇艳鲜嫩的花苗。”学生激情齐读后,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了百花盛开的画面,让学生欣赏满院芬芳,并依次以“欣赏了娇嫩鲜艳的花,你想对彼得说些什么呢”、“和彼得一起淘金离开的人,他们如果看到这个画面,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去感悟文章的意境。这样,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反复走了几个来回,逐渐感悟到了一些东西。

镜头三:在“点睛”处感悟

师:结果如他所愿,五年以后,彼得成功了。(相机出示:我是惟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上。)

学生情不自禁地齐读了,而且读出了无比骄傲、自豪的语气。

(教师相机完成板书。)

师:读了这以多遍课文,你读懂了这段彼得的话吗?(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化地理解。)

教师激情总结:这真金是勤劳……随后,让学生饱含激情地再齐读上述话。

师:彼得靠自己的毅力、靠自己的聪明、靠自己的辛劳找到了自己的真金,那你如何找到自己的真金呢?(出示句式训练:我的真金在_________,只要我__________,就能找到真金。)

【一点通】

《金子》一课,教师在预设设计时,通过了三种途径去引领学生感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学生的感悟是动态生成的,教师的引导也总是灵活的甚至是富有创意的。教师始终是一个“穿针引线”者,通过赞许、激赏、补充的方式将学生的思考和感悟引向深入,对学生没有感悟到的和生成的内容总是灵活指导,没有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是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如果学生在感悟的过程中积累了新语言,在运用语言中生发出更规范、更丰富的语言,乐于思考和表达,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才真正地回归了本真。

【结语】

只有上成常态课的精品课才是真正的精品课。

回归常态的教学,其实是一种境界,它蕴含着“大道至简”的道理。追求常态的教学意味着我们要抛弃那些表面的热闹,抛弃教者的自我表现欲望,全身心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与终身发展着想,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精神的家园。

金子教学反思篇十

这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讲述了水电修理工徐虎在平凡的岗位上,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热心为附近居民排忧解难的动人事迹,赞颂了徐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朗读,通过这些语言材料感受徐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质。在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通过比较抓住一些关键词来体会句子中所含的意义,如:

1、箱上写着:凡附近居民水电出现故障,急需当天夜晚修理的,请写清地址投入箱内,本人将及时提供热情服务。开箱时间19时间。

2、箱上写着:附近居民水电出现故障,急需修理的,请写清地址投入箱内,本人将提供服务。开箱时间19时。让学生比比两句话的不同及读后的感受,在比较,感悟,朗读中明白徐虎急群众所急,服务态度热情。

课文的朗读、默读以及多种形式的读,都会为学生理解课文,并对课文产生独特感受奠定基础。“再来说说徐虎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你应该向徐虎学习写什么呢?”问题的引入,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一心为别人照相的理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生字的学习,我力求培养学生自学生字的能力,引导学生同桌之间互相检查,做小老师指导对方来学习。

我让孩子们仔细读课文,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在这一过程中,有学生提出,徐虎是利用休息时间来为人们提供服务的,让他特别感动。接着又指导学生找出中表示时间的词句,在数字中感受徐虎的热情服务。当有学生说到徐虎干到凌晨两点真是太感动了时,另有二位学生质疑:徐虎那一个晚上干什么凌晨两点有什么希奇,我还可以到凌晨两点才睡觉呢?课文中只是例举一个晚上的例子,是不是只是一个晚上这样呢?把问题抛给学生后,学生再去读书,抓住“许多年”“千家万户”等学生明白了这只是一个事例而已。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61376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